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研究小組: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3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綠色金融研究小組: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34頁).pdf(3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20172017 年年 G20G20 綠色金融綜合報告綠色金融綜合報告 G20G20 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綠色金融研究小組 20172017 年年 7 7 月月 8 8 日日 目目 錄錄 摘 要 . 1 引 言 . 4 第一章 環境風險分析 . 5 1.1.為什么要開展環境風險分析? . 5 1.2.環境風險分析的勢頭增強但尚未廣泛應用 . 6 1.3.環境風險分析工具分類 . 6 1.4.工具應用: 案例分析 . 7 1.5.對環境風險分析結果的運用 . 8 1.6.環境風險分析在運用中面臨的挑戰 . 9 1.7.鼓勵自愿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的可選措施 . 9 第二章 公共環境數據 . 11 2.
2、1.為什么需要環境數據? . 11 2.2.為什么需要公共環境數據? . 11 2.3.公共環境數據案例 . 12 2.4.公共環境數據在應用中面臨的挑戰 . 14 2.5.改善公共環境數據可得性和有用性的可選措施 . 15 第三章 進展報告 . 17 3.1.提供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 . 17 3.2.推廣綠色金融自愿原則 . 19 3.3.擴大能力建設學習網絡 . 20 3.4.支持本幣綠色債券市場發展 . 20 3.5.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 . 21 3.6.推動環境與金融風險問題的交流 . 22 3.7.完善對綠色金融活動及其影響的測度 . 23 注釋 . 25 附件 1
3、:背景報告目錄 . 29 附件 2:鳴謝與 G20 綠色金融研究小組聯系人 . 29 1 摘摘 要要 二十國集團二十國集團(G20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以下簡稱“研究小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以下簡稱“研究小組”)的目標是“識別綠色金融發展的組”)的目標是“識別綠色金融發展的體制與體制與市場障礙,并在市場障礙,并在總結國別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增強金融體系動員私人資本發展總結國別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增強金融體系動員私人資本發展綠色金融的能力?!本G色金融的能力?!睘橹С謴妱?、可持續和平衡增長目標,G20領導人在2016年杭州峰會上強調了“發展綠色金融”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七項可選措施,供各國結合國情在自愿
4、的基礎上實施。 20172017年,研究小組研究以下兩個領域:一是年,研究小組研究以下兩個領域:一是環境風險分析在金融業的應用;二是二是運用公共環境數據開展金融風險分析和支持決策。此外,研究小組還梳理了2016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所提出七項可選措施在G20成員內部和國際上的進展情況。 環境風險分析環境風險分析作為作為一項跨領域議題,一項跨領域議題,是是研究小組研究小組的重要研的重要研究對象究對象。金融體系具有效率和韌性的一項重要特征就是能夠對重大風險進行識別、定價和管理。而對于環境風險,研究小組從私人部門獲得的反饋信息表明,許多金融機構在識別、量化和運用分析工具評估這些風險的金融影響時面臨
5、許多挑戰。不同金融機構的環境風險分析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在不同國家和不同類別的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機構投資者)之間。因而,環境風險分析在許多金融機構自身、客戶,以及金融體系層面的運用還相當為有限。許多研究表明,如果金融機構未能有效考慮重大環境因素,可能會對環境相關的短期和長期金融風險進行錯誤定價。 金融機構在評估環境風險時可同時考慮兩個因素:金融機構在評估環境風險時可同時考慮兩個因素:1)理解并識別會導致金融風險的環境因素;2)將這些環境因素轉換為數量和質量信息,以更好理解環境風險對于投資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并對投資決策提供幫助。適當的風險分析工具和相關指標的選擇可能取決于多種
