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2024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估和展望報告(1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北京理工大學:2024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估和展望報告(18頁).pdf(1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 FORECASTING AND PROSPECTS RESEARCH REPORT CEEP-BIT-2024-002(總第(總第 74 期)期)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估和展望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估和展望 2024 年年 1 月月 7 日日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http:/ 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 主辦單位: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碳中和系統工程北京實驗室 能源經濟與環境管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協辦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碳中和系統與工程管理國際合作聯合實
2、驗室 北京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 中國“雙法”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經濟專業委員會 煤炭經濟研究編輯部 中國煤炭學會碳減排工程管理專業委員會 特別聲明特別聲明 本報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完成的系列研究報告之一。如果需要轉載,須事先征得中心同意并注明“轉載自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報告”字樣。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估和展望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估和展望 執 筆 人:余碧瑩、魏一鳴、符家豪、戴盈、陳又源、羅馨怡、徐碩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聯 系 人:余碧瑩 研究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22
3、93600,72225010)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 5 號 郵編:100081 電話:010-68918551 傳真:010-68918651 E-mail:yubiying_ 網址:http:/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Haidian District,Beijing 100081,China Tel:86-10-68918551 Fax:86-10-68
4、918651 E-mail:yubiying_ Website:http:/1 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估和展望 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估和展望 一、全球低碳技術將迎來大規模發展,由此可能引發產業鏈風險 一、全球低碳技術將迎來大規模發展,由此可能引發產業鏈風險 巴黎協定就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達成了共識,即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 2,并努力限制在 1.5以內。為實現這一目標,全球已有 150 余個國家做出“零碳”、“碳中和”承諾。世界低碳轉型全面加速,各行業各部門的低碳技術將迎來大規模發展。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積極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戰略目標,致力于用
5、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半p碳”目標的實現需要能源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既需供給端通過大規模發展低碳發電技術、氫能技術和儲能技術以逐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也需要需求端通過推動工業行業節能減排技術快速應用來實現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為充分發揮低碳技術對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作用,中國制定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 年)等一系列政策方針,為低碳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指明了方向。然而,低碳技術大規模普及,在替代傳統技術和產業生產活動的同時,將帶來新的產業價值和就業需求,由此可能引發產業鏈關鍵環節原材料、資金和勞動力等要素供需失衡以及部分行業環境影響攀升等潛在風險;
