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中國移動5G RedCap技術白皮書(2022年)(2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移動:中國移動5G RedCap技術白皮書(2022年)(29頁).pdf(2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中國移動中國移動 5G RedCap 技術技術白皮書白皮書 (2022 年)年)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前前 言言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 5G 應用 “揚帆” 行動計劃 (2021-2023 年) 中指出, 按照 5G 國際標準不同版本階段特性, R17 版本聚焦中高速、大連接應用,分階段開展技術、產業化和應用導入。隨著 3GPP R17版本標準工作進入尾聲,RedCap 技術即將進入產品研發及測試驗證階段。 作為“輕量級”5G 技術,RedCap 自誕生以來備受產業關注。RedCap 是蜂窩物聯網的重要演進方向,將進一步提升 5G 應用于垂直行業市場和個人消費市
2、場的服務能力, 促進應用場景的豐富和規模推廣。為了幫助產業更好的理解和應用 RedCap 技術、研發 RedCap產品,加速 RedCap 技術的成熟商用,本白皮書針對業界關注的RedCap 技術課題,明確了 RedCap 在 5G 體系中的技術定位,深度解析了 RedCap 關鍵技術特性,并在此基礎上開展 RedCap 市場前景分析及與關鍵應用場景的適配性研究,期望 RedCap 能夠更好服務于市場需求。 本白皮書的版權歸中國移動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復制或拷貝本建議之部分或全部內容。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 目目 錄錄 1 R
3、edCap 簡介 . 2 1.1 RedCap 背景. 2 1.2 RedCap 標準化概述 . 4 1.3 國家及產業政策 . 5 1.4 小結 . 5 2 RedCap 技術定位及需求痛點分析 . 6 2.1 RedCap 技術定位分析 . 6 2.2 RedCap 市場需求分析 . 7 2.5 小結 . 7 3 RedCap 關鍵技術研究 . 8 3.1 RedCap 終端復雜度降低研究 . 8 3.2 RedCap 能力特性研究 . 9 3.2.1 基本能力特性 . 9 3.2.2 高效接入特性 . 10 3.2.3 功耗優化特性 . 12 3.2.4 多模多頻及語音特性 . 13 3
4、.3 RedCap 繼承 5G NR 特性研究 . 13 3.4 RedCap R18 技術演進研究 . 15 3.5 小結 . 15 4 RedCap 應用場景分析 . 16 4.1 RedCap 市場前景 . 16 4.2 RedCap 業務需求適配分析 . 18 4.2.1 可穿戴設備業務適配分析 . 18 4.2.2 視頻監控業務適配分析 . 19 4.2.3 智能電力業務適配分析 . 20 4.2.4 智能制造業務適配分析 . 20 4.3 小結 . 22 5 展望及倡議 . 23 縮略語列表. 24 聯合編寫單位及作者 . 27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
5、白皮書(2022) 2 1 RedCap 簡介簡介 1.1 RedCap 背景背景 國際電信聯盟將 5G 的三大應用場景分為增強移動寬帶(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RLLC) 和海量機器類通信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MTC),其目標分別為提升網絡峰值速率、提高通信可靠性及響應速度、實現萬物互聯。5G 三大應用場景及其典型用例如圖 1-1 所示,eMBB 旨在滿足人們對多媒體業務、服務、數
6、據的獲取及交互需求,應用場景包括手機、4K 高清視頻、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遠程教育等;uRLLC 對系統的吞吐量、時延、可靠性有極高的要求,典型實例包括工業生產過程的無線控制、 遠程醫療手術、 自動車輛駕駛、 運輸安全保障等; mMTC則是大規模物聯網部署與應用,這類設備需要傳輸的數據量較小、時延敏感性較弱,同時還要兼顧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主要用例部署于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 圖 1-1 5G 三大應用場景及典型用例 隨著 5G 的商用與發展, 5G 終端價格 (當前 5G 模組價格還在 500-1000
7、 元)為 5G 在各行各業的落地普及帶來了挑戰。其中部分場景并不存在極致的性能需求,5G 現有能力超出了實際應用需求,進而存在降低終端成本的需求。因此,eMBBmMTCuRLLCG比特通信智能家居語音智慧城市3G超高清視頻云辦公、娛樂VR/AR工業自動化移動醫療自動駕駛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3 產業界提出了在 5G 網絡中研究性能與成本的平衡,并由此 3GPP 在 R17 中提出了 5G 輕量級(reduced-capability, RedCap)終端。在確保業務需求及性能的前提下,通過終端裁剪,達到終端成本降低、尺寸極致、功耗減少等效果,有
8、助于推動 5G 終端規模應用、拓展 5G 設備的生態系統、擴大 5G 應用場景。 面向多樣化的面向多樣化的 5G 目標場景,目標場景,3GPP 提出了三類提出了三類 RedCap 典型應用場景,分典型應用場景,分別為:工業無線傳感器、視頻監控、可穿戴設備。別為:工業無線傳感器、視頻監控、可穿戴設備。 (1)工業無線傳感器 工業無線傳感器設備包括工業環境中的壓力傳感器、濕度傳感器、運動傳感器、溫度計、加速度計、驅動器等。其典型業務需求如下:通信業務可用性要求為 99.99%;業務的端到端時延要求小于 100ms,安全相關的傳感器對時延有更嚴格的要求, 為 5-10ms (TR 22.804) ;
9、 設備靜止時的參考速率要求小于 2Mbps;此外,該類用例的電池使用壽命要求至少可持續幾年。 (2)視頻監控 5G 應用于城市管理、工業/農業或各類區域監測場景中,存在實時的視頻監控需求,以應對安全風險問題、提升管理手段,從而更有效地管控城市資源。通過將5G終端模組與監控攝像機集成, 為視頻監控提供靈活、 低成本的回傳手段,其典型業務需求如下:經濟型視頻監控的參考速率要求為 2-4Mbps,高端型視頻監控的速率要求為 7.5-25Mbps,業務量以上行為主;視頻監控業務的時延要求小于 500ms;通信可靠性要求在 99%-99.9%之間。 (3)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主要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環
