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2023年中國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報告(1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2023年中國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報告(17頁).pdf(1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12023 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報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2023 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機械工業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形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攻堅克難、拼搏進取,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穩定增長,為推動制造業及全國工業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 2024 年,機械工業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全年行業經濟運行有望保持穩中有進的總體趨勢。一、2023 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情況(一)行業經濟運行特點1.產業規模再上新臺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3
2、 年末,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 12.1 萬家,較上年末增加 1 萬家,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 25%,較上年提高 0.3 個百分點;資產總計達 36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9.9%,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21.5%,較上年提高 0.7 個百分點。2.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工業2023 年,規模以上機械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8.7%,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和制造業增速 4.1 和 3.7 個百分點。2機械工業主要涉及的五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增加值都實現增長,其中電氣機械和汽車行業發揮突出帶動作用,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 12.9%和 13%;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和儀器儀表行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 2%、3.6%和
3、 3.3%。3.產品產銷形勢分化2023 年機械工業主要產品產銷形勢延續分化走勢,產量增減的產品數量各占一半左右。重點監測的 120 種主要產品中,61 種產品全年產量比上年增長,占比 50.8%;59 種產品產量下降,占比 49.2%。重點產品產銷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是汽車產銷量創歷史新高,協會數據顯示,2023 年,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 3000萬輛,乘用車和商用車均實現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 950 萬輛左右,占汽車總銷量的比重升至 31.6%。二是電工電器類產品生產保持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規模以上發電機組、太陽能電池全年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 28.5%和 54%。三是機床行業生
4、產回暖,規模以上金切機床產量比上年增長 6.4%。四是工程機械依然低迷,規模以上挖掘機、水泥專用設備產量分別下降 23.5%和 5.4%。五是農機產品持續低迷,規模以上大、中型拖拉機、飼料生產專用設備產量分別下降 1.9%、9.1%和 21.2%。4.效益指標增長穩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規模以上機械工業實現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 6.8%,實現利潤總額增長 4.1%,營業收3入和利潤總額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高 5.7 個和 6.4 個百分點,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較上年分別提高1.2和1.4個百分點。5.投資增速總體高位2023 年,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保持較快增長,對拉動工業
5、和制造業投資發揮積極支撐作用。機械工業主要涉及的五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中,汽車和電氣機械行業投資增長較快,比上年分別增長 19.4%、32.2%,特別是電氣機械行業連續兩年實現 32%以上的增長;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和儀器儀表行業投資增速分別為 4.8%、10.4%和 14.4%。五個行業大類的投資增速均高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3%),除通用設備外其他四個行業增速高于全國工業(9.0%)和制造業(6.5%)投資增速。6.外貿穩中有升再創新高2023 年國際環境異常復雜,全球貿易表現低迷,外需疲弱帶來出口增長壓力。機械工業頂住多重壓力,對外貿易穩中有升,總規模再創新高。匯總海關總署數據
