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 年聯合國正式提出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 169 個具體目標(SDGs),為 2015-2030 年的世界發展制定行動計劃。自 2015 年以來,聯合國將推動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工作和使命,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取得諸多成果。如今,在目標 3(良好健康與福祉)、目標 5(性別平等)、目標 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和目標 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進步。社會領域,主要體現在全民健康水平得以提升,疾病控制能力提高,SDG3.1、3.2、3.3 等進展明顯。婦女的生命健康權得到保護,受教育權有所提升;經濟領域,主要體現在全球創新能力大幅提升,SDG9.5 進展明顯。全
2、球基建實力增強,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布局,SDG9.1、9.4 等有一定進展;環境領域,主要體現在全球能源轉型迅猛,清潔能源發展前景巨大,SDG7.2 等進展明顯。如今,可持續發展議程歷經近2/3的時間,距離2030年還有約6年,已經進入目標沖刺期。然而,可持續發展目標正遭遇經濟下行、大國競爭、地區沖突、氣候變化、技術風險等一系列挑戰,亟需我們攜手應對、共克時艱。經濟增速下滑,融資缺口巨大。不斷擴大的融資缺口削弱了可持續發展的資金能力,幾乎會對所有 SDGs 目標產生不利影響。大國競爭加劇,地區沖突頻發。動蕩不安的地緣形勢將對SDG1(無貧窮)、SDG2(零饑餓)、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等諸多
3、社會目標造成威脅。氣候風險升級,自然災害加劇。氣候變化不僅會損害 SDG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等環境目標,甚至幾乎會對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損害??萍几偁帎夯?,脫鉤風險突出??萍济撱^對 SDG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造成直接損害,同時將引發多種難以預測的技術風險,對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自 2015 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目標,將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與促進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積極履行可持續發展承諾。中國提出人內容摘要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全球發展倡議,在多個領域踐行可持續發展實踐,找到了一條發展強國之路,并為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與中國智慧。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
4、的現代化推動全球惠及人口最多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動全球防止貧富分化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推動全球物質精神雙富足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動全球合作共贏非戰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以上特征和經驗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道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度,甚至以更加前瞻的視野與長遠的眼光實現了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超越與再發展。透過對中國發展經驗的分析,很容易為下一步推動全球發展重新瞄定方向與路徑。中國已設定了 2050 年要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
5、,這對全球發展而言同樣也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年份。在可持續發展目標 2030 年的預定年份之后,為全球發展確定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 2050 新目標,即全面發展目標 2050(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Goals 2050,CDGs 2050),在當下已經變得非常緊迫了。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 2050 新目標不僅要保障人在發展中的各類權利,還需要保障社會、國家在全球體系中的基本需求。既需要有人作為個體的普遍成長,還需要人作為集體的協調共存;既需要人的共同體形式即社會與國家在物質與技術層面的實力提升,也需要社會與國家在制度與理念上的平等安排?;凇叭恕焙汀吧鐣眱纱缶S度,以
6、“個人-集體”為縱坐標,以“技術-制度”為橫坐標,構建 2050 全面發展目標(CDGs 2050)四象限圖,提出CDGs 2050的四大方向(Four directions for CDGs 2050):“集體+制度”導向的世界經濟重塑,“集體+技術”導向的全球基建互聯,“個人+技術”導向的數字技術發展以及“個人+制度”導向的清潔能源發展?;诎l展風險的考慮,全面發展目標 CDGs 2050 具有四大紅線(Four red lines for CDGs 2050):堅決防止大規模世界戰爭、防范全球性經濟危機、警惕技術發展失控危機以及避免人為性極端氣候災難。目 錄引言4一、SDGs 目標進展評
7、估及發展成績、挑戰5(一)SDGs 目標在多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1.社會領域: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SDG5(性別平等)2.經濟領域:SDG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3.環境領域:SDG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55813(二)SDGs 目標面臨的挑戰 1.經濟增速下滑,融資缺口巨大 2.大國競爭加劇,地區沖突頻發 3.氣候風險升級,自然災害加劇 4.科技競爭惡化,脫鉤風險突出1415161718二、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20(一)中國推動全球惠及人口最多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規?;l展的借鑒 1.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2.不斷加強人權保障,促進教育、醫療、衛生等資
8、源的普惠化202121(二)中國推動全球防止貧富分化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均衡化發展的借鑒 1.不同產業、地域之間的發展更加平衡 2.政府與市場的共同調節,效率和公平的統籌把握222223(三)中國推動全球物質精神雙富足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穩定式發展的借鑒 1.續寫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厚植發展的安全根基 2.精準研判國際國內形勢,統籌把握改革節奏 3.不斷協調利益分歧,凝聚改革發展共識24242525(四)中國推動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和諧式發展的借鑒 1.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 2.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和實踐路徑的有機結合 3.綠色生產和綠
9、色消費的協同發力26262829(五)中國推動全球合作共贏非戰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為世界提供和平式發展的借鑒 1.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積極融入全球發展 2.維護和平,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提供國際公共產品292931三、2050 年世界展望 人與社會全面發展(CDGs 2050)34(一)全面發展目標 2050 的四大方向(Four directions for CDGs 2050)1.“集體-制度”象限:世界經濟體系重塑,新型經濟全球化時代到來 2.“集體-技術”象限:全球基建互聯互通,資源可得性大幅提高 3.“個人-技術”象限:數字技術全面普及,去中心生產效益倍增 4.“
10、個人-制度”象限:清潔能源成為主流,分布式能源體系建立3636373738(二)全面發展目標 2050 的四大紅線(Four redlines for CDGs 2050)1.堅決防止大規模世界戰爭 2.防范全球性經濟危機 3.警惕技術發展失控危機 4.避免人為性極端氣候災難39394041424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引 言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可持續發展是破解當前全球性問題的“金鑰匙”。2015 年聯合國正式提出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 169 個具體目標(SDGs),為 2015-2030 年的世界發展制定行動計劃,對于指導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促進全球合作共贏以及實現經濟
11、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關系到人類的未來命運,也是我們對子孫后代負責任的體現。自 2015 年以來,聯合國積極推動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取得諸多成果。如今,可持續發展議程歷經近 2/3 的時間,距離 2030 年還有約 6 年,已經進入 SDGs 目標沖刺期。然而,氣候變化、地區沖突、技術革命等一系列挑戰接踵而至、層出不窮,極大地增加了 SDGs 目標實現的難度。2024 年 9 月,聯合國發布的2024 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自 2020 年以來,SDGs 目標停滯不前。中國始終將發展作為頭等要事。自 SDGs 目標提
12、出以來,中國積極履行可持續發展承諾,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在多個領域踐行可持續發展實踐,為 SDGs 目標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習總書記提出的七個現代化之問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契合的理念和思考。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步伐持續邁進,中國將為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的寶貴經驗與智慧,推動世界朝著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中國人民大學始終關注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問題的研究闡釋,努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向共進。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人民大學更加有責任肩負起大學使命,為世界可持續發展與人類未來發展提出人大方案,貢獻人大力量。5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目
13、標代表了聯合國致力于解決人類發展問題,探尋人類新發展模式的不懈努力與勇敢追求。值得肯定的是,自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出以來,聯合國將推動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工作和使命,在全球范圍內凝聚可持續發展共識,推動全球開展共同合作。2024 年 9 月,聯合國成功舉辦未來峰會并通過未來契約,就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提出 56 項行動計劃,旨在克服挑戰、重建信任并采取行動。在聯合國的積極推動和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之下,在部分 SDGs 目標領域,例如,目標 3(良好健康與福祉)、目標 5(性別平等)、目標 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目標 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比較明顯的進步。然而,挑戰與風險并存,并
14、且存在不斷升級的態勢。大國競爭、地區沖突、氣候變化、技術風險等多種因素、多樣風險、多重矛盾相互交織疊加,對實現 SDGs 目標構成長期性、關鍵性挑戰。(一)SDGs 目標在多領域取得積極進展1.社會領域: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SDG5(性別平等)一方面,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疾病控制能力提高,SDG3.1、3.2、3.3等進展顯著。雖然 COVID-19 大流行和持續存在的各種危機阻礙了目標實現的進程,但是全球在應對其他方面的疾病,提高整體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首先,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在下降。全球艾滋病感染率和因感染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數顯著下降。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數據顯
