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2030愿景與需求報告(26頁).pdf

編號:20331 PDF 26頁 3.18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中國移動:2030愿景與需求報告(26頁).pdf

1、 1前言前言. 1 2總體發展理念總體發展理念. 2 32030+愿景與場景愿景與場景.4 3.1愿景:數字孿生,智能泛在.4 3.2應用場景.6 3.2.1智享生活.6 3.2.2智賦生產.9 3.2.3智煥社會. 10 42030+網絡性能指標需求網絡性能指標需求.14 52030+網絡特征構想網絡特征構想.15 5.1按需服務的網絡.16 5.2至簡網絡.17 5.3柔性網絡.18 5.4智慧內生.19 5.5安全內生.19 6結束語結束語. 21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22 1 1前言前言 移動通信領域科技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歇, 從第一代模擬通信系統 (1G)到萬物互聯的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

2、(5G) ,移動通信不僅深刻 變革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更成為社會經濟數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加速提 升的新引擎。5G 已經步入商用部署的快車道,它將開啟一個萬物互 聯的新時代,滲透到工業、交通、農業等各個行業,成為各行各業創 新發展的使能者。 為了推動 5G 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充分融合,已經開始全 面實施“5G+”計劃,包括 5G+4G 協同發展、5G+AICDE 和 5G+生 態,最大程度釋放 5G 對各領域放大、疊加、倍增效能。 “5G+”將以 5G 為基礎,衍生出一系列創新解決方案,覆蓋人們生活、生產和社 會治理多個方面, 打造新體驗、 新動能和新模式, 助力綜合國力提升、 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

3、轉型升級。 按照移動通信產業“使用一代、建設一代、研發一代”的發展節 奏,業界預期 2030 年左右商用 6G。芬蘭政府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啟動 6G 大型研究計劃,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已為 6G 研究開放太赫茲頻 譜,我國也于 2018 年開始著手研究 6G。以“創新、協調、綠色、開 放、共享”為內涵的新發展理念,也應成為 5G 向 6G 演進的發展理 念,成為推動移動通信網絡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方向和著力點。 作為面向 2030+的移動通信系統,6G 將進一步通過全新架構、 全新能力,并結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和新場景,打造 6G 全新技術生 2 態,推動社會走向虛擬與現實結合的“數字孿生”世界,實現

4、“6G 創新世界”的宏偉目標。 報告對 2030 年后移動通信發展的總體愿景與新應用場景進行了 預測和探討。結合未來新業務和新應用的展望,報告提煉出 6G 網絡 性能指標的初步需求,并提出了未來 6G 網絡五大特征構想,即按需 服務、至簡、柔性、智慧內生和安全內生。 6G 的研究在全球范圍內還處于起步階段,本報告旨在引發業界 的討論與思考, 后續將聯合學術界和工業界共同完善和更新 6G 愿景與需求,持續推進潛在使能技術的研究工作。 2總體總體發展理念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 以平衡方式實現社會公 平、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一項偉大、復雜的工程。中國秉持“創 新、協調、綠色

5、、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社會發展開出了良方。 “五大發展理念”在信息通信領域,為移動通信網絡可持續發展 指明了方向,成為 5G 向未來網絡(即 6G)演進與發展的思路和著 力點。其中: “創新”要求未來網絡注重基礎理論突破和源頭技術創新,突破 或擴展傳統通信理論,構建通信計算一體化架構,引入量子計算、類 腦計算、強 AI 等變革性技術; “協調”要求未來網絡在通信、信息、材料、能源和垂直產業等 領域跨界融合協同突破,要求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協同推進,要求技術 3 標準的國際協同制定,產業發展的全球協調推進; “綠色”要求未來網絡低能耗、低排放、與環境相容、能源供給 可再生、器件材料可重構、設備可

6、 4D 打??; “開放”要求未來網絡能力接口開放、軟硬件開源、市場開放、 生態開放,實現網絡的“融合” 、 “融通”和“融智”新局面; “共享”要求未來網絡通用化,與交通、電力、城建等其他社會 基礎設施融合共享,實現基礎設施集約化,提升基礎設施效率。 6G 將在 5G 基礎上為社會經濟發展添加新動能,更深層次地促 進“五大發展理念”落地。在“創新”方面,6G 為國家、企業和個 人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創新和文化創新等多方面提供基礎平 臺能力、信息服務能力、計算能力和 AI 能力;在“協調”方面,6G 打通國家和行業間信息孤島,保障“一帶一路”全球經濟一體化協調 發展,以新業態方式協調垂直產

