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 年度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報告告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研究中心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研究中心2024 年年 12 月月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目目錄錄摘摘要要.1第一章第一章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研究綜述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研究綜述.21.1 解析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驅動要素和傳導機制,完善減污降碳協同理論體系.31.2 研發減污降碳技術適用性評估,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協同治理.31.3 研究減污降碳調控技術,設計協同增效發展路徑.41.4 創新減污降碳協同政策體系,支撐減污降碳協同管理實踐.41.4.1 減污降碳協同理論機制研究.51.
2、4.2 減污降碳協同調控技術研究.121.4.3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研究.191.4.4 減污降碳協同政策仿真研究.20第二章第二章 減污降碳領域年度研究成果梳理減污降碳領域年度研究成果梳理.262.1 協同理論基礎領域.262.1.1 基于能源-物質-排放關系的戰略方法減少 CO2和空氣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262.1.2 結合短期和長期排放控制措施可持續地改善中國的空氣質量.282.1.3 兼顧城市邊界內外溫室氣體排放的碳中和新框架.352.1.4 識別中國空氣污染與二氧化碳排放協同控制的關鍵來源.382.1.5 中國城市“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及其影響因素.412.1.6 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時
3、空特征分析.43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1.7 MEIC 全球碳排放數據庫更新.492.2 協同治理技術領域.532.2.1 雙活性位點以促進“非二”溫室氣體 NO 增值利用.532.2.2 中國水泥行業超低排放轉型的全生命周期減排潛力602.3 協同路徑優化領域.622.3.1 中國城市“減污降碳”協同驅動因素及實現路徑.622.3.2 考慮區域不公平性的中國省級減碳路徑優化.652.3.3 通過部門行動實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712.3.4 量化中國鋼鐵行業 CO2排放與環境健康負擔:可持續轉型之路.732.3.5 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時空特征分析.772.3.6
4、為中國繪制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線圖新專欄協同路線圖.842.4 協同政策與效益評估.852.4.1 2013-2021 年中國減污降碳措施的協同增效評估.852.4.2 2013-2020 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 PM2.5污染成效912.4.3 2013-2020 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的碳減排協同效益.1112.4.4 2012-2020 年間中國區域空氣污染物排放減緩的異質性.1172.4.5 成本效益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中國煤電轉型的決策.1222.4.6 清潔取暖在華北農村的健康效益與經濟成本的不均衡分布.1272.4.7 從省際交通和 PM2.5減排成本的角度評估中國 PM2.5污染
5、控制的有效性.1342.4.8 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年度報告工作組發布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023 年“降碳 減污 擴綠 增長”主題報告.1382.5 碳中和路徑與大氣污染控制政策綜合影響評價.1602.6 碳中和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協同效益和潛在權衡評估.161第三章第三章 2024 年減污降碳協同政策梳理年減污降碳協同政策梳理.1653.1 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 2024 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653.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12 月 11 日至 12 日在北京舉行.1663.3 國務院第 23 次常務會議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1673.4 全國溫室
6、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重啟.1683.5 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的通知.1693.6 生態環境部等十五部門聯合發布 關于印發的通知.1703.7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的通知.1703.8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正式對外發布.1713.9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公開征求意見的函.1723.10 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2024 年度報告.1733.11 清潔空氣政策伙伴關系發布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2024).174第四章第四章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地方實踐案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地方實踐案例.1764.1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176202
7、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2 長三角地區.1784.3 珠三角地區.1814.4 其它地區.183第五章第五章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研究展望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研究展望.1855.1 減污降碳協同理論與機制研究.1855.2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適用性評價研究.1885.3 減污降碳決策模型與調控技術研究.1905.4 減污降碳協同政策仿真與體系構建.195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98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摘要“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必須更加注重協同推進污染減
8、排和降低碳排放。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已成為我國下一階段生態環境管理及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方面的主要著力點和關鍵工作領域,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專業委員會編撰了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 2024 年度科技進展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章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研究綜述,從減污降碳協同理論機制、減污降碳協同調控技術、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和減污降碳政策體系創新 4 個方面展開。第二章梳理了 2024 年部分科研機構在減污降碳領域的科研進展,主要聚焦于協同理論機制、協同治理技術、協同路徑優化與協同政策分析等方面。第三章是梳理 2024 年度減污降碳領域重
9、要的會議及相關政策、報告,第四章是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地方實踐,第五章是在前文綜述、科研進展的基礎上,展望未來研究方向,從減污降碳協同理論與機制、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適用性評價、減污降碳決策模型與調控技術、減污降碳協同政策仿真與體系構建等幾方面展望延伸了下一步的工作。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第一章第一章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研究綜述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研究綜述2022 年 6 月生態環境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對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進行系統謀劃,明確到 2025 年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結構優化調整和
10、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減污降碳協同度有效提升;到2030 年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提升,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碳達峰與空氣質量改善協同推進取得顯著成效,水、土壤、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領域協同治理水平顯著提高,為 2030 年前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工作提供行動指引。實施方案是我國減污降碳方略的集大成者,是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減污降碳有關部署要求的重要舉措,標志著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工作邁入了新征程。實施方案以突出協同增效、強化源頭防控、優化技術路徑、注重機制創新、鼓勵先行先試為原則,提出了源頭防
11、控協同、重點領域協同、環境治理協同、管理模式協同及強化支撐保障等重點任務。實施方案將加強減污降碳協同技術研發應用作為重要任務之一,強調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基礎科學和機理研究,引領減污降碳協同管理體系與協同技術發展,有效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結構優化調整和環境質量改善,助力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2024 年 12 月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體現了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減污降碳工作的全面部署和堅定決心,旨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20
12、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面向國家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重大需求,國內外研究機構采用多學科交叉理論與方法,結合 AI、云計算、多源感知等新興技術手段,建立成套模型工具,圍繞減污降碳協同理論機制、減污降碳協同調控技術、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和減污降碳政策體系創新 4個方向開展研究。1.1解析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驅動要素和傳導機制,完善減污降解析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驅動要素和傳導機制,完善減污降碳協同理論體系碳協同理論體系當前針對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這一創新理念的理論研究剛剛起步,缺少深層次理論剖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理論體系尚待系統構建。面對當前理論基礎薄弱的情況,有關研究機構均致力于解析
13、碳污排放的核心驅動要素與作用傳導機制,突破減污降碳多維協同理論和系統優化理論,系統解析生態環境保護在目標、對象、措施等方面與溫室氣體治理的交互作用機制及污-碳多重目標的相互反饋機制,建立社會經濟發展與減污降碳協同目標路徑多維反饋理論、產業共生與減污降碳協同理論、跨行業減污降碳耦合機制等,為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供理論基礎。1.2研發減污降碳技術適用性評估研發減污降碳技術適用性評估,推動重點行業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協同治理領域協同治理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實踐目前面臨適用于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技術儲備不足的問題,通過技術組合優化強化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效益的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為識別重點領域
14、、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適用性技術,將梳理量化現行及潛在技術措施減污降碳協同效果和成本,建立減污降碳協同減排技術庫;構建各類措施的減排效果與減排成本動態評估模型,突破措施-效果-成本參數之間的動態聯動技術,評估不同時期、不同技術的協同減排效果及成本差異,進而識別不同階段、不同行業協同減排關鍵技術;通過系統分析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全面評價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適用性,為重點領域減污降碳提供技術方案,顯著提升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治理能力,服務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目標。1.3研究減污降碳調控技術,設計協同增效發展路徑研究減污降碳調控技術,設計協同增效發展路徑減污降碳
15、協同調控當前面臨底數不清、機制不清、工具不優、路徑不明問題,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表征尚未融合,缺乏對現有及潛在治理技術協同效果及適用場景的系統評估,缺少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溫室氣體減排多維協同調控技術方法,難以實現各層級減污降碳實施路徑系統優化。針對協同治理的重大科技支撐需求,將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多源感知等前沿技術,集中力量在多介質精細化減污降碳融合排放清單、多目標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決策模型、多領域多層級減污降碳協同目標優化模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評估技術、智慧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管理與調控平臺等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顯著提升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技術支撐能力,有效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1
16、.4創新減污降碳協同政策體系,支撐減污降碳協同管理實踐創新減污降碳協同政策體系,支撐減污降碳協同管理實踐生態環境部等主管部門正持續推進氣候變化應對與污染防治工作統籌融合,加快建設服務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目標的政策體系和治理體系。面對管理支撐需求,將圍繞政策評估技術、政策作用機制、政策工具、政策路徑等方面展開攻關,針對城市、區域、國家等不同層級政策傳導機制的特點,開展政策仿真研究與政策影響評估。包括研發減污與降碳政策協同性的評估與規劃技術;解析減污降碳協同政策效應的區域異質性及驅動因素,識別多目標統籌下減污降碳協同政策要點及關鍵任務;建立完善服務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目標的各類源協同管理制度、排放總量
17、控制與交易制度、金融財稅政策體系以及法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規標準體系,提出減污降碳協同政策工具包;謀劃國家、區域、行業中長期減污降碳協同路線圖,全面支撐減污降碳協同政策體系及治理體系建設。1.4.1 減污降碳協同理論機制研究減污降碳協同理論機制研究大氣污染物和碳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別,但是兩者之間具有同源性和同效性,這是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的基礎。所謂同源性是指大氣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一致的,均來自化石能源的生產和消耗、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以及廢棄物處理等;同效性則是指大氣污染物控制措施和碳減排措施在許多情況下是一致的,比如節約能源、發
18、展綠色低碳清潔能源、能源結構調整、研發低碳技術等,這些措施在實現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實現了大氣污染物的減排。通過耦合二氧化碳、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與大氣、水、固廢等多維環境要素協同治理目標,系統建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研究范式,開展理論、技術、政策多維度解析優化,對協同推進“雙碳”戰略與美麗中國建設以及推動全球環境治理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需求涉及減污降碳協同理論基礎構建、減污降碳作用機制與協同效應量化、氣候環境協同治理的綜合評價與模型優化、減污降碳協同路徑多維優化、減污降碳協同政策仿真與協同策略等。1.4.1.1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理論內涵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理論內涵大氣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之間具有相互影響和
19、反饋作用。一方面,大氣污染物排放所形成的大氣氣溶膠對輻射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還能通過改變云的特性或改變地表反照率而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另一方面,全球或區域的氣候變化不僅會改變大氣污染物的擴散、傳輸和沉降等過程,影響大氣能見度形成中重度污染天氣,而且還可以通過改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變大氣氧化能力影響到大氣污染物的光化學過程。此外,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也會改變污染物排放源的特征,從而影響大氣環境質量。國際上以 IPCC 系列研究報告為引領,持續深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內涵。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溫室氣體減排及環境治理的研究、政策、實踐均緊扣特定時期的迫切管理需求。由于多數歐美發達
20、國家均是在環境治理取得顯著進展、空氣質量大幅改善后開始關注溫室氣體減排,因此直接針對減污及降碳兩項目標協同開展的研究較少。20 世紀 90年代,歐美學者初步對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的協同治理進行了分析,以溫室氣體減排為切入點,指出相關措施可協同降低大氣污染及其相關健康效應,產生間接效益。作為氣候變化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報告,IPCC 系列評估報告持續深化協同治理的理論內涵。IPCC 在第二次評估報告中提出了副效益(ancillary benefits)的概念,并在第三次評估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了協同效益(co-benefits)的概念。在第三次評估報告中,IPCC 對以上兩個效應的定義做出了區分,但
21、在近期的評估報告中對二者賦予了相同的內涵。IPCC 在后續評估報告中進一步對協同效應的概念進行了深化。IPCC 第四次報告指出協同治理通常意味著實施“無后悔”政策(no-regrets),即實施政策所帶來的協同效益會大于其實施成本,產生凈負成本。對“無后悔”政策的研究很多關注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在短期即可產生的空氣質量改善及相關公共健康效益,這些顯著效益為“無后悔”溫室氣體減排政策的實施奠定了基礎。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進一步區分了正協同效益和負協同效應的概念,并在 2018 年發布的IPCC 全球升溫 1.5特別報告中聚焦到正協同治理上,明確提出協同效益是指為了達到某一目標的一項政策或措施可能
22、對其他目標產生的積極效果,從而可加強社會或環境的總體效益。最新的 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進一步深化了對協同治理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的認識,識別了一些行業、區域獨有的協同治理措施。立足環境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同根同源的特性,國內對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理論展開探索。王金南等較早探索了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理論,于 2010 年提出了溫室氣體與常規大氣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步”的概念,并基于此提出氣候友好的大氣污染防治戰略的含義。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理念提出后,嚴剛等就目標指標、管控區域、控制對象、措施任務、政策工具五個方面的協同性系統討論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基本內涵。高吉
23、喜提出,減污降碳應以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要利用經濟轉型實現減污降碳,同時也要基于減污降碳倒逼經濟轉型,牽引高質量發展。周宏春指出要依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制定能源低碳發展路線圖,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王燦等指出要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強污染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融合、強化減污降碳的經濟政策激勵三方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大氣污染物和碳的性質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均具有較大差異。大氣污染物具有局地性和短壽命的特征,而碳則具有全球性和長壽命的特征;從管理層面上兩者也有差別,大氣污染物控制有國內法律法規管理(如大氣污染防治法 循環經濟法 等),而碳則是在國際公約的管控
24、范圍內(如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巴黎協定 等)。一般來說,大氣污染治理比較注重末端治理,如脫硫、脫硝、除塵等大氣污染防治措施,而碳的減排更多強調的是源頭管控,如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降耗等。1.4.1.2 減污降碳協同作用機制與協同效應量化研究減污降碳協同作用機制與協同效應量化研究圍繞減污降碳作用機制與協同效應量化研究,國內外學者針對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對社會經濟要素響應機制開展了廣泛研究,并在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此基礎上建立了能源環境政策對不同環境要素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作用機制的評價技術體系,識別關鍵協同效應與協同要點。減污降碳協同度
25、的表示可以分為“正向協同、不協同和負向協同”三種情況。所謂“正向協同”,表示在宏觀或微觀層面上政策措施的實施等能夠在減少大氣污染物的同時也減少碳的排放,實現減污降碳協同;“負向協同”表示政策措施的實施等不僅增加大氣污染物排放,同時還帶來了碳排放的增加;“不協同”則表示的是實現大氣污染物的減排,但卻帶來了碳排放的增加,即減污不協同,或實現碳排放減少的同時,卻增加了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即降碳不協同。一方面研究集中于基于因素分解法解析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對社會經濟耦合系統的復雜響應關系。社會經濟發展、能源環境政策、氣候氣象波動等不同因素相耦合,通過復雜作用機制對溫室氣體及污染物排放與濃度產生影響。當前
26、大量研究基于因素分解法開展相關作用機制解耦研究。因素分解法通過將目標變量的變動分解為若干個影響因素變動的組合,從而客觀地識別目標變量變動的主要驅動因素或抑制因素。常見的因素分解法有指數分解法(Index DecompositionAnalysis,IDA)和結構分解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Howarth 等所提出的 Laspeyres 方法,是一種典型的 IDA 方法;在此基礎上,Ang 對比分析了多種分解方法后提出對數平均迪氏指數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分解框架,在研究二氧化碳及污染
27、物排放變化方面獲得了廣泛應用。在碳排放變化驅動力解析方面,Guan 等采用 LMDI 方法分析了中國碳排放變化的驅動因素,發現產業結構升級、煤炭消費占比降低以及能效率提升使中國的碳排放進入新的階段;Gao 等將碳排放變化的經濟驅動力進一步分解為勞動力投入、資本存量和全要素生產率,細化了解析精度。在大氣成分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變化驅動力解析方面,Guan 等耦合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投出產出模型、結構分解法分析了 1997-2010 年間中國一次 PM2.5排放的社會經濟驅動力,發現中國顯著提高的生產效率和能源效率抵消了經濟增長引起的排放量增長,而出口則是唯一導致排放量
28、增加的終端部門;Lyu 等進一步擴大了覆蓋的污染物范圍,利用對數平均迪氏指數分解法將 1997-2012 年間中國的一次 PM2.5、SO2和 NOX排放的變化歸因到經濟增長、能源強度變化等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Xu 等利用結構分解法結合排放清單和投入產出模型定量了中國一次 PM2.5、SO2和NOx 排放的社會經濟驅動因素;Geng 等基于 LMDI 分解了 2002-2017年間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變化的驅動力,并進一步解析了 PM2.5濃度與相關過早死亡的驅動力,證實了末端減排措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研究著重于系統構建溫室氣體減排-空氣質量改善協同效益評估技術框架,實現對氣候能源政策對氣候、環
29、境、健康、經濟等多維度影響的綜合評價。在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方面,國內外已建立了較為成熟的協同效益評估技術框架,通過耦合能源經濟模型、污染物排放清單模型、大氣化學傳輸模型、流行病學暴露-響應模型、環境健康經濟評估模型等跨學科工具,實現多維度綜合評價。研究發現了氣候政策在推動結構轉型過程中可產生顯著的環境健康效益。在國家層面,國內學者對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對空氣質量改善及相關公共健康效益開展了廣泛定量評估。針對中短期的碳達峰目標,Xing 等指出,中國僅依靠 2030 年前碳達峰目標難以實現空氣質量目標,這將激勵中國采取更激進的政策,實現額外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益。針對中長期的碳中和目標,Ch
30、eng 等和 Shi 等指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對我國未來空氣質量根本改善的決定性作用,至 2060 年我國PM2.5濃度有望降低至 10g/m3左右,其中碳中和目標牽引的革命性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結構調整貢獻將達 80%;Zhang 等基于綜合評估模型對中國未來以可再生能為源為主導的低碳路徑和以負排放技術為主導的低碳路徑的空氣質量和健康影響進行模擬,發現只有將強有力的氣候和空氣污染控制政策結合起來,才能使整個中國的空氣質量得到實質性的改善。在區域層面,Zhang 等發現到 2035 年,在嚴格的末端治理措施的基礎上,強化的氣候政策可以推動四川省空氣質量降低 6g/m
31、3,實現230 億美元的健康收益,遠超減排成本。在行業層面,有一系列研究分析了不同行業各類政策的減污降碳協同效果。例如,Qian 等聚焦七大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從微觀企業的視角揭示工業部門空氣污染物與 CO2進行協同減排的潛力,發現持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合理布局并調整現有工業部門的生產結構、加快推進電氣化水平以及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發電是實現我國工業部門協同減排效益的重要途徑。在電力部門,Peng 等指出減少煤電并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對污染物及 CO2減排均可產生顯著效果,且在不同部門開展電力替代的碳減排及環境健康影響在不同區域存在顯著差異。在鋼鐵部門,Ma 等提出至 2030 年,將鋼鐵行業
32、的廢鋼回收率提高 50%能夠推動 11 萬噸SO2和 2 萬噸 NOX減排。Meng 等發現中國北方地區的清潔取暖政策能夠在大幅削減民用部門化石燃料消費的基礎上顯著改善室內外空氣質量,并帶來額外健康收益。Liang 等發現推動 27%的私家車和大部分特定行業商用車電氣化可顯著降低PM2.5、O3及NO2濃度,至2030年在全國避免近 2 萬人過早死亡。另一方面,環境治理對碳減排、氣候變化也可產生顯著協同效應。如 Gu 等對“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的電力、鋼鐵、水泥污染排放控制的協同降碳效應進行了評估,發現燃煤電廠脫硫工程減排措施發揮的作用最為關鍵,其中結構性減排相對容易實現主要污染物與溫室氣
33、體的協同減排效應,但相比之下工程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削減并不容易實現協同效應;Shi 等發現 2013-2020 年間,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推動了清潔高效的能源設施取代低效、高碳能源設施的進程,加速了能效提升、能源結構轉型和產業結構轉型,減少了化石燃料消耗,實現累計凈協同減碳 24.3 億噸;Xu 等指出,中國的藍天保衛戰行動在京津冀地區實現了顯著的 CO2減排協同效應,且各區域 NOX與 CO2的協同效應均最高。第三方面研究主要是基于多元方法,對水、固廢等環境要素相關政策措施的減污降碳協同成效開展多維度評價?;跉夂蜃兓?、土地利用或流域模型,通過預設碳減排情景,量化
34、了不同碳減排措施對水系統的正面或負面影響。研究主要關注碳減排措施對于能源產業水資源消耗量的影響,并有少數研究拓展到了對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水污染物排放影響研究。當前研究認為能源領域不同碳減排措施對水資源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僅少部分措施可以實現降碳和減污(節水)的協同效應。如Fricko等發現在全球氣候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情景下,全球淡水耗水量將顯著提升;Ou 等發現采用可再生能源代替的碳減排模式將大幅降低取水量和耗水量,可以實現降碳和節水的協同效應;Bonsch 等發現生物質能源的大規模應用情景下,全球農業用水量將大幅增加。在水系統治理對減排影響方面,現有研究主要關注常用的水系統治理措施對碳排放
35、的影響,并有部分研究進一步探究了如何實現最優的減污降碳效果。研究普遍認同污水處理環節具備較大的生物質能利用潛力,而人工濕地等生態修復措施也可實現減污和降碳的協同效應。如 Rosso 等發現,在當前全球城市污水處理廠 19 萬噸/日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現狀情景下,實施全球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沼氣利用措施改造,預期 2025 年全球城市污水處理廠將由碳排放源轉變為碳匯,每日可實現 1 萬噸的二氧化碳固定量;Hemes 等的研究表明,當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2前針對退化濕地的生態修復行為可以實現碳固定效果,但是同時存在著甲烷排放量增加的潛在代價。在固廢減污降碳協同方面,發展了面向
36、不同需求的評價方法及工具。在方法學層面,主要包括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各締約方國建立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和減排履約的方法和規則下形成的 IPCC 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核算方法及在碳市場交易機制下不同組織開發了各類企業和項目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學和相關標準,比如歐盟 ETC 指南、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 CDM 方法學、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提出的“GHG Protocol”系列指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建立的“ISO 14064”系列標準。此外,還開發了一系列固體廢物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具,比如氣候與清潔空氣聯盟(CCAS)發布的固體廢棄物排放估算工具 SWEET、美國環境保護署(EPA)
37、廢棄物減量模型 WARM、日本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IGES)發布的固體廢物管理溫室氣體排放估算工具、丹麥科學技術大學開發的固體廢棄物處理系統和技術的環境影響評估工具EASEWASTE等,這些工具可用于評估不同的固體廢物處理方式(源頭減量、回收、燃燒、堆肥、填埋等)實施后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削減量。1.4.2 減污降碳協同調控技術研究減污降碳協同調控技術研究1.4.2.1 氣候環境協同治理的綜合評價與模型優化方法氣候環境協同治理的綜合評價與模型優化方法針對氣候環境協同治理的綜合優化研究需求,目前已有較多國內外學者從氣候政策評估的角度出發構建了綜合評估模型,其中國外學者研究開展較早,逐步建立了
