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23中國企業低碳轉型的趨勢、行動方向與實踐策略白皮書(1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德勤:2023中國企業低碳轉型的趨勢、行動方向與實踐策略白皮書(15頁).pdf(1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篤行致遠,砥礪前行:中國企業低碳轉型的趨勢、行動方向與實踐策略 1 一、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是中國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 基于工業化的傳統發展范式,帶來了物質生產力的飛躍和經濟成功。但是,以擴大生產和促進消費的傳統范式往往建立在高碳能源的過度依賴中,導致不可持續的氣候變化風險和環境退化。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各國在可持續發展方向上不斷深化合作,擁抱“共同的未來”1。巴黎協定明確了“1.5 攝氏度”的全球溫控目標及 21 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實現期限,即提出了“碳中和”的概念。截至 2023 年 10 月,全球已有約 150 個國家以各種方式承諾碳中和 2,中國作為全球碳排
2、放量最高的國家,亦承諾采取有力措施,實現“力爭于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見圖表 1)。圖圖表表 1:全球主要經濟體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承諾全球主要經濟體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承諾 碳排放總量碳排放總量(億噸,2021)單位單位 GDP 碳排碳排量量(千克/美元,2021)人均碳排人均碳排量量(噸/人,2021)碳達峰時間碳達峰時間/目標目標 碳排放峰值碳排放峰值(億噸,2021)碳中和碳中和目標目標 美國美國 50.1 0.21 14.9 2005 年 61.4 2050 年 中國中國 114.7 0.65 8.1 2030 年 140(預計)2
3、060 年 日本日本 10.7 0.22 8.6 2013 年 13.2 2050 年 德國德國 6.7 0.16 8.1 1979 年 11.2 2045 年 英國英國 3.5 0.11 5.2 1973 年 6.6 2050 年 數據來源:Global Carbon Project(2022),世界銀行,德勤研究 事實上,中國面臨的碳中和挑戰尤為特殊。首先,中國的碳排放總量大,且考慮到未來 40 年中國經濟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長,因此碳中和的約束性目標意味著能源結構和能源效率的巨大轉型;其次,中國的碳排放強度高,中國仍處于工業化的城市化進程中,相較于以服務業為主的歐美發達國家,中國碳中和的目標
4、又意味著經濟結構的快速調整;第三,中國的減碳目標面臨較大的時間壓力,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短,除了綠色增量增長外,必然面臨工業基礎存量轉型的陣痛,而這種陣痛往往會帶來成本控制及市場競爭的壓力;第四,中國的減碳目標面臨較大的空間壓力,包括區域間因稟賦不同導致的經濟結構多樣性、發展階段不同導致的企業能力層次性、客群認知不同導致的需求偏好復雜性等。盡管如此,我們仍傾向將碳中和視作中國“彎道超車”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中國政府的戰略部署和資源協調能力有助于為各行業低碳轉型營造較友好的外部環境,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增長潛力又為新產業、新模式的孵化帶來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勇于破局、再創奇跡,碳中和將成為中國式綠
5、色發展新方式,將極大程度上重塑中國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及生產模式 3。對于參與其中的廣大企業而言,布局低碳轉型正當其時。2 二、低碳轉型不僅是合規要求,也是企業能力部署的機遇 2021 年可稱為中國“碳中和”元年,綠色低碳經濟作為頂層設計得到系統化的部署。從執行主體看,各級政府及部門正加速制定碳中和路徑圖,即結合空間差異和行業特征的“1+N”政策體系;而從排放主體看,各行業與企業面臨的碳減排形勢亦有差異,其中電力與熱力、制造業、交通運輸業、農業及建筑業等五大行業貢獻了超過中國 90%以上的碳排量,各行業主管部門亦牽頭制定行業碳中和目標及路徑圖(見圖表 2)。圖圖表表 2:五大五大行業行業碳排情