6、此外,由于各部門之間的聯動效應,低碳技術的蓬勃發展還可能通過產業鏈的傳遞,對其它關聯行業產生間接促進或抑制作用。如不提前應對,勢必威脅產業鏈安全,制約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在此背景下,亟需回答“雙碳”目標下,關鍵低碳技術大規模亟需回答“雙碳”目標下,關鍵低碳技術大規模2 發展會對產業鏈上相關行業的原材料、資金、勞動力需求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造成什么影響?將會引致哪些產業鏈風險?發展會對產業鏈上相關行業的原材料、資金、勞動力需求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造成什么影響?將會引致哪些產業鏈風險?為了回答上述問題,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魏一鳴教授團隊(簡稱“中心團隊”)推出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
7、估和展望報告。鑒于氫能和儲能技術是未來實現清潔用能的關鍵支柱,同時,電力、鋼鐵和水泥等行業屬于碳密集型部門,因此本報告基于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的低碳技術需求,綜合考慮能源供給端和需求端,針對上述技術領域和部門,選取了未來可能會大規模普及的電解水制氫、電化學儲能、低碳發電技術(包括生物質發電、核電、水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鋼鐵行業電弧爐煉鋼技術及水泥行業多通道燃煤技術共計鑒于氫能和儲能技術是未來實現清潔用能的關鍵支柱,同時,電力、鋼鐵和水泥等行業屬于碳密集型部門,因此本報告基于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的低碳技術需求,綜合考慮能源供給端和需求端,針對上述技術領域和部門,選取了未來可能會大
8、規模普及的電解水制氫、電化學儲能、低碳發電技術(包括生物質發電、核電、水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鋼鐵行業電弧爐煉鋼技術及水泥行業多通道燃煤技術共計 10 種代表性低碳技術作為研究對象,從“技術種代表性低碳技術作為研究對象,從“技術-組件組件-上中下游行業”視角,評估到上中下游行業”視角,評估到 2030 年各項技術大規模普及對產業鏈相關行業原材料、資金、勞動力需求和污染物排放的綜合影響,識別潛在風險,提前引導相關投入要素再分配以適應產業鏈調整和技術發展,從而為產業鏈風險防范提供科學依據,確保我國“雙碳”目標順利實現。年各項技術大規模普及對產業鏈相關行業原材料、資金、勞動力需求和污染
9、物排放的綜合影響,識別潛在風險,提前引導相關投入要素再分配以適應產業鏈調整和技術發展,從而為產業鏈風險防范提供科學依據,確保我國“雙碳”目標順利實現。二、低碳技術發展引致的產業鏈風險評估 二、低碳技術發展引致的產業鏈風險評估 為捕捉低碳技術大規模發展可能引發的產業鏈上原材料、資金和勞動力等要素供需失衡以及部分行業環境影響攀升風險,本報告首先采用自主研發的 C3IAM/NET 模型優化得到實現“雙碳”目標所需要的低碳技術普及率或裝機規模,進一步以此為發展目標,針對低碳發3 電技術、電解水制氫技術和電化學儲能技術構建擴展型投入產出模型,針對電弧爐煉鋼技術和多通道燃煤技術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從產業鏈
10、視角評估低碳技術在 20242030 年間規?;瘧脤ι现邢掠涡袠I原材料、資金、勞動力的新增需求以及污染物(SO2、NOx、PM2.5)排放變化,并分析其引發的潛在風險,具體結論如下所述。(一)“雙碳”目標下關鍵低碳技術發展目標(一)“雙碳”目標下關鍵低碳技術發展目標 圖 1 展示了“雙碳”目標下上述 10 種關鍵低碳技術的發展趨勢。根據魏一鳴等(2022)提出的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與路線圖,為實現國家碳達峰目標,2030 年,電弧爐煉鋼技術和多通道燃煤技術的普及率需分別增至 13.7%和 50%。此外,生物質發電、核電、水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和電化學儲能技術 203
11、0年的裝機容量需分別達到 57GW、125GW、428GW、706GW、62GW、1060GW、37.7GW 和 161.3GW(魏一鳴等,2022;IEA,2021;IPCC,2021)。圖 1“雙碳”目標下關鍵低碳技術發展趨勢 數據來源:魏一鳴等(2022);IEA(2021);IPCC(2021).4(二)關鍵原材料需求預測及供應風險評估(二)關鍵原材料需求預測及供應風險評估 由于低碳發電技術和電化學儲能技術是礦產原材料密集型技術,因此,對這兩類技術進行原材料需求預測。研究結果表明(圖2),為實現碳達峰目標,20242030年,低碳發電技術和電化學儲能技術的大規模發展對鋁、鐵、硅、銅、鋅
12、的累計需求量位居前五。鋰、鈷、錳、鎳、銅需求量的復合增速較快,分別達到32%、31.7%、11.5%、9.64%、和9.1%。其中,鈷、鎳、銅和錳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鈷、鎳、銅和錳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97%、92%、83%和和82%,四種礦產資源的需求增速快且對外依存度高,面臨短缺的風險相對更大。,四種礦產資源的需求增速快且對外依存度高,面臨短缺的風險相對更大。圖 2 低碳發電技術和電化學儲能技術發展的關鍵礦產資源需求 數據來源:對外依存度數據來自 Gulley et al.(2018);海通國際研報.(三)資金、勞動力和環境層面產業鏈風險評估(三)資金、勞動力和環境層面產業鏈風險評估 圖 3