15、示,自 2010 年 一、SDGs 目標進展評估及發展成績、挑戰6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目標目標名稱目標內容目標 1無貧窮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目標 2零饑餓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目標 3良好健康與福祉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增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祉目標 4優質教育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目標 5性別平等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目標 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并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目標 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目標 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經
16、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目標 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建造具備抵御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目標 10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目標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目標 12負責任消費和生產采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目標 13氣候行動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目標 14水下生物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 15陸地生物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目標 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創建
17、和平、包容的社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所有人都能訴諸司法,在各級建立有效、負責和包容的機構目標 17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系 加強執行手段,重振可持續發展全球伙伴關系以來艾滋病毒新感染病例下降 39%。2010 年以來,全球艾滋病相關死亡人數減少了 52%,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感染艾滋病毒人數下降 44%,明顯表 1-1 聯合國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7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減輕了當地的艾滋病負擔。另外,除新冠疫情期間肺結核發病率有所反彈以外,全球肺結核發病率呈直線下降趨勢。其次,疫苗的接種率提高。針對人乳頭狀瘤病毒、腦膜炎、肺炎球菌、脊灰和輪狀病毒病的疫苗穩步推出,繼續擴大保護范圍
18、。其中,全球少女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接種率顯著提高,由 2022 年的 20%上升至 2023 年的 27%,全球疫苗可及性與公眾認知持續深化。另外,孕產婦死亡人數、新生兒死亡率、兒童死亡人數、基礎疾病的死亡率、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等指標均有所下降。例如,2015 年至 2021 年期間,全球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了 12%,新生兒死亡率下降約 10%。另一方面,婦女的生命健康權得到保護,受教育權有所提升。圖 1-1 2015-2023 年全球疾?。ǚ谓Y核、艾滋?。┑母腥韭蕯祿碓矗篣NAIDS、世界銀行 UN DESA,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
19、als Report 2023:Special Edition,New York,July 2023,p.16.https:/unstats.un.org/sdgs/report/2023/WHO,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4:monitoring health for the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21 May 2024,p.24.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94703 同上8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2020 年 10 月,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
20、務部發布的2020 年世界婦女:趨勢和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婦女的生活在教育和早婚、生育和產婦死亡率等許多領域得到了改善。生命健康權方面,婦女在生育保健方面的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孕產婦死亡率下降。世衛組織表明,2000 年至2020 年期間,全球孕產婦死亡率下降約 34%。受教育權方面,女性取得平等教育權進步明顯。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不斷增加,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超過男性。同時,女性在各個階段的教育完成率提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2022 年與 2015 年相比,全球入學女孩增加了約 5000 萬,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完成率均有所提高。2.經濟領域:SDG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21、首先,全球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中等收入經濟體展現出巨大的創新潛力,SDG9.5 進展明顯。近年來,全球研發支出快速增加,研發強度(即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持續提升。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新冠疫情期間研發強度增長迅猛,2021 年圖 1-2 2015-2021 年在各個教育階段女生與男生的入學比例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9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達到2.62%。中等收入國家和中高收入國家的研發強度緊隨發達國家步伐,保持增長態勢。2023 年全球創新指數(GII)顯示,以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等為代表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排名上升最快,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從微觀層面來看,從事技術
22、研發創新工作的人員越來越多,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加快,為創新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撐。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全球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上的支出預計將從 2020 年的 1.3 萬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2.3萬億美元。與此同時,創新企業的發展前景也更為光明。高科技企業發展迅速,在獨角獸企業數量中占比越來越高。多個獨角獸榜單顯示,獨角獸企業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高科技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已經成為全球獨角獸企業的最主要組成部分。2024 年 4 月,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 全球獨角獸榜顯示,金融科技、軟件服務和 AI 是獨角獸的三大主要賽道。圖 1-3 2011-2021 年全球研發支出占 GDP 比重
23、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IDC,Worldwid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pending Guide.https:/ 10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圖 1-4 2016-2021 年不同收入國家研發支出占 GDP 比重數據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圖 1-5 2016-2021 年每百萬居民中的研究人員(全職)數量數據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1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圖 1-6 全球基礎設施投資趨勢數據來源:Infrastructre Outlook其次,全球基建實力增強,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布局,SDG9.1、9.4 等有一定進展。國際國內基建計劃密集出臺,全
24、球基建規模擴大。國內層面,近年來發達國家提出基建計劃,加大對國內基建的投資力度,帶動基建投資增長。國際層面,全球基建計劃密集出臺,為基建投資提供支持。近年來,歐美密集出臺 IMEC、PGII、B3W 等全球基礎設施計劃,以增加對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基建投資?!耙粠б宦贰痹诨A設施聯通方面的成績顯著,雅萬高鐵、蒙內鐵路等諸多標志性基建項目在共建國家落地。在上述影響之下,全球基建支出增加,基建投資迅速增長,投資需求進一步擴大。20國集團倡議全球基礎設施展望報告顯示,2040 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將達到 3.8 萬億美元,比 2015 年增長 67%。Global Infrasture Hub,Gl
25、obal Infrasture Outlook,July 2017,p.18-23.https:/outlook.gihub.org/#:text=Global%20Infrastructure%20Outlook%20-%20A%20G2012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以綠色基礎設施和技術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正代表著全球基礎設施的未來,基建投資前景廣闊。網絡基礎設施取得了明顯進步,全球互聯網用戶與互聯網覆蓋率穩步上升。國際電信聯盟(ITU)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約有 67%的人口,即 54 億人上網,同比增長 4.7%,增速加快。5G 基礎設施部署加速。2023 年全球
26、5G 基礎設施市場價值為 256.9 億美元,預計到 2024 年該市場價值將達到 342.2 億美元,到 2032 年將達到 5901.8億美元,20242032 年復合年增長率為 42.7%?;A設施綠色轉型升級加速,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城市建設等普及程度不斷提高。2022 年12 月,ABI Research 的綠色城市基礎設施報告顯示,全球公共和私人部門對各類綠色資產的綠色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水平,預計將從 2022 年的6060 億美元增至 2030 年的 9780 億美元。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5G INFRASTRUCTURE MARKET ANAL
27、YSIS-2026.September 09,2024.ABI Research.Green Urban Infrastructure,December 2022.圖 1-7 2015-2023 年全球固定寬帶用戶總數和占比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13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3.環境領域:SDG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全球能源轉型迅猛,清潔能源發展前景巨大,SDG7.2 等進展明顯。2023 年 1 月 12,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3 年能源技術展望中提到:“能源世界正處于一個新的工業時代 清潔能源技術制造時代 的黎明”。目前,傳統能源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應對氣候
