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49頁).pdf

編號:602803 PDF 49頁 13.48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49頁).pdf

1、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1目 錄引言01綠色供應鏈 CITI 指數02CITI 指數十年評價(2014-2023)033.1 2023 年度 CITI 指數評價結果3.2 CITI 指數十年評價回顧CITI 指數十年觀察(2014-2023)044.1 中國環境治理和信息公開有力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4.2 綠色供應鏈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挑戰和展望066.1 挑戰:綠色供應鏈建設的理想與現實仍有巨大差距6.2 展望:綠色供應鏈事關全球環境和氣候安全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良好實踐055.1 龍頭企業借助環境信息公開推動大批供應商做出改善5.2 領先企業探索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管理新模式5.3

2、 PRTR 與碳數據披露,見證供應鏈減污降碳進展附錄07附錄 I 中外企業披露在華供應鏈環境和碳管理工作附錄 II 2023 年度 CI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附錄 綠色選擇倡議(2007 年 3 月 21 日)Contents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010250 多年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供應鏈大規模遷移和擴展,給全球很多地區帶來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轉移,給供應鏈中心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甚至影響到當地社區的健康安全。供應鏈的環境管理有其特殊性:全球采購,層層外包,品牌企業常常不再是主要的直接污染者;供應商數量大,且與

3、品牌企業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污染沿價值鏈向上游延伸,品牌企業固有的環境管理模式鞭長莫及,僅靠第三方驗廠效率低下,且常常陷入貓鼠游戲困境。通過前期綠色選擇倡議的實踐,我們看到政府公開發布的監管記錄,可以為各方直面供應鏈污染問題提供切入口。而跟進解決供應鏈環境問題,則需要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加強自身環境信息披露,并不斷向供應鏈上游延伸,直至實現全價值鏈的有效管理。因此我們開發的綠色供應鏈評價指數,定名為企業信息公開指數(Corporate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Index,簡稱“CITI”)?;厥资?,我們看到中國環境信息公開所取得的歷史性進展,為企業加強在華供應鏈環

4、境管理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數據基礎設施。2015 年正式實施的新環境保護法史無前例地設立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專章,代表著環境信息公開形成社會共識;而蔚藍地圖收錄的污染源環境監管記錄數量,也從 2014 年 CITI 指數首次評價時的 15 萬條,躍升至 2023 年 9 月的總計近 300 萬條?;厥资?,我們見證環境信息公開一步步打破上下游市場主體間、市場主體與監管部門和公眾之間的信息壁壘,助力各方合力構建環境和碳數據基礎設施,開發基于數據的評價體系和數字化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建設的綠色供應鏈體系,在采購中納入環境和氣候標準,形成正向的約束和激勵機制,通過公平競爭和優勝劣汰,推動供應商企業

5、提升環境和氣候表現?;厥资?,我們見證供應鏈需開展環境管理的認知逐步成為主流:從 2014 年第一期評價時僅有 37%的企業主動承諾綠色采購,到今天評價范圍大幅擴展的條件下,高達73%的企業通過供應商守則或年度報告,披露供應鏈環境與氣候風險管控要求1;我們見證了龍頭企業借助公開的監管信息,推動大批供應商企業做出改善:從首期參評企業推動500 余家供應商作出回應,到今天累計推動 2.5 萬余家供應商交流、整改或披露。1.注:2014 至 2023 年 CITI 指數評價范圍、評價要求與參評企業的數量變化請見本報告第二章表 2-1。200720132014201020062007 年,針對數據收集

6、中識別的供應鏈污染問題,IPE 聯合 20 家環保組織發起綠色選擇倡議,倡議大型企業主動加強供應鏈的環境管理,對照環境不達標企業名單對供貨商進行篩選;倡議消費者關注品牌企業的環境表現。2013 年,中國啟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之后又啟動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同年,IPE 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合作研發綠色供應鏈 CITI 指數。2014 年,亞太經合組織通過了關于建立 APEC 綠色供應鏈合作網絡的倡議,首次強調供應鏈發展的綠色化議題。同年,IPE 首次發布綠色供應鏈 CITI 指數,并連續十年開展 CITI 指數評價。2010 年,針對重金屬污染造成的環境和健康風險,IPE

7、 聯合多家環保組織伙伴開展 IT 產業供應鏈調研,首期與 29 家 IT 行業品牌企業溝通;2012 年,為解決印染等環節對水環境的嚴重影響,IPE 與合作伙伴又將供應鏈調研延伸到紡織業。2006 年,為應對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推動信息公開和多元參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在北京成立,并于當年發布水污染地圖,后續升級為蔚藍地圖網站。引言1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032.聯合國.氣候行動 EB/OL.2023-10-09.https:/www.un.org/zh/climatechange/paris-agreement.3.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 EB

8、/OL.2021-02-22:2023-10-09.https:/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EB/OL.2022:2023-10-09.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2/11/28/council-gives-fi-nal-green-light-to-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directive/.5.ISSB.IFRS S2

9、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S/OL.2023:2023-10-09.https:/www.ifrs.org/projects/completed-pro-jects/2023/climate-related-disclosures/.6.中國證監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 2 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 EB/OL.2021:2023-10-09.http:/ 萬余家企業借助蔚藍生態鏈工具追蹤自身環境風險,供應鏈環境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厥资?,我們看到綠色供應鏈建設,恰與中國持續加強環境治理的大潮相契合。在污染防治攻堅的過程中,中國主管部門積極推動綠

10、色供應鏈建設,生態環境部門建立雙綠聯盟,工業和信息化部門主導形成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推出“綠色供應鏈服務企業行”等項目,幫助企業構建和完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引導多利益方形成良性互動,通過綠色采購引入正向的市場壓力,推動供應鏈污染減排,助力中國的空氣質量和地表水水質十年間取得顯著改善?;厥资?,我們看到綠色供應鏈涵蓋的議題不斷拓展。在聯合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全球 194 個締約方加入巴黎協定2、中國提出“雙碳”目標的背景下,CITI指數的評價指標從首期的環境污染為主,逐步擴展到氣候變化、減塑、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消費等議題。其中應對氣候變化指標的權重大幅提升,并作為企業氣候行動指

11、數(CATI)進行獨立評價?;厥资?,我們看到供應鏈環境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綠色供應鏈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仍有很多行業的供應鏈龍頭企業,未能有效落實供應鏈環境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仍有待進一步向環境影響大、資源和能源密集的產業鏈上游延伸;很多公開做出環境和氣候承諾的企業,尚未將其落實到環境和氣候足跡最大的供應鏈環節;更有品牌企業在宣傳達成碳中和產品的同時,在供應鏈碳披露問題上出現倒退。展望下一個十年,一方面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的三重危機,一方面各主要經濟體還要面對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供應鏈安全挑戰,以及仍在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我們認為綠色供應鏈可以

12、成為中國工業領域協同落實雙碳戰略、協同降碳減污的重要抓手。從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3提出構建綠色供應鏈,實現產品全周期的綠色環保,到“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和多部委政策文件,均提出將打造綠色供應鏈作為構建綠色循環發展生產體系的重要一環。而在國際層面,供應鏈盡職調查和環境信息披露,正在從企業自愿履行的社會責任變為必須履行的強制義務。歐盟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4要求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盡職調查內容應披露價值鏈污染物排放轉移、范圍 3 溫室氣體排放等內容;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 2023 年 6 月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 號氣候相關披露

13、5要求報告主體披露其全價值鏈(范圍 1、2、3)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我們看到,中國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工作正在不斷加強。排污許可證制度的落實,有力推動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規范化。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有效推動了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企業披露年度碳排放信息。中國證監會 2021 年修訂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 2 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6,也鼓勵企業披露碳減排的措施與成效。在這些政策、法規的推動下,蔚藍地圖收錄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信息大幅擴展,其中企業公開披露的碳數據數量已達11600 條。展望下一個十年,我們呼吁各方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加強企業信息披

14、露,夯實環境、生態和氣候數據基礎設施;開展科學評價,推動龍頭企業開展綠色采購,沿供應鏈不斷向上游傳導正向約束和激勵;以數字創新驅動低碳轉型,通過大數據、云計算、AI、IoT、區塊鏈等技術,為企業端和產品端環境足跡的核算、披露和驗證提供高效解決方案,賦能供應鏈企業科學設定目標和績效評估,以環境和氣候信息助力采購方、投資者和消費者做出綠色選擇。展望下一個十年,我們預期中國仍將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綠色供應鏈建設應得到更多關注和加強。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新一輪的變遷正在發生,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南亞轉移,而新能源產業相關的原材料開采,也正在向非洲和南美延展,對當地環境監管和基礎設

15、施帶來嚴峻挑戰。我們建議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向更大區域乃至全球擴展,壓實全球企業責任,將大型品牌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減排承諾真正落實到供應鏈核心地區;同時幫助新興供應鏈地區提升環境管理能力,通過構建區域乃至全球的企業環境責任平臺,提高供應鏈氣候韌性,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避免新一輪污染轉移和生態破壞,打造環境和氣候友好、生態可持續的全球供應鏈,合力保護唯一的地球家園。04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0506自 2014 年發布以來,IPE 連續十年開展 CITI 指數評價,并依據全球環境治理的實際需求和重點議題持續升級

16、評價標準,陸續融入氣候行動、減塑、生物多樣性保護、產品環境友好設計、引導綠色消費等維度(表 2-1)。年份版本參評行業數量參評企業數量評價指南核心變化20141.08147奠定溝通與跟進、合規性與整改行動、延伸綠色供應鏈、目標設定與數據披露及回收再利用的指標維度20152.09167增加“推動供應商管理排入集中處理設施的廢水”指標20163.09198首次推出 CITI 指數 Top 3020174.014267增加“推動透明供應鏈”和“引導公眾開展綠色選擇”指標20185.016306增加供應商更及時披露環境信息的要求20196.019438增加“固體廢物負責任管理”指標首次將氣候行動指數評

17、價結果納入CITI 指數20207.020584增加“物流供應商負責任管理”指標20218.021613大幅提升“企業氣候行動“指標的權重20229.020650提升向上游延伸綠色供應鏈相關指標的權重,引導企業關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和碳足跡202310.022742提升產品環境友好設計、制造、廢棄產品回收相關指標的權重,引導公眾參與資源回收與再利用表 2-1 綠色供應鏈 CITI 指數逐年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二十一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成為“世界工廠”。然而,企業環境責任長期未能有效延伸至其產品制造過程。由于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評價和指

18、標體系也很少涵蓋供應鏈環境管理。2014 年,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基于多年開展綠色供應鏈工作的研究和實踐,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聯合開發了全球首個基于企業在華供應鏈環境管理表現的量化評價體系綠色供應鏈 CITI 指數(以下簡稱“CITI 指數”)。在對標國際可持續發展主流機制的基礎上,CITI 指數重點關注在中國采購的中外企業如何降低供應鏈,特別是產品生產和上下游運輸對環境和氣候的負面影響,推動供應商持續提升環境表現,降低能源和資源使用、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開展環境和碳信息披露,構建與利益方的信任(圖 2-1)。圖 2-1 綠色供應鏈 CITI 指數評價維度在評價的同時,CIT

19、I 指數也為在華生產和采購的企業提供了一套基于數據和披露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路線圖,引導企業:將供應鏈納入環境管理和氣候治理機制,借助環境大數據提升管理效率,更全面管控在華供應鏈的環境和氣候風險;檢索供應商的環境合規表現,以產品生命周期環境合規為目標,將環境和碳管理逐步延伸至供應鏈更加上游的高耗能、高排放環節;激勵供應商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采取節能減排措施,降低環境影響和碳足跡;推動供應商積極與利益方溝通交流,通過充分的信息公開構建信任;引導供應商管控自身供應鏈的環境表現和溫室氣體排放,帶動產業鏈加速綠色低碳轉型。CITI 指數綠色供應鏈2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

20、2014-2023)0708經過十年的發展,CITI 指數不僅與聯合國 2015 年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契合(圖 2-2),同時對標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以下簡稱“GRI”)編制的 GRI 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歐盟發布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以下簡稱“CSRD”)、關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草案(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n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等新規,以及減污

21、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綠色制造 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導則(GB/T 33635-2017)等中國政府主管部門提出的政策要求和國家標準,是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和主流機制的有益補充。圖 2-2 CITI 指數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標CITI 指數評價維度CITI 指數評價目標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溝通與透明引導企業關注其供應鏈生產過程對當地環境產生的影響,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機制,回應利益方關切合規與整改行動引導企業關注供應鏈環境合規情況,盡可能降低產品制造過程對空氣、水、土壤及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延伸綠色供應鏈引導企業減少供應鏈化學品使用、廢水排放、廢棄物處理等過程的環

22、境影響,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引導企業向供應商推廣提升環境績效的技術與管理方式節能減排引導企業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引導企業降低供應鏈污染物排放推動公眾綠色選擇引導企業與公眾建立積極聯系,協助公眾參與綠色消費以及廢棄物回收再利用CITI 指數十年評價(2014-2023)3.1 2023 年度CITI 指數評價結果3.2 CITI 指數十年評價回顧3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09100188.61172.42160.583147.664138.861271.322257.823247.324238.10383.780284.541370.482354.463

23、347.24337.960478.621468.062453.623446.444437.80577.761567.782553.563545.344537.680677.061667.42653.223644.464635.080776.321764.862750.043741.564734.660875.11864.162849.223841.384834.60974.881963.282849.223939.464933.541074.762062.93048.684039.185033.32023 年度 CITI 指數完整得分見附錄 II2023 年度 CITI TOP50 3.1 2

24、023 年度 CITI 指數評價結果2023 年度 CITI TOP50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11122023 年評價覆蓋 22 個行業的 742 家企業,Levi Strauss&Co.,阿迪達斯,Inditex,思科,彪馬,耐克,VF,富士康,Primark 和 New Balance 名列前十名。戴爾和蘋果保持卓異表現。對比各區域參評企業得分顯示,歐美企業在最高分和平均分上均保持相對領先。亞太地區(除大中華區)參評企業處于平均水平,但最高分與北美、歐洲差距較為明顯。大中華區高分企業,特別是富士康、立訊精密、鵬鼎控股、華為、安踏、聯想、李寧、

25、維他奶等緊追歐美,但平均水平仍與其他三個主要區域有較大差距,顯示區域內相當數量的企業供應鏈環境管理有待加強。不同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整體表現差距較?。▓D 3-2)。即使多家企業進入 TOP 50的紡織與皮革、IT/ICT 行業,平均分也徘徊在 20 分左右,較 2022 年無顯著進展,行業整體表現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餐飲、醫藥、啤酒、白酒、自行車/助力車、家裝等行業的最高分與平均分均處于較低水平,綜合表現相對落后。同一行業內,領先企業與其他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差距逐漸拉開,IT/ICT、紡織與皮革、零售、互聯網平臺、日化等行業的兩極分化尤為顯著。雖然食品飲料、家電、乳制品、日化、房地產建筑

26、等行業近年來涌現出一些領先企業,但大部分企業多年來仍未披露綠色低碳采購相關的任何進展,亟待開展行動并提升披露水平。2023 年度 CITI 指數對比分析 圖 3-1 2023 年 CITI 區域得分對比圖 3-2 2022-2023 年行業得分對比77.注:因較多企業同時屬于紡織與皮革行業,因此合并進行分析。2023 年評價期間,參評企業推動 4619 家供應商就環境違規問題、整改措施和環境信息披露與環保組織開展溝通交流(圖 3-3),1605 家供應商披露違規整改信息;近 5000 家供應商利用蔚藍生態鏈追蹤自身環境風險,實現供應鏈環境管理長效化。圖 3-3 2023 年評價期間在采購企業推

