1、1 1中國國家級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二零一九年二月Study on the top 100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industrial parks白皮書白皮書顧問顧問思思 維維 創創 造造 世世 界界1 11 1前言改革開放40多年來,產業園區作為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重要載體,在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發展模式、經濟管理體制,積極利用國際資金技術和加快對外開放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后,面對新的經濟環境,產業園區在建設我國新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2、,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產業園區作為最好的載體和平臺,將繼續引領我國經濟的改革和創新發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國家級產業園區中最具活力的熱點區域。截至2017年底,兩類國家級園區的數量共計達到375家,GDP總量達到18.62萬億元,占全國22.51%。2012-2017年,兩類園區的GDP平均增速為13.43%,遠高于同期我國GDP7.23%的增速,已經成為帶動我
3、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主力。此次對于產業園區競爭力百強的評價,也將主要圍繞這375家國家級經開區和國家級高新區展開研究和論述,以期對未來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借鑒。1 11 1一、產業園區發展情況.011、園區規模持續擴大,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02(1)經開區開放型經濟特征顯著,內涵式增長亟待提升.04(2)高新區創新驅動成效顯著,自主創新體系加速構建.052、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園區迎來發展新機遇.08(1)創新驅動,推動園區高端引領發展.08(2)區域協調,加速資源自由流動整合.08(3)開放合作,提升區域帶動輻射能力.09(4)綠色生態,打造宜居宜業產業新城.10(5)共享共建,
4、營造公平透明營商環境.11目錄二、我國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榜.121、評價指標體系132、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排名.143、總榜單特征分析.16(1)數量質量不同步,高新區整體優于經開區.16(2)區域發展差異明顯,東部領先優勢突出.16(3)城市園區互為助力,強省強區效應明顯.17(4)產業領域集中度高,新興領域占比較高.174、經濟發展分榜單.18(1)高新區優勢突出,中西部園區加速趕超.18(2)新興產業發力,助推園區高效集約發展.185、創新能力分榜單.19(1)高新區持續領先,中西部地區差距顯著.19(2)創新意識提升,推動園區實現彎道超車.206、營商環境分榜單.21(1)一線
5、城市環境優越,助力園區競爭力提升.21(2)營商環境“短板”突出,掣肘園區持續發展.221 1三、重點產業園區分析.231、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4(1)主要經濟指標.25(2)發展情況.262、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7(1)主要經濟指標.28(2)發展情況.293、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0(1)主要經濟指標.31(2)發展情況.324、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33(1)主要經濟指標.34(2)發展情況.355、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6(1)主要經濟指標.37(2)發展情況.38四、實施園區“躍升”計劃,促進園區“三次創業“391、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目標.402、以
6、六大體系建設為戰略支點和重要著力點.40產業園區發展情況產業園區發展情況本章共分為兩節,第一節主要分析國家級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第二節解析新時期產業園區發展的環境和重大機遇。011 1、園區規模持續擴大,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園區規模持續擴大,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101211612311522601540 3981126251122751791311001020304050607080901001984-2017年國家級產業園歷年批復數量變化(單位:個)經開區高新區2 2改革和創新驅動之下,數量和規模持續增長。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初和2010年前后的兩次審核批復潮后,國家級經開區
7、和高新區數量快速增長,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219家國家級經開區和156家國家級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2萬億元,其中經開區9.10萬億元,高新區9.52萬億元,合計占全國GDP比重達到22.51%。數據來源: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報目錄(2018年版)數據來源:商務部、科技部火炬中心2.14 2.68 4.66 5.39 6.91 7.65 7.76 8.31 9.10 2.32 3.17 4.17 5.22 6.07 6.60 8.66 8.77 9.52 12.75%14.18%18.04%19.63%21.81%22.13%23.83%22.97%22.51%0%5%10%15%
8、20%25%30%0246810121416182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單位:萬億元2009-2017年國家級產業園歷年GDP以及占全國比重變化經開區GDP高新區GDP合計GDP占比增速逐步放緩,發展重心從速度轉向效益。國家級產業園區在批復數量和經濟規模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園區整體規模占全國GDP的比重持續提升。近年來,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下,雖然國家級產業園的GDP增速放緩,但仍遠高于我國GDP的增速。2012年到2017年,國家級產業園區GDP的平均增速為13.43%,遠高于我國同期GDP的增速7.23%。在創新方面,2017年國
9、家級產業園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為6.71萬家,占全國總數的51.37%。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方面,國家級產業園區共有國家級孵化器約621家,占全國總數的63.6%;眾創空間約2567家,占全國總數的44.72%。421.6506 1141 528.4610 1758 671621 2567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2015年2016年2017年5 53 3東部園區先發優勢明顯,中西部園區發力趕超。隨著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與開放、長江經濟帶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東部、中部及西部的產業園區分布格局進一步優化,中西部地區園區趕超勢頭強勁。2018年初,國家級產業園區中,中部
10、和西部的占比達到新高,分別為30%和21%。同時,2017年國家級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顯示,在中關村、上海張江、杭州、深圳等東部高新區持續引領發展的同時,武漢、成都、西安、合肥等中西部高新區的創新能力繼續處于全國前列,在國家高新區中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2015-2017年國家級產業園區創新發展情況71.23%52%49%12.32%28%30%16.43%20%21%1992年2010年2018年0%10%20%30%40%50%60%70%80%90%100%1992、2010、2018年國家級產業園區域分布情況比較東部中部西部數據來源: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報目錄(2018年版)數據來源:商務
11、部,科技部火炬中心(1)經開區開放型經濟特征顯著,內涵式增長亟待提升6.34%6.70%11.85%14.40%16.97%16.70%19.42%19.16%18.44%19.25%19.32%19.45%10.57%11.44%19.30%22.44%28.41%28.93%39.92%45.34%50.22%52.47%46.64%39.44%0%20%40%60%1999200020032004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1999-2016年國家級經開區進出口與FDI占比變化進出口總額占比外商直接投資占比4 4對外開放窗口示范作用明顯,全球化參與方式
12、逐步改變。國家級經開區在建設之初,就把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重要目標,在吸引外資、發展對外貿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年,國家級經開區數量急劇增長,其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占比顯著增加。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化,我國在勞動力、土地等資源要素方面的成本優勢逐漸被東南亞等國家取代,在全球資源配置和產業轉移中的角色被重新定位。2014年之后,國家級經開區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快速下滑,2016年國家級經開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占全國的比例為39.44%,比2014年的最高點52.47%下降了13.03%。園區數量持續增加,輻射帶動能力持續提升。1984年,國家級經開區作為對外開放、市場化改革先鋒,率先在部分
13、沿海城市設立。1992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進一步擴大開放,隨后國家級經開區建設陸續從沿海地區向沿江、沿邊和內陸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拓展。2008年以后,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作啟動,經開區數量快速增長,僅2010年就有60家經開區成功躋身“國家隊”,國家級經開區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續提升,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重要增長極。2017年,國家級經開區的GDP和稅收收入在全國的占比分別達到了11%和10.9%。1.62%1.86%3.63%4.08%6.12%6.50%9.53%9.98%11.60%11.89%11.26% 11.18% 11.00%2.30%2.35%3
14、.78%3.86%6.04%6.35%8.98%9.28%9.89%10.49% 10.46%10.75% 10.90%0%5%10%15%1999200020032004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1999-2017年國家級經開區GDP與稅收占比變化經開區GDP占比經開區稅收占比數據來源:商務部,中國統計年鑒數據來源:商務部,中國統計年鑒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內涵式發展亟待提升。一直以來,國家級經開區作為經濟發展最活躍和工業生產活動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存在著過度依賴資源和能源消耗的情況。面臨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國家級經開區也成為實施
15、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點區域。根據商務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評價結果,2016年國家級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明顯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國家級開發區單位土地面積生產總值和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水耗相對于2011年分別改善了45.83%和77.38%,但是單位工業增加值的綜合能耗指標還亟需改善。(2)高新區創新驅動成效顯著,自主創新體系加速構建高新區加速擴張,戰略地位凸顯。1988年國務院批準設立首個國家級高新區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1年和1992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高新區建設,分兩次集中批復了共51家國家高新區。進入21世紀后,高新區在數
16、量上急劇增長,規模和類型不斷完善。截至2017年底,國家級高新區數量增至156家,在積極輻射帶動、引領區域產業升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6.63%7.67%8.51%9.66%10.20%10.25%12.57%11.79%11.51%6.71%7.44%7.60%9.52%9.99%11.08%12.20%11.97%11.95%0%5%10%15%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09-2017年國家級高新區GDP與稅收占比變化高新區GDP占比高新區稅收占比5 52.090.60.359.240.260.2401234567
17、8910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水耗(t/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t標準煤/萬元)單位土地面積地區生產總值(億/公頃)2011、2016年國家級經開區綠色發展指標變化20112016數據來源:商務部,中國統計年鑒(億元/數據來源: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國統計年鑒13541021371129167715984521981120235356431605001000150020002500孵化器(家)眾創空間(家)加速器(家)企業獲得風險投資(億元)2015-2017年國家級高新區創新創業體系構建情況201520162017創新主體加速培育,創新體系持續完善。2017年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
