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DC:2023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報告(2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NRDC:2023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報告(24頁).pdf(2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 2023 年 9 月 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煤控研究項目)中國是世界煤炭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和減少空氣污染,國際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作為課題協調單位,與政府智庫、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等20多家有影響力的單位合作,于2013年10月共同啟動了“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項目(即“煤控研究項目”),為設定全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實施路線圖和行動計劃提供政策建議和可操作措施,助力中國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氣候變化與
2、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多重目標。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是一家國際公益環保組織,成立于1970年。NRDC擁有700多名員工,以科學、法律、政策方面的專家為主力。NRDC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起在中國開展環保工作,中國項目現有成員40多名。NRDC主要通過開展政策研究,介紹和展示最佳實踐,以及提供專業支持等方式,促進中國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NRDC在北京市公安局注冊并設立北京代表處,業務主管部門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請訪問網站了解更多詳情http:/ Jovanovic在Pixabay上發布所使用的方正字體由方正電子免費公益授權 請訪問網站了解更多詳情http:/ 低碳發展研究北京計鵬信
3、息咨詢有限公司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2023年9月ii目錄引言iii1.內蒙古自治區電力發展現狀12.內蒙古自治區電力低碳轉型目標43.內蒙古電力低碳轉型機遇和挑戰64.內蒙古自治區電力低碳轉型路徑分析95.建議14參考文獻17iii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引言繼國務院印發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于 2022 年 1 月正式發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到 2035 年,能源高質量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建成現代能源體系。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在 2030 年達到 25%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主體電源,新型電力
4、系統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碳排放總量達峰后穩中有降。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作為中國最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之一,電力行業必將成為國家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抓手。內蒙古自治區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不僅其煤炭開發利用位居全國前列,其風能、太陽能資源也都屬于全國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外送電量連續多年居各省前列,在我國電力低碳轉型總體工作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作為傳統煤電和新能源的裝機大省,內蒙古電力系統低碳發展研究將有助于回答新型電力系統的結構、形態、技術和體制機制等問題,為全國實現新型電力系統提供重要的轉型經驗。在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支持下,北京計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在梳理國家和內蒙古電力發展現狀及
5、未來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內蒙古電力發展情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基于能源環境核算原理開展內蒙古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電力轉型路徑的研究,并提出了推動未來電力低碳發展的政策建議。1 內蒙古自治區電力發展現狀2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2022 年 6 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具體到電力行業,2030 年目標為“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25%左右,新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超過 2 億千瓦、發電總量超過火電”。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裝機容量為 1.
