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DC & ETU:2023中國用戶體驗設計系統白皮書(63頁).pdf

編號:151486 PDF 63頁 10.33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IXDC & ETU:2023中國用戶體驗設計系統白皮書(63頁).pdf

1、序言 在建設數字中國已成基本國策的時代背景下,數字化轉型正在全面重塑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模式。隨著企業服務生態不斷延伸,新的數字觸點和中后臺系統大量涌現,如何保持產品體驗的一致性,保證高質量的用戶體驗以及高效的團隊協同效率,成為體驗設計行業面臨的新挑戰。而設計系統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套成熟的設計系統有助于在不同渠道平臺上保持一致的設計語言和風格,同時讓設計師更專注于整體體驗,更輕松地與產品及研發團隊協作。隨著設計系統的概念在海內外市場中逐漸成熟,國內許多企業也積極探索自建設計系統的應用。如今,設計系統不僅用于解決數字產品體驗規?;瘑栴},也成為企業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的重要資產。2023

2、年,為了解中國用戶體驗體驗設計系統的發展現狀,IXDC 與 ETU 體驗咨詢聯合發起了2023中國用戶體驗設計系統調研活動并發布2023中國用戶體驗設計系統白皮書(下文簡稱白皮書),深度聚焦個人設計系統使用和企業級設計系統發展兩大方面,深入分析設計系統在國內的發展情況。白皮書從設計系統相關從業者概況、開源設計系統使用情況、企業自建設計系統的應用和管理,以及 AIGC等前沿技術的影響等五個章節進行詳細闡述。此次調研也進行了行業專家定性訪談,總結了垂直領域中領先企業設計系統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經驗總結,為體驗設計走向規則化、結構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希望這份白皮書能夠更好地幫助行業相關

3、從業者了解設計系統的發展脈絡、管理模式及未來趨勢,同時為同處于為智能化時代下的同業們帶來更多的設計系統發展的可能性。2階段一:桌面研究 針對國內外用戶體驗設計系統的發展情況及使用情況,收集行業資料,梳理各類系統類型、特點及優勢,分析設計系統在中國設計行業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調研說明本次調研分為桌面研究、定量問卷、專家訪談三個階段階段二:定性訪談 圍繞設計系統的建設管理、價值意義、發展階段、AIGC 趨勢等議題進行定性訪談,特別邀請行業專家或設計系統負責人共計 8 位,來自金融、互聯網、咨詢、文旅、制造業等行業,均在設計系統的建設上有較為豐富的經驗。階段三:定量研究 本階段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國

4、內體驗從業者日常工作中使用設計系統及其所在公司自建設計系統的情況,共計回收有效問卷332份。調研對象:面向設計系統相關從業者,崗位覆蓋視覺設計、交互設計、品牌設計、前端工程師、后端工程師、產品經理、產品運營等職位,橫跨互聯網、金融、制造業、咨詢、科教等12個行業。調研時間:2023年11月21-12月5日 調研方法:以在線定量問卷形式,通過用戶線上自主填寫完成。問卷投放渠道為 IXDC、ETU 體驗咨詢及各大合作公眾號平臺。數據說明:問卷覆蓋專業工具使用、開源設計系統使用、自建設計系統使用與管理、未來設計系統趨勢等4大類問題。如無特殊說明,本報告中關于用戶調研的數據結論,均基于此次的有效樣本數

5、據分析所得。什么是設計系統?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又稱設計體系,是可復用組件的集合構成,配合清晰的標準引導,通過機制化的組織流程和具象的指南與工具加以整合,以幫助企業內部人員高效、協同地創建大量的應用程序,如 Apples Human Interface Design、Google Material Design System、螞蟻金服 Ant Design 設計系統等。3目錄P05一.設計系統相關從業者概況1.1 性別、年齡及城市分布 1.2 受訪者崗位分布 1.3 從業年限和崗位細分 1.4 所屬行業和企業規模分布 1.5 設計系統接觸情況 1.6 自建設計系統角色分布P1

6、2二.專業工具與開源設計系統使用概況2.1 產品經理專業工具使用分布 2.2 設計從業者專業工具使用分布 2.3 細分崗位下設計從業者工具使用情況 2.4 前端工程師專業工具和技術使用分布 2.5 各崗位開源設計系統使用情況P18三.企業自建設計系統應用概況3.1 系統使用者角色分布 3.2 系統使用者規模分布 3.3 系統使用年限分布 3.4 系統使用者資產內容使用情況 3.5 系統使用者組件使用頻率分布 3.6 系統使用滿意度評價 3.7 系統使用效能評價 3.8 系統使用體驗痛點分析 3.9 系統未來精益發展方向P50五.設計系統發展前沿趨勢洞察4.1 自建設計系統搭建動機 4.2 系統

7、構建耗時及路徑 4.3 系統創造者團隊分布 4.4 系統管理模式分析 4.5 載體工具選擇分析 4.6 系統創造者資產內容關注情況 4.7 系統分發推廣措施分析 4.8 系統內容運作維護分析 4.9 系統效果評估分析 4.10 自建設計系統主要挑戰與經驗 專家對話 核心發現P30四.企業自建設計系統管理概況5.1 從業者 AIGC 工具使用情況分析 5.2 AIGC 資產內容覆蓋情況分析 5.3 系統搭建 AIGC 應用情況分析 5.4 未來 AIGC 工具使用期待 專家對話 藍圖展望4設計系統相關從業者概況Overview of Design System Practitioners555.

8、0%45.0%1.1 行業人才年輕化,集聚超一線城市性別、年齡及城市分布本次參與調研的設計系統相關從業者中,女性比男性多10%。75%的從業者年齡集中在26-40歲,21%的從業者年齡在25歲以下,年齡超過40歲的從業者占比5%,人才年輕化趨勢明顯。從業者所在區域的分布中,來自超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人數占比超60%,包括北京(17%)、上海(14%)、廣州(15%)及深圳(15%),來自杭州(6%)、南京(3%)等新一線城市的人數緊隨其后。年齡性別廣東省 39%北京市 17%上海市 14%浙江省 7%江蘇省 7%湖北省 3%福建省 2%陜西省 1%安徽省 1%四川省 1%湖南省 1%遼寧省

9、1%河北省 1%天津市 1%吉林省 1%河南省 1%山東省 1%廣西省 1%海外地區 1%廣州 15%深圳 15%北京 17%上海 14%杭州 6%南京 3%55.0%45.0%男 45%女 55%61.2“產-設-研”復合型人才脫穎而出從崗位分布來看,81%的受訪者從事設計相關工作,從事產品相關工作人數占比24%,從事技術相關工作人數占比10%。另外有近20%的從業者身兼“產-設-研”數職,為復合型人才,其中產品兼設計崗占比11%,產品兼設計兼技術研發占比5%,設計兼技術研發崗占比2%,反映了在設計系統驅動下“產-設-研”逐漸一體化的趨勢。受訪者崗位分布交互/UX 設計師視覺/UI 設計師設

10、計管理者品牌設計師6%27%27%50%設計從業者前端工程師/架構師后端工程師/架構師算法工程師測試工程師1%1%2%8%技術從業者產品經理產品運營5%21%產品從業者受訪者崗位分布不同崗位的細分占比產品+設計設計+技術+產品設計+技術技術+產品1%2%5%11%復合從業者用戶研究員項目經理9%16%其他從業者設計從業者 81%技術從業者 10%產品從業者 24%71.3 510年從業經驗者最多,設計從業者相對經驗更豐富從業年限中,占比人數最多的為擁有510年工作經驗者(26%),其次為3-5年工作經驗者(20%)。設計從業者中510年工作經驗豐富的從業者居多,技術從業者中3年以內初出茅廬的從

11、業者人數最多,產品從業者工作年限分布較為均衡,用戶研究員和項目經理中510年工作經驗豐富的從業者居多。從業年限和崗位細分10年以上18%510年(含十年)26%35年(含5年)20%13年(含3年)18%1年以內(含1年)17%1年以內(含1年)13年(含3年)35年(含5年)510年(含十年)10年以上18%26%19%19%18%設計從業者12%30%15%18%24%技術從業者19%20%24%24%14%產品從業者受訪者從業年限分布不同崗位的細分占比1年以內(含1年)13年(含3年)35年(含5年)510年(含十年)10年以上13%33%15%20%19%用戶研究員19%26%19%2

12、3%13%項目經理81.4 互聯網、金融、制造行業的從業者占比最高所屬行業和企業規模分布52%的受訪者來自互聯網行業,11%來自金融行業,10%來自傳統制造業,而咨詢、消費零售、科教文娛等行業的從業者相對占比較少。來自大型企業的從業者最多,占比為42%,來自中型企業的從業者占比26%,來自小型企業的人數占比31%。大、中、小規模企業的崗位分布都呈現設計從業者人數最多,產品從業者居中,技術從業者最少。相比于中小型企業,大型企業的設計從業者占比最多;而技術從業者和產品從業者人數在大中小企業中的占比相當?;ヂ摼W/IT/電子/通信業金融業制造業咨詢業科學教育業文化娛樂業大消費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

13、業建筑/房地產業政府事業單位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住宿/餐飲業0%15%30%45%60%1%1%1%2%2%3%5%6%6%10%11%52%受訪者所屬行業分布9產品從業者設計從業者技術從業者0%12.5%25%37.5%50%3%21%7%產品從業者設計從業者技術從業者0%12.5%25%37.5%50%4%26%9%產品從業者設計從業者技術從業者0%12.5%25%37.5%50%2%34%9%企業規模分布及不同崗位的細分占比大型企業 1000人以上42%中型企業100-999人 26%小型企業100人以下 31%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大型企業1.5 半數設計從業者使用過開源和組織自建的

