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2023年湖北城市發展白皮書(29頁).pdf

編號:161937 PDF  DOCX 29頁 11.54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湖北日報:2023年湖北城市發展白皮書(29頁).pdf

1、 32023 湖北城市發展白皮書White Paper of Hubei Cities Development Power of Year 2021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2023 湖北城市發展白皮書/湖北日報,湖北省規劃設計研究總院編國內統一刊號:CN42-1829/F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5-4417廣告經營許可證號:4200003300080郵發代號:38501雜志社地址: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楚天傳媒大廈官方微博:支點財經、支點雜志官方微信:支點財經官方網站:圖片合作:新華社、中新社、視界網、CFP、東方 IC版權聲明:本刊版權所有,如欲轉載,須獲書面許可(請部分文章、資料圖片

2、作者來電,以便奉上稿酬)電子郵箱:熱線電話:027-88567845印刷:武漢新鴻業印務有限公司法律顧問:湖北今天律師事務所 岳琴舫律師2023 湖北城市發展白皮書 湖北日報 湖北省規劃設計研究總院編部分內容來源: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 世邦魏理仕印 刷:武漢新鴻業印務有限公司規 格:210mmX 285mm 1/16 5.5 印張 235 千字版 次:2024 年 第 1 版 2024 年 4 月第 1 次印刷(版權所有 翻版必究 印裝有誤 負責調換)劉晨陽 吳 思 萬 雯鄭 重 黃婷婷 陳 放張曉峰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程 馳 湖北日報公共關系部副主任位 欣 湖北省規劃設計研

3、究總院總規劃師樂 曲 李詠珍 張 媛陳 濤 湖北省規劃設計研究總院院長卷首語Juan shou yuEDITORS NOTE卷首語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我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新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旨在推進經濟增長穩定,城鄉發展均衡,以創新為動力,實現綠色發展,讓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城市作為承載發展要素的重要空間載體,對帶動促進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尤為關鍵,是引領區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推進湖北城市乃至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對于實現區域一

4、體化發展、推動建設新發展格局有著重要意義。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同時注重發展的“量”和“質”,并做好“四個轉向”:發展維度的轉向,從關注經濟增長,轉向關注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生態環境等多個維度;產業動力的轉向,從片面重視高增長產業,轉向關注產業協同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要素配置的轉向,從關注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轉向關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和各類服務要素的優化配置;人民城市的轉向,從關注 GDP,轉向關注以人民為中心的各項制度安排和人地協調發展。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全面推動城市經濟、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均衡發展,實現經濟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而城市問題往往是復雜與系統性

5、的。2023 年湖北省委省政府針對各市州存在的城市空間無序發展,產業布局分散等問題,啟動了市州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工作;為找到制約縣市高質量發展關鍵問題,明確縣市城鎮化驅動力,啟動了縣(市)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工作,并將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作為推動縣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這兩項針對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不同層級工作的協同開展,聚焦核心問題,推進著地方城市積極尋找自身發展驅動力與實現路徑,將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進程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為湖北省各城市高質量建設明確了方向。用大量的經驗探索為回答如何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湖北樣本。湖北省規院設計研究總院2024 年 4 月聚

6、焦高質量發展驅動力,繪制湖北城市新藍圖目錄Contents圖表內容為湖北省規劃設計研究總院 世邦魏理仕提供,未經允許不能轉載綜述篇 Zong shu pian城市高質量發展 1國家戰略下的湖北使命 4湖北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5觀察篇 Guan cha pian總體觀察 7經濟觀察 15產業觀察 19活力觀察 22城市指數 Cheng shi zhi shu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 33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總體評價 35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分項評價 37年度話題 Nian du hua ti湖北省城市“雙集中”內涵與要求 41湖北省城市“雙集中”進展情況 43“雙集中”聚焦下的城市發展

7、重點 44結語 Jie yu 51CONTENTS 1綜述篇Zong shu pian6城市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黨的二十大報告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經過五年實踐積累,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要求越來越明確。2023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也是國內經濟自新冠疫情以來經濟復蘇的一年,是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的努力開花結果的一年。國內先進地區與湖北省紛紛探索契合自身實際的高質量發展路徑,產生了一系列積極成果。1.1 年度關鍵詞 1.1.1 全國城市發展年度熱詞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習近平總書記

8、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上提出的重要論斷。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下探索出的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全面深刻總結貫穿百年黨史主題主線時提出的重大新論斷、新概括和新命題。2023 年 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2023 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修改后的立法法明確要“保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成為 2023 年度重要議題。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3 年 3 月 5 日下午,習近平總書

9、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集中系統地闡述了高質量發展內涵與實施路徑,從必由之路、戰略基點、必然要求、最終目的以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 5 個方面,為全國的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城市更新2023 年,“城市更新”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城市更新投資規模擴大、對象增加,城市更新理念也在不斷細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黨中央順應城市發展規律、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后發布了關于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二批)的通知等文件。目前,城市更新的重點保持不變,仍

10、為老舊小區、老舊廠房、老舊街區和城中村。但更新目標與理念發生轉變,更注重民生需求更新目標,深度融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無障礙環境建設、適老化改造、兒童友好、青年友好等新興城市更新理念。綜述篇ZONG SHU PIAN1.1.2 先進地區發展熱詞京津冀緊扣“協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023 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顯著成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見成效,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并重的階段。協同發展理念在京津冀地區的實踐,體現了高質量發展注重區域協調、優勢互補的內在要求,為

11、其他地區協同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浉郯拇鬄硡^“高水平開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來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逐步進入加速融合發展新階段,朝著建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加速邁進。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戰略性平臺加快建設,引領三地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浉郯拇鬄硡^建設充分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探索高水平對外開放新路徑,展現了高質量發展的開放型經濟特征。綜述篇Zong shu pian2 3綜述篇Zong shu pian1.2.2 政策演化從黨的十九大開始,“高質量發展”概念內涵與區域實踐不斷發展與豐富。2017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我國經濟已由