6、,2023 年機械工業外貿進出口總額達 1.09 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1.7%,連續第三年超過萬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 18.3%。其中,進口額 3045.1 億美元,下降 7.6%,占全國外貿進口額的 11.9%;出口額 7830.2 億美元,增長 5.8%,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 23.2%;實現貿易順差 4785.1 億美元,增長 16.6%,占全國貨物貿易順差的 58.1%。機械工業外貿總額、出口額、4貿易順差規模均再創歷史新高。7.行業運行處于景氣區間機械工業景氣指數涵蓋生產、投資、外貿、經濟效益等多個維度,綜合反映機械工業的運行情況。受上年基數影響,2023 年機械工業景氣指
7、數總體呈現前低中高后穩的態勢,上半年低開高走,5 月份升至年內最高點,此后逐月回落,12月份回穩至 105.5,全年各月份機械工業景氣指數均位于景氣區間。(二)運行中的主要問題2023 年機械工業外部市場壓力與自身結構性矛盾疊加,行業經濟運行面臨需求不足、賬款回收難、價格下降、外貿市場波動、內部發展不均衡等困難和問題。1.市場需求疲弱訂單不足2023 年,國內需求恢復不及預期,機械產品市場不旺。制造業 PMI 指數自 4 月份起降至臨界值之下,9 月短暫恢復至 50.2%,四季度再度持續低于臨界值,12 月份為 49%,其中新訂單指數僅為 48.7%。機械工業重點企業專項調查顯示,2023 年
8、反映訂貨不足的企業占比始終高于 50%,四季度末占比升至 65%,其中,中小企業反饋訂單不足問題的占比達到72%。2.賬款回收難問題延續近年來,機械工業應收賬款總額持續快速增長。應收賬款規模大、回收期長成為影響企業資金周轉和生產經營的突5出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末,規模以上機械工業應收賬款總額比上年末增長 11.1%,增速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工業 3.5 個百分點。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 89.9 天,比2022 年同期延長 5.4 天,高于規模以上工業 29.3 天。機械工業重點企業專項調查顯示,53%的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長,41%的企業應收賬款中逾期金額同比增長,其中民營企業逾期
9、金額增長的占比較全行業高 3 個百分點。受此影響,機械工業資金周轉率下降、資產負債率上升,行業運行效率受損。2023 年,規模以上機械工業流動資產周轉率僅1.26次,比上年下降0.03次,比規模以上工業低0.29次。2023 年末,規模以上機械工業資產負債率為 58.6%,比上年末上升 0.2 個百分點,比規模以上工業高 1.5 個百分點。3.價格下行擠壓利潤空間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機械產品市場競爭激烈、議價能力較弱。2023 年,機械產品出廠價格持續下降且降幅不斷加深。機械工業主要涉及的 5 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12 月份出廠價格同比全部下降。價格下行擠壓利潤空間,增收不增利現象普遍存在。20
10、23 年機械工業利潤總額增速低于營業收入增速2.7個百分點,營業收入利潤率較2022年回落0.2個百分點。4.外貿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多2023 年,受發達經濟體復蘇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沖突不斷加劇等多重因素影響,機械工業外需市場下行壓力持續。具體表現為:一是前期出口快速增長的產品有放6緩趨勢,2023 年風電機組、光伏產品、挖掘機出口額比上年分別下降 29.8%、3.1%和 0.9%。二是部分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需求放緩。2023 年機械工業對美國出口比上年下降7.9%,對德國出口下降 1.2%,對日本出口下降 1.4%。三是近幾年出口亮點產品已成為國際貿易爭端新目標。歐盟對我國新能
11、源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對移動式升降作業平臺發起反傾銷調查,英國對我國挖掘機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印度對我國輪式裝載機開始征收 5 年反傾銷稅,歐洲議會布局鋰和硅等關鍵原材料供應多元化以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四是國際政治、地緣沖突加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5.發展不均衡,部分行業存在較大下行壓力機械工業分行業之間發展不均衡、運行分化明顯,部分行業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具體表現為:一是產銷形勢分化,產品產量增減數量各占一半左右。二是出口形勢分化,汽車、機器人、農機、重型礦山機械、工程機械等主機、整機類行業產品出口增勢較好,而基礎件、零部件、通用機械、文辦設備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形勢較弱。三是經營效益分化。
12、電工電器和汽車兩個行業體量大、增速也較高,是支撐機械工業營收增長的核心動力,此外機器人和內燃機行業增速較高;農機、工程機械行業仍未擺脫產銷低迷的下行通道。二、行業發展中的亮點2023 年機械工業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7亮點紛呈。(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行業創新發展戰新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近年來戰新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為機械工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3 年機械工業戰新產業相關行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 7.8%;實現利潤總額增長 7.0%;增速比機械工業總體分別高 1.0 和 2.9 個百分點。其中,新