13、 展示了 20242030 年低碳技術發展對產業鏈資金和勞動力需求的綜合影響。在我國碳達峰目標驅動下,低碳發電技術、電解水制氫技術、電化學儲能技術、電弧爐煉鋼技術和多通道燃煤技術20242030 年累計使產業鏈上相關行業整體資金需求增加 18.34 萬億元,約占中國 2022 年 GDP 的 15.2%;使產業鏈上相關行業整體勞動5 力需求增加 657.73 萬人,超過 2022 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總量的一半。具體來說,資金需求層面,低碳發電技術對產業鏈關聯行業資金需求影響最大,該技術發展驅動關聯行業資金需求新增 16.43 萬億的同時,對傳統煤電的替代將使投資需求減少 2.91 萬億元。勞動
14、力需求層面,電化學儲能技術的促進作用最大,達 248.08 萬人??梢?,低碳技術對產業鏈上相關行業的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投入影響十分顯著,需警惕由此引發的資金和勞動力供給不足等產業鏈風險以及傳統技術相關行業勞動力和投資過剩問題。低碳技術對產業鏈上相關行業的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投入影響十分顯著,需警惕由此引發的資金和勞動力供給不足等產業鏈風險以及傳統技術相關行業勞動力和投資過剩問題。圖 3 20242030 年低碳技術發展對產業鏈資金和勞動力需求總影響 從技術產業鏈視角來看,為發展低碳發電技術,產業鏈上各行業需增加資金和勞動力投入并擴大生產規模,20242030 年間,產業鏈6 資金需求增加 16.
15、43 萬億元,勞動力需求新增 210.34 萬人,空氣污染物增加 25.31 萬噸。產業鏈各環節受到技術規模擴大的影響有明顯差異。以對產業鏈資金需求(+6.13 萬億元)、勞動力需求(+78.23 萬人)和空氣污染物(+10.56 萬噸)影響最大的光伏發電技術為例展開分析1。在光伏發電技術產業鏈(圖 4)中,主要受影響的是上游的光伏組件制造環節。其中,由于光伏發電技術對太陽能電池片、背板、接線盒、逆變器等光伏組件和元器件的需求大幅增加,導致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行業的資金(+3.16 萬億元)和勞動力需求(+20 萬人)增長最多。此外,光伏組件上游的光伏玻璃制造相關行業(非金屬礦物制品)環境影響最
16、為明顯,空氣污染物排放預計增加 7.19 萬噸。圖 4 光伏發電技術產業鏈風險圖(例)圖 5 是電解水制氫技術產業鏈風險圖。20242030 年,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大規模發展聯動關聯行業新增資金需求 7024 億元,新增勞 1 由于篇幅有限,本報告僅展示光伏發電技術和電解水制氫技術產業鏈風險圖,如對其他技術詳情感興趣,請聯系作者。7 動力需求 69 萬人,導致空氣污染物排放增加 6.8 萬噸。由于該技術運行需要消耗大量電力,中游的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資金需求增幅最大,達到 1239 億元,占 2020 年該部門產值的 1.77%。同時,該部門污染物排放量增長最為顯著,達到 4.3 萬噸。此外
17、,由于電解槽隔膜成本高,導致上游的化學產品行業資金需求增長也較大,達到1205 億元。由于電解水制氫技術替代化石燃料制氫、焦炭煉鋼、燃油汽車等傳統技術,下游部門需減少投入,聯動關聯行業所有部門在20242030 年間資金需求減少 2619 億元,勞動力需求減少 28 萬人,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 1.5 萬噸。為支撐合成氨、合成甲醇、原油精煉等化工行業綠色轉型,電解水制氫替代大量化石燃料制氫,化學產品行業受抑制影響最大,占所減少資金需求的 43%。綜合來看,在20242030 年間,電解水制氫技術發展需要各部門資金凈增 4405 億元,勞動力凈增 41 萬人,空氣污染物排放凈增 5 萬噸。圖 5
18、電解水制氫技術產業鏈風險圖(例)8 為保障電化學儲能技術實現圖 1 中的大規模發展,在 20242030年間,全行業資金投入需增加 7412.49 億元,勞動力需求增加 248.08萬人,并引致一定程度的環境影響,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4.48 萬噸。平均每新增 1GW 裝機將導致資金需求新增 48.81 億元,勞動力需求新增 1.63 萬人,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294.77 噸。隨著電化學儲能技術大規模發展,其上游的主要組件電池電芯、電池管理系統、儲能逆變器和能量管理系統的生產需求大大增加,導致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行業的資金和勞動力需求變化量最大,資金投入增加 2850.89億元,勞動力需求
19、增加 83.5 萬人,同時,該行業引致的環境影響也最為明顯,排放量增加 1.35 萬噸。對于鋼鐵行業而言,為發展電弧爐煉鋼技術,在 20242030 年間,產業鏈共需新增資金投入 3099 億元,新增勞動力 196 萬人。新增資金需求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由于上游石墨電極的生產需要對資金需求占比最大,約為 31.5%;新增勞動力需求中,專用設備業由于上游電爐設備生產需要占比最高,約為 51%。由于電弧爐煉鋼技術會替代傳統高爐-轉爐煉鋼技術,因此高爐-轉爐技術產業鏈的上游行業需減少投入,產業鏈所有部門在 20242030 年間共需減少資金投入 633億元、勞動力 42 萬人。煤炭采選業由于焦炭使
