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 自然與商業 由世界經濟論壇和AlphaBeta公司聯袂呈現 之未來 世界經濟論壇 地址:91-93 route de la Capite CH-1223 Cologny/Geneva Switzerland (瑞士日內瓦) 電話: +41 (0)22 869 1212 傳真:+41 (0)22 786 2744 電郵:contactweforum.org 網址:www.weforum.org 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版權所有 嚴禁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包括復印和刻錄) 或通過任何信息存儲和檢索系統復制或傳播 本出版物的任何內容。 3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2、 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 Future of Nature and Business)報告由世界經濟論壇和AlphaBeta公司() 聯合發布,也是“新自然經濟”項目系列報告的第二篇。第一篇報告自然風險上升(Nature Risk Rising)已于2020年 1月發布。 關于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新自然經濟”項目系列報告依據“自然行動議程”(Nature Action Agenda)編制。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 締約方大會(2020年10月,中國昆明)的籌備階段,“自然行動議程”平臺支持相關方集思廣益,共同行動,并推進 “商 業自然聯盟”(Business for Nature) “新
3、自然經濟”項目系列報告旨在加強議程的事實依據,聚焦行動的商業和經濟意義。 系列報告共有三份,重點聚焦下列內容: 1.論述自然損失為何會給商業和經濟帶來重大風險,具體包括: 1. 自然危機的普遍性和緊迫性 2. 如果放任不管,自然危機將對社會產生哪些潛在后果 3. 企業需要將自然風險納入企業風險管理范圍 2.提供必要洞見,助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路線圖,消除導致自然損失的最重要因素,打造自然受益型未來,具體包括: 1 商業給自然帶來的最為緊迫的威脅。要消除此類威脅,企業和其他經濟角色迫切需要采取單獨和聯合行動 2 應對自然危機的關鍵社會經濟轉型,以及商界聯合行動所能產生的潛在經濟收益 3 能夠推動大規
4、模變革的切實可行、連貫一致的支持機制自然危機的普遍性和緊迫性 3.發掘市場和投資機會,利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應對環境和人道主義挑戰: 1 研究能夠維護生物多樣性、緩解氣候變化、抵御氣候風險和推進海洋議程的解決方案 2 評估相關方案對發展經濟和建設自然的潛力 3 確定最有利于企業融資的領域和方法 關于世界經濟論壇 世界經濟論壇是推動公私合作的國際組織,致力于改善世界狀況。論壇匯聚政界、商界等社會各界重要領袖,共同制 定全球、區域和行業議程。 4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序言 D ominic N ath Waughray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 董事 Akanksha Khatri
5、 世界經濟論壇 “自然行動議 程“總監 Kailash 過去七十年世界經濟的加速發展帶來了生產力水平 和人類福祉的空前提高。世界人口從1950年的25億 增加到了目前的近80億。與此同時,人類的平均富 裕程度提高了4 . 4 倍,人均預期壽命延長了2 5 歲。 1 9 9 0 年以來,每天生活費在1 . 2 5 美元以下的人口數 量減少了一半,全球約有7 億人加入了不斷壯大的 中產階級。 然而,這樣的加速發展也產生了高額的成本,給自 然系統帶來了深遠影響,其中就包括全球物種喪失 和關鍵生態系統的不斷退化。2 0 2 0 年1 月發布的本 系列報告的第一篇報告自然風險上升已經對人 類經濟系統和福
6、利受到的影響和風險進行了描述。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世界經濟的加速發展戛然而 止,導致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和各行各業停止運轉。 這種動物源性新型病毒可能由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 壞所引發,終于釀成一場全球大流行病。截至2020 年6 月,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已經投入近9 萬億美 元,試圖阻止疫情給人類和經濟帶來的最為直接的 影響。即使如此,2 0 2 0 年全球經濟預計將萎縮 3 %,影響數百萬人的工作和生計。自然相關的各 類風險已經引發了一場大減速,并有可能帶來一場 結構性經濟危機。致命動物源性病毒的傳播是一項 已知的風險,且無快速的治療方法,環境科學家早 已警告過這一點。他們還警告我們,自然危機不斷
