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前言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5G)作為新基建的核心,已經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新活力,帶來新機遇。5G 第一版國際標準(3GPP NR R15 版本)于 2018 年 9月正式凍結,可滿足 5G 愿景中移動增強寬帶、超高可靠低時延和海量連接的基礎指標要求,因而成為了當前全球 5G 網絡部署的基礎版本。為了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滿足與垂直行業的深度融合,NRR16 版本對傳統 eMBB 業務和垂直行業擴展均進行了增強,該版本于2020 年 6 月正式凍結。隨著 5G 網絡商用及技術演進,NR R17 版本于2022 年 6 月正式凍結,該版本一方面對已商
2、用特性進行增強,優化功能實現、提升性能指標;另一方面 NR R17 版本在新方向進行探索,引入了 RedCap 等新功能。目前,產業已啟動 R17 產品研發,R17 特性需求是業界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熱點。本報告由中國移動研究院聯合移遠、廣和通、芯訊通、高通、MTK、紫光展銳、翱捷科技、必博、宏電、鼎橋、加糖、四信、映翰通、中移物聯等公司共同撰寫。01目錄1.產業現狀.41.1 5G 網絡發展現狀.41.2 5G 終端/芯片/模組發展現狀.41.3 RedCap 標準化現狀.41.4 RedCap 典型應用場景.52.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通信能力要求.82.1 模式要求.82.2 頻
3、段要求.82.3 天線能力.82.4 AP/MCU 要求.92.5 RedCap 技術要求.92.5.1 基本能力要求.92.5.2 BWP 要求.92.5.3 接入控制與終端識別.102.5.4 駐留與移動性管理.102.5.5 Redcap 節電.102.5.6 射頻指標.112.5.7 發射功率.112.6 語音特性.112.7 天線能力 URLLC/IIoT 要求.122.7.1 低碼率 MCS/CQI 表格.122.7.2 重復傳輸(PUSCH/PDSCH repetition).122.7.3 configured grant 配置.122.8 SIB9 授時要求.122.9 以太
4、網頭壓縮要求.122.10 NPN/CAG 要求.132.11 5G LAN 要求.132.12 二次認證及鑒權要求.132.13 行業切片要求.132.14 節電增強要求.142.15 4/5G 互操作.143.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硬件封裝要求.143.1 LCC+LGA/LGA 封裝.143.2 mini PCIe 封裝.143.3 M.2 封裝.154.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電氣接口要求.154.1 SIM 卡接口.154.2 UART 接口.154.3 USB 接口.154.4 WlAN 接口.15024.5 RGMII&SGMII 接口.154.6 IIC
5、接口.164.7 IIS/PCM 接口.164.8 SDIO 接口.165.總結與展望.16縮略語列表.17參考文獻.18附錄.19031.產業現狀1.1 5G 網絡發展現狀中國移動已建成全球最大的 5G 網絡,截至 2023 年 5 月底,中國移動已累計開通 5G 基站數超 162+萬個,力爭于 23 年底支持 RedCap 能力。1.2 5G 終端/芯片/模組發展現狀芯片產品方面,從 2017 年至今,5G 終端芯片研發先后經歷了終端原型機、基帶芯片、SoC 芯片三個發展階段,芯片工藝不斷演進,從 10nm、6nm 提升到目前 3nm 工藝。2019 年 9 月起,海思、聯發科技、高通、三
6、星、展銳等主流芯片廠家均陸續發布了商用的 5G SoC 芯片,并完成了充分的測試驗證;2021 年驍龍8 GEN1、天璣 9000 等支持 3GPP R16 標準的芯片陸續商用,并完成 MDT、載波聚合增強、終端節電等多項 R16 新特性測試。目前,芯片廠商已經開始規劃并研發基于 3GPP R17 協議版本的 5G 芯片產品,預計 2023 年下半年多家芯片廠商將陸續推出商用產品。Redcap 等 R17 新特性的技術驗證已經逐步開展。模組產品方面,支持 R15 能力的模組款型豐富,已知商用款型在 30+,包括M.2 和 LGA 兩種封裝,體積尺寸方面涵蓋 30*52、41*44、52*52