7、業發展,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在“綠 色”方面,6G 基于全球立體覆蓋能力提供強大的環境感知能力,形 成全球合作環保方案,并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降低碳排放,實現 綠色發展。在“開放”方面,6G 自含生態開放基因,促進全球經濟 開放、市場開放、文化開放、制度開放。在“共享”方面,6G 將構 建共享的 AI 基礎設施,實現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的平民化,數據 共享,保障數字紅利和數字權益的公平性,進一步促進“共享經濟” 升級,助力“共享制造”和國際間產業間“共享基礎設施” ,形成共 享新生態,實現成果共享。 堅持“五大發展理念” ,6G 將重構網絡空間,為全球經濟發展提 4 供一體化空間, 助力形成全

8、球發展共同體、 安全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 32030+愿景與場景愿景與場景 3.1 愿景愿景:數字孿生,智能泛在:數字孿生,智能泛在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受其啟發, 將其演化到通信需求層面, 提出一種層次化的通信需求模型, 分為五個等級:必要通信、普遍通信、信息消費、感官外延、解放自 我,如圖 1 所示。該模型中,通信需求和通信系統構成了螺旋上升的 循環關系:需求的出現刺激了通信技術和通信系統的發展,而通信系 統的完善將通信需求推向更高的層次,最終實現人類的解放,實現人 類智能化的終極追求1。 圖 1. 新通信馬斯洛需求模型 依據新通信馬斯洛需求模型,低級需求被滿足后

9、,高級需求將自 然出現。 “4G 改變生活,5G 改變社會”印證了人們從未停止對更高 5 性能的移動通信能力和更美好生活的追求。4G 時代是數據業務爆發 性增長的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從衣食住 行到醫、教、娛樂,人類的日常生活實現了極大的便利。5G 將開啟 一個萬物互聯的新時代,它將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全面互 聯,滲透各行各業,讓整個社會煥發前所未有的活力。未來,隨著 5G 應用的快速滲透、科學技術的新突破、新技術與通信技術的深度 融合,必將衍生出更高層次的新需求,如果說 5G 時代可以實現信息 的泛在可取,6G 應在 5G 基礎上全面支持整個世界的數字化,并結

10、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 實現智慧的泛在可取、 全面賦能萬事萬物。 在未來 2030 年及以后的時代,整個世界將基于物理世界生成一 個數字化的孿生虛擬世界,物理世界的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 可通過數字化世界來傳遞信息與智能。 孿生虛擬世界則是物理世界的 模擬和預測,它精確地反映和預測物理世界的真實狀態,幫助人類更 進一步地解放自我,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質量,提升整個社會生產和治 理的效率,實現“數創世界新,智通萬物靈”的美好愿景。 圖 2. 數字孿生 6 3.2 應用場景應用場景 圍繞總體愿景,未來移動通信網絡將在智享生活、智賦生產、智 煥社會三個方面催生全新的應用場景,如圖 3 所示。 圖

11、3. 2030+典型應用場景 3.2.1 智享生活智享生活 移動通信服務能力關乎人類福祉。在面向 2030+的移動通信系統 中,通感互聯網、孿生體域網、智能交互等將充分利用腦機交互、 AI、全息通信、分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塑造高效學習、便捷購物、協 同辦公、健康生命等生活新形態。 通感互聯網通感互聯網 目前,移動通信網絡實現信息交互的主要載體從簡單的語音、圖 片,發展為能傳遞視聽感受的視頻、電子圖書等,要想通過“感覺” 的進一步延展更好地認識世界、解放自我,實現多維“感覺”互通與 情感交流,必須依賴于移動通信的進一步發展。 7 通感互聯網是一種聯動多維感官實現感覺互通的體驗傳輸網絡。 通過互聯基

12、礎設施,人們可以充分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 覺乃至情感并實現這些重要感覺的遠程傳輸與交互。無論身處何處, 都可以獲得音樂彈奏、美術、運動等技能在真實環境的沉浸式體驗, 可以感受到真實、不消耗實物的美食、護膚試用體驗,可以獲得精準 操控平臺硬件設施的云端協同辦公體驗。 圖 4. 通感互聯網 孿生體域網孿生體域網 在體域網應用方面,5G 主要實現人體的健康監測以及疾病的初 級預防等功能。隨著分子通信理論和納米材料、傳感器等關鍵技術的 突破性進展,面向 2030+的體域網將進一步實現人體的數字化和醫療 的智能化。 孿生體域網應運而生,通過對現實世界人體的數字重構,孿生體 域網將構造出虛擬世界

