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銀智庫:2018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9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民銀智庫:2018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95頁).pdf(9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I 中國各省級區域 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2018 年 12 月 I 課題組成員 組長:黃劍輝(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 成員:應習文 王靜文 袁雅珵 任 亮 孫 瑩 張雨陶 伊 楠 外聘專家(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 李 凱 張榮剛 伊麗娜 梅 怡 章守穎 李欣然 曹 櫻 任大明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I 內容提要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的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區的發展形勢,有針對性地解決地區不平衡矛盾,需要準確地衡量當今中國各省
2、級區域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的發展水平。為此,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組成課題組,在總結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指數(GCI)、國家統計局綜合發展指數(CDI)等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篩選了生產力水平、經濟結構、基礎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財政、金融市場、知識經濟與創新等 12 大類指標(歸納為“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創新驅動”三種類型),對我國 31 個省級區域的發展水平進行了全面橫向對比分析,并將各省的指標與全球平均水平、全國平均水平進行對比,進而提出政策建議,形成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2018)報告。本報告與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2018)一起,構成了研究系
3、列,可為各地方政府找準在全球、全國的定位和差距、制定未來改革發展戰略提供參考依據。 二、中國各省級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及問題二、中國各省級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及問題 1.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當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繼續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傮w來看,2017 年我國地區經濟運行展現出一定韌性,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中西部地區支撐作用愈發增強,東部地區經濟基
4、本平穩,東北地區經濟觸底修復。但也要看到,目前國內經濟形勢穩中有變,各種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交織,我國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區域分化現象逐漸顯現,尤其是南北分化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中西部地中西部地區支撐作用愈發增強。區支撐作用愈發增強。 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均占到全國的 20%左右。近年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政策疊加效應顯著,中西部地區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 區域增長新動能不斷集聚。 2017 年, 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 9 年超過東部地區。中西部新興區域增長極加速形成,成渝、長
5、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區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基本平穩。東部地區經濟基本平穩。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傳統引擎作用依然顯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II 著, 在改革創新、 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方面先行先試、 積極探索、 積累經驗,引領全國高質量轉型發展。從經濟總量看,廣東、江蘇和山東三省構成我國區域經濟“第一陣營”,從人均看,北京、上海、天津三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 11萬元。從增速看,福建省領跑東部,浙江、廣東、山東、江蘇等省份增速高于全國水平。 東北地區經濟觸底修復。東北地區經濟觸底修復。2017 年,遼寧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 4.2%,較上年回
6、升 6.7 個百分點,黑龍江、吉林兩省同比分別增長 6.4%、5.3%。傳統產業復蘇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強支撐地區經濟企穩回升,積極因素在不斷積聚。未來東北振興政策還需持續加碼,繼續以轉變政府職能、國有企業改革、民營經濟發展為重點,優化地區投資營商環境。同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南北地區分化問題日益凸顯。南北地區分化問題日益凸顯。2017 年以來,我國地區分化問題進一步突破四大板塊的限制,南北區域差異顯著。南方地區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六成以上。廣東、江蘇等南方發達省份創新驅動發展、產業升級成效明顯,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突
7、出。 受東部地區新興經濟帶動和產業轉移的積極影響, 貴州、云南、 重慶等西南地區省市成為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而北方省份普遍面臨經濟增速下降、傳統產業收縮、傳統動力減弱、資源能源瓶頸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凸顯等問題。山東省作為北方經濟第一大省經濟總量與廣東、江蘇差距拉大。全國有 8 個省區市經濟增速低于全國水平, 均來自北方地區, 其中內蒙古、 天津、甘肅三省區市經濟增速僅為 4.0%、3.6%、3.6%,較上年分別下滑 3.2、5.5、4.0個百分點。 2.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高,但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高,但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由于各地區經濟特點
