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未來移動通信論壇未來國際移動通信頻譜白皮書目錄1、引言.32、中國通信產業與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32.1 中國移動網絡發展現狀:.32.2 中國主管部門鼓勵信息與通信行業技術和應用創新的舉措:.73、2025-2030 年全球 5G 發展趨勢和當前分配的頻譜數量的差距.84、6G 需求與趨勢.104.1 用戶與應用趨勢展望.114.2 技術趨勢概述:.125、研究 6G 頻譜需求.146、在多國展開的頻譜戰略研究.146.1.美國.156.2 歐盟無線頻譜政策組(RSPG)2024 年工作計劃.166.3 日本的頻率重組行動計劃.167、WRC-23 確定了新的國際移動通信頻譜,并將為
2、 WRC-27 研究可用的新國際移動通信頻段.167.1 WRC-23 的成果輸出.167.1.1 600 MHz(議題 1.5:考慮 1 區低于 1 GHz 的頻譜).167.1.2 3 GHz(議題 1.2 和 1.3).177.1.3 4.8 GHz(議題 1.1:國際移動通信在 4,800-4,990 MHz 頻段的劃分和使用).177.1.4 6 GHz(議題 1.2:國際移動通信在 6,425-7,025 MHz(1 區)和 7,025-7,125 MHz(全球)頻段的劃分和使用).187.1.5 10 GHz(議題 1.2:國際移動通信在 10-10.5 GHz(2 區)頻段的劃
3、分和使用).187.2 WRC-27 國際移動通信新議題.188、6G 頻譜授權制度和頻譜共享.198.1 頻譜授權制度.198.2 頻譜共享.198.2.1 多種無線接入技術頻譜共享.202/278.2.2 共享免許可頻譜.208.2.3 基于優先級的頻譜共享.219、探索可能影響現行頻譜政策的新興技術.229.1 直通鏈路.229.2 子帶全雙工.239.3 環境物聯網.2410、移動通信產業界對未來移動頻譜的建議.2511、致謝.2612、參考文獻.263/271、引言引言當前,5G 技術在中國已實現廣泛部署且步入商用第 5 年。與此同時,具備更多特性和功能優勢的5G-Advanced
4、自今年起啟動部署進程。未來移動通信論壇(Future Forum)已探討過 6G 通信網絡的愿景、要求和技術特點,并著手研析未來的頻譜,以驅動無線通信跨過 5G 及 5G-Advanced,挺進 6G 新階段。我們堅信,未來的無線通信網絡將承載大量的異構新興業務,將生活的各個層面、社會的各個環節以及各行各業虛擬化,從而驅動人類與機器之間采用自動、智能方式實現互動。為實現未來新空口通信網絡的愿景,并充分發揮其潛力,確保及時獲取頻譜資源顯得尤為關鍵。此白皮書概述了中國移動通信和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行業的發展現狀,并闡述了中國主管部門在推動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新技術和應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這些措施
5、旨在支持中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社會發展。同時,白皮書還預測了 2025 至 2030 年間對 5G-Advanced 移動通信的需求,并描繪了對未來 6G 業務及其應用場景的展望。白皮書重點關注頻譜資源在發揮 5G-Advanced 及 6G 全部潛力中的關鍵作用,突出了現有頻譜資源及新增頻譜的重要性,并討論了建立適合的頻譜授權制度以及實現與其他業務和移動系統內部的頻譜共享的必要性。白皮書還介紹了一系列技術創新,這些創新在未來可能對頻譜政策產生若干影響。最后,我們審視了 WRC-23 的新頻譜分配成果、新標識的 IMT 頻譜范圍,以及 WRC-27的 IMT新議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對 5G-A
6、dvanced和 6G 的未來潛在頻譜進行了展望,并提議基于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的視角,探討中國未來移動頻譜的發展目標。2、中國、中國通信產業通信產業與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與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中國電信市場持續呈現增長態勢。這一趨勢得益于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催生了一系列基于新空口技術的新興業務,如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從窄帶到寬帶的轉變。隨著數據傳輸速率和網絡吞吐量的提升,新的網絡能力得以實現,促進了移動互聯網等新業務的誕生,并為服務提供商開辟了更多的商業收入渠道。本章節將展示中國移動網絡的發展趨勢,并闡述中國主管部門在推動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技術和應用創新方面的政策措施,彰顯中國對移動通信網
7、絡發展需求的堅定承諾。2.1 中國移動網絡發展現狀:中國移動網絡的發展與中國的電信業務緊密相連,共同經歷了快速的增長期。下圖展示了中國電信收入和投資的增長趨勢,以及固定和移動用戶數的變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中國主管部門開始統計以來,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和移動互聯網流量均呈現出顯著的增長態勢。電信收入:4/27圖 1:自 2004 年起中國電信收入變化統計圖電信投資:圖 2:自 2004 年起中國電信投資變化統計圖固定電話用戶5/27圖 3:自 2000 年起中國固定電話用戶數量統計圖移動電話用戶圖 4:自 2000 年起中國移動電話用戶數量統計圖固定電話普及率:6/27圖 5:自 2006 年起
8、固定電話普及率變化統計圖移動電話普及率圖 6:自 2006 年起移動電話普及率變化統計圖移動互聯網用戶7/27圖 7:自 2013 年起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統計圖移動互聯網流量:圖 8:自 2013 年起移動互聯網流量增長統計圖2.2 中國主管部門鼓勵信息與通信行業技術和應用創新的舉措:中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電子信息和通信行業的發展,尤其是數字經濟對移動網絡的高度依賴。中國監管機構充分認識到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重要影響,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進一步促進基于移動網絡的新應用開發和技術創新與融合。自 2016 年起,中國工信部將云計算視為新興產業的戰略要素,并確立了推動其健康發展的關鍵目