14、設計系統設計系統接觸情況80%受訪者表示曾接觸過設計系統,其中49%的從業者接觸并使用過開源及組織自建的設計系統,32%僅接觸并使用過開源設計系統,19%僅接觸并使用過組織自建的設計系統。從崗位分布來看,設計從業者中同時接觸過開源和自建設計系統的人更多,占比54%;產品從業者和技術從業者中,僅接觸過開源設計系統的人更多,占比分別為40%和44%。未接觸過20%接觸過80%0%20%40%60%80%僅開源僅自建開源及自建所有從業者產品從業者設計從業者技術從業者49%19%32%49%19%32%總體未接觸過16%接觸過84%設計從業者未接觸過24%接觸過76%技術從業者未接觸過24%接觸過76

15、%產品從業者設計系統使用情況不同崗位的具體使用情況101.6 自建設計系統管理者經驗豐富、年輕有為自建設計系統角色分布參與調研并接觸過自建設計系統的從業者中,有51%為設計系統的管理者,其中包括發起者*(24%)和創造者*(27%)。半數管理層從業者的年齡集中在3140歲,另有40%的管理者年齡在26-30歲之間。管理者的人數分布隨工作年限增長呈現遞增趨勢,有1年以內含一年工作經驗的占7%,有13年工作經驗的占13%,有35年工作經驗的占24%,有510年工作經驗的占28%,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占29%。設計系統的使用者在所有受訪者中占比37%,在工作年限上的分布較為均衡,而設計系統的貢獻者則

16、僅占總人數的12%,多為工作經驗5年以上經驗豐富的協作人員。*注釋 1.發起者:設計系統的立項者、發起人,負責協調組織企業內部資源,啟動設計系統的搭建,承擔一定的管理和推動職能。2.創造者:設計系統的構建者,負責為現有問題提供初步設計解決方案和前端解決方案,同時承擔推廣、分發、同步、質量管理、版本管理和更新等具體執行任務。3.使用者:設計系統的用戶,一般使用設計系統中的指南、組件、資源、工具等元素來構建產品。4.貢獻者:設計系統的協助者,通常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現有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并通過體系流程協助設計系統團隊協同更新體系。0%10%20%30%40%管理者 使用者貢獻者29%11%

17、29%38%26%28%5%24%24%19%20%13%10%20%7%1年以內(含1年)1-3年(含3年)3-5年(含5年)5-10年(含10年)10年以上自建設計系統角色分布系統角色的年齡分布情況系統角色的從業年限情況管理者51%使用者 37%貢獻者 12%管理者50%25歲以下26303140415050歲以上使用者38%25歲以下26303140415050歲以上貢獻者0%25%50%75%100%57%25歲以下26303140415050歲以上11專業工具與開源系統使用概況Professional Tools and Open Source Design Systems Usag

18、e122.1 產品經理人均使用約5項工具,AIGC 工具正變得不可或缺產品經理專業工具使用分布產品經理使用最高頻的原型創作類工具是 Axure(58%)、Figma(51%)和 Sketch(34%),墨刀(30%)、藍湖(25%)等國產工具的使用率也相對較高。在新興的 AIGC 工具中,語言類工具 ChatGPT 和文心一言相對使用更高頻,分別占比58%和30%;制圖類工具中,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使用人數較多,分別占比52%和19%。AxureFigmaSketch墨刀藍湖Adobe XD即時設計Microsoft VisioProtoPieMaste

19、rGoPixsoFramerUXPin1%1%4%9%10%10%16%22%25%30%34%51%58%原型設計工具ChatGPTMidjourney文心一言Stable Diffusion即時AIPM-AI助手Designtools.aiIllustrokeVisily AIUizard其他0%15%30%45%60%4%0%0%1%3%7%9%19%30%52%58%AIGC 工具*注釋: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指使用人工智能特別是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自動創作新的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等數字內容。產品從業者

20、專業工具使用分布情況132.2 設計師人均使用約6項工具,綜合創作工具與 AIGC 工具使用率最高設計從業者專業工具使用分布設計師的 Top 4 綜合創作類工具分別是 Figma(60%)、Photoshop(58%)、Sketch(51%)和 Illustrator(49%),國產工具藍湖(21%)和 MasterGo(15%)也嶄露頭角。被設計師選擇最多的動態原型類工具是 After Effects(39%),其次是 Principle(27%)。Cinema 4D(22%)和 Blender(18%)是最受歡迎的 3D 視覺類工具。此外,設計師們最常用的 AIGC 類工具是 Midjou

21、rney(51%)和 ChatGPT(48%),23%的設計師也會使用 Stable Diffusion 和文心一言。設計從業者專業工具使用分布情況0%15%30%45%60%FigmaPhotoshopSketchIllustratorAxure藍湖MasterGo即時設計Adobe XD墨刀摹客Microsoft Visio4%7%10%12%12%15%21%23%49%51%58%60%綜合創作類MidjourneyChatGPT文心一言Stable Diffusion即時AIDesigntools.aiUizardIllustrokeVisily AI1%1%2%2%15%23%23

22、%48%51%AIGC 工具Cinema 4DBlender3ds MaxUnityRealFlow C4DMaya2%4%5%9%18%22%3D 視覺類After EffectsPrincipleProtoPieCorelDRAWFireworks4%7%15%27%39%動態原型類142.3 設計管理者人均使用約9項工具,掌握的工具類型最豐富細分崗位下設計從業者工具使用情況從設計從業者各崗位的分布來看,設計管理者人均使用約9項工具,掌握的工具類型最多,涵蓋設計協同、3D 視覺、AI 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和 AI 制圖生成工具等多種類型,最高頻使用的工具依次為 Photoshop、Midjou

23、rney、Illustrator、ChatGPT、Figma;交互設計師人均使用約6項工具,最常使用的工具為 Figma、Sketch、Midjourney、ChatGPT、Photoshop,類型集中在設計協同工具和 AIGC 工具;視覺/UI 設計師人均使用約9項工具,After Effects 和 Principle 的使用率上明顯高于其他崗位,高頻使用的工具類型分布與設計管理者近似;品牌設計師人均使用約7項工具,最高頻使用的工具是 Photoshop 和 Illustrator。*注釋:僅保留每個崗位最高頻使用的前15項工具123PhotoshopMidjourneyIllustrat

24、orChatGPTFigmaCinema 4DSketchAfter Effects文心一言BlenderAxureStable Diffusion藍湖3ds MaxPrinciple18%18%21%25%25%33%37%42%47%48%53%56%62%64%71%設計管理者設計從業者細分崗位專業工具使用分布情況FigmaSketchChatGPTMidjourneyPhotoshopIllustratorAfter EffectsPrincipleAxureStable DiffusionProtoPie藍湖文心一言MasterGo即時AI15%16%21%21%20%24%25%3

25、3%38%41%50%52%52%52%70%交互/UX 設計師PhotoshopIllustratorFigmaSketchMidjourneyAfter EffectsChatGPTCinema 4DPrincipleBlender文心一言Stable DiffusionAxure藍湖即時設計Adobe XD21%22%26%26%27%27%32%35%38%45%53%53%55%57%66%73%視覺/UI 設計師PhotoshopIllustratorFigmaMidjourneyChatGPTSketchBlenderAfter EffectsAdobe XDCinema 4DA

26、xure3ds Max文心一言ProtoPieCorelDRAW15%20%20%25%25%25%30%30%30%35%45%45%55%75%75%品牌設計師123123123152.4 前端工程師/架構師的工具和技術使用分布更加集中前端工程師專業工具和技術使用分布參與調研的前端工程師及架構師的工具使用分布比較集中,人均使用約2項工具,最受歡迎的前4項前端交付工具分別為 Figma(36%)、藍湖(36%)、即時設計(20%)和墨刀(16%),其中3項為國產工具。另外,對于未來設計系統可支持的代碼技術類型,絕大多數前端工程師期望 web 代碼技術能夠支持 React(74%),移動代碼技

27、術能夠支持 Javascript(58%)。0%10%20%30%40%Figma藍湖即時設計墨刀Adobe XD摹客 iDocAvocodeSketch cloud inspectorPxCookZeplinCuttermanMarkmanInvisionAnimaFramer前端交付工具使用分布情況16前端代碼技術的期望偏好React 74%Javascript 58%Vue 47%Angular 32%FinClip 32%Native 26%Swift 26%2.5 海外設計系統仍是行業標桿,國內設計系統蒸蒸日上各崗位開源設計系統使用情況設計從業者使用最多的開源設計系統依次為 Appl

28、es Human Interface Design、Google Material Design System、螞蟻金服 Ant Design、字節跳動 Arco Design 和騰訊 TDesign,雖然海外設計系統仍是重要的行業選擇,但國內互聯網大廠的開源設計系統也受到設計師們的青睞。相較于一線設計師,設計管理者對海外設計系統更為關心,Apple、Google、Microsoft、IBM 都是設計管理者常關注的設計系統。技術從業者則更偏好使用螞蟻金服 Ant Design、餓了么 Element、Microsoft Fluent Design System,人均使用約2種開源設計系統。0%

29、15%30%45%60%螞蟻金服 AntDesign餓了么ElementMicrosoft Fluent Design SystemGoogle Material Design System)Apple人機界面指南(HIG)BootstrapIBM Carbon Design SystemAdobe Spectrum鴻蒙HarmonyOS騰訊TDesign字節ArcoDesign其他設計從業者選擇開源設計系統分布情況技術從業者選擇開源設計系統分布情況0%15%30%45%60%Apples Human Interface DesignGoogle Material Design System螞

30、蟻金服 AntDesign字節跳動 ArcoDesign騰訊TDesignMicrosoft Fluent Design System 餓了么 ElementIBM Carbon Design System鴻蒙HarmonyOSBootstrapAdobe Spectrum其他設計從業者交互/UX 設計師視覺/UI設計設計管理者17企業自建設計系統應用概況Application of In-House Design Systems in Enterprises18Who?誰在使用設計系統?規模如何?What?使用多久了?具體用什么?頻率如何?How?使用設計系統后體驗評價如何?對效率提升有多大