8、和所處工業化階段不同, 經濟結構和服務業占比存在較大差異,服務業地區發展不平衡特征顯著。 2017 年,全國僅 10 個省區市服務業比重高于全國水平,其中,北京和上海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 80.6%和 69.2%,位列全國前兩名,遠超全國其他地區。東部地區率先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培育,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 對經濟增長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在“互聯網+”發展戰略帶動下,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服務業成為推動當地甚至全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 而中西部地區多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產業結構偏重偏舊,產業升級進程緩慢, 加上當地居民
9、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多數地區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比重均偏低。2017 年,在服務業占 GDP 比重低于 50%的 18 個省區市中,15 個為中西部省區市。隨著中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服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III 務業還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 3. 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較快增長,但區域內出現分化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較快增長,但區域內出現分化 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平衡問題較大,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而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縮小與東部發展差距,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公路、鐵路、通信
10、網絡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對增強當地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中西部地區內部省份之間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出現了較大的分化現象。具體表現在: 公路建設方面,公路建設方面,2017 年,全國公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 49.7 公里,比上年增加 0.8 公里。重慶、河南、安徽、湖北、湖南、貴州等 6 個中西部省市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 100 公里以上,分別排在全國第 1、3、6、7、12、13位, 其中重慶、 安徽和湖北公路建設較上年的增長量分別達到每百萬平方公里 6.1、4.1 和 5.0 公里,公路密度和增長量均大幅高于全國水平;而黑龍江、甘肅、內蒙古、青海
11、、新疆、西藏等 6 省區公路網密度卻低于全國水平,分別為每百平方公里 36.7 公里、35.2 公里、17.4 公里、11.3 公里、11.1 公里和 7.4 公里,與上述 6個中西部省市公路建設水平差距懸殊。 鐵路建設方面,鐵路建設方面,2017 年,全國鐵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 1.32 公里,比上年增加 0.03 公里。其中重慶、寧夏、江西、陜西、湖北鐵路網密度均在每百平方公里 2 公里以上, 較上年的增長量分別達到 0.07、 0.06、 0.16、 0.17 和 0.04 公里,鐵路網密度和增長量均雙雙超過全國水平。 而甘肅、 內蒙古、 四川、 云南、 新疆、青海、西藏等中西部省區排
12、全國后七位,鐵路網密度均低于全國水平,其中,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 4 個省區甚至不足每百平方公里 1 公里,較上年增長量也低于全國 0.03 公里的水平。 通信水平方面,通信水平方面,作為移動網絡建設的洼地,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在電話尤其是移動電話普及率方面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17 年,所有中西部省市電話普及率實現穩步增長,其中重慶、內蒙古、青海、甘肅等省區提升幅度最大,較2016 年分別提高 12.6、 12.9、 11.7 和 12.3 部/百人, 是全國提升幅度的兩倍以上,分別達到 124.9、121.6、119.9 和 108.7 部/百人。而河南、廣西、湖北、云南、湖南、安徽
13、、江西等中西部省份排全國倒數后七位,電話普及率均低于 100 部/百人,其中,湖北、云南、江西三省較上年的提升幅度也小于全國 5.3 部/百人的水平。 4. 基礎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地區間差距較大基礎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地區間差距較大 我國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 各級各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改善,但資源配置不均衡、服務水平差異較大等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IV 醫療資源方面,醫療資源方面, 2017 年, 全國每萬人執業 (助理) 醫師數同比增加了 1.3 人,全國每萬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增加了 3.5 張,31 個省區市每萬人執業(助理)醫師數和每萬人病床數
14、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傮w來看,西部地區醫師數量在全國處于中下游水平,在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方面則普遍高于東部、中部地區,凸顯醫療資源在不同板塊的分配仍不均衡。 教育資源方面,教育資源方面, 2017 年, 全國萬人專任教師數為 92.8 人, 同比增加 1.6 人。四大板塊在不同階段教育各具優勢:東部地區高等教育師資力量較強,中部、西部地區初等教育(小學)和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階段師資力量較為充足。具體來看,2017 年,北京普通高等學校萬人專任教師數為 32.1 人,領先全國其他地區,是位居末位的青海的 4.1 倍;新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萬人專任教師數為 116.1 人,位列全國第一,