12、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從注重“速度增長”轉向更加關注“質量發展”。此后,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得到不斷地豐富和深化。2017 年 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從價值取向、發展理念、本質變化等方面對高質量發展進行了進一步闡釋。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從生態環境保護、創新驅動發展、優化分配結構等角度闡明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2021 年 3 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不單純是經濟問題,其內涵具有多維性、多層次性、豐富性,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為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

13、布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2023 年 3 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深刻闡明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戰略基點、必然要求和最終目的等重大問題,開拓了對高質量發展認識的新境界。同年 10 月,習近平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要 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綜上所述,高質量發展是一個不斷豐富和深化的概念,其內涵已經從最初關注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發展到涵蓋生態環境保護、創新驅動、優化分配結構等多個維度,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各領域的重要指導方針。在最

14、新的政策文本中,高質量發展被定義為“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斷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推動農業、制造業、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

15、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相結合,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更高質量發展;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1.3 趨勢與要求1.1.3 湖北城市年度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湖北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建設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國家科技創新與制造業基地、國土安全保障服務基地、國家水安全戰略保障區、國家優質農產品生產區。2023 年,湖北省生產總值突破 5 萬億元大關,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為全國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

16、獻。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2 0 1 9 年 1 1月 2 日至 3 日,習近平在上??疾鞎r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就城市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偟膩砜?,在現階段形成了以下新興發展趨勢與新興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求:保障生態安全、關注人民健康城市發展要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城市融入自然

17、。同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底線目標,將城市建設成為健康市民的家園,讓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務,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堅持創新驅動,培育新質生產力城市發展要堅持創新驅動,向新質生產力要增長新動能。將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對全面創新的引領作用,培育新動能、壯大新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根據不同城市的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區位優勢、發展水平等基礎條件,突出自身優勢特色,明確不同類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引導城市探索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模式。注重文化傳承保護,樹立文化自信城市發展還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城市是

18、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關鍵所在。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城市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進政務數字化,提升治理效能城市發展需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同時,發揮好政府、市場、社會的作用,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效能。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科創與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增添新動能,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深化制度探索,形成一批創新成果。2023 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

19、35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啟動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獲批,系列詳細規劃專項規劃陸續發布。在制度創新上,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三年累計推出 112 項具有全國首創性的制度成果。長三角地區在推進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理念,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導向和價值取向。1.2 政策脈絡1.2.1 概念提出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高質量發展”概念逐步強化與明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轉向了高質量發展,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

20、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黨的十八大報告更加強調“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黨的十七大報告更多地提到了“創新發展理念”“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黨的十六大報告使用了接近“發展質量”的“經濟增長質量”的提法,并強調“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黨的十四大報告要求“高質量、高效率地建設一批重點骨干工程”;黨的十三大報告,就提出了經濟發展要“提高質量”的表述;1987年1992年2002年2008年2012年2017年2022年綜述篇Zong shu pian4 5綜述篇Zong shu pian2

21、.1 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指出,湖北要走在中部地區崛起前列、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唯一出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針對湖北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城鄉融合、交通物流、對外開放、綠色發展等多個方面形成一系列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大召開以后,湖北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深刻認識湖北發展的歷史方位和形勢任務,聚焦“什么是支點、怎么建支點”這個“必答題”,分析湖北經濟結構、資源要素、地理區位,進一步細化支點建設的功能定位: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國

22、家科技創新與制造業基地、國土安全保障服務基地、國家水安全戰略保障區、國家優質農產品生產區。2.2 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經濟循環暢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堅強支撐。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指出,“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錨定了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前進路徑之一。2023年,湖北省立足“得中獨厚”“得水獨優”的比較優勢,加快推進交通

23、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引導樞紐城市功能協調發展、高質量建設樞紐港站,打造“雙循環”樞紐節點成效顯著。2.3 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報告指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同時強調,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湖北工業化現代化發展路徑與全國同步,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建設全國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是湖北重要的戰略機遇和歷史使命;也是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省委省政府以編制實施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為抓手,全

24、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對構建全國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建設進行總體設計,進一步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細化實化到發展思路、實施路徑和工作任務上,譜寫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2023 年,湖北省進入構建全國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實踐第一年。全省經濟持續回升、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生產供給穩步增加,市場需求持續改善,就業物價總體平穩,積極因素累積增多,高質量發展態勢良好。3.1 大力發展三大都市圈推進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建設,是湖北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關鍵性、戰略性舉措。2023 年是縱深推進武漢都市圈建設的關鍵之年。武漢都市圈

25、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正式函復,成為第 7 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發展規劃。隨后,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武漢新城規劃武漢都市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 年)相繼發布。武漢新城中軸線十大標志性項目正式啟動建設,總投資 300 億元。武漢都市圈系列重大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2023 年武漢都市圈 GDP 再度攀升,其中黃石市經濟增速居全省第 1 位。加快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力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2023 年,襄陽都市圈建設進入奮進之年,中心城區的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得到有效增強。襄陽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發布,襄陽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戰略規劃等系列規劃在編

26、。東津新區積極謀劃了 5 大類 23 個項目,總投資 318.2 億元。襄陽都市圈系列重大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推進宜荊荊都市圈建設,加快打造長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長極。2023 年,宜荊荊都市圈完成了 14 個領域的專項行動方案,統籌制定了 292 項重點工作清單,都市圈規劃任務體系基本健全。重點推進建設沿江高鐵、呼南高鐵、荊荊高鐵,加快建設三峽翻壩運輸體系,加快推進宜來高速、滬渝高速武漢至宜昌段改擴建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建設實施。都市圈經濟總量將突破萬億,都市圈協同發展水平加速提升。湖北推動城市湖北省以“區域、城市、縣城”為著力點全面譜寫高質量發展答卷。2023 年,是湖北省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

