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 2020 年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數據,2018 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1.3%,碳排放量主要集中在建材生產階段和建筑運行階段。建筑全流程碳排放主要包括建材生產、建筑施工、建筑運行三個階段。(1)建材生產階段碳排放 27.2 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為 28.3%,主要建材包括鋼鐵、水泥、鋁材,鋼鐵碳排放占比 48%居建材首位;(2)建筑施工階段碳排放 1 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為 1%;(3)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 21.1 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為 21.9%。綠色建筑作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方式,裝配式建筑、鋼結構、BIPV 等細分領域都是綠色建筑中的主
2、要受益方向。為進一步加強建筑領域節能減碳力度,2020 年 7 月,住建部、發改委等多部門發布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明確到 2022 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 進一步提高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和推廣綠色建材應用,強調大力發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造,新建公共建筑原則上采用鋼結構。2021 年3月,中央發布“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推進建筑等領域低碳轉型,在推進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明確提出發展智能建造,推廣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住宅,建設低碳城市。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是我國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低碳循環發展的主要舉措,既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的重要手段,
3、又是打造經濟發展 “雙引擎”的內在要求。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自2017 年來,中央及住建部在相關會議及文件中多次強調應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并提出量化指標。2017 年 3 月出臺的“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及其配套管理辦法明確提出,2020 年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達 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 20%以上,2025 年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達 30%。2019 年 3 月 27 日住建部建設市場監管司發布的“2019 年工作要點”于首條工作要點“推進建筑業中重點領域改革,促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中單獨提出要開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試點
4、,系裝配式建筑推廣政策中首次提出鋼結構裝配式住宅試點,同時提出將選擇部分地區開展試點,并將于試點地區保障性住房、裝配式住宅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中明確一定比例工程項目采用鋼結構裝配式建造。裝配式建筑是建筑領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著力點。相對于傳統現澆建筑,裝配式建筑其碳排放優勢主要體現在建材生產階段與建筑施工階段。裝配式建筑采用規?;募s式生產能夠一定程度上節約耗材、降低能耗并減少建筑廢棄物;其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采取機械化安裝的方式,能夠減少粉塵、噪聲、廢物廢水排放等污染,降低整個建筑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對助推綠色建筑發展,提高建筑品質和內涵,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202
5、0 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共計 6.3 億,較 2019 年增長50%,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為20.5%,完成了“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確定的到 2020 年達到 15%以上的工作目標。從結構形式看,新開工裝配式鋼結構建筑 1.9 億,較 2019 年增長 46%,占新開工裝配式建筑的比例為 30.2%。其中,新開工裝配式鋼結構住宅 1206 萬,較 2019年增長 33%。裝配式鋼結構集成模塊建筑得到快速推廣,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碳中和”與“碳達峰”發展目標的提出,裝配式建筑綠色環保的優勢進一步凸顯,裝配式行業發展有望加速。與此同時,在環保要求不斷提升以及人口老齡化
6、的背景下,裝配式作為建筑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十分明確。鋼結構相較于傳統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抗震性能強、綠色環??沙掷m發展、自重輕承載力高、質量優良、建設周期短等優勢,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政策,不僅能減少建筑原材料的使用,還能使我國建筑實現工業化、綠色化、標準化?,F階段,我國鋼結構下游需求主要集中于商業地產、公共建筑及工業廠房等領域,主要有機場航站樓、火車站及大型交通樞紐、會議及展覽中心、體育場館等。該類工程投資主體主要以政府為主,投資規模與社會經濟發展 水平、國家財政收支情況、經濟周期及國家產業政策密切相關。另外,隨著社會對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綠色建筑將成為工業廠房未來的發展趨勢。伴隨著
7、城市建設的發展和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持續推進,鋼結構住宅、醫院和學校作為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有力抓手,已被住建部等多部門列為重點推廣項目。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作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而臨時搭建的醫院,將輕鋼結構作為主體,采用鋼結構箱式房裝配化施工方式,兩座醫院均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預制,現場模塊化拼裝,大幅減少現場作業工作量,實現了效率最大化。除武漢外,全國多地區也啟動防疫醫院改擴建等工程,進一步凸顯鋼結構建筑施工效率高和建設周期短的性能優勢,使得裝配式鋼結構建造方式的諸多利好更為所知,從而更能促進鋼結構的市場需求。從目前建成的鋼結構住宅項目看,鋼結構結構體系成熟、圍護材料逐
8、步改善、裝配工藝不斷優化,住宅整體性能大幅提升,工程造價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具備了產業化發展的條件。具體表現為結構體系日趨成熟,鋼結構住宅已涵蓋低層、多層,小高層和高層鋼結構住宅建筑。加上國內鋼結構住宅占到整個住宅比例不到5%,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接近50%,可見市場潛力之大。同時,國家提倡建設節能省地住宅,目前有關鋼結構住宅的設計規范及配套技術、材料也基本具備,以上這些因素為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發展鋪平了道路。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鋼結構住宅有望成為鋼結構建筑的增量市場。由此來看鋼結構建筑作為一種綠色低碳建筑形式,在未來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積極推廣鋼結構建筑,是實現建筑行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目標的
9、重要抓手。預計隨著更多的產業政策加碼,鋼結構的應用比例將會進一步提高。中國中冶是新中國鋼結構工程的奠基者,是中國鋼結構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占鰲頭的技術與產業優勢。公司目前擁有“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冶鋼結構制造與安裝工程技術中心”等多個國家級鋼結構工程技術中心。公司的鋼結構制造(含基地及現場制作)產能、產業規模和制造量均居全國同行業前列。公司所屬鋼結構制造基地幾乎覆蓋全國所有經濟熱點地區,公司具有鋼結構業務的二級子公司共 13 家,所屬的鋼結構制造基地(不包括籌建中及參股企業)共 32 家,鋼結構基地(不含現場制作及外委部分)設計總產能為 165 萬噸,主要代表產品為工業廠房、超高層、其它公共建筑、橋梁、塔桅,以及其它非標鋼構件的加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