38、成熟的綜合評估模型,但這些模型往往基于特定國家或區域背景開發,模型參數的設定和各類假設條件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導致對中國減排路徑的探究存在較大差異。近年來部分國內學者也自主構建了針對中國的綜合評估模型(如氣候變化綜合評估集成模型 C3IAM、能源環境綜合評價模型 IPAC 等)。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相關模型方法在區域劃分方面,針對中國的區域刻畫經歷了從粗到細的發展過程。早期的部分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將中國和部分其他亞洲國家作為一個集體,如 IIASA 開發的 MESSAGE 模型將中國、日本和韓國放在一起組成中東亞,美國環保署開發的 ASF 將中國、朝鮮和越南等合
39、成中央亞洲等。也有部分模型考慮到中國這個重要的經濟體并且給予單獨刻畫,如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開發的 AIM、美國 EPRI 開發的 CETA、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開發的 GCAM、PIK 開發的 REMIND 和英國大學學院開發的 TIAM 等。為了更精細的區域層面分析,不同模型都在進行區域細化,IIASA 的能源團隊將MESSAGE 的中國地區給予單獨刻畫,GCAM 將 GCAM-China 細化到省區尺度。同時部分國內模型也將區域劃分至中國省區。如清華大學 3E 研究院開發的中國分省區動態 CGE 模型。在 C-REM 基礎上開發的 REACH 模型將 CREM 和排放清單模型、大氣化學
40、傳輸模型相結合,同樣在中國分省尺度構建??紤]到中國幅員遼闊,地區間自然條件迥異,區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在省市級尺度構建模型展開協同治理研究,更加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相關模型方法在行業劃分方面,當前多數綜合評估模型采用自上而下方法構建,具備完整能源系統,但對工業行業的劃分仍相對粗糙。大多數全球尺度和國家尺度的模型在行業刻畫上較為粗糙,AIM/CGE 模型涵蓋 42 個行業,按照較為粗糙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來劃分。GAINS 模型覆蓋較為全面,包括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其他部門,但對于行業內部的刻畫不足。Zhang 等利用 GAINS模型對中國的水泥行業進行了研究,發現在能源效率提升的措施下
41、,其碳排放可下降 5%,而 SO2、NOX、PM 則可分別下降 15%、12%和3%。Li 等則將 TIMES 模型和 GAINS 模型進行連接,研究了中國的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國家自主貢獻與 2目標下的協同減排效益,發現工業部門和電力部門可逐步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從而降低 PM2.5濃度,進而降低過早死亡的人數,帶來健康效益。Zhao 等通過 MESSAGEix-氨模型對氨工業的整個能源系統進行評估,發現隨著可再生電力成本的下降,電解制氨技術與 CCS 的整合是實現深度減排的合適選擇。IPAC 模型的排放部門涉及電力、工業、交通、建筑、農業。China-MAPLE
42、 模型的部門劃分包括資源供應、煉油廠、發電、運輸、工業和建筑等幾大類。Ma 和 Chen 通過建立中國 TIMES 模型,分析中國不同碳達峰路徑下各部門的能源消費結構,優化結果顯示電力和工業部門在碳達峰時減排貢獻分別為 75%和 15%。而少數中國分省的模型嘗試細化行業分類,LEAP 模型附有豐富的技術工藝和終端能源使用的參數,評估上較為精細,這一模型多用于交通領域的研究。例如,Jiao 等利用這一模型對中國廣州市進行了研究,發現在其交通運輸部門,通過調整交通運輸方式和提高電氣化水平能夠實現 CO2和大氣污染物的協同減排。相關模型方法在碳-污耦合響應方面,已有部分基于中國氣候、環境治理政策的特
43、點,結合行業、措施層面的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和協同效益分析目標進行了拓展和改造。當前國外用于協同減排成本核算的主流模型主要有 AIM/Enduse、GAINS、CoST 等。其中,AIM/Enduse 包含不同的能源技術和末端治理技術。但該模型多用于氣候變化適應和經濟發展政策評估,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成本估算較少。GAINS 模型是目前全球范圍內應用最廣的大氣污染控制模型,污染物種類和污染排放行業覆蓋度廣。借助這一模型,Wagner和 Amann 對京都議定書下各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進行了模擬,發現即使上述目標較為寬松,但仍能產生較為明顯的協同減排效應,SO2、NOX、PM 等大氣
44、污染物的排放量可下降約 10%。CoST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模型包含全面的末端技術數據庫,但是沒有多污染物的響應機制,難以進行長期協同效益評估。國內自主開發的溫室氣體、大氣污染治理協同效益模型主要包括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開發的空氣污染控制成本效益及達標評估系統(ABaCAS)和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開發的中國能源環境綜合評價模型(IPAC)。ABaCAS 含有詳細的末端治理數據庫,可以詳細刻畫污染末端治理技術的成本-效益,但缺乏對能源技術成本的計算分析。IPAC 含有詳細的能源技術數據庫,可以詳細刻畫能源系統轉型、能源技術演替的成本效益,但缺乏末端治理技術成本的深入計算分析
45、。1.4.2.2 減污降碳協同路徑多維優化研究減污降碳協同路徑多維優化研究在路徑研究方面,圍繞溫室氣體減排路徑、污染物治理路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多維協同治理路徑等方面,國內外已經開展了廣泛研究。通過綜合模型和情景分析,基于公平性原則或成本最低原則等開展多目標協同分析,提出治理路徑的優化方案。在溫室氣體減排路徑方面,已有研究從全球、國家和區域等層面開展分析,綜合考慮政策、經濟或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分析未來的減排路徑和減排中潛在的機遇和挑戰。如 IPCC 基于全球溫升控制和排放特征,充分結合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景,提出了具有統一標準的全 球 共 享 社 會 經 濟 路 徑(Shared Socio-
46、economic Pathways,IPCC-SSPs),不同的 SSPs 情景能夠充分評估不同氣候政策下的發展路徑;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使用世界能源模型(World Energy Model,WEM),基于不同社會經濟和技術情景假設,研究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能源和排放轉變路徑,并就未來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所需的政策措施展開了分析;歐盟采用 FORECAST(FORecasting Energy Consumption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ool)模型,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探索了全面考慮
47、社會經濟和技術因素的排放情景和減排路徑,分析了不同減排技術組合的可行性,并闡述了未來減排中面臨的潛在機遇和挑戰。此外,重點部門的溫室氣體減排將在未來減排路徑中扮演重要角色。如 Zhao 等基于國家能源技術模型(C3IAM/NET)發現,能源部門轉型是全球實現 2C 目標的關鍵,其中電力部門將承擔最大的減排責任,其次是工業、交通和建筑部門;Hasan 等針對航空領域的未來減排路徑開展了研究,發現未來實現航空部門的溫室氣體減排將依賴于可持續航空燃料的研發、合理的市場機制和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努力;Walsh 等從溫室氣體排放和抵消的視角預測了全球到 2100 年的減排路徑,發現要想實現全球氣候目標,人
48、為排放需在未來 10 年內達到峰值,且由于負碳領域在技術和經濟上具備不確定性,化石能源也面臨著需要持續降低的挑戰。在污染物治理路徑方面,研究發現政策工具、技術手段、控制方式等對制定合理的路徑有重要意義。如 Rao 等分析了社會經濟共享路徑中不同控制目標對大氣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影響,并評估了不同政策、減排技術、減排目標等對污染物排放路徑的影響;Tong 等考慮京津冀地區的污染物及碳排放形勢,提出了京津冀地區至 2030 年實現空氣質量達標和碳減排目標的協同治理路徑,并強調了能源轉型的重要意義;Zhao 等以京津冀地區為研究對象,探索了傳輸路徑和排放源分布對于污染形成的影響,提出將單個地區的污染防治
49、拓展到區域間的重要性;Kaleem 等使用 EnerNEO Pakistan 和 GAINS 軟耦合模型,分析了在 BAU 情景和采用先進技術措施和可持續發展措施的替代政策情景下巴基斯坦空氣污染控制和氣候變化緩解戰略的協同效益,解釋了氣候緩解如何成為空氣污染控制的附加效益。Wu 等深度耦合多個模型,通過碳減排、污染物排放、空氣質量改善和人群健康影響等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7方面來刻畫不同政策帶來的協同效益,為制定氣候與環境協同控制戰略的經濟可行性路徑提供參考。除大氣污染外,已有研究針對水污染、重金屬污染等領域展開治理路徑研究。如 Cooper 等針對減輕水污染的源頭措
50、施、流通過程和終端保護等展開分析,指出歐洲國家防治措施受到具體政策的影響,并強調了監管、財政激勵和咨詢服務等工具組合對減排具有很大作用;Zheng 等以廣東省為例,基于省內和省外的雙路徑視角建立了重金屬環境模擬模型。研究識別出了減排路徑中的關鍵部門,分析了不同優化情景下的減排路徑,強調了省內外生產、投資和減排行動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在不同環境要素與溫室氣體的協同控制路徑方面,部分研究拓展了效益分析的維度,開展了多維目標下的減排與治理路徑設計。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方面,Tang 等針對中短期的碳達峰目標,從社會經濟和氣候政策強度兩個維度評估了不同的碳排放路徑,并分析了其對環境空氣質量和人群健
51、康的協同效應,研究發現我國提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可產生顯著的空氣質量及環境健康效益,并大概率能夠抵消未來的碳減排成本;Rogelj 等針對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源進行多重假設,通過探索典型溫室氣體濃度路徑(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下污染物排放范圍,發現嚴格的污染控制和清潔能源政策可以將全球大氣污染負荷進一步降低到RCPs水平以下;Tong 等基于綜合評估模型探索 SSPs、RCPs 情景和污染物控制政策下的排放路徑,發現強有力的低碳政策和空氣污染控制政策將顯著改善中國 2050 年的空氣污染,且 2030 年后低碳政策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H
52、ong 等86通過耦合全球氣候模式、區域空氣質量模型和健康效應模型,定量評估了 2050 年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空氣質量和人群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對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地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8區的空氣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在 RCP4.5 情景下,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將使我國 PM2.5和臭氧的人均暴露濃度增加 3%-4%;Duan 等建立基于綜合評估模型的多模型比較框架,關注全國宏觀及關鍵性行業層面,從經濟發展、能源體系變革和排放路徑演化三個維度回答了1.5C 目標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么。Wu 等以廣州市為例,構建了碳排放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雙達”的綜合評估
53、體系,并推動精準“減污降碳”熱點網格管理,為城市“雙達”路徑的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撐。Jiang等以深圳市為例,探究創新協同治理體系在城市實現“雙達”目標中的作用,研究發現積極的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的協同治理可以帶來顯著的減排效果,且與需求管理和結構調整相關的減排措施的協同減排效應最顯著,需要優先實施;在部門方面,Tong 等基于電廠的歷史信息和未來營業額及控制技術的發展,評估了 2010-2030 年電力部門的減排路徑,發現過去嚴格的環境立法推動了主要污染物的大幅減少,然而碳排放卻不降反升,未來實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需要積極的能源發展規劃和“近零”排放控制措施;水污染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方面,
54、Yang 等評估了可再生能源利用及能源結構調整實現的協同效應,發現風力發電在實現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減排的同時,能夠減少中國電力行業 2.34%的耗水量;固體廢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方面,Zhang 等基于 IPCC、對數平均指數和機器學習模型,預測了不同政策情景和共享的社會經濟路徑下城市固體廢物處理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提出了區域差異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和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方案。此外,目前已有較多國內外學者借助協同減排成本、效益或損失函數,從成本最優、社會公平的視角優化減排路徑。如 Legras 通過損失函數設定了大氣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對于溫升的影響,并將綜合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
55、技進展報告19影響加總為對全球氣溫的統一作用;Moslener 和 Requate 在研究中考慮了大氣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的增量與存量關系,并傳導到函數設定的衰減率中,實現減排成本函數動態化;Larson 等在 凈零美國:潛力,路徑,基礎設施和影響研究中,通過應用優化工具(RegionalInvestment and Operations model,RIO),將能源和經濟計量模塊中的供應側參數進行優化,探索能源供應的低成本脫碳方案,服務與凈零排放目標下能源系統的情景路徑;Cai 等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型基礎上,利用社會公平和成本最低原則進行優化分析,提出了中國特定目標約束下的碳排放路徑。1.
56、4.3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研究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研究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多從宏觀視角出發,基于綜合評估模型框架來量化實施協同治理技術所能帶來的環境及健康協同效益。如 Wang 等通過對能源系統轉型、跨部門連接和技術滲透的詳細建模,為加州在 2050 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制定了路線圖,并對減少共同排放的空氣污染物帶來的相關健康協同效益進行量化,發現使用帶有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的生物能源能夠抵消一些溫室氣體排放,但該技術將排放相當數量的空氣污染物,并減少 40 億美元的健康協同效益;Jon 等基于綜合建??蚣?,證明了需要具有適當技術細節水平的模型來進行準確的協同效益評估,發現
57、一系列的技術部署,如限制生物能源、碳捕集與封存(CCS)或核電,可以帶來顯著的協同效益;Zhang 等開發了一個集成關系框架,量化了 2010-2030年京津冀水泥行業在能源效率提高、CO2和空氣污染物減排以及與空氣污染相關的公共衛生效益方面的潛力,研究發現在技術潛力情景下,實施所有最佳可用技術將節省 23%的能源,CO2排放量減少 5%,空氣污染減少 16%;Ren 等基于綜合評估框架來探索水泥行業的碳中和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0路徑及相關環境影響,發現中國應充分利用節能技術來協同控制 CO2和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同時避免 BECCS 的負面效應;Zhu 等量化了加州
58、不同的長期低碳方案的健康協同效益以及它們在不同社區的分布,發現健康效益的大小和分布取決于個別終端使用部門的技術和燃料轉換。還有少數研究聚焦于某一行業微觀視角來評估技術應用所產生的協同效益,如 Zhao 等基于 MESSAGEix-氨模型,考慮了能源效率(EE)技術和替代技術,量化了氨工業最新的能效措施帶來的節能和減排,研究發現到 2060 年,實施的具有成本效益的能效措施可以將 CO2、PM2.5、SO2和 NOX排放量分別減少 33%、24%、24%和24%,而電解技術與 CCS 技術的集成可帶來 98%的碳減排;Yang 等對中國石化和化工行業中長期被忽視的減排技術的碳減排效果和環境協同效
59、益進行評估,發現在化工行業的 18 項技術中,余熱利用和技術工藝改造技術的邊際減排效益最高,石化行業中邊際減排效益最大的技術則存在于效率提升、余熱利用和涂層等三類技術;Peng 等研究了不同情景下中國目前各種基于部門的政策所帶來的空氣質量和 CO2的協同效益,情景包括具體部門的燃料轉換或技術升級策略,強調了工業能效提高和空氣污染控制技術升級對中國的空氣質量、健康和氣候效益的重要性。1.4.4 減污降碳協同政策仿真研究減污降碳協同政策仿真研究1.4.4.1 減污降碳協同政策仿真減污降碳協同政策仿真協同減排政策的優化設計需要綜合評估減排成本與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并通過政策組合情景的設置,尋找
60、成本收益最優的政策機制。相關工作在探討協同減排政策優化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多維度政策交互影響、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政策工具優化組合、區域和行業異質性特征對政策機制的差異化需求,以及微觀主體非完全理性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1行為對政策作用機制和效果的影響。在政策工具選擇與組合方面,在政策工具選擇與組合方面,Weitzman 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一個經典且有力的分析框架,其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針對數量規制與價格規制進行了討論,并分析了在不同邊際減排成本與邊際減排收益曲線的相對斜率下,應選擇何種類型的政策,但其研究僅針對單一排放物開展討論。而后,隨著對多種排放物共同減排的關注度提
61、升,Ambec和 Coria、Evans、Stranlund 和 Son 等在其研究中也將 Weitzman 的討論框架從單一排放物拓展至多種排放物。Muller 認為考慮協同減排效益將提高地區的最優減排量,并減少外生約束導致的扭曲,而若以其作為減排責任的劃定標準,則由于協同減排的異質性,不同地區的減排責任與福利水平也將出現分異。類似地,Jiang 等也發現,考慮氣候政策的協同減排效益后,均衡的碳減排量將會收斂到更高的水平。而在價格規制方面,Muller 發現協同減排視角納入后,污染物排放的影子價格有明顯下降,Li 等關注到協同減排對碳定價的影響,在均衡下,單位碳排放的價格應等于邊際碳減排成本
62、,而在考慮協同減排效益后,會抵扣一部分的成本,導致均衡下的碳價也下降。Fullerton 和 Karney 具體減排成本的變化方向與兩類排放在不同部門生產中互補性和替代性有關,同時也與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替代彈性有關,這說明政策間存在復雜的互動關系,其效應也可能存在抵消或強化。由此,Reeling 等建議在不同排放物間建立綜合交易,以減少一項政策對非目標排放物減排的負面影響,同時提升對碳排放與大氣污染排放的綜合管制效率。在區域和行業異質性影響方面,在區域和行業異質性影響方面,Ayres 和 Walter 認為,大氣污染與人群的接觸范圍,是影響各國協同減排效益大小的重要因素,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其協
63、同減排效益往往較大。Zheng 等對長三角地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2區的碳減排政策進行了研究,同樣發現協同減排效應在不同省市間存在異質性,且這一異質性來自于能源密集型行業占比、一次能源結構等因素的差異。傅京燕和原宗琳對中國電力部門的 CO2與 SO2協同減排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部分省市存在協同增排的情況,同時其也探討了協同減排的擴張機制,并發現電力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與能源效率的增進可強化這一效應,而研發經費的投入則會弱化這一效應,實際上也說明了省際間異質性的來源。Wang 等則對中國各省市的工業排放進行了研究,并發現針對大氣污染的環境規制強度會強化協同減排效應。而 Don
64、g 等則發現碳排放上升對居民健康的損害存在較強的地區異質性,并且工業化水平與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其碳排放增加帶來的健康風險也往往更高。行業異質性方面,Wang 等發現傳統的重工業部門和能源轉化部門的協同減排效應明顯較大,主要與其生產投入結構中化石能源比重較高有關。Qian 等發現非電力高耗能行業相較電力行業具有更高的協同減排潛力。Tan-Soo 等對參與上海碳交易試點的企業進行研究,發現其每周的 SO2排放量與碳排放權價格間的負相關關系,主要在鋼鐵行業生效,系政策設計時對這一行業的實際約束較強。在微觀行為對減排政策效果的影響方面在微觀行為對減排政策效果的影響方面,現有主要的仿真模型均基于新古
65、典經濟理論和代表性主體行為構建的模型體系,對于微觀主體有限理性、異質性行為,以及不確定性的刻畫都存在天然的短板?;谥黧w的建模技術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ABM)刻畫在給定環境下具有代表性的個體之間錯綜復雜的交互行為,允許解決異質性和社會互動問題,用一個自下而上的方式刻畫系統,用于解釋基于微觀主體行為的集體涌現現象。Lempert 就提出,在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下,引入 ABM 模型分析政策作用機制,對于優化政策設計是非常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3有效的工具。Ghazi 等基于多智能體模型(MBM)分析了人類行為與大氣污染之間的雙向影響。Thobe
66、r 等基于 ABM 模型研究了大氣污染對人口遷徙行為的影響,提出了應對政策。Sun 等基于 ABM 模型分析了農業環境政策的優化設計。ABM 模型在溫室氣體排放領域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如 Niamir 等分析了家庭的社會經濟性質,通過心理學建模家庭對綠色投資的選擇過程,直接影響到間接效用函數。Lamperti 等在凱恩斯-熊彼特創新模型的基礎上,分析不同公司市場競爭地位的差異,及其對綠色技術創新潛在收益的影響,刻畫綠色技術轉型中的公司行為;Kraan 等研究了發電資產配置、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學習率等對異質性投資者回報率的影響。ABM模型對主體異質性、不確定性和主體的有限理性學習過程的刻畫,對減
67、排政策研究的 IAM可以形成有效的補充。目前已開展了一些CGE與ABM鏈接方法的研究,通過對異質性行為的精準刻畫,實現了更好的模擬效果。不過目前針對協同減排,以及 ABM 和綜合評估模型耦合建模的研究尚待發展,這也是本研究希望填補的空白。1.4.4.2 減污降碳協同政策實踐減污降碳協同政策實踐歐美以管理需求為牽引逐步在政策體系中強化氣候變化應對與環境治理協同推進的理念。美國方面通過逐步完善清潔空氣法覆蓋范圍,在聯邦層面構建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的法律基礎。1963 年頒布的清潔空氣法是全美國空氣質量治理的基本框架,2007 年前后,面對溫室氣體減排需求,碳排放的規范和限制逐漸被加入美
68、國聯邦層面空氣污染治理方案中。美國在清潔空氣法中明確將溫室氣體定義為“大氣污染物”,這為在同一法律框架下以傳統“命令-控制”手段對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進行統籌規制提供了法律基礎。目前,美國環保署是美國在減污和降碳兩方面的主要職責機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4構,實現了管理職責上的統一歸屬。美國聯邦層面大氣污染物治理政策和碳排放治理政策也在工業、交通、能源領域中逐步趨于協同方向,包括在工業領域通過許可證實行“一證雙管”,在交通領域對車輛規定強制性燃油效率最低標準,在能源領域嘗試設定發電廠的碳排放標準等。歐盟方面,2016 年前沒有明確的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政策,空氣質
69、量治理主要依托于各項環境指令的頒布,而溫室氣體減排依托于各項能源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2016 年,歐盟在修訂空氣質量目標和相應的減排規劃時強調空氣質量目標設置應考慮與國家能源和氣候政策的關聯性和一致性,體現了歐盟減污降碳協同減排政策開始走向統一。2019 年 12 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歐洲綠色協議,希望能夠在 2050 年前實現歐洲地區的“碳中和”,在法律層面,歐盟確定了在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并將這一目標寫入了歐洲氣候法草案,為對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進行統籌規制提供了法律基礎。2021 年 5 月歐盟發布了最新的 歐盟行動計劃:實現空氣、水和土壤零
70、污染,致力于到 2050年將空氣、水和土壤污染降低到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不再有害的水平,明確提出以綜合方案來協同治理污染,污染防治政策應最大化與氣候、能源、建筑、交通、工業、貿易等政策的協同效應。整體而言,歐盟在施政邏輯上逐步向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靠攏,但在具體政策措施層面,環境治理與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在整體上仍處于分別推進的階段。由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多在基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后轉入碳排放控制,缺乏對減污降碳兩者協同治理的現實需求,因此盡管歐美等國在施政邏輯上逐步向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靠攏,但在具體實施層面尚未形成系統的協同治理體系,缺乏可以借鑒的技術方法與政策機制,特別是針對溫室氣體與大氣、水、固廢
71、、生態環境等多要素協同治理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5領域的耦合研究尚屬空白。錨定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統籌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減排要求,在科學把握污染防治和氣候治理整體性的基礎上,以碳達峰行動進一步深化環境治理,以環境治理助推高質量達峰,提升減污降碳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實施方案在頂層設計了我國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具體路徑,同時還引領了全球氣候和環境協同治理,將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協同推進實現氣候變化應對及環境治理目標提供參考。在實施方案指導下,部分省市開展了管理實踐。其中,浙江省主動爭先,提出“爭創減污降碳協同創
72、新示范省”,經生態環境部同意后成為全國首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創新區。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創新區建設方案 確定了加強源頭防控協同等六大重點任務與措施路徑,提出了創新區建設改革、政策、實踐、模式“四張清單”。浙江省還在全國率先發布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指數,系統評估了該省 11 個設區市的減污降碳工作成效,識別出各地的工作亮點與短板,為持續完善減污降碳工作提供決策指引。青島市在城市層面率先頒布實施了青島市溫室氣體減排和大氣污染治理協同控制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通過開展體制機制融合創新行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行動、空間要素集約發展行動、現代能源體系創建行動、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行動、新型建筑
73、規模發展行動,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隨著我國對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頂層設計的持續加強及各地區、行業試點示范工作的逐步推進,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多層級實踐體系正逐步展開,并將引領全球生態環境多要素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6第二章第二章 減污降碳領域年度研究成果梳理減污降碳領域年度研究成果梳理2.1協同協同理論理論基礎基礎領域領域2.1.1 基于能源基于能源-物質物質-排放關系的戰略方法減少排放關系的戰略方法減少 CO2和空氣污染造成和空氣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的環境損害標題:標題:Strategic approach to reduce environm
74、ental damage by CO2and air pollution based on Energy-Material-Emission Nexus:Insightsfrom Beijing作者:作者:Daiwei Ouyang,Qingru Wu,Shuxiao Wang,Kaiyun Liu,Shengyue Li,Yao Li,Xinyun Chen,Kun Wang,Wenhao Wu,ZhaoxinDong,Yueqi Jiang,Yanning Zhang,Zhezhe Shi,Bin Zhao,Kebin He期刊:期刊: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75、Recycling鏈接:鏈接:https:/doi.org/10.1016/j.resconrec.2024.108078研究背景研究背景:許多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面臨著氣候變化緩解和減少空氣污染的雙重壓力。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2021 年約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31%。為緩解氣候變化,中國已宣布其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并在 2060 年前實現凈零排放。中國近年來實施了多項行動,顯著改善空氣質量的同時也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然而,2023 年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平均 PM2.5濃度為 30 微克/立方米,仍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指南范圍的
76、0-5 微克/立方米。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氣污染物排放具有相似的來源,中國政府提出了協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氣污染。城市是制定和實施政策以協調減少二氧化碳和空氣污染物排放的基本行政區域。了解與能源和物質流動相關的二氧化碳和空氣污染物排放的影響對于城市中碳和空氣污染物排放的協同控制至關重要。研究內容:研究內容:基于能源-材料-排放關系(Energy-Material-Emission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7Nexus)框架,研究建立一個綜合評估框架,該框架結合了跨區域和跨部門的能源和物質流動、CO2和空氣污染物(SO2、NOx、PM2.5、VOCs 和 NH3)排放,以及環
77、境損害評估方法。這個框架旨在評估目標城市的能源-材料-排放關系,并量化歸因于關鍵產業鏈中二氧化碳和空氣污染物排放的隱含貨幣化環境損害。將這種方法應用于北京表明,進口的一次能源、電力、水泥和鋼鐵中的間接排放對環境損害貢獻了 56.2%。包括提高建筑能效和推廣電動汽車在內的減排措施,可以減少超過 35%的環境損害,其中超過80%得益于消費端措施,大約 40%發生在周邊地區。這項研究強調了消費型城市實施戰略方法的迫切需要,通過利用消費端措施控制能源和物質消費的增長,并與其他地區協調以減少能源和物質生產中二氧化碳和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圖 2.1-1 能源-材料-排放關系(Energy-Material
78、-Emission Nexus)框架圖研究結論:研究結論:該項研究建立了能源-物質-排放關系框架,并以北京作為案例區域,評估了 2021 年關鍵產業鏈引起的能源和物質消耗、相關的二氧化碳和空氣污染物排放以及環境損害。結果表明,北京消費造成的環境損害中有很大一部分轉移到了周邊地區。北京的消費端措施可以有效減少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總環境損害。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8結果強調了在消費型城市實施消費端措施對于實現城市群中減碳和污染控制協同效應的重要性。2.1.2 結合短期和長期排放控制措施可持續地改善中國的空氣質量結合短期和長期排放控制措施可持續地改善中國的空氣質量標 題:標
79、題:Combined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mission controlsimprove air quality sustainably in China作者:作者:Zhang Wen,Xin Ma,Wen Xu,Ruotong Si,Lei Liu,MingruiMa,Yuanhong Zhao,Aohan Tang,Yangyang Zhang,Kai Wang,YingZhang,Jianlin Shen,Lin Zhang,Yu Zhao,Fusuo Zhang,Keith Goulding&Xuejun Liu期刊:期刊:Nature Communic
80、ations鏈接:鏈接:https:/ 40 年,中國經濟迅速增長。與此同時,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人們對空氣污染的體驗普遍、直接且強烈。因此,公眾對改善空氣質量的需求強烈。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中國開始關注二氧化硫(SO2)排放和酸雨的破壞及必要的控制措施。2010 年后,對空氣質量改善的關注轉向了反應性氮(Nr)污染和細顆粒物(PM2.5)。在此期間,隨著經濟的穩步發展,中國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國際大型活動。為了確?!八{天”(即清潔空氣),中國政府在活動期間實施了許多短期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每次持續約一個月),包括暫停工業活動以減少 SO2和氮氧化物(NOx)排
