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報告2012(110頁).pdf

編號:77891 PDF  DOCX 110頁 3.69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報告2012(110頁).pdf

1、I 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 大衛與露茜爾派克德基金會大衛與露茜爾派克德基金會 威廉與佛洛拉休利特基金會威廉與佛洛拉休利特基金會 能源基金能源基金會會 項目資助號:項目資助號:G G- -11101110- -1496414964 中國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成本效益分析中國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成本效益分析 研究報告研究報告 Study on the Economics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 Cen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nstruction, MO

2、HURD 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 Center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eking University 2012 年年 12 月月II 研究工作小組研究工作小組 研究合作單位:研究合作單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 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 協助單位:協助單位: 威寧謝工程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研究負責人:研究負責人: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 宋凌 主任 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 葉祖達 博士 主要研究人員:主要研究人員: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

3、李宏軍 博士 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 張純 博士、詩雨 威寧謝工程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黎北熊、林玉欣 其他研究工作人員 蘭鵬、吳濤濤 III 目目 錄錄 報告摘要報告摘要 . 1 1 Executive SummaryExecutive Summary . 4 4 1. 1. 前言前言 . 9 9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 9 9 1.2 研究范圍研究范圍 . 1010 2. 2. 綠色建筑地理分布綠色建筑地理分布 . 1111 2.1 從經濟成本收益角度看綠色建筑的地理分布從經濟成本收益角度看綠色建筑的地理分布 . 1111 2.2 我國的綠色建筑的地理布局我國的綠色建筑的地理布局

4、. 1212 2.3 綠色建筑項目地理分布的驅綠色建筑項目地理分布的驅動因素動因素 . 1515 2.3.1 城市宏觀經濟環境因素 . 16 2.3.2 城市房地產環境因素 . 17 2.3.3 不同星級綠色建筑地理分布分析 . 18 2.3.4 綠色建筑地理分布與城市 GDP水平 . 20 2.4 小結小結 . 2121 3.3. 綠色建筑選項與技術應用分析綠色建筑選項與技術應用分析 . 2323 3.1 綠色建筑項目分析綠色建筑項目分析 . 2323 3.2 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選擇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選擇 . 2525 3.2.1 住宅項目指標選項分析 . 26 3.2.2 公建項目指標選項分析

5、 . 31 3.3 綠色建筑單項技術應用選擇綠色建筑單項技術應用選擇 . 3737 3.4 小結小結 . 4141 4.4. 綠色建筑成本分析綠色建筑成本分析 . 4242 4.1 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問題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問題 . 4242 4.2 我國對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研究我國對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研究 . 4242 4.3 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與增量效益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與增量效益 . 4444 4.4 我國綠色建筑成本效益我國綠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路線:研究路線 . 4545 4.5 綠色建筑目的成本分析綠色建筑目的成本分析 . 4747 4.5.1 市場調研成本與申報成本比較 . 47

6、IV 4.5.2 住宅綠色建筑項目的成本分析 . 48 4.5.3 公建綠色建筑項目的成本分析 . 54 4.6 小結小結 . 5858 5. 5. 綠色建筑效益分析綠色建筑效益分析 . 6161 5.1 綠色建筑的效益:探究范圍與資料來源綠色建筑的效益:探究范圍與資料來源 . 6161 5.2 住宅項目效益分析住宅項目效益分析 . 6161 5.2.1 節能效益分析 . 61 5.2.2 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分析 . 63 5.2.3 節水量分析 . 65 5.3 公建項目效益分析公建項目效益分析 . 6565 5.3.1 節能效益分析 . 65 5.3.2 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分析 . 67 5.

7、3.3 節水量分析 . 68 5.4 綠色建筑節能節水效率分析綠色建筑節能節水效率分析 . 6969 5.4.1 住宅項目節能節水效率分析 . 69 5.4.2 公建項目節能節水效率分析 . 71 5.5 綠色建筑節能節水回報期的分析綠色建筑節能節水回報期的分析 . 7373 5.5.1 住宅項目靜態回報回收期 . 73 5.5.2 公建項目靜態回報回收期 . 75 5.6 綠色建筑個別單項技術成本效率分析綠色建筑個別單項技術成本效率分析 . . 7676 5.6.1 住宅項目節能技術經濟效率 . 77 5.6.2 公建項目節能技術效率 . 78 5.7 小結小結 . 8080 6. 6. 綠

8、色建筑宏觀經濟效益綠色建筑宏觀經濟效益 . 8282 6.1 綠色建筑宏觀經濟效益研究綠色建筑宏觀經濟效益研究 . 8282 6.2 綠色建筑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理論框架綠色建筑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理論框架 . . 8282 6.2.1 基于經濟投入產出的分析框架 . 82 6.2.2 后向直接消耗關系和完全消耗關系 . 84 6.3 前向直接分配前向直接分配關系和完全分配關系關系和完全分配關系 . 8686 6.4 綠色建筑通過房地產業對關聯產業的總帶動效應綠色建筑通過房地產業對關聯產業的總帶動效應 . 8787 V 6.5 綠色建筑宏觀經濟總帶動效應綠色建筑宏觀經濟總帶動效應 . 8787 6.6

9、 綠色建筑建設對社會就綠色建筑建設對社會就業的帶動效應業的帶動效應 . . 9090 6.7 綠色建筑社會就業總帶動效應綠色建筑社會就業總帶動效應 . 9292 6.8 小結小結 . 9494 7. 7. 總結與建議總結與建議 . 9696 7.1 總結總結 . 9696 7.2 建議建議 . 102102 感謝語感謝語 . 105105 1 報告摘要報告摘要 綠色建筑可能需要投入額外成本,但也會帶來效益,成本和收益的差就是經濟利益。然而,在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不同建筑類型的綠色建筑經濟利益是有差異的。通過調研中國已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應用綠色建筑技術的情況,研究分析綠色建筑技

10、術的經濟成本效益,給出中國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性較為全面的評價和分析,提出基于經濟分析的中國綠色建筑發展政策建議,從而促進政府和社會對綠色建筑的全面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推進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 通過分析中國綠色建筑的地理分布和城市經濟產業條件之間的關系,指出綠色建筑項目建筑面積總量與城市宏觀經濟條件和房地產市場狀況有極密切的關系,而在不同的驅動因素中,又以城市 GDP 和商品房竣工面積這兩個因素最為主要,特別是城市 GDP 水平。綠色建筑的建設屬于市場行為,地方整體經濟規模和房地產市場的活躍程度都是建設單位或者開發商決定是否把項目定位在綠色建筑的主要考慮因素。 本研究著重針對 55 個已獲得綠色建筑

11、評價標識的項目開展研究,其中有 30個住宅項目和 25 個公共建筑項目,涵蓋一、二、三星級綠色建筑。首先分析了這些綠色建筑項目選擇評價指標和應用綠色技術的基本情況。研究發現,建設單位對不同指標的選擇呈現明顯差異性,不同指標達標率差異也很大。目前,不同項目達到同一星級而選用的指標組合,反映出市場中對綠色建筑設計技術、經驗、成本控制管理、成本的認知等方面都處于發展階段,還沒有建立一個整體高信息度和成熟的市場環境。 本研究給出了清晰的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定義,并分析了 55 個綠色建筑項目的增量成本情況??傮w來看,綠色建筑星級越高,增量成本越高。但從個例來看,不少項目可以投入較低的增量成本達到較高的

12、綠色建筑星級。 2 住宅綠色建筑分析顯示,按評價等級分類的平均增量成本為: 一星:0.43168.9 元/平方米(平均 15.98元/平方米) 二星:20.2458.9 元/平方米(平均 35.18元/平方米) 三星:11.01157.41 元/平方米(平均 67.98 元/平方米) 公建綠色建筑分析顯示,按評價等級分類的平均增量成本為: 一星:5.7258.93 元/平方米(平均 28.82元/平方米) 二星:39.28306.07 元/平方米(平均 136.42 元/平方米) 三星:5.06264.52 元/平方米(平均 163.23 元/平方米) 一星級綠色住宅和綠色公建的增量成本基本上

13、已下降到較低水平或接近零,說明目前我國綠色建筑一星標準要求的建造成本影響比較低, 可以考慮在全國或在部分地區作為強制執行的新建建筑標準。 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項目的設計技術路線及整體設計要求而定,不同設計路線存在增量成本的差異,要獲得同星級的標識,可以通過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設計來達到。 可以看到,目前整體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幅度比早年的調研成本幅度明顯下降,說明了綠色建筑在過去幾年發展快速,從設計知識水平、市場供應、技術選擇、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日漸成熟的趨勢。 本研究還進一步分析了綠色建筑帶來的“效益”(包括節能、節水和減低碳排放量) 。 從節能角度來分析,綠色住宅建筑的節能量幅度和平均節能量都隨

14、星級提高而 提 高 , 一 星 級 為4.95kWh/m2.a 、 二 星 級 為8.1kWh/m2.a 、 三 星 級 為13.56kWh/m2.a。如果按中國住宅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核算,一星級項目平均節能率為 54.7%、二星級為 57.4%、三星級為 61.8%。綠色公共建筑的節能量幅度和平均3 節能量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為 2.6 kWh/m2.a、二星級為 20.2 kWh/m2.a、三星級為 30.1 kWh/m2.a。如果按國家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核算,一星級項目平均節能率為 51.0%、二星級為 59.1%、三星級為 64.8%。 在有限的資料與時間下,本研究嘗試對綠色建筑部

15、分“節能與能源利用”技術的設計成本效率作分析,了解目前綠色建筑應用節能減排技術的成本效率情況。分析表明,在綠色住宅項目中,高效照明已成為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措施,增量成本已趨于零,節能效率最高;而對于綠色公建項目,采用高能效空調機組效率最高;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比較普遍,節能效率較高;其他的,如太陽能路燈及草坪燈、太陽能光伏發電、蓄能設施、地源熱泵技術等,相對效率較低。 為了解綠色建筑增量投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本研究分析了綠色建筑作為房地產業一部分對經濟產值和就業的影響。通過采用直接與間接相關產業的后向和前向影響的模型,及綠色建筑額外增量產值對本身就業的帶動關系模型,估算了十二五期間我國綠色建筑的

16、整體宏觀經濟效益。預計十二五期間,綠色建筑宏觀經濟總效益可達 2 千多億元,由此創造近 57 萬個崗位,由此可預見,綠色建筑對我國綠色產業會有顯著的帶動作用。 最后,總結了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及觀點,并基于此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綠色建筑發展政策和研究建議。 4 Executive Summary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may need additional investments, but they will also generate benefi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st and benefits are the economic p

17、rofits. However, for Green Buildings of different uses, and constructed at different times, the respective costs and the benefits would vary significantly.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Green Buildings from an economics perspective and assess their economic efficiency. Through a

18、study on selected sample projects which have attained the different Star Grades under the Chinas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s, this research project looks into the economics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provides an overall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st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

19、ith these projects, and proposes directions for future policy development. A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and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amounts of gross floor area (GFA) with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cities were undertaken. This report finds that

20、the GFA of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in a city correlates strongly with the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city. These macro-economic drivers include a series of economic factors, but the most significant two are the annual level of GDP and the total gross floor area constructed in the same year. Gr

21、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s a market decision undertaken under the overall influence of the total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cities. Factors such as the scal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level of activities of the local real estate markets are all considerations undertaken by the investors and developmen

22、t companies. This research project selected 55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for detailed cost and benefits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ubmitted by these certified Star Grade projects, the research examined the choices of evaluation indices and items by the projects, as well as the pattern of thei

23、r adoption of different design approaches and green technologi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point out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evaluation indices and items in the application submissions for the Green 5 Building status by different proje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success r

24、ates of different projects in terms of scoring the points under each specific item during evaluation also vary greatly. These inconsistencies suggest that at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market, the levels of design knowledge, experience, co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expertise, cost awareness and knowle

25、dge acquired are still all in a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that the market is yet to achieve a fully informed and matured status. This report emphasizes the concept of “incremental cost”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st of Green Building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lected projects (including 30 Res

26、id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and 25 Public buildings projects; ranging from One Star to Three Star Grades),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current incremental cost incurred by the project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higher the Star Grade a project has achieved, the higher the incremental cost incurred. Nevert

27、heless, this relationship is definitely not a pre-condition.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many projects have comfortably attained a higher Star Grade but at a lower incremental cost than the average. Different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with the same Star Grade would have incurr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

28、t levels of incremental cost. This has strongly affirmed that fact that high Star Grade projects do not ne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high cost. The incremental costs for the Resdi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are: One Star: RMB 0.43 168.9 / s.m. (Average RMB 15.98 / sm.) Two Star: RMB 20.24 58.9/ s.m. (Av

29、erage RMB 35.18 / sm.) Three Star: RMB 11.01 157.41/ s.m. (Average RMB 67.98 / sm.) The incremental costs for the Public buildings projects are: One Star: RMB 5.72 58.93 / s.m. (Average RMB 28.82 / sm.) Two Star: RMB 39.28 306.07/ s.m. (Average RMB 136.42 / sm.) Three Star: RMB 5.06 264.52/ s.m. (Av

30、erage RMB 163.23/ sm.) The One Star Grade Green Buildings incremental cost has declined to a very low level or even close to zero. This means the current One Star Grade projects would incur 6 insignificant additional cost. It is suggested that One Star Grade should be implemented as a general mandat

31、ory building design standards or at the least in selected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country.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tual incremental cost of a Green Building project depends highly on the design strategy used and the project programming adopted, and that different design approaches would

32、 lead to different cost levels. To achieve a certain Star Grade, different designs with different incremental costs could be adopte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recognized that the overall general cost levels of Green Buildings have been declining over the years when the findings of other earlier

33、cost studies were compared. This means the Green Building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ing at a fast rate over the years, and that the design knowledge, market supplies, technological choices and cost control issues are all moving towards more matured state. This study also looks at the benefits generat

34、ed by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including energy saving, water saving,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From the angle of energy saving, Resdi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are measured in terms of “Unite Area Annual Energy Saving”. Both the magnitude and the range of energy saving levels increase

35、with the higher Star Grades: One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an average energy saving level of 4.95 kWh/sm/year; Two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8.1 kWh/sm/year; Three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13.56 kWh/sm/year. These energy saving levels are equivalent to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standar

36、ds of 54.7% (One Star Grade), 57.4% (Two Star Grade) and 61.8% (Three Star Grade). Non-Resdi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are also showing that both the magnitude and the range of energy saving levels increase with the higher Srar Grades: One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an average energy saving level o

37、f 2.6 kWh/sm/year; Two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20.2 kWh/sm/year; Three Star Grade projects achieved 30.1kWh/sm/year. These energy saving levels are equivalent to building energy saving 7 design standards of 51.0% (One Star Grade), 59.1% (Two Star Grade) and 64.8% (Three Star Grade). Within limi

38、ted time and resources, the research team also explored to asses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different technologies and design approaches adopted by the different projects. This important attempt looked into the relative cost efficiency of individual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ies. The analysis of

39、the Resdiential buildings projects shows that high efficiency lighting is a very commonly adopted practice and that the incremental cost approaches zero, demonstrating high cost efficiency. This is followed by other technologies including solar hot water. On the other hand, solar street lights, sola

40、r PV panels, and geothermal heating systems are still achieving a relative low cost efficiency when compared to other technologies. The analysis of the cost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 projects shows that high efficienc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perform well, with other commonly adopted technolog

41、ies like high efficiency lighting and solar hot water also stand out on the high cost efficiency list. However, solar street light, wind power, solar PV and power storage equipment are low on the cost efficiency ranking. This research project finally examined the current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Gr

42、een Building projects. The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s represents economic contribution to the GDP. Additional investment and spending would bring increment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impacts.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assess the impacts on GDP and employment. The study p

43、roposed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impact assessment using well established input-output economic data and analysis tools. This preliminary study has served to fill in the current gap in this area of research in China. Using the analysis data available and based on announced government polic

44、y objectives and targets, the preliminary economic impacts on GDP and employment generated by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over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was estimated. Over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the national Green Building policies will contribute incrementally a total of close to RMB 20

45、0 billion GDP directly and 8 indirectly for the country, and create an extra 566,100 new jobs for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sector. It is also anticipated that additional jobs will be created indirectly in other related industrial sectors. At the end of this report, the findings of the current resear

46、ch projects have been summarized fully, and specif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follow up actions needed are presented. 9 1. 前言前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我國實施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已近 4 年。2008 年,我國有 10 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到 2009 年,有 20 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到 2012 年 8月,共有 542 個項目獲得標識,總建筑面積超過 5500 萬平方米。雖然發展迅速,但與我國每年近 20億平米的新建建筑面積相比,我國綠色建

47、筑的規模還很小。 發展規模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和社會對綠色建筑的認識程度還不夠清晰和全面,對綠色建筑發展持觀望態度的數量遠大于采取行動的數量。綠色建筑是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實現其更優的社會收益和經濟效益,這一點,不管作為終端用戶的社會用戶,還是追求自身收益和短期收益的開發商來說,都很難認清,從而導致綠色建筑“市場失靈”的現象,阻礙了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通過調研和分析綠色建筑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來了解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使社會公眾正確、全面地認識綠色建筑,可以有效加速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 隨著我國綠色建筑事業的迅速發展,綠色建筑相關的管理制度、技術體系、評價體系得以不斷完善;并且,為加強對綠色

48、建筑的認識,綠色建筑宣傳和推廣力度也逐漸加大。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綠色建筑的宣傳推廣較多提及的是綠色建筑的技術應用與環境效益,而對于綠色建筑的經濟成本效益問題,實際科學討論比較缺乏,市場上對綠色建筑的具體成本和經濟效益概念流于籠統,甚至產生誤解,我國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性方面的分析研究仍有待深入和完善。 為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與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于2011 年 12 月到 2012 年 8 月合作開展了調研和分析。此項調研較為全面地闡述了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成本效益,以期對中國綠色建筑的技術經濟性給出較為全面的評價和分析,用于中國綠色建筑發展方向的確定及相關技術和經濟政策的建

