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背景下原位異位熱修復技術發展趨勢-焦文濤-蘇州.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雙碳”背景下原位異位熱修復技術發展趨勢-焦文濤-蘇州.pdf(5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雙碳”背景下原位/異位熱修復技術發展趨勢焦文濤 張博 詹明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6月17日,蘇州第七屆中國國際土壤與地下水高峰論壇團隊介紹-知行合一n研究組長:焦文濤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n研究方向:地塊污染低碳可持續修復n國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n企業項目:北京、貴州、廣西等合計3000余萬元n國際合作:美國JSU、德國UFZ、瑞士ETH等n合作單位:北京建工修復、北京高能、中化環境等掃我了解更多一、具有余熱利用單元的堆式熱修復技術二、有機污染土壤制陶粒資源化技術三、有機污染土壤自維持陰燃修復技術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融合一、具有余熱利用單元的堆式熱修復技術二、有機
2、污染土壤制陶粒資源化技術三、有機污染土壤自維持陰燃修復技術應用背景及意義現有污染場地30-50萬塊,有機污染占比約60%威脅人體健康、環境安全和社會民生,毒跑道事件p 2019:土壤污染防治法p 未 來:降碳、固土、強生態1898工業規模焦爐生產030204焦炭產量世界第一1400余家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1.1億噸焦炭產量突破1億噸19911994201020202004010506大量焦化污染場地位置特殊:多處于城市新中心、多已被規劃為商住用地修復困難:濃度高、工程量大、時間短、土質雜、高效修復技術短缺 改善城市土壤生態環境、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十分緊迫修復技術存在的問題異位修復(填埋,水泥
3、窯共處置,熱脫附,化學氧化)1)填埋工藝:土堆資源有限,填埋空間不足;2)水泥窯共處置:添加比例3%,處理能力有限,運輸距離較遠;3)化學氧化:處理效率一般低于90%,尤其對于SVOC及氯代溶劑效率不高;4)熱脫附工藝:可行,但有二次污染大、能耗高等問題。容易導致二次污染,運輸成本較高,環境監管難度大。原位修復1)地下水文地質不明,修復終點難控;2)修復能耗偏高,煙氣余溫無法利用。封存阻隔只能原位隔離而不能去除污染物。滲透反應墻受地下水流場、污染羽運移速度等因素制約,一般修復周期長,國內應用少。沖洗技術例如原位注入氧化劑、表面活性劑、共溶劑、強化生物修復、原位化學還原以降低有機污染物濃度,由于
4、修復藥劑不能100%接觸到所有污染物,因此該技術在降低有機污染物濃度的同時并不能完全去除污染,不適用于低滲透區修復。氣相抽提技術能較快的去除非飽和層中的VOC,對SVOC及不揮發有機物處理效果效果差,對污染含水層修復不適用。技術需求:廣譜、清潔、低碳具有余熱利用單元的堆式熱修復技術該技術是在微負壓條件下,通過燃燒器提供的高溫煙氣均勻加熱土壤,促使污染物從土壤中脫附進入氣相,最后抽提出集中處理。1工藝環保安全,修復全過程無高溫高壓環境;2設備運行可靠,修復后TPHs0.3%;3堆體全封閉,微負壓,尾水可循環使用,二次污染可控;4采用余熱利用技術,熱效率至少可提高10%;5設備可循環使用,綜合成本
5、低于異位/間接熱脫附技術;6人員投入少,3000m3堆體運行維護僅需1人。技術原理技術優勢 堆式熱修復實驗裝置主要由電加熱棒、PID溫控器、Agilent數據采集儀、抽提風機以及流量計等構成,能夠實現對箱體內土壤的溫度控制和負壓控制;對采集的土壤進行預干燥、研磨過篩、密封保存,每次實驗取17kg土壤,采用配置不同體積含水率的土壤樣品。堆式熱修復小試實驗裝置實驗裝置及示意圖土壤熱濕遷移數值模擬研究()()()peffpeffeffeffevapTCCuTkTQQt()0wggvwlllcwugugt多孔介質水分輸送方程:多孔介質傳熱方程:傳熱不僅依賴于多孔基體的熱傳導,液相水和水蒸氣的擴散以及對
6、流傳熱共同影響堆體溫度;基于多孔介質傳熱傳質理論,建立包含蒸汽壓力、熱量傳遞、水分輸運等物理場的非飽和土壤熱濕傳遞預測模型??刂品匠潭S對稱模型土壤熱濕遷移規律研究 在較大的溫差驅動下,近熱源端出現水分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同時由于土壤中自由水向遠離熱源端遷移,導致遠熱源端出現含水量上升現象;熱源溫度增大,土壤水分峰值越大,即濕通量與熱作用成正相關。水平方向水分遷移規律不同熱源溫度對水分遷移的影響中試試驗研究-堆體建設表1 堆體設計尺寸序號底面尺寸頂面尺寸高度/m總方量/m3長/m寬/m長/m寬/m堆體801270732100源頭調質:土壤破碎篩分均質化、石灰降水堆體鋪設:根據污染土壤理化特性進行
