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健協會: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5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保健協會: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56頁).pdf(5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國 民 免 疫 力 認 知 調 查 報 告 2020 年 12 月 rQsNrRnQwPqRqPnMqNsPrP8OcM6MmOqQmOmMeRnMpNjMtRsP7NnMpRNZmPyQwMmOoM 目 錄 一、摘要 . 1 二、調查背景 . 2 三、調查方法 . 3 (一) 樣本選擇 . 3 (二) 問卷設計 . 4 四、調查結果 . 5 (一) 免疫力概念認知 . 5 1. 95%受訪者認可免疫力的重要性 . 5 2. 超 83%受訪者不了解免疫力內涵 . 7 3. 免疫力相關信息獲取渠道:醫院為主,媒體為輔 . 9 (二)免疫相關疾病的認知 . 10 1. 過半受訪者不夠了解免疫力水平
2、與疾病的關系 . 10 (三)影響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因素的認知 . 13 1. 影響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因素:睡眠+規律作息、營養+運動 . 13 2. 免疫力與健康飲食方式:約 80%受訪者了解什么是健康飲食方式 . 16 3. 免疫力與健康運動方式:約 70%受訪者了解什么是健康運動方式 . 19 4. 免疫力與運動營養補充:約 60%受訪者了解運動前后需補充營養 . 21 5. 免疫力與心理健康:95%受訪者了解心理狀態影響免疫力水平 . 23 (四)受眾對免疫力的認知誤區 . 25 誤區一:免疫應答力越高越好 . 25 誤區二:健康飲食方式等同于盡可能少吃碳水化合物 . 27 誤區三
3、:每天都要做高強度運動才是健康運動方式 . 29 誤區四:運動后只需補充水分即可 . 31 誤區五:保健食品都是騙人的 . 33 (五)受眾在免疫力健康方面的需求與期待. 35 五、小結 . 38 (一)免疫力概念認知:重要但模糊 . 38 (二)免疫力認知差異:老年人認知偏弱 城鄉差異顯著 . 39 (三)國民主流需求:權威科普 . 40 六、建議 . 41 (一)科普內容:加強免疫力內涵認知 . 41 1. 普及免疫力構成 助力“對癥下藥” . 41 2. 重視免疫調節力 科普免疫力健康概念 . 43 (二)就免疫力健康成立項目組 推動免疫力量化指標研究 . 44 (三)行業牽頭 加強科普
4、 . 45 七、附錄 . 47 第 1 頁 一、摘要 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國民更加強烈地意識到了免疫力的重要性。 但與“國民現階段對免疫力認知”的相關研究卻少之又少,很難見到相對權威的免疫 力認知調查報告。 本報告旨在通過線上線下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國民對免疫力這一概念的認 知程度,以及國民在免疫力認知方面容易出現的誤區。 調查結果表明,95%的受訪者認同免疫力(包括免疫應答力和免疫調節力)對健 康的重要性。整體來看,大部分受訪者對什么是健康的飲食行為與健康的運動方式有 所了解。但同時,國民對免疫力的具體概念和組成結構認知較為模糊,對免疫力的具 體內涵缺乏準確的認識,認為
5、免疫應答力就是免疫力,并且認為免疫(應答)力“越 高越好”。同時,部分受訪者對健康生活習慣也存在一定誤區,比如:認為“健康飲 食就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每日一定要做中高強度的運動”、“即便運動量 很大,運動前后也無需另外補充營養”等。 專家認為,經過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國民對免疫力的認知需要進一步提升,應該 進一步區分免疫應答力和免疫調節力對人體的作用,同時注重二者的協同關系?!懊?疫力健康”或者“健康免疫力”相關的知識應被納入居民必備營養健康知識,成為“健 康中國”規劃中的組成部分;免疫領域的行業協會應組建專家團隊,推出免疫力量化 指標、以維持自身免疫力為基準,制定“適量運動”和“合理膳
