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專題報告中國電力圓桌項目課題組2019 年 9 月 項目研究報告系列中國電力圓桌項目(Power Sector Roundtable,PSR)中國電力可持續發展圓桌(簡稱電力圓桌)項目于 2015 年 9 月啟動,旨在緊扣應對氣候變化、調整能源結構的國家戰略,邀請業內專家和各利益方參與,共同探討中國電力部門低碳轉型的路徑和策略。通過建立一個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平臺機制,電力圓桌將各方關心的、有爭議的、目前決策困難的關鍵問題提交到平臺討論,選出核心問題委托智庫開展高質量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提交到平臺征求意見,從而支持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落地,推動中國電
2、力行業的改革和可持續發展,提高電力行業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電力圓桌瞄準電力改革和可持續發展前沿,緊密跟蹤電力改革實踐動向,為地方政府和國家相關部門決策提供理論參考和經驗示范,推動和加強電力體制改革的宣傳和研究成果轉化,為中國電力改革及其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項目課題組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 是一家國際公益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擁有近 500名員工,以科學、法律、政策方面的專家為主力,以及約 200 萬會員及支持者。自1970 年成立以來,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一直在為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及公眾健康而進行不懈努力。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在美國、中國、印度、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哥斯達黎加
3、、歐盟等國家及地區開展工作,并在中國的北京、美國的紐約、華盛頓、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以及蒙大拿州的波茲曼等地有常設辦公室。自 然 資 源 保 護 協 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推動中國競爭性電力市場建設的整體性研究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2018 年 10 月西北區域電力現貨市場及監管機制研究 西安交通大學,2019 年 4 月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 中國能源研究會,2019 年 5 月基于園區增量配電網的綜合能源服務業態研究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2019 年 7 月中國能源研究會成立于 1981 年 1 月,是由中國
4、能源科技與管理工作者和能源領域的知名企事業單位組成的學術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中國能源研究會以國家戰略思想和戰略方針為主線,堅持“研究、咨詢、服務、交流”的定位,團結能源領域的科技工作者,發揮能源科技智庫的作用,積極開展能源領域重大政策和課題研究, 服務能源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成為國家能源管理部門與企業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中國能源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團體之一。2014 年,研究會成為國家能源局第一批 16家研究咨詢基地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入選的學術團體,為政府決策、部署能源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Research
5、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Sector for a “Beautiful China”報告撰寫單位中國能源研究會2019 年 9 月目 錄摘要 .iii1. 電力需求預測 .1 1.1 經濟社會發展情景分析 .1 1.1.1 人口展望 .1 1.1.2 城鎮化率 .3 1.1.3 經濟增長 .6 1.1.4 人均 GDP .8 1.1.5 產業結構 .9 1.1.6 環境影響因素 .10 1.1.7 小結 .11 1.2 電力消費預測 .11 1.2.1 電力消費總量預測 .12 1.2.2 人均電力消費量預測 .14 1.2.3
6、 小結 .162. 電力發展戰略定位 .17 2.1 電源結構持續優化,增量清潔替代趨勢明顯 .18 2.1.1 煤電裝機容量在穩定后逐步下降 .19 2.1.2 水電裝機增速下行 , 水電發展駛入慢車道 .20 2.1.3 氣電發展迎來新機遇,裝機規模持續增長 .21 | i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 2.1.4 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持續擴大,風電、光伏發電發展速度快 .22 2.1.5 需求側資源發揮移峰填谷、保障有序供電的重要作用 .24 2.1.6 小結 .25 2.2 全社會發電量將持續增長,清潔發電比重不斷上升 .26 2.2.1 煤電將逐步支撐電力系統運行,輔助
7、系統調峰調頻 .27 2.2.2 非化石能源發電發展迅速,占比由 2017 年的 30% 上升至 2050 年的 75%,與煤電完成角色互換 .28 2.2.3 小結 .323. 電力發展戰略部署 .33 3.1 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促進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 規?;掷m健康發展 .33 3.1.1 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存在的問題 .33 3.1.2 健全和完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建議 .34 3.2 建立市場機制,促進資源高效配置 .39 3.2.1 電力市場機制發展存在的問題 .39 3.2.2 完善電力市場發展機制的建議 .40 3.3 深化輸配電體制改革,調整電網企業功能定位 .44
8、 3.3.1 我國輸配電電力體制發展歷程和現狀分析 .44 3.3.2 我國輸配電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45 3.3.3 深化輸配電體制改革的建議 .46 3. 4 小結 .494. 總結及建議 .50參考文獻 .52 | ii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 | iii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摘要本研究基于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展望,對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節點的用電需求進行了分析預測,確定了各電力品種在能源供應體系中的定位及相互關系,提出了推動電力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及建議。1. 滿足新時代“三步走”的電力需求預測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預計我國電力需求將
9、呈增長趨勢、增速有所放緩。本研究預測我國電力消費將于 2050 年,即建成現代化強國之時達峰:以當前的價格水平和匯率測算,到 2020 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全社會用電量為 7.1-7.8 萬億千瓦時,人均用電量將達到 5000-5500 千瓦時;到 2035 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社會用電量為 10.3-11 萬億千瓦時,人均用電量將達到 7500-8000 千瓦時;到 2050 年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全社會用電量為 10.6-11.3 萬億千瓦時,人均用電量將達到8500-9000 千瓦時。2.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的電力供應體系“十一五”之前,我國發電基本依靠火
10、電和水電。近年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裝機規??焖僭鲩L,尤其是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呈現出成倍增長的態勢。電源結構優化將成為我國中長期能源及電力工業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1) 電源結構持續優化,增量清潔替代趨勢明顯。預計到 2020 年發電裝機容量達 21.2 億千瓦,較 2017 年新增 3.4 億千瓦,新增非化石能源裝機 1.8 億千瓦,非化石能源和天然 | iv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氣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增量將是煤炭增量的 1.8 倍,約占能源新增裝機容量的 64%以上,新增裝機以清潔能源發電為主;到 2035 年,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到 20.2 億千瓦,較
11、2017 年新增 12.5 億千瓦,占總新增裝機容量的 78%;到 2050 年,清潔能源裝機達到 33.9 億千瓦,較 2017 年新增 26.2 億千瓦,占總新增裝機容量的 91%。 煤電裝機容量在穩定后逐步下降 水電裝機增速下行 , 水電發展平穩增長 氣電發展迎來新機遇,裝機規模持續增長 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持續擴大,風電、光伏發電發展速度快 需求側資源發揮移峰填谷、保障有序供電的重要作用(2) 全社會發電量將持續增長,清潔發電比重不斷上升。至 2020 年我國發電量將達到 7.5萬億千瓦時;預計2020-2035年年均增速為5.7%, 2035年發電量將達到10.5萬億千瓦時;預計 20
12、35-2050 年發電量的年均增速將明顯放緩至 0.3% 左右,2050 年全國發電量將達到 11 萬億千瓦時,為目前水平的 1.7 倍。非化石能源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預計到 205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將由目前的 30% 左右上升到 75%,煤電由 64% 下降至 15%,非化石能源發電與煤電完成角色互換。 煤電將逐步支撐電力系統運行,輔助系統調峰調頻 風電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41.3%,成為非化石能源發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太陽能發電發展迅速,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51.7% 核電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27.2%,到 2035 年、2050 年分別占總發電量的 11.4% 和13.6% 水電小幅平穩
13、增長,到 2050 年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13.04%3. 促進電力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1) 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促進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規?;掷m健康發展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 強化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及綠證制度 進一步探索激勵性管制手段,促進電網企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 進一步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的財稅機制 | v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 創新可再生能源發展模式,發揮可再生能源發電競爭優勢 調節電力系統供需穩定,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2) 建立市場機制,促進資源高效配置 建立市場化交易機制,完善峰谷電價形成機制 完善輔
14、助服務市場建設 完善電力現貨市場建設(3) 深化輸配電體制改革,調整電網企業功能定位 轉變電網企業盈利模式,回歸電網企業公共事業屬性 轉變電網企業業務模式,提供高質量增值服務 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促進電力市場供需調節 | vi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SummaryBased on social and economic prospec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predicts the electricity demand of key nodes; determines the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of diffe
15、rent energy types in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proposes a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sector. 1. Meeting the “three-step” power demand forecast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growth pace of Chinas power demand is expected to slow. This study
16、 predicts that Chinas power consumption will peak in 2050, when the country becomes a modern and powerful socialist nation. By 2020, when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well-off society,” nation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s predicted to reach 7100-7800TWh, with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reaching
17、5000-5500 kWh (based on current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 By 2035, when China basically achieves modern-ization, nation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s predicted to reach 10300-11000TWh, with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reaching 7500-8000 kWh; By 2050, when China become a modern and powerful s
18、ocialist nation, national tot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s predicted to reach 10600-11300TWh, with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reaching 8500-9000 kWh.2. Building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needed for a “Beautiful China” Before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 relied primarily o
19、n thermal power and hydropower. In recent years, the installed capacity of new and renewable en- | vii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ergy has increased rapidly; in particular, the installed capacities of nuclear, wind, and solar power will increase several-fold. Optimizing the power supply structure will be
20、 a priority in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ergy industry.a. The power supply undergoes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with a clear trend of substitution by clean energy. By 2020,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for power generation is predicted to reach 2.12 billion kW, an increase of 340 m
21、illion kW from 2017. The installed capacity of non-fossil fuels will reach 180 million kW. Newly installed generation capacity for clean power will overtake coal by 80%, and account for a majority (more than 64%) of newly installed capacity. By 2035, installed capacity for clean power will reach 2.0
22、2 billion kW, accounting for 78% of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and representing an increase of 1.25 billion kW from 2017. By 2050, installed capacity for clean power will reach 3.39 billion kW, ac-counting for 91% of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and representing an increase of 2.62 billion kW from 2017.
23、 The growth in installed capacity for coal power will stabilize, then gradually decrease The growth in installed capacity for hydropower will slow, but continue to increase steadily New opportun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will enable installed capacity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scale o
24、f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continues to expand, with wind and solar power generation developing rapidly Demand side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ifting peaks, filling valleys, and co-ordinating the power supplyb. 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the proportion of clean
25、 power gen-eration will continue to rise. By 2020, Chinas power generation will reach 7500TWh, and grow at an average rate of 5.7% from 2020-2035. By 2035, Chinas power generation will reach 10500TWh. From 2035-2050,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will decrease signifi-cantly, settling around 0.3%.
