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 年)二二一年八月目錄前言1第一章發展形勢3一、建設成效3二、主要問題4三、有利條件6第二章總體要求8一、指導思想8二、工作原則9三、建設目標10第三章建設標準和建設內容14一、建設標準14二、建設內容15第四章建設分區和建設任務21一、建設分區21二、分區建設重點28三、建設任務401第五章建設監管和后續管護43一、強化質量管理43二、統一上圖入庫43三、規范竣工驗收44四、加強后續管護45五、嚴格保護利用46第六章效益分析47一、經濟效益47二、社會效益47三、生態效益48第七章實施保障49一、加強組織領導49二、強化規劃引領50三、加強資金保障51
2、四、加大科技支撐52五、嚴格監督考核532前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強調要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堅定不移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李克強總理對發展糧食生產、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力支撐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的提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糧食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糧食需求和資源稟賦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加之面臨的外部環境趨于復雜,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黨的十九大提出
3、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有利于聚集現代生產要素,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瘜I化,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有利于落實最嚴1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不斷提升耕地質量和糧食產能,實現土地和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有效應對國際農產品貿易風險,確保國內農產品市場穩定。2019
4、年中央 1 號文件提出“修編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統一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2020 年中央 1 號文件強調加快“修編建設規劃”。2021 年中央 1號文件要求“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據此編制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 2013 年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和“十二五”時期以來各地實踐為基礎,對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 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等相關規劃,借鑒了有關部門近年來相關
5、工作成果和研究結論。規劃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形勢,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總體要求、建設標準和建設內容、建設分區和建設任務、建設監管和后續管護、效益分析、實施保障等,是指導各地科學有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 20212030 年,展望到 2035 年。2第一章發展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田建設,加強規劃引領,強化政策支持,不斷加大投入,持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13 年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各地、各有關部門狠抓規劃落實,通過采取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田間工程建設、土壤培肥改良等措
6、施,持續推進農田建設,不斷夯實農業生產物質基礎。2018 年機構改革以來,農田建設力量得到有效整合,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各地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了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建設任務,為糧食及重要農副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一、建設成效(一一)提提高高了了國國家家糧糧食食綜綜合合生生產產能能力力。截至 2020 年底,全國已完成 8 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通過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鞏固和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增加 10%20%,穩定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我國糧食連續多年豐收提供了重要支撐。(二二)推推動動了了農農業
7、業生生產產方方式式轉轉型型升升級級。高標準農田通過集中3連片開展田塊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設施建設等措施,解決了耕地碎片化、質量下降、設施不配套等問題,有效促進了農業規?;?、標準化、專業化經營,帶動了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提高了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加快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推動了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三三)改改善善了了農農田田生生態態環環境境。高標準農田通過田塊整治、溝渠配套、節水灌溉、林網建設和集成推廣綠色農業技術等措施,調整優化了農田生態格局,增強了農田生態防護能力,減少了農田水土流失,提高了農業生產投入品利用率,降低了農業面
8、源污染,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節水、節電、節肥、節藥效果明顯,促進了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實現生態宜居打下了堅實基礎。(四四)拓拓寬寬了了農農民民增增收收致致富富渠渠道道。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出效率、增加了土地流轉收入,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從各地實踐看,平均每畝節本增效約 500 元,有效增加了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二、主要問題(一一)建建設設任任務務十十分分艱艱巨巨。我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的比例約 40%,大部分耕地仍然存在著基礎設施薄弱、
9、抗災能力4不強、耕地質量不高、田塊細碎化等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到 2022 年建成 10 億畝高標準農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十四五”末建成 10 75 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 年)提出到 2030 年建成 12億畝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任務十分繁重。同時,受到自然災害破壞等因素影響,部分已建成高標準農田不同程度存在著工程不配套、設施損毀等問題,影響農田使用成效,改造提升任務仍然艱巨?,F有高標準農田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質量等級,都不適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二二)建建設
10、設標標準準偏偏低低。過去一個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資金使用、建設內容、組織實施等方面要求不統一。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深入推進,集中連片、施工條件較好的地塊越來越少,建設難度不斷增大,建設成本持續攀升,資金需求大、籌措難。受此影響,一些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不完善、工程措施不配套,難以達到國家標準。(三三)建建后后管管護護機機制制亟亟待待健健全全。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問題,未能有效落實管護責任,管護措施和手段薄弱,后續監測評價和跟蹤督導機制不完善,日常管護不到位,設施設備損毀后得不到及時有效修復,常年帶病運行,工程使用年限明顯縮短。部分地區存在建成高標準農田被占用
11、問5題,個別地區甚至出現撂荒現象。(四四)綠綠色色發發展展需需進進一一步步加加強強。早期建設的高標準農田側重產能提升而對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重視不夠,在高標準農田項目設計、施工各環節,未能充分體現綠色發展理念,存在簡單硬化溝渠道路等影響生態環境的問題。加之因缺乏與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等措施的有效融合,一些高標準農田建成后,仍然沿用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資源消耗強度大,耕地質量提升不明顯,支撐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三、有利條件(一一)黨黨中中央央、國國務務院院高高度度重重視視高高標標準準農農田田建建設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能產
12、得出、供得上,在保護好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批示,強調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重要內容,扎實推進建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連續多年的中央 1 號文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作出系統部署,為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二二)高高標標準準農農田田建建設設管管理理體體制制更更加加規規范范高高效效。2018 年,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關于農田建設管理職能調整與轉變的要求,實6行農田建設
13、項目集中統一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建設資金整合力度進一步加大,為構建完善統一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的管理新體制,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三三)高高標標準準農農田田建建設設形形成成了了廣廣泛泛社社會會共共識識?!笆濉币詠淼膶嵺`表明,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是一項事關農村產業興旺、農民脫貧致富的民心工程,是一項事關鄉村田園風貌、農村生態文明的戰略性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全民的德政工程,社會各界高度認同,農民群眾普遍歡迎。(四四)各各地地實實踐踐探探索索積積累累了了豐豐富富經經驗驗。近年來,各