49、立。 10 1.2 研究范圍研究范圍 通過調研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應用綠色建筑技術的情況,研究分析了綠色建筑技術的經濟成本效益。通過調研、收集和整理不同地域、不同星級和類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在技術選擇、成本投入、能源資源消耗、增量成本等方面的相關數據,研究小組選取了 55 個已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建筑項目,收集整理其相關技術資料。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研究綠色建筑地理分布與城市整體經濟條件的關系; 確定綠色建筑標識項目中的技術選擇情況,以及綠色建筑項目應用技術的成本費用與相關資源能源節約目標和效應; 根據設計數據,按應用技術對材料、設備和勞動力等成本進行當地市場調研和詢價,對常規和綠

50、色建造成本估價,測算增量成本和效益; 通過對 GDP 增長、綠色就業機會等方面的分析估算,初步評估我國綠色建筑項目對宏觀社會經濟整體效益的影響。 本報告是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編寫的研究成果。 11 2. 綠色建筑地理分布綠色建筑地理分布 2.1 從經濟成本收益角度看綠色建筑的地理分布從經濟成本收益角度看綠色建筑的地理分布 在推動我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模式的進程中,綠色建筑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從最基本的區域氣候條件來看,不同氣候區域內的綠色建筑項目數目可能會隨自然資源、氣候特點、采暖空調要求等條件而不同。不過除了自然氣候要素外,市場經濟活動也是主要決定綠色建筑建設集聚的因素。我國目前綠色建筑項目在

51、不同城市的分布位置有集聚的趨向,而這趨向是由經濟市場因素的差異驅動的。申請綠色建筑標識是建設單位開發商的自愿行為,但這類自愿行為的最后依托還是市場經濟的供求原則。從城市經濟角度來看,開發商發展綠色建筑需要額外成本投入,也會帶來一定的收益,成本效益的差就是凈利益(開發建設綠色建筑對經濟主體產生的“回報”) ?;貓罂梢允侵苯樱ㄓ行危┙洕貓螅ňG色建筑載在市場上有一定的市場吸引力,開發商獲得合理投資綠色建筑項目的財務回報) ,也可以是間接(無形)經濟回報(綠色建筑開發商建立品牌,加強了產品的市場形象,產品價值全面提升) 。有關綠色建筑的成本的早期討論已有其他文獻介紹1,不再贅述。 綠色建筑在地理空間

52、層面上的分布研究對我國未來綠色建筑政策的深化有很大的意義。從經濟成本收益角度研究綠色建筑的地理分布,有兩個重要的原因2: (1)提供給房地產行業對于有效進入綠色建筑市場的戰略信息,推動綠色建筑市場化發展。 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推動綠色建筑的最主要因素。一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城市會帶動綠色建筑的市場發展:在需求方面,經濟發達城市人口的消費力和追求的生活素質水平會比較高,適合綠色建筑的市場的進入;在供應方面,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規模比較大,房地產的市場價值會比較高,直接減少了開發商對發展綠色建筑的額外成本所致的對利潤保證的擔心。研究綠色建筑的地理分布,就是研究綠色建筑的宏觀市場發展情況。對這市場

53、信息,未來有意進入綠色建筑項目市場的房地產商和投資者將會十分關注。 12 (2)城市間宏觀經濟條件的差異是未來深化綠色建筑標準和激勵政策的主要考慮因素。 不同城市的當地市場條件影響了這些有形和無形、直接和間接的經濟回報率。但是我國目前的綠色建筑評價技術標準是全國性的,不同城市的宏觀經濟和房地產市場條件卻有差異,反映綠色建筑項目的市場回報就不一樣,因而導致同技術水平(同等星級)的綠色建筑在不同城市的數量也就有差異。這種差異特征也表明綠色建筑的推動和地方宏觀經濟條件是分不開的。綠色建筑是我國十二五期間主要的發展戰略,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 (建科201272 號 )

54、,我國在規劃期間新建綠色建筑要達到 10 億平方米,而到規劃期末,城鎮新建建筑的 20%以上要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要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綠色建筑標準和激勵政策。而要使綠色建筑高速發展,更需要了解不同城市的宏觀經濟調節對推動綠色建筑建設的帶動力。 本章從一個城市經濟的維度來分析目前我國一、二、三星級綠色建筑的建筑面積在不同城市的地理分布情況。 2.2 我國的綠色建筑的地理布局我國的綠色建筑的地理布局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2006) 3自 2008 年起實行,到 2012 年8 月 31 日共有 542 個項目獲得標識, 建筑面積共 5539.67 萬平方米。本章

55、即以這些項目為分析對象。這些項目中 260 個為公共建筑(建筑面積 1642.78 萬平方米),282 個為住宅建筑(建筑面積 3896.89 萬平方米),項目獲得一星、二星、三星標識的情況見表 2.1。項目分布在全國 100 個城市,圖 2.1 整理了地理分布及不同城市項目的數量。 從圖 2.1 可以看出,綠色建筑項目在不同城市的分布有明顯的不均勻現象及區域差異性,標識項目明顯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區域及沿海城市,在華中、東北和西部地區的數量則明顯相對較少。 13 表表 2.1 全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情況(截至全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情況(截至 2012 年年 8 月月 31 日)日

56、) 建筑類型建筑類型 評價等級評價等級 獲得綠色建筑標識項目數量獲得綠色建筑標識項目數量 (萬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平方米建筑面積) 公共建筑公共建筑 一星 82 (787.19) 二星 96 (472.70) 三星 82 (382.89) 合計合計 260 (1642.78) 住宅建筑住宅建筑 一星 97 (1499.01) 二星 117 (1576.25) 三星 68 (821.63) 合計合計 282 (3896.89) 圖圖 2.1 全國綠色建筑項目地理分布(截至全國綠色建筑項目地理分布(截至 2012 年年 8 月月 31 日)日) 表 2.2 從建筑面積總量來看綠色建筑的地理分布。按不

57、同城市獲得標識的總建筑面積分布來看,可將不同城市分為四組: 第一組:上海、蘇州、南京、天津、深圳、武漢是 6 個綠色建筑總面積14 超過 200萬平方米的城市,是目前綠色建筑發展最快速度的城市; 第二組:成都、廣州、北京、長沙、杭州、福州、南昌、廈門是 8 個綠色建筑總面積超過 100萬平方米的城市,綠色建筑發展快速; 第三組:有 62 個城市的綠色建筑總面積在 10 到 100 萬平方米之間,綠色建筑發展位于提速階段; 第四組:其他 24 個城市的項目數量低于 10 萬平方米,綠色建筑發展可以說是剛起步。 表表 2.2 全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建筑面積情況(截至全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建筑面積情況(

58、截至 2012 年年 8月月 31 日)日) 排列排列城市城市面積(萬平面積(萬平方米)方米)排列排列城市城市面積(萬平面積(萬平方米)方米)排列排列城市城市面積(萬平方面積(萬平方米)米)1上海443.8838連云港45.575鄭州10.092蘇州361.4539石家莊37.5876威海10.063南京359.1640太倉35.2977鄂爾多斯9.834天津350.0141徐州35.0378三亞7.285深圳300.2342白山33.9379延安7.276武漢228.4243香港33.6980荊州6.97成都191.6144合肥31.6581紹興6.128廣州177.845寧德30.5482

59、涿州5.899北京162.8646溫州28.6183陽江5.7710長沙140.6347北海26.1384桐廬4.3711杭州125.0748佛山26.185日照4.112福州118.8349廊坊25.386東莞3.7713南昌106.6450銀川24.3687張家口3.6614廈門104.3451沈陽2388太原2.8915青島94.1752秦皇島21.8589攀枝花2.8816蕪湖91.5453晉江20.9790冀州2.7917唐山88.0354呼和浩特20.9691汶川2.7318常州86.2755鎮江20.2792漢中2.619無錫85.3556莆田19.3593都江堰2.4220昆明

60、80.1557漳州19.0994黃岡1.2421重慶69.0458烏魯木齊18.295仙桃市1.1322南通65.4259哈爾濱18.1596常熟0.8223昆山64.3260保定17.1997鹿泉0.6224江陰63.9261珠海16.8598建德0.5225濟南59.8862江門16.7699慈溪0.2526揚州59.4563大慶16.08100東營0.1827西安58.7764滄州14.828吉林55.9265寶雞14.529大連52.0766九江13.430泉州51.3267江都13.331南寧51.0568黃石12.3232長春48.9969惠州11.7533泰州48.7970清遠1

61、1.6134煙臺48.271昌吉11.1535寧波48.1272撫順10.7836鹽城47.5973嘉興10.7137淮安46.9974邯鄲10.4615 2.3 綠色建筑項目地理分布的驅動因素綠色建筑項目地理分布的驅動因素 從最基本的區域氣候條件來看,不同氣候區域和地方政策環境的綠色建筑項目數目可能會不同。本研究從經濟角度出發,所關注的是城市的市場經濟條件作為影響綠色建筑建設集聚的因素,對不同城市的綠色建筑總建筑面積量和城市本身的六個經濟條件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這六個因素包括: (1) 城市宏觀經濟環境因素: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人口、人均可

62、支配收入; (2) 城市房地產市場環境因素:商品房竣工面積、商品房平均售價、商品房建造價。 前者有關城市經濟發展環境條件因素的數據源于各城市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年鑒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 2010 年數據和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城市房地產市場環境因素的數據源于中國房地產統計年鑒 2010和各年鑒、公報內 2008 年到 2010 年的數據和推算。有關這 6 個因素的城市數據最后主要是按2009 到 2010 年間的數據為分析基礎,反映了建設單位/開發商在前期項目策劃階段面對的宏觀經濟條件(本研究引用 2010和 2009 年數據的主要原因是考慮到要比較6 個因素的數據,他們相對反映

63、的周期應該相對接近,也考慮到有部分較小的城市不一定有所有的統計資料公布而需要推算建立基本數據) 。 本研究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城市綠色建筑總建筑面積量和六個因素間的統計關系(由于基本經濟制度不同,位于港澳臺的項目沒有被包括在相關系數分析內) ,衡量兩個變量的相關密切程度,以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表示:如果系數值接近 1,相關密切程度接近完美;如果 r (rho)系數值不小于 0.5,表示兩者存在明顯正向關系。利用 SPSS軟件對變量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以判斷變量之間是

64、否存在因果關系、相關關系的密切程度及其相關方向。假設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為 r,根據對相關系數 r 的假設檢驗,通過 Spearman 相關系數表示的顯著水平 P 值(小于 0.05) ,說明 X 與 Y 之間16 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2.3.1 城市宏觀經濟環境因素城市宏觀經濟環境因素 根據相關性分析,圖 2.2 對各城市的綠色建筑建筑面積總量和三個城市經濟發展環境因素相關系數進行比較。 圖圖 2.2 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建筑面積建筑面積總總量量與城市經濟發展環境因素相關性分析與城市經濟發展環境因素相關性分析 從圖 2.2 可以看出,三個因素都與綠色建筑項目面積呈直接正向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 G

65、DP: r = 0.697 人口: r = 0.606 人均可支配收入: r = 0.420 三個城市經濟環境因素中,城市的 GDP 值與人口與綠色建筑建筑面積量的關系明顯(r 系數值大于 0.5) , 而 GDP 的相關性更大。一個城市的宏觀經濟生產總量高代表城市整體的經濟實力強,綠色建筑項目一般在經濟實力比較強的城市會相對普遍,這可能是由于城市經濟力量支撐了建設綠色建筑比常規項目更高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 圖 2.3 所示為不同城市 2010 年的 GDP 值地理分布,展示了 GDP 值的非均勻性對綠色建筑項目數量的空間分布的影響。從中可以看出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17 三個 GDP 值高

66、的區域及沿海城市,也正是綠色建筑項目明顯比較集中的地方。 圖圖 2.3 不同城市的不同城市的 GDP值地理分布(值地理分布(2010 年)年) 2.3.2 城市房地產環境因素城市房地產環境因素 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原因,本研究擴大到包括房地產市場因素的相關性分析。圖 2.4 對各城市的綠色建筑項目建筑面積量和三個城市房地產環境因素進行了比較。 圖圖 2.4 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建筑面積建筑面積總總量量與房地產市場因素相關性分析與房地產市場因素相關性分析 18 從圖 2.4 可以看出,三個城市房地產環境因素都和綠色建筑面積量有直接的正向關系。相關系數為: 商品房竣工面積: r = 0.659 商品房售

67、價: r = 0.383 商品房建造價: r = 0.207 但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積(反映市場的活躍水平與規模)呈現最強的相關性(r系數值大于 0.5) ,為重要的驅動力。綠色建筑的建設屬于市場行為,受房地產市場規模的影響。建設單位或者開發商在決定是否把項目定位在綠色建筑及申報有關的評價標識時,最主要考慮的是該項目最終在市場上能否有一定的接受度(規模越大的市場可以提供相對多的客源,使綠色建筑可以在市場上占一位置) 。 2.3.3 不同星級綠色建筑地理分布分析不同星級綠色建筑地理分布分析 除了比較城市的綠色建筑總面積和城市的經濟與市場因素的相關性外,本章也對城市的不同星級綠色建筑(一、二、三星)的

68、建筑面積的地理分布進行分析。表2.3 對各城市的不同星級綠色建筑項目數量和六個城市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環境因素的相關性進行了比較。 表表 2.3 不同星級綠色建筑不同星級綠色建筑面積面積與城市因素相關性分析與城市因素相關性分析 注: *相關系數達到 0.05顯著水平;. *相關系數達到 0.01顯著水平 19 從表 2.3 可以分析歸納出: (1) 從所有的綠色建筑的總建筑面積來看,城市 GDP 因素的相關度最大(r0.697) ,然后是商品房竣工面積(r0.659) ,顯示了從整體環境來分析,城市經濟總體水平越高的城市市場對綠色建筑的可接受度越高。 (2) 對一星與二星級綠色建筑來說,城市的 G

69、DP 水平(前者 r0.607,后者 r0.521)仍然是主要相關因素,而商品房竣工面積也比所有的其他因素的相關度明顯高。同時,人均可支配收入對一星級綠色建筑來講是重要相關因素(r0.624) 。這除了反映了城市經濟總體水平(GDP)對綠色建筑項目能否在當地市場被接受有極大的影響效應外, 也可能指出如果市場的消費力比較高,可以帶動一星綠色建筑項目的發展。 (3) 對三星級的綠色建筑來說,如果和一星二星級項目比較,六個經濟條件因素與綠色建筑面積的相關性系數明顯相對低。這可能是由于開發三星級綠色建筑的成本比較高,在目前市場中, 消費者由于對這類項目的實際經濟價值和效益的資訊缺乏了解,未必能夠容易接

70、受。這表明需要對市場提供綠色建筑的成本與經濟效益信息的重要性。 本節的分析指出,綠色建筑的分布和不同城市的宏觀經濟水平與市場房地產綠色建筑的分布和不同城市的宏觀經濟水平與市場房地產的條件有相關性。的條件有相關性。但在上述 6個因素中,個別因素和所有星級的綠色建筑的總體相關性與不同星級項目的相關性有差異。綠色建筑(也就是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技術要求)附帶的經濟效率在不同城市地理分布是有差異性的。申請綠色建筑標識是建設單位開發商的自愿行為,但這類自愿行為的依托是市場經濟的供求原則。從經濟角度來看,綠色建筑的技術要求可能需要額外成本投入,也會帶來一定的收益,成本和效益的差就是凈利益(開發建設綠色建筑對

71、經濟主體產生的“價值”) 。我國我國目前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全國性的,但不同城市的宏觀經濟和房地產市場條件目前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全國性的,但不同城市的宏觀經濟和房地產市場條件卻有差異,反映綠色建筑項目的市場價值不一樣,因而導致同技術水平的綠色建卻有差異,反映綠色建筑項目的市場價值不一樣,因而導致同技術水平的綠色建筑在不同城市的相對價值也就有差異情況。筑在不同城市的相對價值也就有差異情況。 20 2.3.4 綠色建筑地理分布與城市綠色建筑地理分布與城市 GDP水平水平 一個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指的是城市一年以內在其境內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

72、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是作為衡量城市的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上面對城市綠色建筑的總建筑面積和六個宏觀經濟因素間的統計關聯度的分析明顯指出城市 GDP 是影響綠色建筑項目分布的主要因素。圖 2.5 把城市的 GDP 水平按城市的綠色建筑面積排列,作一簡單而初步的描述性分析??梢?,城市的總經濟量(城市的總經濟量(GDP)達到)達到 6000 億元水平后,擁有超過億元水平后,擁有超過 150 萬平方米總綠色建萬平方米總綠色建筑項目面積的城市數目明顯提高,呈現起飛的現象,表現綠色建筑在市場的被接筑項目面積的城市數目明顯提高,呈現起飛的現象,表現綠色建筑在市場的被接受度可能會以高速度提升。受度可能會以高速

73、度提升。 圖圖 2.5 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建筑面積建筑面積總量與城市總量與城市 GDP水平排列水平排列 21 如果按照 6000 億元城市 GDP 水平為一可能的臨界點,表示城市經濟總量可能可以成熟地支撐綠色建筑項目在市場上提速發展,下面按 2011 年統計年鑒排列的城市 GDP 水平,指出目前綠色建筑潛在市場規模比較大的 16個城市(GDP)是: 上海市 19500.00 億元 北京市 16000.00 億元 廣州市 12380.00 億元 天津市 11300.00 億元 深圳市 11000.00 億元 蘇州市 10500.00 億元 重慶市 10000.00 億元 杭州市 7000.00 億