15、是位列末位的上海的 2.5 倍。 5. 人口自然增長率增速放緩,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增速放緩,人口文化文化素質持續改善素質持續改善 2017 年,全國出生人口 1723 萬人,比上年減少 63 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3,比上年下降了 0.52 個千分點。受此影響,2017 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32,比上年下降了 0.54 個千分點。2016 年開始實施的全面二孩政策未能遏制住生育人口數量的下滑趨勢。 分省看, 人口自然增長率下滑的 10 個省區市中,東部占 4 個,中部占 2 個,西部占 3 個,東北占 1 個;黑龍江、遼寧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為負,其中遼寧降幅進一步擴大。21 個省區市人口
16、自然增長率小幅上升,其中,廣東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連續多年提升,由 2013 年的低點 6.0提高至2017 年的 9.2。 人口人口文化文化素質持續改善。素質持續改善。 2017 年, 全國文盲率繼續小幅下滑, 高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和萬人在校研究生人數均有所增加。從四大板塊來看,東部地區人口文化素質仍顯著好于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在區域之間的差距仍然明顯。 6. 財政收入增速加快,地區間財力差距較大財政收入增速加快,地區間財力差距較大 2017 年, 全國財政運行總體平穩, 財政收入增速加快。 全年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 7.4%,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 10.7%,比上年分別加
17、快 2.9 個、6.3 個百分點,扭轉了近年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稅收收入增速逐年放緩的態勢。 從四大板塊來看,板塊間財政收入指標差距較大,東部、西部財政收入占比和稅收收入占比普遍高于中部、東北地區占比,四大板塊內部也存在分化現象。財政收入占比方面,2017 年全國前十位省區市中,東部占 5 個,西部占 4 個,中部占 1 個;同時,東部地區的江蘇、福建、河北、山東四省財政收入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部的河南排最后一位。 稅收收入占比方面, 2017 年全國前十位中,東部占 6 個,西部占 3 個,中部占 1 個;同時,東部地區的江蘇、河北、福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V 建、山東
18、稅收收入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的河南、湖南并列最后一位。 7. 人口紅利進一步減弱,勞動收入地區差距有所縮小人口紅利進一步減弱,勞動收入地區差距有所縮小 2017 年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重降幅進一步擴大, 較 2016 年下降 0.71 個百分點,降幅擴大 0.21 個百分點。全國除貴州、云南、福建和寧夏 4 個省區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增長外,其余 27 個省區市適齡勞動人口均出現下滑,其中上海、山東、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降幅較為明顯。長期來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企業用工成本加速上升,企業負擔進一步加重;勞動力轉向買方市場,工資收入水平快速上升。 從勞動力成本看, 2
19、017 年, 全國平均工資和最低工資水平分別增長 9.99%和6.37%, 漲幅均較上年同期有明顯提升。 分地區看, 區域間的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平均工資增幅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增幅前十位的省區市中,中西部地區占到 8 個,增速均在 10%以上。最低工資方面,增幅前十位的省區市中,中西部地區占到 7 個,廣西、四川、西藏等地增速均在 15%以上。中西部地區收入水平的明顯改善,說明我國區域間收入差距正逐步縮小。 8. 科技研發投入水平明顯提升,關鍵技術領域有待突破科技研發投入水平明顯提升,關鍵技術領域有待突破 近年來,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得到全面實施,創新作為引領發展
20、的第一動力,被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從科研投入來看,2017 年,全國 R&D 經費支出投入強度為 2.13%,比上年提高 0.02 個百分點。分地區看,東部的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山東等地憑借堅實的創新基礎設施、人才和技術優勢,成為我國的科技創新高地,其中北京、上海作為全國科創中心,科研投入強度分別達到 5.64%、3.93%,明顯高于全國其他地區;全國共有 11 個省區市投入強度不足 1%,其中 8 個為中西部省區市。與上年同期相比,全國共有 20 個省區市投入強度有所提升,湖南、寧夏和重慶排名增幅前三位。 從科研人才投入看, 2017 年, 全國 R&D
21、人員全時當量為 273.6萬人/年,較上年提高 3.4 萬人/年;分地區看,全國共有 10 個省區市 R&D 人員全時當量高于全國水平,多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廣東、江蘇和浙江三省排名前三,分別為 45.73、45.55、33.36 萬人/年。與上年相比,全國有 15 個省區市 R&D人員全時當量有所提升,其中四川、江西、重慶等中西部地區提升明顯。 總體來看,近年來,雖然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關鍵技術和工藝有待突破,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有待加大,技術創新機制還不夠完善,技術交易市場的服務功能仍需要增強。此外,在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國際經濟貿易爭端頻
22、現,我國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核心技術存在的明顯短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VI 板, 使得我國在國際經濟貿易競爭中頻頻受制于人。未來為使我國在國際經貿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補上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不足的短板不僅將成為我國科技領域改革的重大任務,更是我國由科技創新大國向科技創新強國邁進的關鍵。 9.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任務仍然艱巨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任務仍然艱巨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全國各省級區域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取得一定成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經濟能耗水平顯著降低,各主要指標均呈現好