14、級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組織形式、工作機制、資金籌措、實施模式等方面探索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強化統籌、部門協同,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資,集中示范、整區域推進等諸多好做法、好經驗,創造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為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路徑借鑒。7第二章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入實施
15、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立足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以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區域,優先建設口糧田,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和建成質量并重、工程建設和建后管護并重,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協調,統一組織實施與分區分類施策相結合,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注重提質增效,強化監督考核,實現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切實補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確保建一塊成一塊,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把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遏制“非
16、農化”、防止“非糧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8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堅實基礎。二、工作原則(一一)政政府府主主導導、多多元元參參與與。切實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加強政府投入保障,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各類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形成共謀一碗糧、共抓一塊田的工作合力。(二二)科科學學布布局局、突突出出重重點點。依據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水資源利用等相關專項規劃,科學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主要在農產品主產區,以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筑牢國家糧食和重
17、要農產品安全陣地。(三三)建建改改并并舉舉、注注重重質質量量。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在保質保量完成新增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切實解決部分已建高標準農田設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建設標準低等問題,有效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四四)綠綠色色生生態態、土土壤壤健健康康。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切實加強水土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防止土壤污染,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相協調,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五五)分分類類施施策策、綜綜合合配配套套。根據自然資源稟賦、農業生產特9征及生產主要障礙因素,因地制宜確定建設重點與內容,
18、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實現綜合配套,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六六)建建管管并并重重、良良性性運運行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利用評價,確保建設成效。完善管護機制,落實管護主體和管護經費,確保工程長久發揮效益。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強化長期跟蹤監測。(七七)依依法法嚴嚴管管、良良田田糧糧用用。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實行嚴格保護,全面上圖入庫,強化用途管控,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強化高標準農田產能目標監測與評價。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和種糧激勵政策,引導高標準農田集中用于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三、建設目標規劃期內,集中力量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
19、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形成一批“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口糧田,滿足人們糧食和食品消費升級需求,進一步筑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通過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力爭將大中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優先打造成高標準農田,確保到 2022 年建成 10 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 1 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到 2025 年建成 10 75 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 1 05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 1 1 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到012030 年建成 12 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 2 8 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 1 2 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把高效節水灌溉與高
20、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規劃、同步實施,規劃期內完成 1 1 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到 2035 年,通過持續改造提升,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綠色農田、數字農田建設模式進一步普及,支撐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層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專欄 1 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指標序號指標目標值屬性1高標準農田建設到 2022 年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 10 億畝到 2025 年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 10.75 億畝到 2025 年累計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 1.05 億畝到 2030 年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 12 億畝到 2030 年累計改造提升高標準農
21、田 2.8 億畝約束性2高效節水灌溉建設到 2022 年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 4 億畝2021-2030 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 1.1 億畝預期性3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新增高標準農田畝均產能提高 100 公斤左右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產能不低于當地高標準農田產能的平均水平預期性4新增建設高標準農田畝均節水率10%以上預期性5建成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覆蓋率100%預期性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電、技、管 8 個方11面目標。(一一)田田。通過合理歸并和平整土地、坡耕地田坎修筑,實現田塊規模適度、集中連片、田面平整,耕作層厚度適宜,山地丘陵區梯田化率提高。(二二)土土。通過培肥改
22、良,實現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強、酸堿平衡、有機質和營養元素豐富,著力提高耕地內在質量和產出能力。(三三)水水。通過加強田間灌排設施建設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用水效率和農田防洪排澇標準,實現旱澇保收。(四四)路路。通過田間道(機耕路)和生產路建設、橋涵配套,合理增加路面寬度,提高道路的荷載標準和通達度,滿足農機作業、生產物流要求。(五五)林林。通過農田林網、岸坡防護、溝道治理等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農田防御風沙災害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六六)電電。通過完善農田電網、配套相應的輸配電設施,滿足農田設施用電需求,降低農業生產成
23、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七七)技技。通過工程措施與農藝技術相結合,推廣數字農業、良種良法、病蟲害綠色防控、節水節肥減藥等技術,提高農田可持續利用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21(八八)管管。通過上圖入庫和全程管理,落實建后管護主體和責任、管護資金,完善管護機制,確保建成的工程設施在設計使用年限內正常運行、高標準農田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專欄 2 整區域推進示范 在潛力大、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地區,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基本實現區域內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通過整區域推進,集聚要素、創新機制、樹立典型、總結經驗,引領帶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發展。31第三章建設標準和建設內容