13、個性化的“數字人” 。通過對“數字人”的健 康監測和管理,可實現人體生命體征全方位精準監測、靶向治療、病 理研究和重疾風險預測等,為人類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8 圖 5.孿生體域網 智能交互智能交互 智能交互是智能體(包括人與物)之間產生的智慧交互?,F有的 智能體交互大多是被動的,依賴于需求的輸入,比如人與智慧家居、 的語音和視覺交互。 隨著 AI 在各領域的全面滲透與深度融合,面向 2030+的智能體 將被賦予更為智慧的情境感知、自主認知能力,實現情感判斷及反饋 智能, 可產生主動的智慧交互行為, 在學習能力共享、 生活技能復制、 兒童心智成長、老齡群體陪護等方面大有作為。 圖 6.智能交互

14、9 3.2.2 智賦生智賦生產產 智賦生產是面向 2030+的生產概念,通過應用新興信息技術為現 有農業生產、 工業生產深度賦能, 可為生產的健康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進而促進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 圖 7. 智賦生產 隨著 5G 的應用,生產業通過信息化、網聯化,將初步實現生產 的智慧化。例如無人機等智能設備應用于農業生產,解放人類雙手; 機器人、VR 等設備也初步應用于制造業中,輔助人類工作,并提高 信息獲取率和制造效率。隨著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生產業必將 與數字孿生等更多技術融合發展,走向智賦生產的美好愿景。 智賦農業智賦農業 智賦生產將極大解放農業勞作,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融合陸基、 空

15、基、天基和?;摹胺涸诟采w”網絡將進一步解放生產場地,未來 信息化的生產場地將不限于地面等常見區域, 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到水 下、太空等場地;數字孿生技術可預先進行農業生產過程模擬推演, 對負面因素提前應對,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與利用效率;同時, 10 運用信息化手段緊密聯接城市消費需求與農產品供給, 可為農業產品 流注入極大活力,推進智慧農業生態圈建設;大數據、物聯網、云計 算等技術將支撐更大規模的無人機、機器人、環境監測傳感器等智能 設備,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全聯接,在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 業等領域大顯身手。 智賦工業智賦工業 對于工業生產而言,智賦生產意味著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

16、數字孿生技術與工業生產結合, 不僅起到預測工業生產發展因素的作 用,還可以使實驗室中的生產研究借助數字域進行,進一步提高生產 創新力。 越來越多的智慧工廠將集成人、 機、 物協同的智慧制造模式, 智慧機器人將代替人類和現有的機器人成為敏捷制造的主力軍, 工業 制造更趨于自驅化、智能化。納米技術的發展將為工業生產各環節的 監測和檢測過程提供全新方式, 納米機器人等可以成為產品的一部分, 對產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監控。工業生產、儲存和銷售方案將得以基 于市場數據的實時動態分析,有效保障工業生產利益最大化。 3.2.3 智煥社會智煥社會 移動通信網絡是構建智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面向 2030+,移

17、動通信網絡是一個融合陸基、空基、天基和?;摹胺涸诟采w”通信 網絡,不僅能極大提升網絡性能以支撐基礎設施智能化,更能極大延 展公共服務覆蓋面、縮小不同地區的數字鴻溝,切實提升社會治理精 細化水平,從而為構建智慧泛在的美好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11 “泛在覆蓋泛在覆蓋”助力基礎設施智能化:超能交通助力基礎設施智能化:超能交通 在當前時代,5G 賦能交通運輸業,使交通運輸初步實現網聯化, 并開始走向智慧化, 輔助駕駛、 遠程駕駛和自動駕駛將提升交通安全, 提高出行效率。在 2030+時代,交通運輸將不限于當前交通模態下的 智慧演進,也將描繪出多模態互聯交通運輸的美好愿景。 在 2030+網絡的助力下