81、放,以及減少活動地點及周邊的車輛流動,主要針對 NOx,即最小化大氣污染,但代價是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維持“藍天”,中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旨在長期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即應持續多年的政策),如 2013 年發布的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被稱為大氣十條),2018年發布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被稱為三年保衛戰),以及行動計劃的第二階段。預計長期減排策略更有可能實現環境目標。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29大型煤炭消費者、發電廠、工業和交通部門是優先目標,已顯著減少SO2和 NOx 排放。這有效地緩解了酸雨并降低了 PM2.5濃度,這一點已通過排放清單、環境監測和模型模擬得到
82、證實。那么,當長期排放控制政策似乎有效時,引入短期、臨時措施是否合理且必要呢?研究內容研究內容:國家政策對空氣污染控制的有效性已得到證明,但短期減排措施與國家政策相比的相對有效性尚有待驗證。研究顯示,在重要國際活動期間的短期減排措施顯著降低了 PM2.5濃度,但在措施停止后,空氣質量反彈至活動前的水平。長期堅持嚴格的減排政策,使得北京的PM2.5濃度成功下降了 54%,中國大氣氮沉降下降了23%,這一成果是從 2012 年到 2020 年實現的。在“藍天”類運動的激勵下,經濟發展與反應性氮污染迅速脫鉤,表明結合激勵性的短期措施和有效但持久的長期政策可以實現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然而,氨濃度的增加
83、、跨境污染物流動以及在氣候變化情景下實現減排目標的復雜性,強調了需要協同控制多種污染物和跨區域行動的必要性。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0圖 2.1-2 北京的 PM2.5、氣態前體物(SO2、NO2、NH3)以及二次無機離子(SNA:SO42、NO3、NH4+)濃度(平均值標準差)。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1圖 2.1-3 還原態和氧化態氮沉降的年際變化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2圖2.1-9不同區域氮沉降年際變異性的特征圖 2.1-4 2017 年、2030 年和 2060 年中國年均 PM2.5-SNA 濃度和氮沉降202
84、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3與酸性氣體排放減少不同,后者可以通過短期措施和長期政策實現,非點源 NH3排放的控制只能通過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和減少環境影響的農業創新來實施。目前,空氣質量控制措施主要集中于末端處理和清潔生產,這對空氣污染排放控制目標有益,但可能無法實現改善空氣質量和減緩氣候變化的雙重目標。因此,政策制定者應該推動影響所有必要部門和目標的可持續方法,例如通過原料、產品結構和生產設備升級實現工業的低/零/負碳生產方法,通過普及電動汽車和對柴油卡車、飛機和船只的協同污染控制實現交通領域的超低污染物排放,以及通過作物育種和生產的精準管理實現農業的綠色發展。與現行政策相比,
85、政策制定應考慮三個權衡關系。一是前文提到的激勵性但激進的短期措施與有效但持久的長期政策之間的權衡。長期和短期排放控制政策的結合是改善空氣質量的可持續解決方案。頻繁或長期實施高強度的短期控制措施將擾亂工業、交通和居民生活的發展。因此,在長期排放控制效果尚不確定時,應每 1-2 年進行一次短期但重大的排放控制行動,以明確區域減排潛力。政策制定者應逐步調整控制強度,并與長期目標保持一致,確保平穩過渡和持續進展,為空氣質量改善定義具體且可實現的長期目標,這些目標應以短期減排的成功為基礎。從長遠來看,需要明確兩個方面。首先,“污染者識別”。例如,鋼鐵行業的燒結是 NOx 排放的主要來源,而在農業中,來自
86、畜禽糞便處理的大量 NH3被排放。因此,為了提高污染管理效率,必須明確減排的具體目標(包括關鍵排放部門和關鍵排放階段)。其次,應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為了確保污染管理在環境和經濟方面的公平性,必須識別區域間污染物的輸入和輸出。需要更精確地量化跨界貢獻,這可以為后續區域間的補償機制提供數據支持。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4第二是氧化態-還原態氮沉降/干-濕氮沉降的權衡,因為氧化態氮干沉降的減少被總沉降的增加所抵消,酸性氣體排放的減少增加了NH3濃度。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需要協同控制多種前體物。與 SO2和 NO2相比,幾乎不可能迅速實現 NH3濃度的快速降低。我們在COV
87、ID-19 封鎖期間的案例研究證明,盡管 2020 年 2 月交通和工業NH3排放大幅減少,但 1 月至 2 月的 NH3環境濃度(17%)仍超過往年水平(9%),而 SO2和 NO2的濃度分別下降了 24%和 49%。這表明,與酸性氣體的大幅減少相反,NH3排放只能通過更好的肥料和糞便管理逐步減少。由于缺乏政府監管的國家 NH3監測系統,NH3對空氣質量和環境的影響仍然是理論上的爭論。目前,中國各地已建立了“綠色示范區”,在這些區域,精準和智能農業的系統轉型將提高氮利用效率并減少 NH3揮發。我們建議在這一領域加強 NH3、PM2.5和大氣氮沉降的研究,將空間上的“區域”與時間上的“短期”研
88、究類比,從而通過案例研究識別國家減少 NH3排放的潛力和環境影響。第三是區域間 Nr 污染和控制的權衡。面對空間異質性和跨界空氣污染,需要采取區域特定和跨區域的預防措施。在跨界污染傳輸的情況下,實施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和生產技術創新可以為起源和目的地區域帶來雙贏的空氣污染減少。我們的區域化結果將有助于設計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區域特定污染控制策略。此外,將公眾意見納入策略和政策制定及實施過程中很重要,平衡公民改善空氣質量的愿望與確保他們生活正常進行的需求。特別是對于非點源 NH3排放的控制,為了實現全面和可持續的空氣質量改善,至關重要的是專注于促進可持續農業實踐的目標策略,并涉及包括政府機構、農民和公眾
89、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合作。量化與污染傳輸相關的經濟利益和環境成本有助于揭示區域排放和污染的環境不平等。正如本研究所反映的,經濟發達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5地區將 Nr 排放轉移到鄰近地區,導致這些地區遭受經濟和環境損失。目前,幾乎未討論在多重約束(空氣污染、氣候變化、生態影響)下的區域間經濟補償。鼓勵經濟更發達的地區增加在減排技術轉型中的綠色投資,并可能需要補償周圍的污染地區。這可以通過稅收激勵、補貼和貸款等經濟措施來實現,鼓勵企業和消費者做出更環保的選擇。例如,可以為使用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的企業和農場提供財政支持,并對購買環保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給予稅收減免。我們的
90、工作還表明,長期監測對于有效理解環境變化和空氣質量改善至關重要,這是單獨的短期研究所無法實現的。2.1.3 兼顧城市邊界內外溫室氣體排放的碳中和新框架兼顧城市邊界內外溫室氣體排放的碳中和新框架標 題:標 題:Expanding carbon neutrality strategies:Incorporatingout-of-boundary emissions in city-level frameworks作者:作者:Zhe Zhang,Mingyu Li,Li Zhang,Yunfeng Zhou,ShuyingZhu,Chen Lv,Yixuan Zheng,Bofeng Cai,Jin
91、nan Wang期刊: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鏈接: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354研究背景:隨著全球變暖速度加快,實現巴黎協定的各項目標變得至關重要。城市在緩解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傳統的城市碳中和策略往往忽略了城市邊界之外的排放,但這一部分恰恰是實現全方位碳減排戰略的關鍵。為此,本研究構建了一個綜合分析預測框架,該框架既考慮了城市內部產生的碳排放,也考慮了城市邊界外的碳排放。研究內容:本研究以中國服務型城市武夷山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一項開創性的城市碳
92、中和戰略,介紹了一套計算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全面的方法,強調了經常被忽視的城市邊界外排放的重要性,界外排放占武夷山碳排放總量的 42%。該框架創新性地將生命周期評估與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6IPCC 清單法相結合,涵蓋了城市碳排放的全范圍(范圍一、范圍二和范圍三)。對于武夷山實現全范圍碳中和而言,減排措施包括太陽能發電、推廣電動汽車和改善農業生產方式等。武夷山計劃到 2035年前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和電氣化水平,這表明了武夷山對可持續低碳發展的堅定承諾。本研究強調,要制定有效的碳減排戰略,必須從城市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著手,這對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尤為重要。隨著快速的城市化和
93、產業變革,這些城市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將面臨著巨大且特殊的挑戰,本研究為全球城市制定綜合可行的碳中和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圖 2.1-5 各范圍和部門的相對貢獻;b,不同來源的預估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碳匯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7圖 2.1-6 低碳情景下的溫室氣體排放路徑,以及政策情景與低碳情景之間的差異,按范圍(a)和部門(b)劃分。負號(-)表示溫室氣體減排量,正號(+)表示與政策情景相比,低碳情景下的碳匯增加量。圖 2.1-7 武夷山市短期、中期和長期碳中和路線圖圖 2.1-8 溫室氣體排放的系統邊界涵蓋了范圍 1、范圍 2 和范圍 3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
94、技進展報告382.1.4 識別中國空氣污染與二氧化碳排放協同控制的關鍵來源識別中國空氣污染與二氧化碳排放協同控制的關鍵來源標 題:標 題:Identifying Key Sources for Air Pollution and CO2Emission Co-control in China作 者:作 者:Yixuan Zheng,Wenxin Cao,Hongyan Zhao,ChuchuChen,Yu Lei,Yueyi Feng,Zhulin Qi,Yihao Wang,Xianen Wang,Wenbo Xue,Gang Yan期刊: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T
95、echnology鏈接: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3299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研究耦合基于社會經濟部門分類的大氣污染物與碳排放清單、大氣化學傳輸模型及其排放溯源模塊、多源融合的高精度PM2.5濃度數據集以及流行病學暴露-響應關系模型,建立了識別碳污協同治理重點排放源的綜合分析框架?;谶@一分析框架,量化了全國 390 個排放源對于國家 CO2排放、人口加權平均 PM2.5濃度及 PM2.5相關健康影響的貢獻,識別了碳污排放環境影響的空間-部門二維異質性。在此基礎上,逐一量化了各排放源單位碳減排的邊際環境健康效益,遵循優先減緩空氣污
96、染相關健康負擔的原則,識別出中國大氣污染和 CO2協同治理的關鍵排放源。研究內容研究內容:不同排放源對 CO2排放的貢獻與對 PM2.5污染及其健康影響的貢獻呈現顯著異質性。例如,電力和供熱部門對全國碳排放貢獻顯著(占比40%),是降碳的關鍵部門,但由于超低排放改造的大規模實施,在這一部門進一步減污的潛力相對較??;另一方面,農村民用對全國 PM2.5污染相關過早死風險的貢獻為 18%,是減污的關鍵部門,但其對全國 CO2排放相對有限(2%)。以上差異表明,不同排放源的治理優先級與政策偏好直接相關,在控碳為主、減污為主、或碳污協同控制等不同偏好下,所形成的治理策略將存在顯著差異。研究進一步對不同
97、排放源的協同治理潛力開展分析,聚焦在大氣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39污染物和 CO2排放具有“同源”或“同過程”的部門(包含電力及供熱、金屬冶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農村民用、城市民用等 10個部門),發現全國 300 個排放源單位碳減排的邊際環境健康效益相差近 3 個數量級。從優先減緩空氣污染相關健康風險的原則出發,應在協同治理政策制定過程中優考慮單位碳減排邊際環境健康效益更高的排放源;同時也應關注整體碳污排放影響均顯著的部門?;谝陨显瓌t,本研究識別出農村民用、交通、金屬冶煉及電力和供熱部門等大氣污染物和 CO2排放協同治理的關鍵部門。對農村民用和交通部門而言,
98、單位碳減排的健康效益相對較高;對電力和供熱部門而言,單位碳減排的健康效益雖相對較?。ㄏ嚓P源集中在左側區域),但 CO2排放貢獻大高,且對 PM2.5相關健康風險的貢獻仍相對顯著;對金屬冶煉業而言,其碳污排放總體影響較大,且單位碳減排的健康效益呈現顯著的空間異質性。此外,山東、河南等人口密集的重工業省份被識別為協同治理的重點地區。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0圖 2.1-9 全國 390 個排放源對全國 PM2.5污染及相關健康影響、CO2排放的貢獻圖 2.1-10 全國 300 個排放源的單位碳減排的邊際健康效益研究結論研究結論:綜上所述,考慮到各類排放源在大氣污染治理與
99、CO2減排方面的優先級存在顯著差異,建議在設計大氣污染與 CO2排放協同治理策略時,優先考慮大氣污染改善及公眾健康保護的需求,以提升政策整體的社會福祉。未來,應積極探索針對關鍵排放源的結構性調整措施,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例如,對于農村民用部門,可在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1深化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的基礎上,面向全國推廣民用清潔能源轉型;對于交通部門,需持續提高客、貨運車隊的電氣化比例;對于金屬冶煉業,應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的步伐,提升基于清潔能源的冶金技術占比;對于電力和供熱部門,應持續深化可再生能源的規?;渴?,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2.1.5 中國城
100、市中國城市“減污降碳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及其影響因素協同效應及其影響因素標 題:標 題:The synergy between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reduction in Chinese cit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作者:作者:Kai Liu,Guixiu Ren,Shumin Dong,Yuting Xue期刊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鏈接:鏈接:https:/doi.org/10.1016/j.scs.2024.105348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減少空氣污染和碳排放是實現全球
101、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兩個關鍵因素,因此,國際社會長期關注解決這兩個問題。在中國,空氣污染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生態文明建設和公共衛生安全的主要環境難題。同時,中國作為全球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與那些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之前就已經著手治理環境污染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正面臨著同時減少空氣污染和碳排放的雙重任務。因此,推動污染減排(PollutionReduction,PR)和碳減排(Carbon Reduction,CR)的協同發展是中國當前環境政策的核心內容。深入研究和理解這種協同效應及其影響因素,對于制定高效的政策措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研究內容研究
102、內容:本研究選取中國 295 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評估空氣污染物和碳排放同步減少的趨勢,并從自然和人文角度探討其影響因素。建立了改進的 Tapio 脫鉤原理(Tapio Decoupling Principle)來評估這些城市 PR 和 CR 之間的協同作用,并采用 Probit 模型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旨在全面了解中國城市 PR 和 CR 的協同效應及其影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2響因素,為中國 PR-CR 協同效應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基礎。研究發現:(1)大約 51.5%(152 個)的城市展示了 PR 和 CR 之間的協同效應。這種協同效應在不同年份有所變化。(2)
103、剩余的 48.5%(143 個城市)沒有展現出這種協同效應,這主要是由于碳排放的增加。這些城市可以分為三類:主要受空氣污染影響的、主要受碳排放影響的,以及兩者都受影響的。(3)環境規制成為促進這種協同效應的最重要因素,其系數為 81.47,影響顯著。其他正向影響因素包括年降水量、海拔、植被、第二產業比重、建筑用地面積比例和綠色專利。相反,年平均溫度和地形起伏幅度對協同效應產生了負面影響。圖 2.1-11 中國城市“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論研究結論:(1)有效減少碳排放對于城市實現 PR 和 CR 之間的協同至關重要。這個目標可以通過技術進步、稅收、金融和財政激勵2024 年度減污
104、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3等措施實現。(2)環境規制被確定為促進 PR-CR 協同的最重要因素。在全國范圍內,環境規制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改進的機會,特別是在公眾參與和環境信息披露方面。此外,利用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積極溢出效應可以刺激綠色技術市場,增強 PR-CR 協同。(3)在制度層面建立 PR 和 CR 的協調管理系統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可以將 PR和CR的協同情況納入評估指標,以鼓勵這些城市的政府部門關注 PR和 CR 之間的協同。(4)政府對綠色技術的投資和知識產權制度的改進至關重要。鼓勵私人投資并在城市和地區之間的綠色創新平臺之間建立聯系,可以優化資源共享和配置。2.1.6 減污
105、降碳協同效應時空特征分析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時空特征分析標題標題: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ynergistic Effect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China作者:作者:王雅楠,李冰迅,張藝芯,趙瀅,苗程凱,安嘉琪期刊:環境科學期刊:環境科學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當前,我國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變革,在此背景下,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必然
106、選擇。從大氣減污和碳減排的源頭治理來說,減污和降碳是高度一致的、協同性很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可以實現提高政策效率、降低成本、強化公共健康等多重效益對此,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于 2022 年 6 月聯合印發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標志著我國進入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嶄新階段。但當前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協同度水平較低,碳減排與大氣污染控制系統間尚處于不穩定、不協調的狀態,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及其多重效應尚未有效發揮。因此,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時空演變趨勢及其影響機制進行研究同時識別重點區域,是提高政策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4效率,助力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區域協調發展、
107、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根本性變革的必然選擇。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運用耦合協調模型計算碳減排與大氣污染控制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分析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在全國、區域和省域層面的時空分布特征;采用 20062020 年省級面板數據構建固定效應模型,對各層面的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引入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作為調節變量,構建調節效應模型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影響機制進行進一步探究。結果表明:碳排放與大氣污染排放存在協同效應,20062020 年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演變呈現倒“U”型趨勢,且減污降碳協同存在空間聚集性以及空間溢出效應;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較低,各省份和區域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上存在發
108、展不平衡的特點,協調度呈現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依次遞減的特征;從全國層面來看,能源消費結構、人均 GDP 以及環保投資占比是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能源利用效率、人均 GDP、城鎮化率、環保投資占比以及交通運輸結構對減污降碳系統效應的影響在中、東、西部地區間存在異質性;研發投入強度在東、中部均起到顯著的調節效應,但在西部地區未識別出顯著的調節效應。在東部地區,城鎮化率、環保投資占比和交通運輸結構無法單獨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影響,要與研發投入強度相配合能夠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顯著影響。研究內容:研究內容:本研究從減污和降碳雙視角出發,利用耦合協調度模
109、型,從全國、區域和省域多層面揭示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現狀和時空演變特征?;诿姘骞潭ㄐ貧w模型,在對中國以及區域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引入研發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5投入強度這一調節變量,進行影響機制的進一步探究,最后提出相應政策建議,以期為我國以及各區域提高減污降碳政策實施效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參考。從全國層面來看,人均 GDP 在 10%的水平下顯著正向影響減污降碳協同效應,人均 GDP 和研發投入強度的交互項顯著為負,說明隨著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抑制人均 GDP 提高對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作用。意味著現階段我
110、國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所帶來技術水平提升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帶來了大氣污染物的增排以及更大程度的碳增排從而抑制了兩系統協調作用的發揮;環保投資占比在 1%的水平下顯著促進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環保投資占比與研發投入強度的交互項為正,意味著隨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增強了環保投資占比提高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正向影響。研發投入的提高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使企業和政府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環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碳與大氣污染物的協同減排。能源利用效率、交通運輸結構以及城鎮化率在引入調節變量后交互項顯著,說明以上不能單獨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影響,必須結合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相配合,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
111、交通運輸結構以及提高城鎮化率的相關政策必須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調整的相關政策相配合才能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顯著影響。從東部地區來講,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費結構分別在 10%和 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且兩個變量與研發投入強度的交互項均顯著為負;人均 GDP 在 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人均 GDP 與研發投入強度交互項顯著為負,表明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增強了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6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對減污減碳協同增效的抑制作用,同時抑制了人均 GDP 的增長對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的促進作用;總體上,東部地區隨著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生產技術得到改善,
112、技術改善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加快了能源消耗使能源消耗總量提高,從而抑制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因此對于該地區,要注意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研發經費的適量投入,避免對生態環境和雙碳目標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對于中部地區,研發投入強度與環保投資占比的交互項顯著為正;為正向調節作用,即研發投入強度的增加增強了環保投資增加對于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促進作用;研發投入強度與產業結構交互項顯著為負;為負向調節作用,即研發投入強度的增加抑制產業結構升級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抑制作用;且隨著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產業結構的改善所帶來的負向調節作用要遠強于正向調節作用,整體上該調節變量的引入抑制了二氧化碳與大氣污染物的協同減排。
113、隨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相比于第三產業,技術進步其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第二產業的生產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導致大量生產資料和資金涌向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作為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源頭,在帶來更多生產總值的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碳排放和更為嚴重的大氣污染,進而抑制碳減排和大氣污染控制系統間協同效應的發揮。在西部地區未識別出顯著的調節效應。由于西部地區相較于其他地區發展較為落后,研發經費投入少,研發水平較為落后,研發投入的提高尚未顯著提高技術水平進而使當地的產業結構、交通運輸情況以及經濟特征發生明顯改善,進而達到促進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的效果。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7圖
114、 2.1-12 2006-2020 年我國各省污染物排放當量和碳排放量時空變化特征研究建議研究建議:(1)調整能源結構,同時加強對能源消耗總量的控制。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合理適度布局發展天然氣發電,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加強光伏、風電、核能發電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推動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如加快推進“公轉鐵”、“公轉水”,實現交通運輸部門的節能減排。(2)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各地結合實際加大專項研發經費的投入,如設立專項研發經費,加強科研監管機制建設等,激發各創新主體的活力。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西部地區要充分利用科技創新的
115、第一生產力作用,發掘節能減排潛力;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各方要各司其職明確自身定位,積極推動能源重大領域科技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8創新,加快成果轉化,創新賦能產業結構升級以及能源結構調整。(3)政府加大財政資金對環保投資的支持力度。工業作為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的主要源頭,尤其要加大對工業污染的治理投資投入;如對污水處理費、船舶油污損害賠償金等加大環保支出力度;另外,各地區可結合當地實際設立獎懲制度,規范企業排污行為,同時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創新融資機制同時積極引導市場各主體進行環保投資。(4)堅持頂層設計的同時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能源
116、發展戰略、注意多項政策的配合使用,積極開展能源革命,在實踐中探索適合當地的治理方式,同時,要積極發揮空間溢出效應,深化各區域和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可通過簽訂合作協議、開展交流座談會等形式構建聯防聯治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圖 2.1-13 2006-2020 年我國各省減污降碳耦合協調度的時空分布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49研究結論研究結論:(1)碳排放與大氣污染排放間存在協同效應,20062020年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演變呈現倒“U”型趨勢,且減污降碳協同存在空間聚集性以及空間溢出效應。(2)整體上來看,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較低,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系統間尚處于不
117、穩定和不協調的狀態,各省份和區域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上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協調度呈現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依次遞減的特征。(3)從全國層面來看,能源消費結構、人均 GDP 以及環保投資占比是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從區域層面來看,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費結構和人均 GDP 為東部減污減碳協同效應影響因素;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和環保投資占比為中部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影響因素;產業結構、人均 GDP、城鎮化率和交通運輸結構為西部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影響因素。(4)研發投入強度在全國和東、中部均起到顯著的調節效應,但在西部地區未識別出顯著的調節效應。在東部地區,城鎮化率、
118、環保投資占比、交通運輸結構無法單獨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影響無法單獨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影響,必須要與研發投入強度相配合才可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顯著影響。2.1.7 MEIC 全球碳排放數據庫更新全球碳排放數據庫更新標 題:標 題:MEIC-global-CO2:A new global CO2emission inventorywith highly-resolved source category and sub-country information作 者:作 者:Ruochong Xu,Dan Tong,Qingyang Xiao,Xinying Qin,Cuihong Chen,
119、Liu Yan,Jing Cheng,Can Cui,Hanwen Hu,Wenyu Liu,Xizhe Yan,Huaxuan Wang,Xiaodong Liu,Guannan Geng,Yu Lei,DaboGuan,Kebin He&Qiang Zhang期刊:期刊: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鏈接:鏈接:https:/doi.org/10.1007/s11430-023-1230-3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0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碳排放是導致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如何準確估算人類活動碳排放及時空分布,構建
120、高精度、高分辨率、更新及時的全球 CO2排放清單,是氣候變化和大氣科學領域關注的前沿問題,也是支撐氣候變化歸因、碳預算評估、未來情景構建、減排效果評估等相關研究的重要基礎。研究內容:研究內容:通過構建數據驅動的排放清單方法,融合了來自 24個國際統計數據庫和 65 個本地統計資料的活動水平數據,在精細源分類下(1484 個)建立了覆蓋 208 個國家和地區、797 個州省行政區劃、42 個燃料類型和 52 個部門的無縫連續的能源數據立方體。在此基礎上,在精細源分類下核算了包含次國家信息的全球化石燃料燃燒和水泥生產過程產生的 CO2排放。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1圖 2.
