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3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賽迪: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30頁).pdf(3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23 CCID INNOVATION TOP 100 DISTRICTS RESEARCH REPORT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3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闡明了創新的重要地位和意義。面對加速調整的國際格局、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創新已經成為百年變局中的關鍵變量。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城區具有基礎設施完善、生活與服務便利、高技能多樣化、產業協同互動效應強、創新資源要素密集、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能夠滿足不同創新主體
2、的需求。這種集中又多元化的資源組合,吸引了科技企業、技術團隊、人才、資本等要素集聚,創新要素頻繁流動、與創新環境相互作用和碰撞,共同使得城區成為創新活動集聚發生的核心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積極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在廣袤的城區空間中,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創新機構相繼成立,創新創業如火如荼、自主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城區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創新主體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國家創新的重要引擎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提升城區的創新水平,發揮城區的創新創意功能,是新時代下城區的使命擔當,也是城區
3、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構建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核心。在此背景下,賽迪顧問發布創新百強區(2023),旨在全面評估中國城區的創新水平,為城區提升創新能力的方法、路徑與策略提供參考借鑒。中國城區高質量創新的趨勢展望1.1 多極帶動,共筑區域創新新格局1.2 三位一體,統籌驅動要素支撐力1.3 開放協同,擁抱信息時代新生態1.4 溯源攻堅,構建創新策源競爭力1.5 多元融合,拓展城區創新的內涵234562023賽迪創新百強區的榜單分析2.1 指標體系2.2 指標說明2.3 百強榜單2.4 2023年創新百強區特征分析891011賽迪創新百強區的典型案例經驗3.1 市場生態驅動3.2 創研融合驅動
4、3.3 鏈主企業驅動3.4 重點平臺驅動15171921新時代城區提升創新水平的對策建議4.1 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夯實城區創新基礎4.2 營造互融共促生態,優化創新發展環境4.3 緊抓核心驅動要素,激發科技創新活力4.4 積極開展協同創新,融入區域發展格局4.5 加強技術攻關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2425252626中國城區高質量創新的趨勢展望INNOVATION TRENDINNOVATION TREND1.2 三位一體,統籌驅動要素支撐力1.3 開放協同,擁抱信息時代新生態1.4 溯源攻堅,構建創新策源競爭力1.1 多極帶動,共筑區域創新新格局1.5 多元融合,拓展城區創新的內涵創新趨勢中
5、國城區高質量創新的趨勢展望02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能力強、空間效率高、規模效應明顯,是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在創新資源高度集聚規律作用下,全球創新資源加速向若干區域集聚,催生了一大批創新要素集聚、創新體系健全、創新效益高、創新效率好、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創新高地。美國的波士頓一華盛頓城市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都是其本國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創新增長極。創新高地作為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變量,不僅自身創新能級強,更是后發地區迎頭趕上、實現跨越發展的源泉動力。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在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
6、,準確把握創新高地建設的內涵與特征,中國著力打造重大原始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形成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布局,并推動成渝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了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為重點的創新增長極、有力支撐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以區域創新高地為引領,輻射帶動區域創新協同,中國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以互聯便捷的交通線為支撐,實現創新要素、創新資源在更大尺度的空間內的合理配置,形成合力。城區作為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活動開展的核心空間,更應積極提升自身創新水平、發揮引領作用
7、,同時在更大的范圍內融入區域創新鏈產業鏈,形成輻射帶動效應。數據來源:賽迪顧問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到2030年,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更加優化,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力量,成為引領世界創新的新引擎,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支持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
8、圈建設規劃綱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進行統籌部署,共同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內在規律和發展邏輯的把握,體現了對于創新驅動支撐要素的復合性、系統性特征的深刻認知。城區擁有便利
9、的生活與服務、深厚的科教底蘊等資源,是人才、教育、科研設施等要素復合集聚的主要空間,具備驅動創新的系統支撐力。以系統性思維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的互動互促,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與融合,將成為構建城區創新內在驅動力的主要抓手。03北京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充分發揮首都科教資源和人才智力優勢,突出教育優先發展,加強人才引領驅動,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塑造首都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大力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全面增強首都人才凝聚力。上海著力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科技是第一生
