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勇訪談錄(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麥肯錫: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勇訪談錄(5頁).pdf(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言辭溫和, 決策果敢: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 首席執行官張勇訪談錄 張勇向我們分享了阿里巴巴的創新策略, 以及他如何平衡數據分析與直覺 來發現隱藏機會。 2019年9月 2 盡管阿里巴巴集團從最初誕生在公寓內的初創公司, 到發展成為全球電子商務巨頭, 富有遠見的創始人馬云多數時候都站在臺前, 現任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亦 帶領公司取得了許多顛覆性的成就。 兩人的性格看上去迥然不同馬云活力四射, 張勇則沉穩內斂。 2018年, 當馬云宣布張勇將于2019年9月接替自己出任公司董事局 主席時, 這一差異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張勇在阿里巴巴的花名是“逍遙子”, 迄今仍然隱于幕后。 但他對創新
2、的直覺非常敏 銳, 阿里巴巴于2017年一躍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電子商務公司就印證了這一點。 張勇 的創新舉動包括推出阿里巴巴一年一度的24小時促銷活動, 也就是眾所周知的“雙11 全球購物狂歡節”, 簡稱“雙11”。 2018年, 阿里巴巴僅雙11當天的商品銷售總額就達到 308億美元。 張勇還率先推動阿里巴巴成為移動優先公司: 目前阿里巴巴中國電商網 站上超過90%的銷售在移動終端上完成。 在張勇這位上海人的推動下 , 盒馬鮮生食 品商店誕生, 它結合了生鮮的高端店內體驗、 快捷的電子商務上門送貨服務和機器人 餐廳。 1 在本次采訪中, 張勇與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Daniel Zipse
3、r (澤沛達) 討論了阿 里巴巴的創新策略、 阿里巴巴愿景的力量, 以及張勇如何在數據分析與直覺之間進行 權衡以制定決策, 來發現潛在機會等問題。 下文是整理后的雙方訪談實錄。 麥肯錫季刊: 您覺得中國消費者比較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這些特點在發生什么變化? 張勇: 我們從自己的數字平臺可以看出, 中國的消費者非常多樣化。 由于互聯網的普及, 他們很清楚國內以及全球的流行趨勢。 同時他們還擁有很強大的主見。 比如, Z 世代 并不單純地迷信所謂的大品牌, 他們更喜歡獨特的東西, 喜歡自己這一代出現的新品 牌。 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他們還有一個重要特點, 就是更愿 意消費
4、。 中國因作為一個高儲蓄率社會而知名, 但年輕一代更愿意通過消費來提升生 活質量。 這意味著存在巨大的機遇。 麥肯錫季刊: 說到消費支出, 每年11月11 的線上購物節, 也就是雙11的交易總額 (GMV) 2018年達到了300億美元。 起初在2009年推出這個活動時, 您的愿景是 什么? 張勇: 天貓商城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線上B2C平臺, 但在當時, 和淘寶網 相比, 它的 規模還很小。 所以, 我們就想讓更多的人記住我們。 當時我們想的是把天貓的所有商 家聚集起來, 共同舉辦一個活動, 大家一起為共同的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和產品。 但 我們怎么也沒想到, 10年后它會發展得如此盛大。 這真
5、正反映出了生態系統的力量。 但您要問我當初的愿景, 我只能說它來自一個想法: “怎么能讓人們記住我們? ”和 “怎么才能生存下去? ”從這個想法出發, 我們開始嘗試新事物。 未來, 我們也將繼續創 新。 我們不僅要推動線上銷售, 還要改變線下實體店。 雙11是消費者的節日, 他們既尋 求線上體驗, 也尋求線下體驗。 這一趨勢顯而易見, 也是我們追尋的目標。 我們會繼 續將雙11打造為一年之中最棒的消費者節日。 1 參考Uptin Saiidi的文章:探秘阿里巴巴新型超市:機器人、應用程序和高空傳送帶(Inside Alibabas new kind of superstore: Robots,
