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球經濟增速預測
近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中期經濟展望報告,據報告,當前,全球經濟放緩程度超過預期,就當前經濟發現現狀來看,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為3%。
另外,報告進一步指出,預計增速在2023年將進一步放緩至2.2%,該數值低于今年6月預測的2.8%。
報告表示,新冠疫情影響猶在,烏克蘭危機大幅推高能源和食品價格,加劇通貨膨脹壓力,目前許多經濟體的指標預示著長期增長低迷。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停滯不前,許多經濟體上半年通脹率達到198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報告預測,美國經濟今年將增長1.5%,明年增速將放緩至0.5%;歐元區經濟今年將增長3.1%,明年增速將放緩至0.3%;二十國集團今明兩年將分別增長2.8%和2.2%。
報告指出,許多經濟體正經歷大范圍通脹,預計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整體通脹水平將在本季度達到峰值。展望明年,盡管貨幣緊縮政策和供應瓶頸緩解有望部分緩解全球通脹壓力,但能源價格上漲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或將放緩通脹下降的步伐。
總部位于巴黎的經合組織成立于1961年,目前有38個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
下半年經濟形勢分析
2022年下半年國際宏觀經濟展望
2022年上半年海外宏觀經濟波動加劇,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史無前例擴張的影響持續發酵,通脹壓力攀升,俄烏沖突導致能源糧食價格大漲,進一步加劇全球通脹,美歐等主要央行發力緊縮,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壓力加大,而能源供給短缺、糧食危機、供應鏈阻礙等全球性供給沖擊下,通脹卻仍難降溫,經濟與通脹表現更加難以兩全。當前美歐等主要央行的政策導向以控制通脹為主,可能使全球經濟增長付出更多代價。加快緊縮還將加劇經濟金融波動,若美聯儲緊縮過快或加大美國經濟明年衰退的概率,金融市場面臨進一步調整;歐元區或面臨金融分化加劇、部分國家債務風險積聚;新興市場面臨更高的資本外流和匯率貶值壓力,并可存在由此引發的惡性通脹風險,被迫收緊貨幣政策又會抑制國內仍未走完的經濟復蘇進程。綜合來看,下半年全球經濟由“脹”轉向“滯”的衰退風險增加。
01.美國經濟:物價上漲、貨幣緊縮、需求走弱的三重壓力
美國制造業與服務業需求雙雙放緩,陷入“技術性”衰退。2022年6月,美國ISM制造業PMI由上月的56.1大幅降至53,創2020年7月以來新低。其中,新訂單指數由上月的55.1大幅降至49.2,2020年6月以來首次跌至榮枯線以下,體現商品需求明顯放緩;就業指數由5月的49.6進一步降至47.3,已連續3個月下降且連續兩個月位于榮枯線以下;物價指數雖較上個月82.2的高位有所下降,但依然高達78.5,該指數已經連續25個月高于50,連續22個月超過60,反映通脹壓力仍居高不下。服務業方面,ISM非制造業PMI由上月的55.9降至55.3,為2020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并且已連續3個月下滑。其中,就業指數和庫存指數均大幅跌至47.4和47.5的榮枯線以下,供應商交付指數由上個月的61.3再度惡化至61.9,而物價指數繼續處于80以上的歷史高位,這表明本應隨著疫情的消退和夏季的到來而持續復蘇的服務業,卻因用工緊張、高物價以及供應鏈阻礙的供需兩端阻礙而復蘇放緩。在此背景下,第二季度美國實際GDP環比折年率為-0.9%,是繼第一季度錄得-1.6%后的連續第二個季度負增長,陷入“技術性”衰退。