7、 逼近,人類活動千萬不能回到“一切照舊”的狀態。 自然損失會帶來一系列新的風險,包括更加致命的 大流行病。如果我們繼續忽視這一現實,很可能在 渾然不覺之間迎來一場災難。 在遵循以往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改變人類面臨的風 險狀況,這實在難以想象。我們需要人類與自然和 諧共生的全新未來,這樣才能加快實現世界經濟和 人類社會所需的“偉大復興”。自然與商業之未 來報告從務實的角度提出了實現這一嶄新未來所 需采取的措施,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行業行動框 架,來領導這場轉型進程,實現自然受益型經濟。 這樣的發展路徑能夠實現自然、人類和商業的共 贏。目前,三大社會經濟系統導致了近8 0 %的自然 損失問題,而報告提
8、出的發展路徑能夠推動這三大 系統轉型,預計釋放10萬億美元的商業機會。 但是,尋求實現“世界的復興”就需認識到我們所 處的全新環境。這一發展路徑若想取得成功,就必 須展示其如何聚焦包容性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并改 善人們生活,從而贏得社會公眾和政府的信任和支 持。對于決策者而言,通過這一路徑實現的最大收 獲是,它能夠到2 0 3 0 年創造3 . 9 5 億個工作機會,同 時能夠推動全球經濟轉向自然受益型發展模式。 實現這樣的發展路徑絕非易事,但失敗的后果會更 加痛苦。我們必須堅定地致力于這一路徑,并愿意 攜手同行。作為推動公私合作的國際組織,世界經 濟論壇承諾推動“世界的復興”行動議程,支持公
9、共部門、私營部門和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者重塑其 和自然的關系,在創造商業價值和就業機會的同 時,共同打造自然受益型的人類未來。 5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引言 Carlos Alvarado Quesada 哥斯達黎加總統 Inger Andersen 聯合國環境署執 行主任 Alan Jope 聯合利華首席 執行官 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社會和人道主義危機遠甚 于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雖然目前充滿了 不確定性,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預測2020年 全球經濟萎縮3%。面對本次危機沖擊,最受影響 的莫過于世界各地的貧困人口、非正式勞動力和 邊緣群體。隨著世界各國政府
10、不斷推出經濟刺激 計劃并重新配置財政資源,來應對這場前所未有 的危機,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也是重塑人類與 自然關系的大好機會。 本次疫情提醒我們,人類和全球的福祉相互交 織。在開展所有工作和實施經濟刺激計劃的過程 中,我們必須將自然置于核心地位,以促進生物 多樣性保護,將自然修復目標納入我們的商業和 財政決策。 作為自然領軍者社區的聯合主席以及自然和人類 高目標聯盟的成員,我非常歡迎本報告提出的清 晰的轉型路徑。 多邊和多方利益相關者合作對于實現本報告識別 的各項機遇至關重要,能夠助力三大經濟社會系 統實現下述目標:在2030年之前創造10萬億美元 的全球GDP和3.95億個工作機會。 當今各
11、界領袖必須勇擔道德責任,立即采取務實 舉措,果斷制定各項決策,來保護、修復和可持 續地管理我們唯一的地球,守護子孫后代的福 祉。 人類在地球上留下的足跡已經對自然世界產生了 巨大影響。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已經極大 損害了生態系統的健康、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的風 險抵御力。 自然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災 難性影響,世界各國尋求重建美好未來,但任何 一方都無法獨立應對未來挑戰,只有全球共擔責 任、共同行動,才能打造更加健康的星球。 我們已經進入歷史性的行動十年,旨在2030年之 前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在此過程 中,企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憑借技術、創新和 資源優勢,企業能夠
12、推動必要轉型,加大投資力 度,保護自然和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合作伙伴的工作已經表 明,在2030年之前恢復土地并遏制土地退化趨勢 能夠產生成本效益,有助于緩解貧困和不平等狀 況。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一直積極實施 世界所需的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為此,我 們需要號召他們繼續行動,并為他們賦能。 各國采取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也表明,我們完全 能夠接納科學,改變行為并共同采取全球行動。 我們必須獲取這些技能,支持企業調整經營方 式,推動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聯合國環境 規劃署和眾多合作伙伴共同領導的“聯合國生態系 統恢復十年倡議”可以提供助力。此時此刻,我們 應當共