74、元 無錫市 6900.00億元 成都市 6800.00億元 佛山市 6613.00億元 青島市 6600.00億元 武漢市 6500.00億元 南京市 6140.00億元 大連市 6100.00億元 寧波市 6000.00億元 可以看到,目前比較大的綠色建筑市場大都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如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再加上中西部比較發達的城市如重慶、成都、武漢等。 2.4 小結小結 本研究分析我國到目前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不同星級項目的地理分布,從 6個城市宏觀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環境因素的相關系數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一個城市的綠色建筑的建筑面積總量(反映了綠色建筑發展水平)與城市的宏觀經

75、濟條件和房地產市場狀況有很密切的關系,而在不同的驅動因素中,又以城市的 GDP和商品房竣工面積因素最為主要,特別是城市的 GDP 水平。綠色建筑的建設屬于市場行為,受地方整體經濟規模、房地產市場的活躍程度的影響,建設單位或者開發商在決定是否把項目定位在綠色建筑時,這都是主要的考慮因素。 總的來說,不同城市的經濟與房地產市場條件差異反映綠色建筑項目的市場預期價值不一樣,因而導致綠色建筑在不同城市的建筑面積量也就有明顯的地理分布差異性。因此,研究綠色建筑的空間分布是重要的:研究數據和分析可以作為提供給房地產行業對于有效進入綠色建筑市場的戰略信息,推動綠色建筑市場化發展;22 也可以為未來深化綠色建

76、筑標準與激勵政策提供參考。綠色建筑的地理分布特征指出了綠色建筑的政策和地方經濟市場條件是分不開的。 本研究認為由于綠色建筑項目的被接受程度會因地方經濟和市場條件而異,如果要進一步推廣我國綠色建筑的實施,必須開展研究綠色建筑的技術要求和激勵政策在不同城市實施時帶來的經濟效率性差異,從而進一步評估不同市場對建設綠色建筑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以及政府未來推廣與提供的經濟激勵的政策效率。 參考文獻: 1. 葉祖達,梁俊強,李宏軍,李勇. 我國綠色建筑的經濟考慮:成本效益實證分析J. 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 2011(4):28-33 2. 葉祖達. 中國城市綠色建筑地理分布J. 現代城市研究, 2012(9

77、):42-4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 S.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23 3. 綠色建筑選項與技術應用分析綠色建筑選項與技術應用分析 3.1 綠色建筑項目分析綠色建筑項目分析 本研究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評價項目中的 55 個綠色建筑項目作分析。這 55 個項目的類型如表 3.1 所示。表 3.2和表 3.3 列出 55 個項目的城市位置,由于要對資料保密,項目的具體名稱和詳細資料不在本報告公開。其中包括 30個住宅項目和 25個公建項目,涵蓋一、二、三星綠色建筑評價等標識。住宅項

78、目分別位于 18 個城市,而公建項目分別位于 19個城市。 表表 3.1 分析的分析的 55個綠色建筑項目個綠色建筑項目 表表 3.2 30 個綠色建筑住宅項目位置個綠色建筑住宅項目位置 24 表表 3.3 25 個綠色建筑公建項目位置個綠色建筑公建項目位置 詳細研究的技術路線主要包括兩部分: (1)對已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分析其申報標識時選擇的指標項與綠色設計技術應用; (2)按應用技術對建造/設備成本進行當地市場調研和詢價,對常規和綠色建筑建造成本估價,測算增量成本和帶來的效益。本章討論第一部分(選擇的指標項與設計技術應用)的研究成果。 25 3.2 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選擇綠色建筑評

79、價指標選擇 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GB/T 50378-2006) ,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都包括控制項、一般項與優選項。綠色建筑應滿足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項的要求,并按滿足一般項數和優選項數的程度,劃分為三個等級(一星、二星、三星) 。進行綠色建筑評價,先審查是否滿足控制項的要求。參評的控制項須全部滿足要求,然后對一般項、優選項進行達標判定,判定結果分為是、否、不參評三種。按滿足一般項數和優選項數的程度,分為三個等級。 由于申報的項目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指標來參評,要達到

80、同一星級的標識,不同的項目可以有不同的指標項組合,而具體的指標項組合選擇會決定于項目的規劃設計條件、設計團隊對不同綠色設計技術的認知、市場上某類設計技術或設備的普遍度、建設單位對指標要求的了解、指標產生的對項目成本的影響等原因。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項目可以在一般項(住宅建筑共 40 項、公共建筑共 43項)與優選項中(住宅建筑共 9 項、公共建筑共 14 項)選擇(表 3.4) 。為了摸清綠色建筑項目選擇指標項的情況,本研究對 55 個項目的申報資料作出相關分析,列出綠色建筑在六大類指標中選擇參評的具體指標。 表表 3.4 綠色建筑供選擇的一般項與優選項數目綠色建筑供選擇的一般項與優選項數目 住

81、宅 建筑 等級 一般項數(共 40項) 優選項數 (9項) 節地與室外環境 (8項) 節能與能源利用 (6項)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6項)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7項) 室內環境質量 (6項) 運營管理 (7項) 4 2 3 3 2 4 - 5 3 4 4 3 5 3 6 4 5 5 4 6 5 26 公共 建筑 等級 一般項數(共 43項) 優選項數 (共 14項) 節地與室外環境 (共 6項) 節能與能源利用 (共 10項)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共 6項)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共 8 項) 室內環境質量 (共 6項) 運營管理 (共 7項) 3 4 3 5 3 4 - 4 6 4 6 4

82、 5 6 5 8 5 7 5 6 10 (來源: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 本研究的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選擇分析主要針對兩個問題:哪些指標選項相對少被選擇?哪些被選的指標選項相對難達標? 3.2.1 住宅項目指標選項分析住宅項目指標選項分析 表 3.5 列出 30 個住宅項目的選項和達標情況分析,表中包括: (a)選擇申報有關指標的項目數量占總項目數比例; (b)申報選項中,未達標項目數所占比例。根據指標選項與達標情況分析,可以把不同的指標項(一般項和優選項)分為三類: (1)第一類指標項:高)第一類指標項:高申報申報率、高達標率率、高達標率。這是指 90%的項目申報、且達

83、標率高過 90%的指標。這些指標項代表了市場上很成熟的技術,以及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廣泛掌握和使用的綠色建筑設計手段(如被動式設計) 。事實上大部分此類指標的增量成本都不大(如透水地面和綠化) ??梢灶A見未來這些綠色建筑設計技術會被進一步推廣,成本(如有)會因而再下降??闪粢獾氖牵哼@些指標主要集中在“節地與室外環境”類,而在“節能與能源利用”類指標中卻沒有。10個比較高的申報率和達標率的指標包括: 節地與室外環境:節地與室外環境: 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按規劃配建,合理采用綜合建筑并與周邊地區共享 27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點,栽植多種類型植物,喬、灌、草結合構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 住區非

84、機動車道路、地面停車場和其他硬質鋪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園林綠化提供遮陽 合理開發地下空間 節水與水資源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利用: 合理規劃地表與屋面雨水徑流途徑,降低地表徑流,采用多種滲透措施增加雨水滲透量 綠化用水、洗車用水等非飲用水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傳統水源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現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 室內環境質量:室內環境質量: 居住空間開窗具有良好的視野,且避免戶間居住空間的視線干擾 運營管理:運營管理: 智能化系統定位正確,采用的技術先進、實用、可靠、達到安全防范子系統、管理與設備監控子系統與信息網絡子系統的基本配置要求 設備、管道的設置便于維修、改造和更換

85、 (2)第二類指標項:)第二類指標項:低申報率低申報率。選擇申報這些指標的項目不到 50%。這些指標被項目選擇的比例相對低主要有兩個原因: (a)指標對項目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舊建筑使用、住宅中央空調等) ;(b)現有的技術和綠色建筑設計手段在市場上有一定的額外成本。如果成本可以通過市場化而下降,未來這些綠色建筑設計技術可以進一步普遍化。這 4個指標包括: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舊建筑 28 當采用集中空調系統時,所選用的冷水機組或單元式空調機組的性能系數、能效比比現行標準高 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調系統的住宅,設置能量回收系統(裝置) 采用可調節外遮陽裝置,防止夏季太陽輻射透過窗戶玻璃直接進入室內

86、 (3)第三類指標項:低達標率)第三類指標項:低達標率。這些指標低于 50%的參評項目達標。經分析評審意見,這些指標被項目選擇但達標率比較低的原因包括:(a) 申報單位雖然選擇了某一項指標,但項目本身并沒有符合指標的設計條件(如申報舊建筑/廢棄場地使用指標,但項目本身沒有舊建筑/不能算作廢棄場地) ;(b) 申報資料內沒有提供足夠的技術數據支撐達標(如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再生水、熱島效應) ;及 (c)指標的要求比目前常規或強制性標準規范的設計標準明顯高,達標有一定難度(如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非傳統水源利用比例等) ,而現有的技術有一定的額外成本。要提高這些指標的達標率,需要進一步指導申報單

87、位提交論據充分的技術報告,幫助設計單位了解指標具體要求,又提供合適經濟激勵、推動市場發展使成本可以通過技術市場化而下降。這 8 個低達標率的指標包括: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舊建筑 合理選用廢棄場地進行建設。對已被污染的廢棄地,進行處理并達到有關標準 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調系統的住宅,設置能量回收系統(裝置) 采暖或空調能耗不高于國家批準或備案的建筑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 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 可再循環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0%以上 采用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小的建筑結構體系 設置通風換氣裝置或室內空氣質量監測裝置 29 表表 3.5 住宅項目指標選項分析列表住宅項目指標選項分析

88、列表 30 31 3.2.2 公建項目指標選項分析公建項目指標選項分析 表 3.6 列出 25 個公建項目的選項和達標情況分析,表中包括: (a)選擇申報有關指標的項目數量占總項目數比例; (b)申報選項中,未達標項目數所占比例。根據指標選項與達標情況分析,可以把不同的指標項(一般項和優選項)分為三根據指標選項與達標情況分析,可以把不同的指標項(一般項和優選項)分為三類:類: 32 (1)第一類指標項:高)第一類指標項:高申報申報率、高達標率率、高達標率。這是指 90%的項目申報、且達標率高過 90%的指標。這些指標項代表了市場上很成熟的技術,以及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廣泛掌握和使用的綠色建筑設計

89、手段(如室內環境設計,場地交通組合) 。事實上大部分此類指標的增量成本都不大(如透水地面和綠化、用水計量) ??梢灶A見未來這些綠色建筑設計技術會被進一步推廣,成本(如有)會因此再下降。9個高申報率、高達標率的指標包括: 節地與室外環境:節地與室外環境: 綠化物種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且采用包含喬、灌木的復層綠化 場地交通組織合理,到達公共交通站點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 節能與能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 建筑外窗的氣密性不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窗氣密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GB7107規定的4級要求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綠化、景觀、洗車等用水采用非傳統水源 按用途

90、設置用水計量水表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現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 室內環境質量:室內環境質量: 室內采用調節方便、可提高人員舒適性的空調末端 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動空間設有無障礙設施 運營管理:運營管理: 設備、管道的設置便于維修、改造和更換 (2)第二類指標項:低)第二類指標項:低申報申報率率。選擇申報這些指標的項目不到 50%。這些指標代表(a)指標對項目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賓館設計、改建擴建的公共建筑等); 或(b) 技術還不夠普遍(如 25 個公建項目中有 19 個項目未利用可再生33 能源,分布式熱電冷聯供技術不普遍),相關技術需要進一步推廣。同時現有的技術有一定的額

91、外成本,如果成本可以通過市場化而下降,未來這些綠色建筑設計技術可以進一步普遍化。這 6個低申報率的指標包括: 合理采用蓄冷蓄熱技術 改建和擴建的公共建筑,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進行獨立分項計量 采用分布式熱電冷聯供技術,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熱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熱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不低于建筑用電量的2% 建筑結構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鋼 賓館類建筑維護結構構件隔聲性能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J118中的一級要求 (3)第三類指標項:低達標率)第三類指標項:低達標率。這些指標低于 50%的參評項目達標。詳細分析評審的意見指出

92、不達標的原因包括: (a)申報單位雖然選擇了某一項指標,但項目本身并沒有符合指標的設計條件(如申報舊建筑/廢棄場地使用指標,但項目本身沒有舊建筑/不能算作廢棄場地) ;(b) 申報資料內沒有提供足夠的技術數據支撐達標(如自然通風、可調節外遮陽、地下空間自然采光) ;及(c)指標的要求比目前常規或強制性標準規范要求設計標準明顯高,達標有一定難度(如更高建筑總能耗節能水平、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 ;而現有的技術有一定的額外成本。要使這些指標提高達標率,要通過進一步協助申報單位提交論據充分的技術報告,幫助設計單位了解指標具體要求,提供合適經濟激勵和推動市場發展使成本可以通過技術市場化而下降。這 1

93、2 個指標包括: 合理選用廢棄場地進行建設。對已被污染的廢棄地,進行處理并達到有關標準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舊建筑,并納入規劃項目 34 建筑總平面設計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風 建筑設計總能耗低于國家批準或備案的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 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熱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熱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不低于建筑用電量的2% 非飲用水采用再生水時,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廠的再生水,或通過技術經濟指標,合理選擇其他再生水源和處理技術 辦公樓、商場類建筑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館類建筑不低于15% 辦公樓、商場類建筑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旅館類筑不低于25

94、% 在建筑設計選材時考慮材料的可循環使用性能??稍傺h材料使用量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0%以上 辦公、賓館類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間室內采光系數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要求 采用可調節外遮陽,改善室內熱環境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內或地下空間自然采光效果 35 表表 3.6 公建項目指標選項分析列表公建項目指標選項分析列表 36 37 3.3 綠色建筑單項技術應用選擇綠色建筑單項技術應用選擇 前面的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選擇分析主要針對哪些指標選項被選擇申報,本節以個別設計技術單項作為研究分析對象,根據 55 個已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建筑項目的申報資料,分析項目的單項技術選擇情況。從住宅

95、和公建項目資料,可以整理出單項應用技術清單,住宅項目的技術項清單共有 25 項(圖 3.1) ,而公建項目38 的技術項清單共有 30 項(圖 3.2) 。通過分析選擇各單項技術的綠建項目數量占總項目數的比例,了解目前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情況。 圖 3.1 把住宅項目單項技術應用選擇按選擇比例排列,如果把低于 40%應用率作為分界,低應用率的綠色建筑設計技術包括: 設置外遮陽設施 排風熱回收處理新風 高效風冷或蒸發冷卻機 地熱利用 高能效水冷機組 太陽能光伏發電 太陽能路燈及草坪燈 自配中水系統 采用市政中水水源 可調節外遮陽 節能與能源利用 39 圖圖 3.1 住宅項目綠色建筑技術措施應用列表

96、住宅項目綠色建筑技術措施應用列表 圖 3.2 把公建項目單項技術應用選擇按選擇比例排列,如果把低于 40%應用率作為分界,低應用率的綠色建筑設計技術包括: 高效冷熱水輸送泵 采用蓄能設備(冰蓄冷、水蓄冷等) 采用光電控制或感應開關 太陽能光伏發電 地源熱泵 微燃機或燃氣內燃機熱電冷聯供技術 太陽能草坪燈、輪廓燈 風力發電 自建中水處理系統 采用市政中水水源 高性能鋼筋 40 圖圖 3.2 公建項目綠色建筑技術措施應用列表公建項目綠色建筑技術措施應用列表 本研究指出:對個別綠色建筑單項技術應用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由于時間和資源的限制,本研究只提供一很初步的分析。但上述的初步分析基本上指出:

97、(1)這些應用率比較低的個別技術都集中在“節能與能源利用”和“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兩個重要的指標類內; 41 (2)同時,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有一定的明顯額外成本(本報告下面會指出綠色建筑額外建造成本主要是投資到這兩個指標類中) 。 這兩個問題對建筑整體達到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和節水水平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要提升綠色建筑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能力,建議下一步擴大研究項目數目,深入分析項目的申報技術資料,詳細研究具體個別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選擇和成本的關系,解決如何協助市場合理地應用綜合綠色建筑節能減排技術。技術的推廣和其經濟性是分不開的,通過合適的推廣、應用經驗交流、有效率的經濟激勵手段都可以把

98、應用率提高,進一步推動綠色建筑的產業化。 3.4 小結小結 本章對已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 55 個項目作分析,提供了目前綠色建筑申報評價標識時選擇的指標項,與綠色設計技術應用的基本情況。在分析住宅和公建項目的選項和達標情況過程中,整理的分析資料和討論包括: (a)選擇申報有關指標的項目數量占總項目數比例; (b)申報選項中,未達標項目數所占比例。分析結果按“申報率”和“達標率”的高低把不同的指標項分類。另外,對綠色建筑單項技術應用初步分析也指出目前應用比較少的技術都集中在“節能與能源利用”和“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兩個重要的指標類內,而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有一定的額外成本。這些分析提供了下一步有針對

99、性的綠色建筑申報推廣工作的方向。 42 4. 綠色建筑成本綠色建筑成本分析分析 4.1 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問題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問題 近年來,研究綠色建筑在市場上的成本逐漸受到關注。隨著各地區和城市近年推動建筑節能減排及建立相關的綠色建筑標識制度,綠色建筑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要額外投入的成本多少及帶來的效益成為受關注的問題。雖然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事業得以迅速發展,綠色建筑相關的管理制度、技術體系、評價體系得以不斷完善,并且,綠色建筑宣傳和推廣力度逐漸加大,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對于綠色建筑的經濟成本效益問題有系統的研究比較缺乏,市場上對綠色建筑的具體成本和經濟效益概念流于籠統,有關方面的分析研究

