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研究院:面向5G&B5G和算力網絡的傳送網技術發展探討(2023)(2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移動研究院:面向5G&B5G和算力網絡的傳送網技術發展探討(2023)(26頁).pdf(2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面向5G/B5G和算力網絡的傳送網技術發展探討韓柳燕中國移動研究院基礎網絡技術研究所2023年6月14日2目錄5G/B5G及算力網絡發展1傳送網關鍵技術演進探討2總結33中國移動5G網絡發展情況省際/省內骨干網接口:50G PAM4最小容量:160G100G1.6T100G/200G12.8T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AccAccAggAggCoreCoreCoreCore25G10G政務教育醫療園區小S155萬站700M+2.6G+4.9G基站35萬端SPN部署6.89億5G套餐用戶l 截止2023年5月,中國移動5G網絡已覆蓋360+城市,服務6.89億5G套餐用戶,已落地5G行業商用項目超100
2、00個l 中國移動已部署超35萬端SPN作為5G回傳網絡,承載155萬5G基站,實現全國市、縣城區全覆蓋,網絡性能優異、穩定SPN已成為新一代傳送網技術體制SPN向綜合業務承載發展l已有6項ITU-T MTN國際標準發布(G.8312、G.8310、G.Sup69、G.8331、G.8350、G.8321)l標志著SPN/MTN新一代傳送網國際標準體系基本完成l面向5G回傳、垂直行業、政企專線、算力等l既支持軟切片,又支持硬切片,具備端到端切片l時隙交叉,安全性高,P節點轉發時延低至2us45G-A網絡發展趨勢及挑戰RAN Rel-182022Q2Q3Q4Q12023Q1TSG#95TSG#9
3、6TSG#97TSG#98TSG#99Q2Q3Q4TSG#100TSG#101TSG#1022024SA/CT Rel-18TSG#103Q3Q4TSG#104TSG#105Q2Q1RAN1凍結ASN.1凍結SA2/Stage 2凍結RAN2/3/4凍結ASN.1第一次評審CT/SA ASN.1凍結SA/CT Stage3 凍結RAN Rel-19SA2/3/4/5/6 Rel-19RAN Rel-19準備SA2/3/4/5/6 Rel-19準備確定Rel-19 timelineSA stage2第一批立項SA stage 2第二批立項SA/RAN Rel-19 workshopSA1 Rel
4、-19 需求場景討論R18 新特性研究R19 新特性研究雙工演進(UDD SI)人工智能(SI+WI)無源物聯(SI)無線數據自動化采集大規模天線增強直連鏈路通信增強直連中繼定位XR及多媒體增強(元宇宙初期)網絡節能(SI+WI)網絡智能化(WI)通感一體(SI)天地一體增強(SI+WI)系統架構增強、數字孿生、移動算力網絡.雙工演進(UDD WI)人工智能(WI)無源物聯(SI+WI/SI)無線數據自動化采集大規模天線增強直連鏈路通信增強/直連中繼(UE協同)定位XR及多媒體增強網絡智能化(WI)應用事件開放(WI)TSN(WI)應用層智能(WI)天地一體增強(SI+WI)網聯無人機.5G-
5、A研究的新特性和業務場景重點包括:高清視頻實時交互、全場景物聯、通感一體、天地一體增強、AI智能、綠色節能等。目前B5G標準仍在討論中,引入特性以及指標要求等尚未完全確定。根據當前研究熱點探討分析傳送網需求,核心性能指標帶寬、確定性等需提升至少10倍以上,需向低成本大帶寬、確定性網絡、融合承載、天地一體、智能化、節能等方向演進。l 2021年4月,3GPP正式確定5G-Advanced為5G演進標準名稱,全球5G技術和標準發展進入新階段。l Rel-18為5G-A首個重要版本,計劃2024年6月凍結。Rel-19 SA1最早進行需求場景討論,其他研究組已進入準備階段。5中國移動算力網絡戰略全力