24、一、建設標準遵循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統籌考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農業、水利、土地、林業、電力、氣象等各方面因素,圍繞提升農田生產能力、灌排能力、田間道路通行運輸能力、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機械化水平、科技應用水平、建后管護能力等要求,結合國土空間、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資源利用等規劃,緊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個方面內容,加快構建科學統一、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兼顧油料、糖料、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堅持數量、質量、生態相統一,修訂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范(GB/T 33130
25、)。根據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特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制訂分區域、分類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定額,健全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標準。綜合考慮農業農村發展要求、市場價格變化等因素,適時調整建設內容和投資標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地方標準,與國家標準相銜接。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應依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結合地方實41際,統籌抓好農田配套設施建設和地力提升,確保工程質量與耕地質量。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曬場、烘干、機具庫棚、有機肥積造等配套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專欄 3 健全標準體系 完善標準制修訂機制,構建以高標
26、準農田建設通則、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范為基礎的農田建設國家標準體系,規范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建后管護和監測評價等工作;制訂分區域、分類型農田建設定額,適時調整投入標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依據國家標準編制地方標準,提高建設質量。綜合考慮建設成本、物價波動、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籌資渠道等因素,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一般應逐步達到 3000 元左右。各地可結合本地經濟水平、政府投入和融資能力等條件,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本地區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的畝均投資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適度提高畝均投資標準。鼓勵各地創新投資模式,合理提高社會投資占比。二、建設內容(一一)田田塊塊整整治治充分考慮水土
27、光熱資源環境條件等因素,進一步優化高標準農田空間布局。根據不同區域地形地貌、作物種類、機械作業和灌溉排水效率等因素,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確定田塊的適宜耕作長度與寬度。在山地丘陵區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強農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通過客土填充、剝離回填表土層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調整農田地表坡降,改善農田耕作層,提高灌溉排水適宜性。建成后,農田土體厚度宜達到 50cm 以上,水田耕作層厚度宜51在 20cm 左右,水澆地和旱地耕作層厚度宜在 25cm 以上,丘陵區梯田化率宜達到 90%以上,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一般不超過 8%。(二二)土土壤壤改改良良通過工程、生物、化學等方法,治理過沙或過黏土壤
28、、鹽堿土壤和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質量水平。采取深耕深松、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治理退化耕地,改良土壤結構,提升土壤肥力。根據不同區域生產條件,推廣合理輪作、間作或休耕模式,減輕連作障礙,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促進土壤養分平衡。建成后,土壤 pH 值宜在 5 5 7 5(鹽堿區土壤 pH 值不高于 8 5),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容重、陽離子交換量、有效磷、速效鉀、微生物碳量等其他物理、化學、生物指標達到當地自然條件和種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專欄 4 土壤改良示范 1 1 黑黑土土地地保保護護利利用用。為切實保護和恢復好黑土地資源,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29、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加強坡耕地與風蝕沙化土地綜合防護與治理,推廣節水技術,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創新與集成示范,推行糧豆輪作,推進農牧結合等措施,加快保護修復黑土地生態環境,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 2 土土壤壤鹽鹽堿堿化化治治理理。選擇土壤含鹽量 0 1%0 6%的輕中度鹽堿化農田,開展鹽堿地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針對不同鹽堿地類型開展洗鹽、排鹽工程與灌排設施建設,對于堿化土壤輔助施用鈣基物料,然后沖洗進行改良。推廣農業節水灌溉、秸稈還田、種植綠肥、施有機肥、粉壟等改土培肥技術。3 3 土土壤壤酸酸化化治治理理。選取 pH5 5 以下強酸性土壤農田,
30、開展酸性土壤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依據石灰質改良酸性土壤技術規范,合理施用農用石灰質物質等土壤調理劑,快速提升土壤 pH 值。實施秸稈粉碎還田或覆蓋還田,種植綠肥還田,施用有機肥,配合改良培肥土壤。61(三三)灌灌溉溉和和排排水水按照旱、澇、漬和鹽堿綜合治理的要求,科學規劃建設田間灌排工程,加強田間灌排工程與灌區骨干工程的銜接配套,形成從水源到田間完整的灌排體系。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強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按照灌溉與排水并重要求,合理配套建設和改造輸配水渠(管)道、排水溝(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農田灌溉排水設施。因地制宜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灌溉和噴灌、微灌等節水措施,支持建
31、設必要的灌溉計量設施,提高農業灌溉保證率和用水效率。倡導建設生態型灌排系統,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建成后,田間灌排系統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輸、配、灌、排水及時高效,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產率明顯提高,灌溉保證率不低于 50%,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5 10年一遇,1 3d 暴雨從作物受淹起 1 3d 排至田面無積水;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10 年一遇,1 3d 暴雨 3 5d 排至作物耐淹水深。(四四)田田間間道道路路田間道路布置應按照區域生產作業需要和農業機械化要求,優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整修田間道路,充分利用現有農村公路,因地制宜確定道路密度、寬度等要求。機耕路
32、寬度宜 3 6m,生產路寬度一般不超過 3m,在大型機械化作業區,路面可適當放寬。合理配套建設農機下田坡道、橋涵、錯車道和末端掉頭點等附屬設施,提高農機作業便捷度。倡導建設生態型田間道路,因地制宜減71少硬化路面及附屬設施對生態的不利影響。建成后,在集中連片的耕作田塊中,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 100%,山地丘陵區達到 90%以上,滿足農機作業、農資運輸等農業生產活動的要求。(五五)農農田田防防護護和和生生態態環環境境保保護護根據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對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進行合理布局,與田塊、溝渠、道路等工程相結合,與村莊環境相協調,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
33、環境保護體系。以受大風、沙塵等影響嚴重區域、水土流失易發區為重點,加強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在風沙危害區,結合立地和水源條件,兼顧生態和景觀要求,確定樹種、修建農田林網,對退化嚴重的農田防護林抓緊實施更新改造;在水土流失易發區,合理修筑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設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建成后,區域內受防護農田面積比例一般不低于 90%,防洪標準達到 10 20 年一遇。專欄 5 綠色農田建設示范 為提升農田生態功能,在全國范圍選擇部分區域,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土壤改良、生態溝渠、田間道路和農田林網等工程措施,通過開展農田生態保護修復、集成推
34、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提升農田生態保護能力和耕地自然景觀水平,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打造集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生態涵養、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園生態景觀改善為一體的高標準農田。(六六)農農田田輸輸配配電電對適宜電力灌排和信息化的農田,鋪設高壓和低壓輸電線路,81配套建設變配電設施,為泵站、機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電力保障。根據農田現代化建設和管理要求,合理布設弱電設施。輸配電設施布設應與田間道路、灌溉與排水等工程相結合。建成后,實現農田機井、泵站等供電設施完善,電力系統安裝與運行符合相關標準,用電質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七七)科科技技服服務務建立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跟蹤監測耕地質量