26、By 2050, 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will reach 11000TWh, which is 70% higher than present levels. Non-fossil power will usher in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Between now and 2050, the proportion of power generation by non-fossil fuels is estimated to increase from 30% to 75%, while that of coal power
27、will fall from 64% | viii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to 15%. Thus, the role swap between non-fossil and coal power generation will have fully occurred. Coal power will gradually adopt a supporting role in ensuring a stable power supply and shifting peak load in the auxiliary power system Wind power will
28、comprise 41.3% of new generation capacity,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non-fossil power generation Solar power will develop rapidly, and comprise 51.7% of new power generation Nuclear power will comprise 27.2% of new power generation, and account for 11.4% and 13.6% of total power generation by 20
29、35 and 2050, respectively Hydropower has developed steadily and will comprise 13.04% of new power genera-tion by 20503. Advancing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for the Power Sectora.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renewable energ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s, such as win
30、d and solar power.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guaranteed purchase agreement system for renewable en-ergy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quota and green certificate systems Explore incentive options to encourage renewable energy uptake by grid companies Improve the finance and t
31、axation mechanisms to support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novate the development model for renewable energy, and capitalize on the advan-tages of renewables in power generation Regulate power supply and demand to ensure stabil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b. Establish marke
32、t mechanisms to promote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Establish a market-based mechanism to improve peak-valley pricing Construct the ancillary services market Construct the electricity spot market | ix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c. Continue reform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s, and adjust
33、 the role of grid enterprises Transform the profit model of grid enterprises, and return to the utilities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 the power grid business model,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value-added ser-vices Introduce diversified investment entities to regulate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electrici-ty
34、 market | 1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 電力需求預測1.1 經濟社會發展情景分析1.1.1 人口展望2006 年以來,中國每年的人口增量逐步降至 700 萬人左右,老年撫養比開始呈現上升趨勢,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于中國人口總量和結構的影響開始顯現,中國人口總量的峰值即將到來。2013 年 11 月,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單獨二孩”政策,官方預計每年將新增新生人口200萬左右, 但2014年實際新增不足100萬, 政策效果遠低于官方預期。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正式提出中國將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 然而,根據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伊朗等
35、地的經驗,從“允許二胎”到“停止計劃生育”并不會出現“額外”的補償性出生高峰。2018 年 1 月 18 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根據全國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數據推算:2017 年全年共出生人口 1723 萬人,比 2016 年減少 63 萬人;人口出生率從 2016 年的 12.95% 下降到 2017 年的 12.43%;同時老齡化程度繼續加大,60 歲以上及 65 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都有明顯上升。由于懷孕周期的原因,出生高峰大致會延遲 1 年,因此全面二孩的出生高峰是在2017 年,生育率在 1.3 左右,遠低于國家衛計委所預測的 2.1。根據官方預測數據,我國人口將在 2030
36、年達到峰值,為 14.5 億。1 | 2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聯合國和學術界對人口的預測則認為人口峰值會提前來到,且峰值時人口總量會顯著低于官方預測結果。表 1-1 人口展望單位:億人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聯合國14.0314.1514.414.0813.9513.7513.44官方14.214.513.8易富賢13.9313.8613.612.8711.91本文在聯合國、官方、民間的預測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人口預測。預測結果顯示,中國未來的人口峰值可能會出現在 2030 年之前,預計將在“十四五”期間達到峰值。到2035 年,人口總量將
37、回落到 13.7 億,到 2050 年人口總量為 12.5 億(如圖 1-1 所示),與官方的預測結果 13.8 億有較大差距。 圖 1-1 中國人口展望這主要是受總和生育率的指標值選取偏低的影響??偤蜕适欠从橙丝诎l展趨勢的最重要指標,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 , 我國總和生育率為 1.18。官方預測人口采用的總和生育率值為 1.5-1.6,與實際情況相比差距較大。 | 3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表 1-2 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19901990-19951995-200020002000-20052005-20102010聯合國2.011.81.71.64“六普”1.
38、41.18官方2.311.8/1.64抽樣、小普查“五普”2.041.46(1995)1.221.33(2005) 根據 2015 年全國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結果,2015 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5%,遠低于官方預測人口時所采用的總和生育率數據。由此推斷,2020 年、2030 年和 2050 年總和生育率和人口總數的預測是高估的。1.1.2 城鎮化率自 1995 年開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二十年間提高了近 30%,由 1996 年的 30.5% 上升至 2017 年的 58.5%。迅速增長的城鎮人口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城鎮人口自身的自然增長以及大量農
39、業人口涌入城鎮。近年來,城鎮化增長速度逐漸放緩,預計城市新增住房需求也將從高位緩慢下降,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或將自高位逐步回落。從東、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進程看,東部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目前全國的城鎮化率約為東部地區 2006 年的城鎮化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發展較為滯后,城市發育明顯不足,2014 年中部和西部的城鎮化率分別約為全國 2010 年和 2008 年的水平。 | 4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圖 1-2 1995-2030 年全國城鎮化水平數據來源:1995 至 2017 年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2018 年及以后數據為項目組預測數據。2016 年末,我國
40、城市數量已達到 657 個。其中,直轄市 4 個,副省級城市 15 個,地級市 278 個,縣級市 360 個。與此同時,我國市轄區戶籍人口超過 100 萬的城市已經到了 147 個,城鎮常住人口比重達到了 57.35%。從全球范圍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在過去近半個世紀都達到并保持在70%-80% 左右,日本的城鎮化率在 2010 年已超過 90%,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遠遠滯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根據聯合國對于城市化發展規律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城市化水平曲線表現為一條由 0 到 1 向右上傾斜的“S”形曲線,30%-70% 的城市化率是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區間,達到 70% 后進入城市化穩定發
41、展期(如圖 1-3 所示)。目前中國仍處于這一區間,城鎮化進程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 5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圖 1-3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7 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 81347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2049 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 城鎮化率 ) 為 58.52%。根據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經驗,城市化率在 30%-70%期間是加速城市化的時期,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在 80% 左右。也就是說我國目前仍處于加快城市化的階段。根據目前中國所處的經濟和城鎮化發展階段,中國將基本完成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預計 2020 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
42、至 61.4%,比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2020 年)中的目標高 1.4 個百分點。預計 2030 年中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能達到 70% 左右,由于 70% 是城鎮化率一個重要拐點,即城鎮化會從快速推進階段轉到穩定發展的階段,這意味著今后 10 年我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仍然是可以預期的。預計到 2050 年,我國城鎮化水平達到 80% 左右(如圖 1-4 所示),接近飽和度,也就意味著城鎮化基本完成。 | 6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圖 1-4 中國城鎮化率1.1.3 經濟增長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
43、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將重點依靠管理創新、科技創新來推動發展。2011-2017年 GDP 增長率分別為 9.5%、7.9%、7.8%、7.3%、6.9%、6.7% 和 6.8%(如圖 1-5 所示),已明顯反映出新常態下經濟增速的變化。 圖 1-5 1978-2017 年 GDP 增速 | 7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從需求的角度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等投資建設趨于減緩;從供給的角度看,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人口老齡化日趨明顯,農業富余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從資源環境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日趨明顯。這些
44、都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速必然會放緩。在宏觀政策選擇方面,政府將不再大量依賴通過寬松的需求端管理政策抬高經濟增速,而是一再強調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著力促改革調結構,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寧可主動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長遠發展問題。同時,資源環境約束日趨明顯,尤其是在全國發生大規模持續霧霾天氣的背景下,政府在經濟增長速度和環境保護力度方面更需要權衡取舍。受上述因素的影響,預計年均增速將持續走低, 2016-2020 年、2021-2025 年、2026-2030 年、2031-2035 年、2036-2050 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分別為 6.8%、5.0%、4.1%、3.7%
45、和 3.5%(如圖 1-6 所示),中國經濟從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高速增長期進入中高速增長期。圖 1-6 中國 GDP 總量展望數據來源:項目組預測數據“十三五”期間(2016-2020 年)中國經濟保持 6.8% 的年均增速,對于實現政府確定的到 2020 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比 2010 翻一番的戰略目標是足夠的。 | 8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按照這一增速,2025 年中國的 GDP(2015 年不變價)將達到 122.5 萬億元。根據 2021-2025 年和 2026-2030 年 5.0% 和 4.1% 的年均增速,按照 2015 年的不變價計算
46、,預計到2035 年我國 GDP 總量將達到 180 萬億元,將增至 2017 年的 2.2 倍,年均增長 3.7%;到 2050 年 GDP 有望達到 300 萬億元,在 2030 年的基礎上翻一番。1.1.4 人均 GDP隨著人口增長放緩并達到峰值,預計中國人均 GDP 的增長速度在“十四五”期間就將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2017年我國人均GDP為9000美元 (2017年現價美元) ,預計到 2035 年達到 2.5 萬美元,到 2050 年達到 4 萬美元,超過 2017 年人均 GDP 水平的 4 倍。我國要在 2035 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 年建成現代化強國,最基本也
