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2022Q2銀行業運行報告(2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NIFD:2022Q2銀行業運行報告(20頁).pdf(2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銀行業運行NIFD季報主編:李揚曾 剛王 偉2022 年 9 月NIFD季報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要的集體研究成果之一,旨在定期、系統、全面跟蹤全球金融市場、人民幣匯率、國內宏觀經濟、中國宏觀金融、國家資產負債表、財政運行、金融監管、債券市場、股票市場、房地產金融、銀行業運行、保險業運行、特殊資產行業運行等領域的動態,并對各領域的金融風險狀況進行評估。NIFD季報由三個季度報告和一個年度報告構成。NIFD季度報告于各季度結束后的第二個月發布,并在實驗室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同時推出;NIFD年度報告于下一年度 2 月份發布。I 摘摘 要要 2022 年二季度,盡管面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個別村鎮
2、銀行爆發合規風險等不利影響,商業銀行總資產增速和凈利潤增速仍保持穩定,總體風險抵補能力也較為穩健。2022 年 6 月末,商業銀行資產總額達到 310.5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4%,處于平穩增長階段。6 月末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 12217 億元,同比增長 7.1%,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為 1.94%,環比下降 3BP,較去年同期下降了 12BP,凈息差連續兩個季度低于 2%。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 2.95 萬億元,增速回到了 5.8%,較前兩個季度增速有所加快,但總體還是繼續保持低增長態勢。6 月末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 1.67%,同比下降 9 個 BP,連續七個季度出現下降。撥備覆
3、蓋率為 203.8%,較去年同期增了 11 個百分點,連續 7 個季度上升,反映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在持續加強。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 10.5%、12.1%、14.9%,各項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和一季度末均略有下降。商業銀行整體流動性覆蓋率為146.3%,環比上升 3 個百分點,流動性比例為 61.27%,同比增加 5 個百分點,總體保持穩定態勢。展望 2022 年三四季度,商業銀行仍需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支持;夯實金融穩定基礎,做好存量風險化解工作;加強商業銀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繼續配合央行深化 LPR 改革,
4、引導利率有序下行,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本報告負責人:本報告負責人:曾剛 本報告執筆人:本報告執筆人:曾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王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NIFD 季報季報】全球金融市場 人民幣匯率 國內宏觀經濟 宏觀杠桿率 中國金融監管 中國宏觀金融 中國財政運行 地方區域財政 房地產金融 債券市場 股票市場 銀行業運行銀行業運行 保險業運行 特殊資產行業運行 目 錄 一、2022 年二季度銀行業面臨的宏觀環境.1 二、銀行業經營情況.2(一)資產規模增速保持平穩.2(二)凈利潤增速下降,城商行依然低增長.3(三)凈息差繼續下行.4(四)風險狀況.5 三、2022 年三季度運行展
5、望.13(一)銀行業市場結構步入拐點,市場集中度有望回升.13(二)聚焦負債成本和資產質量,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14(三)配合深化 LPR 改革,引導貸款利率有序下行.15 1 一、2022 年二季度銀行業面臨的宏觀環境 2022 年第二季度,烏克蘭危機對全球宏觀經濟的影響漸趨穩定,美、英等國通脹水平繼續在歷史高位徘徊,國際金融市場大幅震蕩,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美元指數和美債利率都大幅走強,“滯漲”風險不斷上升。國內方面,受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疫情散發等超預期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長 0.4%,較 2022 年一季度下降 4.4 個百分點,經濟運行經受較大波
6、動。但也應看到,盡管房地產投資跌幅進一步擴大,6 月份以來,經濟修復有一定提速,出口、基建和制造業投資成為疫后修復的主要拉動。此外,因疫情所處階段不同,我國與西方主要經濟體在經濟周期存在一定錯位,西方提前開啟偏緊的貨幣政策,也會對我國在貨幣、財政政策上的發力節奏以及銀行信貸資產投放策略上帶來干擾。2022 年二季度央行貨幣政策以穩為主,總體特征表現為靈活精準、合理適度。6 月末,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同比分別增長 11.4%、5.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高 0.3 個、1.2 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 5.17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 1.47 萬億元。6 月末社科院口徑宏觀杠桿
