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2020年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45頁).pdf

編號:17959 PDF 45頁 30.04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賽迪:2020年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45頁).pdf

1、 制造業是技術創新最活躍的領域。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快推進,全球進 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期,制造業創新體系正加速重構,世界各國紛紛構建以新型創新載體為 關鍵節點的協同創新網絡,全面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為深化落實制造強國戰略,2016年,我國啟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建設制造業創 新中心旨在聚集產業創新資源,打通技術、組織、商業、資本之間的分割與壁壘,推動機制 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解決制造業創新鏈和供應鏈的薄弱環節及共性難題,促進技術 成果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最終形成以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的制造業創新網絡。 本書介紹了我國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背景、建設要

2、求和1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進展,以及江蘇省、北京市、廣東省、山東省、四川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區省級制造業 創新中心的建設情況。同時,本書還對下一步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和運行機制展開了積極的 探索。希冀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我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的基本概貌、取得的成效 及美好前景。 本書由智庫科技與標準研究所何穎、宋亮、郭英、姬少宇、石敏杰參與撰寫,書中 的疏漏和不妥之處敬請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智庫 科技與標準研究所 2020年5月 前言 01 第一章 制造業創新中心總體概況 5 一、建設背景 5 二、政策解讀 5 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特征 6 四、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特征

3、 9 第二章 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16 一、動力電池:重大成果轉化首開先河 16 二、增材制造:技術攻關和知識產權保護排頭兵 17 三、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協同新模式的率先垂范 18 四、信息光電子:國內技術突破和應用的引領者 19 五、機器人:醫用機器人創新取得突出進展 20 六、智能傳感器:以共性技術助戰抗擊新冠疫情 21 七、集成電路:國產高端芯片制造的強力支持 22 八、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工業軟件工程化關鍵引擎 23 九、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輕量化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引擎 24 十、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軌道交通“走出去”關鍵動力 25 十一、農機裝備:農機智能化轉型的創新源泉

4、26 十二、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標準系統的總設計 27 目錄 02 十三、先進功能纖維:功能纖維產業發展的引導者 28 十四、稀土功能材料:稀土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加速器 29 十五、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邁向國際產業技術創新的引領力量 30 十六、高性能醫療器械:醫療器械創新發展的動力源 31 第三章 重點區域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34 一、江蘇:積極創建、分批試點 34 二、北京:特色布局、梯度培育 35 三、廣東:需求帶動、質量先導 36 四、山東:龍頭牽引、以評促建 37 五、四川:政策引領、激勵推進 38 六、寧夏:聚焦重點、盤活資源 39 第四章 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和

5、運行機制探索 41 一、創新技術攻關機制 41 二、優化資源供給結構 41 三、完善協同合作機制 41 四、創新管理考核模式 42 五、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42 03 1、建設背景 2、政策解讀 3、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特征 4、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特征 04 1 第一章 制造業創新中心總體概況 第一章制造業創新中心總體概況 0 第一章制造業創新中心總體概況 一、建設背景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本輪變革呈現了多學科多領域相 互滲透、交叉融合的基本特征,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正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順應這 一形勢,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布局建設新型制造業創新載體,提升行

6、業關鍵共性技術供給 能力,跨越創新鏈上的“死亡峽谷”。如,美國已經建成14家制造業創新研究院,英國已建 成11家“彈射中心”。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創新體系存在兩個制約短板:基礎科研與產業 應用銜接不暢、行業共性技術供給能力不足。為補齊短板,提升制造業創新效能,2016年, 我國啟動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集中行業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重點開展共性技術和競爭前 技術研發,消除制造業創新鏈現有的梗阻與斷裂,將科技創新能力轉化為產業創新能力。 二、政策解讀 2016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出臺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實施指南 (2016-2020年)(工信部聯規2016137號,以下簡稱實施指南)、關于完