47、是最重要的檢驗標準是經濟發展需要達到相應的水平,而人均 GDP 是衡量我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 我國當前人均GDP在世界上排70名左右, 以目前的匯率和價格水平來計算,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我國的人均 GDP 將達到 1 萬美元左右;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我國的人均 GDP 將達到 2.5 萬美元左右,處于世界排名的30 名左右;到 2050 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國的人均 GDP 將達到 4 萬美元左右,在世界排名的 20 名左右。從中美對比情況來看,我國目前的人均 GDP 只有美國的 15%。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我國人均 GDP 將達
48、到美國的 20% 左右?;緦崿F現代化后,預計人均 GDP 能夠達到美國的 40% 左右。建成現代化強國后,預計人均 GDP 是美國的 60% 左右。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相當于當前韓國和臺灣地區的水平,而到建成現代化強國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富裕程度和人均 GDP水平相當于當前日本、法國和德國的平均水平(如表 1-3 所示)。 | 9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表 1-3 中國人均 GDP 展望2020 年2035 年2050 年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均 GDP1.1 萬美
49、元左右2.5 萬美元左右4 萬美元左右世界排名60 名左右30 名左右20 名左右與美國的比值20% 左右40% 左右60% 左右對標國家 / 地區馬來西亞韓國、中國臺灣日本、法國、德國1.1.5 產業結構近年來,中國產業結構的主要矛盾已經由過去的供給不足轉變為工業產能過剩與服務業部門供給不足并存的矛盾。改革開放后,中國在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助力下快速成長為一個工業大國,解決了過去長期困擾我們的供給不足的問題,但長期以來 ,中國的消費率較低, 內需不足, 且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外需大幅萎縮, 加之國內 “四萬億”投資政策的實施,更加劇了中國的工業產能過剩形勢。嚴重的產能過剩一方面占用
50、了大量的投資資源,擠占了其它行業發展的融資空間,另一方面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產能過剩產業多為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耗費大量的能源資源,無助于中國經濟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而服務業部門的供給不足則影響了民生福利的改善,隨著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居民對于服務業的需求增長且需求更加多元化,那么諸如教育、醫療、養老資源等服務業產品的短缺問題就會更加凸顯。因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 刻不容緩, 中央政府亦提出 “以傷筋動骨的決心和代價堅定化解產能過?!?,中國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將持續升級。第三產業比重的持續上升和第一、第二產業比重的持續下降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在產業結構方面的主要特征。2
51、013、2014 年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并超過第二產業比重已反映出這一新的變化趨勢。當前,我國第一產業占比 7.9%,第二產業占比 40.5%,第三產業占比 51.6%,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進入后期,第二產業比重將逐步下降,第一產業比重也將繼續下降,第 | 10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三產業比重將持續上升,預計到 2050 年,第一產業占比將下降至 4.5%,第二產業占比將下降至 30.5%,第三產業占比將上升至 65.0%。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增長模式從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而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偏好從制造業商品轉向服務,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也將引導經濟結構的
52、升級調整,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形式新特征。1.1.6 環境影響因素過去,中國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經濟增長模式粗放,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也帶來了高污染,直接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土地、水、空氣等,尤其是大氣污染形勢十分嚴峻,近年來以 PM10、PM2.5 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2017 年在大氣環境質量方面,全國 338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 99 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全部城市數的 29.3%。338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0%,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為 43 微克每
53、立方米,同比下降 6.5%;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 75 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 5.1%,與 2013 年相比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 64 微克每立方米、44 微克每立方米、34 微克每立方米,與 2013 年相比分別下降 39.6%、34.3%、27.7%。北京市 PM2.5 平均濃度為 58 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 20.5%,與 2013 年相比下降 35.2%。463 個城市(區、縣)開展了降水監測,酸雨城市比例 18.8%,酸雨頻率平均為 10.8%。嚴重的大氣污染給經濟生產活動和居民生活帶來了較大影響,進而制約了
54、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在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描述中也特別強調,現在中國的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經濟的發展更應該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尋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長期以來,我國電力行業以火電為主,在生產電力的過程中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是我國溫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據統計,2010 年電力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便已接近全國排放總量的 50%。作為我國碳排放的主要行業之一,電力行業 | 11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在碳排放交易中不可避免地首當其沖。北京、天津、上海、廣東、重慶、深圳和湖北,我國現行的 7 個碳交易試
55、點均已將電力行業作為首要控排對象。國家發改委 2016 年 1 月 19 日發布的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中,電力行業亦成為首批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重點行業之一。隨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建立和運行,電力行業必將成為一大市場主體,這對于整個電力行業而言, 既是一大挑戰, 也是難得的機遇。 電力行業通過碳交易降低行業減排成本,鼓勵行業先進和促進節能減排的同時,亦可通過建立和完善企業自身的碳管理,以實現碳資產的增值獲益。 1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56、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1.7 小結準確把握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對于電力發展展望及電力發展戰略分析至關重要。本展望期內,預計中國人口總量將于“十四五”期間達峰,同時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勞動人口數量持續下降;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預計 2050 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80% 左右,城鎮化基本完成;未來我國經濟將會延續新常態以來速度放緩的趨勢,逐步進入中速增長階段,2035 年 GDP 總量將達 180 萬億元,2050 年 GDP 總量達到 300萬億元。2050 年人
57、均 GDP 達到 4 萬美元,在世界排名 20 名左右;產業結構將持續升級,2020 年后進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第一、二產業比重持續下降,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引領未來產業發展,中國將由工業大國向服務業大國蛻變。1.2 電力消費預測影響未來電力需求的主要結構性因素包括人口數量、GDP 增長和經濟發展質量。這些因素不僅對電力需求有直接影響,而且彼此間也會有相互作用并綜合起來對電力需求1. 郭 雯 怡 . 淺 議 首 批 納 入 全 國 碳 交 易 市 場 的 重 點 行 業 之 電 力 行 業 EB/OL. http:/ 2016-04-12. | 12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
58、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產生影響。一般來說,人口和 GDP 的增長都會帶來更多電力消費。GDP 穩定持續的增長也會帶來經濟結構的調整,導致農牧業和工業占比降低,服務業占比逐漸占據主導,這正是一個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過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口的出生率會下降,人口老齡化趨勢出現,人口規模逐漸縮小或者趨于穩定,這對電力需求的推動是反向的。當經濟發展質量持續提升,進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電力需求的增長也會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濟活動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對電力的需求。一方面,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逐漸顯現,耗電量較高的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比重降低, 會拉低
59、整體的電力需求。 但從另一方面看, 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對電力需求起到拉動作用。此外,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大氣污染防治等背景下,唯有加快能源變革才能解決問題, 而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將成為能源變革的必由之路, 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將持續優化,更多的一次能源將轉化為電力用于終端消費, 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不斷提升,形成對電力消費增長的支撐。綜合來看,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預計中國電力需求平穩增長、增速有所放緩。1.2.1 電力消費總量預測當前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逐步由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產業結構逐步轉向服務業為主導,經濟增長動力逐步由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60、驅動。經濟增速將會延續新常態以來的增速向中高速收斂的態勢,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傳統產業生產將逐步達到峰值,同時能源革命不斷推進,電能替代戰略深入實施,這些都將對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產生深刻影響。經濟新常態下, 以高端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 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新型城鎮化驅動下的居民生活用電成為驅動用電增長的新動能?!笆濉币詠?,伴隨著新常態經濟結構調整效益逐步顯現,改革紅利、發展動力不斷釋放,電力需求增長達到規劃預期上限?!笆濉鼻皟赡?,全國用電增速分別達到 4.9% 和 6.6%,分別較 2015 年提高 4.0 和 5.6 個百分點,全國各區域用電增速均有顯著提升。截
61、至 2017 年年底,電力消費總量達到 6.31 萬億千瓦時。 | 13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表 1-4 2020-2050 電力消費總量預測預測戰略規劃中石油BP總量( 萬億千瓦時 )增速(%)總量( 萬億千瓦時 )增速(%)總量( 萬億千瓦時 )增速(%)年均增長 3%20207.1-7.84.0-7.36.8-7.23.6-4.820252030203510.3-112.410.3 萬億千瓦時2040205010.6-11.311.8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 (2016 2030)指出,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 60 億噸標準煤以內;非化石能源占比 20%,預計達到德國
62、2015 年發展水平 ; 電量占比力爭達到50%,電力在我國能源發展的中心地位日益明顯,電能將成為未來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的核心紐帶。預計 2020 年、2035 年和 2050 年我國電力消費總量分別為 7.1-7.8 萬億千瓦時、10.3-11.0 萬億千瓦時和 10.6-11.3 萬億千瓦時?!笆濉焙笃谀昃鲩L 4.0-7.3%。到 2035 年前后,我國經濟增速將平穩下降,進入中速增長階段,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我國電力需求增速進一步放緩,電力需求與經濟增長呈現弱脫鉤趨勢,預計 2035 年全社會用電量處于 10.3-11.0 萬億千瓦時區間,年均增速約 2.4%。2050
63、年前后,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成熟期,將保持中低速增長,經濟結構達到高端化水平,我國電力需求與經濟增長逐步實現脫鉤,全社會用電量逐步進入峰值平臺期,預計處于 10.6-11.3 萬億千瓦時區間,比 2017 年增長 68.0-79.1%(如圖 1-7 所示)。 | 14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圖 1-7 電力消費總量預測參考其他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能耗的變化規律發現,能源消費量在人均 GDP達到 2.5 萬美元時達到峰值。據此判斷,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峰值將出現在 2035 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前后,但電力消費的峰值要更晚一些。預計我國電力消費將于 2050 年,即建成現代化強國
64、之時達峰。1.2.2 人均電力消費量預測人均電力消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社會或者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來講,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均電力消費會越高。經濟結構和社會發展質量對人均電力消費也有顯著影響。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 預計中國的人均用電增長也將逐步放緩。2017 年中國人均用電量為 4550 千瓦時,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我國人均用電量為 5000-5500 千瓦時;按照目前發達國家(除去美國、加拿大等用電量比較高的地區)的人均用電量來看,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人均用電量為 7500-8000 千瓦時;到 2050 年建成現代化強國以后,我國的人均用