121、1-14 MEIC 全球碳排放數據庫方法學框架MEIC 網站發布了精細源分類(52 個部門、42 種燃料類型及水泥生產過程)下全球 208 個國家和地區的化石燃料燃燒及水泥生產過程碳排放數據,并更新至 2022 年。核算結果顯示,2022 年全球人為源 CO2排放再創新高(352 億噸),同比增長 0.9%,與 2010-2022 年平均增速相當。如碳排放繼續保持這一水平,全球 1.5 度目標剩余碳預算(約 3300-4300 億噸)將于 9-12 年內耗盡,全球氣候治理和低碳轉型仍面臨巨大挑戰。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2圖 2.1-15 1970-2021 年全球分部
122、門分燃料 CO2排放變化圖 2.1-16 MEIC 網站在線生成的排放專題圖示例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32.2協同治理技術領域協同治理技術領域2.2.1 雙活性位點以促進雙活性位點以促進“非二非二”溫室氣體溫室氣體 NO 增值利用增值利用標 題:標 題:Reversed Charge Transfer Enables Dual Active Sites onIr/hBN for Synergistic N2O Valorization and Propane Selective Oxidation作 者:作 者:Yunshuo Wu,Yuxin Sun,Xuanhao
123、 Wu,Haiqiang Wang,Zhongbiao Wu期刊:期刊:ACS Catalysis鏈接: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4c03697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隨著全球變暖加劇,溫室氣體(如 CO2、CH4、N2O)排放控制成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其中,CO2和 CH4的轉化受到廣泛關注,但對 N2O 的資源化利用研究相對較少。N2O 不僅是強效溫室氣體(全球增溫潛勢為 CO2的 300 多倍),還會破壞臭氧層。N2O 作為一種溫和的氧化劑,具有輕烴(如甲烷、丙烷)選擇性氧化反應中的應用潛力,如甲烷氧化偶聯(OCM)、丙烷氧化脫氫(ODHP)和
124、丙烷干法重整(DRP)。但實際應用中,N2O 的活化通常需要400-600的高溫條件,這雖然提高了轉化效率,但容易導致產物過度氧化,生成大量二氧化碳,從而降低反應選擇性。因此,針對 N2O的資源化轉化,如何在高轉化率下控制高附加值產物的選擇性是目前面臨的關鍵難題。研究內容研究內容:本研究利用反向電荷轉移(RCT)有效分離氧化還原中心,從而得到不同電子密度的雙活性中心,分別參與氧化和還原半反應,并通過中間物種的遷移,在 450 C 的 N2O-丙烷干法重整(DRP)制合成氣(CO+H2)反應中,該催化劑實現了 99.5%的 N2O 轉化率,95.9 mol kgcat1h1 的 CO 產率和 4
125、1.9 mol kgcat1h1 的 H2產率,同時獲得了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該研究為實現溫室氣體減排與綠色化學過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4圖 2.2-1 雙活性位點以促進“非二”溫室氣體 N2O 增值利用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六方氮化硼(hBN)負載銥(Ir)的催化劑。由于氮化硼中的硼(B)電負性為 2.04,低于銥(Ir)的 2.20,這種電負性差異引入了反向電荷轉移(RCT)機制,使得電子從載體轉移至金屬位點,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雙活性位點。在 450C 的N2O-DRP 反應中,該催化劑實現了 99.5%的 N2O 轉化率,95.9 molk
126、gcat1h1的 CO 產率和 41.9 mol kgcat1h1的 H2產率。通過近常壓 X射線光電子能譜(NAP-XPS)、原位紅外(DRIFTS)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進一步揭示了 N2O 與 C3H8協同轉化中的反應機理,并證實了 RCT 在調控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方面的關鍵作用。本研究為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 N2O 的資源化轉化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引入 RCT 機制和雙活性位點設計,不僅有效利用了 N2O,還在丙烷選擇性氧化中獲得了高效的合成氣產物。這一創新發現為溫室氣體轉化與可持續化工生產的未來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基于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5RCT
127、機制的雙活性位點設計也為多相催化劑的設計開發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催化劑的制備與表征:通過在不同的氫氣還原溫度下制備具有不同 Ir 物種的 Ir/hBN 催化劑,從而獲得了包含 Ir 團簇和 Ir 納米顆粒的催化劑。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Ir 團簇在 hBN 載體上能夠實現反向電荷轉移(RCT),而 Ir 納米顆粒則表現出典型的金屬 Ir催化特性。值得注意的是,當 Ir 團簇負載在其他金屬氧化物載體(如CeO2)上時,無法實現 RCT。此外,通過 X 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拉曼光譜和拉曼 mapping 等表征手段,確認了催化劑中各物種的電子結構變化,顯示出 Ir 得到電子而 hBN
128、 載體失去電子,進一步驗證了RCT 的存在。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6圖 2.2-2(ac)催化劑制備示意圖及電鏡結果。(de)Ir/hBN 與 Ir/CeO2的電荷密度差分結果。(f)XPS 譜圖。(i)Raman 譜圖。(j)Raman mapping 結果。催化劑性能測試:在 N2O 與丙烷的協同氧化反應中,合成氣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工業應用價值。合成氣是一種由一氧化碳(CO)和氫氣(H2)組成的氣體混合物,廣泛應用于化工領域,如費托合成制取液體燃料和氫氣生產等。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表明,Ir/hBN 催化劑在N2O-DRP 反應中展示了出色的催化性能。在 450C 條件
129、下,該催化劑實現了 99.5%的 N2O 轉化率,并且 CO 和 H2的產率分別達到 95.9mol kgcat1h1和 41.9 mol kgcat1h1,體現了其高活性與高選擇性。此外,研究還系統地考察了不同反應條件和催化劑體系(包括不同金屬位點和載體)對反應活性的影響。對比研究表明,Ir/hBN 催化劑在 N2O-DRP 反應中的表現優于其他載體上的 Ir 基催化劑,不僅能高效催化 N2O 與丙烷的反應,還能以高選擇性生成 CO 和 H2。這一結果表明,反向電荷轉移(RCT)機制和雙活性位點的設計在多相催化的氧化還原反應中具有打破活性與選擇性“蹺蹺板”效應的潛力。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
130、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7圖 2.2-3 N2O-DRP 活性測試結果。(a)不同反應溫度。(b)不同 C3H8/N2O 比例。(c)O2-DRP 活性數據結果。(d)不同還原溫度。(e)不同載體。(f)穩定性測試。反應機理解析:通過近常壓 X 射線光電子能譜(NAP-XPS)、原位紅外光譜(DRIFTS)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作者深入解析了 Ir/hBN 催化劑在 N2O-DRP 反應中生成合成氣的反應機理。研究表明,Ir/hBN 催化劑通過反向電荷轉移(RCT)機制,產生了電子性質不同的雙活性位點,實現了氧化還原中心的有效分離:富電子的Ir-位點作為還原中心,而金屬態的 Ir0 位
131、點則作為氧化中心。在反應過程中,Ir-位點主要負責 N2O 的活化。當 N2O 分子與該位點接觸時,由于其高電子密度,N2O 中的 N-O 鍵容易斷裂,生成活性氧物種(O*)。與此同時,C3H8分子被吸附到金屬態的 Ir0 位點上,在該位點上 C-H 和 C-C 鍵較易斷裂,生成 CH2和 CH3 等中間體。在反應過程中,H 和 O 中間體的有效分離及 H/O 溢流的受阻,促進了 H2的生成。此外,丙烷裂解產生的 CH2中間體會遷移至 Ir-位點(相比之下,CH3中間體的遷移能壘更高),并與 O*物種反應,最終氧化生成碳酸根(b-CO32-),隨后分解釋放出 CO。因此,Ir/hBN 催化劑在
132、 N2O-DRP 反應中實現了高活性和高選擇性。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8圖 2.2-4(ac)NAP-XPS 譜圖(N2O,450 C)。(df)NAP-XPS 譜圖(C3H8/N2O=1/4,450 C)。(gh)兩種催化劑 N2O 和 C3H8吸附過程示意圖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59圖 2.2-5(ab)反應物吸脫附原位紅外結果。(c)反應原位紅外結果。(d)丙烷活化的 DFT 計算結果。(e)活性氧物種擴散的 DFT 計算結果。(f)甲基/亞甲基遷移能壘對比。(g)CO32-產 CO/CO2的 DFT 計算結果對比。(h)Ir/hBN 氫
133、溢流 DFT計算結果。(i)Ir(111)表面的氫原子行為 DFT 計算對比結果。研究結論研究結論:本研究通過設計一種基于六方氮化硼(hBN)負載銥(Ir)的催化劑,通過引入反向電荷轉移(RCT)機制,成功解決了傳統催化劑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的活性與選擇性之間的矛盾。研究表明,催化劑中的富電子 Ir-界面和金屬 Ir0 位點通過 RCT 機制實現了氧化還原中心的有效分離,顯著提升了催化性能。這一設計不僅優化了N2O 干法重整丙烷(N2O-DRP)反應的效率,也揭示了雙活性位點在復雜反應中的重要作用。展望未來,進一步優化催化劑的結構和反應條件,將有助于提升其在實際工業應用中的穩定性和效率。將 RCT
134、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0機制和雙活性位點設計擴展到其他溫室氣體(如 CO2、CH4)的轉化過程,能夠為化工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這不僅有助于推動溫室氣體資源化利用,還將對實現綠色化工和減污降碳做出積極貢獻??傮w而言,本研究為多相催化領域的催化劑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驗證其應用潛力。本文的亮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Ir/hBN 催化劑的合成、表征與反向電荷轉移(RCT)機制的驗證:本研究成功合成了一種基于六方氮化硼(hBN)負載銥(Ir)的催化劑,并通過DFT計算和實驗表征確認了其反向電荷轉移(RCT)機制。(2)Ir/h
135、BN 催化劑在 N2O-DRP(丙烷干法重整)反應中的優異表現:在 450C 條件下,該催化劑表現出卓越的催化性能,實現了 99.5%的 N2O 轉化率,CO 產率為 95.9 mol kgcat1h1,H2產率為 41.9 molkgcat1h1。這表明該催化劑同時具有 N2O 轉化的高活性與生成產物的高選擇性。(3)基于 RCT 的氧化還原中心分離及其在 N2O-DRP 反應機理中的作用:通過近常壓 X 射線光電子能譜(NAP-XPS)、原位紅外光譜(DRIFTS)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揭示了催化劑中雙活性位點如何通過分離氧化還原中心及中間物種遷移,同時有效提高了反應的選擇性與活性
136、。上述研究亮點展示了通過 RCT 機制設計雙活性位點催化劑的新方法,為 N2O 的資源化利用和丙烷選擇性氧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也為未來多相催化的深入拓展提供了重要借鑒。2.2.2 中國水泥行業超低排放轉型的全生命周期減排潛力中國水泥行業超低排放轉型的全生命周期減排潛力標 題:標 題:Full life cycle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ultra-lowemissio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cement industry作者:作者: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1Shiyu Hou,Yanchao W
137、ang,Miao Ning,Jie He,Yuezhi Zhong,Yixuan Zheng,Yu Lei,Tianle Zhu,Zheng-Hong Huang,Xianen Wang,Gang Yan期刊: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鏈 接:鏈 接:Full life cycle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ultra-lowemissio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cement industry-ScienceDirect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國已陸續實施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打贏藍天
138、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主要措施包括全面改善燃煤鍋爐和窯爐、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交通結構調整、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中國空氣質量改善取得了顯著成果,從2018 年到 2022 年,六大污染物(PM2.5、PM10、O3、SO2、CO 和 NO2)的濃度逐年下降,空氣質量達標率從 35.8%提高到 62.8%。特別是,全國 PM2.5濃度從 2015 年的 46 微克/立方米下降到 2022 年的 29 微克/立方米,重點地區秋冬季 PM2.5濃度下降超過 35%。然而,空氣質量與“美麗中國”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改善效果仍不穩定。全國 PM2.5濃度是世界衛生組織
139、指導值(5 微克/立方米)的 5.8 倍,分別是歐洲(10.6 微克/立方米)和美國(8.5 微克/立方米)當前水平的 2.7 倍和3.4 倍,仍遠未達到保護人類健康要求和國際先進水平。平均臭氧濃度呈現上升趨勢,與 2018 年相比,2022 年上升了 4.3%,并已超過PM2.5,成為影響 2022 年優良空氣質量天數比例的最重要因素。此外,重點地區秋冬季 PM2.5污染仍然是一個嚴重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挖掘減排潛力,以促進空氣質量的持續穩定改善。研究內容研究內容:中國占全球水泥總產量的 50%以上,水泥工業的污染物排放在各工業中占有很大比例。一些省份已經率先對水泥工業進行了深度治理,國家層
140、面也將出臺水泥工業超低排放改造的實施計劃,以促進中國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在這項工作中,基于污染物排放許可證、連續排放監測系統(CEMS)數據庫和現場調查,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2建立了涵蓋水泥工業全生命周期的污染物排放清單,包括有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和運輸。評估了水泥工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后顆粒物(PM)、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的減排潛力。結果表明,現有的除塵、脫硫和脫硝技術可以將 PM、SO2和 NOx 的濃度分別控制在 10 毫克/立方米、35 毫克/立方米和 50 毫克/立方米以下。水泥工業的 PM、SO2和 NOx 減排潛力分別為 259.54
141、千噸、14.98千噸和 607.04千噸,相應的減排比例分別為 37%、24%和 64%。此外,這項工作揭示了水泥工業污染物排放水平和減排潛力的空間特征,有利于超低排放改造的合理布局,并按區域和階段推進改造任務。圖 2.2-6 水泥行業超低排放轉型的全生命周期減排潛力2.3協同路徑優化協同路徑優化領域領域2.3.1 中國城市中國城市“減污降碳減污降碳”協同驅動因素及實現路徑協同驅動因素及實現路徑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然而,在“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
142、步伐、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進展同時,我國生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3態文明建設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卻尚未根本緩解,發展與污染間的長期性矛盾仍然存在。2021 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仍有40%空氣質量未達標,PM2.5年均濃度較世界衛生組織(WHO)準則值高出 6 倍。2020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 75 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面臨著巨大挑戰。與發達國家基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后才強化碳排放控制
143、不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性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等兩大任務,生態環境面臨“多目標治理”的要求愈發凸顯,因而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就成為新發展階段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明確指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就是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然而,具體推進減污降碳過程中卻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出現減污或降碳任何一個目標的實現是以另一方加劇為代價。如 2018 年后盡管我國京津冀地區 PM2.5濃度持續下降,但碳排放量卻持續回升,減污降碳陷入瓶頸期,大氣污染治理難以繼續發揮降碳的協同效應。
144、同時,減污降碳的本質在于倒逼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以兼顧減污降碳與經濟增長,如何在保證經濟增長同時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就成為當前生態環境治理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主要內容主要內容:學界就我國減污降碳問題已進行了一定討論,但大多研究都只是對“減污”或“降碳”政策協同效益的模擬與評估,部分研究雖然討論了“減污降碳”的實現路徑但多是定性討論且互動機理研究還相對較少,而這是制定相關治理政策、減少治理成本的重要基礎。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4本文在從投入和產出端對產出密度模型改進的基礎上,通過構建聯立方程組模型研究了中國 275 個城市 20002017 年減污降碳、城市發展與經濟增長
145、間的互動關系,在此基礎上基于綱要2035 遠景目標與 2030 碳達峰約束,設立基準、經濟增長優先、減污降碳優先和雙贏等情景,模擬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來模擬基準、減污降碳優先、經濟增長優先與“雙贏”情景下的城市發展之路。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包括 3 個方面:首先,本文從投入與產出端改進了產出密度模型,構建了減污降碳、城市發展與經濟增長的互動理論框架,彌補了相關研究的理論空白;其次,考慮到城市發展的系統整體性,采用聯立方程組模型探究了減污降碳、城市發展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既厘清了“減污降碳”在城市發展系統中的作用路徑,又為制定協同增效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最后,本文基于 20
146、35 目標模擬了多個不同情景下的城市發展之路,為我國“減污降碳”與經濟發展間的動態平衡提供了多個可能路徑。研究結論研究結論:(1)城市發展既是減污降碳的重要驅動因素,也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影響。其中,人口與制造業集聚是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的關鍵,雖能夠抑制 PM2.5污染但卻也會加劇 CO2排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城市集聚效應還將持續發揮,因而需要把握碳達峰前的窗口期來充分發揮人口與制造業集聚的正外部性,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與PM2.5污染治理;此外,空間擴張與環境規制同時加劇了 PM2.5污染和CO2排放,這表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關鍵在于抑制空間無序擴張與充分發揮環境規制的減排效應,未來在建設緊湊型
147、城市空間同時還需要以環境規制來引導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由于 PM2.5污染、CO2排放與經濟增長還尚未實現脫鉤,促進減污降碳可能會造成經濟發展的陣痛,但實現污染排放與經濟增長間的脫鉤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5(2)面向 2035 遠景目標,減污與降碳目標很難同時實現,特別是減污目標。經濟增長優先情景下,CO2排放為 38.57 百萬噸可以實現高排放達峰,但 PM2.5濃度卻為 36.36g/m3,遠超既定目標;減污降碳優先情景下,無論是高或低排放約束下碳達峰與經濟增長目標均可同時實現,但減污約束下經濟增長只能達到 75779.76 元,遠低于既定增
148、長目標;雙贏情景下,減污與經濟增長目標同時實現要求城市人口規模達到 915.29 萬人,并不具有可行性,而 CO2達峰與經濟增長目標同時實現時,人口規模為 487.69、制造業集聚為 0.6、空間擴張為 1.17、環境規制為 0.46,此時碳排放總量為 32.66 百萬噸、人均生產總值為 160040.58 元,PM2.5污染為 58.22g/m3。因此,當前城市發展模式下,減污與降碳目標間存在沖突。政策建議政策建議:未來我國促進城市減污降碳,首先要科學規劃城市用地,樹立“寸土寸金,寸土必爭”的集約型發展意識,要精打細算管理城市空間,提高城市空間利用效率;其次,要制定有針對性且差異化的環境規制
149、制度,鼓勵企業加大減污降碳投入和技術創新。同時,建立和完善隱性經濟活動排污行為監督機制和懲罰機制,加大對隱性經濟的規制力度,控制隱性經濟規模對減污降碳的不利影響;最后,有序、有重點地推進減污與降碳,在充分發揮集聚正外部性以抑制 PM2.5污染與碳排放同時,加快綠色技術創新以實現減污降碳與城市經濟發展間的脫鉤,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與減污降碳的雙贏。2.3.2 考慮區域不公平性的中國省級減碳路徑優化考慮區域不公平性的中國省級減碳路徑優化標題標題:Approaching national climate targets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challenge of regio
150、nal inequality作者:作者:Biying Yu,Zihao Zhao,Yiming Wei,Lancui Liu,QingyuZhao,Shuo Xu,Jianing Kang,Hua Liao期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6鏈接:鏈接:https:/ 800 余種用能技術排放,提出了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此基礎上,創建區域達峰成熟度指數優化能夠保證全國和區域經濟收益并兼顧區域公平性的分省減排路徑。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7圖 2.3-1 碳達峰碳中和路徑圖 2.3-2 碳
151、減排特征與區域成熟度指數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8圖 2.3-3 不同情景下各省的經濟影響和碳達峰時間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69圖 2.3-4 各省減污降碳協同策略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0圖 2.3-5 全國和各省能源結構圖 2.3-6 碳減排和能源轉型目標建議研究結論:研究結論:通過研究發現,相比于所有省份均在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的統一戰略和各省已經提出的政策規劃,兼顧效益和區域公平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1性的策略能夠分別使全國 GDP 累積增長 1.54%和 0.92%,且 90%的省
152、份都將獲得經濟收益,此外,研究還確定了區域碳減排和能源消費結構的最佳路徑。2.3.3 通過部門行動實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通過部門行動實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標題:標題:Peaking Chinas CO2emissions by sectoral actions作者:作者:Yixuan Zheng,Bofeng Cai,Yu Lei,Gang Yan期刊: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鏈接:鏈接:Peaking Chinas CO2emissions by sectoral actions-PMC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減少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
153、的碳排放國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對全球氣候緩解至關重要。在中國對巴黎協定修訂的國家自主貢獻中,中國已承諾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第一步是在 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然而,中國經濟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這將給2020 年代達到 CO2排放峰值帶來巨大挑戰。因此,這個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需要進行快速而深遠的清潔轉型是迫在眉睫的。研究內容研究內容:中國的燃料燃燒和工業過程在 2020年共排放了 115億噸二氧化碳(CO2),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 30%。電力、制造業、交通和建筑部門直接排放的 CO2分別占全國總量的 40%、44%、9%和 6%。細分制造業部門,鋼鐵、水泥、鋁、石化和煤化
154、工行業是與總生產相關的主要排放行業。因此,針對這八個主要部門和行業的定制措施是實現中國 CO2排放達峰的關鍵。在這里,我們開發了八個部門碳排放預測模型,這些模型包含了詳細的能源分類和技術選項,這些模型是基于 100 多位中國各領域專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投入而開發的?;诖?,我們提出了減少關鍵部門 CO2排放的基本行動,并設計了一條路線圖,為不同部門安排了錯峰達峰的時間表,以支持中國雄心勃勃但具有挑戰性的碳減排策略。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2綠化制造業部門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工廠。中國 40%以上的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例如,在 2023 年,中國生產了 10 億噸粗
155、鋼和 20 億噸水泥,這超過了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如果包括間接排放,與制造業相關的 CO2排放約占全國總量的 2/3,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中國總排放量的趨勢。具體來說,制造業部門必須迅速達到排放峰值,為電力和交通部門潛在的排放增加騰出空間,從而減輕中國在指定達峰時間內總體排放量急劇上升的壓力。淘汰舊設施。重工業長期以來一直是許多地區的經濟助推器。這種慣性一直在影響許多地方政府。然而,隨著新的碳承諾,改變發展理念以避免追求高碳未來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加強產能置換政策,該政策要求在建設新設施時必須淘汰相當或更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也就是說,先關閉過時的設施,然后建造具有較小生產能力的先進新設施
156、。提高效率。盡管中國的工業部門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根本性轉變,但在效率提升方面仍存在巨大潛力。例如,2022 年中國水泥生產每噸的平均能耗(126 千克標準煤/噸)相當于日本 2000 年的水平。重工業的能耗強度標準可以進一步收緊,以促進先進節能技術的實施,如鋼鐵廠和鋁電解槽的余熱回收技術。循環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廢棄資源將有效減少生產過程的能源消耗和環境足跡。中國的資源循環利用率普遍處于較低水平。例如,中國的鋼鐵循環利用率約為 22%,而美國約為 70%。根據我們的分析,到2030年將這一循環利用率提高到35%將減少中國約1.3億噸的CO2排放。通過將鋁的循環利用率從約 20%提高到 30%,也
157、可以實現類似的 CO2減排效果。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32.3.4 量化中國鋼鐵行業量化中國鋼鐵行業 CO2排放與環境健康負擔排放與環境健康負擔:可持續轉型之路可持續轉型之路標題標題:Quantifying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s CO2EmissionsandEnvironmentalHealthBurdens:APathwaytoSustainableTransformation作 者:作 者:Weiling Wu,Qian Tang,Wenbo Xue*,Xurong Shi,DadiZhao,Zeyuan Liu,Xin
158、 Liu,Chunlai Jiang,Gang Yan*,Jinnan Wang期刊: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Ecotechnology鏈接: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367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國面臨著改善空氣質量和減緩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中國鋼鐵行業排放了大量的大氣污染物和 CO2;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鋼鐵工業 90%以上為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具有巨大的低碳轉型潛力。然而,當前中國鋼鐵工業缺乏工序級別的大氣污染物和 CO2排放清單,基于鋼鐵企業、生產工序對空氣污染物和 CO2排放特征
159、的協同性分析不足。因此,定量研究鋼鐵行業工序級大氣污染物與 CO2排放清單以及環境健康影響,對于治理空氣污染和減少 CO2排放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國 811 家鋼鐵企業 5 個主要生產工序的活動水平數據,建立了中國 2020 年鋼鐵行業分工序 CO2和大氣污染物融合排放清單。利用空氣質量模型(WRF-CMAQ)和環境健康影響評估模型(GEMM),模擬評估了不同省份不同工序造成的網格化 PM2.5相關過早死亡。研究結果研究結果:排放清單結果表明,2020 年中國鋼鐵行業 SO2、NOx、PM2.5和 CO2排放量分別為 51 萬噸、97 萬噸、42 萬噸和 16.4
160、 億噸左右。分工序來看,燒結工序排放了大部分的 SO2、NOx和 PM2.5,排放占比分別達 71%、73%和 54%,然而高爐工序是 CO2排放主要貢獻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4者,占比為 80%左右。另外,前 200 家企業排放了鋼鐵行業接近 80%的污染物和 CO2。圖 2.3-7 2020 年中國鋼鐵企業大氣污染物和 CO2排放空氣質量模擬結果顯示,中國鋼鐵行業排放導致的全國 PM2.5人口加權濃度約為 3.6g/m3。環境健康影響評估結果顯示,2020 年全國鋼鐵行業 PM2.5暴露相關過早死亡人數約 5.9 萬,占所有 PM2.5相關過早死亡人數約 6%。分
161、工序來看,燒結和球團工序對 PM2.5相關死亡貢獻最大(69%),其次是高爐工序(23%),轉爐和電爐工序約占 8%;從省份貢獻來看,河北、江蘇、山東、山西和內蒙等省份污染物排放導致全國過早死亡人數累計占比約為 48%。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5圖 2.3-8 2020 年鋼鐵行業污染物排放導致 PM2.5相關死亡空間分布圖(a)鋼鐵行業,(b)燒結和球團,(c)高爐,(d)轉爐和電弧爐PM2.5相關過早死亡省際轉移特征在空間上存在顯著差異。河北、內蒙、江蘇和山西等省鋼鐵行業排放造成的過早死亡將外溢到鄰近省份;相比之下,河南、湖南和廣東等省過早死亡人數則主要來自排放量較
162、大的鄰近省份。鋼鐵行業排放對周邊省份的溢出效應導致了環境健康不平等問題。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6圖 2.3-9 鋼鐵行業跨省級傳輸 PM2.5相關死亡人數注:全國排放造成的本地死亡人數(Local deaths due to national emission)=各省因當地排放和邊界外排放導致死亡人數;當地排放造成的全國過早死亡人數(National deaths due to local emission)=該省排放導致全國過早死亡人數;外溢過早死亡人數(Net deaths)=當地排放導致全國死亡人數-全國排放導致當地死亡人數此外,我們分析了不同省份大氣污染物排放
163、導致的全國 PM2.5相關過早死亡人數與 CO2排放的關系。結果表明,河北、江蘇和山東三省的環境健康影響和 CO2排放水平均顯著高于其他省份。因此,從協同減少環境健康影響和 CO2排放的角度來看,這些省份應優先采取更嚴格的控制措施。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7圖 2.3-10 各省污染物排放導致 PM2.5相關過早死亡和 CO2排放量的關系政策應用政策應用:從排放特征角度來看,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鋼鐵企業,應繼續進行節能改造、工藝升級;對于尚未全面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建議盡快高標準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對于 CO2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均較高的鋼鐵企業,建議采用電爐短流程煉
164、鋼工藝、超低排放改造和節能改造等。從 CO2和大氣污染協同影響角度看,全國鋼鐵行業與 PM2.5相關過早死亡中,48%來自河北、江蘇、山東、山西和內蒙,然而這些省份大部分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國鋼鐵行業 CO2排放 51%來自河北、江蘇、山東和山西。因此,為了減輕環境健康影響、減少 CO2排放以及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建議在河北、江蘇、山東和山西等地區嚴控新增鋼鐵產能,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速推廣電爐短流程煉鋼工藝。2.3.5 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時空特征分析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時空特征分析標題標題: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
165、actors of theSynergistic Effect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China作者:作者:王雅楠,李冰迅,張藝芯,趙瀅,苗程凱,安嘉琪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8期刊:環境科學期刊:環境科學摘要:摘要:運用耦合協調模型計算碳減排與大氣污染控制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分析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在全國、區域和省域層面的時空分布特征;采用 20062020 年省級面板數據構建固定效應模型,對各層面的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引入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作為調節變量,構建調節效應模型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
