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IFD季報NIFD季報國內宏觀經濟國內宏觀經濟2022 年 3 月I 整固前行、人口轉變與政策應對 摘摘 要要 2021 年,我國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順利實現了年初制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全年最終消費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疫情前明顯提升;工業經濟保持穩定復蘇態勢,服務業復蘇受疫情擾動波動較大、結構有所分化。2022 年,隨著發達國家刺激政策退出以及部分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脆弱的復蘇,全球經濟可能重新落入緩慢增長的軌道并出現新的分化。目前,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毒株正在海外快速蔓延,境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增加,疫情仍是左右2022
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根據2021年的經驗,在境內疫情多點散發的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速較其他月份低大約 1.9 個百分點,而消費每 1 個百分點的下降需要提高大約 2-3 個百分點的基建投資增速才能穩定經濟增速。在疫情持續影響之下, 不同行業復蘇狀況也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也會體現在不同群體的收入增長方面。 展望 2022 年, 我國固定投資或將呈現基建投資增速上升、房地產投資維持低位增長、制造業投資仍較活躍但前高后低的局面,政策推動的投資將成為穩增長的關鍵;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能會較前兩年減弱。 綜合各方面情況, 我們預計 2022 年中國GDP 增速可能在
3、 5.1%左右; CPI 將在較小范圍內上下 【NIFD 季報季報】 全球金融市場 人民幣匯率 國內宏觀經濟國內宏觀經濟 宏觀杠桿率 中國宏觀金融 中國金融監管 中國財政運行 地方區域財政 房地產金融 債券市場 股票市場 銀行業運行 保險業運行 特殊資產行業運行 II 波動,全年漲幅在 1.5%左右;PPI 則將逐步回落,同比增速在下半年可能由正轉負??紤]到消費在經濟中的體量以及內生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如果消費增速持續受疫情影響將會大幅加重投資穩增長的壓力,特別是在增速目標定得過高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從我國經濟發展更長的歷史視角看, 2021 年中國人均 GDP 達到 12551美元,超過世界
4、平均水平,正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在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過程中,中國的經濟結構包括人口結構也會向發達經濟體逐步收斂。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有所不同的是在同等可比人均產出水平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育齡期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較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下降的更早、更快。在“人口紅利”較快消退的情況下,中國轉型可選擇的道路就是要基于提升人力資本,以“人才紅利”作為轉型的根本,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沖減勞動力數量下降的影響,促進消費、人力資本和勞動生產率三提高。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 RECP,實現資本、技術與周邊國家充沛的勞動力相結合,逐步確立我國在更高水平國際循環中的領導地位,推動資本輸出、
5、產業轉移并深化國際價值鏈的拓展和治理,實現“雙贏”機制下的國際化發展。 2022 年,應在過去兩年中國經濟轉型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基礎上“整固前行”,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在針對市場經濟主體的救助取得積極成效的基礎上,應加強對受疫情影響而收入下降的居民和困難群體的直接資助力度, 同時加強疫情防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不搞 “一刀切” ,根據實際情況推動部分服務消費和需要人員密接消費的有效展開。這樣可能會收供需雙向救助和調控之利。對于人口紅利較快消退問題,需更大規模的“社會投資” ,投資在年輕人的普惠教育、醫療、體育等方面,不斷提升社會服務的供給能力,加快提高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隨
6、著技術變革的加速,在提高新進入勞動力市場年輕人素質的同時,也要落實全民終生學習制度,以提升存量勞動力的素質水平。 目 錄 一、2021 年中國經濟運行狀況回顧 . 1 二、2022 年中國經濟發展可能面臨的環境及走勢展望 . 5 (一)中國經濟發展可能面臨的外部環境 . 5 (二)2022 年中國經濟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 7 (三)2022 年中國經濟運行可能的基本態勢 . 9 三、中國“人口轉變”下發展轉型的邏輯與實證 . 11 四、政策建議. 17 (一)推動中國經濟在過去兩年發展成就基礎上“整固前行” . 17 (二)注重發揮消費在穩定經濟增長中的基礎性作用 . 17 (三)持續提高勞