10、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資源融合集成,進一步厚植創新驅動根基。廣東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全面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江蘇高質量推進科教人才強省建設。聚焦科技自立自強,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不斷提升科技創新供給的質量和效益,打造區域創新新高地。扎實推進教育強省建設、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人才發展高地。浙江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培育創新發展
11、新動能。著力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首位戰略,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壯大科技創新力量、大力招引培育人才。四川強化現代化建設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撐。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產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聚力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湖北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這個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努力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堅持教育優先、創新驅動、人才引領,全方位賦能高質量發展。用心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聚力做強科技創新引擎、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湖南大力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牢抓住科技、人才、創新這個第一生產力、第一資源、第一動力,加快高水
12、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推進人才強省建設。數據來源:各?。ㄊ?、區)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賽迪顧問整理創新趨勢中國城區高質量創新的趨勢展望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不僅催生了大量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創新提供了主要方向,也為創新活動發生發展模式帶來了深刻的影響。1新興前沿領域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數字經濟對傳統領域的交融滲透也在加速。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便利了科技信息、成果資料、科研設施的共享,大幅降低了技術創新門檻,使得創新主體多元化,加速了創新活力的釋放。3地理空間的鄰近性在創新傳播中所發揮的作用更加弱化,衍生
13、出虛擬團隊、開放式創新論壇等一系列新的組織形式。創新主體對創新空間的偏好也更傾向于功能復合、便于交流,越來越多的創新街區、眾創空間成為新興的創新活動載體。2創新活動的開展從在較為封閉的環境內向依托開放平臺逐步轉變,創新要素之間的線性關系變為互聯互通的網絡結構,合作模式也逐步演化為“去中心化”的生態圈模式,協同互動成為創新生態系統里關鍵的生態機制。新時代下,創新活動的新特征使得創新主體對開展創新活動的生態環境產生了新的需求變化,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治理方式、創新平臺建設、社會環境營造都應發生轉變。未來,多部門協同、多主體深度參與的創新共治發展模式,開放包容的創新平臺,包容審慎、彈性靈活的政策環境,創
14、新友好型的社會氛圍,均將成為打造創新活動新生態的重點探索方向。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創新投入和產出大幅增長,創新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從投入看,2010年以來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持續走高,2022年達到2.55%,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12位,超過法國(2.35)、荷蘭(2.32)等創新型國家,并進一步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2.67);從產出看,2022年中國專利授權數432.3萬件,發明專利有效量421.2萬件。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中國發明專利有效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大國。但從創新投入和產出的結構看,中國的R&
15、D經費支出主要集中在試驗發展和應用研究方面,反映出中國的創新投入以對已有技術的試驗開發和二次應用改造為主;與投入結構特征相一致,中國的創新產出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上,對基礎創新有重要作用的發明專利占比較低。隨著全球范圍內創新競爭的日趨加速與高端化,提升基于原始性和前沿性科學知識的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越來越成為中國搶占全球科技競爭制高點、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未來,加強基礎研究、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攻關、通過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升級等重點工作將成為城區創新的發力重點。0501000000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00.511.
16、522.53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R&D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左軸)專利授權數(件,右軸)2010-2022年中國R&D經費投入強度和專利授權數%2.552.55432.3432.3萬件萬件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賽迪顧問整理6%11%16%21%26%31%36%41%46%0%1%2%3%4%5%6%7%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