6、況碳排情況、減碳路徑及目標、減碳路徑及目標 行業行業 碳排占比碳排占比 主要部門主要部門 行業重點減碳路徑行業重點減碳路徑 行業減碳目標行業減碳目標(部分)電力與熱力 40 45%發電、電網部門等 提升清潔能源供應及使用占比 “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占比超過 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翻倍1 制造業 25 35%鋼鐵、水泥、化工等 通過設備迭代、工藝革新及流程再造實現產業升級 力爭到 2025 年,80%以上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噸鋼綜合能耗降低 2%以上,確保 2030 年前達峰2 建材工業需在 2025 年全面實現碳達峰,而水泥等行業應在 2023 年前
7、率先達峰3 交通運輸業 7 9%汽車、公路運輸等 推動新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降低營運交通的碳排強度 到 2030 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 40%左右,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 2020 年下降 9.5%左右,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 2030 年前達到峰值4 農業 5-7%種植、畜牧、漁業等 創新農業生產方式降低碳排強度,提升固碳增匯能力 到 2025 年,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與糧食安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統籌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種植業、養殖業單位農產品排放強度穩中有降,農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強,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用能效率提升5 建筑業 3 4%建筑建
8、造、運營等 發展綠色建筑材料和建筑能效管理 到 2025 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 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 50%6 數據來源: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德勤研究 1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九部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 2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3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建材工業“十四五”發展實施意見 4 國務院: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 5 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 6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
9、施方案 3 應該說,可持續發展及綠色減碳已成為各行業的社會共識,內外部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低碳承諾及行動落實持續施加影響。根據德勤 2021 氣候行動調查的結果,監管端和市場端的壓力是驅動企業布局低碳轉型的兩大關鍵因素4。前者包含了強制類政策及支持類政策,體現為自上而下的規范性引導,確保重點行業能滿足基本的合規需求,確保整體減排目標的達成;而后者則主要來自于客戶及消費者日趨增長的綠色環保訴求,即自下而上的需求驅動,以打造更具韌性的綠色業務組合,形成新的企業競爭優勢,并滿足資本市場與投資者的長期要求(見圖表 3)。圖圖表表 3:低碳轉型的低碳轉型的核心核心驅動要素驅動要素及行業舉例及行業舉例 數據
10、來源:世界資源協會(WRI),德勤研究 在德勤的大量客戶案例中,我們發現雖然企業低碳轉型是一個綜合的決策結果,但由于行業的經營環境不同,其背后的主要驅動存在顯著差異:政策驅動型:如電力、鋼鐵、采礦、化工等行業,其特點在于碳排的總量大、強度高,減碳與環保治理政策存在較高協同作用;另一方面,這些行業中國有企業所占權重較高,在整體利潤放緩和供給改革的背景下,聚焦企業內部的能耗雙控和高質量發展不僅是財務決策,同時也是政治任務。市場驅動型:對于汽車、消費品、農業、建筑等行業而言,低碳轉型的壓力則主要來源于市場端需求,尤其是來自終端消費者的訴求。這類行業的碳排強度相對較低,在實現自身運營環節碳中和的同時,
