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24探索與創新方案——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報告(3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德勤:2024探索與創新方案——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報告(30頁).pdf(3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探索與創新方案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引言 012.銀行凈零轉型規劃2024年現狀 042.1 轉型規劃的價值 052.2 對于監管機構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義 073.轉型規劃框架 093.1 轉型規劃的市場化標準和指南 103.2 政府機構轉型框架、期望和要求 124.轉型規劃和實施相關啟示 144.1 銀行轉型計劃披露概況分析 154.2 銀行如何應對轉型規劃的關鍵挑戰:可信度、不確定性和廣泛期望 195.待討論的關鍵議題及后續工作 24聯系人 26尾注 27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引言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01談及凈零轉型計劃披露,就不得不提凈零轉型所面臨的
2、復雜市場、政策和地緣政治環境。*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召開以來,一些國家開始展示了凈零轉型的雄心。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國家在凈零轉型的道路上舉步維艱,需要協調一系列社會經濟要務才能將氣候行動目標轉化為有效且廣獲認同的政策措施。已有國家延遲發布國家自主貢獻(NDC)以及其他重要氣候政策相關動態。2 一項凈零跟蹤分析表明:“已公布國家凈零目標的國家和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占全球GDP總量的80%以上”,“而如果只將就此提出有力承諾和清晰計劃的國家和地區納入統計,它們所占的全球GDP份額僅為10%?!?銀行所在金融行業的凈零轉型機遇建立于各領域和各地區的氣候行動進展之上
3、。金融機構在開發新的解決方案和鞏固競爭優勢時,需要考慮即將面臨的機遇、潛在的業務影響和戰略風險(包括聲譽風險),而這些又取決于各地轉型計劃實施的力度和快慢??梢灶A見,轉型之路并不平坦,各地區的進展并不均衡。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或將發生重大變化,進而對金融機構的戰略和行動產生巨大影響。一些地區的監管機構在提出轉型計劃披露或制定要求的同時,對轉型計劃的審查也日趨嚴格。政策制定者、投資者以及社會各界對此也愈發關注。各方正積極尋求方法以期在轉型規劃導向上加強國際協作,并努力就政府機構對轉型計劃信息的潛在使用達成共識,這在二十國集團可持續金融工作組和金融穩定理事會轉型計劃工作組動向中均有所體現。為深入洞悉
4、全球銀行業轉型計劃推進情況,1 德勤攜手國際金融協會(IIF)聚焦這一新興領域發展現狀。此前,德勤和IIF曾聯合或獨立發布多份報告:聯合報告凈零之路:金融機構如何邁向低碳未來(The road to net-zero:How financial firms are moving to a low-carbon future),國際金融協會2023年報告金融行業在凈零轉型中的作用(The role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the net-zero transition)以及德勤2023年報告凈零推手:金融機構在氣候轉型規劃中的重要作用(The net-zero nu
5、dge:Financial institutions pivotal role in climate transition planning)。本報告繼續探討凈零轉型話題,審視轉型規劃發展態勢,聚焦以下問題:對于來自市場、政府機構和社會其他利益相關方日益增加的期望,銀行如何實施凈零轉型規劃?首輪銀行凈零轉型計劃披露的核心重點是什么?銀行如何利用各類框架和指南?銀行如何應用客戶和交易對手方的轉型計劃?如何評估這些計劃的穩健性和可信度?銀行在實施凈零轉型計劃時如何兼顧戰略、市場和聲譽考量(包括對于自身計劃可信度的考量)?過去一年,隨著自愿披露標準發布以及監管機構愈發重視轉型計劃,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凈
6、零轉型計劃自愿披露方面迎來一系列變化。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02為對創新實踐進行初步了解,我們從公開發布的轉型計劃中選取樣本進行分析,并就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轉型規劃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挑戰,與全球八家銀行的行業專家進行深入訪談。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制定公開發布的凈零轉型計劃時首先會考慮自身方案和披露信息是否符合利益相關者期望且被認為“可信”,同時適當考慮可能影響計劃成果的各類因素以及關鍵不確定因素。各類凈零轉型規劃實踐還在迅速發展完善,尚未定型。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開發和制定涉及各業務領域的轉型計劃有助于為銀行各類重要戰略目標增加價值。將氣候變化作為戰略和運營的重要考量將有助于金融企業創
7、造價值、管控風險和拓展影響力,構建更加美好的未來??茖W依據和戰略定位Sonja Gibbs 常務總監 可持續金融負責人 國際金融協會Hans-Jrgen Walter 金融服務業合伙人 可持續金融全球領導人 德勤德國氣候考量與其他財務表現驅動因素數據和指標目標、內容范圍和覆蓋領域實施活動組織整合與治理披露本報告圍繞以下關鍵考量提煉銀行凈零轉型規劃洞察本報告中的觀點、意見和結論乃德勤和IIF撰稿人基于案頭研究和特定訪談所獲,并不代表任何一家受訪企業或任何IIF會員的意見或觀點。*在本報告中,分析僅指引言后續各節中對銀行所作分析。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032.銀行凈零轉型規劃2024
8、年現狀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04從銀行角度來看,凈零轉型規劃需設 法使組織活動在凈零目標上步調一致,同時考慮實體經濟低碳轉型帶來的機 遇和風險。由此可見,轉型規劃屬于 銀行內部流程,聚焦戰略規劃和實操,目的在于預判經濟各領域以及銀行客 戶和交易對手方的轉型情況并做好 應對準備。轉型計劃是專為銀行利益 相關者(包括投資者、股東和監管機構)準備的外部文件,屬于轉型規劃 的成果。42.1 轉型規劃的價值對于許多銀行而言,凈零轉型規劃并非是針對遙遠威脅的被動演練,而是銀行為求立足于迅速變化的世界而必須完成的短期戰略要務。轉型規劃具有雙重意義:1.領航凈零轉型,實現價值創造:銀行可通過轉型
9、規劃為實現自主目標和承諾指明方向,借助資本分配支持經濟各領域推進凈零轉型。主動出擊可使銀行在轉型加速時期把握新機,同時完善戰略定位、強化品牌建設以及加強同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的互動和溝通。這一切均有助于開辟并解鎖新的價值來源。2.加強能力建設,應對氣候相關風險:即使在凈零轉型的“最佳情景”下,銀行也面臨諸多潛在風險。諸如日益頻發的嚴重氣候物理風險、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和沖突以及社會動蕩等都可能影響企業和金融機構轉型計劃目標的實現。銀行通過戰略性地審視轉型潛在情景,正迅速提升自身理解和應對物理風險及轉型風險的能力。轉型風險源自技術進步、市場變化、政策行動以及可能出現的聲譽威脅(和訴訟)。對于許多銀行而