65、電量達到 8500-9000 千瓦時,達到目前OECD 國家人均用電水平的 80% 以上(如圖 1-8 所示)。 | 15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圖 1-8 人均電力消費量預測從世界范圍看,目前我國人均用電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數據,在 2013 年全社會用電量超過 1 萬億千瓦時的經濟體中,中國的人均用電水平遠低于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僅高于印度;而美國、加拿大、韓國、中國臺灣等經濟體的 2013 年的人均用電量已經超過 10000 千瓦時。中國的人均用電水平在本展望期內實現了較大提升,2035 年近 7750 千瓦時的人均用電量
66、超過了德國當前約 7320 千瓦時的人均用電水平。2050 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約為 8750 千瓦時,超過了日本當前約 8209 千瓦時的人均用電水平,但仍明顯低于美國、加拿大等主要發達國家的當前水平。表 1-5 世界及主要經濟體全社會用電量及人均用電量國家 / 地區年份全社會用電量(太瓦時)人均用電量(千瓦時)中國201651774231中國202075005250中國2035107007800中國2050110008750美國2016380813793印度20161110959 | 16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數據來源:中國 2015 年數據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
67、2020、2035、2050 年數據為項目組預測數據,其余數據來自國際能源署(IEA),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5 edition).1.2.3 小結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濟活動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對電力的需求。一方面,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逐漸顯現,耗電量較高的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降低,會拉低整體的電力需求。但從另一方面看,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對電力需求起到拉動作用。此外,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大氣污染防治等背景下,唯有加快能源變革才能解決問題, 而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將成為能源變革的必由之路, 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將持續優化,更多的
68、一次能源將轉化為電力用于終端消費, 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不斷提升,形成對電力消費增長的支撐。綜合來看,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預計中國電力需求持續增長、增速有所放緩。受經濟穩中趨緩, 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 人均用電增長也將逐步放緩。國家 / 地區年份全社會用電量(太瓦時)人均用電量(千瓦時)俄羅斯20167457311日本20169678209德國20165177320加拿大201647517124韓國201651710792法國20164427952英國2016373.65827中國臺北201625210766澳大利亞2016249.110703 | 17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
69、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我國正處于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中,我國的能源結構也進行了較大程度的調整,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及新能源受到國家的政策支持而蓬勃發展?!笆晃濉敝?,中國發電基本依靠火電和水電。近年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裝機規??焖僭鲩L,尤其是風電、太陽能和核電發電裝機呈現出成倍增長的態勢?!笆濉睍r期,我國電源結構優化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績,有力地保證了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的實現。五年間,非化石電源占比提高了 8.5 個百分點,其中,風電保持了“十一五”以來的高速增長,新增投產約 1 億千瓦,占比由 2010 年的 3.1% 提高至
70、 2015 年的 8.6%,提高了 5.5 個百分點,裝機規模躍升為世界第一,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光伏發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新增約 4200 萬千瓦,占比由不足 0.1% 提高至2015年的2.7%;核電新增約1600萬千瓦, 占比由2010年的1.1%提高到2015年的1.8%,在運裝機規模居世界第四,在建 3054 萬千瓦,居世界第一;水電新增投產超過 1 億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比重達到 20.9%,占比有所下降,裝機規模居世界首位?!笆濉逼陂g,我國火電占比由 2010 年的 73.2% 下降至 2015 年的 65.0%。與此同時,內部機組結構持續優化,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比例明
71、顯提高,單機 30 萬千瓦及以上機組比重上升到 78.6%;單機 60 萬千瓦及以上機組比重明顯提升,達到 41%。拉動我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五年間下降 18 克標煤 / 千瓦時,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電力發展戰略定位 | 18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我國提出了 2020 年、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分別提高到 15%、20% 的戰略目標,由于 90% 以上的非化石能源須轉化為電能方可利用,電源結構優化將成為我國中長期能源及電力工業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將“著力調整電力結構”置于“六個著力”之首,全力推動電力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笆?/p>
72、三五”期間,我國電源結構將進一步優化調整,非化石電源占比將由 2015 年的 35% 繼續提高到 2020 年的 41%。預計風電新增投產 0.8億千瓦左右,太陽能發電新增投產 2.1 億千瓦以上。預計風電和太陽能在 2020 年的發電裝機將達到 4.6 億千瓦,2035 年為 13.5 億千瓦,2050 年為 25 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的 53.6%,有力確保 2020 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 15% 目標的實現。同時,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的提升,為實現風光消納,煤電機組將逐步由提供電力、電量的主體性電源,向提供可靠電力、調峰調頻能力的基礎性電源轉變,煤電機組逐步分化,發揮“讓路
73、”和“托底”作用。2.1 電源結構持續優化,增量清潔替代趨勢明顯截止 2017 年,全國發電裝機總量 17.8 億千瓦,同比增長 7.6%,發電裝機規模穩步提升。發電裝機結構清潔化趨勢明顯,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 6.9 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 38.8%。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 0.9 億千瓦,在全部在新增裝機的比例達到69%,已成為新增發電裝機的主力。2018 年,隨著煤電靈活性改造步伐加快,核電、水電、氣電穩步推進,新能源布局更趨均衡,消納形勢持續向好,電源發展將在總量、結構、布局等方面進一步優化。預計 2018 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 19.1 億千瓦,新增發電裝機約 1.3
74、億千瓦,與2017 年新增裝機規模持平。2018 年,新能源將延續高速增長趨勢,核電迎來集中投產期,非化石能源新增裝機占比將突破 60%,其中風、光等新能源貢獻超 80%,是新增清潔替代的主力?;痣?、水電等傳統電源保持平穩發展,新增裝機規模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煤電突破 10 億千瓦大關。能源革命要求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帶動其裝機規??焖僭鲩L。2050 年之前電源裝機將保持快速、持續增長,增量部分以清潔能源為主,電源結構逐步優化 。2 ERI2. 張寧 , 邢璐 , 魯剛 . 面向 2050 年的中國電力發展展望 J. 中國能源 , 2018. | 19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
75、持續發展研究預計,到 2020 年發電裝機容量達 21.2 億千瓦,較 2017 年新增 3.4 億千瓦,新增非化石能源裝機 1.8 億千瓦,其中新增風電裝機 0.46 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 1.2 億千瓦;據此測算,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增量將是煤炭增量的 1.8 倍,約占能源新增裝機容量的 64% 之多,新增裝機以清潔能源發電為主。2035 年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到 20.2 億千瓦,較 2017 年新增 12.5 億千瓦,占總新增裝機容量的 78%。其中新增水電裝機 0.8 億千瓦、風電裝機 4.4 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 6.2 億千瓦,氣電裝機 1.7 億千瓦。20
76、50 年清潔能源裝機達到 33.9 億千瓦,較 2017 年新增 26.2 億千瓦,占總新增裝機容量的 91%。其中新增水電裝機 1.6 億千瓦、風電裝機 9.4 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12.7 億千瓦,氣電裝機 2.9 億千瓦。圖 2-1 分品種電力裝機 2.1.1 煤電裝機容量在穩定后逐步下降煤電受到環境保護和煤炭市場兩方面的影響,煤電裝機容量短期內將小幅上升,達峰后呈現下降趨勢,未來新增電力需求主要將依靠清潔能源來滿足。截至 2016 年底,全國煤電裝機容量 9.43 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的 57%,占火電裝機九成。2016 年,火電利用小時創新低,煤電裝機過剩亟待緩解。16 部委聯合
77、發文,“十三五”期間停建和緩建煤電 1.5 億千瓦,淘汰落后產能 0.2 億千瓦以上。電力“十三五”規劃指出,到 2020 年力爭煤電裝機控制在 11 億千瓦之內,占比降至 55%。 | 20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考慮煤電供給側改革進展,預計 2017-2020 年煤電裝機增速顯著回落,每年新增容量約為 0.25 億 -0.3 億千瓦,煤電裝機容量由 2017 年的 9.8 億千瓦小幅上升至 2020 年的11.0 億千瓦,實現規劃目標。2020 年后我國用電需求進一步回落,新增電力需求主要靠清潔能源滿足,煤電逐步減少發電并有計劃關停??紤]部分“十三五”期間停建、緩建項
78、目被推遲到“十四五”投產,據此判斷 2021 年、2022 年投產迎來小高峰,之后煤電裝機容量總體平穩,裝機總量控制在 11.0 億千瓦左右。2050 年煤電發電裝機容量降至 9.0 億千瓦,較 2035 年減少 2.0 億千瓦。煤電裝機占比穩步下降,從 2017 年的 55% 左右下降到 2020 年的 52%、2035 年的33% 以及 2050 年的 19%。圖 2-2 煤電裝機容量2.1.2 水電裝機增速下行 , 水電發展駛入慢車道電源發展方面,水電在綠色能源戰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水電清潔、靈活、系統友好、成本低廉,是目前僅次于煤電的第二大主力電源。由于水電面臨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和自
79、然條件的限制,增長速度不會很快,未來將平穩發展。我國常規水電裝機容量近年來增速持續放緩。截至 2016 年底,常規水電裝機容量為 3.1 億千瓦,約占全國電源總裝機容量的 18.6%,占非化石電源裝機容量的 51.6%?!笆濉逼陂g我國常規水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速為 8.3%,2013 年以來常規水電裝機容 | 21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量增速逐年下降,2016 年常規水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 3%,為 2000 年以來最低水平。2017年, 全國水電新增裝機約900萬千瓦, 裝機容量3.4億千瓦。 水電發展較為迅猛,但是西部地區水電裝機增長迅猛與水電消納的矛盾,東部抽水蓄能
80、增長緩慢與調峰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不過,受水電開發資源有限、生態環保等原因限制,預計“十三五”期間水電增量將顯著回落。預計 2018-2020 年每年新增常規水電裝機分別為 570 萬千瓦、454 萬千瓦和 1435 萬千瓦。結合對常規水電和抽水蓄能裝機的預測,預計截至 2020 年,中國常規水電裝機達3.4億千瓦, 抽水蓄能裝機0.4億千瓦, 裝機總體穩步增加, 增速回落。水電“十四五”期間仍有增長空間,考慮可供開發流域減少,預計 2020-2035 年水電裝機年均增速下降至 1.4%,裝機總量在 2035 年達到 4.2 億千瓦,較 2017 年增長23.5%,將落后于太陽能發電裝機(
81、7.5 億千瓦);2035-2050 年水電裝機年均增速下降至 1.2%,裝機總量在 2050 年達到 5.0 億千瓦,較 2017 年增長 47.1%,遠落后于太陽能發電(14 億千瓦)、風電(11 億千瓦)??傮w來看,水電裝機增速放緩,裝機容量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圖 2-3 水電裝機容量2.1.3 氣電發展迎來新機遇,裝機規模持續增長在短期內,氣電由于技術和成本的限制,發展速度不會太快。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較低。截至 2017 年底,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 0.8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 4.5%。 | 22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國家能源局曾提出,未來天然
82、氣發電主要有三個發展方向:一是加快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二是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三是發展天然氣熱電聯產。電力發展“十三五” 規劃 中明確了天然氣發電建設目標, 計劃于2020年實現氣電裝機占比超過5%,規模達 1.1 億千瓦以上,其中熱電聯產 0.15 億千瓦。政策引導天然氣發電加速發展,氣電裝機規模將持續增長。預計 2020 年氣電裝機達到 1.16 億千瓦,占比超過 5%;2035年氣電發電機容量達到 2.5 億千瓦,占比達到 7.4%;2050 年氣電發電機容量 3.9 億千瓦,占比為 8.4%,裝機規模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在電力清潔轉型中發揮重要支持作用。圖 2-4 天然氣發電裝
83、機容量2.1.4 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持續擴大,風電、光伏發電發展速度快風能和太陽能等對能源供應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近年來,中國風電連續多年新增裝機居全球首位,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風電超越核電,成為僅次于火電、水電的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三大主力電源?!笆濉逼陂g風電高速增長,裝機總量從 2010 年的 30 吉瓦增加至 2015 年的131 吉瓦,新增裝機集中在“三北地區”。2015 年搶裝造成棄風限電嚴重,加之市場對于風電補貼下發存在擔憂情緒,2016、2017 年風電裝機投產較少。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 年,全國風電裝機將達 2.1 億千瓦以上;截至2017 年底,風電
84、裝機已達 1.6 億千瓦,預計 2020 年風電并網裝機將達 2.1 億千瓦,將按 | 23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時完成規劃標準。隨著棄風限電的持續改善,預計 2018 年起風電裝機增速恢復,風電利用小時數在 2021 年之前將小幅抬升。圖 2-5 風電裝機容量太陽能發電在中國發展受到廣泛重視,未來裝機容量將超過煤電,占據首位。但短期內受 2018 年“531 新政”的影響,光伏裝機規模將受一定的制約,尤其對今年國內的光伏裝機量將會造成較大的沖擊。光伏發電市場自 2013 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配套政策出臺后,呈現爆發式增長,累計裝機從 2012
