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 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 發展水平評價報告發展水平評價報告 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市場與信息化司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2020 年年 11 月月 I 目目 錄錄 一、評價說明. 1 (一)工作背景. 1 (二)數據來源. 2 二、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現狀. 3 (一)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 36.0%. 3 (二)縣級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覆蓋率為 75.5%. 4 (三)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財政投入 182 億元. 5 (四)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社會資本投入近 480 億. 7 (五)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為 23.8%.
2、 9 (六)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總額的 10.0%. 10 (七)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為 74.0%. 11 (八)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為 17.2%. 12 (九)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為 65.3%. 13 (十)“雪亮工程”行政村覆蓋率為 66.7%. 14 (十一)縣域政務服務在線辦事率為 25.4%. 15 三、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亮點. 16 (一)各級政府重視程度大幅提升. 16 (二)信息化向基層基礎快速延伸. 16 (三)農業生產數字轉型加快推進. 17 (四)市場主體正在成為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 17 四、數字農業農村發展
3、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8 (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 18 (二)財政投入力度明顯不足. 18 (三)基層農業農村信息化推進專門機構覆蓋不足. 19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19 五、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展望. 21 (一)數字農業農村將迎來加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21 (二)數字技術將加快向農業農村滲透融合. 21 (三)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潛力將呈現加快釋放的趨勢. 22 附錄 1 指標體系. 23 附錄 2 評價方法. 25 II 圖圖 目目 錄錄 圖 1 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高于全國發展總體水平的省份. 4 圖 2 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財政投入排名前 10 位的省
4、份. 6 圖 3 農業農村信息化鄉村人均財政投入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6 圖 4 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社會資本投入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8 圖 5 農業農村信息化鄉村人均社會資本投入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8 圖 6 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10 圖 7 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總額比重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11 圖 8 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12 圖 9 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14 圖 10 “雪亮工程”行政村覆蓋率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 15 1 一、評價說明 (一一)工作
5、工作背景背景 發展數字農業農村是順應信息化進入大數據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搶占農業農村現代化制高點的迫切需要,是創新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現實選擇。2018 年中央 1 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2018 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 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等文件,為加快發展數字農業農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農業農村部會同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編制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 ,提出了新時期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要走好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道路,我們不僅
6、要進一步摸清當前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程度和水平,更要找到發展的短板和問題,促使縣級黨委和政府更加重視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讓更多社會資本流向數字農業農村領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強弱項、補短板、增優勢,為搶占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制高點提供強勁的內生動力。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農業農村部黨組有關推進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2019 年組織開展了首次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工作。今年,在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的領導下,總結上年成功經驗,堅持關鍵績效理念,適當調整完善個別指標,繼續開展評價工作,以期進 2 一步打造形成推動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的有力杠桿。 (二二)數
7、據來源數據來源 本次評價數據繼續采用縣 (市、 區) 農業農村部門自愿填報,市(地區、州) 、?。▍^、市)農業農村部門信息中心逐級審核把關的方式獲得,共收集到 2440 個縣(市、區)2019 年的基礎指標數據。經審核、清洗,納入本次評價的有效樣本縣(市、區)為 2329 個,基本實現了涉農縣域全覆蓋,其中東部地區1505 個、中部地區 818 個、西部地區 1006 個,覆蓋 45.5 萬個行政村。本報告中的“全國”指有效樣本縣(市、區)總數,另作說明者除外。 1按國家統計局劃分標準,全國 31 個?。ㄗ灾螀^、直轄市) ,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區,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8、、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海南省等 11 個省、直轄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 8 個??;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 12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3 二、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現狀 (一一)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總體水平水平達達 36. .0% % 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但是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差、 底子薄、 弱質性特征明顯,目