18、,無論身處都市、深山亦或高空,人們都 將體驗到優質網絡性能及其帶來的智慧服務。例如:超能交通將在交 通體驗、交通出行、交通環境等方面大放異彩。全自動無人駕駛將大 行其道,進一步模糊移動辦公、家庭互聯、娛樂生活之間的差異,開 啟人類的互聯美好生活。通過有序運作“海-陸-空-太空”多模態交通 工具,人們將真正享受到按需定制的立體交通服務。新型特制基站同 時覆蓋各空間維度的用戶、 城市上空無人機等, 使得無人機路況巡檢、 超高精度定位等多維合作護航成為可能, 為人類塑造可信安全的交通 環境。 圖 8. 超能交通 12 “泛在覆蓋泛在覆蓋”促進公共服務普惠化:精準醫療、普智教育、促進公共服務普惠化:精

19、準醫療、普智教育、 虛擬暢游虛擬暢游 基于 5G 的高速率、大連接、高可靠、低時延等特性,5G 網絡 開始提供智慧醫療、遠程教育等一系列公共服務,初步改善了城市與 鄉村醫療資源覆蓋不均衡的現象, 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然而, 為全面實現 2030+公共服務的普惠化, 達到 “解放自我” 的終極目標, 需要利用“泛在覆蓋”通信網絡補盲和延伸地面網絡特性,滿足偏遠 地區或地理隔離區域(如海島、民航客機、遠洋船舶)的網絡覆蓋需 求,全面推動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務的發展。 在基于“泛在覆蓋”的 6G 網絡中,精準醫療將進一步延伸其應 用區域,幫助更廣域范圍的人們構建起與之相應的個性化“數

20、字人” , 并在人類的重大疾病風險預測、早期篩查、靶向治療等方面發揮重要 作用,實現醫療健康服務由“以治療為主”向“以預防為主”的轉化。 利用全息通信技術與網絡中泛在的 AI 算力, 6G 時代的普智教育不僅 能夠實現多人遠距離實時交互授課, 還可以實現一對一智能化因材施 教;數字孿生技術將實現教育方式的個性化和教育手段的智慧化,它 可以結合每個個體的特點和差異,實現教育的定制化。 “泛在覆蓋” 通信網絡還將結合文化旅游產業發力增效, 通過全方位覆蓋的全息信 息交互,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共同沉浸到虛擬世界,可入云端觀險峰, 可入五洋覽湍流。 13 圖 9. 公共服務普惠化 “泛在覆蓋泛在覆蓋”推動

21、社會治理精細化推動社會治理精細化:即時搶險即時搶險、 “無人區無人區”探探 測測 5G 與 IoT 技術的結合,可以支持諸如熱點區域安全監控和智慧 城市管理等社會治理服務。到 2030+, “泛在覆蓋”將成為網絡的主 要形式,完成在深山、深海、沙漠等“無人區”的網絡部署,實現空 天地海全域覆蓋,推動社會治理便捷化、精細化與智能化。 依托其覆蓋范圍廣、靈活部署、超低功耗、超高精度和不易受地 面災害影響等特點, “泛在覆蓋”通信網絡在即時搶險、 “無人區”探 測等社會治理領域應用前景廣闊。例如通過“泛在覆蓋”和“數字孿 生”技術實現“虛擬數字大樓”的構建,可迅速制定出火災等災害發 生時的最佳救災和

22、人員逃生方案;通過“無人區”的實時探測,可以 實現諸如臺風預警、洪水預警和沙塵暴預警等功能,提前為災害防范 預留時間。 14 圖 10. 社會治理精細化 42030+網絡性能指標需求網絡性能指標需求 結合上述面向 2030+的全新應用場景的預測和相應的業務模式 的分析,可以推演出各個場景下的網絡性能指標需求。例如,全息通 信中,一張全息照片大小為 78GByte,折合 5664Gbit,如果視頻也 是同樣清晰度,考慮 30 幀/秒,折算速率需求為 1.681.92Tbps,達到 Tbps 量級2;5G 定義的 ITU 指標僅支持下行 20Gbps,上行 10Gbps 的峰值速率。超能交通場景下

23、,飛機等承載的終端移動速度將超過 1000km/h, 需滿足超高移速下的超高安全性和超高精度定位需求; 5G 定義的 ITU 指標僅支持 500km/h 的移動速度,對安全和定位精度沒 有定義。諸如此類,對于 2030+的應用場景帶來的指標需求,僅依靠 5G 現有的網絡和技術是難以實現的。 因此,一方面需要推動 5G 技術的演進發展,在現有 5G 能力指 標基礎上,盡可能提升關鍵性能指標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未來的 6G 網絡提供比 5G 更全面的性能指標,如超低時延抖動、超高安全、立 15 體覆蓋、超高定位精度等。 未來網絡的需求必將帶來新技術的突破, 潛在使能技術的研究迫 在眉睫,如全頻段接入