28、變化和氣候治理成為全球共識,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速能源轉型,清潔能源在全球能源體系中的比重逐漸增加。清潔能源投資加速,市場規模逐步擴大。投資規模方面,IEA 發布的清潔能源市場監測報告顯示,20192023 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增長近50%,達到1.8萬億美元,清潔能源已成為經濟領域的重要工業部門。2023 IEA,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23,Paris:IEA Publishing,January 2023,p.20.https:/ IEA,Clean Energy Market Monitor.,Paris:IEA Publishing,March
29、 2024,p.4.https:/ 1-8 2015-2023 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和占比數據來源:ITU14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世界能源投資報告顯示,清潔能源與化石能源投資的差距正逐步擴大,從 2018 的 1:1 擴大至 2023 年的 1.7:1。市場規模方面,根據 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 預測,2031 年全球清潔能源市場規模將達到 17528.64 億美元,2023-2031 年間年復合年增長率為 5.2%。清潔能源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逐步提高。2023 年 6 月,國際能源署、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聯合國統計司、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
30、跟蹤可持續發展目標 7:能源進展報告顯示,全球消費中可再生電力的使用率從 2019 年的 26.3%升至 2020 年的 28.2%,達成有追蹤記錄以來的單年度最大增幅。2023電力市場報告顯示,可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將從 2022年 29%上升到 2025 年 35%。清潔能源發展的區域差距正在縮小。根據2024 年 6 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促進有效的能源轉型報告,世界各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不斷增加,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在能源轉型表現方面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能源轉型的“重心”正在轉向發展中國家,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實現巨大進步。(二)SDGs 目標面臨的挑戰在當前紛
31、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SDGs 目標能夠取得上述成績已難能可貴。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之下,SDGs 目標正在遭遇多種風險挑戰,并對可持續發展議程構成嚴重威脅。聯合國認為,世界“遠未”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023 年 7 月 17 日,IEA,Clean Energy Investment 2023,Paris:IEA Publishing,May 2023,p.5.https:/ IEA,IRENA,Tracking SDG7:The energy progress report 2023,June 2023,p.109.https:/www.irena.org/-/med
32、ia/Files/IRENA/Agency/Publication/2023/Jun/Tracking_SDG7_energy_progress_2023.pdf IEA,Electricity Market Report 2023,Paris:IEA Publishing,February 2023,p.7.https:/ World Economic Forum,Fostering Effective Energy Transition,June 2024,p.16-18.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Fostering_Effective_Energy
33、_Transition_2024.pdf 15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表示,世界“嚴重偏離”了在 2030 年的最后期限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軌道。聯合國2023 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中提到,在通往 2030 年的道路中點,可持續發展目標已經陷入了困境。2024年9月,聯合國發布的 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僅有 17%的目標目前進展順利,近一半的目標進展甚微或一般,超過三分之一的目標停滯不前或出現倒退。自 2020 年以來,SDGs 目標在 SDG 2(零饑餓)、SDG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
34、14(水下生物)、SDG 15(陸地生物)、SDG 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等領域停滯不前。為此,需要正視現狀和問題,仔細分析實現 SDGs 目標面臨的挑戰,朝著實現 SDGs 目標持續努力。1.經濟增速下滑,融資缺口巨大不斷擴大的融資缺口削弱了可持續發展的資金能力,幾乎會對所有SDGs 目標產生不利影響。聯合國 2024 年 4 月發布的2024 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計,五年后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值為 3.1%,處于幾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全球不同體量經濟體面臨著不同類型的挑戰。由于勞動力市場疲軟等原因,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型發達經濟體 2024 年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
35、亞、西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由于金融條件收緊,外部需求疲軟等問題,短期增長前景也在惡化。與此同時,已處劣勢的低收入經濟體,沉重的債務負擔、高利率等使其國際收支平衡壓力和債務可持續性風險不斷增大。疲軟的全球經濟增長削弱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資金的意愿,發達國家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制定的融資承諾也并未兌現,由此造成了巨大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融資缺口。2024 年 4 月,聯合國 Sachs,J.D.,Lafortune,G.,Fuller,G.The SDGs and the UN Summit of the Fu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
36、nt Report 2024,Paris:SDSN,Dublin:Dublin University Press,2024,p.15.https:/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發布的2024 年可持續發展籌資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的發展籌資缺口估計達到 4.2 萬億美元,高于新冠疫情之前的每年 2.5 萬億美元。再加上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緩慢,可持續發展融資機制缺乏靈活性,無法有效地實現資金優化配置,從而進一步加大了可持續發展的融資缺口。2.大國競爭加劇,地區沖突頻發動蕩不安的地緣形勢引發巨大社會動蕩,將對SDG1(無貧窮)、SDG2(零饑餓)、SDG 3(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4(優
37、質教育目標)、SDG 10(減少不平等)、SDG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等目標造成威脅。2022 年以來,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地區性沖突引發的安全風險逐漸呈現外溢趨勢。環顧全球,2023 年的全球暴力沖突數量已達二戰后最高點。United Nations,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Financ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24: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at a Crossroads,New York:United Nations,Ap
38、ril 2024,p.83.https:/developmentfinance.un.org/fsdr2024圖 1-9 2015-2023 年世界經濟增長情況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17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頻發的地緣沖突,令世界陷入二戰后最混亂的安全局勢,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極大不確定性與安全威脅。一方面,地區沖突引發糧食危機、能源危機、難民危機等,造成諸多社會性問題的集中爆發。地區沖突導致糧食、能源、半導體等多種產品供應鏈中斷、價格飆升,許多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遭受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短缺。與此同時,地區沖突使得流向最不發達國家的資源受到嚴重限制,教育、醫療等社會資源的匱乏加劇了各
39、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等。同時,地區沖突下的各國社會更加容易滋生負面消極情緒,社會暴力事件、犯罪事件、恐怖主義事件的發生不利于穩定開放包容的社會建設。另一方面,多國上調軍事開支,分流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資源分配。2024 年,主要軍事大國與軍事集團軍費開支創歷史新高。以美國為例。2024年美國再次上調國防預算,以約占全球軍費 40%的 8860 億美元國防預算,超過美國之后 9 個國家總和。軍事開支的增加,使得用于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資金等資源保障減少。3.氣候風險升級,自然災害加劇氣候變化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不僅會損害 SDG 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SDG14(水下生物)SDG 15(陸地生
40、物)等環境領域目標,甚至幾乎會損害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自進入 21 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極端天氣發生頻率顯著增多,氣候因素已成為關系到人類可持續生存的關鍵變量。2024 年世界氣象組織(WMO)2023 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3 年是有氣溫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由于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現象等影響因素,2023 年的近地表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 年)的基線高出約 1.45 攝氏度。United Nations,“With Highest Number of Violent Conflicts Since Second World War,United Nat
41、ions Must Rethink Efforts to Achieve,Sustain Peace,Speakers Tell Security Council,”January 26,2023.https:/press.un.org/en/2023/sc15184.doc.htm.WMO,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3,Geneva:WMO Publishing,April 23,2024,https:/library.wmo.int/records/item/68835-state-of-the-global-climate-202318 人類 2050
42、: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環境領域,氣候變化會導致空氣污染、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增加、森林火災增加、淡水資源減少等一系列問題,嚴重破壞生態系統,損害生物多樣性,威脅到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權。經濟領域,氣候變化會對經濟活動帶來負面影響。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可能導致基礎設施損毀、農業生產受損與生產供應鏈不穩定,從而增加經濟成本和經濟壓力。相關研究預計,到 2060 年,全球氣候變化或致經濟損失達 24.7 萬億美元。社會領域,氣候變化對社會穩定和公共健康帶來一定的風險。氣候變化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健康狀況,進而引發潛在的社會不穩定、貧富分化等社會風險,增加社會治理的復雜性和成本。還有研究表明,高溫天氣下,