7、率約為 266.02%,環比增加 3.0 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下降 6.5 個百分點。6 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6%,較去年同期下降 0.42 個百分點,處于有統計以來低位。6 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 6.7114 元,較上年末貶值 5.0%,仍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LPR 發揮市場利率改革效能,今年以來,1 年期和 5 年期以上 LPR分別下降 0.1 個、0.2 個百分點,“市場利率+央行引導LPR貸款利率”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更加通暢,企業貸款利率為有統計以來新低。2022 年二季度,銀行業監管政策密集落地,金融監管力度持續增強,央行就金融穩定法正式征求意見,在防范化
8、解金融風險、健全金融法治的決策部署、建立維護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提出了更多要求;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預期信用損失法實施管理辦法為商業銀行預期信用損失法實施提供了標尺準繩,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開始征求意見,為理財公司構筑全面有效的內控管理制度提供了指導。2 二、銀行業經營情況(一)資產規模增速保持平穩(一)資產規模增速保持平穩 2022 年二季度,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監管指標數據,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 367.7 萬億元,同比增長 9.4%,商業銀行總資產 310.5 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151.4萬億元,占比41.2%,同比增長 11.2%;
9、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 65 萬億元,占比 17.7%,同比增長 7.8%??傮w來看,整個銀行業資產規模和增速仍然處于相對較快的增長階段。貸款增速較快依然是資產增速變化的主要來源。2022 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 13.68 萬億元,同比多增 9192 億元;6 月末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分別增長 11.4%和 10.8%,較上年末分別上升 2.4 個和 0.5 個百分點。央行也要求信貸總量保持穩定增長,繼續加大對于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資產結構方面,今年以來貨幣政策通過在前瞻性、精準性、自主性方面加強引導,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制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進
10、一步得到支持。一是制造業貸款比重觸底回升,制造業貸款比重從 2010 年 17%趨勢性下行至 2020 年 9%的勢頭得到遏制,2022 年 6 月末回升至 9.4%。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自 2020 年 6 月以來持續保持 20%以上的高增速,貸款總量增長和期限結構優化同步推進,有力支持了制造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筑底企穩,由 2020年低點的 26.3%回升至 2022 年 6 月末的 29%。二是普惠小微貸款發力,助企惠民成效顯著。2022 年 6 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 22 萬億元,是 2018 年末的2.7 倍,占全部貸款的比重提升至 10.6%;普惠小微授信主體達 5239
11、 萬戶,是 2018年末的 2.9 倍。三是基建投資和房地產等資金密集型領域信貸需求趨勢性轉弱?;ㄍ顿Y結構向城市更新、社會事業等民生領域傾斜,傳統“鐵公基”貸款需求轉弱,貸款比重由 2010 年的 25%降至 2019 年以來的 19%左右,房地產貸款比重也由 2019 年峰值的 29%回落至 2022 年 6 月末的 25.7%。從存款方面看,存款增速穩步回升,與貸款增速基本保持匹配。6 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 257.7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5%,比年初增加 19.1 3 萬億元,同比多增 4.3 萬億元。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 251.1 萬億元,同比增長10.8%,比年
12、初增加 18.8 萬億元,同比多增 4.8 萬億元。外幣存款余額為 9867億美元,比年初減少 103 億美元,同比多減 1400 億美元。圖圖 1 商業銀行資產及資產增速變化趨勢(單位:億元)商業銀行資產及資產增速變化趨勢(單位:億元)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二)凈利潤增速下降,城商行依然低增長(二)凈利潤增速下降,城商行依然低增長 2022 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 12217 億元,同比增長 7.1%,較 2021 年增速出現一定程度下降。分機構類型看,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利潤增速同比分別為 6.2%、9.7%、5.4%和 7.6%,總體增長較為平穩,但城商行
13、利潤增速仍低于其他銀行。城商行表現較弱與部分非上市城商行息差收窄和信用成本較高存在一定關系。相對而言,商業銀行的盈利效率有所提高,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1%,較上季末下降0.81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82%,較上季末下降 0.08 個百分點。全國性銀行和地方性銀行之間的盈利也在進一步分化。通過分析部分上市銀行的季度報告可以發現,盡管城商行利潤增速趨緩,但江浙等優質區域上市銀行盈利依舊保持高增長態勢,從目前已披露中報的上市城商行凈利潤表現看,江浙地區上市城商行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速都在 20%以上,高質量的上市城商行和一0.0%5.0%10.0%15.0%20.0%25.0%0.0050.
