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 NO.6(29) 清潔網絡計劃與美國數字霸權 復旦發展研究院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 復旦大學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 清潔清潔網絡網絡計劃計劃與美國與美國數字數字霸權霸權 沈逸沈逸 江天驕江天驕 主編主編 復旦發展研究院復旦發展研究院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 復旦大學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 2 2020020 年年 9 9 月月 7 7 日日 nMoRrOtPpRqMnRsPoMpRoR9PbP9PmOoOmOpPiNpPwPfQnPoP7NpPyRwMnPtPMYoNnN 課題團隊成員課題團隊成員 課
2、題組組長:沈逸 復旦發展研究院教授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課題組副組長:江天驕 復旦發展研究院講師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助理 課題組成員:雷婷 復旦大學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科研助理 陸濱 復旦大學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科研助理 朱嘉豪 復旦大學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科研助理 高瑜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 宮云牧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 目錄 摘要 . 1 前言 . 4 一、美國的經濟霸權與數字霸權 . 6 1.美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建立其經濟霸權 . 6 2.美國數字霸權的建立以經濟霸權為基礎 . 8 二、美國習慣于通過打壓競
3、爭性企業維護其經濟霸權 . 9 1.利用美元支付體系為核心表征的金融霸權工具對相關企業進行制裁和打壓 . 10 2.通過出口管制禁令達到癱瘓乃至切斷供應鏈的效果以實現對企業的極限施壓 . 11 3.利用國內法律程序、長臂管轄和實體清單等對企業進行打壓 . 16 三、美國堅持使用傳統金融、技術和法律手段維護其數字霸權 . 19 1.通過將合規武器化壓制他國企業發展 . 20 2.以技術管控、出口禁令等方式對企業實施精準打壓 . 21 3.利用重新制定國際規則的能力優勢擠壓盟友的合理利益 . 22 四、清潔網絡計劃是新形勢下美國實現其數字霸權的重要嘗試 . 24 1.清潔網絡計劃本質上是一種以供應
4、鏈安全為由設置的非關稅壁壘 . 24 2.清潔網絡計劃構成美國實現其數字霸權的一整套政策工具箱 . 25 3.清潔網絡計劃將損害其他國家的數字主權,阻礙行業發展 . 26 五、化解清潔網絡計劃風險的建議 . 27 1.保持開放的市場,為 ICT 供應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避免設置貿易壁壘 . 28 2.根據國際標準和方法建立采購慣例和準則 . 28 3.建立全球 ICT 供應鏈安全規范,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信任 . 29 附錄 1:歐洲“梯隊”系統臨時委員會公開案例 . 30 附錄 2:美國制裁和打壓他國重點企業案例 . 37 1 摘要摘要 2020 年 6 月,美國提出清潔網絡(Clean N
5、etwork)計劃,包括通 過制訂清潔網絡名單, 采取綜合措施保護美國公民的隱私和公司敏感 信息免受所謂中國等惡意行為者的侵擾。該計劃于 8 月 5 日更新,在 5G 清潔路徑計劃的基礎上推出了五項新的計劃來保護美國的關鍵電 信和技術基礎設施。清潔網絡計劃基本覆蓋全供應鏈生態閉環,是美 國在對中國網絡產業長期研究和深度解剖基礎上提出的精準打擊策 略,可以看作是實現其數字霸權的一套工具箱。 清潔網絡計劃是一個挑戰全球信息產業內生規律的非理性構想, 其表現形式,是美國政府部門基于高度意識形態化的主觀戰略認知, 以及來源復雜且難以精準表述的混合型需求所制定的模糊的戰略構 想,其本質是指向全球信息產業
6、供應鏈安全與穩定的非關稅壁壘,目 的在于實現具有強可復制性的基于國別和身份的歧視性市場準入控 制。清潔網絡計劃與 5G 清潔路徑(5G Clean Path)計劃等其他計劃一 起,構成美國維護和鞏固其數字霸權(即地緣政治與金融領域霸權在 數字時代的延伸與拓展)的關鍵舉措。 清潔網絡計劃是美國數字霸權戰略的最新產物, 目的在于以破壞 相關領域行業基本游戲規則的方式, 非對稱地獲取信息領域的主導權。 采取這種做法的目的是混合型的,包括:在短期內實現某種非健康態 的躍升讓一個事實上不掌握 5G 領域產業優勢的國家,以重新定 制歧視性和排他性戰略,在全球范圍內重新獲得 5G 領域的主導;在 2 中長期