27、動下就整改和環境信息披露與環保組織溝通的供應商分布3.2 CITI 指數十年評價回顧十年間,CITI 指數評價與報告發布,留下難忘時刻。圖 3-4 2014 年 CITI 評價發布現場圖 3-8 2018 年 CITI 報告發布現場201420182019202020212022圖 3-5 2015 年 CITI 報告發布現場2015圖 3-6 2016 年 CITI 報告發布現場20162017圖 3-7 2017 年 CITI 報告發布現場圖 3-9 2019 年 CITI 報告發布現場圖 3-10 2020 年 CITI 報告線上發布圖 3-11 2021 年 CITI 報告發布現場圖

28、3-12 2022 年 CITI 報告發布現場13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14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1516自 2014 年首次評價以來,十年間,CITI 指數的評價維度持續擴展、評價要求日趨嚴格,但進入 TOP 50 行列的企業平均得分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且競爭日益激烈(圖 3-14)。十年間,來自 14 個行業的 92 家中外企業曾先后進入 TOP 50(圖 3-13),展示出一批領先企業積極回應全球環境挑戰、努力打造綠色供應鏈的歷程。進入TOP 50 次數 企業10 次9 次8 次7 次6 次5

29、 次4 次3 次2 次1 次圖 3-13 進入 TOP 50 的企業次數2014 年首次評價時,TOP 50 僅來自紡織與皮革、IT/ICT、汽車、日化、食品飲料、紙業 6 個行業。十年間,紡織與皮革行業的企業在 TOP 50 中占據絕對優勢,阿迪達斯、C&A、Esprit、Gap、H&M、Inditex、Levi Strauss&Co.、馬莎百貨、耐克、Primark、彪馬、優衣庫等企業連續 8 年及以上位列 TOP 50(圖 3-13,3-15)。TOP 50 行業分布(2014-2023)圖 3-14 2014-2023 年 TOP 50 分數變化圖 3-15 2014-2023 年 T

30、OP 50 行業與企業數量變化88.注:企業可能同時屬于 2 個行業,行業分布存在重復計數,部分年份 TOP 50 總數大于 50 家。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1718IT/ICT 行業緊隨其后,除佳能、富士康、華為、微軟、皇家飛利浦、三星連續多次進入TOP 50 外,蘋果和戴爾更分別于 2019、2020 年成為 CITI 卓異品牌,并保持至今(圖 3-16)。這兩個行業相對領先的表現,既是行業企業自身努力的結果,也離不開多個利益方的關注和推動,其中既包括消費者,也包括自 2010 年起開展行業調研的中國環保組織。經過十年的發展,這兩個行業的領先

31、企業已經借助環境信息公開,與利益方積極互動,將供應鏈環境管理延伸至產業鏈更上游的高環境影響、高碳排環節,綠色供應鏈管理持續保持領先。其他行業十年間進入 TOP 50 行列的企業數量變化不大,入圍數量基本在 1 至 4 家之間(圖 3-15)。其中,食品飲料行業的達能、紙業的王子控股、日化行業的寶潔等近三年穩定保持在 TOP 50 之列;汽車行業的極星后來居上,2022 年首次被納入評價即躋身 TOP 50。汽車零部件、化工、光伏設備等行業中也涌現出如舍弗勒、昂高、隆基綠能等綠色供應鏈管理新秀。期待相關行業能夠在領跑企業的帶動下,涌現出更多供應鏈環境管理先進企業。圖 3-16 CITI 卓異品牌

32、美洲(主要為北美)和歐洲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方面起步較早,進入 TOP 50 的企業數量十年來始終保持在高位(圖 3-17)。其中,美洲企業平均分顯著高于其他地區,歐洲企業的平均分與 TOP 50 平均分基本一致(圖 3-18)。亞太地區(除大中華區)的企業早期與歐美領先企業的差距微弱,但 2020 年后在 TOP 50 中的占比和平均分與歐美企業逐漸拉開,主要原因是供應鏈環境管理向上游高環境影響環節延伸的推進力度不足,導致 CITI 總分有所下降。TOP 50 區域分布(2014-2023)大中華區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方面整體起步較晚。但隨著中國政府環境執法力度和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雙

33、碳”目標以及減污降碳戰略的實施,加之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大中華區企業近兩年進入 TOP 50 的數量有所提升。其中,富士康、鵬鼎控股、立訊精密等躋身全球 IT/ICT 產業核心供應鏈的大型集團或上市公司,在終端客戶的影響下開始管控自身供應鏈的環境表現和溫室氣體排放,正在帶動 IT/ICT 產業鏈加速綠色低碳轉型。面向全球市場的安踏體育、華為、李寧、聯想、TCL、維他奶、溢達等企業,近年來大幅度提升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與影響力,陸續進入 TOP 50 行列。朗詩和萬科依托房地產行業的集中/聯合采購平臺,逐步推動建筑和建材產業鏈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圖 3-17 2014-2023 年 TOP 50

34、企業區域分布圖 3-18 2014-2023 年 TOP 50 企業平均分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1920CITI 指數十年觀察4(2014-2023)4.1 中國環境治理和信息公開有力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4.2 綠色供應鏈建設取得重要進展50 多年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供應鏈大規模遷移和擴展,給全球很多地區帶來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轉移,給供應鏈中心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甚至影響到當地社區的健康安全。在此背景下,2006年,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發布水污染地圖,后續升級為蔚藍地圖。2007年,針對數據收集中識別的供應

35、鏈污染問題,IPE 聯合 20 家環保組織發起綠色選擇倡議(見附錄),倡議大型企業主動加強供應鏈的環境管理,對照環境不達標企業名單對供貨商進行篩選;倡議消費者關注品牌企業的環境表現。2013 年,IPE 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合作研發綠色供應鏈CITI 指數。2014 年,IPE 首次發布綠色供應鏈 CITI 指數,并連續十年開展 CITI 指數評價。十年評價期間,我們見證了中國環境治理的大幅加強和環境信息公開的歷史性擴展,對在華綠色供應鏈建設所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一批中外龍頭品牌和供應商企業,借助監管機構公開的環境信息,開展自身環境信息披露,與多個利益方密切合作,形成了大量的綠色商業

36、實踐,助力在華供應鏈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中國政府陸續出臺綠色制造、綠色供應鏈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歐盟近期頒布供應鏈環境盡職調查、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相關的新規,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特別是供應鏈 ESG 表現的關注持續升溫,使綠色供應鏈管理從企業可持續發展“加分項”變為“必答題”。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21224.1 中國環境治理和信息公開有力推動 綠色供應鏈建設對于下游品牌來說,供應鏈排放常常是品牌企業排放的主體部分。但供應鏈的減排是重點,也是難點,因為供應鏈的環境管理有其特殊性:全球采購,層層外包,品牌企業常常不再是主

37、要的直接污染者;供應商數量大,且與品牌企業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污染沿價值鏈向上游延伸,品牌企業固有的環境管理模式鞭長莫及。大約十幾年前,一些供應鏈污染問題開始暴露,少數跨國公司試圖把以勞工權益為主的企業社會責任審核,向供應鏈環境合規延伸。但是,僅靠第三方驗廠的傳統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市場化的驗廠往往難以有效識別問題,甚至頻頻出現造假,陷入貓鼠游戲困境。2007 年 IPE 聯合 20 家中國環保組織發出綠色選擇倡議,提出應關注政府發布的監管記錄,以此作為保障環境合規的切入點。其后 IPE 在與伙伴機構合作開展針對 IT 和紡織供應鏈的調研和推動工作中,還將供應鏈信息檢索的范圍,擴展到經過政府確

38、認的社區公眾投訴舉報。然而,當時一些地方仍然將 GDP 發展置于環境保護之前,環境執法不嚴,同時環境信息公開有限,使得基于信息公開的解決方案遭遇瓶頸,對綠色供應鏈的支撐作用還不夠顯著。2013 年,回應民眾對清潔空氣的強烈訴求,中國開始建立全國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同時啟動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之后又啟動了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6 年中央環保督察在全國鋪開,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2020 年 9 月,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39、。同時,藍天保衛戰和污染防治攻堅戰仍在進一步深入推進。2022 年,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隨著污染治理的大規模展開和雙碳戰略的制定與推進,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大幅度加強。2013 年,IPE 聯合 25 家社會組織,發起污染源信息全面公開倡議,建議實時公開在線監測數據。就在當年 7 月 31 日,原環境保護部發布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9,要求從 2014 年起,國控重點空氣和水污染源,分別以每小時和每兩個小時的頻次發布在線監測數據,這是全球首次實現大規模在線監測數據實時公開。2015

40、 年實施的新環保法以專章形式明確信息公開要求,隨后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重點排污單位安裝在線監控設備,并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的主體責任,中國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及數據應用得到快速發展。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的十年評價,見證中國政府環境監管和信息公開取得的歷史性進步。污染源環境信息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公認原則。環境信息公開提供重要數據基礎設施在此背景下,蔚藍地圖收錄的污染源環境監管記錄數量,也從 2006 至 2014 年累計不足 20 萬條,躍升至 2023 年 9 月的總計近 300 萬條(圖 4-1)。在政府環境

41、信息公開大幅擴展的同時,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曾經長期滯后。近年來這一局面發生了令人振奮的變化。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確認建立排污許可制度,其后生態環境部發布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建立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2022 年正式施行的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更為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中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進入了全新的時代?;?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試行)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規,蔚藍地圖收錄的企業環境數據類型也持續擴展

42、:從監督性監測數據到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從固定污染源信息到道路運輸、飛機、船舶等移動污染源信息,從污染物信息擴展到碳排放信息、生態紅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等。其中碳排放數據的擴展尤為引人注目。在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 推動下,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企業開始有效披露年度碳排放信息。中國證監會 2021 年修訂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 2 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10,也鼓勵企業披露碳減排的措施與成效。蔚藍地圖收錄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數據大幅擴展,其中企業公開披露的碳數據數量已達 11600 條。圖 4-1 蔚藍地圖數據庫收錄污染源監管記錄數量

43、逐年變化9.環境保護部.關于印發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和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監督性 監 測 及 信 息 公 開 辦 法(試 行)的 通 知 EB/OL.2013-07-30:2023-10-14.https:/ 2 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 EB/OL.2021:2023-10-09.http:/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2324環境信息公開的擴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監督以及綠色供應鏈、綠色金融等市場化應用?;跀狄郧в嫷臄祿此傻沫h境大數據,IPE 得以與合作機構共同研發企業動態環境績效指數(Dynamic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

44、e Assessment,簡稱 DEPA),以協助各方判斷企業的環境表現,助力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賦能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DEPA 依據企業所處地區信息公開指數、企業信息披露水平和環境績效修復程度等進行動態化賦分核算,以綠色、藍色、黃色和紅色由高至低標識績效等級。目前,已實現超過 1400 萬企業的動態環境績效追蹤。這些污染源信息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礎。在中國開展采購的中外企業利用這些公開的信息,將供應鏈環境管理從生產制造供應商(即固定污染源)擴展至物流運輸服務提供商(即移動污染源),從事后了解違規原因擴展至通過排污許可限期整改、企業環境信用、企業動態環境績效、重污染天氣績效分

45、級、正面清單、自動監測數據、限停產及豁免等多維度企業畫像,評估供應商環境管理能力與環保設施運行情況,減少違法行為發生。采購企業不再局限于關注供應商污染排放對環境和社區的影響,還追蹤供應商的溫室氣體減排進展,及對當地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影響。政府環境信息公開不僅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設施,也助力形成了基于大數據的創新解決方案。2018 年,IPE 基于蔚藍地圖數據庫和互聯網技術,開發了自動化的供應鏈環境和碳管理工具蔚藍生態鏈(圖 4-3)。采購企業可以利用蔚藍生態鏈,大規模追蹤在華供應鏈的生態環境表現、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與轉移情況,通過蔚藍地圖 APP 和郵件及時獲取供應商上述情

46、況的推送提示,大幅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供應商也可以通過蔚藍生態鏈關注自身的生態環境表現、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與轉移情況,與采購企業等利益方同步獲取推送提示,更主動地履行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及時就違規和超標問題作出公開說明,成為采購企業在供應鏈環境和氣候風險管控工作中的平等伙伴?;谛畔⒐_形成高效解決方案圖 4-2 蔚藍地圖網站企業動態環境績效地圖截至 2023 年 9 月,超百家采購企業、行業協會、貿易商、大型供應商企業通過蔚藍生態鏈規?;瘷z索其供應商的環境表現。圖 4-3 蔚藍生態鏈工作機制示意圖2014 年以來,中國政府,特別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生態環境部,對綠色供應鏈的關注程

47、度越來越高,政策和標準制定步伐明顯加快,陸續出臺一系列涉及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規劃、政策和標準?!笆濉逼陂g,工信部出臺的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 年)11 明確提出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支持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總計評選出 189 家綠色供應鏈示范企業12。2017 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出臺國家標準綠色制造 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導則(GB/T 33635-2017),并陸續發布四項配套標準,指導和規范企業建立系統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笆奈濉逼陂g,在降碳減污協同增效的戰略下,綠色供應鏈管理成為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重要抓手。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

48、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13再次提出構建綠色供應鏈,實現產品全周期的綠色環保,鼓勵各行業提高供應鏈綠色化水平?!笆奈濉惫I綠色發展規劃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關于加強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多項工業領域碳達峰配套政策,均提出將打造綠色供應鏈作為構建綠色循環發展生產體系的重要一環。綠色供應鏈外部要求漸趨細化11.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 年)EB/OL.2016-06-30:2023-10-09.https:/ EB/OL.2021-11-04:2023-10-09.https:/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 EB/OL.2021-02-22:202

49、3-10-09.https:/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2526國際方面,歐盟推動采購企業更主動開展供應鏈環境與氣候風險管理工作,先后制定或出臺了德國供應鏈盡職調查法案、“歐盟盡職調查指令”、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歐盟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以及歐洲可持續性報告標準等。供應鏈環境與氣候風險的管控,也陸續成為一些 ESG 主流標準衡量供應鏈可持續性的指標,其中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 號氣候相關披露尤為引人注目。相關規定要求詳見報告下文的展望部分。隨著中國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污染源環境信息在社會監督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自 20

50、10 年起,IPE 與綠色江南、自然之友、南京綠石、自然大學、環友科技、福建綠家園、淮河衛士、朝露環保等多家環保組織利用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公開披露的環境信息,結合現場走訪開展供應鏈污染調研。針對 IT/ICT、紡織與皮革、汽車、日化、電池、食品飲料、啤酒、化工等多個行業的供應鏈環境問題,環保組織撰寫并發布 23 份調研報告,針對垃圾焚燒、鋼鐵等行業的環境表現撰寫并發布 4 份行業觀察報告?;谶@些調研結果,環保組織推動多家在華開展采購的中外企業公開作出回應,推動存在環境違規的子公司和/或供應商公開披露整改措施,定期與環保組織交流供應鏈環境管理進展,接受公眾對于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承諾的監督。除

51、了開展供應鏈污染調研,IPE 與綠色江南、綠行太行、綠行齊魯、江西青贛、武漢行澈、綠滿江淮、環友科技、蕪湖生態、以及自然之友多地小組等環保組織對近 600 家企業開展的第三方現場環境審核進行監督,推動企業披露審核和整改報告,并通過蔚藍地圖網站公開,接受社會各界對于其環境改善成果的持續監督。多元共治推動綠色供應鏈圖 4-4 環保組織與企業、社區代表共同交流企業環境問題以綠色江南為代表的環保組織,在開展環境監督的過程中,將環境大數據及數字化解決方案、無人機等科技手段與環境監督相結合:借助蔚藍生態鏈規?;_展監督工作,提升監督效率;結合無人機拍攝形成立體化現場實地調研方式,對企業環境管理現狀開展更多

52、維度的觀察。綠色江南通過向企業致函、向相關部門反映企業違法情況等方式推動企業借助蔚藍地圖對于自身環境問題主動作出公開說明,實現多方(生態環境部門、企業、公眾)信息和數據的共享,通過信息披露構建信任。在綠色江南、江西青贛、蕪湖生態等環保組織的推動下,基于環境大數據平臺的生態鏈解決方案已經吸引 3.2 萬家生產企業、環保社會組織、國際國內采購品牌、金融機構、投資者和研究機構加入。部分地方環境部門也表達了加入的意愿,以實時監控轄區出現環境問題的企業是否及時有效地披露整改情況,承擔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2022 以來,綠色江南連續兩年在全球供應鏈中心城市蘇州舉辦“循環經濟與碳中和暨綠色供應鏈論壇”,邀請