7、善 制造業創新體系,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工信部科2016273號,以下 簡稱指導意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條件(工信廳科 201764號 ,以下簡稱升級條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考核評估管理辦法(暫 行)(工信廳科201837號,以下簡稱考評辦法)、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領 域總體布局(2018年新增)(工信廳科201867號,以下簡稱總體布局)等5份指 導性文件,逐步形成了制造業創新中心頂層設計的政策體系,對創新中心建設的規范性進行 了要求。 從總體部署看,要形成以兩級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的制造業創新網絡。制造業創新中心 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省級制造業

8、創新中心。實施指南、指導意見先后對制造 業創新中心的建設提出了具體目標,到2020年,建成15家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 年,建成40家左右。對于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在有條件、綜合實 力較強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支撐和補充。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0 從領域布局看,要在36個重點領域內充分匯聚行業創新資源。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要求每個領域內只建設1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最大程度匯聚創新資源、瞄準改變行業競爭 規則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重點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升級條件提出 了22個未來創新中心

9、重點建設升級的領域;總體布局又新增14個重點建設升級領域,主 要涵蓋戰略必爭領域、競爭優勢領域、深化兩化融合領域和民生保障領域四大類。未來3至5 年,我國將在這36個重點領域內總體布局、逐步推進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從功能定位看,要完成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實施指南 提出了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功能定位。制造業創新中心要按照技術路線開展本領域關鍵共 性技術研發、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并為行業提供檢測驗證、標準制定等公共服務, 有序推進共性技術成果向行業擴散、向產業轉移,將創新成果快速引入生產系統和市場,加 快大規模商用進程,解決長期以來行業內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薄弱和市

10、場失靈的問題,破解基 礎研究和商業化應用之間所謂的“死亡峽谷”,提升行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從組織運行看,要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和高度市場化的新型創新機制。制造業創新中 心以“公司+聯盟”的形式組建,其中,公司由多家股東共同出資建立,要建立現代企業制 度,有責權明晰的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團隊,真正實現企業化運行。公司的股東包括產、學、 研、用等各類主體作用,要通過內部管理制度建設,明確各類主體的責權利,形成“產學研 用”協同的創新機制。同時要做好內部運行機制設計,包括市場化運營、成果轉移擴散、知 識產權協同運用等機制,通過機制建設,實現自負盈虧、自我發展。 從考核評估看,要對建設運營效果開展全方位

11、、審計式評價??荚u辦法明確了對制 造業創新中心進行考評的具體內容,從設定目標的完成程度、創新資源集聚情況、核心定位 情況、協同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水平以及可持續發展狀況等7個方面,全面衡量創新中心的建 設和運營狀態。對于已建成運行滿1年的國家創新中心要接受考評,考評結果不佳的創新中 心,要進行整改完善,確保國家創新中心建設和運行符合國家戰略預期。 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特征 2016年至今,我國已論證通過和啟動建設1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建 設工程2020年建設15家的階段目標已經完成。下表為1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概況。 第一章制造業創新中心總體概況 0 表1-1我國1

12、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概況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從地域分布看,已形成“東部多極、中西一帶”的分布格局。歷經3年多的建設部署,國 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已經形成“東部多極、中西一帶”的總體空間布局,“東部多極”是 指包括位于東北地區的黑龍江、遼寧,以及北京、江蘇、上海、廣東等6個省市,從北向南呈 點狀分布;“中西一帶”是指北起內蒙古、南至湖南的帶狀分布區,由位于西部地區的內蒙 序號啟動建設名稱運營單位 12016年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22017年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西安增材制造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32018年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

13、 42018年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武漢光谷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52018年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沈陽智能機器人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62018年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 72018年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上海集成電路制造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82018年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武漢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92018年國家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北京機科國創輕量化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102019年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株洲國創軌道科技有限公司 112019年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 122019年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國汽(

14、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132019年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142020年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國瑞科創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152020年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 162020年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深圳高性能醫療器械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0 古、陜西和位于中部地區的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六省區組成。目前,16家國家制造業創 新中心中,北京分布有3家,上海、湖北、江蘇、廣東各分布有2家,遼寧與黑龍江共建1家, 江西與內蒙古共建1家,湖南、陜西和