7、實體層面不具備產業意義上的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 依托產業 和技術之外的手段, 防止中國互聯網產業對美國主導的全球數字產業 形成超越,從而維護美國的數字霸權。 美國的實踐,包括制訂清潔網絡計劃等在內,就是通過一系列非 技術性的歧視性安排,以訴諸地緣政治與政治猜忌的方式,將正常的 商業、行業競爭對手描述為國家威脅,繼而采取不尊重市場游戲規則 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對客觀標準進行主觀的隨意解釋、在實踐當中 突破常規和默契等,形成顯著以美國為中心的扭曲的市場秩序,進而 實現對相關行業廠商而言, 具有某種非對稱掠奪特性的扭曲的市場秩 序。這種行為,威脅并挑戰了全球范圍的商業規則,具有典型的雙重 標準、單邊
8、主義和自我中心等霸權主義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和技術進 步的客觀規律, 總會有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及其代表性的跨 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競爭,甚至威脅到美國的主導地位。對于 這些競爭者,美國均通過金融、技術和法律等手段進行嚴厲的打壓。 因此,中國絕不是美國數字霸權的唯一受害者,美國的數字霸權對整 個國際社會和數字產業都會帶來危害。 美國在網絡空間構建的是一種支配型的秩序, 這種支配型的秩序 要保證美國處于壓倒性的優勢位置, 進而追求實現以下四個方面的目 標: 第一,客觀上美國要處于絕對安全的狀態,同時具備壓倒性的實 力優勢,能夠對除美國以外的
9、其他行為體,包括國家與非國家,隨時 3 構成致命的威脅; 第二, 美國要求在網絡空間, 以美國及其核心盟友為核心的群體, 具備非對稱的行動自由,即可以在事實上不受約束地采取任何行為, 同時不允許任何其他行為體獲得這種自由; 第三,要求美國企業和產業在全產業處于壓倒性的領先位置,不 允許任何非美企業,包括來自美國盟友的非美企業,在未經美國許可 的情況下,形成對美國企業的挑戰、威脅或者超越; 第四,美國必須具備根據自身的需求,包括意識形態理念,任意 調整全球范圍相關產業分工態勢的能力, 并實現對全球范圍各類行為 體提升技術能力的實質性有效控制。 整體而言, 5G 清潔路徑計劃是美國數字霸權的初步體
10、現, 而清潔 網絡計劃則顯示美國為維護其數字霸權已經變得歇斯底里, 其可能造 成的中長期負面影響與嚴重損害,已經清晰可見。 對全球所有行為體來說,除非能夠保證“永遠”不構成與美國政 府或者企業的競爭關系, 否則始終都面臨來自美國網絡霸權打壓的常 態化風險。美國的此類霸權行徑,違背產業發展客觀規律,將損害其 他國家的數字主權,阻礙行業發展。為了應對美國網絡空間霸權主義 行徑給 5G 等新興技術應用和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讓技術真正 造福人類,國際社會需要共同努力,保持開放的市場以促進創新和競 爭,以客觀的標準,和明確告知風險且高度透明的要求作為依據建立 采購慣例與準則, 建立全球 ICT 供應
11、鏈安全規范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 信任,化解清潔網絡計劃帶來的風險。 4 清潔清潔網絡網絡計劃與美國計劃與美國數字數字霸權霸權 前言前言 2020 年 6 月,美國提出清潔網絡計劃,包括通過制訂清潔網絡名 單, 采取綜合措施保護美國公民的隱私和公司敏感信息免受所謂中國 等惡意行為者的侵擾。該計劃于 8 月 5 日更新,在 5G 清潔路徑計劃 的基礎上推出了五項新的計劃來保護美國的關鍵電信和技術基礎設 施。清潔網絡的五項新工作包括:清潔運營商,確保所謂不受信任的 中國運營商不與美國電信網絡連接;清潔商店,從美國移動應用商店 中刪除不受信任的應用;清潔應用程序,防止所謂不受信任的中國智 能手機制造商在
12、其應用商店中預裝(或以其他方式使之可供下載)受 信任的應用程序;清潔云,防止美國公民敏感個人信息和企業知識產 權在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可被外國對手訪問的基于云的系統上進 行存儲和處理;清潔電纜,確保連接美國與全球互聯網的海底電纜不 被所謂中國大規模破壞并進行情報收集。 美國的清潔網絡計劃是基于國家主觀戰略和需求的行業基礎戰 略,這種判定不是對技術本身進行客觀判定,而是以技術來源方的身 份屬性作為主要判定標準。 這種帶有主觀色彩的意識形態偏見的做法 違背產業規律,將會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從本質上來說,清潔網絡 計劃是美國維護其數字霸權的關鍵舉措, 是在信息產業以供應鏈安全 為由設置的非關稅壁壘
13、,其最終目標是維護美國的數字霸權。 需要指出的是, 清潔網絡計劃是美國在對中國網絡產業長期研究 5 和深度解剖基礎上提出的精準打擊策略, 是在中國互聯網產業對美國 數字霸權形成挑戰的背景下,所采取的一種非常態化的手段,其核心 特征,就是嘗試顛覆性地重構規則,迫使各方以意識形態等非技術因 素進行重新站隊,繼而扭曲和干擾全球市場的正常秩序。 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不是第一批受害者,在此之前,日本的東 芝、法國的阿爾斯通、空中客車等,無論其所在母國與美國的關系如 何, 均因自身在相關行業取得的成功, 而遭遇來自美國的霸凌和打壓。 整體來看,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 客觀