18、25.94%,達到4.89萬家,占全國的37.44%。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等創新創業服務機構規模數量持續增加,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覆蓋從產品創意到產品生產全服務的生態體系持續完善,其中,眾創空間數量達到2353家,創新企業加速器達到564家。在風險投資方面,高新區企業2017年累計獲得風險投資約316億元,同比增長60%,風險投資已經成為助推高新區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創新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能力持續提升。2017年國家級高新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研發人員分別為6163.9億元、242.71萬人,同比增長14.57%、18.04%,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國的34.99%。創新產出方面,發明專利
19、申請、授權量分別約28.7萬件、11.1萬件,同比增長27%、23%,占全國申請發明專利、授權發明專利的20.77%、26.43% 。每萬名從業人員授權發明專利、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6 62015-2017年國家級高新區創新投入和產出變化數據來源:科技部火炬中心數據來源:科技部火炬中心175 452 187 71 206 538 226 90 243 616 287 111 34.99%20.77%26.43%0%5%10%15%20%25%30%35%40%0100200300400500600700R&D人員(萬人)R&D經費內部支出(十億元)申請發明專利(千件)
20、授權發明專利(千件)201520162017全國占比(2017)技術輸出能力增強,盈利水平不斷提升。受國家級高新區企業創新水平提升的影響,高新區技術交易額也實現了高速增長,2016年,國家高新區企業技術性收入為2.69萬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4.2%;技術性收入占營業總收入的比重為9.74%,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在盈利能力方面,2017年,國家級高新區企業凈利潤為2.14萬億元,凈利潤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6.98%,比2016年增加2885億元,同比增長15.56%,盈利能力不斷增強。7.09%7.58%7.52%6.96%6.96%7.21%7.58%8.30%9.30%9.74%5.7
21、5%5.01%5.67%6.47%6.36%6.18%6.23%6.64%6.34%6.70%0%2%4%6%8%10%12%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技術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凈利潤占營業收入比重3894 5004 5920 7373 9284 11941 15141 18808 23579 26928 28.49%18.31%24.54%25.92%28.61%26.80%24.22%25.37%14.20%0%5%10%15%20%25%30%35%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0720082009201
22、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技術收入(億元)技術收入增長率7 72007-2016年高新區技術收入、凈利潤占營業收入比重變化2007-2016年高新區技術收入及其增長率變化數據來源:科技部火炬中心數據來源:科技部火炬中心8 8發布機構發布時間文件名稱政策導向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2月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強對各類開發區的統籌規劃,加快開發區轉型升級,促進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開發區管理制度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增強開發區功能優勢,把各類開發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引領區、高水平營商環境的示范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集聚區、開放型經濟和體制創新的先行區,推進
2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萍疾?017年4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三五”發展規劃以“發展高科技、培育新產業”為方向,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優化國家高新區、自創區戰略布局,著力營造產業生態和創新創業生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實現經濟、科技、社會、生態和諧統一。2 2、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園區迎來發展新機遇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園區迎來發展新機遇(1)創新驅動,推動園區高端引領發展2017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必須進一步發揮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
24、應和增長動力,引領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2017年4月,科技部發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和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載體,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引擎,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點。(2)區域協調,加速資源自由流動整合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黨中央在新時期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17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的通知,提出加快建立創新驅動的產業轉型升級內生動力機制,形成以園區為核心載體的平臺支撐體系,構
25、建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集群。2017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支持“飛地經濟”模式的園區發展,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要素流動和區域協同發展。9 9(3)開放合作,提升區域帶動輻射能力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共建旨在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2018年11月,中共
26、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發布,為全面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各項任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提出了明確的方向。發布機構發布時間文件名稱機遇解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五部門2017年4月關于支持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的通知形成以園區為核心載體的平臺支撐體系:按照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核心目標,支持建設產城融合的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明確園區功能定位和重點產業,創新園區市場化管理模式,突出發展若干特色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形成集中布局、集聚發展、用地集約、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平臺。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商務部等八部門2017年5月關
27、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化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優勢互補、園區共建、利益共享的“飛地經濟”合作,創新“飛地經濟”合作機制,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升市場化運作水平,完善發展成果分享機制,加快統一市場建設,促進要素自由有序流動,為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做出新貢獻。發布機構發布時間文件名稱機遇解讀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年3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根據“一帶一路”倡議走向,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
28、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1010(4)綠色生態,打造宜居宜業產業新城201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從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清潔生產、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組織管理創新等方面,推進現有各類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布,其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物質流和關聯度統籌產業布局,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建設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示范區,促進企業間、園區內、產業間耦合共生。發布機構發布時間文件名稱機遇解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2012年3
29、月關于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意見通過循環化改造,實現園區的主要資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大幅度上升,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率、水循環利用率、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顯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基本實現“零排放”。同時培育百個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示范、推廣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園區循環化改造范式、管理模式,為各類產業園區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轉型發展提供示范。國家發改委2017年5月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推動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對存量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企業、產業間的循環鏈接,提高產業關聯度和循環化程度,增強能源資源等物質流管理和環境管理的精細化程度
30、。對綜合性開發區、重化工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不同性質的園區,加強分類施策和指導,強化效果評估和工作考核。發布機構發布時間文件名稱機遇解讀中共中央 國務院2018年11月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以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跨省合作園區等為平臺,支持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共建產業合作基地和資源深加工基地;鼓勵生態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下游與流域上游通過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建立橫向補償關系;鼓勵資源輸入地通過共建園區、產業合作、飛地經濟等形式支持輸出地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加快建立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長效機制。1111發布機構發布時間文件名稱機遇解
31、讀國務院辦公廳2018年11月關于聚焦企業關切進一步推動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落實的通知堅決破除各種不合理門檻和限制,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推動外商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審批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力保護產權,為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環境;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維護良好市場秩序;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工作責任。國家發展改革委、中 央 網 信 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2017年7月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按照“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發展與監管并重,積極探索推進,加強分類指導,創
