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十四五物流業發展規劃(3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十四五物流業發展規劃(31頁).pdf(3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2 安徽省“十四五”物流業發展規劃 物流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作用。為推動物流業提質增效降本、高質量發展,根據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一、規劃基礎(一)發展現狀(一)發展現狀“十三五”以來,我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推進物流降本增效,取得積極進展,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保障作用顯著增強,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了積極貢獻。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綜合實力持續增強。2020 年全省物流相關行業增加值達到5487.5 億元,較 2015
2、 年翻了一番多;社會物流總額達到 70213億元,年均增長 5.2%。各類市場主體快速成長,A 級物流企業達到 232 家,較 2015 年增加 113 家,其中 5A 級物流企業達到5 家。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降至 14.7%,較 2015 年降低 2.1 個百分點,降幅高于全國 0.8 個百分點。物流結構加速優化。物流結構加速優化。冷鏈物流高速發展,冷庫容量達到 280萬噸??爝f業務量躍升至 22 億件,“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 41%。3 民航貨物吞吐量達到 9.3 萬噸,是 2015 年的 1.7 倍。建成一批醫療、生活物資應急物流基地。多式聯運深入推進,蕪湖港寧波港江
3、海聯運班輪、蚌埠連云港鐵海聯運班列等投入運營,合肥崗集、馬鋼物流入選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樞紐載體日益夯實。樞紐載體日益夯實。合肥等 5 地獲批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蕪湖港口型物流樞紐、合肥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納入國家建設名單,合肥、蕪湖、馬鞍山入選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蕪湖、亳州入選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華源現代物流園、合肥商貿物流園獲批為國家示范物流園區,省級示范物流園區達到 21 個。流通網絡加快構建。流通網絡加快構建。高鐵運營總里程居全國第一位,成為全國第二個“市市通高鐵”省份。公路總里程位居長三角第一位,“五縱九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加速形成。航道通航總里程達到5777 公里,其中
4、高等級航道 1802 公里。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加快建設,蕪宣機場建成通航,“一樞五支”機場發展格局初步形成。2020 年合肥中歐班列開行 568 列,進入全國第一方陣??萍假x能積極推進??萍假x能積極推進。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以及網絡貨運、共同配送、智能倉儲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合肥京東亞洲一號、聯寶無人倉、蕪湖港集裝箱無人智能堆場等加速涌現,全省郵政快遞全自動分揀處理中心達到 31 個,南陵獲批為全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合肥維天運通入選國家級骨干物 4 流信息平臺試點單位。發展環境逐步改善。發展環境逐步改善。出臺物流降本增效、促進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減稅降費,加快
5、要素集聚。推動全省港口航道資源整合,組建省港航集團。積極參加國家物流樞紐聯盟、長三角物流聯盟。推進物流市場監管規范化,改善服務質量,提高運營效率。開展社會物流統計,定期發布物流業景氣指數,合理引導社會預期。也要看到,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省物流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是物流供給能力亟待提升,冷鏈、應急等物流服務存在薄弱環節,物流組織化、集約化、網絡化程度不夠高,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較少。二是物流服務質量亟待改善,物流業與制造業及其他產業融合深度不夠,現代供應鏈發展滯后,標準規范推廣應用不足。三是物流運行效率亟待提高,鐵路、水路貨運占大宗物資中長
6、距離運輸比重較低,跨運輸方式、跨作業環節銜接轉換效率不高,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仍然高于長三角平均水平。(二)發展環境(二)發展環境 展望“十四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力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省委省政府聚力推進“三地一區”建設,對我省物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我省拓展物流業發展新空間。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我省拓展物流業發展新空間。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指引下,我省處于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樞紐地帶,區位交通、市場腹地、人力資源等優勢凸顯,通過深度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大循環,推動物流業加快發
7、展,可以在需求牽引服務供給、高質量服務供給創造新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中實現更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有利于我省增強物流業發展新動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有利于我省增強物流業發展新動能??萍紡娛〗ㄔO扎實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新型智能裝備廣泛應用,將為我省物流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助力物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形成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智慧物流服務體系。同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明確,有利于物流業綠色轉型,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有利于我省探索物流業協同新路徑。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有利于我省探索物流業協同新路徑。國家大力