14、規律, 總會有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及其代表性的跨國企 業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競爭,甚至威脅到美國的主導地位。對于這些 競爭者, 美國均通過金融、 技術和法律等手段進行嚴厲的打壓。 因此, 中國絕不是美國數字霸權的唯一受害者, 美國的數字霸權對整個國際 社會和數字產業都會帶來危害。 美國此次制訂清潔網絡計劃對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的打壓 是美國霸權行徑的自然延續。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今天,中國成為 了美國的針對對象。在未來,如果其他國家與美國存在類似的戰略競 爭,美國很有可能對其他國家采取同樣的措施;甚至在某種極端情況甚至在某種極端情況 下, 如果此類行為模式未能得到有效的矯正繼而獲得了某種
15、事實上常下, 如果此類行為模式未能得到有效的矯正繼而獲得了某種事實上常 態化的認可, 即使沒有形成戰略競爭的局面, 只要美國不滿意自身在態化的認可, 即使沒有形成戰略競爭的局面, 只要美國不滿意自身在 相關產業所獲得的收益, 就可以用類似的方式, 通過施壓來獲取額外相關產業所獲得的收益, 就可以用類似的方式, 通過施壓來獲取額外 的收益的收益。 6 一、一、美國的經濟霸權美國的經濟霸權與與數字霸權數字霸權 美國作為世界頭號互聯網大國, 在網絡空間一直致力于謀求一種 霸權。根據美國的設想,實現其數字霸權最理想的方式是聯合盟友在 底層掌握對于網絡的控制權, 進而通過美國的高科技企業以提供互聯 網服
16、務的方式在各國滲透,在云端進行數據控制,最后通過掌握的數 據與情報網絡一起組成協同平臺, 實現其數字霸權并服務于自身國家 利益。美國的數字霸權建立在美國的經濟霸權基礎之上,兩次世界大 戰幫助美國實現其經濟霸權,并一直保持到現在。 1 1. .美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建立其經濟霸權美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建立其經濟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非參戰國,美國通過售賣軍火迅速積 累了大量財富。戰爭時期,政府暫停反托拉斯的行動、推動科學研究 進步, 以及鼓勵軍售等舉措間接地為戰后新興技術產業的脫穎而出奠 定了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已從曾經的負債累累一躍而 成為各國的債主,從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
17、,從債務國變成了債 權國。1920 年,美國開始步入工業化中期階段, 這也是美國正式取代 英國,成為世界新霸主的重大轉折時期。1939 至 1945 年爆發的第二 次世界大戰,又為美國帶來了一次經濟增長的良機,這次戰爭對于美 國財富增長的影響程度之深、影響范圍之廣都是史無前例的。二戰結 束時,美國的 GDP 已是英國的 10 倍,其黃金儲備為 200 億美元,幾 乎占當時世界總量(約 330 億美元)的三分之二。 1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 美國根據 “租借法案” 向盟國提供了價值 500 1 鮑盛鋼: 美國是如何和平崛起的 , 聯合早報 ,2010 年 5 月 24 日。 7 多億美元的貨物和勞
18、務。黃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 1938 年的 145.1 億美元增加到 1945 年的 200.8 億美元,約占世界黃 金儲備的 59。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 前穩固。 這使得美國可以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于美國對外經 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5 年 12 月 27 日,在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所有國家中,二 十幾國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簽字,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 織和世界銀行。從此,開始了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并可按 35 美元一