35、變化情況,推廣免耕少耕、黑土地保護等技術措施,保護和持續提升耕地質量。推進數字農業、良種良法、科學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科技應用,科學合理利用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田間定位監測點布設密度符合要求,農田監測網絡基本完善,科學施肥施藥技術基本全覆蓋,良種覆蓋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明顯提高。專欄 6 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 為跟蹤監測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變化情況,及時發現耕地生產障礙因素與設施損毀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肥改良、治理修復、設施維護,可按不低于每 3 5 萬 5萬畝設置 1 個監測點的密度要求,建立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監測點對農田生產條件、土壤墑情、土壤主要理化性狀、農
36、業投入品、作物產量、農田設施維護等情況開展監測,為有針對性提高高標準農田質量與產能水平提供依據。(八八)管管護護利利用用全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信息統一上圖入庫,實現有據可查、全程監控、精準管理、資源共享。依據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國家標準,在項目實施前后及時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調查91評價。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落實高標準農田管護主體和責任,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設施運行管護,健全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資金。加強管護資金使用監管,研究制定高標準農田管護投入成本標準體系,對管護資金實施全過程績效管理。及時修復損毀工程,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持續發揮效益。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
37、,要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確保高標準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專欄 7 數字農田示范 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農田建設、生產、管護相融合,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重點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田建設中的應用,配套耕地質量綜合監測點,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農田建設和管理測控系統,對工程建后管護和農田利用狀況進行持續監測,實行農田灌溉排水等田間智能作業,提升生產精準化、智慧化水平。02第四章建設分區和建設任務一、建設分區依據區域氣候特點、地形地貌、水土條件、耕作制度等因素,按照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條件相對一致、生產障礙因素與破解途徑相對一致、糧食作物生產與農業區劃
38、相對一致、地理位置相連與省級行政區劃相對完整的要求,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分成七個區域。以各分區的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著力打造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障基地。新增建設項目的建設區域應相對集中,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無潛在地質災害,建設區域外有相對完善、能直接為建設區提供保障的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目應優先選擇已建高標準農田中建成年份較早、投入較低等建設內容全面不達標的建設區域,對于建設內容部分達標的項目區允許各地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開展有針對性的改造提升。對建設內容達標的已建高標準農田,若在規劃期內達到規定使用年限,可逐步開展改造提升。
39、限制建設區域包括水資源貧乏區域,水土流失易發區、沙化區等生態脆弱區域,歷史遺留的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嚴重12損毀且難以恢復的區域,安全利用類耕地,易受自然災害損毀的區域,沿海灘涂、內陸灘涂等區域。禁止在嚴格管控類耕地,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退耕還林區、退牧還草區,河流、湖泊、水庫水面及其保護范圍等區域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防止破壞生態環境。東東北北區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3 省,以及內蒙古的赤峰、通遼、興安和呼倫貝爾 4 盟(市)。地勢低平,山環水繞。耕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西遼河平原,以及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和遼東半島山麓丘陵。耕地集中連片,以平原區為主,丘陵漫崗
40、區為輔。土壤類型以黑土、暗棕壤和黑鈣土為主,是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耕地立地條件較好,土壤比較肥沃,耕地質量等級以中上等為主。春旱、低溫冷害較嚴重,土壤墑情不足;部分耕地存在鹽堿化和土壤酸化等障礙因素,土壤有機質下22降、養分不平衡。坡耕地與風蝕沙化土地水土和養分流失較嚴重,黑土地退化和肥力下降風險較大。夏季溫涼多雨,冬季嚴寒干燥,年降水量 300 1000mm,水資源總量相對豐富,但分布不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約占水資源總量的 33%,但局部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農作物以一年一熟為主,是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也是我國優質粳稻、高油大豆的重要產區。農田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有效灌溉面積少,田間
41、道路建設標準低,農田輸配水、農田防護林和生態保護等工程設施普遍缺乏。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約1 67 億畝,未來建設任務仍然艱巨。已建高標準農田投資標準偏低,部分項目因設施不配套、老化或損毀,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改造提升需求迫切。規劃期內應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工作,兼顧改造提升任務,加強田間工程配套,提高田間工程標準,重點建設水稻、玉米、大豆、甜菜等保障基地。黃黃淮淮海海區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和河南 5 省(直轄市)。地域廣闊,平原居多,山地、丘陵、河谷穿插。耕地主要分布在灤河、海河、黃河、淮河等沖積平原,以及燕山、太行山、豫西、山東半島山麓丘陵。耕地以平原區居多。土壤類型以潮土
42、、砂姜黑土、棕壤、褐土為主。耕地立地條件較好,土壤養分含量中等,耕地質量等級以中上等居多。耕作層變淺,部分地區土壤可溶性鹽含量和堿化度超過限量,土壤板結,犁底層加厚,容重變大,蓄水保肥能力下降?;春颖辈考包S河南部地區砂姜黑土易旱易澇,地力下32降潛在風險大。夏季高溫多雨,春季干旱少雨,年降水量 500 900mm,但時空分布差異大,灌溉水總量不足,地下水超采面積大,形成多個漏斗區。農作物以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為主,是我國優質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的主要產區。農田基礎設施水平不高,田間溝渠防護少,灌溉水利用效率偏低。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約 1 76 億畝,未來建設任務仍然較重。已建高標準農田投資
43、標準偏低,部分項目工程設施維修保養不足、老化損毀嚴重,無法正常運行,改造提升需求迫切。規劃期內應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重點建設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保障基地。長長江江中中下下游游區區。包括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6 省(直轄市)。平原與丘崗相間,河谷與丘陵交錯,平原區河網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以及江淮、江南丘陵山地。大部分耕地在平原區,坡耕地不多。土壤類型以水稻土、黃壤、紅壤、潮土為主。土壤立地條件較好,土壤養分處于中等水平,耕地質量等級以中等偏上為主。土壤酸化趨勢較重,有益微生物減少,存在滯
44、水潛育等障礙因素。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年降水量 1000 1500mm,水資源豐富,灌溉水源充足。農作物以一年兩熟或三熟為主,是我國水稻、油菜籽、小麥和棉花的重要產區。農田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田間道路、灌排、輸配電和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工程設施參差不齊。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約 1 7742億畝,未來建設任務仍然較重。已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不高,防洪抗旱能力不足,部分項目因工程設施不配套、老化或損毀問題,長期帶病運行,改造提升需求迫切。規劃期內應加強農田防護工程建設,提升平原圩區、漬害嚴重區的農田防洪除澇能力,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重點建設水稻、小麥、油菜籽、棉花等保
45、障基地。東東南南區區。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 4 省。平原較少,山地丘陵居多。耕地主要分布在錢塘江、珠江、閩江、韓江、南渡江三角洲平原,以及浙閩、南嶺、海南丘陵山地。耕地以平地居多。土壤類型以水稻土、赤紅壤、紅壤、磚紅壤為主。耕地立地條件一般,土壤養分處于中等水平,耕地質量等級以中等偏下為主。部分地區農田土壤酸化、潛育化,部分水田冷浸問題突出。氣候溫暖多雨,臺風暴雨多發,年降水量 1400 2000mm,水資源豐沛。農作物以一年兩熟或三熟為主,是我國水稻、糖料蔗重要產區。農田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田間道路、灌排、輸配電和農田防護等工程設施建設標準不高。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約 0 55 億畝,
46、未來建設任務較多。已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不高,防御臺風暴雨能力不足,部分項目因工程設施不配套、老化或損毀問題,長期帶病運行,改造提升需求迫切。規劃期內應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田防洪抗災能力,加大土壤酸化、土壤潛育化和冷浸田改良,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重點建設水稻、糖料蔗等保障52基地。西西南南區區。包括廣西、重慶、四川、貴州和云南 5 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形地貌復雜,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高原山地盆地交錯。耕地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盆周山區,以及廣西盆地、云貴高原的河流沖積平原、山地丘陵。以坡耕地為主,地塊小而散,平地較少。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紫色土、紅壤、黃壤為主