32、新監管模式,推進協同治理,健全法律法規,維護公平競爭,強化發展保障,充分發揮地方和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支持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 探索分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5)共享共建,營造公平透明營商環境2017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印發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的通知,提出按照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總體要求,加強預期引導,優化發展環境,促進分享經濟發展。2018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聚焦企業關切進一步推動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落實的通知,提出目前亟需以市場主體期待和需求為導向,圍繞破解企業投資生產經營中的“堵點”“痛點”,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強企業發展信心和
33、競爭力。我國產業園區發展我國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榜競爭力百強榜02本章主要對國家級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百強總榜單和部分分榜單特征進行解析。1 1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經濟發展、創新能力、營商環境、生態宜居、區位交通共五個方面進行考量,同時兼顧兩類園區的數據可獲取性,共包括5個一級指標和17個二級指標。經濟發展方面,考慮了經濟規模、單位效益、增長潛力等經濟發展基礎的影響;創新能力方面,主要考慮政府和企業兩方面的創新投入和產出情況;營商環境方面,主要從勞動力供給、政府服務便捷程度和當地稅費收入情況進行評價;生態宜居方面,主要考慮房價收入比、空氣指標、醫療、教育等與日常生活
34、密切相關的因素;區位交通方面,主要考慮園區在機場、火車等方面的交通便捷程度。1 1、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13131 114142 2、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排名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排名根據產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對國家級產業園區2016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部分缺失數據進行合理估算),形成了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榜單。序號園區得分1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6.982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76.733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4.014中關村科技園區72.915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2.756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1.747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0.918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
35、區70.509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70.3010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0.2811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0.1512蘇州工業園區69.5813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9.5014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69.3815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69.2916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69.1917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8.7618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68.6219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68.0020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67.9721蕭山臨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7.9522寧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7.4323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7.3324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7.2725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7.17序號園區得
36、分26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7.0727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6.9028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6.5829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66.4530常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6.4031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66.1732昆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5.9533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65.6834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65.6635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5.6636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5.5537蘇州滸墅關經濟技術開發區65.5138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5.3539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65.2640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65.0441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65.0242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64.9543長春高
37、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4.9544貴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4.8545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64.6646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4.6547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64.6048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64.3249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63.9750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63.961 1序號園區得分51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63.8052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3.6953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63.4954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63.3455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3.2456杭州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63.2357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62.9658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62.7959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62.5260
38、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2.1661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2.0862威?;鹁娓呒夹g產業開發區61.9263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1.8864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61.6965鹽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1.5466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61.4567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1.4368義烏經濟技術開發區61.3669鎮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1.2370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61.1071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61.0072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60.8173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0.7674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60.7675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0.59序號園區得分76嘉興秀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0.
39、3477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0.1878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60.0879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59.9580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59.9581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9.8182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59.6383寧波大榭開發區59.4884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59.2285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59.1586溫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9.1287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58.8788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58.7289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58.6790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8.5991宜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8.2692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58.2093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8.1594泰州醫藥高新技
40、術產業開發區58.0295蚌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7.9696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7.9297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7.8198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7.6799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57.56100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7.4915151 11643914570102030405060前10名前20名前100名經開區高新區3 3、總榜單特征分析總榜單特征分析(1)數量質量不同步,高新區整體優于經開區總體來看,雖然國家級經開區在總體數量上要高于國家級高新區,但是在百強榜中,高新區的表現更為突出。百強榜中國家級高新區有57家,平均得分為64.83,國家級經開區有43家,平均得分為63.