100、仍有待深入和展開。本章通過對綠色建筑項目的技術成本調研分析,把目前綠色建筑成本作出解讀,使市場對于綠色建筑的經濟概念有更加全面和確切的認識。 4.2 我國對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研究我國對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研究 我國在研究綠色建筑成本和效益方面的展開,主要是由于近年在國家大力推動建筑節能減排政策下,帶動了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比較早對綠色建筑的經濟問題關注的研究包括張麗于 2007 年發表的有關中國終端能耗與建筑節能分析1,及武涌和劉長濱對中國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的研究2。二者對整個節能建筑和我國節能減排方面的情況與實施問題都有詳細整理。他們注重的是對經濟激勵政策的體系研究和實證分析,但并不是具體落實

101、到微觀經濟學上的成本利益比較。 我國有關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研究主流都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要求為參考。李菊和孫大明提出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綠色建筑成本”與“基準建筑成本”間的差價3?!盎鶞式ㄖ杀尽睘樵跐M足國家或地區目前法定強制性節能要求的項目成本;而“綠色建筑成本”是指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2006)中各項要求的項目成本。在 2009年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報告內4,江億等對近期建設的綠色建筑示范工程進行了調研,在成本收益中,43 按其中 17 個案例的分析得到的結果是:居住建筑的增量成本平均為 213 元/m2,而公共建筑的增量成本平均值為 516

102、 元/m2。研究成果也指出地域性是重要考慮因素:綠色技術的應用成本影響有地域分別,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城市會有不同的增量成本。孫大明等人對 2006 年到 2008年由中國建筑科學院研究院上海分院參與綠色咨詢的 18 個項目作出調研并給出比較全面的報告5,研究分析不同技術在不同類型建筑的成本。有關的項目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星級目標分類,一星級項目有3 個,二星級項目有 9 個,三星級項目有 6 個;其中公共建筑 9 個,居住建筑 9 個。根據此調查的項目和統計信息,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一星級建筑成本平均增量在 100 元/m2內,二星級為 207元/m2,三星級為 360元/m2。 在理論與方法

103、層面上,張元華對生態節能住宅設計的技術經濟分析研究指出建筑技術經濟分析是實現生態節能住宅的重要保障,對綠色建筑的經濟理論進行基本分析6,通過以經濟外部性的理論去考慮如何引入政府政策去推動市場對綠色建筑的供應,最后以案例分析說明生態節能建筑不一定是高成本、高技術產品。文藝值指出,目前我國對綠色建筑的經濟評價指標不完善7,未能從綠色建筑不同成本支付和利益接受主體去分析,因此未能有效實現對社會整體資源的再有效分配。葉祖達從碳排放與產權經濟理論全面解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率問題,提供了有關方面經濟激勵政策制定的理論基礎8。 葉祖達和梁俊強等根據不同項目的增量成本比較,初步指出綠色建筑在市場上的成本對價值的

104、影響并不大。他們根據 9個項目的增量成本比較,顯示平均的增量成本為 126.1元/平方米,一般來說,公建的綠色建筑增量成本比住宅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要高。一星住宅項目的增量成本基本上接近于零,這數據說明了目前我國綠色建筑一星住宅標準要求并沒有帶來明顯的建造成本影響,因此可以考慮進一步把一星綠色建筑定為法定設計要求。他們建議在國內不同城市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的調查基礎上,建立我國綠色建筑成本效益數據庫,分析不同地區應用的不同綠色建筑技術的經濟成本效益,使社會對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有更加全面的認識9。 44 通過近年的研究可以看出,建立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論和方法有高度必要性,綠色建筑的成本和效

105、益分析是推動建筑節能減排的重要數據,它可以反映綠色建筑無論在政策或者在項目投資層面的效率性,提供給市場重要的經濟信息。我們需要在對目前國內不同城市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的調查基礎上,建立我國綠色建筑成本效益數據庫,分析不同地區應用的不同綠色建筑技術的經濟成本效益。通過研究,把綠色建筑成本效益數據信息陽光化,使社會和市場對于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有更加全面和確切的認識,激發市場對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認知,提高效率,才可以快速規?;赝苿泳G色建筑。 4.3 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與增量效益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與增量效益 首先要解釋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定義。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為了達到某一水平的綠色建筑

106、標準而可能要在“基準成本”情況下額外增加的成本投入。不同經濟主體對“基準”的水平和定義有不一樣的理解。但就整個市場來說,建筑的“基準成本”會受不同經濟主體的房地產產品商業定位和建造產品水準要求而有異(例如:常規寫字樓建筑成本會按市場定位有差異,甲級與乙級的常規造價不同)。一般來說建筑的“基準成本”可以定義為:在特定市場定位下的建筑要滿足當前法定要求(法規政策規范)的建筑設計建造及管理水平的成本。 “增量成本”又可以再分類為增量建造成本增量設計咨詢成本及增量維修管理成本。由于相對建筑項目整體的成本投入來說,設計咨詢成本占的比例比較少,同時不同設計單位的咨詢收費水平差異很大,本研究不包括這一部分。

107、對于維修管理成本,根據市場分析,這一部分的成本和常規成本不會有很大差異,可以假設增量部分不明顯。因此,本研究集中分析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 綠色建筑亦同時會帶來增量效益,而增量效益亦可以經濟價值來衡量比較。綠色建筑的增量效益可以包括以下的效應:(1)比常規建筑在運營生命周期中節省的能源費用;(2)業主及開發商可能得到政府在支持綠色建筑的財政激勵(如稅45 收減免、財政補貼等);(3)企業員工在綠色建筑內工作生產力的提升;(4)企業通過使用綠色建筑而建立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價值;(5)綠色建筑對宏觀經濟帶來的效益。 在以上的增量效益中,最受到注意的是在能源節省而帶來的經濟效益,又即企業由于使用綠色建筑

108、而可以節省的能源費用,這是由于節省的能源費用在建筑物生命周期整體帶來的效益是明顯的。本研究也對綠色建筑對宏觀經濟帶來的效益作初步分析。由于目前我國對員工的生產力提升及企業品牌的經濟效益研究則十分缺乏,而政府在支持綠色建筑提供的財政激勵會按不同年度調整,這兩方面不在本研究范圍內。 本報告前面已說明以 55 個綠色建筑項目作為數據分析的基礎。詳細研究的整體技術路線主要包括兩部分: (1)對已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分析綠色建筑申報評價標識時選擇的指標項與綠色設計技術應用; (2)按應用技術對建造/設備成本進行當地市場調研和詢價,對常規和綠色建造成本估價,測算增量成本和帶來的效益。第 3 章已討

109、論了第一部分(選擇的指標項與設計技術應用) ,本章介紹第二部分有關成本的研究成果,第 5章將討論效益的研究部分。首先要解釋本研究的技術路線。 4.4 我國綠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路線我國綠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路線 對綠色建筑成本效益的整體研究技術路線包括三部分: (1)對已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收集分析綠色建筑項目應用設計數據和技術效果及相關資源能源節約目標/效應; (2)按應用技術對建造/設備成本進行當地市場調研和詢價,對常規和綠色建造成本估價,測算增量成本和帶來的效益; (3)對收集與調研得到的成本效益數據進行全面的經濟效率分析。綠色建筑技術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內容包括綠色建筑項目的成本和

110、效益問題。 46 圖 4.1 展示了研究流程中的主要工作階段:首先分析每個申報項目的設計應用技術方案,有關的技術方案都包含在綠色建筑六個主要指標: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營管理范圍內。然后對方案的綠色技術進行三步分析: (1)根據每個項目的技術方案,通過與 2012 年 3 月到 8 月的市場調研詢價,直接獲取該技術方案的市場建造成本,并由工程造價專業人員審核; (2)按“增量成本”的基本概念,計算應用的技術所需的總成本與基準建筑成本之間的差值(增量成本 = 綠色建筑成本 - 基準建筑成本); (3)按不同項目的應用技術,核算每個項

111、目的效益(主要包括節電和節水兩部分)。 圖圖 4.1 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框架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框架 47 4.5 綠色建筑目的成本分析綠色建筑目的成本分析 4.5.1 市場調研成本與申報成本比較市場調研成本與申報成本比較 申報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的項目需要在申報資料中提交項目的成本數據。然而由于提交的成本數據通常只是總單位面積平均成本(元/平方米建筑面積),由于目前申報資料沒有要求申報單位提供詳細的分解成本數據,或提供統一標準的成本數據計算方法,建設單位在申報時可能對“增量成本”概念有不同理解和演繹。 表 4.1 列出 55 個項目的平

112、均市場調研成本與平均申報成本,按不同星級和建筑類別作比較(市場調研成本會在本章下面再詳細解讀)。申報成本數據與調研數據都會有個別極端數據,研究小組在分析平均值時是按歷史經驗值(上面文獻其他專家調研成果參考)為依據, 把極端數據排除, 保證平均值的合理代表性。 從表中可以看到平均申報成本一般都比通過市場詢價的成本高,尤其是一星和二星住宅項目的差異比較大(市場調研成本只約為申報成本的 29%和 57%),而二星與三星公建項目的差距比較?。ㄊ袌稣{研成本分別約為申報成本的 80%和基本一致的 100%)。 本研究的成本價格是根據市場調研得到的,調研方法與一般工程采購相一致:研究小組通過市場調研,按照技

113、術方案確定的設備和施工要求,在當地市場進行不少于 3 家供應商的詢價,再取平均價作為技術方案成本數據。然后再取“基準成本”與“綠色成本”兩者的差為“增量成本”,確保使用增量成本概念的客觀性。 研究小組通過對個別建設單位的訪談和調研,總結出申報成本和調研成本出現差異的可能原因可以包括幾方面: 建設單位對于增量成本的概念不統一,在調研期間與部分開發商的訪談中了解到有部分建設單位人員把“增量成本”解析為綠色建筑技術應用的總成本; 48 建設單位內部不同部門(設計部、成本控制部、市場部)對增量成本理解有差異,缺乏統一的增量成本概念; 部分項目的成本較高,是由于使用特選的進口設備,并非按一般市場的常規采

114、購行為, 根據技術要求先作價格比較; 部分項目的成本較低,是由于項目作為示范作用,設備由供應商特別提供,希望達到宣傳目的。 這分析明確說明了目前很多綠色建筑項目的建設單位與設計單位對“增量成本”的計算可能有不同理解和演繹, 缺乏統一測算方法與準則,使市場信息不完整, 市場上項目之間的成本數據不具備可比性, 成為綠色建筑成本信息陽光化與科學化的障礙。 表表 4.1 市場調研成本與申報成本比較市場調研成本與申報成本比較 4.5.2 住宅綠色建筑住宅綠色建筑項項目的成本分析目的成本分析 研究工作首先按項目資料和市場數據,推算每個項目的單位面積增量成本,總結出 30 個住宅項目的增量成本有一定的差異幅

115、度的結論。成本分析可以從三個不同角度來看:(a) 按評價等級劃分的增量成本; (b)按指標類的增量成本; (c) 按技術類別劃分的增量成本。 49 (a)按評價等級劃分的增量成本按評價等級劃分的增量成本 圖 4.2 把這 30 個項目按星級和增量成本排列比較。按評價等級分類的平均增量成本為: 一星:0.43168.9 元/平方米(平均 15.98元/平方米) 二星:20.2458.9 元/平方米(平均 35.18元/平方米) 三星:11.01157.41 元/平方米(平均 67.98 元/平方米) 值得留意的是一星級的住宅綠色建筑,該級別項目的單位面積增量成本可以接近零,但在所研究的一星級項目

116、中,有 4 個項目的增量比較高(達到 100 元/平方米以上), 個別比其他二、三星級住宅項目的增量成本還要高, 因此本研究對這些項目的成本結構作深入了解。 圖 4.3 對這 4 個項目的成本結構的分析,分析表明其成本比較高是由于技術選擇(例如采用水冷風冷機組、成本比較高的外墻和玻璃保溫建材)所致。主要原因可以歸納如下(本報告不公布具體項目名稱): 某項目采用高效能的水冷機組,該技術不普遍應用,增量成本較高,為 84.05元/m2; 某項目采用了風冷機組,該技術不普遍應用,成本較高,為 133.75元/m2; 某項目采用了中空玻璃(4+9A+4+9A+4),該門窗材料的成本較高,為 114.2

117、8元/m2; 某項目的外墻保溫的增量成本加上門窗的增量成本超過 83 元/m2,兩者占總成本的比例較大。 從分析這 4 個成本比較高的一星級住宅項目可以知道:雖然項目的設計目標只是要達到一星級水平, 設計單位與建設單位對技術的具體選擇不一定有高經濟效率性, 反映了目前市場對技術應用的成本影響沒有足夠的科學數據參考。 50 為了使分析能比較客觀和接近實際,在總結平均成本值時,本研究不考慮這 4個項目。一星級的住宅綠色建筑平均增量成本是 15.98元/平方米。 根據對 30個不同星級的住宅項目分析,要點歸納如下: (1)總的來說,星級越高,增量成本水平越高,從一星到三星級別的項目增量成本幅度從 0

118、.43 元/平方米到 157.41 元/平方米。這幅度比早年的調研成本幅度下降明顯3 5 9。增量成本幅度的下降說明了綠色建筑在過去幾年發展快速,從設計水平、市場供應、施工技術、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日漸成熟的趨勢。 (2)項目的增量成本各有變化幅度,顯示并不是高評價等級一定有高增量成本,例如三星級住宅項目的增量成本可以減低到 11.01 元/平方米,比部分二星項目的增量成本可以還低。這現象反映了一個重要的原因: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項目的設計技術路線及整體設計要求而定,不同的設計路線存在增量成本的差異,要同樣達到某水平星級的評價,可以通過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設計來達到。 (3)目前我國綠色建筑一星住

119、宅標準要求并不一定帶來明顯的增量建造成本影響,同時,住宅綠色建筑的整體成本亦持續下降。這現象提供了一個更進一步提升我國建筑節能水平的條件,因此本研究建議考慮:(a)進一步把一星住宅綠色建筑標準定為法定設計要求;(b)通過協助業界對技術和成本的認知與經驗交流,提高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技術要求,特別是在應用個別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考慮。 51 圖圖 4.2 住宅建筑項目增量成本比較住宅建筑項目增量成本比較 圖圖 4.3 個別住宅建筑項目增量成本原因個別住宅建筑項目增量成本原因 (b)按指標類的增量成本按指標類的增量成本 表 4.2 把上面分析得到的住宅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再按 6 類評價指標

120、類分解,把平均的增量成本分配到不同指標類上。然后,對各指標類型增量成本進行比較,52 了解增量成本的成本結構,再分析成本結構內哪些指標技術應用的成本占該項目總增量成本比例高于 50%,便可以得知在 6類指標中哪些是成本的主要源頭: 節能與能源利用(建筑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是帶動增量成本的最主要原因 ; 節地與室外環境(室外鋪裝)在部分項目中的增量成本可以為負值 ; 部分項目的室內環境質量的增量成本可以比較高 ; 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和運營管理方面, 住宅綠色建筑項目沒有產生明顯的增量成本。 由于住宅項目采用的設計技術已是目前在市場上相對普遍的設計標準/要求,雖然它們滿足了綠色建筑指

121、標的要求(如采用預拌混凝土、使用智能化系統、設備管道的設置便于維修和更換等),但增量成本可以是零,或者是不明顯的。 (c)按技術類別劃分的增量成本按技術類別劃分的增量成本 最主要的節能與能源利用技術增量成本源于“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兩方面。相對來說,節水和中水利用等其他技術對增量成本的貢獻力度不大。室外鋪裝的增量成本在有些項目中是負成本,主要是由于要滿足室外雨水滲透要求,使用部分透水鋪裝材料比常規不透水鋪裝材料成本低。由此推論,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術應用(代表了綠色建筑的主要增量成本含量)是決定綠色建筑的市場經濟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再把“節能與能源利用”指標項分開,進一步

122、分析建筑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增量成本, 不同星級的住宅項目的單位面積成本幅度為: 建筑節能技術:建筑節能技術: 一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為 0158.90元/平方米 二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從 0.9357.65 元/平方米 三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從 11.01135.25 元/平方米 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53 一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為 12 元/平方米 二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從 9.5411.88 元/平方米 三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從 027.52元/平方米 表表 4.2 住宅建筑項目增量成本:指標技術類住宅建筑項目增量成本:指標技術類 (元/

123、平方米) 54 上述分析進一步顯示了一個重要的現象:建筑節能技術的成本分布基本上反映了星級越高,投入的成本相對越高的情況(上述有關一星級項目高成本問題已有解釋)。這是由于市場上對建筑節能技術的供應和選擇已比較成熟,建設單位對這方面的技術控制也開始上軌道,所以成本的幅度是合理地反映不同水平的節能設計要求。 但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增量成本幅度并沒有完全反映星級高低的差異。這是由于在所研究的住宅項目中,并不是每個項目都投資再生能源技術應用,再生能源技術應用普遍性還不高(這情況在前面第 3章,有關住宅項目指標選項分析部分已有解釋),使得數據未能反映不同星級綠色建筑對不同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所要求的成本。

124、 4.5.3 公建綠色建筑項目的成本分析公建綠色建筑項目的成本分析 25 個公建綠色建筑項目的成本分析和上面住宅項目分析一樣,可以從三個不同角度來看:(a) 按評價等級劃分的增量成本; (b)按指標類的增量成本; (c) 按技術類別劃分的增量成本。由于 25 個項目中有一個是學校項目,在詳細分析階段與其他公建項目沒有可比性,故下面的分析是基于 24 個項目的數據。 (a)按評價等級劃分的增量成本按評價等級劃分的增量成本 本節按項目資料和市場數據,總結 24 個公建項目的增量成本情況。圖 4.4 把這 24 個項目按星級和增量成本排列比較。按評價等級分類的平均增量成本為: 一星:5.7258.9

