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國兒童肥胖報告中國兒童肥胖報告 3 序序 言言 兒童是生命周期中關系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 該時期的營養與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個人以后的健康水平, 還將關系整個民族的身體素質和國家的長遠發展,更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兒童時期,也是積累人力資本的重要階段,兒童營養不良必將導致人力資本的巨大損失,直接影響人口的整體素質,繼而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 我國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得到了逐步改善, 生長發育水平不斷提高,營養不良率逐漸下降。但是,隨著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快速變遷,兒童肥胖問題也日漸突出。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自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上升,目前正處于迅
2、速上升期,一些大城市的兒童肥胖流行程度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兒童期肥胖不僅將對其當前的身體發育造成嚴重影響, 而且還將會延續至成年以后, 導致成年后心腦血管疾病、 2 型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危險增加,嚴重威脅人群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負擔,給民族素質的提高造成嚴重影響。 本報告不僅針對我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趨勢進行了分析及預測, 同時還對兒童肥胖發生的影響因素、 兒童肥胖的危害以及兒童肥胖的防治措施進行了一系列闡述,對政府部門或其他社會組織機構開展兒童肥胖防治、制定相應政策,均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016 年 10
3、月 25 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這是今后 15 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也是建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該規劃中提出了“制定實施青少年體質健康干預計劃”、“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及“實施健康兒童計劃”等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改善策略。我們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廣泛推廣兒童肥胖預防措施,遏制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的上升趨勢,防止我國將來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的快速增長,并為“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實現,從生命早期就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 王隴德 2017 年 1 月 4 前言前言 近30年來,兒童肥胖在全球范圍內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已
4、成為一個日趨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 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上世紀80年代,兒童肥胖在我國尚未形成流行,還不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但是,從90年代開始,兒童肥胖呈現不斷增長趨勢。中國九市7歲以下兒童單純性肥胖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1986年07歲兒童單純性肥胖總檢出率為0.91 %,男性兒童為0.93% 女性兒童為0.90%。200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07歲兒童超重檢出率為6.25,男、女性兒童分別為6.59和5.88;肥胖檢出率為3.19,男、女性兒童分別為3.82和2.48。1986-2006年這20年期間,我國07歲兒童單純性
5、肥胖檢出率迅速增長。198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718歲城市男女超重肥胖檢出率為1.3%-1.6%,農村男女生超重肥胖檢出率為0.5-1.6%,我國學齡兒童超重肥胖率還處于較低水平。到了2000年, 我國718歲城市男女生的超重肥胖檢出率分別增加為15.7%和9.1%, 農村男女生分別為5.9%和4.6%。肥胖已經出現流行態勢,特別是在城市學生中。進入21世紀,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率不斷攀升。2014年,我國718歲城市男女生超重肥胖檢出率已分別達到28.2%和16.4%,農村男女生分別達到20.3%和12.8%。兒童肥胖已呈現全國流行態勢,特別是近年來,農村學生中超重肥胖率