7、動力素質,逐步確立我國在國際循環中的領導地位 . 18 1 一、2021 年中國經濟運行狀況回顧 2021 年,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國內生產總值達 114.4 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8.1%,實現了年初制定的全年增長 6%以上的預定目標;以2019 年為基期,近兩年平均增長 5.1%。分季度看,第一、二、三、四季度 GDP實際同比分別增長 18.3%、7.9%、4.9%、4.0%,呈明顯的前高后低走勢;各季度近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 4.9%、5.5%、4.9%、5.2%。2021 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 0.9%,漲幅較上年回落 1.6 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由上年
8、上漲10.6%轉為下降 1.4%,影響 CPI 下降約 0.26 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 1.4%,漲幅比上年擴大 1.0 個百分點, 影響 CPI 上漲約 1.17 個百分點;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由上年下降 1.8%轉為上漲 8.1%,其中,生產資料價格由上年下降 2.7%轉為上漲 10.7, 影響 PPI 上漲約 7.97 個百分點, 生活資料價格上漲 0.4%,漲幅較上年回落 0.1 個百分點,影響 PPI 上漲約 0.09 個百分點。 2021 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平均值為 5.1%,比 2020 下降 0.5 個百分點, 較 2019 年下降 0.1 個百分點;
9、 全國 16-24 歲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平均為14.3%,比 2020 年上升 0.1 個百分點,較 2019 年上升 2.4 個百分點,結構性失業問題仍然存在。全年農民工總量為 2.93 億人,比 2020 年增加 691 萬人,較 2019年增加 174 萬人;其中,本地農民工 1.21 億人,比 2020 年增加 478 萬人,較2019 年增加 427 萬人; 外出農民工 1.72 億人,比 2020 年增加 213 萬人,較 2019年減少 253 萬人。在農民工總量較 2019 年增加 0.6%的情況下,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外出農民工仍較 2019 年減少 1.5%,本地農民工增
10、加 3.7%。2021 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波動中總體處于升值狀態,美元兌人民幣收盤價由年初的 6.46降至年末的 6.37,人民幣升值約 1.4%;在美元指數走高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使得人民幣兌歐元、日元、英鎊這些主要儲備貨幣分別升值 10.0%、13.5%、2.8%,升值幅度超過人民幣兌美元。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來看, 一是一是最終消費最終消費增速總體增速總體處于復蘇進程中處于復蘇進程中, 發揮發揮了了穩定經濟增長的穩定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基礎性作用, 但受, 但受疫情影響疫情影響消費消費增速波動明顯加大增速波動明顯加大, 部分部分必須必須物品消費物品消費占比和網上零售額占比和
11、網上零售額占比較疫情前明顯提升占比較疫情前明顯提升。2021 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 GDP 增長 5.3 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65.4%,超過疫情暴發前20172019 年平均 59.5%的水平。分季度來看,2021 年一至四季度,最終消費2 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50.7%、74.1%、77.5%、85.3%,呈逐季遞增之勢;以 2019 年各季度為基期,2021 年一至四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兩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45.4%、35.3%、57.1%、70.0%,呈現出波動上行的態勢。在最終消費支出中,2021 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較上年實際增長 12.6%,高于 GD
12、P增速;但近兩年實際平均增速為 4.0%,仍低于近兩年 GDP 平均增速。受疫情影響,2021 年各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近兩年平均增速的波動性較疫情暴發前明顯加大, 消費波動性的加大會造成一定的居民福利損失。 2021 年一至四季度, 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近兩年平均名義增速分別為 3.9%、7.1%、6.3%、5.8%,增速波動的變異系數為 0.203,較 20172019 年各季度消費增速波動變異系數增加了44.7%。從居民消費支出構成來看,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1 年居民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的占比逐季下降,而貨物消費的占比逐季攀升,全年各季度服務消費占比的平均值為 52.5%,雖較 2020
13、年提高 1.6 個百分點,但較 2019 年仍低 1.3 個百分點。在居民消費的八大類商品中,僅食品類近兩年名義平均增速超過了20172019 年的平均水平,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則八大類商品中僅食品煙酒類、衣著類近兩年平均增速超過 20172019 年的平均水平。食品煙酒、衣著等必須物品類消費占居民消費之比為 35.7%, 比 2020 年僅下降了 0.3 個百分點, 較 2019年高出 1.2 個百分點。在疫情的影響之下,全國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 14.1%,近兩年平均增長 12.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 12.0%,近兩年平均增長 13.4%,較全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速高