14、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大型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同比增速(右軸)4 般城商行業績形成鮮明對比。除此之外,區域、結構分化加劇也進一步拉大銀行間經營差異,經濟更具活力、高凈值客戶集中的江浙地區以及具有國家戰略政策優勢的成渝地區隨經濟回暖業績迅速回暖,而處于區域經濟金融發展較慢的城商行仍面臨不良資產出清的挑戰。圖圖 2 商業銀行凈利潤及增速變化趨勢商業銀行凈利潤及增速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三)凈息差繼續下行(三)凈息差繼續下行 以凈息差衡量各類銀行的盈利能力,2022 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為 1.94%,環比繼續下降 3BP,
15、較去年同期下降了 12BP,2020 年,凈息差連續兩個季度低于 2%。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凈息差同比變動-8BP、-15BP、-17BP 和-18BP。今年以來凈息差出現明顯下降,來源于貸款重定價、讓利實體經濟、企業信貸需求持續走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是受疫情和國外政治、貿易環境影響,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明顯,導致企業有效信貸不足,同時政策驅動銀行加大信貸投放,供需兩方面影響壓縮了銀行貸款定價空間;二是監管和貨幣政策也強化了銀行資產收益率下行趨勢。6 月末,1 年期和 5 年期以上 LPR分別為 3.70%和 4.45%,分別較上年 12 月下降 0.10 個和 0.20 個百分
16、點。6 月末,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4.41%,同比下降 0.52 個百分點,其中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中長期貸款的占比要高于城農商行,受到政策利率下行的邊際影響更大。三是-15.00%-10.00%-5.00%0.00%5.00%10.00%15.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18-032018-062018-092018-122019-032019-062019-092019-122020-032020-062020-092020-122021-032021-062021-092021-122022-032022-06大型銀行(億元)股份行(億元)城商行
17、(億元)農商行(億元)增速(右軸)5 負債端成本下降受到信貸需求不足、存款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制約,無法有效下降,影響了凈息差的改善。對中小銀行而言,受制于融資渠道和管理水平,其負債成本下降難度更大。四是受地產產業鏈拖累,房地產貸款和按揭貸款利息收入存在較大影響,潛在凈息差風險不容忽視。具體而言,住房貸款占比較高的銀行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一些。由于國有行住房貸款占比普遍高于其他銀行,其凈息差受到的負面影響高于其他類型銀行。后續應繼續推動加強銀行負債成本管控,以保持銀行體系凈息差的相對穩定運行。圖圖 3 商業銀行凈息差變化趨勢商業銀行凈息差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四)風險狀況(四)風險狀
18、況 1不良資產余額增速有所回升不良資產余額增速有所回升 截至 2022 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 2.95 萬億元,增速回到了5.8%,較前兩個季度增速有所加快,但總體還是繼續保持低增長態勢。從最近幾年不良貸款余額走勢來看,不良資產余額上升的趨勢已經得到遏制,資產質量改善明顯,不良資產上升幅度持續低于資產增速。2.002.202.402.602.803.001.701.801.902.002.102.202.30商業銀行整體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右軸)6 圖圖 4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余額變化趨勢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余額變化趨勢(單位:億元單位:億元)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2022
19、年 6 月末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 1.67%,同比下降 9 個 BP,連續七個季度出現下降。其中,大型銀行不良率 1.34%,同比下降 11 個 BP,總體保持較低水平;股份制銀行不良率 1.35%,同比下降了 7BP;城商行不良率為 1.89%,較去年同期上升了 7 個 BP,農商行不良率 3.3%,同比下降了 28BP??傮w來看,大型銀行和股份行的不良率持續改善,城商行和農商行不良率依然較高且存在較高反復性。其中,城商行是二季度唯一不良率上升的銀行類別。而農商行由于前期增長加快,目前仍然處于 3.3%的高位,壓降形式依然較為嚴峻。近年來整體不良率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銀行經營業績改善與信貸
20、投放逆周期擴張,但更大程度上還是來自商業銀行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各家銀行在監管政策引導下,從 2021 年開始普遍增加了不良貸款核銷的力度。-5%0%5%10%15%20%25%30%35%40%45%-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 30,000.00 35,000.00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同比增速(右軸)7 圖圖 5 主要類型銀行不良率變化情況主要類型銀行不良率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從關注類貸款指標來看,二季度潛在不良資產質量形勢仍不容樂觀。6 月末,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 4.03 萬億元,同比增加