53、來自生態環境和工信部門的代表、行業專家、品牌和供應商代表共同探討打造高質量綠色供應鏈,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化發展。圖 4-5 環保組織在不同企業的現場調研照片圖 4-6 2023 年循環經濟與碳中和暨綠色供應鏈論壇照片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274.2 綠色供應鏈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在外部監管加強和信息公開擴展的有利條件下,我們看到綠色供應鏈的理念逐步主流化,管理更加數字化,觸達和影響到的企業數量趨向規?;?,領跑行業和領先品牌將綠色供應鏈管理向上游熱點環節延伸,從環境合規入手,向超越合規推進,通過推動供應商企業核算和披露,設定減排目標,切實推動綠色低碳轉型。2007 年,IPE 聯合 20 家環

54、保組織發起綠色選擇倡議時,僅有少數采購企業有較為明確的政策,能夠建立管理機制確保政策落地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2014 至 2023 年的十年間,我們看到綠色供應鏈理念在參評企業中逐步主流化。采購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意識較十年前顯著提升,在參評行業和參評企業大幅擴展的情況下,公開承諾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占比從 2014 年的 37%,躍升至 2023 年的 89%。更多采購企業形成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政策:通過供應商守則、年度報告等渠道公開披露供應鏈環境與氣候風險管控要求的企業占比從 2014 年的 37%提升至 2023 年的 73%。2023年評價期間,60%的參評企業公開披露其綠色供應鏈管

55、理的具體方式、供應商審核內容、年度管理進展與成效,其中 254 家企業明確將環境合規作為供應商準入要求之一。采購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建立供應商環境影響定期檢索機制、公開披露檢索頻次的采購企業占比從 25%提升至 60%。2023 年評價期間,163 家采購企業借助包括蔚藍生態鏈在內的自動化管理工具追蹤供應商環表現,管理效率顯著提升。如本文 4.1 章節所述,IPE 于 2018 年基于蔚藍地圖數據庫收錄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開發了自動化管理工具蔚藍生態鏈。截至 2023 年 9 月底,67 家在中國開展采購的中外企業及聯采平臺,明確提出利用蔚藍生態鏈管控在華供應商的環境和氣候

56、風險,并要求供應商企業通過蔚藍生態鏈關注自身的表現。綠色供應鏈理念和管理趨向主流化進展一圖 4-7 公開披露借助蔚藍生態鏈開展供應鏈管理的采購企業部分采購企業已將綠色供應鏈管理逐步延伸至高環境影響環節,十年間,公開披露供應鏈環境管理范疇從 1 級(直接)供應商延伸至 2 級或更上游原材料等供應商的企業數量,從22 家提升至 97 家。其中,紡織企業基本能將環境管理延伸至染整、水洗環節,IT 企業大部分已延伸至電路板、連接器等制造環節。延伸管理主要依靠兩種方式,一是采購企業將綠色供應鏈管理范圍擴展至上游高環境影響環節,直接開展追蹤與管理;二是將環境管理要求、管理方式等告知主要供應商,賦能供應商自

57、主管控其采購企業的環境表現,通過供應鏈逐級管控的方式延伸至上游高環境影響環節。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28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2930政府監管信息和經過確認的投訴舉報信息,作為第三方數據,可以成為各方直面供應鏈污染問題的切入口,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有效性。而跟進解決供應鏈環境問題,則需要企業發揮主體作用。自 2014 年以來,通過 CITI 指數“合規與整改行動”指標的評價,我們看到采購企業從推動供應商反饋說明,到推動供應商核算、披露,直至設定目標,開啟減排行動;也看到這樣的推動從直接供應商,逐步向上游的熱點環節延伸。十年間,

58、越來越多的采購企業基于自身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推動供應商向社會公開披露違規問題改善情況與環境合規信息。在檢索供應商環境合規表現的基礎上,推動存在環境違規問題的供應商公開披露情況說明與整改證明資料的采購企業數量從 2014 年的 40 家增加至 2023 年的 102 家。更多品牌雖未推動公開披露,但也開始借助大數據開展供應鏈環境管理。在采購企業的引導與推動下,就環境違規問題、整改措施和環境信息披露與環保組織開展溝通交流的供應商從 2014 年的 500 余家,躍升至 2023 年累計超 2.5 萬家14。做出公開反饋的供應商企業分布在全國 295 個城市。其中,珠三角、長三角等出口加工基地的

59、企業數量占據最大比重,環渤海以及中西部等內陸城市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加(圖 4-9)。在綠色江南等伙伴機構的共同推動下,3.2 萬余家供應商利用蔚藍生態鏈追蹤自身環境風險,實現供應鏈環境管理長效化。十年間,在采購企業累計推動的 2.5 萬家次供應商中,8000 余家供應商企業通過蔚藍地圖網站公開披露針對既往環境違規記錄的情況說明和整改文件;8500 百余家企業通過 GCA審核,就違規的具體原因、整改方式、整改效果、后續環境合規情況等進行充分的解釋說明,并公開披露審核報告,持續接受各方監督,涉及違規記錄的罰款金額超過 3 億元人民幣。供應鏈信披規模和環境表現雙雙提升進展二圖 4-8 十年間就整改和環

60、境信息披露與環保組織溝通的供應商累計數量圖 4-9 2014-2023 年 9 月 30 日就整改和環境信息披露與環保組織溝通的供應商分布14.注:此數據為 IPE 成立以來與企業溝通累計。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3132圖 4-10 2014-2023 年供應商開展信息披露與通過 GCA 審核數量15圖 4-11 2014-2023 年供應商公開披露解釋說明涉及的主要違規問題15.2023 年統計數據截止日期為 2023 年 9 月 30 日,非全年數據。通過 8500 余家供應商公開披露的情況說明、整改證明文件和審核報告,我們觀察到,2014

61、至 2023 年間,37%的問題涉及超標超總量排污,近 1/4 為未按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或驗收等程序性違規。我們還注意到,隨著中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進展,“十四五”期間,揮發性有機物(VOCs)取代二氧化硫成為大氣環境質量的約束性指標,涉及 VOCs 無組織排放的監管記錄呈現上升趨勢。通過圖 4-10 可以看到,2020 年以來,針對既往環境違規問題開展信息披露的企業的數量已較為穩定。我們分析認為,這和供應商環境違規和行政處罰的數量趨向平穩有關。這體現出經過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多輪中央環保督察之后,企業管理粗放、污染嚴重的勢頭得到遏制,環境表現實現較為顯著的提升。同時,中外采購企業又能夠通過環

62、境大數據,篩選出環境表現更優的供應商,進一步控制了供應鏈環境風險。在環境合規的基礎上,中外領先品牌一直以來希望超越合規。2016 年啟動的環保督察多次發現工業廢水偷排,危險廢物非法填埋、處置及跨區傾倒等問題,凸顯出有毒有害物質管理和信息公開的缺失對于環境治理的不利影響。十年間,我們看到 33 家行業龍頭企業在檢索并激勵供應商提升環境合規表現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供應商披露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以及污染物排放與轉移(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PRTR)數據,追蹤企業向大氣和水等環境介質釋放的有毒有害物質,以及轉移處理或處置的污染物(圖4-

63、12)。十年間,這些企業累計推動 8934 家供應商企業填報并通過蔚藍地圖網站發布 10304 份年度環境數據。這些企業來自中國 28 個省的 193 個城市,隸屬于 58 個國民經濟行業,其中超過 36.4%來自紡織產業鏈,23.7%來自 IT/ICT 產業鏈。多數企業已經可以自主開展數據核算和填報,連續多年通過蔚藍地圖網站進行披露。圖 4-12 將 PRTR 數據披露納入供應商管理要求的采購企業(排名不分先后)領先企業將碳和 PRTR 數據測算和公開披露納入供應鏈環境管理要求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3334圖 4-13 企業通過 PRTR 數據

64、披露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圖 4-15 十年間通過 PRTR 披露廢水中優先控制化學品、有毒有害物質、新污染物的企業數量圖 4-16 十年間通過 PRTR 披露廢氣中優先控制化學品、有毒有害物質、新污染物的企業數量圖 4-14 企業通過 PRTR 數據披露廢水中 COD 與氨氮的排放總量2016 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16,將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作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約束性指標。我們針對 2016 以來,連續多年通過 PRTR 數據披露以上四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企業進行分析,結果顯示:2016 至 2021年連續 6 年披露廢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

65、企業中,這兩類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整體均呈下降趨勢。結合 GCA 審核過程對廢氣超標企業整改方案的分析,我們認為廢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大部分主要城市的工業企業在十三五期間陸續淘汰了自有燃煤小鍋爐,工業生產轉為使用生物質燃料、天然氣作為能源。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在 2018年后迅速下降,降幅顯著高于全國平均;二氧化硫自2016至2020年持續下降,此后趨于平緩。廢水污染物方面,2016 至 2022 年連續 7 年披露廢水中 COD 與氨氮排放總量的企業中,COD 與氨氮排放總量均在“十三五”前期,特別是 2016 至 2018 年間呈現上升趨勢,在2018 至 2019 年

66、間保持較高排放量,其中氨氮在 2019 年達到峰值。但兩項指標均自 2020年起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22 年排放量較 2016 年相比顯著減低。16.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EB/OL.2016-12-05:2023-10-16.https:/ 2023 年 9 月,共計 2670 家企業通過PRTR 披露了上述污染物的釋放與轉移情況,其中硝基苯、硫化物、苯胺類為企業披露最多的三類廢水中有害物質;硫化氫、苯系物、氟化物為披露前三位的廢氣中有害物質。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35362015 年,CITI 指數首次增

67、加供應鏈透明度指標。九年間,公開披露供應商名單的企業數量從 2015 年的 9 家增加至本次評價期內的 174 家,顯示供應鏈需提升透明度的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認可。2018 年,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與 IPE 合作開發綠色供應鏈地圖,成為全球首個致力于展示領先企業對透明供應鏈和環境管理承諾的互動平臺。綠色供應鏈地圖將采購企業在華供應商名單與官方發布的企業廢水、廢氣自動監測數據,企業自行披露的年度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信息等相關聯。采購企業可以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向利益方展示其供應鏈透明度以及供應鏈環境和碳管理成效,同時激勵供應商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降低供應鏈環境影響,

68、接受社會監督。截至 2023 年 9 月,共計 30 家中外企業通過綠色供應鏈地圖,披露 3036 家供應商的環境表現,覆蓋行業從紡織與皮革、IT/ICT陸續擴展至食品飲料、紙業、日化、汽車零部件、零售、機械設備等 8 個行業。除歐美等綠色供應鏈管理起步較早的地區,大中華區的企業近年來也開始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安踏成為首家披露供應商環境信息的中國紡織企業,立訊精密成為既聯想后,第二家加入綠色供應鏈地圖的中國 IT/ICT 企業。供應鏈透明度能夠達到這樣的顛覆性級別,其基礎依然是環境信息公開和企業信息披露,而其保障則是 IT 技術的進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電子地圖、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的

69、應用,可以實現對大量分散數據源的整合,特別是對大量不同類別的文本的解析和提取,同時通過數據鏈連接采購企業和供應商,及時分發信息,按照標準格式收集反饋,實現高效信息披露,從而有效控制相關風險。巴黎協定簽署以來,全球近 150 個國家和地區、近千家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做出碳中和承諾。2020 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逐步建立“1+N”政策體系,中國企業的氣候行動也開始提速。中外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重點也從環境合規轉變為以降碳為主、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隨著全球化和產業分工不斷深入,大部分企業都涉及產品和服務的采購,這意味著來自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在企業排放總量中普遍占據較大比重。企業為實現全價值鏈的凈零

70、排放,需要識別和核算范圍 3 的排放熱點,與價值鏈上的利益方,特別是供應商合作開展減排,加速供應鏈低碳轉型。為推動企業開展供應鏈減排行動,深度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IPE 于 2018 年開發供應鏈氣候行動 SCTI 指數,自 2019 年起將氣候行動指數評價結果納入 CITI 指數。2021 年,IPE 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技術支持下將 SCTI 升級為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同時將CATI 評價結果以 20%的系數折算計入 CITI 指數的評價結果。透明供應鏈助力采購企業構建與利益方的信任供應鏈氣候行動成為關注重點進展三進展四圖 4-17 蔚藍地圖網站綠色供應鏈地圖2018 至 2

71、023 年,參評企業在供應鏈溫室氣體的測算、披露和減排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具體進展表現為:測算并披露范圍 3 排放的企業占比從 19.5%擴展到 44.2%;披露范圍 3 減排目標的企業占比從 14.4%增加至 30.2%,承諾范圍 3 減排的企業占比提升了超過一倍;推動供應商自主核算并披露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設定并披露碳減排/中和目標的參評企業數量從 16 家增加至 33 家;減排行動逐漸拓展到價值鏈上的更多排放源:2023 年 14.4%的企業與其上游高碳排原材料供應商開展能效提升、低碳技術創新等減排項目,21.7%的企業與物流供應商合作減少產品運輸與分銷過程的排放;聯想集團、戴爾、蘋果、阿迪

72、達斯、彪馬、微軟、立訊精密、隆基綠能等來自 IT/ICT、紡織與皮革、光伏設備等 14 個行業的 50 家企業測算并披露其主要產品的碳足跡數據。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3738圖 4-18 六年間通過碳數據披露表披露核心氣候指標項的企業數量 六年間,超過 3500 家供應商企業從最初僅利用綜合能耗數據估算溫室氣體排放,到借助數字化工具,依據主流溫室氣體核算標準識別碳排放源并開展碳核算,總計通過蔚藍地圖披露了 8000 余條碳數據。企業的披露維度也從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逐步拓展到范圍 1、2、3排放數據、方法學、數據的三方核查情況、碳強度、能源使用情況

73、、氣候目標等(見圖4-18)。隨著越來越多的參評企業意識到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的重要性,持續推動直接和間接供應商披露碳數據,2023 年評價期間,2225 家供應商企業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其碳排放數據,同比增長 15.5%。這些供應商企業最近一年碳排放(范圍 1&2)總計達 5618.85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17。約 2/3 的企業年度碳排放量在 100 噸到 10000 噸之間,107 家企業排放量大于 100 萬噸(企業排放量分布詳見圖 4-19)。1919 家企業使用中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平臺,核算其溫室氣體排放;261 家企業在碳核算的基礎上開展溫室氣體三方核查,并上傳核查報告,其中超過

74、 50%(141 家)來自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他企業分別來自紡織相關行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行業;在核算并披露企業范圍 1&2 排放的基礎上,175 家企業已核算并披露范圍3 排放量;947 家企業開始嘗試制定碳減排目標。其中,652 家企業設定絕對減排目標,同比增長了 99.4%,承諾減排量總計約 272.07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313 家企業設定強度減排目標。盡管相較于 2022 年,更多企業開始嘗試設定減排目標,但承諾減排量仍然較低,反映出供應商的減排雄心仍有待提升;其中:17.注:由于供應商企業間可能存在包含或供應關系,因此該數據可能涉

75、及重復計算。圖 4-19 本次評價期內通過蔚藍地圖進行碳披露的碳排放數量級分布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3940從行業分布來看,披露碳數據的企業來自 39 個行業18,主要包括紡織相關行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其中,來自紡織業及紡織服裝、服飾業的 887 家企業排放總量達 1620.69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來自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 337 家企業,碳排放量總量高達 2129.48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圖 4-20 本次評價期內通過蔚藍地圖進行碳披露的行業排放量分布(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圖 4