17、2020212022基礎研究支出在R&D經費支出中的占比(左軸)發明專利在專利授權量中的占比(右軸)1995-2022年中國R&D經費支出結構和專利授權結構情況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賽迪顧問整理創新趨勢中國城區高質量創新的趨勢展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為引領全面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要求城區開展內涵豐富的創新活動。以集中又多元的創新資源要素組合為支撐,城區創新往往涵蓋了發現科學規律、創造技術發明、開拓創新產業、實踐創新模式等多個維度。未來,多元融合的創新將進一步豐富城區創新的內涵??茖W科學新發現新發現技術技術新發明新發明產業產業新方向新方向發展發展新模式新模式面向中國重大原創性成果缺
18、乏的短板,需要城區充分發揮科教資源集中的優勢特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投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發展所需,加強創新人才培育,強化原始創新,增強源頭供給能力。面向應用引領和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是優化生產方式、增強創新服務經濟發展能力的關鍵一環。城區應積極開展技術發明創造、提升關鍵核心技術供給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和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的完善。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市場資源、前沿的科學技術創新成果均為城區在開展產業創新方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城區應積極開拓新產品、新服務,擴大新興產業投資,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新產業、新技術、創新活動的新特征呼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生
19、態優化,以有利于價值創造為導向,勇于破除舊模式對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束縛逐漸成為城區創新的重要內容,城區應積極圍繞監管方式、制度體系、政策環境、合作模式、平臺服務等方面創新發力。2023賽迪創新百強區的榜單分析TOP 100 INNOVATORSTOP 100 INNOVATORS2.1 指標體系2.2 指標說明2.3 百強榜單2.4 2023年創新百強區特征分析08科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地區生產總值高新技術企業數量R&D投入強度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市場主體數量在校學生總人數雙一流高校數量國家級創新基礎設施數量R&D人員數量創新型龍頭企業數量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企業孵化器數量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數
20、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商標注冊量入選國家級示范名單創新百強2023賽迪創新百強區的榜單分析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的研究對象結合了民政部2021年5月發布的2020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縣以上行政區劃代碼以及民政部公布的最新全國各地行政區劃調整情況,包括全國(不含直轄市、國家級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械丶壥惺休爡^。研究對象:注:資料來源為賽迪產業大腦,以及各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年鑒、政府工作報告、經濟運行分析等政府網站公開數據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09城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對城區創新環境、服務、主體、成效等城區創新要素
21、進行系統評估,遵循科學、客觀、可操作、可對比的基本原則,從創新生態、創新動力、創新主體、創新成果四個維度構建了城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衡量城區創新的發展環境創新生態創新生態二級指標:衡量城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地方生產總值衡量政府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投入水平科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反映全社會在創新研發方面的投入水平R&D投入強度反映城區科技服務市場環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市場主體數量衡量城區創新的動能支撐創新動力創新動力二級指標:衡量城區的教育發展情況在學校生總人數反映城區基礎科研能力及高端人才培養能力“雙一流”高校數量反映城區的人才資源水平R&D人員數量反映城區的科研平臺發展水平國家級創新基礎設施數
22、量衡量城區創新活動的產出情況創新成果創新成果二級指標:反映科技成果的人均存量水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數量反映城區創新活動產出數量專利授權量和商標注冊量反映城區創新成果的影響力入選國家級示范名單衡量城區高科技、創新性市場主體的發展水平創新主體創新主體二級指標:從各個梯度層次衡量了城區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創新市場主體的發展情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創新型龍頭企業數量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企業孵化器數量10創新百強2023賽迪創新百強區的榜單分析1 1南山區南山區深圳市廣東省2 2寶安區寶安區深圳市廣東省3 3天河區天河區廣州市廣東省4 4余杭區余杭區杭州市浙江省5 5黃埔區黃埔區廣州市廣東省6 6龍崗區龍崗區深
23、圳市廣東省7 7江寧區江寧區南京市江蘇省8 8金水區金水區鄭州市河南省9 9洪山區洪山區武漢市湖北省1010福田區福田區深圳市廣東省1111雁塔區雁塔區西安市陜西省1212吳江區吳江區蘇州市江蘇省1313龍華區龍華區深圳市廣東省1414順德區順德區佛山市廣東省1515武侯區武侯區成都市四川省1616白云區白云區廣州市廣東省1717濱江區濱江區杭州市浙江省1818鼓樓區鼓樓區福州市福建省1919番禺區番禺區廣州市廣東省2020雨花區雨花區長沙市湖南省2121南海區南海區佛山市廣東省2222越秀區越秀區廣州市廣東省2323鼓樓區鼓樓區南京市江蘇省2424光明區光明區深圳市廣東省2525武昌區武昌區
24、武漢市湖北省2626蜀山區蜀山區合肥市安徽省2727岳麓區岳麓區長沙市湖南省2828鄞州區鄞州區寧波市浙江省2929香洲區香洲區珠海市廣東省3030武進區武進區常州市江蘇省3131思明區思明區廈門市福建省3232羅湖區羅湖區深圳市廣東省3333涪城區涪城區綿陽市四川省3434吳中區吳中區蘇州市江蘇省3535蕭山區蕭山區杭州市浙江省3636玄武區玄武區南京市江蘇省3737禪城區禪城區佛山市廣東省3838江漢區江漢區武漢市湖北省3939上城區上城區杭州市浙江省4040新北區新北區常州市江蘇省4141歷下區歷下區濟南市山東省4242海珠區海珠區廣州市廣東省4343龍泉驛區龍泉驛區成都市四川省4444
25、新吳區新吳區無錫市江蘇省4545包河區包河區合肥市安徽省4646北侖區北侖區寧波市浙江省4747虎丘區虎丘區蘇州市江蘇省4848官渡區官渡區昆明市云南省4949天心區天心區長沙市湖南省5050雙流區雙流區成都市四川省5151和平區和平區沈陽市遼寧省5252甘井子區甘井子區大連市遼寧省5353崇川區崇川區南通市江蘇省5454海門區海門區南通市江蘇省5555西湖區西湖區杭州市浙江省5656花都區花都區廣州市廣東省5757青秀區青秀區南寧市廣西壯族自治區5858棲霞區棲霞區南京市江蘇省5959湖里區湖里區廈門市福建省6060秦淮區秦淮區南京市江蘇省6161亭湖區亭湖區鹽城市江蘇省6262青羊區青羊區