24、、新型編碼技術、超大規模天線、太赫茲和可 見光通信、電磁波新維度以及空天地一體化網絡3-9等。依賴于上述 及其他潛在使能技術,未來的網絡能力將得到極大提升,從而可以為 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業務和應用。圖 11 列出了不同應用場景下的網 絡性能指標需求和潛在使能技術。 圖 11. 2030+網絡性能指標需求及潛在技術 52030+網絡特征構想網絡特征構想 結合未來愿景和技術發展趨勢,面向 2030+的網絡在提升空口能 力的基礎上,還將具備如下特征:一是按需服務的網絡,可以使用戶 按需獲得網絡服務和極致網絡性能體驗; 二是支持即插即用的至簡網 絡;三是按需擴展、自治、自演進的柔性網絡;四是智慧內生;

25、五是 安全內生。智慧內生保障了網絡的極簡、柔性、感知能力,安全內生 則讓網絡有更強大的免疫能力?;谶@些特征,6G 網絡將能滿足 2030+社會發展的全新需求,并實現“6G 創新世界”的宏偉目標。 16 圖 12. 2030+網絡特征構想 5.1 按需服務按需服務的的網絡網絡 面向未來 2030+的應用,網絡除提供極致的性能體驗之外,還需 構建按需服務的網絡。按需服務網絡旨在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用 戶提供極致性能服務。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突破與發展, “數字孿生” 世界將催生更多新業務、新場景,用戶需求趨于多元化和個性化。在 面向 2030+的移動通信系統中,按需服務網絡將提供動態的、極細粒 度

26、的服務能力供給,用戶可根據自身需求獲得相應的服務種類、服務 等級以及不同服務的自由組合等。此外,當用戶需求發生改變時,按 需服務網絡可無縫切換服務方式和內容, 實現網絡服務能力與用戶需 求的實時精準匹配,為用戶帶來極致無差異化的性能體驗。 17 圖 13. 按需服務網絡 5.2 至簡至簡網絡網絡 至簡網絡是未來網絡架構演進的重要方向。 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 擴展和復雜度的與日俱增,須對蜂窩網絡架構進行革新和極簡易化, 實現“能力至強,結構至簡” 。自然界中螞蟻窩的體積相對單只螞蟻 的比例極大, 他們卻能夠在不斷構建擴展蟻窩規模時保障蟻群的高效 分工和蟻窩的連通,由此啟發我們從仿生學角度去思考未來

27、 6G 網絡 的結構如何設計。移動通信在網絡覆蓋上啟發自蜂窩,在未來架構演 進上或許可以從蟻巢等獲得靈感,進一步實現網絡的四通八達,信息 的快速傳遞,還可以按照用戶需要自然生長、自動演進。 18 圖 14. 至簡網絡 5.3 柔性網絡柔性網絡 柔性網絡將使能網絡按需擴展并實現網絡功能的自我演進, 實現 “按需伸縮,自主進化” 。傳統網絡是按照所支持的最大容量進行設 計和規劃, 而用戶需求和網絡負荷則由于用戶移動帶來的潮汐效應而 動態變化。因此,網絡性能無法適應業務需求和負荷的變化。面向 2030 的網絡需要考慮幾個設計手段:全軟件定義的端到端網絡、網 絡協議的前向兼容性設計、去小區的網絡結構,

28、以用戶為中心實現網 絡自治與自演進。 圖 15. 柔性網絡 19 5.4 智慧內生智慧內生 智慧內生將實現 AI 能力的全網滲透,實現“網絡無所不達,算 力無處不在,智能無處不及” 。通過網絡與計算深度融合形成的基礎 設施, 為 AI 提供無處不在的算力, 從而實現無所不及的泛在智能10。 基于智慧內生的網絡結合網絡自動化、AI 及大數據能力,實現 Zero Touch 運營運維。智慧內生網絡還可以通過自聚焦的方式,有效滿足 不斷出現的新需求, 使能資源管理的智慧決策, 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實現數字轉型11。 圖 16. 智慧內生 5.5 安全內生安全內生 安全內生的網絡實時監控安全狀態并預