23、轉趨勢。2017 年,全國各省會城市年均 PM2.5、單位 GDP 的廢水排放量、 工業固廢量、 電力消費量較上年分別下降 9.4%、 11.2%、 3.3%、 20%。 然而,經過多年粗放式的經濟發展之后,當前我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任務仍然艱巨,主要指標仍處在高位,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特別是西部地區,由于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依賴程度高,工業結構中以重化工業為主, 對環境易產生較大污染, 尤其是西北地區的資源消耗程度較高。 其中,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的前 5 名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和甘肅均位于西部地區;單位 GDP 工業固廢排放量的前 10 名中有 7 個是西部省
24、區市;單位 GDP 廢水排放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也多是西部省區市,其中云南、廣西、重慶和青海明顯高于其他省區市。此外,大氣污染治理形勢依舊嚴峻,2017 年,全國省會城市 PM2.5 濃度較高的地區主要是以河北石家莊為代表的華北地區,在當前環保督查趨嚴, 停產限產等多種治理措施作用下雖有所改善, 但仍處于較高水平。 三、政策建議三、政策建議 1. 建立現代化政府治理體系,按照“四分法”全面建立現代化政府治理體系,按照“四分法”全面厘清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社會制度的基礎,不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往往使制度設計陷入探討不清和充滿爭議的格局。為此,我們首先將經
25、濟社會按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劃分為四大領域。第一大領域為“公共服務領域”,包括鐵路、電力等公共性領域,由于存在自然壟斷或極強外部性,應該由政府主辦;第二大領域為“戰略性領域”,如“一帶一路”相關的金磚銀行、亞投行、國開行等,需要政府及專門機構牽頭,市場適時跟進;第三大領域為“民生領域”,涵蓋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四大民生領域,需要政府、市場雙到位、齊發力。政府負責公平,市場負責效率;第四大領域為“競爭性領域”,即完全市場化性(競爭性)領域。應由市場運作,政府負責監管與提供服務。 建設現代化政府治理體系、加快打造民主法治、以人為本、強化市場、公共服務型的政府對各地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首先,要堅持民
26、主法治、以人為本?!懊裰鞣ㄖ巍本褪且耘嘤桶l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為目標,形成完備的地方法規體系,形成嚴明規范的法制環境;“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為廣大公民及人口提供公共服務,實行“良治”,使人民能夠創造財富、實現福利最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VII 大化,使納稅人和貧困人口受益。其次,強化市場,服務市場。各地需特別注重為市場競爭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堅持建設 “有限政府” 和 “有效政府”的原則,厘清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邊界,讓企業和企業家成為市場經濟舞臺上的“主角”。最后,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進一步簡政放權。政府要實現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能力
27、、專業水平和效率,同時繼續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力度,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2. 大力推進以“四個三”為整體框架的全面改革大力推進以“四個三”為整體框架的全面改革 一是“三組供求關系全面改善”。第一組供求關系是制度供給與發展需求的關系,從政府端入手,持續推進改善制度供給,致力于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實現政府、市場“雙到位”。國有經濟布局根據戰略性、公共性、民生性、競爭性進行有進有退式的調整,競爭性領域國有股本可適當向外資、民資減持,所得資金用于彌補社保缺口,剩余股權加快劃入社保,進而在戰略性領域、公共性領域、民生領域更多、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在競爭性領域更多發揮外資、民資等市場
28、主體的作用;第二組供求關系是金融供給與實體需求之間的關系,從金融供給主體入手,大力促進金融有效供給與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的匹配,構建多層次、市場化、廣覆蓋新型金融體系,實現金融、實體“雙發展”;第三組供求關系是企業供給與居民需求之間的關系,從實體經濟的外企、國企、民企等生產力供給主體入手,實現國企、民企“雙進步”。 二是“新三駕馬車全面提速”。第一駕馬車是“改革開放”,即改善制度、開放市場;第二駕馬車是“創新創造”,即創新模式,創造新品;第三駕馬車是“生態民生”,即改善生態,提升民生。 三是“三大供給主體全面發展”。三大供給主體即國企、民企、外企,要積極改革國企、大力發展民企、留住吸引外企。 四是
29、“三次產業全面升級”。夯實農林牧漁業的基礎性保障作用,著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堅持工業強省戰略,著力實現工業現代化;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著力實現服務業現代化。 3. 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塑造多層次開放新格局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塑造多層次開放新格局 改革開放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路徑。當前,國內正按既定規劃有條不紊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國際上則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部需求放緩等挑戰。在此背景下,各地區應發揮各自區位優勢,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重塑外貿競爭優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推動各地對外雙向投資貿易往來,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推進新一輪更高水平的雙