10、言,凈零轉型規劃并非是針對遙遠威脅的被動演練,而是銀行為求立足于迅速變化的世界而必須完成的短期戰略要務。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05轉型規劃還須審視凈零轉型下的市場、政策和利益相關者以及可能影響關鍵行業和細分市場轉型走向的氣候相關動態,進而采取適當的業務模式。在轉型規劃中縱覽業務全局有助于銀行制定企業層面方案,從而:為目前或屬碳密集型的重要行業或活動提供轉型融資,并放眼更大范圍的脫碳目標背景下,應如何看待諸如此類的風險敞口和投資。發現并利用綠色經濟帶來的新機遇。通過主動預測監管變化、技術發展、市場動態和消費者偏好的變化,為業務未來發展做足準備。從根本上說,凈零轉型規劃是銀行整體業務
11、戰略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轉型規劃可將凈零或低碳目標上升為戰略重點,有助于銀行應對環境變數,長期穩健發展。5 全局性組織框架有助于銀行建立推進轉型的統一視角,制定上佳策略,從而有效指導轉型規劃和實施。全局性治理和監控方針有助于提高銀行評估和權衡利弊的能力。厘清成功轉型所涉投資,從全局視角把控投資組合和資本分配尤為重要。在確定整體轉型戰略后,收集和分析非金融客戶和交易對手方的轉型規劃信息有助于銀行復核并驗證自身計劃。我們同行業參與者的對話證實了央行綠色金融網絡(NGFS)的近期發現(參閱補充信息欄1):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正日益頻繁地使用和跟蹤非金融企業的轉型計劃以獲取寶貴洞察,從而為達成自身戰略承
12、諾加力。NGFS在報告中深入討論了客戶和交易對手方轉型計劃的一些用例,具體包括:6 戰略:非金融企業的凈零轉型計劃包含未來融資潛力和轉折點相關信息,且銀行能夠據此對企業乃至行業(在充分數據支撐的情況下)的預計未來排放強度進行質詢,并以此為參考評估自身的增長和脫碳承諾。投資組合分配:只要能夠獲取的客戶轉型計劃質量夠好、數量夠多,銀行就能利用其驗證自身轉型規劃下的戰略投資組合分配,所獲洞察可進一步指導金融產品定價并幫助金融機構驗證自身對轉型相關項目和交易的評估??蛻魠⑴c:金融機構可借助通過項目取得的或是客戶因其他原因提交的轉型計劃側面了解其服務企業的業務狀況的潛在變化或以此為突破口與客戶展開互動,
13、或可由此開發新的融資項目,又或是據此作出風險評估調整。風險評估:除上述用例以外,客戶的轉型計劃還可為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管理提供有用參考,例如可據此評估客戶的未來盈利能力。借助于客戶和交易對手方的轉型計劃,它們的未來目標、前瞻性戰略及其為實現戰略目標所采取的行動都一目了然。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銀行在使用客戶/交易對手方轉型計劃時還面臨不少限制,如轉型計劃尚屬新生事物,存在可用性、質量、全面性和可比性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所獲信息對于銀行決策的效用(參閱IIF報告(2023)及補充信息欄1:NGFS于2024年發布的關于轉型規劃的報告)。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06眾多利益相關方(包括政府
14、機構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均極為關注銀行的凈零轉型計劃,并就計劃的內容范圍提出一系列期望。2.2 對于監管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義眾多利益相關方(包括政府機構和其他政府機構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均極為關注銀行的凈零轉型計劃,并就計劃的內容范圍提出一系列期望。參閱下表了解利益相關者及其期望。7表1:利益相關方對于銀行轉型計劃的期望利益相關方利益相關方期望及提出的轉型規劃用例微觀審慎監管機構和銀行業 監管機構評估銀行當前的安全性和穩健性以及在未來不同凈零轉型情景下的預期韌性。此外,一些監管機構會出于履行職能的目的要求提供與支持轄區凈零目標相關的用例。宏觀審慎監管機構評估凈零轉型對各類機構的金融穩定性的潛
15、在影響,包括凈零轉型與宏觀經濟趨勢和金融系統脆弱性的相互作用,以及可能引發風險的直接和間接后果(如市場泡沫、連鎖反應等)。證券市場監管機構從保護投資者和維護市場誠信角度解讀公開發布的轉型計劃的相關性,確保所提供信息與投資者相關且可信。政府/政策制定者評估金融行業活動能以何種方式支持國家氣候目標的實現。投資者驗證在潛在氣候轉型背景下業務模式的未來可行性和盈利能力,驗證組織以所稱方式推進轉型的視角、能力和意愿。潛在客戶了解哪些銀行在推行變革上一馬當先,可能有意愿也有條件為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融資。商業協會了解金融機構要求,動員金融機構為行業轉型提供融資,尤其會設法使資金流向可能引發生態系統不
16、穩的一些區域。公眾要求對氣候承諾和行動保持透明,有時也會試圖促成特定成果。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07補充信息欄1:NGFS于2024年發布的關于凈零轉型規劃的報告NGFS于2024年4月17日發布轉型計劃報告合集,包含一份綜合摘要報告和三份專題研究報告,從凈零轉型計劃的各個維度展開探討。該報告合集基于該機構2023年報告金融機構的轉型計劃及其對于微觀審慎監管機構的意義(Financial Institutions Transition Plan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Micro-prudential Authorities),試圖更好地研判金融機構轉型規
17、劃大背景,并幫助讀者從微觀審慎監管機構視角把握轉型規劃可信度的關鍵特征。01.量身定制轉型計劃: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考量(Tailoring Transition Plans:Considerations for EMDEs)探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EMDE)在轉型計劃上存在的需求和面臨的挑戰。02.打通轉型計劃: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Connecting Transition Plans: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firms)評估實體經濟主體的轉型計劃和金融機構轉型計劃之間的關聯關系。03.可信的轉型計劃:微觀審慎監管機構視角(Credible Trans
18、ition Plans:The micro-prudential perspective)從微觀審慎監管機構視角審視金融機構轉型計劃和行動內容的可信度。NGFS的一些發現和觀察結果與本報告研究行業創新實踐和方案后所獲洞察相互印證。8 我們選取其中與本報告相關的一些發現列舉如下:各利益相關方均對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的凈零轉型規劃和公布的計劃極為關注。NGFS作為審慎監督機構,自然會呼吁制定國際指南,促進各類主體采用更一致和具可比性的轉型規劃方法,進而為金融機構轉型規劃納入各類用例提供素材。重要的是,NGFS還明確提到“針對具體的轉型計劃用例制定框架固然可行,但企業需要制定多個版本的轉型計劃才能滿