21、 7%,增幅為 2020 年 3 月份以來最高,已經處于近幾年的較高水平。關注類貸款規模與占比的上升表明,現階段及未來一定時間,新增不良可能面臨較大增長壓力。圖圖 6 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及同比增速變動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及同比增速變動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1.502.002.503.003.504.004.500.51.01.52.02.53.02015-032015-072015-112016-032016-072016-112017-032017-072017-112018-032018-072018-112019-032019-072019-112020-032020-0720
22、20-112021-032021-072021-112022-03商業銀行整體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右軸)-10.0%-5.0%0.0%5.0%10.0%15.0%20.0%25.0%3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16-032016-062016-092016-122017-032017-062017-092017-122018-032018-062018-092018-122019-032019-062019-092019-122020-032020-062020-092020-122021-0
23、32021-062021-092021-122022-032022-06關注類貸款(億元)同比變化(右軸)8 2風險抵補能力較為穩健風險抵補能力較為穩健 撥備覆蓋率體現了銀行抵御預期損失的能力。2022 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 6.01 萬億元,同比增長 12%。撥備覆蓋率為 203.8%,較去年同期增了 11 個百分點,連續 7 個季度上升。撥備覆蓋率的連續上升,反映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加強,當前總體撥備情況依然高于監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穩健水平,風險抵補能力仍處于合理區間。盡管大中型銀行的抵補能力較為穩健,不同類型銀行風險抵補能力也呈現收斂態勢,但城商行和農商行
24、仍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245%,較去年同期增加了 20 個百分點。大型銀行本身撥備覆蓋率較高,遠超最低標準,整體較為穩健。股份制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 213%,較年初增加了 4 個百分點,保持了比較穩健的不良資產核銷力度。城商行 6 月末撥備覆蓋率為 191%,較年初減少了 1 個百分點,也屬于穩健范圍內。農商行撥備覆蓋率為 137%,較年初上升 8 個百分點,但仍大幅低于 150%的安全區間。圖圖 7 主要類型銀行撥備覆蓋率變化主要類型銀行撥備覆蓋率變化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2020 年以來,疫情疊加實體經濟下行可能帶來的違約風險,銀行業大幅提高了風險抵御能力。當前
25、,雖然新冠疫情仍然呈現局部爆發態勢,但整體上已經11512513514515516514517520523517年末18年Q118年Q218年Q318年Q419年Q119年Q219年Q319年Q420年Q120年Q220年Q320年Q421年Q121年Q221年Q321年Q422年Q121年Q2商業銀行整體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右軸)9 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優質商業銀行可以適當降低撥備計提,回歸常態化發展戰略,在釋放盈利的同時適度增加信貸投放,從而進一步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但對于不良率高企,同時風險抵補能力較為欠缺的農商行,出于對未來風險因素的考慮,要高度關注這些金融機構的盈利能
26、力和抗風險能力。3流動性指標保持穩定流動性指標保持穩定 流動性比例。2022 年 6 月末,商業銀行整體流動性比例為 62.27%,同比增加 5 個百分點,總體保持穩定態勢。分銀行類型來看,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流動性比例分別上升 4.4、2.6、7.3、8 個百分點,均存在一定的邊際改善。圖圖 8 主要銀行類型流動性比例變化(單位:百分比)主要銀行類型流動性比例變化(單位:百分比)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2022 年 6 月末,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 1.67%,同比下降 0.1 個百分點;存貸款比例(人民幣境內口徑)為 78.44%,同比上升 0.5 個百分點。存貸比呈現繼續上升的態
27、勢,也意味著資本補充壓力持續存在。需要進一步增強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升資產負債的期限與規模匹配度,謹防流動性風險事件的發生。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80.002017-122018-032018-062018-092018-122019-032019-062019-092019-122020-032020-062020-092020-122021-032021-062021-092021-122022-032022-06商業銀行整體大型銀行股份銀行城商行農商行 10 圖圖 9 商業銀行整體超額備付金率與貸存比變化(單位:百分比)商業銀行整體超額備付金
28、率與貸存比變化(單位:百分比)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流動性覆蓋率是衡量商業銀行短期流動性的重要指標,2022 年 6 月末流動性覆蓋率為 146.3%,環比上升 3 個百分點,同比上升 5 個百分點,高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中要求的 100%監管指標。流動性覆蓋率一般由銀行持有的流動性較好的利率債來滿足,這些資產的收益率相對較低,流動性覆蓋率回調一定程度也體現了商業銀行對于流動性成本的考慮。圖圖 10 商業銀行流動性覆蓋率變化趨勢商業銀行流動性覆蓋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1.001.201.401.601.802.002.202.402.602.803.0064.0066.
