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都市圈 發展報告2019 城鎮化白皮書5.0 CONTENTS 1 2 3 4 國內都市圈的發展現狀 導讀 (本章要點) 2-1 從大數據看國內都市圈的發展格局 2-2 京津冀都市圈 2-3 長三角都市圈 2-4 粵港澳都市圈 2-5 成渝都市圈 宏觀環境解讀 導讀 (本章要點) 1-1 都市圈的內涵及要素條件 1-2 都市圈的政策導向及發展意義 國外都市圈的實踐經驗 導讀 (本章要點) 3-1 世界都市圈的發展格局及趨勢特點 3-2 東京都市圈 3-3 倫敦都市圈 3-4 舊金山都市圈 3-5 世界都市圈的發展經驗總結 戴德梁行觀點 導讀 (本章要點) 4-1 都市圈發展格局帶來的機遇
2、4-2 推動都市圈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素 4-3 都市圈發展的未來展望 2 | 城鎮化白皮書 5.0 CUSHMAN & WAKEFIELD | 3 前言 戴德梁行自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 深度參與中國城鎮化進程, 見證了不同 區域不同階段發展方式的轉變。 近年來, 我們看到隨著城市交通、 產業體系、 市 場經濟的日益完善, 都市圈概念逐漸衍生并日漸成熟。 發展都市圈對于城市功能互補、 要素流動有序、 產業分工協調、 交通往來順暢、 公共服務均衡等具有重要作用。 本報告由戴德梁行獨家發布, 通過大數據分析、 國內外案例比較、 行業專家訪談 等展開研究并總結經驗, 旨在與各方共同探討更科學、
3、更可持續以及更高效的 都市圈發展路徑。 趙錦權 環球董事、 大中華區執行總裁 都市圈已經成為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和參與國際競合的主要載體, 同時也是協調 區域發展的最大推動引擎。 未來都市圈的發展更將是吸引資金、 人才和產業, 形 成區域競爭新優勢, 帶動經濟整體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戴德梁行擁有完整的新型城鎮化服務體系, 其未來角色將不僅僅是專業的房地 產領域咨詢顧問, 更是區域和城市發展的合伙人。 陶汝鴻 大中華區副總裁 大中華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 1 宏觀環境解讀 導讀(本章要點) 發展都市圈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 同時也是吸引更多資金、 人才和產業, 推 動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
4、 中國已具備都市圈發展的四個要素條件: 城市型社會的到來、 強大的核心城市、 成 長的周邊城市、 發達的公共交通。 都市圈發展將基于產業引導 (IOD) 、 公交引導 (TOD) 、 服務引導 (SOD)、 生態引導 (EOD) 四大策略向高質量推進。 4 | 城鎮化白皮書 5.0 1-1 都市圈的內涵及要素條件 都市圈概念的由來 都市圈的內涵 2019年2月19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 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 都市圈的指導意見 首次明確了都市圈的概念 “都市圈 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 為中心、 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 從空間形態上看, 都市圈是由一個
5、具有 “中心地” 功能的核 心城市與周邊具有密切交通、 經濟和社會聯系的近鄰中小 城市組成。 從內部聯系上看, 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一體化 發展趨勢十分明顯, 核心城市吸引著大量資源及勞動力, 并 促進城市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分工協作, 帶動周邊地區的經 濟協同發展。 二十世紀初, 北美各大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變得日益成熟, 頻繁的跨區域人口與產業互動開始出現 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提出城市群 “MEGALOPOLIS” 概念, 認為城市扮演區域 里的重要角色, 產業特點與人口經濟等都與相鄰的大小城市有密切聯系 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 因為城市規劃與管理機制的缺失, 導致大城市病頻頻出現 城市群的
6、概念興起, 各大城市逐漸意識到城市規劃的重要性, 著重跨地域經 濟與人口管理, 建立跨區域委員會 經濟發展更重視先導規劃, 通過核心與非核心城市間的產業分工, 以帶動跨區域聯動效應 跨區域聯動的城市與經濟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在核心與非核心城市之間如 何建立更為有效的產業分工成為重點 經濟迅速發展, 全球范圍內城市化率均穩步上升, 都市圈發展不斷走向成熟 以發達國家為代表形成的成熟都市圈, 都均以核心城市為經濟引擎, 成功帶 動周邊中小城市的經濟與人口互動 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可的城市群理論概念是由法 國地理學家戈特曼在1957年提出的 “Megalopo- lis “城市群概念。 他提出 “城市沿