6、因素,包括:一是金融風險類別(比如,市場、信用和經營風險);二是金融機構面臨的環境風險來源(比如,物理風險或轉型風險);三是直接或間接風險的敞口規模;四是國別或部門特有的環境要素。 通過對通過對業界現狀業界現狀進行梳理進行梳理可以可以清楚地發現,清楚地發現,有必要強化對有必要強化對環境風險分析環境風險分析的推廣宣傳的推廣宣傳和知識分享。和知識分享。我們通過研究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具體做法,歸納出了一組能夠幫助金融決策者更好地理解環境風險并將其納入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決策的2 分析工具、方法和案例。這些分析工具的運用可能改善信貸和投資政策,降低投資組合和企業風險,推動產品創新,有利于資本重新配
7、置,并有助于利益攸關方參與環境風險管理。 環境風險分析環境風險分析在推廣在推廣使用使用中中面臨一系列挑戰。面臨一系列挑戰。研究小組知識伙伴的研究和私人部門的意見表明,環境風險分析在更大范圍內的使用面臨以下障礙:缺乏清晰和持續的政策信號、方法論和相關數據的缺失、金融機構的能力不足、期限因素、投資條款和績效激勵。 鼓勵鼓勵自愿開展自愿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的可選措施包括:環境風險分析的可選措施包括:確保政策信號的連續性;提高金融機構(尤其是面臨較大環境風險的機構)對環境風險分析重要性的認識;改善環境數據的質量和可用性;鼓勵公共機構結合國情評估環境風險及其財務影響;評估并適當明確金融機構在應對環境問題方面
8、的責任;增強金融業環境風險分析的能力建設。 公共環境數據是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等金融分析的重要信息公共環境數據是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等金融分析的重要信息來源。來源。本報告中使用的“公共環境數據”的概念指的是由非企業實體提供和報告,并能用于金融分析的環境數據。相關環境數據的缺乏和獲取困難,限制了金融企業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對環境風險敞口的分析和管理,阻礙了金融資源向綠色投資機會的配置。 為開展環境風險分析,需要企業披露的關于“當前風險敞口”的環境數據,也需要更加宏觀層面的環境數據、環境變化的影響(如外部性)、氣候和其他環境風險因素的未來變化,以及政策和市場對于環境變化的可能反應等信息。這些信息,包括許多帶有
9、預測性的數據,主要來自公共部門,包括政府、國際組織、科研機構或非政府組織。這些公共環境數據能夠幫助金融和非金融企業評估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的概率及其影響,并識別綠色投資機會。當然,必須指出,對環境因素的前瞻性分析通常存在不確定性,一些預測數未必準確也未必適用所有國家,因此數據使用者應關注預測背后的假設和場景選擇,并自主決定是否和如何使用這些數據。 研究小組知識伙伴分析的公共環境數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研究小組知識伙伴分析的公共環境數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一是物理趨勢的歷史數據,二是二是預測和前瞻性場景分析,三是三是污染成本和減排效益數據。各類數據的性質不同,有些反映當前狀況,而有些則提供更多前瞻
10、性信息。公共環境數據的案例3 包括:物理資產(設施)層面的環境數據;水資源和其他生態系統壓力;自然災害的概率;氣候變化場景分析、能源需求變化、技術變革、生產與消費趨勢變化;太陽能和風能資源數據;綠色科技數據庫;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成本與減排可以帶來的效益。 研究小組的知識伙伴發現,公共環境數據研究小組的知識伙伴發現,公共環境數據在在金融分析金融分析的運的運用中用中仍仍面臨如下面臨如下障礙:障礙:環境風險分析和投資環境成本(效益)評估方法還不夠成熟;缺少具有可比性的未來情景,環境與氣候變化的未來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公共環境數據的表述方式不適于金融業使用;環境數據的搜索成本(包括貨幣和非貨幣成本)較
11、高;提供公共環境數據的商業模式尚不明晰。研究小組認為,有必要編制一個公共環境數據指南,提供對各種現有公共環境數據庫的簡介以及網站鏈接。 改善公共環境數據的可得性改善公共環境數據的可得性和和可用性可用性的的自愿自愿可選措施包括:可選措施包括:G20成員與其他伙伴共同推動環境風險分析方法和環境成本與收益分析方法等領域的知識共享; 政府支持私人部門改善公共環境數據的質量和可用性;研究小組支持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和經合組織(OECD)進一步開發公共環境數據指南;各國政府可在國內推動支持金融分析的公共環境數據共享。 針對發展綠色金融的七項可選措施,研究小組完成了一項針對發展綠色金
12、融的七項可選措施,研究小組完成了一項中期進展報告,梳理了自中期進展報告,梳理了自20162016年年6 6月廈門小組會議以來月廈門小組會議以來全球在這全球在這些領域些領域進展情況。進展情況。很多G20國家在諸多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案例包括發布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金融路線圖、強化金融機構能力建設和知識共享、發展本地綠色債券市場和推動跨境綠色債券資本流動等。通過政府間平臺和各種合作倡議,G20成員內部和G20國家之間還開展許多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除了上述進展之外,一些新的領域也有望取得突破,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這些領域的例子有很多,包括:綠色投資機會整合框架;推動國家層面綠色金融協調