9、標,旨在加快產業轉型和促進信息消費。8/27此外,工信部還分別制定了 2016 年至 2020 年及 2020 年至 2023 年的智能制造行動計劃。它還針對眾多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實施了一系列行動方案。工信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該計劃著重于深化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應用,從而促進經濟轉型、惠及社會發展。中國政府積極推進物聯網建設。自前年起,中國的物聯網連接數已超越了代表“人與人”連接的移動電話用戶數。中國工信部在 2018 年制定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并推出了 5G+工業互聯網 512 工程,目標是開發 1
10、0 個 5G+工業互聯網的典型應用場景和 20 個具體應用案例。經過 5 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 5G+工業互聯網成果豐碩,遠超預期,已孕育出 35,000 個應用案例,廣泛覆蓋關鍵行業和不斷出現的商業項目。為了進一步推動 5G 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促進社會發展,工信部發起了 5G應用“揚帆”計劃。到了 2022 年,工信部又發布了5G 全連接工廠建設指南,旨在指導制造業打造 5G 智慧工廠。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印發了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 年)。該計劃致力于挖掘 5G 技術在超高清視頻傳輸中的潛力,并推動超高清視頻業務與 5G 技術的協
11、同發展。預計該技術將在電視廣播、安防監控、娛樂、醫療保健、智能交通和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了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 年)。該行動計劃的目標是通過深化虛擬現實技術與各產業的結合,推動其在工業生產、文化旅游、綜合傳媒、教育培訓、體育健康、商業創意、娛樂、安全應急、殘疾援助、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的有效融合與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聯合印發了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該計劃旨在推動元
12、宇宙產業的發展,為數字經濟帶來新的場景、應用和生態系統,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在促進虛擬與現實融合的產業元宇宙方面,該計劃將加速高端、智能、綠色制造業的升級進程。隨著中國移動網絡的持續發展,加之政府主管部門推出的各項倡議和行動計劃,中國市場正展現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來開發新應用服務的明確趨勢,旨在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社會發展、產業進步和可持續性發展。展望未來,中國的移動網絡和技術進步預計將持續推動連接性需求,并確保提供卓越的網絡性能,以滿足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元宇宙以及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應用的發展需求。在這一進程中,無線電頻譜將成為推動 5G-Adva
13、nced 和 6G 新移動網絡發展的關鍵因素。3、2025-2030 年全球年全球 5G 發展趨勢和當前分發展趨勢和當前分配的頻譜配的頻譜數量的差距數量的差距9/27本章將聚焦于全球 5G 的發展動態、新興服務和數據流量的增長趨勢,并分析已經分配給 5G 的全球頻譜。我們提出,為了適應 2025 年至 2030 年新移動業務和數據流量的需求,應考慮為國際移動通信(IMT)分配額外的中頻頻譜。根據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GSA)截至 2024 年 1 月底的統計數據,全球已有 585 家運營商在 176個國家和地區對 5G 進行了投資,這些活動涵蓋了試驗、牌照獲取、規劃、網絡部署以及正式啟動等各個階
14、段。與前幾代移動通信相比,5G 新興服務、帶寬和吞吐量的增加促使更多頻譜資源被分配給 5G。5G的頻譜分配涵蓋低頻段、中頻段和高頻段,以適應多樣化的部署需求。盡管不同地區和國家的頻譜分配進程可能存在差異,但預計到 2030 年,全球范圍內這些頻段將釋放出充足的頻譜資源,充分釋放 5G 及其演進版本(5G-Advanced)的潛力。全球移動頻譜范圍包括 600MHz、700MHz、1400-1500MHz、2.1GHz、2300-2400MHz、2496-2690MHz、C 波段、4800-5000MHz、6425-7125MHz 和 24.25-27.5GHz 等頻段。中國等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將
15、現有的 900MHz 2G 頻譜和2.1GHz 3G 頻譜轉用于 5G。未來還計劃將 1.8GHz 的 4G 頻譜也重新配置給 5G 使用。這些舉措將有助于 5G 在全球市場上成為主導的移動通信技術。以下是全球已分配和規劃中的 5G 頻譜資源概覽。圖 9:全球已分配和規劃中的 5G 頻譜資源概覽愛立信移動市場報告顯示,截至 2023 年底,全球移動數據流量(不計入固定無線接入產生的流量)已達到每月 130 EB。預計到 2029 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每月 403 EB,大約是現有水平的3 倍。這一流量增長預測預設了一個前提,即在預測階段后期將出現對擴展現實(XR)相關服務的初步應用,涵蓋增強現
16、實(AR)、虛擬現實(VR)以及混合現實(MR)等多種形態。然而,實際的流量增長可能會因為設備性能的提升、數據密集型內容的增多以及數據消費的擴大而超出當前預10/27期。特別是游戲、擴展現實和視頻應用的普及將顯著推動數據流量的增長。這些體驗往往需要更高的視頻分辨率、更多的上行流量,并將更多數據轉移到云資源以滿足用戶需求。截至 2023 年末,預計視頻流量將占全部移動數據流量的 73%。預測期內,那些率先采納 5G 技術的人口密集市場有望引領流量增長的潮流。5G 在移動數據流量中的占比在 2023 年末預計將達到 25%,較 2022年末的 15%有所上升。而到了 2029 年,這一比例預計將增
17、長至 76%。圖 10:全球移動數據總流量增長預測鑒于這樣的業務和流量的增長趨勢,對于移動運營商而言,為了應對 2025 年至 2030 年間由新興業務(例如游戲、擴展現實以及視頻類應用)引發的容量需求,額外的新頻譜對 5G-Advanced 將發揮關鍵作用。4、6G 需求與趨勢需求與趨勢本章節將探討 6G 的服務應用和關鍵技術需求。目前,先進的 5G 網絡已在多個垂直應用領域展現出卓越性能。大語言模型的最新進展帶來了更加智能的人機交互體驗和富有創造力的內容生成能力,推動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及電信、制造等行業的廣泛應用。同時,半導體和材料科學的進步也將助力未來電信網絡達成更高的成就。為此,我們展