消費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儲蓄率持續降低,消費需求顯著放緩。收入方面,在財政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后,美國名義個人總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增長放緩態勢,如果考慮通脹,實際個人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已連續6個月為負,收入額折年數自2021年8月以來整體持續下跌。同時,6月個人儲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已由去年3月的26.6%持續快速降至5.1%,顯著低于疫情前7%—8%的平均水平。支出方面,收入與儲蓄下滑疊加高通脹影響,4—6月美國實際消費支出同比增速已跌至2%的疫情前平均水平以下,消費需求顯著放緩,其中,截至6月,耐用品消費和非耐用品消費同比增速均連續4個月為負值,耐用品消費同比增速下滑幅度更大,服務業消費同比增速連續4個月下滑,距疫情前潛在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投資方面,庫存回補持續對經濟形成支撐,房地產熱度延續下降趨勢。補庫存方面,疫情以來美國三大庫存持續回補支撐經濟復蘇。本輪補庫存周期自2020年三季度開始,今年前6個月三大庫存同比增速仍在持續回升,且持續處于歷史最高水平,零售與批發庫存增速均為歷史最高水平,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不過,6月工業生產指數和工業生產總值同比均連續2個月下降,生產端年初以來的改善趨勢已發生逆轉。房地產方面,在貨幣政策收緊抬升購房成本疊加高房價的共同影響下,房地產投資這一疫情以來經濟復蘇的另一大支撐力量呈現持續放緩。一方面,今年以來美國30年期抵押貸款利率持續攀升,6月以來增幅進一步加大,一度升至5.7%的金融危機后最高水平;另一方面,美國20個大中城市標普/CS房價指數同比自去年12月起再度轉跌回升,2月起持續刷新2021年7月創下的歷史最高水平。受此影響,2021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新屋與成屋銷售同比增速基本均為負增長,3—6月平均負增長幅度有所擴大。
展望下半年,高通脹持續制約美國消費與投資需求,經濟增長放緩壓力顯著增大。受高物價影響,美國經濟呈現消費需求放緩和投資下滑的雙重下行壓力。第一,俄烏局勢及全球供應鏈前景仍存較大不確定性,疊加勞動力市場的緊缺局面持續存在,導致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動力依然較強。價格的上漲將進一步沖擊美國消費需求,7月美國制造業PMI進一步降至52.8,新增訂單指數進一步降至48,連續兩個月位于榮枯線以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曾于6月一度降至50,乃1952年有數據以來最低點,7、8月雖有所恢復,但當前55.1的水平仍處于歷史低點。由于目前消費占美國GDP的比例約為70%,如果消費持續疲軟,對經濟增長或將帶來較大影響。第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工業生產成本上升,工業生產改善放緩疊加消費需求的走弱,鑒于此輪補庫存周期已持續約20個月,遠超歷史平均的10—15個月,消費需求與生產需求雙雙放緩下,當前已超過歷史平均補庫存持續時間的庫存周期難以為繼。第三,貨幣政策收緊下購房成本可能繼續攀升,疊加高房價水平,房地產市場或延續放緩態勢。在此背景下,貨幣緊縮將對消費需求和投資形成進一步抑制。結合國際機構預測,預計2022年美國實際GDP將由上一年的5.7%降至2.3%—2.5%,較年初預測下降約1.2—1.4個百分點。
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連續提高單次加息幅度并如期開啟縮表,預計未來貨幣政策仍將持續收緊以控制通脹,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美聯儲于3月開始加息,至7月底已加息4次,共225個基點,其中6月和7月均加息75bp,為1994年以來最大加息幅度。同時,美聯儲于6月開啟縮表,最初每月至多縮減475億美元,預計將在3個月內逐步提高縮表上限至每月至多950億美元,縮表節奏比上一輪縮表周期(2017年至2019年)的每月最多500億美元快一倍。當前的通脹和就業表現下,預計美聯儲貨幣政策仍將以控制通脹為主。通脹方面,6月美國通脹率由5月的8.6%大幅攀升至9.1%,7月雖下降至8.5%,但仍處于40年來最高水平,并且受國際糧食及能源價格上漲、出行類商品價格繼續回升、房租及工資上漲推動的服務價格上行的影響,美國CPI中眾多重要項目均出現上行,通脹內生動能依然強勁。就業方面,6月美國私營部門職位空缺率和離職率7.0%和3.1%,依然處于有數據以來高位,勞動參與率較疫情前水平仍有差距,7月較上個月進一步下降0.1個百分點至62.1%。