125、3 元/平方米(平均 28.82元/平方米) 二星:39.28306.07 元/平方米(平均 136.42 元/平方米) 三星:5.06264.52 元/平方米(平均 163.23 元/平方米) 要留意的是二星級的公建綠色建筑。這級別項目的單位面積增量成本可低至39.28 元/平方米, 但其中也有 2 個高成本(達到 300 元/平方米以上)的項目。根據對 24 個不同星級公建項目分析,要點可歸納如下: 55 (1)總的來說,公建項目和住宅項目一樣,星級越高的綠色建筑,平均增量成本越高,從一星到三星級別的項目增量成本幅度由 5.72 元/平方米到 264.52 元/平方米不等。增量成本水平比以

126、前同類調研成果低3 5 9,反映公建綠色建筑成本也一直在下降。 (2)相對一星和三星項目來看,二星級公建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與變化幅度(最低和最高值差距)都比較高。這可能反映了建設單位對二星級公建綠色建筑的技術要求(相對一星級和三星級是中等要求)不完全有把握,市場信息不完全和設計方法可能相對不夠成熟。 (3)項目的增量成本各有變化幅度,亦顯示出并不是高評價等級一定有高增量成本。例如,有一個三星級公建項目的增量成本可以減低到 5.06 元/平方米,比一星和二星項目的增量成本還低。即便其他三星公建項目成本在 140 元/平方米以上到 264.52 元/平方米,這還比一部分的二星級項目的成本低。如前面

127、討論住宅項目時指出的情況相同:公建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項目的設計技術路線及整體設計要求而定,雖然項目要達到同星級建筑的標識,但通過不同設計路線帶來的增量成本有明顯差異。 (4)一星級的公建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基本上已下降到較低水平:最低可達 5.72 元/平方米,而整體都可以控制在 60 元/平方米之下。這說明目前我國公建綠色建筑一星標準要求的建造成本影響比較低。一星級公建綠色建筑的 28.82 元/平方米平均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相對建筑整體的總造價是比較低的,市場應該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考慮:進一步把一星公建綠色建筑標準再提高,或者把現有標準定為法定設計要求。 56 圖圖 4.4 公建建筑項目增

128、量成本比較公建建筑項目增量成本比較 (b)按指標類的增量成本按指標類的增量成本 表 4.3 把公建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按評價指標類分解,把平均的增量成本分配到不同指標技術上, 通過各指標技術類型增量成本的比較和分析,包括成本占總平均成本比例高于 50%的個別項目,可以得出的結論與住宅項目相似: 節能與能源利用(建筑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是項目增量成本的最主要原因 (在 24 個項目中, 有 19 個項目的節能與能源利用增量成本占了總增量成本的 50%或以上); 節地與室外環境(室外鋪裝)在部分項目中的增量成本可以為負值 ; 部分項目的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的增量成本可以比較高;

129、分析也指出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和運營管理方面, 項目沒有產生增量成本。 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方面,由于采用的設計技術已是目前市場上相對普遍的設計標準/要求,雖然它們同時滿足了這兩方面的綠色建筑指標要求(如采用預拌混凝土、使用可循環再用的材料、設備管道的設置便于維修和更換等),但增量成本可以是零,或者是不明顯的。 57 公建項目最主要的增量成本源于“節能與能源利用”指標要求。相對來說,節水和中水利用等其他技術,對增量成本的貢獻力度不大。室外鋪裝的增量成本在有些項目中是負成本,主要是由于要滿足室外雨水滲透要求,使用部分透水鋪裝材料比常規不透水鋪裝材料成本低。在節能與能源利用指標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和

130、建筑節能的技術應用(也代表了綠色建筑的主要經濟成本含量)是決定綠色建筑的市場經濟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c)按技術類別劃分的增量成本按技術類別劃分的增量成本 如果再把“節能與能源利用”指標項內的具體技術分解,進一步分析建筑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增量成本,不同星級的公建項目的單位面積成本幅度為: 建筑節能技術:建筑節能技術: 一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為 1.6850.67 元/平方米 二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從 14.20224.31 元/平方米 三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從 0171元/平方米 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一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為 1.5516.58 元/平

131、方米 二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從 1.4634.38 元/平方米 三星:單位建筑面積增量成本從 0108.41元/平方米 公建綠色建筑的“建筑節能”技術增量成本調研數據顯示了一個現象:建筑節能技術的成本分布不完全反映星級的高低,而二星級的公建項目投入在建筑節能的增量成本(14.20224.31 元/平方米)都明顯比一星級與二星級項目要高。這可能反映了目前建設單位對二星級公建綠色建筑的建筑節能技術選擇和成本控制沒有一定準則。 公建綠色建筑的“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增量成本幅度一般偏低,這是由于在研究的公建項目中,并不是每個項目都投資再生能源技術應用,再生能源技術應用普58 遍性還不高(這情況在前

132、面第三章已有解釋,如 24個公建項目中有 19個項目未利用可再生能源),相關技術需要進一步大力推廣。 表表 4.3 公建建筑項目增量成本:指標技術類公建建筑項目增量成本:指標技術類 (元/平方米) 4.6 小結小結 本章解釋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定義,指出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為了達到某一水平的綠色建筑標準,可能要在“基準成本”情況下額外增加的成本投入。通過對項目作詳細成本分析(其中包括 30個住宅項目和 24個公建項目,涵蓋一、二、59 三星綠色建筑評價等標識),解釋目前住宅與公建綠色建筑目的增量成本情況??偨Y分析要點如下: (1)總的來說,星級級別越高,增量成本水平相對越高,但個別項目的

133、增量成本各有變化幅度,顯示并不是高評價等級一定有高增量成本。 (2)一星級的住宅和公建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基本上已下降到較低水平或接近零。這說明目前我國綠色建筑一星標準要求的建造成本影響比較低,可以考慮全面強制要求為新建建筑標準。 (3)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項目的設計技術路線及整體設計要求而定,而不同設計路線存在增量成本的差異,要同樣達到某水平星級的評價,可以通過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設計來達到。不少項目可以通過設計方向、評估指標選擇、技術應用組合等手段, 以較低的增量成本達到較高的綠色建筑星級。 (4)從技術角度來看,在 6 類指標要求中,綠色建筑項目最主要的增量成本源于要滿足“節能與能源利用”的指

134、標要求。 在這些指標類中,目前又以建筑節能技術為決定成本的最主要原因。 (5)建筑節能技術的成本幅度反映了不同星級的建筑節能效率水平要求,成本分析說明,建筑節能已是十分普遍的綠色建筑技術,反映了市場在技術、產品供應、設計知識的日趨成熟現象。 (6)但“節能與能源利用”指標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增量成本幅度一般偏低。這是由于在所研究的項目中,并不是每個項目都投資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同時,大部分項目只應用成本明顯低的技術(如太陽能熱水),技術選擇比較窄??稍偕茉醇夹g應用普遍性還不高,是未來綠色建筑發展的主要挑戰。 (7)節水和中水利用等其他技術對增量成本的貢獻力度不大。室外鋪裝的增量成本在有些

135、項目中是負成本,主要是由于要滿足室外雨水滲透要求,使用部分透水鋪裝材料比常規不透水鋪裝材料成本低。 (8)最后可以看到,目前整體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幅度比早年調研的成本幅度下降明顯。這說明了綠色建筑在過去幾年發展快速,從設計知識水平、市場供應、技術選擇、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日漸成熟的趨勢。 60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 張麗. 中國終端能耗與建筑節能M. 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 2007. 2. 武涌, 劉長濱. 中國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研究M. 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 2007. 3. 李菊, 孫大明. 住宅建筑綠色生態技術增量成本統計分析J. 住宅科技,2008(8):16-19. 4. 中國城

136、市科學研究會. 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M.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9. 5. 孫大明, 邵文晞, 李菊. 當前中國綠色建筑成本增量調查統計J. 中國科技成果, 2008(23):7-10. 6. 張元華. 生態節能住宅設計的技術經濟分析D. 重慶大學設計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2008(10). 7. 文藝植. 基于LEED的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方法研究D. 長安大學管理學碩士論文, 2009 8. 葉祖達. 低碳綠色建筑:從政策到經濟成本效益分析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3. 9. 葉祖達,梁俊強,李宏軍等. 我國綠色建筑的經濟考慮:成本效益實證分析 J. 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

137、, 2011(4): 28-33 61 5. 綠色建筑效益分析綠色建筑效益分析 5.1 綠色建筑的效益:探究范圍與資料來源綠色建筑的效益:探究范圍與資料來源 本報告第 4 章討論了有關成本的研究成果,本章討論效益的研究部分。同樣,實證研究工作面向 55 個綠色建筑項目,涵蓋一、二、三星綠色建筑評價等標識。本章的討論又可以分為兩部分:綠色建筑帶來的“效益”(包括節能、節水和減低碳排放量)和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率”(投入的單位增量成本產生的效益值) 。 綠色建筑效益研究的討論范圍包括以下 4 部分: (1)效益分析數據來源 (2)住宅/公建項目效益分析 (3)綠建項目的成本效率分析 (4)技術措施的

138、成本效率分析 有關綠色建筑的效益分析是根據綠色建筑項目申報單位提供的技術數據,對每個項目在節能、節水和減低二氧化碳排放三方面作出測算。有關的基本數據源自項目的能耗模擬信息/技術評估報告與節水評估資料。由于并非 55 個項目都提交完整的技術評估信息和數據,最后分析的項目數目少于 55 個。在 30 個住宅項目中,19個項目包含有能耗模擬信息,30 個項目包含有節水信息。在 25 個公建項目中,16個項目包含有能耗模擬信息,24 個項目包含有節水信息。 5.2 住宅項目效益分析住宅項目效益分析 5.2.1 節能效益分析節能效益分析 計算每個住宅綠色建筑節能量,以“單位面積節能量”為評估依據?!皢挝?/p>

139、面積節能量”包括三部分:(1)單位面積每年一次能源節省量 (kgce/m2.a); (2)單位面積每年節電量 (kwh/m2.a); 以及(3)單位面積年節熱量 (kwh/m2.a)。 62 “單位面積一次能源節省量”部分是對處于寒冷或嚴寒地區項目,冬季采暖由市政熱水供應(主要是燃煤或燃氣鍋爐供應),有關的節能量以一次能源計量(數據來源:根據申報材料中的“節能計算書”資料)?!皢挝幻娣e節電量”是建筑用電設備的節省量(數據來源:根據申報材料中的“節能計算書”)?!皢挝幻娣e節熱量”是指太陽能熱水的替代量(數據來源根據申報材料中的“可再生能源報告”,平板型太陽能集熱器GB-T/6424-2007 和

140、真空管型太陽能集熱器 GB-T/17581-2007 )。為了把不同項目的總節能量作比較, 研究工作把一次能源節省量轉化為節電量單位 (kwh/m2.a)。三個量值的總和是該綠色建筑每年的單位面積總節能量。 圖圖 5.1 綠色建筑住宅項目:單位面積每年節能總量綠色建筑住宅項目:單位面積每年節能總量 63 從圖 5.1 可以看出,各住宅綠色建筑項目“單位面積年節能量”從每年每平方米0.71 千瓦時(kWh)至 18.2 千瓦時(kWh)不等,隨星級提高而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節能量為 4.95kWh、二星級為 8.1 kWh、三星級為 13.56kWh。 如果再把綠色建筑節能率按國家住宅建筑節能

141、設計標準核算,可以得到不同星級住宅綠色建筑相對的節能率如下(表 5.1)。節能率亦隨星級提高而而提高, 一星級項目平均節能率為 54.7%、二星級為 57.4%、三星級為 61.8%。 從節能效益的分析來看, 住宅綠色建筑可以帶動建筑在目前強制性標準規范要求的 50%節能率上再進一步提高。 無論是一星、二星、三星級的綠色建筑都會達到比常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更高的節能水平,基本上達到推動綠色建筑標識整體更節能的政策目標。 為了確保綠色建筑的節能水平,本研究建議考慮在不同星級的綠色建筑標識評估要求里提出比較高的控制性建筑節能率要求。 表表 5.1 不同星級住宅綠色建筑相對的節能率不同星級住宅綠色建筑

142、相對的節能率 5.2.2 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分析分析 計算每個住宅綠色建筑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以 “單位面積的二氧化碳(CO2)減排量” 為評估依據。單位面積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可以按節省一次能源量與節電量以排放系數折算而得。計算的基本概念為: 二氧化碳(CO2)減排量 = 節省一次能源減排量 + 節電減排量 64 節省一次能源減排量可以按原煤碳排放系數折算,即 1kg 原煤排放1.9003kgCO2(來源: 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國家發改委氣候司2011/05), 節電減排量根據項目所在地所屬電網區域,按該電網的排放因子計算(來源:2011中國區域電網基準線排放因子國家發改委氣候司

143、2011/10/20)。根據每年單位面積的節能量值,推算出住宅項目的“單位面積年二氧化碳排放減量”(kgCO2/m2 a)。 從圖 5.2 可以看出各住宅綠色建筑項目“單位面積年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從每年每平方米 0.22 kgCO2至 11.2 kgCO2不等,隨星級提高而提高, 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為 3.2 kgCO2、二星級為 4.6 kgCO2、三星級為 6.1 kgCO2。 圖圖 5.2 住宅項目:單位面積年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住宅項目:單位面積年二氧化碳排放減量 65 5.2.3 節水節水量量分析分析 從圖 5.3 可以看出,各住宅綠色建筑項目“單位面積年

144、節水量”從每年每平方米0.01 立方米(m3 /m2 a )至 1.4立方米(m3 /m2 a )不等。從節水量變化幅度和平均節水量來看,均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年節水量為0.18m3、二星級為 0.44m3、三星級為 0.63m3。 圖圖 5.3 住宅項目:單位面積年節水量住宅項目:單位面積年節水量 5.3 公建項目效益分析公建項目效益分析 5.3.1 節能效益分析節能效益分析 計算每個公建綠色建筑節能量,以 “單位面積節能量”為評估依據。而 “單位面積節能量” 的概念和上面住宅項目的評估方法相同。 66 從圖 5.4 可以看出各公建綠色建筑項目“單位面積年節能量”從每年每

145、平方米2.1 千瓦時(kWh)至 49.8 千瓦時(kWh)不等。無論從節能量幅度和平均節能量來看,均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節能量為 2.6kWh、二星級為20.2kWh、三星級為 30.1kWh。 圖圖 5.4 綠色建筑公建項目:單位面積綠色建筑公建項目:單位面積每每年節能總量年節能總量 如果再把綠色建筑節能率按國家公建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核算,可以得到不同星級公建綠色建筑相對的節能率,如表 5.2 所示。節能率亦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節能率為 51.0%、二星級為 59.1%、三星級為 64.8%。 67 與住宅項目的情況相似,從節能效益的分析來看, 公建綠色建筑可以帶動建

146、筑在目前強制性標準規范所要求的建筑節能設計要求上再進一步提高, 但一星級公建項目的平均節能率并不比目前強制性標準規范要求的水平有明顯的提升。 二星和三星級的綠色建筑平均節能率比較高,都會達到比常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更高的節能水平,基本上達到推動綠色建筑標識整體更節能的政策目標。三星級的公建綠色建筑相對的平均節能率接近 65% 水平。為了確保綠色建筑的節能水平,本研究建議考慮在不同星級的綠色建筑標識評估要求里提出比較高的控制性建筑節能率要求。 表表 5.2 不同星級公建綠色建筑相對的節能率不同星級公建綠色建筑相對的節能率 5.3.2 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分析分析 與上面住宅項目的分析方

147、法一樣,計算每個公建綠色建筑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以“單位面積的二氧化碳(CO2)減排量”為評估依據。單位面積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可以按節省一次能源量與節電量以排放系數折算而得。 從圖 5.5 可以看出,各公建綠色建筑項目“單位面積年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從每年每平方米 1.4 kgCO2至 23.4 kgCO2不等,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為 1.7 kgCO2、二星級為 9.9 kgCO2、三星級為 16.3 kgCO2。 68 圖圖 5.5 公建項目:單位面積年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公建項目:單位面積年二氧化碳排放減量 5.3.3 節水節水量量分析分析 從圖 5

148、.6 可以看到各公建綠色建筑項目“單位面積年節水量”從每年每平方米0.01 立方米(m3 /m2 a )至 0.84立方米(m3 /m2 a )不等,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年節水量為 0.08m3、二星級為 0.4m3、三星級為 0.43m3。 69 圖圖 5.6 公建項目:單位面積年節水量公建項目:單位面積年節水量 5.4 綠色建筑節能節水效率分析綠色建筑節能節水效率分析 前面的分析提供了綠色建筑項目的節能和節水量“效益”。再按單位面積增量成本、單位面積節電和節水量,便可以推算出每個項目的單位增量成本節電和節水“效率”:以千瓦時/元/年(kWh/元 a,每 1 元增量成本帶

149、來每年節電量 kWh)及立方米/元/年(m /元 a,每 1 元增量成本帶來每年節水量 m )加以表達。 5.4.1 住宅項目節能節水效率分析住宅項目節能節水效率分析 本研究按成本和效益分析得到的數據,分析住宅綠色建筑項目的節能效率。從圖 5.7 可以看出,整體來說,每投入 1 元的節能增量成本,帶來的年節電量的相對70 幅度由 0.01 到 0.64 kwh/元 a 不等。其中一個項目的節能效率特別高,達到 1.9 kwh/元 a。按照申報材料分析,這項目采用了成本較低的采暖節能技術,但由于申報材料沒有提供技術內容,本研究在計算平均值時不包括該項目。住宅項目平均的節電效率為:一星級項目平均每