6、增長速度加快。 肥胖是一種多因素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 遺傳因素在肥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肥胖相關基因的研究表明,包括FTO等多種基因跟肥胖的發生發展有關。但是,考慮到肥胖相關基因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發生改變,因此,近年來肥胖的快速增長,行為和環境因素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因素包括導致肥胖的環境的變化,行為和生活方式、食物供應和消費、以及身體活動的改變是我國兒童肥胖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隨著交通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學生乘車上下學的機會越來越普遍,騎自行車或步行的機會越來越少;再加上課業負擔過重,戶外活動減少;兒童在閑暇時間花費在視屏上包括電視、計算機和手機等的時間越來越長
7、。飲食行為的改變在兒5 童肥胖的流行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2011指出,我國兒童普遍存在不吃早餐、經常在外就餐、吃零食不合理、經常過量飲用含糖飲料等不健康的行為。 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而且還是多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兒童肥胖的日益增多導致了慢性病低齡化。 超重肥胖已成為兒童時期心血管疾病和 2 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超重肥胖的兒童罹患腹型肥胖、糖耐量受損和高血壓等的風險顯著增加。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 年)指出,2012 年全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 533/10 萬,占總死亡人數的 86.6%;心腦血管病、癌癥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要死
8、因,占總死亡的 79.4%。慢性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因素, 以及主要的疾病負擔, 這給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帶來沉重的壓力,也成為人口素質提高、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通過防控兒童肥胖來降低慢性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是政府需要急切解決的問題。 兒童時期是培養行為和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行為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往往會持續一生。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不僅能保證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而且對一生的健康和幸福產生長期影響。 我國兒童肥胖的流行雖晚于發達國家,但正處于快速上升的時期,也正是進行防控的最佳時期。如果能抓住機遇,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如果貽誤時機
9、,放任兒童肥胖的流行,將給居民健康、生活質量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損失。 本報告在查閱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兒童肥胖流行及變化趨勢、導致肥胖的環境因素,國內外有關兒童肥胖防控方面現有的政策及采取的行動,兒童肥胖干預的成本效益等, 旨在為我國兒童肥胖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參考建議。 本報告參考了我國兒童肥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廣泛征求意見,由編委會集體討論和編寫,歷時兩年完成。參考的文獻截止到2016年12月1日,隨著相關研究的更新,報告也會隨之更新。報告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敬請同行專家和讀者指正,以不斷改進。 6 目錄 前言 . 4 一、兒童肥胖的全球流行趨勢 . 7
10、1、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的變化趨勢 . 8 2、我國兒童超重肥胖流行特點 . 12 3、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率和經濟負擔的預測 . 14 二、多因素導致我國兒童肥胖流行 . 16 1、遺傳因素 . 16 2、致肥胖環境對肥胖的流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 18 3、社會經濟、文化因素對肥胖的影響 . 25 4、腸道菌群與肥胖的關系 . 27 三、兒童肥胖對健康的危害 . 29 1、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 . 29 2、對內分泌系統的危害 . 32 3、對呼吸系統的危害 . 34 4、其他健康危害 . 35 四、肥胖的經濟負擔及干預的經濟效益 . 37 1、肥胖所致經濟負擔 . 37 2、兒童肥胖干預項目的經