6、食營養”的量化指標、 協助完善保健食品的免疫功能認證,全方位提升居民免疫力健康意識和免疫力健康水 平。 第 2 頁 二、調查背景 2020 年,新冠疫情讓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按下了“暫停鍵”。這場嚴峻的考驗,讓 國民再次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身體健康的寶貴。研究顯示:在科學防護的前提下, 免疫力較強、身體狀況較好的人感染風險相對較低,感染后痊愈的幾率也更大。這讓 國民對免疫力的關注達到了新的高度,“預防大于治療”、“治未病”等觀念也得到 了進一步的普及。 如今,新冠肺炎的防治已逐漸常態化,如何讓國民更好地了解免疫力就成了重要 課題。隨著國內疫情基本阻隔,后疫情時代的“免疫力大考”才剛剛開始。國家也采
7、 取了多種手段應對這項“考驗”。如:2020 年的全民營養周便以“合理膳食、免疫基 石”為主題,集中普及合理膳食對于增強免疫力的基石作用和相關知識技能。 但截至目前,國民對免疫力這一概念的認知調查尚屬空白。在這場“大考”面前, 國民如何看待免疫力,對免疫力的態度如何,覺得免疫力重要嗎?主要通過什么渠道獲 取免疫力相關信息?存在著哪些認知誤區? 為了解國民對于免疫力的認知和行為,中國保健協會于 2020 年 9 月份成立國 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項目組,開展了為期 3 個月,以“關注人民健康需要 科學提 升免疫力”為主題的專題調研,并圍繞調研數據形成了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 此舉將為各級政府、行
8、業企業、機構、公眾等,提供相應領域的決策性參考,為精準 免疫力科普的內容和渠道,提供優化交流策略。 第 3 頁 三、調查方法 (一)樣本選擇 項目組選取了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廣州市、南京市、武漢市、合肥市、西 安市、鄭州市、昆明市、呼和浩特市、沈陽市、珠海市、保定市、南充市、清遠市共 16 個調查點,涵蓋最具代表性的超一線城市、一二三線城市及部分農村地區。項目組 通過線上發布與線下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調查,累計回收有效問卷 6800 份,其中 線上自填問卷 6200 份,線下一對一面訪問卷 600 份(線下問卷主要解決部分農村地 區的老年群體線上自填難以實現的問題)。整個調查在 2020
9、年 9 月2020 年 12 月 期間完成。 調研對象依據性別維度區分,包含男性 3400 人,女性 3400 人,樣本數占比各 50%;依據年齡維度區分,“90 后”青年群體 2312 人,3055 歲的中年群體 2312 人, “65 前”即 55 歲以上老年群體 2176 人,樣本數占比分別為 34%、34%和 32%。 調研對象依據地域維度劃分,超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受訪者 2520 人, 樣本占比 37.1%;一二線城市及經濟較發達城市群(南京市、武漢市、合肥市、西安 市、昆明市、珠海市)受訪者 2660 人,樣本數占比 39.1%;三線及以下城市(保定 市、南充市、呼和浩特
10、市)受訪者 1460 人,樣本占比 21.5%;農村地區(沈陽市農 村、重慶市農村、清遠市農村、鄭州市農村)受訪者 160 人,樣本占比 2.4%。 第 4 頁 (二)問卷設計 問卷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受訪者基本信息、免疫力內涵及信息渠道、免疫 力健康影響、影響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認知,需求與期待。一是受訪者基本信息, 包含性別、年齡區間、所在地、學歷水平和職業。二是免疫力內涵及信息渠道:包含 受訪者對免疫力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對免疫力內涵的認識程度和了解免疫力相關信息 的渠道。三是免疫力健康影響認知:即受訪者對免疫力下降會導致哪些疾病的認識程 度。四是影響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認知:包含影響
11、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認知、營 養及健康飲食方式認知、運動及營養補充方式認知、心理健康對免疫力的影響認知以 及免疫力相關保健食品的認知與行為。五是需求與期待:即了解受訪者在免疫力相關 知識的提升方面對政府的作為有哪些期待。詳細問卷見附錄。 第 5 頁 四、調查結果 (一)免疫力概念認知(見圖 1-圖 3) 1. 95%受訪者認可免疫力的重要性 數據顯示,95%的受訪者認為維持正常免疫力水平對健康來說是重要的。這說明, 絕大多數人都對免疫力的重要性有所認識。 0.7% 4.3% 95.0% .0%20.0%40.0%60.0%80.0%100.0% 不重要 一般 重要 占受訪者人數百分比 圖 1.