疫情后部分勞動者退出、就業觀念轉變等因素影響下,勞動力市場供需狀況仍存在不確定性,工資上漲壓力依然較大,7月私營部門平均時薪同比增速仍維持5%以上的歷史高位,需求端“工資—價格”螺旋上升壓力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美聯儲7月議息會議表態顯示其認為通脹壓力仍較高,將繼續堅定控制通脹,結合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官員預計今年內利率至少將升至3.5%,疊加7月議息會議以來美聯儲官員的鷹派表態,不排除9月繼續加息75個基點的可能性,需警惕加快收緊對全球經濟金融市場的沖擊。從歷史經驗來看,1965年以來美聯儲共經歷11次加息周期,其中僅1965年、1984年和1994年的周期中未引發經濟衰退。這三次加息周期中,美國經濟均表現出勞動力市場供求穩定、通脹相對較低且利率高于通脹水平、國內外供應鏈穩定的特點。然而,當前美國經濟卻均與以上特征相背離,美國未來經濟衰退風險加大。
02.歐洲經濟:作為俄烏局勢影響的“震中”,歐元區增長放緩與通脹上升的壓力更大
俄烏沖突引發的通脹壓力對歐洲的沖擊最為直接。歐洲自2021年三季度開始面臨能源緊缺導致高氣價高電價,而俄烏局勢的升級加劇了歐洲本就存在的供給側通脹壓力。截至2022年7月,歐元區PPI同比仍處于35.8%的歷史高位,遠高于疫情前最高水平;7月HCPI同比增速繼續攀升至8.9%,連續創歐元區創立以來最高水平,核心CPI同比增速由3.7%升至4.0%。歐元區通脹高企主要由能源價格上漲貢獻,因為許多歐元區國家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供給依靠從俄羅斯進口,俄烏沖突疊加歐元貶值,加大了進口能源的價格壓力。不過最近也有跡象顯示,歐元區通脹壓力正從能源向其他領域擴散,消費者與企業的通脹預期也在上升,這將增加未來的通脹壓力。
歐元區制造業內外部需求均顯著放緩,價格壓力處于歷史高位,服務業復蘇中斷。受俄烏局勢不確定性影響,7月歐元區制造業PMI從上月的52.1下跌至49.8,2020年7月以來首次跌破榮枯線。除采購庫存外,制造業PMI的每個分項指數都對整體指數產生了負向影響。制造業產出指數也從6月的49.3跌至7月的46.3,為26個月來最低,出現了自2020年5月第一波COVID-19導致的嚴厲封鎖以來的最大降幅。歐元區服務業PMI從上月的53下降至51.2,為今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制造業產出惡化和服務業增長近乎停滯,導致歐元區綜合PMI降至49.9,2021年3月以來首次跌破榮枯線。自2021年初疫情封鎖以來,經濟活動首次意外收縮,進一步表明衰退風險有所加大。
歐元區消費者信心幾近跌至疫情暴發時水平,貿易逆差持續走高沖擊企業盈利與投資信心。消費方面,與美國不同,歐元區勞動者工資增速相對較低,今年一季度的工資同比增速雖然明顯上升,但也僅為2.8%,遠低于通脹水平。這意味著歐元區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下降,更加難以應對物價上漲的壓力。受此影響,7月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進一步降至-27,跌至有數據以來最低水平,私人消費支出的前景變得更加黯淡。貿易方面,長期以來歐元區保持貿易順差,德國等國家對出口的依賴度較高。但受到進口價格大幅上升,貿易差額自去年11月由正轉負,并在今年起大幅擴張,貿易逆差走高使企業盈利承壓,疊加供應鏈受到俄烏沖突的直接影響,企業信心趨弱,截至8月Sentix投資信心指數已連續5個月低于-15水平,為疫情暴發以來最低點,這或將導致私人投資的下滑。
展望下半年,歐洲經濟前景相比美國更為黯淡。第一,疫情以來歐洲經濟復蘇動能本就弱于美國。2021年歐元區經濟從2020年的-6.4%升至5.4%,而美國經濟則從-3.4%升至5.7%,且歐元區超額儲蓄規模占GDP比重約為7%,低于美國的10%,對經濟復蘇的支撐作用也弱于美國。第二,俄烏沖突對歐洲國家的沖擊最大。俄烏沖突通過能源和食品的供應和價格以及供應鏈對歐元區通脹和經濟增長造成直接沖擊,歐元區受影響程度明顯高于其他主要國家,未來俄烏局勢尚存不確定性,直接影響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走勢。第三,歐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將抑制需求并加大金融分化風險。歐央行于7月正式啟動加息進程,將進一步沖擊本就較弱的基本面;同時,貨幣政策收緊使得市場對南歐國家可能爆發新一輪債務危機的擔憂加劇,盡管歐央行于日前推出專項貨幣政策工具“傳導保護機制”(TPI),擬通過購買南歐國家政府證券為其提供融資,但由于歐央行并未明確該工具的評估標準及規模,其在穩定市場預期方面能夠發揮的作用尚待明確。在當前能源價格膨脹拖累經濟前景、南歐國家債務問題不斷惡化的背景之下,歐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相關影響值得關注。結合國際機構預測,預計2022年歐元區實際GDP將由上一年的5.4%降至2.5%,較年初預測下降約1.7個百分點。