8、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我省發揮左右逢源雙優勢,完善互聯互通的綜合運輸體系,暢通內聯外通的物流通道,開拓協同發展新局面。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扎實推進,有利于我省發掘物流業服務新價值。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扎實推進,有利于我省發掘物流業服務新價值。國家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對現代物流供應鏈提出更高要求。6 立足我省實際,聚焦主導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強化物流支撐能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有利于我省培育物流業發展新優勢。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有利于我省培育物流業發展
9、新優勢。物流領域“放管服”改革以及交通強省建設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性開放加快開展,有利于依托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改革開放平臺,推動物流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激發市場活力。二、總體思路(一)指導思想(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東中部地區連片市場優勢,聚焦提質、增效、降本,大力發展供應鏈物流、民生物流和物流新業態新模式,做強物流樞紐,促進產業集聚,提高運行效率,助力全社會物流成本整體下降,加快建設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現代物流網絡,為打
10、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提供有力支撐。(二)發展原則(二)發展原則 樞紐牽引、聯動成網。樞紐牽引、聯動成網。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和“三地一區”建設,統籌物流與區域、產業、消費、城鄉協同布局,大力推進物流樞紐建設,強化物流網絡高效聯動,構建“通道+樞紐+7 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創新驅動、數字賦能。發揮科技創新優勢,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牽引,加快物流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積極布局智慧物流新基建,推動物流服務質量變革、效率變革與動力變革。綠色低碳、安全韌性。綠色低碳、安全韌性。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倡導綠色物流理念,提高物流業
11、節能減排和集約發展水平。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應急物流體系,保障戰略物資供應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以人為本、民生優先。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圍繞更好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適應內需擴張、消費升級趨勢,強化社會民生物流保障,優化完善快遞物流網絡,補齊農村物流設施和服務短板,更多更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平臺思維,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戰略規劃和政策引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活力,提高物流業發展質量效益。(三)主要目標(三)主要目標 到 2025 年,物流業提質增
12、效降本取得積極進展,物流規模結構、運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在全國物流網絡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初步建成物流強省。8 物流設施能力大幅改善。物流設施能力大幅改善?!叭龣M四縱多輻”物流通道更加便捷,物流樞紐功能更加完善,物流設施網絡更加均衡。新增省級示范物流園區 30 家左右,創建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34個、國家物流樞紐 5 個左右。重點物流領域持續增強。重點物流領域持續增強。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冷鏈物流、郵政快遞效率和品質大幅改善,航空物流、高鐵物流以及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儲備適度、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基本建成。物流服務效率明顯提升。物流服務效率明顯提升。多式聯運、
13、干支倉配一體化銜接更加順暢,跨物流環節轉換、跨運輸方式聯運效率大幅提高。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物流企業,形成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網絡貨運平臺。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降至 12%左右。物流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物流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物流降稅清費取得積極進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物流標準規范體系更加健全,標準化、集裝化、單元化物流設施廣泛應用。物流用地、金融、人才、信用等支撐作用更加有力。專欄 1 “十四五”時期物流業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 標 2020 年2025 年 年均增速/增量1 物流相關行業增加值(億元)5487.5 8000 7.8%左右 2 貨運量(億噸)37.
14、4 45 4%3 鐵路貨運量(億噸)0.8 1 4.5%9 序號 指 標 2020 年2025 年 年均增速/增量4 機場貨郵吞吐量(萬噸)9.3*22.75 20%5 冷庫容量(萬噸)280 700 20%6 快遞業務量(億件)22 65 24%7 社會物流總費用與 GDP 比率(%)14.7 12 8 重點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2 9 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4】10 A 級以上物流企業(家)232 530【300 左右】11 省級示范物流園區(個)21 50【30 左右】注:【】為五年累計數;*不含蕪宣機場。三、空間布局(一)貫通(一)貫通“三橫四縱