19、盎 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 它使美元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中心 地位, 從此, 美元成為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 二戰臨近結束之時,美國就開始在各個領域建立國際機制,填補 英國霸權崩潰造成的真空,建構自己的霸權體系。在經濟領域,美國 主導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關貿總協定 (GATT,即后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WTO)等賴以控制和管理世界經濟的國 際機制,打造自由主義國際經濟秩序。 1945 至 1969 年,美國在這一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 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志的新科學技術 革命在美國興起,推動美國經濟高度現代
20、化發展。此外,美國現代企 業組織、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均實現了新的發展,同時跨國公司也迅 速崛起。得益于上述條件,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并開始 8 向后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化。以核能、計算機以及空間技術為代表 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推動著全球供應鏈的轉移, 使美國成為全球供應鏈 的核心。 2 2. .美國數字霸權的建美國數字霸權的建立以經濟霸權為基礎立以經濟霸權為基礎 美國的經濟霸權助推了其數字霸權的建立。 從互聯網的發展歷史 看,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既是互聯網技術最主要的發源地, 也是網絡根域名解析服務器最大的控制國。 美國通過控制網絡來控制 世界,進而鞏固其霸權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21、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中,美國在資源配置、技術標準、內容生成等方面都處于壟斷地位, 其對于網絡資源分配以及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主導權, 構成了美國數字 霸權的基礎。 2目前,包括操作系統、芯片設計、軟件等在內,全球互 聯網產業鏈上的每個關鍵環節基本都被美國所主宰。 憑借其在網絡產 業鏈關鍵環節的主導權,美國在網絡空間擁有了絕對的優勢,進而使 美國可以在全球開展不受節制的大范圍竊聽和監聽, 以實現自身的數 字霸權。此外,美國還通過制定全球通用的互聯網技術標準,掌握通 信領域的控制權。最后,美國通過制定網絡空間國際規則,使美國的 霸權政策合法化。從奧巴馬政府到特朗普政府,美國不斷提高網絡在 國家安全中的
22、地位,出臺一系列網絡空間戰略,鞏固其網絡空間主導 地位,維護其網絡霸權。清潔網絡計劃與美國一系列網絡空間國家戰 略一脈相承, 是當前新時期美國為維護其全球數字霸權而利用國家力 量強制進行的努力,是美國網絡霸權戰略在數字行業領域的體現。 2 杜雁蕓: 美國網絡霸權實現的路徑分析 , 太平洋學報2016 年第 2 期,第 66 頁。 9 冷戰結束之后, 美國一方面憑借其超強的軍事能力鞏固其在政治 和安全領域的霸權;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深入開展,美國主要依 靠金融、技術和法律制度護持其在經濟領域的霸權地位。 圖圖 1 1:美國經濟霸權體系美國經濟霸權體系 二、二、美國美國習慣于習慣于通過打壓通過打
23、壓競爭性競爭性企業企業維護其經濟霸權維護其經濟霸權 由于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客觀規律, 總會有包括美國的盟友在 內(20 世紀 80-90 年代的日本、西歐大國)的其他國家及其代表性的 跨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競爭,甚至威脅到美國的主導地位。 對于這些競爭者,美國會通過金融、技術和法律三種手段進行嚴 厲的打壓。金融方面主要是利用美元霸權的優勢地位,實施獨特的金 融制裁,將相關企業列入制裁名單,迫使其無法使用美元進行交易結 算;技術方面包括出口管制禁令,以及通過切割或重組供應鏈,掐斷 企業生命線; 法律方面, 美國起初依賴以 WTO 為代表的國際多邊制度, 但隨著其他國家實力不斷增強,對 WT
24、O 法律和程序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美國開始認為國際制度效率低下,但本質問題是伴隨其他國家的 崛起,美國逐漸失去了對國際多邊主義平臺事實上的有效控制,因此 美國經濟霸權的 護持 以美元支付主導 的全球金融體系 先進技術研發及 全球供應鏈 法律與國際制度 10 美國開始退回雙邊和單邊的框架, 頻繁使用包括 301 調查在內的國內 法律程序,借助長臂管轄和實體清單等各種政策工具的不同組合,使 “合規問題武器化” , “貿易和技術問題政治化” ,并最終發展出了習 慣性的“安全化”處置方式,即將上述問題全部人為建構成所謂國家 安全問題,繼而采取更具主觀性和隨意性的方式,來護持美國的霸權 地位。 1 1.