29、判潛在風險, 抵御攻擊與 預測危險相結合,從而實現智能化的內生安全,即“風險預判,主動 免疫” 。智能共識,通過聯網的智能主體間的交互和協同形成共識, 并基于共識來排除干擾,為信息和數據提供高安全等級。智能防御, 基于 AI 和大數據技術,精準部署安全功能并優化安全策略,實現主 20 動的縱深安全防御。 可信增強, 使用可信計算技術, 為網絡基礎設施、 軟件等提供主動免疫功能,增強基礎平臺的安全水平。泛在協同,通 過端、邊、管、云的泛在協同,準確感知整個系統安全態勢、敏捷處 置安全風險。網絡將實現由互聯網安全向網絡空間安全的全面升級。 圖 17.安全內生 21 6結束語結束語 信息通信技術的快

30、速發展加速了整個社會的信息化和數字化, 推 動著人類社會走向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數字孿生世界。 “創新、協調、 綠色、 開放、 共享” 是整個信息通信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面向 2030+ 的社會發展,新的應用場景將層出不窮,如孿生體域網、超能交通、 智能交互、通感互聯網等,它們對未來移動通信網絡的性能指標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超高峰值速率、超低時延抖動、三維覆蓋、超精 定位等,同時對網絡的服務形式、部署與發展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按需服務網絡、至簡網絡、柔性網絡、智慧內生、安全內生等將成為 未來網絡的基本特征,通過智享生活、智賦生產和智煥社會,共同實 現“數字孿生”的美好世界。 目前,面向

31、2030+的移動通信系統的愿景與發展需求還處于探索 階段,業界并未得到統一的定義。預計未來幾年,世界各國將在技術 路線和發展愿景上逐漸達成共識。踐行“創新驅動發展”的 理念,將持續加大基礎研發投入,從新材料、新需求、新理論、新技 術等維度出發,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共謀移動通信行業的 可持續發展,共同實現“6G 創新世界”的偉大夢想! 22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 李正茂. 通信 4.0:重新發明通信網M. 中信出版社: 北京, 2016: 36-48. 2 E. C. Strinati et al., “6G: The Next Frontier: From Holographic Me

32、ssag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sing Subterahertz an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vol. 14, no. 3, pp. 42-50, Sept. 2019. 3 M. Mozaffari, A. T. Z. Kasgari, W. Saad, M. Bennis, and M. Debbah, Beyond 5G With UAVs: Foundations of a 3D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

33、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vol. 18, no. 1, pp. 357-372, Jan. 2019. 4 D. Li, “Overlapped Multiplexing Principle and an Improved Capacity on 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 Channel,” IEEE Access, vol. 6, pp. 6840-6848, 2017. 5 E. Bjrnson, L. Sanguinetti, H. Wymeersch, J. Hoydis, and T

34、. L. Marzetta, “Massive MIMO is a realityWhat is next? Five promising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antenna array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vol. 94, pp. 3-20, Nov. 2019. 6 W. Cheng, W. Zhang, H. Jing, S. Gao, and H. Zhang,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

35、tions, vol. 26, no. 1, pp. 100-107, Feb. 2019. 7 H. Yao, L. Wang, X. Wang, Z. Lu, and Y. Liu, “The Space-Terrestrial Integrated Network: An Overview,”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56, no. 9, pp. 178185, Sept. 2018. 8 A. Boulogeorgos et al, “Terahertz Technologies to Deliver Optical Network Qua

36、lity of Experience in Wireless Systems Beyond 5G,”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56, no. 6, pp. 144151, Jun. 2018. 9 P. H. Pathak, X. Feng, P. Hu, and P. Mohapatra,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Networking,andSensing:ASurvey,PotentialandChallenges,”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vol.

37、17, no. 4, pp. 20472077, 4th Quart. 2015. 10M. Elsayed and M. Erol-Kantarci, AI-Enabled Future Wireless Network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Open Issues,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vol. 14, no. 3, pp. 70-77, Sept. 2019. 11Z. Zhang et al. “6G Wireless Networks: Vision, Requirements, Architecture, and Key Technologies,”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vol.14, no. 3, pp. 28-41, Sept. 2019. 23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中國移動:2030愿景與需求報告(26頁).pdf)為本站 (孔明)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