85、 年的 650 萬千瓦增加到 2016 年的7742 萬千瓦,集中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以及各類“光伏 +”都實現了規模應用。光伏電站主要分為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電站兩種。集中式光伏長期為國內光伏裝機主力,分布式光伏裝機 2017 年開始爆發。截至 2016 年年底,國內集中式光伏電站裝機達 6710 萬千瓦,分布式光伏裝機為 1032 萬千瓦;2017 年,并網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 13025 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 10059 萬千瓦,分布式光伏裝機為 2966 萬千瓦。集中式光伏電站為國內光伏裝機主力。分布式光伏成本持續下降,用戶側經濟性凸顯。風電、光伏發電作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受
86、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裝機容量迎來快速上升期。預計 2035 年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分別為 6 億千瓦和 7.5 億千瓦,2050 年分別增至 11 億千瓦和 14 億千瓦,兩者在電源裝機結構中的占比達到 23.6% 和30.0%,共占非化石能源裝機結構的 77.6%,成為未來主要的非化石能源電力供應能源。 | 24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圖 2-6 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1.5 需求側資源發揮移峰填谷、保障有序供電的重要作用電源結構低碳化轉型速度日益加快 , 電網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 需求側資源與儲能在系統運行中的角色愈加重要 , 源網荷儲協調優化
87、使電力系統對清潔能源的接納能力更強 , 有力推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電力需求側管理實施效果顯著,在保障電力供需平衡、促進用戶能效提升、支撐國家節能減排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2012-2016 年,累計節約電量 553 億千瓦時,節約電力 1268 萬千瓦,相當于減少散燒煤 3100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5510 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污染物排放 1753 萬噸。通過有序用電轉移高峰負荷最大達到1600 萬千瓦。通過實施需求響應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在 2013-2015 年累計削減高峰負荷283 萬千瓦以上。3 需求側資源將成為未來電力系統中的重要資源。能效電廠有助于
88、挖掘需求側節能潛力,是推進能源消費革命的重要抓手。在需求側建設能效電廠與在供應側增加發電裝機具有等效作用,且利于節能減排。當前對需求響應的認識多局限于削峰填谷、緩解峰荷時段電力供需緊張形勢,未來其價值將更多體現在促進新能源消納與系統優化運行。3. 單葆國 , 吳鵬 , 欒鳳奎 . 電力需求側管理面臨的形勢分析及建議 J. 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 , 2017, (40). | 25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電動汽車、電采暖、空調等柔性負荷將是需求響應的重要來源。規劃期內需求響應容量持續增長。 需求響應參與到電力系統電力運行中來, 將有助于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促進新能源消納。中
89、短期來看,負荷中心的需求響應發展潛力更大;未來隨著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需求響應資源開發應更多轉向新能源基地,如發展更多電采暖、電制氫等柔性負荷。隨著能源消費新模式新業態逐步涌現, 需求側資源將在我國電力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節能降耗的發展要求下,以能效電廠模式推動需求側節能節電,可在規劃中替代部分常規電廠建設,預計 2035 年、2050 年我國能效電廠總容量將分別達到 3.8億千瓦、4.5 億千瓦左右。另一方面,在智能電網與能源互聯網環境下,供需雙向互動成為可能,激勵可削減、可時移負荷以需求響應的形式參與系統運行,成為電力系統重要的靈活性資源,預計2035 年、2050 年我國需求響
90、應總容量將分別達到 2.1 億千瓦、4.1 億千瓦左右。此外,儲能技術的逐步成熟將改變電力發、輸、配、用同時完成的特性,豐富了電力平衡的手段,可為電力系統調峰調頻、新能源消納等作出重要貢獻。新型儲能在 2030年之后迎來快速增長,預計 2035 年、2050 年裝機將達 0.5 億千瓦、4.2 億千瓦左右 。2.1.6 小結本展望期內,中國發電裝機容量仍將保持加快增長,其中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發展迅速;煤電裝機在“十三五”期間受前期投資影響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但隨后在電力供需形勢寬松和大氣污染防治及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影響下,呈現下降趨勢。預計2035 年、2050 年中國電力總裝機規模分別達
91、到約 33.8 億千瓦、46.6 億千瓦,發電裝機結構向一次電力裝機快速傾斜,預計到 2050 年中國煤電、水電、氣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 9.0 億千瓦、5.0 億千瓦、3.9 億千瓦、11.0 億千瓦和 14.0 億千瓦。此外,電力需求側管理實施成效顯著,需求側資源將成為未來電力系統中的重要資源。其中,需求響應是需求側管理(DSM)的解決方案之一,預計 2035 年、2050 年我國需求響應總容量將分別達到 2.1 億千瓦、4.1 億千瓦左右。4. 張寧 , 代紅才 , 李蘇秀 . 我國中長期電力發展的六大趨勢 N. 中國經濟導報 , 2018-12-28(08). | 26 |滿
92、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2.2 全社會發電量將持續增長,清潔發電比重不斷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2017年全國發電量為6.4萬億千瓦時, 比上年增長6.55%,其中煤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核電分別為 4.1 萬億千瓦時、1.2 萬億千瓦時、0.3萬億千瓦時、0.12 萬億千瓦時、0.25 億千瓦時。同比上年增長分別為 5.17%、1.55%、25.97%、75.29%、16.39%。我們預計,“十三五”期間,發電量的年均增速為 5.6%,至 2020 年我國發電量將達到 7.5 萬億千瓦時。預計 2020-2035 年,年均增速為 5.7%,到 2035 年,發電量
93、將達到 10.5 萬億千瓦時。預計 2035-2050 年,發電量的年均增速將明顯放緩,為 0.3% 左右。到 2050 年,全國發電量將達到 11 萬億千瓦時,為目前水平的 1.7 倍。圖 2-7 2017-2050 年全國發電量數據來源:2017 年數據來源于國家能源局,2020-2050 為預測數據。我國提出,2020 年、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分別達到 15% 和 20% 左右的約束性目標;2030 年能源消費革命戰略提出 2050 年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力爭達 50% 的預期目標。為了滿足非化石能源的未來發展目標,非化石能源發電量要達到其在整個電力供應體系當中對應的占比目標。其
94、中,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要提高到 31%。此外,根據恒等式: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 = 非化石能源占比 * 非化石能源中電力占比 / 能源總量中電力占比,可得:為了實現 2030 年我國非 | 27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化石能源占比達到 20% 以上的目標,非化石能源發電的占比至少要達到 37%;為了滿足2035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 26% 的目標,非化石能源發電的占比要達到 45%;為了滿足 205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 50% 的目標,在電力占能源總量 60% 的情況下,非化石發電占比要達到 75%。圖 2-8 2017
95、-2050 年非化石發電量占比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和相關政策的出臺, 煤電占比大幅下降, 主要功能發生轉變,由電力供應主力轉變為支撐電力系統和調頻調峰的穩定器。非化石能源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預計到 2050 年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將由目前的 30% 左右上升到 75%,煤電由 65%下降至 15%。2.2.1 煤電將逐步支撐電力系統運行,輔助系統調峰調頻一直以來,煤電在我國裝機結構和發電量結構中均居于主要地位,是我國電力供應的基礎性電源。近年來實施“上大壓小”工作,“十二五”期間累計關停小火電 2800萬千瓦,火電裝機結構得到顯著優化。2016 年,我國發電量 5.99 萬億千瓦時,煤電發電量占
96、比為 65.2%。2017 年煤電發電量為 4.1 萬億千瓦時,在發電量中約占 64%,比2016 年發電量占比略有回落,向高效清潔利用轉型略有成效。近年來,煤電發電量占比一直在降低,進入“十三五”以來,煤電發電量占比降速逐漸放緩。從全球來講,水電、風電、太陽能光伏、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的間歇性、隨機性、不穩定性、安全性的難題都未從根本上完全克服,因此,為保障我國未來用電 | 28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剛性需求,煤電將更多地承擔支撐電力系統運行、系統調峰等作用。預計煤電峰值將出現在 2020-2035 年期間,其發電量達峰時間略早于發電能裝機容量達峰時間。2020 年后
97、煤電發電量平緩下降,從 4.57 萬億千瓦時下降至 2035 年的 4.5萬億千瓦時和 2050 年的 1.6 萬億千萬時,逐步轉變為具有深度調節能力的容量電源。隨著煤電機組承擔主要功能的轉變,其利用小時數將逐漸降低,煤電發電量占系統總發電量的比例在 2030 年之后將加速下降,預計 2035 年將下降至 43% 左右,2050 年將下降至 15% 左右。圖 2-9 2017-2050 年煤電發電量2.2.2 非化石能源發電發展迅速,占比由 2017 年的 30% 上升至 2050 年的75%,與煤電完成角色互換非化石能源將蓬勃發展,裝機容量大幅上升。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將從 2017 年的 1.
98、9萬億千瓦時,增至 2035 年的 4.73 萬億千瓦時和 2050 年的 8.25 萬億千瓦時。到 2050 年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 6.35 萬億千瓦時,全國總發電量 11 萬億千瓦時,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提高至 75%,較 2017 年上升 45%,基本與煤電占比下降幅度(約為 49%)接近,標志著非化石發電和煤電完成角色互換。 分品種來看, 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都呈現上升態勢,但差異明顯:(1) 風電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41.3%,成為非化石能源發電的重要組成部分 | 29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自 2012 年以來,風電保持我國第三大發電電源地位,至 2016 年發電量
99、達到 0.24 萬億千瓦時。風電在近五年實現了開發布局的優化,從之前的“三北”地區集中開發模式逐步轉變為東中部、南方、“三北”、海上全面開發模式。2017 年,全國風電保持健康發展勢頭,風電發電量 0.3 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 4.7%。我國風能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風電成本下降,風電已經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階段,預計風能利用將在未來迎來井噴式的發展。預計到 2020 年,風電發電量將達到0.4 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為 5.3%。到 2035 年,風電發電量將達到 1.2 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為 11.4%。到 2050 年,風電發電量將達到 2.2 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
100、的比重為 20.0%,占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比重為 26.7%。至 2050 年,風電發電量增加 1.9 億千瓦時,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41.3%。圖 2-10 2017-2050 風電發電量(2) 太陽能發電發展迅速,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51.7%目前我國正持續推進低碳清潔能源發展,2017 年全國發電量 6.4 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6.7%,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量 1.62 萬億千瓦時??稍偕茉窗l電中,光伏發電 0.1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71.4%,占全國發電量的 1.9%??梢钥闯?,雖然光伏裝機呈現爆發式增長,但光伏發電占比仍處于較低水平,同時太陽能在能量轉換過程中不影響環境,光伏發
101、電仍然有較大的開發空間。 | 30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近年來,中國太陽能發電產業快速發展,實現了規?;瘧?,利用方式呈現多樣化。根據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我國將堅持能源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降低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使清潔能源基本滿足未來新增能源需求。未來光伏發電量占比仍將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 2020 年,太陽能發電量有望達到 0.3 萬億千瓦時;到 2035 年,太陽能發電量將達到 1.1 萬億千瓦時;到 2050 年,太陽能發電量將達到 2.5 萬億千瓦時。至 2050 年,太陽能發電量增加 2.38 億千瓦時,
102、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51.7%。圖 2-11 2017-2050 太陽能發電量(3) 核電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27.2%,到 2035 年、2050 年分別占總發電量比重為11.4% 和 13.6%面對節能減排壓力, 我國正在大力推進能源結構轉型。 我國核電在技術方面日益成熟,不但擁有自主研發的三代技術,還在積極拓展四代技術,為日后行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技術支持。作為為數不多的可發揮基荷電廠作用的清潔能源,核電在我國未來能源結構中必將占據一席之地。2017 年核電發電量為 0.25 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 3.9%,占非化石發電量的13.2%。近期內,隨著一批核電工程的啟動,核電
103、發電量將大幅上升,但考慮到部分省份其他能源儲量豐富,以及核燃料處理的問題,大規模發展前景不太樂觀。預計到 2035年核電發電量將達到 1.2 萬億千瓦時,約是 2017 年的 5 倍,占總發電量的 11.4%。 | 31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到 2050 年核電發電量將達到 1.5 萬億千瓦時,約是 2017 年的 6 倍,占總發電量的13.6%,占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 18.2%。至 2050 年,核電發電量增加 1.25 億千瓦時,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27.2%。圖 2-12 2017-2050 核電發電量(4) 水電小幅平穩增長,到 2050 年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104、13.04%水電是我國最早發展,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對完成 2020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15% 的減排目標,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水電在中國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總裝機容量從1980年代的約1000萬千瓦, 躍增至2015年的3.0億千瓦。 目前受水電開發成本增加、棄水嚴重等問題的影響,投資速度放緩,整體發展進入穩定發展期或成熟期。2017 年水電發電量為 1.2 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 18.8%,占非化石發電量的 63.2%。預計到 2035 年水電發電量將達到 1.5 萬億千瓦時,較 2017 年增長 25.0%,占總發電量的 14.3%。到 2050 年,水電發電量將達到 1.
