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生態環境廳:2023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省生態環境廳:2023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1頁).pdf(2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23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目錄第一篇綜述.2第二篇生態環境質量.9第一章環境空氣.9第二章地表水環境.10第三章海洋環境.13第四章土壤環境.14第五章自然生態.14第六章農村環境.16第七章聲環境.17第八章固體廢棄物.19第九章輻射環境.19 2 第一篇綜述2023年,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扎實開展主題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美麗江蘇建
2、設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PM2.5濃度33微克/立方米,連續3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國考斷面水質優比例92.9%,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連續2年達到優級水平。太湖連續第16年實現安全度夏,水質藻情為近十六年以來最好,上半年首次達到良好湖泊標準;近岸海域海水優良面積比例達92.7%,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值。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6年保持類,主要通江支流斷面水質優比例達100%,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連續4年獲得優秀等級;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達93.0%。一、牢牢把握“國之大者”,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生態環境保護高位推動。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3、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全面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實施意見,3 省政府與生態環境部簽署 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一輪部省共建合作協議。長江大保護成效顯著。115個通江支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好于類,同比改善1.7個百分點,其中類水質斷面占73.0%。出臺江蘇省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持續抓好1.6萬個排污口溯源整治,統籌推進“4+1”污染治理工程、沿江產業轉型升級、岸線整治和生態修復,完善水生態監測網絡和考評體系。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年度整改
4、任務圓滿完成,我省正面典型案例全國最多。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發展,聯合建立空氣質量會商、預測預報機制。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取得重要進展。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保持在類和類;總磷濃度為0.052毫克/升,總氮濃度為1.09毫克/升,同比分別下降17.5%和9.9%。出臺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圍繞行動方案細化分解100項具體任務,省委常委會每季度聽取工作情況匯報,省政府每月現場調度推進。太湖流域五市共實施太湖治理工程項目488個,完成年度投資238億元。聚焦太湖上游地區,全面收嚴40條主要入湖河流及關聯骨干河流總磷、總氮控制目標,扎實推動太湖流域控源減污、
5、減磷控氮。建成生態清淤智能裝備平臺,率先在全國制成太湖流域精準溯源“熱力圖”,對流域2萬余家涉磷企業分類開展規范化整治并建立“磷賬本”,完成6970家企業的規范化整治。4 二、深入開展治污攻堅,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完成年度重點治氣、治水工程1.6萬余項。全省1億余噸鋼鐵產能基本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噸鋼利潤約為全國平均水平6倍左右;完成1.7萬余家企業活性炭治理設施排查及27個碼頭泊位、276個儲罐治理。推進近2000家家具制造、船舶修造等企業源頭替代。推動火電、鋼鐵、垃圾焚燒發電等排放大戶友好減排。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開展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
6、持續推進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出臺重點行業工業企業雨水排放環境管理辦法,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累計完成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130萬畝、農田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46.6萬畝。印發江蘇省美麗海灣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130個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南京秦淮河、常州天目湖、蘇州吳淞江入選國家美麗河湖優秀案例,鹽城大豐川東港入選國家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累計完成1459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及“回頭看”,實施7個國家級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項目。完成727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達51.0%,同比提升9.0個百分點;103條納入國家監管清單