15、多輻三橫四縱多輻”物流通道物流通道 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積極適應國土空間開發、產業布局調整、消費空間重構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主動融入國家物流網絡,打造“三橫四縱多輻”物流通道。三橫。三橫。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淮河、滬蓉高速、滬蓉高鐵,打造沿江、沿淮和滬蓉三條橫向物流通道,推進航道綜合整治和港口資源整合,積極發展大宗物資中轉集散和內河集裝箱運輸,加快江淮運河高等級航道建設,實現江淮貫通聯動發展,全面融入長三角地區高等級航道網,強化長江經濟帶上下游經濟聯系,形成長三角輻射聯動中西部的主要物流通道。四縱。四縱。依托國家綜合運輸通道,貫通京滬、京港、京福、鄭杭四條縱向物流通道,強化與滬蘇浙、京
16、津冀、粵港澳大灣 10 區的經濟聯系,加快多式聯運設施建設,完善集疏運設施網絡,推動多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提高物流通道承載能力和轉運效率。多輻。多輻。以合肥為中心,建設完善合寧、合武、合徐、合蕪宣、合安、合鄭、合銅黃等輻射型物流通道,進一步強化合肥、蕪湖、阜陽、蚌埠、安慶等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之間聯系,積極爭創國家物流樞紐,促進物流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二)培育壯大五大物流樞紐(二)培育壯大五大物流樞紐 圍繞“一圈五區”總體發展布局,依托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高質量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促進資源聚合、功能提升、聯動發展,進一步提升在國家樞紐網絡中的能級和地位。合肥物流樞紐。合肥物流樞紐。加
17、大國家物流樞紐創建力度,建設合肥新橋機場區域航空樞紐、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提升中歐班列運行規模和水平,爭創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加速合肥都市圈物流一體化發展,完善都市圈物流配送網絡。蕪馬物流樞紐。蕪馬物流樞紐。做大做強蕪湖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支持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建設,引導蕪湖港和鄭蒲港聯動發展,推進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港口物流樞紐基地。阜陽物流樞紐。阜陽物流樞紐。圍繞糧食、能源資源等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增強阜陽北鐵路貨運能力,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完善商品倉儲、干支聯運、分撥配送等功能,打造全國知名的商 11 貿物流基地。蚌埠物流樞紐。蚌埠物流樞紐。加快生產
18、服務型物流樞紐建設,提升蚌埠東鐵路貨運樞紐、蚌埠淮河航運樞紐功能,推進公鐵聯運、海鐵聯運,打造全國重要的高鐵快運物流中心。安慶物流樞紐。安慶物流樞紐。加快港口型物流樞紐建設,積極發展石化物流、紡織服裝物流和農副產品物流,提升江淮聯運綜合樞紐港、江海聯運航運服務基地功能,建設全國重要的大宗商品儲運加工交易基地。(三)構建便捷高效物流網絡(三)構建便捷高效物流網絡 圍繞“三橫四縱多輻”物流通道和五大物流樞紐,積極優化物流網絡節點,合理布局區域物流中心、分撥中心、配送中心,形成多層級物流網絡體系。加強樞紐間干線運輸對接,支持開行樞紐城市間、樞紐與節點城市間航運班輪、鐵路班列等,協同加密公路支線運輸網
19、絡,增強內河水運支線網絡服務能力,完善機場和港口集疏運體系。專欄 2 區域性物流網絡節點 淮北?;幢?。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農產品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冷鏈物流,建設服務皖北、輻射長三角的區域性物流節點。亳州。亳州。積極發展醫藥物流、糧食倉儲物流、冷鏈物流、電商物流、應急物流、逆向物流等,打造中原城市群重要的物流節點。宿州。宿州。大力發展制造業物流、商貿物流、農產品物流,加快現代物流集聚區、物流園區建設,打造黃淮海地區重要的綜合物流節點。12 淮南?;茨?。積極發展大宗商品物流、電商物流、冷鏈物流、智慧物流,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區域性物流節點。滁州。滁州。推進大江北物流樞紐中心建設,完善綜合物流中心、
20、專業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功能,積極發展制造業物流、商貿物流、快遞物流,打造南京都市圈乃至長三角重要的現代物流節點。六安。六安。積極發展制造業物流、農產品物流、鋼鐵物流、商貿物流,打造大別山革命老區重要物流節點。宣城。宣城。積極發展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電商物流、智慧物流等,建設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綜合物流節點。銅陵。銅陵。加快發展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商貿物流、制造業物流,打造皖中南區域重要的物流節點。池州。池州。大力發展城市配送、大宗商品物流、冷鏈物流,打造皖南地區商貿物流基地和長三角區域性物流節點。黃山。黃山。積極發展農產品物流、商貿物流、快遞物流等,打造對接杭州都市圈、輻射皖浙贛的區域性綜合
21、物流節點。四、產業引導(一)大力發展供應鏈物流(一)大力發展供應鏈物流 充分發揮供應鏈物流在促進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產業升級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助力皖美制造、皖美農品、皖美旅游、皖美味道拓展發展新空間。提升制造業物流服務水平。提升制造業物流服務水平。圍繞十大新興產業領域,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搭建智慧平臺,構建現代供應鏈體系,促進現代流通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支持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協同共建供應鏈,引導物流企業量身定做供應鏈管理庫存、13 線邊物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物流解決方案,爭創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物流供應鏈創新示范企業。鼓勵發展以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資源高度