19、足不同需求,需要遵循的標準又各不相同?!? 客戶和交易對手方的轉型計劃可為金融機構提供所需信息,但目前存在一些問題對其使用和獲取此等信息構成阻礙。例如,缺少促使非金融企業開展規劃的激勵措施,或是企業主體本身能力有限。金融機構可就客戶的轉型規劃與其溝通(不少機構已開始行動)??蛻艮D型計劃中的信息可作為其戰略方向的參考,但“客戶是否制定轉型計劃或者制定怎樣的轉型計劃就不是金融機構所能掌控的了?!? 目前各種方案均已提出需明文規定轉型計劃的要素和特征以確保計劃“可信”。然而,由于制定方案的利益相關者不同,對于轉型規劃的目的和期望不盡相同,各方尚未就“可信度”達成共識。NGFS在其報告中明確了一些此類
20、框架的共同之處,從微觀審慎監督機構視角,以金融機構轉型計劃的使用為出發點,提出可信度要素(尤其是與治理、參與、風險分析、可行的行動、監控和審查相關的要素)。10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083.轉型規劃框架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093.1 轉型規劃的市場化標準和指南各類以市場為主導的倡議組織和團體已制定相應框架,旨在為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制定轉型計劃提供指導。例如:格拉斯哥凈零排放金融聯盟(GFANZ)和凈零銀行業聯盟(NZBA):GFANZ在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建議基礎上制定框架,為金融機構提供方法指引,使其在支持實體經濟凈零轉型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自身轉型風險。G
21、FANZ框架概述五大主題:基礎條件、實施策略、參與策略、指標和目標以及治理。每個主題均包括一系列策略和建議,并就可選披露事項提供參考意見。11 NZBA是GFANZ下屬機構,為會員銀行提供指引,助其制定在2050年之前實現凈零排放的科學可信目標并確保目標按期達成。12 NZBA于2024年4月發布最新版銀行氣候目標設定指引(Guidelines for Climate Target Setting for Banks)。13科學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SBTi幫助各類組織確定減少排放的路徑以緩解氣候變化影響。其在對金融行業的建議中提供策略制定指導,設法對投資組合公司施加影響,使其業務模式與
22、凈零目標保持一致。此外,針對初步交涉未能成功的情況,SBTi也提供升級的建議。14碳信息披露項目(CDP):CDP通過其平臺幫助參與組織將自身環境績效與其他組織的數據作基準比較,還就構建可信的氣候轉型計劃以及計劃披露為參與組織提供指導。15圖1是對上述市場標準的詳細展示。GFANZ、SBTi和CDP在氣候行動、數據披露、科學碳目標、利益相關者參與以及對于持續改善的承諾方面具有共同之處。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于內容范圍和覆蓋領域、行業針對性、地域范圍、成熟度和采納水平,以及同財務報告框架的融合。各類以市場為主導的倡議組織和團體已制定相應框架,旨在為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制定凈零 轉型計劃提供指導。探索
23、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0圖1.三大市場標準下轉型計劃的模塊和關鍵要素GFANZ(包括NZBA)SBTiCDP1.科學依據和戰略定位在不同時間范圍條件下針對不同氣候情景的氣候情景分析2.氣候考量與其他財務表現驅動因素氣候目標和業務目標的統一氣候相關影響:識別和評估、應對策略氣候相關物理風險、轉型風險和氣候相關機遇:識別和評估氣候相關物理風險、轉型風險和氣候相關機遇:財務影響/業務影響氣候相關物理風險、轉型風險和氣候相關機遇:對已識別風險的應對策略3.數據和指標范圍1、2、3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消耗和生產其他氣候相關指標溫室氣體移除和儲存,碳信用4.目標、內容范圍和覆蓋領域短期和長期氣候目
24、標(絕對排放和排放強度)凈零目標其他氣候相關目標(如能源相關年度目標)5.實施活動減緩措施/脫碳行動:價值鏈參與(供應鏈、自身組織、下游)適應措施:價值鏈參與(供應鏈、自身組織、下游)內部碳定價6.組織整合與治理氣候變化減緩策略和計劃,納入財務影響(資本支出、運營支出和收入)(+固定排放)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和計劃,納入財務影響(資本支出、運營支出和收入)碳抵消策略和計劃,納入財務影響(銷售成本)業務方針與1.5C溫升路徑保持一致氣候監督和管理激勵和報酬政策7.披露外部鑒證(有限鑒證)資料來源:德勤分析*部分包含表示可選要求。完全包含部分包含*不包含/無相關信息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
25、113.2 政府機構轉型框架、期望和要求監管機構根據地區監管環境和用例將現有標準的不同元素納入指導和建議。我們將通過以下五個典型示例探討銀行面臨的一系列要求。歐盟:許多基于歐洲綠色協議制定的政策均涉及轉型規劃。最引入注目的當屬歐盟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該指令要求銀行披露其制定的轉型計劃。16 歐盟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ESRS)作為對CSRD的補充,對轉型計劃制定作出要求。17 另外還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SDDD),要求組織制定和實施轉型計劃。18 其中,CSDDD第15條規定企業“須制定并實施有助于減緩氣候變化的轉型計劃,計劃須以最大努力確保企業業務模式和戰略與下述行
26、動保持一致:向可持續經濟轉型;根據巴黎協定要求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并實現碳中和目標”。19 經修訂的歐盟資本充足指令(CRD)還將要求銀行披露旨在解決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相關調整行動引致的財務轉型風險的計劃。20美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制定正式規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氣候相關信息,包括轉型計劃(如有)。21 此外,美國財政部也發布一組自愿遵循原則,幫助銀行緩解其面臨的氣候風險。22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發布轉型規劃指引(征求意見稿)期望銀行與客戶和被投資單位互動以評估風險并共同實施有效的脫碳措施,借此增強韌性及避免武斷撤回信貸或投資。MAS期望銀行向利益相關者披露
27、相關信息對重大氣候相關風險的短期、中期和長期應對舉措以及對此類風險的管控和應對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10月,上述指引僅是征求意見稿,并非最終方案。23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ISSB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基金會下屬標準制定機構。由其發布的主題性氣候披露標準IFRS S2要求披露戰略和決策中有關氣候風險和機遇的響應措施和計劃、氣候相關目標和風險應對信息。24英國:英國轉型計劃工作組(TPT)已發布針對保險公司、銀行、資產管理公司、資產所有者制定轉型計劃的正式指南,其中,對后三類主體的指引更為具體。TPT受英國政府委托制定該標準文件,著力建立轉型計劃“金標準”,作