13、發展的機制;在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本幣綠色債券市場;公共財政和開發銀行在綠色投資中的角色,以及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中的應用。4 引引 言言 G20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目標是“識別綠色金融發展的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目標是“識別綠色金融發展的體制體制與與市場障礙,并在總結國別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強化金融體系市場障礙,并在總結國別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強化金融體系動員私人資本開展綠色投資能力的選項?!眲訂T私人資本開展綠色投資能力的選項?!睘橹С謴妱?、可持續和平衡增長目標,G20領導人在2016年杭州峰會上強調通過改造金融體系來“擴大綠色投融資”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七項可選措施,供各國結合國情在自愿基礎上實施。
14、這些措施包括: 1.1. 提供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提供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 2.2. 推廣綠色金融自愿原則推廣綠色金融自愿原則 3.3. 擴大能力建設學習網絡擴大能力建設學習網絡 4.4. 支持本幣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支持本幣綠色債券市場發展 5.5. 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 6.6. 推動環境與金融風險問題的交流推動環境與金融風險問題的交流 7.7. 完善對綠色金融活動及其影響的測度完善對綠色金融活動及其影響的測度 20172017年,研究小組主要關注以下兩個議題年,研究小組主要關注以下兩個議題:一是一是環境風險分析在金融業的應用;二是二是公共環境數
15、據在金融分析中的運用。此外,研究小組還梳理了2016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所提出的七項措施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小組分析了相關的國別經驗并與廣泛征求了金融部門專業人士以及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和民間團體的意見。 本報告綜述了研究小組今年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來自其知識伙伴和一系列私人和公共機構的貢獻,并討論了有助于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和完善公共環境數據可獲得性與可用性的選項,供各國在考慮自身國情的基礎上自愿實施。 5 第一章第一章 環境風險分析環境風險分析 1.1.1.1.為什么為什么要開展環境風險分析要開展環境風險分析? ? 金融體系具有效率和韌性的一項重要特征就是能夠對重大風險
16、進行識別、定價和管理,而與環境相關的物理和轉型事件可能會增加金融投資、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的風險1。研究小組從私人部門獲得的反饋信息表明,許多金融機構在識別、量化和運用分析工具評估環境風險的金融影響時面臨困難。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環境風險對資產價值存在潛在負面影響,但一些金融機構卻無法有效地量化環境風險的實質性影響。 去年,研究小組的成員們就認識到環境風險分析是一項跨領域研究議題,并應成為小組的重要研究對象。環境風險分析是指一系列分析工具和方法,這些工具與方法可幫助金融決策者評估環境風險的財務影響,并將環境風險納入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決策體系。 2016年,研究小組對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實施環境風險分
17、析的案例進行了初步盤點2。雖然個別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仍然是碎片化的,且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金融子部門,還遠未成為金融機構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常規做法3。鑒于金融機構的環境風險分析仍處于初級階段,研究小組在其2016年綠色金融綜合報告中建議,“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可以聯合金融機構和研究機構,支持就環境風險和金融風險開展進一步對話,推動金融業開展環境風險分析方法與風險管理方法的交流?!?2017年,研究小組開始通過案例研究和分析,對銀行、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評級機構和研究機構采用的環境風險分析方法進行歸類,深化了對環境風險分析的理解?;谥R伙伴和金融機構提供的背景材料