14、出 9.4 個百分點。 圖圖 1 居民各大類消費近兩年平均增速與居民各大類消費近兩年平均增速與 20172019 年增速平均值年增速平均值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0.02.04.06.08.010.012.014.0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近兩年名義復合平均增速20172019年名義增速平均值近兩年實際復合平均增速20172019年實際增速平均值3 二是二是基基建建投資投資增速全年低位徘徊, 房地產投資增速下半年下滑較快,增速全年低位徘徊, 房地產投資增速下半年下滑較快, 制造業制造業投資成為拉動投資成為拉動固定固定資產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投資
15、增長的重要力量。2021 年,資本形成總額拉動 GDP增長 1.1 個百分點,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僅為 13.7%,比上年下降 67.8 個百分點,較疫情前的 20172019 年平均水平低 23.5 個百分點。2021 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4.9%,近兩年平均增長 3.9%;從投資的三大領域來看,基建投資同比增長 0.2%,近兩年平均增長 1.8%,低于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增速,也大幅低于 20172019 年平均 6.7%的水平;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 4.4%,成為固定資產增長的拖累項,由于上年投資增速較高,近兩年平均增速 5.7%,仍高于固定資產投資近兩年平均增速, 但低于 20
16、172019 年平均 8.8%的增速。 2021 年下半年,受政策收緊等因素影響,房地產累計投資兩年平均增速由 2021 年 1-6 月的8.3%,下滑到 1-12 月的 5.7%。制造業投資在出口和利潤增速較快帶動下,實現了較快增長。 全年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 13.5%, 近兩年平均增長 5.4%, 與 20172019 年平均 5.8%的增速較為接近, 特別是 2021 年初以來, 制造業兩年平均增速持續攀升,成為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 圖圖 2 2021 年年 2-12 月固定資產月固定資產累計累計投資及各主要分項近兩年平均增速投資及各主要分項近兩年平均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
17、局 三是三是海外海外疫情疫情蔓延蔓延和供需缺口的持續存在和供需缺口的持續存在,使得使得中國凈出口中國凈出口再次再次實現了超實現了超預期增長預期增長。2021 年, 中國實現進出口總額 6.05 萬億美元, 其中, 出口總額為 3.3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 29.9%,進口總額為 2.69 萬億美元,同比增長 30.1%,貿易順差 6764.3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29.1%。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 GDP 增長 1.7-4.0%-2.0%0.0%2.0%4.0%6.0%8.0%10.0%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制造業累計投資基建累計投資房地產累計投資4 個百分點,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為 20.9%,大
18、幅高于 20172019 年平均 3.4%的水平。 2021 年, 中國凈出口再次實現了超預期增長, 主要是受以下方面因素影響,一是 2021 年上半年部分發達國家在疫苗接種率較快提高情況下,加快了經濟重新開放的步伐,提升了全球貿易的增速。二是從 2021 年 7 月初開始,德爾塔變異毒株在東南亞國家迅速傳播,加上該地區疫苗接種進展緩慢,使得部分東南亞國家新增病例快速攀升,不得不采取嚴格防疫措施,使當地出口生產受到抑制, 從而使勞動密集型消費品出口份額向我國轉移。三是我國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工業生產能力充分恢復,這為出口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四是疫情在海外持續蔓延也使得國外對中國防疫物質和
19、醫療器械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延續。 圖圖 3 2019 年年 1 月至月至 2021 年年 12 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及順差情況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及順差情況 注:2021 年的進、出口增速為近兩年復合增速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從生產端看,從生產端看,2021 年年中國中國工業經濟保持穩定復蘇態勢工業經濟保持穩定復蘇態勢;服務業服務業復蘇復蘇易易受疫受疫情情擾動擾動、結構分化結構分化明顯明顯。2021 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9.6%,快于 GDP 增速 1.5 個百分點,較 2020 年加快 6.8 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 6.1%,快于 GDP 兩年平均增速 1 個百分點,增速接近疫情前