31、幫助?Why?為何如此評價?有哪些不滿意 希望未來怎么提升?的地方?3.3 使用年限3.4 使用內容3.5 使用頻率3.1 使用者角色3.2 使用者規模3.6 滿意度評價3.7 效能評價3.8 體驗痛點3.9 精益方向19使用者使用情況使用評價使用痛需3.1 設計系統的核心使用者為“交互/UX 設計師”和“視覺/UI 設計師”系統使用者角色分布近80%的受訪者表示所處企業自建設計系統的使用者中包含交互/UX 設計師和視覺/UI 設計師,是設計系統的關鍵使用角色。62%的受訪者表示所使用的自建設計系統還有前端工程師/架構師的參與,另外有51%和44%的受訪者表示有產品經理和設計管理者的參與。部分

32、團隊規模較大的企業中,設計系統使用者也包含了用戶研究員、項目經理和測試工程師。組織自建設計系統的使用角色交互/UX 設計師視覺/UI 設計師設計管理者品牌設計師20%44%78%89%設計從業者前端工程師/架構師測試工程師后端工程師/架構師算法工程師0%25%50%75%100%7%7%16%62%技術從業者產品經理產品運營13%51%產品從業者項目經理用戶研究員24%22%其他小規模使用者團隊不同規模使用者團隊角色分布大規模使用者團隊UX 設計師交互UI 設計師視覺產品經理用戶研究員UX 設計師交互UI 設計師視覺設計管理者項目經理前端工程師測試工程師研 發 鏈 條 可擴展角色架構師可擴展角

33、色可擴展角色203.2 超半數受訪者所處企業的自建設計系統使用人數小于30人系統使用者規模分布54%的受訪者所處企業的自建設計系統的使用者少于30人,其中使用者規模在11-30人的占比為25%,少于10人的占比為29%;使用者人數在100人以上的受訪者占比25%。從企業規模來看,企業規模越大設計系統的使用者人數相對更多:71%的受訪者所處的小型企業設計系統的使用人數不到10人,67%的大型企業員工表示公司自建的設計系統有超過100人使用。0%20%40%60%80%10人以下11-30人31-60人61-99人100人以上不清楚所有企業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大型企業不清楚5%100人以上25%61-

34、99人5%31-60人12%11-30人25%10人以下29%自建設計系統使用者規模分布不同規模企業的使用者團隊規模67%71%210%10%20%30%40%不到三個月(含3個月)3個月-半年(含半年)半年-1年(含1年)1-3年(含3年)3-5年(含5年)5年以上設計系統仍在構建中,未投入使用設計系統未構建完成,部分投入使用不清楚所有企業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大型企業2%3%3%8%9%23%21%18%11%2%3%3%8%9%23%21%18%11%3.3 自建設計系統仍處起步階段,大企業發展相對更早系統使用年限分布73%的受訪者表示所處企業的自建設計系統投入使用3年及以下,投入使用3年以上

35、的企業僅占比17%。此外還有6%的受訪者所處企業仍處于設計系統的搭建階段,尚未完全投入使用。從企業規模來看,規模越大的企業,自建設計系統的起步相對越早、使用年限越久,大型企業中有27%的企業自建設計系統已使用超過3年,而中小型企業中的比例遠低于此。整體而言,我國企業自建設計系統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發展大有可為,是行業潛力較大的新興領域。自建設計系統使用年限分布223.4.1“組件庫”和“調性指南”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資產內容系統使用者資產內容使用情況將設計系統的資產內容依據使用目的,劃分為“愿景”“指南”“生產資源”“管理”四個層級結構,其中使用者最高頻使用的資產內容為組件庫(73%)和調性

36、指南(61%);常用資產內容為品牌愿景與原則(45%)、模式指南(48%)、適配指南(42%)、素材庫(42%)、內容指南(38%);次常用資產內容為設計系統效果評估度量(31%)、生產協作流程(28%)、工具庫(28%)、工作模版(27%);而系統團隊構成與職能、運營指南、特性指南、運營協作流程和競爭儲備庫等資產內容的使用率相對較低。調性指南61%?/?模式指南48%?/?內容指南38%?/?適配指南42%?好?運營指南17%?特性指南14%指南生產資源組件庫73%?/?/?UI?API?素材庫42%?用戶庫19%?工作模版27%?(?/?/kits)?(kitchens)?(?/?)工具庫

37、28%?競爭儲備庫6%協同平臺管理系統團隊構成與職能23%?生產協作流程28%?-?-?-?-?-?運營協作流程16%?-?-?-?-?設計系統效果評估度量31%?品牌愿景與原則建立符合組織文化和產品特征的,全局的企業體驗設計價值觀和設計原則45%愿景233.4.2 設計從業者既關注工作提效的資源建設,又兼顧工作指導的愿景思想系統使用者資產內容使用情況結合受訪者崗位分析發現,“指南層”中,“調性指南”“模式指南”更受產品從業者關注,“調性指南”適配指南”“運行指南”“特性指南”更受設計從業者關注,而“內容指南”更受技術從業者關注;“資源層”中,除組件庫外,“用戶庫”“素材庫”更被設計從業者關注

38、,“工作模版”更被技術從業者關注?!肮芾韺印敝?,技術從業者相對更加關注“系統團隊構成與職能”“生產協作流程”“設計系統效果評估度量”,以幫助自己更好的了解和應用設計系統;設計從業者則比產品和技術更加關注“品牌愿景與原則”,保證自己的設計方向始終正確。*注釋:設計系統各層級結構劃分詳見“3.4.1 資產內容使用情況”管理層指南層資源層愿景層不同角色使用組織自建設計系統資產內容情況0%25%50%75%100%品牌愿景 與原則調性指南模式指南內容指南適配指南運營指南特性指南系統團隊 構成與職能生產協作流程運營協作流程設計系統效果 評估度量組件庫素材庫用戶庫工作模版工具庫競爭儲備庫全體從業者產品從業

39、者設計從業者技術從業者243.5 自建設計系統組件平均調用率和覆蓋率近60%,通用組件100%被使用系統使用者組件使用頻率分布全行業自建設計系統的平均組件調用率*為56%,平均覆蓋率*為58%,平均改動率*為42%。相比于其他行業,互聯網行業在組件調用率和覆蓋率上表現最好,高于全行業均值,在設計系統的組件庫建設上相對更成熟;金融業和制造業在調用率和覆蓋率方面持平或略低于全行業均值;組件改動率方面,互聯網和金融行業均高于全行業均值,而制造業遠低于全行業均值,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制造等傳統行業的業務發展相對穩定、變化較小,而金融與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在業務發展相對動態、變化較大。從組件類型應用情況來看,1

40、00%的受訪者會使用通用組件,業務組件占比為53%,頁面模版占比為49%,運營組件和專業插件的組件使用人數相對較少。不同行業自建設計系統使用率情況組件類型應用情況0%25%50%75%100%通用組件業務組件頁面模版運營組件 專業插件的組件13%23%49%53%100%*注釋:1.行業調研樣本取自調研人數排名前三的行業,取行業均值。2.調用率:設計頁面所使用的組件來自組件庫的比例。3.改動率:調用組件不滿足使用需求而進行樣式改寫的比例。4.覆蓋率:組件庫中所有組件被調用使用的比例。組件 改動率組件 覆蓋率40%100%80%60%20%0%組件 調用率全行業 56%互聯網 59%制造業 56

41、%金融業 52%全行業 58%互聯網 64%制造業 50%金融業 51%全行業 42%互聯網 46%制造業 26%金融業 44%253.6 受復雜業態影響,金融從業者對自建設計系統的滿意度低于行業均值系統使用滿意度評價受訪者對于自建設計系統的易用性*滿意度平均評分為80分,適用性*為76分,有效性*為80分。制造業和互聯網的滿意度評分均與行業持平或略高于全行業均值,而金融行業的滿意度評分均低于全行業均值,背后原因可能是金融行業業務形態相對復雜,設計系統建設難度較大,難以達成使用者的標準和期待。從崗位角色上看,產品和設計從業者對適用性的滿意度較低,對于設計系統動態匹配產品業務場景、不同系統等方面

42、仍有較高的需求。技術從業者則對于設計系統的易用性、有效性滿意度較低,原因是設計系統資產內容的建立和呈現主要基于設計視角,在使用操作上無法很好地匹配開發者習慣。此外,設計系統建成后,對技術人員在實際開發中的代碼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在協同工具尚未實現自動化 D2C(Design to Code)的今天,一定程度上影響開發者對于設計系統有效性的評價。不同行業自建設計系統(體系)滿意度評價易用性適用性有效性758278787580807681設計從業者產品從業者技術從業者不同崗位對設計系統的滿意度評價*注釋:1.行業調研樣本取自調研人數排名前三的行業,取行業均值。2.易用性:評估設計系統是否簡

43、單易用,能夠快速定位查看、理解熟悉所需內容,并完成相關操作。3.適用性:評估設計系統的適配性,是否能夠支持不同系統、業務場景、崗位職能的協作者共同使用。4.有效性:評估設計系統是否高效有用,能夠高效完成協同合作,而非耗時在重復性任務上。40%100%80%60%20%0%有效性適用性易用性全行業 80分互聯網 80分制造業 84分金融業 78分全行業 76分互聯網 79分制造業 80分金融業 72分全行業 80分互聯網 82分制造業 80分金融業 76分263.7 設計系統對于金融和互聯網行業的研發效能提升作用顯著,制造業相對有限系統使用效能評價使用自建設計系統后,全行業平均單位時間交付量*提

44、升55%,需求響應周期*縮短48%,團隊協同效率*提升57%。其中,金融和互聯網行業的交付量、協同效率提效高于全行業均值,說明自建和使用設計系統對于金融、互聯網等產業的效能提升起到積極作用,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金融及互聯網行業的產品形態更多以軟件形式呈現及對客銷售,而制造業本身的生產流程上更重硬件,因此針對軟件應用的統一規范設計系統能帶給制造業的效能提升相對有限。使用自建設計系統后,全行業平均設計開發錯誤率*下降53%,互聯網行業在該指標上表現相對更好,而金融業低于全行業均值,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金融行業的業務形態相對復雜,受監管、安全等多方因素影響,在設計與開發保持完全的一致性方面限制更多。不同