47、。土壤立地條件一般,耕地質量等級以中等為主。土壤酸化較重,農田滯水潛育現象普遍;山地丘陵區土層淺薄、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面積大。氣候類型多樣,年降水量 600 2000mm,水資源較豐沛,但不同地區、季節和年際之間差異大。生物多樣性突出,農產品種類豐富,以一年兩熟或三熟為主,是我國水稻、玉米、油菜籽重要產區和糖料蔗主要產區。農田建設基礎條件較差,田間道路、灌排等工程設施普遍不足,農田防護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約 1 17 億畝,未來建設任務依然較多。已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不高、維修保養難度大,部分項目因工程設施不配套、老化或損毀問題不能正常發揮
48、作用,改造提升需求迫切。規劃期內應加強細碎化農田整理,丘陵區建設水平梯田,配套農田防護設施,大力加強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重點建設水稻、玉米、油菜籽、糖料蔗等保障基地。西西北北區區。包括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和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 省(自治區),以及內蒙古的呼和浩特、錫林郭勒、包62頭、烏海、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蘭察布、阿拉善 8 盟(市)。地域廣闊,地貌多樣,有高原、山地、盆地、沙漠、戈壁、草原,以塬地、臺地和谷地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伊犁河、塔里木河等干支流谷地和內陸諸河沿岸的綠洲區。土壤類型以黃綿土、灌淤土、灰漠土、褐土、栗褐土
49、、栗鈣土、潮土、鹽化土為主。耕地立地條件較差,土壤養分貧瘠,耕地質量等級以中下等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鹽堿化、沙化嚴重,地力退化明顯,保水保肥能力差。光照充足,風沙較大,生態環境脆弱,年降水量 50 400mm,干旱缺水,是我國水資源最匱乏地區,農業開發難度較大。農作物以一年一熟為主,是我國小麥、玉米、棉花、甜菜的重要產區。農田建設基礎條件薄弱,田間道路連通性差、通行標準低,農田灌排工程普遍缺乏,農田防護水平低,土壤沙化、鹽堿化嚴重,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約 1 02 億畝,未來建設任務仍然不少。已建高標準農田維修保養難度較大,部分項目因工程設施不配套、老化或損毀問題不能
50、正常發揮作用。規劃期內應加強土壤改良和農田節水工程建設,提升道路通行標準,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重點建設小麥、玉米、棉花、甜菜等保障基地。青青藏藏區區。包括西藏、青海 2 省(自治區)。地勢高聳,雪山連綿,湖沼眾多,濕地廣布,自然保護區面積大,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耕地主要分布在南部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72江等干支流谷地,東北部黃河干流及湟水河谷地,北部柴達木盆地周圍。山地和丘陵地較多,坡耕地占比較高。土壤類型以亞高山草甸土、黑鈣土、栗鈣土為主。耕地立地條件差,土壤養分貧瘠,耕地質量等級較低。土壤肥力差,土層淺薄,存在砂礫層等障礙層次。青藏高原是亞洲許多著名大河發
51、源地,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22 71%,年降水量 50 2000mm。高寒氣候,可耕地少,農業發展受到限制,農作物以一年一熟的小麥、青稞生產為主。農田建設基礎條件薄弱,田間道路、灌排、輸配電和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工程設施普遍短缺,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約 617 萬畝,未來建設任務仍然不輕。已建高標準農田維修保養十分困難,工程設施不配套、老化或損毀問題最為突出。規劃期內應加大農田生態保護,加強沿河引水灌溉區農田開發建設,科學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重點建設小麥、青稞等保障基地。二、分區建設重點(一一)東東北北區區針對黑土地退化、冬干春旱、水土流失、積溫偏低等糧食
52、生產主要制約因素,以完善農田灌排設施、保護黑土地、節水增糧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水稻、玉米、大豆、甜菜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糧食產能達到 650 公斤。1 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開展土地平整,田塊規模適度。82土地平整應避免打亂表土層與心土層,無法避免時應實施表土剝離回填工程。丘陵漫崗區沿等高線實施條田化改造。通過客土回填、挖高填低等措施保障耕作層厚度,平原區水澆地和旱地耕作層厚度不低于 30cm、水田耕作層厚度不低于 25cm。2 以黑土地保護修復為重點,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通過實施等高種植、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秸稈覆蓋、深松深耕、糧豆輪作等措施,
53、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保護修復黑土地微生態系統,提高耕地基礎地力。結合耕地質量監測點現狀分布情況,每 5 萬畝左右建設 1 個耕地質量監測點,開展長期定位監測。高標準農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原區一般不低于 30g/kg,耕地質量等級宜達到 3 5 等以上。3 適當增加有效灌溉面積,配套灌排設施,完善灌排工程體系。配套輸配電設施,滿足生產和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開展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三江平原等水稻主產區,完善地表水與地下水合理利用工程體系,控制地下水開采,推廣水稻控制灌溉。改造完善平原低洼區排水設施。實現水田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 80%,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5
54、 10 年一遇,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10 年一遇。4 合理確定路網密度,配套機耕路、生產路。機耕路路面寬度宜為 4 6m,一般采用泥結石或砂石路面,暴雨沖刷嚴重地區應92采用硬化措施。生產路路面寬度一般不超過 3m,一般采用泥結石或砂石路面。平原區需滿足大型機械化作業要求,路面寬度可適度放寬,修筑下田坡道等附屬設施。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 100%、丘陵漫崗區達到 90%以上。5 在風沙危害區配套建設和修復農田防護林,水田區可結合干溝(渠)和道路設置防護林。丘陵漫崗區應合理修筑截水溝、排洪溝等坡面水系工程和谷坊、溝頭防護等溝道治理工程,配套必要的農田
55、林網,形成完善的坡面和溝道防護體系,控制農田水土流失。受防護的農田占建設區面積的比例不低于 85%。(二二)黃黃淮淮海海區區針對春旱夏澇易發、地下水超采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鹽堿化等糧食生產主要制約因素,以提高灌溉保證率、農業用水效率、耕地質量等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糧食產能達到 800 公斤。1 合理劃分、提高田塊歸并程度,滿足規?;洜I和機械化生產需要。山地丘陵區因地制宜修建水平梯田。實現耕地田塊相對集中、田面平整,耕作層厚度一般達到 25cm 以上。2 推行秸稈還田、深耕深松、綠肥種植、有機肥增施、配方施肥、
56、施用土壤調理劑、客土改良質地過沙土壤等措施,保護土壤健03康。綜合利用耕作壓鹽、工程改堿壓鹽等措施,開展鹽堿化土壤治理。有條件的地方配套秸稈還田和農家肥積造設施。結合耕地質量監測點現狀分布情況,每 4 萬畝左右建設 1 個耕地質量監測點,開展長期定位監測。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原區一般不低于 15g/kg、山地丘陵區一般不低于 12g/kg,土壤 pH 值一般保持在 6 0 7 5,鹽堿區土壤 pH 值不超過 8 5,耕地質量等級宜達到 4 等以上。3 改造提升田間灌排設施,完善井渠結合灌溉體系,防止次生鹽堿化。推進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配套輸配電設施,滿足生產和管理需要。
57、山地丘陵區因地制宜建設小型蓄水設施,提高雨水和地表水集蓄利用能力。水資源緊缺地區灌溉保證率達到 50%以上,其余地區達到 75%以上,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5 10 年一遇。4 合理確定路網密度,配套機耕路、生產路,修筑機械下田坡道等附屬設施。機耕路路面寬度一般為 4 6m,宜采用混凝土、瀝青、碎石等材質,暴雨沖刷嚴重地區應采用硬化措施。生產路路面寬度一般不超過 3m,宜采用碎石、素土等材質。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 100%、丘陵區達到90%以上。5 農田林網布設應與田塊、溝渠、道路有機銜接。在有顯著主害風的地區,應采取長方形網格配置,應盡可能與生態林
58、、環村林等相結合。合理修建截水溝、排洪溝等工程,達到防洪標準,防13治水土流失。受到有效防護的農田面積比例應不低于 90%。(三三)長長江江中中下下游游區區針對田塊分散、土壤酸化、土壤潛育化、暴雨洪澇災害多發、季節性干旱等主要制約因素,以增強農田防洪排澇能力、土壤改良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水稻、小麥、油菜籽、棉花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糧食產能達到 1000 公斤。1 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平原區以整修條田為主,山地丘陵區因地制宜修建水平梯田。水田應保留犁底層。耕作層厚度一般在 20cm 以上。2 改良土體,消除土體中明顯的粘盤層、砂礫層等障礙因素。通過施用石灰質物
59、質等方法,治理酸化土壤。培肥地力,推行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測土配方等措施,有條件的地方配套水肥一體化、農家肥積造設施。結合耕地質量監測點現狀分布情況,每 3 5 萬畝左右建設 1 個耕地質量監測點,開展長期定位監測。土壤有機質含量宜達到 20g/kg 以上,土壤 pH 值一般達到 5 57 5,耕地質量等級宜達到 4 5 等以上。3 開展旱、澇、漬綜合治理,合理建設田間灌排工程。因地制宜修建蓄水池和小型泵站等設施,加強雨水和地表水利用。推行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灌溉和噴灌、微灌等節水措施。開展溝渠配套建設和疏浚整治,增強農田排澇能力,防治土壤潛育化。配套輸配電設施,滿足生產和管理需要。
60、倡導建設生態型灌排系統,加強農23田生態保護。水稻區灌溉保證率達到 90%,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10 年一遇,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5 10 年一遇。4 合理規劃建設田間路網,優先改造利用原有道路,平原區田間道路應短順平直,山地丘陵區應隨坡就勢。機耕路路面寬度宜為 3 6m,宜采用瀝青、混凝土、碎石等材質,重要路段應采用硬化措施。生產路路面寬度一般不超過 3m,宜采用碎石、素土等材質,暴雨沖刷嚴重地區可采用硬化措施。配套建設橋、涵和農機下田設施,滿足農機作業、農資運輸等農業生產要求。鼓勵建設生態型田間道路,減少硬化道路對生態的不利影響。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
61、的比例,平原區達到 100%、丘陵區達到90%以上。5 新建、修復農田防護林,選擇適宜的鄉土樹種,沿田邊、溝渠或道路布設,宜采用長方形網格配置。水土流失易發區,合理修筑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設施。農田防護面積比例應不低于 80%。(四四)東東南南區區針對山地丘陵多、地塊小而散、土壤酸化、土壤潛育化、臺風暴雨危害等糧食生產主要制約因素,以增強農田防御風暴能力、改良土壤酸化、改良土壤潛育化為主攻方向,圍繞鞏固提升水稻、糖料蔗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糧食產能33達到 900 公斤。1 開展田塊整治,優化農田結構和布局。平原區以修建水平條田為主,山地丘陵區因地制宜修筑梯