43、患脫水、中暑和熱衰竭及因近地面臭氧污染而患肺部疾病的概率也隨之增加。4.科技競爭惡化,脫鉤風險突出科技脫鉤不利于全球創新能力的提升,對 SDG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造成直接損害,同時科技脫鉤將引發一系列技術風險,對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新技術已成為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變量。聯合國在第72/242 號決議中,確認了快速技術變革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影響,同時強調必須通過多利益攸關方合作,幫助各國利用技術變革帶來的機遇并克服由此帶來的挑戰。然而在這場技術大變局之下,國際社會圍繞技術高點的爭奪愈加激烈,“小圈子”式的科技競爭嚴重侵蝕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萍济撱^阻礙全球
44、合作創新,不利于全球經濟發展。自美歐提出“脫鉤”“去風險”以來,全球科技創新合作受到嚴重沖擊,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分散化、本土化、區域化、陣營化使得科學技術的傳播受阻,全球創新成 Sun,Y.,Zhu,S.,Wang,D.et al.Global supply chains amplify economic costs of future extreme heat risk,Nature 627,2024,p.797804.19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本顯著上升。同時,科技脫鉤會破壞全球產業鏈,擾亂全球貿易秩序。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如果 10%20%的海外供應鏈被轉包回流,全球貿易估計將收
45、縮 13%22%??萍济撱^拉大數字鴻溝,加劇不平等現象。先進科學技術為發達國家所壟斷,發展中國家面臨“掉隊”風險。聯合國2023 年技術和創新報告指出,由于人工智能、物聯網、電動汽車等綠色技術主要由發達國家主導,這可能令發展中國家錯失綠色技術發展的良機,從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023 年 11 月,國際電信聯盟(ITU)2023 年事實與數據年度報告顯示,全球使用互聯網服務的人口比例為 67%,其中歐洲、獨聯體和美洲有約 90%人口為互聯網用戶,而非洲只有 37%的人口為互聯網用戶??萍济撱^引發科技治理缺位,放大科技風險。目前,國際技術治理體系的“小圈子”特征比較明顯,世界各國尚未在國
46、際層面形成對前沿技術治理的共識,全球技術發展的規則、制度以及技術治理體系尚不完善。當技術發展呈現“武器化”“工具化”的趨勢,技術風險無法被有效管控與治理時,其所產生的巨型公司壟斷、虛假信息傳播、個人信息盜用等一系列風險將對國家治理、社會穩定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難以想象的危害。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Report 2021 Making Digital Platforms Work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February 2021,p.23.https:/www.adb.org/s
47、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674421/asian-economic-integration-report-2021.pdf ITU,Measuring digital development Facts and Figures 2023,Geneva:ITU Publishing,2023,p.2.https:/www.itu.int/dms_pub/itu-d/opb/ind/D-IND-ICT_MDD-2023-1-PDF-E.pdf#:text=The%20number%20of%20people%20offline%20in20 人類 2050:人
48、與社會全面發展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希望各國共同努力,加快落實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自 2015 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 SDGs 目標,將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與促進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積極履行可持續發展承諾。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推動全球惠及人口最多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動全球防止貧富分化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推動全球物質精神雙富足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動全球合作共贏非戰的現
49、代化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以上五大特征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度,甚至以更加前瞻的視野與長遠的眼光實現了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超越與再發展??梢哉f,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發展智慧,提供中國發展經驗。(一)中國推動全球惠及人口最多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規?;l展的借鑒可持續發展以人權為本,目標是“要讓所有人享有人權”。這與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思想內核上高度相符,均強調人是發展的核心,要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不斷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經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二、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
50、經驗 21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協調增進全體人民的各項權利,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致力于實現最大多數人的現代化。1.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一方面,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基本生活水準。過去四十年來,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 1.9 美元的絕對貧困標準,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大約 8 億,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 75%。2020 年底,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中國提前 10 年實現 2030 年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另一方面,中國
51、居民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 1949 年的 49.7 元,上升至 2023 年的 39218 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 75.8 倍,年均實際增長 6%。居民消費水平顯著提高,2023 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 26796 元,扣除物價因素比 1956 年實際增長35.5 倍。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改善,衣食住行生活保障力度增強。糧食權得到有效保障。中國通過農村各項改革,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以占全球 6.6%的淡水資源 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 20%的人口。人民基本居住條件顯著改善。截至 2023 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16%,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超過
52、25萬個,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鐵路、公路、飛機的出行更加便利快捷。以高鐵為例,2023 年末,中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 4.5 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三分之二以上。2023 年,中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逐步下降到 29.8。2.不斷加強人權保障,促進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的普惠化中國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明確人民幸福生活 參見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中國政府網,2021 年 4 月 6 日。22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是最大的人權,堅持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顯著提升醫療普惠水平,擴大衛生資源的覆蓋范圍,保障健康權。醫療保險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國基本醫
53、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了13.34億人,醫療保險全面覆蓋全國人口。衛生資源方面,截至 2023 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到 100 多萬個,比上一年增加了 37867 個。全國衛生技術人員總數達到 1200 多萬人,比上一年增加了 83 萬人。整體來看,生命健康權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人均預期壽命從 2015 年的 76.3 歲提升到 2023 年的 78.6 歲,提前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確定的指標,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促進教育普及普惠,推動教育全階段入學率提高,保障受教育權。2023 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 91.1%,普惠性幼兒園 23.64 萬所,占全國幼兒園的比例 8
54、6.1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 95.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8%。高等教育即將跨入普及化發展階段,2023 年全國普通本??普猩?042.22 萬人,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 4763.19 萬人,毛入學率達 60.2%。(二)中國推動全球防止貧富分化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均衡化發展的借鑒包容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包容性增長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義。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的基礎上,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彌補發展短板,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1.不同產業、地域之間的發展更加平衡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持續增強。2023 年,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
55、269897.7 億元和 269324.9 億元,占全國的比重提高到 21.6%、21.5%,彰顯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強大牽引作用。城鄉公共服務條件不斷優化。截至2021年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數量分別達3215個、23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3316 個、6183 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免費開放。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優化。2016 年至 2019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 6.6%,高于全球平均增長水平。產業結構優化,產業不斷升級。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65000萬噸以上。2022年,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15.