7、城市交通網絡發 展會演化成一個有機的社會經濟體系, 繼而通過 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通網絡把多個社會經濟體 系連接, 產生一個呈多中心的區域空間結構” 。 國 內常見的都市圈概念研究是在此基礎上逐漸衍 生出來的。 時至今日, 都市圈及城市群概念日漸成熟, 也被廣 泛應用于大都市規劃的藍圖中。 發展都市圈不僅 成為解決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徑, 更是發揮虹吸效 應, 吸引資金、 人才和產業集聚, 帶動經濟整體高 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CUSHMAN & WAKEFIELD | 5 1 2 從世界各國發展進程來看,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化率超過50%時, 會逐漸步入工業 化快速發展及經濟繁榮時期。 隨著城鎮
8、化進程的加速, 人口暴增、 交通擁擠、 配套不足、 環 境惡化等大城市病會相繼出現。 從國際經驗來看, 解決這些大城市病通常是加強公共交通體系建設, 對人口和產業進行合理化布局, 在核心城市與 周邊中小城市之間形成都市圈發展格局, 推動區域間的合理分工和要素流動。 2012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0%, 2018年底達到60%, 都市圈 發展格局已具備條件。 以國外發展成熟的東京都市圈和倫敦都市圈為例, 其核心城 市的倫敦和東京對整個國家的GDP貢獻均超過20%, 成為其 國家乃至世界的重要發展引擎。 縱觀國內, 在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引領下, 中 國城市的經濟實力正在日益增強
9、。 2018年, 排名前十城市在 全國GDP中的占比已經達到23.4%, 核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 輻射和帶動明顯增強, 這些都為都市圈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要素條件1城市型社會的到來 要素條件2 核心城市的足夠壯大 都市圈發展的要素條件 城市化率超過50%時間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發展課題 1850年左右 1848年英國鋼產量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總和 1851 年倫敦舉辦首屆世界博覽會 城市人口膨脹, 空間高度擁擠, 居住環境惡化 資源環境過度惡化 土地資源高度緊張, 交通擁擠、 住房緊張 1910年農業基本實現機械化, 1920年代城市住宅通電比例從10%上升到20% 1956-1972年是日本工業化發展
10、的黃金時期, 這期間工業生產增長8.6倍, 年均增長13.6% 1918年左右 1968年左右 2018都市圈核心城市GDP情況 國內都市圈及核心城市 國外都市圈及核心城市 京津冀 都市圈 北京 天津 上海 南京 杭州 廣州 深圳 香港 成都 重慶 紐約 東京 倫敦 長三角 都市圈 粵港澳 都市圈 成渝 都市圈 紐約 都市圈 東京 都市圈 倫敦 都市圈 都市圈核心城市GDP(億元) 在全國GDP 中的占比 在全國GDP 排名 303203.37%2 7 1 11 10 5 4 3 8 6 - - - 2.09% 3.63% 1.42% 1.50% 2.54% 2.74% 2.86% 1.70%
11、 2.26% 5.03% 20.56% 33.6 % 18810 32680 12820 13509 22859 24691 25766 15342 20363 71070 70518 65000 6 | 城鎮化白皮書 5.0 3 縱觀國外代表性都市圈, 其來自核心城市以外的周邊中小城鎮的GDP貢獻均占到40%以上, 其中倫敦都市圈竟然高 達58.4%, 說明周邊城市的經濟實力和產業能級對于都市圈整體的發展推動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國內, 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代表的發達地區, 中小城鎮數目繁多、 且產業集聚度相對較高。 這些中小城鎮在承接核 心城市產業轉移的同時, 也實現了與核心城市的協同發展,
12、為都市圈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都市圈發展的核心是要素的流動與優化分配, 而交通基 礎設施的網絡建設則成為拉動要素流動的必要條件。 近年, 軌道上的都市圈正在加緊形成, 半小時通勤圈、 1小時交通圈的提速, 將為國內都市圈發展創造有力 條件。 以長三角為例, 都市圈2小時交通圈覆蓋范圍已經由 2013年是13.6萬平方公里擴大到2016年的19.0平方 公里, 在都市圈中的面積占比也由2013年的46.3%上 升至2016年的64.4%。 這些都為都市圈人口和產業的 優化分配提供了可能。 要素條件4公共交通網絡的發達完善 金義 杭州 寧波 溫州 省域范圍一小時航空交通圖 都市之間一小時高鐵