27、行區,實施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第一年。湖北省持續推進湖北省理想空間結構構建,深度踐行統籌規劃、規劃統籌,在省級層面完善“三大都市圈”新機制,推進武漢新城等一系列省級戰略新區建設;在市縣級層面推進城市與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新實踐。截至2023 年底,“三大都市圈”建設進入加速階段;11 個市州中心城區“雙集中”、試點縣城“雙集中”工作均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國家戰略下的湖北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 5 次考察湖北,參加全國人大湖北代表團審議,賦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28、、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等使命任務,為湖北改革發展把脈定向、指路領航。3.2 推動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2023 年 5 月份,湖北省在各市州推動開展了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系列工作,截止至 2023 年底,市州“雙集中”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成為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行動抓手。各地市州的中心城區,作為區域發展核心,擔負著引領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重任。通過城市的集中高質量發展,運用新發展理念開展城市建設規劃管理,可以推動城市集約發展、提高城市建成環境質量。通過產業的集中高質量發展實施,立足城市資源稟賦引入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促進新舊發展動能,

29、能夠有效增強市州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33城市指數Cheng shi zhi shu32城市指數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1.1.1 形成高質量評價維度本報告邀請專家小組對黨的二十大報告、政府工作報告等官方文件中關于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進行解讀,初步確定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構建評價維度。再采用地理大模型對規劃文件、研究報告、學術文獻等資料集進行理解與學習,識別和提取關鍵主題和信息點。對比大模型解讀結果,識別出專家解讀中未覆蓋的關鍵信息,補充人口潛力和城市經濟活力作為評價維度,確保構建的評價維度更加全面、科學。1.1 指標體系構建思路1.1.2 確定高質量評價指標運用

30、語義關聯性分析和頻率統計分析,從原始數據庫中挖掘出高質量評價指標,每個維度生成 5-7 個最為關鍵代表性指標。專家小組再基于代表性、非重復性和可持續獲取性原則,對生成指標進行篩選,每個維度確定 3-5 個評價指標?;谝陨纤悸?,本報告通過認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征,梳理高質量發展理論研究成果,以新發展理念作為指導思想,構建了涵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口潛力、經濟增長、繁榮活力五大維度、20 個指標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對湖北省 17 個地市州行政單元的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客觀量化評價。CHENG SHI ZHI SHU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內涵是形成一種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的

31、高效率、公平和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要求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領域,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相統一。當前國內學者已經對我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展開了豐富的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研究范式和框架?,F有研究重點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對我國不同尺度、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城市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測度和評價。為了全面了解和評估湖北省各地市州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情況,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湖北省情的城市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一方面全面梳理湖北省城市發展紅線、高線和底線,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另一方面也能發揮指標體系的“指揮棒、助推器、風向標”作用,有利于引領未來的湖北省城

32、市發展。城市指數Cheng shi zhi shu34 35城市指數Cheng shi zhi shu維度序號指標數據來源創新發展1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數量(件)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2全社會 R&D 經費支出占 GDP 比重()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3每十萬人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個)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綠色發展4單位 GDP 能耗降低率(%)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m2)湖北省建設統計年鑒6PM2.5 年平均濃度(g/m)湖北省 2022 年環境空氣質量重要數據通報7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湖北省 2022 年環境空氣質量重要數據通報人

33、口潛力8常住人口近 10 年年均增長率(%)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9城鎮化率(%)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1015-59 歲人口占比(%)湖北省各地市州第七次人口普查經濟增長11人均 GDP(萬元)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12人均進出口額(萬元)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13近 3 年 GDP 年均增速(%)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15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萬元)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繁榮活力16居民出行活動規模百度地圖開放平臺17平均夜間燈光強度DMSP-OLS 夜間燈光數據18

34、每萬人零售商戶增長數量(個)高德地圖開放平臺19旅游接待總人數(萬人次)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20高速公路通車里程(km)湖北省各地市州統計公報、統計年鑒表 1 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1.2 數據收集及處理本報告所有數據均來自于公開渠道,主要包括湖北省各地市州的統計公報、統計年鑒、政府公開資料等,并輔助增加互聯網開源數據,如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開放平臺數據、開源夜間燈光數據等,對部分地市州或部分指標暫未公布 2023 年數據的情況,以 2022 年數據代替。數據處理方面,為消除原始數據的量綱差異,對原始數據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方法進行標準化處理。其中,對于單調遞增指標線性轉換為

35、 0-100,對于單調遞減指標逆向線性轉換為 0-100。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總體評價2.1“領頭羊”:打造重要增長極,鑄造發展新引擎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武漢市的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結果遙遙領先,是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當之無愧的“領頭羊”。近年來,武漢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023年,武漢市經濟運行回升向好、進中提質,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年稅收億元以上商務樓宇有望突破 100 棟,武漢都市圈政務服務“一圈通辦”事項超過 1000 項,中歐班列(武漢)開行數突破千列等。尤其是以武鄂黃

36、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強化區域協作,拓展合作領域,同城化發展成效初顯。作為“核心中的核心”,武漢新城順勢而起,建設步穩蹄疾,正成為驅動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5 個大科學裝置挺進國家序列,5 家國家創新中心和 5 家湖北實驗室密集列陣,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力量奔涌,世界級產業集群在此集聚成勢?;谫x權法分層加權計算湖北省 17 個地市州城市的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將評價結果劃分為三個梯隊??梢灾庇^看出,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梯度總體呈金字塔的分布特征。武漢市是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穩居第一梯隊;襄陽市、宜昌市、黃石市、十堰市、鄂州市