10、、醫療監控設備等,普遍要求設備體積小、功耗低。其典型業務需求如下:下行參考速率為 5-50Mbps、上行參考速率為 2-5Mbps,下行峰值速率為 150Mbps、上行峰值速率為 50Mbps;電池的理想工作續航為數天甚至 1-2 周。 表 1-1 3GPP RedCap 典型應用場景及關鍵指標需求 應用場景 數據速率 端到端時延 可用性/可靠性 電池壽命 工業無線傳感器 2Mbps 100ms 安全相關的傳感可用性99.99% 至少幾年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4 器 5-10ms 視頻監控 經濟型 2-4Mbps 高端型 7.5-25Mbps
11、 500ms 可靠性99%-99.9% / 可穿戴設備 參考速率 下行 5-50Mbps 上行 2-5Mbps 峰值速率 下行 150Mbps 上行 50Mbps / / 幾天(1-2 周) 1.2 RedCap 標準化概述標準化概述 (一)3GPP RedCap 技術標準化研究進程如圖 1-2 所示。3GPP R17 RedCap SI 階段(2020.6-2020.12),輸出研究報告 3GPP TR 38.875,內容主要包括終端復雜度降低及成本評估、對覆蓋的影響、能耗分析評估等,并為后續 WI 階段開展標準化提出各項建議。3GPP R17 RedCap WI 階段(2020.12-20
12、22 Q2),標準化工作主要涵蓋以下內容:終端復雜度降低、駐留與接入控制、移動性、終端識別、BWP 配置以及功耗等。 3GPP R17 RedCap 標準框架已經接近尾聲。 從 2021 年 12月開始,3GPP R18 RedCap 標準化已正式提上日程。 圖 1-2 3GPP RedCap 標準化工作進程 (二)CCSA 隨著 3GPP 標準化工作中針對 RedCap 標準化進程的快速推進,CCSA 也相繼啟動了 RedCap 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2021 年 3 月,TC5WG9#113 會議通過了 RedCap 關鍵技術的研究立項,在產業的共同努力下,在 TC5WG9#118 會議20
13、20.62020.122022.33GPP RAN#90RedCap WI立項3GPP RAN#88RedCap SI立項3GPP RAN#95R17核心標準凍結3GPP RAN#94R18 RedCap演進立項成功2021.63GPP RAN#92R18啟動2021.122022 Q2R17 RedCap計劃凍結(含ASN.1等)R18 RedCap演進WI計劃開展時間2022 Q32024 Q1R18 RedCap演進計劃凍結時間(含ASN.1等)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5 上通過了征求意見稿,為后續 RedCap 在 CCSA 的行標制定工
14、作奠定了基礎。 1.3 國家及產業政策國家及產業政策 2021 年 11 月,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 “十四五” 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 ,其中提出:“到 2025 年,信息通信行業整體規模進一步壯大,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聯、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創新能力大幅增強,新興業態蓬勃發展,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能力全面提升?!庇纱丝梢?,在 5G 技術規模落地的發展需求下,國家層面大力推動 5G新基建建設。 此外,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其發布在其發布的的5G 應用應用“揚帆揚帆”行動計劃行動計劃中,強調中,強調開開展展 5G 產業基礎強化行動:產業
15、基礎強化行動:其中其中 5G R17 版本聚焦中高速大連接應用,分階段開版本聚焦中高速大連接應用,分階段開展技術、產業化和應用導入;行動計劃中提出展技術、產業化和應用導入;行動計劃中提出 5G+信息消費、信息消費、5G+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5G+智慧城市等智慧城市等 15 個垂直行業,列舉了智能安防監控、新型穿戴設備、遠程操個垂直行業,列舉了智能安防監控、新型穿戴設備、遠程操控設備、高清視頻監控等眾多應用領域,針對控設備、高清視頻監控等眾多應用領域,針對 5G+智慧農業等領域,重點推進智慧農業等領域,重點推進面向廣覆蓋低成本場景的面向廣覆蓋低成本場景的 5G 技術和應用。 揚帆行動計劃中描
16、述的這些應用領域技術和應用。 揚帆行動計劃中描述的這些應用領域正是正是 RedCap 可以大顯身手的可以大顯身手的應用領域應用領域。 基于國家戰略引導和政策支持,IMT 2020(5G)推進組也對 RedCap 寄予厚望,全力推動 RedCap 產業成熟。2022 年 3 月,IMT 2020(5G)推進組第 23 次會議明確開展 RedCap 關鍵技術研究,制定試驗規范,構建測試系統,分階段組織 RedCap 關鍵技術與端到端測試,推動產業發展。 1.4 小結小結 為了滿足物聯網行業的差異化需求,RedCap 孕育而生。3GPP R17 RedCap標準化的完成以及 CCSA RedCap
17、研究報告的加速,使得業界對 RedCap 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國家及產業政策的加持也有助于加速 RedCap 端到端產業鏈的孵化和快速成熟。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6 2 RedCap 技術定位及技術定位及需求痛點需求痛點分析分析 隨著 3GPP R17 RedCap 標準的凍結,業界對 RedCap 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如何將 RedCap 技術引入服務于千行百業,則需要明確 RedCap 在 5G 承載體系中的能力定位并探究當前5G行業發展的痛點需求, 從而結合RedCap特性優勢,加速 RedCap 產業成熟及技術落地,最終賦能千行百業“數