13、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等戰新產業主要指標增速均明顯高于機械工業總體水平,成為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的新龍頭。(二)綠色發展新動能加速培育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機械工業綠色化發展持續發力。行業企業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廣綠色工藝、打造綠色工廠、建設綠色制造體系。清潔能源裝備快速發展。光伏電池產量連續 14 個月增速超過 40%;2023 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過 14 億千瓦,占比過半,歷史性地超過了火電。清潔能源裝備大型化發展穩步推進。三一重能發布全球最大 15 兆瓦陸上風電機組、東方電氣下線 18 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明陽智能推出 22 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工程機械動力氫能
14、化轉型提速。徐工、三一、中聯重科、太重等企業加速布局氫能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在氫燃料電池、儲氫系統、燃料電池發動機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氫能挖掘機、氫能裝載機、氫能攪拌車、氫能礦卡等多種氫能工程機械產品實現交付使用,推動工程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8(三)創新引領重大裝備穩步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截至 2023 年末,機械工業掛牌運行和批準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創新中心共計 260 家,比上年底增加 8 家。鐵建重工、寧德時代、恒立液壓等 3 家機械企業榮獲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電力裝備、海工裝備、石化裝備、成套設備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一系列重大技術裝備投入使用。特變電工自主
15、研發的世界容量最大 110 千伏級智能型有載干式變壓器并網應用;華能集團自主研制的世界首臺串列式雙風輪風電機組“賽瑞號”完成裝機;宏華集團自主研發的海工裝備和技術應用于我國首艘大洋科考船“夢想號”建設;寶石機械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創 12000 米特深井自動化鉆機交付應用;蘭石重裝自主研制的高壓氣態儲氫裝置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東方電氣高國產化率 F 級燃機實現量產;中鐵裝備自主研制的國內首臺大直徑大傾角斜井硬巖掘進機“永寧號”實現首線貫通,填補了我國盾構機斜井施工建設領域的技術空白。(四)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提速機械工業積極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機械行業深度融合,加速智能制
16、造與重大裝備領域融合創新,行業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取得新的進步。截至 2023 年底,寧德時代、廣汽埃安、隆基股份、三一重工等 18 家機械企業智能工廠入選世界“燈塔”工廠,成為全球智能制造的先鋒力量;中聯重科以中聯智慧9產業城為核心同步建設了 23 個智能工廠,其中 10 個智能工廠已建成投產,實現產線綜合自動化率 85%以上;埃斯頓機器人智能產業園二期項目竣工,推動工業互聯網和工業機器人深度融合;洛軸打造國內領先的智能化生產線,助力新能源汽車發展;一拖集團 320 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實現量產,填補市場空白;明陽智能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成功應用,融合打造清潔智能漁業新模式。(五)出口貿易
17、結構持續升級2023 年我國機械工業外貿出口在高基數上再創新高,不僅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更在增長動能、貿易結構等方面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一是海外市場多元共進。行業企業搶抓外貿機遇,深耕俄語區、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等重點市場,逐步建立起多元共進的外貿市場新格局。2023 年我國機械工業對俄羅斯出口額比上年增長 1.1 倍,俄羅斯成為我國機械工業第二大出口國;對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出口額分別增長 17.3%、16.3%和 9.8%;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出口額增長 14%,占機械工業出口總額的比重已達 50%。二是主機、整機類產品增勢明顯、帶動作用增強,體現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邁進。電動汽
18、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 1.06 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 29.9%;挖掘機、大中型拖拉機出口量分別增長 15.4%、33.5%,裝載機、起重機、數控金切機床出口量分別增長 1.2 倍、2 倍和 1.2 倍。三是技術含量高的一般10貿易占比繼續提高,是帶動機械工業出口創新高的主要力量。2023 年一般貿易出口額占比達 72.1%,比上年提高 0.7 個百分點。三、主要分行業運行情況(一)汽車產銷量、出口量創歷史新高2023 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出口量均創歷史新高。乘用車市場穩健增長,商用車市場企穩回升,新能源車市場快速增長。據協會統計,2023 年我國汽
