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衡認證:風電場發電量評估指南(3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鑒衡認證:風電場發電量評估指南(34頁).pdf(3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風力發電機組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風力驅動葉輪旋轉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再通過傳動系統驅動發電機發電。因此一個風電場發電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風電場所在位置的風速大小和風電機組的發電性能。除此以外,風電機組的健康狀況、風電場的運維效率和質量、風電場的自用電情況以及外部電網對風電場的限電等因素也會直接影響風電場的發電量。對于一個未運行的風電項目來說,已知的信息包含風電場內的測風數據、機位點信息和每個機位處的風電機組機型。因此,對未運行風電場進行發電量評估也基于以上信息展開。風資源是決定風電場發電能力的“先天條件”。如上文所述,一個地區的風速大小由不同尺度大氣運動疊加而成。這包括由于地球自轉、海陸分布造成的大
2、尺度運動、由于大尺度內部不穩定或下墊面熱力和機械強迫產生的中尺度運動、也包括由于局地地形地貌和熱力特征產生的更小尺度的運動。因此不同地區的風速特征會有較大差別,同一位置不同時刻的風速也存在晝夜差異、季節差異、年際差異及年代際差異等。因此為了獲取風電場位置的風資源特征,通常情況下,在風電場建設之前,需要在場址內樹立測風塔(如圖2和圖3),進行場址內風速測量。但受到項目時效性限制,這種短期測風只進行幾個月到一年多的時間。由于風電場評估的發電量是風電場整個運營期內(20年或25年)的平均發電量,因此需要利用長期數據對測風數據進行長期修正以包含風速的年際變化特征。因為局地地形地貌影響,一個風電場內不同機位點處的風速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即使是在平坦地形,風電機組的尾流影響也會導致同時刻各機位點的風速有差異。因此測風塔的風速只能代表測風塔處,在對風電場的發電量進行評估時,有必要計算每個機位處的風速情況。各機位處的風速可通過測風塔結合風電場內的地形地貌特征由流體力學仿真模型計算得到。在計算完場址內各機位處的風資源之后,還需要結合機組功率曲線、風電機組可利用率、控制及湍流強度影響等各種因素計算折減后的凈發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