18、智化”轉型。 2.1 RedCap 技術定位分析技術定位分析 如圖 2-1 所示,在 5G 承載體系中,5G NR 能力最高,可滿足 100Mbps 以上超高速率需求的物聯網業務,5G NB-IoT 作為 LPWA 技術,面向低速率、小包物聯網業務而設計,主要承載 100kbps 速率以下低速物聯網業務,提供低速mMTC 能力。RedCap R17 版本可承載高速率的物聯網業務,通過將最大傳輸帶寬縮減至 20MHz,裁剪收發天線數目(最低 1T1R)、降低上下行最大調制階數(如64QAM) , 有效降低了終端復雜度 (復雜度相比傳統eMBB終端降低約60%) ,未來 RedCap R18 版本
19、將進一步擴展支持中速率物聯網業務。 由此可見,由此可見, RedCap技術補齊了技術補齊了 5G 中高速大連接中高速大連接能力,使能力,使 5G 面向各類物聯網應用需求形成了具備面向各類物聯網應用需求形成了具備低、中、高、超高分檔分級能力的完備技術承載體系。低、中、高、超高分檔分級能力的完備技術承載體系。 圖 2-1 5G 物聯網技術體系 5G NR5G NB-IoT低速率低速率(0-100kbps)中速率中速率(100kbps-10Mbps)超高速超高速(100Mbps+)高速率高速率(10Mbps-100Mbps)5G RedCap R175G RedCap R18(討論中)中國移動通信有
20、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7 2.2 RedCap 市場需求分析市場需求分析 我國 5G 商用近三年以來,各行各業的 5G 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廣泛分布于2B 類行業應用和 2C 類個人消費領域, 其中行業應用主要包括工業互聯網、 車聯網、視頻監控、電力、物流、港口、農業、醫療等眾多領域。 面向 2B 領域,最明顯的痛點需求便是較高的行業模組價格。作為網絡連接和行業應用的橋梁, 5G 行業模組較高的價格對 5G 規模落地造成了挑戰, 當前,5G 模組價格在 500-1000 元之間。產業期待 5G 終端能夠具備差異化能力,從業務需求出發,在成本和性能之間進行折中,
21、通過終端剪裁降低復雜度,推動 5G應用規?;涞?, 同時裁剪后的5G終端性能還能滿足各個行業領域的業務需求,例如:電力等工業場景對網絡有高可靠、低時延的需求;視頻監控業務在多用戶并發場景下對網絡有大容量多并發需求,對系統容量需求較高,需要 5G 網絡的大帶寬等能力提供保障;工業園區對數據有數據不出廠的要求。綜上,RedCap技術能夠有效兼顧滿足其對性能和成本方面的并存需求。 面向 2C 領域, 個人消費類產品市場正在逐步經歷由 4G 向 5G 的升級換代,其中可穿戴領域如智能手表、AR/VR 等穿戴設備對小尺寸及低功耗要求較高,采用傳統的 5G 終端無法有效滿足上述需求,產業也同樣期待 5G
22、終端能夠具備差異化能力,從業務需求出發,能夠在尺寸、功耗和性能之間進行折中,通過終端剪裁設計,減小終端尺寸,解決可穿戴領域的痛點需求。綜上,RedCap 通過終端裁剪,能夠有效兼顧滿足其對性能和尺寸方面的并存需求。 2.5 小結小結 綜上,RedCap 技術補齊了 5G 中高速大連接能力,結合市場對 5G 終端差異化能力的需求,精準切入 5G 行業痛點,其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8 3 RedCap 關鍵技術研究關鍵技術研究 RedCap 作為 5G 輕量級終端,其獨特性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相較于傳統 5G 終端,RedC
23、ap 終端剪裁后終端復雜度可降低約 60%,大大降低了終端復雜度; 其次, RedCap 的各項能力特性確保了其可基于 5G 現網平滑升級引入;最后,最為關鍵的是 RedCap 延續了延續了 5G NR 的各類優秀特性,如的各類優秀特性,如大大帶寬、帶寬、低低時時延、延、高高可靠性可靠性、業務保障、數據不出廠、低功耗、強覆蓋等諸多優勢、業務保障、數據不出廠、低功耗、強覆蓋等諸多優勢,可針對可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按需引入不同應用場景按需引入,有效滿足業務需求。有效滿足業務需求。 3.1 RedCap 終端終端復雜度降低研究復雜度降低研究 RedCap 的終端復雜度的降低,可從縮減 UE 帶寬、減少收
24、發天線數量、降低調制階數、調整雙工模式等方面有效降低終端復雜度。相較于傳統相較于傳統 5G 終端,終端,按照上述技術手段對終端進行剪裁,整體帶來按照上述技術手段對終端進行剪裁,整體帶來 RedCap 終端復雜度降低可達到終端復雜度降低可達到60%左右左右,具體介紹如下: 最大帶寬:最大帶寬:在 FR1 頻段上,基于 NR UE 的 100MHz 帶寬,將 RedCap UE支持的最大帶寬縮減為 20MHz,適用于業務需求相對低的 5G 終端通信使用; 天線能力:天線能力:在傳統 NR UE 支持 2T4R 天線的基礎上,將 RedCap UE 的天線數量降低至 1T1R 或 1T2R; 最大調
25、制階數:最大調制階數:在 NR 終端支持 256QAM 的基礎上,調整對 RedCap 終端調制階數的要求,上下行最大調制階數最低可支持 64QAM; 雙工模式:雙工模式: 支持 FD-FDD 和 TDD, 并且在 NR 雙工通信的基礎上針對 RedCap UE 引入了半雙工模式; PDCP SN 及及 RLC-AM SN 長度:長度:為了降低 RedCap UE 緩存的要求,將傳統的 18 比特調整為 12 比特; RedCap 上下行峰值速率:上下行峰值速率:表 3-1 列出了 TDD 和 FDD 系統中 RedCap 的上下行峰值速率,其和 LTE Cat 4 終端能力趨近。 中國移動通
26、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9 表 3-1 RedCap 上下行峰值速率要求參考 系統系統 帶寬帶寬 天線規格天線規格 理論峰值速率理論峰值速率 TDD 20MHz 1T1R 下行 5ms 單周期幀結構:84Mbps(256QAM)、62Mbps(64QAM) 2.5ms 雙周期幀結構:70Mbps(256QAM)、52Mbps(64QAM) 1T2R 下行 5ms 單周期幀結構: 168Mbps ( 256QAM ) 、124Mbps(64QAM) 2.5ms 雙周期幀結構: 140Mbps ( 256QAM ) 、105Mbps(64QAM) 1T1R/1
27、T2R 上行 5ms 單周期幀結構: 22Mbps(256QAM)、17.5Mbps(64QAM) 2.5ms 雙周期幀結構:34Mbps(256QAM)、26Mbps(64QAM) FDD 1T1R 下行 113Mbps(256QAM)、85Mbps(64QAM) 1T2R 下行 226Mbps(256QAM)、170Mbps(64QAM) 1T1R/1T2R 上行 120Mbps(256QAM)、90Mbps(64QAM) 3.2 RedCap 能力能力特性研究特性研究 3.2.1 基本能力特性基本能力特性 (一)駐留與接入控制特性 RedCap UE 可駐留于支持 RedCap UE 的