45、行業使用自建設計系統效能提升情況*注釋:1.行業調研樣本取自調研人數排名前三的行業,取行業均值。3.單位時間交付量:特定的單位時間段內,完成并交付的工作、產品或服務的數量。2.需求響應周期:從需求提出到團隊或組織做出響應并滿足需求所經過的時間,反映組織靈活性和敏捷性。4.設計開發錯誤率: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或缺陷的比率,更低錯誤率表示更為精確和可靠。40%100%80%60%20%0%單位時間 交付量提升全行業 55%互聯網 56%制造業 51%金融業 61%全行業 48%互聯網 51%制造業 31%全行業 57%互聯網 56%制造業 49%需求響應 周期縮短團隊協同 效率提升設計開發

46、錯誤率下降金融業 52%金融業 59%全行業 53%互聯網 55%制造業 51%金融業 45%273.8 設計系統的使用靈活性和建設維護難度是當下主要體驗痛點系統使用體驗痛點分析67%的受訪者表示在使用設計系統時面臨“為特定業務目標服務時不夠靈活”的體驗痛點,設計從業者對該問題感觸更深。有4成左右的受訪者表示“系統復雜性與建設難度提升”“維護更新不及時,內容老舊”以及“體系龐大難以快速調用所需內容”也是當前使用設計系統時面臨的問題,技術從業者對解決此類問題更加迫切。相比其他崗位,技術從業者在“開發實現效果與設計稿時常不一致”和“設計系統承載工具與個人慣用工具不一致”這兩類問題上受到的負面影響更

47、大,對于提升設計系統的易用性和有效性需求更高;產品從業者則更加關注“難以兼顧匹配任何子品牌調性”的問題。自建設計系統的體驗痛點問題體驗痛點 X 崗位(TGI)以上均無,體驗良好0%20%40%60%80%4%12%為特定業務目標服務時不夠靈活系統復雜性與建設難度提升維護更新不及時,內容老舊體系龐大難以快速調用所需內容37%42%43%67%難以兼顧匹配任何子品牌調性開發實現效果與設計稿時常不一致代碼與設計較難始終保持一致,更新不同步25%25%27%為特定業務目標服務時 不夠靈活系統復雜性與建設難度提升維護更新不及時,內容老舊體系龐大難以快速調用所需內容難以兼顧匹配任何子品牌調性開發實現效果與

48、設計稿時常不一致代碼與設計較難始終保持一致,更新不同步設計系統承載工具與個人慣用 工具不一致設計從業者產品從業者技術從業者代碼與設計較難始終保持一致 更新不同步 設計系統承載工具與個人 慣用工具不一致難以兼顧匹配任何子品牌調性開發實現效果與設計稿時常不一致以上均無,體驗良好012283.9 在友好的使用體驗和持續動態的更迭基礎上,重點應用前沿技術釋放生產力系統未來精益發展方向在未來發展方面,79%和62%的受訪者期待后續能夠在“使用體驗優化”“設計系統更迭”方面有所提升,其次“AIGC 能力拓展”(59%)和“設計工程化推進”(49%)也是從業者較為關心的內容。對于設計系統的貢獻者而言,使用體

49、驗的優化和系統持續更迭有助于開展維護工作,一定程度上減輕個人工作負擔;設計系統的管理者則更加聚焦 AIGC、設計工程化推進等前沿技術的探索,希望充分利用技術實現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釋放更多產能,更好地發揮人的創造力。不同使用角色對設計系統的未來發展期待0%25%50%75%100%使用體驗優化設計系統更迭AIGC能力拓展設計工程化推進設計系統推廣所有從業者使用者貢獻者管理者36%49%59%62%79%36%49%59%62%79%29企業自建設計系統建設管理概況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House Design Systems in Enterpri

50、ses30設 計 系 統 建 設 旅 程31立項及資源獲取系統載體選擇分發推廣效果評估資產清查資產及系統內容建立運作維護確定目標 團隊結構與人員配置管理模式4.1 自建動因4.3 團隊配置4.4 管理模式4.5 載體選擇4.7 分發推廣4.8 系統維護4.9 效果評估4.2 自建耗時4.10 自建挑戰4.6 內容覆蓋4.1 品牌調性統一、匹配特殊產品需求和統一協作管理是企業自建設計系統的主要原因自建設計系統搭建動機企業選擇內部構建設計系統的主要原因包括出于對統一企業品牌調性的追求(78%)、匹配企業特殊業務場景的需求(68%)、解決產品特定用例的考慮(61%)以及滿足組織內部需要統一協作管理的

51、需求(51%)。結合具體角色來看,設計系統的發起者更關注協同效率提升和企業品宣方面的價值,而創造者則站在落地執行視角,更加看重自建設計系統能夠更好地匹配特定產品、業務場景的需要,以及解決技術框架限制問題。組織選擇內部構建設計系統的原因0%25%50%75%100%統一企業 品牌調性匹配企業 特殊業務場景解決產品的 特定用例內部需要 統一協作管理維護自有設計 資產所有權開源設計系統 靈活性不足技術框架或技術 堆棧限制期望打造開源 設計系統設計系統全體管理者設計系統創造者設計系統發起者10%21%28%37%51%61%68%78%10%21%28%37%51%61%68%78%我們的組織里中后臺

52、產品比較多,通用型組件的重復性比較高,如果每一次都重新進行設計的話,會產生大量的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問題,出于提升管理和協同效率的考慮,我們選擇了自建設計系統。用戶體驗專家B我們公司擁有多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有多條產品線,而每條產品線都涵蓋多個產品。為了實現這些產品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銷售,我們迫切需要確保產品或子系統界面的體驗一致性。這不僅有助于展示公司形象,還避免了零散拼湊的感覺。最初,我們依賴設計規范,但逐漸發現需要更多的內容,于是逐步演變為設計系統,包括組件、皮膚、工具,以及設計師的創意頁面都融入了代碼中,以更好地實現我們的目標。用戶體驗專家A324.2 六成企業設計系統建設耗時3個月1年

53、系統構建耗時及路徑企業設計系統建設耗時分布呈現“倒U型”,60%的企業耗時3個月1年,18%的企業耗時小于3個月,另有22%的企業耗時超過1年。設計系統的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拆解階段性目標。初始階段通常側重于關鍵產品的設計規范建設,逐步積累并沉淀通用型資產內容。在建設的過程中,一邊針對通用型內容進行梳理,不斷完善企業級設計系統框架和內容名錄,一邊隨著業務和產品的發展,適配和滿足更多特性需求。0%10%20%30%40%1個月以內(含1個月)1-3個月(含3個月)3-6個月(含6個月)6個月-1年(含1年)1-2年(含2年)2年以上6%16%30%30%12%6%選擇占

54、比自建設計系統搭建耗時設計規范的發展過程從單個產品的設計規范,逐步發展為涵蓋中后臺系統、官網、移動端的企業級設計規范移動端 Web端 PC端單個產品設計規范多個產品設計規范企業級設計系統B產品設計規范C產品設計規范A產品設計規范A產品設計規范A產品特性B產品特性C產品特性通用資產內容組件/規范332021年初,我們建立了第一個設計規范,主要圍統 To B 系統桌面端展開。隨后,規苑不斷細分,包括員工系統、官網、以及一些關鍵產品的設計規范。今年我們對前述規范進行了結構整理,推出了移動端設計規范,井重新定義了企業級設計規范的整體目錄結構,留白了未來可能涉及的具體設備和場景規范。我們也開始使用一些新

55、的設計工具如 MasterGo,嘗試把設計組件、設計稿、前端組件庫、前端項目實現這一整個系統連通起來。用戶體驗專家C4.3.1 創造團隊人員構成以“交互/UX 設計師”、“視覺/UI 設計師”等設計從業者為主整體來看,設計系統的創造團隊在人員構成上以設計工作者為主。85%左右的受訪者表示所處企業的設計系統創造者中包含“交互/UX 設計師”和“視覺/UI 設計師”,二者是創造者團隊的核心角色,67%的受訪者表示參與建構設計系統還有“設計管理者”。除設計從業者外,“前端工程師”等技術從業者也是創造者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64%的受訪者表示“前端工程師/架構師”會參與到創造工作,少數產品經理(36%

56、)和項目經理(24%)也會參與構建。系統創造者團隊分布自建設計系統的創造者崗位分布小規模創造者團隊不同規模創造者團隊崗位分布大規模創造者團隊產品經理UX 設計師交互UI 設計師視覺UX 設計師交互UI 設計師視覺設計管理者測試工程師項目經理交互/UX 設計師視覺/UI 設計師設計管理者品牌設計師19%67%83%88%設計從業者前端工程師/架構師測試工程師后端工程師/架構師算法工程師0%25%50%75%100%12%19%21%64%技術從業者產品經理產品運營10%36%產品從業者項目經理用戶研究員14%24%其他后端工程師前端工程師架構師可擴展角色344.3.2 近八成設計系統的創造者團隊

57、人數少于10人系統創造者團隊分布45%的受訪者表示所處企業中,負責構建設計系統創造者團隊人數在5人以下,33%的創造者團隊人數在6-10人,僅22%的創造者團隊人數在10人以上。從企業規模來看,企業規模越大,設計系統的創造者團隊人數相對更多。在受訪的小型企業中創造者團隊在6人及以上規模的比例僅為20%,在受訪中型企業中則占比46%,在受訪大型企業中的占比達到77%。0%25%50%75%100%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大型企業5人以下6-10人10人以上40%7%5%37%39%15%23%54%80%10人以上22%6-10人33%5人以下45%自建設計系統創造者規模分布不同規模企業的創造者團隊規模