11、會更側重價值鏈上下游的減碳延伸,包括可持續化采購、低碳產品創新及多樣化的低碳解決方案等,一定程度上其實是企業資源從高碳資產向低碳資產的轉移,并成功從市場端同時收獲份額及溢價,另一方面也迎合了股東及投資者的預期。誠然,不同行業及企業的低碳轉型步伐有所區別。德勤在 2022 年開展的一項客戶可持續發展需求調研中,總結了常見的低碳轉型阻礙:市場需求有限、客戶不愿接受溢價;監管壓力較小、財政激勵偏弱;低碳技術成熟度低、自主脫碳探索成本高;系統性轉型復雜度高、難度大等。因此,眾多企業傾向采取被動應對的態度。然而,我們認為采取更主動的轉型態勢有助于在未來的商業情景中贏得先發優勢:4 一方面,監管端及市場端
12、利益相關者對低碳問題的關注及訴求將不斷強化,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雙向推動將加快價值鏈各環節的轉型共識,提前的戰略部署有助于贏得未來價值鏈中的話語權;反之,如果因沒有充分考慮碳中和而錯誤估計技術、設備及基礎設施的投入,將會帶來未來指數級增加的沉沒成本,反而陷入碳中和轉型的困境。另一方面,即使是對于一些減碳壓力較小的行業,我們認為在增長情境下,企業亦能夠在低碳轉型中實現業務的延伸,即作為低碳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低碳產品流通商、綠色金融業務的合作伙伴等;即使是在非增長情境下,我們亦認為立足已有業務的流程優化、能耗節降、數字化轉型亦有助于提升企業的長期競爭力。5 三、從運營碳中和到價值鏈降碳,企業低碳轉
13、型的六大方向 低碳業務轉型的實質是對于企業資源的有效重組,進而實現企業的長期價值。根據德勤2022 年全球首席戰略官調研,有超過 70%的受訪者表示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的關注重點 5,另據2022 年德勤高管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落實存仍存在障礙,企業不清楚如何制定自身的降碳目標及路徑圖,實現科學減碳 6。德勤認為,企業可采取三步走的方式推進自身碳中和的愿景達成:即基于碳足跡盤查的碳中和戰略與愿景設計、立足脫碳熱點分析脫碳方案及路線圖制定,以及系統化的脫碳方案執行及改進(見圖表 4)。圖圖表表 4:企業科學減碳三大行動步驟企業科學減碳三大行動步驟 數據來源:德勤
14、研究 當確定了脫碳戰略及目標后,企業需進行減碳方案的體系化設計,以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轉型方案驅動碳中和目標達成。在德勤的客戶服務經驗中,我們總結了中國企業低碳轉型的六大方向(見表 5)。6 圖圖表表 5:企業低碳轉型六大企業低碳轉型六大方方向向 數據來源:德勤研究 方向一:方向一:低碳產品設計低碳產品設計 以研發設計為起點,降低產品在采購、制造、物流、營銷、使用及循環等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是釜底抽薪式的減碳舉措,可持續研發能夠影響 60-80%的生命周期碳排總量。在德勤的服務案例中,我們總結了三大類的常見低碳產品設計方向:環?;O計。即通過設計提升在產品采購及配方中低碳材料的比例,典
15、型的方向包括以生物基原料替代礦物原料的使用,以低碳材料替代傳統塑料的使用,以可再生原料替代原生資源的使用等。少量化設計。即通過設計降低產品制造及物流環節中的碳排,典型的方向包括通過產品的輕量化設計提升效能的同時,降低產品制造及物流成本。除此之外,產品包裝環節的用量減少及循環使用亦是當下常見的企業減排手段。高性能設計。即通過提升產品性能表現、延長生命周期,以減少使用環節的損耗及延緩產品更迭。企業企業案例案例 為了響應下游交通及工業客戶日益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某國際領先潤滑油品牌近年來大力布局低碳潤滑油的產品組合:在產品側,該品牌在傳統礦物油的基礎上,廣泛探索生物質基潤滑油、廢油再生油、可生物降
16、解潤滑油等,并率先推出了“碳中和”潤滑油產品;在包裝側,該品牌亦積極推動槽罐運輸、大包裝及現場加注等“減少包裝”方案,以替代傳統的小型潤滑油包裝。該品牌的低碳產品方案得到了其客戶極大程度的認可與支持,成為產品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7 方向二:方向二:加快加快能源替代能源替代 對于廣大制造業企業而言,推進能源替代是當前技術最成熟、效益最直接的自主減排手段。能源替代包括提升電氣化率以及清潔電力的使用比例,實現范圍一、二碳排7的同步降低;而在非電領域中,通過天然氣、氫能及生物質能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方式實現范圍一環節的低碳轉型:提升電氣化率以及清潔電力的使用比例。一方面,通過進一步提升工業、建筑等環節
17、中的電氣化率,減少范圍一的能源消耗,如推動工業鍋爐、燃料燃氣爐向電氣化方向轉型,減少直燃煤及天然氣的比例,推動范圍一的減排;另一方面,通過提升外購電力環節中風電、光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能夠降低 90%以上的度電碳排放,我們觀察到推進清潔電力的使用是當前企業應用最廣泛的減碳手段之一,領先企業亦加強了在綠電、綠證等廣義碳交易機制中的積極探索。加快生產環節的清潔能源替代。行業普遍認為 2060 年中國工業部門電氣化率將達到 7080%,而對于非電領域,我們觀察到主流的能源替代方案主要包括氫能源替代、天然氣替代及生物質能源替代等,減少煤炭的使用比例。當下,鋼鐵、水泥、化工等傳統高排放的企業在