18、和觀點,研究小組分析和評估了環境風險分析的有效性。研究小組這項工作旨在識別環境風險分析方法在運用中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可選的改進措施,供各國根據國情在自愿基礎上采納。研究小組也與私人部門開展了多種合作,包括于2017年1月16-17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研討會,以及過去18個月內與私人部門機構的持續交流和討論。本節介紹了這項工作的主要成果。 6 1 1.2.2.環境風險分析的勢頭增強但尚未廣泛應用環境風險分析的勢頭增強但尚未廣泛應用 環境因素已逐漸被認為是挑戰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風險之一。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7年全球風險報告稱,極端天氣事件、水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陸地
19、或海洋)、重大自然災害,以及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的失敗,是影響最大的環境風險4。一些大型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和銀行已經意識到,這些物理的自然環境風險和與轉型相關的環境風險是導致財務損失的潛在因素,也是市場波動加劇和金融部門不穩定的根源之一5。 在許多國家,一些金融機構正在逐漸擴大其環境風險分析的范圍和逐步完善方法論6。它們開始考慮更廣泛的環境因素,如政策、消費、市場和技術反應引起的風險(轉型風險),以及環境事件和物理風險對各種資產類別(如貸款、債券和股票)的影響7。此外,越來越多的公共部門機構也認識到,一些環境因素可能對金融機構甚至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產生影響8。最后,環境風險分析開始揭示非線
20、性和破壞性的潛在財務影響,這些影響會對風險管理提出挑戰9。然而,研究小組知識伙伴的研究顯示,雖然上述風險十分重要,但尚未真正影響到金融部門的決策和行為10。案例研究表明,不同金融機構的環境風險分析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在不同國家和不同類別(如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機構投資者)的金融機構之間11;因而,環境風險分析在金融機構自身、客戶及其金融體系層面的運用仍相當有限。 1 1.3.3.環境風險分析工具分類環境風險分析工具分類 案例研究表明,金融機構在開展環境風險評估時可考慮兩方面因素12:1)理解并識別可能導致金融風險的環境因素來源;2)將這些環境因素轉換為數量和質量信息,以更好地判斷環境風險對
21、投資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并對投資決策提供幫助。在選擇適當的風險分析工具和指標時,應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第一,金融風險類別(比如,市場、信用和經營風險);第二,金融機構面臨的環境風險來源(比如,物理風險或轉型風險);第三,直接或間接的風險敞口的規模;第四,國別或部門特有的環境因素。綜合這些視角,圖1列示了用于評估環境風險及其對估值影響的各類財務分析方法。 7 圖圖 1: 1: 風險分析工具的種類風險分析工具的種類 1 1.4.4.工具應用工具應用: :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為更好地了解金融機構、監管當局和中央銀行為環境風險分析做出的努力,研究小組安排專家對金融機構提供的9個案例進行了研究(見背景報
22、告強化金融決策中的環境風險分析)。這些案例涵蓋具有代表性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如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自然災害、自然資源的枯竭,以及政策和技術反應帶來的風險)、分析方法(包括金融風險模型、情景分析和信用評級)、時間跨度和地域分布(見表1)。雖然這些案例具有行業代表性,但以下內容均為敘述性介紹,不應被解釋為研究小組支持某些具體的方法。 表表 1: 1: 案例研究摘要案例研究摘要 環環境風險因素境風險因素 國家國家 部門部門 措施措施 金融風險工具金融風險工具 結果結果 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 (空氣污染和水資源風險的影響) 中國 銀行業 評估政府在處理環境污染方面的努力(例如通過對排污征收更高的稅費、