105、8 萬億千瓦時,較 2017 年增長50.0%,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為 16.4%,占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比重為 21.8%。至 2050 年,水電發電量增加 0.6 億千瓦時,貢獻未來新增電量的 13.04%。 | 32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圖 2-13 2017-2050 水電發電量2.2.3 小結中國社會發電量將持續增長,隨著用電需求增長走低相應放緩。2035 年、2050 中國發電量分別約為 10.5 萬億千瓦時、11 萬億千瓦時,其中煤電占比大幅下降,將逐步支撐電力系統運行,輔助系統調峰調頻。非化石能源發電發展迅速,占比由 2017 年的30% 上升至 2050 年
106、的 75%,與煤電完成角色互換。 | 33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3.1 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促進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規?;掷m健康發展3.1.1 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存在的問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國保障能源安全、加強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培育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力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已從過去技術裝備和開發建設能力方面的約束,轉變為市場和體制方面的制約,突出體現為當前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的電網接入和市場消納困難。落實國家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和確保有效解決棄水棄風棄光
107、問題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一是法律和政策落實上缺少可考核的核心目標。 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定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但缺乏針對發電企業、電網企業和地方政府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具有約束力的考核機制。二是可再生能源法的相關規定缺乏具有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政策措施不協調,無法保障政策落實和目標實現?,F行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主要針對發電側,缺少激勵產業中下游電網企業、 電力用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措施, 同時各項政策之間缺乏統籌協調, 甚至相互抵觸。三是電力技術體系和運行機制仍不適應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發展?,F行的電力運行管理3 電力發展戰略部署 | 34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
108、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機制主要以可控的常規電源為管理對象,行政管理以年度發電計劃為基本手段,與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特點不適應,電力運行過程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并網及利用存在嚴重障礙?,F在可再生能源補貼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補貼資金存在缺口,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額度不夠,滿足不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需求,2015 年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達 300 億元以上。另一個問題是補貼發放程序復雜,補貼拖欠時間長。由電網方面統計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補貼金額等有關數據,再進一步上報至財政部,由財政部進行逐一核實后進行補貼發放,這一系列程序復雜且耗時長,導致補貼資金發放不及時,為可再生能源企業帶來現金
109、流上的壓力。3.1.2 健全和完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建議(1)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2016 年 3 月 28 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全文(下稱“保障性收購辦法”),明確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保障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的實現,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稍偕茉窗l電全額保障性收購,是指電網企業(含電力調度機構)根據國家確定的上網標桿電價和保障性收購利用小時數,結合市場競爭機制,通過落實優先發電制度,在確保供電安全的前提下,全額收購規劃范圍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保障性收購辦法提出,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年發電量分為保
110、障性收購電量部分和市場交易電量部分。其中,保障性收購電量部分通過優先安排年度發電計劃、與電網公司簽訂優先發電合同(實物合同或差價合同)保障全額按標桿上網電價收購??稍偕茉床⒕W發電項目保障性收購電量范圍內的限電補償費用標準按項目所在地對應的最新可再生能源上網標桿電價或核定電價執行。統籌考慮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實際及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對于新建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取消強制性收購,允許可再生能源發電公平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對于存量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繼續落實全額保障性收購。(2) 強化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及綠證制度 | 35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
111、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以立法為基礎強制要求各類電力市場主體承擔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義務的制度一般稱為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其內涵一般是指在國家電力建設中,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強制要求配額義務主體在其提供或購買的電量中具有規定數量或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電力。2009 年 12 月 26 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第十四條中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并要求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符合并網技術標準的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同時明確了其無法履行義務責任,從而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保障機制??稍偕茉窗l電全額保障
112、性收購制度的建立,也為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的建立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據??稍偕茉磁漕~制是國家將對各省級行政區全社會用電量規定最低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比重,能源主管部門按年度制定各省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指標,進行監測、評估和考核。未達到配額的相關行政區域和市場主體將受到懲罰??稍偕茉磁漕~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力總量配額”和“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以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和綠證交易彌補補貼缺口。配額制與綠證結合,對未達到消納配額的市場主體來說,可以通過購買綠證來完成配額??稍偕茉措娏ψC書制度,一般被稱作“綠證”,是指對可再生電力的生產者,每一兆瓦時(1000 度)交易結算電量可以獲得一個綠證
113、,與兩類配額對應,綠證也分為常規水電證書和非水電證書。綠證結合配額制,將一定程度上緩解可再生能源補貼的財政壓力。隨著國內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的快速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補貼缺口也越來越大。為此,盡管主管部門先后數次下調風電、光伏補貼標桿電價,并上調電價中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然而依然無法彌補越來越大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在確定了分省的可再生能源配額之后,達不到配額的市場主體需要通過購買綠證來滿足監管要求。而新能源企業在發電過程中,每交易結算 1兆瓦時電量,可以獲得一個綠證,由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負責證書核發。這一機制下,用電市場主體通過向新能源發電企業購買綠證來滿足配額,對新能源發電企業而言,出
114、售綠證可以帶來收益,這部分收益將作為補貼來源的一部分,并且也可以盡快結算,一方面緩解了財政補貼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帶來更好的現金流。(3) 進一步探索激勵性管制手段,促進電網企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采用將可再生能源滲透率和棄風、棄光、棄水率等指標與電網企業準許收入掛鉤的 | 36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方式,激勵電網企業發展和應用智能電網、儲能技術等,為可再生能源發電提供無歧視性的上網接入服務,提高吸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能力。同時,加快制定可再生能源并網運行和優先調度管理辦法,以及可再生能源調度監管辦法,建立強有力的約束制度和監管機制,依法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的合法權
115、益。政府為促進新能源消納,一方面要加大可再生能源本地的消納力度,另一方面要擴大跨區交易規模。北方地區做好清潔取暖工作,盡快擴大風電清潔取暖規模,通過風電企業與電供暖企業及各類電取暖用戶進行電力市場化交易,實現符合清潔低碳發展方向的風電取暖。有關省級能源管理部門要指導地方政府組織風電、電供暖企業,在電網企業及電力交易機構平臺支持下建立風電供暖合作機制。限電嚴重地區要督促自備電廠企業參與系統調峰運行,消納可再生能源,通過合法合規的電力直接交易或置換發電,擴大企業自備電廠消納可再生能源電量。通過多種途徑推進本地電能替代,提升本地消納可再生能源能力。同時,各區域電網要加強省間互濟和跨省備用共享,統一調
116、用區域內的調峰資源,協同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電網企業要挖掘跨省跨區輸電通道輸送能力,并優先輸送可再生能源電力。有關能源監管機構要對跨省跨區電力外送通道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情況按年度進行監測評價。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內蒙古電力公司等要會同電力交易機構,擴大跨省跨區電力現貨交易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具備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東中部地方政府和電網企業要把本地區減少燃煤量與消納區外輸入可再生能源電力相結合,主動與跨省跨區電力輸送通道的送端地區政府及電網企業對接,將本地區騰出的電力市場空間優先用于擴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利用。(4) 進一步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的財稅機制稅收政策是政府用于籌集財政資金
117、、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工具 , 能夠有效地調節資源配置,正確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對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從現有技術水平條件下可再生能源的特征來看 , 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難以保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持續發展 , 利用稅收政策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以發達國家為首的眾多國家很早就注重發展可再生能源 , 并制定各種稅收政策限制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費 , 積極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研發和商業化進程 , 提高市場競爭力。一是以年度為單位確定補貼退坡進度,明確市場預期,避免市場大起大落,穩步推 | 37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動企業降本增效,提高可再生能源
118、市場核心競爭力。在稅收政策方面 , 需要盡快清晰和完善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適用稅法,清晰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激勵細則。關于資源稅和碳稅問題 , 根據我國目前的資源和環境以及經濟技術現狀 , 應該采取小步走的漸進式方案 , 總體看“征比不征好、早征比晚征好”。二是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補貼管理的長效機制, 通盤考慮可再生能源容量補貼標準、電量補貼標準和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財政稅收政策要綜合引導 , 各有側重以及保持政策具體公開而透明、建立定期評估機制等原則。在財政支持具體政策方面 , 需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 清晰財政支持目標效果 , 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負擔兼顧東西部差距 , 借鑒京都議定書的“共同
119、但有區別的責任”施行差別化的負擔機制。三是以煤電社會成本為基礎確定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征收標準,在過渡階段對煤電企業上網電量每度電加征 1 分錢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缺乏有效的經濟激勵政策支持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大障礙。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較晚,由于成本較高,收益較低且回報較慢,無法如傳統能源一樣可以有固定的資金來源,可再生能源嚴重缺乏資金支持。首先,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補償,使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價格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應其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從而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也是協調地區之間利益矛盾與沖突的有效方式。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減少傳統能源的消費和
120、使用,將明顯提高環境質量,減少環境污染。(5) 創新可再生能源發展模式,發揮可再生能源發電競爭優勢可再生能源很難經過長期的補貼來維持大規模的繼續發展,可再生能源將來要占到電力的 75%,現有的價格補償機制將無法滿足我國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需求。因此,要創新可再生能源發展模式,建立市場為主、計劃為輔的發展機制,通過市場選擇來發揮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堅持政府宏觀調控,有關政府部門應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明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方向,擬定創新發展模式的標準和規范。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通過市場競爭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方向進行引導和選擇。通
121、過市場化選擇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市場占有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創新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要強化市場監管,完善市場 | 38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交易規則,加快建設電力市場體系,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交易機制,推進實行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實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從政府監管到市場選擇的轉變。(6) 調節電力系統供需穩定,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巨大,但其間歇性與不可預測性制約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并由此導致了棄風、棄光率高。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存在并網的困難,而儲能是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儲能技術是可再生能源接