13、同行動,守護自然。 全球經濟和地球生態的健康密不可分。人類的生 產、制造、消費乃至管理廢棄物的方式讓自然系 統不堪重負。新冠疫情凸顯了提高全球供應鏈、 糧食系統和醫療服務系統韌性的必要性。我們尚 不清楚本次疫情將如何繼續影響世界,但我們必 須意識到我們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加快將自然置 于所有決策的首要地位。 本報告指出,80%的生物多樣性喪失要歸因于三 大社會經濟部門: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統; 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系統;以及能源和開采系 統。毫無疑問,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離不開 自然,因此我們必須確定和減緩企業經營帶來的 自然損失風險。地球如果一片死寂,那么就毫無 就業和繁榮而言! 有鑒于此,
14、聯合利華上個月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 勃的新計劃和行動方案,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和 保護自然,包括到2039年實現所有產品(一直到 銷售環節)的凈零排放,并設立了一個10億歐元 的氣候和自然基金,旨在推動各品牌果斷采取有 意義的行動。氣候危機、自然損失和缺水危機等 問題相互聯系,我們必須同時應對所有這些問 題,積極打造去碳化的、自然受益型世界。 作為自然領軍者社區的聯席主席和“商業造福自 然”倡議的支持者,我歡迎這份報告的發布,并期 待著能攜手業內外同行,共同推動自然行動議 程。 6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建立自然受益型糧食、 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統 28 自然呼喚人類的行動 17 執行摘要
15、 7 打造自然受益型基礎設 施和建成環境系統 54 構建自然受益型能源 和開采系統 73 切實把握機會,積極 開展行動,發展自然 受益型經濟 92 章節 I II III IV V 1 生態系統修復和避免擴大土地和海洋的利用范圍 31 2 生產性和再生性農業 33 3 健康、多產的海洋 35 4 可持續的森林管理 36 5 與地球和諧共生的消費方式 38 6 透明、可持續的供應鏈 40 目錄 1 建成環境的緊湊化57 2 自然受益型建成環境設計 59 3 與地球和諧共生的城市公用設施 60 4 自然即基礎設施 62 5 自然受益型交通基礎設施 63 1 可循環的資源節約型生產模式 76 2 自
16、然受益型金屬和礦物開采 78 3 可持續的材料供應鏈 80 4 自然受益型能源轉型 81 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統 22 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系統 23 能源和開采系統 24 執行摘要 7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執行摘要 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人類活動導致 近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風險。地球系統科學家 警告稱,亞馬遜熱帶雨林、世界各地的珊瑚礁 和北方森林正在快速逼近不可逆轉的轉折點, 這將對人類的經濟、社會和生活產生深遠影 響。在環境遭受損失的同時,商業和人類社會 同樣會面臨嚴重后果。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新自 然經濟”項目系列報告的第一篇報告自然 風險上升,44萬億美元的
17、經濟價值(占全球 GDP總值的一半以上)依賴自然及其服務,因 而面臨自然損失的潛在風險。世界經濟論 壇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2020 Global Risks Report)也將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列 入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五大威脅之一。 采取行動的窗口正以驚人的速度關閉,而無所 作為的代價在不斷攀升。在本報告撰寫之際,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剝奪了 數十萬人的生命,嚴重影響了數十億人的生 活。毫無疑問,應對這一人道主義和公共衛生 危機是當務之急。但與此同時,危機對人們生 活的影響已經給自然帶來了額外的負擔。多國 政府將資金抽離自然保護活動,導致公園和自 然保護區的收入
18、不斷減少;而農村貧困人口的 日益增多以及來自城市地區的逆向移民正給野 生生物和生態系統帶來更大壓力。隨著世界各 國關注的焦點從衛生危機轉向經濟重建和復 蘇,人類對地球生態健康的關注將退居次要地 位。 這將是個錯誤。新冠疫情以觸目驚心的方式提 醒我們,無視生物物理風險將給整個世界的衛 生和經濟帶來災難性影響。在推動社會經濟復 蘇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能消除日益逼近的地 球生態危機,解決氣候變化和自然損失問題, 那么我們將永遠失去一個關鍵的機遇窗口,來 避免生態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最壞影響。如何才 能有效部署后疫情時代的一攬子刺激計劃?圍 繞這一問題的相關決策將影響未來數十年的社 會經濟發展,而其中一個