30、向開放。一方面,不斷完善國際化、 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 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VIII 市場采購等新型貿易方式,促進外貿結構優化與產業轉型升級聯動,加快“引進來”;另一方面,以“一帶一路”倡議為統領推動國際產能合作,著力提高對國際市場的出口比重,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質量檔次和品牌附加值,大力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二是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國內自貿試驗區,形成“遍地開花”的全方位對開放格局。各省要找準自貿區特色定位,走差異化發展路徑,加強各自貿區之間的協同、錯位發展,打造梯度發展的全方位立體開放格局,同時配合“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要戰
31、略的實施。三是明確各地重點開放領域,逐步將開放領域從制造業拓展至服務業,以擴大開放促進產業升級。應加快推進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創新,推行富有競爭力的對外開放政策,優化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將吸引外資由以往以制造業為主轉變為以中高端制造業和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為主。 4. 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助力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助力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服務國家區域戰略頂層設計,助力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與四大板塊疊加效應,促進區域間相互融通補充。助力國家建立
32、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顯著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均衡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提升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等重點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支撐。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改革創新、新舊動能轉換和區域一體化發展。 助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落實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舉措,在提高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培育新動能、構建區域新增長極新增長帶方面不斷前進。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助力東中西部地區
33、形成連接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關系。在國際國內產業變革、布局重塑背景下,重點關注中西部地區在產業轉移、產業梯度發展、新興產業集聚等方面的建設進程和發展機遇,積極參與我國區域間產業轉移、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 5. 關注消費和新興產業增長點,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新動能加快集聚關注消費和新興產業增長點,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新動能加快集聚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傳統重工業和高投資高增長模式已不再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消費品質要求的提升和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到來使得消費增長和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量, 并正在改變和優化著
34、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增長動能, 成為我國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 各地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居民收入變化、 居民消費結構變化以及消費發展趨勢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IX 變化情況,順應居民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在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居民重點消費領域,不斷增加消費市場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升產品和服務消費品質。針對東部發達地區重點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不斷創造出消費新熱點和新模式,更好滿足居民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針對中西部地區居民消費特點,重點增加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進一步挖掘和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重點關注新興產業發展和區域間產業轉移情況, 推動形成區域間產業協同發
35、展新格局。東部地區重點關注創新發展和新興產業集聚情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加大投資力度,搶占我國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中西部地區應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加大對產業向中高端發展的支持力度,助力加快我國產業優化升級進程和新動能集聚發展。 6. 改善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中西部地區交通和通信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區交通和通信水平 隨著 “一帶一路” 建設的不斷推進, 我國東西雙向開放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在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產能合作上增長迅猛,進一步釋放了發展潛力。 但長期以來中西部