12、 免疫力對健康的重要性認知問卷調查結果 同時,城鄉差異對“免疫力”重要性認知有顯著影響。無論是超一線城市還是一 二三線城市, 都有 90%以上的受訪者選擇了 “重要” , 但在農村, 這一比例只有 76.9%。 除此之外,在年齡與學歷數據維度下,青年群體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相對更能意 識到免疫力的重要性。 專家表示,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以及抖音、快手等視頻類新媒體平臺的涌現, 維持一定水平的免疫力對健康而言重要嗎? 第 6 頁 城鄉在信息獲取便利程度方面的差異正逐漸縮小,但在健康生活意識與接觸可靠信息 源獲取專業知識的能力方面,兩者仍有較大差距。要促進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需要 加強對農村地
13、區的科普,讓農村地區居民進一步提升免疫力健康意識,認識到免疫力 的重要性。 科普:國民常說的免疫力,即免疫應答力,是指機體對于病原體等外來異物及其 信號的反應應答的能力,是機體清除異物等有害物質的能力。正常運轉的免疫系統與 正常的免疫應答力,可以消滅許多外來侵入的病毒和細菌。如果免疫應答力過低,就 不能及時清除人體內的有害物質,容易發生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 國民往往把免疫力簡單地理解為免疫應答力,但其實免疫力包含免疫應答力和免 疫調節力兩個部分。免疫調節力不足同樣會引起一系列問題,如“超敏反應”。此時, 人體的免疫應答力雖然沒有變化,但是由于免疫調節力下降,導致免疫系統的識別功 能發生了異常,
14、會把無害的異物當成敵人,導致哮喘及皮疹等免疫病理性疾病。因此, 維持正常水平的免疫力對于人的健康而言至關重要。 第 7 頁 2. 超 83%受訪者不了解免疫力內涵 免疫應答力(俗稱“免疫力”)一般被認為是免疫功能的主要體現。免疫應答力 并非“越高越好”,而是“需要維持在正常水平范圍內”,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 國民對免疫力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 數據顯示,67%的受訪者認為免疫力越高越好,還有 16.8%的受訪者對此并不確 定,僅有 16.2%的受訪者選擇了“否”。這說明超過 83%的受訪者對免疫力的內涵缺 少準確的認知,相關知識的科普亟待加強。 圖 2. 對免疫力內涵認知的問卷調查結果 在了解
15、免疫力并非“越高越好”的受訪者中,從學歷維度看,學歷在本科及以上 的較多;從城鄉維度看,一線城市及發達城市群受訪者居多;從職業維度看,醫學相 關職業從業者和學生較多。 可以看出,國民雖然對免疫力的重要性有所認知,但對于免疫力的具體內涵, “提 免疫力越高越好嗎? 第 8 頁 升免疫力”應提升到什么程度等問題仍然缺乏了解,獲取的相關知識可能很多但并不 準確。 專家建議, 在進行免疫力健康相關的科普時, 應讓受眾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在讓受眾了解“怎樣全面提升免疫力”之前,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清免疫力的 概念,讓受眾對免疫力有更加科學、全面的認識。 科普:免疫力對身體是非常重要的。免疫
16、力的本質就是免疫系統的功能體現,包 括了免疫應答功能和免疫調節功能,也就是免疫應答力和免疫調節力。 免疫應答力是人體防御機制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人體識別和清除外來侵入的異物 (病毒、細菌等)與體內突變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F代免疫學認為,免疫是 人體識別和排除“異己”物質的生理反應。 但這種應答能力如果過度強大,也會導致機體組織細胞的免疫病理損傷或者內環 境的穩態失調,而引發疾病狀態。因此,免疫應答必須要受到機體及免疫系統的調節。 第 9 頁 3. 免疫力相關信息獲取渠道:醫院為主,媒體為輔 數據顯示,國民最為信任的免疫力相關信息來源首先是醫院,其次是新聞網站, 再次是親朋好友,之后是微信微
17、博等新媒體。綜合來說,國民在免疫力相關知識方面 的信息獲取渠道以線下(醫院/親朋好友)為主,新聞網站、網絡視頻、微博微信等新 媒體渠道次之,再之后是廣播電視、雜志報紙等傳統媒體。 在開放類問卷回答中,也有許多受訪者提到了健康類 app、健康類廣告、學校健 康課程或專業課等信息渠道。 圖 3. 免疫力相關信息獲取渠道的問卷調查結果 由此可見,線上媒體的科普與新聞報道會對國民免疫力認知產生直接影響。專家 學者、行業與媒體需聯手協作,傳遞正確的健康觀念與免疫力知識。 一般從什么渠道獲取免疫力相關的知識? 第 10 頁 (二)免疫相關疾病的認知(見圖 4) 1. 過半受訪者不夠了解免疫力水平與疾病的關
18、系 免疫力是人體抵抗病菌、病毒和消除自身的病變細胞的能力。如果免疫系統出現 問題,就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真菌、細菌及病毒。同時,癌癥的發生發展 一般都與免疫功能紊亂或者障礙有關,免疫應答力和免疫調節力下降都是癌癥發病的 重要因素。 數據顯示,86.1%的受訪者了解免疫力下降是導致人感染傳染類疾病的重要原因, 61.1%的受訪者了解免疫力下降是消化不良,腸胃脆弱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傳染 類疾病患病風險增加、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這兩種后果在受訪者中認知度較高。 但與此同時,過半受訪者不了解免疫力水平下降與腫瘤類疾病患病風險高度相關, 對免疫力下降會增加慢性病的患病風險有所了解的受訪者占比不