26、成都市四川省6363南崗區南崗區哈爾濱市黑龍江省6464長安區長安區西安市陜西省6565錦江區錦江區成都市四川省6666柯橋區柯橋區紹興市浙江省6767金牛區金牛區成都市四川省6868東西湖區東西湖區武漢市湖北省6969翠屏區翠屏區宜賓市四川省7070小店區小店區太原市山西省7171城關區城關區蘭州市甘肅省7272海曙區海曙區寧波市浙江省7373江夏區江夏區武漢市湖北省7474江岸區江岸區武漢市湖北省7575城陽區城陽區青島市山東省7676開福區開福區長沙市湖南省7777市南區市南區青島市山東省7878惠山區惠山區無錫市江蘇省7979蕉城區蕉城區寧德市福建省8080拱墅區拱墅區杭州市浙江省81
27、81芙蓉區芙蓉區長沙市湖南省8282相城區相城區蘇州市江蘇省8383越城區越城區紹興市浙江省8484吳興區吳興區湖州市浙江省8585未央區未央區西安市陜西省8686成華區成華區成都市四川省8787新都區新都區成都市四川省8888江陽區江陽區瀘州市四川省8989郫都區郫都區成都市四川省9090錫山區錫山區無錫市江蘇省9191旌陽區旌陽區德陽市四川省9292南湖區南湖區嘉興市浙江省9393譙城區譙城區亳州市安徽省9494金壇區金壇區常州市江蘇省9595雨湖區雨湖區湘潭市湖南省9696蓮池區蓮池區保定市河北省9797武陵區武陵區常德市湖南省9898橋西區橋西區石家莊市河北省9999歷城區歷城區濟南市
28、山東省100100紅谷灘區紅谷灘區南昌市江西省排名排名城區城區城市城市?。▍^)?。▍^)排名排名城區城區城市城市?。▍^)?。▍^)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11賽迪創新百強區(賽迪創新百強區(20232023)的集聚引領作用突出)的集聚引領作用突出創新主體集聚發展:創新主體集聚發展:賽迪創新百強區(2023)共擁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為12.5萬家,較2022年增長了28.9%;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1814家,較2022年增長了116.2%,創新主體的培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創新百強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分別占全國(除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外)總
29、量的35.0%和24.3%,是中國創新主體蓬勃發展的重要載體。創新生態優勢顯著:創新生態優勢顯著:賽迪創新百強區(2023)教育支出和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的平均水平分別為22.5%和4.5%,分別高于全國水平7.2和0.6個百分點。創新百強區集聚了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市場主體162.5萬家,占到全國(除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外)總量的30.1%。創新百強區科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與全國水平對比22.5%4.5%15.3%3.9%創新百強區平均水平全國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數據來源:全國及各城區財政決算數據,賽迪顧問
30、整理創新百強2023賽迪創新百強區的榜單分析12賽迪創新百強區(賽迪創新百強區(20232023)的地區分布仍不均衡)的地區分布仍不均衡賽迪創新百強區(2023)中,東部地區占59席,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占19席,東北地區占3席,區域分化特征明顯,東部地區創新優勢依舊突出,中西部地區所占席位較2022年有所提升,城區創新水平有所增強。數據來源:賽迪顧問整理創新百強區表現出顯著的南北差距,南方地區占創新百強區的85席,而北方地區僅占15席,呈現出明顯的南強北弱格局。創新百強區(2023)在南北地區的分布數據來源:賽迪顧問整理85南方地區北方地區15創新百強區(2023)在四大區域的分布東北地區5
31、9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19193單位:個單位:個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13賽迪創新百強區(賽迪創新百強區(20232023)的?。▍^)梯度差異明顯)的?。▍^)梯度差異明顯賽迪創新百強區(2023)分布在 19 個?。▍^)內。其中,廣東、江蘇各占18席,并列位于第一位,四川、浙江各占據13席,并列位于第三位,以上四省為第一梯隊,第一梯隊上榜總數為62個。湖南、湖北、山東、福建、陜西、安徽組成第二梯隊,上榜城區總數為 27 個。遼寧、河北、云南、山西、江西、黑龍江、河南、廣西、甘肅為第三梯隊,上榜城區總數11個。創新百強區(2023)的?。▍^)梯度分布數據來源:賽迪顧問整理11111
32、112233446713131818甘肅省甘肅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南省河南省黑龍江省黑龍江省江西省江西省山西省山西省云南省云南省河北省河北省遼寧省遼寧省安徽省安徽省陜西省陜西省福建省福建省山東省山東省湖北省湖北省湖南省湖南省浙江省浙江省四川省四川省江蘇省江蘇省廣東省廣東省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單位:個3.3 鏈主企業驅動賽迪創新百強區的典型案例經驗GUIDE TO SUCCESSGUIDE TO SUCCESS3.1 市場生態驅動3.2 創研融合驅動3.4 重點平臺驅動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15市場生態驅動型的城區往往以活力充沛的市場化經濟、豐富的城市配套功能為依托,培
33、育出以高效響應、面向市場的應用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創新模式。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通過不斷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營商環境、構建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從而形成善于學習、敢于投入、緊密合作、快速轉化的良性生態,激發強大的創新生命力。作為經濟大區、科技強區、創新高地,南山區始終將自主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孕育了一批世界級企業,上市企業數量密度高居全國第一高標準開展企業服務:高標準開展企業服務:南山區強化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高標準開展企業服務。在線下,實施區領導掛點企業服務機制,全方位跟蹤服務;在線上,實現與企業的常態化線上聯通,并試運行“i南山企業
34、服務綜合平臺”?!癷南山企業服務綜合平臺”是全國首家“千企千面”一站式服務綜合平臺,企業可以通過“i南山”查看信息,生成自己的專屬頁面、匹配相關的政策、發布產品和需求;還創新打造“南山展廳”板塊,設立政企路演、直播中心、品牌故事、創始人說、創新產品展廳等功能,為企業搭平臺、展形象、找市場、促商機。優化人才發展體系:優化人才發展體系:南山區2016年就出臺實施了人才發展“領航計劃”,并在2021年出臺“領航計劃”2.0版,從“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四個方面精準施策,進一步優化升級人才發展生態,主要體現在: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實施“南山領航卡”,向用人主體放權,授權區內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自