11、濟學評價 . 39 五、 政策和行動 . 43 1、國際組織已實施的政策和行動 . 43 2、我國已出臺的政策和采取的行動 . 44 3、其他國家已實施的政策和行動 . 46 六、建議. 52 1、把肥胖防控融入所有政策。 . 52 2、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 . 52 3、健全國家兒童肥胖監測系統。 . 53 4、開展兒童肥胖的三級預防。 . 54 5、加大科研投入,深入、系統地開展兒童肥胖相關研究。 . 54 7 一、一、兒童肥胖的全球流行趨勢兒童肥胖的全球流行趨勢 近 30 年來,超重肥胖在全球范圍內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種變化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在成年
12、人,還是兒童中都正在發生。 1980 年,發達國家男、女性兒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別為 16.9%和 16.2%,到2013 年增長為 23.8%和 22.6%;1980 年,發展中國家男、女性兒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別為 8.1%、8.4%,到 2013 年增長為 12.9%和 13.4%(圖 1-1 和 1-2)。目前,肥胖已經成為一個危害兒童健康的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1。 盡管從總體上看,發展中國家兒童超重肥胖率低于發達國家,但增長速度并不低于發達國家。如果不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這將給發展中國家的衛生保健體系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需要及時給予重視,
13、并采取防控措施。 圖圖 1-1 2013 年年 219 歲男性及女性兒童年齡標化的肥胖率歲男性及女性兒童年齡標化的肥胖率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8 圖圖 1-2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219 歲兒童超重肥胖率變化趨勢(歲兒童超重肥胖率變化趨勢(19802013 年)年) (圖 1-1、1-2 來源: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 a systematic a
14、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1、我我國兒童國兒童超重肥胖超重肥胖的的變化趨勢變化趨勢 上世紀 80 年代,我國兒童的超重肥胖率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1986 年,大城市男女性兒童的肥胖率都很低, 還沒有出現肥胖的流行。 90 年代以后, 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率出現快速上升趨勢, 無論是超重率還是肥胖率都是呈現城市高于農村, 男性高于女性的情況。我國兒童的超重肥胖率雖然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肥胖兒童的絕對人數是驚人的2。 中國九市 7 歲以下兒童單純性肥胖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1986 年 07
15、歲兒童單純性肥胖檢出率為 0.91%, 其中男性兒童為 0.93%, 女性兒童為 0.90%。兒童肥胖檢出率處于一個較低水平。在 1986-1996 年的 10 年期間,兒童肥胖出現增長。1996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07 歲兒童單純性肥胖檢出率男性兒童為2.12%,女性兒童為 1.38% 3。1996-2006 年的 10 年期間,兒童肥胖檢出率繼續9 攀升。2006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07 歲兒童的超重檢出率為 6.25%,其中男、女性兒童分別為 6.59%和 5.88%;肥胖檢出率為 3.19%,其中男、女性兒童分別為3.82%和 2.48%(圖 1-3)4。盡管目前沒有最新的調查數據發表
16、,但是根據這 20年的變化趨勢可以推測,兒童肥胖在我國 7 歲以下兒童中已經開始流行。 圖圖 1-3 1986 年年-2006 年年 07 兒童肥胖檢出率兒童肥胖檢出率 (來源:2006 年中國九市七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 在學齡兒童方面, 我國于1985年開展了第1次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此后每 5 年開展一次,分別于 1995、2000、2005、2010 和 2014 年開展了 5 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從這些調研的結果,可以分析我國學齡兒童超重肥胖率的變化情況。 上世紀 80 年代,我國 718 歲兒童超重肥胖問題并不突出。1985 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