25、 .利用美元支付體系利用美元支付體系為核心表征的金融霸權工具為核心表征的金融霸權工具對相關企業進行制對相關企業進行制 裁和打壓裁和打壓 單邊金融制裁是美國最強有力的武器之一。 這種制裁之所以具有 直接的強制性, 主要是憑借美元在全球商品、 資本交易中的核心地位, 其具體實現路徑是通過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為主的美 元跨境資金清算系統與跨境金融基礎設施來進行。 SWIFT 成立于 1937 年, 目前已經為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11000 多家機構提供安全 訊息服務和接口軟件。 作為以美元主導的國際清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 分,任何在全球廣泛開展業務往來的個人、企業組織和國家
26、等都無法 避開 SWIFT,而且美國還可以利用 SWIFT 組成的金融交易網絡,通過 相關金融數據精確識別制裁目標并制定制裁手段, 實行動態監管以保 證制裁效果。 美國利用美元支付體系對相關企業進行制裁和打壓通常 出現在美國經濟利益受損或市場地位受到威脅時,以美國對“北溪 2 號”項目的制裁為典型。 “北溪 2 號”是俄羅斯與歐盟的天然氣合作項目,目標是通過波 羅的海和德國,每年向歐盟國家提供 550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然而, 11 該項目卻受到美國的阻撓。2019 年 1 月,美國駐德國大使格雷內爾 警告德國企業,并指出: “ 北溪 2 號將使烏克蘭的安全和政治地位 下降,導致俄羅斯介入干預
27、烏克蘭沖突的風險上升。此外,歐盟也會 因此產生對俄羅斯能源安全的依賴性。 所有參與相關項目的企業必須 要明白與之相關的企業聲譽損失和可能受到的制裁。 ” 為了打消烏克蘭的顧慮,俄羅斯、歐盟和烏克蘭三方在歐盟總部 布魯塞爾舉行了天然氣問題談判, 并于2019年12月19日達成一致。 然而,就在次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即簽署通過2020 財年國防授權 法案 ,對參與“北溪 2 號”項目的施工建設方實施制裁,但美國的 這一舉動遭到德國的強烈反對。 美國此舉是出于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考慮。 因為美國希望對歐洲 出口液化天然氣,如果“北溪 2 號”項目順利實施,美國在歐洲的液 化天然氣市場將被俄羅斯取代,美
28、國的經濟利益將受損,美國在歐洲 事務上的話語權也會降低。 2 2. .通過出口管制禁令通過出口管制禁令達達到到癱瘓乃至癱瘓乃至切斷供應鏈切斷供應鏈的效果以實現對的效果以實現對企業企業 的極限施壓的極限施壓 發布出口管制禁令,達到癱瘓乃至切斷供應鏈的效果,繼而實現 對目標企業的極限施壓,是美國維護其經濟霸權的第二種常見手段。 美國一方面通過出口管理法 (EAA) 、 武器出口管制法 (AECA)和 國際突發事件經濟權力法 (IEEPA)等國內出口管制法律對軍用產 品、軍民兩用產品以及技術的出口進行管制,另一方面又通過瓦森 納協定聯合盟友和主要西方國家對軍用產品、軍民兩用產品和高技 12 術產品向
29、中國等國家的出口實行控制。 二戰后美蘇冷戰時期,為防止蘇聯陣營發展高端武器,在美國提 議下,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 17 個國家于 1949 年 11 月在巴黎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 ,限制成員國向社 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蘇聯解體后,巴統于 1994 年 4 月 1 日正式解散。2 年后,以美國為主導的瓦森納協定在奧地利 維也納簽署,繼承了巴統的禁運政策。該協定成為美國對異己國家高 技術產業發展進行圍堵和打壓的重要手段。 通過出口管制禁令癱瘓乃 至切斷供應鏈的方法常常在其他國家企業威脅到美國的技術領先優 勢時被使用,典型的案例是日本“東芝事件”和歐洲“空客