56、5%,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超過 21 萬億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 17.36%。就業與產業的協調性提高。2015 年至 2023 年,失業水平保持低位,三次產業“倒金字塔”就業結構逐步形成。截至 2023 年,我國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分別為 16882 萬人、21520 萬人和 35639 萬人,比重分別為22.8%、29.1%和 48.1%,就業結構更加優化,服務業就業“蓄水池”作用更為凸顯。2.政府與市場的共同調節,效率和公平地統籌把握政府和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兩只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歷史經驗表明,完全市場
57、化的經濟體制會引發金融泡沫和風險,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等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等危機。機械的計劃經濟體制會導致生產積極性下降,社會運轉效率不充分等問題。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來推進共同富裕。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良性競爭,最大限度地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對于市場失靈等原因導致的財富分配不公平現象,政府有所作為、進行及時補位調整。同時,避免過度作為,損害市場的公平競爭。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這對生產和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產和分配是有機互動的關系
58、。中國堅持將生產與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統籌考慮,提出了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相協調的收入分配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24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高度重視效率與公平的問題,提出“兩個同步”和“兩個提高”,強調“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要求不斷增加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積極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縮小收入差距,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梢?,我國的三次收入分配制度從分配關系層面很好地處理了生產與效率的關系,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三)中國推動全球物質精神雙富足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穩定式發展的借鑒可
59、持續發展理念在社會領域鮮明體現為社會治理的可持續性與國家治理能力提高。中國通過一系列深層次改革,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1.續寫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厚植發展的安全根基經濟穩定能力建設: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化解過剩產能,致力于解決經濟結構中的深層次問題。2016 年以來,國資委將“處僵治困”作為工作重點,截至 2019 年末,納入“處僵治困”工作范圍的 2041 戶子企業已實現經營扭虧,近 700 戶僵困企業實現市場出清,分流安置超過 80萬名富余人員,近七成富余人員實現內部退養或轉崗。金融穩定能力建設:加強金融監管體系建設
60、和國家機構改革,規范金融市場秩序。中國通過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限制國有企業過度舉債以及控制房地產市場杠桿率,有效遏制了各種金融亂象,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例如,穩妥處置了一些與地產相關的重大金融風險案件,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處置了一批與商業銀行相關的對金融體系有較大風險外溢性的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等。網絡安全能力建設:加大對電信網絡詐騙的打擊力度。據公安部通 25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報,截至 2024 年 5 月,全國公安機關 5 年來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 194.5 萬起,全國單月立案數同比連續 8 個月下降,受騙損失金額下降近 30%
61、,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同時,依托國際執法合作機制,中國公安部先后派出多個工作組赴東南亞多個國家,有效阻止了境外電詐犯罪。文化軟實力建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核心價值觀。中國通過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廣優秀的電影、電視、戲劇、廣播劇、圖書等文藝作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圖書、電視劇、動漫等文化產業的生產大國,電影票房、銀幕數量都位居全球第一,也是全球注冊社會志愿者最多的國家,有效促進了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2.精準研判國際國內形勢,統籌把握改革節奏近十年以來,從國際角度看,中國正確判斷未來大國對抗和地區沖突走向結構化、整體
62、化和長期化,明確提出“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判斷,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將大幅逆轉。從國內角度看,明確認識到經濟形式即將步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狀態。人民生活雖然總體步入小康,但仍不富裕,中國人均 GDP 和人均收入在世界范圍內仍位于較低位置,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在深刻洞察全球性問題日益加劇的外部環境,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國內背景下,中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主旋律,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不斷把中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在國際和國內宏觀經濟普
63、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走出獨樹一幟的中國道路。3.不斷協調利益分歧,凝聚改革發展共識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推進改革往往需要平衡多種關系、協調26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多方利益、綜合多重目標,在不斷地協調、統一、融合之中才可實現在改革之中保持發展穩定。持續協調央地關系,解決央地分權的結構性矛盾。中央持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優化資源稅、增值稅征收增加地方政府財力。從 2015 年開始,中央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在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中的比例,2018 年又加大了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地方政府的財力自主性、可持續性和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增加資
64、源豐富地區的財政收入,2016 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提高資源稅收入;同時逐步優化中央和地方增值稅收入分成機制。平衡傳統和新興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順利轉型。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控制傳統產業的調整速度,防范系統性風險。比如,政府推動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方向轉型升級,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支持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共建產業合作基地和資源深加工基地,促進傳統產業的區域轉移;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支持租賃市場發展,穩定房地產市場預期。(四)中國推動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世界提供和諧式發展的借鑒可持續發展著眼于人類未來,倡導以可持續的方
65、式進行消費和生產,管理地球的自然資源。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綠色發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1.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清潔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主流能源。中國加快推進清潔低碳化進程,促使清潔能源利用率不斷提升。中國在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 27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上保持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清潔發電體系,成為推動全球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力量。2022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超過 51%。截至 2022 年底
66、,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17.5%,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 12.13 億千瓦。持續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綠色產業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2016年以來,國家層面培育了 2783 家綠色工廠、296 家綠色供應鏈企業、223家綠色工業園區,推廣近 2 萬種綠色產品,逐步構建起從基礎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的全鏈條綠色產品供給體系。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 10%以上。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 8 年位居全球第一。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動人類文明永續發展。2012 2021 年,中國累計完成造林 9.6 億畝,防沙治沙 2.78 億畝,種草改良 6 億畝,新增和修復濕地 1200 多萬畝。2021 年,中
67、國森林覆蓋率達到 24.02%,森林蓄積量達到 194.93 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 30 多年保持“雙圖 2-1 2012-2023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及占比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2023 年 1 月 19 日。28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增長”,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 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自 2000 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中約 1/4 來自中國。2.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和實踐路徑的有機結合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