22、共享為特征的虛擬生產、云制造等現代供應鏈模式,提升全物流鏈條的價值創造水平。積極培育特種物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穩妥發展?;范嗍铰撨\,推動?;肺锪飨驅I化定制、高品質服務和全程供應鏈服務轉型升級。優化跨區域大件物流通道線路,完善大件物流網絡。培育壯大專業化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健全全流程監測追溯體系。完善現代農業供應鏈。完善現代農業供應鏈。服務鄉村振興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供應鏈,加快推動物流與農業協同發展,強化物流對現代農業的支撐帶動作用。發展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采倉配銷”一體化模式。優化農產品供應鏈“最初一公里”,支持在產地就近建設改造具有產后商品化處理
23、功能的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冷庫、產地倉等設施,配備產后清洗、加工、預冷、烘干、質檢、分級、包裝、冷藏等設備,鼓勵建設移動型、共享型商品化處理設備設施,提高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能力。鼓勵和引導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拓展社區服務網點,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圍繞茶葉、藍莓等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加強郵政、快遞物流等合作,暢通農產品“上行”通道。建立基于供應鏈的重要產品質 14 量安全追溯機制,提高消費安全水平。加大農產品供應鏈物流平臺建設,培育一批全程物聯、全鏈可溯、全域可視的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平臺,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支持在糧食主產地區加快建設一批糧食倉儲和物流設施項目。加快建設現代商貿流
24、通體系。加快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和企業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體驗館、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鼓勵購物中心、百貨商店、超市等實體零售企業進一步細分消費群體,明確功能定位,突出商品和服務特色,由商品銷售為主轉向“商品+服務”并重。鼓勵批發、零售、物流企業共建采購、分銷、倉儲、配送供應鏈協同平臺,拓展質量管理、追溯服務、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等功能,完善采購執行、物流服務、分銷執行、融資結算、商檢報關等一體化服務。加強交通、郵政、快遞、電商等資源整合,探索提供“統倉統配”、定制化服務、點對點服務等。支持老字號企業通過創新產品、服務和營銷方式擴大品牌影響力,增強品牌競爭力,促進形
25、成國潮消費。積極引進大型電商平臺,支持發展垂直電商平臺,推動骨干流通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培育年銷售額超百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 20 家以上。支持商貿流通企業通過兼并重組、連鎖經營等方式走出去,積極開拓滬蘇浙、中部地區市場。高標準打造專業市場。高標準打造專業市場。引導合肥建設新型顯示、集成電路、15 新能源汽車等供應鏈集成服務基地。支持皖江地區建設煤炭、鋼鐵、有色、建材等商品采購集散中心,依托蕪湖港建設長三角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儲備基地。推動皖北和皖西地區建設農副產品、中藥材、藥品等區域性專業市場。鼓勵皖南地區建設文化旅游特色商品集散中心。支持阜陽太和醫藥物流線下線上聯動發展。支持
26、馬鞍山歐冶鏈金打造全國性廢鋼交易市場。深入推進專業市場業態模式創新,培育一批商品經營特色突出、產業鏈供應鏈服務功能強大、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型專業市場。到 2025 年,培育年交易額超 1000 億元的商貿樞紐型市場35 家。專欄 3 供應鏈物流重點項目 制造業物流。制造業物流。中外運供銷物流園、順豐華中智慧供應鏈科技基地、萬科物流華東總部結算運營中心、中國物流亳州綜合物流園、龍子湖區現代物流產業園、阜陽保稅物流中心(B 型)、六安鋼鐵控股集團物流園區、富春智慧型城市供應鏈運營中心、宣城巷口橋現代綜合物流中心、銅陵銅化物流園、皖江江南保稅物流中心(B 型)、繁昌沿江臨港現代物流產業基地等項目。
27、現代農業物流?,F代農業物流。百大肥西農產品現代物流園、家家悅淮北綜合產業園、蚌埠市海吉星二期、阜陽市現代化食品倉儲物流、中國供銷臨泉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阜陽農產品物流中心三期、安徽供銷含山農產品大市場、西商農產品(冷鏈)物流園、蕪湖潤信現代農產品物流園、五洲國際(績溪)公路港、宣城市長三角農產品供應鏈中心(一期)、安慶海吉星農產品物流園、善之農國際農產品供應鏈(蚌埠)中心、宿松新發地農產品物流園等項目。16 現代商貿流通?,F代商貿流通。合肥國際陸港、合肥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中國南山合肥崗集綜合交通物流港、合肥寶灣國際物流中心、蒙城港(建材)物流園、利辛縣智慧物流園、泗縣綜合物流園、蚌埠市綜合貨運
28、中心、灣沚區中歐跨境貿易 TIR 公路物流產業園、無為電子商務物流園、涇縣城西智慧物流園、績溪縣徽杭智慧物流園、銅陵大青山物流園、安慶聚盟際通村鳥智慧物流園、安徽皖東南農副產品物流園等項目。(二)積極發展民生物流(二)積極發展民生物流 以滿足城鄉居民消費升級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為導向,積極發展冷鏈物流、郵政快遞和應急物流,增強物流服務民生需求能力,提升便捷高效服務水平。做大做強冷鏈物流。做大做強冷鏈物流。服務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工程,分層次完善冷鏈物流網絡體系,補齊城鄉冷鏈物流短板。推進合肥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支持宿州、蚌埠、阜陽、蕪湖等國家
29、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承載城市加快重點冷鏈設施項目建設,積極爭創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圍繞產供銷全鏈條流通,在中小城市、縣城布局一批冷鏈集配中心。圍繞打通生產“最初一公里”和消費“最后一公里”,建設一批農產品產地庫,完善城市社區末端配送網點。鼓勵企業利用產地現有常溫倉儲設施進行改造,就近新建產后預冷、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推廣冷藏集裝箱、保溫箱、冷藏車等標準化裝備,促進信息互聯互通,提高冷鏈物流規?;?、標準化水平。積極發展“生鮮電 17 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冷鏈物流新模式,改善消費者體驗。充分利用第三方冷鏈物流監控平臺,加強產品溯源和全程溫濕度監控,提升安全運行