28、小區,且網絡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RedCap UE,如 1Rx/2Rx 終端進行限制,如圖 3-1 所示。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0 圖 3-1 面向 RedCap 終端的接入控制特性 具體特性包括:系統信息中通過包含 IFRI(IntraFreqReselectionRedCap:allowed, notAllowed) 來指示是否允許 RedCap UE 小區選擇 (重選) 到同頻小區,同時具備面向 1Rx/2Rx 的 RedCap UE 的接入允許/拒絕設置。 (二)移動性特性 針對可穿戴等有移動性需求的業務應用,RedCap 對于移動性
29、的支持必不可少,包含小區選擇、重選及切換,同樣歸屬于 RedCap 基礎特性。 1)小區選擇與重選:要求處于 RRC_IDLE 和 RRC_INACTIVE 狀態的RedCap UE 能在支持 RedCap 的小區間進行小區選擇與重選; 2)小區切換:要求處于 RRC_CONNECTED 狀態的 RedCap UE 能在支持RedCap 的小區間進行切換。 3.2.2 高效接入特性高效接入特性 (一)終端識別特性 終端識別特性有助于使 5G 網絡在不同階段都能快速識別出 RedCap 終端類型,從而及時采取相應策略。 允許允許/拒絕拒絕允許允許/拒絕拒絕5G RedCap1T1R5G RedC
30、ap1T2R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1 圖 3-2 面向 RedCap 的終端識別特性 以四步 RACH 為例,如圖 3-2 所示,展示了 5G 網絡具備在 Msg1、Msg3 以及傳統的能力上報階段識別出 RedCap 終端類型。Msg1 階段,通過針對 PRACH在時域(PRACH occasion)或碼域(PRACH Preamble)的分割,能夠保證網絡快速識別出 RedCap 類型終端;Msg3 階段,通過終端攜帶的 LCID,能夠保證網絡識別出 RedCap 類型終端;通過傳統的終端能力上報,也可以識別出 RedCap類型終端。 (
31、二)初始 BWP 配置 BWP 作為 5G 網絡中的一個獨特特性,在初始 BWP 配置上網絡在 RedCap終端高效接入以及與傳統 5G 終端兼容共存方面均提供了強大支持。 與傳統 5G 終端兼容共存方面,當系統從終端節能考慮為傳統 5G 終端配置初始 BWP 不超過 20MHz 時,從兼容共存和資源共用考慮,系統可將傳統 5G 終端初始 BWP 配置提供給 RedCap 終端,RedCap 終端和傳統 5G 終端共享初始BWP。 RedCap 終端高效接入方面,系統可為 RedCap 終端配置獨立上下行初始BWP,可以保證 RedCap 終端在獨立下行初始 BWP 上監聽尋呼、在獨立上行初始
32、 BWP 隨機接入,當獨立下行初始 BWP 包含 CD-SSB 時,RedCap 終端也可以在獨立下行初始 BWP 上監聽尋呼。 (三)專用 BWP 配置 BWP 作為 5G 網絡中的一個獨特特性,在專用 BWP 配置上網絡著重在RedCap 終端高效接入上提供了強大支持。網絡會為進入 RRC 連接態的 RedCap終端配置獨立上行或下行專用 BWP,同時在下行專用 BWP 不包含 CD-SSB 時,可為專用 BWP 配置 NCD-SSB,能夠保證 RedCap 終端在當前 BWP 下基于Msg1識別識別Msg3識別識別終端能力上報終端能力上報識別識別RANNAS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
33、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2 NCD-SSB 進行 RLM、BFD 等測量。另外,面向對小區系統容量需求較大的多用戶并發類業務(如多路視頻監控等),如圖 3-3 所示, 系統可按需配置多系統可按需配置多 BWP,最多可配置最多可配置 5 個個 BWP,充分應用,充分應用 5G 百百 M 大帶寬,從而實現對聚集性并發類業大帶寬,從而實現對聚集性并發類業務的強大支持。務的強大支持。 圖 3-3 面向 RedCap 的專用多 BWP 配置特性 3.2.3 功耗優化特性功耗優化特性 針對可穿戴設備等終端功耗敏感的特點,RedCap 圍繞降低功耗進行設計,主要包含 RRM 測量放松機制
34、及擴展非連續接收(eDRX)功耗優化特性。 1)RRM 測量放松:網絡通過系統消息通知終端 RRM 測量放松的觸發條件, 使偏靜止且處于小區中心區域的終端在滿足觸發條件時,可放松對于鄰區的RRM 的測量,以達到節省終端功耗的目的。 2)eDRX:為了進一步減少終端功耗,RedCap 引入了 eDRX 節電特性,即延長終端監聽尋呼的周期,不監聽尋呼時終端進入休眠狀態,如圖 3-4 所示。針對 RRC_IDLE 狀態下 RedCap 終端,eDRX 周期最大擴展至 10485.76 秒,RRC_INACTIVE 狀態下 RedCap 終端,eDRX 周期最大擴展至 10.24 秒,采用更長的 eD
35、RX 周期可增加終端睡眠時長,降低終端待機電流。 4G LTE20MHz5G100MHz5G RedCap網絡BWP配置BWPBWPBWPBWPBWP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3 圖 3-4 面向 RedCap 的 eDRX 功耗優化特性 3.2.4 多模多頻及語音特性多模多頻及語音特性 RedCap 終端多模多頻及語音特性的引入將直接影響終端的成本,需針對不同業務場景及行業對成本的敏感程度,決定 RedCap 終端是否引入多模和語音特性。面向具有網絡連續性需求的業務,初期 5G 網絡尚未實現連續性覆蓋時,RedCap 終端引入 4/5G 多模至
36、關重要;針對專網業務,RedCap 單模終端可適配業務需求,同時有效降低終端成本;針對需要具備語音能力的業務場景,如部分可穿戴場景,終端支持 VoNR 能夠高效滿足用戶需求。 3.3 RedCap 繼承繼承 5G NR 特性研究特性研究 盡管支持一發兩收的RedCap終端與4G Cat 4雙天線終端能力接近, 如表3-2所示,但 RedCap 天然繼承了天然繼承了 5G NR 在帶寬、時延、可靠性、切片、在帶寬、時延、可靠性、切片、數據不出數據不出廠廠等方面的各類優秀特性,因此其具備廣闊的目標場景等方面的各類優秀特性,因此其具備廣闊的目標場景。 表 3-2 技術對標表格 注 1:下行與上行配比
37、 7: 2,特殊時隙配比 6:4:4 注 2:下行與上行配比 3:1,特殊時隙配比 10:2:2 RedCap 目標應用場景多樣化,不同業務對于 5G 專有特性存在不同需求,技術指標技術指標5G NR5G RedCap(1T2R)5G RedCap(1T1R)LTE Cat 4(標準)(標準)LTE Cat 1/1bis帶寬700M:30M2.6G:100MFR1:20MHzFR1:20MHz20MHz20MHz收發天線2T4R1T2R1T1R1T2R1T1R調制256QAM64QAM必選256QAM可選64QAM必選256QAM可選64QAM上行16QAM下行64QAM速率FDD上行:175