6、5 億千瓦(6000 千瓦及以上發電設備)1,其中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為 36.5%,低于全國 44.8%的平均水平;2021 年總發電量為5999 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約為 20.6%,低于全國 29.7%的平均水平。1 圖 1: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裝機結構 圖 2:2015 年-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裝機結構情況 62.5%25.9%8.7%1.5%0.7%0.7%煤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氣電其他7260760981708229871893829829314034363656405642945199557224.5%9.4%6.4%10.9%5.9%21.1%7.2%8
7、.2%3.3%2.8%5.0%2.4%7.5%2.5%0.0%5.0%10.0%15.0%20.0%25.0%3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萬千瓦)火電裝機規模(萬千瓦)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長率%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國年新增的比例%圖 1-1: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裝機結構數據來源: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協會統計月報(可再生能源占比36.5%,其中包括:風電 25.9%、太陽能發電 8.7%、水電 1.5%、以及其他中的約0.4%的生物質
8、發電)“十三五”時期以來,由于旺盛的電力需求,內蒙古自治區可再生能源和火電裝機都有所增長,但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速高于火電。2021 年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相比 2015年增長 43.6%,與 2021 年火電裝機相比,增速高 8 個百分點,詳見圖 1-2。1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 2021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裝機容量及設備利用小時統計口徑為全區 6000 千瓦及以上電廠數據。3 1 圖 1: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裝機結構 圖 2:2015 年-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裝機結構情況 62.5%25.9%8.7%1.5%0.7%0.7%煤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氣電其他726076098
9、1708229871893829829314034363656405642945199557224.5%9.4%6.4%10.9%5.9%21.1%7.2%8.2%3.3%2.8%5.0%2.4%7.5%2.5%0.0%5.0%10.0%15.0%20.0%25.0%3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萬千瓦)火電裝機規模(萬千瓦)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長率%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國年新增的比例%圖 1-2:2015年-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裝機
10、結構情況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協會從電力消費結構來看,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全社會用電量為 3958 億千瓦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居民生活用電結構占比為1:87:8:4,相較于全國的1:68:17:14,第二產業用電占比明顯偏高,高出約 19 個百分點。從電力外送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外送電規模連續多年領跑全國,2021 年外送電量達到 2467 億千瓦時,占其發電總量的 41.1%,占全國跨省區外送電量的 15%以上。2 內蒙古自治區電力低碳轉型目標52022 年內蒙古自治區先后發布能源、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等“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率先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
11、電力系統、加快綠色電力消費升級、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化電力體制機制改革等電力低碳發展的主要方向,并設定了 2025 年和2030 年的電力發展目標,詳見表 2-1。表 2-1: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電力能源相關規劃目標整理具體指標2025年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億千瓦時)5220-負荷側響應(%)3-電力裝機規模(億千瓦)2.713新能源裝機占比(%)50-新能源發電量占比(%)-50平均供電煤耗(克標煤/千瓦時)305-電力外送能力(萬千瓦)7800-新增外送通道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50-3 內蒙古電力低碳轉型 機遇和挑戰7在機遇方面:“雙碳”承諾要求可再生能源規?;l展。在 2