30、和質量保障水平。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第三方物流園區等,加強生鮮農產品檢驗檢疫。推動郵政快遞轉型提質。推動郵政快遞轉型提質。深入實施快遞“進廠”“進村”和“出?!惫こ?,積極吸引國內快遞企業區域總部落戶,建設一批特色快遞產業園區。深入促進快遞物流干線運輸與普鐵、高鐵、航空等干線運輸服務對接融合,推動干線運輸、區域分撥、城鄉配送網絡協同和資源整合共享。鼓勵發展“網訂店取”“自助提貨”等末端配送模式。高質量推動快遞物流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促進線上線下聯動,提升電商快遞服務水平。積極拓展國際快遞服務網絡,優化跨境電商物流服務,鼓勵傳統貨代、物流企業拓展電商服務等業務,為中小跨境網商提供統一采購、倉儲和配
31、送等服務,逐步形成與跨境電商相適應的快遞物流體系。支持合肥、蕪湖創建“中國快遞示范城市”,推動蕪湖、蚌埠建設全國性郵政快遞樞紐城市。建立健全應急物流體系。建立健全應急物流體系。堅持“平急兩用”原則,加快構建更具韌性、保障有力的現代化應急物流體系。建立健全“省市縣鄉(鎮)”四級應急物資儲備網絡,優化應急物流設施布局,加強應急物資儲備、應急運輸轉運等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布局、功能、運行相互匹配和有機銜接,實現應急物資跨區域 18 快速調運、區域內有效分撥配送。依托大型物流園區、農產品批發市場、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布局建設一批應急物流轉運場站。鼓勵各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建立一批平急結合的應急物資中轉
32、站。支持建設一批糧食、能源、搶險救援、醫療用品等應急物資儲備項目。加強對各市重大物流設施及應急物流能力儲備的統籌協調、監測預警,提升應急物流組織水平,形成穩定可靠、高效響應的應急物流組織體系。依托重點生產加工、商貿流通企業,優化提升應急物資儲備和動員能力。推動建立長三角應急物流協同聯動機制,構建長三角一體化應急物流保障體系。專欄 4 民生物流重點項目 冷鏈物流。冷鏈物流。安徽大眾冷鏈制冰及冷鏈產業孵化基地、淮海中瑞農產品物流中心冷鏈物流園、利辛縣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冷鏈物流、蒙城縣冷鏈物流、宿州多溫層冷鏈加工物流中心、五河縣智慧冷鏈物流園、阜陽市中原牧場冷鮮城、阜南經濟開發區冷鏈物流園、淮南市冷鏈
33、物流產業園、安徽鑫農匯冷鏈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及冷鏈物流、金寨縣城鄉冷鏈物流體系、大別山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副產品冷鏈物流基地、冰歐物聯網冷鏈科技園、無為大地城鄉冷鏈倉儲高效物流集配中心、銅陵汐有冷鏈物流、銅陵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池州農產品一級批發市場冷鏈配送物流園、望江縣長江流域農副產品冷鏈物流基地、黃山徽州區城鄉冷鏈物流產業園、祁門縣冷鏈物流中心等項目。郵政快遞物流。郵政快遞物流。韻達智慧物流巢湖產業園、菜鳥網絡中國智能骨干網(合肥經開)南區、宿州區域電商快遞分撥中心、馬鞍山韻達智慧物流產業園、順豐馬鞍山智慧物流園區、韻達安徽(東至)快遞電商總部 19 基地、安慶市中通
34、物流園、懷寧縣永豐超市物流配送、韻達亳州現代產業園等項目。應急物流。應急物流。合肥大健康醫藥產業園、宿州市糧食物流和應急保障中心、宿州市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安徽豐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醫療應急物資儲備庫、阜陽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天長市地方國有糧食物資儲備物流中心、葉集區應急救援物資儲備、蕪湖市應急醫療防護產品戰略儲備基地、旌德縣糧食和應急物資儲備庫、長三角儲備糧加工及倉儲基地(銅陵)、安慶市皖西南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迎江區應急(醫療等)儲備基地、祁門縣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黃山區應急搶險裝備及救災物資儲備庫、廣德市糧食和應急物資儲備庫、皖西北(阜南)糧食產業園、臨泉縣糧食物流和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安徽省
35、糧食和物資儲備綜合保障基地(一期)等項目。(三)培育物流新業態新模式(三)培育物流新業態新模式 立足壯大新動能,加快培育發展航空物流、高鐵物流等新興業態,推動物流商業模式、產業形態創新應用。培育壯大航空物流。培育壯大航空物流。加快補齊航空物流短板和弱項,打造與先進制造業發展水平、外貿規模、消費能力相適應的航空物流服務體系,構建“安徽 123 快貨物流圈”,實現貨物國內 1 天送達、周邊國家 2 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達。推動合肥新橋、蕪宣機場協同聯動、錯位發展,創建合肥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大力引進、培育貨運基地航空公司,深化與東航、國航等大型航空公司合作,培育以合肥、蕪湖為主基地的本
36、土航空貨運企業。積極推動航空貨運發展模式創新,大力發展臨 20 空經濟,全面提升空港物流、跨境電商發展水平。推進既有航空貨運設施改擴建,完善地面配套服務體系。提升貨運代理、卡車運輸等航空物流地面集疏運能力,提高航空運輸與地面物流作業環節的銜接轉運效率。推進機場物流與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高水平聯動,實現區港一體化運營。加快發展高鐵物流。加快發展高鐵物流。發揮高鐵網絡優勢,推動高鐵場站功能設施改造升級,強化接卸貨、存儲、轉運等物流功能,加快構建與現代化鐵路網相匹配的高鐵物流服務體系。建設蚌埠高鐵、黃山空鐵快運物流中心,支持開行“點對點”的高鐵貨運班列、專列,打造高鐵物流服務品牌。加快推進快件鐵路
37、運輸,發展電商快遞班列,支持合肥等城市發展高鐵運郵。依托高鐵樞紐打造高鐵快運物流基地和現代快遞產業園。鼓勵電商、快遞企業參與高鐵物流樞紐建設,積極布局電商快遞分撥與配送中心,完善與高鐵物流高效銜接的分撥、配送網絡。積極推廣應用可加掛高鐵貨運車廂、高鐵貨運柜等專用運載裝備。探索試點開行冷鏈生鮮、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電商零售、商務快件等一批特色產品專列,實現長三角主要城市“半日達”、國內主要城市“一日達”。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鼓勵發展云倉、共享集裝箱、共享托盤等共享物流模式,積極發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分時配送等先進物流組織方式,探索無人機在城市物流、應急醫療 21 配送和
38、物資保障等城市場景的應用,加強無人集卡在物流園區、碼頭港區等封閉和可控場景應用,鼓勵無人配送車在城市社區等推廣應用。健全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和標準規范,推動網絡貨運新業態有序發展,支持安慶等地建設網絡貨運創新發展試驗區。探索發展“門到門”“端到端”等物流新模式。專欄 5 物流新業態新模式重點項目 航空物流。航空物流。新橋機場改擴建、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等項目。高鐵物流。高鐵物流。阜陽北鐵路物流基地、銅陵鐘鳴鐵路物流園、黃山綠色空鐵物流園、徽州現代物流園公鐵(水)聯運中心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廣德市鐵海聯運鐵路貨場物流基地、六安現代鐵路物流園基地等項目。新業態新模式。新業態新模式。黃淮海(宿州)智慧物
