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從德國水泥發展看中國水泥行業“碳中和”前景分析報告.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年從德國水泥發展看中國水泥行業“碳中和”前景分析報告.pdf(2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11 年,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 7 個省市開啟碳排放交易試點,將電力行業全部納入試點范圍。2021 年 2 月 1 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標志著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結合之前發布的20192020 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和納入 20192020 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意味著我國首次從國家政策層面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落實到企業。重點排放名單中涉及到率先試水的 2225 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之所以選擇發電行業率先試水一方面由于發電行業碳排放占到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約 40%,另一方
2、面電力行業排放數據較為完整,統計體系較為完善。但依照我們此前的推盤,按照發電端清潔能源對化石能源替代實現減排的大邏輯,預計長周期看,制造業排放將成為碳交易新的存量大戶,水泥更是因為從原料分解到生產工藝都會產生 CO2 的客觀工藝現狀成為主要關注行業之一。此前生態環境部面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曾表示,十四五期間,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也將陸續“入局”碳排放交易??紤]到水泥行業擁有良好碳排放數據,有可能優先納入中國碳交易市場。水泥作為傳統制造業產品差異化有限,龍頭企業能拉開差距的著力點往往在于成本。結合此前第一部分提到的龍頭企業參與智能化改造縮減生產成本的大背景,未來行業成本曲線或更加陡峭化,龍頭企業有望進入“智能化降本買碳指標”的循環,總成本波動有限,而無智能化改造能力的企業將承受環保改造和碳指標交易所帶來的噸成本額外的增加,行業出清將大幅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