35、主評價高層次人才;設立人才一站式服務專窗,建立人才專員制度,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綠色通道服務;打造品牌服務,搭建高層次人才人脈互動、技術交流和共同發展的平臺,增強高層次人才的凝聚力。突出科技金融支撐:突出科技金融支撐:南山創投機構資源豐富,并不斷進行科技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形成了全方位支撐科技創新企業需求的科技金融體系。政府搭建南山科技金融在線平臺,引入銀行、擔保、保險、投資等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融資服務:推動“數據驅動型”科技金融管理模式,畫像科技企業,為企業提供“金字塔式”精細化服務;依托“互聯網+大數據”,與銀行共同開發針對中小科技企業的線上金融產品,形成1+1+3+9的南山科技金
36、融新模式;推進“投貸聯動”,進一步拓寬企業投融資渠道。此外,南山區還積極開展金融產品創新,發展專項支持高??萍汲晒C券化項目,創新知識產權融資模式。營造創新創業沃土:營造創新創業沃土:南山區圍繞資源支持、展示平臺、創業氛圍、產權保護等方面,全面打造了一個創新創業友好型的環境。創新空間支持方面,南山區創新空間云集,大量的孵化基地、專業園區面向優質企業提供空間支持。創業氛圍營造方面,南山區有密集的創新創業會議活動,如創業路演活動、各類金融機構舉辦的投融資貸款會議和股權融資宣講會、各類專家學者參與的研討學習會等。展示平臺方面,南山區打造了高交會、“創業之星”大賽等高能級的活動平臺,其中,高交會是國家
37、級的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是高新技術領域創新產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創業之星”大賽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創業盛會之一,在南山區發現創新、引導創新、匯聚資源、樹立品牌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南山區成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打造了知識產權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成立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仲裁中心,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多元的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方案。他山之石賽迪創新百強區的典型案例經驗16天河區是廣州的經濟龍頭、城市客廳和創新引擎依托豐富的創新資源支撐、深厚的科創產業發展底蘊,天河區堅持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孕育了一批“獨角獸”創新企業涌現出大量特色實力兼備的數字服務新業態新模式企業配套高度集聚成熟
38、的服務資源:配套高度集聚成熟的服務資源:天河區坐擁珠江新城這一城市化發展水平高、綜合配套設施全、集聚輻射能力強、國際影響力大的城市CBD,擁有高度集聚的商務服務資源要素和成熟的城市功能配套。這里集聚了廣州市70%的持牌金融機構、1/3的會計師事務所、1/3的律師事務所、1/5的地產中介公司、70%的人力資源機構,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專業服務方面的有力支撐;同時還是商業文化功能中心,集聚了大量文體商業設施,為各類高端人才提供了宜居宜業的創新環境。打造雨林式國際化的創新生態:打造雨林式國際化的創新生態:天河區以“一賽一節一基地”為主要抓手,推動廣州天英匯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廣州國際創新節、廣州
39、(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實現互聯互通,加速打造雨林式創新生態模式,深入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吸引擁有核心技術、發展潛力巨大的科技創新企業集聚,助力搶占科技未來發展制高點。廣州天英匯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創立于2015年,面向全球累計吸引超過1萬個優質項目參賽,服務超過10萬名創業者,輻射創新創業群體超過百萬人次,影響力遍及國內外35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天英匯已成為天河區對接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引入優秀創新創業人才企業的重要平臺和城市新名片。廣州國際創新節自2016年在天河首屆舉辦以來,始終堅持國際化、專業化、高端化的定位,以打造全球創新資源聚集配置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引擎為目標,聚焦產
40、業變革熱點和前沿領域,并與廣州和天河主導性科技創新產業緊密結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主線,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目標,提供高精尖產品和技術的發布和展示平臺,“一站式”對接前沿科研創新成果向產業應用的轉化,是集國內外科技成果路演展示、洽談對接、交易合作、項目孵化等功能以及相應的融資、政務等全方位配套服務為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的集聚地。推動科技孵化體系高質量發展:推動科技孵化體系高質量發展:天河區深入實施“天河優創”計劃,自2018年以來,天河區實施科技創新載體績效評價體系建設工作,旨在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為導向、突出單位面積產出為特色
41、”,通過優中選優的方式形成科技創新載體的“天河樣本”。天河區積極推動科創載體向專業化、資本化、國際化方向轉型,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打造更多特色孵化載體,構建從“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省級高新區國家級高新區”發展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創新帶,為天河區不同層次、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高質量的孵化體系。積極開展區域及產業協同創新:積極開展區域及產業協同創新:天河區積極展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深度探索,成立天河區創新聯合體,包括由天河區政府牽頭成立的區域類創新聯合體環五山協同創新聯合體,以及由企業牽頭成立的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現代都市工業、醫療健康大數據等產業類創新聯合體。2022年,天河區
42、入選廣州市“科創中國”創新樞紐城市建設市級試點區,將充分發揮“科創中國”組織優勢,整合政府、企業、學會、市場各方資源,打通國內外科技、人才、項目與本地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對接渠道,打造科技經濟融合的天河“樣板”。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17創研融合驅動型城區緊抓區域內高校院所、科研資源集聚的優勢,推動前端創新能力充分釋放能量,賦能地方的經濟發展。通過盤活科研資源、推進產學研聯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成原始創新對產業賦能的創新驅動模式。作為經濟大區、科技強區、創新高地,洪山區始終將自主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坐擁 35所 高校、60萬 大學生、65個 國家重點學科洪山區不斷推動高校資源轉化