9、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經綜合測算,2019 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 36.0%,其中東部地區為 41.3%,中部地區為36.8%,西部地區為 31.0%。 分省份看2,如圖 1 所示,高于全國發展總體水平的有 13 個省份, 其中, 浙江省在全國處于明顯領先地位, 發展水平為 68.8%,上海市和江蘇省分居第二、第三位,發展水平分別為 51.0%和47.7%。 從縣域看,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平均發展水平為 69.2%,排名全國前 500 的縣(市、區)為 52.5%。發展水平超過 60%的縣 (市、 區) 有 122 個, 占比為 5.2%; 處于 30%-60
10、%的有 1453 個, 占比為 62.4%; 低于 30%的有 754 個, 占比為 32.4%。高于全國發展總體水平的縣 (市、 區) 有 1192 個, 占比為 51.2%。 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未參與本次評價工作,山東省、廣東省、遼寧省縣域參與本次評價工作程度較低,故以上均不計入省級排名。 4 圖 1 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高于全國發展總體水平的省份 (二二)縣級縣級農業農村信息化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覆蓋管理服務機構覆蓋率率為為 75. .5% % 縣域是“三農”工作的主戰場,縣級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是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的“排頭兵” 。2019 年全國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設置了承擔信
11、息化相關工作的行政科(股)或者設置了信息中心(信息站)等事業單位的占比為 75.5%。 據數據分析,有 78.6%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為所在縣級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機構成員單位;有 72.6%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成立了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機構; 有 70.1%的縣 (市、區)農業農村局設置了承擔信息化相關工作的行政科(股) ;有43.5%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設置了信息中心(信息站)等事業單位。 36.4%37.4%37.6%37.9%39.3%40.3%40.4%41.0%41.2%41.3%47.7%51.0%68.8%0.0%10.0%20.0%30.0%40.0%50.0%6
12、0.0%70.0%80.0%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重慶市吉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天津市寧夏回族自治區河南省 5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縣(市、區)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總體覆蓋率為 85.7%,中部地區為 79.7%,西部地區為 66.9%。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總體覆蓋率為 98.0%,排名前 500 的為 94.0%。 (三三)全國全國縣域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財政投入農業農村信息化財政投入 182 億億元元 財政投入是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2019 年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投入為 1
13、82.1 億元,縣均投入 781.8 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25.6 元。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縣均投入 1616.9 萬元,鄉村人均投入43.9 元; 中部地區縣均投入 575.6 萬元, 鄉村人均投入 16.6 元;西部地區縣均投入 530.2 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22.0 元。 分省份看,如圖 2 所示,縣均財政投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7 個省份, 其中浙江省投入最高, 達 6350.3 萬元。 如圖 3 所示,鄉村人均財政投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5 個省份,其中浙江省投入最高,達 217.1 元。重慶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等西部省份鄉村人均財政投入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
14、縣域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財政投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有 1904 個,占比為 81.8%。該指標排名前 100 的縣 (市、 區) 縣均財政投入為 9932.5 萬元, 排名前 500 的為 3204.7萬元。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縣均財政投入為5558.4 萬元,排名前 500 的為 2088.9 萬元。鄉村人均財政投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有 1821 個,占比為 78.1%。發 6 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鄉村人均財政投入為 179.1元,排名前 500 的為 59.5 元。該指標排名前 100 的縣(市、區)鄉村人均財政投入為 3
15、89.4 元,排名前 500 的為 108.9 元。 圖 2 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財政投入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圖 3 農業農村信息化鄉村人均財政投入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595.5 645.3 695.0 812.1 849.0 864.1 987.5 1490.6 3681.9 6350.3 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財政投入(萬元/縣)浙江省重慶市江蘇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四川省北京市福建省河南省21.421.8 22.1 22.2 24.1 30.1 31.9 39.3 82.1 217.1 050100150200250農業農村信息化
16、鄉村人均財政投入(元/人)浙江省重慶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江蘇省四川省湖北省青海省福建省湖南省 7 (四四)全國全國縣域縣域農業農業農村信息化農村信息化社會資本投入社會資本投入近近 480 億億 2019 年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社會資本投入為478.5 億元,縣均投入 2054.6 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67.2 元。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社會資本投入為 247.5 億元, 占全國社會資本投入的 51.7%,縣均投入 4900.7 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133.0元;中部地區投入為 94.1 億元,縣均投入 1150.2 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33.1 元;西部地區投入為 136.9
17、 億元,縣均投入 1361.3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56.5 元。 分省份看,如圖 4 所示,縣均社會資本投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6 個省份。如圖 5 所示,鄉村人均社會資本投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僅 5 個省份,浙江省一枝獨秀,遠遠超過排名第二的重慶市。除浙江省之外,鄉村人均社會資本投入超過 100 元的,僅有重慶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分別為 138.1 元和 105.0 元。 從縣域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社會資本投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有 2008 個,占比為 86.2%。該指標排名前 100的縣(市、區)縣均社會資本投入為 33001.4 萬元,排名前 500的縣 (市、 區) 為
18、9031.9 萬元。 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 (市、區)縣均社會資本投入為 18600.0 萬元,排名前 500 的為 5737.5萬元。鄉村人均社會資本投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有 1666 個,占比為 71.5%。該指標排名前 100 的縣(市、區)鄉村人均社會資本投入為 1204.2 元,排名前 500 的縣(市、區)為288.6 元。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鄉村人均社 8 會資本投入為 599.38 元,排名前 500 的為 161.7 元。 圖 4 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社會資本投入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圖 5 農業農村信息化鄉村人均社會資本投入排名