03.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將因外部需求放緩承壓,對中間品等的進口需求隨之下滑
東盟制造業增長整體呈現放緩勢頭,主要為美歐等國外部需求放緩和進口成本上升所致。6月東盟制造業PMI由5月的52.3小幅降至52,制造業增長勢頭減弱幅度小于美歐等國。分項來看,在較強勁的需求支撐下,產出指數與新訂單指數均有所增長,但受美歐等國為主的外部需求走弱影響,新出口訂單指數有所下滑;而在原材料及能源進口價格上漲影響下,投入價格指數攀升至歷史第三高點,價格上漲影響下,原材料與中間品庫存以及就業指數走弱,反映出在成本壓力下企業削減了庫存和用工數量??梢?,能源價格上漲、供應鏈瓶頸影響下商品短缺共同推升東盟國家原材料、中間品等商品進口成本的上漲。因此,美歐需求的放緩和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分別從供需兩端對具有較強外向性的東盟國家經濟造成影響。盡管7月PMI小幅回升至52.2,但主要是由于疫情緩解后勞動力市場擴張所致,新訂單與產出指數均降至4個月來低點。
今年上半年出口的良好表現繼續支撐東盟經濟復蘇。與PMI表現相一致,今年以來PMI水平相對較高的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的出口表現持續較好,尤其越南在較高基數水平下2022年2月以來持續維持10%以上的高增速,6月出口增速由上月的17.2%進一步升至23.2%;馬來西亞則受益于鎳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5月出口同比增速由上月的20.8%進一步升至30.5%,今年以來延續了2021年每月20%以上的高增速水平;而制造業PMI表現相對較差的印尼和泰國出口增速則略有回落。不過,東盟進口同樣快速增長,貿易差額狀況反而有所惡化。5月東盟主要國家進口同比增速均在去年同期的高基數下再度回升,進口同比增速普遍高于出口同比增速,5月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貿易順差萎縮近一倍,越南由4月的10.7億美元順差轉為17.3億逆差,而泰國和菲律賓則出現了貿易逆差的進一步擴大,東盟貿易收支狀況出現惡化。結合PMI投入價格指數分項錄的歷史第三高點表現看,進口價格上漲是東盟貿易收支狀況惡化的重要原因。以印尼為例,盡管5月進口額同比增速由上個月21.9%升至30.7%,但進口數量卻連續3個月下滑,5月進口數量同比由4月的-0.3%進一步降至-6.1%,實際進口需求出現放緩。
展望下半年,全球商品需求下滑將造成東盟國家出口增長放緩,對原材料和中間品的實際進口需求或將隨之放緩。出口層面,全球及美歐等發達國家經濟下行,將造成全球商品需求的走弱,世界銀行年中經濟展望將全球貿易量增速下調1.8個百分點至4%。作為東盟商品出口的主要需求方,在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商品需求回落影響下,預計東盟主要經濟體出口增長也將有所放緩,鑒于出口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整體經濟也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進口層面,東盟國家深度嵌入亞洲產業鏈,我國作為亞洲產業鏈的中心,是東盟國家最大的原材料、中間品供給方。出口增長放緩下,東盟主要經濟體對原材料、中間品的需求也將隨之走弱。疊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升主要原材料、中間品價格,進口成本的上升進一步削弱東盟國家制造企業信心,打擊補庫存和擴大投資動能。
04.大宗商品:短期內供需形勢依然緊張,國際油價將維持在高位