17、 718 歲城市男生超重、 肥胖檢出率分別為 1.1%、0.2%,城市女生分別為 1.4%、0.2%;農村男生分別為 0.4%、0.1%,農村女生分別為 1.5%、0.1%。 此后 10 年中,我國學生人群中超重肥胖問題開始顯現,城市學生超重、肥胖檢出率上升幅度尤為明顯。1995 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718 歲城市男生超重、肥胖檢出率分別為 6.4%和 2.2%,城市女生分別為 4.2%和1.4%;農村男生分別為 2.1%和 0.6%,農村女生分別為 2.5%和 0.4%。 從 2000 開始,超重肥胖已成為城市學生的重要健康問題。2000 年“中國學0.93 2.12 3.
18、82 0.90 1.38 2.48 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985年1995年2005年肥胖檢出率(%)男童女童10 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 718 歲城市男生超重、 肥胖檢出率分別為 10.7%、5.0%,城市女生分別為 6.3%、2.8%;農村男生分別為 4.2%、1.7%,農村女生分別為 3.5%、1.1%。超重肥胖在城市學齡兒童中已呈流行態勢,在農村學齡兒童中出現增長趨勢,但還沒有出現流行。 進入 21 世紀后,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率增長速度加快5。2014 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718 歲城市男生超重、肥胖檢
19、出率分別為 17.1%、11.1%,城市女生分別為 10.6%、5.8%;農村男生分別為 12.6%、7.7%,農村女生分別為 8.3%、4.5%。兒童肥胖已呈全國流行趨勢,特別是在農村學生中增加迅速,圖 1-4、圖 1-5。 11 圖圖 1-4 2014 年年我國我國 718 歲學生肥胖檢出率分布圖歲學生肥胖檢出率分布圖 圖圖 1-5 2014 年我國年我國 718 歲兒童超重率和肥胖率(歲兒童超重率和肥胖率(%) (圖 1-4、1-5 來源:2014 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資料) 2006-2007 學年,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小學生超重及肥胖率為 20.2%,其中小學男生超重肥胖的比例為
20、24.6%,小學女生為 15.4%。在此后的 10 年中,香港特別行政區小學生人群中超重及肥胖率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07-2008 學年, 小學生超重及肥胖率有所增加, 為 22.2%, 其中男生為 27.1%, 女生為 17.0%。2008-2009 學年,香港小學生的超重肥胖基本維持不變,為 22.2%,其中男生為27.0%,女生為 17.0%。 2011-2012 年,我國香港特區 3-6 歲兒童超重肥胖率為 13.5%,其中超重率為9.3%、 肥胖率為4.2%; 7-12歲兒童超重肥胖率為26.9%, 其中超重率為19.5%,肥胖率為 7.4%;13-19 歲兒童超重肥胖率為
21、14.0%,其中超重率為 10.3%,肥胖率為 3.7%。 根據 2015 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中心獲得的數據顯示,小學生超重及肥胖率為 18.7%, 其中男生的超重及肥胖率為 23.0%, 女生為 14.1%。 注:超重(包括肥胖)指體重超過“身高別體重圖表”中位數的 120%,適用于身高 55 厘米至 175 厘米的男性兒童,以及身高 55 厘米至 165 厘米的女性兒童; 若身高超過 175 厘米的南通或身高超過 165 厘米的女童, 體重指數 (BMI)為 25 Kg/m2或以上6。 2005 年,澳門特別行政區 622 歲男生超重的比例為 8.1%21.1%,比例最05
22、101520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超重/肥胖率(%)超重肥胖12 低為 7 歲,最高為 10 歲;622 歲女生超重的比例為 0.0%16.6%,比例最低為11 歲,最高為 21 歲。在此后 10 年中,澳門特別行政區學生人群中超重及以上的比例明顯上升。根據 2015 年澳門特別行政區市民體質監測報告,622 歲男生超重及以上的比例為 19.1%40.8%,比例最低為 17 歲,最高為 22 歲;622 歲女生超重及以上的比例為 8.4%35.0%,比例最低為 21 歲,最高為 14 歲。最近澳門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男女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別為 26.4%和 13.9%7。 臺灣行政院衛生
23、署公布的數據,臺灣兒童肥胖率分別為 29%和 21%8。 2、我國兒童超重肥胖流行特點我國兒童超重肥胖流行特點 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的流行呈現以下幾個特點,見圖 1-6,1-7: 超重肥胖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 超重率高于肥胖率。 男性兒童超重肥胖率高于女性兒童。 城市兒童超重肥胖率高于農村兒童。 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兒童超重肥胖的流行高于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兒童。 嬰兒期與學齡前期是高發階段。超重肥胖的高發階段正好與脂肪組織的發育活躍期及重聚期相吻合。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兒童肥胖都以輕度為主,隨著年齡增長,中、重度肥胖逐漸增多。重度肥胖主要出現在 3 歲以后,并且男性兒童高于女性兒童。 近年來,農村兒童