12、021 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我國提出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從能源安全保障、生態環境協同和新能源規??焖贁U大等角度出發,發展大型風光基地是首選之舉。內蒙古自治區不僅風光資源豐富,而且荒漠化未利用土地總面積豐富,積極推進新一輪風光電基地的開發建設,為內蒙古電力低碳轉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激勵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我國正逐步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政策轉變,到“十四五”時期末,預計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比重將超過50%。內蒙古自治區在“十三五
13、”能耗雙控工作的基礎上,2022 年發布了關于完善能耗強度和總量雙控政策保障“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積極引導“兩高”企業節能降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和產業轉型升級。約束性指標和政策導向將加速內蒙古產業轉型,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進一步提升電氣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可再生能源市場化發展。我國不斷推動電力技術水平提升和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探索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及主動支撐、柔性直流、直流配電網、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虛擬電廠、微電網等技術研發及示范應用;隨著電力市場化交易改革不斷深入,跨區電力交易機制、輔助服務市場、現貨市場、需求側響應補償機
14、制等逐步完善,在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等手段的推動下,以較小系統成本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量。作為能源大省,內蒙古自治區可以憑借巨大資源潛力和市場優勢,推進可再生能源市場化發展。在挑戰方面:煤電體量大、能效較低導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較大。裝機總量方面,煤電總量基數較大,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煤電裝機容量為 9618 萬千瓦,占全國煤電裝機總量的 8.7%,為我國煤電裝機量前五的省份之一。為了匹配風光大基地開發,預計“十四五”和“十五五”時期還需陸續新增 1800 萬千瓦煤電作為系統保障和調節性電源。能效方面,內蒙古自治區火電機組能效相對較差,2021 年火電平均供電煤耗為 311.8 克標準煤/千瓦時
1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 10.3 克,單位發電量碳排放約高出 26 克/千瓦時,火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 4994 小時,比全國火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高出 550 小時。煤電實際調峰能力受到多重制約。一是采暖期長且必須優先保障供熱需求。內蒙古自治區秋冬季氣候寒冷,大部分地區采暖期長達 6 個月,部分地區達到 9 個月,火電機組中約有 45.7%的機組兼具供熱任務,在采暖期間調峰能力相對受限。二是外送通道與本地電網協調能力薄弱。內蒙古自治區外送電力裝機規模較大,且多數以煤電為支撐性電源,多數外送通道與本地電網無物理性連接,難以利用8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外送電力資源調峰。三是自備電廠全
16、面參與調峰的機制尚未完善。內蒙古自治區大量的化工、鋼鐵、建材、有色行業均擁有自備電廠,總裝機量占全區火電裝機容量的 14%,但由于自備電廠全面參與電力系統調峰的機制尚未完善,導致調峰能力相對受限。風電光伏為主的電源供電韌性不足。內蒙古自治區地處中國北部,可再生能源資源以風光資源為主,水資源相對匱乏,冬季部分地區面臨暴風雪、嚴寒等極端天氣考驗,供電韌性挑戰十分嚴峻??稍偕茉幢镜叵{模式尚未形成。內蒙古自治區可再生能源開發走在全國前列,主要模式是大基地、集中式的開發,依靠遠距離輸送通道解決消納問題。近年來,國家要求各地創新開發利用模式,除了大基地的建設,還鼓勵新能源開發利用與鄉村振興、工業和建筑
17、應用的融合發展。為了區域能源安全保障和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如何在用能端開發更多風電光伏應用場景,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風電光伏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外送通道風光電外輸比例總體偏低。內蒙古自治區在“十三五”期間已建成 5 條特高壓通道,外送能力達 7000 萬千瓦,但配套電源中風光電占比不高,且其中兩條交流通道主要輸送的為火電;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外送電量達到 2467 億千瓦時,位列中國第一,但外送風電光伏電量占比僅為 20.3%,低于我國外送通道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不低于 50%的目標2。如何提升外送電中風光電配比是內蒙古自治區提升風光電消納能力亟待突破的問題。電網的分割與網架結構
18、影響風光電消納。蒙東、蒙西分屬兩個電網公司,協調難度較大,各自富裕的電力和調峰資源難以很好的協調。兩個區域電網內部也面臨諸多制約,蒙東電網 4 盟市相對分散,尚未形成統一網架結構,所屬東北電網送端電價也相對偏高,外送競爭性相對較弱;蒙西電網是按照煤電為主體的傳統電力系統規劃建設的,關鍵斷面送電能力、主要通道能力、新能源匯集能力均不能滿足新能源規?;l展需求,且風光資源與蒙西負荷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分布,實現綠電自消納的網架能力不足,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1 年度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監測評價報告,2021 年蒙西地區風電實際利用率 91.1%,光伏實際利用率96.5%,風電實際利用率較全國平