41、13。前10名中高新區占9席,經開區僅占1席;前20名中高新區占14席,經開區占6席。(2)區域發展差異明顯,東部領先優勢突出百強園區的區域分布仍然存在較大不均衡,其中東部占71席,中部占16席,西部占6席,東北地區占7席。從上榜園區分布看,東部地區憑借在園區建設、城市建設、創新突破等方面積累的優勢,上榜園區數量占絕對優勢,遙遙領先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未來一段時期內,仍將引領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的優勢不再,西部追趕勢頭迅猛,東北和西部地區入選園區數量大致持平。7 7東部, 71中部, 16西部, 6東北, 72016年百強園區中經開區、高新區占有席位2016年百強園區區域分
42、布情況1616(數據來源:顧問,2018)(數據來源:顧問,2018)1 1(3)城市園區互為助力,強省強區效應明顯(4)產業領域集中度高,新興領域占比較高26159755051015202530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安徽湖北城市與園區在發展中相互助力的效應更加明顯,園區發展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帶動,以及城市發展對園區產業生態建設加速的良性互動與共振加劇。按各省市區上榜產業園區數量來看,2016年排名前5的地區為江蘇(26家)、浙江(15家)、廣東(9家)、山東(7家)、安徽(5家)、湖北(5家)。遼寧、上海、福建并列第六名(均為4家),重慶、云南、寧夏、青海、甘肅等地區未有產業園區進榜。對比國家級高新
43、區和國家經開區的產業領域主題詞分布,百強榜單中的產業領域在產業集中度方面更為突出,其中詞頻最高的“電子”共出現54次(說明有54個園區的主導產業包括電子相關領域),占比9.63%,顯著高于在所有高新區和經開區中3.93%的占比。另外“電子”“信息”在百強園區的排序要高于在所有經開區和高新區范圍的排序,可見百強園區在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潮流、搶抓新興產業領域的布局方面更為積極。同時,“汽車”作為典型的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廣泛交叉融合的領域,成為產業園區的角逐焦點,在百強園區中的出現頻率達到了4.99%;“食品”產業在百強園區中占比還相對不足,未出現在百強園區主導產業的前十位,農業類產業園區整體發展競爭
44、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所有國家級高新區與國家級經開區競爭力百強園區序號字詞出現次數出現頻率序號字詞出現次數出現頻率1裝備1645.33%1電子549.63%2制造1555.04%2信息508.91%3電子1213.93%3制造427.49%4信息1103.57%4裝備407.13%5醫藥933.02%5汽車284.99%6材料892.89%6醫藥274.81%7生物752.44%7材料213.74%8汽車732.37%8生物183.21%9食品601.95%9設備162.85%10能源461.50%10能源132.32%2016年百強園區分省份分布情況(前五名)1717(數據來源:顧問,2018
45、)(數據來源:顧問,2018)1 14 4、經濟發展分榜單、經濟發展分榜單(1)高新區優勢突出,中西部園區加速趕超從分榜單的總體分布來看,國家級高新區在上榜園區中占據絕對優勢,共有66家園區上榜,其中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分別位列第1和第4名。榜單前10名中,高新區8家,經開區2家;前20名中高新區14家,經開區6家。榜單前20名園區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占9、7、3、1席。其中,非傳統中西部強區的柳州、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位列第14、15名,值得關注。263481466010203040506070前10名前20名前100名經開區高新區960715320
46、15010203040506070前20前100東部中部西部東北(2)新興產業發力,助推園區高效集約發展雖然經濟發展一直以來被視作評價產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園區的經濟規模,作用更是舉足輕重。但是在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的發展理念下,園區的經濟發展必須同時兼顧地均產值、人均利潤等方面的表現。對比分榜單和總榜單來看,經濟發展分榜單前30名園區中,深圳高新區、合肥高新區、杭州高新區、合肥經開區、南京高新區、成都高新區、寧波高新區、濟南高新區的綜合排名明顯優于其經濟發展分榜單排名。具體到這些園區的主導產業來說,這8個園區的主導產業領域均包含電子信息相關產業,6個園區的主導產業包括生物醫藥類,同時
47、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方面也在加速布局,園區轉型升級順利推進,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初見成效。2016年經濟發展百強榜經開區、高新區占有席位2016年經濟發展百強園區區域分布情況1818(數據來源:顧問,2018)1 10 0園區2016年地均工業總產值2016年人均利潤經濟發展排名綜合排名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29 4.79 1 1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59 4.90 2 17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4.59 4.65 3 14中關村科技園區2.71 4.66 4 4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4.72 4.73 5 2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34 5.29 6 43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4
48、.90 5.15 7 53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34 4.58 8 10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4.32 4.37 9 71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74 4.47 10 23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04 4.94 11 5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14 4.75 12 3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4.77 4.46 13 9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13 4.54 14 63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75 4.66 15 97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3.86 4.30 16 15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4.58 4.54 17 48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4.77 4.67 18 29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48
49、4.97 19 36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66 4.16 20 52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29 4.70 21 11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4.67 4.20 22 64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51 4.71 23 28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13 4.43 24 8寧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99 4.68 25 22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34 3.25 26 61貴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80 4.56 27 44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82 4.59 28 27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5.04 3.76 29 33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4.73 3.90 30 4219195 5、創
50、新能力分榜單、創新能力分榜單(1)高新區持續領先,東中西部地區差距明顯基于國家級高新區和經開區建設之初的定位差異,國家級高新區在集聚創新創業要素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等方面優勢明顯,所以在創新能力分榜單中,國家級高新區毫無疑問地展現了壓倒性優勢,共有60家國家級高新區上榜。其中,前10名中,高新區9家,經開區1家。前20名中,高新區18家,經開區2家。124091860020406080前10名前20名前100名經開區高新區2016年創新能力百強榜經開區、高新區占有席位(數據來源:顧問,2018)(數據來源:顧問,2018)1 12020在前20名中,東部地區15家,中部地區
51、4家,西部地區1家,中西部園區在創新追趕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分省份看,江蘇省有8家、廣東省、安徽省分別占3家,其中,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憑借科學技術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全國第一,在總榜單上排名第3位,遠高于其在綜合評價中的排名。(2)創新意識提升,推動園區實現彎道超車東部, 15中部, 4西部, 1廣東, 3江蘇, 8安徽, 3北京, 1浙江, 1上海, 1湖北, 1四川, 1天津, 1創新能力是產業園區實現轉型升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核心能力,是衡量園區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其中R&D支出、專利申請授權量、科學技術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是衡量創新的重要維度。對比總榜單和分榜單排名可以發現