20、用的大幅減少,其資金需求減少的占比最高,約為總減少量的 41.1%;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品行業由于生產效率提高以及長流程煉鋼工藝對有色金屬需求減少使得其勞動力剩余最多,占比達到勞動力總替代量的 88%。綜合來看,在 20242030 年間,電弧爐煉鋼技術的發展需要各部門資金投入9 凈增 2466 億元,勞動力凈增 154 萬人。對于水泥行業而言,多通道燃煤技術的快速普及將導致20242030 年間產業鏈上相關行業資金需求增加 4570.56 億元,上、下游分別占比 92.86%、7.14%;勞動力需求增加 3.1 萬人。其中,上游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資金需求和勞動力需求凈增量最大,分別達 10
21、53.1 億元和 5.3 萬人,這是由于多通道燃煤技術的發展驅動了對燃燒器、煤風風機等組件的需求增長,進而對金屬需求及其冶煉和加工活動產生影響。圖 6 20242030 年低碳技術發展對各細分行業資金需求影響 圖 6 進一步展示了 20242030 年低碳技術發展對產業鏈上各細分行業資金需求的影響。綜合 10 項低碳技術的累計影響來看,電氣10 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資金需求增長最多,達 6.04 萬億元,主要是為了支撐光伏發電、陸上風電以及核電等技術發展。此外,通用設備制造業以 2.18 萬億元的新增資金需求量位居第二,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次之。因此,隨著上述關鍵低碳技術的規?;瘧?,電氣機械和
22、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將面臨較為嚴峻的資金供給不足風險,需嚴防資金鏈斷裂。圖 7 20242030 年低碳技術發展對各細分行業勞動力需求影響 圖 7 為 20242030 年低碳技術發展對產業鏈上各細分行業勞動力需求的影響。其中,10 項低碳技術對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勞動力需求的綜合新增效應最大,達 128.8 萬人,主要是由電化學儲能、光11 伏發電和陸上風電技術發展所引致。此外,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分別以 105.75 萬和 99.21 萬的新增勞動力需求位居第二和三。因此,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可能面臨的勞動力供給不足
23、風險更大,而煤炭采選業將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圖 8 展示了 20242030 年低碳技術發展對產業鏈上各細分行業污染物排放造成的影響??梢?,金屬礦采選業的污染物排放增加最多,達 14.83 萬噸,主要是由于陸上風電、光伏發電和核電等技術大規模發展所致,非金屬礦物制品業(+8.08 萬噸)、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6.02 萬噸)次之,三者面臨的環境影響攀升風險較為嚴重。圖 8 20242030 年低碳技術發展對各細分行業污染物產出的影響 12 三、政策建議 三、政策建議(一)謹防低碳技術發展面臨的潛在關鍵礦產資源短缺風險,預先做好礦產戰略部署。(一)謹防低碳技術發展面臨的潛在關鍵礦產資源短缺風
24、險,預先做好礦產戰略部署。應增強鈷、鎳、銅和錳等關鍵礦產勘測開采,提高國內供應自主可控能力;推廣生產、加工、利用、回收一體化模式,提升緊缺礦產資源的國內回收利用率;同時,積極拓寬海外供應渠道,保障我國關鍵礦產資源多元化穩定供應。(二)關注低碳技術大規模發展引致的資金鏈斷裂風險,提前做好產業規劃布局。(二)關注低碳技術大規模發展引致的資金鏈斷裂風險,提前做好產業規劃布局。應重點關注如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分別因光伏發電技術、風力發電技術等大規模發展而面臨的資金供給不足風險,在投融資方面為光伏發電技術上游太陽能電池片、背板、接線盒、逆變器等光伏組件研發企業以及風力發電技術上游軸承、輪
25、轂、塔架等風機組件的生產企業提供充分可持續的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引導其高質量發展,防止產業鏈關鍵環節斷供,引發級聯風險,確保關鍵低碳技術穩妥有序部署。(三)提防低碳技術大規模發展引致的勞動力供需失衡風險,做好穩就業工作。(三)提防低碳技術大規模發展引致的勞動力供需失衡風險,做好穩就業工作。需重點關注如電化學儲能技術和電弧爐煉鋼技術發展驅動的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勞動力需求增長趨勢,以及電弧爐煉鋼技術由于替代傳統長流程煉鋼,減少其上游原材料焦炭的需求,從而導致煤炭采選業面臨的勞動力過剩風險。應有序引導煤炭采選業等行業的過剩勞動力向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行業轉移,加強電化學
26、儲能技術上游電池電芯、電池管理系統、儲能逆變器和能量管理系統研發人才和電爐熔煉室專用設備人才培養,提前調整13 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相關專業布設,促使市場就業需求與勞動力相匹配,培養關鍵低碳技術發展進程所需的后備人才。(四)關注低碳技術大規模普及造成部分行業環境影響攀升的風險,推進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協同減排。(四)關注低碳技術大規模普及造成部分行業環境影響攀升的風險,推進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協同減排。應重點防范陸上風電、光伏發電和核電等低碳技術發展引發的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面臨的環境影響惡化風險,提前部署污染防治技術,實現清潔化生產。14 主要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科技