19、到 40%。說明整體而 言,受訪者對免疫力下降導致的后果認知還不夠全面,相關知識的科普亟待加強。 第 11 頁 圖 4. 免疫力下降導致的疾病問卷調查結果 科普:免疫系統具有“防御外敵”,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免疫力水平 正常的情況下,免疫系統的防御功能,能夠抵御病毒、細菌、真菌等病原體的感染, 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如果免疫力水平下降,感染這一類疾病的風險就會大幅度增加。 同時,免疫系統還具有免疫監視功能。通過細胞免疫機制,免疫系統可以識別并 殺滅人體內產生的突變細胞。如果免疫監視功能低下,突變細胞未被及時清除,就有 可能發展成為癌癥。 因此,免疫力低下會大幅度增加傳染類疾病和腫瘤類疾病
20、的風險。 除此之外,有部分業界專家認為,亞健康狀態、動脈硬化、三高及心腦血管疾病 等慢性病雖并非免疫應答力低下直接導致,但與免疫調節力水平下降導致的機體內環 境自我穩定功能下降密切相關:很多慢性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是血管壁 第 12 頁 等炎癥反應過程,這些炎癥的發生和持續存在,都是免疫系統調節功能紊亂或者障礙 所造成的,是免疫調節力下降的結果。 第 13 頁 (三)影響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因素的認知(見圖 5-圖 9) 1. 影響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因素:睡眠+規律作息、營養+運動(見圖 5.1圖 5.2) 數據顯示,對于哪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免疫力水平下降,共識度最高 的
21、是“熬夜/睡眠不足”(81.4%)、“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習慣不規律 75.1%、營 養不均衡 70.3%)、 “久坐不運動” (65.0%)以及“長期高度焦慮緊張” (63.6%)。 相應地,受訪者對于“充足睡眠”、“適量運動”、“規律作息”、“均衡膳食” 有助于提升及維持正常免疫力水平,也有較高的認知度,認同人數占比基本都在 80% 以上。 81.4% 75.1% 70.3% 65.0% 63.6% 60.9% 57.9%57.5%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經常熬夜/睡眠不足 飲食不規律 膳食營養不均衡 久坐不運動 長期高度焦慮緊張 抽煙/長
22、期吸二手煙 過量飲酒 飲食高油高鹽高糖 哪些個人生活習慣會造成免疫力水平下降? 圖 5. 1 造成免疫力水平下降的生活習慣因素認知問卷調查結果 占受訪人數百分比 第 14 頁 圖 5.2 生活習慣對提升免疫力的影響因素認知問卷調查結果 相比于國民一般理解中的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等),受訪者對睡眠不足、 飲食不健康、久坐不動、高度焦慮等現代“都市病”導致免疫力水平下降的問題更為 關注。 整體來說,對于什么樣的生活習慣更容易導致免疫力水平下降,年輕人的認知程 度明顯高于老年人,女性的認知程度略高于男性。同時,城鄉認知有較為顯著的差異: 農村地區受訪者對于危害免疫力健康水平的生活習慣的認知側重于
23、抽煙、酗酒等不良 習慣,而城市受訪者對于危害免疫力健康水平的生活習慣的認知更側重于“熬夜/睡眠 不足”、“飲食高油高鹽”、“久坐不動”等都市人常見的不良習慣。 專家表示,在進行改正不良生活習慣,提升免疫力水平相關的宣傳時,可以依據 城鄉差別進行差異化宣傳,如:在面向農村地區進行科普時,應更注重減煙減酒;而 針對城市居住者科普時,應更側重如何紓解壓力、調節飲食習慣、增加運動頻率以及 占受訪人數百分比 第 15 頁 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生活作息規律等。 科普:不良生活習慣為何會導致免疫力下降? 免疫系統的功能受到神經-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調節軸的調節作用,保持著每天 較為固定的節律性活動。生活習慣
24、不規律或者有心理/精神性疾病,都可能對免疫系統 固有的生理節律和免疫調節力產生有害影響,從而加速免疫系統的衰老,引發免疫力 下降。 失眠:失眠主要影響了神經系統功能和日常的生理調節節律兩個方面。其中, 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會受到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軸的作用,失眠會導致這個軸 的調節紊亂。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會受到糖皮質激素釋放的影響,失眠也會導 致人體每日糖皮質激素釋放節律的紊亂, 進而導致免疫系統的功能失調和加速 衰老。 久坐不動:長時間不運動會增加機體的脂肪積累,引發脂肪組織和血管壁的慢 性炎癥,從而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以及血管斑塊形成,同時還可能會引發 2 型糖尿病,提高血糖水平,而高血糖