20、年份平均水平;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全年同比增長 9.8%,占 GDP 比重達到 27.4%,同比提高 1.1 個百分-800.0-600.0-400.0-20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50.0-40.0-30.0-20.0-10.00.010.020.030.02019.012019.022019.032019.042019.052019.062019.072019.082019.092019.102019.112019.122020.012020.022020.032020.042020.052020.062020.072020.082020
21、.092020.102020.112020.12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1.082021.092021.102021.112021.12順差(億美元)(右軸)出口增速進口增速5 點,這是 2011 年開始,制造業占 GDP 比重連續十年下降以來的首次回升。分季度看,受高基數、國內外疫情、芯片短缺等因素影響,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呈現前高后低走勢。一至四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達到 24.5%、8.8%、4.9%和3.8%,雖然四季度同比增速繼續下降,但當季兩年平均增長 5.5%,較三季度兩年平均增速加快 0.2 個百
22、分點;其中,一至四季度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達到 27.3%、9.2%、4.6%和 3.1%。同時,2021 年工業產能利用率也實現了近年來的最高水平,達到 77.5%,較 2020 年和 2019 年分別提升 3.0 個和 0.9 個百分點。分三大門類看,2021 年,采礦業產能利用率為 76.2%,較 2020 年上升 4.0 個百分點;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為 77.8%,較 2020 年上升 2.9 個百分點;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產能利用率為 75.0%, 較 2020 年上升 3.5 個百分點。 從主要行業來看, 化纖、 石油加工、 通用設備、 電氣機械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均達到
23、 80%以上。 2021 年,全國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8.2%,兩年平均增長 5.0%,兩項數據與全國 GDP 增速水平基本持平。分季度來看,一至四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為 15.6%、8.3%、5.4%和 4.6%,近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 9.4%、10.2%、9.8%、11.5%,波動程度較 20172019 年平均水平明顯放大。從行業情況看,2021 年在服務業全行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 5.0%的情況下,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因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2.4%、0.8%,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實現的增加值兩年平均分別增長 16.7%、
24、5.3%。表明疫情影響之下,不同服務行業的結構分化較為明顯。 二、2022 年中國經濟發展可能面臨的環境及走勢展望 (一)中國經濟發展(一)中國經濟發展可能可能面臨的外部環境面臨的外部環境 2022 年將是全球經濟在疫情影響下艱難前行的第三個年頭,新的更具傳染性的奧密克戎(Omicron)毒株快速蔓延已經引發了全球新增確診病例新一輪高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2022 年 1 月中旬全球日新增確診病例峰值突破 400 萬,這是 2021 年 4 月下旬日新增確診病例峰值近 90 萬的 4.5 倍。在此情況下,受防疫策略路徑依賴、疫苗接種率提高和重癥率下降等因素影響,一些國家采取了更為
25、保守的應對措施, 從而在累計死亡人數繼續攀升的情況下使這波疫情對經濟整體的影響相對溫和。 6 從疫情暴發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來看,全球經濟在 2020 年經歷了急劇衰退, 2021 年迎來了快速的反彈式復蘇。 隨著疫情期間的刺激措施逐漸退出, 世界經濟可能重新落入疫情前的長期緩慢增長軌道并存在新的下行風險,2022 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將明顯放緩。 疫情暴發后,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推出了規模龐大的救助計劃,使需求得以維持,在服務消費難以完全展開的情況下,居民貨物消費增速甚至超過了疫情之前。 在政府負債快速增加和央行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張的情況下,發達國家試圖通過消費市場的恢復形成對生產端的拉動,這會造
26、成所謂的“順周期”通脹,即 CPI 與 PPI 的同時上漲。從部分發達國家近期的 CPI 與PPI 走勢來看,美國在 2020 年二季度以后 CPI 和 PPI 環比同時出現較快增長,2021 年 12 月美國 CPI 和 PPI 同比分別攀升到 7.0%、9.7%;歐盟國家調和 CPI和 PPI 同比也在 2020 年 12 月分別達到 5.3%、26.2%。 在經歷了較長時間 CPI 快速上漲之后,部分發達國家逐步意識到包括勞動參與率下降在內的部分制約供給恢復的因素短時間內難以完全修復, 而且 CPI 快速上漲持續的時間越長越會顯著改變人們的低通脹預期, 從而使高通脹成為更加難以化解的問題
27、。從 2022 年經濟政策的走勢來看,一些發達國家會在財政政策退出的情況下,繼續收緊貨幣政策, 部分發展中經濟體也會因擔憂通脹走高和資金外流而繼續加息,從而對全球需求的擴張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與歐美等國不同,中國更加注重對市場主體的救助,主要通過生產端的恢復以保障就業,從而帶動消費的增長,在終端消費需求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的情況下,CPI 增速較低而PPI 較快增長。在生產端特別是工業生產總體較好恢復的情況下,我國需求收縮的問題在 2021 年下半年開始顯現,在保障基礎性產品供應基礎上努力擴大內需成為 2022 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方面,特別是在海外需求邊際收縮的背景下,擴大內需對穩定國內經濟將顯得非