15、河南等地均各布局了1家創新中心??傮w來看,創新中 心建設布局與地方優勢領域的產業基礎和創新資源相吻合。圖1-1為截至2020年5月,我國16 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區域布局情況。 圖1-1我國1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區域布局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從領域分布看,已建成的創新中心聚焦于基礎材料、核心器件、關鍵工藝、重大裝備以 及軟件等5個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面向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匯聚行業 創新力量,對五大關鍵領域的產業技術創新發揮重大影響,包括基礎材料、核心器件、關鍵 工藝、重大裝備以及軟件等5個領域。其中,核心器件領域布局最多,共有6家,其次為重大 裝備領域,布局有4家,而軟件

16、領域目前布局最少,只有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1家。圖 1-2為我國1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領域分布情況。 第一章制造業創新中心總體概況 0 圖1-2我國16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領域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四、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特征 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區市開展了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認定和培育工作,覆蓋了全國 60%以上。其中,19個省區市共認定132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部分省區市認定進展數據只 更新截止到2019年4月)。圖1-3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總體情況。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10 從地域分布看,已形成“多點開花、東快西慢”的區域布局。東部地區

17、建設進展最快, 排名前5中,廣東、北京、山東和浙江等4個省市位于東部地區,認定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分別為18、15、12和10家。中部地區的建設進展總體上慢于東部,但其中安徽表現最為亮 眼,認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28家,居全國之首。西部地區的建設進展最慢,除四川建 設6家外,陜西、重慶、內蒙古、甘肅等省區市均認定不足2家。圖1-4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分布情況。 圖1-3我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總體情況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第一章制造業創新中心總體概況 11 圖1-4我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區域布局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從領域節點看,已形成兼顧國家戰略導向和自身產業優勢的領域布局。目前,

18、已認定的 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分布在56個領域,這些領域總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建成領域”,指 已建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領域,目前為13個;第二類是“儲備領域”,指屬于國家布局 的重點領域,未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但建有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領域,目前為19 個;第三類是“潛力領域”,指不屬于國家布局的重點領域,但建有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 領域,目前為24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布局的重點領域中仍然有先進陶瓷材料、存 儲器、先進操作系統等3個領域未建設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三類領域省級制造業創新 中心建設情況見表1-2。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12 圖1-5“建成領

19、域”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表1-2三類領域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類型覆蓋領域個數建有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 第一類:“建成領域”1341 第二類:“儲備領域”1948 第三類:“潛力領域”2443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從建成領域看,部分領域內已形成兩級創新資源的高度集聚。指導意見出臺后,省級制 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逐漸進入快車道,受國家戰略導向,以及技術和市場等集中需求的影響,部分 領域已形成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共存共生,共同攻克關鍵共性技術的格局。目前,在13個 “建成領域”中,不僅已建成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還建有41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在動力電 池及

20、新能源汽車、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智能網聯汽車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4個領域,省級制造業創 新中心數量均超過5家。這些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有望成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重要補充和合 作伙伴。圖1-5為“建成領域”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分布情況,圖形面積代表數量。 第一章制造業創新中心總體概況 13 從儲備梯隊看,已形成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資源力量。目前,在19個 “儲備領域”中,已經儲備了大量的基礎資源和力量,建有了48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其 中,醫藥高端制劑與綠色制藥、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石墨烯,以及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等4 個領域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最多,都超過了4家,其它15個領

21、域也分別建有1到3家省級 制造業創新中心,有望在兩級創新中心核心節點的梯度培養中發揮積極作用。圖1-6為“儲備 領域”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布局情況,圖形面積代表數量。 圖1-6“儲備領域”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情況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從發展潛力看,已經有部分國家重點布局領域外的創新中心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近年 來,部分省區市積極探索在36個領域布局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同時,聚焦高端裝備、新材 料、人工智能、工程機械核心零部件、煤化工等“潛力領域”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目前已 經有24個“潛力領域”,建有43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這些“潛力領域”中的一些創新中 心在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