25、會抑制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功能,導 致免疫力進一步下降。 營養不均衡:營養不均衡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組成成分的合成障礙,導致免疫 細胞的生成減少或者功能下降。 第 16 頁 2. 免疫力與健康飲食方式:約 80%受訪者了解什么是健康飲食方式(見圖 6) 谷類食物、蔬菜水果、肉類蛋奶、豆制品、干果類和油鹽是中國居民平衡膳食 寶塔中推薦的每日營養來源。 數據顯示,約 80%的受訪者對每日攝入蔬果、肉蛋奶和谷類食物的重要性有較為 清晰的認知, 對豆制品、 干果類的攝入重視程度相對不足。 選擇油鹽攝入的人僅有 1/3, 這可能是因為國民比起攝入油鹽更重視減油減鹽,忽視了油鹽同樣是每日必備營養來 源的一部
26、分。 圖 6. 營養來源的認知問卷調查結果 而在被問及“什么樣的飲食習慣有助于維持正常免疫力水平”時,約 80%的受訪 營養均衡的三餐應當包含哪些食物? 占受訪人數百分比 第 17 頁 者能對健康飲食習慣有較為準確的認知,了解飲食品種多樣化、多吃蔬菜水果、少油 少鹽少糖、按時就餐的重要性,并擁有“應及時補充蛋白質等營養素”的自覺意識。 但同時,26.3%的受訪者選擇了“盡量少吃,避免吃碳水化合物”,將“健康飲食” 與“少吃”等同。 科普:人體需要七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膳食纖維、 礦物質以及水分。缺少任何一種營養素,身體都會進入亞健康狀態。這些營養素,許 多是人體不能自身合
27、成的,必須從外界攝入。然而,沒有一種天然食物富含人體所需 的所有營養素,因此飲食結構需要重視食物的多樣性,并有針對性地攝入營養素補充 劑,從而實現人體營養的均衡。 充足的營養攝入對于支持人體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營養不均衡可能會導致免疫 系統組成成分的合成障礙或者免疫細胞的生成減少或者功能下降。例如:蛋白質攝入 不足會導致一些關鍵免疫蛋白合成減少,其中包括免疫球蛋白抗體,這種抗體能與病 毒結合,阻止病毒入侵人體細胞。蛋白質攝入不足時,免疫細胞數量的減少會損害免 疫系統對病毒的響應。這就解釋了為何營養不良的人更易于感染多種病毒,包括流感、 結核、細菌性和病毒性肺炎以及胃腸道感染。 人體每天都需要合
28、成免疫系統的組成成分,這就需要充足的熱量和蛋白質供應, 因此在調整飲食習慣時應注意避免完全不攝入肉類或碳水化合物,防止營養缺乏導致 免疫力水平下降。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是結合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的本國居民合 理膳食指南。寶塔共分五層,各層位置和面積不同,包含了國民每天應吃的主要食物 第 18 頁 種類,反映出各類食物在合理膳食結構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 膳食寶塔建議的各類食物攝入量都是指食物可食部分的生重。各類食物的重量不 是指某一種具體食物的重量,而是一類食物的總量。每天應盡量按照膳食寶塔的搭配 及重量要求來安排一日三餐,以維系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第 19 頁 3. 免疫力與健康
29、運動方式:約 70%受訪者了解什么是健康運動方式(見圖 7) 在均衡膳食之外,適量運動也是提升免疫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國有關部 門的大力倡導以及全民健康意識逐漸加強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養成良 好運動習慣對健康的重要性。 圖 7. 健康運動方式的認知問卷調查結果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訪者(約 70%)對健康運動習慣有較為準確的認知, 了解運動后需保障充足休息、養成持續的運動習慣、做好準備活動、評估自身身體情 況適度運動等運動常識。但同時,也有近 1/4 的受訪者認為“每天必須進行長時間中 怎樣運動有助于保持免疫力水平? 1 = 每天必須進行長時間的中高強度戶外活動 2 =
30、 養成一定強度下長期運動的習慣,避免一次高強度運動后長時間不運動 3 = 運動前要注意做好準備活動(如對肌肉的拉伸等) 4 = 不盲目提高要求,評估自己身體狀況后適度運動 5 = 在運動后保障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營養補充 第 20 頁 高強度戶外活動”是合理的。 從調研中得到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健康運動習慣方面,不同群體有一定的認知差 異。相較而言,青年群體及女性的認知程度更高。在城鄉差異方面,農村地區的認知 相較于城市地區更為薄弱,尤其是在“運動前需做拉伸等準備活動”這一注意事項上, 農村受訪者的認知程度顯著低于城市,僅有 50%左右。 科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英國運動醫學雜志(Bri
31、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發布的有關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最新指南,18-64 歲成人,包 括所有身體活動在內,建議每周進行 150-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 75-100 分鐘 的高強度活動,或中等強度活動和高強度活動的相當量組合。 低強度活動:不會引起心率或呼吸頻率的大幅增加,如散步。 中等強度活動:會增加心率,仍然可以講話但會有些喘,比如快走、跳舞。 高強度活動:會大大增加心率和呼吸頻率。如:騎行、跑步、游泳、搬運重物、 上樓梯、打網球等。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自身運動能力較弱的人,也應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 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進行適當的體