6、 apps and overhead conveyor belts),CNBC,2018年8月30日,。 3 麥肯錫季刊: 請詳細談談阿里巴巴的創新和技術, 尤其是人工智能 (AI) 的角色。 張勇: 我們一直在嘗試新事物, 一直在創新服務, 并運用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全新體驗。 比如, 中國人目前大多已經習慣于移動支付所帶來的便利, 因此我們致力于推廣 人臉 識別技術, 并將其應用于數字支付。 反饋顯示年輕的中國消費者很喜歡由此帶來的一 便利, 這是一種非常棒的消費體驗。 我們已經致力投入人工智能很多年。 但說實話, 我們之前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的就 是人工智能。 我們是一家靠數據驅動的公司。
7、我們從用戶和商家的真實行為數據中創 造價值; 數據是推動我們平臺發展的燃料, 幫助商家更好地服務他們的客戶 。 這就是 我們的邏輯, 長期以來我們就是這么做的。 技術和數據是推動整個企業發展的動力, 不僅在銷售和平臺方面如此, 在后端、 客 戶服務等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這是我們的運作方式。 因此, 當別人說起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 我們會笑, 因為對我們來說 AI 就是“阿里智能” (Alibaba intelligence) , 數據和技術就是我們一切的源動力。 麥肯錫季刊: 阿里巴巴的目標是什么? 如何通過你們的商業模式實現這些目標? 張勇
8、: 阿里巴巴從創立之初就是一家由使命和愿景驅動的公司。 馬云和其他17位早期 聯合創始人一起制定了一項偉大的使命: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我們的使命驅動了 我們的企業戰略: 為我們的商業合作伙伴賦能。 盡管我們的業務一直在發展, 但使命始終不變。 舉例來說, 我們不僅幫助大品牌和零 售商, 也會幫助中小企業成長。 我們相信小即是美, 我們想幫助那些新的企業和創業 者, 讓他們更加成功。 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理念。 在這個數字時代, 當我們在講阿里 巴巴的未來時, 我們關注的其實是如何幫助業務合作伙伴成功地實現數字化轉型, 而 不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如果小企業能夠更快、 更健康地發展, 將
9、會造福整個 社會。 隨著中國經濟向消費驅動型經濟轉型, 阿里巴巴在了解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方面存 在巨大的機會。 我們可以幫助全世界和中國產生連接, 讓貿易變得更輕松, 幫助它們進 入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 麥肯錫季刊: 人們總是說您沉穩保守、 言辭溫和、 注重細節。 作為領導者, 您怎么評價 自己? 您的領導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張勇: 其實我不認為自己保守。 大家會這么說, 可能因為我是審計師出身。 我總是說, 也許我最初入錯了行。 但很顯然, 第一份工作給了我很多機會, 讓我學到了一些基本技 能, 并且接觸到了許多不同行業的客戶 。 能進入數字和互聯網行業并在阿里巴巴這么出 色的公司工作,
10、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至于我的領導風格, 我很好打交道, 愿意給人機會, 讓他們嘗試自己的想法。 但決策一 旦確定, 我的態度就非常堅決。 一旦我下定決心, 就希望團隊能夠堅定執行并拿到切 實的成果。 正因為這樣, 阿里巴巴的同事們總是說我在業務會議上很難搞, 因為 (在 那種情況下) 我總想找到問題癥結, 然后推動大家前行。 4 張勇 教育背景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士學位 職業生涯亮點 阿里巴巴集團 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2019年9月-至今) 首席執行官兼董事 (2015年5月-2019年9月 ) 首席運營官 (2013年9月-2015年5月) 天貓商城總裁 (2011年6月-2013年
11、9月) 淘寶商城 (后更名為天貓) 總經理 (2008年8月-2011年6月) 淘寶網首席財務官 (2007年8月-2011年6月) 盛大互動娛樂 首席財務官 (2005年8月-2007年8月) 其他概況 主導“雙11”光棍節活動的誕生。 這是目前 全球最成功的零售促銷活動 我的領導風格就是如此。 雖然我言辭溫和, 但決策果敢。 我認為, (對領導者來說) 最重要的是帶領整個團隊向前。 他們需要一個方向, 還需要明確的指示。 即使決策 可能并不完美, 領導者也必須拍板。 同時, 我也在努力向我們的年輕人學習, 那些90 后、 95后們。 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喜好能給我帶來很多新想法, 激發創新