76、-21 本次評價期內通過蔚藍地圖進行碳披露的企業的行業分布(個)18.注:在蔚藍地圖網站披露碳數據的企業的行業分類標準采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部分企業缺失的行業信息由 IPE 參考企業主要產品劃定,僅供參考。5.1 龍頭企業借助環境信息公開推動大批供應商做出改善5.2 領先企業探索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管理新模式5.3 PRTR 與碳數據披露,見證供應鏈減污降碳進展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良好實踐5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41425.1 龍頭企業借助環境信息公開推動大批 供應商做出改善推進綠色供應鏈建設,既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

77、也需行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基于企業或行業綠色采購標準形成自我約束,通過社會監督和第三方認證體系確保公信力。在多年的綠色供應鏈評價過程中,我們觀察到一批龍頭企業與行業協會,借助環境大數據開展供應鏈環境合規管理,形成創新解決方案,推動供應商改善環境表現。在此過程中涌現出很多良好案例,刊登在蔚藍地圖網站,也記錄在十年的評價報告中。圖 5-1 蔚藍地圖網站品牌故事欄目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 0 1 4-2 0 2 2年綠色供應鏈C I T I指數評價報告索引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43442 0 1 8

78、-2 0 2 2年企業氣候行動C A T I指數評價報告索引2018202120192022202320202006 年,華為參與了深圳市環境保護局發起的“綠色采購”計劃,開始將政府提供的企業環保表現數據用于供應商管理。2011 年,華為率先加入 IPE 與合作伙伴發起的“綠色選擇”倡議,將蔚藍地圖收錄的企業環境信息納入供應商自檢表和審核清單,鼓勵供應商自我管理,并要求存在問題的供應商限期整改,確保供應商環保合規,同時公開披露整改證明資料,接受公眾對其供應商環境改善情況的監督。2014 年,華為在綠色供應鏈 CITI 首期評價中進入 TOP 50 行列,位列 IT 行業第七名,并持續擴大供應商

79、環境風險管控規模,定期與 IPE 溝通檢索結果和整改進度。截至 2022 年,華為定期檢索 900 多家重點供應商的環保表現19,并推動供應商自主開展供應鏈環境風險管控,利用蔚藍生態鏈將綠色供應鏈要求逐級延伸至產業鏈上游高環境影響環節,連續十年位列 CITI TOP 50 行列。(以上供應商數據均來自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歷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公開披露內容)案例一華為通過數字化牽引供應鏈綠色發展,共建綠色供應生態圖 5-2 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2022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19.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2022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 R/OL.2022.https:/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45

80、46安踏自 2023 年開始利用蔚藍地圖數據庫及蔚藍生態鏈自動化管理工具,規?;_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包括:要求集團自身生產單位與服裝、鞋類產品線的近 200 家供應商通過蔚藍地圖網站關注自身環境表現,就既往存在的環境違規問題公開披露整改證明資料,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在合規的基礎上,安踏進一步推動自營工廠和戰略核心供應商自主披露工廠層級的污染物排放轉移與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安踏還通過 IPE 的綠色供應鏈地圖,披露了 31 家重要供應商的環境表現、污染物與碳排放等信息,其中不僅包括鞋廠等直接供應商,還包括染整、材料等上游供應商,成為首家通過蔚藍地圖公開披露供應商環境表現的中國紡織企業。案例二安踏集團

81、 2023 年啟動綠色供應鏈管理,大幅提升透明度掃描二維碼,查看安踏品牌故事相較于歐美企業,安踏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在不到一年時間,從推動供應商就違規問題公開進行解釋說明,到超越合規披露污染物排放數據,再到披露透明供應鏈,大幅度提升綠色供應鏈管理透明度。2016 年 6 月 5 日,中城聯盟、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和全聯房地產商會,聯合朗詩、萬科共同發起“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以下簡稱“綠鏈行動”),旨在通過行業性綠色采購標準的制定,對多品類供應商進行環境管理。綠鏈行動的創新舉措,不僅解決了單個企業推動力不足、行業共性問題缺乏有效溝通等挑戰,還通過要求參與綠鏈行動的房地

82、產企業將列入白名單的供應商作為優先采購的對象,形成行業合力,擴展綠色采購的影響力。案例三房地產行業合力擴大綠色采購影響力7 年來,綠鏈行動已吸引 100 多家房地產企業加入,共推出 19 個品類“白名單”評審規則,并于 2022 年推出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環境合規白名單查詢平臺(以下簡稱“查詢平臺”)。該平臺基于 IPE 的蔚藍地圖數據庫,動態呈現房地產行業上下游供應商的環境合規表現,更加方便房企及時追蹤供應商的環境風險,激勵和引導供應商關注自身環境表現,及時就違規問題采取整改措施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截至 2023 年 9 月底,查詢平臺收錄 38 個國民經濟行業子類的超 134 萬家

83、企業,大幅擴展進入環境合規白名單的供應商數量。除了綠鏈行動,中城聯采作為綠鏈行動的聯合發起方,于 2022 年起將環境合規作為供應商投標的入門標準。在招標企業審核過程中,通過查詢平臺,逐家檢索投標企業的環境合規現狀,確保聯合采購的中標企業 100%環境合規。2023 年,納入聯合采購的品類進一步延伸至產業鏈上游高環境影響環節,增加預拌砂漿、中空玻璃、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密封膠、石膏板、建筑陶瓷等 6 個新類型。截至 2023 年 9 月底,中城聯采累計推動 200 余家房地產建筑行業的供應商企業通過蔚藍生態鏈關注自身的環境表現,推動 50 余家企業就既往的環境問題及整改措施向社會進行公開說明。此

84、外,第三方 B2B 建材采購交易服務平臺采筑也于 2023 年起開始通過蔚藍生態鏈,規?;瘷z索和追蹤建材類供應商的環境違規問題,推動供應商關注自身環境表現;并將 CITI評價指標作為實施綠色采購的路線圖,對標互聯網平臺行業的良好實踐,完善自身的綠色采購策略。房地產行業作為鋼鐵、建材(水泥、玻璃、陶瓷)和有色金屬等行業的下游客戶,其綠色采購實踐將有力推動本地污染物的治理。我們期待房地產行業的聯合行動,進一步推動供應商協同減污降碳,助推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案例三圖 5-3 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環境合規白名單查詢平臺截圖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

85、47485.2 領先企業探索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管理 新模式實現工業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需要發揮產業協同聯動優勢,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這不僅需要龍頭企業帶動,也需要制造企業主動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通過縱向延伸、協同推進的方式,加快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步伐。為引導企業將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向產業鏈推廣,CITI 指數自 2019 年起加入“推動供應商自主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指標。隨著“雙碳”目標、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等戰略的提出,截至 2023 年評價期間,已有 28 家企業為供應商自主開展綠色低碳采購提供能力建設與技術支持,帶動近 500 家供應商借助蔚藍生態鏈追蹤自身供應鏈環境合規表現;其中部分供

86、應商在合規的基礎上,開始進一步推動其供應鏈企業核算并披露碳和 PRTR 數據。在賦能供應商自主開展供應鏈環境管理方面,IT/ICT 行業最先開展行動。2015 年 4 月,蘋果、微軟、華為、松下、日立、三星、佳能等企業代表在 IPE 組織的行業圓桌會議上分享各自管理經驗,探討行業綠色供應鏈解決方案。2016 年,蘋果率先開展行動,推動富士康建立環境表現檢索機制。2018 年,戴爾推動供應商利用 IPE 數據庫與綠色供應鏈管理工具,追蹤自身供應商的環境表現20。微軟為供應商提供培訓與自評表,協助供應商從多方面開展基于 IPE 數據庫的管理工作21。這些終端客戶率先發力,鼓勵并引導供應商自主管控供

87、應鏈環境影響,推動 Intel、富士康、鵬鼎控股、立訊精密、科森科技等先后加入綠色低碳采購行列,陸續躋身 CITI TOP 50。其中,富士康、立訊精密、鵬鼎控股進一步將綠色低碳采購實踐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在2023 年評價周期總計推動 10 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供應商關注自身供應鏈的環境表現。案例一IT/ICT 行業上下游聯動,擴大產業鏈綠色采購規模20.DELL.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 Progress 2018 Annual ReportR/OL.2018:2023-10-09.https:/ Devices Responsible Sourcing Repor

88、t FY22 R/OL.2022:2023-10-09.https:/ Schaeffler.舍弗勒集團與寶鋼股份簽訂綠鋼可持續發展戰略協議 EB/OL.2023:2023-10-09.https:/ 可持續發展報告 R/OL.2023:2023-10-09.http:/ 2022 年開始全面推動供應商就既往環境違規記錄公開解釋說明并披露整改資料,2023 年累計推動 7 家供應商對環境違規記錄采取整改措施,公開披露解釋說明。在管控自身供應鏈環境表現的同時,極星還呼吁供應商對更上游的供應鏈環境表現開展追蹤和管理。汽車零部件企業舍弗勒將環境合規納入供應商行為準則,推動鋼鐵企業針對既往的環境問題公

89、開披露整改證明資料,承諾關注自身環境表現,接受公眾監督。舍弗勒還通過綠色供應鏈地圖披露鋼材供應商的環境表現,推動其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2023 年,舍弗勒與寶鋼股份簽訂綠色鋼鐵可持續發展戰略協議,雙方將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理念,在鋼鐵脫碳領域加強合作,通過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攜手共同打造綠色鋼鐵供應鏈22。在舍弗勒的推動下,自 2022 年起,寶鋼股份與 IPE 建立溝通機制,借助 IPE 數據庫梳理子公司與關聯企業的既往環境表現,持續追蹤關聯企業的環境合規現狀;陸續推動 9 家關聯企業就既往環境違規問題作出公開說明,接受公眾監督。寶鋼股份還設立了供應鏈 ESG風險管理機制23,在供

90、應商準入和考核流程中納入環境相關的審核要求,并通過定期培訓,持續提升供應商的環境管理意識與能力。案例二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同步開啟綠色供應鏈管理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49505.3 PRTR 與碳數據披露,見證供應鏈 減污降碳進展供應鏈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減排,既需要行業龍頭企業引領和示范,也需要下游終端客戶的推動以及各利益方間密切合作,合力推進產業鏈低碳轉型。推動供應鏈污染物與碳數據的測算與披露,不僅有助于企業摸清家底、識別減排機會,進而推動減排行動,同時有助于各利益方全面了解企業減排進展,增加利益方信任。電子產品生態標簽 EPEAT 提出的服務器

91、標準(EPEAT Servers Criteria),基于NSF/ANSI 426-2019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sessment of Servers(以下簡稱“NSF/ANSI 426-2019”)。針對企業責任,特別是供應鏈數據披露,該標準提出企業可以選擇公開披露全球供應鏈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相關數據,并獲得相應的加分。NSF/ANSI 426-2019 的具體要求如下:-披露頻率:年度;-供應商范圍:服務器中三種零部件(主存儲設備、處理器(CPU)和印刷電路板),每種采購額占比前六位

92、的供應商,每個供應商需要包括 3 家生產工廠;-有毒有害物質清單:美國國家環保局 Toxics Release Inventory、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Protocol on 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ry,或供應商所在國家/地區適用的有毒有害物質清單;-披露指標:排放企業名稱,排放的每一種有毒有害物質名稱、排放量及排放地點;-驗證要求:需要提供公開披露的網頁鏈接。為滿足 EPEAT 的要求,一家全球知名的 IT/ICT 企業要求中國的供應商通過 IPE 開發的 PRTR 數據表向社會公開披露相關數據,并將測算披露 PRTR 數

93、據納入在華供應商的環境管理要求。案例一電子產品生態標簽 EPEATB Corp Certification(公益企業認證)要求申請認證的公司提供如何降低供應鏈環境足跡,包括在氣候、水、化學品、固體廢物、生物多樣性等領域開展追蹤和管理的相關信息。在籌備 B Corp 認證的過程中,一家總部位于法國的食品飲料企業,要求其所有在華供應商填報 IPE 的 PRTR 數據表以及碳數據表,并公開披露數據,接受利益方監督。該企業收集和整理供應商公開披露的數據,已順利通過了認證。B Corp Certification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94、 Directive,“CSRD”)2023 年 1 月,歐盟委員會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正式生效。7 月 31 日,歐洲可持續性報告標準(ESRS)通過,標志著 CSRD 的落實進程又向前邁進一步。依據 ESRS 的要求,報告企業披露的可持續發展聲明,應包括其在上游和/或下游價值鏈中的直接和間接業務產生的重大影響、風險和機會的信息。這意味著報告企業在開展實質性評估(materiality assessment)時,需要考慮 ESRS 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議題與價值鏈上下游業務的關系。如相關議題被評估為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則報告企業需要披露涉及上下游供應鏈參與者的相關政策、措施、目標和數

95、據。鑒于價值鏈數據收集的難度,ESRS 提出報告企業在依據 ESRS 披露的前三年,可以遵循“不披露就解釋”的原則;但從第四年開始,報告企業的披露需要涵蓋價值鏈上下游的信息。如無法從價值鏈參與者處獲取數據,ESRS 允許報告企業依據行業平均值等進行估算,但需要披露數據的精準度,并適時披露未來提升數據準確度的措施。一家全球知名的 IT/ICT 企業總部在籌備應對 CSRD 新規的過程中,通過中國供應鏈管理團隊了解到,其在華主要供應商數年來持續通過 IPE 數字化平臺開展碳和 PRTR 數據披露工作,將可以有效應對 CSRD 提出的價值鏈可持續發展議題的披露要求。案例一采購企業推動供應商披露 PR

96、TR 數據,應對多項國際要求與認證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51522023 年 1 月,歐盟委員會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以下簡稱“CSRD”)正式生效。7 月 31 日,歐洲可持續性報告標準(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以下簡稱“ESRS”)通過,標志著 CSRD 的落實進程又向前邁進一步。依據 ESRS 的要求,報告企業披露的可持續發展聲明,應包括其在上游和/或下

97、游價值鏈中的直接和間接業務產生的重大影響、風險和機會的信息。這意味著報告企業在開展實質性評估(materiality assessment)時,需要考慮 ESRS 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議題與價值鏈上下游業務的關系。如相關議題被評估為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則報告企業需要披露涉及上下游供應鏈參與者的相關政策、措施、目標和數據。鑒于價值鏈數據收集的難度,ESRS 提出報告企業在依據 ESRS 披露的前三年,可以遵循“不披露就解釋”的原則;但從第四年開始,報告企業的披露需要涵蓋價值鏈上下游的信息。如無法從價值鏈參與者處獲取數據,ESRS 允許報告企業依據行業平均值等進行估算,但需要披露數據的精準度,并適時披露

98、未來提升數據準確度的措施。一家全球知名的 IT/ICT 企業總部在籌備應對 CSRD 新規的過程中,通過中國供應鏈管理團隊了解到,其在華主要供應商數年來持續通過 IPE 數字化平臺開展碳和 PRTR 數據披露工作,將可以有效應對 CSRD 提出的價值鏈可持續發展議題的披露要求。案例一采購企業推動供應商披露 PRTR 數據,應對多項國際要求與認證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CSRD”)2021 年,為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提升工業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

99、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4,提出到 2025 年,力爭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 94%左右,其中紡織行業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 2020 年提升 5 個百分點以上。近年來,多家紡織行業的中外企業提出供應鏈新鮮水減量目標,并推動供應商提高中水回用率,降低水資源消耗。在這些客戶的推動下:浙江華德利紡織印染有限公司開展設備改造與管理系統升級,引進低浴比高溫高壓染色機、高效連續染色水洗機、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設備,建設雨水收集回用系統與中水回用設備、用水能源平臺管理系統,對各車間的用水量數據進行實時監控,水量超標即預警。通過以上方式,自 2020 年至 2022 年,企業中水回用率從 40