28、常重要。 面對發達國家疫情期間刺激政策退出以及部分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復蘇的脆弱性, 一些國際組織在最新的報告中調低了對 2022 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值。世界銀行 2022 年 1 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2 年全球經濟將增長 4.1%,較此前預測調降了 0.2 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2 年 1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2 年全球經濟將增長 4.4%,較此前預測調降了 0.5 個百分點。 7 (二)(二)2022022 2 年中國經濟年中國經濟需要關注的需要關注的幾個幾個問題問題 一是疫情的影響可能仍是一是疫情的影響可能仍是左右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左右經濟
29、增長的重要因素。 目前來看, 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毒株正在海外快速蔓延,境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增加。進入2022 年,我國境內疫情中高風險區數量持續增多(見圖 4) ,隨著境外奧密克戎毒株對境內滯后影響的逐步顯現,2022 年境內疫情防控的壓力可能會增加。 圖圖 4 2022 年初以來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數量年初以來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數量 數據來源:根據新聞整理 從過去一年疫情反彈期經濟的表現來看, 消費在此期間往往會受到較大的影響。2021 年 1-2 月份、8 月份、12 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速分別僅為 3.1%、1.5%、3.1%,加權平均增速 2.7%,較其他月
30、份加權兩年平均增速 4.6%的水平低 1.9 個百分點。2021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 GDP 之比約為38.5%,1 個百分點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就會相應拉低 GDP 增速約 0.4 個百分點;考慮到最終消費在 GDP 中的占比約為 55%,未包含在社會消費品零售中的服務消費受疫情的影響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 1.0 個百分可能使GDP 增速下降 0.40.6 個百分點。如果疫情的影響在 2022 年持續存在,假設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凈出口等因素保持不變,在基建投資占 GDP 之比約為20%的情況下,消費每 1 個百分點的下降需要基建投資增速大約提高 23 個百分點才能穩定經
31、濟增速。因此,持續加強疫情防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促進消費較前兩年更為充分的復蘇,對于穩定經濟增長、降低投資穩增長壓力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01020304050607080900510152025302022年1月1日2022年1月2日2022年1月3日2022年1月4日2022年1月5日2022年1月6日2022年1月7日2022年1月8日2022年1月9日2022年1月10日2022年1月11日2022年1月12日2022年1月13日2022年1月14日2022年1月15日2022年1月16日2022年1月17日2022年1月18日2022年1月19日2022年1月20日2022年1月2
32、1日2022年1月22日2022年1月23日2022年1月24日2022年1月25日2022年1月26日高風險區中風險區(右軸)8 二是二是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之下, 不同行業的復蘇狀況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之下, 不同行業的復蘇狀況存在較大的差異, 這種差, 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不同群體的收入增長方面, 從而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異也體現在不同群體的收入增長方面, 從而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疫情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影響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2020 年隨著境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各行業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恢復,但一些需要人員密接的行業復蘇仍很容易受到疫情反復的影響。 如果以 20202021