24、肥胖率增長速度加快。 13 圖圖 1-6 我國城鄉學生超重檢出率及變化(我國城鄉學生超重檢出率及變化(%)()(1985-2014 年)年) 圖圖 1-7 我國城鄉學生肥胖檢出率及變化(我國城鄉學生肥胖檢出率及變化(%)()(1985-2014 年)年) (圖 1-6、1-7 來源:1985-2014 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 我國不同家庭收入學齡兒童青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報告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收入家庭的兒童除膳食結構不合理、脂肪攝入量偏高外,身體活動也不足,超重肥胖率有隨經濟收入的增高而大幅度增加的趨勢,代謝綜合征的危險性也隨之增加,圖 1-8。 02468101214161819
25、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4 超重檢出率(%)年份城男鄉男城女鄉女024681012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4 肥胖檢出率(%)年份城男鄉男城女鄉女14 圖圖 1-8 中國不同家庭收入學齡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示意圖中國不同家庭收入學齡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示意圖 (來源:中國不同家庭收入學齡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報告) 3、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率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率和經濟負擔和經濟負擔的預測的預測 1985 年至 2005 年間, 我國主要大城市 0-7 歲兒童肥胖檢出率由 0.9%增長至3.2%,估計肥胖的兒童人數由 141 萬人增至 404 萬
26、人?;谠撜{查數據,利用趨勢外推法對兒童肥胖檢出率預測,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到 2020 年 0-7歲兒童肥胖檢出率將達到 4.8%,肥胖兒童人數將達到 531 萬;到 2030 年, 0-7歲兒童肥胖檢出率將達到 6.0%,肥胖兒童人數將達到 664 萬,表 3-1。 表表 3-1 我國我國 0-6 歲兒童肥胖檢出率及預測率歲兒童肥胖檢出率及預測率(%) 1985 1995 2005 2015 2020 2030 男童 0.9 2.1 3.8 5.1 5.9 7.3 女童 0.9 1.4 2.5 3.2 3.6 4.4 合計 0.9(141) 1.8(277) 3.2(404) 4.3
27、(476) 4.8(531) 6.0(664) 注:1.“()”內數字為對應全國肥胖人數,單位為萬,0-6 歲兒童總人數計算參考中國統計年鑒。 2.2015 年、2020 年、2030 年檢出率為預測值。 1985 年至 2014 年間,我國 7 歲以上學齡兒童超重率由 2.1%增長至 12.2%,肥胖率由 0.5%增長至 7.3%?;谶@些數據,利用趨勢外推法進行預測,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到 2020 年,7 歲及以上學齡兒童超重肥胖檢出率將達到10.2 8.7 8.1 6.7 6.0 1.4 1.5 2.9 4.7 6.4 0.02.04.06.08.010.012.0低于低于800
28、800-19992000-49995000-99991萬以上萬以上營養不良率肥胖率率率(%)家庭收入家庭收入(元)(元)15 22.3%,超重肥胖人數將達到 3941 萬;2030 年,7 歲及以上學齡兒童超重肥胖檢出率將達到 28.0%,超重肥胖人數將達到 4948 萬,表 3-2。 表表 3-2 我國我國 7-18 歲學齡兒童超重肥胖檢出率及預測率歲學齡兒童超重肥胖檢出率及預測率(%) 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4 2020 2030 超重 小計 2.1(497) 4.1(1014) 7.4(1761) 8.7(2001) 9.6(1880) 12.2(219
29、8) 13.8(2439) 17.3(3057) 城市男 1.2 5.1 11.8 13.3 14.6 17.1 21.0 26.8 鄉村男 3.2 3.8 6.5 8.2 9.3 12.6 13.2 16.4 城市女 2.9 5.5 8.0 8.7 8.6 10.6 12.1 14.7 鄉村女 1.3 2.2 3.4 4.6 6.0 8.3 8.6 10.9 肥胖 小計 0.5(118) 2.5(619) 4.6(1095) 6(1380) 5.0(979) 7.3(1315) 8.5(1502) 10.7(1891) 城市男 0.2 5.1 8.7 11.4 8.6 11.1 14.3 1
30、8.1 鄉村男 0.9 1.5 3.4 5.1 4.5 7.7 7.9 10.2 城市女 0.5 2.6 4.1 5.0 4.1 5.8 6.8 8.5 鄉村女 0.3 1.1 2.3 2.6 2.5 4.5 4.6 5.9 合計 小計 2.6(615) 6.7(1658) 12(2855) 14.7(3380) 14.6(2859) 19.4(3496) 22.3(3941) 28.0(4948) 城市男 1.4 10.2 20.5 24.6 23.2 28.2 35.3 44.9 鄉村男 4.1 5.3 9.9 13.3 13.8 20.3 21.1 26.5 城市女 3.4 8.0 12