18、示了一些可能從 5G 過渡到 6G 的使用案例,詳情如下圖所示。在全球范圍內,每部智能手機的平均每月移動數據使用量預計將從 2023 年底的 21GB 上升到 56GB。11/27圖 11:從 5G 過渡到 6G 的使用案例6G 將在 5G 的增強移動寬帶(eMBB)和超可靠低延遲通信(URLLC)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可靠性、定位精確度、感知能力和能效等方面實現提升。6G 的核心特性之一將是實現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的無縫互動。通過多感知和沉浸式通信,擴展現實將得以真正實現。6G 還將推進元宇宙和數字孿生技術的發展,并在對精確感知、定位和高可靠性有嚴格要求的工業環境中發揮作用。6G 還將致力于可
19、持續性發展,旨在實現自身運營的可持續性,并助力其他行業與政府達成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4.1 用戶與應用趨勢展望預計到 2030 年的國際移動通信(IMT-2030)將實現人、機、物的全面互聯,提供沉浸式體驗和智能互動的應用服務。主要趨勢涵蓋:泛在智能:人工智能技術為網絡、城市和空中接口注入動力。泛在計算:實時數據處理優化資源配置和工作負載管理。沉浸式體驗:通過擴展現實和遠程呈現技術實現多感官交互。數字孿生:創建物理資產的數字副本,用于模擬和控制。工業革命:實時智能和穩定連接促進工業 4.0 的演進。全球連通性: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教育資源、醫療服務和商務機會。傳感與通信:人工智能增強的感知能力實
20、現精準定位和自動化操作??沙掷m性:IMT-2030 強調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12/27圖 12:IMT-2030 的應用場景和總體方向IMT-2030 致力于實現人類、機器以及其他實體之間的無縫連接。隨著人機界面技術的不斷進步,它將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得益于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將變得更加智能、自主和精確。IMT-2030通過在通信中融合感知和人工智能,促進了數字增長、社會變革、平等、連接性和安全性的發展。4.2 技術趨勢概述:IMT-2030 對應用趨勢的技術要求包括網絡必須具備極高的性能,實現無縫連接、集成化、人工智能驅動、安全性、可持續性和靈活性。這些要求將催生新型變革性應用和服務,進一步推
21、動社會和經濟的增長。新興技術趨勢和推動因素包括:人工智能原生空中接口:運用人工智能增強無線接口的性能。集成傳感和通信:具有更高感知精度的新功能和服務。邊緣計算:通過在數據源附近處理數據,實現實時響應和提高數據效率。高吞吐量、超高精度的設備對設備通信:支持新型應用。頻譜利用增強:更大的帶寬、更高的頻率和有效的資源管理。能源效率:實現設備和網絡的低功耗。超低時延的實時通信:精確的時間和頻率信息共享,以及主動的無線接入。安全性和韌性:采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差分隱私、量子技術增強的無線接入網絡(RAN)安全等。增強無線接口的技術包括:13/27高頻性能的先進調制方法。高級編碼方案,如極性編碼、低密度奇偶
22、校驗碼(LDPC)等。針對特定場景的先進波形設計。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和免授權多址接入。配備新型天線陣列和人工智能輔助的超維度天線(E-MIMO)。用于帶內全雙工通信的自干擾消除(SIC)。用于波束成形增強的可重構智能表面(RIS)、全息無線電(HR)和軌道角動量(OAM)。利用適當的頻率資源實現高數據速率、低延遲、感知和定位的通信。通過超寬帶、超維度天線、載波相位定位、人工智能/機器學習(ML)技術和集成數據通信與定位實現超高精度定位。IMT-2030 的能力圖 13:IMT-2030 的能力IMT-2030 的趨勢反映了將塑造未來無線通信的前沿技術。人工智能在網絡優化中的集成、感知與
23、通信融合的創新服務、邊緣計算的實時響應,以及設備間高吞吐量和低延遲的通信是實現這一愿景的關鍵要素。頻譜使用效率、能源效率、低延遲技術和堅固的安全性對于 6G的成功至關重要。這些發展趨勢旨在全面提升無線系統的性能、效率和安全性。14/275、研究、研究 6G 頻譜需求頻譜需求6G 將支撐上述新用例的發展。移動寬帶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新一代移動技術將提高數據吞吐量、提升用戶體驗,這將進一步推動數據消費、流量以及每位用戶的平均收入(ARPU)的增長,延續 5G 相對于 4G 所取得的積極成果??紤]到 6G 的新用例,如 3D 擴展現實或全息通信帶來的沉浸式通信,這些將顯著增加對額外頻譜的需求。大
24、多數應用將需要室外和室內移動性,而Wi-Fi 和其他室內解決方案部分分流室內流量。移動網絡仍然是實現廣域移動性并確保即使在室內環境之外也能保持低延遲的關鍵。根據 IMT-2030 推進組對未來 6G 需求的研究,為支持高分辨率視頻全息通信,單用戶上行和下行數據速率需分別達到 100 Mbit/s 和 1 Gbit/s,以消除運動暈眩感。在城市廣域環境中,若用戶密度為 0.004 用戶/平方米,下行鏈路的頻譜需求將為每平方米 1.6 兆比特每秒,預計其中 60%的流量將通過 Wi-Fi 分流。在用戶密集的三扇區網絡中,若基站間距為 200 m,則每個基站需支持 55 千兆比特每秒的下行速率。若假
25、設扇區下行鏈路的頻譜效率為 7.8 bit/s/Hz,這將轉化為約 2.4 GHz的頻譜需求,以滿足廣域覆蓋。進一步考慮觸覺、味覺和嗅覺等多感官延伸,提升視聽之外的沉浸感水平,實現感官聯網視覺。這將進一步推動適合廣域覆蓋的頻譜量。大規模數字孿生技術是推動廣域頻譜需求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例如,為了創建一個城市的高精度4D 數字地圖,需要收集關于該城市建筑、車輛、道路、交通狀況、水務、衛生設施、垃圾處理以及電力服務等方面的數據和信息。盡管單個傳感器的數據速率通常不會很高,但大量傳感器所帶來的聚總數據速率卻構成了挑戰。例如,如果每個傳感器的數據速率是 15 kbit/s,而每平方米部署了 10 個傳感
26、器,那么總共需要 150 kbit/s/m 的速率。數字孿生技術預計將部署于人口密集的城市環境,同時也將出現在人口稀少、頻譜效率相對較低的郊區??紤]到這種應用場景中的上行流量較大,若基站間距設為 500 m,且上行鏈路的頻譜效率達到 11 bit/s/Hz(大約是 5G 的兩倍),則為了滿足通信需求,將需要大約 300 MHz 的廣域頻譜。通感融合的應用,如在街道交叉口部署的基站,可用于精確估計車輛位置或速度,從而輔助交通安全相關應用。為實現 0.5 m 級別的分辨率精度,至少需要 300 MHz 的帶寬支持。除了全息通信所激發的需求之外,大規模數字孿生和通感也因其涉及不同用戶的非協調應用而產
