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22)(2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22)(21頁).pdf(2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1研究設計和方法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總撰稿人:簡介撰稿人Introduction of Lead WriterOther WritersProfessor Gang Liu,born in Febua
2、ry 1965,chief economist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New Gene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director of Nankai Institute of Economics.Main Research Fields:Innovatio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Policy致 謝:本報告得到了天津市科技局和中國工程院項目經費支持劉剛 1965 年出生,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
3、要研究領域:創新經濟和創新政策Professor Gang Liu李依菲霍治方 王杰李彪鄭鳳陽 余山韓馥蔓童皓偉 劉漢文Yifei LiZhifang HuoJie WangBiao LiFengyang ZhengShan YuFuman HanHaowei TongHanwen Liu目錄CONTENTS01研究設計和方法(一)研究方法(二)樣本數據庫(三)指標體系1.企業能力2.學術生態 3.資本環境 4.國際開放度5.鏈接能力6.政府響應能力7.數據計算0202030404040405050502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一)綜合排名情況(二)分項評價指數排名情況1.企業
4、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2.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情況3.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情況 4.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情況5.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6.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081010101313161603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一)綜合排名情況(二)分項評價指數排名情況1.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2.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情況3.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情況4.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情況5.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6.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202121212223232404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一)綜合排名情況(二)分項評價指數排名情況1.企業
5、能力評指數排名情況2.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情況3.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情況4.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情況5.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6.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2628282930323334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0102研究設計和方法研究設計和方法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1 投資者的樣本來自 2200 家企業關系數據中作為關系節點的投資方,包括投資機構和非投資機構。2 報告數據采集時間截至 2021 年 12 月。其中,會議是
6、指在中國境內召開的人工智能類會議。政策指各地政府出臺的規劃、實施意見和行動計劃政策信息,來自各省市自治區和重點城市的政府官網。產業聯盟包括國家和地方成立的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聯盟組織,主要根據網絡公開數據篩選。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我們把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看作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區域人工智能科技產業興起和發展是包括企業、大學和非大學科研機構、投資者、鏈接者和政府在內的多元創新主體相互聯系和作用過程中的涌現現象。多元創新主體互動所形成的創新生態系統是區域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活力和競爭力的基礎。從創新生態系統的視角,本報告從產業基礎和發展環境兩個方面的企業能力、學術生態、資本環境、國際開放度、鏈接能力
7、和政府響應能力 6 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評價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區域發展潛力和競爭力水平。樣本數據庫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的視角,本報告構建了包括2200家人工智能企業、5272 個投資者(投資機構和非投資機構)1、303 所 AI 大學和 123 家非大學科研機構、781 家產業聯盟、在中國境內召開的總計 2162 場會議、31 個省市自治區出臺的 657 項相關政策和 1823 家人工智能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情況等在內的中國智能經濟樣本庫2。通過實際調查和大數據相結合的方法采集數據,并建立樣本數據庫。樣本數據庫的數據包括兩類:屬性數據和關系數據。屬性數據是指包括人工智能企業在內的創新主體的成
8、立時間、所屬地區和銷售收入等方面的信息;關系數據則是指樣本企業與其他節點發生的關系和互動規則方面的信息。2200家人工智能企業5272個投資者303所 AI 大學123家非大學科研機構781家產業聯盟2162場會議657項相關政策1823家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樣本庫包括01研究設計和方法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0304研究設計和方法研究設計和方法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一級指標權重二級指標權重三級指標權重企業能力0.4368企業規模0.2
9、045企業數量0.1782企業平均估值市值0.0263企業創新能力0.2323企業平均專利數0.1304基礎和技術層企業數0.0629技術賦能關系數0.0390學術生態0.2127AI 大學創新能力0.1084AI 大學數0.0607平均國內論文數0.0040平均國際論文數0.0146平均專利數0.0291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0.1042機構數0.0607平均國內論文數0.0072平均國際論文數0.0072平均專利數0.0291資本環境0.1865融資0.1383融資關系數0.0195融資額0.1188投資0.0482投資關系數0.0482國際開放度0.0776核心人力資本開放度0.0294
10、前期國際學習經驗0.0091前期國際工作經驗0.0203技術開放度0.0481國際技術輸入關系數0.0438國際技術賦能關系數0.0043鏈接能力0.0512鏈接者0.0512會議數0.0085產業聯盟數0.0427政府響應能力0.0352政府響應0.0352產業園區數0.0293出臺政策數0.0059表 1 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指標體系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的 6 項一級指標和 10 項二級指標分別為:企業能力方面的企業規模和企業創新能力、學術生態方面的 AI 大學和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資本環境方面的融資和投資、國際開放度方面的核心人力資本開放
11、度和技術開放度、鏈接能力的鏈接者和政府響應能力的政府響應。在二級指標之下,再從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設立相應的 24 項三級指標。1.企業能力在企業能力評價中,選擇了企業規模和企業創新能力 2 項二級指標和 5 項三級指標。其中企業規模指標由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企業平均估值/市值 2 項三級指標構成。企業數指標使用 2200 家人工智能企業在各地區的分布情況進行測度。企業平均估值/市值指標用各區域有效樣本企業的平均估值/市值進行測度。企業創新能力指標包括 3 項三級指標:企業平均專利數、基礎和技術層3企業數和技術賦能關系數。企業平均專利數指標用各區域有效樣本企業的平均專利數進行測度。企業層次指標使用
12、各區域基礎層和技術層樣本企業的數量進行測度。企業技術賦能關系數指標則用各區域樣本企業技術關系中的賦能關系數進行測度。2.學術生態學術生態包括 2 項二級指標和 8 項三級指標。2 項二級指標分別為 AI 大學創新能力和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AI大學創新能力指標包括4項三級指標,分別為AI大學數、平均國內論文數、平均國際論文數和平均專利數。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指標包括 4 項三級指標,分別為機構數、平均國內論文數、平均國際論文數和平均專利數。相關指標由本報告選取的 303 所 AI 大學和 123 所非大學科研機構在各區域的實際分布數測度,發表論文總數由各區域有效樣本的論文總數測度,擁有專利
13、總數由各區域有效樣本的專利總數測度。3.資本環境資本環境包括 2 項二級指標和 3 項三級指標。2 項二級指標分別為融資和投資指標。融資指標包括融資關系數和融資額 2 項三級指標。投資指標包括投資關系數 1 項三級指標。其中,投、融資關系數量指標由 2200 家樣本企業各區域投融資關系總數測度,而企業融資額指標用各區域有效樣本企業的融資總額進行測度。4.國際開放度國際開放度測度的是區域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中的國際資源整合能力,設置了 2 項二級指標:核心人力資本開放度和技術開放度。3人工智能基礎層和技術層企業是指提供包括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和智能芯片在內的基礎技術和包括核心算法在內的核心技