30、公司監聽 案”。 美國和日本在 20 世紀 80 年代在高新技術領域競爭激烈,1987 年, 東芝集團旗下的東芝機械被揭露偷偷向蘇聯出口降低潛艇噪音的 數控機床。隨后,美國發起了對東芝機械公司的調查以及對日本的經 濟制裁。如表 1 所示,1985 年美國半導體協會(SIA)向美國貿易代 表辦公室(USTR)提起有關日本半導體企業傾銷的訴訟,由此美國對 日本電子產品發起了 301 調查。1986 年美國與日本簽訂美日半導 體協議 , 要求約束日本的傾銷行為, 限制日本半導體對美國的出口, 并鼓勵日本將美國半導體產品的市場份額增至 20%。 1991 年第一個為 期五年的美日半導體協議到期,美日又
31、簽訂了第二個五年協議, 同時進一步擴大美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的市場占有率。之后,美國半 導體企業逐漸恢復市場競爭力,于 90 年代中期超越日本半導體企業 13 的全球市場占有率。 表表 1 1: “東芝事件”后美國對日本的調查與制裁: “東芝事件”后美國對日本的調查與制裁 圖 2.1:美日半導體產品占世界 市場份額(1970 年代) 圖 2.2:美日半導體產品占世界 市場份額(1982 年) 圖 2.3: 美日半導體產品占世界市 場份額(1989 年) 圖圖 2 2:美日半導體產品占世界市場份額變化美日半導體產品占世界市場份額變化 3 3 “東芝事件” 表面上看是一起由違反巴統出口管制規則而引起
32、的 美日貿易摩擦,但日本東芝機械公司并不是唯一的交易方,挪威國營 軍工企業康斯伯格公司也牽涉其中, 兩家公司聯手完成對蘇聯的數控 機床出口。 雙方的合作使得這一違反出口管制的問題成為多國貿易問 題,但美國卻將矛頭直指東芝機械公司。這表明美國的意圖絕不僅僅 是為了維護巴統的禁運協議, 更是為了保住自身在高新技術產業的領 3 “The U.S.-Japan Semiconductor Agreement: Keeping Up the Managed Trade Agenda”,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January 24,1991, https:/www.herita
33、ge.org/asia/report/the-us-japan-semiconductor-agreement-keeping-the- managedtrade-agenda. 1985 301調查(針 對日本電子 產品) 1986 美日半導 體協議 (第一個五 年協議): 規定美國產 品在日本的 市場份額增 加到20% 1987 對日本實施 經濟制裁 (對日本出 口美國的儲 存器征收 100%關稅) 1988 國會通過法 案:3年內禁 止東芝機械 公司的產品 進入美國市 場 1991 美日半導 體協議 (第二個五 年協議) 60% 15% 25% 1970年代 美國日本其他 51% 35%
34、 14% 1982年 美國日本其他 35% 51% 14% 1989年 美國日本其他 14 先地位。作為核心戰略產業,半導體產業是衡量一國科技領導力的重 要指標。如圖 2.1 所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在世 界范圍具有絕對統治力,在世界市場中占有 60%的份額,而當時日本 半導體產業遠遠落后于美國,其世界市場占有率約為 15%。進入上世 紀八十年代后,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飛速發展,到 1982 年已占有 35% 的世界市場份額, 威脅了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統治地位。 1983 年美國 商務部的報告指出, 在五大高新技術領域中, 美國目前只在飛機制造、 航空航天技術領域仍然保持著領先地位
35、, 而在半導體技術、 光纖技術、 智能機械技術領域落后于日本。 4美國自二戰以來建立起的經濟霸權 需要通過自身在高新技術領域的領先實力來護持。 日本半導體產業在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飛速發展挑戰了美國在先進技術上的領導力, 因而 受到美國的調查與制裁,被迫通過與美國簽訂半導體協議的方式,一 方面減少對美的半導體產品出口, 一方面保證美國半導體企業的在日 本的市場份額。這些行為背后反映了美國對自身經濟霸權的護持,尤 其是面對自身技術優勢的相對衰落時, 美國通過加征關稅和簽署協議 等方式,限制日本電子產品的出口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美國就“東 芝事件”對日本展開貿易調查與經濟制裁的時間線,正與日本半導體
