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2022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正式發布。據排行榜顯示,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蘇州、武漢、成都、天津。重慶、無錫、寧波、濟南、長沙、青島、鄭州、合肥、福州、西安居第十一至二十位。
與上年相比,武漢前進一位,超過成都居第八位,天津時隔三年再次進入前十,寧波、青島兩市位次進步明顯。莆田居第100位,本年度無新晉百強城市。
百強城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44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4萬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70.91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長期穩定在70%以上,穩經濟保增長促發展主戰場地位不可替代。
百強城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合計達2.13萬億元,占全國的87.22%,40個城市的研發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高質量發展主引擎作用不可替代。
百強城市共有高校2012所,博物館3413個,醫院18,426個,床位398萬張,94個城市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93個城市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超過40%。
2022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有以下五個特點值得關注:
1、京滬引領的“2+6+9”一線城市格局層次分明
北京(95.23)、上海(91.38)連續八年綜合得分以及軟硬經濟指標穩居前兩位,且綜合得分遙遙領先排名第三位的深圳,軟硬經濟指標發展最為均衡,發展質量最高,是絕對的中國超級一線城市。
深圳、廣州、杭州、南京、蘇州、武漢6個城市綜合得分在70分以上,除深圳、蘇州兩地軟經濟指標排名落后硬經濟指標較多外,其余城市軟硬經濟指標發展都較為均衡,是真正的中國一線城市。
成都、天津、重慶、無錫、寧波、濟南、長沙、青島、鄭州9個城市綜合得分在60分以上,軟硬經濟指標發展基本均衡,成都、濟南、長沙、鄭州等省會城市硬經濟指標發展相對落后,無錫、寧波、青島等非省會城市軟經濟指標發展相對落后,補齊發展短板弱項進入真正中國一線城市的潛力和空間巨大,是中國準一線城市。
2、江浙領先,鄂皖強勁,東北、西南態勢尤需關注
在省際格局中,江蘇(13個)、山東(13個)、廣東(8個)、浙江(8個)和福建(8個)上榜城市數量居前5位,江蘇(100%)、福建(88.89%)、山東(81.25%)、浙江(72.73%)和河北(54.55%)上榜率居前5位,廣東、四川等省份省域內兩極分化的狀況仍未得到改善。
江浙領先優勢明顯,除各有一個上榜城市排名下降外,其他城市排名均保持穩定或不同程度上升。
湖北成功擺脫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三個上榜城市位次均有提升(武漢上升1位,宜昌上升6位,襄陽上升8位)。
安徽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合肥上升1位,蕪湖上升3位,滁州穩定在第81位。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西南、東北地區上榜城市排名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其中哈爾濱(下降15位)、南寧(下降13位)、柳州(下降13位)、遵義(下降11位)和貴陽(下降10位)位次下降最為明顯,是下一階段制定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應重點關注的地區。
3、百強位次競爭激烈,濟合湖三市成績耀眼
在2022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上,有44個城市排名上升,36個城市排名下降,位次競爭依舊激烈。
濟南連續兩年晉級后今年再進一位,居第14位,穩坐省內綜合經濟實力頭把交椅,文化、衛生指標發展突出,軟經濟實力居全國第9位。隨著“攜河北跨”戰略的深入推進和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全面破局起勢,濟南的硬經濟實力可望快速提升。
合肥連續四年排名上升,已由2018年的第31位躍升至2022年的第18位,科教指標進入全國前10位,科創引領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之路值得各市學習和借鑒。
湖州軟硬經濟指標齊頭并進,成功進入全國50強,居第46位,位列浙江省內第7位,環境指標高居全國第3位,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共富發展之路,這一模式值得推廣。
4、深蘇教育短板依舊突出,綿陽研發投入強度最高
從科教指標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南京、天津、成都、杭州、合肥科教指標排名高居前10位,鄂爾多斯和榆林居最后兩位。
深圳、蘇州教育排名居第38位和第29位,與其經濟實力嚴重不符,短板問題突出,拖累科教指標無緣全國前十,兩地應繼續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高質量引進一批國內外一流大學,打造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分項來看,北京、武漢、上海、廣州、西安等傳統教育重鎮教育排名居全國前5位,北京、深圳、上海、蘇州、廣州科技排名居全國前5位。
具體到科技領域單項指標,深圳專利授權數最多(222,412件),北京研發經費投入最多(2326.60億元),綿陽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最高(7.14%)。綿陽研發投入強度領先第二名的北京0.7個百分點,表現十分亮眼,未來應重點在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上發力,以科創產業等第四產業為引領,不斷做大城市經濟總量。
5、全面協調發展漸入佳境,部分不協調亦不容忽視
做大做強做優、全面均衡發展的城市發展理念得到越來越多的城市認可,以紹興為代表的一批百強城市對標百強指標評價體系,扎實開展系列補短板強弱項工作,軟硬經濟指標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但同時也要看到,部分城市發展不全面不協調的狀況依然存在。
茂名(GDP總量排名第76位)、湛江(GDP總量排名第82位)、周口(GDP總量排名第84位)、曲靖(GDP總量排名第89位)、商丘(GDP總量排名第99位)和駐馬店(GDP總量排名第100位)六市GDP總量排名處于前100位但未能進入百強榜單,今后應特別重視軟經濟指標和人均量指標的協調發展。
鄂爾多斯(綜合排名第32位)和榆林(綜合排名第54位)軟經濟指標排名落后于硬經濟指標最多,排名差距達56位和67位,且差距較上年還在擴大。加大對科教文衛等領域投入,將經濟實力優勢轉化為全面發展動力,提高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持續力和抗風險能力,顯然是這兩個城市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此外,廈門(綜合排名第26位)、珠海(綜合排名第37位)和鎮江(綜合排名第48位)衛生指標排名均在90位之后,發展短板明顯,影響城市綜合實力進步,應予以特別關注。
來源:工信頭條
下面是2022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

2022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就介紹到這里了。更多相關內容及最新數據,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數據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城市大腦研究院:2022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20頁).pdf 》
《循環經濟:中國城市與工業的創新機遇(150頁).pdf 》
新一線城市有哪些?15個新一線城市名單一覽
2022年最新一二三四五線城市名單一覽
2022年全國城市水質排名表,全國水質排名TOP10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