14、術企業。與應用層企業相比,基礎層和技術層企業具有更強的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核心人力資本開放度包括 2 項三級指標:前期國際學習經驗和前期國際工作經驗。技術開放度包括 2 項三級指標:國際技術輸入關系數和國際技術賦能關系數。前期國際學習經驗和工作經驗、國際技術輸入和賦能數指標主要用 2200 家樣本企業人力資本和技術關系數據的區域分布進行測度。5.鏈接能力鏈接者是一類特殊的創新主體和活動,
15、它通過把包括企業、開發者、大學、非大學科研機構和政府在內的多元創新主體連接起來,促進多元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是智能科技和經濟發展的粘合劑和催化劑。區域鏈接者的活躍程度往往反映一個區域智能經濟創新和發展的活力。鏈接者評價指標包括會議數和產業聯盟數2 項三級指標。會議數指標用區域內舉辦的智能會議的數量測度,產業聯盟指標則用區域產業聯盟的數量測度。6.政府響應能力政府響應能力指標測度的是政府在區域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中的積極引領和推動作用。政府響應能力指標包括 2 項三級指標:產業園區數和出臺政策數。產業園區數是用近年來各地方規劃和建設的人工智能相關產業園的數量進行測度。7.數據計算人工智能科
16、技產業區域競爭力綜合評分的統計計算方法包括三個步驟:(1)確定各級指標權重本報告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級指標權重,優點在于符合系統性原則,簡潔實用,所需定量信息較少,只需將同一層次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即可得出最終結果。本報告采用 yaahp 軟件(版本 12.1)構建層次模型,輸入判斷矩陣,權重計算結果見表 2。(2)標準化處理為了消除各指標量綱影響,本報告借鑒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的最小值-最大值方法,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單項指標得分值的計算公式如下:其中Xij為第 i 個省份的第 j 個指標的得分,X為指標值。需要注意的是,
17、按照上述計算方法,本報告計算的指數值更多的表示同一時期不同區域創新水平的相對差距和排序情況。(3)測算得分根據確定的三級指標權重和單項指標得分計算出二級指標的評分,并根據二級指標的權重計算出一級指標的評分,根據一級指標的權重計算出產業區域競爭力的總評分。根據綜合評分和分項指標評分情況,編制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指數排名。各級指標的一致性比例均在 0.1 以下,表明通過了一致性檢驗,權重設置較為合理。區域競爭力企業能力學術生態資本環境國際開放度鏈接能力政府響應能力0.05140.02970.03510.03700.04380.00000.0000表 2一致性檢驗Xij=100Xij
18、 -MinXijMaxXij -MinXij06研究設計和方法05研究設計和方法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0708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02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綜合排名情況從 2022 年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來看,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和山東省六個省市是我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第一梯隊,六省市的綜合得分分別為 83.0、69.5、33.1、2
19、8.1、26.5、21.4。其中,北京市和廣東省的競爭優勢更為突出,在全國省市中遙遙領先。此外,四川省、安徽省、遼寧省、湖南省、重慶市和湖北省在我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第二梯隊中處于引領地位,綜合評分分別為 16.9、15.4、15.4、12.4、12.3、11.7。從 2021 年度與 2022 年度省市競爭力綜合排名的對比情況來看,我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排名前十的省市變化不大,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四川省、安徽省、遼寧省和湖南省穩居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前十強。其中,2022 年度的前八名省市與 2021 年度完全一致,遼寧省則在 2022 年度上升
20、一個位次,升至第九位。在 2022 年度中排名第 11-20 名的省市自治區中,組內變化相對較大。其中,重慶市、湖北省、陜西省、山西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較于 2021 年排名上升,福建省和天津市排名出現了小幅下降,河南省、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保持平穩態勢。在排名第 21-31 位的省市自治區中,廣西壯族自治區、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排名實現了進步,云南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排名與去年相同,江西省、河北省、貴州省和海南省排名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對 2018-2022 年度的排名情況進行五年對比分析,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和山東省始終穩定在全國前十名,其中北京市、廣東
21、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始終處于全國前六名。在過去 5 年中,北京市一直位于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綜合排名榜首,在學術生態、資本環境和國際開放度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廣東省最近五年中均位列綜合排名第二名,在企業能力、鏈接能力和政府響應能力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上海市的綜合排名在 2018 年位列全國第四,2019 年起上升并穩定在全國第三,企業能力、資本環境和國際開放度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浙江省在 2018 年位居第三名,2019 年至 2022 年穩定在第四名。政府響應能力是浙江省的優勢所在,同時在企業能力和國際開放度方面也位于第一梯隊。江蘇省的綜合排名較為穩定,2020 年排名第六,其余年份穩
22、定在全國第五,在政府響應能力、學術生態、鏈接能力、資本環境等一級指標評價中具有相對優勢。山東省 2018-2022 年的綜合排名分別為第六位、第九位、第五位、第六位、第六位。從一級指標看,山東省在鏈接能力、企業能力、政府響應能力方面占優。此外,四川省、遼寧省和湖南省分別于 2019 年、2019 年和 2020 年躋身全國前十,并在此后幾年得以保持;安徽省在過去五年中只在 2019 年位列全國第十二名,其余年份位次相對穩定,均位于全國前十之列。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09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
23、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分項評價指數排名情況1、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2022年,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江蘇省、遼寧省、安徽省、湖南省和重慶市,企業能力評價指數評分分別為39.5、35.7、15.2、12.8、10.4、8.2、7.4、7.4、5.8和4.9。在 2018-2022 年期間,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始終穩定在前十名的地區分別是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江蘇省和安徽省。其中,廣東省企業能力評價指數始終保持在前列位置,2018 年、2019 年和2020 年均排
24、名第二,2021 年和 2022 年排名上升至第一,在企業估值和企業專利數量具有絕對優勢。北京市企業能力評價指數穩定在前兩位,在企業數量、企業層次和技術賦能上具有絕對優勢。上海市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略有上升,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均排名第四,2021 年和 2022 年排名上升至第三,并且在企業數量和企業層次指標具有較明顯優勢。浙江省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始終保持在第一梯隊,在企業估值和技術賦能指標上表現較為突出。山東省在企業專利數量指標中排在靠前位置。江蘇省在企業數量、企業估值、企業層次和技術賦能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安徽省在企業專利數量指標上優勢相對突出。2、學術生態評價指
25、數排名情況2022年,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北京市、四川省、江蘇省、廣東省、上海市、遼寧省、浙江省、陜西省、山東省和安徽省。學術生態評價指數評分分別為 17.9、10.1、9.9、8.0、7.9、7.0、6.9、6.8、6.6 和 6.3。在 2018-2022 年期間,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始終穩定在前十名的地區分別是北京市、四川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和陜西省。其中,北京市學術生態評價指數始終保持在首位,在機構數量和平均國際論文數量指標上具有絕對優勢;四川省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上升勢頭明顯,在平均國際論文數量和平均專利數量指標上優勢相當突出;江蘇省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始終保持
26、在前三位置,在 AI 大學數量指標上具有絕對優勢,在平均專利數量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上海市學術生態評價指標排名始終保持在前五名位置,在機構數量指標上優勢相對突出,在 AI 大學數量和平均國際論文數量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浙江省在機構數量指標上優勢突出,在平均專利數量和平均國際論文數量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陜西省在平均國際論文數量指標上優勢突出,在機構數量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省市綜合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北京市1(83.0)1(82.4)111廣東省2(69.5)2(65.5)222上海市3(33.1)3(36.0)334浙江省4(28.1)4(27.6)443