28、為英國未來監管要求的基礎。TPT提出凈零轉型計劃五大核心模塊,概述GFANZ確立的框架,并在ISSB發布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擴展。這一框架為銀行提供了制定和公布凈零排放戰略的清晰脈絡,有助于全面提升金融系統透明度并加強問責。根據TPT框架,良好的轉型計劃“應包含為積極響應和支持溫室氣體減排以及氣候適應性經濟發展所確定的目標和優先事項,還應闡述實體是否及如何在推進上述目標和優先事項的同時抓住機遇,避免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兼顧自然環境保護?!睂嶓w應披露目標制定所用指標、目標制定的初衷、適用期限,以及為達成目標所采取的行動。25圖2是對上述五個監管機構各自標準下轉型規劃要素的比較。這些標
29、準存在共同之處,如著力提升組織披露的可持續發展信息透明度、加強問責和提升可比性等。其他:其他國家也已紛紛推出或正考慮推出規范轉型計劃披露的法規,包括澳大利亞、26 菲律賓、27 新西蘭等。28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2圖2.五個監管轄區的轉型計劃模塊和關鍵要素歐盟ESRS美國新加坡ISSBTPT1.科學依據和戰略定位在不同時間范圍條件下針對不同氣候情景的分析E1.SBM-3,E1.IRO-12.氣候考量與其他財務表現驅動因素氣候目標和業務目標的統一E1-1 16(h)氣候相關影響:識別和評估、應對策略ESRS 2,SBM-3,E1.IRO-1氣候相關物理風險、轉型風險和氣候相關機
30、遇:識別 和評估E1.SBM-3+E1.IRO-1氣候相關物理風險、轉型風險和氣候相關機遇:財務 影響/業務影響E1-9氣候相關物理風險、轉型風險和氣候相關機遇:對已 識別風險的應對策略E1-33.數據和指標范圍1、2、3溫室氣體排放E1-6能源消耗和生產E1-5其他氣候相關指標E1-6溫室氣體移除和儲存,碳信用E1-74.目標、內容范圍和覆蓋領域短期和長期氣候目標(絕對排放和排放強度)E1-4凈零目標E17-60其他氣候相關目標(如能源相關年度目標)E1-45.實施活動減緩措施/脫碳行動:價值鏈參與(供應鏈、自身組織、下游)E1-3適應措施:價值鏈參與(供應鏈、自身組織、下游)E1-3內部碳
31、定價E1-86.組織整合與治理氣候變化減緩策略和計劃,納入財務影響(資本支出、運營支出和收入)(+固定排放)E1-3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和計劃,納入財務影響(資本支出、運營支出和收入)E1-3碳抵消策略和計劃,納入財務影響(銷售成本)E1-7業務方針與1.5C溫升路徑保持一致E1-1氣候監督和管理ESRS 2 GOV-1,GOV-2激勵和報酬E1.GOV-3,E1-8政策E1-27.披露外部鑒證(有限鑒證)CSRD Art.1 13 資料來源:德勤分析,分類映射基于CSRD披露要求。*部分包含表示可選要求。完全包含CSRD CTP強制要求部分包含*不包含/無相關信息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
32、實踐134.轉型規劃和 實施相關啟示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4本章基于對少數全球型金融機構披露信息的定性分析,從銀行披露的最新轉型計劃中解讀其凈零轉型行動背后的意義。在進行概況評估后,我們對大型銀行代表展開訪談,從中了解銀行如何處理轉型規劃涉及的關鍵問題,包括如何確??尚哦?、應對不確定因素及管理廣泛的利益相關者期望。4.1 銀行轉型計劃披露概況分析過去一年,銀行自愿披露的轉型計劃迅速增加,從中不難了解銀行如何從不同戰略重點角度對凈零轉型作出考量、如何定位自身作用以及如何就此提升客戶參與度。我們分析從全球范圍 領先銀行轉型計劃中抽取的少量樣本,獲得有關銀行現行實踐、面臨的挑戰和發展
33、重點的一系列洞察。很顯然,基于碳減排行動方針、行業目標、客戶參與、市場化目標(如投資組合分配或中介相關目標)以及治理機制是銀行目前的工作重點。當我們比較轉型計劃考慮的領域范圍、業務活動或投資組合以及用于衡量轉型進展的指標和度量標準時,會發現各家銀行方式方法的不同。核心業務戰略、活躍市場以及不同監管機構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角力都會影響企業的轉型規劃方針以及所披露轉型計劃的構成。1.科學依據和戰略定位銀行通常會將其設定的目標與國際框架保持一致。在相關國際框架下,企業須遵循低排放或不超額排放情景(包括GFANZ或SBTi提出的情景)以實現1.5C溫控目標,或選擇遵循國際能源署(IEA)、政府間氣候
34、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或NGFS提出的情景直接制定科學碳目標。銀行強調需從經濟體層面采取有力且指向明確的政策以引導經濟體整體轉型,包括通過行業政策來明確能源、交通、農業等關鍵行業凈零轉型的核心內容。如何使自身轉型步伐與實體經濟轉型步調和趨勢保持一致是需要銀行解決的一個戰略性問題,因為這關乎能否在支持脫碳凈零方面釋放最大潛力的同時提升競爭優勢。鑒于銀行的轉型目標只能通過客戶的成功轉型來實現,銀行亦可賦能客戶轉變所處生態環境,支持客戶轉型,并倡導系統性變革,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俺杉{TPT和GFANZ提出的氣候規劃指 導建議外,我們還加入行業轉型章節,闡述凈零排放路徑、關鍵技術和預計所需資金
35、,并列述我們為支持轉型所采取的行動?!眳R豐控股(HSBC Holdings plc)高管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52.氣候考量與其他財務表現驅動因素盡管氣候考量在業務決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其只是影響財務表現的眾多驅動因素之一。銀行須適當權衡收入增長、利潤率、市場份額等傳統要素以及氣候行動和可持續實踐等新興要務。為實現凈零排放,需基于宏觀趨勢和可持續發展大背景權衡取舍和統籌協同,將氣候考量納入整體業務戰略,并就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和監管變化作出回應。盡管凈零目標對于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但只有使之和影響銀行財務表現的廣泛要素相協調,凈零目標才能實現?!白鳛橐患以诎l展中國家經營的銀行,
36、我們支持推進公正轉型,力求為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條件,推動創造良好的工作機會,促進社會包容,以及解決非洲的能源需求?!睒藴抒y行集團(Standard Bank Group Ltd)高管“首先,我們不能只關注氣候(聯合國 共提出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次,就氣候問題而言,實現1.5C溫控目標極具挑戰。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1.5C溫控目標無法達成或極難達成早已有科學論證作為依據。且巴黎協定的相關表述也是將溫升控制在2C以內。但SBTI、GFANZ等主流機構以及分類體系(包括新加坡-亞洲可持續金融分類體系)的提法仍是1.5C。我們應作何應對?盲目堅持1.5C溫控目標似乎并不可取,對于亞洲/新
37、興市場來說尤為如此。上述兩方面因素都可能造成資本分配低效?!毙钦广y行(DBS Bank)高管3.數據和指標目前,銀行轉型計劃的主要披露事項為碳排放基線,往往以行業特定物理足跡作為行業路徑起點。披露范圍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考慮的業務領域和投資組合上。雖然不少機構已采用市場化方法核算融資排放量(如采用碳核算金融聯盟(PCAF)制定的衡量指標),大多數銀行在公布所有投資組合及業務領域的融資碳排放量方面仍面臨挑戰,原因主要在于數據可用性和質量問題。許多銀行正著力制定用于衡量氣候相關關鍵行業貸款和投資的指標,特別是衡量高難度減排領域風險的指標。對資產管理等其他業務領域的關注則相對較少。銀行普遍強調需在覆蓋面