52、,創新能力百強榜前30名中,合肥高新區、蕪湖高新區、珠海高新區、常熟高新區、江陰高新區、蘇州滸墅關經開區等產業園區創新排名明顯優于其在總榜單中的排名,園區正加快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具體來看,珠海高新區在R&D支出占營收比重上排名全國第二,主導產業聚焦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常熟高新區、江陰高新區、蘇州滸墅關經開區等園區在專利申請量上具有較大領先優勢。在科學技術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這一指標上,蕪湖高新區和合肥經開區在全國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在創新發展上向一流園區看齊。另一方面,杭州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無錫高新區、成都高新區等總體排名靠前的園區,仍然缺乏與其總體發展水平相匹配
53、的創新投入。其中杭州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區在科學技術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上分別排名全國第17、35名。成都高新區、無錫高新區在R&D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上分別排名第30、45名。2016年創新能力前20名園區省市分布2016年創新能力前20名園區區域分布(數據來源:顧問,2018)1 1園區2016年R&D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2016年專利申請量2016年科學技術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創新排名總排名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6.99 8.61 7.43 12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93 7.08 8.48 25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21 6.14 9.00 335中關村科技園區6.30 9
54、.00 5.89 44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57 8.06 6.43 56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00 7.62 6.34 63蘇州工業園區6.55 8.16 6.16 712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30 8.33 6.10 81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4.94 7.08 8.48 99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69 8.16 6.16 1013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99 5.57 7.18 1126常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40 8.16 6.16 1230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67 7.58 6.22 1338蘇州滸墅關經濟技術開發區5.10 8.16 6.16 1437武漢
55、東湖新技術開發區5.79 6.89 6.70 1514昆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03 8.16 6.16 1632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84 8.16 5.34 1761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53 7.58 6.22 187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78 8.04 5.42 198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76 7.44 5.92 2011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46 6.54 6.97 2134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07 6.86 6.00 2225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65 7.24 5.98 2355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4.51 8.16 6.16 2445
56、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20 7.57 6.04 2567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3.46 6.14 9.00 2664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01 6.94 5.57 2717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4.09 8.33 6.10 2841寧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07 7.51 5.91 2922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4.43 7.62 6.34 30182121(1)一線城市環境優越,助力園區競爭力提升根據營商指標和相關數據,產業園區所在城市中,營商環境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別為北京、深圳、上海、廈門、廣州、蘇州、杭州、寧波、南京、無錫。由此可見,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在適齡勞動人口占比、非稅收入占比、在
57、線政府指數等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對于企業的持續經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虹橋經開區、漕河涇經開區、閔行經開區、廈門高新區、張家港經開區、吳中經開區、常熟經開區、余杭經開區等園區雖然在綜合排名中并不突出,但是在營商環境有力支撐下,未來的增長潛力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仍有較大上升空間。6 6、營商環境分榜單、營商環境分榜單(數據來源:顧問,2018)1 12222分析競爭力百強的前20個園區可以發現,除了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園區及所在城市,其他園區所在城市均存在營商環境的“短板”(低于百強園區所在城市的均值數據)。在適齡勞動人口占當地常駐人口比重方面,上海(77.36%)、北京
58、(77.38%)、合肥(77.49%)、長沙(77.40%)等城市壓力較大遠低于東莞(89.49%)、深圳(88.4%)、中山(83.97%)、廈門(82.6%)、蘇州(82.28%)等城市;在非稅收入占比方面,武漢(54.97%)、西安(42.28%)、長沙(36.09%)、成都(28.35%)、廣州(23.79%)等城市明顯高于杭州(8.06%)、上海(12.18%)、北京(12.36%)、蘇州(12.96%)、南京(16.28%)等城市;在線政府指數方面,杭州(0.59)、南京(0.62)、蘇州(0.62)顯著低于北京(0.79)、深圳(0.77)、上海(0.71)。(2)營商環境“短板
59、”突出,掣肘園區持續發展綜合排名園區所在城市適齡勞動人口占當地常住人口比重非稅收入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在線政府指數1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上海-+2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深圳+3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杭州+-4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5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6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7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錫+8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9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10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沙-+11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京+-12蘇州工業園區蘇州+-13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14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15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16江寧
60、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17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安+-+18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19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20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數據來源:顧問,2018)備注:“+”“-”是指高于或者低于百強園區所在城市的均值數據1 1重點產業園區分析重點產業園區分析本章對以下五大產業園區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情況進行解讀。0324241.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有22個分園,總面積531平方公里,是上海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全國創新改革先導區以及上海
61、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全方位開放創新創業科技金融第一名1 1(1)主要經濟指標(2016年)高新企業注冊企業數(家)38000高新企業數(家)3675高新企業占注冊企業比重9.67%經濟發展年末從業人員(萬人)106.28 工業總產值(億元)11084.39 工業總產值增長率11.53%地均工業總產值(億元/平方千米)20.87 利潤(億元)3030.79 人均創造利潤(萬元)28.52 營業收入(億元)19258.03 上繳稅費(億元)1147.52 出口總額(億元)2631.14 科研活動R&D人員(萬人)14.30 R&D經費內部支出(億元)471.76 R&D人員占