150、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節電量為 0.32 kwh、二星級為 0.29 kwh、三星級為 0.25 kwh。 分析住宅綠色建筑項目的節水效率時,留意到在 30 個住宅項目中,有 6 個項目的節水增量成本為零,也就是說,部分綠色建筑項目可以不投入額外成本而達到節水效益。由于這 6 個項目的效率相對高,成本為零,會影響平均效率運算,因此,余下項目的節水效率計算不把它們包括在內。 圖圖 5.7 住宅項目:住宅項目:節電效率分析節電效率分析 從圖 5.8 可以看出,整體來說,每投入 1 元的節水增量成本帶來的年節水量的相對幅度由接近零到 1.96 m3/元a 不等。但其中兩個項目的節水效率特別高,達到

151、1.75 m3/元a 和 1.96 m3/元a ,兩項目均采用市政中水進行回用,水處理成本較低,且項目規模較大,節水量較大,因此其單位節水總效率大大高于其他項目。去除這兩個項目后,其余項目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效率為:一星級項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71 本投入,每年節水量為 0.066m3、,二星平均可以節省 0.03m3,三星平均節省0.147m3。 節水的效率分析明顯指出市政中水供應對成本效率的重要性:如果城市有提供集中式的中水供應系統作為配套, 不要求個別項目直接解決中水供應所需的初始投資, 節水的經濟效率會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說:發展市政中水供應規劃和提供配套設施是綠色建筑節水目標的重要配合

152、政策。 圖圖 5.8 住宅項目:住宅項目:節水效率分析節水效率分析 5.4.2 公建項目節能節水效率分析公建項目節能節水效率分析 本節分析公建綠色建筑項目的節電效率。從圖 5.9 可以看出,整體來說,每投入 1 元的節能增量成本,帶來的年節電量的相對幅度由 0.08 到 2.47 kwh/元 a 不等。其中兩個項目的節能效率特別高,達到 1.98 kwh/元 a 和 2.47 kwh/元 a。按照申報材料分析,它們采用了增量成本很小的高效空調機組、高效照明技術或太陽能熱水技術,具有明顯節能效果,并且沒有額外采用增量成本較高的其他節能技術,因而這兩個項目節能總效率較高。公建項目平均的節電效率為:

153、一星級項目平均每 1元增量成本投入,年節電量為 0.35 kwh、二星級為 0.44 kwh、三星級為 0.66 kwh。 72 從分析可以再次指出:個別的綠色建筑技術選擇和應用, 會對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率帶來極大的影響, 設計單位對技術的應用和成本效益的了解, 是未來決定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率性的最重要因素。 圖圖 5.9 公建項目:公建項目:節電效率分析節電效率分析 分析公建綠色建筑項目的節水效率時,留意到在 25 個公建項目中,有 3 個項目的節水增量成本為零,也就是說,部分公建綠色建筑項目可以不投入額外成本而達到節水效益。由于這 3 個項目的效率相對高,成本為零,會影響平均效率運算,因此,余

154、下項目的節水效率計算不把它們包括在內。 從圖 5.10 可以看出,整體來說,每投入 1 元的節水增量成本帶來的年節水量的相對幅度由零到 0.08 m3/元a不等。但其中兩個項目(一個是三星級, 一個是一星級)的節水效率特別高,達到 0.08 m3/元a,它們采用成本較低的雨水處理工藝和污水深度處理工藝,兩者節水量均較大,因而節水效率高, 可以看到高效率節水措施的選擇與評價等級沒有必然聯系。整體公建項目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效率不73 算高,分別為:一星級項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節水量為 0.016m3、,二星平均可以節省 0.034m3,三星平均節省 0.024m3。 圖圖 5.10 公

155、建項目:公建項目:節水效率分析節水效率分析 5.5 綠色建筑節能節水回報期的分析綠色建筑節能節水回報期的分析 綠色建筑項目在節能和節水方面的經濟效率分析,可以市場電費和水費節省價值表達。按照當地的電費和水費,把節電量和節水量轉為當地的合適電費和水費,可以表述為:每 1 元投資在節能的增量成本帶來每年節省的電費價值,及每 1 元投資在節水的增量成本帶來每年節省水費?;诿磕昕梢怨澥〉碾娰M和水費,就可以計算增量成本的靜態回收期: 靜態回收期 = 投資在綠色建筑項目的增量成本 / 年節省的費用 5.5.1 住宅項目靜態回報回收期住宅項目靜態回報回收期 表 5.7 是住宅項目的增量成本靜態回報回收期幅

156、度的分析,回報期的分析可以總結如下。 節能回報期分析:節能回報期分析: 74 在分析的項目所在城市中,住宅電費差距相對大,可以從 0.48 元/kwh到 0.68 元/kwh, 相差可達 20%。 住宅電費差距直接對項目節能的經濟效率有比較大的影響; 部分項目的回報期比較高達 21.2 年,但同時部分項目的回報期可以相對短,3年之內便可以把投資在節能的增量成本收回; 回報期分析的幅度指出,設計采用的節能技術路徑會影響項目在節能方面可以帶來的直接經濟利益。如果采用適合的設計方法與技術, 節能產生的經濟回報是可以比較高的(回報期最低可降至約 1年)。 同樣地, 如果設計單位缺乏對技術應用的成本和經

157、濟效率的把握,綠色住宅建筑可以帶來的經濟回報可能會受到限制。 節水回報期分析:節水回報期分析: 在分析的項目所在城市中,住宅水費可以從 1.68 元/m 到 4.9 元/m ,相差極大,可達 190%,對項目節能的經濟效率有很大的影響; 部分項目的回報期比較極端,高達 30 年,但同時部分項目的回報期可以十分有效率和相對短,可以低至 1 年便可以把投資在節水的增量成本收回; 與節能回報期的分析相同,設計采用的節水技術路徑會影響到項目可以帶來的直接經濟利益, 如果采用適合的設計方法與技術, 節水產生的經濟回報是可以比較高的。上面已分析過:在 30 個住宅項目中,有 6個項目的節水增量成本為零,綠

158、色建筑項目可以不投入額外成本而達到很高的節水經濟效率。同樣,如果設計單位缺乏對技術應用的成本和經濟效率的把握,綠色住宅建筑可以帶來的經濟回報可能會受到限制。 75 表表 5.7 住宅項目節能節水回報期分析住宅項目節能節水回報期分析 5.5.2 公建項目靜態回報回收期公建項目靜態回報回收期 表 5.8 是公建項目的增量成本靜態回報回收期幅度分析,回報期的分析可以總結如下。 節能回報期分析:節能回報期分析: 在分析的項目所在城市中,公建電費可以從 0.71元/kwh 到 1.26 元/kwh, 相差可達 77%。公建電費差距直接對項目節能的經濟效率有比較大的影響; 部分項目的回報期比較高達 15

159、年,但同時部分項目的回報期可以相對短,1年內便可以把投資在節能的增量成本收回; 與住宅項目分析結果相同,不同公建項目回報期分析的幅度表明,設計采用的節能技術路徑會影響項目在節能方面可以帶來的直接經濟利益, 如果采用適合的設計方法與技術, 節能產生的經濟回報是可以比較高的(回報期可以是 1年或更短)。 同樣,如果設計單位缺乏對技術應用的成本和經濟效率的把握, 綠色住宅建筑可以帶來的經濟回報可能會受到限制。 節水回報期:節水回報期: 在分析的項目所在城市中,公建水費可以從 2.35 元/m3到 7.85 元/m3, 相差可達 230%,對項目節能的經濟效率有很大的影響; 76 部分項目的回報期比較

160、長,高達 30 年或以上,但同時部分項目的回報期比較短, 可以在 3.5 到 4 年左右便可以把投資在節水的增量成本收回; 與節能的回報期分析相同,設計采用的節水技術路徑會影響到項目可以帶來的直接經濟利益, 如果采用適合的設計方法與技術, 節水產生的經濟回報是可以比較高的。上面已分析過:在 25 個公建項目中,有 3個項目的節水增量成本為零,綠色建筑項目可以不投入額外成本而達到很高的節水經濟效率。同樣地, 如果設計單位缺乏對技術應用的成本和經濟效率的把握, 綠色住宅建筑可以帶來的經濟回報可能會受到限制。 總的來說,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節能節水的回收期的長短幅度差異十分大,反映了(a)地方的能

161、源和用水成本存在差異,影響了有關初始投入帶來的經濟回報效率; (b) 但更重要是,個別項目的節能與節水的設計策略不同,產生的經濟效率就絕然不同。 因此,無論是節能或節水,顯示目前建設與設計單位對技術應用經濟成本回報優化能力差別比較大。 表表 5.8 公建項目公建項目節能節水回報期分析節能節水回報期分析 5.6 綠色建筑個別綠色建筑個別單項單項技術成本效率分析技術成本效率分析 本報告第 3 章初步對綠色建筑的技術應用情況做分析,而本報告第 4 章成本分析部分也指出“節能與能源利用”是主要的成本源頭, 報告指出研究綠色建筑單項77 技術應用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任務,但由于時間和資源的限制,本研究的有

162、關成果內容比較初步,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在有限的資料與時間限制下,研究小組對綠色建筑個別節能與能源利用技術的成本效率作了探討性分析,嘗試了解目前綠色建筑應用的節能減排技術的成本效率情況。下面的研究成果受到項目數據不完整的限制, 有關分析結論只是初步意見。 節能減排技術的“成本效率”是指某單項技術每投入 1 元的增量成本,該技術帶來的年節能效益。 5.6.1 住宅項目節能技術經濟效率住宅項目節能技術經濟效率 圖 5.11 把住宅綠色建筑項目中常用的 10 類設計技術,按平均投入的增量成本和產生的節能效益作分析,評估他們相對的技術成本效率,以每年每 1元成本帶來的節電量(kWh/元.a)表示。 要

163、留意兩點: (a)部分項目應用的技術對應的增量成本為零時,顯示節能的效率十分高,這些技術不包括在本效率分析內; (b)另外在分析過程中,也了解到部分地方建設管理單位已把個別技術標準定為強制要求(如江蘇省地區外遮陽已有相關政策要求安裝。參考關于加強建筑節能門窗和外遮陽應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蘇建科2008269 號),由于這些技術已成為常規措施,它們沒有增量成本,不計算該地區外遮陽的效率,計算平均值時不考慮。本分析只包括產生成本的技術。 對住宅項目常用的 10類節能技術經濟效率分析的初步成果如下: 在 10 項技術中,由于高效照明已成為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趨于零,節能效率最高; 太

164、陽能熱水系統應用也比較普遍,節能效率較高; 高能效水冷機組,高效風冷或蒸發冷卻機等技術都只有一個項目應用, 雖然他們的效率可能比較高, 但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78 太陽能路燈及草坪燈、太陽能光伏發電、地源熱泵技術的相對效率最低。 但也留意由于項目應用再生能源的技術目前不普遍,這些技術在本研究內只有一個應用的項目可計算節能效率,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圖圖 5.11 住宅項目:住宅項目:節能技術效率分析節能技術效率分析 5.6.2 公建項目節能技術效率公建項目節能技術效率 圖 5.12 把公建綠色建筑項目中常用的 12 類設計技術,按平均投入的增量成本和產生的節能效益作分析,評估他們相對的技術成本效

165、率,以每年每一元成本帶來的節電量(kWh/元.a)表示。當部分項目應用的技術所對應的增量成本為零時,顯示節能的效率十分高, 這些技術不包括在本效率分析。部分技術(如高效空調、高效照明)在公建項目中,由于市場上已普遍采用,沒有引起明顯增量成本。同時,地方政府已把個別技術定位為法定要求(如在江蘇省地區,外遮陽已有相關政策要求安裝,已成為常規技術措施),也沒有增量成本。有些項目并沒有提供應用技術的節能報告(如冷熱電聯供),本研究沒法考慮它們的效率。本分析只包括產生成本的技術。 79 對公建項目常用的 12類節能技術經濟效率分析的初步成果如下: 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中央空調,且市場上能效更高的空調機組價

166、格增量并不大,增量成本比較低,故該項技術效率最高; 由于高效照明已成為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趨于零,16 個公建項目中僅一個由于附屬設備引起增量成本,該技術的節能效率代表性可能不高; 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比較普遍,節能效率也較高; 太陽能路燈及草坪燈、風力發電技術、光伏、蓄能設施等由于成本高,效率也相對比較低; 冷熱電聯供僅有一個項目使用,申報材料未提供節能報告,本研究沒有考慮。 圖圖 5.12 公建項目:公建項目:節能技術效率分析節能技術效率分析 80 5.7 小結小結 ( 1 ) 從 “ 效 益 ” 來 看 , 住 宅 綠 色 建 筑 項 目 節 能 量 從 0.71kWh

167、/a m2至18.2kWh/am2不等。無論從節能量幅度和平均節能量來看,節能效益隨星級提高而有所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節能量為 4.95kWh/am2、二星級為8.1kWh/am2、三星級為 13.56kWh/am2。二氧化碳排放減量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為3.2kgCO2/am2、二星級為 4.6kgCO2/am2、三星級為 6.1kgCO2/am2。從節水幅度和平均節水量來看,節水量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節水量為 0.18m3/am2、二星級為 0.44m3/am2、三星級為 0.63m3/am2。 (2)公建綠色建筑項目節能量從 2

168、.1kWh/am2至 49.8kWh/am2不等。無論從節能量幅度和平均節能量來看,節能效益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節 能 量 為2.6kWh/a m2、 二 星 級 為20.2kWh/a m2、 三 星 級 為30.1kWh/am2。二氧化碳減排量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二氧化碳 減排量為 1.7kgCO2/a m2、二星級為 9.9kgCO2/am2、三星級為16.3kgCO2/am2。從節水幅度和平均節水量來看,節水量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每年每平方米節水量為 0.08m3、二星級為 0.4m3、三星級為 0.43m3。 (3)從“效率”來看,住宅項目平

169、均的節電效率為:一星級項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節電量為 0.32 kwh、二星級為 0.29 kwh、三星級為 0.25 kwh。公建項目平均的節電效率為:一星級項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節電量為 0.35 kwh、二星級為 0.44 kwh、三星級為 0.66 kwh。此分析可以再次指出:個別的綠色建筑技術選擇和應用, 會對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率帶來極大的影響, 設計單位對技術的應用和成本效益的了解, 是未來決定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率性的最重要因素。 (5)從分析技術的初始投入回報期可以看出,節能節水的回收期的長短幅度差異十分大,反映了地方的能源和用水成本存在差異,影響了有關初始投

170、入帶來的經濟回報效率。 同時,分析也指出,更重要是個別項目的節能與節水的設計81 策略不同,產生的經濟效率絕然不同。無論是節能或節水,顯示目前建設與設計單位對技術應用經濟成本回報優化能力差別比較大。 (6)在有限的資料與時間限制下,研究小組對綠色建筑個別節能與能源利用技術的成本效率作分析。分析住宅項目應用的節能技術,可以指出,由于高效照明已成為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趨于零,節能效率最高;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比較普遍,節能效率較高;太陽能路燈及草坪燈,太陽能光伏發電,地源熱泵技術的相對效率最低。 (7)分析公建項目應用的節能技術,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中央空調,且市場上能效更高的空調

171、機組價格增量并不大,增量成本比較低,故該項技術效率最高。由于高效照明已成為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趨于零。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比較普遍,節能效率也較高。太陽能路燈及草坪燈,風力發電技術、光伏、蓄能設施等,由于成本高,效率也相對比較低。 82 6. 綠色建筑宏觀經濟效益綠色建筑宏觀經濟效益 6.1 綠色建筑宏觀經濟效益研究綠色建筑宏觀經濟效益研究 推廣綠色建筑是低碳城市建設的主要政策之一,然而目前綠色建筑的政策討論還是集中在技術應用層面,在綠色建筑的經濟研究中主要的關注點是在綠色建筑技術產生的建造成本,對綠色建筑對國家整體或地區經濟體系的影響研究十分缺乏。本文針對這個問題作出討論,

172、補充這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一個分析綠色建筑宏觀經濟效益的方法。 綠色建筑的宏觀經濟影響可以包括兩方面:一是在整體經濟體系內額外帶動的產值,二是額外產生的就業機會。本章針對上述問題作出討論,提出分析理論和方法,補充目前在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以實例和數據,通過建立直接與間接的相關產業的后向與前向影響模型,以及綠色建筑額外增量產值對本身就業的帶動關系分析,嘗試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綠色建筑的整體宏觀經濟效益。 6.2 綠色建筑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理論框架綠色建筑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理論框架 綠色建筑的經濟效果是它的增量投資。為了達到比目前常規建筑更低的碳排放量、消耗更少的能源、使用更少的水量,建筑本身需要額外的投

173、入成本,這就是綠色建筑的增量經濟投入。在一個經濟體系內如果有額外的投資,也就會帶來整體生產總值的增加。要分析低碳綠色建筑的增量投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就是要量度這方面的影響有多大。量度綠色建筑的增量投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本研究應用了宏觀經濟學內已廣為接受的投入產出理論和分析方法, 建立一個綠色建筑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理論框架。 6.2.1 基于經濟投入產出的分析框架基于經濟投入產出的分析框架 投入產出表是用統計數據表達在一個經濟體系內(國家、區域、城市)不同部門產品與勞務的分配使用去向,反映在某一特定周期中(通常是一年)各部門之間83 的經濟聯系。依據投入產出表計算出來的各種經濟參數和建立起來的

174、投入產出模型,能從對在房地產業內綠色建筑建設引發的增量投資進行各種經濟分析,具體地從數量上估算增量投資對其他產業的經濟作用1。由于綠色建筑投資是房地產業的一部分, 就可以通過分析房地產業對宏觀經濟帶動效應來了解綠色建筑增量投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有關按投入產出表研究房地產業對經濟的帶動效應, 無論在理論2或者實際測算3-5方面都已十分豐富, 本報告不再詳細贅述。 綠色建筑投資對宏觀經濟帶動效應可以包括三方面:后向關聯、前向關聯、和旁側效應。圖 6.1是解釋這三方面效應的框架。 “后向關聯”是指綠色建筑投入(增量投資)與向本身產業(房地產業)供給生產要素的產業的關聯(圖 6.1范圍 A); “前向