31、.1 13.7 12.7 16.4 18.9 23.2 鄉村女 1.6 3.3 5.7 7.2 8.6 12.8 13.2 16.8 注:1.“()”內數字為對應全國超重或(和)肥胖人數,單位為萬。7-18 歲學齡兒童總人數計算參考中國統計年鑒。2.2020 年、2030 年檢出率為預測值。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分析發現,2002 至 2012 年間,我國兒童超重肥胖增長率是成人超重肥胖增長率的 3.44 倍。據此推算,當學齡兒童超重肥胖率由 2010 年 14.6%增長至 2030 年 28.0%,成人超重肥胖率將由 2012年 42.0%增至 53.2%。2002 年,我國成人
32、超重肥胖率達到 29.9%時,所導致直接經濟花費為 211.1 億元。據此推算,至 2030 年,由超重肥胖所至成人肥胖相關慢性病直接經濟花費也將增至 490.5 億元/年。 16 二、多因素導致我國兒童肥胖流行二、多因素導致我國兒童肥胖流行 肥胖的流行受遺傳、環境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兒童肥胖及相關慢性病是遺傳、環境和飲食行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9,10。 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 肥胖是一種復雜的多基因疾病,不同人群遺傳背景不同,生活環境和行為生活方式各異,所表現的肥胖特征也不盡相同。盡管膳食營養和身體活動等生活方式在肥胖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但遺傳因素是肥胖發生的內在
33、基礎。 多種基因與肥胖的發生有關多種基因與肥胖的發生有關 近年來,基因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研究遺傳與肥胖的關系成為可能。2007年 Frayling 等人首次發現與體重指數(BMI)存在關聯的 FTO 基因11,自此開啟了肥胖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GWAS) 的熱潮。 隨后發現了MC4R、 FAIM2、 NPC1、BDNF、GNPDA2、TMEM18、KCTD15、GNPDA2、SH2B1、MTCH2、NEGR1等多種與肥胖相關的基因。以 FTO 基因為例,攜帶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FTO rs9939609 兩個危險等位基因 AA 的純合突變個體,發生超重肥胖的風險增加 67;即使該位點
34、基因型是雜合突變(TA)的個體,發生超重肥胖的風險也要增加 3212。一般認為,年齡越小發生的嚴重肥胖個體,越有可能攜帶了與肥胖發生相關的基因突變13。 研究發現,父母的體重情況可以通過遺傳因素影響子女超重肥胖的發生,父母雙方都肥胖的兒童發生肥胖的風險高于父母雙方都不肥胖的兒童。2016 年,馬軍等在北京市749 名715歲學生中進行的研究發現, 父母雙方都超重肥胖、僅父親超重肥胖、 僅母親超重肥胖的兒童發生超重肥胖的危險分別是父母雙方都是正常體重的兒童的 4.0 倍、3.1 倍和 2.7 倍。 肥胖遺傳易感性具有年齡差異,兒童與成人之間存在明顯差異肥胖遺傳易感性具有年齡差異,兒童與成人之間存
35、在明顯差異。 兒童和成人肥胖可能受不同的遺傳因素影響, 即使同一個基因位點對兒童期、成年期肥胖的影響也可能存在關聯方向不一致或者關聯強度不同的現象。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 17 (1)與存在年齡特異性的基因效應有關。一些基因表達具有時序性,生活方式也可以調節易感基因的表達。例如,FTO 對兒童人群肥胖的影響從 7 歲開始,并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效應逐漸增強14。 (2)性別特異性的遺傳效應也是導致兒童和成人肥胖遺傳研究結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虻挠绊懘嬖谛詣e差異15。例如,基因對女性體脂分布的影響通常比男性大16。在脂肪重聚年齡(一般為 67 歲)后,肥胖相關基因逐漸呈現性別特異性的表達
36、;到了青春期,性激素和體脂分布性別差異明顯,對 BMI 遺傳度的影響也更加顯著17。 成人疾病的胎兒起源和成人疾病的胎兒起源和 DOHaD 學說學說 1995 年, Barker 教授提出了 “成人疾病的胎兒起源” (Fetal Origin of Adult Disease,FOAD)假說,認為胎兒宮內不良環境使其自身代謝和器官的組織結構發生了適應性調節,即胎兒編程(Fetal Programme)可以改變人體的結構、功能和代謝,并影響成年期疾病的發生。 隨 著 研 究 的 深 入 和 擴 展 , 漸 漸 形 成 了 健 康 與 疾 病 的 發 育 起 源(Developmental Ori
37、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DOHaD)學說,從關注宮內發育狀況擴展到關注整個生命早期歷程對健康的影響,如改善孕期到 2 歲期間(生命最初的 1000 天)的母嬰營養和養育環境,不僅能夠降低母嬰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能夠降低遠期疾病風險。 DOHaD 學說和兒童肥胖密切相關。 該學說認為, 出生前的事件和兒童期環境因素,包括孕婦的體型、孕期增重、代謝和內分泌狀況、胎兒出生后早期的生長發育和養育環境等, 都會影響胎兒和新生兒的生理功能, 包括機體組織結構和功能上的永久變化,進而增加兒童期甚至成年期發生肥胖等相關慢性疾病的風險。 兒童早期營養失調和不良的養育環境,不僅關