13、交通圖 都市之間一小時公路交通圖 周邊省主要城市兩小時交通圖 國內代表性都市圈 都市圈 GDP (億元) 都市圈 GDP 的 全國占比 都市圈內的中小城鎮 GDP(億元) 都市圈內的中小城鎮 GDP 占比 長三角都市圈 17.8 萬 19.8% 7.12 萬 40.0% 粵港澳都市圈 10.87 萬 12.2% 3.43 萬 31.3% 京津冀都市圈 9.36 萬 10.4% 3.50 萬 37.7% 成渝都市圈 5.75 萬 6.4% 2.19 萬 38.1% 國外代表性 都市圈 都市圈 GDP (萬億美元) 核心城市 GDP (萬億美元) 中小城鎮 GDP (萬億美元) 都市圈內的中小城
14、鎮的 GDP 占比 倫敦都市圈 2.26 0.94 1.32 58.4% 紐約都市圈 1.74 0.9 0.84 48.3% 東京都市圈 1.62 0.95 0.67 41.3% 要素條件3周邊中小城市的充分成長 CUSHMAN & WAKEFIELD | 7 近年城市間交通一體化水平不高、 分工協作不夠、 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 協同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依 然突出。 在經濟全球化、 知識經濟化、 城市區域化、 區域一體化趨勢背景下, 都市圈以其發展的綜合性和開放性作為創新 資源配置和創新活動開展的空間載體, 相比于單一城市節點, 更有利于承載并體現區域乃至國家競爭力。 都市圈政策的提出背
15、景及目標愿景 1-2 都市圈的政策導向及發展意義 政策的提出背景 目標愿景 到2022年, 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 梯次形成若干空間結構清晰、 城市功能互補、 要素流動有序、 產業分 工協調、 交通往來順暢、 公共服務均衡、 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 到2035年, 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產業引導發展 (IOD) 重塑產業格局、 強化區域協同分工 推動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鎮疏解 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 提升經濟密度 夯實中小城市制造業基礎, 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 加快構建高速公路、 國省干線、 縣鄉公路等都市圈多 層次公路網 打造 “通道+樞紐+網絡” 的物流運行
16、體系, 推動物流 資源優化配置 統籌市政和信息網絡建設, 強化都市圈內市政基礎設 施協調布局 公交引導發展 (TOD) 加強公共交通網絡建設、 優化城市資源配置 推動公共服務從按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規模 配置轉變 推動政務服務聯通互認, 建設涵蓋各類社會保障信息 的統一平臺 完善突發公共事件、 災害事件、 緊急救援等聯動聯防 機制 服務引導發展 (SOD) 推動公共服務合理化配置、 構建一體化服務平臺 加強中心城市生態用地維護與建設, 嚴格保護跨區重 要生態空間 推動環境聯防聯治, 建立生態環境協同共治機制 生態引導發展 (EOD) 強調低碳生態、 實現可持續發展 都市圈政策的四大導向 1
17、 2 8 | 城鎮化白皮書 5.0 都市圈通過 “大分散、 小集中” 的布局模式, 使城市功能分散化, 形成分工協 作、 有機聯動的空間格局。 都市圈的發展意義 通過基礎設施的全網化以及公共服務的同城化, 增加高品質的多元服務供 給, 實現居民服務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有利于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 在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 夯實中小城市制造業基礎的過程中, 產 業價值鏈上不同環節的產業得以在更大范圍內有序轉移、 合理分布。 通過產業共振實現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 都市圈聚集了大量的生產要素, 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核心, 對全球經 濟、 政治、 文化都有著巨大影響力。 承載全球
18、競爭與合作的主要載體, 提高國際影響力 避免城市出現擁擠效應, 解決城市病 3 CUSHMAN & WAKEFIELD | 9 2國內都市圈的發展現狀 導讀(本章要點) 基于大數據評價體系, 戴德梁行對國內26個都市圈進行了層級分類: 成 熟型都市圈 (2個) 、 趕超型都市圈 (2個) 、 成長型都市圈 (12個) 、 培育型都 市圈 (10個) 國內都市圈整體發展課題: 核心城市的資源過度集中、 產業同質化競爭、 區域協同合作機制的挑戰等。 國內都市圈的層級分類 戴德梁行通過構建 “都市圈綜合發展質量評價體系” , 對全國26個都市圈的發展水平和能級特點進行了研究。 該評 價體系以 “經濟