37、是高質量發展的“跟跑者”,形成第二梯隊;荊州市、荊門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自治州、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神農架林區是高質量發展的“潛力股”,組成第三梯隊。湖北省各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結果城市指數Cheng shi zhi shu36 37城市指數Cheng shi zhi shu2.2“跟跑者”: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量質協同提升襄陽市、宜昌市、黃石市、十堰市、鄂州市一直是湖北省內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其中襄陽市、宜昌市更是國家批復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省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面對普遍存在的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增長模式落后等問題,第二梯隊的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在于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38、通過培育新動能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作為湖北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上的核心城市,襄陽市、十堰市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全力推動主導產業向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轉型升級,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同時,兩市在舊城更新和新城建設方面提速提質,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取得了明顯成效。作為傳統工業城市綠色轉型的典范,宜昌市、黃石市主動尋求對高能耗支柱產業迭代升級。宜昌市重點加快向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裂變升級,加緊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努力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破解“化工圍江”難題;黃石市聚焦工業互聯網體系建設和創新應用,特鋼精深加工、銅精深加工等產業發展實現了重

39、塑性變化,實現由“制造之城”向“智造之城”的躍升。憑借武漢新城建設為契機,處于武鄂黃黃核心區域的鄂州市持續調整產業結構,積極主動融入武漢都市圈。通過轉換發展動能,鄂州市主動承接武漢外溢的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裝備等重點產業,向著集群化、塊狀化方向發展。同時,快速釋放貨運功能,助力臨空經濟拔節生長。2.3“潛力股”:走好差異化、特色化、協同化發展路徑荊州市、荊門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自治州、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神農架林區均有 1-2個維度表現亮眼,表明這些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更具特色。作為湖北省城市發展梯隊中的后備力量,這些城市也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區域

40、,差異化、特色化、協同化將成為這些城市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最佳路徑。黃岡市正在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重要功能區,充分發揮自身對外開放和跨江合作的協同優勢,積極推進黃岡與武漢新城“產業同鏈”,形成“研發在光谷、生產在黃岡,頭部在武漢、鏈條在黃岡”的產業協同生態。恩施州以硒產業提質增效持續擦亮“世界硒都”金字招牌,打造“中國硒谷”。全州硒產業綜合產值已經突破800億元,硒食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產值突破 200億元,富硒茶葉、富硒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湖北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仙桃市錨定“一塊布”,依托“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名城”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產業鏈條,全力打造成為世界級防護物資產業集聚區。同時也積極

41、推陳出新,將優勢紡織產業從原來的工業、醫療領域向前景更廣闊、附加值更高的高端生活家居市場拓展。此外,荊州市推動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荊門市擦亮“華中鋰電之都”金字招牌,加快推進新能源電池產業補鏈強鏈;孝感市圍繞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目標,認真踐行公園城市發展理念,打造宜居宜業秀美城;咸寧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隨州市以農業、汽車、文旅融合發展的助能模式激發城市經濟活力;天門市用繡花功夫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培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潛江市深度融入武漢都市圈發展,加快建設“一城三基地”;神農架林區促進生態保護與

42、綠色發展持續同頻共振、合奏共鳴。湖北省城市高質量發展分項評價3.1 創新發展采用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全社會 R&D 經費支出占 GDP 比重、每十萬人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 3 個指標評價湖北省城市創新發展情況。在現代創新理論的視角下,創新的本質即是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進行重新組合,即經濟發展是不斷創新的結果,因此創新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和第一動力。從湖北省城市創新發展情況來看,武漢市處于顯著領先地位。作為全國高校重鎮、六大科技創新之一,武漢市依托 92 所高校、101 家科研院所等豐富科教資源,正加快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聚焦光電子信息、新能

43、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優勢產業領域,建立了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湖北省各城市創新發展評價結果3.2 綠色發展采用單位 GDP 能耗降低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PM2.5 年平均濃度、空氣優良天數比例4 個指標評價湖北省城市綠色發展情況。根據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人和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因此以效率、協調、可持續為發展目標的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湖北省城市綠色發展情況來看,咸寧市、武漢市、神農架林區是湖北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城市。咸寧市將節能降碳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新的發展動能和更為合理的產業體系。

44、同時憑借打造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契機,開放自然綠色空間,提升公園綜合功能,有效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全省領先,牢固樹立和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城市指數Cheng shi zhi shu38 39城市指數Cheng shi zhi shu3.3 人口潛力采用常住人口近 10 年年均增長率、城鎮化率、15-59 歲人口占比 3 個指標評價湖北省城市人口潛力情況。良好的人口潛力對城市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具體包括人口總量充裕且發展均衡、人口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人口結構優化,即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從湖北省城市人口潛力情況來看,武漢市是湖北省內絕

45、對的人口集聚核心,具有顯著的人口吸引能力。湖北大多數城市承受沿海發達地區的人口虹吸情況顯著,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問題依然嚴峻,人口就地城鎮化任重道遠。針對以上情況,湖北省深入實施“才聚荊楚”工程促進高校畢業生留鄂來鄂就業創業,將之納入省政府 10 件民生實事,連續出臺建設高質量人力資源市場體系 16條,加快完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體系 18 條。3.4 經濟增長采用人均 GDP、人均進出口額、近3 年 GDP 年均增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5 個指標評價湖北省城市經濟增長情況。根據國外經濟轉型成功的經驗案例,并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豐富實踐來看,經濟轉型仍需一定經濟增

46、速帶動,因此合理的經濟增長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動力。從湖北省城市經濟增長指數來看,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是全省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標桿。2023 年湖北省經濟呈現回升向好、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先行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著眼解決湖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個最大實際,湖北推動形成以三大都市圈引領的區域經濟布局,武漢都市圈同“芯”追“光”、襄陽都市圈合力競逐汽車新賽道、宜荊荊都市圈協同共筑“黃金三角”,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發展效果:武漢市發展站上新的起點,2023 年 GDP 突破 2 萬億;襄陽市在提升經濟規模能級上持續加力;宜昌市讓經濟產業的“含新量”“含綠量”不斷提升。3.5 繁榮活