19、均值低5.8個百分點,光伏低1.5個百分點。2 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4 內蒙古自治區電力低碳轉型路徑分析1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首先,研究對內蒙古自治區電量需求(表 4-1)以及內外部電力負荷需求(表4-2)進行了綜合分析預測。分析表明,到 2025 年和 2030 年,自治區全社會用電量將比 2020 年增加 29%和 64%,內部負荷增加 23%和 42%,外送負荷上升 61%和102%。表 4-1:內蒙古自治區2020年用電量情況,2025、2030年電量需求預測項目2020年2025年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億千瓦時)390050406390GDP
20、增速(%)4.354.5電力消費彈性系數1.61.41.1第一產業電力消費增速(%)7.65.63第二產業電力消費增速(%)8.554第三產業電力消費增速(%)201512居民用電需求增速(%)3.732.5數據來源: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協會、計鵬咨詢研究預測數據表 4-2:內蒙古自治區2020年電力負荷情況、2025、2030年電力負荷需求預測項目2020年2025年2030年蒙東內部負荷(萬千瓦)672830960蒙西內部負荷(萬千瓦)332640704715外送負荷(萬千瓦)392063207920數據來源: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協會、計鵬咨詢研究預測數據其次,研究從電量需求出發,以內蒙古
21、自治區“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的電源裝機方案為依托,結合電力電量平衡分析,對內蒙古自治區發電量結構進行了估算。由于“十四五”期間自治區電源方案已經明確并加以實施,且基本滿足負荷需求,因此研究僅對 2025-2030 年(“十五五”期間)的電源裝機方案進行測算和調整,并對2030-2035 年進行了進一步的預測。11在現有規劃的電源方案下,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 2030 年規劃目標電力裝機超過 3 億千瓦。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煤電節能降耗及靈活性改造行動計劃(2021-2023 年),內蒙古自治區仍在淘汰 10 萬千瓦以下落后機組??紤]內蒙古自治區現有煤電裝機結構,按
22、2030 年 10 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全部淘汰,裝機全部由以風光為主的新能源補充。預計 2030 年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裝機方案為煤電 1.28 億千瓦、氣電 47 萬千瓦、常規水電 122 萬千瓦、風電 1.04 億千瓦、光伏6500 萬千瓦、抽水蓄能 240 萬千瓦、光熱 100 萬千瓦、生物質 130 萬千瓦、新型儲能1500 萬千瓦。根據對以上裝機方案的各類能源的利用小時數預測3,2030 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為 3849 萬千瓦時,占比約為 40%;火電發電量約為 5785 萬千瓦時,占比60%。結果表明,按照現有的政策趨勢,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中預期 2030 年“新能源
23、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的目標可能難以實現,差距約 10 個百分點。為此,研究建議對現有規劃的電源方案進行調整,即基于現有規劃電源方案進一步增加新能源裝機容量,至 2030 年風電裝機調增 2000 萬千瓦,光伏裝機調增 2500 萬千瓦,抽水蓄能調增 880 萬千瓦,以形成低碳電源方案(表 4-3),確??稍偕茉窗l電量占比超過 50%。表 4-3:現有規劃電源方案與低碳電源方案下各類電源發電量及可再生能源占比情況預估項目2020年2025年2030年(現有規劃電源方案)2030年(低碳電源方案)一、電力生產量(億千瓦時)58768403963496851.煤電發電量47035295576
24、648422.氣電發電量191919193.風電發電量8992225260031004.太陽能發電量205765110515305.常規水電發電量292929296.光熱發電量5301001007.生物質發電量164065653 燃煤發電利用小時數為 4505 小時、燃氣發電利用小時數為 4000 小時、風電利用小時數為 2500 小時、光伏發電利用小時數為 1700 小時、水電利用小時數為 2400 小時、光熱利用小時數為 5000 小時、生物質利用小時數為 5000 小時12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項目2020年2025年2030年(現有規劃電源方案)2030年(低碳電源方
25、案)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20374050研究對兩種電源方案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表 4-4)。預計到2025 年,煤電供電煤耗從 2020 年的 321 克/千瓦時降至 305 克/千瓦時,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從 2020 年的 685 克/千瓦時下降到 512 克/千瓦時。預計到 2030 年,煤電供電煤耗將降至 300 克/千瓦時。在現有規劃電源方案下,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降至 479 克/千瓦時;在低碳電源方案下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進一步降至 400 克/千瓦時。預計到 2035 年,煤電供電煤耗將降至 290 克/千瓦時。在現有規劃電源方案下,單位