36、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落后狀況正日益制約其進一步發展,尤其在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更為突出,成為阻礙中西部地區要素流動、信息溝通、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瓶頸。中西部地區處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洼地,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持續推進中西部地區重點交通和通信建設項目, 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機制, 充分發揮 PPP 模式的融資作用, 加大對交通和通信領域建設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在交通領域,大力支持公路、鐵路、水路和機場等全方位、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建設,尤其是連接東中西部重點城市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交通網絡建設;在通信領域,重點加大中西部城市基礎網絡工程建設,進一步擴大 4G網絡的覆蓋率和互聯網普及
37、率, 使更方便快捷的通信服務惠及更多的中西部地區人民。 7. 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 基本公共教育方面,支持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優先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等教育基礎薄弱地區改善基本辦學條件,提升深度貧苦地區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改善教育教學質量;增加教師編制、提高教師待遇,組織優質教育培訓資源,幫助邊遠地區改善學校學科教師缺乏、教師專業知識不足、教學能力不夠、教學質量較差等狀況。 基本醫療服務方面,加快改善區域醫療資源的非均衡配置狀況,加大對農村及中西部相對落后地區的財政扶持力度, 在中西部人口
38、密度較高的地區配置較多較好醫療資源;加強高層次醫療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醫療衛生人員到農村和中西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X 部欠發達地區從事醫療工作,促進優質醫療人力資源流動,提高中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人才的專業技能水平;東部地區應支持民營醫院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社會醫療服務提供,解決東部地區床位緊張等問題。 8. 以“股田制”為新動力加快推動農村土地制度及生產方式改革以“股田制”為新動力加快推動農村土地制度及生產方式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及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 都強調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政策體系。
39、當前,我國各地的城市和農村都進入了一個全面轉型的新階段, 農村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各地應在城鎮化的基礎上,開辟農村發展新空間,發揮鄉村的動力機制作用,促進城鄉雙向互動,既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需要,也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各地可以“股田制”為新動力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有效對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城鄉互動的內在動力, 旨在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和房屋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歸屬明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制度,完善市場化配置資源機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性障礙,推動農村資產資本化?,F階段,為真正釋放農村生產要素活力,加快推動農業現代
40、化,實現城鄉有效對接、互動融合發展,各地可嘗試在搞好土地承包權、宅基地和其他不動產確權登記的基礎上,致力于構建基于“股田制”(承包權入股)及國外資本、城市資本入股的“農業發展公司”,進而推動鄉村管理“民主化、法治化”,農業生產方式“工業化”,農民身份“工人化”、“市民化”,農村面貌“社區化”。 9.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生態環境保護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改善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 既要有決心和信心, 也要有耐心和恒心, 要按照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堅決打好污染
41、防治攻堅戰。 推動新時代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不斷創新綠色治理方式,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全過程和各方面;二是建立健全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不斷深化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責任追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及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設定并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
42、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XI 10. 加強基礎研究投入,提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水平加強基礎研究投入,提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水平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與其他科技強國相比仍有明顯差距。從整個科技創新鏈條看,基礎研究領域短板最為明顯,具體表現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 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團隊較匱乏、 投入總體不足、環境待優化等問題。 為加快推動我國由科技創新大國向科技創新強國邁進, 應加強基礎研究領域投入, 增強基礎研究能力, 提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水平。 一是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在農