39、流產業園、阜陽國際智慧物流港、阜陽潁泉智慧物流園項目、京東蕪湖智能供應鏈產業園、海螺三山智能倉儲、安慶市皖西南區域智慧供應鏈管理及綜合服務平臺、順豐安慶智慧供應鏈基地、安慶電子商務智慧倉儲統倉共配綜合運營中心等項目。五、重點任務(一)夯實物流基礎能力(一)夯實物流基礎能力 堅持提質增效降本發展導向,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從以壓縮成本為主的數量型降成本向以完善物流運行體系、優化物流組織結構為重點的系統性降成本轉變。培育壯大物流樞紐。培育壯大物流樞紐。加快合肥陸港型、蕪湖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引導樞紐間深化合作,完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干線中轉運輸、區域分撥配送、國際物流服務等組織功能,完善“
40、一體化”樞紐設施體系和“輻射式”物流服務體系。支持合肥商 22 貿服務型、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以及蚌埠生產服務型、阜陽商貿服務型、安慶港口型物流樞紐重大物流設施項目建設,明確物流樞紐建設運營主體、功能定位、空間布局、運行模式,提升綜合物流服務功能,支持更多物流樞紐納入國家建設名單。搶抓內陸地區樞紐補短板機遇,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創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支持合肥、蕪湖等承載城市根據發展需要增加或調整物流樞紐類型,積極爭創空港型物流樞紐。積極參與國家物流樞紐聯盟建設,促進與國家物流樞紐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加強樞紐間干線運輸對接,提高樞紐綜合物流服務能力。建設示范物流園區。建設示范物流園區。引導各地圍繞主
41、導產業發展需求,依托工業園區、鐵路貨運站、港口、機場、高速出入口等,建設一批物流園區。支持各類物流園區創新建設、運營、管理模式,提升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重點圍繞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承載城市,新認定省級示范物流園區 30 家左右,支持有條件的物流園區爭創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推動物流園區互聯成網。定期開展省級示范物流園區發展評估工作,總結推廣發展經驗,加強交流合作。完善城鄉物流網絡。完善城鄉物流網絡。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布局建設和改造升級一批集公共倉儲、加工分揀、區域配送、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配送中心、區域分撥中心,推動整合商圈物流資源,建設商圈物流配送
42、體系。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網絡,建設一批縣域物流園區、公共配送(分撥)中 23 心、鎮級配送站和村級公共服務網點,健全鄉到村工業品、消費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雙向物流服務網絡。促進縣城配送投遞設施提檔擴面、冷鏈物流設施提質增效、農貿市場改造升級。促進交通、郵政、快遞、商貿、供銷等存量物流資源開放共享,發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分時配送、夜間配送。(二)推動物流創新發展(二)推動物流創新發展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堅持科技賦能,加快物流體系數字化轉型,推動現代物流業態升級和業務拓展,全面提升物流業質量效益。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深入實施國
43、家及省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創新運輸模式,促進貨源、運力有效匹配。支持有條件的物流園區引入鐵路專用線,推動鐵路專用線進碼頭,加強鐵路貨場、航空樞紐的公路集運和分撥站點配套建設,完善公轉鐵、公轉水等聯運轉運設施建設。推動長江干線安徽段深水航道建設,實施淮河干線航道整治、引江濟淮工程,增強主通道通航能力。提高鐵路、水運在貨物綜合運輸中的承運比重,推動煤炭、礦石、糧食等大宗貨物中長途運輸向鐵路和水運有序轉移。加快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促進貨源與公鐵水空等運力資源有效匹配,降低車船等載運工具空駛率。完善連接港口、機場、產業園區、礦山礦區、旅游景區等重要節點集疏運網絡。引導企業提供全程“一次委托”、運
44、單“一單到底”、結算“一次收 24 取”服務。提升數字化智慧化水平。提升數字化智慧化水平。加快數字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物流樞紐、物流園區、配送中心、貨運站場、港口碼頭等物流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打造一批數字倉庫、智慧堆場、智慧港口、智慧口岸。支持南陵全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建設,加大智慧物流技術開發力度,加強物流核心裝備設施研發攻關,推動關鍵技術裝備產業化。支持物流園區、倉儲基地、快遞分撥中心等開展智慧化改造。推進智慧物流園區建設,加快園區基礎設施立體化、全方位智能感知。推動物流裝備信息系統建設,開展跨行業、跨區域、跨平臺的物流信息共建共享。加強物流裝備及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智能航運等技術研
45、發,推廣自動分揀機器人、無人車、無人機、無人船等智能裝備應用,優化智能快遞箱、冷鏈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換電站等最后一百米末端設施。推動在役油氣管道和城市燃氣系統智能化改造,完善干線油氣管道、液化天然氣和氫氣接收站智能化改造。鼓勵物流企業建設綜合運輸信息、物流資源交易等專業服務平臺。加快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加快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支持倉儲設施、轉運設施、運輸工具、??亢脱b卸站點標準化建設和改造,推廣應用符合國家標準的貨運車輛、內河船舶船型、標準化托盤、包裝基礎模數、內陸集裝箱。鼓勵物流企業、商協會等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制(修)訂,參與制定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加強與國際標準接軌。推進省級