19、迫在眉睫的任務就是 要“重建美好未來”,并且擺脫危險的、不可持 續的傳統發展模式。有充分證據表明,采取綠 色的經濟刺激措施能夠協調全球經濟和地球生 態邊界,更加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和創造就 業,打造更有韌性的社會。 8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執行摘要 世界經濟論壇“新自然經濟”項目系列報告重點關注自 然損失對于商業的重大潛在后果,論述什么樣的轉型 有助于實現自然受益型經濟,闡明企業如何參與應對 危機,為把握新的機遇鋪平道路。此時此刻,我們更 加迫切地需要來自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的領導力。有 鑒于此,本報告將為企業界提供務實議程,幫助他們 制定切實可行的路線圖,消除導致自然損失的
20、各項主 要因素,打造自然受益型未來。要想成功應對這項挑 戰,就必須洞悉導致自然損失的各項動因,解決好其 背后的間接問題,比如全球貿易、生產和消費模式、 治理機制,以及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而僅 憑企業的力量很難做到這些。但是,雖然持續的變革 離不開連貫一致、切實可行的監管和政策機制,也離 不開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但是企業界的領導力無疑有 助于塑造議程,推動實現潛在的政治目標。 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但不足以遏制 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保護自然 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但尚不足以消除自然危 機還需要對三大社會經濟系統進行根本性變 革: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統;基礎設施和建 成環境系統;以及能源和開采
21、系統。 80%的瀕危物種和近危物種面臨這三大系統的威 脅商業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最大壓力主要來 自這三大系統;而發揮領導作用,共同打造自然 受益型發展路徑的機會也主要在于這三大系統。 15項每年蘊含系統轉型價值高達10萬億美元的商 機, 并有望在2030年之前創造3.95億個工作機會 這些系統轉型將為實現人和自然均受益型發展模式 奠定基礎,能夠應對未來沖擊。 要充分釋放這些商業機會,企業可以采取務實行 動,攜手政府和社會組織,共同塑造議程、推進 相關轉型和加快政策變革。 為了實現大規模轉型,包括部署對于實現80%商業 價值十分重要的技術創新,就必須在2030年之前每 年投入2.7萬億美元。 研究
22、成果一覽 按照舊模式發展,我們將失去未來自然和氣 候正在迎來不可逆轉的拐點;一半以上的全球 GDP(44萬億美元)面臨自然損失帶來的潛在威 脅。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 (IPBES)發布的全球評估報告重點指出了導致生物 多樣性喪失的五大驅動因素:土地和海洋用途的變 化;對生物的過度利用;氣候變化;污染;以及外來 入侵物種。目前,11%-16%的生物多樣性喪失要歸結 于氣候變化,且這一比例還會繼續升高,最終有可能 誘發生物類群尺度上生態系統不可逆的破壞。因此從 長遠來看,實現經濟的“去碳化”對于遏制自然損失非 常重要。雖然經濟去碳化是一項重要且艱巨的任務, 但如果不能同時采
23、取措施,來消除導致自然損失的其 他直接因素,恐怕也不足以實現預期目標。在此方 面,企業通過業務經營和供應鏈運作,對自然產生直 接影響。不管是改變土地和海洋用途,還是過度利用 生物,或是導致污染狀況,企業活動都能給自然造成 長期有害的后果。由此可見,我們亟需消除這些導致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因素,來遏制自然損失的趨勢,而 這也正是本報告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 9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執行摘要 圖E1 三大社會經濟系統產生的威脅疊加,危及約的瀕?;蚪N锓N 受影響的瀕危 近危物種數量1 1. 與等人()采用的方法一致,即“致命威脅”分析;“瀕?!蔽锓N包括極危、瀕危、易危和低風險(依賴保育)
24、。 受威脅影響的物種存在重疊,因此個別威脅的百分比之和將超過。 資料來源: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AlphaBeta研究 的瀕危 近危物種 總體而言,三大社會經濟 系統與氣候變化影響 79% 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 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 能源和開采 大威脅 物種 大威脅 物種 2大威脅 物種 圖 E2 到2030年,三大社會經濟系統的十五項轉型創造價值超過萬億美元的商機和億個就業崗位 到2030年,轉型 可創造的商業機 會 到2030年,轉型 可創造的就業崗 位 糧食、土地和海 洋利用 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能源和開采 1. 根據各領域的估算節約價值或預計市場規模計算;圖中數據表示相比“一切