33、 年 GDP 復合增速與 2019 年 GDP 增速之比 0.85 來反映各行業復蘇的平均水平,那么在國民經濟主要行業中,農林牧漁業、工業、金融業復蘇狀況較為強勁,兩年復合增速超過了 2019 年;同時,包含快遞業的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增速雖未恢復到2019 年水平,但高于平均水平;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建筑業恢復狀況明顯弱于平均水平,而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仍低于 2019 年的水平(圖 6)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 年全國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數為 0.468 較 2019 年上升0.003, 為 2015 年來的高點;2021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可支配
34、收人中位數之比為 1.172,高于 2020 年的 1.169 和 2019 年的 1.159,預示著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 2021 年的復蘇過程中可能尚未明顯改善,這可能會影響居民總體消費水平的提升。 圖圖 5 各行業受疫情影響以來的復蘇狀況與各行業受疫情影響以來的復蘇狀況與 2019 年增加值年增加值的增速的增速比較比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0.85 1.58 1.23 0.46 0.89 0.97 -0.44 1.10 0.62 0.09 -1.00-0.500.000.501.001.502.00-4-20246810GDP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住宿
35、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19202020212020-2021年平均與2019年之比(右)9 三是三是應重視過去兩年中國經濟轉型所取得的積極應重視過去兩年中國經濟轉型所取得的積極成果成果,繼續繼續做好頂層設計做好頂層設計推進推進經濟經濟更加更加包容、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包容、綠色、可持續的發展。2020 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相關領域的應用和投資增速快速提高。2020 年,我國僅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比就達到 24.9%, 占比接近四分之一,較 2019 年提高了 4.2 個百分點。在制造業總體增速下降 2.2%的情況下,20
36、20 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速達 12.5%,2021 年,該行業的投資增速繼續攀升到 22.3%, 較制造業總體投資增速高出 8.8 個百分點。疫情加速的經濟數字化轉型可能為疫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居民福利水平提升打下基礎。因此,需在做好反壟斷和規范其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數字化轉型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作用。2021 年,我國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前 11 個月全國太陽能發電新增設備容量 3483 萬千瓦,較 2020 年同期增加 34.5%。2021年,我國風、光電發電量較上年提高 34.8%,大幅高于總發電量 9.4%的增速;單位 GDP 能耗比上年下降 2.7%,規模
37、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5.6%;新能源汽車產量 367.7 萬輛, 比上年提高 152.5%, 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部汽車總產量的 13.9%,比上年提高 7.9 個百分點。同時,電力市場化改革在 2021 年取得積極進展,這有利于降低綠色溢價,從而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形成規模優勢。在過去兩年中國經濟轉型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基礎上,2022 年應繼續做好頂層設計,推進經濟更加包容、綠色、可持續的發展。 (三三)2 2022022 年中國經濟運行可能的基本態勢年中國經濟運行可能的基本態勢 2022 年,年, 我國我國投資或將呈現基建投資投資或將呈現基建投資增速增速上升、上升、 房地產投資房地產投資維
38、持低位增長、維持低位增長、制造業投資制造業投資仍較活躍但前高后低仍較活躍但前高后低的局面,政策推動的投資的局面,政策推動的投資將成為穩增長的關鍵將成為穩增長的關鍵。在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和 “十四五” 規劃重大工程項目逐步落地的情況下,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2022 年基建投資增速將得以提升。房地產投資在“房住不炒”和繼續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的背景下,各地可能根據當地的房地產市場實際情況更多采取“因城施策”的政策促進房地產投資的穩定。制造業投資在“十四五”規劃和“雙循環”發展戰略對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提出的更高要求下,政策上有利于制造業投資增長,但隨著國際需求環境逐步改變,制造業
39、產能利用率提高的動能可能會有所減弱,疊加上年基數的影響,制造業投資可能仍有較高增速,但增速呈現出前高后低的局面。 10 在疫情暴發后的兩年在疫情暴發后的兩年, 中國外貿出口, 中國外貿出口取得了超預期增長, 但隨著發達國家寬取得了超預期增長, 但隨著發達國家寬松政策退出以及國內松政策退出以及國內促進促進內需內需擴張擴張政策的實施,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政策的實施,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能會可能會有所有所減弱。減弱。 2020 年、 2021 年, 中國外貿出口順差分別達到 5239.9 億美元、6764.3 億美元, 年增長率分別為 24.4%、 29.1%, 兩年復合增長率 26.