19、車產銷量分別完成 3016.1萬輛和 3009.4 萬輛,比上年分別增長 11.6%和 12%,產銷量連續 15 年穩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車產銷量分別完成958.7 萬輛和 949.5 萬輛,比上年分別增長 35.8%和 37.9%,市場占有率達到 31.6%。行業運行亮點具體表現為:一是隨著電動化與智能網聯化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速、設計和制造品質加快提升,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持續攀升。全年自主品牌乘用車累計銷售 1459.6 萬輛,比上年增長 24.1%,市場份額達到56%,較上年提高 6.1 個百分點。二是汽車出口再創新高,全年出口接近 500 萬輛,有效拉動行業整體快速增長。
20、三是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二)能源領域建設帶動電工電器行業持續增長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速、電力投資持續高位的利好帶動下,2023 年電工電器行業運行態勢良好。煤電、核電、水11電等裝備企業在手訂單飽滿,風電、光伏、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領域繼續高速增長,輸變電行業穩健發展。全年我國發電機組產量超 2 億千瓦,增長 28.5%。風電、光伏產品已經出口到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額分別超過 334 億美元和 2453 億美元。行業運行呈以下特點:一是在雙碳政策目標引領下,能源領域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2023 年內,我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連續突破 13
21、 億、14 億大關,占全國發電總裝機比重超過 50%。二是在產銷兩旺形勢之下,電工電器行業效益增長、投資積極。固定資產投資自 2022 年以來始終保持較快增長,對穩定制造業投資起到了關鍵支撐作用。(三)農機行業運行穩中趨弱、發展不乏亮點2022 年末農機產品排放標準切換,“國三”產品去庫存透支市場需求,“國四”排放標準產品價格全面提升、推高采購成本。同時,農機補貼標準下調、糧食價格低位等多重因素影響用戶購買力。2023 年農機市場低迷、復蘇乏力,行業運行壓力顯著加大。主要糧油作物耕種機械、畜牧機械、配套零部件等行業表現欠佳,打捆機、手扶插秧機、玉米收獲機等多數農機產品銷售降幅較大。從生產端看,
22、年初經歷短暫補庫存周期后,生產持續放緩,全年 10 種重點監測的農機產品中,有 8 種產品產量下降,其中規模以上大型拖拉機、中型拖拉機產量同比分別下降 1.9%和 9.1%,飼料生產專用設備產量降幅更是達到 21.2%。12農機行業運行雖總體面臨下行壓力,但行業運行不乏亮點。具體表現為:一是短板農機裝備取得突破。2023 年 32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山地玉米播種機等短板機具陸續量產,大型大馬力農機、丘陵山區小型農機等產品升級。二是農機裝備智能化進一步提升。截至 2023 年末,全國安裝北斗終端農機已達 220 萬臺,作業效率和作業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植保無人機總量超過 20 萬架,年作業面
23、積突破 21 億畝次,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實現了農藥減量增效。三是農業機械出口產品結構逐漸優化,高價值大型農機產品出口增長較快。海關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拖拉機出口金額 9.8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20%,其中大中型拖拉機出口占比 88%。四是隨著產業升級,行業集中趨勢明顯,骨干企業盈利能力提升。(四)工程機械行業外貿出口成為主要支撐力量受地產市場疲弱等因素影響,2023 年,以挖掘機為代表的工程機械市場整體延續下滑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年規模以上挖掘機產量為 23.6 萬臺,比上年下降 23.5%。據協會統計數據,在納入統計的 12 種工程機械產品中,僅隨車起重機、工業車輛、高空作
24、業車和升降工作平臺大類產品銷量比上年增長;其他八大類產品銷量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下滑幅度最大是挖掘機,降幅超過 20%。行業運行特點表現為:一是受益于制造業、倉儲物流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發展,2023 年工業車輛、高空作業車、13升降工作平臺等產品市場良好,全年銷量同比分別增長12.0%、23.4%、5.3%。二是出口業務成為工程機械增長的最主要支撐。2023 年我國近一半的工程機械產品用于出口,其中挖掘機首次外銷超過內銷,出口量占產品銷量的 53.9%,壓路機、平地機和履帶起重機出口量分別占比 54.6%、85.7%和 56.0%。國際銷售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國內銷售下降對行業的沖擊。三是電
25、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愈發明顯,行業整體轉型升級成效凸顯。2023 年電動裝載機銷量同比增長209.9%,電動化叉車出口占比保持在 70%以上,新能源工程機械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五)內燃機行業運行穩中向好2023 年我國內燃機行業運行總體平穩,經營主體活力充足,民營企業主力作用增強,產品競爭優勢穩固,出口動能豐富活躍,加之企業年底沖量促銷,市場需求及銷量持續向好。據協會統計數據,全年內燃機銷量比上年增長 2.9%。從產品看,柴油機增長 10.5%,汽油機增長 1.9%。從應用行業看,乘用車用內燃機、商用車用內燃機、工程機械用內燃機、農業機械用內燃機銷量均實現增長,其中乘用車用增長26.7%