22、技術成果轉化擴散、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 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一些實質性成效。圖1-7為“潛力領域”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 布局情況,圖形面積代表數量。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14 圖1-7第三類領域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情況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1、動力電池:重大成果轉化首開先河 2、增材制造:技術攻關和知識產權保護排頭兵 3、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協同新模式的率先垂范 4、信息光電子:國內技術突破和應用的引領者 5、機器人:醫用機器人創新取得突出進展 6、智能傳感器:以共性技術助戰抗擊新冠疫情 7、集成電路:國產高端芯片制造的強力支持 8、數字化設計與制造

23、:工業軟件工程化關鍵引擎 9、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輕量化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引擎 10、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軌道交通“走出去”關鍵動力 11、農機裝備:農機智能化轉型的創新源泉 12、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標準系統的總設計 13、先進功能纖維:功能纖維產業發展的引導者 14、稀土功能材料:稀土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加速器 15、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邁向國際產業技術創新的引領力量 16、高性能醫療器械:醫療器械創新發展的動力源 2 第二章 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1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1 第二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一、動力電池:重大成果轉化首開先河 國家

24、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是我國首家啟動建設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受到各方 高度關注。創新中心按照“公司+聯盟”的模式組建,形成了“小核心、大協作、廣開放”的 創新生態體系。 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 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9.3億元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會員超過170家 2018年股東單位新能源汽車銷量50.32萬輛,占全國41.22% 建有動力電池協同攻關平臺、動力電池測試驗證平臺、動力電池科技成果孵化與轉化平臺、動力 電池行業共性工作組織平臺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1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 第二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1 創新中心著力協同攻關,取得了一系

25、列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成效,在2018年,轉讓了兩項 關鍵成套技術,支持四川成都建成年產4000噸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生產線和年產30億瓦時的動 力電池單體生產線,分別獲得技術授權使用費4000萬元和3億元。 二、增材制造:技術攻關和知識產權保護排頭兵 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是我國建設的第二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創新中心依托西安增材 制造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組建,以全國增材制造(3D打?。┊a業技術創新聯盟為拓展平臺。 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 西安增材制造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35億元 全國增材制造(3D打?。┊a業技術創新聯盟:會員224家 覆蓋領域內5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集聚了主要國家級科研基

26、地 建有研發中試平臺、公共測試平臺、共性技術服務平臺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2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1 創新中心瞄準重大技術需求,聚焦關鍵工藝和裝備、核心元器件等關鍵共性技術,實現 5米增減材一體機、“微噴頭”等一批“領跑”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同步實施科研項目全過 程的知識產權管理,積累和儲備了一批產業鏈關鍵技術專利。 三、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協同新模式的率先垂范 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肩負著加快我國印刷及柔性顯示技術突破,推動我國印刷 及柔性顯示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重任。 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 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

27、1.2億元 廣東省印刷顯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會員20余家 覆蓋領域內8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G4.5印刷顯示中試平臺、QLED材料平臺、OLED材料平臺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3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第二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1 創新中心實施重大戰略部署,與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在交叉 領域共同研發和突破新型顯示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率先開展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之間的互動 與聯合,開創了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網絡化協同創新的新模式。 四、信息光電子:國內技術突破和應用的引領者 為應對我國核心光電子芯片及高端器件嚴重缺失,對外技術依存度高的突出問題,20

28、18 年,我國成立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 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 武漢光谷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6億元 光電子發展聯盟:會員25家 覆蓋領域內6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III-V族芯片工藝平臺、硅基光電子芯片開發平臺、芯片封裝測試驗證平臺、應用技術開發平臺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4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20 2019年2月,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與成員單位協同研究攻關,在國內首次實現1.06 Pbit/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傳輸容量是目前商用單模光纖傳輸系 統最大容量的10倍,可以在1秒之內

29、傳輸約130塊1TB硬盤所存儲的數據,標志著我國在“超大 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統研究領域再次邁向了新的臺階。同時,創新中心聯 合股東單位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出了25G Tunable TOSA器件,并有望由武漢 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現商用。 五、機器人:醫用機器人創新取得突出進展 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一直以促進機器人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為目標,以產業基礎問題和關鍵共 性技術研究為主要任務,逐步加快核心技術研發、中試孵化、產品檢測及成果轉化等能力建設。 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 沈陽智能機器人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 覆蓋領域內5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關鍵零部件、

