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協會:超融合數據中心網絡白皮書(1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協會:超融合數據中心網絡白皮書(19頁).pdf(1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3.2.2 全生命周期自動管理收益分析在數據中心的整個生命周期中,80% 以上的時間都是在運維,運維效率決定了數據中心的運行效率。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數據中心中積累了數量繁多、功能各異的網絡輔助管理軟件,在運營商場景中,歷史上使用過的工具數量甚至可超過千種。這些運維工具可分為四大類別,網元管理類、網絡配置類、狀態監控類、數據分析類。多套運維工具獨立運行,一方面功能覆蓋有限,只能解決運維生命周期某個階段的問題,端到端效率改進有限;另一方面運維數據和分析結果在不同工具間不能共享,無法及時分析出端到端的故障根因,運維人員需要介入進行二次分析,導致業務體驗難以管理,網絡部門收到的用戶投訴一半以上與業務體
2、驗有關。當網絡管理層實現管理、控制、分析能力融合后,基于統一的 Telemetry 大數據實現網絡的管理界面融合,一套智能運維系統可以實現從規劃、建設、維護、優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減少或者無需人工二次介入。以業務發放為例,網絡部署耗時可從 35天降低為數分鐘,顯著提升業務部署效率。3.2.3 全場景服務化融合收益分析化,企業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通常使用敏態與穩態業務雙架構。穩態業務如核心交易系統和財務系統對可靠性、連續性以及安全性要求較高;而數據庫、人工智能計算、高性能計算業務則更加關注整體性能。通常情況下,將穩態業務部署在私有云上運行更加可靠、高效、安全。敏態業務指對計算要求相對較低,但對擴展性靈活性要求較高的 Web、APP 等應用。該類業務通常采用 DevOps 模式,升級頻繁,波峰波谷極有可能導致計算資源忙閑不均。因此,這部分業務部署到公有云上運行更加經濟高效。數據保存在私有云,Web、APP 等應用部署在公有云,將成為數據中心業務的新常態。但是跨云業務當前嚴重依賴人工在多云間進行網絡配置,單個應用耗時需要 2 周。如果采用多云業務服務化調度方案,對多云間的網絡進行自動化編排、業務發放、配置仿真校驗,則單個應用的開通效率可以提升 40%。除了優化成本提升效率外,多云算力調度可最大化實現數據要素跨區域流通,滿足節能減排、綠色轉型的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