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研究】順豐控股-對比美國快遞報告系列一:大國崛起巨頭乘勢而上-210318(3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公司研究】順豐控股-對比美國快遞報告系列一:大國崛起巨頭乘勢而上-210318(31頁).pdf(3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美國產業遷移,帶動快遞覆蓋范圍遷移 國內產業遷移:快遞覆蓋范圍拓展至全國 從十九世紀開始,美國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還伴隨著產業地理的遷移,不少產業從東部逐步轉移到了西部,而產業的遷移必然意味著有大量的人口遷移。 十九世紀以來,美國人口“西進運動”有三個主要時期,時期一:十九世紀初,工業革命和西部淘金熱帶動了人口從東部向西部遷移。時期二:二十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以工業為主的綜合開發時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到西部,礦業、紡織業、鋼鐵、煤炭等工業也開始在西部大力開發。時期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二十一世紀初,主要是以科技開發為主的深度開發時期,美國率先開始了
2、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原子能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為重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而美國西部在該時期,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科技產業。 經歷了兩百年的產業和人口遷移,美國的產業和人口分布逐步集聚在了東西海岸兩側,經濟地理結構形成了“U 型線”, “U 型線”外 50%的土地分布了美國86%的人口,美國廣闊且分散的經濟地理結構極大地催生了美國的快遞物流需求。 國際產業遷移:快遞覆蓋范圍拓展至全球 制造業也存在摩爾定律,即每隔 20-30 年就會經歷一次產業轉移,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自動升級一次。自制造業產生以來,全球范圍內出現過 4 次大規模的制造業遷
3、移: 第一次大遷移(二十世紀初),由美國接棒英國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受益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美國,當時國內工業發達程度已超過英國,其充沛的勞動力、廣闊的地域面積等優勢使得美國的標準化生產高速發展,承接了大量來自英國的制造業。 第二次大遷移(二十世紀 50 年代),由日本接棒美國承接全球制造業?;趶团d日本工業化的考慮,美國決定將日本作為西方的“亞洲工廠”加以改造。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的制造業以年均 13.2%的速度發展,這個速度是德國和法國的兩倍,美國和英國的三倍,日本以較高效完備的國家工業協作體系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 第三次大遷移(二十世紀 70 年代),由亞洲四
4、小龍接棒日本承接全球制造業。亞洲的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承接了全球大量的產業轉移,一躍成為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 第四次大遷移(二十世紀 90 年代),中國接棒亞洲四小龍承接全球制造業。80年代起中國的工業總產值以每年 15.3%的速度增長,同時臺資和港資制造業開始進入中國。中國制造業的GDP比重從1952年的18%提升至2010年的40%,鋼鐵、水泥、煤炭、計算機等行業的產量世界占比超過 50%,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大趨勢下,UPS 和 Fedx 也順勢加速走出國門、拓展國際業務。&nbs
5、p;在制造業全球化遷移的過程中,美國處于主導地位,美國各行業企業主動走出國門、拓展國際業務、尋找國際合作伙伴。隨著貿易全球化的推進,美國進出口金額在 GDP 中的占比從 1970 年的 10%提升至 1980 年的 20%。 物流是輔助行業,伴隨著美國企業進出口業務的增多,全球貨物運輸需求也越來越多,UPS 和 Fedex 兩大快遞物流服務商也順勢開始大力拓展國際業務。 UPS 于 1975 年首次走出“國門”,正式開始經營加拿大的國內物流業務;1975年末,第一次在美洲以外的德國發展業務。通過一系列布局、收購等,截止到1989 年底,UPS 已經能夠在 175 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業務。Fedex 也從 1978年開始拓展國際業務,截止到 1988 年,Fedex 也在 90 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