68、型。中國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技術創新,采用清潔能源,實現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從而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社會的長期穩定,已逐漸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路徑。滿足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需求,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兼顧脫貧攻堅、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目標。綠色低碳發展并不是孤立的目標,而是與一系列國家戰略目標緊密相連,尤其是脫貧攻堅、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到自身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發展需求,兼顧脫貧攻堅、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等目標,展示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獨特經驗。圖 2-2 2020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情況數據來
69、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29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3.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協同發力加強生產與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中國通過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轉型,從生產端和消費端共同推進國民經濟的綠色化發展。中國加強頂層設計,推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恢復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同時,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完善綠色生產的一系列配套制度體系。中國還鼓勵形成綠色消費激勵機制,通過政策補貼和資金、技術支持等手段,提高綠色產品的競爭力。以技術創新助力綠色產業升級。綠色發展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動力??沙掷m發展目標驅動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投入,研發循環利用和資源節約的先
70、進制造技術??萍紕撔聦⑦M一步加速綠色發展的進程,為經濟轉型提供強大支撐。綠色能源、環??萍?、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領域的新興產業逐漸崛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為社會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五)中國推動全球合作共贏非戰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為世界提供和平式發展的借鑒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以應對全球性挑戰,健康的全球伙伴關系可以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中國致力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全球化合作與新型全球化體系,為全球發展與和平作出了突出貢獻。1.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積極融入全球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主要專注于“引進來”。1979 年,中國開始設立經濟特區,成為中國“引
71、進來”的重要起點。2001 年,中國正式加入WTO,承諾降低關稅、放寬市場準入,大幅增加了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此后中國不斷放寬外資準入限制,近年來推動“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增強了外商投資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入世以來,中國達到國際最高關稅30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稅率的產品占比和關稅收入占稅收收入的比例均持續呈現大幅下降趨勢。通過“引進來”,中國不僅吸收了大量資本,而且學到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實力的提升,2002 年,即中國加入 WTO 的第二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鼓
72、勵國內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投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度融入全球發展。通過“走出去”,中國企業開始探索國際市場,推動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國流動。2013 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力度顯著加大。同時,中國逐步在多個省市設立自由貿易區,成為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跳板。中國在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格局的同時,也通過改革開放更好地協調內外經濟關系。一方面,中國不斷平衡國際貿易格局,促進貿易平衡,改善國際收支狀況。2023 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占 GDP 比重為 1.4%,較 2007圖 2-3 中國達到最高關稅稅率產品占比和關稅占稅收收入比例均大幅下降數據來
73、源:世界銀行 31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 其中 2020-2022 年間中國貿易順差占比有所提升,主要是疫情期間國際社會整體供給不足導致。年 9.9%的峰值已大幅回落。另一方面,中國不斷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更好地平衡國際國內需求。消費占 GDP 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2013-2023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由 50.2%逐步提高至82.5%。2.維護世界和平,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在融入全球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堅定維護者,并從全球治理的參與者逐步成長為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的一股重要力量,“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廣受全球南方國家贊譽的全球公共
74、產品。8090 年代,中國開始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支持國際裁軍和核不擴散。1990 年,中國增加了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資金和人員貢獻,增強了與世界各國的軍事交流與合作。2010 年開始,中國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資金貢獻顯著增加,2016 年貢獻率首次超過 10%,成為聯合國常規預算和維和行動的第二大資金貢獻國,同時也是聯合國維和部隊人員的主要提供國之一。此后貢獻比例延續上升態勢,2020-21 年貢獻比例已達 15.2%。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多年間,中國先后參加了 100 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 300 多個國際公約。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APE
75、C 等重要的全球多邊機構和組織,中國從被動適應者逐步成長為積極參與者,為全球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1980年,中國先后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全球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治理機制改革,推動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獲得與其經濟地位更為匹配的發言權,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致力于建設更加公平的國際金融治理體系;在二十國集團(G20)等國際經濟治理平臺上,中國的聲音和立場越來越受到重視。32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圖 2-4 中國貨物和服務對外貿易差額占 GDP 比例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圖 2-5 中國最終消費支
76、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數據來源:商務部 33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此外,“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多層次的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已成為覆蓋面廣泛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受到南方國家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為全球發展探索出了一種更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和治理模式。根據世界銀行估計,如果充分實施,“一帶一路”交通基礎設施能夠縮短走廊沿線經濟體的運輸時間幅度最高可達 12%,從而降低貿易成本,可使沿線經濟體的貿易增加 2.8%到 9.7%,世界貿易增加 1.7%到 6.2%。綜上,中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經驗不斷踐行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狀況在波動中穩步提升,已經較穩定地處于世界中上游水平,是可持
77、續發展目標完成程度最好的發展中國家。為世界未來發展提供諸多有價值的經驗參考。圖 2-6 聯合國維和資金主要貢獻國的維和資金貢獻率數據來源:中國軍網 國防部網,聯合國維持和平網 World Bank.Belt and Road Economics: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Transport Corridors:The World Bank;2019.34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透過對中國發展經驗的分析,能夠為下一步推動全球發展重新瞄定方向與路徑。中國已設定了 2050 年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這對全球發展而言同樣也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年
78、份。在可持續發展目標 2030 年的預定年份之后,為全球發展確定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2050 新目標,即全面發展目標 2050(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Goals 2050,CDGs 2050),在當下已非常緊迫。2024 年 10 月 19 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第二屆“通州 全球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發布的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研究報告,正是基于上述考量?!叭伺c社會全面發展”萌生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翱沙掷m發展”理念由聯合國于 1987 年首次提出,并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被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能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模式”。