26、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降至 373 克/千瓦時;在低碳電源方案下,隨著新能源發電量在電力系統中占比提高到 60%,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進一步降至 312克/千瓦時。表 4-4:現有規劃電源方案與低碳電源方案電力碳排放情況預測項目2025年2030年2035年現有規劃電源方案電力碳排放總量(億噸)4.34.34.64.64.44.4單位發電量碳排放強度(克/千瓦時)512476373低碳電源方案電力碳排放總量(億噸)4.34.33.93.93.73.7單位發電量碳排放強度(克/千瓦時)512400312在現有規劃電源方案下,內蒙古自治區電力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 2020 年的 4.0 億
27、噸增加到 2025 年的 4.3 億噸,到 2030 年增長到約 4.6 億噸;在低碳電源方案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 2025 年前后實現達峰,峰值約為 4.3 億噸,在 2030 年下降到約 3.9億噸,到 2035 年進一步降至 3.7 億噸。為了滿足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要求,推薦采用低碳電源方案。13 2 圖 3:內蒙古電力碳達峰路徑圖(2020-2035 年)4.04.084.144.194.254.34.374.434.494.554.64.564.524.474.434.44.224.134.053.963.93.833.793.753.703.72.02.53.03.54.04.5
28、5.05.56.02020202520302035單位:億噸現有規劃電源方案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電源方案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圖 4-1:內蒙古電力碳達峰路徑圖(2020-2035年)5 建議15為了實現內蒙古自治區“2030 年新能源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的目標,到2030 年,在煤電發電小時數為 3800 小時左右的情況下,自治區煤電裝機總量需要控制在 1.3 億千瓦以內,可再生能源裝機需要在“十四五”規劃方案基礎上增加 26%,各類新型儲能需要在“十四五”規劃方案基礎上增加 22%,輸送通道、網架結構等電網資源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為此研究針對內蒙古自治區電力低碳轉型發展提出以下建議:第一、
29、促消納、降成本、增需求多方推進可再生能源的快速高質量發展。在促進消納方面,主要通過模式創新和場景挖掘突破綠電高比例消納不足問題,以存量大工業用戶、工業園區為主推動高比例綠電的源網荷儲一體化園區建設,加快工業綠色轉型;以綠色電力為低碳和能耗指標撬動點,積極引導對碳指標、能耗指標有需求的高耗能企業持續擴大綠色電力消納規模。在降成本方面,主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推動市場化模式下的綠電應用方案的技術創新,以試點的方式總結出可推廣的技術方案和商業模式;加快推動新能源產業、儲能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打造以綠電為主體特征的新型供能系統。在增需求方面,主要
30、采用以供引需模式,在風光大基地及周邊,利用當地綠色電力優勢,整體籌劃布局低碳、零碳產業園區,將零碳電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低碳產業優勢。第二、提質、增效、機制創新并舉,降低火電行業碳排放。在提質方面,按照政策要求繼續進行關停、淘汰煤電落后產能;以新能源指標置換方式,鼓勵不在現有關停淘汰政策范圍內的煤電機組有序提前退役。在增效方面,嚴格控制新增煤電機組供電煤耗;重點對服役年限較短、具備改造價值的 30 萬千瓦等級及以上存量機組進行系統性節能改造,并試點推廣耦合熱泵、電鍋爐、蓄熱罐等成熟的熱電解耦技術和可再生能源供熱技術。在機制創新方面,將燃煤自備電廠納入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的機制中,在服役年限較長的自備電
31、廠所屬企業試點“新能源+儲能+燃煤自備電廠調節”模式,研究“新能源+儲能”替代燃煤自備電廠模式的可行性;以電力交易市場為依托,以市場化手段推動煤電機組積極參與調峰,促進煤電角色轉換。第三,整合需求側響應資源、建設新型儲能系統、完善智能電網增強新型電力系統韌性。建議逐步在新能源為主供電區域開展極端災害事件的概率評估,掌握區域供電安全情況。在整合需求側響應資源方面,建設新型電力負荷的管理系統,掌握全區可中斷、可調節的負荷資源,鼓勵各類技術創新,提升負荷側調控響應時間與能力。在建設新型儲能系統方面,穩步推進納入規劃的抽水蓄能項目建設,優先發展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抽水蓄能、電磁儲能、可
32、再生能源制氫等新型儲能,16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鼓勵多元技術應用打造自治區儲能產業體系,中長期研究廢棄礦井發展中小型抽水蓄能電站、現有水電站改抽水蓄能電站的可行性。在完善智能電網方面,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區域,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加快配電網的改造,不斷提升系統接納新能源和多元化負荷的承載能力和靈活性;在區域供電韌性較差區域做好應急備用機組的政策和機制建設,確保極端天氣下電力安全保供。第四、以存量挖掘和技術突破為抓手,提升外送通道綠電占比。在存量通道挖潛方面,按照“風光火儲一體化”模式,將托克托、岱海、上都、伊敏等純煤電外送通道改造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外送通道;
33、圍繞存量兩交三直的特高壓通道,主要聚焦阿拉善盟、鄂爾多斯、烏蘭察布、錫林郭勒盟、通遼、興安盟等通道附近加大布局風光電項目;在技術突破方面,新增通道應采用柔性直流等新型電力技術,并深入研究風、光伏、光熱、水、火、儲、氫等多種能源的優化配比,建設高質量、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外送通道。第五、優化電力市場體制、探索兩網協同機制,提升電力資源配置能力。在優化電力市場體制方面,以市場機制推動不同電源功能定位轉變和電力低碳轉型。完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促進邊際成本較低的可再生能源優先發電,通過市場價值調動煤電提供靈活性調節服務積極性。加快蒙西電力市場建設,積極推動蒙西電力市場融入全國統一電力市場