47、力采用居民出行活動規模、平均夜間燈光強度、每萬人零售商戶增長數量、旅游接待總人數、高速公路通車里程 5 個指標評價湖北省城市繁榮活力情況。城市活力一直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議題,也是城市發展潛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即高質量發展的外在表現為城市的繁榮與穩定。從湖北省城市繁榮活力情況來看,武漢市是全省最具活力的區域,各項指標接近滿分。過去一年熟悉的煙火景象翩然回歸大武漢,武漢表現出顯著的城市活力和韌性。隨著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中國 5G+工業互聯網大會等各類展覽、會議、文體活動的開展,大幅提升了外來人口吸引力。通過城市更新和文化復興,在很多街區新的商業空間高度集聚,人口集聚,商業活力明顯

48、提升。除武漢外湖北省其他城市也紛紛出臺政策以期激活城市活力:宜昌市提出“建設青年之城,打造活力宜昌”,通過打造青年潮流空間引領新業態多元,以此打造年輕人的潮流聚會勝地和城市IP;襄陽市提出“打造品牌賽事,激發城市活力”,發揮“互聯網+體育”的作用創新辦賽,以體育賽事活動為切入口提高民生福祉,將辦賽事和建場館同步推進,開啟全民健身的新模式。湖北省各城市綠色發展評價結果湖北省各城市人口潛力評價結果湖北省各城市經濟增長評價結果湖北省各城市繁榮活力評價結果 41年度話題Nian du hua ti402023 年,是砥礪奮進、應變局開新局的一年。在爬坡過坎、奮力跋涉中,中國經濟向前突破,實現質的有效提

49、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湖北在先行區建設夯基壘臺、全面起勢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做出一系列工作部署,聚焦強化區域協同融通,統籌推進“人、產、城”融合發展,促進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全方位調動發展要素、激活發展引擎,形成更多經濟增長點。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雙集中”)工作成為重要年度熱點話題,湖北駛向城市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更廣闊航程。湖北省城市“雙集中”內涵與要求1.1“雙集中”內涵推動“四個轉變”。隨著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城市外源型發展動能減弱,各城市面臨著城市能級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半p集中”工作遵循城市空間演進趨勢、自然生態肌理、歷史文化脈絡和產業發展規律,強調加快發展理念、發

50、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路徑轉變,進一步優化城市和產業發展布局和結構,增強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1.1.1 推動發展理念轉變由外延式、粗放式、規模型發展向集中集約高質量發展轉變,“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隨著過去幾十年的快速城鎮化發展,資源要素、環境容量、土地財政都難以為繼,城市面臨的發展環境、基礎條件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新發展階段下,“雙集中”工作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認清城市發展規律,立足自身基礎優勢,促進人口、產業和各類資源要素向城市流動,提高中心城區集聚度,實現人口與用地相匹配,城市規模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推動城市和產

51、業實現高質量發展。1.1.2 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由“以項目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向“以規劃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轉變,避免城市建設“蛙跳式”擴張、被招商項目和房地產“牽著走”?!皟深^在外”的“世界工廠”模式不可持續,過去硬拼資源環境發展產業、蠻拼成本招商引資、豪拼經濟實力搞城鄉建設做法已不適用。忽視城市發展系統思維和研究、城市規劃建設不合理、城市發展過度依賴新城新區“攤大餅”式擴張、城市風貌顯現不足等問題和弊病正逐步顯現。新發展階段下,“雙集中”工作堅持統籌謀劃,圍繞優化城市和產業發展布局和結構,尋求城市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最優解,指導各地結合城市的歷史文脈、山水格

52、局,優化空間形態,塑造特色風貌,推進城市組團式發展。1.1.3 推動發展動力轉變由“撿到籃子里都是菜”向“用自己的好吸引別人的好”“把自己的好做得更好”轉變,大力發展“搬不走、穩得住”的根植性產業。全省各城市普遍存在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特色不鮮明等問題。產業發展往往“零敲碎打”,對高大上的熱門產業一哄而上,忽視了與自身傳統特色及產業鏈的銜接,導致“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拿不出手”。新發展階段下,“雙集中”工作按照“搬不走、穩得住”的要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交通區位、產業發展等基礎條件,謀劃產業鏈布局,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注重把有限的優勢資源集中起來,完善

53、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打造城市品牌,增強城市的吸引力、集聚力。1.1.4 推動發展路徑轉變由“零敲碎打”、各自為政向規劃集中統一管理轉變,增強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城市和產業發展面臨“小、散、弱”等突出問題。省委省政府以“雙集中”工作為重要抓手,通過“一城一策”、規劃引領發展思路再明確、推進重點再聚焦、建設時序再優化,明確各城市中心城區未來一段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建設時序和主導產業。指導各市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城市規劃、建設、治理全生命周期管理,著力促進城市空間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聚,著力提升城市發展內生動力、整體活力和核心競爭力,系統升維城市發

54、展路徑,系統重塑“人、城、產”關系,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空間發展布局相適應、相統一。NIAN DU HUA TI年度話題年度話題Nian du hua ti42 43年度話題Nian du hua ti1.2.4 堅持內涵式發展,推動城市要素集約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盤活城鎮低效用地,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推動土地復合開發利用,推廣節地型、緊湊式、高效開發模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開展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試點,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構建“平臺+基地+園區(站)”人才發展平臺體系,系統構建熱帶雨林式的人才發展生態。

55、1.2“雙集中”要求堅持“四個遵循”。遵循城市空間演進趨勢,傳承傳統城市格局,確定城市發展方向。遵循自然生態肌理,協調山水城關系,強化城市建設管控,塑造城市風貌。遵循歷史文化脈絡,賡續城市文脈,融入現代元素,彰顯城市獨特魅力。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立足比較優勢,培育壯大根植性主導產業,推動集群式發展。實現“四個集中”?!半p集中”工作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的城市發展理念,推動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人口吸引力、要素集聚力和產業承載力明顯增強,彰顯城市特色,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城市布局,努力實現“城市布局集中、城市產業集聚、城市功能集成、城市要素