25、照舊”情形的收入機會;數值范圍已盡可能參考多個來源的分析;所有數 字均四舍五入,以50億美元為單位。 來源:文獻綜述、市場調查、專家訪談、AlphaBeta研究 3,565 191 3,015 11787 3,530 總計 10,110 395 單位:10億美元1 單位:百萬 到2030年,三大社會經濟系統的十五項轉型每年可創造價格超過10.1萬億美園的商機和3.95億個就業 崗位 10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執行摘要 要成功應對自然危機,三大關鍵社會經濟 系統就必須實現向自然受益型模式的重大 轉變: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統;基礎 設施和建成環境系統;以及能源和開采系 統。
26、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 的分類對分布廣泛的生物多樣性威脅進行分析之 后發現,生物多樣性面臨的15項非氣候導致的威 脅亟需企業采取措施,這主要依據三大標準: 1)該項威脅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性;2)企 業對造成這項威脅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應對這項威 脅方面所具備的潛力;3)該項威脅顛覆商業活 動的可能性。這15項威脅均與以下三大社會經濟 系統相關: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統;基礎 設施和建成環境系統;以及能源和開采系統。這 些威脅危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 錄中80%的瀕危和近危物種(圖E1)。 案例 E1 量化商業新機遇 本報告中提供的商業機會數字和相關的就業投資數字都是
27、對2030年 重大機會(價值不低于150億美元)所節省的年度資源或者創造的 年度收入的估測。這些數字均以2019年的美元現值來呈現,并四舍 五入到了最接近的50億美元。就業數字是基于區域勞動生產率,而 投資預測是基于每個具體機會的案例研究。 這些預測體現了和傳統商業模式情境相比,自然受益型情境下各項 商業機會規模的增加情況。這些數字并非為了預測自然所能提供的 全部價值,而是關注收入或盈利模式的變化。因此,只有在成為收 入來源的情況下,碳封存才會被算入相關機會。為了反映新冠疫情 的影響,我們調整了消費者需求預測,同時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 測的新冠疫情對2020年和2021年GDP增長的影響也考慮
28、在內。1 1.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和2021年的世界經濟將分別增 長3.3%和3%。而如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調整了相關預測,認為世界經濟將在 2020年下降3%,到2021年將增長5.8%。未來兩年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速僅相當于此前預 測數字的41%。這一調整考慮到了未來兩年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比如對有機食品和生 態旅游的需求),并且假設了疫情之前預測的增長率會恢復。十四個機會(大多數出 現在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統內)受到了這些調整的影響,將在“研究方法注釋”部 分進行深入討論。了解詳細信息,請參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20年4月發布的世 界經濟展望:大封鎖:
29、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0/04/14/weo-april-2020 目前,這三大系統貢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產 值,并提供了高達三分之二的就業機會。推動這 些系統向自然受益型模式轉變很有必要,不僅有 利于規避自然損失所帶來的日益上升的風險,也 有利于滿足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于企業日 益嚴格的要求,即企業必須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 用。但是,自然受益型發展模式也能產生巨大的 經濟效益。 為了應對新冠疫情之后社會經濟面臨的深層次危 機,我們必須調整生活、生產和消費方式,發展 具有韌性的、碳中和型的和自然受益型經濟,并 在2
30、030年之前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為 此,我們必須使民眾福祉擺脫對資源的消耗,減 少資源消耗量,盡可能地保護生態系統,同時還 要更加有效地共享我們使用的土地和海洋資源, 減少資源開采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 在提出這些關鍵轉型的同時,報告還明確了有助 于打造自然受益型商業模式的多個新機會(案例 E1):有些商業模式屬于科技創新類,目前處于 積極探索的階段,并吸引了私人資本投資,相關 技術包括替代性蛋白質和能夠減少糧食浪費的技 術;而另一些商業模式土地復墾和可持續漁 業等則剛剛興起,影響力投資者、社會企業 和混合資本正在積極推動之中;還有許多基于自 然的解決方案也引起了大型企業的濃厚興趣,但