29、0068.0070.0072.0074.0076.0078.0080.0082.002017-032017-062017-092017-122018-032018-062018-092018-122019-032019-062019-092019-122020-032020-062020-092020-122021-032021-062021-092021-122022-032022-06存貸比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右軸)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 11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商業銀行的各項流動性指標數值都滿足監管指標的下限。但需要注意的是,商業銀行流動性包括結構
30、性流動性指標和日間流動性指標,商業銀行在滿足結構性流動性指標的前提還是需要加強日常流動性管理,保證備付的穩定性。未來大型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要點仍然應該是不斷提高額外流動性的運用效率,最大化資金利用價值;股份制商業銀行則需要重點保持流動性指標的穩定,并對市場流動性壓力情景做好充分的準備;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面臨較大挑戰,未來還是應該在加強核心負債、降低負債成本、增加資本金補充方面多下功夫。4資本充足資本充足率小幅下降率小幅下降 2022 年 6 月末我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 10.5%、12.1%、14.9%,各項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和一季度末均略
31、有下降。上半年主要資本充足指標下行,主要受到銀行分紅和信貸增速較大影響。從分子端看,上半年為銀行集中分紅的時段,導致資本凈額出現一定幅度下降;從分母端看,6 月為傳統信貸旺季,風險加權資產相應擴大。盡管一季度出現小幅回調,總體來看,近年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還是有較為顯著的提升,這一方面在于近年來監管對銀行的資本補充要求更高,特別是 2021 年實施的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后,主要銀行均加強了資本補充力度,相關數據表明,2021 年以來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累計超過 2 萬億元。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資產端優化資產結構,加強綠色信貸,降低房地產等方面的資產配置,風險資產占用也有一定優化,2021 年
32、以來風險加權資產增長的幅度要小于資本的增長速度,對資本充足率的提高也形成一定支撐。預計下半年分紅因素的消除,疊加監管推動地方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補資本壓力將有所緩解。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在資本結構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年初下降了26 個 BP,其他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了 1 個 BP,二級資本充足率下降了 2 個 BP,核心一級資本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補充速度。核心一級資本補充乏力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的分紅因素外,還在于利潤增長相較于規模增長而言相對滯后,影響了內源性資本補充力度,少數城商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甚至已接近監管要求紅線。核心一級資本作為銀行抵御風險最核心的工具,
33、增長幅度會直接影響市場對銀行的風險預期,這些銀行應通過定增、可轉債等方式,積 12 極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對資本充足率的貢獻為 1.56%,與上季度末基本持平,體現了近年來監管引導銀行多渠道、多層次補充資本的政策在持續發揮作用,資本結構合理性也在提升;二級資本充足率貢獻率依然偏低,貢獻度依然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總體資本充足率的提升。二級資本債是商業銀行補充二級資本的主要渠道,2022 年在政策支持下,商業銀行可以適當拓展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的渠道。圖圖 11 資本充足率結構變化趨勢資本充足率結構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分銀行類別來看,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為 17.3%,要
34、顯著高于其他銀行,且近年來資本充足率一般保持較為穩健的增長。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 13.3%,12.7%,12.3%。2022 年二季度,各類銀行資本充足率均略有下降。從歷史數據來看,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近年來總體處于下降趨勢。2021 年發布的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以及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出臺后,盡管短期來看對銀行充足率沖擊尚不明顯,我國 19 家系統重要性銀行均滿足附加資本要求,短期內尚無資本補充壓力,也未見對銀行經營管理產生明顯影響,但長期來看,對于部分資本補充乏力、資本管理相對薄弱的銀行后續資本壓力可能增大。當然,為支持四家大型銀行順利實現全球系統重要性銀