56、集約”。1.2.1 優化空間形態,推動城市布局集中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推動組團式發展,統籌新城建設和老城疏解。合理確定城市發展方向,打造尺度宜人城市空間,推動城市“組團式、多中心、網絡化”發展,增強城市集聚力。以人為核心優化配置公共資源,推進新城“聚”和老城“疏”,加強老城區人口密度管控,引導向周邊組團有序疏解,做優城市中心片區,凸顯城市特色亮點。暢通城市交通網絡,加快推動城市道路“增密、互通、提質”。1.2.2 壯大根植性主導產業,推動城市產業集聚打造“拳頭”產業,推動向開發區和產業園區集中,促進產城融合發展。立足比較優勢,培育壯大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搬不走、穩得住”的主導產業,打造具

57、有辨識度和美譽度的產業品牌、區域品牌,推動產業向經開區、高新區等集聚。完善產業園區市政設施短板、公共服務功能,營造高品質創新空間,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推動大中小城市產業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協同打造“四網融合”的供應鏈平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1.2.3 聚焦高品質城市生活,推動城市功能集成圍繞“供服務、聚人氣、增人口、宜居住”,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實施生態修復,推進城市“留白增綠”,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智能化改造,補齊功能短板,完善生活圈服務配套,建設完整居住社區。保護傳承歷史文化,賡續城市文脈,活化利用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老字號、工業遺產,彰顯城市獨特魅力,培育

58、積極向上、富有活力的現代城市文化。湖北省城市“雙集中”進展情況2.1“雙集中”工作開展情況2.2“雙集中”轉化落實情況系統“體檢”、對癥“開方”。省委、省政府敏銳發現了在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上存在的普遍性全局性問題,點穴準、剖析深。2023年5月,“雙集中”工作正式全面啟動,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專家組和工作專班深入市州調研,系統審視現狀特征,認真查找問題癥結,繪制城市和產業“現狀圖”“建議圖”,“一城一策”形成既解決老矛盾又避免產生新問題的思路、方案、路徑。深化細化“施工圖”,創造性地抓好戰略任務落實見效。省委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后,12 個市州第一時間召開市(州)委常委會議和專題會議,研究

59、強化戰略任務和研究結果運用的舉措,切實將高質量發展的謀劃和思路轉化為工作舉措、重點項目。荊州、宜昌、荊門、鄂州、孝感、隨州 6 市召開市委全會審議通過貫徹實施意見并加快推進落實落地。各市(州)圍繞“雙集中”建議深入謀劃各類具體項目。鄂州在全省率先吹響城市和產業“雙集中”集結號?!半p集中”工作圍繞“打造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示范區、打造國際一流航空貨運樞紐”的戰略定位和推動城市集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開展。加快構建“兩翼齊飛、城鄉融合”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以“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思路,努力打造精致緊湊、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全面推進武漢新城鄂州區域兩批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建設,對

60、已開工的雙創谷產業園、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等項目,趕工期、搶進度;對未開工的五四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紅蓮湖醫院等項目,抓調度、破瓶頸。加快推進武漢新城展示中心、紅蓮湖數碼城及產業孵化中心等項目建設,高質量建設中軸線。荊州堅持“三重”導向,以小切口縱深推進示范區建設。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找準工作切入點和突破口,加快建設示范區、建功先行區。深入實施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規劃布局,提升經開區、高新區、紀南文旅區產業發展質效。實施重點片區融合開發工程,開工建設政府投資項目 162 個,完成年度投資 180 億元。荊州新城重點推進江漢平原產業交流中心等 12 個項目建設。大學城完

61、成荊州理工職業學院等 9 個項目建設。古城小樣板重點推進楚文化博物館等項目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780 個,爭創城市更新全國試點。宜昌貫徹“四個集中”,探索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有效路徑。圍繞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聚焦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構建“一城一區”空間形態,用大格局、大視野做好城市集中高質量發展規劃。圍繞“3+2”主導產業布局和構建“12520”現代化產業體系,科學編制產業鏈圖譜,構筑堅實產業支撐。啟動先導項目,抓緊謀劃實施一批示范性、引領性工程,抓好伍家崗城市新中心啟動區、城市組團快速路網、城市中央公園、柏臨河生態廊道等建設,完善東部產業新區功能,加強產業協同配套

62、,努力將規劃圖景變成發展實景。年度話題Nian du hua ti44 45年度話題Nian du hua ti“雙集中”聚焦下的城市發展重點3.1 襄陽大力發展襄陽都市圈,建設引領漢江流域、輻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長極。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聯結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樞紐節點,輻射帶動“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升人口集聚能力,統籌產業空間布局,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規劃形成“四組團+兩片區”的城市空間結構,中心城區規劃總人口達300 萬人。重點推動汽車、裝備制造、食品加工、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群發展。集聚發展東津新城,打造襄陽新

63、中心。以東津新城為主中心,提升襄陽中心城區能級,帶動輻射襄陽都市圈。重點建設中央商務活力片區,打造東津新城新中軸。3.1.1 發展方向3.1.2 重點片區3.2 宜昌3.2.1 發展方向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重點保障三峽水庫正常發揮調蓄功能,打造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三峽地區綠色發展示范區。持續吸聚人口,中心城區人口規模從 143 萬人提升到300萬人。依托綠色能源與礦產資源優勢,用好港口、鐵路樞紐等交通資源,提升產業綠色發展效能。依托三峽水利工程,打造世界級水資源產業創新中心。擴大發展縱深,形成多組團發展結構。規劃形成“一主城+一新區+兩組團”的發展結構,重點提升主城服務

64、能力與人口吸引力,新城集聚綠色化工、生命健康等現代制造業發展,兩組團發展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現代制造業。優化產業布局,集約集聚落位產業空間。重點打造“3+2”主導產業格局,即“3”大制造業產業(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特種高端裝備)、“2”大服務業產業(大數據及算力、文化旅游)。主城重點布局都市型產業,制造業向東部產業新區集聚。加快重化工業從主城周邊遷出,改造提升伍家崗工業園、夷陵東城工業園。3.2.2 重點片區加快建設伍家崗,推動城市集聚高質量發展。伍家崗以增量撬動存量,提升片區土地利用效能與質量,集聚發展總部辦公、金融服務、商務商業服務、行政服務等功能,與西陵組團共同承載區