19、活躍度” 、“商業繁榮度” 、“” 交通便捷度 “、“區域聯系度 “” 四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 并涵蓋了12個二 級指標和31個三級指標。 同時, 根據各個指標的重要性, 設置了相應的權重系數。 2-1 從大數據看國內都市圈的發展格局 根據上述評價體系, 戴德梁行把全國26個 都市圈按發展成熟度劃分為以下四個層級: 成熟型都市圈由長三角和粵港澳兩 大都市圈組成, 核心城市不僅總體經濟實 力和交通便捷度等較為突出, 周邊中小城 市也相對經濟發達 一級指標 經濟 活躍度 經濟實力 GDP總量(億元) (萬元) (萬元) (萬元) (萬元) (萬人次/年) (萬人次/年) (班次/城市個數) (萬人
20、次/城市個數) (億元/城市個數) (公里) (條)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個) - - (人/平方公里) (%) 人均GDP 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增速 人口密度 R&D經費支出 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萬人學生專任教師數 每萬人擁有醫生數 奢侈品門店數量 商業地產個數 品牌經濟性酒店數量 品牌高星級酒店數量 汽車4S店數量 咖啡館數量 運動市場成熟度 書店數量 博物館/美術館數量 電影院數量 酒吧數量 夜間外賣活躍度 消費支出 高鐵站數量 機場數量 地鐵長度 高速公路條數 都市圈城市間鐵路班總數/城市個數
21、都市圈城市人口流動總數/城市個數 都市圈城市間互投資金額總數/城市個數 機場總吞吐量 高鐵站總客流量 人口聚集 創新能力 公共服務 品牌門店 聚集度 生活方式 多樣性 夜間活躍度 基礎交通實力 交通聯系 人口聯系 經濟聯系 消費水平 商業 繁榮度 交通 便捷度 區域 聯系度 權重 25% 25% 10% 15% 15%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5% 15% 15% 15% 20% 20% 40% 30% 30% 6% 6% 6% 6% 6% 6% 6% 6% 6% 6% 25% 20% 30% 30% 30% 30% 40% 30% 30% 1
22、0% 100% 25% 25% 25% 權重權重單位二級指標三級指標 都市圈綜合發展質量評價體系 都市圈名稱 長三角都市圈上海市、 南京市、 杭州市、 合肥市 廣州市、 深圳市、 香港、 澳門 粵港澳都市圈 中心城市都市圈其他城市 都市圈名稱 京津冀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 中心城市都市圈其他城市 趕超型都市圈由京津冀和成渝兩大 都市圈組成, 這兩個都市圈在發展均衡度 上雖存在欠缺, 但都市總體實力大大高于 全國平均水平 成長型都市圈由以青島為首的12個 都市圈組成, 相比上述的成熟型和趕超 型, 總體發展成熟度較為偏弱, 且均存在 明顯的弱勢方向, 但擁有明顯的平穩或快 速發展趨勢, 未來發展潛力
23、巨大 培育型都市圈由主要位于中西部地 區的10個都市圈組成, 城市發展受地域、 交通、 人口等因素影響較大, 因此都市圈 整體發展相對滯后 蘇州市、 湖州市、 常州市、 滁州市、 嘉興市、 金華市、 馬鞍山市、 南通市、 寧 波市、 紹興市、 臺州市、 泰州市、 無錫市、 蕪湖市、 宣城市、 揚州市、 鎮江 市、 舟山市、 安慶市、 銅陵市、 池州市、 鹽城市 石家莊市、 秦皇島市、 唐山市、 廊坊、 保定、 滄州、 張家口、 承德市 德陽市、 眉山市、 雅安市、 綿陽市、 資陽市、 自貢市、 內江市、 樂山市、 遂寧市、 廣安市 珠海市、 佛山市、 惠州市、 東莞市、 中山市、 江門市、 肇
24、慶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成都市、 重慶市 CUSHMAN & WAKEFIELD | 11 成熟型都市圈 (2個) 趕超型都市圈 (2個) 成熟型都市圈成長型都市圈培育型都市圈趕超型都市圈 都市圈名稱 西安都市圈 長春都市圈 呼和浩特都市圈 南昌都市圈 太原都市圈 貴陽都市圈 銀川都市圈 南寧都市圈 蘭州都市圈 西寧都市圈 烏魯木齊都市圈 長春市 呼和浩特市 南昌市 太原市 貴陽市 銀川市 南寧市 蘭州市 西寧市 烏魯木齊市 青島都市圈 廈門都市圈 武漢都市圈 沈陽都市圈 長沙都市圈 大連都市圈 鄭州都市圈 福州都市圈 昆明都市圈 濟南都市圈 哈爾濱都市圈 西安市商洛市、 寶雞市、 銅川市、
25、渭南市、 咸陽市 四平市、 吉林市、 遼源市 烏蘭察布市 新余市、 撫州市、 九江市、 宜春市 晉中市、 陽泉市、 呂梁市、 忻州市 安順市、 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 畢節市、 遵義市 阿拉善盟、 石嘴山市、 吳忠市 崇左市、 防城港市、 來賓市、 貴港市、 欽州市 白銀市、 臨夏回族自治州、 定西市 海東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威海市、 濰坊市、 煙臺市、 日照市 泉州市、 漳州市 鄂州市、 黃岡市、 黃石市、 仙桃市、 咸寧市、 孝感市、 潛江市、 天門市 本溪市、 撫順市、 鞍山市、 遼陽市、 鐵嶺市 湘潭市、 株洲市、 益陽市、 岳陽市 丹東市、 營口市 開封市、 新鄉市、 洛陽市、 許昌