38、Mbps下行:350MbpsFR1(FDD 64QAM):上行 90Mbps下行 170MbpsFR1(FDD 64QAM):上行 90Mbps下行 85MbpsFDD(64QAM):上行 75Mbps下行 150MbpsFDD:上行 5Mbps下行 10MbpsTDD上行250Mbps下行1.7Gbps注注1FR1(TDD 64QAM):上行 22Mbps下行 124Mbps注注1FR1(TDD64QAM):上行 22Mbps下行 62Mbps注注1TDD(64QAM):上行 15Mbps下行 110Mbps注注2TDD:上行:1Mbps下行:7.4Mbps注注2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39、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4 譬如電力行業中配電環節為例,其對低時延、高可靠的網絡有強烈需求,需要結合 URLLC 技術要進行保障。因此 RedCap 可按需與 5G NR 其它技術結合,通過支持 URLLC、切片、UPF 下沉、終端節能、覆蓋增強、5G LAN 等技術,可實現對垂直行業的強大賦能。 圖 3-5 RedCap 按需與各類 NR 技術結合賦能垂直行業 如圖3-5所示, 面向對時延要求比較嚴格的場景, 例如電力行業, 可在RedCap終端中增加 uRLLC 等能力,在低成本方案中定向實現低時延目標;針對工業園區數據不出廠場景,通過 RedCap 與 UPF 下沉
40、相結合,可精準滿足目標場景;面向對功耗有明顯需求的場景,例如可穿戴設備領域,可在 RedCap 中增加 UE 節能技術,如尋呼增強(PEI)、PDCCH 監聽自適應、喚醒信號(WUS)、小數據傳輸(SDT)等特性進一步降低設備功耗,實現業務需求;面向對深度覆蓋有需求的場景,可在 RedCap 終端中增加覆蓋增強等能力,在弱覆蓋場景中實現上行覆蓋增強、速率提升等效果,便于 RedCap 技術應用至各類場景;另外,RedCap還可疊加切片、5G LAN、定位等技術,面向不同業務場景,根據具體訴求補充終端能力并接入 5G 網絡,盡可能實現設備低成本與業務高性能的平衡。 工業場景工業場景穿戴場景穿戴場
41、景深度覆蓋場景深度覆蓋場景業務需求差異業務需求差異化場景化場景uRLLCUE節能節能技術等技術等覆蓋增覆蓋增強強切片切片數據不出廠數據不出廠UPF下沉下沉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5 3.4 RedCap R18 技術演進研究技術演進研究 3GPP已經明確在已經明確在R18中會針對中會針對RedCap進一步演進, 目標對標進一步演進, 目標對標Cat 1/1bis,進一步降低終端進一步降低終端復雜度復雜度, 實現, 實現 RedCap 終端終端復雜度復雜度極致化。極致化。 標準預計 2024 年 Q1結項,最早 2025 年商用。 RedCap
42、R18 研究目標包括: 降低 UE 復雜度與成本、挖掘新的應用場景,其中降低 UE 復雜度和成本包括,涵蓋 UE 帶寬縮減至 5MHz(FR1)、降低峰值數據速率等。 當前標準化關注重點及挑戰如下: 終端帶寬降低到 5MHz 后, 應用 15KHz,30KHz 子載波間隔的性能影響及標準影響需進一步分析,另外 30KHz 子載波間隔(譬如在 TDD 2.6GHz 網絡下)在 5MHz 帶寬下復用 SSB 存在挑戰(SSB 需要 7.2MHz),需要產業各界結合業務需求一并深入探討。 3.5 小結小結 綜上,RedCap 不僅展示出在終端復雜度上的極大降低,而且可實現在 5G現網下的平滑升級引入
43、,同時能夠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按需靈活引入 5G NR 的各類優秀特性,最后在未來演進上還將進一步規劃了 RedCap 的演進路線,為產業引入 RedCap 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6 4 RedCap 應用場景分析應用場景分析 RedCap 技術能力可承載中高速移動物聯網業務,需求場景廣泛,主要涵蓋視頻監控、智能電力及智能制造等行業應用及可穿戴等消費電子類應用。在行業應用領域,視頻監控業務對網絡容量要求高,智能電力在配電自動化及負荷控制精準化、智能制造在智能物流、生產現場監測和無人智能巡檢等業務場景對網絡高可靠、低時延性能要
44、求高,4G 網絡均無法滿足需求;在電子消費領域,受益于消費電子產品對 5G 等新技術的高度關注,且可穿戴設備對終端尺寸和功耗非常敏感,RedCap 相較于傳統 5G,具備極大降低終端尺寸及功耗的優勢,將有助于 RedCap 技術在可穿戴領域的規模應用。 4.1 RedCap 市場前景市場前景 根據各大市場咨詢機構的預測數據,到 2025 年,國內可穿戴、視頻監控及電力行業終端規模均可達千萬量級。 根據 TSR 統計數據(圖 4-1),近些年來,全球蜂窩智能穿戴設備每年的新增出貨量以幾千萬穩步增長,其中中國市場占比 30%,預計到 2025 年,國內蜂窩智能終端出貨量將超過 8000 萬。據 O
45、mdia 統計(圖 4-2),中國攝像機年發貨量由 2019 年 9330 萬逐步提升至 2024 年 1.5 億。其中,約有 10%20%的無線化需求, 因此基于無線的視頻監控行業規??蛇_千萬量級別。根據德勤研究報告及5G 助力智能電網應用白皮書數據統計(圖 4-3),預計到 2027 年,國內電力行業 5G 終端累計出貨量將超過 5000 萬。上述業務場景具備可觀的發展潛力,可首先形成 RedCap 規?;瘧玫臐撛谑袌隹臻g。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7 圖 4-1 蜂窩穿戴設備預測 圖 4-2 視頻監控發貨規模預測 圖 4-3 電力行業終
46、端規模預測 此外,智慧工廠、智慧礦山、智慧園區、智慧港口等垂直行業涉及多樣化業務場景及終端類型,需要多種網絡承載技術打包提供服務,也是 RedCap 的潛在應用領域。從 4G 物聯網存量市場來看,以車聯網前后裝、金融支付、共享服務等為代表的應用場景中,已有數億量級的物聯網終端,面向遠期網絡演進,由4G Cat 1/1bis承載的中低速物聯網業務以及由4G Cat 4承載的高速率物聯網業務也屬于 RedCap 的潛在市場。 整體而言,RedCap 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可以成為5G 物聯網的一種核心技術能力。 40.446.247.654.664.973.580.586.302