7、分層鋪料管井鋪設:嚴格按照設計距離布設管道堆體密封:采用混凝土抹面進行固封設備安裝:安裝尾氣處理以及其他輔助設備建堆完成:完成堆體主體建設,等待試運行堆體加熱:加熱系統和尾氣凈化系統穩定運行驗收拆堆:每500方冷點抽樣驗收,拆堆中試試驗研究-修復效果 堆運行至35d時,土壤樣品中TPHs和苯并a芘均已分別降至31775mgkg-1和0.010.09 mgkg-1,修復達標率100%;整體滿足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中第一類用地篩選值,熱脫附修復效果良好。樣品檢測結果中試試驗研究-溫升曲線觀測點實際及模擬溫度曲線 經過39d的升溫加熱,堆體的
8、頂層,中層和底層平均溫度分別達到210.4,178.2,184.6;堆體測溫點溫度呈平臺試上升趨勢,其中堆體7號測溫點的實測值和模擬值平均絕對誤差約為8.4,平均相對誤差約為7.36%。堆體各層平均溫度中試試驗研究-收集水量 經39d處置后土壤內收集水量共計310.4m,土壤內體積含水率從25.8%降至10.3%。隨堆體溫度升高,土壤中的飽和蒸汽壓增大,導致土壤內液相水蒸發速率加快;熱源附近土壤完全干燥,堆體中殘余含水率試驗值和模擬值平均絕對誤差約為1.24m3,整體平均相對誤差約7.49%。收集水量堆體濕度場中試試驗研究-能耗堆式燃氣熱修復技術傳統原位熱修復技術輸入熱量煙氣熱量損失尾氣熱損失
9、其他熱量損失5%5%熱效率 堆式熱修復采用余熱利用技術,將加熱管中排出的350煙氣重新送至余熱利用管中,排煙溫度低于至150以下,熱效率提高了10%以上,達到了節約降碳的目的。(環境科學研究,2022,35(12):2810-2818;2023,36(3):610-618)總結 堆式熱修復技術相較于異位直接/間接熱脫附技術運行安全更可靠、污染物去除更徹底、二次污染更可控、修復方量更靈活、具有較好的市場應用前景,但容易受到施工場地限制,不適合大規模場地有機污染土壤修復;根據中試試驗發現:大部分時間堆體的底層平均溫度較低,因此,工程設計上可考慮提高底層加熱管溫度,或底部鋪設巖棉板進行隔熱保溫措施,
10、以提高堆體底層土壤的修復效率;采用余熱再利用技術不僅可以保持堆體整體溫度均勻性,且可將加熱管中排出的350的高溫煙氣降低至150以下,可使修復過程中熱量利用率提高約10%以上。展望在已有實驗所得結論的基礎之上,探究“力-溫度-水分-污染物”多物理場之間的相互耦合作用,并建立相關數值模型,指導復雜場景工程設計參數設定與優化。一、具有余熱利用單元的堆式熱修復技術二、有機污染土壤制陶粒資源化技術三、有機污染土壤自維持陰燃修復技術污染土壤修復路徑及修復后土壤再利用途徑均需探索現存問題相應政策修復后土壤再利用途徑亟待探索2019年1月,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通過制定專門的法律來規范防治土壤
11、污染,使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做到了有法可依。土壤污染調查及修復快速發展,但大多數常用的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存在修復后土壤沒有合理去向的窘境。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污染土壤再利用越發受到關注。陶粒生產企業亟需改革創新,煥發新活力1986年10月,礦產資源保護法正式實施。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非法買賣礦產資源等經營活動,陶粒企業主要原料粘土、頁巖礦物均在內。2020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施行,陶粒企業主要原料粘土、頁巖礦物均在征稅范圍內,
12、生產成本增加。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產5萬m/年以下陶粒生產線屬限制類。中小企業存活空間被壓縮。陶粒生產工藝流程陶粒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的意義1、促進污染土壤協同處置多元化發展(1)水泥熟料生產線龐大,但污染土壤添加量受到嚴格控制,長期貯存導致企業短期拒收。(2)能夠處置污染土壤的水泥生產企業數量有限,部分城市一家滿足要求的企業都沒有,這就導致污染土壤需要經過長距離運輸才能處置,加大了二次污染的風險。(3)受水泥行業錯峰停窯政策等因素影響,水泥廠處置污染土壤的能力較不穩定。2、促進污染土壤等固廢的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處理 固體廢物制陶粒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陶粒生產原料來源的