27、江蘇省5(26.5)5(24.4)655山東省6(21.4)6(23.4)596四川省7(16.9)7(14.8)8611安徽省8(15.4)8(13.8)9127遼寧省9(15.4)10(12.2)7813湖南省10(12.4)9(13.6)101316重慶市11(12.3)14(9.9)161512湖北省12(11.7)13(11.4)1378陜西省13(10.7)15(9.4)121118福建省14(10.1)12(11.9)151710天津市15(10.1)11(11.9)11109河南省16(9.5)16(8.1)191819黑龍江省17(8.9)17(8.1)141615吉林省18
28、(7.1)18(7.9)171420山西省19(6.6)22(4.6)21232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6.5)24(3.2)242521廣西壯族自治區21(6.0)23(4.3)252628江西省22(5.7)20(5.1)222222河北省23(5.7)19(6.3)181917貴州省24(3.3)21(4.8)262114云南省25(3.0)25(3.2)202425甘肅省26(2.7)26(2.1)232024內蒙古自治區27(2.3)27(1.2)272726青海省28(0.7)29(0.5)292929寧夏回族自治區29(0.7)30(0.4)312930海南省30(0.7)28(
29、0.6)282827西藏自治區31(0.4)31(0.1)302931表 3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10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1112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省市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廣東省1(39.5)1(37.7)222北京市2(35.7)2(31.6)111上海市3(15.2)3(1
30、5.4)444浙江省4(12.8)5(12.5)533山東省5(10.4)4(13.9)385江蘇省6(8.2)6(7.4)657遼寧省7(7.4)11(4.6)91510安徽省8(7.4)9(6.3)10106湖南省9(5.8)7(7.4)71213重慶市10(4.9)13(3.7)161412福建省11(4.6)8(6.7)811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2(4.6)24(0.7)202018四川省13(4.5)14(3.6)1299河南省14(4.2)15(2.4)191619山西省15(3.8)19(2.0)152217湖北省16(3.7)12(4.3)13611陜西省17(2.6)21(1
31、.3)171319廣西壯族自治區18(2.4)23(0.7)232319天津市19(2.4)10(5.3)11715吉林省20(2.0)17(2.1)232319黑龍江省21(2.0)20(2.0)142116江西省22(1.9)22(1.3)232319河北省23(1.7)18(2.1)181719貴州省24(1.3)16(2.2)211914西藏自治區25(0.3)30(0.0)232422云南省26(0.3)27(0.2)232319內蒙古自治區27(0.1)28(0.1)232319寧夏回族自治區28(0.1)25(0.3)232421海南省29(0.1)26(0.3)221819甘肅
32、省30(0.1)29(0.0)232319青海省31(0.0)31(0.0)232420省市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北京市1(17.9)1(18.4)111四川省2(10.1)3(9.4)975江蘇省3(9.9)2(9.7)232廣東省4(8.0)7(7.0)6513上海市5(7.9)4(7.7)323遼寧省6(7.0)9(6.5)8411浙江省7(6.9)5(7.3)499陜西省8(6.8)6(7.2)566山東省9(6.6)8(6.6)111616安徽省10(6.3)11(5.5)131215重慶市11(6.1)16(4.1)151010
33、黑龍江省12(5.8)10(5.8)10137湖北省13(5.8)12(5.5)12144天津市14(5.3)14(4.9)141512湖南省15(4.6)15(4.3)16118吉林省16(4.4)13(5.3)7814河南省17(4.2)17(4.1)201919福建省18(3.2)18(3.0)181820江西省19(3.0)19(2.8)222118廣西壯族自治區20(2.9)21(2.8)252724河北省21(2.8)20(2.8)192024云南省22(2.4)22(2.5)172322山西省23(2.1)24(2.0)23222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4(1.7)23(2.4)24
34、2623貴州省25(1.7)25(1.7)252424甘肅省26(1.6)26(1.6)211717內蒙古自治區27(1.1)27(0.8)252524青海省28(0.4)28(0.4)252925海南省29(0.0)29(0.0)252824寧夏回族自治區29(0.0)29(0.0)252926西藏自治區29(0.0)29(0.0)252927表 4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5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情況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1314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35、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3、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情況2022 年,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天津市、山東省、福建省、四川省和湖北省。資本環境評價指數評分分別為 18.7、8.0、5.0、2.8、2.6、1.3、0.8、0.8、0.6 和 0.5。在 2018-2022 年期間,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始終穩定在前十名的地區分別是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其中,北京市資本環境評價指數始終保持在首位,在投資關系數、融資關系數和融資額等指標上具有絕對優勢。廣東省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略微上升,20
36、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排名第四,2021 年和 2022 年排名上升至第二,在投資關系數、融資關系數和融資額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上海市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始終保持在前三位置,在投資關系數、融資關系數和融資額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江蘇省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略微保持上升趨勢,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排名第五,2022年排名上升至第四,在投資關系數和融資額指標上優勢較為突出。浙江省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始終保持在前五位置,在融資關系數指標上優勢突出,在投資關系數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山東省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始終保持在前十名,在投資關系數和融資關系數指標上具有比較優勢
37、。4、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從 2022 年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看,前十名分別是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四川省、福建省、湖北省、天津市、山東省,評分分別是 7.7、6.1、3.1、2.1、0.9、0.3、0.3、0.2、0.2、0.2。2018-2022 年這五年中,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穩定在前十名。北京市一直位居第一從未改變,廣東省的位次在2020年由第三上升至第二,并持續至今。上海市、浙江省位次變化略有起伏,但是一直保持在前四名之內,屬于國內開放程度很高的省市。具體到三級指標,北京市前期國際學習經驗、前期國際工作經驗、國際技術輸入關系數方面具
38、有絕對優勢。廣東省在國際技術賦能關系數指標中排名首位。深圳市企業平均估值排名第一。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則在各項三級指標中表現均衡,表現出與本地區一級指標排名的高度一致性。福建省在前期國際學習經驗、前期國際工作經驗 2 項三級指標中具有比較優勢,2022 年福建省國際開放度排名指數排名第八,但是前期國際學習經驗、前期國際工作經驗均排名第六。省市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北京市1(18.7)1(18.6)111廣東省2(8.0)2(7.3)444上海市3(5.0)3(6.3)222江蘇省4(2.8)5(2.7)555浙江省5(2.6)4(2.7)
39、333天津市6(1.3)12(0.3)776山東省7(0.8)8(0.6)969福建省8(0.8)6(0.8)61014四川省9(0.6)9(0.4)121216湖北省10(0.5)7(0.6)8815安徽省11(0.3)10(0.3)10118湖南省12(0.3)11(0.3)13913甘肅省13(0.3)29(0.0)232217吉林省14(0.3)25(0.0)232217遼寧省15(0.2)13(0.3)11147重慶市16(0.2)14(0.2)141511河北省17(0.2)16(0.1)201717江西省18(0.2)19(0.1)23229貴州省19(0.1)15(0.2)15
40、1312黑龍江省20(0.1)22(0.1)17221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1(0.1)21(0.1)191817陜西省22(0.1)17(0.1)161617河南省23(0.1)18(0.1)222117海南省24(0.1)20(0.1)212017西藏自治區25(0.1)29(0.0)232320廣西壯族自治區26(0.0)23(0.0)232217內蒙古自治區27(0.0)28(0.0)232217山西省28(0.0)24(0.0)181917云南省29(0.0)26(0.0)232217寧夏回族自治區30(0.0)27(0.0)232319青海省31(0.0)29(0.0)232318表
41、 6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情況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1516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省市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北京市1(7.7)1(7.7)111廣東省2(6.1)2(6.6)233上海市3(3.1)3(3.2)442浙江省4(2.1)4(2.1)324江蘇省5(0.9)5(0.9)575四川省6(0.3)9(0.2)111514福建省7(0.