62、從業人員比重13.45%R&D經費內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2.45%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4.94%營商環境非稅收入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11.70%在線政府指數0.88生態宜居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個)52.41萬人擁有教師數(人)20.81空氣質量(全年達到或好于2級的天數)275杠桿水平年末資產(億元)32589.39 年末負債(億元)16371.11 資產負債率50.23%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各維度得分8.428.293.976.478.42經濟發展創新能力生態宜居區位交通營商環境25251 12626優化創新創業生態。一是積極推進“雙創”示范工程?!按笤捍笏鶆摽汀薄把肫罂偛?/p>
63、創客”“科技園區創客”等嵌入式、專業化的新型創客空間建設方興未艾,先后支持118個孵化器、加速器以及220余個眾創空間建設,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孵化器集聚張江示范區,一批眾創空間獲得國家級眾創空間資格認定,莘澤創投成為了國內首家在“新三板”掛牌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二是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與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與反壟斷司合作成立了上海張江競爭與反壟斷研究咨詢中心。該中心不僅為國家有關部門提高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的能力和水平等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同時為園區企業提供相關政策培訓、咨詢和支持,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三是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支撐服務。建成15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推動8類公共服務試點平臺
64、建設,為園區企業提供便捷、專業、高效的服務,形成良好的服務生態。創新科技金融服務。一是筑建科技金融產業高地,支持相關園區加強與證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搭建完善的金融信息產業服務體系。二是制定張江示范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資助辦法,進一步增強企業信用意識,從源頭上解決科技企業的融資問題。三是創新科技融資服務模式和產品,滿足企業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務需求。四是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和服務,對發行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產品、企業掛牌、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等給予補貼等。(2)發展情況重點改革措施先行先試。一是在推進公安部支持上??苿撝行慕ㄔO“出入境12條新政”落地的基礎上,聯合有關部門研究提出25條新的改革建議
65、。二是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制訂了新一輪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辦法及實施細則,開展國家股權激勵改革試點、科技成果處置權與收益權改革試點以及支持創新創業的稅收優惠等試點政策的評估工作。三是全面展開政企聯動的投貸聯動試點。與首批8家投貸聯動試點銀行會商簽署了多方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個性化投貸聯動試點協議,明確了聯合開展投貸聯動試點合作機制以及支持政策。打造國際人才試驗區。上海市與國家外國專家局簽署“共同推進張江國家示范區建設國際人才試驗區合作備忘錄”,雙方建立定點聯系機制,并作為承接國家外國專家局政策創新的先行先試平臺。目前,張江示范區集聚了上海市80%以上的高端人才,包括院士178名,國
66、家千人計劃人才586名,上海市千人計劃人才383名,海歸、留學生和外籍專家5萬名,科技人員40多萬名以及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60萬名以上,是中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區域之一。2.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始建于1996年9月,規劃面積11.5平方公里,是國家“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六家試點園區之一。園區憑借改革創新的先發優勢、健全的市場體制、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等,走出了一條戰略性產業集聚、龍頭企業帶動、創新驅動、金融賦能的集約型發展之路。下一代互聯網自主創新轉型升級1414第二名1 12828(1)主要經濟指標(2016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各維度得分高新企業注冊企業
67、數(家)11785高新企業數(家)1520高新企業占注冊企業比重12.90%經濟發展年末從業人員(萬人)48.69 工業總產值(億元)4333.14 工業總產值增長率0.95%地均工業總產值(億元/平方千米)376.79 利潤(億元)1434.21 人均創造利潤(萬元)29.46 營業收入(億元)7271.17 上繳稅費(億元)477.40 出口總額(億元)1425.09 科研活動R&D人員(萬人)12.63 R&D經費內部支出(億元)399.77 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25.94%R&D經費內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5.50%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9.58%營商環境非稅收入占一般公共財政預
68、算收入比重20.08%在線政府指數0.90 生態宜居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個)32.08 萬人擁有教師數(人)6.38空氣質量(全年達到或好于2級的天數)294杠桿水平年末資產(億元)16888.80 年末負債(億元)11826.00 資產負債率70.02%7.929.212.696.618.72經濟發展創新能力生態宜居區位交通營商環境1 12929完善的投融資服務體系,不斷支撐園區創新發展。深圳高新區建成了比較完整的科技金融體系,不但有成熟的以銀行、證券、擔保等為代表的傳統資本市場,而且在聯交所和新三板等前沿資本市場領域也有大量的探索,極大地拓寬了深圳高新區企業的融資渠道。截至2017年底,深
69、圳持牌金融機構總數達439家,在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的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深圳由上期的22位上升至第20位,在國內城市中僅次于香港(第3)、上海(第6)和北京(第10)。上市企業總數達273家,排名全國第六,“新三板”掛牌公司總數780家,其中創新層掛牌公司108家。(2)發展情況走集約化發展之路,引領深圳經濟轉型。金融危機后,深圳高新區的各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大幅度增長,經濟規模不斷邁上新臺階。2017年,深圳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4333.14億元,每平方公里創造工業總產值376.8億元,園區單位面積工業總產值達1321.1億元/平方公里。深圳高新區用全市0.6%的土地上創造
70、了全市10%以上的GDP,且園區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0.091噸標準煤,約相當于深圳市萬元能耗水平的10%,對深圳市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與經濟轉型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實現集群化發展。深圳高新區企業創新能力強,善于抓住市場機遇,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中表現突出,已經形成了以華為、中興、長城科技、TCL、大族激光、比亞迪、翰宇藥業等為代表的一批領軍企業和自主品牌。產業集群方面,深圳高新區已經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下一代互聯網、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新材料以及科技文化等創新型產業集群,涌現出騰訊、百度、迅雷、金蝶、同方、同洲電子、九州電子、創維、力合數字電視、天威視訊、順豐物流等一批
71、代表性企業。3.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杭州高新區(濱江),建于1990年,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濱江區行政城區合二為一而成,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被科技部火炬中心列入全國8個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計劃序列。最多跑一次創新業態數字經濟第三名1 1(1)主要經濟指標(2016年)高新企業注冊企業數(家)35845高新企業數(家)700高新企業占注冊企業比重1.95%經濟發展年末從業人員(萬人)32.50 工業總產值(億元)3312.22 工業總產值增長率36.55%地均工業總產值(億元/平方千米)36.00 利潤(億元)890.38 人均創造利潤(萬元)27.40 營業收入(
72、億元)5480.01 上繳稅費(億元)354.45 出口總額(億元)440.93 科研活動R&D人員(萬人)6.74 R&D經費內部支出(億元)241.75 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20.73%R&D經費內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4.41%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5.57%營商環境非稅收入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9.60%在線政府指數0.75生態宜居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個)70.26 萬人擁有教師數(人)38.84空氣質量(全年達到或好于2級的天數)271杠桿水平年末資產(億元)7836.17 年末負債(億元)4323.84 資產負債率55.18%杭州高新區各維度得分7.378.385.945