7、的農村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88條,為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間整治任務打下堅實基礎;實施425個農村環境整治項目,超額完成國家目標任務。全省重點建設用地年度安全利用率達100%。104個地下水國考點位中V類水質點位數減少3個。系統保護修復自然生態。全省95%的縣 5(市、區)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記錄物種數達6903種。與浙江省共同啟動環太湖“昆蒙框架”實施聯盟,推動國家“山水工程”34個子項目和第一批8個“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建成生態安全緩沖區67個,累計入選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4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增至10個。加
8、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出臺“無廢城市”建設獎勵辦法,印發“無廢園區”建設工作方案,制定江蘇省固體廢物全過程環境監管工作意見,超過10萬家企業納入過程監管。建立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門協調機制,全省1.2萬家企業完成化學物質環境信息填報和審核工作。大力提升環境基礎能力水平。率先制定“十四五”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全年發布生態環境相關標準16項。持續開展城鎮區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實施618項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重點工程,新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83萬噸/日、新改建管網1872千米,新增工業廢水處理能力50萬噸/日,建制鎮實現污水垃圾處理等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全覆蓋,危廢利用處置能力達2009萬噸/年。初
9、步建成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為基礎架構的高水平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全面建成全省“1+1+13”的大氣超級監測站網,印發全國首個省域基層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規范化建設工作方案并獲生態環境部全國推廣。三、堅持服務中心大局,全力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提質增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印發實施江蘇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 6 案,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36.4%。對1400家重點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評選第二批綠色發展領軍企業134家,環保信用評價參評單位增至24萬家。完成八大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碳核查,鹽城市、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5個地方(園區)入選國家首
10、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全力服務重大項目。年度共審批環評項目1.2萬余個,總投資約2.35萬億元,同比增加9.2%。在全省161個園區開展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工作試點,累計審批1200多個項目,平均縮短審批時間14天。幫扶基層惠企紓困。創新推出“環基貸”,“環保擔”入庫項目總投資520億元,“環保貸”總規模308.2億元,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約2.8億元。出臺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處罰清單,全年不予處罰1132件,從輕處罰2382件。持續深化制度改革。出臺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服務高質量發展十項措施等,制定全國首個省級“EOD”實施方案,授信總額200.9億元。全省168家省
11、級以上工業園區基本實現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全覆蓋,限值限量管理系統入選全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優秀案例。建立省市縣三級總量指標儲備庫和排污權交易平臺,完成排污權交易419筆,金額2841萬元?!敖K省推動大氣污染高水平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并進”調研成果被全國大氣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以簡報形式報送國務院辦公廳,生態環境部2次在江蘇圍繞“綠色金融”等工作召開現場推進會。7 四、加大督察執法力度,推動解決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抓好中央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扎實推進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3411件信訪件辦結率98.9%。國家督察成效典型案例匯編收錄我省正面典型案例全國最多。持續
12、抓好省級督察和專項督查。修訂環境監察管理辦法、制定派駐監察辦法等,對徐州、常州、鹽城和泰州4市開展例行督察,首次將督查范圍拓展到省林業局、省農墾集團等省級部門及國有企業,對太湖和洪澤湖、駱馬湖開展專項督查,督促地方建立污染源清單、治本措施清單,推動突出問題整改。緊盯水、氣環境質量改善核心目標,對排名靠后的點位開展“末位拔點”行動,強化重點監察和幫扶督導,幫助地方解決問題。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效能。在全國率先與公安機關聯合建立聯勤中心,組織開展太湖安全度夏、大氣污染治理異地幫扶等專項執法行動。連續開展六輪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異地暗訪行動,覆蓋13個設區市86個縣。開展“兩治一提升”專項行動,累計