42、3)7(0.2)1067湖北省8(0.2)6(0.2)15146天津市9(0.2)12(0.2)798山東省10(0.2)11(0.2)12810遼寧省11(0.2)8(0.2)61015安徽省12(0.2)10(0.2)9511重慶市13(0.1)13(0.1)8119湖南省14(0.1)14(0.1)1412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5(0.1)23(0.0)161717河南省16(0.1)19(0.0)161717貴州省17(0.1)15(0.1)161716河北省18(0.1)16(0.0)161617廣西壯族自治區19(0.0)17(0.0)161717海南省20(0.0)18(0.0)
43、161317陜西省21(0.0)20(0.0)131713江西省22(0.0)25(0.0)161717黑龍江省23(0.0)21(0.0)161717吉林省24(0.0)22(0.0)161717內蒙古自治區25(0.0)27(0.0)161717西藏自治區25(0.0)27(0.0)161820寧夏回族自治區27(0.0)23(0.0)161819山西省28(0.0)26(0.0)161717云南省29(0.0)27(0.0)161717甘肅省29(0.0)27(0.0)161717青海省29(0.0)27(0.0)161818表 7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情況5、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從
44、 2022 年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看,前十名分別是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福建省、湖北省、上海市、湖南省,評分依次為 4.6、2.6、2.5、2.3、1.9、1.1、1.1、1.1、1.0、1.0。2018-2022 年這五年中,穩定排在前十名的省市有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北京市、浙江省、上海市。具體而言,廣東省在前四年保持在第二的位次上,2022 年升至第一。山東省位次波動較大,但是成長速度驚人,前四年位于第五名或者第五名之外,2022 年沖至全國第二名。江蘇省排名穩中有進,逐步從第五名升至第四,再升至今年的第三。北京市排名出現了下滑,前四年排名第一位,今年下降至第
45、四位。浙江省位次變化不大,穩定在第四、第五名。具體到三級指標,廣東省的人工智能產業聯盟數量排在全國首位。山東省同樣在產業聯盟數量上排名領先。江蘇省在產業聯盟數量與會議數量方面實力均衡。北京市在會議數量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排名全國首位。浙江省在產業聯盟數量上具有比較優勢;上海市在人工智能會議數量指標上位列前茅。6、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從2022年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看,前十名分別是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山東省、北京市、重慶市、天津市、湖南省、甘肅省,評分依次為 3.2、2.2、1.7、0.8、0.7、0.7、0.6、0.6、0.6、0.5。2018-2022 年這五年中,穩定
46、排在前十名的省市有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山東省、北京市。具體而言,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的省市總體變化不大,山東省從2018年的第九名升至今年的第五名。北京市排名有起伏,但仍舊排名靠前。具體到三級指標,廣東省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數量位居第一。江蘇省也在產業園區建設中表現突出,位列前茅。浙江省在出臺政策數量方面表現出絕對優勢。上海市在產業園區數量上實力較強,而政策出臺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北京市在產業園區數量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1718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競爭力總體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47、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省市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廣東省1(4.6)2(3.6)222山東省2(2.6)7(0.8)568江蘇省3(2.5)4(1.4)455北京市4(2.3)1(5.1)111浙江省5(1.9)5(1.2)644四川省6(1.1)9(0.6)111112福建省7(1.1)10(0.6)151520湖北省8(1.1)17(0.2)14149上海市9(1.0)3(2.3)333湖南省10(1.0)8(0.7)10914安徽省11(0.9)12(0.5)87
48、11陜西省12(0.8)16(0.2)171714河北省13(0.7)14(0.4)132523黑龍江省14(0.7)19(0.1)161310河南省15(0.6)13(0.5)121213內蒙古自治區16(0.6)26(0.0)242223山西省17(0.5)18(0.2)191617遼寧省18(0.5)15(0.3)202017海南省19(0.4)25(0.0)252321江西省20(0.4)19(0.1)221823天津市21(0.4)11(0.5)987吉林省22(0.3)23(0.0)232017重慶市23(0.3)6(0.9)7106寧夏回族自治區24(0.3)28(0.0)272
49、825廣西壯族自治區25(0.3)27(0.0)212623甘肅省26(0.2)23(0.0)272723云南省27(0.2)22(0.1)262421貴州省28(0.1)21(0.1)181814青海省29(0.1)29(0.0)29282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0(0.1)29(0.0)292723西藏自治區31(0.0)29(0.0)292826省市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廣東省1(3.2)1(3.2)112江蘇省2(2.2)2(2.3)221浙江省3(1.7)3(1.8)433上海市4(0.8)4(1.3)654山東省5(0.7)5(
50、1.3)379北京市6(0.7)8(0.9)10105重慶市7(0.6)10(0.8)91812天津市8(0.6)14(0.7)15117湖南省9(0.6)12(0.8)131521甘肅省10(0.5)21(0.4)221724湖北省11(0.4)16(0.6)1489內蒙古自治區12(0.4)25(0.2)262623黑龍江省13(0.4)26(0.2)272718陜西省14(0.4)19(0.5)172221安徽省15(0.4)7(0.9)566四川省16(0.4)15(0.6)111612河南省17(0.3)6(0.9)8916廣西壯族自治區18(0.3)13(0.7)121224河北省
51、19(0.3)9(0.8)748寧夏回族自治區20(0.3)31(0.0)312926青海省21(0.3)29(0.1)292925福建省22(0.2)17(0.5)201818江西省23(0.2)11(0.8)161415海南省24(0.1)27(0.1)282824山西省25(0.1)24(0.3)242524吉林省26(0.1)22(0.4)232318遼寧省27(0.1)23(0.3)191312西藏自治區28(0.1)30(0.1)302927云南省29(0.1)20(0.4)18242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0(0.0)28(0.1)252016貴州省31(0.0)18(0.5)212
52、111表 8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9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1920經濟圈競爭力評價指數經濟圈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03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綜合排名情況表 10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經濟圈綜合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長三角1(103.0)1(101.9)222京津冀2(98.7)2(100
53、.5)111珠三角3(69.5)3(65.5)333川渝4(29.2)4(24.7)444依據企業能力、學術生態、資本環境、國際開放度、鏈接能力、政府響應能力 6 項一級指標的排名情況,本報告對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表 10 中列出了四大經濟圈的總體評分與排名情況。其中,長三角地區總評分為 103.0 分,位列四大經濟圈首位,而京津冀地區 98.7 分位列第二,珠三角地區 69.5 分位列第三,川渝地區 29.2 分位列第四??梢钥闯?,四大經濟圈的綜合排名相較 2021 年沒有發生變化,區域競爭力格局趨于穩定。從 2018-2022 年四大經濟圈綜合排名變化情況來看