13、問題,同時還可以實現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拓寬污染土壤修復路徑和修復后土壤消納去向,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促進陶粒行業協同處置污染土壤的健康與規范發展 我國陶粒行業已逐步成為消納建筑廢棄土和污泥等固體廢物的生力軍,雖然近些年陶粒生產技術與裝備技術有了很大進步,但總體水平不高,整個行業仍舊缺乏技術規范和標準去指導和規范企業生產。關鍵科學問題不同土壤配比以及不同種類土壤對陶粒成品性能的影響尚不明晰,陶粒的燒脹效果與陶粒內部的成分的關系?有機污染土壤生產陶粒共處置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尚不明確,尾氣中的多環芳烴及石油烴分布規律?有機污染土壤生產陶粒過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機理不明,是
14、否適用于不同土壤類型?污染土壤制備陶粒資源化技術小試實驗裝置 實驗裝置主要由氣瓶、流量計、管式爐和尾氣收集等部分組成,在燒制陶粒過程中收集尾氣中的多環芳烴或石油烴;對國內焦化污染場地典型污染土壤樣品進行干燥、研磨過篩、加入頁巖土制備成陶粒后密封保存,每次實驗取100g陶粒樣品進行燒制。實驗裝置及示意圖有機污染土壤制陶粒實驗研究實驗工況表A組探究了不同土壤配比以及不同種類土壤對陶粒成品性能的影響;以及在制備陶粒過程中多環芳烴或石油烴在尾氣中的分布規律。B 組 探 究 了 目 標 污 染 物 脫 附 溫 度 下(200500)多環芳烴和石油烴在尾氣中的分布規律。各個工況開展至少2-3次重復實驗編號
15、反應溫度()氣體反應時間(min)無污染壤土(%)多環芳烴污染土壤(%)復合污染壤土(%)A11160Air1010000A21160Air1080200A31160Air1060400A41160Air1040600A51160Air1080020A61160Air1060040A71160Air1040060B1200Air1040600B2300Air1040600B3400Air1040600B4500Air1040600B5200Air1040060B6300Air1040060B7400Air1040060B8500Air10400601 陶粒樣品性能-不同土壤種類及配比的影響 所
16、有陶粒樣品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除20%復合污染土壤1小時吸水率(32.9%)略高于國家標準(30%);隨著污染土壤占比增加,陶粒的堆積密度呈下降趨勢。除A7工況以外,其他陶粒實驗前后膨脹在2倍以上。編號土壤類型堆積密度(kg/m3)1小時吸水率(%)表觀密度(kg/m3)筒壓強度(MPa)膨脹效果實驗前直徑(mm)實驗后直徑(mm)國家標準/20030/0.2/A22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27020.05150.3581535.02A34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22020.24630.3951534.46A46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21026.04050.2811536.01A520%復合污染土壤23
17、032.94220.2961530.04A640%復合污染土壤22026.13700.2991537.11A760%復合污染土壤21028.13130.2891515.88國家標準輕集料及其試驗方法第1部分:輕集料(GB/T 17431.1-2010)1 陶粒樣品性能-陶粒燒脹研究 通過對土壤的XRF檢測,并根據SiO2、CaO、Al2O3的含量,通過FactSage軟件,經過熱力學計算得到Si-Ca-Al 三元相圖;在試驗溫度下,土壤在熔融區生成物主要為鈣長石(CaAl2Si2O8);驗證了在1160下,陶粒的相應成分在以下區間內具備較好的膨脹效果:SiO2占53-79%,Al2O3占10-
18、25%,剩余的熔劑成分(Cao、MgO、FeO、Fe2O3和(Na,K)2O)占13-26%。Si-Ca-Al 三元相圖2 成品陶粒中的污染物-不同配比的影響 實驗后,成品陶粒中多環芳烴及石油烴含量均未檢出(低于檢出限);陶粒樣品中多環芳烴去除效率達99.41%以上,石油烴去除率為99.72%。固相污染物去除效率編號土壤類型污染物類型溫度()實驗前(mg/kg)實驗后(mg/kg)去除效率(%)A22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多環芳烴116011.540.06799.41A520%復合污染土壤多環芳烴1160510.06799.86A34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多環芳烴116023.080.06799.