100、%提升至 43%。該企業披露的 PRTR 數據顯示,新鮮水用量及萬元產值水耗均逐步降低。案例二紡織行業領先企業推動供應商改進工藝,降低水資源消耗掃描二維碼,進一步了解企業減排措施案例二宜興樂祺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從工藝水回用入手,通過冷凝水回收、冷卻水回收,結合產用水量和生產負荷變化的具體情況,安裝各類溫度、液位、流量傳感器,通過軟件編程實現三類水的自動切換調節,達到“水平衡”、“能平衡”目標,實現全年冷凝水冷卻水回收 27 萬噸/年。該企業披露的 PRTR 數據顯示,2022 年新鮮水用量與 2021 年相比顯著降低。中山益達服裝有限公司主要采取化學品替代措施,輔以開發無水酵素工藝、減少噴涂環節

101、等生產改進措施,在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降低水耗。企業披露的 PRTR 數據顯示,萬元產值水耗多年來持續降低。圖 5-5 宜興樂祺紡織集團有限公司 2021-2022 用水量變化圖 5-6 中山益達服裝有限公司 2019-2022 萬元產值水耗變化24.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 EB/OL.2021-12-29:2023-10-09.https:/ 5-4 浙江華德利紡織印染有限公司 2020-2022 用水量變化掃描二維碼,進一步了解企業減排措施掃描二維碼,進一步了解企業減排措施掃描二維碼,進一步了解企業減排措施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

102、014-2023)535425.Levi Strauss&Co.攜手十年,展望未來:2023 Levi Strauss&Co.可持續發展工作回顧及分享 EB/OL.2023:2023-10-09.https:/ Strauss&Co.賦能供應商制定減碳計劃,引導供應商公開披露年度減排進展案例三圖 5-7 Levi Strauss&Co.氣候路線圖工具Levi Strauss&Co.25賦能全球核心成衣和面料供應商(覆蓋全球超過 70 家供應商合計 140 多家工廠,超過全球采購量的80%)使用其自主開發的氣候路線圖工具,制定清晰、可執行的減排計劃,并追蹤每個供應商碳目標的完成進展。其中,50

103、家中國供應商 2022 年通過 IPE 碳數據披露表公開披露了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12 家供應商的 17 家工廠確定了路線圖和行動計劃,與 Levi Strauss&Co.合力共同推動供應鏈綠色轉型。掃描二維碼,查看 Levi Strauss&Co.品牌故事26.Climate Group RE100.RE100EB/OL.2023-10-09.https:/www.there100.org/.27.Climate Group EP100.EP100EB/OL.2023-10-09.https:/www.theclimategroup.org/about-ep100.28.Climate Gr

104、oup EV100.EV100EB/OL.2023-10-09.https:/www.theclimategroup.org/about-ev100.隆基綠能承諾以 2020 年為基準年,2030 年范圍 1&2 溫室氣體排放降低 60%,外購原材料每噸碳強度降低 52%。隆基綠能還加入 RE100,EP100 和 EV100 倡議,承諾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提升能效,并通過年度報告披露減排進展。針對范圍 3 中主要外購原材料中隱含碳排放的減排難題,隆基綠能于 2022 年發起“供應鏈綠色伙伴賦能計劃”,協助供應鏈建立企業碳管理體系,賦能供應商開展碳盤查、制定碳減排目標和路徑規劃、開展節能減排行

105、動,提高可再生能源投入比例。案例四隆基綠能設定科學碳目標,賦能供應商減排范圍 3圖 5-8 隆基綠能科學碳目標圖 5-9 隆基綠能三個“100”倡議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5556挑戰和展望66.1 挑戰:綠色供應鏈建設的理想與現實仍有巨大差距6.2 展望:綠色供應鏈事關全球環境和氣候安全回首十年,我們看到供應鏈環境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綠色供應鏈建設仍然任重道遠。仍有很多行業的供應鏈龍頭企業,未能有效落實供應鏈環境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仍有待進一步向環境影響大、資源和能源密集的產業鏈上游延伸;很多公開做出環境和氣候承諾的企業,

106、尚未將其落實到環境和氣候足跡最大的供應鏈環節;更有品牌企業在宣傳達成碳中和產品的同時,在供應鏈碳披露問題上出現倒退。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5758圖 6-1 2014-2023 年 CITI 指數平均分圖 6-2 2014-2023 年提出供應商環境合規要求及推動整改披露的企業占比6.1 挑戰:綠色供應鏈建設的理想與現實仍有 巨大差距十年間,雖然 TOP 50 的平均分持續升高,但在參評企業范圍擴展的條件下,其整體平均分與同時期 TOP 50 平均分的差距擴大了一倍之多,顯示大量采購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仍很薄弱。仍有很多行業的供應鏈龍頭企業,未能有

107、效落實供應鏈環境管理,行業間管理水平逐漸拉開差距。盡管通過供應商守則等書面文件公開要求供應商環境合規,以及建立定期檢索機制的企業比例,在十年間均有了大幅增加。但在此基礎上,切實推動供應商就違規問題整改并披露解釋說明的企業比例,卻隨著參評企業的數量增加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圖 6-2)。這表明仍有大部分企業的綠色供應鏈建設并沒有隨著管理意識與機制的完善而同步提升。在企業氣候行動方面,2023 年評價期間,仍有 11%的參評企業尚待披露綠色供應鏈承諾,約 13%的參評企業尚未做出任何氣候承諾。公開提及關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中,19%停留在承諾階段,有待將環境合規寫入供應商守則加以約束,67%尚未披

108、露綠色供應鏈管理方式與進展,僅有不足 6%的企業開始推動供應商披露PRTR數據。公開做出氣候承諾的企業中:50%尚未披露范圍3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 80%并未將供應商溫室氣體核算與報送納入供應商行為準則等文件要求,僅有 29%開始推動供應商公開披露年度碳排放數據和/或氣候目標。不到 20%的參評企業披露賦能供應商自主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或氣候行動,所推動的供應商大部分來自紡織與皮革、IT/ICT 產業鏈,以規模以上企業為主,包括 25 家 A 股/H 股上市公司,中小企業僅占三成左右。以上結果凸顯出綠色供應鏈建設距離推動整個經濟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仍存在不小差距,供應鏈環境和碳管理的整體表現仍有待提

109、升。一批供應鏈環境影響高、資源能源消耗大、范圍 3 排放占比高的企業,尚未兌現環境和氣候承諾,推動供應商提升環境表現,測算并公開披露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利益方無法了解其降低供應鏈環境影響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進度。這些企業綠色供應鏈行動路徑尚不清晰,供應鏈環境與碳管理進程缺乏透明度,不僅使得采購企業無法向利益方展示其推動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利益方也無法對其綠色低碳采購承諾的落實情況開展有效監督。我們呼吁這些尚未行動的企業,將 CITI 指數作為綠色供應鏈管理路線圖,對標領先企業的管理方式,借助自動化的管理工具,從推動供應商環境合規入手,逐步開展綠色供應鏈建設。挑戰一:大量采購企業綠色供應

110、鏈管理仍很薄弱挑戰二:一批供應鏈環境影響與碳排放高的企業亟待行動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5960圖 6-3 2023 年評價期間披露延伸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占比圖 6-4 企業開展供應鏈環境合規管理的主要原因圖 6-5 企業開展供應鏈氣候風險管控的主要原因在已開啟行動的企業中,多數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仍處于較低水平,環境和氣候管理尚待延伸到供應鏈上游熱點環節。截至 2023 年評價期間,參評企業中僅有約四成公開披露將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延伸至化學品供應商,供應鏈污水處理與固體廢棄物處置單位,價值鏈上下游物流環節;僅一成披露其推動上述供應商或服務商披露環

111、境合規與整改信息,或節能減排案例。2023 年評價結果顯示,僅有不到二成的參評企業披露已賦能供應商自主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或氣候行動,所推動的供應商以規模以上企業為主,中小企業僅占三成左右。IPE 于 2023 年對蔚藍地圖網站企業用戶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78.8%的供應商企業開始關注自身供應鏈的環境合規情況,41.8%開始收集供應商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由圖 6-4、圖 6-5 可見,這些供應商企業自主開展供應鏈環境與碳管理最主要的動力來自于終端客戶的綠色低碳采購要求,自身供應鏈環境風險管控與溫室氣體減排需求,以及中國的“雙碳”目標和減污降碳協同戰略。在與部分已經開始行動的采購企業的交流中,我們

112、了解到:由于化學品供應商、廢水處理商、廢棄物處置商和物流服務商位于供應鏈更上游或更下游,采購企業需要依賴多層級供應商協助梳理和識別供應關系,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的落地執行往往進展緩慢。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以昂高、德司達為代表的化學品制造商,已經啟動綠色低碳采購,從關注子公司環境合規入手,逐步擴展至供應鏈的環境表現,并開始推動供應商披露 PRTR與碳數據。環保產業的上市公司瀚藍環境,多年來持續關注從事垃圾焚燒發電、廢水處理業務的子公司的環境表現,并在 2023 年啟動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中明確加入綠色供應鏈要求29。全球物流行業的知名企業馬士基在多家紡織業客戶的推動下與 IPE 建立聯系,202

113、3 年推動多家在華子公司就既往的環境問題公開披露解釋說明與整改證明資料。實現產業鏈全面綠色化升級,不僅需要龍頭企業帶頭行動,更需要行業所有企業共同努力,推動價值鏈各層級供應商協同開展綠色低碳轉型。我們呼吁尚未將環境管理延伸到以上環節的采購企業積極開展行動,通過賦能供應商、行業聯合行動等方式,推動化學品制造商、污水處理商、廢棄物處置商、物流服務商加入綠色采購行列,不斷擴大綠色供應鏈的影響范圍;對標領先企業的管理方式,通過充分的信息披露,將環境管理進展至于社會監督之下,杜絕環境漂綠、氣候漂綠,切實激發多方合力,賦能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挑戰三:環境和碳管理尚待延伸至價值鏈熱點環節挑戰四:供應商賦能和

114、培訓仍待加強29.瀚藍環境.瀚藍啟動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革新管理,提升競爭力 EB/OL.2023-02-07:2023-10-09.https:/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6162圖 6-6 企業自主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主要困難詞頻統計另一方面,人員專業程度不足、缺乏建設經費、投入產出低是這些供應商企業自主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或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主要困難與顧慮。部分中小企業表示,高層領導的管理意識與意愿不足影響企業內部支持力度;供應鏈管理的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政策扶持力度與市場認可度不足,進一步導致投入產出比不及預期。為此,我們呼吁采購企業為供應商提供更多技術與能力

115、建設支持,提升供應商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意識與能力,使供應商成為采購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中的平等合作伙伴。我們同時呼吁政府主管部門及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以及氣候行動提供更多政策以及資金支持。為賦能供應商提高綠色供應鏈管理與氣候行動的能力,IPE 自 2022 年啟動供應商線上培訓與賦能計劃,定期邀請 IPE 內部與外部專家,針對不同行業供應鏈管理中的主要問題開展專題培訓,旨在提升企業負責人員的專業知識與管理水平。截至2023 年 9 月,IPE 已開展 11 期公開線上培訓,總計參加人次超過 1.3 萬。6.2 展望:綠色供應鏈事關全球環境和氣候安全當前,全球依然面臨著氣候變

116、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三重危機,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福祉和生態系統的安全,其中氣候變化危機尤其突出。近年來,臺風、暴雨、高溫、干旱、風雹極端天氣事件頻發,2023 年 7 月氣溫更是打破紀錄,成為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30。隨著極端天氣愈加頻繁,高溫、極寒、臺風等極端天氣,正在成為影響環保設施正常運行的新隱患(詳見表 6-1);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將涉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納入刑事規制范圍31均提示,企業碳排放相關問題正在成為環境執法的焦點。我們預期采購企業和供應商企業面臨的壓力都將進一步增大。在三年大疫之后,能源市場動蕩,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

117、安全穩定受到挑戰,綠色低碳轉型正面臨新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全球面臨著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三重危機。這些全球性挑戰的疊加,對工業生產、供應鏈和世界經濟的影響正在進一步顯現。展望下一個十年,我們看到歐盟等地區的供應鏈環境和氣候標準正在趨向剛性,供應鏈環境與氣候風險的管控,也陸續成為一些 ESG 主流標準衡量供應鏈可持續性的指標。展望下一個十年,我們預期中國繼續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產業鏈安全得到空前重視的背景下,綠色供應鏈因事關供應鏈韌性而將得到更多關注。為達成協同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政策目標,中國有望繼續加強綠色供應鏈建設。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新一輪的變遷正在發

118、生,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南亞轉移,而新能源產業相關的原材料開采,也正在向非洲和南美延展,對當地環境監管和基礎設施帶來嚴峻挑戰。全球供應鏈的綠色低碳轉型,應該借鑒中國環境治理的經驗,錨定在全球環境信息披露的堅實基礎之上,以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通過更加廣泛的社會參與,調動市場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動供應鏈建設從淺綠走向深綠,直至實現真正的零碳供應鏈。全球三重環境危機呼喚加強綠色供應鏈建設30.聯合國.氣象組織正式宣布 2023 年 7 月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 EB/OL.2023-08-08:2023-10-16.https:/news.un.org/zh/stor

119、y/2023/08/1120502.31.中國環境報.“兩高”發布環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釋,用好司法武器嚴懲環境數據造假 EB/OL.2023-08-16:2023-10-09.https:/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6364違規類型企業常見違規情形環境管理注意事項廢氣超標排放夏季持續高溫,企業的大氣污染防治設施洗滌塔噴淋時水溫偏高,洗滌塔對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下降,導致企業廢氣排放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企業應當關注高溫對于大氣污染防治設施造成的影響,如:吸附能力下降、過熱運轉、材料設備高溫暴曬變形開裂等。如有需要,及時設置冷卻塔等設施控制大氣污染設施的溫度。廢水超標排放極寒

120、天氣影響水污染防治設施生化系統中的微生物菌群活性,導致污水處理效果不佳,企業廢水排放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企業應當關注低溫環境對水污染防治設施造成的影響,如:菌群失活、輸水管道結冰破裂等,并有針對性的采取設施外墻保溫、進水加溫、增加耐低溫微生物菌群等措施。不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中國南方城市廢氣處理設備的電機或開關等露天放置,遇臺風等極端天氣可能導致控制設施進水斷電,造成不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位于臺風多發區域的企業,應注意設置遮雨棚,或增設未正常運行的提示燈,報警器等。表 6-1 因極端天氣導致的環境違規問題舉例應對氣候危機需要企業發揮主體作用。自“十四五”開始,中國生態文明建

121、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以降碳為總抓手,促進減污、擴綠、增長協同目標實現,已經成為處理四個方面復雜互動關系、統籌發展和減排的關鍵32。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具有高度同根同源性,供應鏈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等燃燒過程中會排放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也會排放二氧化碳、黑碳等,加速氣候變暖。同時水泥、石化等產業的工藝過程,也會排放本地污染物和溫室氣體。不同于美歐日本大量依靠高排放產業的轉移實現污染治理和環境改善,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仍計劃維持較高的第二產業比重,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在此條件下,在華供應鏈

122、惟有通過減污和降碳兩個領域的深度耦合和同頻共振,實現提質增效,有效推進綠色低碳轉型33。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戰略下,中國也在進一步推動生活垃圾分類。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提出到 2025 年,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實現“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構建多層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這一目標的重要步驟,也被寫入國務院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在此背景下,IPE 和萬科公益基金會在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的指導下,于 2020 年聯合發起了“隨手拍點亮小區垃圾分類”活動。在技術支持機構綠色江南、多地社會組織及志愿者的參與下,截至

123、 2023 年 9 月,垃圾分類隨手拍達到 17 萬余條。IPE 還通過垃圾分類指數(Garbage Sorting Index)對 100 個城市開展垃圾分類評價,并識別出蘇州、上海等優秀城市。在當前全球邁向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和塑料垃圾全面減量回收再利用的大潮中,我們建議產生和廢棄大量塑料包裝物的大型中外品牌、電商平臺和物流公司,關注中國垃圾分類體系建設的進展,選擇垃圾分類先進城市進行試點,將前端社區垃圾分類與后端企業的高效循環再生利用相結合,打通塑料包裝物、特別是低值塑料包裝物的回收瓶頸,令自身減塑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32.中國社會科學院.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EB/OL.20

