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醫藥行業軟鏡市場規模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5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年醫藥行業軟鏡市場規模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56頁).pdf(5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軟鏡系統包括主機、鏡體、耗材、周邊設備等。狹義上的“軟鏡”由主機(圖像處理 器、光源、顯示器)和鏡體(胃鏡、腸鏡、支氣管鏡等)組成,但在實際使用中,需要和 軟鏡耗材(止血夾、組織刷、圈套器、高頻電刀等)、周邊設備(送氣設備、送水設備、 洗消設備等)等組成軟鏡系統才能進行日常的診療活動。廣義上的“軟鏡設備”包括主機、 鏡體和周邊設備。 軟鏡設備技術核心在于光學成像和鏡體制造技術,需要搭配多種耗材完成診療活動。 軟鏡主機的冷光源所發出的光經鏡體內的導光纖維導入受檢體腔內,鏡身前端裝備的微型 圖像傳感器(CCD/CMOS)接受到體黏膜面反射來的光,將這些反射光轉換成電信號。圖 像處理器通過圖像信號處
2、理后,在監視器上顯示出受檢臟器的內鏡圖像。軟鏡設備技術核 心在于光學成像和鏡體制造技術,但需要搭配活檢鉗、止血夾、ESD 電刀、ERCP 等多種 耗材才能完成診療活動。軟鏡耗材可以分為基礎耗材和專用耗材。通過軟鏡設備和耗材的配合,可以完成各類 診療術式。其中,有一類耗材,應用領域廣泛,幾乎在大部分的診療術式中都要使用,需 求量較大,我們稱為“基礎耗材”。其余的耗材則專用于某一類術式,為“專用耗材”。 1)硬管式內窺鏡時代(1806-1932 年):1806 年,德國法蘭克福的 Bozzini 制造了一 種以蠟燭為光源和一系列鏡片組成的器具,用于觀察動物的膀胱和直腸內部結構,雖未用 于人體,但其
3、開啟了硬管式內鏡發展的時代。1868 年德國醫生庫斯莫爾發明的胃鏡也存 在一定的缺陷,即自然光源太弱和硬質鏡身造成的檢查痛苦和消化道穿孔危險。1879 年 柏林泌尿外科醫生 Nitze 研制出了第一個含有光學系統的內窺鏡,其前端含有一個棱鏡, 當時該內窺鏡僅被用于泌尿系統,即被用作膀胱鏡。 2)半可屈式內窺鏡時代(1932-1957 年):在解決內窺鏡的光源問題之后,如何提高 窺鏡的柔軟性以減輕患者檢查的痛苦和觀察范圍是另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1932 年,德 國人 Schindler 與器械制作師 Georg Wolf 合作研制出第一個半可屈式胃鏡,命名為 Wolf-Schindler 式胃鏡。它的光學系統由 48 個透鏡組成,前端具有可曲性,可在胃內的彎 曲 30 度到 40 度,使醫生能清晰地觀察胃粘膜圖像。Wolf-Schindler 式胃鏡的問世,解決 了胃鏡檢查的巨大阻礙,開辟了胃鏡檢查技術的新紀元,從此拉開了半可屈式內窺鏡的序 幕。1950 年日本 Olympus 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胃內照相機,被視為軟式胃鏡的雛形。此 后,許多人對 Wolf-Schindler 式胃鏡進行了改造,使之功能更為齊全。我國最早可使用的 半可屈式胃鏡出現在 195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