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專題報告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研究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研究 2014 年 4 月 內容提要內容提要 文化創意產業是上海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重點推進產業。本報告對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形態、結構、模式、效應、影響因素,得出以下結論。 (一) 產業集聚可以帶來規模效應, 降低信息成本, 提高創新能力, 促進技術進步,加快城市發展。有步驟地推動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有利于優化上海城市的產業結構,提高城市競爭力,促進上海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二) 是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主要分為都市工業園的伴生形態、 中心城區圈層的裂
2、變形態和“人”字形的多軸延展形態三種。 (三)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效應主要有以下四種: (1) 群聚效應。 表現為入駐企業和人才數量、游客和購物者人數逐年增加; (2)產業鏈效應。主要通過產業集聚,使企業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聯動發展; (3)放大效應。 主要表現為提高投資效益、 拉動周邊經濟發展、 帶動就業和產業升級等;(4) 技術成果溢出效應, 主要通過產業集聚使技術成果在短時間內得以擴散和傳播。 本報告認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離不開創意消費市場。離開了創意消費市場,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因此,培育創意消費市場,特別是文化
3、消費市場,是推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重要環節。只有依托強大的文化消費市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空間才會足夠大。在提高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方面,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和本地文化,又要增強文化的包容性、異質性和多元性,要通過弘揚民族文化,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使不同的文化能夠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從而推動上海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大提升。 目錄目錄 一、前言 . 1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 1 (二)文獻綜述 . 2 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形態和結構 . 6 (一)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形態 . 6 (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結構 . 10 (三)小結 . 17 三、上海文化創意產
4、業集聚的模式和效應 . 18 (一)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模式 . 18 (二)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效應 . 21 (三) 小結 . 24 四、創意產業集聚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 25 (一)研究背景 . 25 (二)研究方法 . 26 (三)模型設定 . 28 (四)數據來源與統計分析 . 29 (五)實證結果與結論分析 . 30 五、主要結論、存在問題及政策建議 . 32 (一)主要結論 . 32 (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 34 (三)推進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政策建議 . 36 附錄 A 前四批 75 家市級掛牌創意產業集聚區明細表 . 44 1 一
5、、前言 (一)(一) 研究背景和意義研究背景和意義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知識性、 高增值性和低能耗、 低污染等特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在全球經濟逐步進入以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大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模和程度已成為衡量國家、區域和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國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上海也不例外。在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一個戰略性的支柱產業。 上海是我國的文化重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十分迅速,以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為空間特征的發展更是如此。數據顯示,2012 年
6、,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 129.16 萬人;實現總產值 7 695.36 億元,比上年增長 11.3%;實現增加值 2 269.76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8%,高于全市生產總值增幅 3.3 個百分點;占全市生產總值的 11.29%,比上年提高 0.42 個百分點;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 20.2%。其中,文化產業增加值為 1 188.43 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 5.91%。根據上海市統計局 2012 年發布的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目錄,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分為文化創意服務業及文化創意相關產業, 包括媒體業、 藝術業、工業建筑設計業、軟件與計算機服務業、咨詢服務業、休閑娛樂業等 數據
7、來自 2013 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 出版單位: 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 2 在內的十個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是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跨越和轉變。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狀況,準確把握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動向對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產業集聚(Industry Cluster)是指同一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過程。目前,國內外對于產業集聚的研究所取得的共識是,以知識和創新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集聚傾向性越來越高。 進入 21 世紀,依托上海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才優勢,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逐漸興起。以