65、域性中心城市核心職能。謀劃建設啟動區(約 3.5平方公里),集聚發展金融、商務、文化、行政等功能。3.3 黃石3.3.1 發展方向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全力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打造成為武漢都市圈的重要節點、努力提升城市品質,打造長江中游區域性城市、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全方位推進融圈入群,持續奮進全省第一方陣。整合要素資源,構建黃石大冶一體化空間格局。規劃形成一帶一軸的“大十字”城市空間結構,構建環磁湖組團、黃石開發區組團、大冶城區-下陸組團、黃石新港組團為主體的有機組團式結構,分類引導,形成“市級中心-組團級中心”體系。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依托武漢,加快建設國家產業轉型

66、升級示范區。發揮黃石新港“大進大出”優勢,加快冶金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冶金新材料產業。以花湖機場建設為契機,以涉銅電子信息產品制造為突破口,加快發展臨空經濟及關聯產業。3.3.2 重點片區以大冶湖核心區為重點,帶動新區集中集約發展。建設大冶湖核心區,統籌黃石與大冶一體化發展。近期集中實施核心區東片區,打造市級文體、科技、會展及旅游服務中心。結合福銀高鐵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打造服務于大冶城區及大冶湖新區的商業商務中心。年度話題Nian du hua ti46 47年度話題Nian du hua ti3.5 荊州3.5.1 發展方向加快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深入實施流域綜合治理行動。通過

67、文化感召、產業引人、環境留人,優先吸引人口集聚,城市規模從 125 萬人發展到 180-200 萬人。加快推動城市發展與產業布局相統一、相適應,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理順大結構、做強城市中心。傳承傳統城市格局,規劃形成“一主兩副、八個組團”的空間結構。其中,“一主”包含城市中心,商務金融中心、文體中心、行政中心、商業服務中心,“兩副”指古城和沙市。做強主業,鍛造經濟新優勢。集中培育現代農產品加工、現代紡織服裝、智能裝備、現代化工、特色文旅五大產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依托水陸鐵大樞紐聯動發展現代產業,提升農業生物技術創新、農產品交易等農業現代化水平。3.5.2 重點片區強化城市中心建設

68、,統領全域空間發展。城市中心集聚商務辦公、文化體育、行政服務、商業服務、科技研發等功能。留足空間,打造強大的城市中心。筑巢引鳳,承接古城及沙市老城的功能、人口疏解和城市化帶來的新增人口。3.6 荊門3.6.1 發展方向加快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圍繞中心城區“100 平方公里,100 萬人口,5000 億產業規?!卑l展目標,促進荊門地理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發揮集聚引領示范作用,提升中心城區能級,加快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刂贫嘞驘o序拓展,構建緊湊城市結構。實施“中強,南融,北控,西優”戰略,規劃形成“兩山一軸,一中心六組團”的空間結構。做強優勢產業,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強化鏈式思維,打造“

69、1+2”主導優勢產業,重點發展綠色化工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智能裝備產業。3.6.2 重點片區強化城市新中心建設,優化中心區功能布局。城市中心區集聚行政文化、商務商業、運動休閑等功能,打造行政文化區、商務商業區、運動休閑區以及東部兩個綜合居住組團。強化中心區的核心區建設,構筑西寶山-象山至鳳凰水庫的南北中軸線,構筑山水城一體的景觀格局。3.7 鄂州3.7.1 發展方向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示范區。全力推進花湖機場、武漢新城建設,優化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完善城市綜合服務配套,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和能級,打造“精致城市”。延續歷史格局,加強區域協同。傳承傳統城市山水格局,規劃形成“兩組團、四片區”

70、的城市空間結構,預留鄂州南站戰略留白區。中心城區規劃人口達80萬人。加強鄂黃黃臨空區協調,加快培育現代臨空產業。建設現代臨空產業核心區,推進建設綜保區,加快發展保稅物流、保稅加工、保稅展示,培育發展跨境電商、臨空會展業。3.7.2 重點片區發揮花湖機場帶動作用,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服務花湖機場,打造臨空高端服務中心,承接老城區人口疏解和機場帶來的新增人口。近期重點地區集聚商務辦公、會議會展、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功能。3.4.1 發展方向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堅守“守好一庫碧水、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擔當和光榮使命,建設武當山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響生態品牌、文化品牌、城市品牌,打造國際

71、一流新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建設綠色生態城市。規劃形成“三組團+兩片區”的城市空間結構。通過交通樞紐、高品質公共服務,吸引集聚周邊縣市人口,將中心城區建設成為人口規模約 140 萬的型大城市。重點發展三大優勢產業。做好“山、水、車、城、農”五篇文章,重點發展商用車及零部件、特種裝備制造業、文旅康養產業。3.4.2 重點片區集聚發展紫霄組團,提升城市服務能級。城市優先向東發展,集中發展紫霄組團,聯動經開區,做強城市功能。依托奧體中心、大劇院、太和醫院等高等級公共服務功能,集聚行政辦公、金融商務、文教體衛等功能。3.4 十堰年度話題Nian du hua ti48 49年度話題Ni

72、an du hua ti3.8 孝感3.8.1 發展方向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積極融入“漢孝隨襄十”萬億汽車產業走廊,打造武漢產業溢出承接地、“平急”兩用農產品保供戰略基地、臨空經濟協作區,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把中心城區打造為城市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城市緊湊發展,完善城市空間格局。優化形成“一城一區”格局,疏解老城,建設新城,促進人城產融合。中心城區建設成為人口規模約 100萬的型大城市。利用基礎優勢,推進主導產業建鏈延鏈。在鞏固紙(衛)塑包裝產業集群優勢的基礎上,重點推進特種裝備及汽車零部件、食品商貿加工產業兩大產業建鏈延鏈。3.8.2 重點片區沿城市沿槐蔭公園兩側南向發展。集中發展槐