43、為人才資源、發展資源,構建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撐載體方面,洪山區深化與高校的合作布局了產業園、創新創業中心、校友創新中心等校地融合創新載體,及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站。軟件生態方面,洪山區積極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結合的技術轉移生態體系,支持龍頭企業牽頭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上下游企業創新資源,加快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引導社會機構開展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支持科技型企業與高校合作共建產學研平臺;成立洪山區“大學之城技術轉移聯盟”,為科技成果搭建推廣轉化服務平臺;大力支持技術轉移專業服務,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市級技術
44、轉移示范機構給予政策支持??萍汲晒偷剞D化、高質量的校友經濟落地帶動了區域科技創新、經濟發展不斷向前。暢通人才資源共享通道:暢通人才資源共享通道:啟動“大學生社區植根計劃”,即洪山區與高校合作,在大學相關院系開辦社區基層治理專業定制班,在授課內容上增加社區工作系統課程,通過區校聯合培養、暢通招聘渠道、強化管理使用、落實激勵保障等措施,引導大學畢業生走進基層治理工作。充分利用高校實訓基地組織科普活動,并向轄區內的中小學生開放,實現城區共享高校資源,提升區域基礎教育,助力區域成為與“大學之城”相匹配的教育強區。打造“大學之城就業節”服務品牌,通過在政務中心設置大學生服務專窗、配置首席服務專員、開通
45、綠色通道等措施,提升大學生落戶安居服務水平。高標準打造創新載體:高標準打造創新載體:高標準建設光谷科創大走廊,集中謀劃布局產業技術研究院和企校聯合創新中心,打造湖北協同創新引領區。大力支持孵化載體提升服務能力、進行提檔升級,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給予政策補貼;建設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的試點樓宇。高質量的創新載體和相應的服務資源為科教資源轉化為生產力提供了要素支撐。他山之石賽迪創新百強區的典型案例經驗18江寧區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全方位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通道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著力打造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核心區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強化原始創
46、新能力提升:江寧區面向國家創新戰略、聚焦關鍵技術原始創新的突破攻關,集聚并運營高能級實驗室,先后發布多項全球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布局信息通信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累計開通城市光傳輸網絡節點40個;實現一批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啟動建設。深入推進校地融合創新:深入推進校地融合創新:采取“一校一策”培育“一校一產業”,如重點依托南京傳媒學院、金陵科技學院、江蘇經貿學院,大力培育數字經濟(元宇宙)未來產業;依托南京工程學院,推動智能制造產業向更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與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合作,持續壯大生物醫藥產業。推動校地合作共建科技創新平臺,江寧高新區與中國藥科大學、東南大學、中科院、南京工程學
47、院等,合作共建了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的創新平臺,江寧區還全力推動環東大知識創新圈等校地共建載體建設發展。持續推進創新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創新體制改革:頂層設計上,成立“區委創新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并實現實體化運作,統籌全區創新工作,圍繞“兩落地一融合”機制創新、支持企業創新創造等方面開展科技改革??蒲畜w制上,探索通過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揭榜掛帥,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能;著力聯合高校探索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新模式,推動科研資源開放共享。人才機制上,堅持引育并舉,在重大創新平臺、科技領軍企業優化人才發展機制,制定人才評價“舉薦制”、試行人才認定評價積分制,暢通了各類人才的發現和成長通道;成立區級人
48、才集團公司,集成人才服務和人力資本運營,探索用市場化手段開發和配置人才資源的路徑。堅持創新主體培育:堅持創新主體培育:江寧區大力開展創新主體梯次培育,助力創新型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孵化載體面積達170萬平方米,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0項以上,創成全省首批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創業孵化)和省雙創示范基地。為企業創新構建服務支撐,江寧區創成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建成開放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目前江寧區已經累計認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7家,總量居全省區縣首位。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19鏈主企業驅動型城區以帶動能力強、輻射影響廣的龍頭企業為重要驅動力,充分挖掘龍頭企業能量,同時
49、從政策保障、平臺建設、人才集聚等多方面發力,為城區創新賦能。作為華為的總部所在地龍崗區與華為開展了多個維度的創新合作,推動龍頭企業為地區的創新全面賦能并積極引育科技創新平臺,以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助推龍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龍頭企業全面開展創新合作:與龍頭企業全面開展創新合作:充分發揮華為這一科技創新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龍崗區在城市發展、產業賦能等多個領域與華為開展了合作:面向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龍崗區與華為共建了華為全國首個數字創意產業方向的創新中心,匯集了華為在品牌、技術、生態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以及華為云強大的算力與安全性,將為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著力聚合上下游生態伙伴、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實訓基地
50、,助力龍崗數創走廊建設。面向智慧城市建設,龍崗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與華為公司合作,打造“一云一網多業務”智慧龍崗新型智慧城區聯接底座;龍崗區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推動空間智能解決方案應用到住宅、政務、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并將攜手打造千億產值建筑產業園,有效提升龍崗區公共配套設施的智能化水平。面向產業數字化轉型,龍崗區聯合華為落地了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創新中心圍繞龍崗的核心優勢產業集群及其細分領域,形成場景解決方案,還將通過華為工業云平臺實現企業業務系統數據線上線下互通,并進一步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產業鏈協同。積極推進產業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推進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圍繞核心優勢產業