7、等多種規格尺寸,價格方面已下探至 400500 元,同時支持 R16 版本的多款 5G 模組陸續商用。目前各模組廠家已啟動 R17 版本的 5G 模組產品規劃。1.3 RedCap 標準化現狀為更好地滿足工業無線傳感器、視頻監控和可穿戴設備等中低速物聯網應用場景對終端設備低復雜度、低成本、小尺寸、低能耗等的需求,3GPP R17 版本定義了 RedCap(Reduced-Capability)終端類型,并于 2022 年 6 月標準凍結。將在 R17 的基礎上,R18 階段將研究如何進一步降低終端成本和節能的技術,評04估 RedCap 終端的定位性能并進行必要的增強,擴展 RedCap 生態
8、。隨著 3GPP 標準化工作中針對 RedCap 標準的 R17 階段完成,CCSA 就啟動了RedCap 關鍵技術的行標制定工作。2022 年 6 月,TC5WG9#120 會議通過了 5G 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輕量化(RedCap)終端設備技術要求(第一階段)行標立項,在 TC5WG9#123 會議上通過了 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技術要求(第一階段)行標立項,為后續 RedCap 技術應用奠定了基礎。1.4 RedCap 典型應用場景視頻監控隨著“平安城市”、智慧社會建設,視頻監控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在已部署視頻監控的場景中有 10%20%的區域存在布線困難等問題,亟需無線技術能
9、力保障監控視頻回傳。此外,行業政策積極推動 5G 技術在安防領域應用,中國安防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 年)明確要求了“加快 5G 等移動通信技術的落地,推動在安防行業的廣泛應用”。如表 2-1 所示,從視頻監控業務對網絡傳輸的要求來看,視頻監控對于單用戶速率、時延及可靠性要求較為寬松,但多用戶并發對系統容量需求較大。表 1-1 視頻監控業務需求分辨率典型幀率速率(Mbps)(H.265)時延(ms)可靠性720P251.8250099%-99.9%1080P254.1150099%-99.9%2K25/308.7650099%-99.9%4K25/3019.7150099%
10、-99.9%5G RedCap 可滿足大部分視頻監控場景業務需求,且可充分利用 5G 網絡百兆帶寬,保證適配監控容量需求,同時有效降低終端成本。智能電力電力行業是工信部發布的“5G+工業互聯網”第一批五大重點行業之一,電力通信網作為支撐智能電網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承擔著各類電力業務的安全性、實時性、準確性和可靠性要求,主要業務環節包含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05電。其中,配電環節的差動保護、自動化三遙、精準負荷控制、配電站綜合監測等業務對低時延、高可靠的網絡有強烈需求,同時,為滿足安全生產需求,電網的生產控制大區和管理信息大區對信息隔離度要求極高,以目前 4G 網絡能力和電力專網的能力,無法
11、滿足業務對網絡的高要求。表 1-2 智能電力業務需求業務名稱時延(ms)速率可靠性授時安全隔離平均連接數配網 PMU502Mbps99.99%1s物理隔離X 個/km2X10配網差動保護802.5Mbps10s生產控制大區與管理信息大區間物理隔離,大區內部邏輯隔離X*10 個/km2X10自動化三遙100遙信、遙測1kbps/生產控制大區與管理信息大區間物理隔離,大區內部邏輯隔離X*10 個/km2X10遙控100kbps智能配電房200(采集類業務)20-100Mbps99.90%/生產控制大區與管理信息大區間物理隔離,大區內部邏輯隔離5-10 個/km2同時并行工作數量為 1-5個50(控
12、制類業務)5G RedCap 可充分利用 5G 網絡在低時延、高可靠、切片等方面的優秀技術特性,滿足電力業務需求,同時可進一步降低終端成本。智能制造隨著“中國制造 2025”國家戰略不斷推進,制造業逐漸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產業數字化轉型對網絡連接、終端成本和功耗提出要求。智能制造包含智能物流、生產現場監測和無人智能巡檢等典型業務場景。智能物流:主要包括線邊物流和智能倉儲。線邊物流是指從生產線的上游工位到下游工位、從工位到緩沖倉、從集中倉庫到線邊倉,實現物料定時定點定量配送;智能倉儲需通過廠區內自動導引車輛(AGV)、機械臂等設備和無人倉視覺系統,實現物流終端控制、商品入庫存儲、搬