30、新一代工業機器人、特種服務機器人、社會服務機器人四個方向的研發、中試 和檢驗測試平臺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5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第二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21 創新中心在人機協作型雙臂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脊柱微創手術機器人、下一代工業 機器人和復雜曲面機器人精密研磨拋光技術及裝備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脊柱手術機器人已 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進 行手術實驗,使脊柱微創技術的臨床推廣更新一步。 六、智能傳感器:以共性技術助戰抗擊新冠疫情 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以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為運營主體,以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 產業聯

31、盟為外延。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由產業鏈各環節中12家領先企業及機構投資組建, 分布于智能傳感器產業鏈從研發、設計、制造、封測與應用等各個主要環節。中國傳感器與 物聯網產業聯盟涵蓋近千家聯盟成員,為創新中心提供豐富的產業鏈資源與產業交流平臺。 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 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6億元 覆蓋領域內5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CMOS兼容MEMS平臺、基于新材料的MEMS平臺、高端MEMS和先進傳感器開發與制造平臺等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6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22 創新中心實現首個轉移轉化的共性技術-紅外熱堆溫度

32、傳感器,在抗擊COVID-19新冠疫 情的工作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實現了千萬量級的產業直接收入。創新中心以抗疫為契機, 實踐出了“技術+標準+技術鏈/產業鏈”轉移擴散和溢出模式,基于關鍵技術平臺和創新能 力,快速建立產品規范和標準,聯合智恒(廈門)微電子有限公司打通技術鏈,銜接杭州麥 樂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供應鏈,提升了轉移擴散成功率和溢出價值。 七、集成電路:國產高端芯片制造的強力支持 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不斷吸納政府資金、產業基金、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資 本增資擴股,完善股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保障創新中心的獨立性、實體性和中立性,實 現自主市場化運作,創新中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

33、提升。 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 上海集成電路制造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5億元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員60余家 中國高端芯片聯盟:會員27家行業領軍企業 建有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重點實驗室、長三角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集成電路 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新一代集成電路技術攻關大平臺等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7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第二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23 創新中心已經在二維半導體準非易失性存儲器、二維原子晶體場效應晶體管、35納米 線陣列晶體管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工藝、半浮柵高速緩存專用工藝與基礎邏輯工 藝、高性能非晶氧化物半導體I

34、nGaZnO薄膜晶體管和超級電容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八、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工業軟件工程化關鍵引擎 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按照“公司+聯盟+網絡”的模式組建,以武漢數字化設 計與制造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為創新中心的運營主體,以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聯盟為依 托,建設輻射華中、華東、華南、華北和華西等全國重要工業和經濟區域的創新網絡。 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 武漢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4億元 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聯盟:會員79家 覆蓋領域內6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數字化設計能力平臺、成形制造能力平臺、加工制造能力平臺等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8

35、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24 2019年,創新中心共設立18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項目,在多學科數字化智能設計技術、 船舶數字化設計制造及數據管理一體化技術、先進成形建模與仿真技術、高效高功率激光制 造技術、多機器人測量/加工一體化技術、機器人高精加工技術、超精密制造技術等方面取得 技術突破。創新中心申請發明專利23項、軟件著作權40項,為關鍵共性技術的轉移擴散和首 次商業化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九、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輕量化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引擎 國家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由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牽頭,采 取“公司+

36、聯盟”的模式組建,吸引了材料、工藝、裝備等領域近百家創新主體,創新資源聚 集效應顯著。 國家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 北京機科國創輕量化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56億元 中國輕量化材料成形工藝與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會員75家 覆蓋領域內6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輕量化材料制備、無模復合成形、復合材料成形等6個實驗室,以及超高強鋼/鋁合金溫熱成 形、復合材料熱塑/固成形、無模復合成形等3條中試線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9國家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第二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2 創新中心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42項,承擔企業委托技術開發和技術