38、系到孩子當下的體格發育和腦發育,而且可能影響到成年后,甚至一生的健康。近期危害表現為體格和智力發育問題,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遠期危害表現為智力發育滯后,學習和工作能力下降,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風險增加。 18 2、致肥胖環境對肥胖的流行起著推致肥胖環境對肥胖的流行起著推波波助瀾的作用助瀾的作用 致肥胖環境,包括膳食結構的改變,高脂肪、高糖食品生產和供應的增加,身體活動的減少, 久坐時間的增加, 飲食行為如不吃早餐、 含糖飲料的過多消費、經常吃快餐等, 以及社會經濟文化因素, 這些都是導致兒童肥胖流行的影響因素。 膳食因素膳食因素 膳食模式不合理,脂肪供能比偏高。 我國學
39、齡兒童的膳食結構不盡合理。從 1991 年到 2009 年,我國兒童的脂肪攝入量明顯增加, 脂肪供能比不斷增加, 超過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 30%上限的比例顯著增加,2009 年已達到 57.0%18(圖 2-1)。膳食結構不合理,尤其脂肪供能比的增高,會使兒童攝入過多能量從而導致肥胖發生的危險增高。 圖圖 2-1 1991-2009 年我國年我國 9 省區省區 717 歲兒童脂肪功能比低于、達到歲兒童脂肪功能比低于、達到 或超過推薦攝入量的人群比例變化趨勢或超過推薦攝入量的人群比例變化趨勢 (來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能量密度高的食物消費偏高 能量密度是指單位重量或體積的食物所產生的能量。 能
40、量密度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及奶油制品、糖果和含糖飲料,若經常食用或食用量大很容易造成能量0.010.020.030.040.050.060.070.0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脂肪供能比25%25%脂肪供能比1 次兒童的肥胖率顯著高于不吃西式快餐的兒童, 其肥胖的危險性是不吃西式快餐兒童的 1.28 倍。 同樣, 中式快餐存在烹調時用油過多、導致脂肪偏高、油鹽攝入偏高等問題。經常食用快餐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有違合理膳食的原則,是肥胖及相關慢性病的危險因素。 3、社會經濟社會經濟、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對對肥胖的肥胖的影響影響 社會社會經濟狀況經濟狀況
41、社會經濟狀況是影響兒童肥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不一樣,社會經濟狀況對肥胖發生的影響也不一樣。在歐美國家等發達國家中,社會經濟狀況低的兒童比社會經濟狀況高的肥胖率高,而在我國,父母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的兒童中肥胖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的兒童。 電視廣告電視廣告的影響的影響 電視食品廣告中大部分為高脂、高糖和/或高鹽食品,兒童看電視時間與其要求父母購買、 家長實際購買電視廣告食品以及兒童實際消費這些廣告食品的頻率呈顯著正相關。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于高脂/高能量密度食品廣告的費用超過普通食品的廣告費用,食品廠商、零售商利用食品包裝、商業廣告和促銷
42、手段, 使一些缺乏營養知識的父母們過多消費購買此類食品,商家賺錢的同時卻可能導致肥胖的蔓延。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在肥胖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v觀人類歷史,肥胖被看作是健康和富有的標志,被人羨慕,特別是在貧窮的地方以及在瘦弱的兒童發26 生感染性疾病危險性高的地方。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 “胖” 是富有、 身份和健康象征。 肥胖的孩子象征著 “健康”、“美麗”、“飽腹”、“富有”、“處于上層階級”、“仁厚”,瘦象征著“不健康”、“丑陋”、“饑餓”、“貧窮”、“屬于下層階級”、“思想狹窄”。胖意味著“福氣”和“健康”,許多人都認為胖乎乎的孩子可愛、健康?!芭滞尥蕖笔莻鹘y育兒期待的寫
43、照,圖 2-8。在民間文學作品和民間工藝品中,胖娃娃的形象比比皆是。 圖圖 2-8 中國傳統文化:胖娃娃中國傳統文化:胖娃娃 對胖的向往常常反映在家長鼓勵孩子多吃的行為上,與傳統的“多吃才能身體健康”的觀念有關。他們認為超重、肥胖是正常的體形,孩子肥胖、吃的多是驕傲的資本, 因為這間接地說明“孩子健康” , “父母有能力讓孩子吃飽、 吃好”。這種觀點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 人們對不同年齡的肥胖孩子的看法不同。通常都認為,胖乎乎的小孩可愛、健康; 但對年齡大一些肥胖的孩子持負面態度。 兒童對肥胖持有很強的反感態度。在社會地位較高的學校里,肥胖兒童更不受歡迎。肥胖兒童常遭到冷落和成為同學取樂的對象,
44、嚴重地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肥胖女孩往往不易被同伴接納,常常受到同伴的排斥。 一項有關學生對肥胖兒童看法和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近 40%以上的小學生對肥胖兒童的正面看法是人好、自信心強,飯量大、喜歡交朋友;負面看法是不勤快、身材差、活動不靈活、不愛運動、反應遲鈍和易生病。 一項在對“自我形體影像”的調查結果發現,學齡兒童中對自身形體影像滿27 意的比例為 40.1%,輕度不滿意的比例是 36.4%,中度不滿意的比例是 23.5%。兒童對 “自我形體影像” 的判斷, 及對體型認知的能力也會影響兒童的肥胖發生。 4、腸道菌群與肥胖的關系腸道菌群與肥胖的關系 近年來,腸道菌群與肥胖的關系成為一個研究熱