6、構建基于5G+算力網絡+智慧中臺的“連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務體系打造“一點接入、即取即用”的社會級服務連接算力能力+網絡無所不達算力無處不在智能無所不及 5G 千兆光纖光網 NB-IoT等物聯網 移動云、IDC、DICT 和彩云、云游戲 云電腦、云桌面、云手機 基礎通信、大數據 人工智能、區塊鏈 安全認證、精準定位網絡作為連接用戶、數據和算力的橋梁,需要與算力深度融合,“以光筑底、以算為核”,形成算網一體化新型基礎設施,為用戶提供低時延、高可靠、端到端的算力連接。6算力時代網為根基網絡連接云邊端泛在的算力資源,滿足新型業務需求以網強算突破后摩爾定律時代單點算力極限,實現算力集群優勢網絡
7、感知算力、承載算力,實現網在算中,算在網中算網一體以網連算面向算力網絡,在架構、帶寬、業務、時延等方面新的需求,光網絡需轉型升級構建承載算力的基礎網絡底座算力時代以網為根基,需要發揮網絡領先優勢,實現算網共生中國移動應對大容量、高效率、多業務需求不斷發展,已建成高品質基礎網絡甘肅樞紐算力貴州寧夏內蒙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面向無線、互聯網、專線業務等,已形成SPN回傳、OTN骨干超高速、政企專網等高品質網絡以算力為中心,增強和構建新的基礎網絡架構和能力7目錄5G/B5G及算力網絡發展1傳送網關鍵技術演進探討2總結38面向5G/B5G和算力網絡的光傳送網面向5G/B5G和算力網絡場景需求,打造具備
8、“小顆粒切片、算網共生、全域組網、智能敏捷、綠色低碳”五大能力的光傳送網,高效支撐5G/B5G承載、專線應用和端到端算網服務面向算力端到端的全域組網能力5 5面向雙碳戰略的綠色節能能力2 21 13 34 4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面向用戶意圖的智能管控能力面向算網共生的入算連算能力2 25大能力城域網接入網骨干網MEC核心網傳送網傳送網MEC91.fgOTN的應用需求和標準歷程細顆粒度OTN(fgOTN、OSU)承前啟后,繼承SDH能力,高質量承載TDM和分組業務,增強業務調度靈活性,服務于算力網絡,可解決10M-1G級別小顆??蛻粜盘柛咝С休d同時,面向高等級業務需求,fgOTN技術必須滿足
9、固定時隙TDM特征,兼容現有OTN技術20202023-20242022G.OSU立項 國內出現OTN小顆粒技術雛形 在ITU-T推動G.OSU標準立項解決關鍵技術分歧 核心方案由類Packet的處理機制轉變為固定時隙的TDM機制,針對多項核心技術各方達成共識 具備高效承載和靈活顆粒特性標準更名為fgOTN(fine granularity OTN)ITU-T標準系列體系確定,國際標準化加速推進 推進fgOTN技術方案成熟業務場景SDH設備正在逐漸退網OTN下沉至客戶側1G以下小顆粒高等級專線、算力業務需求增長關鍵需求特征在Question 11/SG 15(Signal structures
10、,interfaces,equipment functions,and interworking for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推進fgOTN標準成熟,確保OTN的TDM特性高品質專線需保持TDM特性兼容現有OTN技術需具備無損帶寬調整能力1.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10fgOTN關鍵技術目前進展中國單位合作分析研究,提出的方案成為ITU-T fgOTN標準的技術路線和核心機制,在20222023年得到確認fgODUODUkCBR映射復用PKTGMPIMP面向OTN小顆粒技術和需求特征,兼容現有OTN技術,在保持TDM特性的前提下,實現高效小顆粒業務承載l幀結構
11、基于ODUflex優化:采用4*3824B,并優化開銷排布l針對低速業務提高開銷頻率:載荷區增加16列開銷l保持現有OTN業務映射機制:CBR業務通過GMP映射,分組業務通過IMP映射如何定義fgODU幀結構實現高效業務承載?l采用固定時隙承載fgODU:保持TDM端到端硬管道特性l優化GMP機制:采用累計頻率相位誤差新機制替代傳統鎖相環機制,優化時鐘資源開銷lGMP采用16字節映射:映射顆粒度采用固定16字節,與速率無關,減少時延和緩存消耗fgODU復用映射如何保持TDM特性?1.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11fgOTN和fgMTN國際標準體系TopicfgOTNfgMTN概述(Support