18、氫能替代的研發實驗中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度,在未來技術成熟和平均時代,氫能憑借其高能量密度、可儲存、應用廣泛等優勢,助力工業部門深度脫碳。方向三:推進節能提效方向三:推進節能提效 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及基礎設施的突破性創新,實現企業運營的深度節能提效,不僅是企業低碳轉型基因式轉型,也是建設現代化運營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我們服務的大部分客戶中,企業會綜合難易程度,制定生產制造及倉儲物流等環節的轉型舉措,并有序推動不同層級的節能提效方案:探索工藝革新和升級改造。鋼鐵、建材等高碳排行業對技術革新的依賴程度更高,以此實現碳排強度的有效降低。譬如,領先鋼鐵企業會加快研發低碳冶金工藝,探索以富氫碳循環高爐和氫
19、基豎爐為核心的氫冶金工藝路徑;領先水泥企業選擇研發新型粉磨、熟料煅燒及余熱利用等工藝技術等。推進企業流程再造。與工藝革新相適應,企業流程再造是實現端到端低碳運營的關鍵。譬如,在制造環節中,一方面企業通過精益制造減少價值浪費,另一方面通過推進短流程的技術路線以實現節能降耗;在物流倉儲環節,通過優化倉網布局及運營模式以實現降本提效;在營銷環節中,強化精準營銷和精細化費用管理,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深化數字化賦能。在節能提效的轉型中,數字化系統往往被定義成綠色底座,即推動包括能耗、碳排等數據要素在運營中的流通,智慧化分析系統在決策中應用等,賦能價值鏈各環節的提質增效。企業案例企業案例 7 范圍一:直接
20、排放,即自有或直接管制化石燃料使用所產生的直接排放;范圍二:間接排放,即購買的電、熱、蒸汽或冷卻所產生的排放;范圍三:指來自供應鏈上下游的排放,包括上游外購的服務及下游產品的運輸的分銷等 鋼鐵行業是典型的重碳排行業,煉鐵、煉鋼、連鑄軋鋼等生產制造環節貢獻了企業約 85%的碳排。某國內龍頭鋼鐵企業正積極探索自身碳中和路線,尤其是在生產制造環節中,包括積極研發低碳冶金工藝,探索以富氫碳循環高爐和氫基豎爐為核心的氫冶金工藝路徑,加快傳統高能耗設備的淘汰更新,推動余溫余熱的梯次利用和能效提升;推廣數字化能效管理系統,實現全流程能源效率的可視化和可追蹤等。該企業的低碳轉型實踐已經成為行業的標桿方案,在滿
21、足監管側壓力的同時,前瞻性的轉型布局也帶來了更廣泛的價值鏈合作機遇。8 方向四:方向四:探索負碳探索負碳技術技術 在減少和控制碳排放的同時,對于減排壓力較大的高碳排企業,發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術及參與生態固碳項目,以促進碳吸收和消除,亦是長期實現碳中和承諾的重要方向:探索技術固碳。盡管當前 CCUS 的技術應用及商業化發展仍存在困難,但領先的石化、電力、鋼鐵、水泥等行業的大型國企已開始部署 CCUS 相關的研發及應用工作。我們預計,在未來伴隨激勵性政策的完善、關鍵技術路線及模式的成熟,以及 2030 年
22、前后工業基礎設施換代潮的到來,大規模 CCUS 配套改造及實施將迎來窗口期。布局生態固碳。為實現零碳承諾、打造“碳中和”產品,領先企業會采取參與碳補償項目、購買生態碳匯等方式實現間接降碳。當前主流的方案包括了森林項目(如退耕還林)、濕地項目(如濕地環境恢復)、農業項目(如改善水稻種植)及藍碳項目(如海洋藻類及浮游生物保護)等。方向五:促進產業鏈協同方向五:促進產業鏈協同 在實現內部運營碳中和(范圍一、二)的基礎上,領先企業憑借自身價值鏈鏈主的角色,帶動產業鏈上游下游的協同減排(范圍三),在強化自身社會責任的同時,將低碳價值和自然資本有效轉化為企業社會資本,并以此強化戰略合作生態和企業競爭力:推
23、動上游供應商伙伴協同。在技術路線明確的前提下,領先企業逐漸強化對供應商的低碳環保要求,包括推動清潔電力應用、低碳材料使用及工藝改造等。譬如,某領先豪華車企要求其電池供應商提供從原材料開采到總裝生產線裝配的全碳排數據,將“碳中和”納入了采購考量。除此外,我們也觀察到,領先企業憑借其鏈主地位,通過輸出自身減碳邏輯及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打造低碳產業園吸引供應商入駐等方式,持續強化與供應商的戰略綁定關系。促進下游伙伴合作協同。不止于低碳產品的銷售,領先企業正探討將低碳解決方案納入到新的業務組合中,豐富新的價值主張。譬如,某領先的商用車主機廠正協同其物流客戶,定義總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
24、wnership,TCO)之外的低碳產品評估標準,向下游大型客戶傳達一致的低碳價值主張,進行市場培育;另一方面,又不斷強化其智慧物流解決方案的合作輸出,實現互利共贏。企業案例企業案例 某國內領先風電整機制造商積極履行社會承諾,在完成內部運營碳中和的目標后,發揮自身價值鏈鏈主的角色,積極帶動風電產業上下游的低碳轉型,推動實現全價值鏈碳中和的目標:在上游領域,該企業要求其主要供應商承諾生產環節中的綠電使用,并基于其自研的能源管理系統,向供應商提供碳盤查、碳跟蹤、碳減排、碳抵消等賦能服務;同時積極打造零碳產業園,集成綠色能源的生產消費,優化其整體的供應鏈結構。在下游領域,該企業積極與風電業主合作,推