37、服務項目40 項,將科研成果進行產業化推廣應用。例如,創新中心與泰安康平納機械有限公司簽訂設備 開發與產業深化合作協議,啟動江蘇、山東、新疆等智能化車間建設任務;與河北敬業增材 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廣超高速激光熔覆技術與裝備,合同額近2500萬元。 十、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軌道交通“走出去”關鍵動力 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按照“公司+聯盟”方式建設,匯聚整合企業、科研院 校、高校等優勢資源,并在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產業鏈、創新鏈得以 不斷融合完善。 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 株洲國創軌道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4.8億元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聯盟:會員298家 覆蓋

38、領域內6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新能源系統技術實驗室、智能感知器件與系統實室、智能運維技術實驗室、激光應用技術實驗室等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10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2 創新中心推動股東單位、聯盟單位在國外建立分支機構,采用委托研發、聯合研發、設立 聯合實驗室等方式,推進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其中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在奧地 利成立聯合研發中心、與柏林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此外,中車株洲電機有 限公司成立駐歐洲商務處,聘請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聯合主席林詩萬為專家委員會委員。 十一、農機裝備:農機智能化轉型的創

39、新源泉 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的依托公司為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由10家股東共 同出資成立,搭建多元化、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國家智能農機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 聯盟已吸納聯盟會員單位40余家,覆蓋本領域全部國家級創新平臺,是農機領域產學研用緊 密結合的平臺。 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 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2億元 國家智能農機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員40余家 覆蓋領域內100%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互聯網+農機作業數據平臺、農機裝備大數據管理與分析實驗室、農機裝備模擬仿真實驗室、 農機裝備電控液壓及傳動實驗室等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11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

40、建設情況 第二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2 創新中心于2018年10月發布了國內首臺新能源動力無人駕駛拖拉機超拖I號,依據當 前的農機產業環境以及科技發展的趨勢,以鋰電池為能源儲備,永磁同步電機作為動力源,采 用中置電機結構。目前此項目已服務于山東濰坊大田示范項目,簽訂2臺訂單,并與通遼大田示 范、洛陽萬畝農田等進行合作洽談,為其做成套無人化服務。同時,積極布局超大馬力純電動 拖拉機超級拖拉機II號研發。 十二、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標準系統的總設計 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起成立,整合國 內整車、零部件、信息通信、互聯網等領域18家龍頭企業,匯聚

41、多元化創新資源和行業優勢 共同組建,在共性技術研發、標準法規、測試示范、國際合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工作, 是國內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 國汽(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冊資本9億元 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會員333家 覆蓋領域內5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化試驗中心、智能網聯汽車網聯化試驗中心、數據與信息安全中心、智能 網聯汽車暗室中心、智能網聯汽車虛擬測試中心等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12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2 創新中心組織開展智能網聯汽車信息物理系

42、統架構研究,在2019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 暨展覽會上,發布階段性研究成果智能網聯汽車信息物理系統參考架構1.0,為支持智能 網聯汽車中國方案的構建、為復雜系統的總體設計、重構設計和中國標準體系完善提供基礎支 撐,推動汽車、交通、信息技術鏈和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十三、先進功能纖維:功能纖維產業發展的引導者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由東華大學和國望高科牽頭組建,參與建設的股東單位和 聯盟成員覆蓋石化、織造、服裝、聚酰胺纖維、碳纖維、芳綸、復合材料、高性能纖維等行 業。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為行業提供技術開發、項目合作、技術成果轉化等服務。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 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

43、中心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 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聯盟:會員99家 覆蓋領域內5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功能聚酯及生物基聚酯聚合與成形、聚酰胺高效柔性化聚合與成形、高性能纖維及產業用紡 織品等9大實驗室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13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第二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2 創新中心圍繞功能纖維新材料、高端用纖維材料及紡織品、前沿纖維新材料三大方向,組 織攻關無銻聚酯纖維研制與產業化應用、環保型國產聚酯長絲FDY油劑開發技術、阻燃聚酯纖 維研制與產業化應用3項關鍵共性技術,已取得突破,下一步重點推進中試應用,并面向聯盟單 位及行業推廣。 十四、稀土功能材料:稀