12、 of sub1G clients overview)G.709.20G.8312.20架構(fg Layer Architecture)G.872 AnnexG.8310 Annex接口(fg Interface)G.709 AnnexG.8312 Annex適配(Server/fg adaptation)G.709 AnnexPT in main bodyG.8312 Annex PT in main body保護(Protection)G.808.4設備(Equipment)G.798 AnnexG.8321 Annex同步(Synchronization)G.8251 AnnexG.m
13、tn-sync Annex管理需求(Management Requirements)G.874 AnnexG.8350 Annex信息模型(Protocol-neutral Information Model)G.875 AnnexG.8350 Annex以已達成共識的核心方案為基礎,2023年4月ITU全會重塑fgOTN標準體系fgOTN和fgMTN架構、接口、映射、保護、設備、同步、管理、信息模型等融入相應標準分冊。1.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12fgOTN關鍵技術研究焦點面向應用需求和場景,進一步完善fgOTN標準方案p 針對SDH設備退網需求,研究VC業務兼容方案p 針對細粒度業務,定
14、義基于時戳的時延測量能力,提高監測精度p 設計fgOTN無損帶寬調整方案,一步調整,提升調整速度,靈活適配客戶側業務需求隨著小顆粒業務需求增長,運營商積極推進OTN網絡技術演進,迫切需要fgOTN端到端部署應用,業界急需成熟標準指導芯片及設備研發fgOTN標準化正處于關鍵階段,標準體系及核心機制已達成共識,部分技術正在討論當中,需在2023年11月ITU-T全會推動標準技術方案成熟推動fgOTN管控和組網方案標準化進程,完善應用部署方案p 推動fgOTN管控架構及功能研究p 推動fgOTN組網及ODU聯合組網研究OPUfgOTN凈荷fgOTN開銷(高精度時延測量)CBR業務(兼容VC)分組業務
15、GMPIMP無損帶寬調整管控平面1.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13中間節點數據處理功能模塊(基于碼塊交織粒度)數據交換單元小顆粒信號復用進入大顆粒管道(Multiplex)小顆粒信號從大顆粒管道解復用(Demultiplex)SPN小顆粒技術設計理念措施一:容器選擇SPN小顆粒技術(FGU,Fine Granularity Unit)通過容器選擇、交織粒度、原子碼塊三大措施聚力優化時延,較SDH 10M(5*VC12),PE節點時延降低5倍,P節點轉發時延降低76.6%l 2Mbps顆粒度:芯片復雜度提升、成本提高、時延變大10Mbps顆粒度:綜合考慮業務需求和芯片設計復雜度因素之后的平衡選擇,
16、隨之帶來的優勢是較SDH處理時延降低5倍l 采用10M(大)容器承載2M,P節點轉發相比SDH時延低5倍l 2M業務進10M通道采用4進15座7座汽車周期性出發如何設計每次發車人數?基于碼塊交織粒度保證低時延l 碼塊交織粒度與數據總線位寬保持匹配,避免等待總線“拼車”時延l 如果交織粒度過大,“每次發車人數過多“,則等待時間過長l 如果交織粒度過小,需額外“總線拼包”,占用額外芯片資源l FGU通過入和出時隙相位對齊進一步優化了時延TDM時延取決于通道帶寬:P節點時延 交織單元長度/通道帶寬 充分調研行業用戶帶寬需求最小兆級別(2M)綜合考慮芯片設計復雜度、大小、成本、功耗、時隙輪循等措施三:
17、原子碼塊措施二:交織粒度l 時隙交叉:采用66B定長原子碼塊進行時隙交叉,確保確定性低時延l 分組交換:采用變長的分組報文進行分組交換,時延較長且確定性低降低5倍PE節點時延降低76.6%P節點時延lSPN FGU 10M:110.47uslSDH 10M(5*VC12):515.21uslSPN FGU 10M:6.36uslSDH 10M(5*VC12):27.17us1.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14FGU幀結構和OAM機制SPN小顆粒技術已集采,在中國移動現網全面推廣應用正在推進具備小顆粒能力的小型化接入SPN設備開發及采購構建容器和全新幀結構采用TDM機制,端到端硬隔離,實現低時延低抖
18、動l 與以太網PCS兼容的“S+D+T”碼塊序列10Mbps容器,兼容現有SPN和10M以太網接口l 采用64/66B編碼格式,將開銷和凈荷編碼后封裝到定長的“S+D+T”序列中,FGU基本單元幀(單幀)=1*開始碼塊(S0)+195*數據碼塊(D)+1*結束碼塊(T7)l 固定發送周期、固定時隙數量、固定位置,獨享時隙資源設計復幀機制,精細化帶寬,高效利用帶寬l 1個5Gbps顆粒以20個基本幀為1個復幀,共支持480個時隙l 1個10GE以太網接口以40個基本幀為1個復幀,支持960個時隙l 5Gbps顆??蛇_97%的高帶寬利用率完善的OAM機制重用SPN 1.0隨路OAM機制,分為基礎碼
19、塊和非基礎碼塊(APS及低優先級碼塊)l 采用66B控制碼塊,在包間隔IPG替換IDLE插入,不占用業務帶寬,為每條小顆粒提供獨立、完善的端到端/逐段OAMl 構建全新FGU幀結構,解決了在以太網體系下TDM小顆粒難以大規模組網的問題,提高帶寬利用率l FGU OAM機制,采用66B控制碼塊和替換IDLE方案,節約業務帶寬,為每條小顆粒提供獨立完善的OAM1.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15fgMTN國際標準的進展2021.9ITU-T國際標準工作啟動2022.5ITU同意MTN小顆粒需求2022.2進一步澄清MTN小顆粒需求2021.12MTN小顆粒立項申請提交2022.6ITU-T研討MTN小
20、顆粒標準技術路徑2022.9G.fgMTN立項立項Q11中間會議討論2023.2確定fgMTN幀結構SDT基本格式2023.4fgMTN標準體系建立,fgMTN時隙交織粒度確定2023.6計劃發布fgMTN2023.12SDHOTNMTN198919992019接口架構管理設備保護G.709G.872G.874G.798G.873.1G.8310G.8350G.8321G.8331G.8312G.Suppl.69演進G.mtn-sync同步 已發布(2020年12月)已發布(2020年12月)已發布(2020年10月)已發布(2022年11月)已發布(2022年11月)計劃2023年報批G.7
21、07G.803G.784G.783G.841 已發布(2022年2月)G.fgMTN小顆粒新立項(2022年9月)l SPN/MTN已有6項MTN國際標準發布,標志著SPN/MTN新一代傳送網國際標準體系基本完成。l 2022年9月fgMTN在ITU-T成功立項,23年4月ITU-T已確定fgMTN標準體系,年底將發布主要標準。1.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16面向算力業務的下一代傳送網管控架構推進傳送網下一代管控架構演進,集中式管控與控制面協議協同,提升傳送網端到端調度性能,增強傳送網入算、連算能力光層:調頂OAM、OSC信道OTN:電層OAM、GCC開銷SPN:FlexE/MTN開銷多種開銷
22、、通道協同,協議信令靈活承載集中管控系統:維護全局拓撲、資源,集中計算路由和調度策略,實現網絡資源全局優化控制平面:基于轉發面多種開銷和信道,承載控制協議,執行資源配置集中管控與控制平面結合,提升傳送網管控效率SPN/OTN配置策略下發控制平面拓撲發現業務感知連接控制集中管控系統拓撲資源告警性能連接控制網絡運維路由計算保護恢復傳統管控機制面臨挑戰 純集中式機制管控信令過多,可能造成擁塞,導致業務控制響應不及時 純分布式控制平面缺乏集中調度策略,無法實現資源全局優化1.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17傳送網客戶側業務感知面向高等級用戶入算需求,增強傳送網客戶側業務感知能力,匹配業務差異化入算需求,傳