38、、顆粒度等方面強化數據整體質量。通常,銀行在制定轉型規劃和融資相關指標時(包括融資排放量核算)須依賴大量代理數據。盡管銀行已使用代理數據在某些氣候行動上取得進展,但銀行也意識到,代理數據雖然在計劃實施中不可或缺,卻存在局限性,在投資組合引導方面的局限性尤為明顯。如果使用報告數據,又往往存在一到兩年的滯后?!皩τ阢y行而言,了解客戶的轉型規劃至關重要我們需要與之互動,而不是武斷地切斷其融資?!笨偛课挥跉W洲的某大型銀行高管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64.目標、內容范圍和覆蓋領域一些銀行在凈零轉型計劃中立足行業視角,采用行業特定方法了解自身投資組合的轉型動態并制定轉型融資解決方案。這可能包
39、括對投資組合下碳排放較高的行業以及其他氣候相關行業進行詳細分析,并采取定制化方法評估此類客戶的轉型計劃和策略(單獨評估和比照競爭對手評估)。銀行可據此了解哪些行業和市場在脫碳和凈零轉型方面最具潛力,且便于開展轉型影響針對性評估和監控,而后重點關注這類行業和市場。行業目標通常是碳排放強度或減排量之類的目標(常見于化石燃料相關減排)。內容范圍和覆蓋領域往往在內部政策上有所體現,關乎客戶參與、投資組合分配或客戶參與周期的其他環節(包括出于盡職調查等目的審核客戶信息)。一些銀行已在轉型計劃中納入針對高碳排工藝的行業政策或逐步淘汰計劃。除行業脫碳目標以外,一些銀行已制定轉型融資的總體目標,包括發展可持續
40、金融的目標?!拔覀兞D讓整個生態系統參與支持高難度減排領域,與我們的客戶并肩作戰,為其提供所需投資,助其實現轉型。當需要高資本支出投資的領域(如鋼鐵行業)可以盈利且存在激勵措施時,我們將更多考慮進行相關投資?!笨偛课挥跉W洲的某大型銀行高管5.實施活動銀行對實體經濟脫碳的影響取決于其客戶和交易對手方的凈零轉型策略、投資和活動。除評估既往溫室氣體排放表現以外,銀行正投入大量資源以發展評估客戶轉型規劃的能力,包括基于其他前瞻性指標或度量標準的評估方法。一些銀行已著手基于客戶數據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并正在制定自己的一套標準,用于評估客戶轉型計劃可信度,通常以各類市場標準下的指導建議為基礎。通過積極對話和協
41、作,銀行推出量身定制的指導建議和金融解決方案支持企業選取低碳替代途徑,重點關注高碳排放行業和客戶。最近披露的轉型計劃表明:銀行正在完善轉型相關行業政策,同時,針對轉型受阻或受限的某些客戶,銀行也正在制定相應的客戶參與框架。許多銀行表示正同關鍵高碳排放行業客戶密切合作,為其提供轉型策略和機遇相關建議;一些銀行正與這類客戶進行溝通,如果客戶未能在一定時間內在業務脫碳上取得足夠進展將可能終止客戶關系。銀行可基于市場化框架利用不同類型的融資來改變資產負債表狀況,可推出與新型氣候解決方案相關的融資,為與銀行凈零目標保持一致或正努力向銀行凈零目標看齊的實體提供融資或是為有序淘汰計劃提供融資。29 銀行可借
42、此實施轉型計劃及提升客戶參與度?!拔覀儗φ招袠I特定科學脫碳曲線以及客戶的轉型計劃評估其減排表現,再將所獲洞察作為決策參考。對于轉型程度較深的客戶我們會增加投資,而對于進展不夠的客戶,如果數次交涉未果且客戶轉型意愿不足,我們會減少投資?!焙商m國際集團(ING Group N.V.)高管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7過去一年,銀行自愿披露的轉型計劃迅速增加,從中不難了解銀行如何從不同戰略重點角度對凈零轉型作出考量、如何定位自身作用以及如何就此提升客戶參與度。6.組織整合與治理各家銀行在凈零轉型規劃上采用的組織整合方法相差甚遠,具體表現在計劃制定和實施監管上。一些銀行尚處于行動早期,正將轉
43、型相關考量和標準融入戰略、業務規劃以及投資組合分配決策等不同模塊。一些銀行已率先步入全面整合各個業務和職能部門的階段。有的銀行已在內部探索將轉型計劃行動或優先事項融入投資組合分配或引導的量化指標。盡管如此,關于實施技術要點的披露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皠撔聵I務模式和技術的出現可能驅使銀行調整自身風險偏好,而實體經濟轉型最終還需建立于具備商業可行性的解決方案以及穩定的支持性政策和監管環境之上,這才有利于銀行在降低風險的同時為擴大私營部門投資發揮效力?!眳R豐控股高管7.披露銀行凈零轉型計劃的結構和披露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作為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一部分出現,有的則是作為獨立報告發布。報告篇幅和內容也存在較
44、大差異,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考慮的業務領域和投資組合范圍,對方案和方法論描述的詳盡程度,銀行的整體規模和市場影響力,受監管要求影響的大小。納入詳細的行業分析以及對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優先事項的評估(如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本與轉型成果間的關聯)表明銀行在轉型計劃上深入研判、考慮周全。讀者也能從中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期望以及銀行落實監管要求的可能性?!稗D型規劃不是一勞永逸。我們愿意在初始轉型計劃發布后公開取得的進展。隨著標準、數據可用性以及客戶行為的變化,我們又納入前瞻性信息,并展望將如何進一步擴大轉型計劃的內容范圍,如納入融資排放量?!钡乱庵俱y行(Deutsche Bank AG)高管探索與創新方案
45、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8即使全球并未朝著1.5C溫控目標前進,銀行能否切實踐行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的承諾?如何設定獨立于財務績效目標的凈零目標?可用和可信的數據和指標有哪些?銀行如何設定可信目標?哪些實施活動可視為有利于實現銀行轉型計劃目標的可信活動?銀行如何在內部實施轉型計劃以及如何將轉型計劃融入企業戰略,如何在業務部門、風險職能和治理層面落實?銀行如何評估轉型計劃披露事項在不同維度的可信度?下文將根據前述評估維度討論影響銀行凈零轉型規劃方案的關鍵問題:4.2 銀行如何應對轉型規劃的關鍵挑戰:可信度、不確定性和廣泛期望隨著制定和披露轉型計劃在業內興起,銀行需要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審視
46、新的監管規則和自愿披露要求,從而找準定位。為了解相關創新實踐,我們與全球八家領先銀行的主題專家展開深入訪談,明確銀行機構在內部轉型規劃和轉型計劃披露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銀行在制定轉型計劃(尤其是制定用于公開發布的轉型計劃)時,主要考慮采用的方案和披露的信息是否符合利益相關者的期望,轉型計劃是否被視為“可信”以及是否適當反映可能影響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雖然轉型計劃披露相關市場化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但訪談顯示,許多銀行均采取了旨在提高可信度的通用方案。下文(表2)列舉了部分案例并引述了訪談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在數據和指標以及目標設定方面,銀行表示自身將建立穩健成熟的保障措施以提高可信度(如遵守行業和
47、市場標準以及科學碳目標設定要求)。在數據收集和報告以及氣候目標設定方面,銀行則明確承諾要做到準確、盡責。銀行可通過實施相關保障措施展示自身踐行氣候行動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同時提高轉型計劃的可信度。治理以及組織協調和跨職能協同的力度似乎是組織實際整合水平的驅動因素。不同組織在風險整合水平方面的差異往往最為顯著,在關鍵戰略領域采取的應對措施(包括根據影響實體經濟轉型預期的趨勢調整銀行計劃)也大相徑庭,這在信息披露實踐和生態系統互動方式上也有所體現。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19表2:銀行對凈零轉型規劃關鍵挑戰的應對方法關鍵問題驅動因素銀行所用方法/工具訪談內容示例1.即使全球并未朝著