13、檢查噪聲、異味點位74萬余次,督促整改問題12萬余起。深化非現場執法,將4925家企業納入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全省現場執法檢查次數同比下降30.0%。全省生態環境信訪量同比下降12.9%,其中越級赴京到省同比下降25.4%,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持續提升。五、聚焦群眾權益保護,講好美麗江蘇故事提升安全水平。持續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主旋律。舉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講 8 大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百題百答”等活動,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生態環境廳基地正式揭牌運行,產出理論成果26篇。加快推進江蘇省生態文明學院建設,執法、監測、應急等
14、比武基地高標準、規范化運行。印發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的行動方案,修訂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政校聯動上好中小學“生態文明第一課”;連續五年開展“長江大保護 綠色共成長”活動、“薔薇花信”等活動,開展“美麗江蘇江河湖海青藍行”系列主題活動,以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宿遷耿車“蝶變”等為主題進行長篇報告文學創作,讓美麗江蘇建設成果可感可知、深入人心。用好新媒體矩陣,我省“雙微”在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名列前茅。全力防范與化解生態環境領域風險隱患。出臺全省生態環境安全與應急管理“強基提能”三年行動計劃,推進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防范體系建設,完成全省135條重點河流應急處置方案編制,55個重點園區基本具
15、備三級防控能力,3個園區三級防控體系“一園一策一圖”入選生態環境部首批試點名單,數量全國最多。2023年各類突發事件同比下降13.7%。有力保障核與輻射安全。在全國率先深入開展輻射安全標準化建設,制定工業射線探傷、醫療、放射性同位素等5大領域建設指南。持續做好輻射環境質量監測、核電環境監督性監測,完成海洋輻射年度監測任務。9 第二篇生態環境質量第一章環境空氣2023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在合理區間內小幅波動,較疫情前的2019年改善明顯。PM2.5濃度連續3年以省為單位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1.1 空氣質量全省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為79.6%,與2022年相比,提升0.6個百分
16、點,較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71.4%)提升8.2個百分點1。13個設區市優良天數比率介于69.3%84.5%。全省環境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分別為33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濃度分別為1.0毫克/立方米和169微克/立方米。與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6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對照2023年生態環境部印發的江蘇省生態環境指標計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和PM2.5濃度均達目標要求。1采用扣除沙塵異常超標天后比率與2022年
17、及2019年進行對比。10 1.2 酸雨2023年,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為4.0%,降水年均pH值為6.08,酸雨年均pH值為5.07。全省有5個設區市監測到發生不同程度的酸雨,酸雨發生率介于1.3%26.4%。與2022年相比,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下降0.3個百分點,降水酸度和酸雨酸度同比基本持平。與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酸雨平均發生率下降11.7個百分點,降水酸度和酸雨酸度分別減弱10.7%和9.3%。第二章地表水環境2023年,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保持優級水平2。國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類比例再創考核以來新高,長江干流全線水質連續6年穩定達類,太湖連續第16年實現安全度夏。2.1 國省
18、考斷面納入“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210個地表水斷面中,年均水質達到或好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92.9%,無劣于類斷面,達到國家指標計劃要求,與2022年相比,水質達到或好于類斷面比例上升1.9個百分點。納入江蘇省“十四五”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的655個地表水斷面(含國考斷面)中,年均水質達到或好于類斷面比例為2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環辦201122號),類水質比例90%,水質狀況為優;75%類水質比例90%,水質狀況為良好;類水質比例75%,且劣類比例20%,水質狀況為輕度污染;類水質比例75%,且20%劣類比例40%,水質狀況為中度污染
19、;類水質比例60%,且劣類比例40%,水質狀況為重度污染。11 96.6%,無劣于類斷面,達到省定考核目標要求,與2022年相比,水質達到或好于類斷面比例上升0.6個百分點。2.2 飲用水水源地全省飲用水以集中式供水為主。全省128個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2023年取水總量約為75.74億噸,主要取水水源為長江和太湖,取水量分別占取水總量的47.8%和15.3%。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評價,全省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取水水質全部達標(達到或好于類標準)。全年各次監測均達標的水源地有120個,占93.8%。2.3 太湖流域根據國家監測數據統計,20
20、23年太湖湖體總體水質為類,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平均濃度分別為類和類,總磷和總氮平均濃度均處于類,與2022年相比,總磷、總氮濃度分別下降17.5%和9.9%。2023年310月安全度夏期間,衛星遙感監測共計發現藍藻水華聚集現象53次,藍藻平均聚集面積57平方千米/次,最大聚集面積234平方千米。與2022年同期相比,發生次數減少51次,平均和最大聚集面積分別縮減45.7%和50.8%。15條主要入湖河流中4條水質達類,11條水質為類。流域內206個重點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類數量為199個,占96.6%,與2022年相比,上升1.0個百分點。12 2.4 長江流域2023