73、.847.73經濟發展創新能力生態宜居區位交通營商環境31311 1打造高端產業集群,提升產業國際化水平。形成以阿里巴巴、網易、??低?、新華三、聚光科技、國芯科技、華數傳媒等為代表的智慧互聯、智慧安防、通信制造、新能源、網絡金融服務、集成電路、文化創意等產業集群。著眼全球,堅持走國際化路線,以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優勢領域為切入點,積極融入國際合作和國際市場,以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為重點,積極培育產業新藍海,努力形成創新型國際化產業集群。全面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全省率先推行商事制度改革, 2017年在市內率先完成商事、不動產登記、社保醫保等7個事項的“一事、一窗、一次”
74、改革;率先推行“1X”多證合一改革推廣全省,建立多證合一證照聯辦動態清單,實現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備案等17個多證合一事項、27個證照聯辦事項。建立投資項目集中服務區。全面實施方案模擬聯合審查、方案和初步設計“二合一”審批,建設項目審批時間縮短至項目備案后4個月內。堅持把人才工作放在經濟工作第一位置。杭州高新區堅持以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創辦一流企業、以一流企業反哺一流城市,堅持把人才工作放在經濟工作第一位。持續深化“5050計劃”,實施人才新政30條,推進人才安居改革,累計引進國家和浙江省“千人計劃”專家227人、海外高層次人才6700余人,年均新增大學生就業2.5萬人左右,全區本科學
75、歷人員占企業總就業數的50%。2017年引進各類人才26626人,其中理工類本科及以上人員18640人,海外高層次人才1200人。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全區RD(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占GDP比例的13%以上,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增速穩定在20%左右。2017年,全區專利申請量達1401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5894件;專利授權量為747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893件,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列浙江省首位,萬人從業人員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76件,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持續名列浙江省各區(縣、市)第一。同時,注重平臺載體的搭建,把孵化器建設作為政府推動創新的重要抓手,全區擁有市級以上科技孵化器、眾
76、創空間49個,2017年杭州高新區(濱江)新增企業8207家,同比增長20.6%,新增注冊資本521.9億元,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從2013年改革前的10家,增長到現在的33家。(2)發展情況343432324.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規劃面積488平方公里,共有16個分園。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第一個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區,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源地,被譽為“中國硅谷”。高端智力資源互聯網創業創新高精尖產業1414第四名1 13434高新企業注冊企業數(家)459311高新企業
77、數(家)13022高新企業占注冊企業比重2.84%經濟發展年末從業人員(萬人)262.04 工業總產值(億元)10796.02 工業總產值增長率8.64%地均工業總產值(億元/平方千米)22.12 利潤(億元)6289.48 人均創造利潤(萬元)24.00 營業收入(億元)53025.80 上繳稅費(億元)2598.40 出口總額(億元)2084.35 科研活動R&D人員(萬人)27.63 R&D經費內部支出(億元)767.45 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10.55%R&D經費內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1.45%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4.46%營商環境非稅收入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13.89
78、%在線政府指數0.90 生態宜居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個)50.63 萬人擁有教師數(人)34.23空氣質量(全年達到或好于2級的天數)226杠桿水平年末資產(億元)115407.27 年末負債(億元)67307.63 資產負債率58.32%(1)主要經濟指標(2016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各維度得分7.978.483.263.028.74經濟發展創新能力生態宜居區位交通營商環境1 13535打造“雙創”服務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是不斷完善創新政策支持。中關村作為全國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試驗田,積極開展各類探索和創新,“1+6”新政、新四條等經驗已經被推廣到全國范圍,不斷引領我國創新創業政策
79、體系的建設、完善和創新。二是搭建多層次創新載體和平臺。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成為推動“雙創”的核心載體,大力打造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兩大“發展極”,支持中關村29家大學科技園、30余家海外人才創業園、42家創新型孵化器以及青年人才創業基地、2家高端人才創業基地建設。深化官產學研合作。中關村擁有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高等院校83所,擁有以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為代表的科研院所138家以及300多家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承接“863 項目”占全國的1/4,承接“973 項目”占全國的1/3;在人工智能、石墨烯、靶向免疫等技術創新與全球同步甚至領先,引領著中國新技術發展潮流。新金融為中關村發展賦能。新金融不僅
80、包括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也包括適應創新創業需求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私募等。中關村作為全國創新創業策源地,積極探索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全國率先啟動“投貸聯動”試點、外債宏觀審慎試點、創新創業債和綠色債發行試點等。另外,中關村主動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新要求,在監管與創新中尋找平衡點,積極爭取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探索開展行業準入先行先試。圍繞征信、支付、數據、交易等關鍵環節,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搭建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大數據交易、風險控制等服務平臺和基礎設施,完善互聯網金融應用環境,促進行業自律,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2)發展情況打造海內外人才集聚高地,建設人才“硅谷”。中關村
81、堅持“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的發展理念。人才引進方面,依托國家“千人計劃”、北京市“海聚工程”、中關村“高聚工程”、“U30雛鷹人才工程”,大力吸引和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018年初推出20條國際人才新政,為國際人才進得來、留得下、干得好、融得進創造條件。積極構建全球人才網絡,初步建成覆蓋美、英、德、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海外人才聯絡網,形成一體化聯動效應。截至2018年11月,中關村共聚集“千人計劃”入選者累計約1200人,占北京市82%以上,占全國21%以上;外籍人才和留學歸國人才約4萬人。人才激勵方面,先后推出“1+6”新政、新四條、新新四條等先行先試政策,推
82、動出臺“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政策,把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賦予項目承擔單位,對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實行股權和分紅激勵,并給予分期納稅或取得收益再納稅的優惠政策,有效激發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人才服務方面,積極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優化人才流動、評價、保障等機制,全面保障人才發展。北京制定了詳細的人才特區行動計劃,配套實施各項人才保障政策,涉及重大項目資金支持以及人才落戶、出入境、醫療、家屬安置、子女入學等各方面。5.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1年獲批成為國家級高新區,2006年被科技部確定為全國創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試點園區之一,2015年經
83、國務院批準成為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才招引營商環境第八名新動能培育1 13737(1)主要經濟指標(2016年)高新企業注冊企業數(家)114793高新企業數(家)1201高新企業占注冊企業比重1.05%經濟發展年末從業人員(萬人)38.47 工業總產值(億元)4234.84 工業總產值增長率0.24%地均工業總產值(億元/平方千米)6.91 利潤(億元)801.66 人均創造利潤(萬元)20.84 營業收入(億元)5927.59 上繳稅費(億元)286.81 出口總額(億元)1711.74 科研活動R&D人員(萬人)5.40 R&D經費內部支出(億元)118.11 R&D人員占從業人
84、員比重14.05%R&D經費內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1.99%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3.53%營商環境非稅收入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29.41%在線政府指數0.81生態宜居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個)76.26 萬人擁有教師數(人)37.23空氣質量(全年達到或好于2級的天數)235杠桿水平年末資產(億元)9446.94 年末負債(億元)5782.74 資產負債率61.21%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各維度得分7.027.75.747.356.96經濟發展創新能力生態宜居區位交通營商環境1 13838(2)發展情況聚焦新動能培育,著力構建產業生態。成都高新區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經濟為重點,著