19、前 10 位的省份 1319.3 1467.9 1688.2 1812.6 2146.3 2251.7 2720.9 3410.7 6195.8 22678.7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社會資本投入(萬元/縣)浙江省重慶市湖北省北京市江蘇省四川省安徽省云南省貴州省湖南省50.753.956.3 63.3 63.6 76.7 82.6 105.0 138.1 775.2 02004006008001000農業農村信息化鄉村人均社會資本投入(元/人)浙江省重慶市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湖北省四川省云南省海南省北京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9 (五五)農業生產
20、農業生產數字數字化化水平為水平為 23. .8% % 農業生產的數字轉型是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戰略舉措,是我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數字化改造快速推進,2019 年全國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為 23.8%3。 分區域看, 東部地區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為 25.5%,中部地區為 25.5%,西部地區為 18.5%。 分省份看,如圖 6 所示,高于或等于全國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的有 9 個省份,其中,浙江省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位居全國首位,接近 60%,吉林省和天津市位居第二、第三位,分別為 31.4%和 30.7%。 從行業看,設施栽培信息化水平為 41.0%,畜禽
21、養殖、種植業和水產養殖的信息化水平分別為 32.8%,17.4%和 16.4%。 從縣域看, 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 (市、區)共 777 個,占比為 33.4%;不足 5%的縣(市、區)共 844 個,占比為 36.2%。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為 66.4%,排名前 500 的為 36.8%。 3農業生產數字化包括種植業信息化、設施栽培信息化、畜禽養殖信息化和水產養殖信息化,權重根據各行業產值占比動態調整。畜禽養殖信息化水平計算的是本地某一具有代表性的主導產業的信息化水平。 10 圖 6 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六六)
22、縣域縣域農產品網絡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占農產品交易總總額額的的 10. .0% % 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在線銷售方式,日益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 對暢通農產品銷售、 拓展消費市場、 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對產業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 年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 6087.1 億元,占農產品交易總額的 10.0%。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 2529.9 億元,占東部地區農產品交易總額的 12.3%;中部地區為 2232.7 億元,占比9.1%;西部地區為 1324.5 億元,占比 8.4%。 分省份看,如圖 7 所示,該指標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均超過了全國平均
23、水平,其中,浙江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全省農產品交易總額的比重最高,為 27.6%,江蘇省、安徽省分居第二、第三位,分別為 16.6%和 15.8%。西部地區中,重慶市、甘肅省、寧夏23.0%23.8%23.9%25.3%26.5%26.6%27.4%30.7%31.4%59.5%0.0%10.0%20.0%30.0%40.0%50.0%60.0%70.0%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浙江省吉林省天津市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陜西省 11 回族自治區和四川省的占比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從縣域看, 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 (市、區) 有 1032 個, 占比為 44.3%
24、。 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 (市、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比為 29.3%,排名前 500 的為 17.6%。 此外,國定貧困縣4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比為 9.4%。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貧困縣(市、區)有 314 個,占有效樣本縣(市、區)中貧困縣總數的 41.6%。 圖 7 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總額比重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七七)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為為 74. .0% % 2019 年已建有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的行政村共 33.6 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 74.0%, 共有電商服務站點 44.2 萬個。 分區域看,東、中、西部
25、地區的覆蓋率分別為 79.6%、76.0%、66.9%。 分省份看,如圖 8 所示,該指標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覆蓋率均 4 有效樣本縣(市、區)中共有 755 個國定貧困縣,下同。 10.3%11.0%11.3%11.5%11.7%12.3%15.5%15.8%16.6%27.6%0.0%5.0%10.0%15.0%20.0%25.0%30.0%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總額比重(%)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重慶市江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四川省河南省 12 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上海市已經實現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 100%全覆蓋,浙江省、江蘇省和重慶市的覆蓋率均超過 90%。 從縣域看,
26、全國已有 867 個縣(市、區)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全覆蓋,占比為 37.2%;行政村覆蓋率超過 90%的縣(市、區)有 1074 個,超過 80%的有 1278 個。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 95.3%,排名前 500 的為 89.7%。國定貧困縣的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達到 69.4%。 圖 8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八八)縣域縣域農產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信息化水平水平為為 17. .2% %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是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式的有效手段,是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民生領域應用的重要場景
27、。2019 年通過接入自建或公共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實現質量安全追溯的農產品占比為 17.2%。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為 26.4%,中部地區為 14.6%,85.7%86.3%87.2%87.8%88.9%88.9%92.6%98.3%98.4%100.0%75.0%80.0%85.0%90.0%95.0%100.0%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河北省江西省湖南省吉林省安徽省 13 西部地區為 12.4%。 分行業看, 設施栽培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為 27.8%,畜牧業、水產養殖和種植業分別為 21.7%,18.