47、040608010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18-2025年全球每年新增出貨量年全球每年新增出貨量單位:百萬單位:百萬93.3150.801002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中國攝像機年發貨量(單位:百萬)0.050.1151015200204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電力行業5G終端規模(單位:百萬)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8 4.2 RedCap 業務需求適配分析業務需求適配分析 4.2.1 可穿戴設備業務適配分析可穿戴設備業務適配分析 當前
48、主流智能手表終端主要采用 4G Cat 4 或 Cat 1/1bis 技術,隨著 5G 技術的普及,將 5G 技術應用于可穿戴領域(不僅僅包括智能手表,還包括潛在的智能 AR 或 XR 設備, 如智能眼鏡等) 能夠滿足用戶對可穿戴產品更新換代的需求,5G 技術在可穿戴領域的應用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然而,可穿戴設備對終端尺寸和功耗非常敏感,傳統 5G 技術在此方面存在應用瓶頸。 如表 4-1 所示, 相較于傳統 5G 終端, RedCap 能夠實現終端尺寸大幅減小及功耗有效降低,有助于突破 5G 技術在可穿戴領域的應用難題。面向可穿戴業務對終端功耗的需求,RedCap 技術通過降低設備復雜度、引入
49、功耗優化特性,彌補傳統 5G 終端短板, 甚至比 LTE 更加節電, 電池續航能夠持續幾天甚至 1-2 周;面向可穿戴設備對終端尺寸的需求,RedCap 支持一發一收(1T1R)單天線,可實現小尺寸終端集成;在網絡覆蓋方面,由于可穿戴設備具備用戶跟隨屬性,與手機需求一致, RedCap 需保證連續覆蓋, 可滿足其業務需求; 在數據速率方面,可穿戴設備以下行業務為主,RedCap 在技術上可支持 3GPP 歸納的業務參考速率(即下行 5-50Mbps、上行 2-5Mbps)。 表 4-1 RedCap 與可穿戴業務適配表 終端需求 網絡需求 功耗 尺寸 覆蓋 速率 業務需求 電池續航需要持續幾天
50、(最高 1-2 周) 對終端尺寸有限制, 一般要求1T1R 隨時隨地, 無處不在, 對網絡連續存在強需求 參考速率 下行5-50Mbps、上行 2-5Mbps RedCap 能力適配 RedCap 設備復雜度降低+功耗特性可支持該需求 RedCap 引入1T1R 單天線,可實現小尺寸終端集成 5G 大網未來連續覆蓋可支持該需求 1T1R、FR1(FDD 64QAM) 上行 90Mbps 下行 85Mbps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19 4.2.2 視頻監控業務適配分析視頻監控業務適配分析 隨著公安機關、政府監管部門對視頻監控的需求逐漸增大,視頻監
51、控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在已部署視頻監控的場景中有 10%20%的區域存在布線困難等問題,亟需無線技術能力保障監控視頻回傳。 如表 4-2 所示,從視頻監控業務對網絡傳輸的要求來看,視頻監控對于單用戶速率、時延及可靠性要求較為寬松,但多用戶并發對系統容量需求較大。 表 4-2 視頻監控業務需求 分辨率 速率 時延 可靠性 低碼率視頻 2-4Mbps 500ms 99%-99.9% 高碼率視頻 7.5-25Mbps 500ms 99%-99.9% 面向監控視頻業務對系統容量的需求,RedCap 可充分利用 5G 網絡百兆帶寬,保證容量需求,同時有效降低終端成本,較好的滿足視頻監控在高容量、高速率、低
52、成本等方面的業務需求,與視頻監控業務需求相匹配,其業務適配分析如表 4-3 所示。 表 4-3 RedCap 與視頻監控業務適配表 容量 速率 成本 業務需求 以基站站間距 300-500 米,30米一個監控點位,每點位 2-3個監控設備為例,單小區約有100 個監控設備,假設無線率20%, 每個小區約有 20 個無線監控設備。 視頻監控業務需求潛在峰值容量需求大于百兆 低碼率視頻 2-4Mbps 高碼率視頻 7.5-25Mbps 終端成本敏感 RedCap 匹配性 RedCap 可利用 5G 百兆帶寬,通過配置多個專用 BWP, 可滿足小區內多視頻監控設備并發容量需求 RedCap 可有效支
53、持高、低碼率速率要求 RedCap 帶來終端硬件復雜度降低及成本的大幅下降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20 4.2.3 智能智能電力業務適配分析電力業務適配分析 電力行業是工信部發布的“5G+工業互聯網”第一批五大重點行業之一,電力通信網作為支撐智能電網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承擔著各類電力業務的安全性、實時性、準確性和可靠性要求,其主要業務流程包含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其中,配電環節的差動保護、自動化三遙、精準負荷控制、配電站綜合監測等業務對低時延、高可靠的網絡有強烈需求,同時,為滿足安全生產需求,電網的生產控制大區和管理信息大區對信息隔離度
54、要求極高,以目前 4G 網絡能力和電力專網的能力,無法滿足業務對網絡的高要求。 RedCap 可充分利用 5G 網絡在低時延、高可靠、切片等方面的優秀技術特性,滿足電力行業業務需求,同時可進一步降低終端成本,與電力行業需求相匹配(表 4-4),可有效推動電力行業更廣泛的應用 5G 技術。 表 4-4 RedCap 與電力行業業務適配表 終端成本 業務隔離度 時延、可靠性 業務需求 為促進業務規模部署、降低應用成本, 需更低成本的 5G 芯片模組 智能電網主要分為電網生產控制安全大區和管理信息安全大區,不同大區之間隔離性需求極高 智能電網業務主要分為控制類和采集類,控制類業務對網絡的時延可靠性需
55、求高,業務需求一般為20ms-50ms99.99% RedCap 匹配性 RedCap UE 復雜度降低,終端成本降低,可滿足該需求 可通過 RedCap+切片/資源預留等技術方案支持該業務需求 通過 RedCap+5G URLLC能力支持該業務需求 4.2.4 智能制造業務適配分析智能制造業務適配分析 隨著“中國制造 2025”國家戰略的不斷推進, 制造業逐漸向信息化、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行業數字化轉型對網絡連接、終端成本和功耗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解決工業園區專網建設在網絡連接完善、 終端成本和功耗降低等方面的挑戰。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
