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經濟學雜志:從采礦到市場:比特幣交易費用的演變(英文版)(1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金融經濟學雜志:從采礦到市場:比特幣交易費用的演變(英文版)(19頁).pdf(1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我們研究了交易費用在比特幣區塊鏈從基于采礦的結構向基于市場的生態演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我們發展了一個博弈論模型來解釋導致交易費用出現的因素,以及解釋礦工和用戶的戰略行為。我們的模型強調了采礦報酬、交易費用、價格和等待時間所起的作用,討論了福利問題,并檢驗了微觀結構特征(如外生結構約束)如何影響區塊鏈上用戶參與的動態。我們提供了模型預測的實證證據,并討論了比特幣演變的含義。從各種指標來看,比特幣不再是一種金融好奇心。從2009年1月創世紀(genesis)50枚比特幣的交易來看,目前流通的比特幣數量已超過1700萬枚。據估計,全球共有3500萬個比特幣錢包,有10萬家公司接受比特幣支付,其中一些
2、是通過新發行的比特幣借記卡。2017年11月7日,主要比特幣交易所的日交易量首次突破創紀錄的50億美元,2017年12月20日,所有加密貨幣的交易量均超過500億美元。盡管交易量已從創紀錄水平下降,但仍相當可觀,2018年11月28日的交易量為204億美元。最近的一項研究(見Hileman和Rauchs,2017)估計,1000萬人現在持有相當數量的比特幣作為金融資產。大約有10467個活躍的全球比特幣節點,每個節點都包含一個完整的比特幣區塊鏈副本。2008年,比特幣區塊鏈被設想為一個分散的、不可信任的數字貨幣和支付系統,通過最初在Nakamoto(2008)中提出的一套復雜規則在全球范圍內運
3、行。比特幣生態的基礎是礦工,他們在創造新的比特幣和驗證區塊鏈上的交易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挖掘涉及使用專門的計算機硬件來找到一個特定的數學哈希函數,成功的回報是以新的比特幣支付。這類支付的金額,以及各種參數,例如潛在計算問題的難度,甚至可以開采的比特幣總量,都是從外部指定的。比特幣協議還明確規定了這些支付和難度參數的動態調整過程。買家和賣家自愿將這些交易費用附加到比特幣交易中,以確保其交易包含在礦商附加到區塊鏈的交易區塊中。盡管這些費用仍然不是礦商總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但交易費用的內生發展反映了比特幣區塊鏈從基于采礦的一套規則向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條件的市場化系統演變的重要一步。目前還不太清楚的是,這種轉變會有多成功。本文研究比特幣交易費用的演變。我們構建了一個框架來理解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費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比特幣區塊鏈的動態。研究比特幣生態是復雜的,因為它涉及礦工和用戶的戰略行為,所有這些行為都被包裝在一套外部規則中。我們發展了一個博弈論模型來解釋導致交易費用產生的因素,以及礦工和用戶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的模型還強調了比特幣價格、等待時間和基于采礦的收入(稱為區塊獎勵)所起的作用。然后,我們提供了實證證據,支持我們關于等待時間對費用影響的理論結論,并對這些影響的大小進行了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