31、還需要獲得監管和政策支持才能規?;l展???體來看,本報告中明確的這些機會有望在2030年 之前創造10.1萬億美元的商業價值和3.95億個 機會 (圖E2) , 相當于從現在到2030年期間, 貢獻五分之一的全球新增工作崗位。與傳統商業 模式下的工作崗位相比,這些工作機會可能更有 韌性,具有提高生活水平的潛力。 每年 工作 得益于糧食和土地利用聯盟、商業和可持續發展 委員會、EAT-Lancet人類和地球健康飲食委員會 和國際資源委員會等國際行動倡議開展的廣泛工 作,經過多個國際組織、專家學者和智庫長期不 懈的努力,在政界、商界、學術界和社會組織代 表的共同分析和咨詢的基礎上,本報告提出了涉
32、 及這三大社會經濟系統的15項關鍵轉型,認為這 些轉型構成了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行動、積極探 索自然受益型發展模式的藍圖。 11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執行摘要 建立自然受益型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 系統 全球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統,包括其全部的 供應鏈在內,創造了10萬億美元的GDP(約占全 球GDP的12%)和全球40%的就業機會。該系統提 供了人類日常生活所需的糧食和衣服,尤其影響 著低收入國家數百萬人的生計。如果當前的生產 和消費模式維持不變,那么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 增加以及日益壯大的消費階層對糧食和衣服的人 均需求不斷提高,這一系統的產出必須實現大幅 提升。然而,這
33、一系統已經對地球邊界產生了巨 大壓力,其帶來的威脅影響著72%的瀕危物種和 近危物種。因此,系統面臨的壓力日益上升,受 到的監督愈發嚴格,也日益遭受氣候變化帶來的 風險,并且已經在糧食安全、營養和健康等領域 造成了不平等的狀況:糧食、海洋和土地利用系 統的隱性成本預計達到了12萬億美元,超出了其 對全球GDP的貢獻。面對這種情況,人們日益要 求徹底改革糧食生產流程,將糧食丟失和浪費減 半,并大幅調整飲食習慣。新冠疫情的爆發更是 凸顯了許多這些問題的迫切性,揭示了當前糧食 供應鏈和農業模式中根深蒂固的環境、經濟和社 會問題。 六個相互補充的社會經濟轉型可以共同發揮作 用,推動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
34、系統向可持續 的自然受益型模式轉變。這六大轉型帶來的商 業機會有望在2030年之前每年創造大約3.6萬億 美元的經濟價值或者節省相關成本,同時創造 1.91億個新的工作機會。 首先,農業、漁業和牧業不斷擴大的生態足跡 是不可持續的。人類社會應當快速改革第一產 業,恢復生態系統并避免增加對土地和海洋的 利用。為了實現這一轉型,首要步驟便是穩定 和減少農業和漁業的生態足跡,同時恢復退化 的生態系統,使其回歸自然。在這一過程中, 商界行動非常重要比如,在大宗商品供應 鏈中實行無毀林的政策;推動生產企業采取高 碳儲量和高保護價值策略;或是采用基于自然 的解決方案,遵循科學規律,實現減排目標。 此外,成
35、功轉型還需要政策和法規的支持。政 策法規在空間規劃方面特別有效,能夠識別和 保護關鍵生態系統,并確保財政獎勵和補貼措 施能夠激勵生態的恢復,而不是鼓勵生態系統 的轉化。 第二,如果能徹底轉向生產性和再生性農業, 糧食和土地利用系統有望大大受益。改變糧食 和非糧食作物的農業區域布局和耕種實踐,綜 合采用傳統的農業技術、先進的精準科技以及 基于生物投入的方法,有助于在提高產量的同 時,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土壤質量、改善水 資源管理和增強生態系統服務。這一轉變要求 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實施科學的農業解決方案, 包括重新調整農業補貼政策,同時在提高產量 和增加生物多樣性之間實現平衡。 第四,鑒于森林采伐作
36、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巨大 影響,對森林資源進行可持續管理至關重要。 減少采伐的影響、改善森林收獲規劃和精準林 業等技術能讓森林得以繁盛,同時滿足世界對 森林資源的需求。但是,要想成功轉型,就必 須找到公平公正的解決方案,解決好原住民和 當地社區的土地權屬問題。實踐證明,原住民 和當地社區是森林的最佳管理者。 上述四項轉型需要在全球人口快速增加的背景 下完成,而不斷增加的人口需要消耗更多資源 提供糧食。根據當前的消費趨勢,到2050年, 全球糧食產量需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增加 50%-98%。而糧食產量的提高會危及糧食、土 地和海洋利用系統的目標,即節省自然資源、 與自然和諧共處。為了克服這一挑
37、戰,第五個 轉型就是要塑造與地球和諧共生的消費方式。 為此,人類就必須擺脫對高資源消耗型食品的 過度消費,這種消費也同時具有改善健康狀況 的巨大潛力,也要摒棄浪費極其嚴重的快速消 費方式。在推動這一轉型的過程中,還要消除 系統中存在的嚴重浪費問題,尤其是富裕消費 者的浪費問題。 12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執行摘要 打造自然受益型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系統 有關基礎設施建設的決策,包括為了推動新冠疫情 后經濟復蘇而采取的激勵措施,將會產生長遠影 響,并在構建未來社會、打造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 發揮重要作用。在打造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系統的 過程中,有五大社會經濟轉型相輔相成,有望實