54、,珠三角與川渝地區始終保持在第三和第四,相較而言,綜合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競爭較為激烈,京津冀地區與長三角地區在 2020 年后交換了區域競爭力排名,長三角從位列第二上升到位列第一。從 6 項一級指標總體得分來看,長三角地區的人工智能企業分布相較于京津冀地區更為分散,眾多經濟發達的地級市為了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推動經濟轉型和發展,紛紛出臺人工智能相關的政策規劃并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在政府政策響應能力方面位列四大經濟圈的首位。此外,長三角相比2021 年更加重視國際開放度和鏈接能力方面的穩效提升,在兩指標排名上均有所上升。京津冀地區綜合評分與長三角地區相差不大,在資本環境和國際開放度方面位列四大經濟
55、圈首位,企業能力和學術生態方面均排名第二,是創新生態系統最為完善和富有活力的區域。京津冀地區的政府響應能力指標則位列四大經濟圈的第三位。珠三角地區在國際開放度位列第三,相比 2021 年下降 1 位,政府響應能力方面位列第二,而在其余的四項一級指標上仍有提升空間,尤其在學術生態方面,珠三角地區得分低于京津冀、長三角和川渝地區。與京津冀、長三角和川渝地區相比,學術生態是制約珠三角地區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川渝地區作為我國西部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聚集地,近年來正在加大力度發展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其主要優勢在于擁有相對較好的學術生態基礎(僅次于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優于珠三角地區)。與
56、其他三大經濟圈相比,川渝經濟圈需要在企業能力、資本環境、國際開放度、鏈接能力和政府響應能力方面有所加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122經濟圈競爭力評價指數經濟圈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分項評價指數排名情況1、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省市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長三角1(43.6)1(41.6)323京津冀2(39.7)2(39.0)111珠三角3(39.5)3(37.
57、3)232川渝4(9.4)4(7.3)444省市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長三角1(31.0)1(30.2)122京津冀2(26.0)2(26.1)211川渝3(16.2)3(13.5)334珠三角4(8.0)4(7.0)443表 11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12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在企業能力指標排名方面,長三角地區得分 43.6 位列第一,京津冀地區得分 39.7 位列第二,珠三角地區得分 39.5 位列第三,而川渝地區在該指標上與其他經濟圈相比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得分僅有 9.4
58、。相較2021 年企業能力指標排名而言,本年度各地區排名沒有發生改變。企業能力評價指數下設企業規模和企業創新能力2項二級指標。其中企業規模二級指標包含2項三級指標: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企業估值/市值。企業創新能力二級指標包含 3 項三級指標:企業平均專利數、基礎和技術層企業數和技術賦能關系數。從分項指標的排名情況看,京津冀在基礎和技術層企業數方面保持相對領先地位,多年奪得該指標第一;在企業數量和技術賦能關系數方面具有累積優勢,僅在 2021 年稍顯弱勢從排名第一下降到排名第二;在企業估值/市值方面 2020 年及 2021 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一,但在本年度該指標由珠三角地區取得第一。珠三角在企業平
59、均專利數方面在 2022 年之前一直位列第一,但在本年度該指標由長三角取得第一。川渝地區在企業能力方面的多項三級指標的連年統計中均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2、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在學術生態指標排名方面,長三角地區得分 31.0 位列第一,京津冀地區得分 26.0 位列第二,川渝地區得分 16.2 位列第三,珠三角地區得分 8.0 位列第四,相對其他地區而言珠三角地區在學術生態方面稍顯弱勢。四大經濟圈的學術生態指標相較 2021 年,排名沒有發生變化。學術生態評價指數下設 AI 大學創新能力和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 2 項二級指標。其中 AI 大學創新能力二級指標包含 4 項三級指標:AI 大學
60、數、平均國內論文數、平均國際論文數和平均專利數。從 AI 大學創新能力分項三級指標的排名情況看,長三角在 AI 大學數和平均專利數保持相對領先地位,多年排名第一;在平均國內和平均國際論文數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歷經多年努力,于 2021 年取得兩項指標的第一。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二級指標包含 4 項三級指標:機構數、平均國內論文數、平均國際論文數和平均專利數。從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分項三級指標的排名情況看,京津冀地區整體表現較為優秀,機構數排名第一,同時平均國內論文數和平均國際論文數也排名前列。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
61、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3、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情況省市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京津冀1(20.1)1(19.0)111長三角2(10.7)2(12.1)222珠三角3(8.0)3(7.3)333川渝4(0.8)4(0.6)444表 13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在資本環境指標排名方面,京津冀地區得分 20.1 位列第一,長三角地區得分 10.7 位列第二,珠三角地區得分8.0位列第三,川渝地區得分0.8位列第四。從歷年排名情況看,四大經濟圈的資本環境競爭格局較為穩定。資本環境
62、評價指數下設融資和投資 2 項二級指標。其中投資二級指標包含 1 項三級指標:投資關系數。融資二級指標包含 2 項三級指標:融資關系數和融資額。從分項指標的排名情況看,京津冀在投資關系數、融資關系數和融資額均保持相對領先地位,多年奪得該指標排名第一。四大經濟圈在資本環境下設的三級指標中,歷年排名中基本保持不變。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4、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情況6、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5、鏈接能力評價
63、指數排名情況省市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京津冀1(8.0)1(7.9)111長三角2(6.3)3(6.4)222珠三角3(6.1)2(6.6)333川渝4(0.4)4(0.4)444省市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長三角1(5.1)1(6.3)111珠三角2(3.2)2(3.2)223京津冀3(1.6)3(2.4)332川渝4(1.0)4(1.4)444省市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2018長三角1(6.3)2(5.4)212珠三角2(4.6)3(
64、3.6)333京津冀3(3.4)1(6.0)121川渝4(1.5)4(1.6)444表 14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16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15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在國際開放度指標排名方面,京津冀地區得分 8.0 位列第一,長三角地區得分 6.3 位列第二,珠三角地區得分 6.1 位列第三,川渝地區得分 0.4 排名第四,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川渝地區在國際開放度上處于劣勢地位。四大經濟圈的國際開放競爭格局較為穩定,僅在 2021 年長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交換了第二和第三位置,但在 2022 年整體