35、行的監管達標,還需要在相關資本補充工具方面(TLAC 工具)作相應的安排,預計有關部門后續還會出臺相關的政策。0%2%4%6%8%10%12%14%16%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其他一級資本充足率二級資本充足率 13 相對于處于頭部位置的系統重要性銀行,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壓力相對較大。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商業銀行在 2022 年將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疊加監管對資本要求趨嚴,而對于中小銀行而言,資本補充渠道較窄,資本充足情況需要重點關注。在金融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需拓寬資本補充渠道,積極采用包括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多種途徑緩解資本壓力。圖圖 12 不同
36、類別銀行資本充足率變化趨勢不同類別銀行資本充足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三、2022 年三季度運行展望(一)銀行業市場結構步入拐點,市場集中度有望回升(一)銀行業市場結構步入拐點,市場集中度有望回升 與全球銀行業集中度上升的趨勢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業集中度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其變動趨勢對銀行體系的競爭環境和運行狀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銀行業機構數量快速攀升。20092021 年,我國銀行業機構數量由 3679家升至 4057 家(不含非銀行金融機構)。其中,商業銀行由 240 家升至 1805家,新增機構主要包括:農村信用社和合作銀行改制成商業銀行;民營銀行準入放開,202
37、1 年底已成立 17 家民營銀行;外資銀行由 37 家增至 41 家。其它類型銀行則從 3439 家降至 2214 家,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合作銀行和城市信用社的改制重組,三類機構分別減少了 2479 家、173 家和 11 家。與此同時,村鎮銀行機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 14 構數量快速上升,新增 1479 家。截至 2021 年末,中國共有銀行業機構 4057 家,機構總數較 2009 年增加 402 家。二是銀行業集中度持續下降。根據銀保監會數據,2021 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
38、交通銀行五大行的資產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占比 35.56%,較 2008 年下降約 15 個百分點。從變化趨勢看,2018 年以前集中度下行較為顯著。2007 年到 2017 之間,五大行資產總額占銀行業比重從 53.2%快速下降到了 35.5%,2018 年之后逐漸趨于平穩,在 2020 年之后還略有回升。三是銀行業競爭加劇,凈息差持續收窄。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疊加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國銀行業的凈息差水平持續下行,從 2012 年 9 月末的 2.77%下降到 2022 年 3 月末的 1.97%。分機構類型來看,中小銀行(特別是農村商業銀行)凈息差降幅最為顯著,在 2019 年末到 2022
39、 年 3 月末的兩年時間中,凈息差從3.02%快速下降到 2.06%。這一方面與 2019 年以來大型銀行下沉所帶來的競爭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農村中小銀行居民儲蓄(特別是定期存款)占比較高,抬高了負債成本有關。凈息差的迅速下降,給中小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持續的挑戰??傮w上看,中國銀行業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銀行特許經營權價值下降,部分經營效率偏低、經營空間狹窄的機構嘗試通過過度承擔風險來尋求發展機會。同業業務、資管業務等成為這些機構進行加杠桿和跨區經營的常見手段。這些風險承擔行為,雖帶來了一些短期的財務收益,但在長期內加劇了機構脆弱性(特別是加大了流動性風險),也給金融體系帶來了潛在的系統性風險隱患
40、。展望未來,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全新階段、金融需求增長持續放緩,以及金融監管體系日趨完善和規范的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變化已趨近拐點,行業集中度持續下降的趨勢可能會出現根本性變化。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行業集中度企穩且小幅回升、行業機構數量適度減少、競爭環境趨于規范和適度,將成為行業演進中的主要特征。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兼并(合并)等方式來處置存量風險,實現高危機構平穩、有序退出,在實現銀行業市場結構優化的同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金融工作的重要內容。(二)聚焦負債成本和資產質量,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二)聚焦負債成本和資產質量,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 2022 年商業
41、銀行應在強化負債成本管控、加強風險管理以及優勢營收領域繼續發力,保障業務穩健運行。在強化負債成本管控方面,隨著銀行體系資產端 15 定價逐步趨于下行,負債成本穩定的重要性也更為凸顯。目前銀行在負債成本上面臨存款成本較為剛性、存款期限定期化等制約,但隨著存款業務到期重定價,存款報價機制改革紅利在 2022 年進一步釋放,疊加降息帶來的市場化負債成本下降,有助于銀行通過主動結構性調整來控制成本。在資產質量風險管理方面,2022 年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潛在壓力主要來自于房地產市場風險仍未完全出清以及弱資質地方融資平臺存在較大現金流壓力兩個方面,隨著逆周期和跨周期安排下經濟逐步企穩,銀行資產質量有望維持大