46、物流品牌認定工作,形成一批 25 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物流品牌。培育壯大樞紐經濟和通道經濟。培育壯大樞紐經濟和通道經濟。依托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承載城市等,發揮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優勢,大力發展智慧物流產業經濟、臨港現代物流經濟和城鄉協作一體化物流產業經濟,吸引企業總部和研發、銷售、物流、結算、營運中心等功能性機構落戶,做大做強區域分銷分撥、大宗物資交易、跨境貿易、保稅通關、產業金融、創新協同等平臺服務功能,積極爭創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依托“三橫四縱多輻”物流通道,持續提升沿線重大物流基礎設施多式聯運和物流服務能力,高效串接農產品、工業品產地、集散地和主要消費地,密切通道沿
47、線產業聯系,提高產業組織和要素配置能力,打造聯接東西部、貫通南北方的流通主動脈。(三)大力培育市場主體(三)大力培育市場主體 深入實施物流業“雙招雙引”工程,加大物流企業引進培育力度,分類推進市場主體培育,形成以龍頭骨干企業為牽引、“專精特新”企業為支撐、新型服務主體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產業梯隊。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壯大龍頭骨干企業。積極引進培育大型物流企業集團、A級物流企業、上市物流公司,支持企業通過戰略性兼并重組、聯盟合作等方式進行規模擴張和資源優化整合,在供應鏈服務、智能倉儲、多式聯運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知名物流企業。做強做優省港航集團,統籌提升全省港航資源開發水平。推動組建省級鐵
48、路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平臺公司。聚焦 26 供應鏈物流、電商物流、網絡貨運、多式聯運等領域,積極培育一批“中樞型”平臺企業。到 2025 年,新增 5A 級企業 5 家左右、4A 級企業 100 家左右。扶持扶持“專精特新專精特新”企業。企業。引導中小物流企業發掘細分市場需求,做精做專做特服務,增強專業化市場競爭力。圍繞外貿發展、航空貨運、國際貨代等重點領域,大力培育引進一批高能級的物流經紀人。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和支持體系,引導互聯網平臺、第三方機構向中小物流企業提供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公共性和普惠性服務,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培育新型服務主體。培育新型服務主體。鼓勵各類物流企業根據
49、行業發展、市場需求情況,及時創新組織形式。積極培育發展物流業商協會,促進資源整合,賦能產業發展,各市至少成立 1 家市級物流業商協會。引導建立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的物流產業聯盟。(四)深化物流區域合作(四)深化物流區域合作 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完善物流通道網絡,深化物流協同分工,推動經濟要素便利流動。推動長三角物流一體化。推動長三角物流一體化。圍繞打造一體化的長三角物流循環圈,加快構建一體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世界級機場群。發揮省港航集團作用,加強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等沿海港口合作,深化
50、港航資源整合,積極參與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一體化治理體 27 系建設。支持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建設,對接上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加快長三角區域運輸市場一體化,推動實現與滬蘇浙交通運輸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積極推動長三角物流協同發展,支持長三角國家物流樞紐合作共建,推動物流聯盟、商協會與滬蘇浙緊密對接,探索建立城市群物流統籌規劃、發展協調和共享機制,促進物流空間協調、功能互補。促進中部地區物流互聯互通。促進中部地區物流互聯互通。加強與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圈、淮海經濟區等物流聯系,圍繞大宗商品、生產資料、特色農產品、工業品等跨區域流通,推進與重要資源基地和消費市場的高
51、效物流通道建設,加快發展樞紐間鐵路干線運輸,聯通加密物流通道,提升互聯互通能力,強化我省重要物流樞紐節點跨區域中轉集散、聯運轉運、交易交割等功能,進一步提升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樞紐地位。推進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間交流,深化拓展業務合作,提升跨區域物流合作層次和水平。(五)拓展國際物流服務(五)拓展國際物流服務 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提升中歐班列、江海聯運、鐵海聯運、國際航空貨運發展水平,打造內外聯通的國際物流體系,服務構建內陸開放新高地。加密國際物流服務網絡。加密國際物流服務網絡。加強中歐班列運輸組織,統籌整合貨運資源,支持合肥中歐班列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陸橋大通道等建設,創建中歐班列集結
52、示范工程,提升功能和覆蓋面,28 增加“江淮號”“奇瑞號”“康寧號”等定制班列開行量。鼓勵針對大型企業打造“量身定做”班列物流服務,提升中歐班列國際物流服務水平。積極整合省內港口岸線資源,加快建設蕪湖、馬鞍山、安慶江海聯運樞紐和蚌埠、淮南淮河聯運樞紐以及合肥江淮聯運中心“兩樞紐一中心”,深化與沿海港口合作,謀劃開辟沿海等近洋航線。大力發展鐵海聯運,持續推進合肥、蕪湖、蚌埠、阜陽等地開行到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的鐵海聯運班列,增加班列開行數量,實現車船班期穩定銜接。圍繞國際貨物流向開通加密至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國際航空貨運班線,補齊國際航空物流通道、境外支線網絡短板。到 2025 年,開通國際全貨機
53、航線 13 條左右,中歐班列開行列數突破 1000 列。提升國際物流服務能力。提升國際物流服務能力。更好發揮合肥國際郵政互換局作用,支持合肥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推進蚌埠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建設。加快合肥、蕪湖、安慶等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爭創更多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推動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完善物流功能,推進合肥綜保區、合肥經開區綜保區等擴能升級,積極申建宣城、蚌埠等綜保區,支持合肥空港等擴容進境指定口岸,復制推廣洋山港蕪湖港口岸“聯動接卸”監管模式。深入推進通關一體化改革,推動口岸物流信息電子化,壓縮整體通關時間,提升國際物流便利化水平。支持外貿