27、生頻譜需求。這將催生總共約 3 GHz 的廣域頻譜需求。除了那些需要廣域覆蓋的應用之外,也存在一些僅需局部覆蓋的應用場景。這些場景包括在工廠和醫院使用的專業高分辨率全息通信、數據中心內計算單元的無線連接,或是室內移動寬帶服務。這些應用場景所需的數據速率各異,但可能高達 100 Gbit/s 左右,這意味著在這些局部環境中,需要大約 10-15 GHz 的頻譜來補充廣域頻譜的需求。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本節討論的應用案例并不全面,它們代表了除傳統移動寬帶和擴展現實等現有業務持續增長之外的新應用。6、在多國展開的在多國展開的頻譜戰略研究頻譜戰略研究15/272023 年世界無線通信大會(WRC-23
28、)被譽為國際頻譜協調的“奧運會”,于去年 12 月在迪拜圓滿結束。共有來自 163 個國家的 3987 名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對國際移動通信的新增頻譜進行了研究,并為 WRC 進程做好了準備,以便在 WRC 之前和之后標識和協調頻譜,并開展了國家層面的頻譜戰略研究。6.1.美國2023 年 11 月 13 日,美國發布了國家頻譜戰略,旨在確保頻譜資源能夠有效支撐當前與未來的創新需求。預計在未來,眾多商業領域對基于頻譜的服務和技術的需求將顯著增加。據估計,在未來 5 年內,宏蜂窩網絡的數據流量將增長超過 250%,在未來 10 年內將增長超過 500%。5G、6G 和 Wi-F
29、i 等下一代無線技術需依賴更豐富的頻譜資源以實現更寬廣的信道。這不僅將提升網絡容量,還將帶來提升能源效率、增強可靠性和縮短延遲等方面的益處。同時,基于衛星的服務需求也在迅速增長,國內企業正積極申請建設衛星星座的許可證,其中一些衛星星座計劃部署數萬顆衛星,以支持消費者寬帶、太空組裝與制造、地球觀測與成像、地月活動等廣泛的應用場景。在篩選需要深入研究的頻譜段時,美國國家電信與信息管理局(NTIA)通過公開征集意見,收集了來自多方面的反饋。根據這些反饋,現已確定五個頻譜段,將在近期內進行深入研究。這些總計約 2,790 兆赫的頻譜,是多種頻段的集合,適用于擴展眾多先進和下一代應用及服務的用途:3 G
30、Hz 以下的頻段(3.1-3.45 GHz):根據 2021 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美國國防部(DoD)探討了與私營部門共享這 350 兆赫頻譜的可能性。美國國防部的研究有助于判斷該頻段是否可以重新分配供聯邦和非聯邦實體共享,并通過拍賣進行授權。美國國防部得出結論,借助先進的干擾緩解功能和協調機制,頻譜共享是可行的。美國商務部和國防部將聯合領導新興中頻雷達頻譜研究(EMBRSS)的所有后續研究,重點關注 3.1-3.45 GHz頻段的未來用途。研究將探索動態頻譜共享的可能性,以及私營部門在該頻段內尋求額外機會的潛力,同時確保美國國防部及其他聯邦任務的能力得到保障,并進行必要的調整。503
31、0-5091 MHz: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計劃與國家電信與信息管理局(NTIA)及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協調,近期將推動在該頻段內進行無人機系統(UAS)的有限部署。隨后,它們將對 61 兆赫的頻譜進行深入研究,目的是讓聯邦通信委員會能夠在全頻段內優化無人機系統的頻譜使用,同時確保不對該頻段及其他相鄰頻段的受保護操作產生有害干擾。7125-8400 MHz:這 1,275 兆赫的頻譜將被研究用于無線寬帶(在許可和/或非許可基礎上),盡管最終可能會有一些子頻段用于其他用途的研究。然而,在該頻段中存在著各種關鍵任務的聯邦運營(包括固定業務、固定衛星、移動通信、移動衛星、空間研究、地球探測
32、衛星和氣象衛星服務),這將使得保護現有用戶免受有害干擾的同時重新規劃頻段部分用途變得具有挑戰性。18.1-18.6 GHz:這 500 兆赫的頻譜將用于擴展聯邦和非聯邦衛星運營的研究,與美國在2023 年歐洲世界無線通信論壇(WRC-23)所持立場相一致。該立場旨在增加該頻段(以及其他頻段)的空間對空間分配。目前,固定衛星服務的下行業務已在該頻段獲得授權。此外,非聯邦固定服務也在該頻段的 18.1-18.3 GHz 范圍內得到授權。37.0-37.6 GHz:基于美國國家電信與信息管理局、國防部以及聯邦通信委員會之前的合作經驗,它們將進一步探討這 600 兆赫頻譜的使用,目的是建立一個平等共享
33、的框架,使得聯邦和非聯邦用戶都能在此頻段內部署和運營。16/276.2 歐盟無線頻譜政策組(RSPG)2024 年工作計劃歐盟無線頻譜政策組(EU RSPG),作為歐盟委員會通信網絡、內容和技術總司的一部分,已經制訂了其 2024 年的工作計劃,向利益相關方概述了未來兩年的活動。該工作計劃將對 2023 年世界無線電大會(WRC-23)的結果進行審查并作出報告,并致力于完成無線頻譜政策組對 6G 戰略愿景的報告,這將包括評估 6G 用例覆蓋和容量需求、使用場景,并初步考慮 6G 頻譜愿景。他們的工作交付計劃包括以下項目:-WRC-23 結果報告:2024 年 6 月完成。-對 WRC-27 的
34、臨時意見:2025 年 6 月完成。-無線頻譜政策組計劃交付的關于高端 6 GHz 頻段長期愿景的意見(2030 年及以后):o公開咨詢意見草案:2025 年 2 月,o最終意見:2025 年 6 月-與利益相關者舉辦無線頻譜政策組研討會:根據具體情況安排。起草 6G 戰略愿景報告:2024 年 11 月完成-6G 戰略愿景報告定稿:2025 年 2 月6.3 日本的頻率重組行動計劃日本總務省(MIC)在去年 12 月制訂并發布了針對 2023 財年的“頻率重組行動計劃”??倓帐∮?003 年啟動了該計劃,每年對無線電頻譜實際使用狀況進行評估,然后審查和發布相應計劃。最新的行動計劃重點關注了兩
35、個主要領域:一是確保 5G 頻率的供給,二是推動超越 5G(即 6G)的發展。計劃提出,將對超越 5G(即 6G)的頻譜進行研究,以向國際電信聯盟(ITU)確定的國際移動通信頻段看齊,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協調頻率使用。7、WRC-23 確定了新的國際移動通信頻譜,確定了新的國際移動通信頻譜,并將為并將為 WRC-27 研究可用的新國際移動通信研究可用的新國際移動通信頻段頻段7.1 WRC-23 的成果輸出在迪拜舉行并于 2023年 12月 15日閉幕的 2023年世界無線電大會(WRC-23)實現了國際移動通信(IMT)相關頻段的頻譜開發和規則修訂。這些成果有望推動 5G 在不同地區的持續增長與普
36、及,支持 5G-Advanced及 6G 用例的未來部署,并通過為移動通信新增的頻段頻譜,促進移動通信數據使用的快速擴展。以下按頻段總結了具體的頻譜分配和成果。7.1.1 600 MHz(議題 1.5:考慮 1 區低于 1 GHz 的頻譜)有關 600 MHz頻段的討論屬于 WRC-23議題 1.5。經過激烈的討論和最終的協商,大會就 600MHz移動低頻段新頻譜劃分達成了共識。具體而言,614-694 MHz頻段在中東地區以主要業務地位被劃分給移動業務,并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470-694 MHz頻段在歐洲地區以次要業務地位被劃分給移動業務。此外,614-694 MHz頻段在部分非洲國家以