85、力培育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2017年,成都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65.8億元,增長10%,占四川省的4.5%,占成都市的12%。截至2017年,聚集市場主體15.6萬家。其中,企業11.5萬余家,上市企業3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15家,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058家。未來著力打造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產業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千億級生物產業,形成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服務、智慧健康4大產業集群,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撐。著力推動科技創新,打造產業服務體系。截至2017年建成各類創
86、新創業孵化載體91家,公共技術平臺78家,形成涵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股權投資服務體系。出臺“金熊貓”人才計劃,設立21個海外人才離岸基地,打造全球人才活力區,聚集各類人才48.2萬名,柔性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19人,聚集國家“千人計劃”123人、省“千人計劃”349人,累計吸引3841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創辦企業1687家,聚集創新創業企業1.8萬余家。搭建了中國(四川)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全鏈條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成立四川省首個知識產權服務聯盟,聚集各類知識產權服務機構100余家。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促進產業創新發展。成都高新區致力于打造與國際接軌的
87、政務服務環境、一流營商環境和產業發展環境。成立行政審批局、市場監管局等機構,最大限度把承接省市的權限向市場主體放權。制定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市場準入與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最大化釋放政策紅利。在全省率先試點“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政務服務“僅跑一次”已全面鋪開,在區級層面,共有687項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實現“僅跑一次”,實現率87.1%;街道99項事項實現“僅跑一次”,實現率80.5%,鄉鎮116項事項實現“僅跑一次”,實現率89.2%。3939實施園區“躍升”計劃實施園區“躍升”計劃促進園區“三次創業”促進園區“三次創業”04本章圍繞產業園區的發展特點,提出了園區未來發展的建議和六大戰略支撐體系。
88、14141 14040圍繞國家級高新區和國家級經開區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圍繞國家級產業園區的產業升級這一核心目標,著力構建提升包括創新創業體系、科技服務體系、資金融通體系、人才服務體系、協同開放體系、政策法律體系等六大體系建設。建議建議1、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目標立足國內外產業發展特點和趨勢,加強對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前瞻性布局,以提高技術含量、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增強競爭力為重點,加快產業層次邁向中高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優化園區產業空間布局,聚焦主導產業,推動優勢產業引領示范發展。兼顧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鼓勵新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加快布局新興產業,
89、全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著力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2、以六大體系建設為戰略支點和重要著力點優化提升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水平,鼓勵龍頭企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及個人等社會資本參與孵化機構的建設和運營,提升孵化機構的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水平,為創新創業的實現提供高效服務。鼓勵建設科技企業加速器,積極吸納孵化器畢業企業和高成長企業入駐,提供加速成長空間和專業化服務,加快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和壯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對創新創業的支撐能力,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意輸入,推動創意產業到創意經濟和創意社會的轉型和發展。聚焦創新創意-創新孵化-創新
90、加速,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助力自主創新聚焦技術研發-技術交易-技術轉化,強化科技服務體系,打造產業生態1圍繞創新鏈完善研發設計服務鏈條,積極培育研發外包服務業,支持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和研發型企業發展。持續完善知識產權服務,為科技成果交易和轉化提供基礎保障;積極發展戰略咨詢、管理咨詢、工程咨詢、信息咨詢等專業化咨詢業務,為高技術產業發展服務。支持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拓展服務領域,積極推動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激發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活力,發展壯大一批市場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促進創新成果轉移轉化。121 14141建議建議聚焦產業協同-區域合作-全球鏈接,構建協同開放體系,優化資源配置立足園區
91、產業發展需求,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吸引集聚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和專家團隊,破解產業發展瓶頸,提升人才對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支撐。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圍繞產業升級的需求,聯合企業、研究機構、學校,建設完善專業化、系統化的人才培訓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時代技術人才梯隊。加快人才發展的市場化進展,建立人才管理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方式,持續完善人才市場秩序、人才服務與保障配套體系,最大化保障人盡其用。持續推進新技術新模式在傳統產業的滲透和應用,推動產業鏈分解和融合,不斷打造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閉環,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不同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搶抓城市群建設和城鎮化發展的重大機遇,加強產業園區
92、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序推進跨區域產業轉移與承接,推動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整合。深度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接全球市場,積極開展人才、項目、資金、環保等方面的鏈接,有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園區。聚焦股權融資-債權融資-政策性融資,建設資金融通體系,提升金融支撐加快健全和完善多層次股權市場,推動交易所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創新和豐富股權融資工具,有序引入保險資金、年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等,拓寬股權融資基金來源。積極開展以企業應收賬款、租賃債權等財產權利和基礎設施、商業物業等不動產財產或財產權益為基礎資產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推廣專利權質押等知識產權融資模式。探索建設融資擔?;?,鼓勵擔保機
93、構和再擔保機構積極開展融資擔保業務,建設完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聚焦人才引進-人才培育-人才管理,健全人才服務體系,夯實創新基礎聚焦功能提升-職能轉變-機制創新,完善政策法律體系,改善營商環境充分挖掘已建、在建、未建和閑置土地的產業空間潛能,推動園區空間功能由單一功能向綜合功能轉變升級,推進園區與城區的對接融合,建設成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新型城區。著眼園區經濟發展的需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管理與服務體系,打造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服務型政府。創新園區服務機制,不斷拓寬園區內生產、生活的服務領域,積極推動招商引資、信用評價、市場開拓、法律服務和行業協會(商會)等重要服務平臺建設。3465:張爽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聯系人:劉玉梅電話:15510287913郵箱:網址: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路66號大賽9層郵編:100048滿天星 產業通顧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