42、體穩定。在營收方面,隨著銀行加大財富管理業務布局、理財轉型持續推進、疫情后銀行卡及投行等相關業務恢復性增長等因素影響,預計財富管理、投行業務、資管業務等進一步帶動中收增長,支撐銀行業營收的上行空間,財富管理先進銀行的優勢將會更加突出。未來營收增速較好的銀行仍將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深耕優質區域和客群經營能力強的銀行,可以通過提高信貸增速和加強息差韌性來提升業績表現。二是在居民理財意識增強的背景下,渠道能力強、客群基礎好的銀行,可以在中收業務方面持續發力,從而實現輕資本和穩收益。(三)配合深化(三)配合深化 LPR 改革,引導貸款利率有序下行改革,引導貸款利率有序下行 8 月 22 日,新一期貸款市
43、場報價利率(LPR)出爐。當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為3.65%,5年期以上LPR為4.3%,分別較上一期下調 5 個和 15 個基點。LPR 已經成為銀行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相關調整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指導性。本次 LPR 已是今年年內第三次調整。1月 20 日,1 年期 LPR 和 5 年期以上 LPR 分別下調 10 個基點、5 個基點。5 月20 日,1 年期 LPR 與此前報價持平,為 3.70%;5 年期以上 LPR 下調 15 個基點,至 4.45%。本次 1 年期 LPR 和 5 年期以上 LPR 再次雙雙下調。2019 年 8 月,央行改革完
44、善 LPR 形成機制,新的 LPR 報價方式改為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作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LPR 已逐漸替代貸款基準利率成為貸款利率定價的“錨”,每月定期發布。當前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但部分指標仍有波動,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經濟運行面臨較大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央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的下調帶動 LPR 的下行,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為重點行業領域的需求恢復提供更好的環境,以貨幣政策的適度調整 16 助力經濟穩增長。從縱向看,經過過去多輪調整,1 年期 LPR 累計降幅更大,5年期以上 LPR 相對 1 年期 LPR 偏高。從當
45、前發展環境看,房地產市場企穩、制造業和基建投資都需加大力度,這些方面與中長期貸款有著較強關聯。此時以更大幅度下調 5 年期以上 LPR,有利于充分挖掘內需潛力,促進行業平穩發展,為穩經濟提供支撐。根據相關政策,5 年期以上 LPR 不僅關乎企業中長期貸款,還與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掛鉤。本次 LPR 調整對新發放和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均會產生影響。從增量看,LPR 下調帶動房貸利率調降,有助于降低購房成本,促進樓市回暖。從存量看,LPR 調降也有助于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減少居民利息支出成本。這實質上相當于增加了部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金融對實體的讓利,將為改善民生、促進消費發揮積極作用??傮w來說,兩個期限
46、 LPR 的下調,都將帶來利好。1 年期 LPR 下調也將帶動其他期限的貸款利率下行。下一步仍需繼續深化 LPR 改革。中國人民銀行在 7 月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中指出,下一步要繼續深化 LPR 改革,完善 LPR 報價機制,不斷提高 LPR 報價質量,使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通過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傳導更加順暢。LPR 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利率傳導機制,降低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有效發揮了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的功能。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22 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6 月份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4.16%,處于有統計以來低位。未來貨幣政策還是要以 LPR
47、為抓手,在總量上保持穩健,而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上更多發力??偭糠€健,持續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提升融資便利性。結構層面,用好精準直達的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為國民經濟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提供支持,穩定經濟大盤。版權公告:【版權公告:【NIFD 季報】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版權所有,未經版權所季報】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版權所有,未經版權所有人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上網和刊登,如有違有人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上網和刊登,如有違反,版權所有人保留法律追責權利。報告僅反映原文作者的觀點,不代表版權反,版權所有人保留法律追責權利。報告僅反映原文作者的觀點,不代表版權所有人或所屬機構的觀點。所有人或所屬機構的觀點。制作單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制作單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