51、,龍崗區大力布局創新平臺,提升科技創新的基礎研發和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創新與產業對接:全面加強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戰略合作,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支撐平臺;推動了多家科研平臺落戶龍崗,啟動集成電路測試、設計服務平臺的運營;全力支持省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成功獲批共同組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他山之石賽迪創新百強區的典型案例經驗20持續加強龍頭企業戰略合作:持續加強龍頭企業戰略合作:2013年,阿里巴巴總部落戶余杭,伴隨阿里巴巴的發展壯大,余杭區也在不斷積聚集聚人才、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2023年2月,余杭區人民政府與阿里巴巴簽署全方位戰略伙伴合作協議,將在推進重大科研、打造高能級產業生
52、態圈、構建高層次人才蓄水池、支持數字經濟新業態等十個方面加深合作。共同推進優質項目,攜手打造高能級產業生態圈,構建全鏈條、多節點、廣維度的平臺經濟產業生態格局。目前,數據中心項目已正式投入運營,總部經濟、數字經濟等相關優質項目加速推進。杭州市余杭區堅持“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強化龍頭創新主體作用、集聚重大創新策源平臺以引育高端人才為引領,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形成科研重器集群:推動形成科研重器集群:依托浙江大學、阿里巴巴等主要高校和企業,余杭區已經落戶了四家省級實驗室,研究方向涵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應用、航空航天、系統醫學與精準治療等領域,還落地了包含大科學裝置、校地共建研究院、技術
53、轉移轉化中心等在內的一批創新平臺。高能級創新平臺在余杭加速集聚、逐步形成集群發展態勢。深入貫徹深入貫徹“人才引領人才引領”:2022年,余杭區出臺人才新政“黃金20條”,為各類人才提供研發、產業化、團隊建設、生活安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圍繞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打造服務體系,著力解決人才落戶、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關鍵小事,采取專人專班服務在企業注冊、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服務保障、企業成長指導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創新深化“人才貸+人才投+人才?!苯鹑谥С窒到y,向人才提供投資和貸款支持。著力推動人才交流集聚,2022年,余杭區舉辦了2022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TR35世界科技青年論壇、2022全球十大突破
54、性技術發布等30余場大型人才活動;推動區內四家省級實驗室聯合成立了“人才引領 創新制勝”發展聯盟,聯盟成員將實現跨行業、跨學科、跨專業、跨部門協同創新,實現共謀發展、共建平臺、共通人才、共享成果。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21重點平臺驅動型城區依托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重點創新載體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等為主要抓手,充分突出其帶動作用,吸引創新要素集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輻射帶動城區高質量創新。蜀山區以以“全域科創全域科創”為統領為統領通過發揮國家級科創平臺資源優勢,并不斷強化創新載體建設、生態機制完善持續推動科教大區向科創強區發展依托國家級科研平臺布局創新載體:依托國家級科研平臺布局
55、創新載體: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肥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所屬最大的綜合性科研機構之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建設單位之一。作為科研實力雄厚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合肥研究院已經建成并運行了多個國家大科學裝置。此外,蜀山區還擁有以中科大為代表的30余所高等院校、一批國家大科學工程和重點實驗室。依托中科大、合肥研究院,蜀山區高標準規劃布局環科大科創走廊、環科學島科創走廊,建設科創空間載體,旨在承接科技成果向外轉化、拓展交流合作空間、吸引更多高端項目資源布局落地。以以“全域科創全域科創”為統領全面優化創新生態:為統領全面優化創新生態:2021年,蜀山區啟動“全域科創”戰略,制定了蜀山區關
56、于推進“全域科創”建設的實施方案,成立以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科技創新委員會,設立以區分管負責人為主任的委員會辦公室,組建區科創集團,構建“科創委+辦公室+科創集團”的推進機制。此外,蜀山區出臺了“科創十條”,圍繞創新主體、創新平臺載體、科技金融、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等多個維度制定了政策支持體系。目前,蜀山區主動鏈接高校、企業、金融機構,擴大“創新資源庫”,為供需雙方搭建起精準高效的合作橋梁,并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摸排對接機制;聚焦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融資難題,蜀山區創新推出“戰新貸”“環谷貸”“戰新租”“科創專利貸”等系列科技金融產品,提高企業融資成功率,持續賦能戰略性
57、新興產業發展;積極推進科創孵化載體建設,計劃到2025年建成200萬平方米孵化載體。高能級平臺帶動、創新生態不斷優化的“全域科創”態勢正在形成。他山之石賽迪創新百強區的典型案例經驗22加快建設綿陽科技城新區涪城片區:加快建設綿陽科技城新區涪城片區:涪城區緊抓綿陽科技城建設發展機遇,將科技城新區涪城片區作為科技創新主戰場,以“一區兩組團多園”的發展模式,推動科技智谷和環西科大兩大組團發展。其中,科技智谷組團共規劃建設了八大科技園區,環西科大組團包含大學科技園、數字經濟創新中心等。借助平臺建設,涪城區重點圍繞5G、人工智能、衛星應用等科技創新產業,進行科技型企業、科研團隊、高端人才的精準招引,大力
58、開展企業的孵化培育,不僅加速了科技企業的集聚,更有效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融通。作為中國(綿陽)科技城和科技城新區的核心區域,涪城區借助科技城的建設發展大力推進各類科技園區載體平臺建設,不斷加強科研資源、企業、人才的集聚積極推動“科教強區”的建設發展創新人才招引集聚模式:創新人才招引集聚模式:緊扣主導產業鏈布局精準招才,著眼為科技創新企業解決高水平人才團隊難引難留、高精尖技術壁壘高筑等問題,涪城區開發了“智匯涪城”柔性引才平臺,旨在精準對接企業研發需求與科技創新人才,為區內企業提供發布技術需求、推薦高端人才、組織人才活動等柔性引智服務整套解決方案,目前,該平臺的高端人才集聚效應顯現,人才活動關注度