23、輸資源與算力業務協同調度,提升算力業務端到端服務質量和傳送網資源利用率 集中式地址感知、學習,構建傳送網客戶側地址表;識別業務目的地址,基于地址需求靈活建路,靈活映射精細顆粒 基于業務流實時監控客戶側流量,實現業務級性能可視;基于實際流量靈活調度傳送網資源,連接帶寬自動適配 根據業務L2/L3開銷信息,匹配SLA等級,提供差異化服務傳送網管控系統算網大腦云/算力管理平臺網絡跨領域協同城域網干線傳送網城域網算網協同管道級&業務級 OAM,端到端SLA可視業務到連接靈活映射傳送網端到端連接(SPN/OTN精細顆粒)樞紐算力邊緣算力邊緣算力傳送網業務面臨挑戰 入算業務基于算網大腦調度,業務方向、帶寬
24、、SLA等需求動態變化;傳統的固定點到點連接無法滿足高等級用戶入算需求地址感知,靈活入算流量感知,資源按需調度品質感知,差異化服務1.面向小顆粒的切片服務能力182.傳送網承載算力underlay方案挑戰算力網絡當前以中心算力為主,需要傳送網實現算力連接能力,未來需要高帶寬、高安全、時延敏感業務的算力處理要求,并且驅動算力位置從中心向邊緣發展、大量用戶從邊緣接入算力傳送網具備硬管道、低時延、大規模組網、智能化管控等技術優勢,如何演進能滿足未來算網連接挑戰針對多種算力業務,如何進一步發揮傳送網廣覆蓋的網絡優勢IP專網云專網RRRRRRRR企業行業用戶家庭用戶個人用戶云PE 4G/5G網PEUPF
25、/MEC網絡云5GCUPF/MECOTNSPN移動大區云傳送網算網連接深入融合SRv6技術,充分發揮傳送網技術和網絡優勢,實現算網端到端業務、切片感知聯動、業務質量可視可管、快速故障定位和恢復、跨域無縫融合,與OTT overlay方案形成差異化競爭充分發揮傳送網軟硬切片技術優勢,為算力提供智能、敏捷、高品質、差異化的靈活連接如何通過轉發和編排,向用戶提供一張網的一體化服務體驗挑戰1挑戰2挑戰32.面向算網共生的入算連算能力19擴展SRv6 END支持傳送網硬切片通過擴展SRv6 END定義,結合傳送網技術優勢,推進傳送網算網技術方案推進硬切片的傳送網算網技術方案研究,適配MTN和OTN通道,
26、推進IETF國際標準定義新的SRv6 Behavior支持硬切片,主要包括基于通道的END.BXC方案和基于接口的END.XU方案p 在SRv6行為中,基于通道定義傳送網硬切片管道p 通過Binding SID綁定硬切片傳送網算網感知技術方案文稿1文稿2傳送網云專網PE1PE2PE3PE4END.BXC方案PayloadPE1:END.BXCPE2:End.X-三層接口PE3:End.B6-內部路由PE4:DT6-業務路由IPv6傳送網算網技術方案擴展SRv6 END行為,適配硬切片通道,并支持軟切片通道,滿足算網業務差異化承載需求END.XU方案PayloadPE1:END.XUPE2:En
27、d.XPE3:End.B6PE4:DT6IPv6draft-dong-spring-srv6-inter-layer-programming-04draft-han-spring-srv6-underlay-tunnel-programming-02p 在SRv6行為中,基于接口定義傳送網硬切片管道p 通過擴展END.X來指定硬切片2.面向算網共生的入算連算能力203.面向算力網絡的端到端全域組網打造以算為中心的基礎網絡,通過傳送網全域組網,構建端到端入算、連算能力,打造骨干(20ms)、省域(5ms)、地市(1ms)三級時延圈骨干網向mesh化、扁平化演進,提供大帶寬、低時延的一跳直達連接能
28、力OTN、SPN設備延伸至客戶側,構建端到端全域組網能力通過精細顆粒OTN、SPN等多元化接入方案實現差異化端到端入算服務 傳送網管控系統北向接口開放標準API,通過算網大腦直接調用 面向用戶屏蔽傳送網技術差異,實現快速、統一、高質量的端到端入算和算間互聯。接入省域/區域骨干OTN國干OTN省干城域SPN OTN城市端側算力熱點算力中心算力邊緣算力跨省算力20ms時延圈5ms時延圈1ms時延圈熱點算力入算網絡算間網絡傳送網管控系統SPN控制器云管理平臺算網大腦OTN控制器3.面向算力端到端的全域組網能力21天地一體融合全域組網面向全域覆蓋移動通信、衛星互聯網、全球化政企行業專網等新型業務場景,