166、的影響機制進行進一步探究。結果表明:碳排放與大氣污染排放存在協同效應,20062020 年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演變呈現倒“U”型趨勢,且減污降碳協同存在空間聚集性以及空間溢出效應;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較低,各省份和區域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上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協調度呈現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依次遞減的特征;從全國層面來看,能源消費結構、人均 GDP 以及環保投資占比是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能源利用效率、人均 GDP、城鎮化率、環保投資占比以及交通運輸結構對減污降碳系統效應的影響在中、東、西部地區間存在異質性;研發投入強度在東、中部均起到顯著的調
167、節效應,但在西部地區未識別出顯著的調節效應。在東部地區,城鎮化率、環保投資占比和交通運輸結構無法單獨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影響,要與研發投入強度相配合能夠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當前,我國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變革,在此背景下,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必然選擇。從大氣減污和碳減排的源頭治理來說,減污和降碳是高度一致的、協同性很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可以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79實現提高政策效率、降低成本、強化公共健康等多重效益1對此,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于
168、 2022 年 6 月聯合印發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標志著我國進入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嶄新階段。但當前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協同度水平較低,碳減排與大氣污染控制系統間尚處于不穩定、不協調的狀態,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及其多重效應尚未有效發揮。因此,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時空演變趨勢及其影響機制進行研究同時識別重點區域,是提高政策效率,助力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根本性變革的必然選擇。研究內容:研究內容:本研究從減污和降碳雙視角出發,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從全國、區域和省域多層面揭示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現狀和時空演變特征?;诿姘骞潭ㄐ貧w模型,在對中國以及區域減
169、污降碳協同效應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引入研發投入強度這一調節變量,進行影響機制的進一步探究,最后提出相應政策建議,以期為我國以及各區域提高減污降碳政策實施效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參考。從全國層面來看,人均 GDP 在 10%的水平下顯著正向影響減污降碳協同效應,人均 GDP 和研發投入強度的交互項顯著為負,說明隨著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抑制人均 GDP 提高對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作用。意味著現階段我國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所帶來技術水平提升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帶來了大氣污染物的增排以及更大程度的碳增排從而抑制了兩系統協調作用的發揮;環保投資占比在 1%的水平下顯著
170、促進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環保投資占比與研發投入強度的交互項為正,意味著隨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增強了環保投資占比提高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正向影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0響。研發投入的提高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使企業和政府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環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碳與大氣污染物的協同減排。能源利用效率、交通運輸結構以及城鎮化率在引入調節變量后交互項顯著,說明以上不能單獨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影響,必須結合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相配合,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交通運輸結構以及提高城鎮化率的相關政策必須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調整的相關政策相配合才能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顯著影響
171、。從東部地區來講,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費結構分別在 10%和 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且兩個變量與研發投入強度的交互項均顯著為負;人均 GDP 在 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人均 GDP 與研發投入強度交互項顯著為負,表明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增強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對減污減碳協同增效的抑制作用,同時抑制了人均 GDP 的增長對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的促進作用;總體上,東部地區隨著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生產技術得到改善,技術改善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加快了能源消耗使能源消耗總量提高,從而抑制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因此對于該地區,要注意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研發經費的適量投入,避免對生態環
172、境和雙碳目標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對于中部地區,研發投入強度與環保投資占比的交互項顯著為正;為正向調節作用,即研發投入強度的增加增強了環保投資增加對于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促進作用;研發投入強度與產業結構交互項顯著為負;為負向調節作用,即研發投入強度的增加抑制產業結構升級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抑制作用;且隨著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產業結構的改善所帶來的負向調節作用要遠強于正向調節作用,整體上該調節變量的引入抑制了二氧化碳與大氣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1污染物的協同減排。隨研發投入強度的提高,相比于第三產業,技術進步其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第二產業的生產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導致大量生產
173、資料和資金涌向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作為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源頭,在帶來更多生產總值的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碳排放和更為嚴重的大氣污染,進而抑制碳減排和大氣污染控制系統間協同效應的發揮。在西部地區未識別出顯著的調節效應。由于西部地區相較于其他地區發展較為落后,研發經費投入少,研發水平較為落后,研發投入的提高尚未顯著提高技術水平進而使當地的產業結構、交通運輸情況以及經濟特征發生明顯改善,進而達到促進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的效果。圖 2.3-11 2006-2020 年我國各省污染物排放當量和碳排放量時空變化特征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2研究建議(1)調整能源結構,同時
174、加強對能源消耗總量的控制。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合理適度布局發展天然氣發電,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加強光伏、風電、核能發電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推動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如加快推進“公轉鐵”、“公轉水”,實現交通運輸部門的節能減排。(2)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各地結合實際加大專項研發經費的投入,如設立專項研發經費,加強科研監管機制建設等,激發各創新主體的活力。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西部地區要充分利用科技創新的第一生產力作用,發掘節能減排潛力;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各方要各司其職明確自身定位,積極推動能源重大領域科技創新,加快
175、成果轉化,創新賦能產業結構升級以及能源結構調整。(3)政府加大財政資金對環保投資的支持力度。工業作為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的主要源頭,尤其要加大對工業污染的治理投資投入;如對污水處理費、船舶油污損害賠償金等加大環保支出力度;另外,各地區可結合當地實際設立獎懲制度,規范企業排污行為,同時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創新融資機制同時積極引導市場各主體進行環保投資。(4)堅持頂層設計的同時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能源發展戰略、注意多項政策的配合使用,積極開展能源革命,在實踐中探索適合當地的治理方式,同時,要積極發揮空間溢出效應,深化各區域和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可通過簽訂合作協議、開展交流
176、座談會等形式構建聯防聯治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3圖 2.3-12 2006-2020 年我國各省減污降碳耦合協調度的時空分布研究結論研究結論:(1)碳排放與大氣污染排放間存在協同效應,20062020 年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演變呈現倒“U”型趨勢,且減污降碳協同存在空間聚集性以及空間溢出效應。(2)整體上來看,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較低,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系統間尚處于不穩定和不協調的狀態,各省份和區域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上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協調度呈現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依次遞減的特征。(3)從全國層面來看,能源消費結構、人
177、均 GDP以及環保投資占比是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從區域層面來看,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費結構和人均 GDP 為東部減污減碳協同效應影響因素;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和環保投資占比為中部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影響因素;產業結構、人均 GDP、城鎮化率和交通運輸結構為西部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影響因素。(4)研發投入強度在全國和東、中部均起到顯著的調節效應,但在西部地區未識別出顯著的調節效應。在東部地區,城鎮化率、環保投資占比、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4交通運輸結構無法單獨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影響無法單獨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影響,必須要與研發投入強度相配合才
178、可對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產生顯著影響。2.3.6 為中國繪制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線圖為中國繪制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線圖新專欄協同路新專欄協同路線圖線圖標題標題:Drawing a synergetic roadmap of carbon neutrality and cleanair for China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column synergetic roadmap作者:作者:Jinnan Wang,Yixuan Zheng期刊: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全球環境變化的背景下,氣候
179、變化和空氣污染的交織挑戰已成為對人類福祉的關鍵威脅。這些問題主要由人為活動產生的排放驅動,如化石燃料消耗、工業制造和農業實踐,它們有許多共同的來源。此外,這兩個問題通過大氣物理過程、大氣化學反應和氣溶膠-輻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鑒于空氣污染控制和氣候變化緩解之間存在強烈的協同效應,迫切需要制定策略同時應對這兩個挑戰。中國在“碳達峰碳中和”與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已取得較為顯著成就,可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大氣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獲聯合國贊譽,這些工作同時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綠色轉型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綠色轉型,助推了新三樣綠色助推了新三樣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蓬勃發展。然而,協同推進碳中和與清潔空氣任重道遠,2
180、023年我國部分地區大氣污染反彈,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給碳污減排工作帶來新挑戰。研究內容研究內容: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著應對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的緊迫需求,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以及實現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與美國和英國等發達經濟體依次處理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不同,較不發達的經濟體同時面臨這些問題,這表明需要立即優先考慮協同控制。因此,中國積極推動溫室氣體(GHG)排放和空氣污染的共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5同控制,并在 2022 年 6 月發布了 污染和碳排放協同減排實施計劃。該計劃是首個大型經濟體為減少空氣污染物和 CO2排放而采取的綜合策略,并為同時對抗空氣污染
181、和氣候變化提供了協同路線圖。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評估提供的信息。這對于中國的碳污染共同控制政策尤其如此,因為幾乎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因此,2021年啟動了協同路線圖項目,通過設計一個包含評估指標的分析框架,系統地跟蹤和分析中國協同控制的進展,并定期跟蹤這些指標的進展。評估后也將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為了分享中國共同控制努力的最新進展,我們很高興向環境科學與生態技術讀者介紹一個名為“協同路線圖”的特別欄目。這個新欄目將提供協同路線圖項目的年度更新。這個特別欄目將只發表邀請文章,通過在線系統或電子郵件提交給該欄目的文章將不被考慮。新欄目以題為2022 年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線圖報告
182、:加速關鍵部門轉型的創始報告開始。本文全面回顧了 20 個指標,提供了五個方面的洞見:協同治理體系和實踐;結構轉型的進展;空氣污染及其相關的天氣-氣候相互作用;大氣成分的來源、匯和減緩途徑;以及協調控制的健康影響和效益。它提供了最新的進展洞見,特別關注 2021 年的發展。2021 年對中國的空氣污染和 GHG 排放共同控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標志著碳市場發展和關鍵部門結構轉型的幾個里程碑,如電力、鋼鐵和水泥部門。2022 年的報告是協同路線圖項目的第一個年度更新。通過 2020 年的 18 個指標進展的初步分析,已作為視角在環境科學與生態技術中發表。2.4協同政策與效益評估協同政策與效益評估
183、2.4.1 2013-2021 年中國減污降碳措施的協同增效評估年中國減污降碳措施的協同增效評估標題標題:Integrated Benefits of Synergistically ReducingAir Pollutants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6and Carbon Dioxide in China作者:作者:Shengyue Li,Shuxiao Wang,Qingru Wu,Bin Zhao,YueqiJiang,Haotian Zheng,Yifan Wen,Shaojun Zhang,Ye Wu,Jiming Hao期刊:期刊:Environmental
184、 Science Technology鏈接:鏈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4c00599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著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嚴峻挑戰,中國近年來在空氣污染防治和二氧化碳減排方面取得的進步可為推進協同減污降碳戰略提供經驗?,F有研究已表明空氣污染防治和氣候政策分別具有協同減碳和減污的效益,然而不同措施在減污或降碳方面的差異化表現使得實施方案的制定陷入兩難。當前尚缺乏對措施協同減排綜合效益的清晰認知。本研究通過建立措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定量評價方法,針對中國 2013-2021 年間減排措施的協同增效表現開展了
185、系統評估和對比分析,識別出在促進協同、增加效益方面的優勢措施,可為未來協同減排策略的制定和優化提供科學支撐。當前研究普遍證明了氣候政策的空氣質量改善協同效益和清潔空氣政策的協同減碳效益,但尚缺乏對政策措施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面的綜合認識。本工作通過建立措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評價方法,針對中國 2013 年以來實施的各類措施展開了系統評估和對比分析。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7圖 2.4-1 本研究圖文摘要研究內容:研究內容:盡管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大氣污染物和CO2的排放,但末端治理措施(EOP)最終驅動了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而結構調整措施(SA)和節能降耗措施(
186、EMS)則有效減緩了 CO2排放的快速增長。具體而言,EOP 措施貢獻了54%-76%的大氣污染物減排;其中,電廠末端治理主導了 SO2和NOx 的減排,加嚴鋼鐵行業和道路機動車的排放標準分別主導了PM2.5和 VOCs 的減排。SA 和 EMS 措施分別貢獻了 17 和 10 億噸的 CO2減排;其中,推廣清潔低碳能源發電(非火電)貢獻了近六成的碳減排。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8圖 2.4-2 2013-2021 年間主要部門措施的大氣污染物和 CO2減排效果在 2013-2021 年期間,華東地區為大氣污染物和 CO2減排效益的主要貢獻地區,但各地區的主導措施有所不
187、同。對于 CO2減排,60%的省份以推廣清潔低碳發電措施貢獻。對于大氣污染防治,減排措施促進了 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 31.6 g/m3,避免了近 40.7 萬人的早逝;促進了暖季(4 月-9 月)MDA8 O3濃度下降了 7.8 ppb,避免了近 6.7萬人的早逝。其中,半數以上的省市以電廠末端治理措施貢獻為主。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89圖 2.4-3 2013-2021 年間中國 31 省市在 CO2減排、空氣質量改善和保障人體健康方面的主要貢獻措施在過去十年,中國空氣污染防治與 CO2減排取得了相當效益,但主要貢獻措施存在顯著差異。從綜合效益方面看,減污降碳措
188、施共帶來了 6.7(2.4-12.6)萬億元的效益。效益最大的五項措施依次為推廣清潔低碳能源發電、電廠末端治理、鋼鐵行業末端治理、民用散煤替代和建筑節能改造;其中,只有民用部門兩項措施獲得了較高的協同度。其他高協同度的措施(如鋼鐵行業降耗、推廣綠色交通和降低供熱能耗)尚未得到充分實施而獲得了較低的效益。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0圖 2.4-4 2013-2021 年中國大氣污染物和 CO2減排措施的綜合效益和協同度建議未來優先推廣單位綜合效益較大的措施。具體而言,當一項措施同時在多方面具有較高單位綜合效益時,表明其較高的協同度和較大的增效潛力,建議優先推廣,如對于京津冀
189、及周邊區域而言,推廣清潔低碳能源發電具有較高的 PM2.5和 O3協同防治效益。另一方面,當一組措施具有不同方面的高單位綜合效益時,雖各自協同度較低,但組合實施可最終保證社會-經濟-環境系統總效益的增加,如對于長三角地區而言,共同推進清潔低碳能源發電和電爐鋼工藝可有效提升減污和降碳的效益。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1圖 2.4-5 2013-2021 年中國及重點區域單位減污降碳的綜合效益研究結論:研究結論:本研究通過提出綜合效益和協同度指標,為定量評估協同減污降碳效益提供了一種更加綜合直觀的工具。通過系統對比分析各類措施的優劣勢,識別不同地區、部門重點減排措施,為未來精
190、細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戰略的制定和優化提供思路。2.4.2 2013-2020 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 PM2.5污染成效污染成效標題標題:Efficacy of Chinas clean air actions to tackle PM2.5pollutionbetween 2013 and 2020作者作者:Guannan Geng,Yuxi Liu,Yang Liu,Shigan Liu,Jing Cheng,Liu Yan,Nana Wu,Hanwen Hu,Dan Tong,Bo Zheng,Zhicong Yin,Kebin He&Qiang Zhang期刊:期
191、刊:Nature Geoscience鏈接:鏈接:https:/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2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我國于 2013 年和 2018 年先后發布實施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即 2013-2017 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和 2018-2020 年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簡稱 三年行動計劃),推動 PM2.5污染顯著改善。然而,PM2.5污染改善幅度在三年行動計劃期間明顯放緩。本研究結合排放清單模型、大氣化學傳輸模型和成本評估模型,量化了 2013-2020 年間中國 PM2.5污染改善成效及其驅動因素,并評估了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的實施成本。研究發現,
192、全國人群平均 PM2.5污染暴露水平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期間分別下降 19.8g/m和 10.9g/m。研究測算結果表明,在剔除氣象條件變化及新冠疫情封控影響后,兩階段減排措施分別推動 PM2.5污染暴露水平平均每年下降 4.5g/m和 2.3g/m,第二階段期間的減排措施效果明顯收窄。三年行動計劃期間的強化結構調整以及針對VOC 和 NH3的減排措施成功削減了大氣污染物排放,但末端治理措施的減排效果有所減弱。2018-2020 年減少單位 PM2.5污染的治理成本約為 2013-2017 年的兩倍,PM2.5污染治理難度日益增加。研究表明,未來亟需制定強化、均衡的減排措施以推動多污染物協同減排。
193、研究內容:PM2.5污染是我國主要環境問題之一,每年導致上百萬人過早死亡。為應對 PM2.5污染問題,我國于 2013 和 2018 年分別發布實施了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即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清潔空氣行動實施以來,我國 PM2.5濃度大幅降低,獲得顯著健康效益。然而,2017-2020 年間全國 74 個重點城市 PM2.5平均濃度每年下降 3.3g/m,比 2013-2017 年間年均 6.3g/m的下降速度低 48%,三年行動計劃期間 PM2.5污染改善幅度明顯收窄。上述變化是受多種自然和人為復雜因素影響共同疊加
194、的結果。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3自然因素方面,氣象要素的年際變化可通過影響天然源排放、氣團傳輸、污染物清除以及大氣化學過程而對 PM2.5濃度趨勢產生重要影響,在評估減排措施成效時不容忽視。人為因素方面,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減排措施的重點方向和實施力度均有所區別,大氣十條重點針對電力和工業部門開展末端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則更強調結構調整以及對多污染物(NOx、VOC 和 NH3)的協同控制,因此兩階段期間的排放變化趨勢可能存在差異。除此之外,2017-2020 年的排放變化還受到新冠疫情期間管控措施的影響,這些措施顯著減少了人類活動和污染物的排放,在評估清潔空氣行動成效時
195、應去除其影響。如何科學評估清潔空氣行動成效,厘清各項措施對 PM2.5濃度下降的貢獻,是科學界與決策者共同關心的問題。過去已有研究評估了大氣十條的實施效果,分離了減排和氣象條件變化對 PM2.5濃度下降的貢獻,量化了大氣十條各項減排措施對空氣質量改善和相關健康效益的貢獻。然而對三年行動計劃期間 PM2.5污染改善幅度收窄的主要影響因素仍缺乏全面評估。此外,我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和資金支持清潔空氣行動,但兩階段行動的減排成本及變化趨勢尚不清楚。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通過耦合自下而上排放清單模型、大氣化學傳輸模型和污染暴露-響應模型,量化了 2017-2020 年間氣象條件變化、新冠疫情管控以及三年行
196、動計劃八項減排措施(擴展數據圖 1)對 PM2.5濃度變化及健康效應的貢獻,并與前期工作測算的大氣十條期間評估結果進行對比。研究同時量化了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的成本和效益。研究首先利用中國多尺度排放清單模型(MEIC,http:/ 2013-2020 年間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變化,并估算了 2017-2020 年間新冠疫情管控和各項污染控制措施對污染物減排量的貢獻。在此基礎上結合詳細的減排措施和成本數據,估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4算了兩階段各項措施的減排成本。其次,利用天氣研究與預報模式和通用多尺度空氣質量模型(WRF-CMAQ)對 PM2.5濃度進行模擬,并設計多個模擬
197、情景以分離氣象變化、新冠疫情管控以及八項減排措施對 PM2.5濃度變化的貢獻。最后,利用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開發的綜合暴露響應函數(IER)計算與 PM2.5相關的健康損失。后續分析中關于 2013-2017 年 PM2.5濃度變化及驅動因素的結果取自研究團隊之前的工作。如圖2013-2020年我國五種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變化趨勢,排放趨勢與衛星觀測和地面觀測的趨勢較為一致,證實了排放估算的準確性。這一時期我國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整體呈下降趨勢,而國內生產總值(GDP)和能源消費呈上升趨勢,說明大氣污染物排放與經濟活動和能源消費逐步脫鉤。2013-2020 年間 SO2、NOx 和一次 PM2.5排放
198、量持續下降,證實了清潔空氣行動的有效性,但 三年行動計劃期間的減排幅度低于大氣十條期間。2013-2017 年間,由于缺乏針對 NMVOC 和 NH3的有效排放控制措施,NMVOC 排放量持續增加(每年增加 0.3 萬噸或 1%),NH3排放量基本保持平穩;而在三年行動計劃期間,相關強化減排措施推動 NMVOC 和 NH3排放量下降。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5圖 2.4-6 2013-2020 年中國人為源排放變化趨勢以及在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期間的排放下降幅度。a,2013-2020 年分部門的 SO2、NOx、一次 PM2.5、NMVOC和 NH3排放。排放分為電力、
199、工業、溶劑使用、居民、交通和農業等六個部門。括號中的數字代表不確定范圍(95%置信區間)。b,大氣十條和三年行動計劃期間的相對排放變化率和絕對排放變化率。污染物按 2017-2020 年間相對排放變化率從高到低排序。誤差線表示 1000 次蒙特卡洛模擬中的 95%置信區間。擴展數據進一步將2013-2020年污染物排放變化分解為活動水平變化和污染控制措施的貢獻。盡管許多控制措施在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期間持續實施,但由于兩階段措施的發力對象、實施強度和速度均有所區別,導致兩階段排放變化存在顯著差異。2013-2020 年間,污染控制措施是排放下降的主要驅動因素,而活動水平變化僅對 SO2和一次 P
200、M2.5產生減排效果,表明我國清潔空氣行動成效主要與末端治理措施有關,結構調整的減排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三年行動計劃 期間全國人群 PM2.5暴露水平下降 25%,每年平均下降 3.6 g/m,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6明顯低于大氣十條期間 5.0 g/m的年均降幅。2013-2020 年間,基于 CMAQ 模擬計算的全國人群 PM2.5年均暴露水平從 2013 年的61.8 g/m下降至 2020 年的 32.1 g/m,2020 年全國人群 PM2.5平均暴露水平自 2013 年以來首次低于 PM2.5空氣質量年均濃度標準(35g/m)。京津冀及周邊地區(BTHSA
201、)、長江三角洲(YRD)和汾渭平原(FWP)是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的重點區域。2017-2020 年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 PM2.5暴露水平降幅在三個重點區域之中最大,平均每年下降 6.6 g/m,其次是汾渭平原(每年下降 4.7 g/m)和長三角(每年下降 4.0 g/m)。CMAQ 模擬的 PM2.5暴露水平變化趨勢與基于多源數據融合估算的 PM2.5濃度變化趨勢以及 337 個城市的平均 PM2.5觀測濃度一致,驗證了 CMAQ 模擬結果的準確性。圖 2.4-7 2017-2020 年全國及重點區域人群 PM2.5暴露水平變化。a.CMAQ 模型模擬的人口加權年均 PM2.5濃度。誤差線表
202、示 1000 次蒙特卡羅模擬的 95%置信區間。b.TAP 數據集(http:/ PM2.5濃度。c.基于我國 337 個城市地面觀測數據的年均 PM2.5濃度。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7氣象條件變化和新冠疫情管控措施的影響氣象條件變化和新冠疫情管控措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2020年氣象條件相較 2017 年更有利于 PM2.5污染改善,氣象條件變化對2017-2020 年全國人群 PM2.5暴露水平下降的貢獻為 3.3g/m,高于大氣十條期間的 1.7g/m。在區域尺度,氣象條件變化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 2017-2020 年 PM2.5污染下降的貢
203、獻分別占總降幅的 28%、36%和 5%。研究進一步使用結合了風速、邊界層高度和降水量的空氣靜穩日指數來表征 PM2.5的擴散條件。分析結果表明,2020 年與 2017 年相比風速偏高,降水偏多,空氣靜穩日出現頻次偏低。2020 年冬季“暖北極-冷歐亞”模態推動冷空氣頻繁南下,導致強風和寒潮顯著增加,為 PM2.5污染擴散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2019 年強印度洋偶極子事件引發印度洋持續變暖,導致 2020年夏季中國出現異常強降水,對 PM2.5產生顯著濕清除效應。圖 2.4-8 2013-2020 年中國 PM2.5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黃色、紅色和綠色柱狀圖分別代表氣象變化、減排控制措施和
204、新冠疫情管控的影響。括號中的數值表示95%置信區間。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8為遏制新冠疫情傳播,我國在 2020 年采取了嚴格的管控措施,導致大氣污染物排放顯著減少,NO2、SO2和 PM2.5濃度下降。管控措施從 2020 年 1 月開始至 4 月大部分省份管控結束,在此期間主要工業和社會經濟活動相較于 2019 年同期明顯下降。2020 年 4 月之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因此,此研究將 2020年前四個月相較于 2019 年同期排放的下降量歸因于新冠疫情管控措施的影響。這部分減排量導致我國 PM2.5年均暴露水平下降 1.5g/m,約占 20
205、17-2020 年間 PM2.5暴露水平總降幅的 14%。在區域尺度,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長三角地區2017-2020 年間 PM2.5暴露水平總降幅的貢獻在 1217%之間。清潔空氣行動減排措施的影響清潔空氣行動減排措施的影響:在分離氣象條件變化和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影響之后,研究估算三年行動計劃減排措施推動2017-2020 年全國人群 PM2.5暴露水平下降 6.0g/m(年均降幅為2.3g/m),占這一期間 PM2.5暴露水平總降幅的 56%,減少 15.8 萬人的過早死亡風險。與此相比,大氣十條減排措施推動 2013-2017年間 PM2.5暴露水平下降 18.