58、354.4.1 超四成企業采用“混合式”模式管理自建設計系統系統管理模式分析本次調研了解到企業針對設計系統的管理模式主要分為三種:集中式,即由全職、單獨的中央設計團隊負責運營,為其他團隊提供設計支持;分布式,即多個產品團隊的設計師共同決策和管理設計系統;混合式,即由專業團隊和其他內部團隊共同協作,不定期將其他產品人員調入設計系統團隊進行管理和維護。調研數據顯示,33%的受訪者表示企業采用是“集中式”,19%的企業采用“分布式”管理模式,44%的受訪者表示所處企業目前采用的是“混合式”管理模式。集中式全職、單獨的中央設計團隊負責運營 支撐其他團隊使用的設計系統33%分布式多個產品團隊的設計師 共

59、同決策和管理設計系統19%混合式由專業團隊和其他內部團隊共同協作 不定期調入人員進設計體系團隊進行管理和維護44%364.4.2 管理模式隨企業自身情況以及設計系統不同階段動態變化系統管理模式分析大型企業在管理模式的選擇上相對更傾向于采用“混合式”與“分布式”,中型企業則更優先選擇“分布式”與“集中式”,小型企業更偏好“集中式”管理模式。研究發現,企業設計系統管理模式的選擇隨著系統的發展階段而動態變化。設計系統建設初期,通常采用“分布式”管理,集合產品和業務團隊的研發角色,共同梳理資產和明確需求;資產內容建設階段,隨著項目工作逐步清晰,需要獨立團隊專職負責內容的搭建和定義,管理模式多采用“集中

60、式”;設計系統初步建成后,系統管理則進入常態維護階段,需要各產品和業務線同事作為收口人,協同解決設計系統使用過程出現的問題,呈現“混合式”管理模式。自建發起階段資產建設階段常態維護階段不同企業規模管理模式的選擇(TGI)管理模式隨設計系統建設發展的變化趨勢集中式分布式混合式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大型企業1.21.31.41.037“項目剛立項時,團隊規模有限,采用了虛擬團隊的方式,從業務線抽調專業人員參與項目,協助整理項目流程和需求”“在一期項目中,我們采用了分布式的管理模式。要讓眾多產品團隊使用設計系統,這就要求我們一開始就引導他們詳細說明需求,深入了解各自情況?!薄霸陧椖繄F隊認識到用戶體驗和設計

61、的重要性后,逐漸增加了設計團隊的人員,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整體。這個階段可以被看作是前面所提到的,設計師成為設計系統核心創造者的階段?!薄暗认到y達到一定的穩定程度,就需要轉向集中管理。因為團隊需要進行 KPI 考核,需要有專人負責這方面的事務”?!敖?,我們初步建成設計系統并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后,又明確劃分出專門負責設計規范的職位,即 BS 項目團隊設計師?!睂嶋H上我們采用的是混合式、矩陣管理模式。設計師負責將設計系統的信息分享到各專業主線,同時他們也還負責專業領域的工作?!凹惺椒植际交旌鲜?.5.1 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國產和自研工具作為設計系統載體載體工具選擇分析在設計系統的載體工具選擇方面,設計

62、類工具是幾乎所有參與調研的從業者都會使用的載體工具,其次是文檔類工具和儲存類工具。設計類載體工具的選擇偏好上,Sketch(51%)和 Figma(51%)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其次為藍湖(24%)、MasterGo(14%)和 Axure(12%)。文檔類載體工具中,飛書文檔(37%)最受歡迎,其次是騰訊文檔(16%)和石墨文檔(16%)。存儲類載體中,占比最高的是企業內部云盤(33%),其次是百度網盤(24%)。自建設計系統資產內容載體工具0%15%30%45%60%SketchFigma藍湖MasterGoAxure摹客即時設計其他墨刀Adobe XDCoDesignSketch clou

63、dStory bookPhotoshop2%2%4%4%4%4%6%6%8%12%14%24%51%51%設計類企業內部云盤百度網盤騰訊微云One DriveGoogle Drive4%6%6%24%33%存儲類飛書文檔騰訊文檔石墨文檔企業自研docs語雀WPS辦公Microsoft辦公Apple辦公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Notion2%2%2%4%4%6%10%12%16%16%37%文檔類384.5.2 使用體驗、安全性、協同效率和費用成本是選擇系統載體的關鍵考慮因素載體工具選擇分析據受訪者數據分析,企業在選擇自建設計系統載體時,首要考慮的是功能使用體驗(69%)、安全性(65%)、協同效率(

64、63%)和費用成本(51%)。相比于其他行業,互聯網企業會更加關注協同效率(70%)、費用成本(57%)和組織要求或限制(23%),金融企業則更加關注功能使用體驗(100%)、安全性(88%)、設備適配度(63%)、遷移難度(38%)和符合信創政策(25%)。自建設計系統載體工具選擇主要因素0%25%50%75%100%功能使用體驗安全性協同效率費用成本設備適配遷移難度組織要求/限制流程自動化AIGC技術應用符合信創政策品牌/影響力技術框架或 技術堆棧限制客服服務體驗全行業互聯網金融業1%4%6%6%8%12%18%31%33%51%63%65%69%1%4%6%6%8%12%18%31%33

65、%51%63%65%69%39調性指南88%?/?模式指南71%?/?內容指南47%?/?適配指南73%?好?運營指南33%?特性指南27%指南生產資源組件庫96%?/?/?UI?API?素材庫69%?用戶庫29%?工作模版41%?(?/?/kits)?(kitchens)?(?/?)工具庫27%?競爭儲備庫16%協同平臺管理系統團隊構成與職能27%?生產協作流程53%?-?-?-?-?-?運營協作流程22%?-?-?-?-?設計系統效果評估度量39%?品牌愿景與原則建立符合組織文化和產品特征的,全局的企業體驗設計價值觀和設計原則57%愿景4.6.1 構建設計系統首要關注的是組件庫和調性指南系

66、統創造者資產內容關注情況基于資產內容的四個層級結構(劃分詳見章節3.4),資源層和指南層的資產內容是創造者團隊在建設設計系統時最重視的部分,屬于構建設計系統必備的基礎資產內容。其中,近九成創造者表示所負責的設計系統配備了組件庫(96%)和調性指南(88%)。其次配備率較高的是適配指南(73%)、模式指南(71%)和素材庫(69%)。在對企業發展有著長遠影響的管理層和愿景層資產內容中,品牌愿景原則(57%)、生產協作流程(53%)和設計系統效果評估度量(39%)是創造者團隊相對較為重視的部分。40資產內容構建內容擴展趨勢4.6.2 資產內容的構建受使用年限和資源等因素影響,存在一定擴展趨勢系統創

67、造者資產內容關注情況隨著系統使用時間增加,各資產內容層級內的平均內容個數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其中最明顯的是“管理層”的資產內容數量。研究發現,在自建設計系統初期,資源及經驗有限的情況下,企業傾向于優先選擇構建基礎型資產內容,如“調性指南”“組件庫”“素材庫”等;隨著時間推移和資源積累,資產內容逐漸擴展至“效果評估度量”“用戶庫”“特性指南”等魅力型內容。036912使用半年內半年-1年1-3年3-5年5年以上總資產個數愿景層資產個數指南層資產個數資源層資產個數管理層資產個數不同使用年限的系統的資產個數分布“資產內容構建階層”假設模型:由 ETU 體驗咨詢提出,資產內容所屬階層越低,對設計系統的

68、意義越基礎,落地效果越明顯,構建優先級越靠前。品牌愿景與原則生產協作流程運營指南特性指南用戶庫競爭儲備庫運營協作流程效果評估度量內容指南團隊構成與職能工作模板四階三階二階一階調性指南模式指南適配指南工具庫素材庫組件庫414.7 自上而下與激勵措施并行,內部宣講與項目實踐共同帶動設計系統應用系統分發推廣措施分析自建設計系統的分發推廣措施中,有76%的企業會選“針對具體使用角色小范圍宣講”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向各類使用者普及設計系統的內容及使用方法。此外,企業還考慮通過“項目試點加復盤修訂”、“開展全公司/對外公開發布會”和“通過內部渠道發布系列文章”等方式進行推廣,僅有14%的企業嘗試“制作視頻教

69、程指引具體使用”引導使用。在設計系統初建成階段,自上而下的牽引(如行政命令)能夠強有力地推動系統應用,同時企業也需保持宣發渠道的雙向通暢,主動推送設計系統上架或組件更新等消息,以及通過更多激勵舉措吸引和鼓勵使用者主動獲知。企業自建設計系統推廣分發組織自建設計系統分發推廣措施針對具體使用角色小范圍宣講 76%項目試點加復盤修訂 40%開展全公司/對外公開發布會 33%通過內部渠道發布系列文章 24%制作視頻教程指引具體使用 14%設計系統創造團隊設計師、前端、產品經理等設計系統使用團隊渠道/媒介產品A產品B產品C結 構 管 理“設計系統想要立住自己的位置,最重要是項目本身能夠被大家所接受,很多時

70、候不必用強硬的行政命令來解決應用少的問題,它是否真的能夠幫業務解決問題才是重點,系統的成熟度、覆蓋度相輔相成,都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來發展?!薄巴ㄓ媒M件是非?;A的,我們希望所有使用者都使用,確保讓主題可以改動到業務組件。另一方面,很多業務組件不一定具有通用性,會想辦法激勵大家感興趣去使用,比如建立積分排名榜單等?!薄拔覀冊O置了收口人角色,負責收集和同步各業務線在使用系統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負責將系統更新同步給相關業務線。我們也計劃在內部建立信息推送機制,一旦與業務線相關的組件更新迭代了,就會通過推送信息通知相關人員,確保所有相關人員能夠即時了解和適應系統的更新?!奔畲胧╇p向溝通42調性指南52