40、7%; 對 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 25.3%、20.9%,超過了 1998 年以來的任何其他年份。2022 年,隨著上年外貿凈出口基數的提高以及發達國家寬松政策的退出,我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能會出現回落。 綜合投資綜合投資、 凈出口凈出口增速變化以及增速變化以及疫情對消費可能帶來的影響, 我們預計疫情對消費可能帶來的影響, 我們預計 2022年年中國中國 GDP 增速增速可能在可能在 5.1%左右。左右。2022 年疫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擾動有可能繼續存在,同時考慮 2021 年各季度基數變化、疫情以來中國經濟各季度增速變化規律以及政策可能在 2022 年提前發力,我們適當調整了
41、 2022 年各季度 GDP環比增速的預測值 (見表 1) 。 按照我們的推算, 2022 年中國 GDP 可能實現 5.1%左右的增長, 第一、 二、 三、 四季度的 GDP 同比增速可能約為 4.6%、 4.9%、 5.5%、5.3%(圖 6) 。 表表 1 20152022 年中國年中國經濟環比經濟環比增速(增速(%)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一季度一季度 1.7 1.4 1.7 1.8 1.6 -10.5 0.3 0.9* 二季度二季度 2.0 1.9 1.7 1.6 1.2 11.6 1.3 1.6* 三季度三季度 1.7 1.
42、7 1.6 1.4 1.4 3.4 0.7 1.3* 四季度四季度 1.7 1.6 1.6 1.5 1.3 2.6 1.6 1.4* 注: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22 年一季度至四季度環比增速為預測值 圖圖 6 2015 年以來中國年以來中國 GDP 各季度同比增速及各季度同比增速及 2022 年各季度預測值年各季度預測值 4.6 4.9 5.5 5.3 -10.00-5.000.005.0010.0015.0020.002015-032015-072015-112016-032016-072016-112017-032017-072017-112018-032018-072018-11201
43、9-032019-072019-112020-032020-072020-112021-032021-072021-112022-032022-072022-11GDP:不變價:當季同比當季同比預測值11 物價走勢方面物價走勢方面,預計,預計 2022 年年 CPI 會在較小范圍內上下波動,全年漲幅在會在較小范圍內上下波動,全年漲幅在1.5%左右;左右;PPI 將逐步將逐步回落回落,同比漲幅在下半年可能由正轉,同比漲幅在下半年可能由正轉負負。2022 年,一方面受疫情影響服務消費價格上漲的動力不足, 另一方面前期工業品價格上漲的壓力會逐步向下游工業消費品傳導;同時,豬肉價格在下半年可能有所抬升
44、,但快速上漲的可能性不大。綜合判斷 2020 年全年 CPI 漲幅會超過上年,但仍處在相對溫和的區間。 隨著海外實物消費增速的減弱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經處于高位等因素的影響,疊加國內會繼續增強資源生產保障能力,2022 年 PPI 將逐步回落,但受翹尾因素影響,一季度同比讀數仍將維持在相對高位,下半年則有可能落入負增長區間。 從我國經濟發展更長的歷史視角來看,2021 年中國人均 GDP 達到 12551 美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正繼續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在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過程中,中國的經濟結構包括人口結構也會向發達經濟體逐步收斂。 三、中國“人口轉變”下發展轉型的邏輯與實證 從經濟
45、發展的內生邏輯看,當一國經濟從擺脫貧困,進入中高收入階段,并向著發達經濟體過渡,直接面臨的是人口轉變,即隨著收入的提高,人口出生率下降,預期壽命上升,人口老齡化,人口轉變幾乎是由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富裕程度內生決定。根據世界銀行 WDI 數據,2019 年,中低收入國家的總和生育率(TFR)為 2.54,中等收入國家為 2.33,中高收入國家為 1.83,高收入國家為 1.57。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生育率下降是家庭選擇的必然結果,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 1.70。 人口轉變也會帶來發展路徑的轉換。 大量的發達經濟體多是從重商主義的出口導向經濟體轉向以內需和創新為主的大國經濟體。日本在廣場協定后,