8、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形態也逐步形成。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三分之二是來自于保護性和創造性地開發老廠房、老倉庫和老大樓,并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空間布局,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國內外 30 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意設計企業和優秀創意人才。 (二)文獻綜述(二)文獻綜述 現有文獻認為,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拉動就業,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Burama K. Sagnia(2005)提出,創造力是適用于世界各個國家的無形資產。創造力的開發有助于創造就業、創造收益和扶持貧困。同時指出創造力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未實現的原因很多,其中國家整體的科技水平是重要因素之一。Robe
9、rta Piergiovanni, Martin A. Carree 和 Enrico Santarelli(2012)利用 2001至 2006 年意大利 103 個地區的數據,研究了創意、知識產權、新商 3 業模式等一系列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文章從人才培養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指出如果在高校設置了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課程,就會導致就業增長的降低。因為商標、專利和文化設施的發展,對增加值的增長影響不大。增加值的增長主要取決于就業增長,但就業增長對生產率的提高影響不大。 文化創意產業是新興產業,但是其集聚卻離不開城市強大的財富水平和消費能力。Irma Booyens(2012)以開普敦的實際
10、情況為例,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在不平等的社會發展中的影響與挑戰。作者指出,文化創意產業常常被視為市區建設、經濟發展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而已有的文獻研究表明,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加劇現有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性。知識密集型的文化創意產業集中發展于城市社區,會使工人階級居民逐漸邊緣化,同時,基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城市建設也難以惠及貧困社區。 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就業水平、以及創新投入等宏觀因素也會對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產生影響。Knudsen(2007)從人口密度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強調了人才的結構和素質對創意集聚的重要性。Stuart Cunningham (2011) 針對Paul Stoneman
11、的軟創新 (Soft Innovation)理論從經濟學、產品美學和文化創意產業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指出創新、學識、政策等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其中公共政策對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影響較大。 國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起步較晚,對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效應的研究多結合城市的具體情況。如宋泓明(2007)結合北京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發展水平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目前理論研究落后 4 于實際發展,是制約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瓶頸之一。王懷、欒峰(2007) ,選取了上海市 69 家授牌園區從改造發展和創意集聚兩個方面的績效入手對 69 家授牌園區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在改造發展方面
12、,創意園區的空間績效與經營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在創意集聚方面,當前在大部分創意園區,其集聚主要集中于產品設計等生產服務環節,而非西方發達地區的文化內容方面。路光前(2009)以西安高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為例,對其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認為科技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力量源泉。朱慧、王垚鑫(2010)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和重慶五個城市的面板數據,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探究了影響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機制。 部分學者對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形成發展、演化路徑進行了理論研究。楊永忠、黃舒怡、林明華(2011)從演化經濟視角出發,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形成的三個階段:單元
13、集聚、界面構建和網絡發展,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通過這三個階段完成了從簡單的地理集聚到分工協作的過渡,并結合北京 798 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興衰,探討藝術與商業的融合發展。付永萍、王立新、曹如中(2012) ,認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形成發展要具備一定的內外部條件,包括集聚區內的產業分類特征明顯、規模效應明顯以及發展特色鮮明。外部是否具有官方背景的產業管理機構支持,內部集聚區所在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相關產業的完善程度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化發展是否能夠順利實現。此外,也有學者對城市創意指數進行了研究。方忠、張華榮(2011)基于價值鏈分析法,對 5 創意指數評價體系進
14、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級指標。將城市創意經濟競爭力概括為城市整體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涵蓋了經濟資本、技術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制度資本。認為依據所構建的城市創意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模塊,通過確定各指標權重,可以對一個地區或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綜合評價。 對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研究文獻較多,涉及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形成、發展環境、運營模式、空間集聚組織發展等方面的內容。褚勁風(2009)分析了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空間演變、形成機理、 網絡關系, 探討了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時空變化規律,提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都市工業園區的伴生與再升級,空間形態上則由黃浦江和內環線圍合