56、2) 21 在智能制造場景中,智能物流、生產現場監測和無人智能巡檢是其中的關鍵業務。 (1)智能物流:主要包括線邊物流和智能倉儲。線邊物流是指從生產線的上游工位到下游工位、從工位到緩沖倉、從集中倉庫到線邊倉,實現物料定時定點定量配送;智能倉儲需通過廠區內自動導引車輛(AGV)、自動移動機器人(AMR)、叉車、機械臂和無人倉視覺系統,實現物流終端控制、商品入庫存儲、搬運、分揀等作業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此類業務場景涉及定時定點及遠程控制,對網絡時延及可靠性需求較高。 (2)生產現場監測:在工業園區、廠區、車間等現場,通過各類傳感器、攝像頭和數據監測終端采集環境、人員動作、設備運行等監測數據,回傳
57、至生產現場監測系統,對生產活動進行高精度識別、自定義報警和區域監控,實時提醒異常狀態,實現對生產現場的全方位智能化監測和管理,為安全生產管理提供保障。此類業務場景涉及安全管理及實時報警,對網絡時延及可靠性需求較高,由于其存在視頻數據回傳,對上行數據速率存在一定需求。 (3)無人智能巡檢:通過巡檢機器人替代巡檢人員進行巡邏值守,采集現場視頻、語音、圖片等各項數據,自動完成檢測、巡航以及記錄數據、遠程告警確認等工作,此類業務場景涉及遠程控制及視頻數據回傳,對網絡時延及上行數據速率存需求強烈。 根據上述分析,RedCap 終端可以應用于智能物流、生產現場監測和無人智能巡檢業務,可有效滿足其在時延、可
58、靠性及數據速率方面的需求,同時進一步降低終端成本和功耗,業務適配分析如表 4-5 所示。 表 4-5 RedCap 與智能制造業務適配表 業務場景 速率要求 時延 可靠性 RedCap 匹配性 智能物流 1Mbps 50ms 99.9% 可滿足需求 生產現場監測 上行210Mbps 50ms 99% 可滿足需求 無人智能巡檢 上行1020Mbps 50ms 99% 可滿足需求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22 4.3 小結小結 綜上,RedCap 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為推動 RedCap 迅速發展,初期可聚焦于其典型業務場景,如可穿戴、視頻監控、智能
59、電力以及智能制造等有痛點需求的業務場景,通過推動 RedCap 在相關領域的規?;瘧醚杆俳档?RedCap 終端成本。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5G RedCap 技術白皮書(2022) 23 5 展望及倡議展望及倡議 隨著 3GPP R17 RedCap 標準的凍結,業界對 RedCap 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本白皮書首先明確了 RedCap 在 5G 體系中的技術定位,深度解析了 RedCap 關鍵技術特性,并在此基礎上開展 RedCap 市場前景分析及與關鍵應用場景的適配性研究,期望 RedCap 能夠更好服務于市場需求。 在此我們發起倡議,希望在標準制定、技術攻關以及產業推動全方位攜
60、手在此我們發起倡議,希望在標準制定、技術攻關以及產業推動全方位攜手政產學研用一道加速政產學研用一道加速 RedCap 技術成熟。標準制定方面,將著力推進技術成熟。標準制定方面,將著力推進 3GPP R18更低成本更低成本 RedCap 標準制定,加快標準制定,加快 CCSA RedCap 行標制定;技術攻關方面,將行標制定;技術攻關方面,將著力加快網絡、 終端及業務關鍵技術研究, 同時加強著力加快網絡、 終端及業務關鍵技術研究, 同時加強 RedCap 增強特性的研究;增強特性的研究;產業推進方面,將著力加速端到端產品研發和測試驗證,同時加強產業應用生產業推進方面,將著力加速端到端產品研發和測
61、試驗證,同時加強產業應用生態構建。態構建。 借此白皮書,借此白皮書,我們我們誠摯地邀請誠摯地邀請 RedCap 端到端產業鏈合作伙伴,參與后續端到端產業鏈合作伙伴,參與后續中國移動組織的中國移動組織的 RedCap 技術驗證測試及業務測試, 共同推進技術驗證測試及業務測試, 共同推進 RedCap 在標準、在標準、網絡、 終端和應用等方面的快速成熟, 一起為千行百業網絡、 終端和應用等方面的快速成熟, 一起為千行百業“數智化數智化”轉型添磚加瓦。轉型添磚加瓦。 24 縮略語列表縮略語列表 縮略語 英文全名 中文解釋 3GPP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62、 第三代合作計劃 4G 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第四代移動通信 5G 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第五代移動通信 AGV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自動導引車輛 AM Acknowledged Mode 確認模式 AMR Autonomous Mobile Robot 自動移動機器人 AR Augmented Reality 增強現實 BFD beam failure detection 波束故障檢測 BWP Bandwidth part 帶寬分割 Cat 1/1
63、bis Category 1/1bis 終端等級 1/1bis Cat 4 Category 4 終端等級 4 CCSA China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Association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 CD-SSB Cell-Defin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小區定義的同步信號塊 eDRX Extend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擴展非連續接收 eMBB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增強移動寬帶 FD Full Duplex 全雙工 FDD Frequency Division
64、 Duplexing 頻分雙工 FR Frequency Range 頻率范圍 IMT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國際移動通信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網 LCID Logical Channel Identification 邏輯信道標識 LPWA Low Power Wide Area 低功耗廣覆蓋 25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長期演進 mMTC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海量機器通信 NAS Non-Access Stratum 非接入層