俄烏沖突加劇供應短缺,嚴重影響市場預期,上半年國際油價大幅上漲,近期市場對需求疲弱前景的擔憂導致油價小幅回落。截至6月30日,布倫特和WTI原油期貨價格分別達到114.8美元/桶和105.8美元/桶,較年初上漲45%和39%,最高上漲至128美元/桶和123.7美元/桶。今年上半年,疫情對原油需求和供給的約束明顯緩解,但地緣政治風險異常突出反而進一步增強全球原油供需基本面的脆弱性。在需求端,由于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導致的重癥率和住院率顯著下降,發達經濟體幾乎完全放開疫情管控,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也大幅放松防控政策,全球經濟活動快速恢復,原油需求持續增長。雖然俄烏沖突爆發后,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原油需求受到一定抑制,但仍保持較快增長。據OPEC最新月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原油需求增速約為336萬桶/日,上半年全球原油日需求約為1.0029億桶,已接近疫情前水平。在供給端,一方面由于政局動蕩、受困制裁或意愿不強,導致產油國增產緩慢,實際增量低于計劃規模。尤其是歐美國家針對俄羅斯能源領域的制裁導致其石油產量略有下降和歐洲地區原油供給緊張,并加劇全球市場對原油供應短缺的擔憂。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前全球低碳轉型的步伐逐漸加快,抑制石油勘探和開發活動,油氣行業的資本開支長期處于低位,產能增長空間有限甚至出現衰退。今年1—5月,全球石油供應最高為3月的每日9880萬桶,4—5月供應能力持續下降,5月份OPEC+原油供應缺口升至280萬桶/日。近期,受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劇的影響,原油需求受到一定抑制,同比增速較去年同期水平有所下降,市場對未來需求放緩的擔憂有所增加,推動布倫特原油和WTI原油期貨價格分別由年中水平小幅降至107.1美元/桶和104.1美元/桶。
展望下半年,全球原油供需緊張的局面難有明顯改善,預計國際原油價格將繼續維持在高位。在需求端,2022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動能或進一步放緩,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需求將有所下滑,但中國經濟回暖有望部分對沖美歐等國需求回落,對全球原油需求形成一定支撐,OPEC預測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將繼續增長。在供給端,美國將繼續釋放石油儲備,同時督促頁巖油企業擴大投資,進一步提高產能。然而,盡管2022年8月OPEC+將結束減產協議,按計劃產量將恢復至2020年前的水平,后續其產量在短期內肯定會有所增加,但為繼續享受高油價帶來的高額利潤,預計OPEC對增產仍可能比較克制。另外,產油國當前閑置產能有限,而且在全球低碳轉型戰略下油氣行業投資不足導致產油國原油供給彈性較低??傮w上,下半年油價將更多取決于供給端表現,而供給改善動能仍相對較弱,疊加俄烏沖突和相關制裁措施進一步增加了原油供給前景的不確定性。鑒于此,全球原油供需緊張的局面難有明顯改善,預計國際原油價格將繼續維持在高位。
在下半年全球原油供需緊張的大環境下,國際機構已紛紛大幅上調年初的油價預測水平。世界銀行預計2022年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為每桶100美元,預計2023年將回落至92美元,仍遠高于每桶60美元的5年平均水平;高盛預測2022年下半年布倫特原油價格為125美元/桶;摩根大通預計2022年均價為104美元/桶;EIA預計2022年布倫特價格為107.37美元/桶;渣打銀行將2022年布倫特油價預期上調18美元至每桶103美元。綜合各機構的預測來看,2022年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預計在100—108美元/桶,下半年預計在100—110美元/桶。
來源:中國對外貿易雜志
以上就是2022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及下半年全球經濟走勢預判,更多最新數據,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數據欄目了解。
注:本文素材來源于互聯網公開渠道,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內容所述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作為指導依據,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2022年8月國民經濟發展總體狀況,發展現狀一覽
國民經濟發展現狀如何?2022年7月份國民經濟發展情況分析
2022上半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多少?海洋經濟生產總值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