206、1g/m,年均降幅為 4.5g/m,三年行動計劃期間的減排措施效果明顯收窄。2017-2020 年間三年行動計劃八項主要減排措施對大氣污染物減排、人群 PM2.5暴露水平下降及健康效益的貢獻。在全國尺度,民用部門清潔取暖、電力工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以及移動源排放管控是最有效的四項措施,對PM2.5暴露水平下降的貢獻合計占全部措施貢獻的 82%。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長三角地區等三個重點區域,三年行動計劃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99主要減排措施對 PM2.5暴露水平下降的貢獻分別為 11.4、6.1 和10.8g/m。圖 2.4-9大氣十條和三年行動計劃期間八項
207、控制措施對人為排放削減、人群 PM2.5暴露水平下降和相關健康效益的貢獻。ad,兩階段八項措施對 SO2(a)、NOx(b)、PM2.5(c)和 NMVOC(d)排放削減的貢獻比例。e,兩階段八項措施對全國人群 PM2.5暴露水平下降的貢獻。f,三年行動計劃中各項措施對全國范圍內 PM2.5相關健康效益的貢獻。括號中的數值表示 95%置信區間。進一步比較了大氣十條和三年行動計劃期間各項措施對污染物減排和 PM2.5暴露水平下降的貢獻。不同措施貢獻大小及排序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0的差異反映了兩階段政策重點方向和實施力度的差別。在八項措施中,電力工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
208、整治、落后產能淘汰以及散亂污企業整治在三年行動計劃期間對 PM2.5污染改善的貢獻相較大氣十條期間顯著降低。這四項措施均為大氣十條期間措施的延續,重點針對電力和工業部門排放開展末端治理。2013 年之前我國電力和工業部門排放控制水平較低,排放量占據主導地位,因此上述措施在2013-2017 年間減排效果明顯。而隨著排放控制水平顯著提升,2017年之后進一步通過末端治理措施實現減排的潛力有限。例如,電力工業提標改造是大氣十條期間最有效的減排措施,通過在燃煤電廠和排放密集型工業部門安裝和升級末端治理設施,截止 2017 年底已有 770GW 的燃煤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而三年行動計劃期間共有 17
209、0GW 的燃煤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同時 620 萬噸鋼鐵產能完成或正在超低排放改造。電力工業提標改造使得 PM2.5 暴露水平下降 1.98g/m,約為大氣十條期間該項措施效果的 30%。隨著政策目標的調整與執行力度的加強,三年行動計劃中民用部門清潔取暖、移動源排放管控、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治理和農業綜合治理等四項措施的減排成效與大氣十條期間相當或更佳。上述四項措施推動三年行動計劃期間全國 PM2.5暴露水平下降 3.36 g/m,高于大氣十條期間的 2.9g/m。2013-2017 年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600 萬戶居民通過“煤改電”和“煤改氣”實現清潔采暖;三年行動計劃期間民用部門清潔取暖
210、推廣至整個北方地區,涉及居民 2300萬戶,推動 PM2.5暴露水平下降 2.24g/m,減少 46000 人過早死亡風險。民用清潔取暖主要在大氣擴散條件較差的冬季實現減排,對 PM2.5污染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擴展數據圖 9)。在移動源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期間實施了新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并積極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1推動“公轉鐵”和“公轉水”。移動源排放管控是三年行動計劃期間對 NOx 減排貢獻第二大的措施,削減 NOx 排放 99 萬噸,使得 PM2.5污染暴露水平下降 0.42g/m。與大氣十條期間不同,三年行動計劃期間積極實施了針對 VOC 和
211、NH3的減排措施。在 VOC 減排方面,針對重點行業頒布了 VOC 排放標準并加強了對溶劑中 VOC含量的限制,從而減少 VOC 排放 236 萬噸,推動 PM2.5暴露水平下降 0.39g/m。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有效減少化肥使用,降低 NH3排放。2017-2020 年間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達 1340 萬公頃,化肥使用量減少 10%,進而削減 NH3排放 90 萬噸,降低 PM2.5暴露水平 0.31g/m。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的治理成本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的治理成本:展示了大氣十條和三年行動計劃期間各措施的減排成本和效益。研究發現,燃煤鍋爐整治和民用部門清潔取暖是 PM2.5污染治理
212、費效比較高的控制措施,每削減 1g/m的 PM2.5的減排成本相對較低。上述兩項措施對 大氣十條期間 PM2.5暴露下降的貢獻為 38%,對三年行動計劃期間 PM2.5暴露下降的貢獻為 47%,兩項措施合計花費了兩階段總減排成本的23%。移動源排放管控措施的費效比相對較低,分別花費了大氣十條和三年行動計劃期間總減排成本的 22%和 23%,貢獻了 4%和 6%的 PM2.5暴露下降。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2圖 2.4-10 清潔空氣行動兩階段的減排成本曲線。a,b 圖中展示了每項控制措施對PM2.5濃度下降的貢獻及每減少一單位 PM2.5濃度的治理成本。不同減排措施
213、的費效比差異一方面與減排措施本身的成本相關,同時也受到前體物排放和 PM2.5濃度之間非線性響應關系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PM2.5濃度對前體物排放變化的非線性響應與二次無機氣溶膠(如硫酸鹽、硝酸鹽和銨鹽)生成的熱力學平衡過程密切相關。擴展數據圖10展示了2013-2020年我國四種主要PM2.5化學成分濃度與其前體物排放之間的關聯關系。硫酸鹽濃度對 SO2排放變化幾乎呈線性響應,但 NO3濃度下降幅度明顯低于 NOx 減排幅度,個別年份甚至出現負向響應。NH3在大氣中優先與硫酸根離子中和,之后若仍有游離氨存在,才會與液態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銨。2013-2020 年間,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
214、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3由于我國 NH3排放控制政策相對滯后,NH3排放居高不下,與此同時硫酸鹽大幅減少,導致大氣中存在更多游離氨,促進 NH4NO3的形成,從而部分抵消了 NOx 排放控制的效果。燃煤鍋爐整治和民用部門清潔取暖主要減排一次 PM2.5(如黑碳和有機碳)和 SO2,PM2.5濃度下降對減排呈近似線性響應關系,因而措施的費效比更高。移動源排放管控主要削減 NOx 和 NMVOC 的排放,由于濃度和排放存在非線性響應關系,硝酸鹽下降幅度低于 NOx 減排幅度,影響了措施的費效比。研究發現 2013 至 2020 年間 PM2.5治理成本顯著增加。三年行動計劃期間,將全國人群 PM
215、2.5暴露水平每降低 1g/m的單位治理成本約為 1000 億元人民幣,是大氣十條期間的兩倍左右。各項措施的單位治理成本都有所增加,表明未來 PM2.5污染治理將更具有挑戰性。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4擴展數據圖擴展數據圖 1.大氣十條(2013-2017)和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期間主要減排措施和執行力度。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5擴展數據圖擴展數據圖 2.2.2013-2020 年分部門 PM10、BC、OC 和 CO 排放變化趨勢。排放分為電力、工業、溶劑使用、居民、交通和農業等六個部門。擴展數據圖擴展數據圖 3.2013-
216、2020 年間排放趨勢與衛星和地面觀測的對比。藍色和橙色實線分別代表全國 SO2和 NOx排放趨勢,藍色和橙色虛線分別代表 OMI 衛星觀測的中國東部 SO2和 NO2對流層柱濃度(東部范圍為 29N-41N,108E-123E),藍色和橙色點線分別代表地面觀測的 SO2和 NO2趨勢。所有數據均根據其 2013年的數值進行了歸一化。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6擴展數據圖擴展數據圖 4.2013-2020 年間中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變化的驅動因素。對于每種污染物,排放變化被分解為兩階段各行業活動水平和污染控制變化的影響。小于 0.01 Tg 的數值未顯示。Pow、Ind
217、、Sol、Res、Tra 和 Agr 分別代表電力、工業、溶劑使用、居民、交通和農業。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7擴展數據圖擴展數據圖 5.2017 和 2020 年氣象驅動的 PM2.5濃度月變化。排放固定為 2020年,E20M17 和 BASE20 分別為 2017 年和 2020 年氣象條件下的 PM2.5濃度。擴展數據圖擴展數據圖 6.2017-2020 年三個重點區域 PM2.5變化的驅動因素。擴展數據圖 7.氣象驅動的 PM2.5濃度變化以及空氣靜穩日指數各月份相對于2017-2020 年平均值的變化。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8擴
218、展數據圖擴展數據圖 8.2019 與 2020 年間中國各月主要工業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相對變化。每一行表示不同的活動類型,每一列代表相應月份的變化情況。擴展數據圖擴展數據圖 9.電力工業提標改造和民用清潔取暖減少 PM2.5濃度的效果。a、b為年均貢獻的空間分布;c 為兩項措施貢獻的日變化情況。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09擴展數據擴展數據圖圖10.2013-2020年間PM2.5化學組分濃度變化與其前體物排放變化的對比。(a)SO2排放與硫酸鹽濃度,(b)NOx排放與硝酸鹽濃度,(c)NH3排放與銨鹽濃度,(d)BC 排放與黑碳濃度。PM2.5化學組分濃度為固定氣象條件下
219、的全國人口加權平均值。所有數據均為相對于 2013 年的百分比變化,符號顏色的深淺代表不同年份。研究結論:研究結論:在 2013-2017 年間成功實施大氣十條之后,我國于 2018-2020 年間進一步實施了三年行動計劃。研究表明,在剔除氣象條件變化及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影響之后,三年行動計劃中各項措施削減全國人群 PM2.5暴露水平的效果明顯低于大氣十條中各項措施。三年行動計劃中的多項措施是大氣十條措施的延續,但由于這些措施在大氣十條時期大規模實施之后剩余的減排潛力有限,因此在三年行動計劃期間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明顯減弱。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期間,民用清潔采暖等強化結構調整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減排效果。
220、盡管 三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0年行動計劃 期間新實施的相關措施減少了 NMVOC 和 NH3排放,但其減排力度和對 PM2.5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相對有限。通過實施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我國 PM2.5空氣質量雖有顯著改善,但年均 PM2.5濃度仍高于當前世界衛生組織指南標準六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制定更為有效的空氣污染控制策略,以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保護公眾健康。我國近期提出了碳達峰與碳中和氣候目標,由于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高度同源,這一目標將為未來空氣質量改善注入新動能。2013-2020 年間,能源結構調整措施在減
221、排和改善空氣質量方面已初現成效,但這一時期的煤炭消耗量和鋼鐵、水泥等高能耗產品產量依然居高難下。即便在淘汰落后產能和關停小型工廠的背景下,現存的大型化石能源基礎設施仍可能長期運行,進而對應對氣候變化和空氣質量改善帶來持續挑戰。因此,應在對投資成本、運營成本和健康效益開展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經濟高效的精細化減排策略,推動高污染設施提前退役,并盡早停止新建化石能源基礎設施。2013-2017 年間,不同污染物之間減排不均衡導致硝酸鹽污染居高不下,臭氧污染持續上升。最新研究發現,若在大幅削減 NOx 排放的同時未同步削減 VOC排放,將顯著加劇冬季二次 PM2.5污染。在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期間,NO
222、x 和 NMVOC 的協同減排有效遏制了臭氧污染的進一步惡化,但與其他污染物相比,NOx 和 NMVOC 的減排幅度仍顯不足。NOx 和 NH3的減排力度明顯滯后于 SO2,導致富氨環境中硝酸鹽持續生成。同時,VOC 排放控制力度不足導致二次有機氣溶膠下降幅度低于一次有機氣溶膠。因此,未來應進一步針對 NOx、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1NMVOC 和 NH3制定強化減排政策,加大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力度,推動我國 PM2.5和臭氧污染持續改善。2.4.3 2013-2020 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的碳減排協同效益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的碳減排協同效益標題:標題:Co-benefi
223、ts of CO2Emission Reduction from Chinas CleanAirActions Between 2013-2020作者:作者:Qingren Shi,Bo Zheng,Qiang Zhang,et al.,期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鏈接: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2656-8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大量的能源消耗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為了改善空氣質量,中國政府在 2013 年發布了大氣污
224、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 行動計劃),旨在到 2017 年底實現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下降。緊接著是 2018 年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即行動計劃的第二階段,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經過八年的努力,在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的推動下,中國的空氣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盡管最初的政策目標與氣候變化無關,但清潔空氣措施也可以通過影響當地的能源系統來促進二氧化碳排放的減少。中國清潔空氣行動中與能源有關的措施包括能源使用上限、能源結構調整和提高能源效率,這些措施導致了化石燃料消耗的減少和二氧化碳減排的共同利益。經過幾十年的爆炸性增長,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13 年左
225、右出人意料地進入了一個四年的平穩期。目前對清潔空氣政策如何影響氣候變化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空氣污染引起的氣候變化,而對減少二氧化碳的效果卻知之甚少。以前以區域為重點的研究已經證明了實施清潔空氣行動措施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共同效益。然而,中國兩階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2段清潔空氣行動中不同的空氣污染控制措施是如何刺激二氧化碳減排的仍不清楚,并且自 2013 年以來,中國清潔空氣行動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增長減速的貢獻也沒有被量化。在本研究中,通過使用一個建??蚣軄碓u估清潔空氣措施對空氣質量改善的有效性,量化了 2013-2020 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的二氧化碳減排共同效益?;?/p>
226、對中國清潔空氣行動的全面回顧,本文總結了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所激活或加強的六項措施,并將末端措施與其他改變能源使用效率的行動區分開來。然后,根據政府收集的每項措施的實際執行率(未公布的數據),本文進行了事后評估以量化這些能源相關措施對中國能源終端流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每項措施的二氧化碳減排共同效益是通過使用中國多分辨率排放清單(MEIC)的模型估計的。研 究 方 法研 究 方 法:(1)CO2排 放 估 計,利 用 MEIC 模 型(http:/www.meicmodel.org),通 過 自 下 而 上 的 方 法 估 算 了2005-2020 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歷史趨勢。MEIC 模型是清
227、華大學為中國開發的一項基于動態技術的庫存模型,包括統一的源分類、排放因子數據庫、基于技術的方法和云計算平臺上的高分辨率排放處理系統。本研究通過將活動數據乘以相應的排放系數,估算了源自化石燃料燃燒和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五種協同效益措施的二氧化碳減排量估計,根據政府事后收集的各項措施的實際執行率,對 2013-2020 年中國清潔空氣措施的二氧化碳減排共同效益進行了事后評估。中國自上而下的體系采用了以工程為導向的方法來設定空氣質量目標,并規定了實現目標的措施。政府定期檢查這些措施的實際進展,以確保規定的措施得到有效實施,并在統計報告中總結進展情況。本文將實際執行率2024 年度減污降碳
228、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3與 MEIC 模型和生態環境部的數據庫結合起來。結合 MEIC 模型和生態環境部(MEP)數據庫,估算出二氧化碳減排的共同效益。在此對對評估中選定的五項協同效益措施做更詳細的解釋:1工業鍋爐的升級改造污染嚴重的小型燃煤工業鍋爐被更大的鍋爐所取代,或轉向更清潔的能源,導致能源節約。燃煤鍋爐的淘汰能力從地方自檢報告中收集。根據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估算,燃煤工業鍋爐和采暖鍋爐的燃煤強度分別為 366 噸/兆瓦和 377 噸/兆瓦。在 2013-2020 年期間淘汰的 424 吉瓦燃煤鍋爐中,192 吉瓦被完全淘汰,95 吉瓦被大型鍋爐(集中供熱)取代,112 GW
229、轉為 NG。2逐步淘汰污染嚴重的小工廠由于在小型污染工廠中實施末端污染控制既不現實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我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消除污染嚴重的小工廠,這些工廠通常包括含有超級排放物的小工廠。所涉及的部門包括石灰生產、磚的生產,以及其他工業流程。3逐步淘汰落后的工業產能在這里,我們主要考慮淘汰四個關鍵部門的落后工業能力四個關鍵部門:燃煤電廠、鋼鐵生產(包括煉焦)、水泥生產和玻璃生產。假設過時的能力被先進的能力所取代,并且通過淘汰的落后工業產能的數量(由當地自檢報告提供)和先進技術與落后技術之間的能源強度差異來估計能源節約。4在住宅部門推廣清潔燃料零散的煤炭使用替代的共同減排效益是通過用清潔燃料
230、替代煤炭的家庭數量來估計的。根據地方自查報告,2013-2015 年,在 1270 萬戶參與散煤替代的農村家庭中,54%的家庭由煤改為天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4然氣,33%改用電,6%改用清潔,5%的家庭轉為取暖,1%的家庭不再使用煤。5報廢黃標車和舊車這項措施與加強車輛排放標準相對應,有報告顯示,從 2013年到 2020 年,將有超過 2680 萬輛黃標車和老舊車退役。估計相關的能源節約考慮了淘汰的黃標車和老舊車的數量和其他參數。6加強工業排放標準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估計除了因節能或能源轉換措施而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研究還考慮了因加強工業排放標準而增加的
231、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此,我們估計了在四個關鍵部門(燃煤電廠、鋼鐵生產、水泥生產和工業鍋爐)更廣泛地應用管道末端技術而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消除 SO2為例,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通過石灰石或消石灰和二氧化硫之間的反應產生。間接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于額外的電力消耗而產生的,這是根據管道末端技術所增加的能力和電力消耗的強度來估計的。由于空氣污染物濃度始終呈非正態分布,因此本研究中使用了非參數統計檢驗,選擇泰爾-森中值斜率來客觀地代表 PM2.5濃度的年際變化或 PM2.5相關的過早死亡率。除人為和自然排放外,氣象條件也是影響地表 PM2.5的重要因素。PM2.5和氣象變量之間的關系復雜,因地區和季節而
232、異。因此,為了更準確地呈現中國 30 年來 PM2.5濃度的趨勢,本文使用逐步多元線性回歸模型(MLR)來消除氣象對 PM2.5變化的影響。研究結果研究結果:(1)2013-2020 年排放和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在MEIC 模型的框架下,通過自下而上的方法估算了 2013-2020 年中國主要大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人為排放量。2013-2020 年,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5SO2、NOx 和 PM2.5的排放量估計將分別下降 69%、28%和 44%。因此,中國 74 個重點城市的 PM2.5年平均濃度從 2013 年 72g/m3下降到 2020 年的 34g/m3
233、。雖然氣象條件的變化也可能導致 PM2.5濃度的變化,但在清潔空氣行動期間,顯著的排放減緩已被確定為國家空氣質量改善的主要驅動力。與空氣污染物排放的下降趨勢相反,中國同期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呈現出整體上升趨勢。在 2000 年之后的快速增長之后,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2016 年達到了一個高點,這與煤炭消費的下降趨勢密切相關。2016 年后,由于其中以電力部門為主的化石燃料消費的增長,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現反彈。2017 年的火力發電量比 2016 年增加7.2%,導致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 2.2 億噸。圖 2.4-11 2013-2020 年中國人為排放、PM2.5年濃度
234、、能源消耗和 GDP 的趨勢(期間 PM2.5年濃度的變化趨勢是根據 74 個重點城市的地面觀測數據計算的)(2)具體措施的二氧化碳減排共同效益,根據估計,中國清潔空氣行動的實施成功地避免了 0.57 億噸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占2020 年現實世界排放量的 5.5%。圖 2b 顯示了 2020 年五項共同受益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6措施所推動的能源終端使用流。在 2013-2020 年期間,小型、過時的燃燒設施被更大、更清潔、更高效的基礎設施廣泛取代,這提高了燃燒效率,減少了能源使用,特別是煤炭使用。因此,五項具有共同效益的措施在 2020 年提供了 0.25 千兆
235、噸煤當量的凈能源節約,并在2013-2020 年期間累計節約了 1.06 千兆噸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兩個最有效的措施包括淘汰落后的工業能力和升級工業鍋爐,估計在2020 年分別減少 0.20 和 0.17Gt 的二氧化碳排放。自 2013 年以來,一些工業部門的落后產能被淘汰,并被先進技術所取代,包括燃煤電廠總產能 45GW,鋼鐵產能 3.12 億噸,水泥產能 3.88 億噸,平板玻璃產能 1.92 億重量箱。容量低于 7 兆瓦的小型工業鍋爐通常達到的燃燒效率低至 65%,并且通常缺乏末端污染控制。大約 424 千兆瓦的燃煤小鍋爐被淘汰,被更高效的鍋爐取代(效率高達 84%),或被轉移到低
236、碳能源,如天然氣和生物質燃料。在住宅領域推廣清潔燃料有助于在 2020 年減少 0.12Gt 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清潔空氣行動中,超過 2900 萬戶家庭放棄了燃煤供暖系統,轉而使用天然氣和電力,超過 7.5 千兆瓦的居民燃煤鍋爐被淘汰。逐步淘汰污染嚴重的小工廠,又減少了 0.07 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從 2016 年開始,大約 66 萬家小型污染工廠被關閉或升級,包括生產磚、石灰、有色金屬、鑄造等工廠。從 2017 年到 2020 年,由于專項整頓措施,超過 3000 萬噸的小型工業爐的零散用煤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的淘汰為二氧化碳減排貢獻了 0.06Gt。在 2013-2020 年期間,超
237、過 2600 萬輛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即不符合國三排放標準的汽油車和不符合國四排放標準的柴油車)被提前淘汰。另一方面,我們估計安裝末端控制設備在 2020年增加了 0.05 億噸二氧化碳,主要貢獻來自電力部門和鋼鐵部門。估計表明,中國的清潔空氣措施與 2013-2020 年期間累計減少 2.66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7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關,遠遠大于新安裝的末端污染控制設備累計增加的 0.23 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凈減排量達到 2.43Gt,占 2013-2020 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 3.1%。這也超過了同期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累計增長(2.03Gt CO2)
238、。圖 2.4-12 中國能源終端使用量的變化和具體措施對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a.有清潔空氣行動措施和沒有清潔空氣行動措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計;b.2013-2020年期間中國能源結構的轉變;c.2020 年具體措施的二氧化碳減排量;d.每項措施在 2013-2020 年之間的累計二氧化碳減排量。2.4.4 2012-2020 年間中國區域空氣污染物排放減緩的異質性年間中國區域空氣污染物排放減緩的異質性標 題:標 題:Heterogeneities in Regional Air Pollutant EmissionMitigationAcross China During 20122020作者
239、:作者:Hongyan Zhao,Wenjie He,Jing Cheng,Yang Liu,YixuanZheng,Hezhong Tian,Kebin He,Yu Lei,Qiang Zhang期刊:期刊:Earth future鏈接:鏈接: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8https:/ 2012 年、2017 年和 2020 年按省份和行業劃分的空氣污染物清單,然后分別量化了 2012-2017 年和 2017-2020 年期間各種社會經濟因素對區域排放及其排放強度變化的貢獻。我們的結果顯示,末端控制措施在中國污染物排放的減少中貢獻最大,但隨著減排率的提高,其邊際效用
240、下降,能源政策措施的相對效應增加,甚至在南方地區超過了末端控制措施的效果?;?、非金屬、金屬、能源和住宅部門在全國范圍內貢獻了最多的排放減少;而由于不同的工業屬性,它們在不同地區和種類中受到不同因素的驅動。末端控制措施和能源政策已經減少了幾乎所有地區的排放強度差距,但北方和西部中國的污染密集型產業結構和低能源效率仍然是顯著的,阻礙了這些地區進一步的排放減少。研究內容:研究內容:為了更有效地指導區域減緩策略,我們編制了中國30 個省份的 SO2、NOx、一次 PM2.5和 CO2的時間序列排放清單,詳細劃分了社會經濟部門,然后使用時空指數分解分析評估了 2012 年至 2017 年和 2017
241、年至 2020 年區域污染物排放和排放強度變化的驅動力。我們的結果顯示,末端控制措施主導了中國污染物排放的下降趨勢(SO2、NOx 和一次 PM2.5的下降幅度為 38%至 68%),但它們的相對主導地位逐漸減弱,能源政策的效果顯現,甚至在第二階段在南方地區超過了前者。盡管由不同因素驅動,化工、非金屬、金屬、能源和住宅部門主導了區域減排趨勢,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異。清潔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19空氣行動導致了區域排放強度的趨同,而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仍然是目前北方和西部地區進一步減排所必需的。圖 2.4-13 2012-2020 年中國(a)二氧化硫(S
242、O2),(b)氮氧化物(NOx),(c)細顆粒物(PM2.5),以及(d)二氧化碳(CO2)排放變化的驅動力。圖 2.4-14 中國各省份在行動計劃期間的 PM2.5濃度降低目標的區域分類和具體目標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20圖 2.4-15 2012-2020 年間中國八個區域的 SO2、NOx、PM2.5和 CO2排放變化的驅動力大氣污染是中國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過去幾年中,協調各區域和部門之間的減緩工作以減輕污染及其相關的健康影響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本研究編制了一個詳細的社會經濟部門的時間序列排放清單,然后使用指數分解分析評估了 2012 年至2020 年
243、國家、區域和部門層面各種污染物排放變化的異質性演變路徑。進一步比較了區域排放強度,以識別阻礙其持續減排的區域不利影響。對區域污染減緩概況進行時空比較,可以為全中國更有針對性的和有效的區域減緩行動提供信息。與以往研究一致,我們的結果證實了在行動計劃期間和三年計劃期間,末端控制措施對中國各種污染物排放減少的有效性,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21并為各種污染物排放(SO2、NOx 和 PM2.5)的減少貢獻了 38%至68%。隨著末端控制措施的減少空間逐漸耗盡,能源相關政策的效果,特別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在三年計劃期間顯現出來;它們的總效應甚至接近或超過了大多數區域的末端控制措施
244、的效果。這些證實了三年計劃行動的初步成功,該行動旨在通過優化工業和能源系統來減少中國的空氣污染。然而,盡管中國在能源系統(包括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方面取得了更高的改進,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2020 年,中國中央政府發布了“雙碳”目標,旨在促進中國能源系統中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預計通過全國范圍內的能源結構優化將進一步減少污染。未來的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應更多關注關鍵部門(例如,住宅、金屬和非金屬部門)和區域的能源效率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對于在研究期間獲得相對較低減排量的欠發達的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省份。此外,我們的結果還確定了 2017-2020 年產業結構的微妙但積極
245、的影響(對所有污染物的影響均95%)正年度凈收益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以健康策略為例,2019 年的年度凈收益為-20.6 億人民幣(CI,-25.1-16.5),很快在 2022 年達到有希望的正年度凈收益 12.2 億人民幣(CI,4.9-19.3)。在按年齡到容量和 BAU(業務即 usual)策略中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趨勢,但后者直到 2024 年才能達到高概率的正年度凈收益,這表明針對性的淘汰決策在早期階段的凈收益將經歷一個適應期。這是因為一方面,淘汰政策的實施在短期內必須承受相當大的經濟損失,然后隨著當前年輕車隊的老化過程而減輕。另一方面,經濟損失很快就會被總收益超過(除了碳策略),這是
246、由于淘汰決策推動的電力車隊結構變化(例如,保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27留更清潔的)所導致的。BAU 策略的年度擱淺資產可能比按年齡到容量策略滯后約 3 年。在政策實施干擾的情況下,達到策略開始產生正年度凈收益的時間可能會有所延遲。健康和按年齡到容量策略實現初始正凈收益的時間可能會推遲 3 年,而令人驚訝的是,BAU 策略可能會經歷 6 年的延遲(即從 2021 年推遲到 2027 年),因為在 2021-2027 年期間,BAU策略的潛在總收益與可能的成本相對可比。值得注意的是,到 2030年,淘汰政策實施的干擾貢獻了總收益不確定性的 30-55%(補充圖8)。雖然,
247、隨著大多數現有單元在 2050 年左右被淘汰,新建容量在所有目標策略中在未來煤炭發電供應中的作用越來越占主導地位(從2030 年的約 65%增加到 2040 年的約 85%),尤其是在現有和新建容量利用率降低的預期下,這表明新建容量在塑造凈收益及其相關不確定性方面確實具有重要性。因此,由于其在快速和持續實現正凈收益中的關鍵作用,淘汰和新建決策都應該謹慎規劃。2.4.6 清潔取暖在華北農村的健康效益與經濟成本的不均衡分布清潔取暖在華北農村的健康效益與經濟成本的不均衡分布標題標題: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health benefits and economic cos
248、tsfrom clean heating in rural Northern China作者:作者:Wei Zhang,Pengfei Zhang,Jing Zhao,Feng Wang,YuzhuShang,PeiFang,WenboXue,PengyanZhang,LinglingSong,Hongqiang Jiang,Jinnan Wang,Jiashuo Li期刊:期刊:Science Bulletin鏈接:鏈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724305/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國農村居民燃煤已被確定為空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研究表明,2015 年家庭
249、(主要是農村家庭)燃煤對京津冀地區月平均PM2.5濃度的貢獻為 46%-57%。為了促進能源轉型并減少農村地區的散煤取暖,我國在 2017 年啟動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以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28下簡稱農村清潔取暖政策?!笆濉逼陂g,華北平原地區約有 2500萬個農村家庭進行了清潔取暖改造,有效改善了當地空氣質量。然而,目前清潔取暖行動面臨多重挑戰。在一些人均收入較低的地區,盡管能夠得到財政補貼,農村家庭在采用清潔取暖時仍面臨相當大的經濟壓力。同時,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財政壓力正在削減清潔取暖補貼。此外,由于缺少區域間補償機制,低收入地區承擔了相對更高的取暖成本而
250、無法從相關受益地區取得相應補償。因此,迫切需要對各地區在清潔取暖行動中的成本和收益進行全面評估,深入了解該行動的分配效應,為未來政策調整優化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內容:研究內容:本研究基于重點實驗室構建的“減排成本環境效益健康收益經濟影響”的大氣環境政策綜合評估模型,對清潔取暖的經濟成本和環境健康收益進行量化分析。首先,本研究構建了京津冀地區“2+26”城市 2.5 萬個村莊的高空間分辨率清潔取暖數據集,該數據集包括清潔取暖家庭數量、改造措施和平均家庭取暖用煤量等內容。其次,通過耦合空氣質量模型(CAMx)、天氣預報模型(WRF)和全球暴露死亡模型(GEMM),量化清潔取暖政策帶來的 PM2.5年
251、均濃度下降水平和相關的可避免死亡人數。最后,使用人力資本法(HCL)將該項政策避免的死亡人數轉換為健康效益和經濟收益,并追蹤了各地級市清潔取暖行動的跨區域影響。研究結果:研究結果:(1)散煤減少與空氣質量改善2017-2020 年,“2+26”城市因清潔取暖政策減少了 4,034 萬噸的散煤使用。河北省減少了約 2,474 萬噸的散煤消耗,占散煤總減少量的 61.33%,其中,保定、邯鄲、滄州、廊坊和唐山是減少散煤消耗最多的城市。山東和河南分別占散煤減少總量的 14.34%和 8.71%。煤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29改氣、煤改電和集中供熱這三種清潔供暖改造措施分別減少
252、了 2,782萬噸、988 萬噸和 263 萬噸的散煤消耗。圖 2.4-20 散煤消耗減少的空間分布;(b)各城市分措施散煤消耗減少量散煤消耗的減少帶來了空氣污染物排放減少,使“2+26”城市PM2.5年均濃度在 2020 年下降了 23%,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平均 PM2.5濃度下降了 24.7%,比城市地區高出 2.3%,這主要是由于在農村地區廣泛實施了清潔取暖改造措施。在市級層面,廊坊、保定、衡水和滄州等地的空氣質量改善最為顯著,PM2.5濃度下降了 31%-40%。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0圖 2.4-15 人口加權年均 PM2.5濃度減少空間分布(2)空氣質量改