27、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 年)的 通 知.https:/ 2 魏一鳴,余碧瑩,唐葆君,劉蘭翠,廖華,陳景明,孫飛虎,安潤穎,吳鄖,譚錦瀟,鄒穎,趙子豪.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與路線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4):13-26.3 IEA,2021.An energy sector roadmap to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4 IPCC,2021.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
28、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asson-Delmotte,V.,P.Zhai,A.Pirani,S.L.Connors,C.Pan,S.Berger,N.Caud,Y.Chen,L.Goldfarb,M.I.Gomis,M.Huang,K.Leitzell,E.Lonnoy,J.B.R.Matthews,T.K.Maycock,T.Waterfield,O.Yeleki,R.Yu,and B.Zhou(eds.).Cambridge Universi
29、ty Press.In Press.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簡介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簡介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是 2009 年經學校批準成立的研究機構,掛靠在管理與經濟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中心大部分研究人員來自魏一鳴教授 2006 年在中科院創建的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CEEP-BIT)面向國家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針對能源經濟與氣候政策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系統研究,旨在增進對能源、氣候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科學認識,并為政府制定能源氣候戰略、規劃和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為能源企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持、為社會培養
30、高水平專門人才。中心近年部分出版物中心近年部分出版物 魏一鳴.碳減排系統工程:理論方法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魏一鳴,梁巧梅,余碧瑩,廖華.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廖華,朱躍中.我國能源安全若干問題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劉蘭翠,劉麗靜.碳減排管理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唐葆君,王璐璐.碳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余碧瑩.碳減排技術經濟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唐葆君.項目管理能源項目為例.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余碧瑩,張俊杰.時間利用行為與低碳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沈萌
31、,魏一鳴.智慧能源.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2.魏一鳴.氣候工程管理: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中心近年中心近年“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報告報告 總期次總期次 報告題目報告題目 總期次總期次 報告題目報告題目 1“十二五”中國能源和碳排放預測與展望 42 2019 年光伏及風電產業前景預測與展望 2 2011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走勢預測 43 經濟承壓背景下中國能源經濟發展與展望 3 2012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44 2020 年光伏及風電產業前景預測與展望 4 我國中長期節能潛力展望 45 砥礪前行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 5 我國省際