65、排名重新恢復到過往狀態。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下設核心人力資本開放度和技術開放度 2 項二級指標。其中核心人力資本開放度二級指標包含 2 項三級指標:前期國際學習經驗和前期國際工作經驗。技術開放度二級指標包括 2 項三級指標:國際技術輸入關系數和國際技術賦能關系數。從分項指標的排名情況看,京津冀在前期國際學習經驗、前期國際工作經驗和國際技術輸入關系數保持相對領先地位,多年奪得該指標排名第一。珠三角在國際技術賦能關系數的歷年排名中占優。川渝地區在國際開放度方面仍有上升空間。在政府響應能力指標排名方面,長三角地區得分 5.1 位列第一,珠三角地區得分 3.2 位列第二,京津冀地區得分 1.6 位列第三
66、,川渝地區得分 1.0 位列第四,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川渝地區在政府響應能力上處于劣勢地位。四大地區的政府響應能力競爭格局較為穩定,歷年情況基本沒有變化。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下設政府響應 1 項二級指標。其中,政府響應包括 2 項三級指標:產業園區數和出臺政策數。從分項指標的排名情況看,長三角在產業園區數和出臺政策數方面保持相對領先地位,在近年的排名中多次取得第一。珠三角在產業園區數方面排名緊隨長三角之后,在連年排名中牢牢占據第二;但在出臺政策數量方面仍有提升空間。京津冀地區在產業園區數方面多年排名第三;在出臺政策數方面得益于政治中心帶來的優勢排名較為占優。川渝地區在政府響應能力方面仍需進一步提
67、升。在鏈接能力指標排名方面,長三角地區得分 6.3 位列第一,珠三角地區得分 4.6 位列第二,京津冀地區得分 3.4 位列第三,川渝地區得分 1.5 位列第四。與其他一級指標相比,四大經濟圈鏈接能力評價指數的歷年排名波動較大,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均曾取得過鏈接能力第一的名次。其中京津冀地區在 2021 年和 2020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一,但在 2022 年由長三角地區競得第一。鏈接能力評價指數下設鏈接者 1 項二級指標。其中鏈接者又包括 2 項三級指標:會議數和產業聯盟數。從分項指標的排名情況看,長三角在會議數和產業聯盟數方面保持相對領先地位,在近年的排名中多次取得第一。京津冀緊跟長三角并且
68、曾在 2020 年會議數排名第一,在 2021 年產業聯盟數排名第一。珠三角和川渝地區在鏈接能力方面仍需向其他經濟圈學習。24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23四大經濟圈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526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04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綜合排名情況表 17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綜合
69、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1北京市(81.0)1北京市(78.9)1北京市1北京市2深圳市(41.0)2上海市(35.6)2上海市 2深圳市3上海市(32.1)3深圳市(35.4)3深圳市3上海市4杭州市(22.0)4杭州市(21.2)4杭州市4杭州市5廣州市(19.7)5廣州市(18.5)5青島市5南京市6佛山市(15.4)6東莞市(15.5)6東莞市6廣州市7成都市(14.5)7南京市(13.3)7廣州市7成都市8珠海市(14.3)8珠海市(12.9)8南京市8武漢市9南京市(14.0)9成都市(12.4)9鄭州市9天津市10武漢市
70、(9.8)10寧德市(9.9)10成都市10沈陽市11濟南市(9.5)11天津市(8.5)11天津市11合肥市12天津市(9.4)12武漢市(8.4)12合肥市12西安市13合肥市(9.0)13青島市(8.2)13西安市13長春市14重慶市(8.8)14長沙市(8.2)14重慶市14重慶市15西安市(8.7)15西安市(7.8)15沈陽市15濟南市16長沙市(8.6)16蘇州市(7.7)16武漢市16長沙市17青島市(8.2)17重慶市(7.6)17寧德市17蘇州市18蘇州市(8.0)18沈陽市(7.4)18長春市18哈爾濱市19哈爾濱市(7.0)19合肥市(7.2)19濟南市19常州市20無
71、錫市(6.9)20濟南市(7.2)20哈爾濱市20青島市從 2022 年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來看,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和廣州市綜合得分最高,分別為 81.0、41.0、32.1、22.0 和 19.7,構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第一梯隊。佛山市、成都市、珠海市和南京市綜合得分分別為 15.4、14.5、14.3 和 14.0,緊跟在前五個城市之后,排名第六至第九,仍然具有較強的產業競爭力。武漢市、濟南市和天津市緊隨其后,綜合得分為 9.8、9.5 和 9.4,排名第十到十二位。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8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
72、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從 2021 年度與 2022 年度城市競爭力綜合排名的對比情況來看,在排名最高的前五個城市中,北京市在兩年中均排名第一位。深圳市在 2022 年實現了對上海市的超越,從排名第三上升至第二。上海市則下降一個位次降至第三。杭州市和廣州市排名保持穩定,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五名。就其他城市來說,相較于 2021 年,佛山市、成都市、武漢市、濟南市、合肥市、重慶市、哈爾濱市和無錫市排名均有所上升,其中濟南市和合肥市分別上升 9 個和 6 個位次,上升幅度明顯,
73、佛山市、哈爾濱市和無錫市是排名前二十位的新晉城市。此外,珠海市和西安市排名相較 2021 年沒有變化,但南京市、天津市、長沙市、青島市和蘇州市排名分別下降 2 位、1 位、2 位、4 位和 2 位,2021 年位于前二十名之列的東莞市、寧德市和沈陽市在 2022 年下降至二十名以后。對 2019-2022 年度的排名情況進行四年對比分析,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廣州市、成都市和南京市一直位于全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前十之列。其中,北京市在最近四年始終占據城市競爭力榜首之位,就其一級指標來看,企業能力、學術生態、資本環境和國際開放度始終位居全國榜首。深圳市在2019 年綜合排名第二
74、,2020 年和 2021 年下降至第三,2022 年重新上升至第二位,從一級指標來看,深圳市在政府響應能力、鏈接能力、企業能力、國際開放度方面表現突出。上海市的綜合排名在 2019 年位列第三,在 2020 年和 2021 年上升至全國第二,2022 年下降 1 個位次至全國第三位,從一級指標來看,上海市的學術生態、資本環境和國際開放度在最近兩年排名穩定,分別為第三位、第二位和第三位,企業能力、鏈接能力和政府響應能力分位列全國第四位、第四位和第二位,相較 2021 年分別下降 1 位、下降 2 位和下降 1 位。杭州市的綜合排名在最近四年保持平穩,均為全國第四位,在資本環境、國際開放度和政府
75、響應能力等一級指標評價中優勢明顯。廣州市的城市競爭力綜合排名在2019年位列全國第六位,并在2020年下降1個位次至第七位,2021 年實現名次上升,位列全國第五位,并在 2022 年維持第五位。從其一級指標來看,資本環境和國際開放度是其優勢所在。成都市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指數在近四年在全國分別位列第七位、第十位、第九位和第七位,值得關注的是,成都市在學術生態方面實力超群,是城市人工智能優勢所在。南京市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在最近四年分別為第五位、第八位、第七位和第九位,在學術生態、資本環境、國際開放度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分項評價指數排名情況1、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76、18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企業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1北京市(31.6)1北京市(28.9)1北京市1北京市2深圳市(19.5)2深圳市(18.0)2上海市 2深圳市3佛山市(14.4)3上海市(13.6)3深圳市3上海市4上海市(13.2)4東莞市(13.1)4杭州市4杭州市5珠海市(11.8)5珠海市(11.9)5青島市5常州市6杭州市(9.8)6寧德市(9.5)6東莞市6武漢市7廣州市(9.7)7杭州市(8.5)7廣州市7天津市9濟南市(4.5)8廣州市(8.0)8南京市8濟南市10