253、善的健康效益基于全球暴露死亡模型(GEMM)測算顯示,清潔取暖政策避免了“2+26”城市約 7.5 萬例 PM2.5相關的過早死亡。分區域看,河北省獲得了最多的健康效益,避免了約 4 萬例過早死亡,北京和天津等高城鎮化率和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也獲得了顯著的健康效益。其中,煤改氣措施對健康效益貢獻最大,占總避免死亡人數的 69%,煤改電和集中供熱措施分別占 25%和 6%。分城鄉看,城市地區避免了約 1.4 萬例過早死亡,占“2+26”區域避免過早死亡人數的 18%,農村地區避免的死亡人數占 82%。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1圖 2.4-16 避免的 PM2.5相關的死亡人
254、數空間分布和城鄉分布本研究進一步量化了清潔取暖政策的跨區域健康溢出效應。清潔取暖政策的跨區域健康溢出效應指因其他地區清潔取暖實施而在某一地區產生的健康效益。在“2+26”區城市,有 45%的健康效益歸功于其他城市清潔取暖政策的實施。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和天津獲得了最顯著的溢出效應,這主要歸功于河北省清潔取暖政策的實施。相反,河北省實施清潔取暖避免了其他地區約 1.1 萬例過早死亡,但其他地區的實施清潔取暖僅避免河北省 4190 例過早死亡。圖 2.4-17 跨區域健康效益溢出效應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2(3)經濟成本和健康收益的錯配問題本研究基于高空間分辨率清潔取暖數
255、據集,核算了 2+26”城市清潔取暖政策的總成本,包括家庭的運營成本和設備購買成本以及政府的補貼成本。結果表明,“2+26”城市清潔取暖政策總成本約為 506 億元,其中居民支付了 60%,政府支付了 40%。但不同城市之間,居民和政府成本支付占比存在顯著差異,天津、太原、聊城、濱州和長治的政府承擔了 50%以上取暖成本,而濮陽、焦作、鶴壁、開封和新鄉的居民承擔了超過 70%的取暖成本。清潔取暖成本在各城市之間也存在巨大差距,人均收入較高的城市平均取暖成本相對較高,但本研究同樣發現,河南和山西一些經濟較落后的城市(如濮陽、安陽、新鄉和陽泉),由于大多采用煤改電取暖方式,其農村居民平均成本也相對
256、較高。使用市級人力資本損失(HCL)數據估算了清潔取暖政策健康效益的經濟價值??傮w而言,“2+26”城市的貨幣化后的健康收益為 704.6 億元,約為總經濟成本的 1.4 倍,但各城市間成本收益分配存在顯著不均衡特征。其中,經濟較為發達的北京、天津和濟南收獲了總健康收益的 44%,但僅承擔了約 11%的總經濟成本;經濟欠發達、農村人口比重大的七座城市(保定、邯鄲、衡水、邢臺、安陽、菏澤和聊城),承擔了約 40%的總經濟成本,但獲得的總健康收益不到 20%。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3圖 2.4-18“2+26”城市農村清潔取暖政策的成本效益比較分析。(a)各城市清潔取暖
257、成本;(b)健康收益與經濟成本對比;(c)各城市凈收益;(d)成本效益洛倫茲曲線及基尼系數。研究結論:研究結論:本研究對我國北方“2+26”城市農村清潔取暖的經濟成本和環境健康收益進行量化分析,并追蹤了各地級市清潔取暖行動的跨區域影響,研究發現各城市間成本收益分配不均衡,相對于北京等經濟發達區域,欠發達地區農村居民承擔了更大的清潔取暖成本壓力,在地方政府補貼逐漸退坡的預期下,未來如何維持清潔取暖,降低欠發達地區農村居民取暖壓力,防止散煤復燃需要針對性對策。研究建議研究建議:(1)未來的散煤治理政策需要根據地方財政狀況和居民收入水平,動態調整現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補貼,確保低收入地區和居民能夠承受
258、清潔取暖成本負擔,這既是保障污染防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4治的重要基礎,也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2)基于“2+26”城市內部的健康溢出效應,可以探索建立城市之間的跨區域大氣補償機制或散煤治理基金,對貢獻溢出效益顯著的地區提供補償。同時,可以結合發展屋頂光伏、農村風電等新能源發展契機,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切實降低農村居民取暖成本。2.4.7 從省際交通和從省際交通和 PM2.5減排成本的角度評估中國減排成本的角度評估中國 PM2.5污染控制污染控制的有效性的有效性標 題:標 題: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M2.5p
259、ollution contro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rovincial transport and PM2.5mitigationcosts across China作 者:作 者:Zhenya Hu,Li Huang,Mengyuan Ma,Lin Xu,Hui Liu,Wenqing Xu,Jun Yang期刊: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鏈接:鏈接:https:/ 年以來,中國全社會投入了上萬億元,通過結構調整和末端治理推動大氣環境改善。由于 PM2.5及其前體物的傳輸距離可長達數百公里甚至上
260、千公里,中國各地的大氣環境治理措施除了改善本地的空氣質量,也可對其他省份的空氣質量改善發揮作用;此外人口分布的空間差異也對 PM2.5濃度下降所產生的健康效益有顯著影響。因此在全國尺度系統分析各省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對其自身及其他省份 PM2.5暴露水平的影響,并基于此識別污染跨省傳輸帶來的治理成本轉移,評價當前大氣污染防治投入方案的成本有效性,對于優化中國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分配,提升大氣污染治理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內容研究內容:該研究在 WRF-CMAQ 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分析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5框架,量化了 2013 至 2020 年間中國大陸 31 個省份
261、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對 PM2.5污染及其省際傳輸的削減效果,從“源”和“受體”角度分別分析了 PM2.5傳輸減少后各省 PM2.5人群暴露總量的降低及其貢獻來源;進一步耦合各省 2013 至 2020 年大氣污染防治投入的成本,解析并比較了考慮 PM2.5傳輸影響后,中國 31 個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本有效性。研究發現,中國的 PM2.5污染跨省傳輸對人群的 PM2.5暴露有顯著影響,2013 年和 2020 年分別貢獻了 PM2.5暴露總量的 42.5%和39.8%。山東、河北、江蘇和河南分別是前體物排放對全國 PM2.5暴露總量貢獻最大的 4 個??;內蒙古和江蘇對外省 PM2.5暴露的貢獻
262、顯著高于對自身 PM2.5暴露的貢獻,跨省傳輸效應相比其他省份更為明顯,應作為重要的污染來源省份受到更多關注。研究還發現,2013至 2020 年間,山東、河北和江蘇的減排對全國 PM2.5暴露的下降貢獻最大,分別為 43.2、39.9 和 32.5 微克/立方米億人;河北、山東、江蘇、山西和內蒙古的 PM2.5暴露凈輸出(即其排放造成外省的 PM2.5暴露量與其他省排放造成其 PM2.5暴露量的差值)最高,而湖南、四川和廣東的 PM2.5暴露凈輸出最低。圖 2.4-18 從受體的視角,31 個省份 PM2.5平均濃度中本省排放和外省排放的貢獻(a、c、e 分別為 2013 年、2020 年和
263、這兩年的差值)。b,d,f:從污染源的視角,31 個省份的排放對本省和外省 PM2.5總暴露的貢獻情況(b、d、f 分別為 2013年、2020 年和這兩年的差值)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6圖 2.4-19 各省 PM2.5控制成本的凈溢出。af,全國及重點省份的 PM2.5控制成本凈溢出值及省際間傳輸關系。g-h.將 31 個省份按照控制成本有效性和成本凈輸出進行分類的結果耦合各省大氣污染防治投入的分析結果發現,受到 PM2.5污染跨省傳輸的影響,2013 至 2020 年期間,58.8%的 PM2.5控制成本直接貢獻于各省本地 PM2.5暴露削減,而 41.2%的
264、成本貢獻于其他省份的PM2.5暴露降低。2013 至 2020 年間,中國大陸地區 31 個省份中,14個省份的外溢控制成本超過了外省輸入成本,體現為大氣污染防治的貢獻省份(控制成本凈輸出),其他 17 個體現為受益省份(控制成本凈輸入)。在此基礎上將 31 個省份識別為 4 類,其中江蘇、河北、山東、遼寧等 4 個省份控制成本有效性高,且為成本凈輸出省份,建議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7在未來區域聯防聯控設計中加以政策和經費傾斜;四川、安徽等 10個省份(圖 2h 中的藍色省份)控制成本有效性高,且為暴露凈輸入省份,建議在未來區域聯防聯控設計中強化對其影響大的省份的減
265、排投入,以達到更好的大氣污染防治成本有效性。圖 2.4-20 PM2.5的傳輸通量研究結論研究結論:本研究發現從 2013 年到 2020 年,全國年均人口加權PM2.5 濃度(PPM2.5)從 59.3 微克/立方米下降到 35.7 微克/立方米,降幅為 39.8%,這與主流國際團隊的模擬結果大致一致(例如,張等人,從 61.8 微克/立方米下降到 42.0 微克/立方米;耿等人,從 60.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 34.5 微克/立方米)10,31。PM2.5 下降的主要貢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8獻是人為排放減少(90.9%)32,而氣象影響相對較?。?.1%;補充
266、材料文本 S1)。此外,2020 年(2013 年)中國年均 PM2.5 濃度的監測和模擬值接近 2020 年的 36.2 和 35.7 微克/立方米,以及 2013 年的 60.6 和 59.3 微克/立方米33。2013 年 74 個城市的模擬結果與監測值之間的相關性達到了 0.83(NMB=-10.9%,NME=19.2%)。2020年模擬結果與監測值之間的相關性分別達到了 0.84(NMB=2.8%,NME=8.1%)和 0.60(NMB=48.6%,NME=49.4%),分別對應東部和西部(共有 1736 個監測站,337 個城市)(補充材料圖 S4 和 S5)。為了更好地區分區域差
267、異并支持后續分析,我們將省份劃分為八個關鍵區域(圖 1a),分別指定為 BTH(北京、天津和河北),YRD(長江三角洲及其周邊地區),MID(中部地區),NOR(北部地區),PRD(珠江三角洲及其周邊地區),SCY(四川、重慶、云南和貴州),WES(西部地區)和 INM(內蒙古)(補充材料文本 S2,圖 S15a)。PM2.5 代表 2013 年和 2020 年之間 PPM2.5 濃度的差異。所有八個區域模擬的 PPM2.5 值下降范圍從 29.3%到 48.6%。YRD 區域的PPM2.5 下降幅度最大(圖 1c),下降了 48.6%(PM2.5=34.0 微克/立方米),其次是 BTH 和
268、 SCY 區域(圖 1b-g),分別下降了 48.5%(PM2.5=44.8 微克/立方米)和 48.0%(PM2.5=33.3 微克/立方米)。2.4.8 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年度報告工作組發布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年度報告工作組發布 2023 年年“降碳降碳 減污減污 擴綠擴綠 增長增長”主題報告主題報告標 題:標 題:The 2023 report of the synergetic roadmap on carbonneutrality and clean air for China:Carbon reduction,pollution mitigation,greeni
269、ng,and growth作者作者:Jicheng Gong,Zhicong Yin,Yu Lei,Xi Lu,Qiang Zhang,Cilan Cai,Qimin Chai,Huopo Chen,Renjie Chen,Wenhui Chen,Jing Cheng,Xiyuan Chi,Hancheng Dai,Zhanfeng Dong,Guannan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39Geng,Jianlin Hu,Shan Hu,Cunrui Huang,Tiantian Li,Wei Li,Kebin He期刊: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
270、d Ecotechnology鏈接:鏈接:https:/ 十年間,PM2.5濃度下降了 57%,實現了十連降,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34.4%。我國實現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但當前改善成效還不穩固,我國面臨著氣象條件相對不利,以及疫情后經濟復蘇帶來的污染物、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將增加的雙重壓力,空氣質量改善形勢仍然嚴峻。立足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黨中央做出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大戰略部署,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統籌大氣污染防治與“雙碳”目標要求,開展大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中國共產黨“二十大”2024 年度減
271、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0報告更是強調,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和治理空氣污染在科學機理、目標指標、應對措施、綜合效益和治理體系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協同效應。該報告以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監測指標體系為基礎,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深度交叉融合為導向,從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治理體系與實踐、結構轉型與治理技術、大氣成分源匯與減排路徑、健康影響與協同效益等五個方面出發設定 20 項指標。較上期報告,本年度報告更新了氣象條件
272、對 AQI 的影響、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協同治理政策、建筑能源系統低碳轉型四項指標,進一步完善協同治理監測指標體系。通過定期追蹤各項指標的進展狀況,本報告逐步建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治理理論體系,識別中國在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上面臨的挑戰并提出解決思路。(1)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2022 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29 g/m3,低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35g/m3),仍高于國家空氣質量一級標準(15g/m3),但相比 2015 年(45g/m3)下降 35.6%。2015-2022年全國 339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大氣 PM2.5濃度總體呈持續下降態
273、勢。值得注意的是,2021-2022 年間,京津冀及周邊和珠三角地區 PM2.5濃度持續下降,而汾渭平原和成渝地區 PM2.5濃度有小幅反彈??紤]到氣象條件和 2020 年開始的新冠疫情對我國空氣質量年際變化的影響,基于污染物濃度的三年滑動平均值對空氣質量的變化進行了評估。2015-2022 年間,全國及各個重點區域的 PM2.5年均濃度的三年滑動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1平均值呈現持續下降。2022 年全國 PM2.5年均濃度低于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數量為 253,相比 2015 年(106 個城市)增長 139%。在主要區域中,珠三角地區2022 年所有城市均達到國
274、家二級標準;長三角地區 2022 年達標城市數量為 33 個,相比 2015 年(3 個)增長 10 倍;汾渭平原和成渝地區達標數量與往年基本持平。若對標WHO第二階段目標值(25g/m3),2022 年全國 339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PM2.5年均濃度低于 WHO 第二階段目標值的城市數量為 135 個城市,珠三角 2022 年評價值全面達到WHO 第二階段目標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低于 WHO 第二階段目標值城市數量僅剩 3 個和 1 個,成渝地區各城市濃度均高于WHO 第二階段目標值。2022 年全國 339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O3日最大 8 小時平均值第90 百分位數濃度范圍為
275、 90-194g/m3,年平均濃度為 145g/m3,相比 2021 年(137 g/m3)上升了 5.8%。2022 年 O3日最大 8 小時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數年均評價值低于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數量為247個,達標占比超 72.9%。2015-2019 年全國城市大氣 O3濃度總體呈上升趨勢,2019 年后呈波動態勢。2022 年成渝地區、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和珠三角地區相較 2021 年大氣 O3濃度分別上升了15.0%、6.3%、7.3%、1.2%和 14.5%。從三年滑動平均來看,2015-2019年間全國及重點區域 O3濃度持續上升,而 2020-2022 年間全國及重
276、點區域 O3濃度出現持平或者小幅度下降。2015-2021 全國及重點區域 O3-8h 90Per 達國家二級標準(160g/m3)城市數呈現倒“N”型。2015-2019 年間達標城市數量從 318 個下降至 234 個,下降 26.4%;2019-2021 年間,達標城市數量持續上升,2021 年全國 O3-8h 90Per 年均濃度達標的城市數量為 289 個城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2市,臭氧污染得到明顯控制;2021-2022 年間,達標城市又明顯減少,數量為 247 個城市。京津冀及周邊和長三角地區達標城市數呈較為顯著的倒“N”型,成渝和珠三角地區達標城市
277、數變化不明顯。圖 2.4-21 2015-2022 年全國及重點區域 PM2.5、O3日 8 小時滑動平均最大值第90 百分位數的(a,c)平均濃度變化以及(b,d)三年滑動平均濃度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32022 年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長三角、成渝地區和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各項污染物濃度同比均有所下降,其中 SO2、NO2年均值全面低于國家一級標準(年均濃度:SO220g/m3;NO240g/m3)。全國 339 個地級市年均 PM2.5和 O3年評價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PM2.5年均濃度35g/m3;O3日 8 小時滑動平均最大值第 90 百分位數:MDA8 O
278、3 160g/m3),但在某些重點地區二者未達標。經過近十年的大氣污染治理,我國空氣質量的空間格局發生顯著變化。2015 年,PM2.5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和河南,例如河北省的保定市、邢臺市、衡水市,山東省的德州市、聊城市、菏澤市,以及河南省的鄭州市和新鄉市等。經過大氣污染治理行動的實施,2022 年河北各城市已退出 PM2.5污染最重的前 10 名,污染中心向陜西和河南轉移。2022 年 PM2.5污染最嚴重的前三名城市分別為咸陽市、鶴壁市和渭南市。圖 2.4-22 2015 和 2022 年全國 339 城市年均 PM 濃度排名(2)治理體系與實踐治理體系與實踐2022 年
279、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4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控制協同、管理融合的基礎進一步筑牢。2022 年 6 月,生態環境部等 7 部門聯合印發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環綜合 202242 號),對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控制的主動協同作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到實施層面。本章以 2022 年為重點,追蹤近年在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協同控制方面的管理研究和政策動向,以及地方在相關實踐的嘗試和成效,進而反映協同治理體系的
280、建設進程。一是經濟社會快速轉型對治理目標優化的挑戰一是經濟社會快速轉型對治理目標優化的挑戰。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區域格局快速演進,區域發展和治理訴求高度異質,減污與降碳不同區域、不同階段面臨不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此外氣候環境治理可能引發收入分化、能源貧困等次生問題,需要以系統、全面的經濟社會效益為基礎,結合不同地區實際情況,考慮生態環境、能源安全、產業轉型等多維發展訴求,統籌制定減污降碳目標,科學規劃實現路徑。二是降碳減污影響機理的差異對政策機制設計的挑戰二是降碳減污影響機理的差異對政策機制設計的挑戰。從時間的角度看,氣候治理影響長遠,關鍵在于技術創新的跨期優化;污染防治立竿見
281、影,重點在于對當期環境風險的持續管控。從空間的角度看,氣候變化具有全球性影響,而大氣污染則具有局域性影響。從治理手段的角度看,污染物排放的。邊際損害曲線較陡,而氣候治理的邊際減排成本曲線較陡。因此減污降碳協同需要系統考慮二者差異,耦合激勵與規制手段,強化多種政策工具的互補。三是減污降碳工作的全局性需求對治理體系建設的挑戰三是減污降碳工作的全局性需求對治理體系建設的挑戰。協同治理涉及環境、能源、產業、科技創新、財稅金融等多個領域多種政策,需要打破條線分割,打通監管體系,促進多部門聯動、推動政策與市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5場融合;2026 年開始實施的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
282、(CBAM)等也倒逼中國碳市場加速建設并與國際接軌。目前中國氣候變化領域立法滯后于大氣環境保護,政府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尤其是基層部門氣候變化管理人員缺乏,其知識儲備和技能基礎更不足以滿足全局性管理的需求,亟需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進而促進跨部門、跨領域的綜合治理。圖 2.4-23 環境和氣候治理政策工具選擇示意面向上述挑戰,協同治理體系研究逐漸聚焦于 4 個重點。一是協調發展與減排,統籌治理目標與實施路徑。系統評估減污與降碳的經濟、產業、環境協同效應,以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研判排放路徑,統籌優化全國及區域減排目標;跟蹤評估氣候和環境治理的溢出效應,強化保障機制修正收入分配效應、優化能
283、源保障。二是平衡整體與局部,優化聯防聯控和區域協同。統一排放管控標準,協調區域產業布局,嚴格準入管理,避免由“碳泄漏”引發新的“污染避難所”;建立碳、能、污市場耦合聯動機制,優化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區域配額分配,以市場化機制實現區域間環境損害和生態服務交叉補償。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6三是兼顧短期與長遠,探索政策工具與治理機制的創新模式。在加快完善碳市場、培育和聯動排污權交易的同時,強化技術規制和準入監管,加快推動能耗雙控向排放雙控轉變;優化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提升轉型和創新的市場激勵。四是融合政府與市場,建立開放、透明、廣泛參與的治理體系。加快國家和地方跨職能協
284、調機制建設;健全統一的排放監測、核查和協同管理體系,完善監管信息報告和披露機制,賦能市場機制更好發揮作用。中國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構建需要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工具,才能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近年來,中國政府完成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轉型升級,同時充分利用生態環境政策管理基礎和優勢,推動了傳統環境管理的前端準入過程管理末端管控政策與降碳政策的整合??傮w看,在準入管理和考核等行政手段、市場政策等經濟手段、企業和社會治理等自愿手段等方面逐步推動形成減污降碳約束激勵與引導機制,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成效初步顯現。2024 年
285、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7圖 2.4-24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政策框架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減污降碳社會治理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一是國家發布第四批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大力支持全社會應用和推廣低碳技術。二是深入推進碳普惠工作,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 2022 年度報告 和 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均提出要探索開展碳普惠這一創新性自愿減排機制建設,激勵全社會參與碳減排;截至 2023 年 5 月,共有 18 個省市在政策推動層面提出要發展碳普惠機制,在新能源、公共交通、低碳消費等領域開展了碳普惠項目試點示范。三是加強碳排放信息披露,2023 年中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
286、重點排放單位均按照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要求,完成了第一個履約周期(2019-2020 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信息公開。(3)結構轉型與治理技術結構轉型與治理技術推動能源、產業、交通等高碳行業的結構轉型、加大清潔低碳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是中國在推進碳中和進程中實現減污降碳協同發展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8的重要舉措。同時,新能源、新技術等的發展也將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能源結構調整方面,能源結構調整方面,2022 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到 54.1 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 2.9%,近十年以能源消費年均 3%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 6.2%的增長。2
287、022 年煤炭消費量占比 56.2%,同比提高 0.3個百分點,近 10 年來首次出現不降反升現象,“十四五”前兩年煤炭消費累計增長約 3.9 億噸,為“十三五”累計增量的 7 倍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 17.5%,相較 2020 年提升 1.6 個百分點,較 2021 年提高 0.8 個百分點,風光水生核氫等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的替代能力不斷提升。2022 年全國發電量達到 8.7 萬億千瓦時,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達到 36.2%,同比增長 8.6%,全口徑并網太陽能、風電、核電、水電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 31.2%、16.2%、2.5%和 1.0%,其中太陽能、風電發電量首次突破 1 萬億千瓦時
288、,達到 1.19 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21%,占全社會用電量的 13.8%,“十四五”前兩年新增發電量達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 92%。2022 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 12 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裝機,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 47.3%,其中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 1.25 億千瓦,連續三年突破 1 億千瓦,“十四五”前兩年新增裝機量達到“十三五”期間增量的 62%。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 13 億千瓦達到 13.22 億千瓦,占我國總裝機的 48.8%(國家能源局,2023a)。2022 年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網容量 5111.4 萬千瓦,約占全部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的
289、58%,是新增并網集中式光伏電站的 1.4 倍,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點持續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產業結構調整方面,2021-2022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 114.4萬億元增長至 121.0 萬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 7.3%,與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49上一年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由 39.4%增加至 39.9%,第三產業增加值由 53.3%降低至 52.8%。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7.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 15.1%提高至 15.5%。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 700 萬輛,比上年增長 90.5%。光伏電池產量 3.4
290、億千瓦,增長 46.8%。2022 年國務院發布了“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了 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 年版),同年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為重點,推進節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廣高效精餾系統、高溫高壓干熄焦、富氧強化熔煉等節能技術,鼓勵將高爐轉爐長流程煉鋼轉型為電爐短流程煉鋼。到 2025 年,通過實施節能降碳行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等重點行業產能和數據中心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比例超過 30%,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交通結構調整方面,
291、交通結構調整方面,2022 年全國鐵路貨運總發送量達到 49.3 億噸,同比增長 4.5%;水路貨物運輸量 85.5 億噸,同比增長 3.8%;公路貨物運輸量 371.2 億噸,同比降低 5.5%。全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完成 874.7 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16%。鐵路煤炭發送量達到 26.8億噸,同比增長 3.9%;鐵路集裝箱發送量 7.36 億噸。46 個第四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31 個第三批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啟動創建;15 個城市實施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 16.7億人次,同比降低 35.9%;公路旅客運輸量 35.5 億人次,同比降低30.3%。2022
292、年全國累計 117 個城市開展國家公交都市創建,46 個城市獲得“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稱號;全國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量 166.2 億人次,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 185.9 億人次;全國 97 個城市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0綠色出行創建考核評價達標,綠色出行比例達到 70%以上,綠色出行服務滿意率達到 80%以上,北京、寧波等中心城區的綠色出行比例分別達到 73.4%、76.7%左右。建筑能效提升與用能結構轉型方面,2021 年我國建筑運行過程中的碳排放總量為 22 億 tCO2(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2023),其中化石燃料在建筑中燃燒導致的直接碳排放維持下
293、降趨勢,占總排放的 23%。2021年我國建筑運行用電量顯著增加,超過2.2萬億kWh,電力消費導致的間接 CO2排放增長至 12.4 億噸,占比 57%。北方城鎮采暖能耗總量已于 2017 年前后達峰,近年來隨著能源結構調整,熱力間接碳排放已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21 年占比 20%。從建筑領域節能工作發展沿革來看,一直以來以控制增量、改善存量、調整結構為主要內容。具體來講,控制增量主要指逐步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并通過加強監管,確保新建建筑執行節能標準。改善存量主要是指針對量大面廣的既有建筑,通過推動節能運行與改造,提高既有建筑的用能效率。調整結構主要是指在建筑領域推動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等可再
294、生能源的應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方面,新技術不斷涌現,示范項目迅速增加并逐步覆蓋鋼鐵、玻璃、水泥等難減排行業,碳捕集成本與能耗持續下降,相關政策進一步建立完善。CCUS 各環節技術實現新的突破。捕集技術正由第一代向第二代過渡,并在生物質能碳捕集(BEC)和空氣直接捕集(DAC)等負排放技術領域開展有益探索,在高性能吸附劑,吸收材料制備等關鍵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一定成果。運輸技術正由傳統的罐車和船舶運輸向陸上和海底管道運輸轉變,如中石化集團的齊魯石化-勝利油田項目正在建設我國首條 CO2長距離超臨界輸送管道。CO2利用領域的新技術也不斷涌現,如江南大學研究團隊已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
295、進展報告151實現 CO2一步合成乙醇。在 CO2封存方面,我國開始探索 CO2離岸封存的可行性,如中國海油建設完成了國內首個 CO2離岸封存示范工程設備,實現了離岸 CO2封存關鍵設備的全面國產化。在技術進步的同時,我國 CCUS 示范應用發展迅速,在數量、規模、行業覆蓋等方面均有顯著提高,并從單一環節的技術應用向全流程多環節綜合示范過渡。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22 年底,我國已投運和規劃建設中的 CCUS 示范項目接近百個,數量較去年增長了近一倍。其中約半數項目已經投運,捕集能力達到約 400 萬噸/年,注入能力約 200 萬噸/年,分別較去年提高了約 1/3 和 2/3(中國 21
296、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等,2023)。項目規模也明顯擴大,如我國首個百萬噸級 CCUS 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項目已于 2022 年 8 月正式投產;華能集團、中石油等正在建設、規劃的示范項目規模也均超過百萬噸。在應用行業方面,目前我國已投運和規劃建設中的 CCUS 示范項目已涵蓋電力、油氣、化工、建材、鋼鐵等多個行業,如我國鋼鐵行業首個 CCUS 示范工程在包鋼開工建設,中建材世界首個玻璃熔窯 CO2捕集示范項目已建成投產。新型電力系統方面,電力生產平穩增長,2022 年的發電量累計數值超過 8 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2.2%。其中,火力發電量超過 5.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率放緩至 0.9%。我
297、國火力發電量占比在 70%到 75%之間,已徘徊數年,但在 2022 年實現了歷史性的改變,占據的市場份額降至 69.77%。水力發電量為 12020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率放緩至 1%,占比降至 14.33%。風力發電量為 6867.2 億千瓦時,2022 年的增長率為 12.3%,在全國發電量中的份額提升至 8.19%。核電發電量在 2022 年提升至 4177.8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率為 2.5%,在全國發電量中的份額為 4.98%。太陽能發電量在 2022 年為 2290 億千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2瓦時,同比上漲 14.3%,在全國發電量中的份額提升至 2.