15、而成的半環狀地帶和蘇州河沿岸地帶,向東北、 西南地區地帶拓展。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舊城空間秩序優化、創意階層興起并集聚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驅動力,而園區內部組織的網絡關系是維持其運轉的支持力。 于麗麗、 趙新正、 謝楠 (2010)總結分析了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空間分布情況和形成模式。提出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政府的支持、人才的培養和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厲無畏、蔣莉莉(2009)分析了上海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環境,包括其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氛圍以及位于長三角腹地的地理優勢,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向著品牌化、帶動性和區域化的方向集聚發展。 國內
16、學者還對國外城市較為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進行了研究,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張振鵬、馬力(2011)對迪斯尼、東京和倫敦等產業集聚案例進行了分析,認為產業集群是 6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模式。為了保證其健康發展,必須根據其所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 顧乃華、 陳豐哲 (2011)根據世界上 110 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經驗,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和服務業的結合能提高服務業的服務價值,推動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二、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形態和結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形態和結構 (一)(一)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形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形態 1.都市
17、工業園的伴生形態都市工業園的伴生形態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是伴隨著上海都市工業園的發展而形成的。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上海不斷加快都市工業園的建設步伐,力爭依托上海的資金、信息和人才優勢,重點發展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加工制造和產品設計等行業,逐漸剝離傳統制造業領域的研發和服務部分,從而推動第三產業和服務經濟的發展。 進入 21 世紀,上海都市工業園的產業形態進一步發生變化,產業鏈上下兩端的互動效應更加明顯,產品研發和品牌推廣的受重視程度也不斷強化。在此背景下,都市工業園周邊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有了廣泛的發展空間,借助都市工業園的發展開始形成產業集聚,形成與都市工業園一起成長的伴生形態。 可
18、見,都市工業園的伴生形態是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目前的 8 號橋、M50、創意倉庫等,都是根據都市工業園的功能轉變,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創意組織機構入區等辦法,由原 7 先的工業園區和廠房轉變而來,從而成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重要形態。都市工業園的伴生形態如圖 1 所示。 圖圖 1 都市工業園的伴生形態都市工業園的伴生形態 2.中心城區圈層的裂變形態中心城區圈層的裂變形態 在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產業主要集聚在黃浦江與內環線的圍合地帶。該區域大量的老廠房和老倉庫,無疑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空間和環境土壤。 然而,隨著上海中心城區的地價日趨上漲以及舊城改造速度
19、的不斷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在市中心的發展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加上內環線內尚未利用的工業廠房資源越來越少,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開始向環線周邊地區集聚,呈現出由內向外發展的態勢,逐漸形成中心城區圈創意產業園區 1. 創意、研發占主導地位 2. 創意、研發、設計為主導部門 3. 產出為創意及其產品 都市工業園區 4. 制造業占主導地位 5. 創意、研發為附屬部門 6. 產出為制造業產品 演進 更替 8 層裂變的集聚形態。 所謂中心城區圈層的裂變形態,就是把內環線圈層比作一個圓核,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以此為中心,向外圍裂變發展的結構形態(見圖 2) 。具體地說,就是沿著東北、西和西南三個方向集聚發展。一是沿著
20、蘇州河向西延伸;二是形成以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為主體的西南片大學圈;三是形成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為核心的東北片大學圈??梢?,中心城區圈層的裂變形態正逐漸成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主流。通過裂變拓展,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不僅突破了現有環境條件下的發展瓶頸和障礙,延伸了產業發展空間和鏈條,還形成了新的產業集聚形態,從而將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圖圖 2 中心城區圈層的裂變形態中心城區圈層的裂變形態 3.“人人”字形的多軸延展形態字形的多軸延展形態 隨著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其集聚形態進一步發生變化,“人”字形的多軸延展逐漸成為上海文化創
21、意產業集聚發展的新形態。 “人”字形的多軸延展形態是在中心城區圈層裂變形態的基礎上進 9 一步發生演變而形成的新型產業集聚形態。從空間上來看,它從市區東北片大學圈出發,兵分兩路集聚發展:一路沿內環線,在蘇州河向西延伸,另一路則向西南發展,構成“人”字形的空間特征(見圖 3) 。 圖圖 3 “人人”字形的多軸延展形態字形的多軸延展形態 資料來源: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文化創意產業,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來看,“人”字形的多軸延展將成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主要形態。一方面,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不斷加快,市區原有的高污染、高能耗