32、能源效率指數分析與展望 46 2020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6 2013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47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進展與布局展望 7 2013 年我國電力需求分析與趨勢預測 48 2020 年碳市場預測與展望 8 國家能源安全指數分析與展望 49 我國“十四五”能源需求預測與展望 9 中國能源需求預測展望 50 基于行業視角的能源經濟指數研究 10 2014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51 全球氣候保護評估報告 11 我國區域能源貧困指數 52 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 12 國家能源安全分析與展望 53 新能源汽車產業 2020 年度回顧與未來
33、展望 13 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能源展望 54 碳中和背景下煤炭制氫的低碳發展 14 2015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55 2021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15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展望 56 中國省際能源效率指數(2010-2018)16 我國區域碳排放權交易的潛在收益展望 57 后疫情時代中國能源經濟指數變化趨勢 17“十三五”及 2030 年能源經濟展望 58 電力中斷對供應鏈網絡的影響 18 能源需求預測誤差歷史回顧與啟示 59 2022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19 2016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60 全國碳中和目標下各省碳達峰路徑展望 20 20
34、16 年石油產業前景預測與展望 61 邁向碳中和的電力行業 CCUS 發展行動 21 海外油氣資源國投資風險評價指數 62 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22“十三五”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潛力分析 63 全球變暖對我國勞動力健康影響評估 23“十三五”碳排放權交易對工業部門減排成本的影響 64 中國上市公司碳減排行動指數研究報告 24“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能源經濟形勢展望 65 2022 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 25 2017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66 省級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2012-2022 年)26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2016 回顧與 2017 展望 67 中國電
35、力部門省際虛擬水流動模式與影響分析 27 我國共享出行節能減排現狀及潛力展望 68 2023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28 我國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置現狀及發展趨勢展望 69 中國碳市場回顧與最優行業納入順序展望(2023)29 2017 年我國碳市場預測與展望 70 我國 CCUS 運輸管網布局規劃與展望 30 新時代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 71 全球變暖下區域經濟影響評估 31 2018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72 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能源發展圖景 32 2018 年石化產業前景預測與展望 73 2024 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及展望 33 新能源汽車新時代新征程:2017 回顧及未來
36、展望 74 低碳技術發展產業鏈風險評估和展望 34 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處置現狀、趨勢及對策 75 中國省際能源高質量協同發展測度 35 我國碳交易市場回顧與展望 76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 CCUS 產業發展展望 36 新貿易形勢下中國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 77 2024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37 2019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78 2024 年成品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38 我國農村居民生活用能現狀與展望 79 2024 年國際天然氣市場分析與趨勢預測 39 高耗能行業污染的健康效應評估與展望 80 中國碳市場建設成效與展望(2024)40 我國社會公眾對霧霾關注的熱點與展望 81 中國能源經濟形勢分析與研判(2024)41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水平分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