19、70A640%復合污染土壤多環芳烴11601020.06799.93A46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多環芳烴116034.620.06799.80A760%復合污染土壤多環芳烴11601530.06799.95A760%復合污染土壤總石油烴11602208699.72由于實驗后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檢出限,故將檢出限設為實驗后固相污染物含量。3 尾氣中多環芳烴分布情況-不同配比(1160)在1160下制備陶粒,尾氣中的多環芳烴污染物以NaP(萘)為主導存在;當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比例從20%增至40%時,NaP在總餾分中的比例從93.86%增加到96.97%,當比例從40%增加到60%時,Flu、AnT、B
20、KF、BaP等有所增加;在40%復合污染土壤中,AcPy、PhA、AnT等高分子量多環芳烴比例增加。2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4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6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20%復合污染土壤40%復合污染土壤60%復合污染土壤3 尾氣中石油烴分布情況-不同溫度(200500)氣相與固相石油烴濃度石油烴氣固相占比 氣、固相中石油烴濃度呈下降趨勢。這可能是因為石油烴中的C-C鍵和C-H鍵在高溫下分解,產生了揮發性物質;在200300時,石油烴主要分布在固相中;當溫度超過300時,石油烴處于熱裂解階段。石油烴被分解轉化為固定碳形態且部分轉移至氣相中。4 多環芳烴及石油烴脫附規律-熱重紅外 從常溫加熱到30
21、0,土壤中的地表水和結晶水受熱析出并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揮發性和半揮發性物質在300500的溫度范圍內燃燒造成樣品質量的損失;在500800,碳酸鹽物質分解并產生氣體,陶粒內部孔隙逐漸增大。4 PFOA降解的影響因素-氧化劑添加量 利用高溫原位熱分析儀進一步分析了多環芳烴及石油烴的脫附規律及土壤的熔融特性;當溫度達到400和500時,(b)和(d)中可以觀察到揮發分的出現;當溫度上升到1300時,達到熔融區所屬范圍,所有樣品均熔融并形成液相。4 多環芳烴及石油烴脫附規律-高溫原位熱分析(a)60%多環芳烴污染土壤,(b)60%復合污染土壤,(c)多環芳烴污染土壤,(d)復合污染土壤,(e)物污
22、染土壤 將直徑為5mm的原料球團在2001160溫度下加熱10分鐘,放入CT掃描儀并通過X射線掃描得到陶粒內部結構圖;陶粒中出現小孔的溫度為200300。當溫度為400600時,氣孔逐漸擴大形成裂縫,并開始與外界連通。當溫度達到1160時,陶粒內部材料熔化并產生氣體,外部形成具有一定粘度的液相。在氣體的作用下,陶粒的體積膨脹。陶粒內部孔隙圖4 多環芳烴及石油烴脫附規律-CT技術總結 制備陶粒過程中可添加污染土壤的最大比例為40%,而2020-2021年全國陶粒產量為1620-2000萬方,可處理污染土壤648-800萬方;根據實驗結果發現:尾氣中多環芳烴含量約30mg/m3,石油烴約520mg
23、/m3。在實際工業生產中,針對尾氣中有機污染物的處理仍需進一步加強;在制備陶粒的過程中,熱脫附和降解是去除多環芳烴和石油烴的主要機制。通過熱重紅外、高溫原位熱分析及CT技術發現,多環芳烴和石油烴主要脫附的溫度是400500。(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2022,436 129062)展望實際應用研究仍需進一步開展陶粒窯協同處置污染土壤技術指南(T/JSSES 24-2022)已發布一、具有余熱利用單元的堆式熱修復技術二、有機污染土壤制陶粒資源化技術三、有機污染土壤自維持陰燃修復技術二惡英等POPs污染土壤危害大、難處理 二惡英系一類劇毒物質,具有“三致效應”,