29、光傳送網需從地面全域組網向天地一體融合全域組網演進,構建面向天地一體的大規模低軌衛星光網絡是關鍵星間鏈路數百數千 km LEO速度7km/s網絡拓撲高動態衛星光網絡與地面光網絡技術體制差異大,面臨星間光鏈路、高動態網絡等挑戰,需在光層、組網開展深入研究面向天地融合的衛星光網絡協議體系星間鏈路分鐘級切換,支持高動態網絡通信建鏈不穩定,需高可靠網絡質量保障組網:動態靈活光層:簡化相干相干技術提升速率,目標10Gbps100Gbps簡化相干通信終端,解決星上功率受限創新oDSP算法,匹配衛星光通信鏈路天基網絡地基網絡3.面向算力端到端的全域組網能力224.面向意圖識別的自服務能力傳送網推動實現基于用
30、戶意圖識別的自服務能力,通過對用戶的意圖識別、方案自動化生成、驗證和執行、意圖保障等方式,提升客戶滿意度,大幅縮短業務開通時間,加快業務上線效率業務開通后系統會持續對業務進行管理、監控、需求匹配校驗、資源自動調整,以持續保障滿足需求意圖保障經過驗證的配置方案將自動下發到各相關站點完成業務的開通開通實現根據業務場景,選取合適的算法自動生成多種滿足業務場景的網絡配置方案生成方案通過對用戶輸入的關鍵需求提取來識別業務及其指標要求意圖識別用戶選擇合適的方案并調整部分參數后,系統再將配置方案在網絡中進行模擬下發并進行評估驗證意圖驗證4.面向用戶意圖的智能管控能力23SPN網絡能力服務化為提高SPN網絡服
31、務體驗,加速新業務創新效率,基于“產品-服務-資源”層次化模型,構建敏捷、高效的SPN網絡能力服務體系,采用模型驅動的解決方案,逐步實現SPN網絡即服務SPNaaS(SPN as a Service)自動化、意圖化和智能化。u4大類 20+SPNaaS服務API,包括用戶網絡創建、SLA保障、管理、按需動態擴展等u層次化、可重用服務/資源、策略、工作流設計,業務快速上線和創新層次化服務體系u設計態和運行態分離,一點開發,全網運行u打破傳統“緊耦合、硬編碼”架構u敏捷低代碼、低技術復雜性服務開發模式模型驅動技術架構u端到端場景化網絡服務編排和自動化部署uSPN網絡能力服務SLA監控和保障等全生命
32、周期自動化閉環管理u逐步實現智能化、意圖化SPNaaS服務自動化用用戶戶設設備備服服務務器器服務Portal/BSS算網端到端 E2E網絡服務(政務、教育、醫療、工業)SPN能力服務API設計同步服務、資源策略、工作流資源資源資源設計態設計態運行態運行態SPNaaS5G網絡能力服務OTN網絡能力服務IP網絡能力服務接入網絡能力服務數據基礎設施文件對象大數據算力基礎設施IT云移動云邊緣算力OTNSPNPON網絡基礎設施QoS流量Non-QoS流量NaaS服務請求服務請求業務部署SLA保障網絡管理智能運維4.面向用戶意圖的智能管控能力245.面向雙碳戰略的節能減排能力智能化動態節能技術智能調頻技術
33、跨類別器件合封技術交叉板資源智能優化技術業務板負載管理風道、液冷等高效散熱設計網絡架構優化構建全光底座功耗可視化面向能耗優化的智能管控技術演進器件級網元級網絡級面向雙碳戰略,構建器件級、網元級、網絡級三級綠色能力圖譜,實現單位“瓦特”傳輸更多的“比特”的技術發展目標5.面向雙碳戰略的綠色節能能力25目錄5G/B5G及算力網絡發展1傳送網關鍵技術演進探討2總結326小結 面向5G/B5G和算力網絡需求,光傳送網打造“小顆粒切片、算網共生、全域組網、智能敏捷、綠色低碳”五大能力,高效支撐5G/B5G承載、專線應用和端到端算網服務。面向小顆粒切片服務,快速推進OSU和SPN小顆粒技術、標準及應用,已確立ITU-T國際標準體系,SPN小顆粒技術即將在現網規模應用。面向算網共生,推動傳送網下一代管控架構向集中+控制平面協同演進,同時引入客戶側業務感知能力,增強軟硬管道與算力業務靈活匹配承載能力,提升算力業務端到端服務質量。持續加強傳送網全域覆蓋能力,端到端入算、連算,打造骨干(20ms)、省域(5ms)、地市(1ms)三級時延圈;未來將依托衛星網絡向天地一體融合全域組網持續演進。推動傳送網實現基于用戶意圖識別的自服務能力,推進SPN網絡能力服務化,提升業務上線效率和用戶體驗;構建傳送網器件級、網元級、網絡級三級綠色能力圖譜,實現單位“瓦特”傳輸更多的“比特”的技術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