43、業、材料、能源、網絡信息、制造與工程等領域和行業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科學問題; 二是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源頭創新的重要作用,更加聚焦基礎學科和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團隊建設;三是深化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加大國家科技計劃開放力度,支持海外專家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吸引國際高端人才來華開展聯合研究,加快提升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I 目 錄 第一部分 編制說明 . 1 1.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 1 2. 指標的設計與選取 . 2 3. 關于本研究所采用方法論的有關說明 . 3 第二部分 中國各省級區域 12 大類經濟社會指標對比 . 5
44、1. 生產力水平 . 7 1.1 地區生產總值(GRP) . 7 1.2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 8 1.3 經濟增長速度 . 9 2. 經濟結構 . 10 2.1 服務業比重 . 10 2.2 投資率 . 11 2.3 消費率 . 12 2.4 城鎮化率 . 13 3. 宏觀經濟穩定 . 14 3.1 通貨膨脹率 . 14 3.2 國民儲蓄率 . 15 3.3 赤字率 . 16 3.4 公共債務占生產總值比重 . 17 4. 基礎設施 . 18 4.1 人均年用電量 . 18 4.2 公路網密度 . 19 4.3 鐵路網密度 . 20 4.4 人均民用航空旅客運輸量 . 21 4.5 移動互聯
45、網普及率 . 22 4.6 電話普及率 . 23 5. 基礎生態資源 . 24 5.1 人均淡水資源量 . 24 5.2 人均耕地面積 . 25 5.3 森林覆蓋率 . 26 5.4 人均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 . 27 5.5 人均鐵礦石儲量 . 29 6. 健康與基礎教育 . 30 6.1 人口自然增長率 . 30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II 6.2 預期壽命 . 31 6.3 萬人醫師數 . 32 6.4 萬人病床數 . 33 6.5 萬人專任教師數 . 34 6.6 文盲率 . 36 7. 高等教育 . 37 7.1 高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37 7.2 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38 7
46、.3 萬人在校研究生數 . 39 8. 財政 . 40 8.1 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 . 40 8.2 人均稅收收入 . 41 8.3 稅收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 . 42 9. 金融市場 . 43 9.1 金融行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 43 9.2 銀行業貸款余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 44 9.3 股票市場交易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 45 9.4 保費收入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 46 10.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 47 10.1 省會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 . 47 10.2 單位 GDP 廢水排放量 . 48 10.3 單位 GDP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 49 10
47、.4 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 . 50 11. 就業與勞動市場 . 51 11.1 失業率 . 51 11.2 適齡勞動人口比重 . 52 11.3 平均工資水平 . 53 11.4 最低工資水平 . 54 12. 知識經濟與創新 . 55 12.1 R&D 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 . 55 12.2 R&D 人員全時當量 . 56 12.3 萬人專利授權量 . 57 12.4 人均技術市場成交額. 58 12.5 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 . 59 第三部分 中國各省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及問題 . 60 1.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
48、60 2.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高,但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 61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III 3. 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較快增長,但區域內出現分化 . 62 4. 基礎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地區間差距較大 . 64 5. 人口自然增長率增速放緩,人口文化素質持續改善 . 64 6. 財政收入增速加快,地區間財力差距較大 . 65 7. 人口紅利進一步減弱,勞動收入地區差距有所縮小 . 66 8. 科技研發投入水平明顯提升,關鍵技術領域有待突破 . 66 9.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任務仍然艱巨 . 68 第四部分 政策建議 . 69 1
49、. 建立現代化政府治理體系,按照“四分法”全面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69 2. 大力推進以“四個三”為整體框架的全面改革 . 70 3. 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塑造多層次開放新格局 . 71 4. 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助力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 72 5. 關注消費和新興產業增長點,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新動能加快集聚 72 6. 改善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中西部地區交通和通信水平 . 73 7. 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 . 74 8. 以“股田制”為新動力加快推動農村土地制度及生產方式改革 . 74 9.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 7