77、南京市(3.2)11青島市(4.1)9鄭州市9廣州市11蘇州市(3.0)13蘇州市(2.7)11成都市10南京市12青島市(2.9)14南京市(2.6)12天津市11成都市14合肥市(2.7)15長沙市(2.5)13合肥市12青島市15成都市(2.7)17成都市(2.4)14西安市13蘇州市16長沙市(2.6)18濟南市(2.3)15重慶市14合肥市17武漢市(2.1)19天津市(2.2)17沈陽市15長沙市18重慶市(2.0)22合肥市(1.9)18武漢市16西安市22天津市(1.5)23武漢市(1.8)22寧德市18重慶市25無錫市(1.2)28沈陽市(1.4)27長春市23沈陽市26西安
78、市(1.1)29重慶市(1.3)32濟南市37哈爾濱市28哈爾濱市(0.7)45西安市(0.6)52哈爾濱市49長春市從 2022 年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企業能力評價指數來看,企業能力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深圳市、佛山市、上海市、珠海市,評分分別為 31.6、19.5、14.4、13.2、11.8。二級指標中,企業規模指標評分排名前五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廣州市,評分分別為 19.3、11.1、8.4、6.0、5.7;企業創新能力指標評分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佛山市、北京市、珠海市、深圳市、上海市,評分分別為 13.1、12.3、10.3、8.5、4.8。
79、27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9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2019 年至 2022 年連續四年企業能力評價排名穩定在前十位的城市有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廣州市。具體到 5 項三級指標,北京市企業數量、基礎和技術層企業數和技術賦能關系數均排名第一。深圳市企業平均估值排名第一。上海市在企業數量、基礎和技術層企業數、技術賦能關系數 3 項三級指標上具有比較優勢;杭州市在企業數量
80、、企業平均估值、基礎和技術層企業數、技術賦能關系數 4 項三級指標上實力更為突出。廣州市在企業數量、基礎和技術層企業數、技術賦能關系數 3 項三級指標中排名相對占優。在 2022 年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方面,學術生態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成都市、上海市、南京市、西安市,評分分別為 17.7、9.7、7.7、6.9、6.1。學術生態的二級指標中,AI 大學創新能力指標評分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西安市,評分分別為 9.0、6.8、6.6、6.0、5.8;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指標評分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成都市、深圳市、重慶市、長
81、春市,評分分別為 8.8、3.7、2.2、2.0、1.8。2019 年至 2022 年連續四年學術生態評價排名穩定在前十位的城市有北京市、成都市、上海市、南京市、西安市、杭州市。具體到 8 項三級指標,北京市 AI 大學數、非大學科研機構數和非大學科研機構平均國際論文數均排名第一。成都市非大學科研機構平均國內論文數和平均專利數均排名第一。上海市在 AI 大學數、非大學科研機構數 2 項三級指標上具有比較優勢。南京市在 AI 大學數、非大學科研機構平均國際論文數 2項三級指標上表現突出。西安市在非大學科研機構平均國際論文數、非大學科研機構數 2 項三級指標上具有相對競爭優勢。杭州市在 AI 大學
82、平均專利數、非大學科研機構數、非大學科研機構平均國際論文數 3 項三級指標中排名相對占優。2、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19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學術生態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1北京市(17.7)1北京市(16.9)1北京市1北京市2成都市(9.7)2成都市(7.9)2上海市2上海市3上海市(7.7)3上海市(7.0)3長春市3長春市4南京市(6.9)4西安市(6.1)4西安市4沈陽市5西安市(6.1)5南京市(6.0)5南京市5西安市6杭州市(5.9)7杭州市(5.2)6杭州市6成都市7重
83、慶市(5.6)8沈陽市(5.0)7廣州市7杭州市8廣州市(5.5)9武漢市(4.7)8成都市8南京市9武漢市(5.4)11廣州市(4.6)9哈爾濱市9重慶市10哈爾濱市(5.3)13天津市(4.1)10沈陽市10廣州市12天津市(5.0)14合肥市(3.5)11武漢市11深圳市13合肥市(4.6)16重慶市(3.4)13合肥市12哈爾濱市14深圳市(4.6)17長沙市(3.4)14天津市13武漢市15無錫市(4.2)18濟南市(3.4)16重慶市14長沙市16長沙市(3.8)19深圳市(3.3)18濟南市15合肥市17濟南市(3.4)20青島市(2.9)20深圳市16天津市20青島市(3.2)
84、22蘇州市(2.6)21青島市17濟南市29蘇州市(0.8)89東莞市(0.1)28鄭州市18蘇州市31佛山市(0.0)91珠海市(0.0)41東莞市23青島市31珠海市(0.0)91寧德市(0.0)44寧德市28常州市3、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在 2022 年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方面,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廣州市,評分分別為 18.7、5.0、4.8、2.2、1.8。2022 年資本環境的二級指標中,投資指標評分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廣州市、杭州市,評分分別為 4.8、2.2、1.6、1.1、1.0;融資指標評分
85、排名前 5 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天津市,評分分別為 13.8、3.4、2.6、1.2、1.1。2019 年至 2022 年連續四年資本環境評價排名穩定在前十名的城市有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廣州市、南京市。具體到 3 項三級指標,北京市投資關系數、融資關系數和融資額均排名第一。上海市融資關系數和融資額均排名第二。深圳市在投資關系數上具有比較優勢。廣州市在投資關系數上表現搶眼。南京市在融資額方面實力更為突出。30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86、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從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看,2022 年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廣州市排名前五,評分分別為 7.8、4.6、3.1、1.9、0.8??梢钥闯?,北京市在國際開放度方面具備絕對實力。2022年國際開放度的二級指標中,核心人力資本開放度指標評分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廣州市,評分分別為 2.9、1.3、1.0、0.5、0.3;技術開放度指標評分排名前 5 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廣州市,評分分別為 4.8、3.3、2.1、1.4、0.5。從 2019
87、年至 2022 年的四年連續數據來看,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的評價指數排名穩定前十。這些城市在國際開放度一級、二級和三級指標的排名中都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其中北京市在各級評價指標中均排名第一,深圳市在各級評價指標中均排名第二,上海市在各級評價指標中均排名第三。4、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21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國際開放度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1北京市(7.8)1北京市(7.8)1北京市1北京市2深圳市(4.6)2深圳市(5.1)2深圳市2杭州市3上海市(3.1)3上海
88、市(3.2)3杭州市3深圳市4杭州市(1.9)4杭州市(1.9)4上海市4上海市5廣州市(0.8)5廣州市(0.9)5沈陽市5合肥市6南京市(0.4)6南京市(0.4)6南京市7南京市7蘇州市(0.3)7蘇州市(0.3)7廣州市8天津市8珠海市(0.3)8珠海市(0.3)9天津市9青島市9天津市(0.2)9東莞市(0.2)10重慶市10蘇州市11成都市(0.2)10沈陽市(0.2)11東莞市12廣州市13合肥市(0.2)11合肥市(0.2)12合肥市13沈陽市15武漢市(0.2)13成都市(0.2)17西安市14重慶市16重慶市(0.1)14天津市(0.2)20濟南市15長沙市18長沙市(0.