24、其毒性相當于人們熟知的砒霜的900倍。暴露在含有二惡英的環境中,可引起頭痛、失聰、憂郁等癥,并可能導致染色體損傷、心力衰竭、癌癥等;宿遷市耿車鎮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片區污染土壤中二惡英毒性當量濃度超過100 ng TEQ/kg;危廢焚燒廠和生活垃圾焚燒廠搬遷場地、現有焚燒廠飛灰堆放區與廢水處理區、飛灰填埋場、廢鋼電弧爐冶煉區場地土壤中二噁英超過可能超過第一類建設用地篩選值100 ng TEQ/kg。有機污染土壤自維持陰燃修復技術 陰燃是一種緩慢的、無火焰的異相氧化燃燒形式,日常生活中點燃的蚊香、木炭或者香煙均屬于陰燃現象;陰燃具有高溫持續時間長、發應過程可調控、反應自維持節能降碳等優點;國內外學者
25、已開展油泥和重焦化污染土壤陰燃初步試驗,發現陰燃技術應用潛力大。有機污染土壤自維持陰燃修復技術陰燃技術在修復污染土壤中的應用 陰燃技術由于具有自維持的特性,處理成本相對適中,且成本會隨著場地和土壤體積的增加而降低;陰燃修復過程中,溫度維持在500以上,此溫度下,烷基芳烴、脂質和固醇會揮發,并引起碳化,而且有效遏止了二惡英的生成。陰燃技術實驗室裝置陰燃試驗平臺陰燃反應原理圖 陰燃試驗平臺:陰燃反應室、空氣加熱器、尾氣冷凝收集室、送風機、流量和溫度監測調節系統;陰燃反應室:內徑123mm,高630mm,污染土壤填充量約4-5kg;10個測溫點,5個采樣點;空氣可調參數:流量1.5-4.5m3/h,
26、流速2.5-7.5cm/s,加熱溫度室溫至550。二惡英污染土壤陰燃反應溫升規律未切冷風切換冷風 設計工況為84%某退役垃圾焚燒廠二惡英污染土壤,8%炭黑,8%木屑;注入風量為2.4m3/h,空氣溫度450;在第二級熱電偶達到峰值溫度后采取是否切換冷風的對照實驗;在第二級熱電偶達到峰值溫度后切換冷風對陰燃修復實驗的整體過程僅有細微的影響(溫度數據擾動加?。?,所以在陰燃修復有機物污染土壤中,利用其自維持特性,達到節能降碳的目的。二惡英污染土壤陰燃修復實驗 退役垃圾焚燒廠場地2個土壤樣品二惡英毒性當量濃度分別為16和29 ng I-TEQ/kg,陰燃反應后分別為5和8 ng I-TEQ/kg,降解
27、率為67%和73%;反應后土壤二惡英毒性當量均滿足第一類建設用地篩選值,修復技術可行。二惡英污染土壤陰燃修復實驗 污染土壤中二噁英在陰燃反應過程中高氯代二噁英可能轉為低氯代二噁英,沸點降低后更容易從土壤介質中脫附析出;由于陰燃反應溫度高,氣相收集的二噁英總量遠低于土壤中二噁英總量,說明陰燃反應過程中也發生了二噁英降解反應。技術優勢:無需額外脫水能耗、減容率高、無害化徹底高含水有機固廢惰性蓄熱介質材料多孔特性混合基質提高空氣滲透能力提高熱量傳遞能力提高熱量儲存能力上層物料下層物料干化、升溫氧化放熱自維持連續傳播陰燃反應實現自維持連續反應傳播多孔介質條件下的陰燃燃燒開展了不同空氣流量下油泥陰燃自維
28、持反應試驗,發現油泥加熱至300時,可發生陰燃自維持,峰值溫度甚至高于1000,高溫反應持續數分鐘,確保了陰燃反應后油泥渣的含油率0.3%;油泥陰燃可實現60%以上的油品回收,油泥渣均質、穩定,資源化利用潛力大。理化特性含水率26%0.3%含油率50%0.3%熱值(kJ/kg)163396552.5m3/h與1.5m3/h室溫空氣下陰燃自維持油泥升溫曲線實驗室開展陰燃基礎工藝研究 尺寸:I.D.1200mm*3000mm材質:碳鋼摻沙比 3:1風速 5cm/s反應溫度 520-560處置速率 1-3t/d中試規模裝備設計與工藝研發項目單位消耗單位價格價格 元/噸電力59.7kWh/噸0.7元/