13、運、分揀等作業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此類業務場景涉及定時定點及遠程控制,對網絡時延及可靠性需求較高。生產現場監測:在工業園區、廠區、車間等現場,通過各類傳感器、攝像頭和數據監測終端采集環境、人員動作、設備運行等監測數據,回傳至生產現場監測系統,對生產活動進行高精度識別、自定義報警和區域監控,實時提醒異常狀06態,實現對生產現場的全方位智能化監測和管理,為安全生產管理提供保障。此類業務場景涉及安全管理及實時報警,對網絡時延及可靠性需求較高,由于存在視頻數據回傳,對上行數據速率也存在一定需求。無人智能巡檢:通過巡檢機器人替代巡檢人員進行巡邏值守,采集現場視頻、語音、圖片等各項數據,自動完成檢測、巡
14、航以及記錄數據、遠程告警確認等工作,此類業務場景涉及遠程控制及視頻數據回傳,對網絡時延及上行數據速率需求強烈。表 1-3 智能制造業務需求業務場景速率要求(Mbps)時延(ms)可靠性智能物流15099.9%生產現場監測上行 2-105099%無人智能巡檢上行 10-205099%5G RedCap 終端可以應用于智能物流、生產現場監測和無人智能巡檢業務,有效滿足業務在時延、可靠性及數據速率方面的需求,同時進一步降低終端成本和功耗。石化勘探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而能源勘探是保證能源安全的重要前提。油氣勘探采用的是地球物理法中
15、的“地震勘探”,通過智能節點儀記錄地震波進而判斷油氣資源的儲備情況。目前,國際市場通用的油氣勘探裝備基于有纜技術,該技術被海外企業壟斷,有纜系統需要連接全部地震儀,人力消耗大,地形適應性差,故障排除困難。面向石化行業野外勘探地震數據采集場景,無纜高效的節點地震采集系統已被市場廣泛接受,但其無法實現海量數據實時傳輸、缺乏施工質量控制手段,地震采集系統迫切需要支撐大連接數、高傳輸速率、低成本的通信手段。表 1-4 石化勘探業務需求業務場景速率要求連接數地震數據采集節點上行 24Kbps/個320 個/km2(目標覆蓋范圍 100-128km2)5G RedCap 可匹配地震數據采集節點的速率需求,
16、助力石化勘探實現無線化大規模實時節點采集,大幅減小施工難度,降低部署成本。072.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通信能力要求隨著 5G 系統的不斷部署和廣泛應用,為更好地滿足工業無線傳感器、視頻監控和可穿戴設備等中端物聯網應用對設備復雜度與成本降低、尺寸減小、能耗更低等特定需求,在 Rel-17 版本中,為了進一步降低終端復雜度和成本,3GPP定義了RedCap設備類型。Redcap 輕量化技術是在確保應用需求和性能的前提下,通過削減設備的能力,降低終端設備的復雜度,達到降低成本,功耗,延長使用壽命等一系列要求。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以 RedCap 技術為核心,立足 RedC
17、ap 低成本、低功耗優勢,增加行業應用關鍵技術,滿足行業需求。2.1模式要求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應至少支持 5G(SA)能力。建議當前階段支持4G,待支持 Redcap 的 5G 網絡覆蓋達到 4G 網絡覆蓋水平,則可選支持 4G 能力。2.2頻段要求5G 頻段及幀結構能力見表 2-1。表 2-15G 頻段及幀結構能力網絡模式頻段上行(終端發)下行(終端收)TDD幀結構特殊時隙5Gn412496MHz-2690MHz2496MHz-2690MHz5ms幀周期(DDDDD DDSUU)6:4:4n794400MHz-5000MHz4400MHz-5000MHz2.5ms單周期(DS
18、UUU)10:2:22.5ms雙周期(DDDSU DDSUU)1ms單周期(DS)0:2:12n28703MHz-748MHz758MHz-803MHz-2.3天線能力應支持 1T2R 的收發天線能力。082.4AP/MCU 要求R17 階段,模組處理主頻應不低于 1GHz,同時為了保證通信協議及系統軟件的流暢運行,RAM+flash ROM 應不低于 128MB+128MB 能力。2.5RedCap 技術要求2.5.1 基本能力要求對于 FR1 系統,應支持最大系統帶寬為 20MHz,DL/UL 業務信道調制方式應至少支持 64QAM,為降低 RedCap UE 緩存要求,將 PDCP SN