22、工業企業逐漸被轉移到其他區域,預留下來的老廠房、老倉庫和老街區成為改造的重點對象。由于這里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混雜,不適宜于其他產業的引入和發展,這就給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為這些老工業建筑帶來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從“人”字形多軸延展的路徑來看,不僅途徑黃浦、靜安等中心城區,也牽引閘北、普陀、長寧、楊浦等外圍區域,從而將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連成一條線。由此可見,“人”字形的多軸延展形態不僅打破了單個集聚區域孤立發 10 展的格局,也提高了產業內互動和合作的緊密程度。 從目前情況來看,上?!叭恕弊中挝幕瘎撘猱a業集聚的密度和規模正在不斷加大。各種功能定位不同的
23、創意企業紛紛加入到“人”字形的多軸延展中,從而預示著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新階段即將到來。 (二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結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結構 1.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空間結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空間結構 根據上海創意產業中心的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上海已先后分四批批準了 75 家市級掛牌創意產業園區。通過對這 75 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區位選擇和空間分布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上海創意產業集聚主要表現為“一軸”、“兩河”、“多圈”的形態格局。目前上海市已經形成的初具規模的創意產業園區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城區,周邊區域的創意產業成形的集聚區徐匯、長寧、虹口等區,涉及的產業
24、方面包括了軟件設計及創意策劃設計,例如工業設計、產品包裝、環境設計、咨詢包裝等產業。 (1)一軸 一軸是指橫貫中心城區東西向的軸線,西起虹橋商務區,東至浦東金橋、張江。東段是以網絡信息和動漫游戲等產業為主的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西段是專業會展、廣告創意、商貿咨詢、數碼制作、文化貿易、工藝禮品、高端演藝、特色娛樂等以商務型文化創意服務為主的產業基地。聚集了像環東華時尚產業集聚區、張江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和動漫谷等以藝術業為主、廣告業和會展業為輔的集聚區 11 和產業基地。 中心城區的經濟發達,人口流動量大,交通便利。這些都為咨詢類產業和時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所以在一軸上的集聚產業多是以
25、文化娛樂消費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 (2)兩河 兩河是指黃浦江濱江文化創意集聚帶和蘇州河濱河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帶。 圖 4 顯示,在以蘇州河、黃浦江和內環線為界的圍合地帶,北起楊浦區,南至徐匯區,以工業設計及咨詢服務業為主。密集分布著包括田子坊、8 號橋在內的多個創意產業集聚區。 圖圖 4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以蘇州河、黃浦江和內環線為界分布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以蘇州河、黃浦江和內環線為界分布 資料來源: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文化創意產業在此集聚發展主要受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城 12 市規劃。上海市政府在中心城區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都市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這就為文化
26、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二是優越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市中心資源豐富,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所遺留下的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老廠房和低成本的文化創意環境改造,為文化創意從業人員發揮創意才能提供了絕佳平臺。 此外,文化創意產業在以蘇州河、黃浦江和內環線為界的圍合地帶形成的集聚主要是以塊狀為主。而塊狀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產業集中、專業化極強,又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區域性產業群體,這些都有助于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和發展。 除了在以蘇州河、黃浦江和內環線為界的圍合地帶形成集聚外,文化創意產業在蘇州河沿岸也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集聚帶。蘇州河濱河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帶西起普陀區,東至虹口區。
27、主要的創意集聚區多為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及媒體業。如 M50、四行倉庫和老場坊 1933 等一批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就在其中。 事實上,文化創意產業在蘇州河沿岸集聚,主要是受蘇州河兩岸文化的影響。蘇州河兩岸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從目前蘇州河沿岸留存的歷史遺跡來看,其主要分布的是一些頗具濃郁上海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觀。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蘇州河沿岸吸引了大量的藝術家和創意從業人員,產業集聚規模和效應不斷擴大,從而使蘇州河兩岸文化在創意產業的推動下得到提煉和升華,這又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進一步集聚發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所以這一帶聚集區多以具有文化底蘊的藝術類設計類
28、 13 產業為主(見圖 5) 。 圖圖 5 上海文化創意蘇州河沿岸分布上海文化創意蘇州河沿岸分布 資料來源: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3)多圈 多圈是指在同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張江科技園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周邊形成的創意產業集聚區。 這類集聚區通過依托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人才資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其信息軟件、建筑設計等產業發展較快。比如楊浦區的“昂立創意設計園”就是依托同濟大學土木建筑專業的人才技術優勢集聚而成。而作為國內首家產學研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徐匯區的“設計工廠”則是依托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建立起來的。通過在高校周邊地區集聚,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可以在人才方面最 14
