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國商會:2021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8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上海美國商會:2021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80頁).pdf(8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雙循環”戰略看法不一:部分企業認為該戰略體現了中國力求實現自給自足的決心,但同時也限制了國外品牌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另一種積極的解讀聲音認為,中國市場依然會接受外國品牌,但前提是這些品牌的產品都必須為“中國制造”。第三種觀點則將雙循環戰略看作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旨在促進消費,并將經濟發展重點從出口轉向其他領域。當被問及“雙循環”戰略將對企業的營收產生何種影響時,表示“還不確定”的企業占比最高(42.3%)。認為其將對營收“產生正面影響”的企業比例(30.2%)遠超預計“產生負面影響”的受訪企業(6.2%)。這或許可以說明,任何能夠擴大中國內需的政策都將對企業產生裨益。此外
2、, 21.3% 的受訪企業表示該戰略對其營收“不會產生影響”??v觀全體行業,對該戰略影響看法最消極的行業是硬件技術、軟件與科技服務行業(25%),非消費類電子行業(20%)緊隨其后。政府此前已出臺了政策鼓勵本地企業盡可能采用本土技術 / 產品,因此外資科技類公司免不了會認為雙循環戰略會進一步加速本土技術發展,占據更多市場份額。反觀化工行業,57.9% 的受訪企業表示雙循環戰略將對其營收“產生正面影響”?;A設施建設升級以及不斷發展的本土電子行業(尤其是汽車電子零部件領域)需要使用大量化學品,這或許是造成化工行業樂觀情緒的原因之一。醫療與衛生行業中,半數(50%)企業也同樣將雙循環戰略視為正面影
3、響。受益于疫情解封后的消費熱情釋放以及政府和汽車經銷商同步出臺的購車優惠政策等因素推動,乘用車銷量自2020 年春末起開始飆升。此輪增長態勢持續至去年年底,大力提振了汽車行業及相關供應商。汽車市場單月銷量雖然在 2020 年 12 月走高見頂后出現回落,但直至今年 4 月,銷售年同比增長表現依舊亮眼。汽車銷量增長雖有所放緩,但背后反映出的行業動向卻令人鼓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速遠超汽車市場的整體水平該類汽車在 2021 年 7 月占整體新車銷售比例的近 14%之高。不少汽車行業分析師認為這一數字將在 2022 年前達到 20%,提前完成政府設下的 2025 年目標任務。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前
4、景,大部分受訪車企都表示樂觀,更有 17.4% 的汽車企業將中國視為全球首要投資目的地。不過,汽車制造商及其供應商目前都面臨著電氣化轉型的挑戰。反觀不少本土初創企業不受固有的汽油產品工程思路所負累進入市場伊始便具備天然的競爭優勢。同時,傳統的中國汽車制造商能熟練因應中國政府的各類政策,因而在電氣化發展的跑道上遙遙領先。值得注意的是,65% 的受訪汽車企業認為本土同業競爭對手的市場化速度更快,但表示中國汽車公司的產品質量仍有待提高的企業也占到了相同的比例。本土制造商所帶來的競爭威脅涉及諸多方面。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初創企業將汽車看作普通消費品,主動避開與傳統經銷網絡的合作,選擇直面消費者進行銷售。近
5、期的行業報告顯示,71% 的中國消費者愿意通過互聯網平臺購置汽車,而有相同意愿的人群比例在美國僅為42%。中國新興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尚處起步階段,他們在制造初期就將科技整合到產品之中,而非僅在現有的系統基礎上額外疊加新的技術。由此,非中國制造商只有具備了高效的新技術整合能力,才有可能超越其本土同業競爭者。另一方面,今年的全球芯片短缺也意味著在華汽車企業無論是內資或是外資企業都需要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芯片供應鏈管理之中。疫情在去年上半年對汽車銷售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39.1% 的受訪企業在 2020 年縮小了在華投資規模;情況在今年出現轉折,沒有任何車企表示將繼續減少在華投資。盡管如此,調查報告顯示,仍有 26.1%的受訪企業打算將原定在中國的投資轉移至其他國家(地區),目的地首選東南亞。而促使車企增加在華投入的主要推力則是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雖然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利潤率相對于使用內燃機的汽車更低,但此類車型所能帶來的銷售量卻極具吸引力。前路雖然崎嶇,未來尤可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