175、關聯”是指綠色建筑與需求本產業(房地產業)產品或服務的產業關聯(圖 6.1范圍 B); “旁側效應”是指綠色建筑的建設對地區其他方面,如就業、環境改善等影響(圖 6.1范圍 C)。 圖 6.1: 綠色建筑增量投資的宏觀經濟影響:分析框架綠色建筑增量投資的宏觀經濟影響:分析框架 在整個經濟體系內,不同產業部門的運行既要直接消耗別的產業提供的產品,又要間接消耗別的產業提供的產品,從而構成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消耗關系。這種產84 業與產業之間的消耗關系可以用直接消耗關系和完全消耗關系這兩類消耗系數來反映6。 根據圖 6.1 的理論框架,本報告進一步把相關的具體計量方法確定,其中包括測算三個經濟帶動效應:

176、 (a)后向影響:直接消耗關系和完全消耗關系; (b)前向影響:直接分配關系和完全分配關系; (c)總帶動影響:完全消耗關系與完全分配關系之和(圖 6.2)。 圖圖 6.2: 綠色建筑對關聯產業的帶動效應分析模型綠色建筑對關聯產業的帶動效應分析模型 6.2.2 后向直接消耗關系和完全消耗關系后向直接消耗關系和完全消耗關系 直接消耗是指一部門生產單位產品對其他部門產品的直接使用量,是反映再生產過程中一部門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直接聯系的最基礎的參數。投入產出分析中的直接消耗關系主要是通過直接消耗系數 aij 來表現的7。在投入產出模型中,直接消耗系數計算公式為: (6.1) 85 直接消耗系數aij

177、 反映了任意兩個部門之間的直接依存關系, aij值是用 j 產品部門的總投入(Xj)去除該部門生產經營中所直接耗的第 i 產品部門的產品或服務的數量 Xij。由直接消耗系數aij構成的 n n 的矩陣 A,稱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矩陣 A 反映了投入產出表中各產業部門之間技術經濟聯系和產品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 一個部門在生產過程中除了直接消耗某一部門產品外,還會通過對其他部門產品的消耗間接消耗該部門的產品,這種關系就是完全消耗關系。完全消耗關系等于直接與全部間接消耗關系之和,考慮了所有間接消耗后對某部門產品的全部消耗即為完全消耗。完全消耗關系用完全消耗系數 bij 來表示。完全消耗系數矩陣可以在

178、直接消耗系數矩陣的基礎上計算得到,利用直接消耗系數矩陣計算完全消耗系數矩陣 B 的公式為: (6.2) 式中,A 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I 為單位矩陣。 綠色建筑是房地產業一部分。房地產業的后向關聯可以包括很多不同的經濟活動,例如機器工業、礦物制造業、冶金工業、運輸業等。 這些部門都會因為房地產業產生的額外產值(低碳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而需要增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把后向完全消耗關系概念應用在分析低碳綠色建筑在經濟體系內產生的影響,完全消耗系數反映作為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所有的直接和間接后向經濟聯系。按低碳綠色建筑增量投資而測算于房地產業內的產值,可以再推算該產值帶動的后向經濟效益,從而將國民經濟

179、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與低碳綠色建筑增量投資聯系在一起。 86 6.3 前向直接分配關系和完全分配關系前向直接分配關系和完全分配關系 直接分配關系是指某一產業的產出分配給另一個產業作為中間產品直接使用的價值占該種產品總產出的比例。投入產出分析中的直接分配關系主要是通過直接分配系數 rij 來表現的8。在投入產出表中,直接分配系數計算公式為: (6.3) 直接分配系數與直接消耗系數不同,直接消耗系數反映的是 j 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對 i 部門產品的需求情況,而直接分配系數反映的是 i 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對 j 部門提供產品的情況。 完全分配系數是 i 部門單位總產出直接分配和全部間接分配(包括一次間接分

180、配、二次間接分配、多次間接分配)給 j 部門的數量。它反映了 i 部門對 j 部門直接和通過別的部門間接的全部貢獻程度。完全分配關系用完全分配系數 dij 來表示。完全分配系數矩陣可以在直接分配系數矩陣的基礎上計算得到,利用直接消耗系數矩陣計算完全消耗系數矩陣 D 的公式為: (6.4) 式中,R 為直接分配系數矩陣;I 為單位矩陣。 房地產業的前向關聯可以包括很多不同的經濟活動,例如紡織業、旅游業、零售業、家電業等等。因為房地產業產生的額外產值(低碳綠色建筑增量成本)是提供給這些部門的產品和服務,這些部門都會通過使用房地產業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而產生經濟效益。把前向完全分配關系概念應用在分析綠色

181、建筑在經濟體系內產生的前向影響,完全分配系數反映作為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所有的直接和間接前向經濟聯系。按綠色建筑增量投資而測算于房地產業內的產值,可以再推算該產值帶動的前向經濟效益,從而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與低碳綠色建筑增量投資聯系在一起。 87 6.4 綠色建筑通過房地產業對關聯產業的總帶動效應綠色建筑通過房地產業對關聯產業的總帶動效應 基于上面的理論和計量方法,通過房地產業, 綠色建筑額外投入是房地產業的產值一部分,在整個經濟體系內,同一產業的后向與前向帶動效應之和為房地產業對該產業的總帶動效應9。如果從中國整個經濟體系來看,按照投入產出表的數據分析,算出 2002 年中國房地產

182、業的平均后向帶動效應為 0.658027, 而平均前向帶動效應為 0.581220, 中國房地產業的后向帶動效應略高于前向帶動效應, 而總帶動效應是兩者之和 1.239247。在 2002 年,整體上我國房地產業每增加 1 單位產值對各產業的總帶動效應為 1.239247,其中對金融保險業的帶動效應為 0.144836,居各產業之首。有較強的總帶動效應的其他產業包括:金融保險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建筑業,化學工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農業,電氣

183、、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房地產業等10。 除了從全國的角度來分析房地產業的額外投資對其他產業的總帶動效應外,也可以針對地方經濟體系,嘗試通過分析省域或市域的投入產出表,了解房地產業通過直接與間接方式對其相關產業的后向和前向帶動作用。根據 2005 年的統計數據, 分析 2005 年上海市房地產業對 42 個主要關聯產業的總帶動效應,指出 2005 年上海市房地產業每增加 1單位產值,可帶動所有產業增加 2.2035 單位產值11。 6.5 綠色建筑宏觀經濟總帶動效應綠色建筑宏觀經濟總帶動效應 目前全國和不同地區已公布的投入產出數據只可以按 2007 年的資料作分析, 2010 年投入產出表沒有全面

184、完成編制?;诒静糠种饕康氖墙忉屔鲜鼋ㄗh綠色建筑對關聯產業的帶動效應分析模型的應用, 2007 年資料中有關具可比性的數據可以用作分析依據。 88 本文根據 2007 的統計數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和各地的統計年鑒), 把我國全國和幾個主要省份城市的房地產業對關聯產業的總帶動效應數據加以整理, 得出后向關聯、前向關聯、總帶動效應的系數。表 6.1 和圖 6.3 是在不同地區領域尺度下,中國房地產業對 42個其他產業的總帶動效應。 表表 6.1 房地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總帶動效應房地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總帶動效應 完全消耗系數 完全分配系數 總動經濟效應 全國 0.4754 0.5894 1.

185、0648 江蘇省 0.5173 0.3782 0.8956 上海市 1.1890 0.5665 1.7554 廣東省 0.4885 0.6265 1.1150 天津市 0.3984 0.2919 0.6903 北京市 0.7614 0.3219 1.0833 圖圖 6.3: 房地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總帶動效應房地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總帶動效應(不同地區比較不同地區比較) 綠色建筑投資是房地產業的一部分, 額外的投入會通過房地產業對宏觀經濟帶動效應來產生宏觀經濟的影響。2007 的統計數據指出綠色建筑投資在我國房地產業內每增加 1 單位產值,平均對各產業的總帶動效應為 1.0648。也就是說如果綠89

186、色建筑為了提高建筑的節能減排水平而投入每 1 萬元增量成本,會在整個經濟體系內額外產生平均 10,648 元的經濟產值。 表 2和圖 3 把全國數據和其他地區數據比較, 得到的分析是:于 2007 年, 綠色建筑的宏觀經濟帶動效益在上海市是最高的, 總效益系數達到 1.7554。在上海市的綠色建筑建設投入每 1 萬元增量成本,會在整個城市經濟體系內額外產生17,554 元的經濟產值, 在全國城市地區中名列最高。其他城市省份的總帶動效益系數分別為:北京市 1.0833、廣東省 1.115、江蘇省 0.8995、天津市 0.6903。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和提供一個科學的和以經濟分析方法為基礎的框架,

187、供政策決定者參考。具體測算未來綠色建筑對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度規模不在本書敘述的范圍內。 以我國十二五期間的綠色建筑建設量目標作為一個測算范例。今年 4 月,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力爭到 2020 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三成,力爭到 2015 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 10 億平方米以上”。我國的目標是在十二五期間達到全國有 10 億平方米的綠色建筑量,而 2010 年底前,全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建筑面積約為1000 萬平方米,所以就是在十二五期間增加約 9 億 9 千萬平方米的綠色建筑建設面積。根據于 2011 年對我國綠色

188、建筑的經濟成本數據調研與分析13,以及本報告上述成本分析中對住宅和公建綠色建筑的成本調查, 再假設未來綠色建筑技術要求會有所提升等考慮, 可以設每一平方米的綠色建筑平均平均需要投入 100 元增量成本,就是在十二五期間在房地產業的額外直接投入可以達到 990億元。以全國整體來測算,綠色建筑投資在我國房地產業內每增加 1 單位產值,平均對各產業的總帶動效應為 1.0648, 帶來額外約 1,054億元產值。低碳綠色建筑的宏觀經濟總效益是直接投入和帶動產值的和,測算為 2,044 億元。 90 6.6 綠色建筑建設對社會就業的帶動效應綠色建筑建設對社會就業的帶動效應 前面圖 6.2 解釋了綠色建筑

189、增量投資和其他經濟部門的關聯,運用投入產出表揭示產業鏈上綠色建筑建設通過房地產業與其相關產業之間的后向、前向關聯關系, 可以確定與房地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產業類型及其總體帶動影響。這里指出:產業發展會帶動就業增長。各種產業尤其是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的發展促進宏觀經濟整體發展, 擴大了整個社會的就業空間, 帶動了勞動投入量的提升。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 房地產業從業人員在總就業人口中的比重持續穩定增長。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對擴大就業機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4。 要測算分析綠色建筑建設帶來的就業效益,本文進一步在此分析框架的基礎上,指出綠色建筑的增量投資就可以基于房地產業對社會就業的總帶動效應, 而產生

190、額外就業崗位。圖 6.4 是建議的綠色建筑建設就業效益測算模型。 圖圖 6.4: 綠色建筑建設就業效益測算模型綠色建筑建設就業效益測算模型 91 要測算綠色建筑投入通過房地產業產值增加,而引發房地產業的就業崗位數量增加,首先要收集歷史房地產業每年的總產量和就業人數的數據, 然后假設經濟增長與就業人數之間呈非線性關系, 建立的經濟增長與就業人數之間的非線性模型方程15: L = f(Y) = AYa (6.5) 式中, Y:房地產業產值 L:房地產業就業人數 A : 常數 a: 就業產值彈性系數 將模型函數模式兩邊取對數, 變成易于推算產值彈性系數 a的方程: lnL = A + a lnY +

191、e (6.6) 式中, Y: 房地產業產值 L: 房地產業就業人數 A: 常數 a: 就業產值彈性系數 e: 表示隨機誤差 將不同年份間房地產業每年的總產量和對應的房地產就業人數的數據代入函數(方程 6)中, 利用統計軟件進行回歸計算, 最終確定房地產業就業產值彈性系數 a值(變量)和 A值(常數)。 舉例:可以用北京市應用上面的方程,測算北京房地產業就業產值彈性, 也就是北京房地產業的產值增長,每變動 1% 引起產業就業增長率變動的百分比16。通過調查歷年的北京統計年鑒, 得到各年北京市房地產業總產量和房地產業就業92 人數的數據。將表 3 中數據運用彈性模型方程 6.6 計算, 得出北京房

192、地產業就業產出彈性 a=0.2930,A= 4.0425 。 通過同樣方法可以計算全國和不同地區的房地產就業產值彈性,測算未來房地產直接就業帶動影響。 6.7 綠色建筑社會就業總帶動效應綠色建筑社會就業總帶動效應 本文根據 2007年的統計數據, 分析綠色建筑建設通過房地產業帶來的就業效益。首先運用就業產值彈性模型(方程 6.5、6.6)測算綠色建筑投入通過房地產業產值增加,而引發全國于十二五期間房地產業的就業崗位數量增加。 圖 6.5 是將全國不同年份間房地產業年總產量和對應的房地產就業人數的數據代入函數(方程 6.6)中, 利用統計軟件進行回歸計算,確定全國房地產業就業產值彈性系數 a值(

193、變量)和 A值(常數)。代入方程 6.5: L = f(Y) = AYa L= 3.187(Y)0.4147 圖圖 6.5 全國房地產產值與本身產業的就業關系全國房地產產值與本身產業的就業關系 93 以上的數據分析,建立計算十二五期間綠色建筑增量投入帶來的就業影響方法。 可以整理推算我國在 2010 年到 2015 年間 GDP 與就業的數據和預測?;鶞誓甓?2010 年, 預測年是 2015 年?;練v史數據從中國統計年鑒-201118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文件中摘入19。在測算綠色建筑增量投入對全國整體就業產生的影響時,采用前面的模型,包括主要的假設和測算

194、成果如下: 2010年全國 GDP 為 401,202 億元, 房地產業產值為 22,316億元; 從 2010 底到 2015 底的五年內,全國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綠色建筑對經濟體系的額外投入)為 960 億元;從 2010 年到 2015 年,綠色建筑的額外直接經濟影響為基準年房地產業產值的 4.3%; 基于統計數據分析的總經濟效應系數值(表 6.2),綠色建筑投資在我國房地產業內每增加 1 單位產值,平均對各產業的總帶動效應為 1.0648??傞g接效應為 1,021億元; 根據上述系數,推算出期內綠色建筑的直接和間接的總經濟效益為(990 + 1,054) 2,044 億元。 基于統計數

195、據分析得到的房地產產值與本身產業的就業彈性方程 6.5 的 a(彈性系數)和 A(常數)(圖 6.5),統計數據指出綠色建筑投資在我國房地產業內增加 990 億元產值,對本身產業的就業帶動效應為 56.61 萬個崗位。有關推算如下: L= 3.187(Y)0.4147 L= 3.187(960)0.4147 L=56.61 從以上分析可見,綠色建筑在十二五期間的額外投入,對宏觀經濟有明顯的、重要的增量影響,而通過直接和間接就業帶動效應,將產生乘數效應的額外工作崗位數。 94 6.8 小結小結 本章的重點是指出綠色建筑的增量投資是綠色建筑對社會經濟整體的增量投入。額外的投資帶來整體生產總值的增加

196、。分析低碳綠色建筑的增量投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就是要量度綠色建筑作為房地產業一部分對經濟產值和就業的影響。本研究針對這個問題作出討論, 提出分析理論和方法,補充目前在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以實例和數據,通過建立直接與間接相關產業的后向與前向影響的模型, 以及綠色建筑額外增量產值對本身就業的帶動關系的分析, 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綠色建筑的整體宏觀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 董承章. 投入產出分析 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0 2. 梁榮. 中國房地產業發展規模與國民經濟總量關系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5 3. 劉水杏. 我國房地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關聯度分

197、析J. 上海: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3(11):58-63. 4. 劉水杏. 房地產業與相關產業關聯度的國際比較J. 北京:財貿經濟,2004(4):81-8 5. 王媚媚。中國房地產業的投入產出分析D。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 2009 6. 畢康. 北京市物流業的投入產出分析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06 7. 陳仲常. 產業經濟理論與實證分析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5 8. 胡國強,王高瑞,王國勝. 關于投入產出表分配系數的初步研究 J. 鄭州:經濟經緯,1997(4):79-80 9. 梁榮. 中國房地產業發展規模與國民經濟總量關系研究 M. 北京:經濟

198、科學出版社, 2005 10. 王媚媚。中國房地產業的投入產出分析D。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 2009 11. 黃力。房地產業與其相關產業的關聯效應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 95 2009 12.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笆濉苯ㄖ澞軐m椧巹?,2010.5 13. 葉祖達,梁俊強,李宏軍等. 我國綠色建筑的經濟考慮:成本效益實證分析 J. 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 2(4): 28-33 14. 謝寶華,劉平。區域經濟不均衡發展現狀對我國房地產業就業的影響 J, 經濟研究導刊 , 2007(10):173-175 15. 劉水杏,張凌云,賈卓等。北京市房地產業的社會經濟效應M,北京:中國建筑

199、工業出版社, 2011 16. 賈卓。北京市房地產業對社會就業的帶動效應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09 17.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笆濉苯ㄖ澞軐m椧巹?,2010.5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人民出版社,2011 96 7. 總結與建議總結與建議 7.1 總結總結 本報告首先強調了建立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論和方法的必要性,在對目前國內不同城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的調查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綠色建筑成本效益數據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地