38、現 可持續的、自然受益型發展模式。如果同時推動這 五大轉型,那么相關的商業機會有望在2030年之前 創造3萬多億美元的經濟價值,或者節省相關成本, 并每年創造1.17億個工作崗位。 第一,緊湊型建成環境對于控制城市和人類居住 區的擴張非常必要。為了打造緊湊型建成環境, 我們必須保護關鍵生態系統,避免將其轉換為人 類居住區,同時在現有城市和新興城市倡導緊湊 型發展模式。這一轉型的成功離不開政策創新, 比如科學的空間和土地利用總規劃以及公共交通 導向型開發模式,同時還要避免為都市郊區生活 方式提供激勵。戰略性設計密集的建成環境能夠 創造大量機遇,減少過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從 高價值土地使用模式和資
39、產優化利用中獲得價 值。 第二,向自然受益型基礎設施設計轉變至關重要。 規劃、設計和建設領域的創新表明,如果工程解決 方案能夠采用街道景觀、屋頂、墻壁和雨水花園等 元素,實現自然供暖、制冷和照明,就能夠改善自 然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省 大量成本,并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關鍵的一點 是,此等原則也適用于古老建筑。如果采用自然和 氣候友好型創新方案,對這些建筑進行改造,就能 減少其整體生態足跡,提高其運作效率。 按照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建成環境將繼續快速擴 張。2030年之前,每周大約有150萬人成為城市居 民,城市面積會繼續擴大?;A設施投資需求預計 每年達6萬億美元,而目前的
40、資金缺口大約有3萬億 美元。人類居住區的不良規劃和無序擴張不僅影響 生物多樣性,也導致經濟效率低下。比如,在汽車 使用率較高、人口密度較低的城市,提供公用設施 和公共服務的成本要比人口密集型城市高出30%。 通常情況下,不科學的土地和交通規劃會導致交通 擁堵,產生時間損失、燃料浪費和空氣污染等負面 影響,能將國家GDP拉低5%。 最后,要實現上述雄心勃勃的目標,徹底改變 海產品、農產品和林業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方 式,透明、可持續的供應鏈不可或缺。通過建 立更透明、可追溯和增進合作的供應鏈,利益 相關者就能改善可持續采購;消除非法行為; 減少糧食和原材料損失;改善食品安全和質 量;以及確保消費者、
41、監管者和投資者進行信 息化的科學決策,反過來進一步促進負責任的 生產。 目前大約40%的全球GDP來源于建成環境,因此 這一系統對于世界經濟至關重要。近幾十年 來,對這一系統的投資一直是推動經濟增長、 緩解貧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城市往 往被稱為現代經濟的引擎,能夠促進資源要素 的聚合和融合,打造一體化的資源網絡,提高 社會的創造力、生產力、繁榮水平和健康狀 況。但是,建成環境的快速擴張本世紀前 十二年中,城市面積增加了66%極大影響了 周圍的生態系統?;A設施和建成環境系統帶 來的威脅影響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 色名錄上29%的瀕危和近危物種。 13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
42、與商業之未來 執行摘要 第三,需要打造能與地球和諧共生的城市公用設 施,來管理和減少空氣污染、水污染和人類居住區 向周邊環境排放的固體廢棄物。更加智能、清潔的 公用設施能夠提供更加清潔的空氣、安全的水源、 高效的衛生設施、現代化的能源和全面的廢棄物處 理和再循環服務,從而造福自然和居民。 第四,恢復和保護自然,將自然視作基礎設施,以 此配合人類構造的解決方案,能夠提高系統韌性, 更好地應對極端的天氣事件,或者提供水供應和處 理等必要服務。要保護和恢復洪泛區、濕地和森林 等自然生態系統,就必須與農村社區攜手合作,包 括那些守護大面積自然區域的原居民。經驗表明, 除了能夠發揮重要的氣候減緩效益外,
43、保護和恢復 自然基礎設施能夠節省大量成本,創造可觀收益, 而且在氣候風險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這些收益可能 會進一步放大。 第五,自然受益型交通設施可以改善城市之間的交 通網絡。生態系統影響力評估、生物多樣性補償、 地下基礎設施或生態橋梁,以及新型交通方式,能 夠降低實體資產需求,推動建設遠程基礎設施(比 如“一帶一路”計劃下的基礎設施),在盡量避免分 割和破壞自然棲息地的同時,改善人類交通狀況。 能源和材料的開采、生產和制造預計貢獻了23%的 全球GDP,也創造了16%的全球就業,既是全球經 濟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因 素,其負面外部效應空氣污染和碳排放每 年約為9萬億美元,相