23、實施 碳 稅 和 碳 排 放 交 易 系統)如何影響借款人的信用風險。13 通 過 違 約 概 率 模型,將控制污染措施與客戶內部信用評級掛鉤 基于預期中的評級變化和銀行貸款損失 , 調 整 信 貸 政策。 轉型風險(環境監管和碳價格的影響) 德國 投資 針對碳排放和能源監管政策對高排放企業利潤影響的情景分析14 氣變影響模型 climateXcellence 對公司利潤率的影響(歐分每千瓦時) 8 轉型風險(低碳情景下碳價格的影響) 英國 投資 轉型風險對德國電力企業的影響分析15 SOTP 估值方法 (DCF + EV/EBITDA) 公司總體和每股價格估值 轉型風險(與不同風險因素相關的
24、 氣 候 變 化 情景) 國際 投資 轉型風險對資產配置策略的影響研究16 資產配置投資模型結合綜合評價模型 到 2050 年的額外年度回報率的中位數 轉型風險 (能源轉型) 荷蘭 系統 監管者評估能源轉型導致的金融機構風險敞口和對宏觀經濟的影響17 基于企業調查數據的風險敞口分析 金融機構持有的化石燃料和高碳行業的資產比重 物理風險 (自然災害) 國際 保險 根據地理位置評估自然災害風險18 catnet 在線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工具 對地區和投資組合的自然災害風險分析 物理風險 (氣候變化) 國際 投資 (主權債) 評估氣變相關的物理事件對主權債的影響19 主權評級模型中考慮納入氣候變化因素
25、主權國家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敏感性評估 物理風險(水資源短缺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國際 銀行業 評估干旱對企業貸款組合的影響20 干旱模型(自然突變 , 投 入 產 出 模型) 銀行貸款組合的總體預期損失 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自然資本退化的直接和次要影響) 印度 銀行業 分析印度某家商業銀行的自然資本敞口21 環境擴展的投入產出模型(EEIO),印度自然資本模型 分攤到貸款的預估自然資本成本,自然資本敞口比率 我們通過梳理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具體做法,歸納出了一組能夠幫助金融決策者更好地理解環境風險并將其納入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決策的分析工具、方法和案例。這些案例研究表明,上述分析工具的運用可能改
26、善信貸和投資政策,降低投資組合和企業風險,推動產品創新,有利于資本重新配置,并有助于利益攸關方參與環境風險管理22。這些研究還表明,如果金融機構忽略了重大環境因素,可能會導致其對與環境相關的短期和長期金融風險的定價錯誤。 1.5.1.5.對環境風險分析結果的對環境風險分析結果的運用運用 我們的案例中的金融機構以多種方式運用了環境風險分析的結果。例子包括修改風險管理規則(如修改信貸政策、引入對某些行業的敞口限制)和建立董事會層面的ESG原則來影響企業決策,從而降低企業投資層面的環境風險。此外,一些金融機構通過運用環境風險分析的結果,來促進產品創新(包括綠色產品和服務的發展)和資本重新配置(包括減
27、少環境高風險9 領域的投資和轉向綠色投資機會)。金融機構與利益攸關方,包括客戶、投資對象、市場中介機構和政策制定者,也可以使用這些分析結果來更有效地參與綠色投資活動。 1 1.6.6.環境風險分析在環境風險分析在運用運用中面臨的挑戰中面臨的挑戰 研究小組知識伙伴的研究和對私人部門的咨詢結果表明,推廣環境風險分析的努力面臨以下障礙: 1. 政策信號:在鼓勵經濟部門和金融體系參與環境可持續性發展方面,缺乏清晰一致的政策信號,這對金融機構來說是不確定性的根源之一。 2. 技術障礙:環境風險分析方法和相關環境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用性有限。 3. 能力限制:許多金融機構面臨能力不足的制約,例如缺乏專業知識
28、和最佳實踐案例,缺少用于評估環境風險的預算,以及缺乏建立這種能力的內部激勵。 4. 期限因素:一些環境風險發生的時間段可能超出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決策者的“正?!被蛞巹澠谙?,從而弱化了他們采取應對措施的動力。有的金融機構或許沒有認識到某些環境風險在“正?!逼谙奘强赡馨l生的。 5. 投資條款:金融機構可能因為某些投資協議中的條款(如作為資產管理者的義務和責任條款)而忽視了環境風險,也有些機構可能誤解了投資條款。 6. 績效激勵:許多金融機構的績效考核機制過度關注短期效益,從而導致了對與長期績效相關的環境因素的忽視。此外,采用環境風險分析需要一致行動和共同努力,單一金融機構往往無法或不愿獨自進行。
29、1 1.7.7.鼓勵自愿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的可選措施鼓勵自愿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的可選措施 基于知識伙伴和私人部門專家的觀點和分析,研究小組基本達成了如下一致看法,即G20成員和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發展重點、實際需求和國情,在自愿的基礎上考慮以下可選措施,以鼓勵開展環境風險分析: 1. 確保政策信號的一致性。成員國可以通過強化環境可持續金融政策的透明度來減少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 2. 提高金融機構對環境風險分析重要性的認識。G20 成員可考慮通過傳遞環境風險分析重要性的信號,鼓勵金融機構增10 強對環境風險分析及其成本收益的理解,并與國家或行業組織(如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協會)推動開發和使用環境風險分