71、%?/?模式指南52%?/?內容指南33%?/?適配指南62%?好?運營指南29%?特性指南14%指南生產資源組件庫86%?/?/?UI?API?素材庫57%?用戶庫24%?工作模版38%?(?/?/kits)?(kitchens)?(?/?)工具庫19%?競爭儲備庫10%協同平臺管理系統團隊構成與職能38%?生產協作流程24%?-?-?-?-?-?運營協作流程10%?-?-?-?-?設計系統效果評估度量14%?品牌愿景與原則建立符合組織文化和產品特征的,全局的企業體驗設計價值觀和設計原則19%愿景4.8.1 組件庫是維護頻率最高的設計系統資產內容系統內容運作維護分析在“愿景”“指南”“生產資

72、源”“管理”四個層級的資產內容中,資源層的維護頻率最高(90%),其次是指南層(71%)。具體來看,資源層中組件庫的維護頻率最高(86%),其次是素材庫(57%);指南層中,適配指南的維護頻率最高(62%),模式指南(52%)和調性指南(52%)其次;愿景層和管理層的資產內容的維護頻率相對較低。434.8.2 搭建設計系統運作維護機制關鍵三步走:人員配置、厘清標準、沉淀同步系統內容運作維護分析專家訪談中,不同企業的設計系統負責人均表示,搭建完善的設計系統運作維護機制是保證系統良好使用、不斷更迭的重要基礎。首先,專業人員配置上,部分企業設置了“收口人”角色,當資產內容(如組件)無法滿足產品/業務

73、需要時,收口人主要起到溝通系統創造者和系統使用者的作用;其次,建立明確標準和原則,規定何時允許業務/需求方自行解決,何時更新或補充新組件,以及何時使用已有組件組合解決問題。最后,在個例問題解決后進行沉淀與同步,及時對齊相關更新情況,確保相似問題能得到高效解決。設計系統運作維護機制流程示例出現當前組件庫無法快速解決的情況體驗規范 業務場景/場景交互/視覺設計規范/組件庫現有組件 能否解決前端 組件庫選擇已有組件或 多個組件組合解決解決方案是否具有通用性【設計】新組件或對已有組件/場景交互規范/業務場景進行升級補充調用新組件解決是否跟隨業務/需求方案解決(暫不錄入組件庫)是否錄入業務需求累積開發新

74、組件 或對已有組件進行升級補充錄入44溝通 討論提交 評審驗收 上線完美解決4.9 定性調研、效能數據度量和行為數據監測是設計系統最常用的效果評估方式系統效果評估分析組織自建設計系統效果評估情況0%25%50%75%100%使用半年內半年-1年1-3年3-5年5年以上未做評估效能數據度量行為數據監測定性調研主觀問卷度量調研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組織對自建的設計系統進行了效果評估。采用“定性調研”的比例最高,占比為46%;其次是“效能數據度量”和“行為數據監測”,均占比40%。研究發現,設計系統的效果評估與系統的使用年限有一定關聯,使用年限半年以內的企業更加關注“效能數據度量”,希望在設計系統建成之

75、初迅速獲取其對于項目生產的作用和價值;隨著使用年限的增長,對于效果評估的方法也在不斷豐富,使用超過半年的企業,在行為數據監測這一效果評估方式上使用率明顯上升,使用5年以上的企業各種評估方式基本均有涉獵。定性調研 46%通過1V1訪談、座談會等方式效能數據度量 40%度量交付量、需求響應時間、交付質量等指標行為數據監測 40%監測組件復用率、組件庫 調用率等指標主觀問卷度量 32%制作滿意度、易用性等量表問卷未做評估 24%454.10.1 建設初期挑戰主要在資源獲取和團隊配置方面,后期則是分發推廣及運作維護自建設計系統主要挑戰與經驗在企業自建系統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困難挑戰主要出現在“立項及資源

76、獲取”“團隊結構與人員配置”“設計資產清查”“設計系統分發推廣”“設計系統運作維護環節”等環節。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的系統在分發推廣和運作維護環節面臨的挑戰更多,如何調動其他產品/業務相關同事應用維護設計系統,找到一個匹配雙方需求和習慣的合作模式是主要困難。采用“分布式”管理模式在團隊結構與人員配置上相對更加棘手,面臨如何組成虛擬團隊并制定分工、如何兼顧設計系統與生產項目的問題。對于“混合式”管理模式下的系統建設而言,立項、資產清查、內容建立和搭建運行流程等環節中面臨挑戰更多。不同管理模式的設計系統遇到的挑戰和阻礙0%20%40%60%80%立項及資源 獲取團隊結構與 人員配置設計資產 清查

77、設計資產與系統 內容建立設計系統載體 選擇搭建系統運行和 維護流程設計系統分發 推廣設計系統運作 維護以上均無 均很順利全行業集中式管理分布式管理混合式管理4%47%41%31%6%16%39%49%41%4%47%41%31%6%16%39%49%41%464.10.2 挑戰中不斷打磨,探索最適合自身的設計系統搭建與效能提升實踐自建設計系統主要挑戰與經驗立項及資源獲取 團隊與人員配置 管理模式確認目標匹配“自建設計系統前,要明確初期目標和采用的方式,理解系統到底是與誰合作的。設計系統不同于規范設計,對操作性和適配性有要求,還要兼顧靈活性和通用性,主要的挑戰在技術層面,包括技術棧、資源獲取、技

78、術遺留等問題,也牽涉到設計話語權問題,所以前期考慮需要細心周全?!笔崂碣Y產清查搭建 系統載體選擇 資產及內容建立分發分發推廣“在搭建設計系統初期,我們面臨了一個較大的困難是設計團隊作為規則/系統的制定者,未能建立起權威,因此難以通過指導性方式告訴項目團隊如何操作。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采取了設計團隊既是規則制定者也是執行者的方式,通過自身努力將規范實施,讓實際使用者體會到其價值,從而建立起設計團隊的權威?!边\作維護效果評估“首先看資產內容的完整度和豐富度,其次由業務團隊評估設計系統使用和非使用的效能對比。初始階段可能通過掐表或經驗評估,隨后轉向行為數據分析,主要關注自助率(即使用者無求助、無問題

79、出現)和使用率(包括覆蓋量和月活等)。當涵蓋到一定業務規模時,則要考慮組件維護的效率和產能提升,甚至結合業務反饋的開發成效進行單體組件的成效評估?!薄拔覀冊O立了專門的虛擬組織來查漏補缺,解決運轉中的問題。對于使用方來說,主要問題是設計系統是否滿足需求,界定好哪些是通用組件,哪些屬于業務模板。先解決通用的問題,當業務有自己的需求時,可以自行搭建,并將其流程回流到組件庫中,以幫助其他業務?!薄拔覀兡壳斑€在尋找更好的協同工具。團隊現在使用 Sketch、iCloud 進行同步,讓成員能夠及時查看更新。內部的設計系統會按照定時迭代和組件收集兩種方式進行管理,通過這個工具,同一產品線或與我們對接的產品、

80、運營和設計團隊都可以獲取實時信息。同時,他們也可以在工具中提出更新后的變更需求,形成一種有組織、有機制的內部同步,使得團隊內外都能高效協作?!薄捌鋵崯o論哪一種管理方式,核心目標就是保證交付的效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與相關同事,尤其是開發的同事拉齊認知,認知一致是所有工作開展的前提,大到工作目標、小到共識某些名詞的概念,在意識層面保持團隊的共識,不僅僅是對于設計系統內容的管理?!靶枰崂韮炔康母鳁l業務線的核心業務功能,清楚了解不同業務線不同端的設計資產情況,比如某個組件的應用規則和習慣,海量收集之后再逐一歸納出典型的幾種組件,既要保證現有的使用習慣,也要收窄歸納出比較通用的組件,還要兼顧不同

81、業務的特定需求。難點其實并不在基于目錄補充,而是在于要理解這個組件在這個業務需求里為什么長這樣,再判斷決定這個資產要不要納入?!?7Q:您心目中成熟的設計系統,應該是什么樣的?專家對話:滿足業務需要是設計系統成熟度的主要判定標準我認為絕對成熟的設計系統是一種理想化、難以實現的狀態。設計系統的存在是為了服務業務,因此它必須在業務發展中不斷更新迭代。所謂的“成熟”是相對于業務而言的,判斷標準可能是理念、規范、組件元素都已被精心整理,擁有相應的前端組件庫,且所有設計稿都采用了這一套組件,沒有出現過多的錯誤和挑戰。我們常見的 Ant Design 等系統,可以被視為相對成熟的設計系統?!庇脩趔w驗專家E

82、理論上講,成熟的設計系統應當涵蓋所有業務必要的內容,并演化成具有自我增長、自我迭代、生命力的系統。在實際工作中,只需將業務中的一部分代碼化,并能根據場景變化進行優化,就能夠顯著提升“產-設-研”的整體效率,并讓從中受益的人能夠明顯感知,這就可視為相對成熟的狀態。至于是否能形成理想的生態系統,則需要在后期的發展中觀察。用戶體驗專家A首先,企業級設計系統應該盡可能覆蓋廣泛的企業領域和業務范圍。但是高覆蓋度并不等同于高成熟度,關鍵是設計系統是否能夠切實滿足具體業務的需求,以及其對整個“產-設-研”的過程進行提效,這需要覆蓋率和成熟度相輔相成來實現。若要設定優先級,我認為成熟度更為重要。當一個設計系統

83、應該能夠滿足所有業務需求,無需設計師直接搭建,同時設計師和其他角色都能輕松使用并從中獲益良多的時候,我覺得就是比較成熟的狀態。用戶體驗專家F48核心發現:設計系統能動態滿足、精準適配業務及產品的需求是其發展的第一要義問卷數據及專家訪談分析發現,企業自建設計系統的成熟度評估標準主要在于“是否能夠隨著產品的發展而不斷更迭以滿足產品的需要”。結合 ETU 體驗咨詢在設計系統構建上的多年實踐經驗,一方面我們認為不同階段數字產品需要匹配合適的設計系統內容,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不同企業具體的體驗愿景和體驗戰略的差異,應用不同層級的系統內容組成精準適配自身情況的設計系統,以實現敏捷提效的目的