59、持續提升,為企業與高端人才的合作起到了切實的促進作用。針對企業人才政策知曉不全面、不系統等問題,涪城區組織政策受理單位在園區、中小企業集中街區等地舉辦“人才政策匯”活動,邀請企業具體經辦人員參加,實現由“人才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才”轉變,通過“人才政策匯”,涪城區不斷吸引優秀青年返鄉創業就業,并以用戶思維吸納人才政策意見、積極完善政策體系。新時代城區提升創新水平的對策建議GUIDE TO SUCCESSGUIDE TO SUCCESS4.4 積極開展協同創新,融入區域發展格局4.2 營造互融共促生態,優化創新發展環境4.3 緊抓核心驅動要素,激發科技創新活力4.5 加強技術攻關研究,提升自主創
60、新能力4.1 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夯實城區創新基礎24奮進擔當新時代城區提升創新水平的對策建議開展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開展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快推進5G網絡商用部署、推動超高速光纖寬帶網絡覆蓋,打造智能物聯感知設施體系,建設全面覆蓋、動態監控、快速響應的城市感知體系;統籌布局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以及面向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業的平臺支撐設施。關注新型基礎設施的帶動性、引領性和賦能性,著力激發新的市場需求、帶動新的產業發展。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對傳統交通、市政、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提
61、升數據信息收集、檢驗檢測、管理監督的智能化水平,實現傳統基礎設施向智慧交通、智能電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轉型。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研究報告25構建外引內培的構建外引內培的人才發展體系人才發展體系加大高層次人才、技術團隊的引進力度,打響人才工作品牌,完善人才政策支持體系和服務體系。健全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根據需求和自身特色,聯合公共服務平臺和企業,建設跨學科綜合人才培養基地,實施師徒制、菜單式培養,為企業輸送高層次工藝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建設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打造學習型社會。積極完善科技創新孵化積極完善科技創新孵化培育體系培育體系高標準建設孵化載體、高質量提供孵化
62、服務,建立完善“苗圃-孵化-加速-產業化-獨角獸企業-平臺大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通過培訓分享、政策咨詢、資源對接、上市輔導多種方式,助力小微創業企業發展。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大力推動校地合作、支持校企合作,鼓勵高校、科研機構探索相關科技體制改革,鼓勵科研團隊創新創業。搭建創新要素集聚交流的平臺搭建創新要素集聚交流的平臺積極搭建平臺,促進人才、科研院所、創業企業、產業龍頭、金融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各個要素加強交流,提升創新要素濃度,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積極挖掘創新應用場景,通過需求反饋引導促進生產端創新活動的開展。強化創新服務配套支撐強化創新服務配套支撐構建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在依
63、法合規的前提下積極支持科技金融創新,為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知識產權的服務水平;積極引育技術轉移服務、科技孵化服務、創新創業媒體、創新創業人才服務等科技服務業主體,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構建開放友好的制度體系構建開放友好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在配置創新資源方面的作用,積極為創新主體營造公平公正、包容創新的政策環境,使企業向著創新主要決策者、投入者、組織實施者及受益者的方向轉變。保障創新資源的充分合理配置,積極開展有利于促進創新增長的體制機制改革。26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增強鏈主企業研發投入意愿,支持由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載體,
64、圍繞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開展攻關,特別是在前瞻性和顛覆性技術方面進行自主創新布局,搶占未來產業技術高地加強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的帶動作用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不斷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加快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和產品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和產品結合自身產業創新需求引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高能級科研平臺,為創新策源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礎支撐大力推進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新型研發機構、院所、高校創新合作機制,圍繞關鍵領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建立健全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創新成果發布制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發展完
65、善產學研用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設關鍵產業領域的公共技術平臺、測試服務平臺、綜合信息咨詢服務平臺等大力推動公共創新平臺共建1圍繞重點產業鏈組建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聯合體,引導聯盟內企業間開展協作、創新與聯動,匯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產學研用各方資源,加強溝通交流和分工合作,重點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部署創新鏈,重點支持基礎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推動新材料、新機理、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2打破行政邊界,以產業鏈為紐帶,以共建創新平臺等為抓手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實現創新要素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優化配置、共享共聯、高效利用,促進區域創新產出績效的整體提升。結合產業特色和資源稟賦,著眼區域發展大局,實現城區創新的差異化定位。奮進擔當新時代城區提升創新水平的對策建議電 話:010-88559948網 址: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路66號賽迪大廈9層郵 編:100048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賽迪顧問官方微信賽迪顧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