21、年,江蘇省長江流域總體水質穩定在優級水平。長江干流江蘇段各斷面水質均符合類,長江主要支流各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好于類,與2022年相比,長江干支流水質保持穩定。2.5 淮河流域2023年,江蘇省淮河流域水質保持優級水平?;春痈闪鹘K段各監測斷面年均水質均達到或好于類。流域內主要河流、湖庫監測斷面中,水質達到或好于類斷面占95.7%,與2022年相比,上升0.4個百分點。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22個評價斷面中,有20個年均水質達到類,與2022年相比,增加1個。調水干線9個斷面中,有8個水質達到或好于類,與2022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沂沭泗水系(江蘇境內)水質總體為優。127個監測斷面中,有122個
22、水質達到或好于類,占96.1%,與2022年相比,上升2.4個百分點;類水質斷面數量占3.9%,無類、劣于類水質斷面。2.6 京杭大運河2023年,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水質總體為優,沿線各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好于類,與2022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13 第三章海洋環境3.1 近岸海域水環境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95個國控水質監測點位中,達到或好于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二類標準的海水面積比例為92.7%,三類面積比例為4.5%,四類面積比例為1.0%,劣四類面積比例為1.8%,優良(一類、二類)海水面積比例超過國家考核目標28.5個百分點。2023 年,全省入海河流水質總體為優,國
23、考入海河流斷面年均水質達到或好于類比例為 97.0%,與 2022 年相比,上升3.1 個百分點。3.2 海水浴場2023年79月監測結果顯示,連云港市連島海濱浴場和蘇馬灣海水浴場水質等級為“優”、“良”的監測次數占比分別為13.5%、84.6%,游泳適宜度為適宜游泳或較適宜游泳;水質等級為“差”的監測次數占比1.9%,與2022年相比,海水浴場總體水質持續向好。3.3 蘇北淺灘生態監控區2023年,蘇北淺灘生態監控區的27個海水點位中,優良(一類、二類)海水水質點位比例為85.2%,三類水質點位比例11.1%,四類水質點位比例3.7%,無劣四類水質點位。27個點位的海洋沉 14 積物質量均符
24、合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GB 186682002)第一類要求。蘇北淺灘生態監控區的浮游植物多樣性級別為“豐富”3,大型浮游動物、中小型浮游動物多樣性級別均為“一般”,大型底棲生物的多樣性級別為“貧乏”,與2022年相比,均保持穩定。第四章土壤環境2023年,全省對778個“十四五”國家土壤監測網點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包括背景點82個、基礎點663個、重點風險監控點33個。參照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評價,污染物含量低于風險篩選值的點位有737個,占比94.7%,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第五章自然生態5.1 生態狀況依據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
25、)(環監測202199號)規定的生態質量指數(EQI)綜合評價,2023年江蘇省生態質量達到“二類”4。5.2 水生生物狀況5.2.1 淡水水生生物3海水中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H)分級標準:H 3.0為“豐富”,3H 2為“較豐富”,2 H 1為“一般”,1H 0為“貧乏”,H=0為“極度貧乏”。4EQI70為一類,55EQI70為二類,40EQI55為三類,30EQI40為四類,EQI3.0為“優秀”,3.0H 2.0為“良好”,2.0H 1.0為“中等”,1.0H 0為“較差”,H=0為“很差”。16 浮游植物:共監測到170種,主要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平均生物密度為4
26、.81106個/立方米,生物多樣性指數均值為3.94,多樣性級別為“豐富”。浮游動物:共監測到45種(不包括18種浮游動物幼體),主要優勢種為腹針胸刺水蚤和中華哲水蚤,平均生物密度為316.00個/立方米,平均生物量為176.63毫克/立方米,生物多樣性指數均值為2.92,多樣性級別為“較豐富”。大型底棲生物:共監測到85種,平均生物密度為23.34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為22.35克/平方米,生物多樣性指數均值為1.17,多樣性級別為“一般”。潮間帶生物:共監測到90種,平均生物密度為70.69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為67.77克/平方米,生物多樣性指數均值為1.67,多樣性級別為“一般”。
27、第六章農村環境2023年,全省在13個設區市中的76個縣(市、區)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6.1 農村環境空氣全省開展空氣質量監測的136個村莊,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1.3%,與2022年持平。出現超標的污染物為臭氧(O3)、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17 6.2 農村水環境全省開展監測的16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好于類比例為100%,與2022年相比,保持穩定。184個縣域地表水監測斷面(點位)中,水質達到或好于類比例為88.6%,與2022年相比,上升0.7個百分點。6.3 農村土壤環境“十四五”期間需開展監測的530個農村土壤環境質
28、量監測點位已于20212022年按要求完成一輪監測。依據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評價,500個點位的污染物含量低于土壤風險篩選值,占比94.3%。第七章聲環境2023年,全省晝間聲環境質量與2022年相比基本持平,夜間聲環境質量較上一輪監測(2018年)6略有下降(平均等效聲級略有上升);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與2022年相比略有下降。7.1 區域聲環境全省設區市晝間區域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5.5分貝(A),同比基本持平,夜間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47.3分貝(A),較上一輪監測(2018年)升高1.0分貝(A),晝、夜間區域噪聲均處于三級(一般)水平