26、市、 焦作市、 平頂山市、 晉城市、 鶴壁市 寧德市、 莆田市 楚雄彝族自治州、 曲靖市、 玉溪市 濱州市、 德州市、 萊蕪市、 聊城市、 泰安市、 淄博市 大慶市、 松原市、 綏化市 青島市 廈門市 武漢市 沈陽市 長沙市 大連市 鄭州市 福州市 昆明市 濟南市 哈爾濱市 中心城市都市圈其他城市 都市圈名稱中心城市都市圈其他城市 長三角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 粵港澳都市圈 廈門都市圈 南寧都市圈 貴陽都市圈 昆明都市圈 南昌都市圈 福州都市圈 長沙都市圈 武漢都市圈 鄭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 太原都市圈 濟南都市圈 青島都市圈 沈陽都市圈 大連都市圈 哈爾濱都市圈 呼和浩特都市圈 銀川
27、都市圈 蘭州都市圈 西寧都市圈 烏魯木齊都市圈 長春都市圈 12 | 城鎮化白皮書 5.0 成長型都市圈 (12個) 培育型都市圈 (10個) 國內都市圈綜合發展格局及成熟度 國內都市圈的發展水平對比 從統計結果來看, 各項指標發展的均衡程度和優勢項目得分基本決定了都市圈的總體發展成熟度。 成熟型都市圈的各項分值均較高; 趕超型都市圈總體得分也較高, 但存在一級指標發展不夠均衡的問題; 而成長型 都市圈往往擁有一到兩個特別突出的指標, 從而拉高其總體得分排名, 同時由于其他指標分值明顯偏低, 導致拉低 綜合排名; 培育型都市圈則各項指標分值均偏低, 且多數都市圈指標得分存在明顯的不均衡。 10
28、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成熟型 都市圈 趕超型 都市圈 成長型都市圈培育型都市圈 長三角都市圈 粵港澳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 青島都市圈 武漢都市圈 沈陽都市圈 長沙都市圈 大連都市圈 鄭州都市圈 福州都市圈 昆明都市圈 濟南都市圈 哈爾濱都市圈 長春都市圈 呼和浩特都市圈 廈門都市圈 太原都市圈 銀川都市圈 南寧都市圈 烏魯木齊都市圈 南昌都市圈 貴陽都市圈 蘭州都市圈 西寧都市圈 國 內 都 市 圈 綜 合 排 名 及 一 級 指 標 得 分 經濟活躍度商業繁榮度交通便捷度區域聯系度 讀圖說明: 該圖按照都市圈最終總體得分, 將都
29、市圈從左至右按得分由高至低排序; 四種不同形狀的點分別代表都市圈在經濟活躍度、 商業繁榮度、 交通便捷度和區域聯系度四項 細分指標內的分別得分; 淺藍色的高低點連接線的長度則體現了都市圈在四項指標內得分的均衡程度, 長度越長則表示 最高得分的項目與最低得分的項目之間分值差距越大, 即說明都市圈四項指標得分越不均衡。 CUSHMAN & WAKEFIELD | 13 成熟型都市圈 成熟型都市圈陣營中, 長三角都市圈各項分值較粵港澳都市圈分 值更為均衡。 長三角都市圈由上海市、 南京市、 杭州市、 寧波市等中心城市及綿延 區城市組成。 是全國綜合發展質量最高的都市圈。 在經濟活躍度、 商業 繁榮度
30、、 交通便捷度、 區域聯系度四個方面均位于全國首位。 粵港澳都市圈由廣州市、 深圳市、 香港和澳門中心城市及綿延區城市組成。 在經濟活躍度和商業繁榮度上, 與長三角都市圈的分值基本不相上下, 但在 交通便捷度和區域聯系度上仍有一些差距。 趕超型都市圈 趕超型都市圈在綜合評分上位列全國前茅, 但四項分值呈現不同程度的不均衡 表現。 京津冀都市圈由北京市、 天津市兩個中心城市及河北省內城市圈綿延區內 的城市組成。 其總體得分緊隨粵港澳都市圈其后, 但在商業繁榮度、 交通便 捷度和區域聯系度指標上稍微落后。 成渝都市圈由成都市和重慶市兩大中心城市及四川省內其他位于城市圈綿延 區的城市組成。 其商業繁
31、榮度上穩居全國前茅的位置, 但在區域聯系度和經濟活 躍度上仍與成熟型城市圈有一定差距。 成長型都市圈 成長型都市圈的平均得分明顯低于成熟型及趕超型都市圈, 同時大都呈現不均衡發展態 勢, 但大部分都市圈擁有較為明顯的強勢項目, 可以看出其總體成長潛力較大。 其中成長型都市圈的第一梯隊由西安都市圈、 青島都市圈、 廈門都市圈、 武漢都市圈、 沈陽都市 圈和長沙都市圈構成。 這些都市圈在商業繁榮度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 但在其他方面相對欠缺。 培育型都市圈 培育型都市圈的發展水平相對滯后, 呈單項評分偏低且不均衡情況。 這些都市圈多為西部和東北部的城 市群, 其核心城市本身的發展水平受地域影響有較大
32、的局限, 導致核心城市對周圍城市群的帶動作用也較 弱, 故導致四項得分較低。 培育型都市圈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依然是核心城市的經濟實力的提升, 從而帶動周邊城市, 逐步向發展型梯 隊靠攏。 14 | 城鎮化白皮書 5.0 從一級指標看國內都市圈的指數排名 成熟型都市圈及趕超型都市圈 成長型都市圈 成長型都市圈四項指標排名存在明顯的波動情況, 而且總體排名越靠后, 指標間的排名差異越大, 優勢也越發 不明顯。 相比長三角和粵港澳都市圈的四項一級指標排名均位居前位, 京津冀都市圈的交通便捷度和成渝都市圈的區 域聯系度都有待加強。 經濟活躍度 長三角都市圈 粵港澳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 青島