84、。數字產品的不同階段中設計系統側重解決的問題設計系統不同層級內容定義49視覺基礎樣式規范目標市場不穩定,產品形態變數大。需要提供定制化設計方案,團隊內靠互傳歷史設計稿協作。初創期統一體驗產品定位框架基本確定,業務功能數量激增,各方資源不足,導致對客端視覺交互體驗不一致。需要視覺設計規范統一品牌形象,交互規范統一操作體驗。成長期提高響應效率與質量產品功能多,市場變化不確定,迭代需求激增,內部研發語言不一致,迭代成本高。需要設計系統,利用Token統一語言,降低迭代成本。穩定期驅動創新與服務管理產品體驗需創新和拓展其它市場客戶,其它領域或渠道需求激增,團隊結構復雜,協作成本高。需要變革生產協作流程

85、和資源獲取方式。生態期在業務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各企業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和目標,設計系統演化出不同的構成范圍和發展路徑設計系統發展前沿趨勢洞察Insights into the Frontiers of Design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s505.1.1 近八成從業者已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AIGC 工具進行輔助從業者 AIGC 工具使用情況分析AIGC、大型語言模型(LLM)等前沿技術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的應用落地,給從業者們的生產力環境帶來較大的變化。調研樣本中,近八成的從業者目前已在使用 AIGC 工具輔助日常工作,其中產品從業者的使用比例(84%)略高于設計從業

86、者(77%)。具體來看,無論是產品從業者還是設計從業者,目前最高頻使用的均是 ChatGPT(語言類)和 Midjourney(制圖類)。相比之下,設計師在制圖類 AIGC 工具方面進行了更多探索,而產品從業者則對語言類 AIGC 工具的使用需求更高。不使用16%使用AIGC工具84%不使用23%使用 AIGC 工具77%設計系統相關角色 AIGC 工具使用情況產品從業者設計從業者ChatGPTMidjourney文心一言Stable Diffusion即時AIPM-AI助手Designtools.aiUizardIllustrokeVisily AI0%15%30%45%60%1%1%2%2

87、%1%25%23%23%52%48%0%1%0%3%7%9%19%30%52%58%產品從業者設計從業者515.1.2 不同企業已在產-設-研流程的多個維度中應用 AIGC 工具進行生產力提升從業者 AIGC 工具使用情況分析體驗設計一鍵生成前端布局樣式代碼前端AI創意視覺落地開發靈感廣泛收集、快速創意可視化靈感 收集AI自動生成設計所需文案案 設計AI通過 Prompt 快速生成頁面 搭建AI自動檢查規范應用情況規范 檢查AI一鍵生成原子層規范規范 成AI幫助理解業務專業知識,解答行業問題業務 學習AI通過 Prompt 或草圖快速生成頁面 搭建AI輔助收集和分析競品資料競品 分析AI自動進

88、行基礎的可用性檢測和分析設計 檢驗AI目前 AIGC 工具在設計系統的多個工作環節中被應用,為從業者釋放更多工作時間專注于邏輯轉化和思維創意等 AI 無法完成的深度邏輯分析工作。AIGC 的提效優勢側重于具體執行環節,如 ChatGPT 等語言類工具適用于搜集整理信息、輔助競品分析,Midjourney 等制圖類工具適用于生成視覺素材(但目前生成內容的細節質量和生成規則仍需人工進行)。另外,“即時AI”已能根據用戶輸入的指令快速生成模塊組件或者單張、系列頁面,但暫未支持接入組件庫進行拼裝。525.2.1 目前不到五成企業自建設計系統涉及 AIGC 工具使用的相關內容AIGC 資產內容覆蓋情況分

89、析調研發現,僅有46%的從業者所使用的自建設計系統涉及了 AIGC 相關工具的應用的內容,金融行業相比其他行業在該方面的覆蓋度更高。具體而言,在覆蓋 AIGC 工具應用相關資產內容的自建設計系統中,工具參數預設值(52%)、指令輸入指南規范(48%)、模型訓練規范內容(48%)和生產資源庫(43%)的覆蓋率更高,輸出質量標準(24%)方面則相對較少。AIGC 資產內容整體覆蓋情況不包含 AIGC 工具 相關內容54%設計系統包含 AIGC 工具 相關內容46%總體工具參數預設值指令輸入指南規范模型訓練規范內容生產資源庫輸出質量標準24%43%48%48%52%不包含 AIGC 工具 相關內容5

90、9%設計系統包含 AIGC 工具 相關內容41%互聯網不包含 AIGC 工具 相關內容44%設計系統包含 AIGC 工具 相關內容56%金融AIGC 資產內容具體覆蓋情況535.2.2 大語言模型和自訓練模型應用于設計系統時需針對性產出規范定義AIGC 資產內容覆蓋情況分析設計系統中的 AIGC 工具應用目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 MidJourney 為例的大語言模型(LLM)通用工具,需要輸入工具參數預設值、規范指令等文字,來保證調性和適配度的一致性。另一類是以 LoRA 模型為例的自訓練小模型,通過輕量化微調訓練方法生成特定的視覺素材,需要定義相關數據集準備、環境參數配置等內容,以實現輸

91、出的圖像能夠匹配需求。目前 AIGC 工具的應用都需要設計師對于輸出物有明確想法和質量標準,輔以人工修正的方式,才能達到理想的使用效果。213生成素材準備符合質量標準要求,與預期風格相近的圖片提取上傳 URL使用瀏覽器打開圖片,獲取鏈接再上傳到平臺素材生成準備輸入指南規范指令參數關鍵詞預設選擇4生成視覺素材校正工具參數預設選取規范定義的工具模型版本、圖像生成模式等參數,如Midjourney Model V5.2等生成關鍵詞準備解析預期風格和圖片要求所對應的指令關鍵詞Midjourney 視覺素材方法流程示例輸入圖片 URL生成指令輸入根據規范定義的文字指令,通常與畫面內容、圖像風格、圖片質量

92、、圖片參考等參數相關,如 a beautiful girl 等命令框選擇/imagine prompt,粘貼圖片 URL下載生成素材從生成素材中選擇最符合要求的圖片下載保存人工校正和修改對生成素材進行符合使用標準的進一步加工和修正,以確保完成度以及與其他內容的一致性213訓練素材準備準備多張高質量符合質量標準要求的圖片圖像預處理對訓練素材進行打標簽,從而輔助 AI 學習打標優化預處理生成打標 tag 文件后,對標簽進行再優化訓練數據籌集準備模擬訓練訓練環境參數配置4模擬訓練訓練環境配置針對本地或云端環境,建立訓練文件夾、運行克隆 github 的庫、安裝依賴,設置訓練用底模型訓練參數配置基礎設

93、置、輸出設置、學習率設置、采樣參數設置通過 xyz 圖標測試模型模型訓練完成后,進行模型測試,形成一張模型測試對比表,通過對比生成結果,選出表現最佳的模型和權重值LoRA 模型生成視覺素材方法流程示例基于 kohya-ss 模型訓練訓練參數配置保存完成后,點擊開始訓練該方法具有訓練速度快,模型大小適中,訓練配置要求低,素材需求少的特點545.3 AIGC 接入設計和前端載體工具,初步應用在設計系統搭建環節中系統搭建 AIGC 應用情況分析部分設計系統已嘗試接入 AIGC 技術,實現自動化處理繁瑣、重復的工作內容。Figma、MasterGo 等設計工具嘗試在設計系統建立過程中自動化生成設計規范

94、,但目前邏輯性要求較高的內容暫無法直接生成;部分設計工具還具備自動化還原度測試走查和自動化生成前端代碼的功能,但過程和結果依然需要人工調整和校驗,以保證輸出質量。自動化生成設計規范自動化還原度測試走查設計系統建立過程中,有結構性框架可遵循的內容可利用 AIGC 輔助提效,如“視覺原子層規范”“一些通用組件的指南內容”等,而有交互狀態變化的組件、使生成內容與業務內容的結合等邏輯性較強的內容暫無法直接生成。AI 技術可基于“描述或設計稿”生成包含“文字、顏色、描邊、圓角、特效”的原子層規范AI 技術可參考設計系統的“文字、顏色、描邊、圓角、間距、邊距、網格、特效”對設計稿件進行檢查設計系統應用環節

95、中,AIGC 可以輔助完成原子層還原走查的大量重復性工作,提升測試的準確度,還可以統計樣式引用率等數據,幫助創造者團隊優化資產內容。自動化生成前端代碼在開發落地環節中,AIGC 可以輔助設計稿快速轉化為 html/CSS 代碼等前端樣式,進一步能夠生成 JS 等邏輯代碼,以及分享帶有交互邏輯的、頁面響應式的原型文件,但代碼準確性仍需校驗。AI 技術插件可將設計文件快速轉換為前端的 html/CSS 代碼、React 代碼、Next.js 代碼、React Native 代碼555.4 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期待自動化生成設計規范和完成還原度走查未來 AIGC 工具使用期待基于調研樣本數據,全體受訪者

96、最期待通過 AIGC 應用實現自動化生成設計規范(62%)和自動化完成還原度走查(51%)這類耗時、重復性高但腦力要求低的工作;超過40%的受訪者希望能夠實現設計稿代碼自動生成、前端組件庫自動生成,將精力投入于處理復雜問題上。與使用開源設計系統或開源+自建設計系統的受訪者相比,使用自建系統的受訪者對自動化生成設計規范、設計稿代碼自動生成和自動化完成組件更新迭代的需求更迫切,希望提升設計系統資產內容的建立效率和內部協同效率。56希望可以通過自動化實現前端頁面,減少前端開發成本希望 AI 的加入可以讓操作更簡單0%25%50%75%100%自動化生成設計規范自動化完成還原度走查設計稿代碼自動生成自