62、田,梯田化率達到 90%以上。通過表土層剝離再利用、客土回填、挖高墊低等方式開展土地平整,增加農田土體厚度,耕作層厚度宜達到 20cm 以上。2 推行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冬耕翻土曬田、施用石灰深耕改土、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水旱輪作等措施,培肥耕地基礎地力,改良漬澇潛育型耕地,治理酸性土壤,促進土壤養分平衡。結合耕地質量監測點現狀分布情況,每 3 5 萬畝左右建設 1 個耕地質量監測點,開展長期定位監測。土壤有機質含量宜達到 20g/kg 以上,土壤 pH 值一般保持在 5 5 7 5,耕地質量等級宜達到 5 等以上。3 按照旱、澇、漬、酸綜合治理要求,合理建設田間灌排工程。鼓
63、勵建設生態型灌排系統,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建設和改造灌排溝渠、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加強雨水集蓄利用、溝渠清淤整治等工程建設。完善配套輸配電設施。水稻區灌溉保證率達到 85%以上,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10 年一遇,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5 10 年一遇。4 開展機耕路、生產路建設和改造,科學配套建設農機下田坡道、橋涵、錯車點和末端掉頭點等附屬設施,滿足農機作業、農資運輸等農業生產要求。機耕路路面寬度宜為 3 6m,生產路路面43寬度一般不超過 3m。暴雨沖刷嚴重地區應采用硬化措施。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 100%,丘陵區達到 90
64、%以上。5 因地制宜開展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臺風威脅嚴重區,合理修建農田防護林、排水溝和護岸工程。水土流失易發區,與田塊、溝渠、道路等工程相結合,合理開展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工程建設。受防護的農田面積比例應不低于80%。(五五)西西南南區區針對丘陵山地多、耕地碎片化、工程性缺水、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土流失易發等糧食生產主要制約因素,以提高梯田化率和道路通達度、增加土體厚度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水稻、玉米、油菜籽、糖料蔗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糧食產能達到 850 公斤。1 山地丘陵區因地制宜修筑梯田,田面長邊平行等高線布置,田面寬度應便于機械化作業
65、和田間管理,配套坡面防護設施。在易造成沖刷的土石山區,結合石塊、礫石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平壩區以修建條田為主,提高田塊格田化程度。土層較薄地區實施客土填充,增加耕作層厚度。梯田化率宜達到 90%以上,耕作層厚度宜達到 20cm 以上。2 因地制宜建設秸稈還田和農家肥積造設施,推廣秸稈還53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合理施用石灰質物質等土壤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采用水旱輪作等措施,改良漬澇潛育型耕地。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促進土壤養分相對均衡。結合耕地質量監測點現狀分布情況,每 3 5 萬畝左右建設 1個耕地質量監測點,開展長期定位監測。土壤有機質含量宜達到20g/k
66、g 以上,土壤 pH 值一般保持在 5 5 7 5,耕地質量等級宜達到 5 等以上。3 修建小型泵站、蓄水設施等,加強雨水集蓄利用,開展溝渠清淤整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盆地、河谷、平壩地區配套灌排設施,完善田間灌排工程體系。發展管灌、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配套輸配電設施,滿足生產和管理需要。水稻區灌溉設計保證率一般達到 80%以上,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10 年一遇,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5 10 年一遇。4 優化田間道路布局,合理確定路網密度、路面寬度、路面材質,整修和新建機耕路、生產路,配套建設農機下田(地)坡道、錯車點、末端掉頭點、橋涵等附
67、屬設施,提高農田道路通達率和農業生產效率。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 100%,山地丘陵區不低于 90%。5 因害設防,合理新建、修復農田防護林。在水土流失易發區,修筑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設施。在巖溶石漠化地63區,綜合采用攔沙谷坊壩、沉沙池、地埂綠籬等措施,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農田防護面積比例應不低于 90%。(六六)西西北北區區針對風沙侵蝕、干旱缺水、土壤肥力不高、水土流失嚴重、次生鹽堿化等糧食生產主要制約因素,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培肥地力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小麥、玉米、棉花、甜菜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糧食產
68、能達到 450 公斤。1 開展土地平整,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土地平整應避免打亂表土層與心土層,無法避免時應實施表土剝離回填工程。汾渭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伊犁河谷地、塔里木河谷地等平原區依托有林道路或較大溝渠,進行田塊整合歸并形成條田。黃土高原等丘陵溝壑區因地制宜修建等高梯田,增強農田水土保持能力。耕作層厚度達到 25cm 以上。2 培肥耕地地力,因地制宜建設秸稈還田和農家肥積造設施,大力推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通過工程手段、施用土壤調理劑等措施改良鹽堿土壤。結合耕地質量監測點現狀分布情況,每 5 萬畝左右建設 1 個耕地質量監測點,開展長期定位監測。土
69、壤有機質含量宜達到 12g/kg 以上,土壤 pH 值一般保持在 6 0 7 5,鹽堿地不高于 8 5,耕地質量等級宜達到 6 等以上。3 汾渭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伊犁河谷地、塔里木河谷73地等平原區完善田間灌排設施,大力發展管灌、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黃土高原等丘陵溝壑區因地制宜改造建設蓄水設施和小型泵站,加強雨水和地表水利用,提高灌溉保障能力。配套建設輸配電設施,滿足生產和管理需要。高標準農田灌溉保證率達到 50%以上,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5 10 年一遇。4 合理確定路網密度,配套機耕路、生產路,修筑橋、涵和下田坡道等附屬設施。機耕路路面寬度宜為
70、 3 6m,生產路路面寬度一般控制在 3m 以下,滿足農機作業、農資運輸等農業生產要求。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地區達到100%,丘陵溝壑區達到 90%以上。5 風沙危害區配套建設和修復農田防護林,丘陵溝壑區合理修筑截水溝、排洪溝等坡面水系工程和谷坊、溝頭防護等溝道治理工程,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受防護的農田占建設區面積的比例不低于 90%。(七七)青青藏藏區區針對高原嚴寒、熱量不足、耕地土層薄、土壤貧瘠、生態環境脆弱等主要制約因素,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良土壤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小麥、青稞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糧食產能達到 300
71、 公斤。1 綜合考慮農機作業、灌溉排水和生態保護需要,開展田塊83整治。平原區推行水平條田建設,山地丘陵區開展水平梯田化改造,通過填補客土、挖深墊淺增加農田土體厚度,使耕作層厚度達到 20cm 以上。2 因地制宜通過農藝、生物、化學、工程等措施,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基礎地力,促進養分平衡,治理土壤鹽堿化,提高耕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結合耕地質量監測點現狀分布情況,每 5 萬畝左右建設 1 個耕地質量監測點,開展長期定位監測。土壤有機質含量宜達到 12g/kg 以上,土壤 pH 值一般保持在6 0 7 5,耕地質量等級宜達到 7 等以上。3 合理建設田間灌溉排水工程,大力推行渠道防
72、滲、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節水措施,配套完善輸配電設施,增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增強農田抗旱防澇能力,農田灌溉設計保證率達到 50%以上,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 5 10 年一遇。4 開展田間機耕路、生產路建設和改造,機耕路路面寬度宜為 3 6m,生產路路面寬度一般不超過 3m,可酌情采用混凝土、瀝青、碎石、泥結石或素土等材質,暴雨沖刷嚴重地區應采用硬化措施。配套建設農機下田坡道、橋涵、錯車點和末端掉頭點等附屬設施,提升完善農田路網工程。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 100%,山地丘陵區達到 90%以上。5 建設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
73、程。風沙危害區,結合立93地和水源條件,合理選擇樹種、修建農田防護林。水土流失區,與田塊、溝渠、道路等工程相結合,配套建設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工程,增強農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受防護的農田面積比例應不低于 90%。三、建設任務確保到 2025 年建成 10 75 億畝、2030 年建成 12 億畝高標準農田。其中,20212022 年年均新增建設 1 億畝;20232030 年年均新增建設 2500 萬畝,同時年均改造提升 3500 萬畝高標準農田。20212030 年完成 1 1 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規劃實施過程中,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耕地和永久
74、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變化情況,可按照程序對分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實行動態調整。04專欄 8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單位:萬畝區域到 2025 年累計建成面積到 2025 年累計改造提升面積到 2030 年累計建成面積到 2030 年累計改造提升面積全國合計1075001050012000028000北京1191313928天津4381946349河北523449157751311山西24842182860583內蒙古547051260001458遼寧371238942191037吉林481937958321048黑龍江110851145127133041上海184719417江蘇