30、析方法。 3. 鼓勵提高環境數據的質量和有效使用。G20 成員可以考慮采取自愿措施以提高環境數據的質量,并提高這些數據的可得性和可用性。 4. 鼓勵公共機構基于國情評估環境風險及其財務影響。G20 成員國可以在自愿的基礎上考慮鼓勵公共機構評估環境風險及其對金融部門的影響。 5. 評估并考慮在適當情況下明確金融機構在與環境相關領域的責任。G20 成員可研究分析這方面的國際經驗和最佳實踐,并在適當情況下設法明確金融機構在應對環境因素方面的作用和責任。 6. 強化金融業環境風險分析的能力建設。G20 成員可鼓勵環境風險分析工具的開發和知識與資源的共享。這些舉措可增強公眾對環境風險的金融和經濟影響的理
31、解,促成金融從業者和學術界就環境風險分析進行交流,支持環境風險分析工具的開發和評估,提高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的意愿,促進金融業環境風險分析的能力建設。 11 第二章第二章 公共環境數據公共環境數據 本章綜述了研究小組在如下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公共環境數據對綠色金融的重要性,制約公共環境數據有效應用的主要障礙,改善公共環境數據的可得性和有用性的可選措施等。這些成果基于研究小組所邀請的知識伙伴及一些私營機構所提供的內容和觀點。 本章所指的公共環境數據(PAED)是指政府部門、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科研機構等非公司實體所提供的,且能用于金融分析的環境數據。對公共環境數據的研究與研究小組今年對環境
32、風險分析的研究是相輔相承的,因為公共環境數據是金融機構開展風險分析的重要信息來源。 2 2.1.1.為為什么什么需要環境數據?需要環境數據? 信息是金融市場有效發揮的資源配置作用的重要基礎。如果缺乏適當的環境信息,投資機構、信貸機構及保險機構就無法評估與投資相關的環境、氣候因素對其財務的影響。由此導致的對環境風險的低估以及對風險定價和管理的缺失,可能會使決策失誤,并引發資產價值的波動,包括突發和意外的減值。同時,環境信息的缺乏也會阻礙投資者與被投資公司之間就實質性環境問題進行有效的溝通。 環境信息的使用者除了為了規避風險和追求商業回報的投資者外,還有越來越多的開展“價值觀投資”的機構,它們關注
33、其投資與長期政策信號及社會目標的一致性,特別是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巴黎協定。如果缺乏適當的環境信息,這類投資就會變得很困難。另外,政府部門也是環境信息的使用者:倘若缺乏環境信息且無法進行環境成本收益的估算,那么,即使政府有意為綠色投資提供激勵,也很難找到適宜的激勵具體對象。 2 2.2.2.為為什么什么需要需要公共環境數據?公共環境數據? 一些金融機構的研究23表明,環境風險在某些情況下會變得至關重要。環境風險分析往往需要由企業披露的環境數據來評估該企業或行業的“即期風險敞口”。同時,環境風險分析也需要宏觀層面的環境數據、環境變化的影響(如外部性)、氣候和其他環境風險因素的未來變化,以
34、及政策和市場對于環境變化的可能反應等信息。這些信息,其中不乏具有前瞻性的信12 息,主要來自公共部門,包括政府、國際組織、科研機構或非政府組織,能夠幫助金融和非金融企業評估與環境相關的物理風險(如自然災害、環境事故)和轉型風險(如能源政策、綠色技術的變化)的概率及其影響。當然,必須指出,對環境因素的前瞻性分析通常存在不確定性,一些預測數未必準確也未必適用所有國家,因此數據使用者應關注預測背后的假設和場景選擇,并自主決定是否和如何使用這些數據。 金融機構不僅關注破壞環境的投資活動可能導致的對其自身的下行風險,也在尋找新的、可以帶來環境效益的綠色項目或綠色資產。在這一方面,公共環境數據也非常有價值
35、,它們可幫助識別和評估綠色投資機會。例如,銀行、投資基金和保險公司在對環境修復、能源效率、清潔能源、可持續基礎設施和可持續建筑等項目或資產做投資決策時要評估未來的收益和成本曲線。與投資評估相關的很多環境信息也來自公共數據源。 2 2.3.3.公共環境數據案例公共環境數據案例 研究小組邀請知識伙伴分析了有助于金融分析的公共環境數據的案例24。這些數據可大致分成三類25:一是物理趨勢(例如氣候變化、污染/排放,水壓力等)的歷史數據;二是預測和前瞻性場景分析(如基于物理趨勢和預期政策做出的情景判斷);三是污染成本和減排效益。這幾類數據性質存在一定差異,有些反映歷史和當前狀況,有些則主要是前瞻性信息。
36、此外,不同機構在不同情景假設下提供的預測也存在差異。 公共環境數據的案例包括:公共環境數據的案例包括: 1. 物理資產(設施)層面的環境數據:資產層面的數據指有關物理資產的環境信息,例如發電廠、油井(油田)、煉油廠和化工廠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發電廠、煉鋼廠、水泥廠和紡織廠生產設施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廢水量等。此類數據往往是由環保部門強制要求的,由數據搜集方或第三方披露。這些數據可以用在供應鏈管理中以識別“綠色供應商”;在這些設施層面的信息被整合并“對應”到公司或金融資產后,金融機構也可借此量化評估公司或資產的“綠色程度”或碳足跡。 2. 水資源壓力和其他生態系統壓力。水資源壓力(缺水)狀況