122、入、分布式發電以及智能電網發展必不可少的支撐技術,不僅能有效平滑功率波動、消除峰谷差、實現需求側管理,還可提高電力設備運行效率、降低供電成本,成為提高電網運行穩定性和可靠性、調整頻率、補償負荷波動的一種手段。此外,儲能技術還可以協助電力系統故障重啟與快速恢復,提高系統的自愈能力。利用儲能系統的雙向功率特性和靈活調節能力,可以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而提高系統對分布式電源的接納能力,優化電網資源配置,提高電網資產的利用率。因此,要大力發展儲能技術,擴大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模。在大力推進儲能設備發展的同時,也應當倡導電池儲能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結合。電池儲能系統安裝靈活,建設周期短,
123、目前廣泛應用于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的儲能配置和容量優化等方面,拓展電池儲能系統的應用功能,可以顯著提高經濟效益,更好的服務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從國家層面來看,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本投資,積極加大試點建設,扶持可再生能源與儲能結合系統的試驗性項目,在實踐中找到最適應中國現狀、最適應項目安裝地點的儲能策略,為日后大規??稍偕茉窗l電的利用奠定良好基礎。從產業層面來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拓展儲能系統應用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應用功能,增加儲能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相結合的更多可能性,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對于電網而
124、言,發展電池儲能技術或可從根本上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問題,大規模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份額,有效提高并網率和系統穩定性。對于政府而言,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差別電價政策,不但有助于推動電池儲能技術的盈利能力,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提高電力系統的總體發電效率。 | 39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3.2 建立市場機制,促進資源高效配置3.2.1 電力市場機制發展存在的問題(1) 電力系統的調節性能不夠我國電源結構以煤電為主,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低,且煤電靈活性改造嚴重滯后。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 火電占全國電源裝機比重達到62% ( “三北” 地區70%) , 抽水
125、蓄能、燃氣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僅為 6%(“三北”地區 4%),調節能力先天不足。相比較而言,國外主要新能源國家靈活電源比重相對較高,西班牙、德國、美國的靈活調節電源占總裝機的比例分別為34%、 18%、 49%, 美國和西班牙靈活調節電源達到新能源的8.5倍和1.5倍。通過靈活性改造,可有效提升煤電機組深度調峰能力,但規劃提出的 2.15 億千瓦改造目標,目前完成不足 5%,嚴重滯后。5我國以傳統能源火力發電為主的電力系統,對于明顯具有不穩定特征的風電、光伏發電的并網要求很不適應??稍偕茉窗l電裝機達到 50% 以上的地區,傳統火電成為調峰的靈活性改造技術尚需進一步研究。我國電力消納市場和機制
126、未完全落實。 電力體制改革已經邁開步伐, 但以計劃電量、固定價格、分級市場、電網壟斷等為特征的體系近期仍占據一定地位,這樣的機制難以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求。水電的豐余枯缺特點和風光的波動性在現有機制框架下,僅靠本地運行調度優化已經不能解決市場消納問題,需依賴更大范圍市場消納。而目前電力運行管理總體是以省為實體進行管理,同時跨省跨區輸送未納入到國家能源戰略制定的長期跨地區送受電計劃中,各地對接納可再生能源積極性不足。電力中長期交易、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市場機制有待完善,我國已確定了清潔能源優先發電制度和市場化交易機制,但真正落實尚有距離。此外,目前電網企業既擁有獨家買賣電的特權, 又通過下
127、屬的電力調度機構行使直接組織和協調電力系統運行,擁有電網所有權和經營、輸電權,不利于市場主體自由公平交易。(2) 體制機制亟待完善目前,相應的宏觀政策不夠完善,能源本身的產業政策和財稅、金融、土地、環保政策協調不夠。天然氣發電調峰補償機制不夠完善。在價格方面,政府定價固定單一,相對僵化,不夠靈活。5. 傅觀君 , 鄭寬 , 王芃 . 能源轉型背景下電力優化調整思路 J. 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 ,2018,(39). | 40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目前我國現行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為政府核準項目、確定上網電價并要求電網企業全額保障性收購,高于標桿電價部分費用由可再生能源電價附
128、加補償。這種固定價格、強制收購、政府補貼的制度安排在初期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但隨著可再生能源規模不斷擴大,并網消納問題、財政補貼壓力等已經逐步成為制約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亟待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3.2.2 完善電力市場發展機制的建議(1) 建立市場化交易機制,完善峰谷電價形成機制2018 年 7 月 18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出臺關于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進一步完善交易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2018 年選擇煤炭、鋼鐵、有色、建材等部分重點行業電力用戶,率先全面放開發用電計劃試點,進一步擴大交易規模,完善交易機制,形成新的改革突破口和著力點。電力市
129、場的交易與結算機制是電力市場運營的核心內容,直接影響市場化運營結果??茖W、合理的交易結算機制是電力市場平穩發展和體現市場主體利益公平性的根本保障。從電力供需平衡基本方式的角度看, 有 “單邊交易”(也稱強制性電力庫) 和 “雙邊交易”兩種模式。在“單邊交易”模式中,市場出清價格由市場組織者基于發電商的競爭確定,需方是批發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而在“雙邊交易”中,需方也參與批發市場競價,無論是場外的供、需直接交易,還是場內的集中撮合交易,市場價格都是由買、賣雙方共同決定的。建立市場化交易機制。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單邊交易”的優點是易于和傳統體制接續,可控性強,較難解決的問題是市場操縱;“單邊交易”模
130、式更強調電力產品的特殊性,認為“交易基于系統需求預測”的集中決策體制,對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仍然重要,制度“成本收益”的關系較好;而“雙邊交易”模式市場效率高,但構架復雜,靠合同約束保障系統平衡對法制條件及配售側改革配套要求較高。我國電力批發市場構建的長期目標應確定為“雙邊”的跨省區域市場,但應先易后難、穩步推進。過渡期交易模式應以“單邊交易”模式為主,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可走“由點及面”的漸進之路。為了滿足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要,應該實行單邊交易模式。強制性的電力庫能夠實現實時的電價,實時電價是根據社會效益最優化原則 , 運用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理論確 | 41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
131、展研究定的電價,與基于補償歷史個別成本確定電價的方法相比 , 實時電價能有效地引導資源的合理使用。此外,由市場形成實時的電價,可根據電力市場電價變化調整用電需求,如分時電價、實時電價、尖峰電價。通過設立峰谷電價,鼓勵用戶改變用電方式,避峰用電,達到削峰填谷,提高電力系統負荷率和運行穩定性。完善峰谷電價形成機制。評估現行峰谷電價政策實施情況,完善峰谷電價政策,加大峰谷電價實施力度,運用價格信號引導電力削峰填谷,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省級價格主管部門可在銷售電價總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建立峰谷電價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擴大銷售側峰谷電價執行范圍,合理確定并動態調整峰谷時段,擴大高峰、低谷電價價差和浮動幅度,
132、引導用戶錯峰用電。鼓勵市場主體簽訂包含峰、谷、平時段價格和電量的交易合同。利用峰谷電價差、輔助服務補償等市場化機制,促進儲能發展。利用現代信息、車聯網等技術,鼓勵電動汽車提供儲能服務,并通過峰谷價差獲得收益。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用峰谷差別電價引導消費,是錯峰填谷、降低供電整體成本、節約資源、高效用電的有效做法。在峰荷壓力大的地區,進一步增大電價的峰谷差,能更有力地引導用戶合理調整用電時間,使社會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利用價格杠桿引導用戶主動改變用電習慣進行削峰填谷,有效解決高峰時段用電緊缺問題,保障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提高電力資源配置效率,促進電力改革縱深推進。在制定新的峰谷電價時,重點把握以下幾
133、點: 政策制定與時俱進,適應市場需求由于峰谷電價長期保持不變,傳統峰谷時段劃分方式以及峰谷電價定價機制已經不能滿足電力改革后的用電規律,難以滿足電力市場化的需求。在制定新的峰谷電價定價機制時,需根據市場的發展,結合實際用電負荷趨勢,充分考慮社會多方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就機制進行調整。 把握用戶用電規律,制定合理價差合理的峰谷價差能夠有效調動用戶調峰的積極性。在制定新的定價機制時,應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用電用戶對價格調整所作出的反應。在人均收入水平較高的地區,價格差異對于引導用戶用電時間及用電量的選擇上效果并不明顯,而部分省市則存在過度的現象,抑或是用電較多的大工業企業集中在低谷時段生產
134、,導致峰谷規律 | 42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在時間上呈現出較大的漂移。把握用戶用電規律將能有效避免上述現象,從而實現供需雙方經濟效益的均衡。(2) 完善輔助服務市場建設2015 年 3 月 , 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提出建立輔助服務新機制的要求 , 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勢在必行。輔助服務是維持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必要功能,在可再生能源大發展時期,其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當前,電力輔助服務試點范圍不斷擴大,公平透明、競爭有序的市場化輔助服務共享和分擔機制正在形成,儲能設備、需求側資源、第三方被鼓勵參與提供電力輔助服務,給新能源消納、電
135、力市場交易、新興產業發展帶來利好。我國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還在逐步探索中,各市場建設差異比較大,定價、交易機制還不完善,市場有效激勵不足,很多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的意愿還不強烈,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總結完善相關規范,進一步促進電力資源優化配置。首先,因地制宜,分類加強組織指導。因各省電力形勢、電源結構各有特點,各省的輔助服務市場在市場主體、交易品種、結算規則等方面不盡相同。盡管從責任分工上,國家主管部門統一協調推進有關工作,由各派出能源監管機構根據實際情況負責區域市場方案總體設計和組織實施。但國家主管部門還應深入分析研究,對各地輔助服務市場特點“心中有數”,以便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加強分類指導,確保各
136、地市場對目前情況和電力現貨市場具備較強適用性。第二,加速形成示范效應,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目前,福建省創新補償方式,補償費用和電量、電價掛鉤;廣東省輔助服務市場暫時只包括 AGC 調頻服務;山東省則把調峰、AGC 調頻同時納入輔助服務交易范圍;差異化的市場在不成熟的階段,導致市場主體觀望情緒較重。要盡快落實交易規則、推動試點市場發展,加速形成成熟市場機制的示范效應,增強市場信心,調動發電、電網、儲能企業和需求側資源參與市場的積極性。第三,開拓視野,充分吸收借鑒國際經驗。國外部分國家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相對成熟,有多方面經驗可供我們借鑒。一是借鑒其市場建設路徑。當前我國市場過于倚重調峰服務,而
137、國外成熟的輔助服務市場中,電力平衡是通過現貨市場解決的,隨著國內現貨市場的建立,要提前考慮交易品種及規則的變化。二是借鑒其成熟市場機制。推動 | 43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提供輔助服務成為國內并網電廠、儲能電站等的重要盈利點,對市場主體形成有效激勵。三是借鑒其監管經驗。對調度、交易機構執行市場規則情況和市場準入、市場力、交易行為等進行有效監管,確保市場規范有序運行。(3) 完善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電力現貨市場是現代電力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電力市場的進程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電力現貨市場能夠通過發現完整的電力價格信號,引導市場主體開展中長期電力交易、輸電權交易和電力期
138、貨交易,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隨著電力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電力中長期交易規模不斷擴大,亟待加快探索建立電力現貨交易機制,改變計劃調度方式,發現電力商品價格,形成市場化的電力電量平衡機制,逐步構建中長期交易與現貨交易相結合的電力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為運行好電力現貨市場提出六點建議:第一,要打破地域分割。我國電力資源和用電負荷總體上呈現一種逆向分布,依托大電網在全國范圍內實現電力資源優化配置,既是重要優勢、也體現了局限性?,F階段實質上以省為主體的電網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電力的全國范圍內優化。如果現在仍要進行地方保護,除了
139、影響到地方企業長期效益以外,這其實是一種不應當有的地方壟斷。電改特別是直接交易和現貨市場的建設,為打破地域的局限性創造了體制條件,后面所需要的就是各地方政府創造條件,同時各省網公司也要在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打破地域分割, 支持企業和用戶, 讓全國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 優化布局能夠得以實現。第二,要著力消納清潔能源。近年在能源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變化就是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已經具備條件實現平價上網。但是,風電光伏的不穩定性和發電小時的局限性,決定了風電光伏的利用必須在全國更大的市場消納、必須及時消納,這就需要現貨市場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清潔能源的消納不完全通過市場機制,未來各
140、方要高度重視,運用市場機制來實現對清潔能源的充分消納。第三,現貨市場的建設要呼應中長期交易。在一定意義上,中長期交易和現貨市場共同構成了我們一個完整的電力市場。中長期交易有利于穩定發供電的預期,現貨交易可以解決及時的電力供需平衡。推進現貨市場交易,必須要更加充分地發揮中長期合同 | 44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作用。各地政府、各電網公司要通過交易中心做好中長期合同的簽訂和考核工作,使電力現貨市場和中長期交易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充分發揮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第四,要完善長效機制?,F階段電力是少有的仍然有較高比例是政府定價、計劃發供電格局的產業,要轉向完全市場
141、調節、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仍有大量的新體制機制需要構建。所以在推行電力現貨市場、電力直接交易過程當中,構建按照市場規律運行的相關制度和標準,對于保障現貨市場的長期穩定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五,要促進轉型升級、優化布局?,F階段電源、供電設施的配置仍然是由傳統的體制機制決定,未來規劃建設項目要向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去轉型,要充分發揮現貨市場和直接交易的作用,根據交易所反映出來的供求關系,進行電源電網的布局和優化,促進電力行業的轉型升級、布局優化。第六,要盡早全面推開現貨市場建設。一是另外 5 個試點明年上半年也要運行,目前的三個試點已經建立起一整套制度, 所以說完全有條
142、件 (實現) 。 二是剩下的所有省區市,明年上半年都要上報現貨市場建設的方案、制定出開展現貨市場建設的時間表。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發揮作用的核心是要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如果僅僅是這三個市場運行了,全國市場等于實質上沒有形成。明年要爭取凡是是市場化交易的實體、經營性的電量,都要創造條件實現市場化交易。3.3 深化輸配電體制改革,調整電網企業功能定位3.3.1 我國輸配電電力體制發展歷程和現狀分析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5年) :主要解決電力供應嚴重短缺問題。推行“集資辦電”,解決電力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并打破單一制電價模式,培育了按照市場規律定價的機
143、制。第二階段(19872002 年):主要解決政企合一問題。提出“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二十字方針”和“因地因網制宜”的電力改革與發展方針。第三階段(20022012年):廠網分開與電力市場初步發育階段。2002 年 12 月,國務院下發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即電改“5 號文”),提出了“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 | 45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 16 字方針并規劃了改革路徑。第四階段(2013 年今):電力體制改革進入新常態,市場化步伐加快。特別是 2015 年 3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