44、當于全球GDP的10.5%。 為了遏制能源和開采系統的負面影響,我們一方面 必須提高消費效率,減少需要開采的自然資源,另 一方面必須改善資源開采的方式,盡量降低其對生 態系統的影響,同時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為 了推動能源和開采系統向以人為本、自然受益型發 展模式轉變,我們需要同時實行四大社會經濟轉 型。2030年之前,這四大轉型帶來的商機有望每年 創造超過3.5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或成本節約,并每 造8700萬個工作機會。 第一,快速推廣可循環的、資源節約型生產模式, 降低能夠滿足消費需求的新資源消耗量。實行這些 新的模式需要改良整個經濟體系中的生產工藝;改 變研發資金的投入方向,了解如何減
45、少材料浪費或 重新捕獲被廢棄的材料;以及鼓勵企業和消費者改 變行為方式,增強對資源回收再利用、改造再利用 和租用(而不是擁有)的意愿。 第二,實行自然受益型金屬和礦物開采,降低金屬 和礦業部門中不可避免的開采環節對自然生態的影 響。為此,就需要采用非侵入式勘探技術,對開采 地點進行可持續管理,提高開采操作的效率,并規 劃好開采操作完成后生態系統和社區的修復。如果 同時采取嚴格的減輕沖擊對策,遵循“避免、減少、 修復、抵消和補償”原則,那么這一轉型就能釋放大 量的商業機會,包括促進資源回收和提高水資源利 用效率,同時避免對深海等關鍵的偏遠生態系統造 成破壞。 第三,自然受益型開采活動需要可持續材
46、料供應鏈 的支持,方能取得成功。各類保護倡議、礦物治理 框架、新技術和公司承諾都有助于打造更加透明、 可追溯的供應鏈,應對非法和其他破壞環境的開采 活動所帶來的威脅。與此同時,這一轉型必須將目 前支持數百萬農村人口和原居民生計的非正式活 動納入可持續供應鏈。 構建自然受益型能源開采系統 年創 14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執行摘要 第四,必須對擺脫化石燃料、實行可再生能源的 自然受益型能源轉型進行管理,確保能源行業必 須開展的深度去碳化不會以自然為代價。為此, 我們必須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設計、選址和資源 需求進行管理,抓住自然氣候解決方案帶來的大 好機會,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
47、統,并謹慎平衡 生物能源帶來的氣候效益與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 響。 切實把握機遇,積極采取行動,發展 自然受益型經濟 要實現上述各項轉型,光靠企業行動是不夠的,還 需要政府采取政策和監管行動,也需要公民改變行 為習慣和社會規范。 新冠疫情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波動。在此背 景下,對政治意愿和支持性政策的需求尤為強烈。 應對這場危機的一攬子復蘇計劃絕不能強化現有的 經濟模式,而是應該加大投資力度,探索自然受益 型發展路徑。此外,一些跨領域的政策變革對于成 功實施上述商業轉型特別重要,包括調整激勵措施 和制定協調一致、切實可行的路線圖。 然而,所需的變革必須快速展開,而政府當前為了 應對疫情、推動
48、復蘇而大舉投入,限制了政府未來 的預算開支。另外一個現實情況是,國際社會四分 五裂,缺乏協調與合作。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們不 能僅僅依靠政府來領導這一變革議程。企業有資源 也有責任,在政策和法規之外的領域發揮領導力, 比如自愿作出承諾,和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開 展合作,共同推進需要的政策改革。企業也可以加 入或建立聯盟關系與合作平臺,為特定價值鏈或地 區共同制定轉型路線圖。這些聯盟關系有利于加快 部署創新的融資模式和技術創新,推動必要的大規 模變革。 歸根結底,企業在這些轉型過程中的作用因行業和 地區而異,但可以采取一些共同的務實措施。第 一,企業應當確認和其相關的轉型,并發揮領導作 用或協助
49、作用。有些轉型,比如 源節約型模式,具有高度的跨行業特征,和九個行 業部門特別相關。還有一些轉型,比如 多產的海洋環境,需要目前少有交集的多個行業開 展有效合作(圖E3)。 第二,企業應當針對自身對自然的影響,自愿采取 和實施科學的企業政策和最佳實踐,并且在供應 商、客戶和其他商業伙伴中宣傳這些政策和最佳實 踐。盡管自愿式企業行動往往不足以實現轉型,但 是多個重要企業實施類似大膽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標 準,有助于實現預期目標,并改變監管決策。然 而,許多企業仍然躊躇不前,比如在面臨最大毀林 風險的500家公司中,有242家尚未作出終止毀林行 為的公開承諾。這種毫無作為體現了企業的不負責 任,也必將導致更多投資者作出消極回應。 第三,企業應當探索行業之間的公私合作機會,打 造變革驅動因素的群聚效應,推動市場和價值鏈向 自然受益型模式轉變。在一些情況下,這些合作將 匯聚目前幾無交集的行業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熱 帶雨林聯盟便是案例之一。該平臺致力于消除農業 大宗商品生產過程中的熱帶雨林毀林現象,為此就 必須實現下列相關的轉型:生態系統修復和避免使 用土地和海洋資源;生產性和再生性農業;以及透 明、可持續的供應鏈。 實施可循環的、資 打造健康、 15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 II-自然與商業之未來 執行摘要 1.主體角色表示該部門直接參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