48、1.5C溫控目標前進,銀行能否切實踐行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的承諾?雖然當前大多數框架都要求踐行1.5C溫控目標,但全球脫碳速度并未與公認的1.5C情景相關假設保持一致。30 具體來看,部分行業和地區還在被動等待成熟的政策條件來推動轉型并使轉型具備經濟可行性(例如足夠高的碳價、與市場規模擴大有關的補貼、保證措施和氫能基礎設施等),一些行業和地區早已穩步邁向1.5C目標。根據主流機構(如TCFD、NZBA、GFANZ、TPT、CDP、SBTi等)發布的市場標準制定業務決策,力圖突破現行政策、技術和市場條件限制,踐行更高目標。整合行業目標和時限性目標。主動公布與目標實現相關的因素。除采納TPT和
49、GFANZ提出的氣候規劃指導建議外,我們還加入“行業轉型”章節,闡述凈零排放路徑、關鍵技術和預計所需資金,并列述我們為支持轉型所采取的行動。(匯豐控股高管)我們力圖讓整個生態系統參與支持高難度減排領域,與我們的客戶并肩作戰,為其提供所需投資,助其實現轉型。當需要高資本支出投資的領域(如鋼鐵行業)可以盈利且存在激勵措施時,我們將更多考慮進行相關投資。(總部位于歐洲的某大型銀行高管)房地產投資組合或將為我們帶來挑戰,因為房地產行業的能源強度很大程度取決于政府政策和零售客決策等外部因素。(瑞銀集團(UBS AG)高管)2.如何設定獨立于財務績效目標的凈零目標?四大宏觀趨勢(脫碳、人口變化、數字化和去
50、全球化)以及相關可持續發展議題(如社會問題、循環經濟、生物多樣性、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氣候影響且相互關聯,銀行需在戰略規劃中加以考慮。將凈零目標全面融入總體業務評估,拓展戰略規劃視角。主動公布與目標實現相關的因素和挑戰(尤其須考慮銀行經營地的商業環境、地區和社區特定的情況)。首先,我們不能只關注氣候(聯合國共提出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次,就氣候問題而言,實現1.5C溫控目標極具挑戰。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1.5C溫控目標無法達成或極難達成早已有科學論證作為依據。且巴黎協定的相關表述也是將溫升控制在“2C以內”。但SBTI、GFANZ等主流機構以及分類體系(包括新加坡-亞洲可持續金融分類體系)的
51、提法仍是1.5C。我們應作何應對?盲目堅持1.5C溫控目標似乎并不可取,對于亞洲/新興市場來說尤為如此。上述兩方面因素都可能造成資本分配低效。(星展銀行高管)作為一家在發展中國家經營的銀行,我們支持推進公正轉型,力求為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條件,推動創造良好的工作機會,促進社會包容,以及解決非洲的能源需求。(標準銀行集團)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20關鍵問題驅動因素銀行所用方法/工具訪談內容示例3.可用和可信的數據有哪些?目前尚沒有適用于所有資產類型的分析方法和衡量指標。銀行須設法在以下二者間取得平衡:對客戶的轉型計劃執行深入評估,以及明確可信度標準以便統一運用于大量轉型計劃。
52、數據提供商開始納入反映交易對手方轉型規劃制定情況的數據點。與此同時,銀行強調需要公開不同數據點的納入情況以及這些數據點在評估中的權重,因為這屬于關鍵業務決策的核心內容。對比不同的可信度框架,制定自己的一套標準。利用這些數據點,為排放量較高和風險敞口較大的重點客戶創建數據庫。對于銀行而言,了解客戶的轉型規劃至關重要我們需要與之互動,而不是武斷的切斷其融資。(總部位于歐洲的某大型銀行高管)在評估客戶的轉型計劃和氣候數據時,我們首先評估公開披露的信息,由于利益相關者會要求客戶對公開披露的信息負責,因此我們認為該等信息的可信度較高。(荷蘭國際集團)我行在將氣候數據納入自身IT系統以助力識別潛在機遇方面
53、進展良好,但在高質量數據獲取上仍面臨挑戰。(星展銀行高管)4.銀行如何設定可信目標?市場標準制定組織一致認為,氣候目標設定應當遵循科學依據以便提高可信度,并同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以內的目標保持一致。大多數目標設定倡議和市場標 準當前并未要求覆蓋整個投資組合。部分標準設定了最低閾值,其他標準則僅要求披露氣候目標和說明覆蓋范圍的理由。情景選擇:使用SBTi、IEA、NGFS、轉型路徑倡議(TPI)、巴黎協定資本轉型評估工具(PACTA)等提供的科學脫碳情景和路徑。由市場標準制定組織(如SBTi)或獨立審計機構進行第三方 審驗,以增加可信度。整合行業目標和時限性目標。我行尚未設定總體綠色金融
54、目標。我們有意與積極轉型的企業和客戶合作,并且合作方式因行業而異。(瑞銀集團高管)我們根據GFANZ、TPT等提供的指引,自覺選取科學方案來實施凈零計劃。我們分析各類指引后明確了三大重點 行動、目標和問責。我們以此為原則,分解得出實現預期結果需具備的各項條件。(總部位于歐洲的某大型銀行高管)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21關鍵問題驅動因素銀行所用方法/工具訪談內容示例5.哪些實施活動可視為有利于實現銀行轉型計劃目標的可信活動?銀行可通過各種途徑(如設法使客戶參與和設定可持續金融目標),在不同業務領域、關鍵行業垂直領域以及集團職能部門(見下文第6項)實施自身轉型計劃。如果客戶的轉型目標得
55、以實現,也有助于銀行實現自身氣候目標。一些銀行正考慮在以下二者間取得平衡:對特定客戶的轉型計劃執行深入評估,以及明確可廣泛適用于更多客戶的轉型計劃的標準。我們發現,銀行在與身處轉型不同階段的客戶接洽時,會根據客戶所在行業和國家/地區環境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方案。銀行強調,在設定可持續金融目標時需明確界定可持續金融。我們主要通過業務互動來評估客戶的轉型進展并為其提供助力。針對既無轉型風險應對政策又未設定任何目標的高風險領域客戶,我們將為其提供深入轉型支持。如果自初次接洽一年后,客戶未取得任何進展或未加大轉型力度,我們會仔細評估是否維持業務關系。(瑞穗金融集團(Mizuho Financial Gr
56、oup)高管)我們對照行業特定科學脫碳曲線以及客戶的轉型計劃評估其減排表現,再將所獲洞察作為決策參考。對于轉型進展十足的客戶我們會增加投資,而對于進展不夠的客戶,如果數次交涉未果且客戶轉型意愿不足,我們會減少投資。(荷蘭國際集團高管)6.銀行如何在內部實施轉型計劃以及如何將轉型計劃融入戰略制定,如何在業務部門、風險職能和治理中落實?戰略:目前,銀行各自轉型 規劃中對投資組合和業務考慮 的權重各不相同,可選擇披露(也可選擇不披露)可持續金融目標,并且對可持續金融的定義也相去甚遠。這影響了轉型計劃(包括戰略整合方式)的直接可比性。風險分析:銀行正在分析轉型計劃的實施與下述事項的關聯 性:(i)董事
57、會對戰略風險和聲譽風險的評估;(ii)第一和第二道防線的風險治理流程。從風險角度向外部利益相關者闡明相關整合方案可能比較困難。治理:銀行正采取各種方式來為轉型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建立治理和監督機制,例如集中統籌業務部門聯動協作。戰略:說明銀行整體業務戰略如何在轉型計劃目標上得到體現。風險分析:銀行表示正就轉型規劃事項在董事會層面定期交流。一些銀行正在思考如何在客戶引導、客戶評估和信貸風險決策中使用客戶轉型計劃作為參考。治理:建立明確的轉型計劃制定和監督治理機制。部分 銀行正將轉型績效與董事會 薪酬掛鉤。為確保董事會在踐行銀行承諾目標上的責任擔當,我們自2022年起推出董事會層面目標,作為計算薪酬的