32、育鍛煉來增強體質??梢赃x擇一些強度不是很大但 又有一定強度,且適宜自己的運動,如游泳、快步走、打羽毛球、乒乓球、跳舞、太 極拳等有氧運動。時間可以選在飯后 45 分鐘以后,每次至少堅持運動 35 分鐘以上, 每周 5 次以上,運動強度以感覺身體微微出汗為宜。 暫時達不到目標的人群,建議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鍛煉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 第 21 頁 4. 免疫力與運動營養補充:約 60%受訪者了解運動前后需補充營養(見圖 8) 圖 8. 運動營養補充方式的認知問卷調查結果 相較于日常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受訪者對運動中的營養補充相關知識的認知略 顯薄弱,其中認知度最高的是“運動后需補充電解質、礦物質
33、和維生素”,69%的受 訪者贊同這一觀點。 科普:一般在運動前 2.5 小時左右,可適量飲用 250 毫升左右碳水化合物飲料; 運動前半小時,可飲用含少量碳水化合物的飲料,以維持體內血糖水平,提高機體運 動時的能量供應。 運動前后需如何進行營養補充? 1 = 運動就是為了防止營養過剩,因此運動后只要補充水分即可 2 = 運動中以補充水分為主 3 = 如果運動量大,運動前可以另外補充蛋白質和糖類 4 = 運動后,可以通過蛋白粉等功能性食品另外補充蛋白質 5 = 運動后,可以通過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礦物質和維生素 第 22 頁 在大負荷、長時間的劇烈運動(1 小時以上的運動)中,建議少量多次補充含
34、糖 飲料,同時適當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快速補充能量,提升運動表現。 大負荷運動后 30 分鐘內,建議補充含蛋白粉的低聚糖飲料,并補充復合碳水,助 力營養補充及運動后恢復;運動后 2 小時內,建議合理完成用餐。一日三餐中早餐的 營養攝入尤為重要。 第 23 頁 5. 免疫力與心理健康:95%受訪者了解心理狀態影響免疫力水平(見圖 9) 絕大多數受訪者(95%)了解心理健康對免疫力的重要性。 同時,這一認知與城鄉差異相關度高:根據數據,農村地區有 15.6%的受訪者并 不了解心理健康對免疫力的影響,這一數值顯著高于城市。 5% 95% 標題 否,不會影響 是,會影響 圖 9. 心理健康對免疫力的影
35、響認知問卷調查 專家認為,由于經濟水平差異以及歷史傳統的影響,農村地區居民傾向于認為身 體健康更加重要,心理狀態的好壞可能只是“一時矯情”。同時,相較于城市地區, 農村地區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宣傳以及心理方面的醫療資源也相對更少。 但事實上,心理健康對人的健康狀況會產生較大影響,如果發現自己長時間處于 抑郁狀態,必須予以重視,及時去醫院就診。 心理健康是否會對免疫力產生影響? 第 24 頁 科普:人的心理狀況與生理狀況高度相關,心理因素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 調節網絡,對免疫力產生影響。心理健康或情緒良好對于人體免疫力水平的維持至關 重要,長期的抑郁情緒與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大概率會為免疫力健康
36、帶來不良影響。 第 25 頁 (四)受眾對免疫力的認知誤區 誤區一:免疫應答力越高越好 67.00% 16.80% 16.20% 您認為免疫應答力越高越好嗎? 是(67%)不確定(16.8%)否(16.2%) 圖 10. 免疫力內涵認知答案分布 67%的受訪者認為免疫應答力越高越好 誤區辨析: 在各類健康新聞媒體專欄、養生公眾號里,常有“如何提升免疫力”、“提升免 疫力妙招” 一類的文章, 媒體整體的傳播趨勢可能造成國民對免疫力的印象集中于 “免 疫力越高越好”。 但事實上,免疫應答力并不能無止境地提升,其上限即是免疫系統本身固有的應 答能力,即正常水平的免疫力。因此,一般來說,“提升免疫力”
37、的含義更接近于“如 何避免免疫力下降”,從而清除病原體但不引發免疫病理性疾病。 第 26 頁 為此,在進行“如何提升免疫力”相關的知識科普與信息傳播前,傳播的主體, 無論是企業還是媒體、行業,都應注意先科普免疫力的科學定義,再談怎么進行提升, 讓受眾對免疫力概念有更加正確的認知。 第 27 頁 誤區二:健康飲食方式等同于盡可能少吃碳水化合物 26.30% 健康飲食方式= 盡量少吃,避免吃碳水化合物 選擇誤區選項的人數占比 圖 11. (單一選項)健康飲食方式認知答案分布 在什么是“健康飲食方式”一題中,26.3%的人選擇“盡量少吃,尤其避免吃碳水 化合物” 誤區辨析: “低碳飲食”是一個熱門流