33、都市圈 商業繁榮度 長三角都市圈 粵港澳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 交通便捷度 長三角都市圈 粵港澳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 區域聯系度 長三角都市圈 粵港澳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 排名 1 2 3 4 5 經濟活躍度 成渝都市圈成渝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 呼和浩特都市圈 呼和浩特都市圈 呼和浩特都市圈 南寧都市圈 南寧都市圈 長春都市圈 長春都市圈 長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 西寧都市圈 南昌都市圈 南昌都市圈 南昌都市圈南昌都市圈 呼和浩特都市圈 烏魯木齊都市圈 太原都市圈 銀川都市圈 貴陽都市圈 貴陽都市圈 貴陽都市圈 貴陽都
34、市圈 蘭州都市圈 南寧都市圈 烏魯木齊都市圈烏魯木齊都市圈 烏魯木齊都市圈 太原都市圈 太原都市圈 太原都市圈 銀川都市圈 銀川都市圈 銀川都市圈 西寧都市圈 西寧都市圈西寧都市圈 蘭州都市圈 蘭州都市圈 蘭州都市圈 南寧都市圈 昆明都市圈 昆明都市圈 昆明都市圈 昆明都市圈 青島都市圈 青島都市圈 青島都市圈青島都市圈廈門都市圈廈門都市圈 廈門都市圈 廈門都市圈 濟南都市圈 濟南都市圈 濟南都市圈 濟南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西安都市圈 鄭州都市圈 鄭州都市圈 鄭州都市圈 鄭州都市圈 武漢都市圈 武漢都市圈 武漢都市圈 武漢都市圈 沈陽都市圈 沈陽都市圈沈陽都市圈 沈陽都市
35、圈 大連都市圈 大連都市圈 大連都市圈 大連都市圈 長沙都市圈 長沙都市圈 長沙都市圈 長沙都市圈 福州都市圈 福州都市圈 福州都市圈 福州都市圈 哈爾濱都市圈 哈爾濱都市圈 哈爾濱都市圈 哈爾濱都市圈 排名商業繁榮度交通便捷度區域聯系度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CUSHMAN & WAKEFIELD | 15 成熟型和趕超型都市圈四項指標排名情況 成長型都市圈四項指標排名情況 培育型都市圈 培育型都市圈的四項指標排名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優勢指標和劣勢指標共存, 導致總體排名靠后, 如
36、長春、 呼和浩特、 太原、 南寧等都市圈。 這些都市圈未來應繼續大力 發展自身的優勢項目, 努力強化弱勢項目, 補足差距, 提升都市圈總體成熟度。 第二種情況是四項指標排名均靠后, 尚無明顯優勢項目, 如蘭州、 烏魯木齊等都市圈。 這 些都市圈發展成熟度整體較低, 未來需全面發展四大指標。 2-2 京津冀都市圈 概要 區域范圍 京津冀都市圈由首都經濟圈發展而 來, 其范圍涵蓋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 市、 以及河北省的石家莊、 秦皇島、 唐 山、 廊坊、 保定、 滄州、 張家口、 承德8 地市。 經濟地位 京津冀都市圈位于東北亞環渤海心 臟地帶, 是中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 最具活力的地區。 2018
37、年, 京津冀都 市圈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為10.4%。 政策定位 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 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 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 16 | 城鎮化白皮書 5.0 數據來源: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 (2016年-2035年) 培育型都市圈四項指標排名變化 背景: 該階段停留在設 想和概念層面, 相比河 北態度積極努力推進, 北京和天津則參與動 力不足。 空間格局: 首都圈分內 圈和外圈, 內圈包括北 京、 天津兩市和河北省 的唐山、 廊坊和秦皇島 三市, 外圈包括承德、 張家口、 保定和滄州。 發展特點: 以北京為核 心, 帶動內圈與外圈的 協同發展。 背景
38、: 該階段是京津冀 全方位協同發展階段, 區域協調發展機制逐 漸建立, 京津冀區域發 展已經從要素市場一 體化向資本市場一體 化轉化, 交通一體化也 向區域政策一體化轉 化。 空間格局: 北京、 天津、 河北各市、 雄安新區。 發展特點: 將京津冀協 同發展正式上升為國 家戰略, 調整京津冀的 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 建 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 解集中承載地。 背景: 該階段京津冀都 市圈發展進一步升級, 堅持優勢互補、 互利共 贏、 走科學持續協同發 展道路。 空間格局: 北京、 天津、 河北各市、 雄安新區。 發展特點: 規劃北京新 機場臨空經濟區等重 大項目, 進一步深化京