19、 及 RLC-AM SN 長度從18 比特調整為 12 比特。2.5.2 BWP 要求在初始 BWP 及業務專用 BWP 配置中,應支持配置獨立的 BWP。初始下行 BWP網絡在系統消息中可以為 Redcap 終端配置獨立下行初始 BWP,且該 BWP 帶寬應不超過 20MHz。當網絡配置的獨立下行初始 BWP 中包括 CD-SSB 和整個 CORESET#0 時,在空閑態或者非激活態的 Redcap 終端應支持在該獨立下行初始 BWP 中接收 SIB 及監聽尋呼。當網絡配置的獨立下行初始 BWP 中不包括 CD-SSB 和 CORESET#0 時,在空閑態或非激活態的 Redcap 終端應支
20、持在包含 CORESET#0 上的下行初始 BWP 中接收SIB及監聽尋呼消息,在包含CD-SSB和CORESET#0上的下行初始BWP中接收SIB。初始上行 BWP網絡在 NR 載波上的頻域位置為 RedCap 終端靈活配置獨立上行初始 BWP 時,Redcap 終端應支持在獨立上行初始 BWP 上執行隨機接入,并支持通過配置pucch-ResourceCommonRedCap-r17,實現為 RedCap 終端配置獨立的 commonPUCCH 資源配置。09業務專用 BWP應支持配置上/下行專用 BWP 能力,支持下行專用 BWP 配置 NCD-SSB。應支持在 RRC_CONNECTE
21、D 狀態基于 NCD-SSB 進行 RLM、服務小區的測量。應支持配置多 BWP 的能力。2.5.3 接入控制與終端識別在接入控制方面,網絡通過在 5G 小區的 SIB1 系統信息中 IFRI 字段指示當小區為 barred 狀態時,是否允許 RedCap 終端進行小區選擇或重選到同頻小區;當 SIB1 不攜帶該欄位時,代表該小區不允許 Redcap 終端接入。Redcap 終端應選擇駐留于支持 RedCap 的 5G 小區,通過接收并正確解析 IFRI 字段以確定當前小區是否允許RedCap小區選擇(重選)。同時,基站具備通過MIB中的cell barred指示信息告知 RedCap 終端是
22、否符合接入條件,終端則應支持正確解析 MIB 中的cell barred 指示信息的能力。在終端識別方面,Redcap 終端應具備通過 MSG1(PRACH occasion、PRACHPreamble)、MSG3(LCID)及 UE Capability Information 消息上報自身 RedCap能力,告知網絡。2.5.4 駐留與移動性管理空閑態和非激活態的Redcap終端均應支持駐留于支持RedCap的小區以及在支持 RedCap 的小區間進行小區選擇與重選的能力,連接態的 Redcap 終端應具備聽從網絡配置在支持 RedCap 的小區間進行切換的能力。2.5.5 Redcap
23、節電RedCap 圍繞降低功耗進行設計,主要包含 RRM 測量放松機制及擴展非連續接收(eDRX)功耗優化特性。RRM 測量放松在空閑態和非激活態,網絡可通過系統消息配置 RRM 測量放松的觸發條件,10當 Redcap 終端滿足觸發條件時,放松對于鄰區的 RRM 測量,以達到節省終端功耗的目的。在連接態,網絡可通過 RRC 重配置消息配置 RRM 測量放松條件,當 Redcap終端滿足觸發條件時會通過終端輔助信息(UAI)上報給網絡,由網絡決策配置合適的測量參數來放松終端在連接態下的測量,比如減少測量的鄰區頻點、拉長測量周期等。eDRX在待機狀態,終端周期性的醒來監聽尋呼是影響功耗的主要因素
24、,針對業務建立時延不敏感的應用場景,為了進一步減少終端功耗,RedCap 引入了 eDRX 節電特性,延長終端監聽尋呼的周期,終端在不監聽尋呼時可以進入休眠狀態。針 對 RRC_IDLE 狀 態 下 模 組 的 eDRX 周 期 最 大 擴 展 至 10485.76 秒,RRC_INACTIVE 狀態下模組的 eDRX 周期最大擴展至 10.24 秒。采用更長的 eDRX周期可增加終端睡眠時長,降低終端待機電流。2.5.6 射頻指標應滿足 3GPP 38.101-1、38.101-4 中相應頻段要求。2.5.7 發射功率應支持 PC3 能力,推薦支持 PC2 能力。2.6語音特性針對需具備語音
25、/視頻能力的業務場景,應支持 VoNR/ViNR。若支持 4G,則應支持 VoLTE,以滿足用戶需求。112.7URLLC/IIoT 要求2.7.1 低碼率 MCS/CQI 表格推薦支持 NR 系統低碼率 MCS 表格(MCS index Table 3)。推薦支持 NR 系統低碼率 CQI 表格(4-bit CQI Table 3)。2.7.2 重復傳輸(PUSCH/PDSCH Repetition)推薦支持 PUSCH 和 PDSCH 的 slot 級別的重復傳輸,最大重復次數為 8 次,每次傳輸可使用不同的冗余版本。2.7.3 configured grant 配置若支持 configu