29、kwh41.8燃氣6.4m3/噸3元/m319.2人工3人60,000元/年5.5維護設備價值2.4%9.5總額75.9年運行成本2500,000裝備組成數量價格 萬元陰燃爐6480攪拌器15物料傳輸系統115灰渣分離系統110煙氣凈化系統1700 設備投資總額1300設備成本技術對比 按250元/噸污泥處置收費標準2.3年即可收回設備投資成本 按1000元/噸危廢處置收費標準,每年盈利3049.5萬元效益分析運行成本陰燃固廢處置技術經濟性研究項目單位排放量排放標準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DB46/484-2019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
30、標準DB31/768-2013深圳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規范SZDB/Z233-2017顆粒物 mg/Nm3-30101010COmg/Nm37000200001005010050CH4mg/Nm3100300-NMHC mg/Nm3200700-10-10NOxmg/Nm35020030015025080SO2mg/Nm30501003010030以上參數為冷凝后干煙氣測量值;NMHC指非甲烷總烴,包括VOC等;標準限值為1小時均值。陰燃排放污染煙氣主要是CO、CH4以及非甲烷烴類(如VOC等)可燃煙氣組分。陰燃煙氣污染排放及相關標準要求對比未燃盡組分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易冷凝蒸汽水蒸氣、水溶性
31、揮發性有機質等低溫冷凝消白CO、CH4以及非甲 烷 烴 類(包 括VOC)蓄熱氧化RTO干法脫硫SDS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粉塵陶瓷纖維濾筒煙氣排放可達現行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相關要求形成陰燃煙氣一體化處理工藝陰燃裝備系統設計系統設計規模:60-100 噸/天(濕污泥,80%水分)需要的反應系統數量:6套總占地面積:600 m2建設資金:1000 萬人民幣預計運營成本:100元/濕噸主要技術特征反應器直徑1.23m反應區高0.71.5m點火方式電加熱煙氣處理方案冷凝吸附+氧化焚燒+脫硫脫硝灰渣處理方案篩分+建材/填埋為規模應用及尾部煙氣處置提供進一步設計支持基礎研
32、究中試應用商業應用獲得關鍵參數驗證技術優勢商業化污泥處置罐式污泥陰燃處置裝置研發罐式陰燃裝備系統設計示意圖陰燃裝備系統設計針對性處置方案特性檢測方案設計工程示范獲得油田污泥關鍵參數撬裝式處置技術應用系統設計規模:100 噸/天(含油污泥)總占地面積:500 m2建設資金:1000 萬人民幣預計處置成本:300元/噸撬裝式油泥陰燃處置裝置研發陰燃裝備系統設計撬裝陰燃裝備系統設計示意圖含油污泥技術參數單模塊外形尺寸長7700 寬2300 高2800 mm點火方式電加熱/導熱油煙氣處理冷凝吸附+氧化焚燒+脫硫脫硝陰燃裝備系統設計總結 土壤在適合的補充燃料、空氣流量、補充燃料等條件下可以實現穩定自維持陰燃反應,通過調控反應條件,可以調節峰值溫度、陰燃前沿反應溫速度等,使陰燃修復技術能夠擁有更廣的適用范圍;油泥陰燃通常無需補充燃料,但需要調控物料孔隙率。陰燃反應后污染土壤中二惡英濃度均低于第一類建設用地篩選值,修復效果好;油泥陰燃后油泥渣含油率小于0.3%。在現有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基礎之上,提供一種更加綠色低碳的修復方式,同時協同處置高熱值工業固廢,實現工業固廢清潔高效能源化利用。油泥協同處置污染土壤或鉆井巖屑。技術應用:司法鑒定擅長技術評價和應用-生命周期、司法鑒定技術評價:生命周期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場地污染修復組謝謝!敬待您的寶貴意見!電話:13910796093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