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防軍工行業導彈需求趨勢與產業鏈分析報告(3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年國防軍工行業導彈需求趨勢與產業鏈分析報告(30頁).pdf(3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紅外末制導多用于中近程導彈,紅外探測器為導引頭核心部件紅外制導為被動式制導技術,主要應用于中近程導彈紅外制導方式已發展多年,多應用于中近程導彈。紅外制導技術是利用紅外探測器捕獲和跟蹤目標自身輻射的能量來實現尋的制導的技術。在各種精確制導體系中,紅外制導因其制導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隱蔽性好、效費比高等優點,在現代武器裝配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廣泛發展為反坦克導彈、空地導彈、地空導彈、空空導彈、末制導炮彈、末制導子母彈等中近程導彈的主要制導方式,同時在中遠程導彈中,紅外制導作為末端復合精確制導的一部分,也逐漸開始大規模應用。紅外制導的發展與紅外探測器技術的發展以及所攻擊的
2、目標性能有關, 至今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技術路線:紅外點源制導和紅外成像制導,從對應紅外導引頭來看,大致可分為 4 代。第 1 代紅外導引頭(紅外點源制導):第 1 代紅外(點源)制導導彈,導引頭采用非制冷硫化鉛探測器,單個旋轉掃描,工作波段在 13 m,靈敏度低,抗干擾能力差,作用距離近,只能探測飛機的噴氣發動機尾噴管紅外輻射,攻擊范圍局限于目標后方狹窄的扇形區域。典型產品如美國的“響尾蛇”AIM9B 及俄羅斯的 SA7 等。這一代導彈只能利用調制盤的調制信息從空間上、能量上區分目標和背景,因此不具備抗紅外誘餌干擾的能力。第 2 代紅外導引頭(紅外點源制導):采用制冷銻化銦探測器,工作波段在
3、35 m,采用圓錐掃描,增大了作用距離和攻擊范圍,實現了后半球尋的攻擊或中距攔射,改進了調制盤并提高了位標器的跟蹤能力,同時在信號處理電路上進行了改進,使這一代導引頭的作戰性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典型產品有美國的“響尾蛇”AIM9D 及俄羅斯的 SA14、 SA16 等。這一代導彈具備有限的抗紅外誘餌干擾的能力。第 3 代紅外導引頭(紅外點源制導):第 3 代紅外(點源)制導導彈,采用制冷銻化銦探測器,工作波段在 35 m,采用十字交叉/玫瑰花掃描等體制,具有探測距離遠、探測范圍大、跟蹤角速度高等特點,有的還具有自動搜索和自動截獲目標的能力,同時具備全向攻擊能力。典型代表是美國的 AIM -9L
4、、“毒刺 RAM”、法國的“西北風”、俄羅斯的 SM18、R73 等。這一代導彈可以從空間上、能量上細分目標和背景,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第 4 代紅外導引頭(紅外成像制導):第 4 代紅外(成像)制導導彈,采用制冷銻化銦或碲鎘汞線列陣或多元凝視焦平面成像探測器,工作波段在 35 m 或 812m,通過采用成像制導技術探測目標和背景的溫差形成紅外圖像進行探測、識別和鎖定,大幅度提高了探測能力,可以全方位探測、攻擊目標。其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探測距離遠、隱蔽性好、制導精度高,可發射后不管、全天候工作。典型的有美國 AIM 9X、德國的 IRIS T、法國的米卡、以色列的怪蛇5 等。這一代導彈可以從紅外圖像輪廓、紅外輻射、運動軌跡上細分目標和背景,具備極強的抗干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