38、行話題,但大量的臨床實踐數據顯示,中國居民膳 食平衡寶塔建議攝入的食物種類及其用量,是按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比例設計的, 某一類營養長期攝入過多或過少,都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 人體每天都需要合成免疫系統的組成成分,這就需要充足的熱量供應。碳水化合 物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熱量的主要來源,長時間不攝入碳水化合物可能會導致身 體熱量不足,抗體和免疫細胞等免疫活性成分產生不足或者功能異常,免疫系統難以 第 28 頁 如常發揮功能,造成免疫力水平下降。 但同時也需要看到,過度的熱量攝入可能會導致脂肪堆積,引發脂肪炎癥,最終 造成脂肪肝、2 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因此,充分及合理的熱量攝入是維持正
39、常免疫力的重要基礎。 專家建議,應盡量按照膳食寶塔建議的熱量要求攝入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個 人日常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超過了膳食寶塔中的建議值,可以適當地進行控制。 如果以減肥為目的,則不宜盲目少吃或戒斷碳水,而應有意識地依據膳食平衡寶 塔攝入多樣營養來源,在減少攝入總量的同時,通過增加蔬菜水果攝入、粗糧代替細 糧、增加水產品與禽肉等優質蛋白攝入等方式改善自身飲食習慣,再配合運動減去多 余的脂肪,這樣才能在減肥的同時保證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第 29 頁 誤區三:每天都要做高強度運動才是健康運動方式 22.60% 健康運動方式= 必須每天進行中高強度運動 選擇誤區選項的人數占比 圖 12
40、. (單一選項)健康運動方式認知答案分布 約 22.6%的受訪者認為必須每天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才有利于身體健康。 誤區辨析: 在整體運動量不足的前提下,國民對于運動的認知更偏向于“中高強度的運動才 算運動”。這樣的認知一方面不正確,另一方面也會打擊自身進行運動的積極性。事 實上,如果不顧及自身身體條件盲目進行高強度運動,讓身體長期處于過度疲勞狀態, 則不僅不能提高免疫力水平,反而會導致免疫活性成分消耗過多,造成免疫力水平下 降。 運動健身前需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全面評估,確定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與運動項 目,回避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運動方式,建議采用游泳、快走等對身體負擔較小的鍛 煉方法。同時
41、,運動貴在堅持,與其偶爾猛跑一小時,不如每天快走半小時。在確保 第 30 頁 身體適應一定運動量后,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再酌情加大運動量。 第 31 頁 誤區四:運動后只需補充水分即可 25.10% 營養補充方式= 運動后只需補充水分即可 選擇誤區選項的人數占比 圖 13. (單一選項)運動營養補充方式認知答案分布 約 1/4 的受訪者(25.1%)認為運動就是為了防止營養過剩,因此運動后只要補充 水分即可。 誤區辨析: 食物中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如: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 水這幾類,醫學上把這些物質稱為營養素。每一種營養素在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或者 在運動訓練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
42、們在人體內都具有極其特殊的、固有的生理功能。 針對中等強度以下的運動,只需掌握好一日三餐飲食中營養素的合理搭配,不需 要進行特別的營養補充。但如果進行長時間、大強度的持續運動,糖的需求量最多, 在消耗了儲備的肌糖原之后,還會消耗體內的蛋白質。糖和蛋白質都是人體內的主要 第 32 頁 能量物質,運動后隨著大量出汗也會丟失體內的礦物質、水分和維生素等營養素,造 成機體恢復慢、免疫力下降,最終可能會導致機體抗感染能力的下降。 因此在大負荷運動期間及之后,除了要及時補充水分外,也應適量補充蛋白質、 復合式碳水、電解質、礦物質與維生素等,以便及時補充體力,快速消除機體疲勞感。 第 33 頁 誤區五:保健
43、食品都是騙人的 數據顯示,為提升免疫力,國民最傾向于購買營養素補充劑類、功能改善類和調 節身體指標類這三種類型的保健食品。功能效果、產品資質與品牌知名度,位列影響 國民保健食品消費決策因素的前三位。 “為自己購買”是大部分受訪者(56%)的主要消費場景。其次是為老人孩子, 以及其他家庭成員購買。同時,60%的受訪者認為,在購買保健食品、維持自身健康 水平上,每月投入家庭總收入的 1%-10%較為合理。30%的受訪者認為支出應在 1% 及以下,9%的受訪者認為應在 10%20%之間,1%的人認為應在 20%及以上。 專家表示, 大部分人選擇在購買免疫力相關保健食品上投入家庭總收入 1%-10%,
44、 還有近 10%的人愿意投入 10%20%,且主要消費場景是為自身購買。一方面這說明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國民更愿意對自身健康進行投資;另一方面說明國民對免 疫力提升與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漸加強。 與此同時,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一些受訪者對保健食品仍然持懷疑態度,認 為“保健食品都是騙人的”。 誤區辨析: 保健食品特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 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 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國家對保健食品實行嚴格的注冊、備案和監督管理制度,由國家市場監管部門進 第 34 頁 行嚴格監