37、可能會對依賴水供應的公司造成嚴重的挑戰。缺水情況的加劇會導致一些企業成本和風險的增加,進而可能導致13 資產減值。因此,對依賴水供應的行業和公司的金融風險分析和估值就要對水的供求有合理的預測。此外,各類生態系統正面臨來自氣候變化及其他環境問題造成的不斷加大的壓力。生態系統的崩潰可能會導致農業、漁業和林業等產業的供應鏈突然斷裂,造成自然資源短缺,進而導致更頻繁的價格波動。因此,關于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和生態系統服務質量(如對生物多樣性的測量)以及關于生態系統壓力測試的數據都對相關金融風險評估有重要意義。 3. 自然災害的概率。金融機構經常以氣候變化情景及自然災害(例如洪水、干旱、風暴、野火和颶風)的
38、概率為基礎來進行環境風險分析。例如,有的被投資企業的物理資產和商業地產可能位于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自然災害及氣侯相關事件就可能導致此類企業的經濟損失和降低相關金融資產的價值。此類事件可能還會導致保險公司承受意料之外的損失。所以金融風險分析應充分考慮此類因素,而全球、國別和地區級別的各種自然災害數據在此分析中是必不可少的。 4. 太陽能和風能資源數據??稍偕茉匆呀洺蔀檫^去十年快速增長的綠色產業。依靠衛星技術,很多金融機構正運用太陽能熱輻射地圖、風速地圖等可再生能源數據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財務前景(產能、收入和成本)進行預測。 5. 綠色科技數據庫:現有綠色/清潔技術可以改進資源效率、降低污染/溫室
39、氣體排放,這些技術可以應用到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以加快它們的綠色發展步伐。綠色科技的相關信息對識別和創造綠色投資機會十分重要。 6. 能源需求變化的預測:為污染控制與應對氣候變化而出臺的許多政策會引起能源需求的變化,這一變化將顯著影響到傳統高碳能源項目的商業可行性。同時,能源需求變化也會顯著提高對風能、太陽能、水電、生物質燃料等替代能源的需求,并改善可持續建筑和綠色基礎設施項目的商業可行性。所以,能源需求預測對投資者和其他金融市場參與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評估財務風險和機會。 7. 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成本與減排效益:在評估綠色投資需求時,量化綠色項目的環境效益(如空氣、
40、水和土壤污14 染減排量)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對那些會造成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投資應該有限制性政策,而這些政策應該以對污染成本的測算為基礎。綠色項目的環境效益測算及污染成本測算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物理意義上的測算,如綠色(棕色)項目帶來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水或固廢的排放)的減排(增加)量。另一方面是污染的社會和經濟成本測算,例如空氣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案例只是示意性的,肯定沒有覆蓋所有情況。這些案例所述內容也是由外部專家提供的,不代表G20或 G20 成員的觀點。 2 2.4.4.公共環境數據在應用中面臨的挑戰公共環境數據在應用中面臨的挑戰 研
41、究小組在與知識伙伴及私人部門的探討中發現,在有效應用公共環境數據,以分析風險和評估綠色投資機會方面,目前還存在一些障礙。 1. 數據表述方式不適于金融行業用戶:例如,有些氣象數據和氣象預測的計量單位是金融分析師不常用或不易懂的,相關技術報告也沒有充分解釋這些信息的經濟含義,有些公共環境數據沒有標準化,有些則缺乏可比性。 2. 環境風險分析和綠色投資評估方法還不成熟:只有少數銀行、保險機構、資產管理機構和學術機構開始研發環境風險分析方法,這些方法對其他金融機構還沒有公開。關于項目層面的環境成本(效益)的定量分析方法也相當復雜,并因行業和地區情況而異,很多國家和行業都還缺少這類方法。這類分析工具和
42、方法在金融機構中尚未廣泛應用,是制約環境數據需求的一個原因。 3. 未來場景和環境與氣候政策的不確定性:目前,各個金融機構隨意設定其環境風險分析的一些核心假設,這會導致在金融機構/行業/國家之間產生潛在溝通問題和缺少可比性。另外,一些宏觀參數的不確定性,也是開展環境風險和綠色投資機會分析的金融機構面臨的一項挑戰,這會使人對研究結論產生質疑。這些不確定參數的例子包括在情景分析中會用到的可再生能源和有突破性潛力技術的未來需求,以及抑制污染行業發展和刺激綠色投資的可能政策措施。 15 4. 搜索成本較高:金融機構對風險和投資機遇的分析需要多種環境數據的支持。但是,這些數據來源通常較為分散,有的只在特
43、定的出版物中才能找到。多數金融機構對環境分析還不熟悉,因此要花費很多時間搜索和獲取此類數據。有些公共環境數據,如設施層面的數據,尚未“對應”到金融資產和被投資公司,因此也難以運用到金融分析中。 5. 提供公共環境數據的商業模式尚未成型:雖然公共環境數據具備公共品的很多特性,但公共部門尚未找到一種系統的、有效的方法來搜集、整合和發布相關數據。一些非政府機構和私營數據提供商也處于數據提供模式的早期探索階段。 6. 缺乏搜集和處理公共環境數據的能力:在不少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因為缺乏足夠預算、技術、平臺以及對培訓及經驗交流方面的投入,導致機構能力不足,限制了公共環境數據的可獲得性。 2 2.5.