54、企業、跨境電商企業等在合肥中歐班列沿線布局建設運營海外倉,增強集結、29 分撥、配送功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將境外自用倉、傳統倉資源調整改造為公共海外倉。支持我省企業深化與滬蘇浙等沿海發達地區海外倉平臺合作。支持物流企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RCEP 相關國家物流交流合作,跟隨產業投資、重大工程項目走出去,提供配套國際物流服務,拓展全球物流網絡。到 2025年,我省企業建設、使用海外倉超過 400 個,公共海外倉服務省內企業超過 1000 家。(六)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六)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大商貿和物流設施節能改造力度,積極采用新技術、應用新設備,創新管理方式、優化管理
55、流程,形成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流通協同發展的物流新模式。積極發展綠色物流。積極發展綠色物流。支持蕪湖等城市開展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積極培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經營主體或聯盟。加快推進貨運車輛適用的充電樁、加氫站、內河船舶 LNG 加注站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支持在城市配送等領域推廣應用新能源、清潔能源貨運車輛。加強綠色物流新技術和設備研究與應用,推廣使用可循環可降解包裝材料,減少過度包裝和二次包裝。到 2025 年,煤炭、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采用鐵路、水運、封閉管廊、新能源車輛等綠色運輸方式的比例達到 80%以上。建設逆向物流體系。建設逆向物流體系。支持逆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有條件的企
56、業建設再生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形成線上線下融 30 合的逆向物流服務平臺和回收網絡,加快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逆向物流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逆向物流服務企業。發揮家電強省優勢,引導家電生產銷售企業與廢舊家電回收處理企業建立聯系對接機制,共享廢舊家電回收、儲運和處置利用信息系統,鼓勵長虹美菱等爭創生產者“責任制延伸”先進企業。積極探索鋼鐵、汽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廢舊電池等逆向物流服務模式和典型應用場景。加快逆向物流服務標準體系和認證制度建設。六、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協調(一)加強組織協調 健全省級物流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跨區域跨部門信息共享和工作協同,建立健全分工合理、執行順暢、監督有
57、力的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各地、各有關部門要以本規劃為依據,加強行業指導和政策扶持。充分發揮物流行業商協會在行業自律、產業研究、標準宣貫等方面的作用,助推全省物流業健康發展。加強省級物流業智庫建設,為行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二)夯實項目支撐(二)夯實項目支撐 堅持以項目為牽引,做到精力圍著項目轉、資源圍著項目配、工作圍著項目干,千方百計引進更多支撐性、引領性、帶動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每年選擇30個左右的物流業重大項目,實行動態管理,強化要素保障和服務保障。建立部門聯系項目、幫扶企業的聯系協調機制,推進具備條件的重大項目抓緊上馬,31 能開工的項目盡快開工建設,在建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爭取早日竣工投產
58、。(三)強化政策支持(三)強化政策支持 對納入國家物流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園、多式聯運樞紐以及列入省“十四五”相關專項規劃的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在建設用地方面給予重點保障,優先安排用地計劃。探索政府和企業約定土地物流業用途并長期租賃的新型用地供應保障模式。支持利用鐵路劃撥用地等存量土地建設物流設施,并按要求完善相關用地手續。支持各地按照有關規定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物流業基礎設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聯合物流企業等發起成立物流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重大物流項目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物流企業信貸、保險支持力度,引導開展物流業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支持冷鏈物
59、流、智慧物流、倉儲物流、快遞物流、應急物流等領域物流裝備研發,對首臺(套)產品推廣應用給予保險補償與財政補貼。建立多層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探索“政產學研用金”育人新模式,支持物流業行業商協會和企業參與物流教育教學培養體系建設。強化物流高層次人才引進扶持力度,鼓勵骨干物流企業設立研究機構。鼓勵省內高等院校、職業學校設置物流專業學院、物流類專業。(四)優化發展環境(四)優化發展環境 聚焦物流營商環境,深化物流領域“放管服”改革。推動物 32 流領域資質證照電子化,逐步實現注冊、審批、注銷等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優化“皖事通辦”724 小時服務,完善“最多跑一次”“申請承諾+清單管理制”改革。積
60、極推進物流領域國有企業改革,盤活國有企業鐵路專用線、碼頭、倉庫、車輛車隊等存量資產。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強化對企業服務模式和服務內容等創新的保護。支持物流信用體系建設,積極完善物流業經營主體和從業人員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五)推動規劃實施(五)推動規劃實施 各地區、各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促進物流業發展的重大意義,采取有力措施,壓實工作責任,明確任務分工,狠抓工作落實。建立健全物流業統計監測制度,持續抓好物流景氣指數監測和信息發布,加強統計監測工作,健全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的規劃評估體系,及時做好規劃實施評估和政策跟蹤落實。加強規劃宣傳解讀,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充分調動全社會推動物流業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室 2022年3月15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