44、土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加速器 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由國瑞科創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組建,在江西省稀土功能 材料創新中心和內蒙古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的基礎上升級建設,是推進我國稀土產業高質 量發展的重要創新載體,是跨域聯合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重要實踐。 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 國瑞科創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 中國稀土功能材料產業創新聯盟:會員40余家 覆蓋領域內5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磁性、儲氫、光功能、催化、合金等方向稀土材料及應用技術,以及稀土資源開發和二次資 源回收利用技術、智能制造及信息化技術等創新平臺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14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45、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30 創新中心圍繞稀土磁性材料、發光材料、催化材料、稀土合金材料和稀土二次資源回收利 用等領域的重大需求,重點攻克高端稀土功能材料設計、加工、制造一體化技術,稀土新材料 批量化制備關鍵技術,前沿稀土新材料開發及應用技術等,打造集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中試孵 化、測試驗證和成果轉移轉化為一體的新型創新平臺。 十五、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邁向國際產業技術創新的引領力量 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2020年4月通過專家論證,中心采用市場化機 制運行,按照“風險共擔、成果共享”原則,完成了一系列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基本實現了 可持續發展,為創新中心

46、體制機制探索提供有益借鑒。 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 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34億元 國家集成電路封測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員71家 覆蓋領域內8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特色工藝與高密度異質集成工藝平臺,針對特色工藝、三維集成未來所需的核心工藝模塊及 需解決的技術瓶頸開展創新性先導技術研發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15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第二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31 創新中心形成了高端基板多品種高精高效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解決了大規模個性化訂單生 產組批量優化與柔性制造的生產難題;成功開發了硅通孔TSV技

47、術,在國內率先實現了12吋硅 通孔轉接板的制造;開發出多芯片SiP扇出封裝技術、600mm600mm板級扇出封裝等先進工 藝,構建了較為完整的板級扇出集成封裝技術體系、三維系統集成封裝技術體系,開發的指紋 產品已經在華為、vivo等手機中得到應用,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78億元。 十六、高性能醫療器械:醫療器械創新發展的動力源 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2020年4月通過專家論證,中心由邁瑞醫療、中科院深圳先 進技術研究院、聯影醫療等5家核心團隊共同出資組建,研發方向聚焦醫學影像、體外診斷和 生命體征監測、先進治療、植介入器械、康復與健康信息等5個重點領域,研發環節覆蓋從原 理和技術、到關鍵器件

48、、再到系統和產品,為制造強國和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提供支撐。 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 深圳高性能醫療器械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 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員1099家 覆蓋領域內5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建有高端超聲成像技術、高場磁共振成像技術、醫學人工智能影像、植入器件與生物材料、體外 診斷技術與設備,以及手術機器人系統等6大實驗室 數據來源:智庫整理 圖2-16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32 創新中心股東單位前期在高端醫學影像、體外診斷和生命體征監測、先進治療、植介入 器械、康復和健康信息五大領域已經取得諸多創

49、新成果,完成生化免疫檢測系統的關鍵技術 預研工作,并將關鍵技術成功運用到產品中;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鵲II”微創手術 機器人系統;開展骨科修復與植入材料及器械、生物材料3D打印等重大技術研發;在5G醫 療、柔性電子技術、生理信號提取算法等技術領域已經開展先期探索。 1、江蘇:積極創建、分批試點 2、北京:特色布局、梯度培育 3、廣東:需求帶動、質量先導 4、山東:龍頭牽引、以評促建 5、四川:政策引領、激勵推進 6、寧夏:聚焦重點、盤活資源 3 第三章 重點區域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33 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 2019-2020 34 第三章重點區域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情況 一、江蘇:積極創建、分批試點 江蘇省重視并在全國率先啟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按照“行業推進、自主自愿、 滾動培育、允許糾錯、成熟一家、試點一家”的原則,布局建設了三批共9家省級制造業創新 中心,其中2家升級成為了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江蘇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均采用了“公司+聯 盟”的模式運行,明晰了市場化運作機制,均建有理事會和專家技術委員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賽迪:2020年制造業創新中心白皮書(45頁).pdf)為本站 (孔明)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