39、 津冀區域融合發揮。 概念確定實質跨越合作共贏高速發展 1981-20012001-20132013-2017 發展歷程 目標任務 疏解北京部分教育、 專業市場服務和金融后臺服 務等產業, 統籌騰退空間, 推動天津和河北地區產 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進曹妃甸系統發展示范區、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張承地區冷鏈蔬菜生產基地和永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 區等產業平臺建設, 并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雄安新區將重點承接北京的教育、 醫療、 金融和高 科技產業等, 搭建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 構建 國際一流的創新服務體系 通州新定位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 新 型城鎮化示范區、 京津
40、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開工京雄高速、 城際鐵路等, 大興國際機場和京張 鐵路通車,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一體化進程 15 2 3 4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優化津冀產業結構 落實雄安新區規劃, 建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 落實通州發展新定位, 加強京津冀協調發展 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和建設, 打造區域整體協同發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優化津冀產業結構 北京 天津 河北 全國政治中心 全國文化中心 國際交往中心 科技創新中心 河北去調轉戰略 去調轉協調推進, 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促進工 業轉型升級, 振興傳統產業, 培育新興產業 天津優化結構 基于現有產業結構不優和新動能 不足等
41、問題, 提出創新驅動、 結構 轉型和新舊動能轉換等發展策略 北京減量發展 已疏解商貿市場581家, 物流 中心106個, 制造業企業 2,648家, 為北京新產業引入 和產業升級提供空間 背景: 該階段北京由于 城市發展遇到瓶頸開 始主動尋求外部合作, 河北依然態度積極推 進, 但天津由于與河北 的主導產業有重合, 所 以參與京津冀合作動 力不足。 空間格局: 北京、 天津、 河北各市。 發展特點:“京津冀” 一 體化在國家層面得到 強有力的推動, 國家 “十二五” 規劃正式把 “京津冀一體化”“首都 經濟圈” 的概念寫入規 劃中。 概念確定實質跨越合作共贏高速發展 1981-20012001
42、-20132013-20172017至今 發展歷程 CUSHMAN & WAKEFIELD | 17 北京市是服務業為主的超級都市, 目前產業以金融、 科技、 信息以及 商服產業為主, 未來將通過重點發 展醫藥健康、 人工智能等十個高精 尖產業, 實現 “瘦身提質” 。 天津市處于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 化時期演進的發展階段, 目前產業 仍以重化工產業為主, 未來將通過 快速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 業, 實現 “強身聚核” 。 河北省處于 “培二育三” 的工業化 中期階段, 目前產業尚以中低端制 造業為主, 未來將通過加快承接京 津產業, 調整產業結構, 實現 “健身 產業格局 增效” 。 20
43、16年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制定 的 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 , 提出 了 “一個中心、 五區五帶五鏈、 若 干特色基地”(簡稱 “1555N” ) 的 產業發展格局。 打造一個科技創新中心: 依托北 京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 打造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 以 “五區” 為突破建設重要引擎: 以北京中關村、 天津濱海新區、 唐 山曹妃甸區、 滄州沿海地區、 張承 (張家口、 承德) 地區為依托, 強化 政策支持與引導, 實現率先突破, 建成京津冀產業升級轉移的重要 引擎。 以 “五帶” 為支撐優化區域布局: 京津走廊高新技術及生產性服務 業產業帶。 沿海臨港產業帶。 沿