144、見(中發20159 號)文提出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重點和路徑:在進一步完善政企分開、 廠網分開、 主輔分開的基礎上, 按照管住中間、 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是電力領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行動,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電改“9 號文”及其配套文件的發布,徹底動搖了電力行業現有的發展格局,電網企業功能定位將產生重大轉變。售電側的放開被認為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最大亮點,是“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的重要環節,根據售電側改革的階段特征,電網企
145、業參與的方式存在差別:在售電側放開初期,電網企業參與方式主要以理清輸配電資產,界定輸配電成本構成,改變電網運營模式為主;在成長期,電網企業主要工作以搭建獨立交易平臺,進行必要制度安排為主;在成熟期,電網企業參與方式主要以核算輸配電費,提供“兜底”服務為主。對于電網企業功能定位的調整,要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將電網轉換成為一種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公共服務平臺,保障電力用戶自由進入、使用電網資源的權利,實現信息自由化。同時,電網企業將定位于提供普遍服務、保障基本供電、保障電網公平無歧視開放、保障電網安全運行,承擔其他電力企業和政府無法履行的責任。3.3.2 我國輸配電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1) 輸配
146、電體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在我國的輸配電體制改革過程中,輸配電體制無法滿足目前的市場需求。電力產業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的輸配電體制不得不進行改革以適應日益提升的電力市場需求。電力產業主要包括發電、輸電、配電和售電四個環節,其中輸配電環節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通過輸配電體制與市場化經濟的相關結合,將會有促進電力產業的發展。油氣是對于電力應用最多的建筑行業,合理的利用好輸配電體制的建設將對建筑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2) 輸配電體制結構不合理 | 46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我國目前的輸配電體制結構不合理。 許多電力企業中, 缺乏對輸配電價的正常引導,導致電價體系中缺
147、少相應的輸配電價,無法發揮出電力輸配體制的相關作用,在地區之間的相關電網管理體制也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從而造成電網電價的壓力提升,對資源的合理優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約。(3) 國家相關政策的不完善我國電力產業的發展起步相對較晚,這就使得我國的許多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都不夠完善,導致電力企業的發展依然比較緩慢。由于相關政策的不夠全面,政府的相關部門對于電力企業的監督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實現真正意義上對電力企業的監督,容易導致一些地區無法真正的合理用電,甚至產生了相關電力資源的浪費。在對我國輸配電產業體制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越來越重要。3.3.3 深化輸配電體制改革的建議(1) 轉
148、變電網企業盈利模式,回歸電網企業公共事業屬性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主要起到監督協調穩步推進電力改革的作用;對于發電企業,直接與大用戶開展交易,參與售電側競爭;對于電網企業而言,從原有的收取購銷差價轉變為收取過網費。就電網企業來看,電網運營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壓縮技術生產環節,為直接交易提供平臺,提供公共服務、維護新運營模式;電網盈利模式主要體現在:對不同電壓等級的用戶收取輸電服務費用,根據線路距離收取電網使用費,根據用戶類別收取配電服務費用。售電側放開之前,電網企業為輸、配、售一體化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電力配送、電力傳統購銷及調度交易;售電側放開之后,電網企業逐漸轉變為輸配電服務商,主要業務包括電力配
149、送和電網投資運行,更傾向于公用事業型單位。此外,電網企業作為電力供應服務主體,應按照輸配電與售電分開、售電業務向社會資本開放的改革要求,無歧視地向售電主體及其用戶履行電力普遍服務義務,并受國家監督。電網企業承擔其供電營業區保底供電服務,履行確保居民、農業、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等用電的基本責任。保底供電是電網企業的最終責任,是社會公用事業應有之義,是隨改革新增的電網企業及取得增量配電網運營權的售電公司的法定義務。當售電公司終止經營或無力提供售電服務時,電網企業在保障電網安全和不影響其他用戶正 | 47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常供電的前提下,按照規定的程序、內容和質量要求
150、向相關用戶供電,并向不參與市場交易的工商業用戶和無議價能力用戶供電,按照政府規定收費。若營業區內社會資本投資的配電公司無法履行責任時,由政府指定其他電網企業代為履行。保底供電新增成本,應建立合理的電價政策來疏導或者通過市場化機制解決。(2) 轉變電網企業業務模式,提供高質量增值服務隨著售電側放開, 電網企業將轉換輸配售一體化業務模式, 將更加關注輸配電業務。電網企業主要從事電網投資運行、 電力傳輸配送、 負責電網系統安全、 加強網絡建設運維、保障電網公平無歧視開放、履行電力普遍服務義務,并承擔市場主體的電費結算責任。電網企業擁有輸電網、配電網運營權,承擔其供電營業區保底供電服務,按規定向交易主
151、體收取輸配電費用(含線損和交叉補貼),代國家收取政府性基金,按照交易中心出具的結算依據,承擔市場主體的電費結算責任,保障交易電費資金安全。電網企業可以成立售電公司參與售電側市場競爭,但同時也要保障其公立和公平性。電網企業對供電營業區內的各類用戶提供電力普遍服務,實現電力資源平等接入,保障基本供電;無歧視地向市場主體及其用戶提供報裝、計量、抄表、維修、收費等各類供電服務;保障電網公平無歧視開放,向市場主體提供輸配電服務,公開輸配電網絡的可用容量和實際使用容量等信息;在保證電網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按照有關規定收購分布式電源發電;受委托承擔供電營業區內的有關電力統計工作。此外,作為電力市場運行主體,電
152、網企業應科學合理編制電網規劃,負責輸配電網建設;應做好已建成電網的基礎設施維護,保障電網設施的安全運行;應對上下游企業開放電網公平無歧視接入,完善并網運行服務質量。對于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的用戶和售電公司的用戶,保證其享受待遇條件相同、無歧視無差別的供電服務。此外,應拓展電網企業業務范圍,提供增值服務。一是積極開展供電工程建設工作。售電側改革后,電網被允許公平參與售電市場競爭,因此電網企業應利用業務、技術優勢,積極設計實施供電工程服務環節,增加電網增值服務;二是開展電力延伸服務,為電力用戶提供安全、科學、專業的用電方案和保養服務;三是提供增值服務,利用營銷、交易和調度數據,為用戶提供綜合能源管理
153、服務;為分布式電源、微網用戶提供建設、虛擬電廠管理和為充電樁用戶提供建設、充電智能卡位等新型服務。 | 48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3) 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促進電力市場供需調節在我國,電網企業資產屬于國家,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使用方必須付出相應費用后才能獲得使用權;電網企業存在多層委托代理關系,收益屬于國家,剩余所有權不可轉讓。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電網企業屬于典型的自然壟斷型國有企業,具有公共性和收益性雙重性質。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電力發電側已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多家辦電的格局,而提供輸配電服務的電網企業的所有權依然歸國家單一所有,并且電網企業的投資具有專用性
154、和沉淀性,電網投資一旦形成就不能移作他用或轉移到其他產業去。電網企業的產權結構單一、投資主體單一、資金來源有限,導致了網源建設的不匹配,從而加劇了電力市場可用電量的供給不足。因此,加強電網建設的真正出路,就是要突破電網企業自身自有資金的限制,實現電網投資主體多元化。 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增加電網投資,加快電網建設,進一步調節電力市場供需平衡。從電源項目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實踐來看 , 地方政府的投資是主要來源之一。電網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創造條件 , 使地方政府能成為電網企業新的投資主體 , 這也符合電網的基礎產業性和區域壟斷性的基本要求。同時 , 在當前電網建設過程中,經常遇到的
155、規劃、 整地、 青苗賠償等方面的工作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 而在實際工作中,政府對于電網建設的態度不明朗,支持和配合工作不利,致使電網建設工作進程舉步維艱。視地方政府為投資主體的一部分 , 將政府利益與電網建設密切相關 , 在電網項目建設過程中 ,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持 , 排除建設外部環境惡劣的問題。其次 , 應充分發揮用電大戶投資建設電網的積極性。對高耗能產業和用電負荷大、產品市場風險大的企業 , 應鼓勵其投資建設與其配套的高壓電網項目 , 在電價上給予優惠政策 , 即供電企業轉讓輸電環節的部分利潤給用戶 , 而用戶承擔與其相關的電網建設的投資風險 , 供電企業與用戶形成“利潤
156、共享、風險分擔”的關系;或者采取由政府或用戶先墊資建設配套高壓電網項目 , 待一定時間后或用電量達到一定水平后 , 由供電企業歸還建設資金 , 這也可以實現彌補供電企業建設資金不足、分散市場風險的目的。對電網行業進行合理的市場化改造,建立健全電網企業競爭機制 ,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逐步放開電網投資主體限制,改變電網企業產權結構,采取信托、基金、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等多種融資模式,共同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由國家相關部門實施監管,在同一系統管理下構建多元投資主體。設立投 | 49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資主體準入門檻,規范多元化投資模式,完
157、善多元化投資政策,建立健全投資項目審批制度,加快落實電網投資決策,提高政府投資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公平化水平,增強投資決策的宏觀調控和監管的有效性。創新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創造良好投資環境。3.4 小結為更好地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應進一步完善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促進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規?;掷m健康發展;建立健全我國電力市場機制,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深化我國輸配電體制改革,調整電網企業功能定位。 | 50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三步走戰略,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
158、0 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完成好新時代的三步走戰略,需要我們準確把握電力需求的發展趨勢,明確我國電力發展的戰略定位。準確把握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對于電力發展展望及電力發展戰略分析至關重要。把握我國電力需求的發展趨勢。本展望期內,預計中國人口總量將于“十四五”期間達峰,同時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勞動人口數量持續下降。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預計 2050 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80% 左右,城鎮化基本完成。未來我國經濟將會延續新常態以來速度放緩的趨勢,逐步進入中速增長階段,2035 年 GDP 總量將達 180 萬億元,2050 年 GDP 總量達到 300 萬億元
159、。2050 年人均 GDP 將達 4 萬美元,在世界排名 20 名左右。預計我國產業結構將持續升級,2020 年后進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 第一、 二產業比重持續下降, 技術創新、 模式創新引領未來產業發展,中國將由工業大國向服務業大國蛻變。此外,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大氣污染防治等背景下, 唯有加快能源變革才能解決問題, 而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將成為能源變革的必由之路,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將持續優化,更多的一次能源將轉化為電力用于終端消費,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不斷提升,形成對電力消費增長的支撐。綜合來看,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預計中國電力需求將持續增長、增速有所放緩。4總結
160、及建議 | 51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明確我國電力發展的戰略定位。 本展望期內, 中國發電裝機容量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發展迅速;煤電裝機在“十三五”期間受前期投資影響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但隨后在電力供需形勢寬松和大氣污染防治及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影響下,呈現下降趨勢。預計 2035 年、2050 年中國電力總裝機規模分別達到約 33.8 億千瓦、46.6 億千瓦,發電裝機結構向一次電力裝機快速傾斜,預計到 2050 年中國煤電、水電、氣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 9.0 億千瓦、5.0 億千瓦、3.9 億千瓦、11.0億千瓦和 14.0 億千瓦
161、。本展望期內,中國社會發電量將持續增長,隨著用電需求增長走低相應放緩。 預計2035年、 2050年中國發電量分別約為10.5萬億千瓦時、 11萬億千瓦時,其中煤電占比大幅下降,將逐步支撐電力系統運行,輔助系統調峰調頻。非化石能源發電發展迅速,占比由 2017 年的 30% 上升至 2050 年的 75%,與煤電完成角色互換。此外,本展望期內,電力需求側管理實施成效顯著,需求側資源將成為未來電力系統中的重要資源,其中需求響應是需求側管理(DSM)的解決方案之一,預計 2035 年、2050 年我國需求響應總容量將分別達到 2.1 億千瓦、4.1 億千瓦左右。為了更好地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
162、期可持續發展,在準確把握我國電力需求發展趨勢以及明確我國電力發展戰略定位的基礎上,建議應進一步完善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促進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規?;掷m健康發展;建立健全我國電力市場機制,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深化我國輸配電體制改革,調整電網企業功能定位。具體地,完善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要做到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 ; 強化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及綠證制度 ; 加強探索激勵性管制手段,促進電網企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的財稅機制;創新可再生能源發展模式,發揮可再生能源發電競爭優勢;調節電力系統供需穩定,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完善我國
163、電力市場發展機制,建立市場化交易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峰谷電價形成機制、強化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加強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深化輸配電體制改革,調整電網企業功能定位,要轉變電網企業盈利模式,回歸電網企業公共事業屬性;轉變電網企業業務模式,提供高質量增值服務;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促進電力市場供需調節。 | 52 |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電力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研究主要參考文獻1 王曉 . 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 D. 大連 : 東北財經大學 ,2012.2 張寧 , 邢璐 , 魯剛 . 面向 2050 年的中國電力發展展望 J. 中國能源 ,2018.3 劉樹杰 , 楊娟 . 電力市場原理與我國電力市
164、場化之路 J.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6,(3):24-28.4 王偉 . 我國輸配電體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 理論與實踐 ,2016,2544.5 單葆國 , 吳鵬 , 欒鳳奎 . 電力需求側管理面臨的形勢分析及建議 J. 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 ,2017,(40).6 吳漩 . 福建省配售電改革對省內火電發電企業的影響 J. 江西建材,2017(17):202-204.7 陶冶 . 以制度創新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 J. 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 ,2018,(12).8 傅觀君 , 鄭寬 , 王芃 . 能源轉型背景下電力優化調整思路 J. 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 ,2018,(39).9 張莎莎 . 儲能發展迎來新機遇 N. 中國能源報 ,2018-07-16(09). 10 陳皓勇 . 電力體制改革要跳出“路徑依賴”N. 中國能源報 ,2018-05-28(04).11 張寧,代紅才,李蘇秀.我國中長期電力發展的六大趨勢N.中國經濟導報,2018-12-28 (08) .12 郭雯怡 . 淺議首批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重點行業之電力行業 EB/OL.http:/ http:/ (NRDC)中國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 38 號泰康金融大廈 1706郵編:100026電話: 86-10-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