45、點。腸道菌群是生物體胃腸道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顯示,腸道菌群在肥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具體機制可能是腸道菌群對宿主的營養、代謝和免疫有著重要作用,可以調節宿主脂肪吸收、存儲相關的基因,進而影響能量平衡;菌群失調可能導致宿主循環系統內毒素增加,誘發慢性炎癥,進而與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圖 2-9。 圖圖 2-9 肥胖與腸道菌群肥胖與腸道菌群 研究發現,與健康成人相比,肥胖者腸道菌群中擬桿菌門減少而厚壁菌門增多。Ley RE 等人的研究顯示,經過 1 年的低能量飲食減輕體重后,受試對象的擬桿菌門數量漸增伴厚壁菌門下降。 在我國新疆伊犁哈薩克族兒童中
46、進行的研究顯示, 超重/肥胖學齡兒童的擬桿菌門數量少于硬壁菌門數量。 另外, 腸道菌群構成與膳食模式有關。 與非洲農村兒童相比, 歐洲兒童高脂肪、 高能量的膳食模式,其厚壁菌門數量更高,而擬桿菌門數量減少。 2015 年,趙立平教授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結構失調在遺傳因素導致的肥胖中可能會對癥狀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通過膳食干預改變菌群構成將會有效減輕癥狀,改善肥胖者的健康狀況。 28 盡管有關腸道菌群與肥胖關系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 但它們之間的關系還不是十分明了, 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細致的研究, 特別是膳食因素-腸道菌群-肥胖三者之間相互關系及相關機制。 總之,肥胖是肥胖相關基因
47、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在肥胖的發生發展中有一定的作用,行為和生活方式、環境因素是超重肥胖增加的推手,只有在適宜的環境下遺傳因素才對肥胖的發生發揮作用,圖 2-10。 圖圖 2-10 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因此,盡管遺傳因素在肥胖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短期內基因不會發生太大的變異。所以,兒童超重肥胖率在近年來的急劇增加,并不是基因發生了改變,而是由于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快速改變所致。因此,對于兒童肥胖的防控,應著重在改善導致肥胖的環境、行為和生活方式方面。 29 三、兒童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三、兒童肥胖對健康的危害 肥胖是一種疾病, 而且是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
48、 兒童肥胖對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和肝臟、運動骨骼、心理行為及認知智力等帶來多方面的危害。 1、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 高血壓高血壓 兒童肥胖與高血壓存在密切關系,約 50%的兒童高血壓伴有肥胖20。研究表明, 血壓與體重的正相關聯系在兒童時期就已存在,肥胖兒童的血壓水平顯著高于正常體重兒童,并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血壓水平顯著升高。采用 1996 年美國國家高血壓項目兒童青少年高血壓診斷標準21,對 2002 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正常、超重和肥胖 717 歲兒童高血壓的患病率分別為 14.3%、 32.1%和 40.9%, 超重、 肥胖兒童發
49、生高血壓的風險分別是正常體重兒童的 3.3 倍、3.9 倍。 體重指數(BMI)、腰圍(WC)、腰圍身高比(waist to height ratio, WHtR)是目前評價兒童肥胖及肥胖類型的常用指標。采用“中國標準 2010”對上海市78 114 名學齡兒童調查的結果顯示: 兒童高血壓患病率隨著肥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調整年齡和性別后,不論是應用 BMI 診斷的一般性超重、肥胖兒童,還是 WC 診斷的中心性超重、肥胖兒童,其高血壓患病風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1.52.2 倍22,圖 3-1。2010 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采用“中國標準 2010”對 710 歲的 40 495 名學齡兒童的
50、調查結果顯示,用 BMI 和 WHtR 聯合評價肥胖類型,高血壓患病率與肥胖類型相關,表現為復合型肥胖組單純中心性肥胖組正常體重組23,圖 3-2。 30 圖 3-1 不同體重狀態兒童的高血壓患病率(%) 注: 采用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WGOC)推薦的體重指數(BMI)、腰圍(WC)標準分別對兒童超重和肥胖進行診斷:超重定義,BMI/WCP90P95;肥胖定義,BMI/WCP95。 圖 3-2 不同類型肥胖兒童的高血壓患病率(%) 注:(1)高血壓: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大于 2010 年全國學生同性別、年齡收縮壓和(或)舒張壓第 95 位百分數(P95)界值;(2)單純中心性肥胖:BMI 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