46、日元持續升值,財富效應明顯,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買家,從出口導向轉回到國內循環為主的發展,但代價慘重,其國內資產泡沫化導致日本經濟增長停滯。日本在此期間完成了“富?!眹业纳鐣@D型和向創新國家的轉變。日本科學家連續多年獲得諾貝爾獎說明了其內生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在企業和產業上保持了國際競爭力和貿易盈余。日元升值推動了日本資本輸出和產業轉移,海外凈收入給日本帶來每年大約 5%的收益,保證了日本經濟的持續發展。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德國同樣從外向型經濟通過推動“勞工保護” 、最低工資制等勞動力市場改革12 以及大力促進教育實現轉型驅動,成功地推動歐洲一體化,創造更大規模的歐盟內部市場空間。德國依靠
47、“社會投資”促進人力資本提升,利用高質量的勞動力供給保持了創新、產業競爭力和當前世界第一大貿易盈余。經濟增長戰略轉換與一國走向高收入和人口轉變階段高度相關, 從出口導向戰略轉向國內經濟循環為主的戰略,其關鍵性要素就是要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與人力資本增長相匹配的是勞動報酬的提升。人力資本提高與創新相匹配,提升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形成國內價值的良性循環。勞動報酬提高促消費,消費促進人力資本提高,人力資本提高促進創新,創新提升勞動效率再促進勞動報酬的同步提高,形成了國內循環與創新效率提高的互動循環,保證一國的戰略轉換。在國內社會福利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提升國際產業競爭力和貿易順差,并
48、通過資本輸出和產業轉移獲得國際凈收益的國家價值循環,更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正處于從中高收入邁向高收入的發展階段,“人口紅利” 逐步消失, 2014年開始勞動力供給負增長,繼續壓低勞動報酬維系國際大循環不可持續,因此提升廣義人力資本和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是必然的選擇。同時還要消除資本的扭曲,特別是降低金融與房地產服務業的扭曲所帶來的效率損失。 中國通過匯率并軌貶值的方式推動了由內向外的轉換, 但再采取人民幣大幅升值來切換顯然是不妥和高風險的。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定價機制逐步完善,降低人民幣波動,在此基礎上推動國家福利化轉型是必然選擇。 中國轉型可選擇的道路就是要基于提升人力資本,以“人才紅利”
49、作為轉型根本選擇,但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有所不同的是,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下降的更早一些,即在差不多同等人均產出水平時,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下降到低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2020 年中國的人均 GDP 為 16316 國際元(2011 年不變價) ,差不多相當于日本 1970 年的水平;2020 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 1.70,而日本 1970 年的總和生育率 2.14,因此相對于日本等國來說, 中國在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進程中推動經濟增長更需發揮“人才紅利”的作用。 13 圖圖 7 中國與日本、德國在同等人均產出下的總和生育率情況中國與日本、德國在同等人均產出下的總和生育率情況
50、注:橫軸為各國人均 GDP(單位為 2011 年國際元),縱軸為總和生育率。 從生產函數的角度看,影響一國的增長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分別為資本與勞動要素分配比例,即資本產出彈性;勞動增長率或可換算成勞動力數量與勞動力質量(教育年限的增長) ;資本增長率;技術進步(TFP) 。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D 生產函數)為基礎,并將勞動投入分為勞動供給量 L,勞動質量 H 引入到生產函數,生產函數可設定如下: = ()1 (1) 模型中 A 代表全要素生產率、K 代表資本存量,L 代表勞動供給量,H 代表勞動質量。取對數,將其轉換為增長率形式 +1= +1+ +1+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