36、 產業騰飛的時間脈絡重合,由此可以窺見美國在“東芝事件”背后的 真實意圖。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對日本半導體行業的打壓方式,就是摧毀日 本半導體行業的成品制造能力(當時是內存條為代表的成品) ,然后 4 侯文富: “東芝事件”及其影響芻議 , 日本學刊2000 年第 1 期,第 46 頁。 15 迫使日本轉向配件化的制造業上端移動, 生產諸如光刻膠之類的配件。 這種移動看似伴隨技術進步, 但在國家層面上意味著日本以及日本相 關企業在全球產業體系中的地位被大幅度邊緣化,失去了自主性,只 有在配合美國的產業鏈封鎖或者排擠戰略時, 才能真正發揮實質性的 作用,否則只能在日韓之間的有限度爭端中起到有限度
37、的作用。 更極端的實踐, 則是美國企業與政府聯合在商業行為中表現出的 非商業化實踐模式。1994-1995 年間,在沙特阿拉伯價值 60 億美元 的飛機合同競標中,歐洲空中客車公司輸給了美國波音公司。由于懷 疑內部存在不公平競爭,空客公司隨后向歐盟發起投訴,歐盟遂成立 臨時委員會著手調查。結果發現波音公司為“五眼聯盟”提供了一套 名為“梯隊(Echelon) ”的全球電子監控系統,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 該系統的電信衛星攔截功能, 從一架商業通信衛星上獲取了歐洲空客 公司與沙特政府、航空公司之間所有的傳真和電話。美方通過分析通 訊內容,認為空客公司的代理商向沙特官員行賄,并將大量商業機密 提供給美
38、國波音公司,從而推動了美國波音和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 司的競標并最終成功。有趣的是,在以歐洲空客案為代表的美國監聽 商業機密的案件中, 所有的受害公司或個人卻被美方稱為 “犯罪者” , 冠之以商業賄賂、非法轉讓、竊取專利等罪名。而且,臨時委員會的 報告還發現, 美國開展商業監聽幫助美企獲得競爭優勢的類似案例還 有許多,僅公開可查的就有 20 多起,覆蓋日本、法國、德國、以色 列等國的多家著名企業。但更令人震驚的是,在事情暴露之后,曾經 出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的伍爾西居然在華爾街日報上公開發表 16 題為“為何要監聽盟友”的署名文章,將這種監聽行為定義為“美國將這種監聽行為定義為“美國 企業企業獲
39、得公平貿易環境的必要條件。 ”獲得公平貿易環境的必要條件。 ” 總之,歐洲空客公司案體現了美國“雙重標準”的霸權邏輯:即 美國擁有最先進的技術,因此在各類商業競標中獲勝是理所應當的; 而歐洲在技術、成本、質量、市場等方面落后于美國,若歐洲企業戰 勝美國公司,那么一定是該國或該公司采取了賄賂等非法手段。換言 之,只有美國在技術、經濟、社會等領域占據絕對優勢的世界,才是 真正“公平合理”的世界。這條邏輯線與如今美國對華經濟施壓如出 一轍。 3 3. .利用國內法律程序、長臂管轄和實體清單等對企業進行打壓利用國內法律程序、長臂管轄和實體清單等對企業進行打壓 全球化導致全球各國深度相互依賴,但這種依賴
40、具有不對稱性。 這為國際關系中復雜相互依賴中的優勢一方帶來了權力, 即這種非對 稱性可被用于逼迫對象國改變其政策行為, 服從施壓國意志。 5作為世 界唯一的超級大國, 美國為維護其經濟霸權經常采取的第三種手段是 利用其國內法律程序、 長臂管轄和實體清單等對企業進行打壓。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這種打壓主要面向日本和歐洲企業。 日本計算機產業在上世紀 70 年代迅速崛起,威脅到美國原有的 主導地位,1982 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線人謊稱擁有 IBM 計算 機最新技術,使用釣魚執法的招數,誘使日本日立與三菱電機的員工 出錢購買。等兩公司拿到相關圖紙后,FBI 迅速逮捕了 6 名“
41、商業間 諜” ,還對 12 名日本員工發出通緝令。日立和三菱電機不得不與 IBM 5 徐飛彪: 美長臂管轄的起源、擴張及應對 , 中國外匯2019 年第 14 期,第 34 頁。 17 締結了技術使用費的支付合同, 僅 1983 年, 日立公司就支付了約 100 億日元。 近十幾年來,美國司法部在反海外腐敗、違反制裁的偽裝下,通 過起訴歐洲高科技公司的高管,給公司開出高額罰單的手段,成功打 擊甚至瓦解了歐洲多個大型跨國公司。 作為法國的工業明珠,阿爾斯通公司(Alstom)曾在水電設備、 核電站常規島、環境控制系統、交通運輸部超高速列車和高速列車等 領域均位列世界第一,并在城市交通市場、區域列