29、大限度地利用周邊高校的教育資源,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還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提供絕佳平臺,為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儲備和前進動力。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在高校周邊地區分布情況如圖 6 所示。 圖圖 6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在高校周邊地區分布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在高校周邊地區分布 資料來源: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從上海市目前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分布來看,其文化創意產業的初期集聚發展受地理位置的影響較大。舊廠房的改造為主要進行創意研發類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而交通的便利、人流量大則為消費類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對于需要人才資源的信息開發類的創意產業來說,
30、受周邊高校的影響較大。而在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初具規模后,其進一步的發展壯大與政府的政策扶持、 15 知識產權的保護、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密不可分。 2.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行業結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行業結構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有五大重點行業,分別是研發設計行業、建筑設計行業、文化傳媒行業、咨詢策劃行業和時尚消費行業(見表 1) 。 表表 1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五大重點行業 內容 主要相關行業 研發設計行業 主要指與生產和計算機軟件領域相關的研發和設計活動 工業設計、工業美術品設計、軟件設計、服裝設計、產品設計、包裝設計、電腦動畫設計、廣告設計、研究
31、與試驗發展等 10 個中類行業,21 個小類行業 建筑設計行業 主要指建筑、 環境等領域的設計活動 工程勘察設計、建筑裝飾、室內設計、城市綠化設計等 3 個中類行業,5 個小類行業 文化傳媒行業 主要指文化藝術領域中的創作和傳播活動 文化創作表演、廣播、電視、電影制作、音像制作等 9 個中類行業,12 個小類行業 咨詢策劃行業 主要指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各種商務、投資、教育、生活消費及其他咨詢和策劃服務的活動 市場調研、證券咨詢、會展服務、市場調查等9 個中類行業,12 個小類行業 時尚消費行業 主要指人們在日常消費娛樂服務中體現價值性和娛樂的行業 休閑體育、休閑娛樂、美發及美容設計、婚慶策劃、攝
32、影創作、娛樂游戲、旅行等 8 個中類行業,8 個小類行業 從目前來看, 前四批 75 家市級掛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本涵蓋了這五大重點行業。但是當前上海創意產業五大類行業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尤其是在產業結構的構成上顯得極不平衡,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研發設計類與建筑設計類創意行業 16 在整個上海創意產業中,研發設計類創意行業無疑占據主導地位。2012 年, 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工業設計、 建筑設計業增加值分別達 196.54億元和 301.93 億元,共占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總量的 22%,分別比上年增長 15.3%和 11.8%,對文化創意產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27.8%,帶動整個產業的
33、迅速發展。毫無疑問,研發設計類創意產業為上海創意產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引導上海創意產業集聚發展方面無疑起到關鍵的作用。 (2)咨詢策劃類創意行業 咨詢策劃類是咨詢服務業作為專業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上海重點扶持和推進發展的行業。2012 年,上海咨詢服務業實現較快的增長態勢,總量規模繼續擴大,其總產值達到 789.4 億元,全年實現增加值 256.97 億元,比上年增長 19.7%。隨著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進一步深入,咨詢策劃類創意產業無疑將是下一階段上海創意產業引進和發展的重點,通過不斷挖掘行業發展潛能和給予相關優惠政策,其未來發展無疑仍值得期待。 (3)文化傳媒類創意行業 文化傳媒類
34、創意行業主要包括文化演藝市場和廣告會展服務業。根據數據顯示,2012 年藝術業增加值達 67.25 億元,增幅達 15.4%,在藝術業中增加值占比 37.4%的文化藝術策劃及代理服務業 2012 年增幅達到 20.2%。廣告和會展業實現了較快的增長,繼 2011 年的低潮后有明顯的回升。全年實現增加值 214.67 億元,增幅達 16%。其中廣告業實現增加值 167.98 億元,增長 12%,會展業借助世博展館改造轉型等因素影響,實現增加值 46.69 億元,增長 32.7%。 17 從以上資料和數據可以清晰的看出,文化傳媒類創意行業的總體發展不算穩定。雖然目前已經成立諸如同樂坊和海上海這樣知
35、名的產業集聚區,但是對于全市創意產業的貢獻率仍舊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和階段。由此可見,在未來很長一個階段內,如何充分利用文化傳媒和時尚消費市場資源,從而促進文化傳媒類和時尚消費類創意行業的發展將是整個上海創意產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4)時尚消費類創意產業 2012 年,休閑娛樂服務業的總產值為 605.84 億元,增加值 156.58億元是五大類重點產業中水平較低的。因為這一產業同人們的消費水平相關,在消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不會出現較大的變動,只會緩步增長。今后這一產業的發展將會保持平穩增長。 (三)小結(三)小結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形態和結構,折射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道路,也符合文化創
36、意產業集聚的一般規律。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形態也從單一的都市工業園伴生形態向中心圈層的裂變形態和“人”字形的多軸延展形態發展。在空間分布上,以蘇州河、黃浦江和內環線為界的圍合地帶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塊,沿蘇州河岸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帶,在高校周邊地區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聚點,凸顯了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在保留傳統歷史風貌和注入創新活力方面所起的突出作用。 總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新興產業,成為上海提高城市創新活力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它的集聚 18 形態和結構正在不斷成熟和完善。 三、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模式和效應三、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模式和效應