28、5%和 13.1%。設施栽培、畜牧業、水產養殖及種植業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數量分別為 702 個、1045 個、802個、973 個,分別占總數的 30.1%、44.9%、34.4%、41.8%。 從縣域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有 644 個,占比 27.7%。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100 的縣(市、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為 50.0%,排名前 500 的為 26.5%。 (九九)應用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實現實現行政村行政村“三務三務”綜合綜合公開水平公開水平為為65. .3% % 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農村“三務”公開
29、,更加有利于落實廣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2019 年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為 65.3%,其中,實現黨務公開的行政村為 66.7%,實現村務公開的為 65.6%,實現財務公開的為 63.7%。分區域看,東、中、西部地區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分別為 65.9%、69.5%、60.4%。 分省份看,如圖 9 所示,該指標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市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已達100%,湖南省、浙江省、江蘇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重慶市等省份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均超過了 90%。 14 從縣域看,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三務”
30、綜合公開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共 1475 個,占比為 63.3%。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綜合公開水平為 97.4%,排名前 500 的為 90.4%。該指標排名前 500 的縣(市、區)綜合公開水平為 100%。 圖 9 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十十) “雪亮工程雪亮工程”行政村行政村覆蓋率覆蓋率為為 66. .7% % 2019 年我國 “雪亮工程” 行政村覆蓋率為 66.7%。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 “雪亮工程” 行政村覆蓋率為 69.4%, 中部地區為 73.2%,西部地區為 57.4%。 分省份看,如圖 10
31、所示,全國有 8 個省份“雪亮工程”行政村覆蓋率超過 80%,其中,上海市已實現 100%全覆蓋,浙江省、江蘇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湖北省覆蓋率均超過 90%。 從縣域看, “雪亮工程”行政村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80.1%83.9%84.4%86.6%92.7%96.8%98.4%98.6%98.6%100.0%0.0%20.0%40.0%60.0%80.0%100.0%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上海市湖南省浙江省江蘇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重慶市安徽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西省 15 (市、區)共 1425 個,占比為 61.2%。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的縣(市、區)覆
32、蓋率為 96.0%,排名前 500 的為 90.6%。該指標排名前 500 的縣(市、區)覆蓋率均為 100%。 圖 10 “雪亮工程”行政村覆蓋率排名前 10 位的省份 (十十一一)縣域縣域政務服務政務服務在線辦事率為在線辦事率為 25. .4% %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有利于建設服務型政府,為民眾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2019 年縣域政務服務在線辦事率為25.4%。分區域看,東部地區在線辦事率為 49.0%,中部地區為26.8%,西部地區為 22.2%。 從縣域看,在線辦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共1545 個,占比為 66.3%。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
33、)政務服務在線辦事率為 69.2%,排名前 500 的為 63.3%。78.9%79.0%80.2%80.6%81.8%90.7%94.9%96.4%98.3%100.0%0.0%20.0%40.0%60.0%80.0%100.0%“雪亮工程”行政村覆蓋率(%)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河南省 16 三、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亮點 (一一)各級政府重視程度各級政府重視程度大幅大幅提升提升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數字農業、建設數字鄉村。從省級層面來看,河北、遼寧、江西、河南、湖南、廣西、重慶、云南、陜西等省份配套出臺了相關文件5,特別是江蘇已將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
34、平納入鄉村振興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浙江正在積極爭取。從縣域層面看,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500 的縣(市、 區) 平均發展水平從 2018年的 45.1%增長到 2019年的 52.5%,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從評價工作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縣級黨委政府對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工作高度重視并積極參與,與上年相比,自愿參與的縣域數量穩步增加、涉農縣域基本全覆蓋、數據質量進一步提升。 (二二)信息化向基層基礎信息化向基層基礎快速快速延伸延伸 隨著 4G 和光纖網絡在農村地區有效覆蓋的不斷擴大和電信普遍服務的深入推進, 2019 年全國縣域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8.9%,東、 中、
35、西部地區縣域互聯網普及率分別為 73.5%、 68.2%、 65.9%,總體差距較小。數字化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插上“翅膀” ,為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礎。 現代信息技術讓黨務、村務、財務更加透明公開。 “雪亮工程”成為平安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農村電子商務基礎條件持續改善,農村電子商務站點和益 5 河北省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示范工作方案 、 遼寧省數字鄉村發展規劃 、 江西省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意見 、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 、 湖南省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 年) 、 廣西加快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 年