124、23-02-10:2023-10-09.http:/ 助力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 EB/OL.2022-06-20:2023-10-09.https:/ 6-8 蔚藍地圖網站垃圾地圖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6566在應對生物多樣性流失方面,IPE 自 2020 年起開始收錄林業草原部發布的企業合法參與野生動植物經營利用的許可證信息,以及因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壞生物多樣性行為被依法處罰的違規記錄。IPE 還基于各省、市公開發布的三線一單規劃,以及生態保護紅線等信息,繪制了生態地圖(圖 6-9),協助企業利用生態地圖,對照不同區

125、域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敏感情況,降低因項目選址或生產工藝不符合生態空間管控要求帶來的合規風險。鑒于相關數據已經開始在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等工作中得到應用,我們建議在華生產和采購的企業,積極利用公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信息及生物多樣性數據,在自身規劃、運營和供應鏈管理中了解項目所在區域的生態保護紅線,以及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資源利用效率等要求,制定并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圖 6-9 蔚藍地圖網站生態地圖2022 年以來,以歐盟為代表的地區陸續出臺多項關于可持續供應鏈的相關政策要求,旨在推動采購企業更主動開展供應鏈環境與氣

126、候風險管理工作:歐盟委員會于 2022 年通過了一項關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的提案(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n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以下簡稱“歐盟盡職調查指令”)34要求歐盟企業及在歐盟市場開展業務的第三國企業對其直接和有風險的間接供應商開展環境盡職調查;德國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的供應鏈盡職調查法案(The Act on Corporate Due Diligence Obligations in Supply Chains)35,要求企業必須在供應鏈管理中引入環境盡職調查流程,識別

127、直接供應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采取預防和應對措施;2023 年 1 月 5 日正式生效的歐盟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36以及歐盟委員會 2023 年 7 月 31 日通過的歐洲可持續性報告標準(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以下簡稱“ESRS”)37,明確提出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盡職調查內容應包括識別企業價值鏈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并披露為防止、減輕不利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行動與結果,如價值鏈污染物排放轉移、范圍 3 溫室氣體排放等內容;2023 年 8 月 17 日正式生效的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Regulation o

128、n batteries and waste batteries)38提出,將電池投放到歐盟市場上的經營商均需開展包括供應鏈環境盡職調查、碳足跡測算在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國際貿易中綠色供應鏈要求趨向剛性34.European Commission.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Fostering sustainability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s.EB/OL.2022:2023-10-09.https:/commission.europa.eu/business-econo-

129、my-euro/doing-business-eu/corporate-sustainability-due-diligence_en.35.BMAS.Act on Corporate Due Diligence Obligations in Supply ChainsEB/OL.2021:2023-10-14.https:/www.bmas.de/SharedDocs/Downloads/DE/Internationales/act-corporate-due-diligence-obligations-supply-chains.html.36.THE EUROPEAN PARLIAMEN

130、T AND THE COUNCIL.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EB/OL.2022:2023-10-09.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2/11/28/council-gives-fi-nal-green-light-to-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directive/.37.European Commission.Implementing and delegated acts-CSRDEB/OL.20

131、23-07-31:2023-10-14.https:/finance.ec.europa.eu/regulation-and-supervision/financial-services-legislation/implementing-and-delegat-ed-acts/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directive_en.38.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Regulation on batteries and waste batteriesEB/OL.2023:2023-10-09.https

132、:/data.consilium.europa.eu/doc/document/PE-2-2023-INIT/en/pdf.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6768表 6-2 部分國家和地區關于可持續供應鏈的相關政策要求名稱受約束對象約束對象CSRD、ESRS滿足員工人數超過250 名、營業額超過4 千萬歐元、總資產超過2千萬歐元三項條件中至少兩項的企業2024 財年在歐盟監管市場上市的公司在歐盟營業額超過1.5 億歐元,且在歐盟至少有一家子公司或分支機構的非歐盟公司德國供應鏈盡職調查法案2023 年起:總部位于德國超過 3000 人的公司,或超過 300

133、0 人的外國公司的德國注冊分支機構2024 財年2024 年起:總部位于德國超過 1000 人的公司,或超過 1000 人的外國公司的德國注冊分支機構歐盟盡職調查指令歐盟500 雇員以上且全球凈營業額超1.5 億歐元企業未明確第三國且在歐盟營業額超1.5 億歐元企業歐盟超250 雇員且全球凈營業額超4 千萬歐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著紡織、皮革、食品制造、礦產資源開采等高影響行業第三國且在歐盟營業額超4 千萬歐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著紡織、皮革、食品制造、礦產資源開采等高影響行業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電池碳足跡:電池制造商2025 年2 月18 日供應鏈盡職調查:將電池投放市場或投入使用且上一財年之前凈營業

134、額不低于4000 萬歐元的市場主體2025 年8 月18 日電池護照:電池制造商2027 年2 月18 日這些文件的出臺和落地,使得綠色供應鏈的相關要求趨向細化,特別是與歐盟相關的供應鏈要求正在趨向剛性,成為采購企業和供應商需要關注并執行的規范和技術依據,也意味著供應鏈盡職調查正在從企業主動履行的社會責任變為必須履行的強制義務。隨著資本市場對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議題的關注程度日益提升,全球 ESG 投資規模增長迅速。據彭博社計算,到 2025 年,全球 ESG 資產有望超過 53 萬億美元,占全球管理資產總額的

135、三分之一39。供應鏈環境與氣候風險的管控,陸續成為一些 ESG 主流標準衡量供應鏈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之一。2023 年 6 月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以下簡稱“ISSB”)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 號氣候相關披露尤為引人關注。ISSB 要求報告主體披露范圍 1、2、3 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為減少價值鏈排放制定的行動方案和目標、供應鏈潛在氣候風險及應對措施等信息,以提升供應鏈氣候信息的透明度40。香港聯交所早先于 4 月發布的優化環境、社會及管治框架下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咨詢文件)41已提出將以

136、 ISSB 的氣候相關披露準則為基礎,引入氣候相關披露的新要求,并建議將氣候相關披露由“不遵守就解釋”提升為強制性披露。雖然中國證監會尚未對供應鏈 ESG 信息披露提出要求,但 ISSB 準則的出臺,預期將推動 A 股對標國際資本市場,將供應鏈環境與氣候信息的強制披露納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準則。ESG 投資開始關注供應鏈環境與氣候風險39.Bloomberg.ESG assets may hit$53 trillion by 2025,a third of global AUMEB/OL.2021-02-23:2023-10-09.https:/ S2 Climate-related Discl

137、osuresS/OL.2023:2023-10-09.https:/www.ifrs.org/projects/complet-ed-projects/2023/climate-related-disclosures/.41.香港交易所.聯交所刊發有關優化環境、社會及管治框架下的氣候信息披露諮詢文件 EB/OL.2023-04-14:2023-10-09.https:/.hk/TuniS/.hk/News/Regulatory-Announcements/2023/230414news?sc_lang=zh-CN.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6970當

138、前,全球供應鏈新一輪的變遷正在發生,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南亞轉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的報告顯示,約 25%至 35%(按出口額計算)的服裝制造業已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特別是越南、柬埔寨和緬甸42。新能源產業相關的原材料開采,也正在向非洲和南美延展,對當地環境監管和基礎設施帶來嚴峻挑戰。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要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到 2040 年,世界各國對清潔能源技術的關鍵礦產需求將至少比 2020 年翻兩番43,而這些重要儲量中 40%以上位于非洲44。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多數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環境監管和監測能力相對薄弱,人員和經費也有很多局限。因此,

139、這些國家有必要考慮躍升至企業環境監管 2.0 版,即構建以企業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管理機制。而要確保無論企業的投融資和供應鏈向何處轉移都能符合相關的環境和社會標準,且能夠被有效監督,不僅需要構建全球責任機制,還離不開數字科技的賦能。為協助務實推進環境治理和氣候行動,遏制“漂綠”現象,IPE 于 2022 年發布全球企業責任地圖,記錄企業公開做出的環境和氣候承諾,同時基于企業披露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對減排承諾的落實進度進行追蹤,對推進供應鏈減排方面的實際行動和減排量進行統計和展示。數字賦能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機制42.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Estimating the Scale of Reloc

140、ation of Lab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from China:Facts and PotentialsEB/OL.2019-12:2023-10-17.https:/ the transition to clean energy,critical minerals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energy securityEB/OL.2022-03:2023-10-6.https:/www.iea.org/reports/the-role-of-critical-minerals-in-clean-energy-transitions/

141、execu-tive-summary.44.IEA.Africa Energy Outlook 2022EB/OL.2023-03:2023-10-17.https:/www.iea.org/reports/africa-ener-gy-outlook-2022/key-findings.圖 6-10 蔚藍地圖網站全球企業責任地圖圖 6-11 中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平臺參考肇始于歐美的 PRTR 制度,IPE 基于發展中國家實際需求而改造的 PRTR 數據表,既涵蓋有毒有害化學品,也納入一般性主要污染物,更加適合在發展中國家和新型市場國家加以應用。我們特別高興地看到,Levi Strauss

142、&Co.等品牌開始探索推動中國以外地區的供應商披露 PRTR 數據并追蹤污染物減排進展。而全球南方多個國家地區的政府及社會組織,也與 IPE 就構建企業信息披露機制展開了交流。為解決中小企業缺乏核算能力、外包碳核算服務又面臨成本較高的障礙,IPE 于 2020 年與合作伙伴開發,并持續升級“中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平臺”(圖 6-10)。該核算平臺依據發改委發布的 24 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開發,將適用于中國企業的不同種類化石燃料、電力、熱力排放因子等納入計算器自動參數,并通過計算流程設置引導供應商識別排放源,提高核算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能夠協助供應商企業高效低成本地

143、“摸清家底”。IPE 還進一步升級碳數據披露平臺,實現數據核算、報送與披露流程的自動化。其中多數供應商已經可以自主開展數據核算和填報,連續多年測算并通過 IPE 網站進行數據披露,追蹤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減排進展。但供應商企業仍需進一步提升碳與能源數據管理能力,確保填報數據的質量滿足自身統計披露或數據報送方的要求。為 協 助 企 業 設 定 基 于 氣 候 科 學,對 標 科 學 碳 目 標 倡 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等國際主流機制的氣候目標,IPE 于 2023 年開發并上線“企業碳減排目標設定工具”。該工具依據科學碳目標設定方法論,為企

144、業生成可供選擇的減排目標方案。該工具能夠賦能中小企業設定適當的基于科學(與 1.5 度、遠低于 2 度、2 度溫控路徑相一致)的減排目標。企業僅需輸入基準年的排放數據,結合所屬行業、地區、政策要求等,能夠幫助企業模擬其范圍 1&2,以及范圍 3 的減排目標。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7172圖 6-12 企業碳減排目標設定工具圖 6-13 企業碳減排目標設定示例圖 6-14 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庫作為全球企業責任機制的一部分,IPE 與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也于 2022 年聯合創建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庫(CPCD),旨在

145、協助中國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分析,通過更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排放因子開展范圍 3 外購商品和服務等類別的核算,提升供應鏈碳排放量數據的準確性,并輔助企業開展供應鏈碳管理。圖 6-15 產品碳足跡披露與檢索平臺在此基礎上,IPE 還于 2023 年開發并上線產品碳足跡披露與檢索平臺(PCFD),持續收集近 6000 條中外企業自主披露的產品碳足跡數據,并與 The International EPD System、中國汽車產業鏈碳公示平臺(CPP)等達成數據合作,方便利益相關方在 PCFD 平臺檢索產品碳足跡信息,并共同促進產品碳足跡信息的公開披露與標準銜接。我們期待這些基于數據科技的工具、機制和解決

146、方案,能夠協助企業和行業開展工廠碳排放與產品碳足跡的測算、披露和對標,助力企業以更加綠色低碳的優質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協助下游客戶基于實測數據開展終端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同時服務于更多利益方開展社會監督,共同推動企業落實環境和氣候承諾,加速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7374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需要全社會對綠色理念達成一致共識,推動形成全新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進而最終達到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社會發展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它是擺在中國乃至世界面前的一個大課題。為加速供應鏈脫碳進程,達成全球氣候目標,IPE于

147、2023年發布 邁向零碳供應鏈倡議。截止 2023 年 9 月底,聯想集團、隆基綠能、立訊精密和富士康已經加入倡議,承諾推動供應商企業開展碳數據的測算和披露,設定減排和中和目標,追蹤并披露減排進展。我們呼吁更多具有供應鏈影響力和氣候雄心的龍頭企業、行業組織和重要機構加入倡議,帶動供應鏈核心企業加入零碳沖刺,同時推動更多中小企業加入全球氣候進程,加速全球零碳沖刺,共同守護地球家園。邁向零碳供應鏈倡議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7576附錄 I 中外企業披露在華供應鏈環境和碳管理工作我們還制定了 供應商社會責任考察報表,考察表從商業道德、勞工權益、化學品安

148、全、環境保護、消防安全、職業健康等 13 個維度共 111 個審核條款對供應商的社會責任表現進行考察,并要求供應商針對每個審核條款描述如何實施并提供相關證明,再由專門的 CSR 人員進行審查,對于不符合的條款,CSR 審核人員將告知供應商不符合的緣由以及如何有效的整改.審核過程中,TCL 實業注重供應商的溫室氣體管理和 IPE 記錄管理,督催供應商盡快建立溫室氣體管理組織、機制、人員能力以及消除 IPE 記錄。2022 TCL 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從 2015 年開始,王子中國建立了供應商檢索機制,利用 NGO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簡稱 IPE)建立的蔚藍地圖網站和 APP 開始

149、對王子在中國的投資企業以及其重要供應商展開檢索。2017 年開始發函給有違規記錄的企業進行詢問,并促進其向公眾公開說明問題整改的結果,為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出力。王子(OJI)中國 可持續發展報告 2022攜手綠色供應鏈的策略夥伴;從IPE 合法合規,節能技術交流,友善材料創新,管理體系,及選用低碳原物料的5 大體系來推展。2022 Zhen Ding Technology Holding Limited Sustainability Report自2021 年起,聯想一直使用IPE 的蔚藍生態鏈工具追蹤其供應商的環境表現,并鼓勵供應商披露碳數據及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聯想集團 2022/23 環境

150、、社會和公司治理報告佳能依據中國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運營的蔚藍地圖數據庫,識別并推動二級、三級供應商以及供應鏈更上游的中國供應商提升環境表現,降低環境風險。通過與 IPE 定期溝通、分享最佳實踐,我們致力于降低全產業鏈的環境風險。Canon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3我們與中國的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持續提升在華供應鏈的環境管理水平。IPE 開發運營的蔚藍地圖數據,收集匯總政府渠道發布的環境信息,同時為企業提供環境信息披露的平臺。除了紡織廠,蔚藍地圖平臺還可以追蹤從事原料生產和化學品制造的上游供應商以及污水處理廠的環境表現。Indite

151、x Annual Report 2022自 2011 年起,華為持續參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發起的“綠色選擇”倡議,將蔚藍地圖環保檢索納入供應商自檢表和審核清單,鼓勵供應商自我管理,并要求存在問題的供應商限期整改,確保供應商環保合規我們采用國際公認的 CSR 審核方法開展供應商審核.還采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開發的蔚藍地圖進行供應商環保合規性審核,并推動 5 家存在問題的供應商限期整改。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2022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呈現順序不分先后)2020 年,我們與北京市朝陽區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建立了“綠名單”線上申報平臺,并正式開始啟用,將在節能減排方面表現

152、優秀的供應鏈企業納入“綠名單”,并優先采購。2021 年“綠名單”企業已達 22 家。目前已完成巖棉、空氣源熱泵、石材綠名單標準的制定,未來計劃持續對房企及供應商進行賦能,推動實際采購落地。2022 萬科可持續發展報告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77782022 年,我們與 IPE 合作定期為子公司及供應商提供專題培訓,一對一的解答疑問,協助各個子公司及供應商通過 GCA(綠色選擇)審核實現環境違規信息摘除,以及完善 PRTR(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信息披露等。立訊精密 2022 可持續發展報告戴爾在 2022 年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中名列