29、7。6根據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 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HJ 6402012)監測頻次要求,夜間監測每五年1次,上一輪監測時間為2018年。7根據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 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HJ 6402012)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等級劃分,晝間平均等效聲級(?d):?d50.0為“一級(好)”,55.0?d50.1為“二級(較好)”,60.0?d55.1為“18 影響全省設區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的主要聲源均為社會生活噪聲,晝間、夜間占比分別為55.5%和55.8%,其余聲源依次為交通噪聲、工業噪聲和施工噪聲。7.2 功能區聲環境依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評價,全省設區市功能區聲環
30、境晝間、夜間平均達標率分別為95.4%和85.8%。14(4a、4b)類功能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分別為87.5%、97.0%、96.5%、98.8%和100%,夜間達標率分別為74.3%、92.8%、93.8%、78.0%和100%。與2022年相比,功能區聲環境晝間平均達標率下降2.2個百分點,夜間平均達標率下降1.7個百分點。7.3 道路交通聲環境依據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 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HJ6402012)監測及評價,全省設區市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65.7分貝(A),與2022年相比基本持平,夜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7.2分貝(A),較上一輪監測(2018年)上升1.2分貝(A)
31、,晝、夜間交通噪聲強度均為一級8,聲環境質量為好。監測路段中,聲強超過道路交通噪聲強度二級限值(晝間70分貝(A),夜間60分貝(A))的路段分別占監測總路長的11.9%(晝間)和32.5%(夜三級(一般)”,65.0?d60.1為“四級(較差)”,?d65.0為“五級(差)”;夜間平均等效聲級(?n):?n40.0為“一級(好)”,45.0?n40.1為“二級(較好)”,50.0?n45.1為“三級(一般)”,55.0?n50.1為“四級(較差)”,?n55.0為“五級(差)”。8根據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 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HJ 6402012)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劃分,晝間平均等效聲級(
32、?d):?d68.0為“一級(好)”,70.0?d68.1為“二級(較好)”,72.0?d70.1為“三級(一般)”,74.0?d72.1為“四級(較差)”,?d74.0為“五級(差)”;夜間平均等效聲級(?n):?n58.0為“一級(好)”,60.0?n58.1為“二級(較好)”,62.0?n60.1為“三級(一般)”,64.0?n62.1為“四級(較差)”,?n64.0為“五級(差)”。19 間),晝間超標路段比例同比上升3.5個百分點,夜間超標路段比例較上一輪監測(2018年)上升11.0個百分點。第八章固體廢棄物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109座,其中焚燒、水泥窯
33、協同、等離子、超臨界氧化等處置設施80座,焚燒處置能力229.5萬噸/年,填埋處置設施29座,填埋處置能力77萬噸/年,全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306.5萬噸/年,同比增長13.8%。2023年,全省辦理危險廢物移入審批708項、危險廢物移出審批1388項,省內經營單位申報處置危險廢物量為83.0萬噸。全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企業共8家,年處理能力為1153.9萬臺,分別位于南京、常州、蘇州、南通、淮安和揚州6市。2023年共拆解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613.6萬臺,其中廢電視機占29.6%、廢冰箱占20.0%、廢洗衣機占19.5%、廢空調占18.1%、廢電腦占12.8%。第九章輻射環境20
34、23年全省輻射環境66個國控點和222個省控點監測結果表明:環境輻射劑量率處于當地天然本底漲落范圍內;空氣、土壤、近岸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以及長江、太湖、淮河等重點流域水體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中總、總活度濃度低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規定 20 的指導值;電磁輻射環境監測點監測結果低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規定的公眾曝露控制限值。田灣核電基地外圍輻射環境狀況總體良好,周圍環境輻射劑量率,空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介質中與設施活動相關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及濃度總體處于歷年漲落范圍內。全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區周圍環境輻射劑量率處于當地天然本底漲落范圍內,空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介質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及濃度處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及濃度未見異常。公報數據來源及評價說明本公報中數據來源主要為生態環境部門監測網絡數據。遙感數據來源為國產高分及資源系列、歐洲哨兵系列、美國Terra/Aqua、日本Himawari-8等衛星遙感數據。評價依據為國家標準、國家環境保護行業標準、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有關監測與評價技術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