36、) 、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智慧農業發展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 、 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 、 陜西省加快數字鄉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 年) 等。 17 農信息社覆蓋范圍不斷擴大,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效能持續提升。 (三三)農業農業生產數字生產數字轉型加快推進轉型加快推進 雖然我國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但農業生產數字轉型正在加速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加速融合。2019 年我國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比上年提升了 5.2 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生產數字化水平與東部地區齊平,信息化正在助力中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
37、彎道超車”。信息技術在設施栽培和畜禽養殖中的應用率相對較高,特別是在生豬生產恢復中,智能化大型養豬場成為生豬產能增長的主力,2019 年我國畜禽養殖信息化水平已超過 30%。 (四四)市場主體市場主體正正在在成為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成為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的重要力量重要力量 2019 年社會資本在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總投入是財政總投入的 2.6 倍。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中,社會資本投入 186.0 億元,是財政投入的 3.3 倍;排名前 500 的縣(市、區)中,社會資本投入 284.0 億元,是財政投入的 2.7倍。 在全國范圍內, 社會資本投入超過財政投入的縣域有 9
38、62 個。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開始發揮作用,企業主動投入、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的共建格局正在形成。 18 四、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一)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充分問題問題依然依然突出突出 從地區發展總體水平來看,東強中西弱、區域失衡的總體格局一時難以改變。浙江、上海、江蘇等東部省份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遠高于西部省份,但即使在浙江、江蘇等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也存在縣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在財政投入、社會資本投入、生產經營信息化及在線辦事率等方面,省與省之間、縣與縣之間差距非常顯著。此外,數字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通常在機構設置
39、、市場環境、財政投入等方面也都明顯領先于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從不同行業生產信息化水平看,行業間發展不平衡、行業內應用不充分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信息技術在設施栽培、 畜禽養殖、 種植業、 水產養殖中應用率不足 1%的縣 (市、 區)分別占總數的 32.5%、32.3%、39.0%和 52.2%,信息技術在設施栽培和畜禽養殖中的應用率則遠高于種植業和水產養殖。 (二二)財政財政投入力度投入力度明顯明顯不足不足 據測算,2019 年縣域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財政投入僅占全國農林水財政支出的 0.8%。農業農村信息化年財政投入不足 1 萬元的縣(市、區)高達 310 個,不足 10 萬元的縣(市、區)有
40、536個。據分析,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財政投入與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呈明顯正相關, 充分說明在數字農業農村快速發展初期,財政投入對推動農業數字轉型、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能力和水平至關重要,需要各級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盡快補齊發展短板,縮 19 小城鄉數字鴻溝。 (三三)基層農業基層農業農村信息化農村信息化推進推進專門機構專門機構覆蓋不足覆蓋不足 與 2018 年相比,2019 年全國縣(市、區)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覆蓋率略有降低,有近三成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未設置承擔信息化相關工作的行政科 (股) , 有近六成的縣 (市、區)農業農村局未設置信息中心(信息站) ,有的也在新一輪機構改革
41、中受到沖擊和影響。據分析,信息中心(信息站)這類信息化推進專門機構與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呈正相關,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 500 的縣 (市、 區) , 其農業農村信息中心 (信息站)的覆蓋率為 69.4%,排名前 100 的覆蓋率為 86.0%,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此,應順應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融合趨勢,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機構隊伍建設。 (四四)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追溯信息化化水平亟待提升水平亟待提升 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堅持“產管”并重原則,抽檢監測和執法力度逐年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總體合格率已達 97.7%。但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中,二維碼、射頻
42、識別、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明顯不足,低于生產信息化水平。除水產養殖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高于該行業生產信息化水平之外, 其他行業的追溯信息化水平均低于生產信息化水平,特別是設施栽培和畜禽養殖的追溯信息化水平與生產信息化水平差距較大。未來,要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追蹤和供應鏈管理協作協同,實現農產品追 20 溯信息可查詢、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 21 五、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展望 (一一)數字農業農村將迎來加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數字農業農村將迎來加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從社會發展看,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大數據作為信息化發展新