73、蔭河南部地區,統籌規劃建設管理,把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加強孝感臨空經濟區三區協調建設。突出孝感臨空經濟區臨近機場樞紐 10 公里范圍的區位優勢,以天河機場樞紐為核心,促進協調發展。重點培育航空教育培訓、航空食品、倉儲物流、裝備制造、文化休閑體育娛樂產業。3.9 黃岡3.9.1 發展方向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重要功能區。加快主城崛起,努力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功能區和大別山革命老區綠色發展示范區。抓住毗鄰武漢新城和花湖機場機遇,打造武漢外溢功能重要承載區。建設緊湊城市,黃鄂協同發展。優化形成“兩組團三片區”的空間結構,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主引擎,中心城區人口規模 80 萬。其中,兩個城市組團指遺愛湖組團、

74、南湖組團,三個產業片區指禹王片區、巴河臨空片區、陳策樓片區。激活新動能,推進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對接武漢新城,加快“科技同興、產業同鏈”,重點發展以電子化工材料為特色的電子信息材料產業,以生物醫藥、健康食品為特色的生命健康產業。對接花湖機場,大力發展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空港經濟。3.9.2 重點片區鄂黃長江東側發展,提升城市服務能級。集聚發展商務辦公、商業服務、科教文化等功能,建設文化主體公園。依托黃岡中學等,發揮教育優勢。3.10 咸寧3.10.1 發展方向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圍繞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發展目標,提能級、增動力,形成城市新興發展動力。治山理水營城,建設自然生態理

75、想城市。優化形成“一主三片”的空間結構,中心城區規劃人口規模70萬人。其中,“一主”指主城區,“三片”指咸安經開片區、高新片區、梓山湖片區。聚焦三大主導產業,形成咸寧發展優勢。重點發展食品飲料、康養產業、智能機電制造業三大主導產業。食品飲料產業集中布局咸寧高新區??叼B產業均衡布局于主城區,重大項目相對集中布局于梓山湖大健康示范區、潛山森林溫泉度假區。對接服務武漢,加快機電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創新型智能機電產業基地。3.10.2 重點片區推進咸寧東站區域站產城融合發展。集聚商務辦公、商業服務、文創辦公等功能,以高能級、高水平服務帶動人口東移,促進高新片區發展。先期利用旗鼓大道東側新增用地及部分工

76、業低效用地,后期推進旗鼓大道西側工業用地功能置換、城市更新。年度話題Nian du hua ti50“雙集中”工作的開展,進一步牢固了湖北省三大都市圈引領下的全省空間格局節點城市的基本盤。各城市通過“雙集中”調研與專題研究工作,找準了影響城市發展的核心問題,明晰了城市空間與產業布局的優化方向,并推動開展了相關實施方案、重點地區規劃建設、項目庫等系列工作的落實,為湖北省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打下了基礎。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雙集中”是湖北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序曲與切口,更是一種發現問題、識別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手段,其包含著倒逼地方城市轉變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力與路徑,促

77、進城市適應國內新時期發展要求、加強對新發展格局支撐能力的內在邏輯。城市從來都是圍繞人的需求、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從重工業城市一枝獨秀到沿海貿易城市崛起,從強省會嶄露頭角到內陸城市重回高光時刻,從北上廣深四城鼎立到武漢、西安等強二線城市百花齊放,良性的城市競爭是中國經濟奇跡不容忽視的貢獻者。隨著中國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人口與經濟愈發向城市聚集,城市如何在人口流動與人口結構調整影響下,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背景下,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取決于城市在創新發展、均衡發展、綠色發展、人文發展上是否能真正做出自身特色,找到適應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78、中國城市正在迎來新一輪大洗牌,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將是力爭上游、快速崛起的最強支撐。結 語3.11 隨州3.11.1 發展方向加快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花園城市”典范。圍繞城市發展目標,提升城市吸引力集聚力,增強城鄉融合發展向心力。做實產業發展基礎,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做強城市品牌,增強產業競爭力,擦亮“專汽之都、現代農港、謁祖圣地”三張名片。完善中心城區功能,城南城北一體化發展。優化“一主城+三片區”功能及空間格局,打造城市綜合服務中心。主城向南,高新區向東,加強城南東向聯動產業發展。發揮資源優勢,提升城市產業能級。做強專用汽車產業,做大以香菇為代表的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做特文化旅游

79、產業。3.11.2 重點片區建設城南新區,成為隨州花園城市典范。完善城南城市功能及設施配套,近期重點實施大學城、會展中心、隨州市二中、涢水社區等項目,夯實城南新區建設城市集中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域的基礎。建設花溪片區,承接老城區人口及功能疏解。結合花溪河兩岸環境建設,打造現代商業商務功能,完善綜合服務,吸引老城疏解人口及新增人口集聚。3.12 恩施3.12.1 發展方向加快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之路,推動恩施主城綠色崛起、高質量發展,打造特色型區域中心城市。順應山水格局,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形成“3+1”組團的空間結構,構建以山為屏、以水為媒的緊湊型山水城市格局,中心城區人口規模 65 萬。其中,三個組團指東城組團、西城組團、舞陽壩組團,一個高鐵組團指月亮灣組團(高鐵站組團)。集中發展特色產業。重點發展富硒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培育打造全國硒產業創新創造中心、國際硒產品集散交易中心、“硒+X”應用體驗示范中心,培育打造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3.12.2 重點片區重點發展東城組團,成為人口承載和服務升級的主要空間。建設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州級行政中心,培育商業商務、科教文體等功能,有序承接老城區人口及功能疏解。重點考慮許家坪機場搬遷后金桂大道兩側區域的騰退更新。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湖北日報:2023年湖北城市發展白皮書(29頁).pdf)為本站 (office)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