153、所有參評 825 家企業以及 IT 行業 87 家參評企業的第二名。CATI 指數評價由 IPE 于 2021 年開發,重點關注企業如何推動自身運營和價值鏈落實氣候行動。DELL TECHNOLOGIES FY23 ESG REPORT-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微軟負責任采購團隊利用 IPE 的環境數據追蹤在華供應商的環境表現,累計推動供應商就 122個違規問題完成整改措施(2022 年推動并完成 2 個)。我們還把 IPE 項目推廣到供應商對他們的次級供應商管理中,為他們提供相關培訓及自評表,協助他們從11個方面開展基于IPE數據庫的管理工作。Microsoft

154、 Devices Responsible Sourcing Report FY22Primark 自 2016 年起,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提升在華供應鏈中一級和二級工廠的環境績效。Primark 還鼓勵供應商利用 IPE 開發的“蔚藍生態鏈”工具,追蹤他們在水資源利用等環節的環境影響。Primark Environmental Insights 2021/22Lindex 利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開發并運營的蔚藍地圖數據庫,追蹤直接供應商和關鍵上游供應商的環境表現。Lindex 還將填報并披露污染物排放與轉移數據(PRTR 數據)納入品牌的供應商環境管理機制。2022 年,

155、Lindex 進一步推進供應鏈可持續發展進程,通過 IPE 的綠色供應鏈地圖披露在華供應商的環境表現。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2 Lindex 房企綠鏈指數發佈主體為綠鏈行動委員會,測評機構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支持單位為中城聯盟、中房協、全聯房地產商會、阿拉善 SEE、中國建築節能協會。在最新發佈的綠色供應鏈CITI 指數排名,朗詩綠色管理再次奪冠,連續六年穩登綠色房地產行業的領先位。朗詩綠色管理 2022 環境、社會及管制(ESG)報告清潔水項目針對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水和化學品的耗水紡織供應商包括一個化學品管理培訓和審核方案,在中國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

156、)合作開展。CARREFOUR UNIVERSAL REGISTRATION DOCUMENT 2022 ANNUAL FINANCIAL REPORT公司持續推進多層次多方位的責任稽核推動 9 家供應商注冊 IPE 平臺賬號,累計 166 家供應商具備 IPE 平臺賬號;共計 37 家供應商在 IPE 網站存在違規記錄,推動 33 家供應商進行移除違規記錄(GCA)審核。2022 工業富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了鞏固我們的主要環保措施,思科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檢索有環保違規情況或風險的中國大陸供應商。我們也同供應商配合,糾正所發現的任何環境違規問題。我們關注的領域包括廢水管理、污染

157、減排,以及追蹤并解決違法排污的問題。2023 年思科供應商指南:可持續發展、風險與安全2022年,我們持續激勵供應商通過IPE的蔚藍地圖網站公開披露污染物排放與轉移(PRTR)數據。我們還利用蔚藍地圖數據庫,追蹤采購額占比超過 95%的供應商是否存在環境違規。我們還與在中國的直接供應商合作,檢索 1237 家間接供應商是否遵守當地的環境法律法規。對于其中存在問題的135 項環境違規問題,截止 2022 年 12 月,其中 41 項已經完成整改。我們還將與直接供應商和 IPE一起,持續推動余下違規事項的整改。2022 HP Sustainable Impact Report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

158、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7980我們利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開發的蔚藍地圖數據庫,檢索中國供應商的環境合規表現,包括廢水違規行為。IPE 將公開的環境信息和數據收錄到蔚藍地圖數據庫,提升環境信息的透明度,協助我們進一步追蹤中國工廠的環境表現。2022 年,我們利用蔚藍地圖識別出 11 項違規行為,并協助這些供應商確認違規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實現環境合規。New Balance Sustainability and Impact Report 2022為了實現減碳目標,我們對供應鏈各項環節進行研究,找出問題所在,并采取多樣的措施切實減少碳排放。2022 年 11 月

159、,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發布的 2022 年度綠色供應鏈 CITI 指數評價結果顯示,在 20 個行業的 650 家中外企業中,阿迪達斯以 76.86 的高分位列第三名,而在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結果中,阿迪達斯也以 71.8 的得分位居紡織與皮革行業第四,總排名第七。2022 阿迪達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完善負責任采購策略,我們利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開發的蔚藍地圖數據庫檢索在華供應商的環境合規表現.我們定期利用蔚藍地圖檢索供應商的環境違規記錄,并要求存在問題的供應商在指定時間內制定整改計劃,盡快完成整改。2022 年,我們對超過 80%的中國供應商進行了環境合規檢索,

160、超過 50%已完成整改。我們計劃進一步擴展供應商檢索的范圍,并推動尚未完成整改的供應商盡快采取措施。KOHLS 2022 ESG REPORT供應商及次級供應商(如:化學品、污水和固廢處理、物流及原材料供應商)需在 IPE 網站注冊企業用戶,關注環境合規表現,及時對環境監管記錄進行整改和公開說明;采購占比 80%以上的大陸供應商及其次級供應商需每年在 IPE 網站公開披露 PRTR,同時開展溫室氣體核算,設定減排目標并定期更新完成進度。鵬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恒隆地產和 LVMH 集團將通過與設在北京的非政府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161、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IPE)合作加強其環境管治能力,包括利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數據庫來進行雙方供應鏈和供應商的盡職調查。共同憲章:攜手合作,加速變革自 2019 財年以來,Dystar 利用 IPE 開發的蔚藍地圖數據庫和工具,評估和追蹤核心供應商的環境表現,并推動存在環境違規問題的供應商采取對應的整改措施。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2-2023為了提升對供應商的環保監察,廣汽豐田與 IPE(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合作,構筑了完善的供應商環境風險監控體系。通過從 IPE 獲取供應商排放情況、供應商的環保處罰

162、記錄和供應商的環境等級評價等數據,識別供應商的環境風險。系統會向廣汽豐田和供應商發送風險提示,供應商確認后,廣汽豐田會及時跟進供應商的環境風險改善情況,支持供應商實現環境風險的“早發現,早解決”。廣汽豐田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達能中國飲料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持續推動上下游供應商合規性改善,并鼓勵供應商參與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項目(PRTR 項目),讓供應商的環境績效更加透明。2022 同護地球、共享健康進展報告我們很高興我們在環境供應鏈管理方面的領先行動得到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的認可。C&A 在2022 年CITI 指數排名中,名列120 多個服裝和紡織

163、品牌的第六,在所有行業的611 家公司中排名第四。CITI 指數從透明度、利益方溝通、合規性和整改行動、節能減排以及責任披露等方面對品牌的供應鏈實踐進行排名。C&A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1在供應鏈環境信息公開方面,對于自身尚未開展環境報告書發布工作,或者尚未開展其他形式的環境信息公開的供應商,中國三星邀請這部分供應商,借助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年度環境信息(PRTR)發布系統,發布年度 PRTR。為了促進供應商的信息公開,我們通過專門人員對供應商的PRTR 統計核算工作進行協助。在供應鏈環境合規方面,中國三星借助蔚藍地圖數據庫,對國內供應商的環境合規情況定期進行檢索。

164、對存在環境違規記錄的供應商,邀請供應商提供已經改善的證明材料,并通過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網站公開發布.。Green Samsung 官網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8182新供應商引入過程中如果發現任何一項零容忍項目,李寧公司都會終止引入流程在新供應商引入中如果出現以下重大風險項,潛在供應商需要完成整改后方能重啟引入流程:IPE 網站監管記錄未消除 李寧有限公司供應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手冊公司以法律法規為基礎,以客戶標準為導向,從“固廢”篇章開啟,擬定并嚴格執行藍思集團EHS 標準化管理手冊,將法規要求、EHS 日常管理流程相融合對委托的第三方專業固廢處理單

165、位資質、能力審核必須合格,IPE 無違規記錄。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度社會責任報告我們在供應商合規和運營標準中明確要求所有供應商需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特別是環境相關的政策和標準,并保留終止采購合同的權利。我們還利用 Higg Index 以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開發的數據庫追蹤供應商,特別是在中國供應商的環境表現。如果一旦發現環境違規,我們會要求供應商采取整改措施,并預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對于在 IPE 平臺上發現的違規記錄,我們還要求供應商至少通過該平臺公開披露整改和預防性措施。2023 年全球公民和可持續發展報告集團充分意識到公眾監督供應鏈環境合規的重要,與外部單位 I

166、PE(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積極合作,加強供應鏈環境管理,使用其蔚藍地圖監控供應商環境合規表現,對發生環境違規的供應商,給予輔導改善,幫助其通過環境審核與整改措施的有效性驗證,從蔚藍地圖網站撤除記錄。2022 年共推動 32 家環境違規供應商成功撤除記錄。為保障公眾對社區環境的知情權,2022 年,集團共推動148 家供應商填報上一年度的 PRTR(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數據,並在 IPE 網站向社會公開揭露。2022 永續報告書我們與中國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通過定期工作組會議分享最新的法律法規信息,每月定期檢索供應商環境合規表現,并要求有違規記錄的供應商進行整改,致力于改善供

167、應商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Environment:Collaboration Across the Supply Chain我們通過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的綠色供應鏈地圖披露在華供應商名單,并鼓勵供應商在IPE 平臺披露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PRTR)數據。Chemical Management at Tesco F&F clothing-our Detox progress我們使用 IPE 開發的平臺和工具追蹤在華一級和二級供應商的環境表現,確保環境合規。該平臺可以讓我們在發現環境違規問題時與供應商合作采取糾正措施。截至 2022 年底,我們共有 128 家一級供應商和 41 家二級供應商

168、在 IPE 平臺注冊,接受監督。Gap Inc.2022 ESG Report我們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開展合作,每季度在中國內地市場對直接供應商進行環境風險排查,包括其遵守環境法律法規的情況。在參與篩查的 123 家直接供應商中,我們發現了 2019 年至2022 年期間的 19 條不合規記錄,並跟進這些記錄以確保糾正措施得以落實。目前,所有糾正措施都已完成到位??沙掷m發展報告 2022/23大悅城控股參與中城聯盟第十二批聯合采購工作,同時參與“綠鏈行動”.并將成果應用到聯采工作中:1、所有更新品類集采參與投標企業均需滿足綠色標準,即企業在項目建設及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應符合國家

169、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及行業排放標準,借助“蔚藍地圖”網站作為工具進行把控.大悅城控股 2022 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8384附錄 II 2023 年 CI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Levi Strauss&Co.88.60家樂福47.32 Burberry28.50 波司登18.50 阿迪達斯84.54極星47.20 萬科企業27.94 蒙牛乳業18.40 Inditex83.78聯想集團46.44 藍思科技27.90 Church&Dwight18.40 思科78.62優衣庫45.34 恒銘

170、達27.40 Kohls18.38 彪馬77.76Esprit44.46 歌爾股份26.20 Sainsburys18.38 耐克77.06昂高41.56 TCL 實業26.00 利潔時18.32 VF76.32AEO41.38 中興通訊25.44 味之素18.10 富士康75.10李寧39.46 樂高25.32 Deckers Brands18.04 Primark74.88佳能39.18 歐萊雅24.52 AMOREPACIFIC CORPORATION17.88 New Balance74.76雀巢38.86 MANGO23.12 Lojas Renner17.78 立訊精密72.40T

171、he Very Group38.10 東芝22.64 星巴克17.66 馬莎百貨71.32維他奶37.96 瑪氏21.68 Zalando17.64 C&A70.48松下37.80 巴斯夫20.98 沃爾沃17.58 丹麥綾致68.06王子控股37.68 沃爾瑪20.88 斯伯丁17.50 微軟67.78惠普35.08 HUGO BOSS20.66 TCL 科技17.36 鵬鼎控股67.40宜家34.66 恒隆地產20.30 胡椒博士17.36 Lindex64.86科森科技34.60 孩之寶20.24 小米17.28 Kontoor64.16皇家飛利浦33.54 海爾智家19.72 奔馳17

172、.22 Tesco63.28Suitsupply33.30 卡夫亨氏19.44 愛立信17.20 Gap62.90豐田汽車32.96 吉利汽車19.36 領益智造17.10 太吉61.78榮耀32.20 亞瑟士19.32 拜耳17.00 華為57.82可口可樂31.46 Guess19.06 明治17.00 達能54.46亞馬遜31.28 PVH19.02 歐姆龍16.86 舍弗勒53.62朗詩綠色管理30.90 Tendam19.00 Arelik16.76 花王53.56本田汽車30.14 建業地產18.88 漢高16.68 安踏體育53.22隆基綠能30.08 希捷18.84 比亞迪16

173、.66 英特爾50.04哥倫比亞29.82 Prada18.82 安德瑪16.64 H&M49.22OPPO29.76 尤妮佳18.68 Stora Enso16.50 迪卡儂49.22Ralph Lauren29.08 高露潔-棕欖18.62 荷美爾16.46 三星48.68露露樂蒙29.06 Abercrombie&Fitch18.60 蔚來16.46 寶潔47.66德司達28.90 聯合利華18.50 默克16.42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高絲16.40 喜力15.20 索爾維14.06 億滋國際13.36 金龍魚16.40 金光紙業15.16 默克/默沙東14.02

174、Oatly13.36 REI16.38 Natura&Co15.14 路虎13.96 參天制藥13.32 農夫山泉16.36 旭輝控股集團15.08 J.C.Penney13.94 藍月亮集團13.30 Moncler16.30 陶氏公司15.02 Costco13.92 大陸集團13.24 The Kroger Co.16.26 恒天然15.00 伊利股份13.90 DeLonghi13.22 朝日啤酒16.10 上坤地產15.00 Facebook13.90 IBM13.18 采埃孚16.02 Woolworths15.00 新加坡電信13.88 好時13.18 華碩15.96 阿里巴巴1

175、4.96 na-kd13.82 VAUDE13.18 通用磨坊15.92 晶澳科技14.86 JD Sports Fashion13.82 理想汽車13.16 惠而浦15.88 嘉吉14.84 BROOKS13.82 Pentland13.10 先正達15.78 ABOUT YOU14.82 賓利13.74 Western Digital13.06 歐舒丹15.78 嘉士伯14.80 武田制藥13.72 肯德基13.02 阿克蘇諾貝爾15.72 現代14.80 通用汽車13.70 伊士曼13.02 阿瑪尼15.70 VELUX14.76 百威英博13.70 天泰集團13.00 杜邦15.70

176、Delta Galil14.74 羅技13.66 海信地產13.00 Macys15.66 大發地產14.68 Next13.64 金大地13.00 普洛斯15.66 芬歐匯川14.66 羅氏13.64 大漢城建13.00 通威股份15.60 camper14.66 麥德龍13.60 寧夏中房13.00 邦吉15.60 百特14.62 Salomon13.60 榮華控股13.00 River Island15.58 AMD14.58 G-Star RAW13.58 奧克斯地產13.00 Bang&Olufsen15.54 LG 電子14.54 葛蘭素史克13.56 華建地產13.00 日產15

177、.44 華倫天奴14.54 吉利德13.56 協信13.00 百事公司15.42 asos14.44 特斯拉13.52 九如城集團13.00 雅培15.42 Tiffany14.42 伊萊克斯13.50 雅荷地產13.00 科萊恩15.40 3M14.34 COACH13.48 天一仁和13.00 德國電信15.38 采筑14.30 山鷹國際13.48 東海地產13.00 Mammut15.34 迪士尼14.28 7-Eleven13.46 愛家集團13.00 家樂氏15.28 棲霞建設14.20 Seasalt13.44 令牌集團13.00 福特15.26 博世14.10 現代摩比斯13.4