26、red grant 配置能力,則:應支持同一個 BWP 激活單個 configured grant 配置,包含 type1 或 type2配置方式。推薦支持同一個 BWP 激活多個 configured grant 配置,包含 type1 或 type2配置方式。2.8SIB9 授時要求5G 高精度授時是 5G 行業應用的關鍵技術之一,對此 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應支持正確解析并利用 SIB9 攜帶的廣播授時信息。當模組對后端輸出授時信息,模組應保證輸出的授時精度符合后端使用要求。2.9以太網頭壓縮要求推薦支持 PDCP 協議層對用戶面數據的以太網頭壓縮和解壓縮(R16 特性)。1
27、22.10 NPN/CAG 要求應支持通過采用專用 DNN 和網絡切片方式,使用網絡提供的公共網絡集成NPN 服務;應支持 CAG 能力,實現公共網絡集成 NPN 網絡對終端的接入控制:應支持在 UE MM Core Network Capability 中上報 CAG supported 能力指示;應支持讀取小區廣播的 CAG ID 信息,在 CAG 許可的情況下接入 5G 網絡;應支持被配置、更新及存儲 CAG 信息列表 CAG information list。2.11 5G LAN 要求應支持基于層三 IP 類型和層二以太網類型會話功能及過程。2.12 二次認證及鑒權要求應支持基于 P
28、AP/CHAP 以及 EAP 的二次認證鑒權的算法及流程框架。應支持在 PDU 會話建立階段,基于 PAP/CHAP 以及 EAP 算法的二次雙向認證過程(包括:二次認證重認證、二次認證撤銷等),并根據認證結果控制決定是否建立接入該外部數據網絡的 PDU 會話。2.13 行業切片要求應支持 SST 為 URLLC 切片類型;應支持 URSP 規則中 DNN,且支持本地配置多個 DNN;推薦支持 URSP 規則中 APPID、IP3 元組、FQDN 和 Non-IP 類型的 trafficdescriptor;應支持對來自于根據網絡側的 NSSAIs(包括 Configured NSSAI/Al
29、lowedNSSAI/Rejected NSSAI)信息進行接收,存儲和更新;應支持在 RRC、NAS 信令消息中攜帶網絡切片的標識(S-NSSAI)并傳遞給網絡;13應支持根據 NSSAI inclusion modes 指示,選擇相應的 NSSAI 并發送給網絡;應支持同時攜帶多個(同類型切片數量大于等于 2 個)網絡切片標識的能力。2.14 節電增強要求應支持 R15/R16/R17 其它相關節能技術,包括:RRC_CONNECTED 狀態 C-DRX(R15)、連接態喚醒信號(R16)、SkipULTxDynamic(R16)、RRC 鏈接釋放請求(R16)、終端節電輔助信息上報(R1
30、6,含 RRC 狀態轉換、下行 MIMO 層數)、尋呼提早指示和尋呼分組(R17)、PDCCH 監聽跳過(R17)、搜索空間集合組切換(R17)。2.15 4/5G 互操作應支持 4G 和 5G 間移動性管理,包括重選/重定向/切換。3.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硬件封裝要求3.1LCC+LGA/LGA 封裝LCC+LGA/LGA 封裝模組的體積尺寸應不大于(320.15)mm*(290.15)mm,厚度方面應滿足不超過(2.40.2)mm,采用 32*29 方案,在尺寸和接口方面,具備兼容 CAT4 模組的優勢。為后續演進 R18 階段 RedCap 能力,替換 CAT1 模組,LC
31、C+LGA 封裝模組的體積尺寸方面應不大于(200.15)mm*(220.15)mm,厚度方面應滿足不超過(2.20.2)mm。3.2mini PCIe 封裝mini PCIe 封裝模組體積尺寸應不大于(300.15)mm(510.15)mm,單面厚度應不大于(3.60.20)mm,雙面厚度應不大于(4.90.20)mm。143.3M.2 封裝M.2 封裝模組體積尺寸應不大于(300.15)mm(520.15)mm,單面厚度應不大于(2.30.08)mm,雙面厚度應不大于(3.60.08)mm。采用 30*52方案,在尺寸和接口方面,具備兼容 eMBB 30*52 模組的優勢。為適配小型化需求
32、及后續演進支持 R18 階段 RedCap 能力,M.2 封裝模組體積尺寸應不大于(300.15)mm(420.15)mm,單面厚度應不大于(2.30.08)mm,雙面厚度應不大于(3.60.08)mm。4.5G RedCap 輕量化通用模組電氣接口要求4.1SIM 卡接口應支持插拔式 SIM/USIM 卡或者焊接式 SIM 卡,可支持空中寫卡功能。4.2UART 接口UART 接口應至少包含 2 線配置,支持至少 1 路高速 UART,速率不低于 4Mbps。4.3USB 接口接口能力應不低于 USB2.0。4.4WlAN 接口對于需連接 Wlan 傳輸數據的場景,應支持通過外部接口(如:S