79、而“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囊括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性,也兼顧實現發展的廣泛性和平衡性,在滿足當代人在當下與未來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人的群體組成(如社會、國家)的需求?!翱沙掷m發展”著眼于人類未來,倡導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消費和生產,管理地球的自然資源?!叭伺c社會全面發展”倡導在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的同時,還要兼顧國家、社會之間的協調互動與平衡發展?!叭伺c社會全面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延續與拓展,不僅僅追求人作為全球發展的主體,還把由人組成的共同體形式(如社會、國家)作為全球發展的平行主體。三、2050 年世界展望 人與社會全面發展(CDGs 2050)35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換
80、句話說,“人與社會全面發展”不僅要保障人在發展中的各類權利,還需要保障社會、國家在全球體系中的基本需求。比如,中心-外圍的全球經濟體系逐漸裂變,更多的國家帶動更多的人民將以平等的姿態融入新型經濟全球化體系;全球基礎設施在各國之間實現互聯互通,以便讓更多的人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多的社會與國家資源;數字技術全面融入人們生活之中,去“公司化”/“組織化”的生產方式逐漸成為主流,進而推動全民數字時代的到來;清潔能源在各國占比超過化石能源成為主流能源,分布式能源體系使得人人得以享用清潔能源??梢?,這些“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目標既需要有所作為個體的普遍成長,還需要人作為集體的協調共存;既需要人的共同體形式
81、即社會與國家在物質與技術層面的實力提升,也需要社會與國家在制度與理念上的平等安排。這需要有更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更需要伴隨著技術發展而實現更多層面的平等與自由。無論如何,2050 年全球發展的規劃之路應當開始了。圖 3-1 全面發展目標 2050 四大設想象限圖36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一)全面發展目標 2050 的四大方向(Four directions for CDGs 2050)基于“人”和“社會”兩大維度,以“個人-集體”為縱坐標,以“技術-制度”為橫坐標,構建 2050 全面發展目標(CDGs 2050)四象限圖,提出 CDGs 2050 的四大方向(Four direc
82、tions for CDGs 2050):“集體+制度”導向的世界經濟重塑、“集體+技術”導向的全球基建互聯、“個人+技術”導向的數字技術發展以及“個人+制度”導向的清潔能源發展,旨在以更清晰、精準的統一標準為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科學演進提供前瞻性指引。1.“集體-制度”象限:世界經濟體系重塑,新型經濟全球化時代到來國際經濟舊秩序將得到有效改善,發展中國家在其中的地位將逐步提高。以現有多邊經濟組織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將得以穩固,真正的多邊主義將得以踐行,國際協調機制將更加完善。例如,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支柱的國際金融體系將通過份額改革、改善資金用途等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真正的金融救助,
83、使其擁有更多的金融發展權。更多的國際和地區經濟組織將更具獨立性。以 WTO 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通過貿易談判、政策監督、爭端解決等方面的改革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建立完善,減少不合理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維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合理權益。新型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將更具全球影響力。隨著金磚擴員、上合組織“朋友圈”不斷擴大等,這些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新型國際組織和機構將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全球南方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舞臺。在國際經濟秩序的完善之下,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脅迫行為將大幅減少,更多國家、地區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之中。全球收入不平等問題將得以有效改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鴻溝得到有效
84、彌合,發展中國家將真正探索出適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帶動全球更多民眾走向 37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現代化,享受現代化紅利。2.“集體-技術”象限:全球基建互聯互通,資源可得性大幅提高2050 年,全球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成為可能,通過共享和優化,更多人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廣泛的社會資源,逐步減少地區和階級間的資源不公,實現全球共同發展。預計到 2050 年,全球 9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將通過高速數字和物理基礎設施實現全面連接,全球高效物流網絡覆蓋率預計將達到 95%,大大縮短運輸時間?;A設施的互聯還將為解決全球性問題,特別是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提供技術支持。廣泛的數據共享與跨
85、區域協作將推動社會思辨力和合作意識的提升。先進的交通系統,如超高速鐵路、低成本電動飛行器和無人駕駛技術,將使物流與人員流動更加便捷,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和偏遠地區,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人們將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教育、文化等資源,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的普及使所有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自由平等參與社會活動,殘障人士也能通過技術充分表達個人觀點。信息基礎設施的升級將進一步加速全球經濟發展。5G/6G 網絡及衛星互聯網的普及,將使全球任何角落都能接入高速互聯網,降低信息傳播成本,并為偏遠地區的人們提供平等參與全球經濟的機會。高信息流支持下的實時翻譯技術將消除語言障礙,推動全球溝通更加順暢、深
86、入。此外,全球基礎設施的互聯將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挑戰。先進的監測技術和數據共享將為科學家和決策者提供精確的生態信息,助力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3.“個人-技術”象限:數字技術全面普及,去中心生產效益倍增2050 年,數字技術將全面融入人類日常生活。預計到 2050 年,全球數字經濟占世界 GDP 的比例有望突破 50%,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的年復合38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增長率截至 2030 年有望突破 30%,截至 2050 年穩定在 10%以上。去“公司化”或去“組織化”的生產模式逐漸主導經濟,生產和服務將變得更加分散而個性化,個人可以在數字經濟中自由扮演生產者和消
87、費者的角色,人的思想在“去中心”的信息平臺下得以掙脫束縛、實現升華。作為生產者,自動化、區塊鏈和智能合約的廣泛應用將推動去中心化的生產和合作模式。個體勞動者和小型團隊可以通過數字平臺直接與全球市場連接,打破對傳統跨國企業和中介的依賴。這種模式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增強了創造力與自主性,讓小規模創新者也能進入全球市場,與消費者直接互動。作為消費者,數字技術的普及將打破地理限制,使每個人都能平等參與數字經濟。無論是教育、醫療、金融還是娛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將讓人們通過數字平臺獲取信息、資源和市場機會,縮小社會差距,推動全球范圍內的平等互動與合作。數字技術賦予人們多重身份,既是
88、消費者也是生產者。這一多樣性使個體能更輕松地獲取生產要素,尤其在定制化產品和服務方面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高度智能化的系統將為人類創意提供技術支持,并利用大數據預測產品在實際使用中的表現,幫助優化設計和改進,從而提高創新效率。4.“個人-制度”象限:清潔能源成為主流,分布式能源體系建立2050 年,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將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世界能源體系的主流能源,全球 90%以上的能源消耗將來自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體系基本構建,全過程潔凈環保成為共識,基于綠色環保理念的物質生產、文化活動和政策規劃將直接作用于每一個體的全生命周期。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廣泛應用將大幅降低能源成本,氫能、地熱
89、能等新興清潔能源的利用也將更加普遍。分布式能源體系將取代集中式化石燃料電廠,家庭和社區將成為能源生產者,利用太陽能板和小型風力發電機滿足自身需求,甚至將多余能源回饋到智能電網。這一模式不僅 39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降低了能源成本,還提升了能源使用的靈活性,尤其對偏遠地區和貧困人口有重要意義。清潔能源的普及將大幅減少碳排放,助力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并改善生活質量。清潔能源汽車、電動公共交通和綠色建筑技術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核心,推動社會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前進,減少能源爭端和地緣摩擦。通過分布式能源網絡,全球能源分配將更加公平,尤其在資源匱乏地區。擺脫能源束縛將促使人類社會遠離能源戰爭
90、,減少氣候異?,F象,并帶來長期的地緣政治穩定。同時,能源轉型將激發人類探索宇宙空間,尋找新型能源的渴望,從而推動全球合作,聯合國將發揮協調各方利益的關鍵作用,確保清潔能源和綠色技術惠及全人類,實現真正的全鏈條“清潔化”。(二)全面發展目標 2050 的四大紅線(Four red lines for CDGs 2050)1.堅決防止大規模世界戰爭當前世界秩序正處于新舊更替的過渡期,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復雜多變,部分地區沖突頻發,全球安全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例如,戰略誤判和沖突升級的風險。各國在外交、軍事領域的戰略誤判,以及經濟利益摩擦的加劇,可能導致局部沖突升級為大規模軍事對抗,甚至引發新一輪“世界
91、大戰”;新興軍事技術和核武器發展帶來的風險。無人作戰系統的發展可能降低戰爭決策的門檻,核武器擴散與能力提升進一步增加了大規模戰爭爆發的風險。大規模戰爭一旦爆發,人類社會將面臨嚴重倒退,2050 全面發展目標也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堅決防止爆發大規模世界戰爭。為此,我們提出2050 止戰倡議,旨在推動各國在 2050 年之前達成停止戰爭、實現全球和平的承諾。它代表了一種期望:到 2050 年,世界各國能夠通過外40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交手段和國際合作和平解決沖突,消除戰爭威脅。倡議包括以下核心內容:國際裁軍:推動各國逐步減少核武器、常規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儲備,確保全球范圍內的