37、次要業務地位被劃分給移動業務。17/27WRC-23為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的移動通信劃定了 470-694 MHz低頻頻譜,為促進更廣泛的數字平等奠定了基礎。低頻段對于擴展網絡連接能力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農村等廣闊區域,能夠實現更廣泛的信號覆蓋。7.1.2 3 GHz(議題 1.2 和 1.3)7.1.2.1議題1.3:3,600-3,800 MHz頻段在1區的移動通信運用WRC-23議題 1.3主要考慮在 1區 3,600-3,800 MHz頻段內為移動業務(航空移動除外)做出主要業務劃分并采取適當的規則行動。大會針對 1區 3,600-3,800 MHz頻段達成的規則變更包括:在
38、整個 1區進行 3,600-3,800 MHz頻段的主要移動劃分,具體條件在新的腳注中列出;通過國家腳注的形式將 3,600-3,800 MHz頻段在中東和非洲的大多數國家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以及將 3,600-3,700 MHz頻段在少數非洲國家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3,600-3,800 MHz頻段支持包括無線寬帶連接在內的多種廣域移動業務,并在許多國家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頻段升級為主要業務可為有意使用該頻段發展其移動業務的國家提供更好的監管確定性。7.1.2.2議題1.2:國際移動通信在3,300-3,400 MHz(2區和1區修訂腳注)以及3,600-3,800 MHz(2區)頻段的劃
39、分和使用WRC-23議題 1.2下的 3 GHz 頻段包括 3,300-3,400 MHz(1 區)、3,300-3,400 MHz(2 區)和3,600-3,800 MHz(2區)。討論的核心是將這些頻段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經過利益相關方在 WRC-23的磋商和討論,3,300-3,400 MHz頻段在整個 2區(美洲地區)及非洲的大多數國家被劃分給移動業務并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中東國家之間的移動業務主要劃分維持原狀。至于 2區的 3,600-3,800 MHz頻段,其中的 3,600-3,700 MHz頻段已在 2區進行標識,以供希望實施國際移動通信的主管部門使用。此外,3,700-3
40、,800 MHz頻段則通過新增國家腳注的形式被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以供希望實施國際移動通信的 15個國家使用。上述 3 GHz中頻段能夠兼顧國際移動通信的覆蓋與容量需求,這一頻段是國際移動通信系統發展的主力頻段,并被公認為 5G先鋒頻段。7.1.3 4.8 GHz(議題 1.1:國際移動通信在 4,800-4,990 MHz 頻段的劃分和使用)關于 4.8 GHz頻段(即 4,800-4,990 MHz)的討論是在 WRC-23 議題 1.1下進行的。該議題研究審議可能的措施,以解決 4 800-4 990 MHz頻段內保護國際空域和水域中航空和水上移動業務電臺免受位于各國領土內其他電臺影響
41、的問題,以及審查第 5.441B款中的功率通量密度(pfd)限值。由于對這一議題意見不一,當前的 pfd限值條件沒有改變。據此,4,800-4,990 MHz頻段用于國際移動通信臺站時,應按照無線電規則第 9.21款與相關國家達成協議。最終,14個國家在第5.441B款腳注中增加了自己的國名,以確定將 4 800-4 990 MHz頻段用于國際移動通信,而 3 個國家則退出了該豁免名單。在該議題中,一些國家對利用 4,800-4,990 MHz頻段擴展其國際移動通信業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8/277.1.4 6 GHz(議題 1.2:國際移動通信在 6,425-7,025 MHz(1 區)和
42、7,025-7,125 MHz(全球)頻段的劃分和使用)關于 6 GHz頻段的討論涉及 1區的 6,425-7,025 MHz以及全球范圍內的 7,025-7,125 MHz頻段,均屬于 WRC-23議題 1.2的范疇。旨在考慮為這兩個頻段增加國際移動通信標識。經過 WRC-23的多次討論和協商。整個 6425-7125MHz頻段在 1 區和 2區部分國家被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7025-7125 MHz頻段在 3區(亞太地區)被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在此基礎上,6425-7025 MHz頻段在 3區部分國家被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同時,大會在 WRC-27 國際移動通信新議題決議中表明,未來
43、其他亞太國家可以直接加入 6425-7025 MHz頻段國際移動通信標識腳注,無需再開展額外的技術和規則研究。預計更多的國家將在 WRC-27上將其國名加入腳注以標識該頻段用于國際移動通信。這項全球協議確保了 5G在全球的持續增長,并為未來的 6G發展奠定了基礎。7.1.5 10 GHz(議題 1.2:國際移動通信在 10-10.5 GHz(2 區)頻段的劃分和使用)有關 10 GHz(10.0-10.5 GHz)頻段的討論也在 WRC-23 議題 1.2下,其考慮將該頻段在 2區標識用于國際移動通信。WRC-23上進行了數輪協商和溝通。最終,在 2區的 12個國家,10-10.5 GHz 頻
44、段以修訂現有腳注和新增腳注的形式被劃分用于移動業務并標識用于實施國際移動通信的地面部分,且其功率受限,以確保與無線電定位業務及衛星地球探測業務的共存。WRC-23就劃分更多的移動低頻頻譜(低于 1 GHz)以及 3.5 GHz、6 GHz的中頻頻譜和 10 GHz達成共識。這些頻譜的確定,將支撐那些在較低或較高頻段難以覆蓋的國際移動通信業務。此舉通過滿足容量和覆蓋要求為移動通信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WRC-23在 5G及未來移動通信技術(涵蓋 5G-Advanced和 6G)的頻譜劃分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全球的數字演進和網絡連接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國際電信聯盟(ITU)在 WRC-23上就
45、頻譜劃分和共用條件達成的全球協定標志著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不僅對 5G和 5G-Advanced連接的持續增長和演進至關重要,也為 6G部署鋪平了道路。隨著新的頻譜及要求被定義,整個全球移動生態系統都充滿信心,為移動通信的未來發展進行創新,并致力于為全球移動連接帶來 5G增長、6G創新和社會經濟效益。7.2 WRC-27 國際移動通信新議題WRC-23 確定了 2027 年世界無線電大會(WRC-27)的新議題,其中包括新議題 1.7。該議題旨在根據 COM6/26(WRC-23)號決議,研究在頻段 4,400-4,800 MHz、7,125-8,400 MHz(或其部分頻段)以及 14.8-