65、NB-IoT 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 窄帶物聯網 NCD-SSB Non Cell-Defin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非小區定義的同步信號塊 NR New Radio 新空口 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PDCP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分組數據匯聚協議 PEI Paging Early Indication 尋呼早期指示 PRACH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物理隨機
66、接入信道 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正交振幅調制 RAN Radio Access Network 無線接入網絡 RedCap Reduced Capability 輕量能力 RLC Radio Link Control 無線鏈路層控制協議 RLM Radio Link Monitoring 無線鏈路監測 RRC Radio Resource Control 無線資源控制 RRM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無線資源管理 SDT Small Data Trasmmission 小數據傳輸 SI Study Item 研究項目
67、 SN Sequence Number 序列號碼 SSB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同步信號 TC Technical Committee 技術委員會 TDD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時分雙工 TR Technical Report 技術報告 TSR Techno Systems Research 行業咨詢研究機構 26 UE User Equipment 用戶設備 UPF User Plane Function 用戶面功能 URLLC 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超可靠低延
68、遲通信 VoNR Voice over New Radio 基于NR的語音通話 VR Virtual Reality 虛擬現實 WG Work Group 工作組 WI Work Item 工作項目 WUS Wake-Up Signal 喚醒信號 XR Extended Reality 擴展現實 27 聯合編寫單位及作者聯合編寫單位及作者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主編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主編 丁海煜、鄧偉、張龍、程錦霞、翁瑋文、劉雅、馬新利、郭姍、李晗丁海煜、鄧偉、張龍、程錦霞、翁瑋文、劉雅、馬新利、郭姍、李晗陽、宋丹、阮航、陸松鶴陽、宋丹、阮航、陸松鶴 參與編寫單位(排名不分先后)參
69、與編寫單位(排名不分先后)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謝晟、千國旭、李寧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謝晟、千國旭、李寧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郝瑞晶、陳冬雷、戴博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郝瑞晶、陳冬雷、戴博 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來猛,吳銳,蒙華衛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來猛,吳銳,蒙華衛 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任融、張曉波、胡旸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任融、張曉波、胡旸 中信科移動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孫韶輝中信科移動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孫韶輝 高通無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朱元堃,張文濤,沈雷高通無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朱元堃,張文濤,沈雷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范恭達、蘇進喜、李碧瑞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范恭達、蘇進喜、李碧瑞 紫光展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汪大海紫光展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汪大海 翱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劉俊偉翱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劉俊偉 廣東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姚勝、袁野廣東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姚勝、袁野 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符哲蔚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符哲蔚 北京智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趙旭北京智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趙旭 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丁源,樊超,皮秀敏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丁源,樊超,皮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