92、裁軍進展。全球合作與安全:通過加強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作用,促進全球合作,堅持和平外交,倡導多邊主義,深化國際協作,共同構建公平、公正、包容的國際安全治理體系。沖突預警與爭端解決機制:推動國際沖突預警與爭端解決機制改革,建立更強大和有效的國際仲裁和調解機制,確保爭端在初期通過外交、調解和仲裁等方式得到快速解決,避免沖突升級為軍事行動。2050 止戰倡議的實現需要世界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企業和民眾的共同努力和承諾。倡議雖然看似理想主義,但通過全球共識和長期的外交努力,一定能夠促成一個更加和平的未來。2.防范全球性經濟危機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
93、和不均衡性進一步加劇。受全球供應鏈不穩定、能源和糧食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金融市場波動頻繁。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局部經濟波動更容易蔓延為全球性經濟危機,對全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全球供應鏈不穩定風險。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加劇、極端氣候災害頻發,導致糧食、能源等重要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可能引發生產成本上升和通貨膨脹加劇,進而增加經濟危機爆發的風險。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放緩。當前全球通脹水平居高不下,而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發達經濟體頻繁調整貨幣政策,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疫情期間的量化寬松政策推高了全球債務水平,全球債務風險日益嚴重,進一步加劇了經濟危機的潛在威脅
94、。金融市場波動和資產泡沫風險。全球金融市場面臨資產價格波動和債務壓力加大的雙重挑戰,資產泡沫風險不斷加劇,資本市場存在震蕩隱患,嚴重威脅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性。41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全球性經濟危機嚴重威脅 CDGs 2050 的實現。為有效防范經濟波動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應加強各國間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合作應對全球通脹壓力,穩定金融市場。應進一步健全金融市場監管體系,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測,避免短期大規模資本流動對金融市場造成沖擊。應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系,提升全球供應鏈的韌性,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環境的穩定,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3.警惕技術發展失控危機隨著人工
95、智能、云計算、生物工程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生產效率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然而,技術發展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技術失控可能對社會倫理道德體系造成沖擊,威脅社會穩定與安全。倫理和道德挑戰。技術可能加劇社會偏見與歧視,尤其是在使用帶有偏見的數據或算法時,這將進一步擴大決策結果中的不公現象。同時,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可能削弱人類主體意識和判斷能力,人機情感交互的發展也可能導致人際關系疏遠,影響社會道德和倫理秩序。隱私與數據安全風險。人工智能技術依賴于海量數據的收集和應用,若管理不當,個人隱私信息可能面臨泄露與濫用的風險。此外,若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遭受網絡攻擊,國防安全、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將面臨
96、嚴峻挑戰。人工智能失控風險。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預測,技術奇點可能在 21 世紀中期出現,大約在 2045 年。技術奇點可能導致人類失去對未來的掌控,產生前所未有的變革。雖然目前人工智能失控危機更多屬于未來假設,但對該問題的深度研究與預警已經逐漸成為科技和政策界的共識。為防范技術發展帶來的潛在危機,需加快制定全球層面的技術倫理標準和監管框架,強化對新興技術的監管力度。同時,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 技術奇點假設某種形式的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一旦出現,就會進行快速、自我改進。這種自我增強過程會使得 AI 不斷超越人類的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從而導致人類失去對未來的掌控,產生
97、前所未有的變革。庫茲韋爾是現代技術奇點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在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技術奇點的概念。42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法律法規,確保在數據收集、存儲和使用的各個環節中,透明度和合法性得到充分保障,切實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利益。全球應攜手合作應對 AI失控的潛在風險,制定國際標準和協議,特別是確保 AI 系統的開發過程透明,并保持人類對 AI 系統的監督和控制權。4.避免人為性極端氣候災難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各國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是 21 世紀最大的外部性問題。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排放、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等人類活動
98、持續加劇氣候變暖的速度和程度,并進而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生物多樣性喪失、海平面上升、旱澇災害等次生問題,嚴重影響 CDGs 2050目標的實現。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降低了經濟發展的活力,提升了應對氣候損失的綜合成本。截至 2020 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比 19 世紀末(工業革命前)升高了近 1.1 攝氏度,工業生產活動加速了全球氣候變化,嚴重威脅國際社會的安全以及全球經濟的穩定增長。例如,氣候變暖加劇經濟損失風險。全球氣溫在短時間內持續升高造成農作物減產、戶外勞動時間降低、沿海地區移民等嚴重的經濟損失;極端天氣威脅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因人為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還造成臺風、洪水、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事
99、件的發生頻率顯著增加,對災害預警系統、防災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帶來更嚴峻的考驗,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長遠挑戰。生物多樣性破壞影響生態環境安全。過度砍伐、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導致森林覆蓋率下降,引發水土流失、水源枯竭、荒漠化加劇等問題,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并進一步加劇發生氣候災害的頻率,導致資源短缺、糧食危機,嚴重影響社會生產和民生福祉。人為性極端氣候災難是當今全球面臨的一個緊迫挑戰,也是 CDGs 2050 必須避免的紅線。為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氣候災害,各國應積極推進綠色轉型,引導金融市場支持綠色產業投融資,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推進碳排放權與污染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深化全球零碳與負碳技術創
100、新合作,切實推動全球氣候協同治理。43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課題組名單組 長張東剛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林尚立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副組長鄭水泉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新業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課題組顧問郭慶旺 國家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楊光斌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趙 忠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陶文昭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錫軍 中國人民大學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王晉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翟東升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錢宗鑫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
101、金融學院副院長丁一凡 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課題組協調人王 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44 人類 2050:人與社會全面發展課題執筆人王 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申宇婧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蔡彤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張 當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陸利平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周康林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馮俊新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鮑 同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李珊珊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錦濤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奇聰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龍 臣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韓家修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課題組研討人(以姓氏拼音排序)陳偉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干天琪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劉 旭 中國人民大學歐亞研究院研究員劉麗娜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潘冬陽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講師齊 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肖超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張云瀚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