37、 (一)(一)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模式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模式 文化創意產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良好的經濟環境是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從上海前四批 75 家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來看,其集聚模式主要有三種:市場需求型集聚模式、政府主導型集聚模式和兩者協同型集聚模式。 1.市場需求型集聚模式市場需求型集聚模式 作為文化重鎮,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這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礎。此外,上海在市場環境、人才資源和地理位置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對外交流機會多,中外文化相互影響,使得越來越多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發人才和藝術人才紛紛來此創業,從而逐漸形
38、成了以藝術家和創意研發人才為骨干,以市場對創意產品或服務需求為導向,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和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從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歷程來看,大多數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都沿用過這樣的發展模式。特別是在市政府未頒布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之前,大多數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都是依靠一群志同道合的創意人士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個工作團體而形成的,泰康路上的田子坊就是其中之一。田子坊在形成初期就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藝術家到此開設工作室,其中包括著名書畫家陳逸飛,以及英法等國的藝術家。經過多年的發展,田子坊已經成為上海最大 19 的視覺創意設計基地。據統計,目前進駐田子坊的視覺創意設計機構已近百家。
39、 事實證明, 田子坊不僅聚合了一批頂級視覺創意設計專家,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視覺創意設計產業規模,成為上海舉足輕重的文化地標。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集聚模式是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推動而不斷調整、完善、向前發展的。它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當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市場的高利潤和社會的高效應會促使包括政府在內的機構進行扶持和重視,從而進一步提升產業的發展空間,使得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程度、規模有很大提高,集聚效益越發明顯。另一方面,當其經不起市場考驗時,這種模式就會加快淘汰進程,使整個集聚區崩潰,投資者就需要尋找新的符合市場需求的發展方向。 2.政府主導型集聚模式政府主導型集聚模式 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因和
40、本質,但它不足以驅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事實上,無論是自發形成的還是自覺建成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說,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依靠政府的引導、鼓勵、保護和支持。 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創意的產生及市場化的過程中,由于其本身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創意收益會因為各種因素而變小甚至變成負數,從而使得創意成果付諸東流。通過政府的介入,可以改變這種狀況,推動產業的發展。比如政府可以利用稅收優惠和服務提供等方式,為文化創意產業指引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這對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在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方面,上海是走在前面的
41、。資 20 料顯示,上海市政府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就先后為發展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及引導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由自發形成向規范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2005 年 4 月,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成立更是顯示了政府支持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決心。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先后分四批對總計 75 家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進行了授牌。為了規范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運作,上海市政府還在第四批授牌時對不符合標準的園區進行了摘牌。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被稱為“英國文化創意產業之父”的約翰 霍金斯指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雖然起步晚,但政府部門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力度比世界上最
42、早興起文化創意產業的英國還要大,上海的后發優勢正在不斷顯現。在政府不斷強化城市文化功能的背景下,上海極有可能成為繼倫敦、紐約、東京后的全球第四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 3.市場和政府共同推動型集聚模式市場和政府共同推動型集聚模式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大多是市場需求和政府導向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初期是藝術家、設計師和研發人員等創意人才的自然集中,到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社會對其創新功能和價值創造就會逐漸認同,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包括政府就會加入到這一進程中來。 實踐證明,這種由市場和政府共同推動的集聚模式可以實現雙贏。一方面,創意市場的進一步開發,可以使創意
43、人才得到創業的空間和平臺、投資者和管理者得到豐厚的租金和回報;另一方面,政府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也可以得到稅收、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上海 8 號 21 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就是很好的證明。 8 號橋原先只是一個生產汽車零配件的老廠房,在市場運作和政府立項管理的雙重機制下,通過老廠房改造、注入藝術元素以及廠房出租、企業投資改建和管理、創意企業入駐等措施,8 號橋已經成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不僅吸引了眾多世界著名設計師到此工作,還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可謂一舉兩得。 可見,市場和政府共同推動型集聚模式是市場和政府共同發揮作用的一種模式。事實上,當創意企業在創意集聚區內入駐并集聚發展而形成網