58、一項指標。(荷蘭國際集團高管)新興業務模式和技術的出現可能驅使銀行調整自身風險偏好,而實體經濟轉型最終還需建立于具備商業可行性的解決方案以及穩定的支持性政策和監管環境之上,這才有利于銀行在降低風險的同時為擴大私營部門投資發揮助力。(匯豐控股高管)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22關鍵問題驅動因素銀行所用方法/工具訪談內容示例7.銀行如何評估轉型計劃披露在不同維度的可信度?各類監管機構,自愿倡議組織和市場倡議組織對披露內容和深度的要求不同。由于缺乏公認標準,銀行在 深入對比和融合不同組織(如GFANZ、CSRD、TPT、ISSB、TCFD、NZBA、ESRS、CDP、SBTi等)的轉型計劃
59、標準下對于可信度的要求后制定自己的標準。整合行業目標和時限性目標。定期報告轉型計劃目標推進情況。我們將根據監管要求報告進展,每年報告一次。如果轉型計劃發生任何重大變化,我們將遵循我們的NZBA承諾對初始轉型計劃作出更新。(德意志銀行高管)我們研究了良好轉型計劃應具備的特征。我們分析了CSRD、ISSB、SEC、TPI等發布的相關標準和法規以明確共同點,從而了解轉型計劃應當納入的關鍵內容,以保證可信度。(荷蘭國際集團高管)轉型規劃不是一勞永逸。在初始轉型計劃發布后,我們愿意公開取得的進展。隨著標準、數據可用性以及客戶行為的變化,我們又納入前瞻性信息,并展望將如何進一步擴大轉型計劃的內容范圍,如納
60、入融資排放量。(德意志銀行高管)我們認為轉型迫在眉睫,也支持各類轉型舉措,然而,各個利益相關者對于進展的期望不同,我們需要平衡廣泛期望。與此同時,由于界定客戶轉型規劃性質和范圍的規范有限,我們正努力克服挑戰。這類信息對于可靠衡量和報告我們的轉型計劃至關重要。我們與客戶保持互動,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支持其轉型,同時獲取推進自身戰略所需信息。(標準銀行集團高管)治理以及組織協調和跨職能協同的力度似乎是組織實際整合水平的驅動因素。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235.待討論的關鍵議題及后續工作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24領先銀行的凈零轉型規劃實踐正在快速演變,其中不少銀行已經從中獲益。
61、前期經驗表明,轉型計劃制定和實施的核心戰略重點有助于推動價值創造。通過推進業務模式(重新)定位、跨職能整合、高效信息管理、客戶參與和關系發展以及聲譽管理等一系列內外部活動,組織競爭地位能夠得到提升。各監管機構對轉型計劃的關注點不同,反映出不同機構要求有別。一些權威機構表示會重點評估轉型使金融機構面臨的潛在風險和對其戰略定位的影響,思考對于投資者保護的啟示,或是審視轉型推進對金融穩定性的潛在影響。NGFS在近期報告中呼吁發布全球性指引,以期提升轉型規劃方案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進而為多種用例提供支撐。重要的是,NGFS還明確提到“針對具體的轉型計劃用例制定框架固然可行,但銀行需要制定多個版本的轉型計
62、劃才能滿足不同需求,需要遵循的標準又各不相同?!?1評估轉型計劃可信度(并制定方案確保從不同維度合理評估可信度)正日益成為銀行、監管機構和各利益相關者的優先要務。銀行既是轉型計劃的使用者,也是轉型計劃的制定者,因此可信度評估對其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銀行正努力搭建內部框架和分析方法,用以評估來自客戶和交易對手方的轉型相關信息;披露方面,銀行正著力制定宏大且可行的計劃這需要平衡不同目標,并最大限度降低潛在聲譽風險。此次初步揭示出市場關注的一些關鍵問題,也提出一系列議題,可引導各界就行業和監管優先事項展開討論。相關議題包括:i)如何動態監控進展和評估目標及轉型計劃;ii)用于分析外部因素(包括宏觀
63、經濟趨勢或其他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最可靠得當的方法是什么;iii)哪些關鍵因素會影響特定行業和國家/地區實現轉型目標的可能性。這將為銀行評估支持實體經濟脫碳的最佳戰略提供參考。銀行須把握業內轉型規劃實踐發展動向以加強認知和洞察,進而推動各利益相關者就公開發布的轉型計劃的目標、用例和內容(包括衡量指標)達成共識。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25聯系人曾浩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銀行業及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電話:+86 21 6141 1821 電子郵件:李曉晨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主管合伙人電話:+86 21 6141 1099電子郵件:宋汀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審計及鑒證合伙人電話:+86 1
64、0 8512 4490電子郵件:沈奕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服務經理電話:+86 10 852 07471電子郵件: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26尾注1.IPR,“Quarterly Forecast Tracker Update of energy and land use policy developments July 2023 to March 2024”,April 9,2024.2.Climate Action Tracker,“No change to warming as fossil fuel endgame brings focus onto false so
65、lutions”,December 5,2023.3.University of Oxford,“80%of world economy now aiming for net-zero but not all pledges are equal”,November 2021,last accessed April 30,2024.4.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Credible Transition Plans:The micro-prudential perspective”,April 2024.5.Institute of Int
66、ernational Finance,“The Role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the Net-zero Transition:Assessing Implications for Policy,Supervision and Market Frameworks”,October 10,2023.6.NGFS“Connecting Transition Plans: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firms”,April,2024.7.NGFS“Stocktake on Banks Transition Plans and their R
67、elevance to Micro-prudential Authorities.”,May,2023.8.The IIF collaborated with the NGFS in late 2023 on the information gathering as part of this work,including through a survey and series of virtual roundtables with a range of small,medium,and large banks and insurers across different jurisdiction