298、73%。新能源裝機占比持續提升,截至 2022 年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分別為 3.65、3.93 億千瓦,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山東、江蘇、浙江等省份分布式光伏裝機大幅增加,內蒙古、新疆新能源裝機占比迅速增長,分別高達 39%和 36%。值得一提的是,自 2021 年國家發改委提出“沙戈荒”大型風光基地建設方案以來,已有超過 200 GW 沙戈荒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到 2030 年,我國風光總裝機容量將突破12 億千瓦,裝機占比突破 50%,發電量占比將從 2022 年的 13.8%增長到 20%-26%,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將超過 2 億千瓦,比重超過70%,發電量占比超過 50%
299、;2060 年,風光裝機比重將超過 75%,發電量占比預計進一步提升到約 60%。未來 40 年,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積極推動大容量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實現煤炭從主體能源向基礎能源的重大轉變,促進能源電力領域脫碳,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新能源消納水平不斷提高,2022 年我國平均風電利用率為 96.8%,平均光伏利用率 98.3%,全年全國棄風電量 234 億千瓦時,棄光電量 641 億千瓦時。較 2017 年棄風率、棄光率分別下降了 8.8%和 4.3%,新能源消納能力顯著增強。為適應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發展需要,抽水蓄能等靈活調節性電源在電力系統中的比重將顯著提升
300、,截至 2022 年底抽水蓄能累計裝機容量達 4519 萬千瓦,較 2021 年增長 24.18%。根據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 年),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抽水蓄能裝機將達到1.2 億千瓦。此外,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鋰離子電池儲能、液流電池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將有望進一步提升系統新能源消納能力。大氣污染治理持續推進,自 2013 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3頒布以來,中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快速開展,以工業、燃煤、機動車、農業農村和揚塵等為主體的污染治理措施得到全方位實施,推動環境空氣質量取得明顯改善。與此同時,2
301、020 年以來,隨著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相關文件的陸續發布,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愈加突出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主基調,協同推進大氣污染減排與碳排放控制。2022 年,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在現有體系框架下穩步推進,各項重點措施取得進一步進展。圖 2.4-25 2013-2022 年污染治理指標進度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2015 年起,中國針對燃煤電廠實施了大規模的超低排放改造,使燃煤電廠污染物排放達到燃氣電廠水平。截至 2022 年底,已有 94%的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 10.5 億千瓦,較 2021 年水平新增近 2000 萬千瓦。非電行業深度治理。20
302、13 年以來,制修訂水泥、石化、涂料油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4墨、制藥等多個行業排放標準,開展工業爐窯深度治理,啟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截至 2022 年底,全國共 2.07 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8 億噸粗鋼產能已完成燒結球團脫硫脫硝、料場封閉等重點工程改造,占全國粗鋼總產能三分之二。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笆濉币詠?,中國 VOCs 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快速推進,陸續發布和完善了一系列行業和產品排放標準以及相關治理政策文件。截至 2022 年底,全國已完成 4.6 萬余個揮發性有機物突出問題整改。燃煤鍋爐整治。2013-2022 年,全國燃煤鍋
303、爐從原有 52 萬臺減少到不 10 萬臺,基本淘汰每小時 35 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農村清潔取暖。2017 年以來,中國大力實施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截至 2022 年底,清潔取暖試點已覆蓋全國 88 個城市,完成農村散煤治理 3500 萬戶,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面積達到 179 億平方米,清潔取暖率達到 75%。移動源排放管控。逐步加嚴機動車排放標準,淘汰高排放車輛。2020 年 7 月 1 日起,輕型車國六標準已在全國范圍實施,國六標準車用汽柴油全面供應,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已實現“三油并軌”。2021 年 7 月 1 日起,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重型柴油車國六排放標準。201
304、2 年以來,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 3000 多萬輛,拆解改造內河船舶 4.7 萬余艘。全面加強柴油車環保達標監管,連續五年開展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督促 6 家車企實施環保召回。農業綜合治理。自國家明確提出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以來,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已達到 19.3 億畝次。秸稈露天焚燒得到有效控制,2022 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量達到 6.62 億噸左右,同比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5增長 2.3%。揚塵綜合治理。隨著城鄉環境管理逐步加強,揚塵治理被納入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領域,施工、道路、堆場、裸地、礦山等各類揚塵治理不斷深入推進。2
305、022 年,全國城市降塵量明顯下降,北京市降塵量同比下降 12.2%;全國新增礦山恢復治理面積約 5.55 萬公頃。(4)大氣成分源匯及減排路徑大氣成分源匯及減排路徑減污與降碳具有高度同源性、協同性,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將帶來可觀的空氣質量與健康效益。在未來,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的轉型升級將成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主要著力點,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2005-2020 年間,除了寧夏和新疆,其他省份碳排放強度均持續下降,全國大多數省份、直轄市(25 個)完成了區域碳強度目標,部分省份提前或超額完成碳強度目標。其中,青海省的碳排放強度在2005-2020 年間下降幅度最高
306、,達 37%。從城市來看,2005-2015 年間,我國已經有 31 個城市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強脫鉤,即經濟增長的同時碳排放下降;185 個城市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弱脫鉤,即碳排放的增速小于經濟增速。2015-2020 年間,我國工業部門 CO2減排與 PM2.5污染改善呈現正協同效應,電力供熱部門造成的 PM2.5濃度下降 59%,但碳排放增長 22%,呈顯著負效應,交通、民用部門造成的 PM2.5濃度下降 22%,但碳排放增長 8%,同樣呈現負效應。僅北京、重慶、河南、四川、吉林五個?。ㄊ校崿F了 CO2減排與 PM2.5污染改善的正協同效應;其余省份則均呈 PM2.5污染改善、
307、CO2排放上漲的趨勢,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重工業省份的負協同效應尤為顯著。我國以化石燃料為主的一次能源結構決定了碳排放與大氣污染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6具有高度同源性。通過實施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有望在2030 年實現碳達峰的基礎上,使全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較當前水平下降 1/3 以上,推動全國 PM2.5年均濃度和 O3濃度年評價值分別下降至 25g/m3和 130g/m3左右,全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提升至 80%以上。到 2060 年全國實現碳中和時,PM2.5年均濃度和 O3濃度年評價值將下降至 10g/m3和 100g/m3左右。不同
308、的碳中和技術路徑選擇將顯著影響空氣質量改善效果,以高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碳中和路徑將比以 CCS 為主的路徑帶來 35%的額外空氣質量改善效益。圖 2.4-26 2005-2020 年全國分區域碳排放變化趨勢及行業組成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7(5)健康影響與協同效應健康影響與協同效應我國居民的空氣污染暴露水平持續下降,2022 年我國人口 PM2.5暴露水平與 2021 年持平,但比 2015 年下降了 40.8%,其中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改善最為顯著。全國有 38.3%的人口居住在 PM2.5超標地區,比 2015 年減少 37.5 個百分點。但 O3長期暴露水平較 2
309、021 年增加 6%,與此相關的過早死亡人數達 23 萬。NO2年均濃度較 2013年下降 43.38%,但仍高于 WHO 標準。為達雙碳目標,需加強 PM2.5、O3和 NO2的治理與嚴格空氣質量標準。氣候變化影響健康,高溫和多種疾病死亡風險關聯。柳葉刀報告稱,2021 年中國高溫造成約2.5 萬人死亡、GDP 損失 1.68%。到 2090 年,高溫死亡率預計增長5.5%,需要建立包括極端天氣預警和個體防護的適應措施體系。2046-2050 年,大氣 PM2.5和臭氧濃度預計分別增加 3%和 4%。高溫和臭氧增加健康風險。需要推動碳中和政策,改善空氣質量,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經濟成本。我國居
310、民的 PM2.5長期和短期暴露水平保持下降?;?TAP(http:/ 年全國人口加權平均的 PM2.5年均暴露濃度為31.2 g/m3,與2021年基本持平,相比于2015年(52.8g/m3)下降 40.8%。各重點區域的 PM2.5年均暴露水平為 19.7-44.7g/m3,相比 2015 年下降 31.9%-49.1%,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改善仍然最為明顯,長三角次之(43.1%)。2022 年全國約有 38.3%的人口居住在 PM2.5年均濃度超過國家二級標準限值的地方,與 2021年基本持平,相比 2015 年(75.8%)減少 37.5 個百分點。與 2021年相比,京津冀及
311、周邊地區居住在年均濃度超標區域的人口占比減少最為顯著,從 2021 年的 94%下降為 88%;而汾渭平原、長三角及成渝地區居住在年均濃度超標區域的人口占比相比于 2021 年有所上升。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8我國居民 PM2.5污染短期暴露水平也有明顯改善。2022 年全國人口加權平均的 PM2.5污染超標天數(即日均濃度75 g/m3)為 24 天,相比 2015 年減少 50.5 天。2022 年 O3長期和短期暴露水平相比于 2021 年在部分地區有所上升。2022 年全國人口加權平均的 O3長期暴露水平,即年最大 6 個月平均 O3最大 8 小時濃度相比
312、2021 年上升了 6.2 g/m3(6%)。2022年各重點區域 O3長期暴露水平相比 2015 年上升 15.6%-24.3%。汾渭平原 O3長期暴露水平上升百分比最為顯著(12.3g/m3)。短期 O3暴露水平在全國及重點區域均出現上升或持平。2022 年人口加權平均的 O3污染超標天數(即日最大 8 小時 O3濃度大于 160 g/m3)為 21.9天,比 2015 年增加 14.9 天;各重點區域的人口加權平均超標天數為14-56 天。臭氧重污染事件持續威脅我國居民健康。圖 2.4-27 2015-2022 年我國 PM2.5和 O3污染長期、短期暴露水平的變化我國居民 NO2暴露水
313、平持續降低。根據最新環境空氣質量國控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59監測站數據,2022年全國NO2人口加權年均暴露濃度為 25.73 g/m3,相比 2013 年(45.44 g/m3)和 2017 年(34.65 g/m3)分別下降了43.38%和 25.77%。但我國 2022 年 NO2年均濃度仍高于 WHO 于 2021年發布的 AQG 年均基準值 10 g/m3。環境空氣質量國控監測站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人口加權日均 NO2濃度超過 AQG 日均基準值(25g/m3)的天數為 132 天,相比 2017 年減少 169 天,NO2污染形勢改善明顯。但目前,
314、我國 NO2的長期和短期暴露濃度均高于 AQG 基準值,NO2仍是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大氣污染物之一。因此,實施 NO2、大氣顆粒物和 O3的協同減排政策,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碳中和目標將給能源結構和技術更迭帶來深刻變革,進而顯著改善空氣質量,提高健康水平。如選擇可再生能源主導路徑實現 2060 年碳中和目標,可避免過早死亡總人數為 2900-5000 萬例。能源系統、生產側和消費側通過對低碳商品和服務的優化選擇,都將顯著減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極大改善人群健康綜上所述,在社會管理層面,我國已經開始主動構建減污降碳相互促進、協同增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體系;在技術應用
315、層面,有利于能源、產業、交通等結構向低碳化綠色化調整的技術在加速得到應用。然而,快速經濟增長和城鎮化帶來的能源消費增長需求在目前仍然是驅動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加的核心因素,也是我國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需要應對的最大挑戰。為取得更大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收獲更多的健康效益,我國必須選擇以高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碳中和路徑,以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結構和技術更迭、實現深刻變革,進而更高質量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與清潔空氣目標的早日實現。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02.5碳中和路徑與大氣污染控制政策綜合影響評價碳中和路徑與大氣污染控制政策綜合影響評價標 題:標 題:Comprehensi
316、ve Impact Assessment of Carbon NeutralPathways and Air Pollution Control Policies in Shaanxi Province ofChina作者:作者:Zewei Lin,Peng Wang,Songyan Ren,Daiqing Zhao期刊:期刊:Resources,Conservation&RecyclingAdvances引言引言: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化石能源的廣泛使用,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兩者都對全球經濟活動、糧食安全、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陜西省作為中國燃煤發電大省,在減污降
317、碳方面將面臨比中國其他地區更多的挑戰。研究內容研究內容:本研究將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溫室氣體與空氣污染的相互作用與協同效應(GAINS)模型和健康風險評估模型相耦合,構建了一個綜合評估框架,以陜西省為對象,系統地評估了在雙碳目標和污染末端控制政策下能源、經濟、環境和健康的影響。研究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是研究能源轉型和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對碳中和目標的影響;其次是研究污染物排放路徑對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最后是評估不同碳中和路徑和污染控制政策的成本效益。研究結論研究結論:研究結果顯示,低碳政策對改善空氣質量的貢獻高于末端治理。采取碳中和路徑可減少 5 千到 1 萬人的過早死亡,并帶來相當于
318、57 億至 104 億美元的環境健康效益。從成本收益的角度看,低碳政策在 2030 年之前可獲得相當于 GDP 的 0.27%的正收益。然而,到 2035 年后,碳減排成本將迅速增加,2060 年社會經濟總效益將減少 3.16%至 16.57%。要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進行顛覆性的技術轉變,大力發展零碳和負碳技術,以降低氣候治理的政策成本。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1圖 2.5-1 CGE 模型碳中和路徑研究應用2.6碳中和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協同效益和潛在權衡評估碳中和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協同效益和潛在權衡評估標 題:標 題:Targeting net-zero emissio
319、ns while advancing oth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China作 者:作 者:Shu Zhang,Wenying Chen,Qiang Zhang,Volker Krey,Edward Byers,Peter Rafaj,Binh Nguyen,Muhammad Awais&KeywanRiahi期刊: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鏈接:鏈接:https:/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2策者和利益相關者實現迅速、協調的變革。研究內容研究內容: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陳文穎教授課題組和合作團隊建立
320、了一套多模型集成框架,實現了國家級能源模型China TIMES 2.0、省區級能源模型 China-TIMES-30PE 與土地利用模型 GLOBIOM-G4M、水資源管理模型 CWatM、空氣質量模型GAINS-Asia 的連接,綜合考慮了氣候和能源政策、可持續發展措施和氣候反饋,探索和量化了中國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對環境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協同效益和潛在權衡。研究成果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同時提高能源、土地、水、空氣質量系統的可持續性提供了長期轉型路徑,為中國形成多系統協同的可持續發展方案提供支撐。圖 2.6-1 多模型連接的綜合評估框架研究結果:中國的凈零未來轉型可以在 2030
321、 年前顯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空氣質量和森林覆蓋率,到 2050 年更多的協同效益將來自化石燃料的快速淘汰。但僅靠協同效益不足以實現能糧水空氣質量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未能推進可持續發展努力可能會對穩定的能源和糧食供應構成風險。各部門需要進一步強化可持續性措施和政策,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3以確保在實現凈零目標的同時,在其他可持續發展政策領域取得進展。中國 2060 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約 66%,終端部門的燃料替代推動電力使用增加,威脅能源系統安全的風險逐漸從外部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轉向內部靈活性挑戰。土地(糧食)系統的提效對于碳減排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2050 年
322、以后,能源作物需要大規模種植,到 2100 年,能源作物種植面積約占全國土地面積 3%。對生物質的需求將在 2060 年后對糧食系統造成壓力。研究識別到氣候行動和水資源節約之間顯著的協同關系,通過推行高效灌溉、減少食物浪費、調節膳食結構等措施能顯著減少灌溉水需求。到 2060 年,碳中和轉型帶來的火電退役和空冷機組比例增加,使得冷卻取水減少,從而能源系統取水量較 2019 年下降 38%,另外,凈零轉型預計將減少 70%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顯著改善空氣質量,并帶來大量的健康效益。然而,單靠氣候行動的協同效益無法確保實現空氣質量目標,需要進一步采取嚴格的空氣污染控制措施。圖 2.6-2 中國環境相
323、關的可持續發展指標的演變進程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4研究結論:研究結論:研究進一步評估了凈零轉型的協同效益和潛在權衡。研究發現,凈零轉型將帶動超過 10 萬億美元的能源系統投資,電力、氫能、儲能和負排放技術是投資的重點。交通、工業等部門的投資將會較參考情景有所下降。碳減排帶來的空氣質量改善健康效益貨幣化累計收益為 2.1 萬億元,進一步的空氣污染控制措施 2025 年后在所有省份具有成本效益,并且累計帶來 5.4 萬億元的健康效益。圖 2.6-3 中國能糧水空氣質量系統轉型的經濟分析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5第三章第三章 2024 年減污降
324、碳協同政策梳理年減污降碳協同政策梳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2024年成為了中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關鍵之年。在這一年,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體現了我國在環境治理和氣候變化應對方面的決心以及對全球氣候行動的承諾,也為減污降碳領域提供了明確的研究方向和實踐路徑。我們有責任深入研究相關政策背后的科學原理,評估其環境效益,以期為相關政策的實施提供有效支撐。3.12024 年年 1 月月 23 日至日至 24 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 2024 年全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國生
325、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 月 23 日至 24 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 2024 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總結 2023 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當前面臨形勢,安排部署 2024 年重點任務。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出席會議并講話,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并作工作報告。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6圖 3.1-1 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 2024 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3.2 新華社北京新華社北京 1
326、2 月月 12 日消息日消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12 月月 11 日日至至 12 日在北京舉行日在北京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4年 12 月中央經濟會議聚焦減污降碳,強調全面綠色轉型。會議提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建立零碳園區,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并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碳標識認證制度。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7圖 3.2-1 12 月 11 日至 12 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3.3 2024 年年
327、 1 月月 5 日日,國務院第國務院第 23 次常務會議通過次常務會議通過碳排放權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第 775 號號)2021 年 7 月 16 日上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為更好實現“雙碳”目標,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頂層設計和制度框架,國務院于 2024 年 1 月 5 日第 23 次常務會議通過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并于 202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該條例的出臺旨在規范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加強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生態文明
328、建設。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8圖 3.3-1 相關文件公示3.4 2024年年1月月22日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重啟重啟2012 年 6 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開啟,為了規范市場,國家發改委在 2017 年關閉 CCER,暫緩 CCER 項目受理。2024 年 1 月 22 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重新開啟,CCER 的重新啟動是我國到達“雙碳”目標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進步。圖 3.4-1 相關新聞報道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693.5 2024 年年 5 月月 29 日日,國
329、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的通知的通知(國發(國發202412 號)號)國務院印發20242025 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一以貫之堅持節約優先方針,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強化碳排放強度管理,分領域分行業實施節能降碳專項行動,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做好節能降碳工作,更好發揮節能降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圖 3.5-1 相關文件公示
330、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703.6 2024 年年 6 月月 4 日日,生態環境部等十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生態環境部等十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印發的通知的通知(環氣(環氣候候202430 號)號)生態環境部等 15 部門近期聯合印發 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明確“任務書”和“施工圖”。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有利于引導企業開發生產低碳產品,營造低碳市場環境,也利于引導低碳產品消費,創造低碳產品需求,對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和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圖 3.6-1 相關文件公示3.7 2024
331、 年年 8 月月 2 日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關于印發的通知的通知(國辦發國辦發202439號)號)2024 年 8 月 2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其中提到:方案分 3 個階段作出工作部署。第一階段是當前至 2025 年,重點是夯基壘臺,著力完善地方、行業、企業、產品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提升“雙碳”相關計量、統計和監測能力,為“十五五”時期在全國范圍實施碳排放雙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71控奠定基礎。第二階段是“十五五”時期,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碳排放雙控制度,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
332、制度,健全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管理制度,開展項目碳排放評價,建立健全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碳標識認證制度,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第三階段是碳達峰后,調整優化碳排放雙控制度,以總量控制為主、強度控制為輔。建立碳中和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進一步強化對各地區及重點領域、行業、企業的碳排放管控要求,推動碳排放總量穩中有降。圖 3.7-1 相關文件公示3.8 2024 年年 8 月月 11 日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 國務院國務院 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正式對外發布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正式對外發布2024 年 8 月 11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
333、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正式公布。作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頂層設計,文件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化生2024 年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領域科技進展報告172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旨在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圖 3.8-1 相關文件公示3.9 2024 年年 9 月月 9 日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公開征求關于公開征求意見的函意見的函(環辦便函(環辦便函2024299 號)號)方案中表示,將分啟動實施和深化完善兩個階段做好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工作,實現積極穩妥有序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以下簡稱擴圍),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主體完善碳定價機制,優化碳減排資源配置,降低全社會碳減排成本,推動建成更加有效、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