44、絡和創新效應時,它又會引起新的創意產品需求,從而推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市場和政府的協作,不同行為主體不僅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還能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類型和功能的多樣化,豐富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和形式,這是前兩種模式都無法達到的。 (二)(二)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效應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效應 經過多年發展,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漸成規模,效應不斷提高,其中群聚效應、產業鏈效應、放大效應和知識溢出效應最引人關注。 1.群聚效群聚效應應 與其他產業的發展不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一開始就選擇了集聚發展的模式和道路。由此,群聚效應也成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
45、 所謂群聚效應,是指文化創意產業吸引著大量關聯性的子行業, 22 這些子行業既高度競爭又相互依賴,存在著對立統一、互利共生的關系。 從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現狀來看,幾乎每一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都集聚著大量互相關聯又相互競爭的企業。比如 8 號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就匯聚了來自歐美、港澳、內地的 60 余家企業。這些企業大都涉及建筑、產品、服裝、企業形象設計和影視制作等領域,產業關聯度非常高。特別是在群聚效應的影響下,各個企業之間的聯動非常頻繁,產業中各個行業的通道也逐漸被打通。產業的發展方向也由內在驅動向外在建構轉變,從而大幅提升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著文化創意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2.產業
46、鏈效應產業鏈效應 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最大的詬病就是各自為戰,行業間缺乏相互的關聯,產業鏈也缺乏全局的統籌。 與此不同的是,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在集聚發展過程中特別重視建構完整的產業鏈,以彌補單個產業發展的量能不足。從效果來看,產業鏈效應相當可觀,文化創意產業增值能力成倍增長。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產業鏈也會出現新的變化,不再僅僅表現為垂直型,而是表現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復合型結構。通過產業鏈效應,縱向成本和橫向競爭優勢也會不斷凸顯。比如昌平路 990 號的傳媒文化園內就集聚著一批動漫藝術企業,這些企業主要涉及動漫藝術的前期創作、中期制作和后期發表等產業鏈。通過產業集聚形成的產業鏈效應,這些企業變成
47、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推動著整個產業的聯動發展。 3.放大效應放大效應 23 放大效應是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謂放大效應,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不僅推動了這個產業的發展,也提高了上海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效益。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投資收益較高。 從目前四批 75 家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來看,95%以上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已經獲得了很好的投資回報。 這些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借助文化創意產業的巨大成長空間,通過改造老廠房,將存量資源與新興產業相結合,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帶來了良好的投資收益。 (2)帶動作用明顯。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周邊地區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
48、管理模式、企業形態和企業文化會相應地發生變化。通過工業廠房的閑置利用,高容積率產生了高產出,從而拉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比如,田子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開發,使老住宅帶來了大量創意資本的注入,改善了原有的居住環境。與此同時,居民借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獲得了相應的租金,增加了非工資性收入,改善了生活條件。 (3)轉型升級加快。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占據市中心位置的工業廠房一直是城市規劃的難題。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手段,這些工業廠房被長期閑置,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還引起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打破了這種局面,都市產業結構和能級不斷提升,推動了由都市型工業園區向文化創
49、意產業園區的轉變,加快了都市工業的轉型步伐。 (4)遺存活力煥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得一些歷史建筑得以留存并得到重新開發和利用。從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園區來看, 24 一些曾經在上海工業化時代做出巨大貢獻的工業廠房借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被重新改造成引領時尚和未來都市生活的重要場所。 (5)就業機會陡增。據統計,前四批 75 家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創造就業崗位 2 萬多。隨著集聚區的發展和功能的不斷完善,它將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4.知識溢出效應知識溢出效應 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溢出效應非常明顯。目前在上海的 75 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有 10 多家
50、已經顯露出良好的綜合效益。 在知識溢出效應的作用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正在由單一性向綜合性轉變。各相關子行業和企業在地域上的集中,使得行業與行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更加頻繁,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內的信息交流和知識轉移不斷加快,許多隱含知識也會通過集群內企業間的頻繁接觸而得以迅速傳播。在產業集聚區內,率先創新的企業會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激勵后進企業模仿或追趕。加上處于集群內的企業在研究開發、人力資源和信息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創新成果會在最短時間內得以傳播、擴散、仿效和共享。 (三)(三) 小結小結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提升上海都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