26、,商用車用增長 29.8%,工程機械用增長 9.2%,農業機械用增長 36.2%,其余用途的內燃機銷量有所下降。行業運行特點表現為:一是動力裝備產業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關鍵領域,行業企業正加速由多元化向低碳化、零碳化轉型。二是出口形勢好于進口。海關14數據顯示,全年內燃機行業進出口總額 310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3.0%;其中,進口 86.8 億美元,下降 1.4%,出口 223.2億美元,增長 4.9%。(六)“雙碳”目標引領石化設備高質量發展2023 年,我國石化裝備制造行業在技術創新,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方面取得成效,掌握了多項重大裝備制造核心技術,打造出一系列石
27、化重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比上年增長 15.2%;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投資增長 13.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投資下降 18.9%。全年行業發展主要特點表現為:一是國家政策層面大力推廣節能減排降碳先進技術,加快提升產品設備節能標準,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帶動行業發展。二是行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突破一批重大技術裝備。150 萬噸/年乙烯“三機”、300MW 級壓縮空氣儲能裝置核心機組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成功交付,保證了國家重點工程及重大項目的推進。三是由于全球原油價格在中高位波動運行,帶動行業營業收入持續改善,企業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
28、。(七)重型機械行業運行平穩,外貿規模創新高2023 年,重型機械行業聚焦國家戰略,一批重大技術裝備成果填補國內外空白,行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外貿出口保持增長態勢。行業運行主要特點:一是為響應“綠色礦山”國家戰略,行業內企業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與設備融合,設備15向“大型化”“智能化”不斷升級,礦山機械行業從整機向成套轉變,行業經營模式由制造轉為“裝備制造+服務”的綜合模式,企業經營效益進一步提升。二是外貿出口保持增長。海關數據顯示,2023 年重型機械行業實現進出口總額394.98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13.6%。其中,出口額 355.81億美元,增長 15.6%;貿易順差 316.64 億美元
29、,增長 18.1%。(八)機床工具行業需求減弱,盈利水平下降2023 年初,機床工具行業呈恢復性增長,但是受國際環境、地緣政治及下游裝備投資乏力等因素影響,全年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有所下降。全年機床行業運行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行業整體需求減弱,訂單總量下滑。二是價格下行成本上升雙向壓縮利潤空間。受需求減弱、市場競爭加劇、部分產品價格下行、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2023 年機床工具行業利潤大幅下降。三是各分行業間運行呈現分化。受能源、汽車等領域對裝備加工質量和效率提升的需求拉動,部分金屬切削機床市場訂單有所增加,金屬成形機床訂單飽和;而磨料磨具行業上年基數較高,2023 年以來國內外市場雙雙轉冷,
30、行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均大幅下降。四是金屬加工機床產量和生產額均小幅增長。(九)機器人行業發展放緩在經歷連續幾年的高增長后,受下游電子消費疲軟、一般工業投資減弱等影響,2023 年工業機器人行業整體發展放緩,市場表現相對疲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年規模以16上工業機器人產量 43 萬套,比上年下降 2.2%。四、2024 年行業發展走勢的預判(一)行業運行環境分析展望 2024 年,機械工業運行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機械工業外貿市場面臨較多不確定因素和較大下行壓力。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有效
31、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但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支撐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利因素不斷集聚增多。一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4 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二是降準降息、減稅降費等宏觀經濟政策和一系列穩增長的行業政策效應將持續釋放,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將有效改善機械工業發展環境、增強市場信心、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三是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新基建等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等舉措將進一步落地,為機械工業釋放更大市場需求。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綠色發展推動生產、消費加速轉型。這將為機械工業提供更多發展舞臺,加快機械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17(二)全行業走勢預判總的來看,2024 年機械工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綜合判斷,預計全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將延續穩中向好的總體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預計在 5%以上,對外貿易保持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