46、15.35 GHz 進行共享和兼容性的可能性,并在同時考慮到在這些頻段和鄰近頻段運行的現有主要服務的情況下為在這些頻段和相鄰頻段使用國際移動通信制定技術條件。通過這一新議題,WRC-27 將基于未來四年的研究周期的研究結果,審議和確定以下頻段:4400-4800 MHz 或其部分頻段,適用于 1 區和 3 區;7125-8400 MHz 或其部分頻段,適用于 2 區和第 3 區;7125-7250 MHz 和 7750-8400 MHz 或其部分頻段,適用于 1 區;14.8-15.35 GHz19/27作為國際移動通信的地面組成部分。圖 14:納入 WRC-27 AI 1.7 議題中的國際移
47、動通信候選頻段在全球 5G 持續增長的背景下,IMT新議題為我們探索 6G 候選頻段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這不僅標志著 5G 和 5G-Advanced 連接增長的重要里程碑,也指明了通往 6G 的路徑,并明確了 6G 的頻譜需求。4.4-4.8 GHz 頻段因其良好的傳播特性,在 6 GHz 以下頻段內能提供廣泛的覆蓋范圍。然而,目前這一頻段是航空移動業務(AMS)、陸地軍事系統、水上移動業務(MMS)、以及遙測和遙控軍事業務的協調頻率。7.125-8.4 GHz 作為最低的厘米波頻譜,具有與 6 GHz 以下頻段類似的覆蓋特性。但在歐洲,該頻段的一部分(7.25-9 GHz)被分配給船舶、陸地
48、和機載監視以及軍用衛星系統使用。據歐洲郵政電信管理會議(CEPT)所述,14.8-15.35 GHz 頻段目前正被用于航空、陸地以及海上的軍事系統。與這些業務以及相鄰頻段的共享將極為復雜,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以確保各系統之間的和諧共存。太赫茲以下頻譜已被列入 WRC-31 的初步研究項目。8、6G 頻譜授權制度和頻譜共享頻譜授權制度和頻譜共享本章將對 6G 頻譜的授權制度和頻譜共享進行探討。8.1 頻譜授權制度在前文提及的頻段中,建議采用頻率牌照許可制度,并根據需要覆蓋的區域進行考慮。依據需求及部署方式,預計太赫茲以下頻段的頻譜授權將部分實行頻率牌照許可和部分實行免許可方式。服務質量(QoS)或
49、可靠性需求(包括可用性和無干擾運行)傾向于采用頻率牌照許可制度,以保障可預測性。預計到 2030 年,6G 的部署可以在現有的頻譜以及新增的 5G/5G-Advanced 頻譜上實現,具體取決于技術中立的頻譜規定。在 WRC-23 新確定的頻段以及預期納入 WRC-27 議題1.7 的頻段中,提供額外頻譜至關重要,且理想情況下應盡可能接近中頻段。此外,也應考慮涵蓋太赫茲以下頻段的補充方案,盡管該方案可能提供更大頻譜塊,但覆蓋范圍有限。8.2 頻譜共享目前很難找到完全空置的頻譜,沒有頻譜是免費的。因此,與其他服務共享頻譜以及在現有移動網絡內部實現頻譜共享,成為了重要的研究領域。20/278.2.
50、1 多種無線接入技術頻譜共享傳統上,在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推廣前,都需要分配新的頻譜,而現有頻譜的釋放和重新規劃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正交頻分多址(OFDMA)具備的靈活性能夠在現有頻段中更快地推廣新技術,因為它允許多種無線接入技術動態共享同一頻譜。例如,如圖 15 所示,動態頻譜共享(DSS)技術被用于加速在現有 4G 頻段內推出 5G 服務。圖 15:動態頻譜共享實現長期演進(LTE)和新空口(NR)之間的靈活頻譜共享正交頻分多址技術作為一個通用的多址接入框架,允許不同的無線接入技術(RAT)在同一載波上動態地共享時間和(或)頻率資源。得益于 5G 新空口的前向兼容設計,預計從 5G 向 6G
51、 的過渡將實現更為高效的頻譜共享。此外,系統通過具有窄波束寬度的傳輸和接收能力,甚至能夠實現跨不同技術的空間共享機制,這為頻譜共享帶來了新的機遇。如果某些頻段未能專門為 6G 運營而清理出來,我們應當探索頻譜共享的解決方案,以確保 6G 的部署能夠在滿足所需的業務質量的同時,避免對現有業務產生有害干擾。這需要根據討論中的業務及其技術和運營參數,對共存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評估。除了傳統的共存技術,例如排他區域等基礎措施之外,6G 的技術進步可能會引入新的共享場景。例如,在衛星服務領域,采用自適應天線系統(AAS)能夠實現 3D 波束賦型,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衛星接收器的干擾。通過精心設計的自適應天
52、線系統,可以通過主瓣下傾和旁瓣抑制來最小化基站在地平線以上的等效全向輻射功率(EIRP),滿足現有的保護標準。同樣地,與現有雷達系統的共享可能需要在低功率雷達周圍設置靜態的排他區域,而與高功率雷達進行更動態的頻譜共享,則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頻譜資源。8.2.2 共享免許可頻譜免許可頻譜允許不同的技術平等地共享頻譜資源,而諸如對話前監聽(LBT)等共享機制已被開發出來,以實現頻譜的公平使用。工作于免許可頻段的 5G 空中接口(NR-U)是對 4G LTE 授權頻譜輔助接入(LAA)標準的進一步發展,也涵蓋了在未許可頻譜上的獨立部署能力。這一功能最初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第十三版(3GPP Relea
53、se 13)中引入。NR-U 支持三種不同的部署模式:載波聚合模式:基于 LTE-LAA,其中免可頻譜僅用于增強下行用戶平面容量??刂破矫鏀祿H通過許可頻譜進行傳輸。雙連接模式:它支持在免可頻譜上同時進行上行和下行用戶平面流量傳輸。這一模式建立在擴展的 LAA(eLAA)基礎之上,eLAA 是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第十四版(3GPP Release 14)中引21/27入的。同樣,這種模式主要用于流量分流而非覆蓋擴展,因此控制平面流量也僅通過許可頻譜傳輸。獨立組網模式:這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首次定義的一種完全依賴免許可頻譜進行控制和用戶平面流量操作的模式。這種實現是基于 MulteFire 聯盟
54、開發的 LTE 技術構建的。圖 16:NR-U 支持的兩種共享模式:許可輔助共享和獨立共享NR-U 的獨立模式徹底擺脫了對許可網絡運營商的依賴,使得私營企業、托管服務提供商或網絡系統集成商能夠自主實施。這種模式促進了專用 5G 網絡的部署,為新的消費者服務和工業 4.0 應用提供了支持。這些應用在高密度人口區域需要安全、低延遲、高可靠性和高帶寬的連接。而載波聚合和雙連接模式則專為在 5 GHz、6 GHz 和 60 GHz 的頻譜中運行而設計。8.2.3 基于優先級的頻譜共享隨著移動系統部署的不斷擴展,國際移動通信生態系統面臨著對更多頻譜的需求。然而,大部分頻譜資源已被其他服務占用。在某些情況