200、區應用的不同綠色建筑技術的經濟成本效益。通過研究,把綠色建筑成本效益數據信息陽光化,使社會對于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有更加全面和確切的認識。 綠色建筑標識項目可能需要額外成本投入,也會帶來一定的效益,成本收益的差就是凈利益。但在發展綠色建筑過程中, 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項目本身的成本效益是有差異性的,需要通過研究了解綠色建筑項目的成本效益,從而分析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率性。 本研究成果的要點可以總結如下: 綠色建筑項目的地理分布綠色建筑項目的地理分布 (1)本研究對綠色建筑項目的地理分布作出分析。 分析綠色建筑項目在不同城市的開發量有兩個目的:(a)提供給房地產行業對于有效進入綠色建筑的市場戰略信息,以

201、推動綠色建筑市場化發展; (b) 客觀了解城市間宏觀經濟條件的差異性,及其對綠色建筑市場發展影響,是未來深化綠色建筑標準和激勵政策的主要考慮。 (2) 基于分析我國綠色建筑地理分布和城市經濟產業條件之間的關系,發現一個城市的綠色建筑項目總建筑面積量與城市的宏觀經濟條件和房地產市場狀況有極密切的關系,而在不同的驅動因素中,又以城市的 GDP 和商品房竣工面積因素最為主要, 特別是城市的 GDP 水平。綠色建筑的建設屬于市場行為,受地方整體經濟規模、房地產市場的活躍程度的影響,因此,建設單位97 或者開發商在決定是否把項目定位成綠色建筑時,城市的宏觀經濟條件影響是主要的考慮因素。 綠色建筑項目指標

202、參評率和達標率綠色建筑項目指標參評率和達標率 (3)本研究詳細分析了 55 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包括:(a)選擇參評有關指標的項目數量占總項目數比例; 和(b)參評選項中未達標項目數所占比例。研究發現建設單位對不同指標組合的選擇呈現明顯差異性, 同時,指標也有不同的達標率。部分高參評率和高達標率的指標代表了這些綠色建筑設計手段在市場上很成熟,被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廣泛使用,有關技術已被掌握(如被動式設計、室內環境設計,場地交通組合)。事實上大部分此類指標都沒有明顯的額外成本(如透水地面和綠化、用水計量)??梢灶A見,未來這些綠色建筑設計技術會繼續普遍化,成本(如有)會因而再下降。 (4)對達標

203、率比較低的指標的分析,指出不達標的原因包括:(a) 申報單位雖然選擇了某一項指標,但項目本身并沒有符合指標的設計條件(如申報舊建筑/廢棄場地使用指標,但項目本身沒有舊建筑/不能算作廢棄場地);(b) 申報資料內沒有提供足夠的技術數據支撐達標(如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再生水、熱島效應);及 (c)指標的要求比目前一般按常規或強制性標準規范的設計標準明顯高,達標有一定難度(如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非傳統水源利用比例等),而現有的技術有一定的額外成本。 (5)不同的項目要達到某一星級水平的綠色建筑標識, 具體選用的指標組合反映了目前市場中對綠色建筑設計技術、經驗、管理、成本控制的認知等方面都處在發展階

204、段, 還沒有建立一個整體成熟的市場環境。 綠色建筑的成本分析綠色建筑的成本分析 (6)本報告強調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定義:為了達到某一水平的綠色建筑標準,可能要在“基準成本”情況下額外增加的成本投入。通過分析 55 個項目(其中包括 30 個住宅項目和 25 個公建項目,涵蓋一、二、三星綠色建筑),獲98 得了目前綠色住宅與綠色公共建筑的增量成本情況??偟膩碚f,星級越高, 增量成本越高, 但這情況也有例外。 (7)項目在申報綠色建筑標識時,要提供項目的單位增量成本數據,但本研究發現申報成本和調研成本出現差異,同時發現建設單位對于增量成本的概念不統一,建設單位內部不同部門(設計部、成本控制部、

205、市場部)對增量成本理解有差異,缺乏統一的增量成本概念和計算方法。 (8) 個別項目的增量成本顯示,并不是高星級的增量成本就一定高,不少項目可以通過較低的增量成本達到較高的綠色建筑星級。 住宅綠色建筑分析顯示,按評價等級分類的平均增量成本為: 一星:0.43168.9元/平方米(平均 15.98元/平方米) 二星:20.2458.9元/平方米(平均 35.18元/平方米) 三星:11.01157.41元/平方米(平均 67.98元/平方米) 公建綠色建筑分析顯示按評價等級分類的平均增量成本為: 一星:5.7258.93元/平方米(平均 28.82元/平方米) 二星:39.28306.07元/平方

206、米(平均 136.42元/平方米) 三星:5.06264.52元/平方米(平均 163.23元/平方米) (9)一星級綠色住宅和綠色公建的增量成本基本上已下降到較低水平或接近零。這說明目前我國綠色建筑一星標準要求對建造成本的影響比較低,可以考慮全面或在部分城市地區作為強制執行的為新建建筑標準。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項目的設計技術路線及整體設計要求而定,不同設計路線存在增量成本的差異,要達到同樣星級, 可以通過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設計來實現。 (10)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項目的設計技術路線及整體設計要求而定,而不同設計路線存在增量成本的差異,要達到同樣星級水平的評價,可以通過不同增量成本水平的設計來

207、達到。不少項目可以通過設計方向、評估指標選擇、技術應用組合等手段, 以較低的增量成本達到較高的綠色建筑星級。 99 (11)從應用的技術角度來看,在 6類指標要求中,綠色建筑項目最主要的增量成本源于要滿足“節能與能源利用”指標的要求。 在這指標類中,目前又以建筑節能技術為決定成本的最主要因素。 (12) 建筑節能技術的成本幅度,反映了不同星級的建筑節能效率水平要求。成本分析說明:建筑節能已是十分普遍的綠色建筑技術,反映了市場在技術、產品供應、設計知識的日趨成熟現象;但“節能與能源利用”指標中的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增量成本幅度一般偏低,這是由于在所研究的項目中,并不是每個項目都投資再生能源技術應用

208、,同時,大部分項目只應用成本明顯低的技術(如太陽能熱水),技術選擇比較窄??稍偕茉醇夹g應用普遍性還不高,是未來綠色建筑發展的主要挑戰。 (13)節水和中水利用等其他技術對增量成本的貢獻力度不大。室外鋪裝的增量成本在有些項目中是負成本,主要是由于要滿足室外雨水滲透要求,使用部分透水鋪裝材料比常規不透水鋪裝材料成本低。 (14)目前整體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幅度比早年的調研成本幅度明顯下降,說明了綠色建筑在過去幾年發展快速,從設計知識水平、市場供應、技術選擇、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日漸成熟的趨勢。建議考慮把綠色建筑標準進一步提高,邁向更節能減排的城市建設目標。 綠色建筑的效益分析綠色建筑的效益分析 (15

209、)本研究分析了綠色建筑帶來的“效益”。 從節能角度來看,綠色住宅項目“單位面積年節能量”從每年每平方米 0.71 千瓦時(kWh)至 18.2 千瓦時(kWh)不等,隨星級提高而增加,一星級項目平均年節能量為 4.95 千瓦時(kWh)、二星級為 8.1 千瓦時(kWh)、三星級為 13.56 千瓦時(kWh)。綠色公建項目“單位面積年節能量”從每年每平方米 2.1 千瓦時(kWh)至49.8 千瓦時(kWh)不等。無論從節能量幅度和平均節能量來看,節能效益也隨星級提高而提高, 一星級項目平均年節能量為 2.6千瓦時(kWh)、二星級為 20.2 千瓦時(kWh)、三星級為 30.1 千瓦時(

210、kWh)。 100 (16)住宅項目的二氧化碳排放減量隨星級提高而提高, 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為 3.2 kgCO2、二星級為 4.6 kgCO2、三星級為 6.1 kgCO2。公建項目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也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每年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為 1.7 kgCO2、二星級為 9.9 kgCO2、三星級為 16.3 kgCO2。 (17)住宅項目的節水量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年節水量為0.18m3、二星級為 0.44m3、三星級為 0.63m3。公建項目節水量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單位面積年節水量為 0.08

211、m3、二星級為 0.4m3、三星級為 0.43m3。 (18)從節能效益的分析來看, 住宅綠色建筑可以帶動建筑在目前法規要求的 50%節能率上再進一步提高, 無論是一星、二星、三星級的綠色建筑都會達到比常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更高的節能水平,基本上達到推動綠色建筑標識整體更節能的政策目標。 (19)公建項目的節能率亦隨星級提高而提高,一星級項目平均節能率為 51.0%、二星級為 59.1%、三星級為 64.8%。與住宅項目的情況相似,從節能效益的分析來看, 公建綠色建筑可以帶動建筑在目前法規要求建筑節能設計要求上再進一步提高, 但一星級公建項目的平均節能率并不比目前強制性標準規范要求水平有明顯提升

212、。二星和三星級的綠色建筑平均節能率比較高,都會達到比常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更高的節能水平,基本上達到推動綠色建筑標識整體更節能的政策目標。三星級的公建綠色建筑相對的平均節能率接近65% 水平。為了確保綠色建筑的節能水平, 本研究建議考慮在不同星級的綠色建筑標識評估要求里提出比較高的控制性建筑節能率要求。 綠色建筑的效率分析綠色建筑的效率分析 (20)從“效率”來看,住宅項目平均的節電效率為:一星級項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節電量為 0.32 kWh、二星級為 0.29 kWh、三星級為 0.25 kWh。公建項目平均的節電效率為:一星級項目平均每 1 元增量成本投入,年節電101 量為

213、0.35 kWh、二星級為 0.44 kWh、三星級為 0.66 kWh。從分析可以再次指出:個別的綠色建筑技術選擇和應用, 會對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率帶來極大的影響, 設計單位對技術的應用和成本效益的了解, 是未來決定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率性的最重要因素。 (21)從分析技術的初始投入回報期和地方的電費與水費可以看到,節能節水的回收期的長短幅度差異十分大,反映了地方的能源和用水成本存在差異,影響了有關初始投入帶來的經濟回報效率。 同時,分析也指出更重要是個別項目的節能與節水的設計策略不同,產生的經濟效率絕然不同, 住宅項目的節能回報期可以低到約 1-3年內, 而公建項目的節能回報期可以控制在 1年;

214、住宅項目的節水回報期可以是零或低到約 1 年內, 而公建項目的節水回報期可以控制在零或 4 年內。無論是節能或節水, 不同項目間比較大幅度的回報期顯示,目前建設與設計單位對技術應用經濟成本回報優化能力差異比較大。 (22)在有限的資料與時間限制下,研究小組對綠色建筑個別節能與能源利用技術的成本效率作分析。分析住宅項目應用的節能技術表明,由于高效照明已成為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趨于零,節能效率最高;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比較普遍,節能效率較高;太陽能路燈及草坪燈,太陽能光伏發電,地源熱泵技術的相對效率最低。 (23)分析公建項目應用的節能技術也表明,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中央空調,且市

215、場上能效更高的空調機組價格增量并不大,增量成本比較低,故該項技術效率最高;由于高效照明已成為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措施,增量成本已降低到趨于零;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比較普遍,節能效率也較高;太陽能路燈及草坪燈,風力發電技術、光伏、蓄能設施等由于成本高,效率也相對比較低。 綠色建筑的宏觀經濟影響綠色建筑的宏觀經濟影響 (24)本報告指出綠色建筑的增量投資是綠色建筑對社會經濟整體的增量投入,額外的投資帶來整體生產總值的增加。為了解綠色建筑增量投資對宏觀經濟的102 影響,本報告分析了綠色建筑作為房地產業一部分,對經濟產值和就業的影響。本報告提出了分析理論和方法,補充了目前在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以實例和數

216、據,通過直接與間接相關產業的后向和前向影響模型,及綠色建筑額外增量產值對本身就業的帶動關系模型, 測算了十二五期間我國綠色建筑的整體宏觀經濟效益。綠色建筑的宏觀經濟總效益在十二五期間的直接投入和帶動產值的和測算為 2044 億元,在我國單是在房地產業的就業帶動效應為 56.61 萬個崗位,額外更多崗位將會在其他房地產相關行業產生。 7.2 建議建議 最后,針對上述的分析成果,本報告提出建議如下。 政策建議:政策建議: (1)鑒于各地綠色建筑項目分布與當地 GDP 水平和當地商品房竣工面積的密切關系,建議分區域推進綠色建筑,鼓勵在經濟水平比較高、建筑項目建設量較大的城市提高綠色建筑的實施力度和要

217、求。 (2)鼓勵建設與設計單位采用應用成熟、市場接受度高、經濟適用的綠色建筑技術和通過優化設計提高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性,可降低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加快綠色建筑的市場化程度。 (3)對于一些設計要求高或技術經濟性不佳但又有較好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技術指標,建議在技術應用和推廣方面提供協助、引導和鼓勵,比如遮陽技術應用、一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4)為強化社會各界對于綠色建筑成本效益的認識,建議建立長期的實時的公開的綠色建筑成本數據庫,供業界參考。 (5)考慮到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切實存在,建議中央和地方財政對綠色建筑進行激勵補貼,補貼額度按成本分析每年核算調整,并按不同區域/城市市場調整。 研究研究工

218、作工作建議:建議: (1)目前建設單位在申報綠色建筑標識時對增量成本和效益的測算沒有統一定義和準則,使市場上對綠色建筑產生的成本和帶來的效益沒能有比較客觀和科103 學的應知。為了使市場的綠色建筑成本信息可以協助建設單位與消費者正確了解不同設計方向帶來的增量成本和效益,建議:編寫和推廣統一綠色建筑標識申報成本效益數據的標準辦法,對建設單位提供統一的“成本”與“效益”核算方法,避免信息數據定義差異和不完整。標識評價組織單位要求申報單位提交的申報成本和效益數據要分解到各分項技術措施,提供成本與效益評估。 (2)基于本研究指出的目前綠色建筑指標內,有部分指標的達標率比較低的原因是申報單位沒有提供技術

219、報告或資料,考慮在審閱申報時,引導申報單位提供足夠的技術數據和報告(主要有關的指標包括:自然通風、可調節外遮陽、地下空間自然采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再生水、熱島效應等)。 (3)另外一個指標不達標的原因是,個別指標的要求比目前一般的常規或強制性標準規范要求設計標準明顯高,達標有一定難度(如更高的建筑總能耗節能水平、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等)。本分析指出,經濟激勵手段要具體定向,面向特定的技術屏障,通過提供合適和有技術針對性的經濟激勵手段(特別是可再生能源使用技術未能普遍化,是建筑節能減排的主要阻力),鼓勵建設單位提高節能減排目標。從產業領域,通過協助推動業界對技術和成本的認知與經驗交流,提高綠色

220、建筑評價標準的技術要求,特別是認知應用個別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設計與成本間的關系, 推動市場發展,使成本可以通過技術市場化而下降。 (4)由于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項目的設計技術路線及整體設計要求而定,而不同設計路線存在增量成本的差異,不少項目可以通過設計方向、評估指標選擇、技術應用組合等手段,以較低的增量成本達到較高的綠色建筑星級。建議進一步分析具體綠色建筑技術應用情況和成本結構,整理有關技術與成本的研究資料, 編寫“綠色建筑技術應用經濟效率案例和設計方法”, 提供給建設與設計單位作為參考資料, 推動并協助建設單位采納經濟效率高的設計方案。 104 (5)從分析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率”所得

221、到的成果表明:不同項目的技術初始投入回報期(節能節水的回收期)的長短幅度差異十分大,反映個別項目的節能與節水的設計策略不同,產生的經濟效率效果會很不同。建議進一步把個別效率高、回報期短的綠色建筑技術應用和技術的成本結構,作出調研和整理為“最佳實施案例總匯”(例如高效空調機組、高效照明技術或太陽能熱水技術, 以及具有明顯節能效果達到節水,但零成本的技術手段、成本較低的雨水處理工藝和污水深度處理工藝等),提供給建設與設計單位作為參考資料, 推動并協助建設單位設計采納短回報期的技術。 (6)收綠色建筑運營標識項目數量所限,本研究中選擇的運營標識項目樣本較少。另外,報告指出綠色建筑單項技術應用的經濟性

222、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任務,但由于本研究課題的時間和資源的限制,本項目只開展了有限的研究,得到初步的成果。建議進一步開展調研和分析,并將調研的項目樣本向運營標識項目側重,對運營標識綠色建筑增量成本效益與效率進行進一步分析,并對具體單項節能與能源利用等相關技術的成本效率作深入分析,建立我國主要地區的“綠色建筑技術應用類別的邊際成本曲線資料”,比較說明目前綠色建筑應用的節能減排技術的成本效率,提供給建設單位參考。 (7)最后要指出,本研究對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沒有包括綠色建筑在市場上的增量價值評估。消費者(購買住宅者、公建建筑租客等)對綠色建筑的經濟價值評估,是否反映在售價或租金上?作為商品在市場

223、上出售或出租的綠色建筑,其設計和綠色技術的應用在經濟上有沒有帶來價格的差異?這些綠色建筑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需要進一步了解。目前綠色建筑在房地產市場上能否通過比較高的售價或租金表示,是目前國內市場上十分受關注的問題。建議下一步按此方向,在綠色建筑比較多的主要城市,研究綠色建筑與非綠色建筑在市場價格上的差異性。 105 感謝語感謝語 感謝美國能源基金會(Energy Foundation)建筑節能項目的莫爭春主任對本研究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寶貴的技術意見。感謝辛嘉楠女士對本項目順利開展的幫助。 感謝北京大學的老師和同學的參與支持, 特別是呂斌教授。感謝威寧謝工程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在本研究中提供專業工程估價支持。也要感謝所有的研究人員在這些項目工作時的敬業精神,他們的工作熱誠是本研究的主要動力。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報告2012(110頁).pdf)為本站 (data)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