75、454048349261288浙江20001112050297安徽625063067501718福建1150991260205江西30793053330793山東779187083202320河南8759100794592686湖北468947453091264湖南429845246431212廣東26702132720575廣西29772933389781海南50351546127重慶18102021960545四川572659863531594貴州20101612515408云南37333604350966西藏44645566103陜西21941142617303甘肅27502223368
76、592青海48538548114寧夏10501041200275新疆38743844375966新疆兵團1171111125129614專欄 9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單位:萬畝區域2021-2030 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其中,2021-2025 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其中,2026-2030 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全國合計1100060005000北京382117天津221210河北920502418山西440240200內蒙古934510424遼寧220120100吉林242132110黑龍江490267223上海633江蘇1669175浙江542925安徽22412
77、2102福建784335江西1669175山東1300709591河南1660905755湖北1608773湖南1608773廣東563125廣西1206555海南633重慶1126151四川406221185貴州236129107云南598326272西藏633陜西492268224甘肅638348290青海1697寧夏1025646新疆632345287新疆兵團30016413624第五章建設監管和后續管護一、強化質量管理(一一)嚴嚴控控建建設設質質量量。適應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合理規劃建設布局,科學設計建設內容,統一組織項目實施。全面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實
78、現項目精細化管理,嚴格執行相關建設標準和規范,落實工程質量管理責任,確保建設質量。(二二)開開展展質質量量評評價價。依托布設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跟蹤監測土壤理化性狀、區域性特征等指標。按照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國家標準,在建設前后分別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變更調查,評價高標準農田糧食產能水平,逐步實現“建設一片、調查一片、評價一片”。(三三)加加強強社社會會監監督督。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及時公開項目建設相關信息,在項目區設立統一規范的公示標牌和標志,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二、統一上圖入庫(一一)完完善善信信息息平平臺臺。充分利用現有
79、資源,加快農田管理大數據平臺建設,做好相關信息系統的對接移交和數據共享,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全面承接高標準農田建設歷史數據,把高標準農34田建設項目立項、實施、驗收、使用等各階段信息及時上圖入庫,形成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一張圖”。(二二)加加強強動動態態監監管管。綜合運用航空航天遙感、衛星導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移動通信、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天空地一體的立體化監測監管體系,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有據可查、全程監控、精準管理。(三三)強強化化信信息息共共享享。落實國務院關于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要求,完善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實現農田建設、保護、利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強數據挖掘分析,為農
80、田建設管理和保護利用提供決策支撐。三、規范竣工驗收(一一)明明確確驗驗收收程程序序。按照“誰審批、誰驗收”的原則,地方農業農村部門根據現行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規定,組織開展項目竣工驗收和監督抽查,驗收結果逐級上報。對竣工驗收合格的項目,核發農業農村部統一格式的竣工驗收合格證書。(二二)規規范范項項目目歸歸檔檔。項目竣工驗收后,按照高標準農田檔案管理有關規定,做好項目檔案的收集、整理、組卷、存檔工作。(三三)做做好好工工程程移移交交。工程竣工驗收后,及時按照有關規定辦理交付利用手續,做好登記造冊,明確工程設施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需要變更權屬的,及時辦理變更登記發證,確保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權屬清晰。44
81、四、加強后續管護(一一)明明確確管管護護責責任任。完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制度,明確地方各級政府相關責任,落實管護主體,壓實管護責任。發揮村級組織、承包經營者在工程管護中的主體作用,落實受益對象管護投入責任,引導和激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參與農田設施的日常維護。相關基層服務組織要加強對管護主體和管護人員的定期技術指導、服務和監管。(二二)健健全全管管護護機機制制。按照權責明晰、運行有效的原則,建立健全日常管護和專項維護相結合的工程管護機制。相關部門要做好灌溉與排水、農田林網、輸配電等工程管護的銜接,確保管護機制落實到位。調動村級組織、受益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管護機構、社會化服
82、務組織等落實高標準農田管護責任的積極性,探索實行“田長制”“田保姆”、項目建管護一體化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管護格局。(三三)落落實實管管護護資資金金。各地要建立農田建設項目管護經費合理保障機制,制訂管護經費標準,對管護資金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對灌溉渠系、噴灌、微灌設施、機耕路、生產橋(涵)、農田林網等公益性強的農田基礎設施管護,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給予運行管護經費補助。完善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管護的政策措施,保障管護主體合理收益。鼓勵開展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災毀保險。54(四四)推推進進農農業業水水價價綜綜合合改改革革。在有條件的地區統籌推進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護
83、機制、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終端用水管理機制建立,促進農業節水和農田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行。五、嚴格保護利用(一一)強強化化用用途途管管控控。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要及時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嚴格耕地占用審批,經依法批準占用高標準農田的,要及時補充,確保高標準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二二)加加強強農農田田保保護護。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實行用地養地相結合,加強后續培肥,防止地力下降,確??沙掷m利用。對水毀等自然損毀的高標準農田,要納入年度建設任務,及時進行修復或補充。嚴禁將不達標污水排入農田,嚴禁將生活垃圾、工
84、業廢棄物等傾倒、排放、存放到農田。(三三)堅堅持持良良田田糧糧用用。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和農民種糧激勵政策,壓實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穩定糧食生產責任,保障農民種糧合理收益,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引導高標準農田集中用于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引導作物一年兩熟以上的糧食生產功能區至少生產一季糧食,種植非糧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夠恢復糧食生產。64第六章效益分析一、經濟效益建成后,新增建設高標準農田畝均預計可提高糧食綜合產能100 公斤左右、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畝均預計可提高糧食綜合產能 80 公斤左右,節水、節能、節肥、節藥、節勞效果顯著,畝均每年增收節
85、支約 500 元。規劃實施后,每年可增加糧食綜合產能 1000億斤左右。通過節本增效,促進農民增收效果明顯。二、社會效益增增強強國國家家糧糧食食安安全全保保障障能能力力。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能夠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形成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糧田。預計到 2030 年建成 12 億畝高標準農田,加上改造提升已建的高標準農田,能夠穩定保障 1 2 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推推動動農農業業高高質質量量發發展展。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有效促進農業規?;?、專業化、標準化生產經營,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
86、、資源利用方式的轉型升級,加快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保護護種種糧糧農農民民積積極極性性。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能夠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質量,74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競爭力,調動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三、生態效益提提高高水水土土資資源源利利用用效效率率。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有效提高耕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可提高 10%以上,畝均節水率 10%以上,緩解農業發展的水土資源約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改改善善農農業業生生態態環環境境。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畝均節藥、節肥率均在 10%以上,可有效提高農藥化肥利用效率,減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土壤酸化、土壤潛育
