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保監會:2021中國影子銀行報告(2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銀保監會:2021中國影子銀行報告(28頁).pdf(2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影子銀行并不是新生事物,部分業務有較長的發展歷史。上世紀80年代,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始設立。1997年10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出臺,證券投資基金開始大規模增長。2002年起,商業銀行陸續開展理財業務。在這一時期,各類機構主要還是圍繞自身業務經營范圍發展,產品之間的邊界劃分較為清晰,影子銀行整體規模不大。2008年以后,影子銀行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貨幣政策由趨緊轉向適度寬松,并取消了對金融機構信貸規模的硬性約束。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9.6萬億元,M2和M1分別增長27.7%和32.4%,為90年代以來最高。但隨著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和地
2、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積累,貨幣政策開始收緊,同時加強對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總量、節奏和結構的管理,貸款增速和投向均受到嚴格約束。在這一背景下,為規避宏觀調控和監管,銀行將資產大量移到表外。各類跨市場、跨行業的影子銀行因而迅速增長。尤其是,銀行理財與信托公司的“銀信合作”業務急劇膨脹。銀行利用理財資金購買信托公司的信托計劃,信托計劃再以信托貸款方式投向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僅2010年上半年,銀信合作業務就由年初的1.4萬億元猛增至2.08萬億元。證券資管、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將非標債權納入投資范圍,銀證合作、銀基合作、銀證基合作快速發展。委托貸款也異化為貸款出表的重要通道,相當一部分是“假委托
3、”。這一時期影子銀行業務大多是銀行主導,信托、基金、證券、保險主要是通道方,資金大部分投向非標債權。2013年,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占全部理財的比例高達27.49%。監管部門發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設置了比例限制。影子銀行的重心開始轉向表內同業業務,產生了同業三方回購、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信托受益權等新的合作方式。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從2012年末的3.6萬億元,躍升至2016年末的23.05萬億元。買入返售資產一路攀升,2014年中期達到10.5萬億元的歷史峰值。資金信托規模從2012年末的6.98萬億元,快速擴張至2016年末的17.46
4、萬億元。另外,互聯網金融產品和網絡借貸P2貸款等新型業務模式也異軍突起。市場統計,我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規模從2013年度的16萬億元猛增至2017年度的143萬億元。余額寶于2013年6月上線,到2017年末凈資產已高達1.58萬億元。受金融體系結構、金融深化程度以及監管政策取向等因素影響,我國影子銀行經歷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與其他經濟體不同的特點。第一,以銀行為核心,表現為“銀行的影子”。這是由我國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所決定的。我國銀行業資產一直占金融業總資產的90%左右。正是因為銀行業資產規模龐大,影子銀行資產端和負債端均與銀行密切相關。從負債端看,銀行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和
5、影子銀行資金的主要提供方。例如,基金公司私募資管業務一半資金來源于銀行,資金信托40%以上的資金完全依賴于銀行。從資產端看,影子銀行的客戶絕大部分是銀行的客戶,實質為通道業務??梢?,中國的影子銀行具有“銀行中心化特征”。發達經濟體的影子銀行以共同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為核心,資金較少直接來源于銀行體系。例如,美國共同基金2019年底受托管理資產規模為17.7萬億美元,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所有參保銀行18.65萬億元總資產規?;鞠喈?。第二,以監管套利為主要目的,違法違規現象較為普遍。各類機構利用監管制度不完善和監管標準不統一游離于監管邊緣,在所謂的“灰色地帶”大肆從事監管套利活動。另
6、外,還存在大量“無證駕駛”,形成了“全民辦金融”的小環境。例如,互聯網金融平臺本應只承擔信息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但事實上卻從事貸款等資金信用活動,并長期處于監管真空地帶。第三,存在剛性兌付或具有剛性兌付預期。多數產品承諾保本或保最低收益。有的還與投資人簽訂“抽屜協議”,承諾剛性兌付。有的在產品銷售過程中隱藏風險,夸大收益,不及時充分披露信息,造成“買者自負”難以真正落實。第四,收取通道費用的盈利模式較為普遍。發達經濟體影子銀行主要是交易型模式,借助回購、賣空、做市等工具賺取利差收益。我國影子銀行產品大多是認購持有到期,流動性低,以量取勝,拼市場份額。賺取通道管理費是盈利的主要來源。第五,以類貸款為主,信用風險突出。發達經濟體影子銀行投資范圍廣泛,以標準化資產為主,信用違約風險較低。資金大多通過互相拆借,回購等市場手段獲取,面臨集中大額贖回的流動性風險。我國影子銀行絕大部分是銀行貸款的替代,但客戶評級標準顯著低于貸款客戶,無論是融資來源還是資金投向都承擔直接的信用風險,且風險大于銀行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