44、5.改善公共環境數據可得性和有用性的可選措施改善公共環境數據可得性和有用性的可選措施 根據知識伙伴和私營部門的建議,研究小組就G20成員如何在自愿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公共環境數據的可得性和有用性達成了如下基本一致的看法: 1. G20 成員與其他伙伴可共同推動環境風險分析方法和環境成本與收益分析方法等領域的知識共享。有了扎實的方法論,金融機構才會開始搜尋數據并著手實施分析。國際組織和/或專業研究機構可以建立共享這類方法的網站,為全球金融機構提供獲得這些信息的便利。當然,G20 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沒有責任為這些具體的方法提供背書。 2. 政府可支持私人部門改善公共環境數據的質量和可用性。此類支持措施可
45、包括:對指標、相關定義和分類方法、情景和預測方法等進行探索;將環境數據“對應”到金融資產;就環境數據在金融分析中的運用發表定期報告,以加強數據的國際可比性。 3. 研究小組可支持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和經合組織(OECD)開發公共環境數據指南。公共環境數據指南可收錄對金融分析有用的包括污染、自然災害、能源、其他自然資源、氣候變化等相關信息的全球數據庫。通過直接提供這些公共環境數據的來源或給出網站地址,這個指16 南將降低“信息搜索成本”,成為環境風險和綠色投資分析的一個起點。當然,我們也必須指出,這一指南不可能包羅所有環境數據,也無責任對原始數據的準確性提供保證。選擇和使
46、用數據庫的責任在于用戶。 4. 各國政府可在國內推動支持金融分析的公共環境數據共享。有興趣的國家可以通過國內環境部門、金融監管機構、第三方數據提供商或非政府組織開展相關工作。這些工作應爭取改善獲取國內公共環境數據的便捷性,以及提升公共環境數據對金融機構的可用性。 17 第三章第三章 進展報告進展報告 本章綜述了自2016年6月研究小組廈門會議以來綠色金融取得的部分進展。本章按照G20領導人杭州峰會發布的2016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所提出七項措施的順序,分別介紹金融體系綠色化的各項進展: 1.1.提供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提供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 2.2.推廣綠色金融自愿原則推廣綠色金融自愿原
47、則 3.3.擴大能力建設學習網絡擴大能力建設學習網絡 4.4.支持本幣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支持本幣綠色債券市場發展 5.5.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 6.6.推動環境與金融風險問題的交流推動環境與金融風險問題的交流 7.7.完善對綠色金融活動及其影響的測度完善對綠色金融活動及其影響的測度 本章主要關注綠色金融在G20國家、國際組織,以及國際合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我們同時認識到,許多非G20國家也采取了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措施。 3.1.3.1.提供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提供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 政府提供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能減少綠色投資政策的不確定性,從而有
48、助于加快綠色金融的發展。它們還與其他覆蓋面更廣的政策倡議形成互補,共同推動或強化綠色金融。這些更廣泛的政策倡議包括澳大利亞在2016年10月發布的“關于氣候變化和董事責任的法律意見備忘錄”26,加拿大的“泛加拿大清潔發展與氣候變化框架”27,及韓國的“應對氣候變化的首個總體規劃”28(2016年12月)。在國際層面,截至2017年2月,占全球排放總額82%的132個國家已經正式批準巴黎協定29。在研究小組提出的七項可選措施中,有關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的進展十分顯著。2016年下半年以來,綠色金融共識的勢頭明顯加強,在過去一年中許多國家和國際層面的綠色金融倡議相繼出臺。具體包括以下動態: 阿根廷
49、:2017年2月開始評估其金融體系應如何支持可持續發展,包括如何發展綠色金融。 18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認為氣候變化是“重大的”物理和轉型風險,將在對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的監管中更多考慮這些風險30。 中國:國務院于2016年8月批準了七部委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鼓勵和推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和強制環境信息披露等31。 歐盟:2016年12月成立可持續金融高級專家組,作為資本市場聯盟的一部分,為歐盟可持續金融戰略提供政策建議,并將在2017年7月發布一份中期報告32。 法國:2017年2月,財政部、央行和審慎監管當局聯合發布了一份綜合報告
50、,在評估銀行業與氣候相關風險的基礎上,為增強其未來專業能力提供了相關框架和指南33。 德國:柏林州設計了一個可持續性指數,以在2017年重新配置其養老金的投資組合。黑森州也宣布,擬將法蘭克福市建成綠色金融中心。 印度:印度央行正在研究綠色金融的各方面內容,準備著手制定一份在印度發展綠色銀行業的路線圖。 印尼:金融監管局于2017年2月宣布,將于2017年制定印尼自己的綠色債券發行框架和監管規則34。該局還發布了有關再生能源、提升能效、有機農業和棕櫚油相關的自愿融資指導意見。 意大利:發布國家層面對可持續金融長達一年的對話結果,提出了18項具體措施35(2017年2月)。 墨西哥:政府宣布擬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