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了多少?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45萬億元,GDP占比39.8%。
詳細數據
據數據統計,從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數字產業化深入推進。截至今年(2022)5月底,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所有地級市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千兆用戶數突破5000萬,5G基站數達到170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數超過4.2億戶。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7%,增速創下近10年新高;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的業務收入保持了17.7%和16.9%的高增速。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工業、能源、醫療、交通、教育、農業等行業。截至今年6月底,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覆蓋45個國民經濟大類,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300多個城市。2021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首次超過10萬億元,同比增長12.0%;移動支付業務1512.28億筆,同比增長22.73%。
據了解,“十四五”時期,相關部門將加強數字經濟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成為穩增長關鍵力量
從各地發布的經濟運行數據來看,數字經濟相關領域依然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彰顯出逆勢而上的發展韌性,并成為促進消費、拉動投資的重要力量。
數字經濟發展韌性彰顯。上半年,上海市數字經濟相關領域指標逆勢增長,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拉動全市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1—5月,全市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8.0%,增速高于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9.3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持續保持高位。上半年,黑龍江省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4%,拉動全省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1.0%。
數字經濟相關領域的領跑優勢持續彰顯。1—5月,江蘇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0.3%、24.1%,高于規上服務業5.1個、18.9個百分點。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技術服務業八大領域中,信息服務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領域,占高技術服務業比重超過七成,拉動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8.4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相關領域投資增長勢頭強勁。北京市新基建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保持在一成左右;云南省數字經濟投資增長36.5%;海南省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1.8%,遠高于全部投資;重慶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1%,拉動全部投資增長1.0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相關領域消費持續領跑。新型消費加速崛起,線上消費增長迅速。上半年,江西省網上零售額增長24.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5.6%;江蘇省限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5.5%,增速比限上零售額高20.2個百分點,限上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機、可穿戴智能設備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36.7%、100.9%、8.4%。
各地競相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
今年以來,各地紛紛加快推進“十四五”數字經濟規劃落地,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已有31個省(區、市)發布了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十四五”規劃及各類行動計劃。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地區,依托自身在技術、經濟和人才方面的綜合優勢,全方位布局數字技術、數字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據要素等領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經濟高地;中西部地區數字經濟政策以地區在區位、資源和產業等方面的特色及優勢為重點,做大做強優勢特色領域,重點打造某一領域的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到2021年,有16個省區市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萬億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已超過50%。
我國數字經濟城市空間牽引模式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為軸心的牽引格局,這三大城市發展數字經濟具有明顯優勢,憑借領先的數字產業以及領軍企業和人才優勢,對其他二三線城市形成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數字經濟整體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各地也紛紛結合產業實際情況和自身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數字產業,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應用亮點紛呈。
在數字產業方面,元宇宙相關概念持續升溫,各地紛紛發布元宇宙發展規劃,競相在新賽道上打造新優勢。江西省提出依托南昌VR和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與優勢,在九龍湖區建設元宇宙試驗區;上海市提出設立百億級元宇宙新賽道產業基金,打造兩個元宇宙領域特色園區;福建廈門市出臺元宇宙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打造“元宇宙生態樣板城市”;沈陽市提出打造“東北元宇宙創新發展第一區”。虛擬數字人產業也是備受關注的熱點。不久前,北京市出臺《北京市促進數字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數字人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在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各地也根據自身特色,打造典型示范應用,驅動經濟轉型發展。在黑龍江,AI“葉齡儀”實現對水稻葉齡的智能診斷和病蟲害識別,對水稻生長發育全周期進行動態監測,幫助農場實現節水20%、每畝增收200元以上。在山西,5G-DMN智慧礦山提升了煤礦的生產調度和應急處置能力,實現煤礦各類智能終端、生產裝備、傳感器等數據統一接入和全面感知,大幅提升了煤礦生產的安全性和效率。在深圳,基于“5G燈桿﹢AI攝像頭﹢智慧平臺”的監管平臺,電動自行車的交通違章同比減少56%,有效解決了電動自行車違章等城市治理頑疾。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人民日報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排行全球第二,規模已經超過了45萬億元。以上就是對我國數字經濟方面的一些簡單介紹,更多最新數據,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數據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預計2020-2025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約為1.26萬億元(附原數據表)
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有多大?
國民經濟發展現狀如何?2022年7月份國民經濟發展情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