34、,促進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圍內配置。在探索兩網協同機制方面,推動內蒙古電力集團與國網東北區域電網建立協調機制,重點為調峰資源、電力資源等方面的協調,推進區域電網共濟共治,服務自治區的高質量發展。17參考文獻1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EB/OL.http:/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EB/OL.http:/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EB/OL.http:/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EB/OL.http:/ 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協會.內蒙古自治區電力工業統計月報EB/O
35、L.http:/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21年中國電力工業統計快報一覽表EB/OL.https:/ 國 家 統 計 局.中 國 電 力 統 計 年 鑒2021EB/OL.http:/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2021內蒙古統計年鑒EB/OL.http:/ 馮凱.內蒙古A電力企業發展戰略研究D.內蒙古財經大學,2022.DOI:10.27797/ki.gnmgc.2022.000336.10 張敏.內蒙古電力市場化改革中的政府管理問題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21.DOI:10.27229/ki.gnmnu.2021.000331.11 烏仁其木格.經濟新常態下內蒙古電力需求及電力工業發展研究D
36、.內蒙古大學,2017.12 鄭博文,楊朋威,任正,王新宇,竇宇宇,王俊芳,陳財福.大規模風火電源打捆的特高壓交直流混聯外送系統運行特性分析J.內蒙古電力技術,2022,40(01):19-24.DOI:10.19929/ki.nmgdljs.2022.0005.13 武海燕,張愛軍,劉石川,王立強,邢華棟.華北電網“兩橫”特高壓工程對內蒙古電網動態穩定特性的影響分析J.內蒙古電力技術,2020,38(03):45-49+54.14 羅漢武,樂健,毛濤,李猛克,徐新堯,崔士剛.扎魯特青州 800 kV特高壓直流輸 電 工 程 運 行 特 性 分 析J.電 力 自 動 化 設 備,2019,39
37、(01):53-59.DOI:10.16081/j.issn.1006-6047.2019.01.008.15 劉 崇 明,佟 夢 霞.“雙 碳”目 標 下,內 蒙 古 中 長 期 煤 電 發 展 策 略 研 究J.中 國 能源,2021,43(07):89-94.18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電力低碳發展研究16 陳健,李海鵬,林俊豪,李邵悅.碳中和目標下中國電力行業的低碳轉型問題與路徑研究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1年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一).,2021:60-68.DOI:10.26914/kihy.2021.034909.17 舒印彪,張麗英,張運洲,王耀華,魯剛,元博,夏鵬.中國電力
38、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1,23(06):1-14.18 高 平,王 瀟.內 蒙 古 加 快 能 源 結 構 綠 色 轉 型N.光 明 日 報,2022-08-11(011).DOI:10.28273/ki.ngmrb.2022.003772.19 張春燕,路林燕.清潔能源發展之內蒙古經驗J.四川省情,2022(08):23-25.20 姚金楠.內蒙古新能源消納的三重選擇N.中國能源報,2022-06-27(010).DOI:10.28693/ki.nshca.2022.001361.21 李玉璽.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分析J.北方經濟,2022(0
39、6):61-64.22 李玉璽.內蒙古能源消費、能源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2(11):47-50+70.23 白小靜.“雙碳”目標下內蒙古能源供給結構優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2.24 余暢,曾賢剛.內蒙古“雙碳”目標實現的困境與對策J.北方經濟,2022(04):45-48.25 陳嘉欣,馬軍.內蒙古實現碳達峰目標的路徑研究J.綠色科技,2022,24(07):207-210.DOI:10.16663/ki.lskj.2022.07.023.26 安路蒙,王靖.加快建設風光大基地 內蒙古領跑新能源賽道N.經濟參考報,2021-11-22(007).D
40、OI:10.28419/ki.njjck.2021.006373.27 扎其勞,賽希拉圖.氫能源將在內蒙古自治區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發揮重要作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21,50(04):314-316+328.28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園區綠色供電項目實施細則(2022年版)EB/OL.http:/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內蒙古自治區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實施細則(2022年版)EB/OL.http:/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動全區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https:/ 38 號泰康金融大廈 1706郵編:100026電話:+86(10)5927-0688傳真:+86(10)5927-06992 02 再生紙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