25、進智能運維、無人運維模式,為企業提供低碳解決方案等。9 方向方向六六: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 作為國家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 7,循環經濟對碳減排的可量化貢獻到 2023 年將超過 35%8。對企業而言,推動生命周期末端的廢棄物回收及資源化利用,不僅有助于企業的擴綠降碳,亦能創造新的業務機會:布局廢棄物回收業務。領先企業通過自建能力或外部合作的方式,布局產品退役后的廢棄材料回收,在強化自身低碳環保品牌形象的同時,以終為始,反向拓展客戶資源。譬如,某領先的潤滑油供應商借助廣泛的經銷商網絡,布局廢棄潤滑油的回收業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下游客戶的危廢處置痛點,并且回收回來的廢油廢桶又可以作為原材料的一部
26、分被再次利用。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即在采購及生產環節,擴大廢棄材料的重新利用,譬如工程機械行業中對廢棄零部件的再次加工使用,造紙行業對再生紙漿的應用,鋼鐵行業對廢鋼的回爐再造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亦有助于降低企業成本端壓力,是提升供應鏈韌性的優選之路。在德勤服務的大量的客戶服務案例中,我們觀察到各不同行業的碳排分布不同,在減碳路徑選擇中的側重方向亦有所差異(見圖 6)。圖圖表表 6:重點行業重點行業在在減碳減碳方向中的側重點及主要舉措方向中的側重點及主要舉措 數據來源:德勤研究 10 四、有序推進低碳運營能力建設,科學降碳需秉持全局思維 企業進行主動脫碳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很多企業在進行減碳
27、項目開展的過程中,仍然面臨重重困難。根據德勤的觀察,低碳轉型失利的一大原因是缺乏全局思維。我們認為,每一項減碳舉措都意味著系統性的轉型變革,而絕非孤立的運營改良:縱向上,企業需要從戰略層出發制定愿景與目標,進行端到端的碳足跡核算及可視化,從運營層明確聚焦領域與戰術,從支撐層匹配相適應的組織能力與數字化技術;橫向上,企業的低碳轉型需要推動研發、計劃、采購、生產、物流、營銷等環節的協同合作,形成有效的運營網絡協同。轉型失利的另一方面原因是企業對低碳轉型的認知趨于狹隘,即依賴于低碳技術的革新以實現一勞永逸,常見問題包括:如對企業脫碳管理的理解不全面、對可持續金融及 ESG 的布局不完善,對可持續供應
28、鏈的執行不到位、對循環經濟的機遇不敏感等,因此容易錯誤地將低碳轉型置于成本節降的對立面。我們認為,企業應當將低碳運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目標和降本增效的嶄新機遇,有序推進低碳運營的能力建設。圖表圖表 7:企業:企業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轉型框架轉型框架 數據來源:德勤研究 11 結束語 應對氣候變化與加快碳中和布局已成為社會共識。無論是響應政策要求還是響應客戶關切,低碳轉型對于各行業、各企業而言,不僅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考驗,亦是一次轉型突破的機遇。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陸續制定出了減碳目標和時間表,同時結合自身的碳排分布及實施難度等因素,制定了包括低碳產品設計、能源替代、節能提效、
29、負碳技術、產業鏈協同及循環經濟在內的層級目標。而無論企業采取何種戰略及舉措,都需要從全局的思維出發進行能力部署,并聯動外部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科學降碳。本報告立足低碳轉型的行業熱點,致力于幫助更多企業加快“從0到1”的碳中和進程,回答低碳布局初期,企業普遍關切的問題,即如何基于行業特性對國家雙碳的整體目標進行解構、企業應采取怎樣的響應態度、有哪些可能的低碳轉型方向、以及如何實現科學脫碳與效益價值的同頻共振等等。本文的主要觀點源自項目服務中的經驗積累,我們深刻認識到低碳轉型的復雜性與深刻性,因此行文中難免會有內容錯漏,亦衷心歡迎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在此,特別感謝以下德勤專家及顧問對本文的支持與貢獻
30、:鮑晨波、謝禹祾、李夢雯。12 參考文獻 1“共同的未來”這一理念是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的布倫特蘭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提出,即可持續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強調了發展過程中社會、環境與經濟的協調和代際均衡。2 Net Zero Tracker https:/ 3 擁抱綠色發展新范式:中國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朱民等,2023 4 2021 Climate Check:Business View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Deloitte,2021 https:/ 5 The 2022 Chief S