12、。 麥肯錫季刊: 在制定比較艱難的決策時, 有多大程度是靠直覺, 多大程度靠數據 分析? 張勇: 都有。 我們的優勢在于擁有海量數據, 我的團隊每天都會提供非常出色的日常 分析報告。 但作為領導者, 你必須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 歸根結底, 你要能夠聚焦于客 戶的痛點。 四年前, 我萌生了開設盒馬鮮生零售店的想法, 這些零售店現在非常受歡迎。 我最初 想的是, 傳統電子商務的中心輻射型模式沒法按時按需地配送生鮮產品。 如果消費者 人在公司, 你不可能把新鮮的魚送到她家里去。 我們不得不設計新的商業模式來解決 這個具體痛點, 而這個過程就推動了盒馬鮮生的開始。 痛點意味著機會。 這也是為何每年春節
13、我都會自我評估一番。 我會問自己: “上一年我 提出了多少新想法? 多少新業務因我而生? ”我并不過分關注對現有業務表現的自我評 估, 我看重的是新機遇。 也許它們現在只是些新想法, 是些微小的念頭, 但也許將來 會變成大機遇, 甚至變成阿里巴巴的主要業務。 5 麥肯錫季刊: 在這些想法中 , 難免也會出現失敗。 作為領導者, 您是怎么對待這些失 敗的? 作為一家公司, 阿里巴巴又是怎么應對失敗的呢? 張勇: 我們給員工提供了許多空間來嘗試新事物, 這意味著你必須接受失敗。 絕大多 數創新都會以失敗告終, 你必須得承認這點。 但關鍵在于 , 我們能從失敗中學到什么? 比如, 五六年前我們嘗試了
14、一個新產品, 一個叫“來往”的數字社交通訊平臺。 我們啟動 了這一業務, 投入了 大量資金, 派出了部分最好的員工, 但該項業務最終失敗了。 因為 跟市場上已有的產品相比, 我們沒能給消費者提供新的體驗。 在我們創建基于云和 SaaS (軟件即服務) 的協同工作平臺“釘釘”時, “來往”就成了我 們的前車之鑒。 “釘釘”是“來往”失敗的直接產物, 因為團隊意識到, 人們在社交網絡上 有太多的聯系人。 用戶想要一個專門用于維系工作關系和交流的替代信息平臺。 “釘釘” 的成功是“痛點激發新服務”的又 一例子,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如何從失敗中收獲寶貴 經驗。 麥肯錫季刊: 作為領導者, 是什么在激勵您
15、? 您早上起床的動力是什么? 張勇: 首先是樂趣, 這是最重要的。 在我們這個行業, 我跟很多年輕人一起工作, 數字 領域是社會的新前沿。 體驗新鮮事物不但很有趣, 還能讓你覺得年輕。 我總是對朋友 和團隊說, 要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 “你對世界是否仍有好奇心? ”如果你對這個世界充 滿好奇, 那么你就能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找到新的機會, 向前邁進。 麥肯錫季刊: 最后一個問題, 您與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一起工作了好多年。 和他共事 是什么感受? 您從中學到了什么? 張勇: 我們一起工作得很愉快。 自從12年前加入阿里巴巴以來, 我一直很密切地和他一 起工作。 雖然我們的個性完全不同, 但
16、很互補。 馬云是個很有遠見的人。 他考慮的不只 是今天和明天, 他考慮的是未來五年、 十年的遠景問題。 這使得阿里巴巴與眾不同。 我 從他那兒學到了 著眼全局的重要性。 你需要腳踏實地, 堅定前行, 但同時也要有前瞻性。 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下的機遇, 更重要的是去關注下一代和未來幾十年的機遇。 版權所有 2019麥肯錫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張勇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本次訪談由Daniel Zipser (澤沛達) 完成, 他是麥肯錫全 球資深董事合伙人, 常駐深圳分公司。 相關思考: 欲了解“中國消費者對話”系列的更多訪談錄, 請訪問M參閱以下文章: 用旅游連接世界: 攜程首席執行官孫潔訪談錄 一家國際化妝品巨頭的中國式創新: 資生堂首席執行官魚谷雅彥訪談錄 滿足多元化口味的中國消費者: 康師傅首席執行官韋俊賢訪談錄 有關雙11的更多信息, 請訪問M參閱 光棍節啟示: 中國零售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