42、車、基礎設施設備 以及所有相關服務位居世界第二。此外,阿爾斯通公司在能源相關領 域也表現強勁,它提供了占世界裝機總容量 15%的設備,在運輸和輸 配電市場等相關領域也位列世界第二。 2013 年的時候,阿爾斯通已被美國司法部調查 3 年多,但當時 阿爾斯通首席執行官柏珂龍決定不與美國當局合作。 為了達到削弱和 制裁阿爾斯通的目的,美國聯邦調查局于 2013 年在美國機場抓捕了 前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之后他被起訴入獄。美國司法部指控皮耶 魯齊涉嫌商業賄賂,并對阿爾斯通處以 7.72 億美元罰款。 6當看到皮 耶魯齊被抓之后,阿爾斯通公司人心惶惶,阿爾斯通高管開始與美國 司法部全面合作。為了自保
43、,首席執行官背著法國政府及阿爾斯通管 理層的大部分人,通過秘密協商,將包括電力在內的公司四分之三業 務賣給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盡管歐盟隨后介入,但美國仍然成功收購 6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lstom Pleads Guilty and Agrees to Pay $772 Million Criminal Penalty to Resolve Foreign Bribery Charges”, December 22, 2014, https:/www.justice.gov/opa/pr/alstom-pleads-guilty-and-agrees-
44、pay-772-million-criminal-penalty-resolve-foreign-bribery. 18 阿爾斯通,并獲得維護所有法國核電站的權力,這些核電站提供法國 75%的電力。這一收購也改變了全球能源設備行業的競爭結構,美國 通用電氣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瑞典通用電氣布朗-博韋三家企業 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表表 2 2: “阿爾斯通行賄案”時間線: “阿爾斯通行賄案”時間線 據統計,在 1977 至 2014 年間,涉及美國反海外腐敗法的調 查中,30%(474 項)是針對非美國企業的,但它們支付的罰款占總額 的 67%;在被美國罰款超過 1 億美元的 26 家企業,僅有
45、 5 家是美國 企業, 21 家非美國企業中 14 家是歐洲企業。 如圖 3 所示, 截止目前, 在所有被處罰的前十名的企業中,沒有一家是美國本土企業。 圖圖 3 3:美國反海外腐敗法罰款排名前十的公司(單位:美元):美國反海外腐敗法罰款排名前十的公司(單位:美元) 7 7 Source: Largest U.S. Monetary Sanctions by Entity Group, Stanford Law School Foreign Corrupt Practice Act 2010 美國開啟對阿爾斯通 公司行賄案的調查 阿爾斯通電力公司前 高管羅斯柴爾德接受 FBI調查與問詢 201
46、3 阿爾斯通公司國際銷 售前高管皮耶魯齊因 商業賄賂罪于紐約肯 尼迪國際機場被FBI 逮捕 2014 美國司法部開出7.72 億美元罰單 通用公司和阿爾斯通 達成協議,以123.5 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后 者的發電與電網業務 歐盟對該收購案進行 反壟斷調查 2015 歐盟批準該收購交易 通用電氣完成對阿爾 斯通電力與電網業務 的收購,收購價格為 97億歐元(106億美 元) 3,557,626,137 2,091,978,881 1,786,673,797 1,060,570,832 965,604,372 850,000,400 800,002,000 795,326,798 772,291,200 585,552,288 02,000,000,0004,000,000,000 Odebrecht S.A. Airbus SE Petroleo Brasileiro S.S - Petrobras Tele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