68、s to further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financial industry views.9.NGFS“Transition Plan Package”,April,2024.10.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Technical document“Credible Transition Plans:The micro-prudential perspective”,Figure 4.11.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zero,“Financial Inst
69、itution Net-zero Transition Plans:Fundamentals,Recommendations,and Guidance”,November,2022.12.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Net-Zero Banking Alliance”,last accessed April 25,2024.13.Net-Zero Banking Alliance,”Guidelines for Climate Target Setting for Banks”,April,2024.14.Science Based
70、 Targets,“Financial Sector Science-Based Targets Guidance,”August,2022.15.CDP,“CDP Technical Note:Reporting on Climate Transition Plans”,February 2023.16.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Directive(EU)2022/2464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4 December 2022 amending Regulati
71、on(EU)No 537/2014,Directive 2004/109/EC,Directive 2006/43/EC and Directive 2013/34/EU,as regards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December 16,2022.17.European Financial Reporting Advisory Group,“ESRS E1 Climate Change”,last accessed April 30,2024.18.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Proposal for a D
72、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and amending Directive(EU)2019/1937,”March 15,2024.19.United Nations,“Paris Agreement”,2015.20.EBA Consultation Paper,“Draft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ESG risks”,January 18,2024.21.US Securities an
73、d Exchange Commission,“The Enhance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Final Rules”,March 6,2024.22.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Principles for Net-Zero Financing&Investment,”September,2023.23.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Consultation Paper on Guidelines on Transition Planni
74、ng(Banks),”October,2023.24.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FRS S2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June,2023.25.Transition Plan Taskforce,“Sector Guidance”,last accessed April 30,2024.26.Australian Government The Treasury,“Climate 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exposure draft legislation”,l
75、ast accessed April 30,2024.27.Bangko Sentral ng Pilipinas,“Circular No.1085,”April 29,2020.28.External Reporting Board,“Aotearoa New Zealand Climate Standards”,November 29,2023.29.GFANZ 2023,“Scaling Transition Finance and Real-economy Decarbonization”,December,2023.30.Forbes 2024,“Study Claims Glob
76、al Temperatures Have Already Exceeded Critical 1.5C ThresholdHeres Why”,February 2024.31.NGFS“Transition Plan Package”,April 2024.探索與創新方案 聚焦銀行凈零轉型實踐27關于德勤 德勤中國是一家立足本土、連接全球的綜合性專業服務機構,由德勤中國的合伙人共同擁有,始終服務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前沿。我們的辦公室遍布中國31個城市,現有超過2萬名專業人才,向客戶提供審計、稅務、咨詢等全球領先的一站式專業服務。我們誠信為本,堅守質量,勇于創新,以卓越的專業能力、豐富的
77、行業洞察和智慧的技術解決方案,助力各行各業的客戶與合作伙伴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實現世界一流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德勤品牌始于1845年,其中文名稱“德勤”于1978年起用,寓意“敬德修業,業精于勤”。德勤全球專業網絡的成員機構遍布150多個國家或地區,以“因我不同,成就不凡”為宗旨,為資本市場增強公眾信任,為客戶轉型升級賦能,為人才激活迎接未來的能力,為更繁榮的經濟、更公平的社會和可持續的世界開拓前行。Deloitte(“德勤”)泛指一家或多家德勤有限公司,以及其全球成員所網絡和它們的關聯機構(統稱為“德勤組織”)。德勤有限公司(又稱“德勤全球”)及其每一家成員所和它們的關聯機構均為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實體,相互之間不因第三方而承擔任何責任或約束對方。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每一家成員所和它們的關聯機構僅對自身行為承擔責任,而對相互的行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德勤有限公司并不向客戶提供服務。請參閱http:/ by CoRe Creative Services.RITM181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