43、階段的特征日益凸顯,世界各農業大國都把數字農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從國家發展戰略看,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數據”列入生產要素,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智慧農業,為加快補齊農業農村信息化短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和政策支撐。從科技發展趨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加速交叉融合??偟目?,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 (二二)數字技術數字技術將將加快向農業農村滲透融合加快向農業農村滲透融合 縣域是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陣地。隨著數字鄉村戰
44、略的深入實施,數字技術將為鄉村振興提供日益強大的新動能。從數字農業看,傳統農業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將進一步加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農業的融合將加快由消費向生產、加工延伸,智慧農業建設將開啟新的局面。從數字鄉村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明顯加強,城鄉互聯網普及率的差距將明顯縮小。 “互聯網+政務服務”將深入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將為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 22 的支撐。 (三三)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潛力將呈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潛力將呈現現加快釋放的趨勢加快釋放的趨勢 當今時代,數字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是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農業數據資源最為豐富,農民
45、對數字技術的需求最為迫切, 農村數字經濟發展潛力最為巨大。 從農業產業數字化看,農業大數據將呈蓬勃發展的態勢,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將加快推進,將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創新動力,以此推動農業產量、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從數字產業化看,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加快推進,數字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斷涌現,北斗、5G、物聯網將加速在農村布局,農業專用傳感器、智能裝備制造有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3 附錄 1 指標體系 本次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堅持“大穩定、小調整”原則,在上年度指標體系的基礎上, 為充分體現黨中央、 國務院關于 “數據要素
46、市場化”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戰略部署,調整確定了發展環境、基礎支撐、生產信息化、經營信息化、鄉村治理信息化及服務信息化 6 個一級指標,以及 15 個二級指標和 20 個三級指標。調整內容主要包括: (1)新增“農業農村信息化社會資本投入” 、 “農村雪亮工程覆蓋情況” 、 “互聯網+政務服務”三個二級指標及其對應的三級指標。 (2)刪除了原“信息消費”一級指標。主要是考慮到微信等免費通訊服務已十分普遍,在“提速降費”的大背景下,不再專門收集分析信息消費水平數據。 (3)細化了“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 、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 、“農村互聯網監督”等 3
47、個二級指標。 (4)調整了“生產信息化”下二級指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下三級指標的權重,改為由產值占比決定的動態權重。 本次評價指標體系如表 1 所示。 24 表表 1 2020 全國全國縣域縣域數字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發展環境 農業農村信息化財政投入 鄉村人均農業農村信息化財政投入(元/人) 農業農村信息化社會資本投入 鄉村人均農業農村信息化社會資本投入(元/人) 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 縣級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機構綜合設置情況 基礎支撐 互聯網普及程度 互聯網普及率(%) 生產信息化 種植業信息化
48、信息技術在種植業中的應用率(%) 設施栽培信息化 信息技術在設施栽培中的應用率(%) 畜禽養殖信息化 信息技術在畜禽養殖中的應用率(%) 水產養殖信息化 信息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率(%) 經營信息化 農產品網絡銷售情況 農產品網絡銷售率(%)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 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 設施栽培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 畜牧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 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 鄉村治理 信息化 農村“互聯網+監督” 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黨務公開水平(%) 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村務公開水平(%) 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財務公
49、開水平(%) 農村“雪亮工程”覆蓋情況 “雪亮工程”行政村覆蓋率(%) “互聯網+政務服務” 在線辦事率(%) 服務信息化 信息進村入戶建設 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服務站行政村覆蓋率(%) 電商服務站建設 電商服務站行政村覆蓋率(%) 25 附錄 2 評價方法 本次評價方法仍采用層次分析法,首先基于縣域填報值計算得出三級指標值,其次對部分數值范圍不在 0-1 之間的三級指標值進行歸一化處理,最后按照權重逐級計算二級指標值、一級指標值及總的發展水平值。 本次評價采用的 Min-max 歸一化方法如下所示: Zi=(Xi-Xmin)/(Xmax-Xmin) 其中 Zi是歸一化后的指標值, Xi是該地區的某項指標值, Xmax為某指標前 m 項的平均值,Xmin為某指標后 n 項的平均值,本次評價 m 和 n 取值均為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