55、下,現有服務的部署范圍非常有限(例如,固定衛星地面站),或者只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段內活躍。頻譜共享因此應運而生,允許國際移動通信系統在相關優先系統不活躍時使用這些頻譜。美國的公民寬帶無線服務(CBRS)是一個在 3.5 GHz 頻段(3,550 MHz至 3,700 MHz)上的 150MHz 寬的頻譜資源。2017 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完成了自 2012 年起進行的規則制定工作,允許該頻段的商業使用,同時保留了部分頻譜供美國聯邦政府使用,以減少對美國海軍雷達系統和飛機通信的干擾。公民寬帶無線電服務的頻譜管理遵循一個三層級的授權框架,旨在與美國現有的聯邦和非聯邦用戶共享頻段,并適應
56、各種商業用途。動態頻譜接入系統的管理將決定訪問和操作權限,其概念與電視空白頻段設備的數據庫管理相似。這三個層級包括:既有接入、優先接入和普通授權接入,具體結構如下圖所示?,F有接入用戶包括目前在 3.5 GHz 頻段擁有授權的聯邦用戶和固定衛星業務(FSS)用戶。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規定,這些用戶,特別是美國海軍雷達操作人員,在 3,550-3,700 MHz 頻段內將受到保護,不受來自優先接入和普通授權接入用戶的有害干擾。優先接入層級由優先接入許可證(PALs)構成,通過在 3,550-3,650 MHz 頻段內的競標來分配。每個優先接入許可證定義為在一個人口普查區域使用 10
57、MHz 信道的三年期限,且不可續期。22/27在任何一個人口普查區域內,最多可以分配七個優先接入許可證,其中任意單一申請者最多可獲得四個優先接入許可證。在第一次競標中,申請者有機會在任何給定的許可區域獲得連續兩期的優先接入許可證授權。普通授權接入(GAA)層級基于規則開放許可,允許盡可能多的潛在用戶對頻段進行開放和靈活的訪問。普通授權接入用戶可以使用 3,550-3,700 MHz 頻段中未被更高層級用戶占用的任何頻譜,并且有機會使用未被占用的優先接入信道。使用公民寬帶無線電服務頻段不需要頻譜許可,據稱這有助于降低數據傳輸成本。盡管如此,即使僅使用普通授權接入信道,用戶也需向頻譜接入系統(SA
58、S)支付一定的訪問費用。這將使得運營商能夠“更迅速、更便捷地部署 5G 網絡,通過利用共享的無線電波,而非通過競拍或交易來獲取頻譜許可”。鑒于這些頻段傳統上用于政府用途,公民寬帶無線電服務頻段的用戶需注意避免干擾到其他地區已在使用鄰近無線電波頻段的機構,包括軍事雷達站和衛星接收站。與 Wi-Fi 相似,公民寬帶無線電服務設備將被部署至各個建筑業主處,這些業主或物業的實際占用者將通過服務器支付相應的頻譜使用費。圖 17:美國公民寬帶無線電服務的三層頻譜框架9、探索可能影響現行頻譜政策的新興技術探索可能影響現行頻譜政策的新興技術隨著 5G-Advanced 的發展,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已經研究了多項
59、新技術。這些技術具有對現行監管政策構成挑戰的潛力。本章節將探討那些可能對現行頻譜監管產生影響的技術。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基站(BS)和用戶設備(UE)處理能力的增強以及數據帶寬的擴大,這些技術在 6G 時代將進一步發展和完善。9.1 直通鏈路直通鏈路,也稱作設備對設備(D2D)通信,最初在 2012 年作為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第十二版(3GPP Release 12)的提案被提出。23/27這種通信方式與傳統的網絡對設備通信模式不同。在傳統模式下,數據在基站等網絡設施和智能手機等設備間傳輸,而直通鏈路允許兩臺設備之間直接進行通信,無需基站介入數據的發送和接收過程。LTE V2X 是直通鏈路的一個
60、顯著特點,它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第十四版(3GPP Release 14)規范的一部分,定義了蜂窩車聯網(C-V2X)技術。C-V2X 支持車輛、行人以及路邊交通管制設備之間的直接通信,無需基站的參與。在中國,監管機構已為 LTE V2X 分配了 5.9 GHz 頻段,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進行類似的頻譜分配。第 16、17和 18版對新空口直通鏈路(NR sidelink)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定,其應用不僅限于 NRV2X,還擴展到了更廣泛的未許可頻譜。此外,與 PC5 相關的功能還包括廣播無人機 ID(BIRD),以滿足監管要求。對于上述直通鏈路功能,監管機構和行業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開發新
61、的服務。9.2 子帶全雙工在 5G 標準確立之前,學術界已經發表了許多關于在相同頻率和時間上實現全雙工通信的研究論文。盡管如此,在實際部署中,特別是在處理多輸入多輸出(MIMO)信道的自干擾消除方面,仍然面臨著一些技術挑戰。近年來,我們在干擾消除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使得基站已經具備了實施全雙工通信的能力。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第 19版(3GPP Release 19)通過了一項關于時分雙工(TDD)頻段的子帶全雙工(SBFD)工作項,該工作項允許 gNB 在同一個子帶上同時進行數據的發送和接收操作。這對用戶設備沒有影響,因為傳輸與接收仍然會通過不同的資源(時間或頻率)來實現。研究表明,采用子
62、帶全雙工技術能夠降低傳輸的延遲,因為確認字符(ACK)或否定應答(NAK)可以直接在子帶上傳輸,如圖 17 所示。在 Rel-19 版中,子帶全雙工技術的應用被限定在時分雙工頻譜范圍內。至今,針對已經研究的區域,尚未出臺與子帶全雙工操作直接相關的具體規定。隨著新空口雙工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時分雙工幀結構將經歷變革,而許多地區已經預先考慮到了這些變革與其他業務共存的能力。因此,與時分雙工同步以及對現有服務的干擾相關的規則可能會受到影響。圖 Y 是單頻全雙工的一個示例,這有可能成為未來 6G 的一個特征。這將帶來更加復雜的監管挑戰,因為干擾可能會對相同或相鄰頻譜上的其他業務產生影響。此外,如果全雙工
63、技術也在頻分雙工頻譜上得到研究和規定,那么監管問題將面臨更多的挑戰。24/27圖 18: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 Rel-19 版中的子帶全雙工圖 19:6G 單頻全雙工9.3 環境物聯網在研究階段,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確認了 4種拓撲結構,而隨后的 Rel-19 的工作項目涵蓋了拓撲結構 1 和 2,如下圖所示。在拓撲結構 1 中,環境物聯網(Ambient IoT)設備與基站之間進行直接的雙向通信。而在拓撲結構 2 中,環境物聯網設備通過中間節點與設備和基站進行雙向通信。在這個拓撲結構中,中間節點可以是中繼器、集成接入和回傳(IAB)節點、用戶設備或中繼放大器等,它們均具備環境物聯網的功能。25/