33、DIO)擴展支持至少 WIFI5(802.11b/g/n/ac)能力,可支持 WIFI6 及以上能力。4.5RGMII&SGMII 接口RGMII&SGMII 接口,作為千兆媒體獨立接口,用于連接以太網。15對于 LGA 和 LCC+LGA 封裝形式的模組,若支持網口連接,應至少支持 RGMII和 SGMII 其中一種接口能力,即 RGMII 和 SGMII 接口 2 選 1。4.6IIC 接口對于 LGA 和 LCC+LGA 封裝形式的模組應支持 2 路 I2C;對于 M.2 和 mini PCIe封裝形式的模組應支持 1 路 I2C。4.7IIS/PCM 接口支持至少 1 路 IIS/PC
34、M 接口,用于接 Audio codec。4.8SDIO 接口對于 LGA 和 LCC+LGA 封裝形式的模組,SDIO 用于聯接 SD 卡或 eMMC 儲存芯片,模組可支持 4-bit 或者 8-bit 的 SDIO 接口。5.總結與展望隨著視頻監控、電力、工業領域、XR、車聯網等業務領域的不斷豐富和拓展,RedCap 能力模組的應用將愈加廣泛。同時,目前正在進行的 R18 的標準化中,RedCap 演進新特性還在持續研究。中國移動將持續關注并分析有助于提升 5G 技術行業落地應用的端到端性能及優化網絡部署的新特性和新技術并考慮適時引入,以不斷推進 5G 無線技術演進與用戶體驗提升,為 5G
35、 融入千行百業而努力。16縮略語列表縮略語英文全名中文解釋BWPBandwidth part部分帶寬CAGClosed Access Group封閉接入組CD-SSBCell-Defining SSB小區定義SSB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不連續接收eDRXExtended DRX擴展不連續接收模式IFRIIntraFreqReselectionRedCapRedCap同頻重選指示信息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塊NCD-SSBNon Cell-Defining SSB非小區定義SSBNSSAINetworkSliceSelection
36、AssistanceInformation網絡切片選擇輔助信息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隨機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隨機接入信道RedCapReduced Capability輕量級終端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資源控制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無線資源管理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統信息塊TDDTime Division Duplex時分雙工URLLC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
37、ion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EUser Experience用戶體驗VoNRVoice over NR5G的語音業務17參考文獻1 QB-E-079-202301,中國移動 5G sub-6GHz 終端總體技術要求規范18附錄20MHz 系統帶寬,RedCap 單用戶峰值速率要求。TDD-單用戶下行峰值速率(Mbps)頻段幀結構特殊時隙流數調制方式下行峰值速率n415ms幀周期 DDDDD DDSUU6:4:4下行2流256QAM170下行1流85n792.5ms單周期 DSUUU10:2:2下行2流256QAM77下行1流382.5ms雙周期 DDDSU DDSUU下行2流145下行1流721ms單周期 DS0:2:12下行2流110下行1流55TDD-單用戶上行峰值速率(Mbps)頻段幀結構特殊時隙流數調制方式上行峰值速率n415ms幀周期 DDDDD DDSUU6:4:4上行1流256QAM25n792.5ms單周期 DSUUU10:2:2上行1流256QAM752.5ms雙周期 DDDSU DDSUU371ms單周期 DS0:2:1253FDD-單用戶下行峰值速率(Mbps)頻段流數調制方式下行峰值速率n28下行2流256QAM230下行1流115FDD-單用戶上行峰值速率(Mbps)頻段流數調制方式上行峰值速率n28上行1流256QAM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