31、trategy Officer(CSO)Survey,Monitor Deloitte,2022 https:/ 6 Deloitte 2022 CxO Sustainability Report,Deloitte,2022 https:/ 7 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國務院,2021 http:/ 8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研究報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2021 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研究報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chinacace.org)13 作者及聯系人 周小良周小良 德勤中國管理咨詢供應鏈與網絡運營服務 領導合伙人+86 21 23166863 胡攀胡攀 德勤中國管理咨詢供應鏈與網絡運營服務
32、 總監+86 21 61411910 14 關于德勤 德勤中國是一家立足本土、連接全球的綜合性專業服務機構,由德勤中國的合伙人共同擁有,始終服務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前沿。我們的辦公室遍布中國 31 個城市,現有超過 2 萬名專業人才,向客戶提供審計及鑒證、管理咨詢、財務咨詢、風險咨詢、稅務與商務咨詢等全球領先的一站式專業服務。我們誠信為本,堅守質量,勇于創新,以卓越的專業能力、豐富的行業洞察和智慧的技術解決方案,助力各行各業的客戶與合作伙伴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實現世界一流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德勤品牌始于 1845 年,其中文名稱“德勤”于 1978 年起用,寓意“敬德修業,業精于勤”。德勤
33、全球專業網絡的成員機構遍布 150 多個國家或地區,以“因我不同,成就不凡”為宗旨,為資本市場增強公眾信任,為客戶轉型升級賦能,為人才激活迎接未來的能力,為更繁榮的經濟、更公平的社會和可持續的世界開拓前行。Deloitte(“德勤”)泛指一家或多家德勤有限公司,以及其全球成員所網絡和它們的關聯機構(統稱為“德勤組織”)。德勤有限公司(又稱“德勤全球”)及其每一家成員所和它們的關聯機構均為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實體,相互之間不因第三方而承擔任何責任或約束對方。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每一家成員所和它們的關聯機構僅對自身行為承擔責任,而對相互的行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德勤有限公司并不向客戶提供服務。請參閱
34、 了解更多信息。德勤亞太有限公司(一家擔保責任有限公司,是境外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的其中一種形式,成員以其所擔保的金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是德勤有限公司的成員所。德勤亞太有限公司的每一家成員及其關聯機構均為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實體,在亞太地區超過 100 個城市提供專業服務,包括奧克蘭、曼谷、北京、班加羅爾、河內、香港、雅加達、吉隆坡、馬尼拉、墨爾本、孟買、新德里、大阪、首爾、上海、新加坡、悉尼、臺北和東京。本通訊中所含內容乃一般性信息,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全球成員所網絡或它們的關聯機構并不因此構成提供任何專業建議或服務。在作出任何可能影響您的財務或業務的決策或采取任何相關行動前,您應咨詢合資格的專業顧問。我們并未對本通訊所含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陳述、保證或承諾。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成員所、關聯機構、員工或代理方均不對任何方因使用本通訊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2023。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聯系德勤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