64、27拓撲結構 1拓撲結構 2圖 20:環境物聯網的拓撲結構環境物聯網設備在能量補給方面,可能依賴于基站或中間節點發出的連續波(CW)信號。在這種場景下,頻分雙工頻譜顯得更為合適,因為它提供了充裕的連續下行時隙,便于設備進行能量補充。實際上,為了控制成本,大多數射頻識別(RFID)設備往往會選擇在同一頻率上進行傳輸和接收。然而,拓撲結構 1 可能面臨潛在的監管風險。根據現行的頻譜使用規定,該結構無法在頻分雙工頻段的下行或上行頻率上同時進行發送和接收操作。具體而言,規定明確指出,頻分雙工頻段的下行頻譜僅供用戶設備接收來自基站的信號,而上行頻譜則僅供基站接收來自用戶設備的信號。用戶設備無法在同一時間
65、利用任何下行或上行頻率進行雙向的發送和接收。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是使用正常的頻分雙工設備結構,并配備獨立的接收和發送射頻組件。然而,這種做法可能會提高設備的成本。如果設備確實需要在相同頻率上同時進行接收和發送,那么就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且可能需要對現行的規定進行相應的修訂。10、移動、移動通信產業界通信產業界對未來移動頻譜的建議對未來移動頻譜的建議本白皮書突出了頻譜在充分釋放 5G-Advanced 和 6G 潛力時能夠發揮的作用。我們認識到,無論是現有的頻譜資源還是新增的頻譜,都對行業的進步至關重要??紤]到自 2019 年起運營商便開始部署 5G 網絡,并且 5G-Advanced 技術
66、的流量將不斷攀升,我們應當放眼于 2025 至 2030 年這一時間范圍,思考如何引入更多新的頻譜資源。預計 6G 將服務于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無縫連接、多感官沉浸式通信(如全息通信)以及對高精度感知、定位和高可靠性有需求的工業環境等新興應用場景。這些應用大多數將需要在室內外均具備移動性,并能實現廣泛的移動網絡覆蓋,確保即便在室內環境之外也能保持低延遲的通信體驗。據我們估計,為了對現有的廣域頻譜進行補充,未來將需要額外的 3 GHz 中頻段頻譜以及 10-15 GHz 的局部區域頻譜。不同頻段的頻譜資源,包括低頻、中頻和高頻,對 5G-Advanced 和 6G 的商業成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
67、于運營商來說,利用現有基站站點來部署新頻譜,對于網絡建設尤為關鍵。在追求容量與覆蓋的平衡中,新的中頻頻譜顯得尤為重要,它有助于確保實現廣域移動性和室內外的無縫覆蓋。WRC-23 新確認的 6425-7125 MHz 頻段將成為 5G-A 和 6G 發展的關鍵,因為它已在整個 1 區獲得確認,并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以及拉丁美洲一些國家的廣泛支持。WRC-27 計劃對4.4-4.8 GHz 和 7.125-8.4 GHz 頻段進行研究,這為行業提供了一個機遇,可以與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組(ITU-R)的后續研究一道,探索這些頻段與現有業務共存的可行性。因此,未來移動26/27通信論壇的成員
68、有必要進一步討論這些頻段作為未來移動頻譜的潛力。低頻段的 600 MHz 有潛力成為另一個數字紅利頻段,從長遠來看,它可能成為促進全球數字化平等的又一個潛在的全球頻段。而毫米波頻段,憑借其提供的額外帶寬和容量,將有助于密集區域的網絡容量和整體網絡性能的提升。正在進行的 6G 研究針對半太赫茲的頻譜,旨在將這一頻段應用于高精度感知和定位等應用??紤]到半太赫茲頻率的傳播特性,它們并不適合用于廣域網絡。因此,半太赫茲的頻譜應當被視為對中頻段的補充,而不是取代中頻段的角色。圖 21:5G 和 6G 不同頻譜在滿足多樣化覆蓋和容量需求場景中的示例11、致謝致謝愛立信(中國)通信有限公司、諾基亞上海貝爾有
69、限公司、高通無線通信技術(中國)有限公司、三星(中國)、中興通訊12、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工信部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2)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3)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4)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的通知5)(2019-2022)三部門關于印發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的通知6)(2021-2023)工信部5G 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 年)27/277)(2021-2023)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
70、3年)8)(2022-2026)五部門關于印發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的 通知9)(2023-2025)五部門關于印發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10)工業和信息化部歷年通信行業運行情況的統計報告11)無線頻譜政策組 2024 年及以后的工作計劃12)愛立信移動報告,2024年 1月13)日本總務省的“頻率重組行動計劃”(2023 財年版)14)6G 頻譜助力 2030 年以后的移動生活(愛立信)15)國際電信聯盟 ITU-R M.2160 系列建議書:移動、無線電測定、業余及相關衛星服務框架和 2030年 及以后國際移動通信未來發
71、展的總體目標16)6G 頻譜解析(諾基亞)17)全球 5G 頻譜更新及未來無線系統的創新(高通)18)美國國家電信與信息管理局,國家頻譜戰略,2023 年 11 月19)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 TR38.848:無線接入網絡中環境物聯網研究,第 18 版20)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 RP-234058,新 SID:新空口中環境物聯網的解決方案研究,第 19 版21)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 TR38.858:新空口雙工技術的演進研究,第 18 版22)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 RP-234035,新 WID:新空口雙工技術的演進:子帶全雙工(SBFD),第 19 版23)高通,通往 6G 之路的愿景、市場驅動力和研究方向,2022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