45、管。藍帽子標志是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準的保健食品標志。在國內注 冊銷售的保健食品,必須要有藍帽子標志。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制定的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目錄 (征求意見稿)及其對應的功能評價指導原則,保健食品未來允許聲稱的保健功能主 要有 24 類,其中包括“有助于增強免疫力功能”。 專家表示,國民對保健食品應當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在免疫力提升方面,也不 能忽略保健食品的營養保健功能。普通人可以考慮通過咨詢醫生和專業營養師等方式 了解自身是否缺失某些營養,進而有針對性地補充。在選用保健食品時要認清認準產 品包裝上的“藍帽子”保健食品標志及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依據其功能及適宜人群
46、有 針對性地選擇,并按標簽說明書的要求食用,同時也要積極調整改善自身飲食、運動 等生活習慣。 第 35 頁 (五)受眾在免疫力健康方面的需求與期待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受訪者對加強知識科普的需求最為突出。 現階段,關于免疫力的信息魚龍混雜,自媒體的出現為個體信息傳播提供便利的 對于提升居民免疫力健康水平,政府有哪些可以做的? 圖 15. 受眾對免疫力提升的需求與期待認知問卷調查結果 第 36 頁 同時,也讓官方的權威信息淹沒在了“信息?!敝?。受眾對于海量信息缺乏辨識能 力,也缺乏直接接觸更加科學、權威的知識渠道,很容易被誤導。 因此,專家建議,行業和企業應積極配合政府,同心協力,建設權威的知識
47、平臺, 如行業協會官網開設科普專欄、建立針對公眾常見疑問匯集權威答案的線上“免疫力 百科全書”等,并通過大規模的線上線下宣傳增加此類平臺的“可達性”,讓受眾能 夠在有疑問時第一時間查詢到權威結果。同時,對于個別惡意傳播錯誤信息的自媒體, 行業也需配合政府,及時進行糾偏與管制。 在獲取更加準確的信息之外,受訪者的需求還集中在更完善的社區環境和社區診 療。社區是健康的“一線”,其活動區是許多人的固定健身場所,而社區診所是許多 人“生小病”時最直接的求助對象。因此,完善社區健身場所建設、定期清洗、翻新、 增加運動設備,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確保社區診所的正常運轉,將有助于讓國民提升 自身健康水平。 在硬
48、件條件之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F階段,國家對心理健康越來 越重視: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中,“心理健康促進行動”與“合 理膳食行動”、“全民健身行動”等行動并列為需要落實的重大行動。根據有關數據, 這一行動與公眾的需求是吻合的。未來,政府可以進一步引導公眾加強對心理健康的 重視,強調心理健康對改善免疫力水平的重要意義,消除“精神類疾病就是自己想不 開”的誤區,減少病恥感,讓更多人主動關注自身精神健康。 同時,也有近一半的受訪者選擇了功能更加多樣化的保健食品?,F有的保健食品 功能較為集中,在免疫力越發被重視的情況下,國民對于專門改善身體狀況、提升免 第 37 頁 疫力的
49、保健食品需求猛增。這就倒逼保健食品類企業在確保安全性與質量的前提下, 進一步研發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 第 38 頁 五、小結 在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后,我們可以看出: (一)免疫力概念認知:重要但模糊 歷經疫情一“役”,國民進一步認識到了免疫力的重要性。但同時,國民對免疫 力的概念認知也是模糊的,大多數人雖然對于免疫力下降帶來的后果、生活習慣對免 疫力的影響等知識有所了解,也知道要“均衡營養,多多運動”,但并不真正清楚免 疫力的具體內涵、運作的原理,也不能準確掌握“提升免疫力”到底提升的是免疫力 的哪一部分。 專家認為,國民對免疫力的認知需要進一步提升,從一維的初級認知“免疫 力要么高、
50、要么低”,過渡到多維,至少是二維認知,即免疫力不僅包含免疫應答力, 還包含免疫調節力。 對大部分人來說,在物質相對豐富的當下,與營養高度相關的免疫應答力一般都 能保持較高水平,但運動不足、作息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免疫調節力低下卻 因經常被忽視而難以避免?!凹訌娙粘e憻?、保持好的生活習慣,能改善人體的神經 系統、內分泌系統,讓機體抗病及修復能力變強,有效提升人體的免疫調節力”等免 疫力健康相關的基礎知識應被公眾進一步了解。 第 39 頁 (二)免疫力認知差異:老年人認知偏弱 城鄉差異顯著 在對數據進行分析時,我們還看到,無論是對免疫力的重視程度、對免疫力相關 知識的了解還是對健康生活習慣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