89、1)15武漢市(0.2)23青島市17武漢市19無錫市(0.1)16重慶市(0.1)28成都市18成都市20濟南市(0.1)18長沙市(0.1)32武漢市22濟南市21青島市(0.1)20濟南市(0.1)32寧德市30長春市23佛山市(0.1)22青島市(0.1)32哈爾濱市30常州市28西安市(0.0)40西安市(0.0)32鄭州市30西安市31哈爾濱市(0.0)41寧德市(0.0)32長春市30哈爾濱市表 20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資本環境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1北京市(18.7)1北京市
90、(18.7)1北京市1北京市2上海市(5.0)2上海市(6.3)2上海市2杭州市3深圳市(4.8)3深圳市(4.4)3杭州市3上海市4杭州市(2.2)4杭州市(2.4)4深圳市5南京市5廣州市(1.8)5廣州市(1.8)5南京市7深圳市6南京市(1.7)6南京市(1.8)6廣州市8廣州市7天津市(1.3)7蘇州市(0.6)7天津市10蘇州市8珠海市(0.8)8武漢市(0.4)10武漢市13沈陽市9蘇州市(0.7)9珠海市(0.4)11沈陽市14合肥市10青島市(0.4)10成都市(0.3)12合肥市15成都市11成都市(0.4)11寧德市(0.3)13寧德市16武漢市12武漢市(0.4)13長
91、沙市(0.3)15青島市17濟南市15長沙市(0.3)14青島市(0.3)16成都市20重慶市17無錫市(0.3)15東莞市(0.3)20濟南市22長沙市18合肥市(0.2)16天津市(0.3)22重慶市23天津市20濟南市(0.2)17合肥市(0.3)24西安市24青島市21重慶市(0.2)18濟南市(0.2)28東莞市25長春市23佛山市(0.1)19沈陽市(0.2)30哈爾濱市29常州市25哈爾濱市(0.1)21重慶市(0.2)46鄭州市34西安市27西安市(0.1)27西安市(0.1)47長春市47哈爾濱市31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32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評價
92、指數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3334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5、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6、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22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表 23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城市競爭力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1深圳市(4.4)1北京市(5.1)1北京市1北京市2
93、北京市(4.1)2上海市(2.3)2上海市2上海市3蘇州市(1.8)3深圳市(1.8)3深圳市3杭州市4上海市(1.7)4廣州市(1.0)4重慶市4深圳市5青島市(1.4)5杭州市(1.0)5杭州市5廣州市6武漢市(1.4)6重慶市(0.9)6天津市6天津市7廣州市(1.3)7成都市(0.6)7合肥市7長沙市8成都市(1.2)8天津市(0.5)8濟南市8重慶市9珠海市(1.2)9長沙市(0.5)9成都市9南京市10長沙市(1.2)10南京市(0.5)10廣州市10蘇州市11濟南市(1.0)11合肥市(0.5)11南京市11合肥市12杭州市(0.9)12濟南市(0.5)15武漢市12濟南市13西
94、安市(0.8)13蘇州市(0.4)16哈爾濱市12哈爾濱市15哈爾濱市(0.7)18武漢市(0.2)17西安市14成都市16無錫市(0.7)19西安市(0.2)19青島市15武漢市17天津市(0.7)21東莞市(0.2)20鄭州市21西安市18南京市(0.6)23青島市(0.1)22東莞市23沈陽市20佛山市(0.5)27沈陽市(0.1)31沈陽市23長春市21合肥市(0.5)41珠海市(0.1)31長春市27青島市29重慶市(0.1)87寧德市(0.0)87寧德市27常州市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括號內為得分)2022202120202019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排名城市1深圳市(3.0
95、)1上海市(3.2)1上海市1深圳市2上海市(1.5)2深圳市(2.9)2深圳市2廣州市3蘇州市(1.5)3杭州市(2.2)3重慶市3上海市4杭州市(1.3)4廣州市(2.1)4廣州市4杭州市6北京市(1.1)5南京市(1.9)5杭州市4合肥市7南京市(1.1)6重慶市(1.7)6南京市6北京市8天津市(0.8)7北京市(1.7)7青島市7南京市9重慶市(0.8)8東莞市(1.6)8北京市8天津市10合肥市(0.7)9長沙市(1.3)9合肥市9沈陽市11廣州市(0.6)10天津市(1.1)10天津市10武漢市12西安市(0.6)11蘇州市(1.1)11武漢市11成都市13長沙市(0.5)12武
96、漢市(1.0)12成都市14重慶市14無錫市(0.5)13成都市(1.0)14濟南市17蘇州市15武漢市(0.4)15合肥市(0.9)15西安市21長沙市16成都市(0.3)16西安市(0.8)18沈陽市22長春市17珠海市(0.3)19濟南市(0.8)22鄭州市26青島市18濟南市(0.3)22青島市(0.6)23長春市30西安市19佛山市(0.2)25沈陽市(0.5)30東莞市34常州市21青島市(0.2)48珠海市(0.2)59哈爾濱市35濟南市25哈爾濱市(0.1)168寧德市(0.0)108寧德市41哈爾濱市從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看,2022年深圳市、北京市、蘇州市、上海市、青島市排
97、名前五,評價分別為4.4、4.1、1.8、1.7、1.4,其中深圳市和北京市評價指數均超過 4,位于第一梯隊,領先優勢明顯。從2019年至2022年的四年連續數據來看,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的評價指數排名穩定在前十。其中,深圳市產業聯盟數量上均表現出絕對優勢;北京市在會議數量方面展現出絕對實力,上海市在會議數量指標上表現搶眼,在進行人工智能相關的會議交流方面處于優勢地位。廣州市則在產業聯盟數量、會議數量中表現均衡,2022 年兩項指標均排名第七,與本地區鏈接能力評價指數排名一致。從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看,2022年深圳市、上海市、蘇州市、杭州市、北京市位列前五,評分分別為3.0、1.5
98、、1.5、1.3、1.1,其中深圳市的評價指數遠遠領先于其他城市。從 2019 年至 2022 年的四年連續數據來看,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北京市、南京市、天津市的政府響應能力評價指數排名穩定在前十名。政府響應能力下設產業園區數、出臺政策數 2 項三級指標,其中深圳市在人工智能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此外上海市、南京市表現也較為突出。天津市、杭州市在政策出臺方面排名占優,政府出臺了大量政策以支持本地人工智能產業發展。35研究設計和方法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22)Chinas New Generation Al Technology Industry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tion Index37研究設計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