97、動化生成前端組件庫自動化完成組件更新迭代所有從業者使用自建系統使用開源+自建系統使用開源系統38%41%46%56%62%38%41%46%56%62%使用不同類型系統的受訪者期待情況期待提升組件找尋和調用的效率,設計系統能結合技術提高效能期待自動化生成動態設計,以及低代碼開發并應用和驗證還原度走查盡可能自動化,減輕人力資源的投入消耗實現低代碼構建,設計圖跟代碼實現效果達到90%以上的效果希望設計系統的同步機制可以更加實時,縮小開發與設計系統所設定的規范之間的差距AI 是個好東西,但人類主導地位還是需要更強Q1:AIGC 技術對所在團隊的設計師的日常工作以及未來發展有哪些影響?專家對話:AIG

98、C 浪潮推動下,生產力進一步釋放,崗位融合勢不可擋目前 AIGC 仍然缺乏明確的使用規范和法律法規支持,真正在商業領域落地仍需時日,但不可否認的是,未來 AIGC 會很大程度影響和改變設計師的工作方式,改變許多傳統業務和流程,甚至顛覆設計師的定義,但這并不意味著設計師這個職業將消失。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設計師的核心本質將得以保留,對于“取代設計師”的擔憂,我認為是不必要的。用戶體驗專家CAIGC 目前主要應用在生成運營視覺素材和輔助產品設計的實際落地。運營素材方面,盡管 AIGC 可以用于常見物料產出,但由于商業性不可控,大規模應用仍然面臨一些難題。至于輔助產品設計方面,由于精確度尚未達到理想

99、標準,所以市場上的應用相對較少,難以真正能夠對產品有實質性幫助,更多只起到輔助的作用。用戶體驗專家D在 AIGC 和大型語言模型等技術的潮流中,工具解放生產力已成必然。從專業的研發工作角度來看,AIGC 等工具主要關注執行環節的效率提升和質量優化,因此在生產力釋放之下,我們可能會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在邏輯轉化和創意思維發揮的工作內容上。而且隨著工作負擔的減輕,設計師的角色不可避免會發生變化,相似的職能會發生融合,比如創意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同一業務線內不同崗位也會融合,比如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AI 能力人員和設計能力人員之間也會出現明確的職業分化道路和崗位劃分。用戶體驗專家E我們正在嘗試

100、運用 AIGC 工具輔助生成內容指南和適配指南,AI 充當了尋找更優解的角色,而不是取代設計師。AI 的介入顯著提升了效率,大大釋放了人力。同時,我們也正著手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基于不同使用場景提取和組合設計模式,以更便捷高效地服務不同產品和業務角色。雖然這是一項較大的投入,但如果未來能制定好規則,訓練 AI 協助進行不同的組裝方式,甚至在新產品推出時為其選擇最匹配特性的設計模式,將給工作方式帶來極大的革新。用戶體驗專家G57Q2:您所在的團隊目前有在自建設計系統的工作開展中應用 D2C(Design To Code)的技術嗎?具體是如何進行的?專家對話:D2C 技術在設計系統的應用仍未達到理想

101、效果,業務匹配準確性是主要難題在 D2C 中,設計方式可能需要反向思考,從頭開始就基于組件進行設計,將原型設計的重點放在組件上,哪個組件容器作為底層,然后在其上放置更小顆粒的組件,形成嵌套結構。此外,D2C的核心是將設計稿轉化為前端界面,與過去更注重設計組件樣式不同,現在設計師可能需要考慮設計組件在前端需要哪些參數,確保參數書寫足夠標準,使前端能夠直接獲取,這意味著設計師承擔了一部分由前端負責的工作。完全的 D2C 其實需要“產-設-研”這三大塊之間達到非常完美的契合方式,但其實這是很理想化的。用戶體驗專家C我們嘗試過物料包場景化的方式,類似于車間生產零件,這些零件會被分包出去,在某個場景下組

102、合起來變成一個成品產品。設計系統也是同樣的思路,依靠設計模式將場景和設計組件關聯起來,實現場景驅動的資源調用。這一方式主要挑戰在于如何實現物料包場景的差異化,有時組件難以在新場景中解耦,而且設計側圍繞場景的歸納總結不一定都能代碼化,難以實現有效運轉。調用典型頁面、交互流程和組件的資源庫也存在使用規則定義的難題。用戶體驗專家D我認為 D2C 技術可能類似于 UI 自動化或者去設計師化,即非設計師崗位的人員有了創意或想法后,可以通過產品工廠的快速加工封裝來實現成品 UI。我們已經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大家似乎仍處于嘗試性或理論階段。例如,UI 自動化中不可或缺的是 AIGC,但 A

103、IGC 產出的素材卻難以滿足 UI 內部邏輯的要求。目前這類工具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較好地滿足創意性或視覺素材上的需求。用戶體驗專家B能把 D2C 做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我覺得要看前端團隊的能力,高水平的團隊能更精準地轉化設計為代碼。雖然D2C相較于人力仍有高還原度,但在技術上面臨兩大挑戰:前端轉化設計為代碼的精準度和D2C背后的識別技術的準確性,這兩者是實現完美代碼化的主要技術障礙。用戶體驗專家A58從當下 AIGC 技術在設計系統中的覆蓋及應用情況來看,未來短期內設計系統的搭建、運作及維護中,AI 仍將扮演重要的輔助角色,主要解決重復性較強的工作,以及部分視覺類指南和生產資源的快速自動化生成。

104、考慮到 AIGC 技術在設計系統中應用的更多可能性,我們結合專家建議及項目實踐經驗,構建如下藍圖,展示 AIGC 技術未來短期內在設計流程及設計系統中可拓展的具體能力,對應能力拓展需要補充的資產內容,以及需要 AI 學習的相關儲備知識。隨著 AIGC 技術逐步成熟,未來設計資產內容將與 AI 模型資產并存,甚至完成模型化或融合進模型資產之中。藍圖展望:AIGC 技術在設計系統中的能力拓展與相應知識儲備方向59指南調性指南模式指南內容指南適配指南特性指南運營指南AI 能拓展資產內容拓展?AI 通過頁面直接提取AI 通過指令生成多個系列針對 AI 生成的 prompt 指南對話型場景特定指南AI

105、通過指令生成組件+代碼AI 直接生成適配規則針對 AI 生成的 prompt 指南訓練 AI 對品牌基因、總體愿景、客群偏好的學習訓練 AI 對一般組件、交互事件、流程邏輯的學習制定企業 AI 的人格形象 風格等訓練 AI 學習多端硬件布局原則、響應式設計及實現手段訓練 AI 學習適老化原則生產前端組件庫素材庫用戶庫工作模板競爭儲備庫工作庫資源AI 能拓展?AI 通過指令生成組件+代碼自定義輔助工具(Customize GPT)AI 通過指令生成多套素材AI 通過指令生成畫像AI 通過指令生成視覺類素材AI 知識庫結語 在這份白皮書中,我們通過深入分析設計系統領域從業者的概況、專業工具的應用、

106、開源及自建設計系統的管理情況,以及 AIGC 等前沿科技對設計系統整體發展的影響,旨在為讀者呈現清晰而全面的設計系統發展脈絡。我們不僅提供了豐富的調研數據和圖表,還邀請了在專業領域實踐多年的專家和從業者分享他們的經驗,同時加入了我們在本次調研中發現的核心發現,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朋友們更全面地理解設計系統的發展歷程和現狀。無論是專業的產品、設計、技術從業者,還是與設計系統相關的跨專業人員,我們期待您從這份白皮書中有所收獲,并將其分享給更多人,共同為用戶體驗行業和設計系統未來的發展注入新的靈感。設計系統的前景令人期待,我們也希望攜手更多的伙伴,共同見證這個領域中更多的創新和突破。如果您有任何想法或建

107、議,歡迎隨時與我們取得聯系。60特別鳴謝(排名不分先后,按名字首字母排序)芥菜 上市銀行 客戶體驗設計團隊負責人 明叔 上市銀行 信息技術部體驗設計團隊主管 尚羿 頭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設計研究專家 知果 前上市金融科技公司 UED 團隊&企業級設計系統負責人 以及所有參與此次調研,但不方便公開企業與職位的銀行、證券、基金、互聯網、文旅等行業的專家老師與從業者們,對本次調研及編撰工作的大力支持!編撰團隊61團隊介紹ETU 體驗咨詢,全稱上海藝土界面設計有限公司,是國內領軍的體驗咨詢企業,20多年數字化服務沉淀,積累了860+項目經驗,與160+企業一起同行。ETU 致力于為企業提供從戰略規劃、

108、商業洞察到設計落地的完整解決方案,以創新型設計和研究咨詢,引領和賦能企業數字化長效經營。秉承“讓生活更簡單而美好”的初心,ETU 始終走在行業創新的前列,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深耕垂直領域,在金融、零售、汽車、文旅、移動互聯網、智能家居等領域積累了大量成功案例和經驗,與企業共同探索用戶體驗的創新和發展方向。IXDC 國際體驗設計大會,是全球領先的用戶體驗創新盛會、世界設計組織(WDO)、世界設計產業組織(GDIO)、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成員。IXDC 以國際性、專業性、領先性的理念,主張應用設計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推廣和表揚杰出的設計及人物,教授相關的專業人員和社會大眾,提升其專業能力與創新思維,幫助我們獲得新時代下必不可少的全球視野與創新資源。IXDC 通過設計外交構建體驗經濟國際創新平臺,分享全球設計、科技、商業的前沿體驗趨勢、理論、方法、案例與實踐,引領體驗設計行業發展。國際體驗設計大會掃一掃關注我們62ETU 體驗咨詢掃一掃聯系我們Website: Tel:13601745926(裴玲)Email:我是封底需露出信息63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IXDC & ETU:2023中國用戶體驗設計系統白皮書(63頁).pdf)為本站 (漁人也)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