178、2 澳海集團13.00 Ted Baker15.22 The Childrens Place14.08 desigual13.42 陜建地產集團13.00 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8586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一德集團13.00 奧林巴斯12.32 豐益國際11.62 Home Depot11.12Kate Spade12.98 谷歌12.30 韓泰輪胎11.60 高儀11.10斐樂12.96 阿爾樂12.30 京東方11.60 水井坊11.10小鵬汽車12.96 優時比12.30 Morrisons11.52 太古地產11.04

179、太古食品12.94 Zebra12.30 陽光電源11.48 索尼11.02安道拓12.92 精工愛普生12.18 new look11.48 boohoo11.02寶馬12.90 麥格納12.18 諾華11.46 帝斯曼10.98阿特斯12.86 阿斯利康12.18 金佰利11.46 英國電信10.96奇瑞12.82 VTECH HOLDINGS12.16 雷蛇11.44 溫氏股份10.96晶科能源12.78 輝瑞12.14 CJ11.44 fenix outdoor10.92沃達豐12.76 梯瓦制藥12.14 福耀玻璃11.38 上汽集團10.90渤健12.68 理光12.06 cart

180、ers11.38 Orion10.90天合光能12.66 亨斯邁12.06 賽多利斯11.38 愛信10.78高樂士12.66 艾拉廚房12.06 遠洋集團11.38 Allbirds10.76大眾汽車12.64 東陶12.00 麥當勞11.36 倍耐力10.74強生12.64 SK 海力士11.96 信義光能11.36 五菱汽車10.72Peak Performance12.64 漢堡王11.92 海天味業11.34 青島啤酒10.70華潤啤酒12.60 彼歐11.92 濰柴動力11.34 好麗友10.66無印良品12.58 廣汽集團11.88 龍沙11.32 特步國際10.66菲拉格慕12

181、.58 富士通11.88 艾伯維11.26 諾和諾德10.64普利司通12.56 賓堡11.84 HanesBrands11.24 塔塔汽車10.62卡洛馳12.56 夏普11.82 理文造紙11.22 賽諾菲10.56阿科瑪12.54 TCL 中環11.82 珀萊雅11.20 網易嚴選10.56佛吉亞12.52 Viessmann11.82 樂扣樂扣11.20 馬自達10.54PPG12.52 百時美施貴寶11.80 立邦11.18 海信家電10.50起亞12.50 kathmandu11.78 宏碁11.18 森馬服飾10.46味好美12.50 維多利亞的秘密11.74 Gymshark1

182、1.18 長城汽車10.44慧與12.46 資生堂11.68 農心11.16 錦湖輪胎10.42LG 化學12.40 固特異輪胎11.68 美的集團11.14 三棵樹10.36美津濃12.34 CHANEL11.66 北京汽車11.14 上海醫藥10.34恒安國際12.32 西門子11.62 耐克森輪胎11.12 施維雅10.32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iRobot10.30SHEIN9.56美泰8.86東瑞制藥8.02雷諾10.26SMCP9.54德信中國8.84Canada Goose8.00冠豪高新10.22屈臣氏9.52愛旭股份8.82patagonia7.98新乳業1

183、0.20李爾9.48玖龍紙業8.78維達國際7.94電裝10.20榮成9.46瀘州老窖8.70美團單車7.94泰森食品10.20科勒9.46雅居樂集團8.64萬城控股7.86MEC10.18雅芳9.44禮來8.60金鷹商貿集團7.84蘇寧易購10.12晨光股份9.44斯凱奇8.58中國中藥7.84米其林輪胎10.08達美樂9.40vivo8.56中國海外發展7.80上海家化10.04Hylo9.40敏實集團8.54中國醫藥7.78新秀麗10.04??低?.38千百度8.50佐丹奴國際7.70大悅城10.04招商蛇口9.38361 度8.44永豐余7.70Etam9.98聯邦制藥9.30四川長

184、虹8.44白云山7.66康尼格拉9.94可果美9.28京東集團8.44紅星美凱龍7.64明輝國際9.94正泰新能源9.24鈴木8.28禹洲集團7.64越秀地產9.90仙鶴股份9.22中國一汽8.28中國金茂7.64中國華君9.88浙江世寶9.22保利發展8.28永旺7.58燦盛制藥9.86華潤置地9.22澳優8.28貝納通7.56康師傅控股9.82咖世家9.20雙匯發展8.24中國旺旺7.56太興集團9.82萬代9.16hellyhansen8.24碧桂園7.56貴州茅臺9.80深圳控股9.12綠景中國地產8.22保利置業集團7.56浪潮信息9.80倍加潔9.10今世緣8.20妮維雅7.54丸

185、美股份9.80斯巴魯9.08中國移動8.20零跑汽車7.54富俊9.76大全能源9.02豐田合成8.18周黑鴨7.54宏達電9.72傳音控股9.00新華制藥8.18燕京啤酒7.50現代牧業9.70諾基亞8.98龍湖集團8.14久久王7.50凱德9.68無限極8.98瑞安房地產8.12雨潤食品7.50Quiksilver9.66Hush Puppies8.96新特能源8.10東海理化7.48洋河股份9.60Arcteryx8.94綠城中國8.08ALDI7.46宣偉9.58嘉士利集團8.92獅王8.06哈啰7.38康泰倫特9.58達利食品8.88長安汽車8.02勃林格殷格翰7.30(續表)(續表

186、)附錄 II 2023 年 CI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8788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信義置業7.28大唐集團控股6.52國瑞健康5.56古井貢酒3.90Mulberry7.28Thai Union6.44佐敦5.52海馬汽車3.86Stellantis7.26三得利6.42珠江啤酒5.50索菲亞3.84五洲特紙7.24雅戈爾6.40牛欄山5.50百樂嘉麗寶3.76中糧糖業7.22LACOSTE6.40中國聯塑5.50中順潔柔3.70中梁控股7.22Charles&Keith6.40美團5.44云南白藥3.6

187、6創維數字7.20歌力思6.40安琪酵母5.38橫店東磁3.62紅豆股份7.20中國飛鶴6.38中環新能源5.30卡賓3.60富力地產7.20弘陽地產6.36捷安特5.20聯康生物科技集團3.56蘇泊爾7.18LVMH6.28華僑城5.20呷哺呷哺3.56MICHAEL KORS7.16海普瑞6.26浙江永強5.14世聯行3.52天士力7.12Sephora6.20東方日升5.14中國聯通3.50泡泡瑪特7.06三菱汽車6.12合盛硅業5.14久盛地板3.40五礦地產7.04五糧液6.10舍得酒業5.10Jollibee Foods3.34首程控股7.00Ann Taylor6.06華潤三九5

188、.06鄂爾多斯3.30歐派家居6.90Clarks6.06協鑫科技5.06上海鳳凰3.28ecco6.88蒙娜麗莎6.02保時捷5.04味全3.14柏曼6.86光明乳業6.00A.O.史密斯5.02海瀾之家3.12雷士國際6.84石藥集團6.00固鉑輪胎5.00不二家3.10特變電工6.84戴森6.00今麥郎4.68民豐特紙3.10真維斯6.80晨鳴紙業5.98江鈴汽車4.64居然之家3.04海底撈6.80岳陽林紙5.98美的置業4.52高新地產3.00唯品會6.76太陽紙業5.94Rivian4.50萬通發展3.00Lafuma6.70華眾車載5.94不凡帝4.44紅豆置業3.00信義玻璃6

189、.70中國奧園5.92棒約翰4.12北科建3.00中國電信6.62三元股份5.90太極集團4.06天鴻地產3.00大成長城6.60水星家紡5.90拓日新能4.02新地集團3.00穩健醫療6.60統一5.82華遠地產4.00祥源3.00莊臣6.58美利達5.82東渡國際4.00立白2.92達芙妮國際6.56山西汾酒5.80太平鳥4.00東風汽車2.92歐普照明6.54雅迪控股5.80居易國際3.96玫琳凱2.90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九陽股份2.80 Mothercare1.80 正大0.40 小熊電器0.00 康佳2.76 太平洋咖啡1.80 君樂寶0.00 集美0.00 福

190、斯特2.76 恒林股份1.70 魅族0.00 飛雕0.00 太極實業2.70 三只松鼠1.64 德克士0.00 萬家樂0.00 浪奇2.68 美邦服飾1.56 福汽集團0.00 青桔單車0.00 愛瑪科技2.58 大自然家居1.52 森力啤酒0.00 大家房產0.00 愛慕股份2.50 ST 中利1.50 青源啤酒0.00 雨潤地產0.00 同仁堂2.46 金嗓子1.24 完達山0.00 宏寶萊0.00 娃哈哈2.44 榮事達1.16 輝山0.00 水塔0.00 格力電器2.38 勁霸1.12 百雀羚0.00 思念0.00 宜賓紙業2.30 納愛斯1.04 自然堂0.00 四季沐歌0.00 安

191、彩高科2.30 西鳳1.00 韓后0.00 富士達0.00 中鹽2.28 正新輪胎1.00 御泥坊0.00 綠源0.00 佳通輪胎2.26 綠地控股1.00 天友0.00 臺鈴0.00 華潤萬家2.24 蘇州騰暉0.96 泉林0.00 新蕾0.00 天大藥業2.24 奧康0.90 新亞紙業0.00 比德文0.00 圣農發展2.20 寶駿0.80 弘安紙業0.00 博洛尼0.00 億晶光電2.18 開米0.80 雙燈紙業0.00 欖菊0.00 江淮汽車2.14 銀鴿實業0.80 和平乳業0.00 哪吒汽車0.00 報喜鳥2.14 維科集團0.80 金健牛奶0.00 威馬汽車0.00 奧克斯2.1

192、0 果園老農0.72 上好佳0.00 瑞幸咖啡0.00 金螳螂2.06 清源股份0.68 金星啤酒0.00 高樂雅咖啡0.00 七匹狼2.06 日出東方0.64 EuroGroup0.00 豪悅護理0.00 晶科科技2.06 貝因美0.60 樂純0.00 金僑控股0.00 兩面針2.02 愛康科技0.56 中策橡膠0.00 珈偉新能0.00 愛仕達2.02 弘元綠能0.56 椰樹集團0.00 京山輕機0.00 探路者2.00 白貓0.52 盼盼食品0.00 金辰股份0.00 新日股份2.00 匯源果汁0.52 百草味0.00 三雄極光1.96 格蘭仕0.52 儒辰集團0.00 杉杉品牌1.92

193、 奧普家居0.52 大愛城0.00 大亞圣象1.90 良品鋪子0.44 老干媽0.00(續表)(續表)附錄 II 2023 年 CI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附錄 綠色選擇倡議(2007年3月21日)在 2007 年世界水日(3 月 22 日)到來的時候,我們向中國的廣大消費者發出綠色選擇倡議,希望大家在消費過程中考慮企業的環境表現,在污染企業證明已經改正之前謹慎選擇其產品,用自己的購買權力促使企業改進其環境行為。中國正面臨嚴峻的水污染問題,工業生產排放的大量廢水威脅著我們的水環境和公共健康,破壞了有限的水資源。一些企業超標排放,甚至造成惡性停水事件,而這卻并不妨礙其產品在市場上熱銷,這就給企業傳

194、遞了扭曲的市場信號,鼓勵它們降低環境標準,通過減少環保投入來贏得市場競爭。生產過程的污染,最終損害了公眾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綠色選擇也是綠色消費的一種形式。今天,綠色選擇的條件已經具備。首先,中國已經建立起活躍的市場經濟,而市場中多數產品常常有多種品牌可供挑選。其次,政府環境主管部門近年來加大了環境信息公開的力度,僅我們收集到的政府和官方媒體披露的超標企業已接近 5000 家,其中有大量的本地中小企業,也包括許多大型企業,甚至包括一些跨國公司。我們希望消費者能夠留意我們收集的環境不達標企業名單,留意他們的品牌,這樣下一次當您走進超市,就可以識別超標企業生產的產品。您一念之間的消費選擇,會給企

195、業發出一個正向的市場信號,形成真實的市場壓力,促使企業考慮其違法排放行為給品牌和市場份額帶來的影響,促使其遵守環境法規。我們同時倡議大型零售商和大型企業主動地加強供應鏈的環境管理,對照環境不達標企業名單對供貨商進行篩選,對其中的不達標企業開展嚴格的環境審核。這些對供應鏈條開展綠色管理的企業,其生產和銷售的全過程將更加清潔,他們值得公眾更多的信任。我們認為企業對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有重大作用,但企業沒有權利向社會轉嫁其環境成本,沒有權利違反環境法規。我們希望環境不達標企業能夠正確地看待公眾的壓力,停止違法排放;在此基礎上持續改進其環境表現,以便重新贏得公眾的信任。我們也在積極尋找資源,力求為愿意改

196、進的企業提供建議和專業意見。通過綠色選擇,我們期待創造正向的市場壓力,協助各級環境部門更有效地對污染源實施管理;通過綠色選擇,我們期待可以建立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讓負責任的企業贏得競爭優勢;通過綠色選擇,我們期待推動每一個企業的節能減排,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綠色選擇,我們期待公眾能通過購買行為維護自身的環境權益,找回曾屬于自己的碧水藍天。綠色選擇倡議發起單位:北京地球村、綠家園志愿者、自然之友、甘肅綠駝鈴、天津綠色之友、淮河衛士志愿者協會、中國青年報綠島、全球環境研究所、北京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會、綠石環境行動網絡、守望家園志愿者、中日韓論壇、綠色漢江、新疆自然保育基金、河北綠色之音、重慶

197、綠色志愿者協會、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云南大眾流域、溫州綠眼睛、野性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90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89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9192關于 IPE編寫組成員特別鳴謝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冊的公益環境研究機構。自 2006 年成立以來,IPE 開發并運行蔚藍地圖數據庫(),2014 年上線“蔚藍地圖”APP,推動環境信息公開,賦能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助力企業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促進多方參與環境治理,共同守護地球家園。黎萌,馬軍,丁杉杉,朱紫琦,徐昕,

198、張慧,李赟婷,馬瑩瑩 石歡,郭華鑫本報告得到多家基金會的支持。本文內容及意見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與基金會的立場或政策無關。感謝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以下簡稱“綠色江南”)、南昌青贛環境交流中心(以下簡稱“江西青贛”)、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綠滿江淮”),實習生龔蕊、王荷敏、馬一凡、司曉冬、劉山、熊雅文、魏娜、藺海祥、Amelia Linton,兼職杜姍、唐文藝、朱鳳婷、徐文平、段林帥、崔香瑛的貢獻。免責聲明本研究報告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撰寫,研究報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并盡可能保證可靠、準確和完整。本報告不能作為 IP

199、E 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IPE 將根據相關法律要求及實際情況隨時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信息,并盡可能及時發布。IPE 對于本報告所提供信息所導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如引用發布本報告,需注明出處為 IPE,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本報告之聲明及其修改權、更新權及最終解釋權均歸 IPE 所有。注:1.本報告 2023 年的評價周期為:2022 年 10 月 1 日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2.評價信息來源:企業官方網站、年報、CSR 報告、ESG 報告等定期報告、官網等公開渠道發布的信息、蔚藍地圖數據庫收集的可信源發布的數據,以及企業

200、公開披露的 CDP 氣候變化問卷回復;3.本報告附錄 I 中引用的阿迪達斯、鵬鼎控股、佳能、家樂福、思科、C&A、達能、戴爾、德司達、大悅城控股、富士康、Gap、工業富聯、廣汽豐田、恒隆地產、惠普、華為、Inditex、KOHLS、朗詩綠色管理、聯想集團、藍思科技、Lindex、李寧、立訊精密、微軟、New Balance、王子控股、松下、Primark、Ralph Lauren、三星、TCL 實業、Tesco、萬科企業、維他奶、臻鼎科技集團報告,部分由 IPE 翻譯,如與原文不一致,應以企業的報告為準;4.如本報告的中英文版本出現不一致,請以中文版為準。CITI 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93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信息公開引導供應鏈綠色轉變CITI指數十年回顧2014-2023(49頁).pdf)為本站 (AG)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相關報告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