44、京 廣線先進制造業產業帶。 沿京九 線特色輕紡產業帶。 沿張承線綠 色生態產業帶 以 “五鏈” 為特色形成區域優勢: 發揮京津冀現有產業基礎與優 勢, 引導汽車、 新能源裝備、 智能 終端、 大數據和現代農業五大產 業鏈合理布局, 協同發展。 五 區 五 帶 北京中關村 濱海新區 曹妃甸區 滄州沿海地區 張承地區 綠 色 生 態 產 業 鏈 先進制造業產業帶 特色 輕紡 產 業 帶 沿 海 臨 港 產 業 高新 技術 產業帶 張承地區 滄州沿海地區 北京中關村 曹妃甸區 高新技術產業帶 沿海臨港產業帶 特色輕紡產業帶 先進制造業產業帶 綠色生態產業帶 五 鏈 汽車產業鏈 新能源裝備產業鏈 智能
45、終端產業鏈 大數據產業鏈 現代農業產業鏈 18 | 城鎮化白皮書 5.0 課題挑戰 城市規模結構不合理, 大城市規模突出, 中小城市能級不夠 除北京、 天津兩個超級大城市以外, 次級城市發展明顯不足, 與核心城市、 相對發 達城市之間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尚未呈現出一種以核心城市為圓心、 經濟發展 梯度依次遞進的 “放射式” 經濟發展格局。 產業梯度落差較大, 產業轉移和對接難度仍然較大 區域內各省市產業分工定位尚不明晰, 產業鏈條銜接不暢、 產業轉移和對接難度 仍然較大, 河北省產業結構問題仍然突出, 產業空間結構尚有待進一步優化。 京津冀交通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軌道樞紐建設不足 從區域整體
46、交通設施現狀來看, 京津冀交通基礎設施較為落后, 京津冀重要城市 之間以及重要交通樞紐之間的聯系依然不便, 尤其北京與河北全省的聯系較弱。 2-3 長三角都市圈 概要 區域范圍 長三角都市圈包括上海市, 江蘇省的南京、 無錫、 常州、 蘇州、 南通、 鹽城、 揚州、 鎮江、 泰州, 浙江省的杭州、 寧波、 嘉興、 湖州、 紹 興、 金華、 舟山、 臺州, 以及安徽省的合肥、 蕪湖、 馬鞍山、 銅陵、 安慶、 滁州、 池州、 宣城 等26市。 經濟地位 長三角都市圈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 城鎮集聚程度最高的城 市化地區, 以僅占全國2.1%的國土面積, 集中了全國20%的 經濟總量, 被視為中國經
47、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根據2018年統計數據, 長三角都市圈26市生產總值17.8萬億 元, 占我國經濟總量的19.8%。 且26個城市之間發展相對平 衡, 上海以超過3萬億GDP位居全國第一的同時, 也有4個城 市超過1萬億, 7個城市超過5000億。 政策定位 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 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 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 美麗中國建設示范區 CUSHMAN & WAKEFIELD | 19 資料來源: 2016年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空 間 格 局 : 包 括 上 海、 蘇州、 無錫、 常 州、 南通、
48、杭州、 嘉 興、 湖州、 紹興和寧 波10個城市, 后擴大 到江浙滬兩省一市。 發展模式: 形成了以 上海為核心向外輸 出生產要素, 蘇南、 溫州模式并重的機 制模式。 空間格局: 包括上 海、 南京、 蘇州、 無 錫、 常州、 南通、 鎮 江、 杭州、 揚州、 嘉 興、 湖州、 紹興、 寧 波、 臺州、 舟山15個 城市。 發展模式: 依托上海 浦東開放優勢, 通過 常設性的協商平臺 機制打破行政區域 經濟管理體系桎梏, 形成市場一體化合 作模式。 空間格局: 覆蓋滬蘇 浙皖三省一市, 包括 40個地級市+1直轄 市。 發展模式: 對外開放 合作能級不斷上升, 形成大城市落位總部 集群和中小
49、城市落位 生產基地產業聚群的 協同分工模式。 空間格局: 形成以上 海為核心, 沿滬寧和 滬杭甬線、 沿江、 沿 灣、 沿海、 沿寧湖杭 線、 沿湖、 沿東隴海 線、 沿運河、 沿溫麗 金衢線為發展帶的 “一核九帶” 格局。 發展模式: 政府端協 商機制日趨完善, 推 動了以上海為龍頭 的, 南京-杭州-合肥- 蘇錫常-寧波都市圈 的同城化發展。 空間格局: 形成以上 海為主中心、 蘇州、 杭州、 南京、 合肥等 為副中心的多中心 發展格局。 發展模式: 區域一體 化交通的進一步發 達便捷, 將加快經濟 發展協同一體、 城市 功能多元并包、 資源 要素高效連通的世 界級城市群的形成。 公有經濟區域合作對外開放同城化格局高質發展 1980s1990s2000s2010s2018至今 發展歷程 目標任務 長三角都市圈以建設 “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高質量發展樣本區、 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 區域一體化發展 示范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為目標任務, 未來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區域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