87、化、次生鹽堿化、水土流失,保持耕地土壤健康,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提提升升農農田田生生態態功功能能。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可增強農田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小氣候、防風固沙、增加林木蓄積量,優化農村田園景觀,為鄉村生態宜居提供綠色屏障。84第七章實施保障一、加強組織領導(一一)完完善善體體制制機機制制。加快推進農田建設立法,健全法律法規制度體系。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統一上圖入庫要求,構建集中統一高效的管理新體制。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強化省級政府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直接負責的責任制,抓好規劃實施、任務落
88、實、資金保障、監督評價和運營管護等工作。農業農村部全面履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統一管理職責,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林草局等相關部委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做好規劃指導、資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水資源利用和管理、金融支持等工作,協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地方農業農村部門要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逐級落實好建設任務和工作責任,地方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主動協作配合,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按期完成。加強建設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科學設定績效目標,做好績效運行監控和評價,強化結果應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二二)加加強強行行業業管管理理。嚴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從業機構資質審94查
89、關,提高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等相關單位技術力量門檻,杜絕無資質或資質不符合要求的從業機構承接相關業務。大力推行信用承諾制度,依法依規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從業機構失信懲戒機制,加強行業自律和動態監管。(三三)強強化化隊隊伍伍建建設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和技術服務體系隊伍建設,強化人員配備,重點配強縣鄉兩級工作力量,與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相適應。加快形成層次清晰、上下銜接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加強業務交流,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和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二、強化規劃引領(一一)構構建建規規劃劃體體系系。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建設規劃體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全面
90、摸清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等底數情況的基礎上,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和分省任務要求,編制本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將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市、縣。市級建設規劃重點提出區域布局,確定重點項目和資金安排??h級建設規劃要將各項建設任務落實到地塊,明確時序安排。(二二)做做好好規規劃劃銜銜接接。各級地方政府在編制本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時,在建設目標、任務、布局以及重大項目安排上,要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充分做好與水資源利用等相關規劃銜接。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糧食保障要求等因素,科學開展水資源論證,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明確建設的重點區域、限制區域和05禁止區域。(三三)開開展展規規劃劃評評估估。在規
91、劃實施的中期,采用各地自評與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規劃目標、建設任務、重點工程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客觀評價規劃實施進展,總結提煉經驗做法、剖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一步發揮好規劃的引領作用。三、加強資金保障(一一)加加強強政政府府投投入入保保障障。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保障機制。各地要優化支出結構,將農田建設作為重點事項,按規定及時落實地方資金,壓實地方投入責任,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標準和成本變化,切實保障各項政府投入。省級政府應承擔地方主要投入責任。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整合使用土地出讓收入中用于農業農村的資金,重點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國家確
92、定的投資標準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資標準。(二二)完完善善多多元元化化籌籌資資機機制制。發揮政府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完善銀企擔合作機制,采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多種方式,有序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地方政府在債務限額內發行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各地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于農業農村的投入,要重點支持符合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條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新15增耕地指標跨區域調劑統籌和收益調節分配,拓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渠道。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指標在省域內調劑,所得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在不加重農民負擔的
93、前提下,積極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籌資投勞,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理。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探索利用國外貸款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三三)統統籌籌整整合合資資金金。健全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機制,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推進集中連片建設,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完成規劃目標任務。中央層面,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按照有關規定,指導地方做好資金統籌整合工作。省級層面,統籌不同渠道相關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任務和資金相匹配的原則,將資金分解落實到縣??h級層面,制定整合資金使用方案,統籌使用和有序投入各類相關資金,將任務和資金落實到地塊,確保完成建設任務。四、加大科技支撐(一一)加加強強技技
94、術術創創新新。針對涉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保護全過程的“卡脖子”問題,加強科技研發前瞻布局,加大對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提升、國家耕地質量科學研究、農田信息化監管等關鍵技術問題的攻關力度。明確階段性目標,集成跨學科、跨領域優勢力量,加快重點突破,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技術支撐。25(二二)完完善善創創新新機機制制。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機制,鼓勵農田建設領域內各類創新主體建立創新聯盟,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建設一批長期定位監測點、技術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加大資源開放和數據共享力度,優化科研平臺管理機制。(三三)開開展展科科技技示示范范。大力引進和推廣高標準農田建
95、設先進實用工程與裝備技術,加強農田建設與農機農藝技術的集成與應用。開展生態綠色農田、數字農田和土壤鹽堿化、酸化、退化及工程性缺水等專項建設示范,引領相同類型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區域化整體建設,在潛力大、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地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區域示范。五、嚴格監督考核(一一)強強化化激激勵勵考考核核。建立健全“定期調度、分析研判、通報約談、獎優罰劣”的任務落實機制,加強項目日常監管和跟蹤指導,強化質量管理,提升建設成效。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要求,進一步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制度,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對完成任務好的予以傾斜支持,對未完成任務的進行約談處罰。(二二)動動員員群群眾眾參參與與。構建群眾監督參與機制,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廣泛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形成共同監督、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注重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激發耕地所有者、農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參與高標準農田項目規劃、建設和管護等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35(三三)做做好好風風險險防防控控。樹立良好作風,強化廉政建設,嚴肅工作紀律,推進項目建設公開透明、廉潔高效,切實防范農田建設項目管理風險。加強工作指導,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嚴格跟蹤問責,對履職不力、監管不嚴、失職瀆職的,依法追究有關人員責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