50、5 10. 加強基礎研究投入,提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水平 . 76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1 第一部分 編制說明 1.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解決好這對主要矛盾, 將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為貫徹十九大精神,正確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全面認識和分析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發展的現狀,從需求和供給兩端入手,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的競爭力。 改革開放 40 年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各地區的發展水平仍然
51、很不均衡,東、中、西部在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等方面差異較大,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區的發展形勢,有針對性地制定下一步的發展計劃,就必須準確地衡量當今中國各省級區域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并對比其與全國水平以及與發達國家水平之間的差距。 在研究中, 我們參考了現有的一些研究成果, 包括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指數(GCI) ” 、 “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綜合發展指數(CDI) ” 、 “中國省域競爭力指數”等,最終形成了涵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資源環境等方面的 12 個大類共 50 項指標。根據這些指標對中國各省級區域進行比較研究,形成了中國各省級區域
52、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研究報告(以下簡稱“本研究” ) 。 除本研究外,我們還編制了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2018) 報告, 以便將中國各大類指標與世界主要經濟體進行比較,從國家層面找準中國在世界的定位。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2 2. 指標的設計與選取 本研究的指標設計主要參考了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指數 (GCI) 以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綜合發展指數 (CDI)的指標設計思路。下面簡要介紹以上兩個指標體系: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指數(GCI) GCI 指數主要分為 12 個支柱(pillars) ,分別是:1. 制度;2. 基礎設施;3. 宏觀經濟穩定性;4. 健康與
53、基礎教育; 5. 高等教育; 6. 商品市場效率; 7. 勞動力市場效率;8. 金融市場發展;9. 技術準備度;10. 市場規模;11. 商業成熟度; 12. 創新。 將以上 12 個支柱劃入到三大類驅動因素下,其中前 4 個支柱為要素驅動因素,支柱 5 到 10為效率驅動因素,支柱 11 和 12 為創新驅動因素。 該指標體系認為一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可以分為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三個階段,判斷標準為人均GDP。不同階段的國家,其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對應的支柱賦予的權重也所有不同。最后,通過對各個支柱下各項指標的標準化評分并將其進行加權平均后得出一國的整體競爭力水平總指標。 國家統
54、計局綜合發展指數(CDI) 為了改變單一以 GDP 來衡量各地區發展程度的狀況,國家統計局構建了一套綜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CDI) 。 該指標體系為三級指標體系,包括 6 大類一級指標,以及對應的二級、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包括: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和公眾評價。 總指數是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科技創新五個維度測量的綜合性指數,每一維度都由相應方面的分指數構成,每個分指數又由若干個指標合成。通過層層加權平均合成總指數,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發展水平的指標。 本研究的指標體系設計 本研究綜合了以上兩項研究的指標設計思路,提出了12 大類的指標體系,主要原則
55、如下: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3 (1) 結合中國國情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因素, 對世界經濟論壇 GCI 指標體系進行了一定刪減,弱化了對于競爭力的衡量,加強了對于綜合發展水平的衡量。 (2)借鑒世界經濟論壇關于經濟發展驅動因素的理論,對國家統計局 CDI 指數進行了豐富。 (3) 對于部分細項指標, 為了便于將國內外指標的口徑進行統一,兼顧數據的及時性和可獲得性,對細項指標進行了精簡,部分指標口徑也經過了處理。 按照以上原則, 本研究構建了 12 大類共 50 項的指標體系,如下表所示: 本研究的指標體系分類 要素驅動類 效率驅動類 創新驅動類 經濟發展類 1、生產力水平 3
56、、宏觀經濟穩定 2、經濟結構 社會發展類 4、基礎設施 生態建設類 5、基礎自然資源 10、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民生改善類 6、健康與基礎教育 11、就業與勞動力市場 科技創新類 7、高等教育 12、知識經濟與創新 財政金融類 8、財政 9、金融 從表中可以看出,借鑒世界經濟論壇 GCI 的指標體系構建思路,本研究的 12 大類指標,也可歸入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三大類驅動因素之中。同時,對應國家統計局 CDI 的指標體系,本研究的 12 大類指標也可歸入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建設、民生改善和科技創新五個方面。此外,為突出本研究的特色,還加入了財政金融方面,分為財政、金融兩大類指標,屬于
57、效率驅動類。此外, 部分細項指標還借鑒了 “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 、“中國省域競爭力指數”等研究。 3. 關于本研究所采用方法論的有關說明 本研究不進行分指標的加權平均匯總,也不側重于進行總指標的排名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4 有別于現有的關于競爭力排名和綜合發展水平排名研究采用的通過對層層指標進行加權平均后匯總排名的方法,本研究并不將重點放在加權平均和排名上。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總指標的排名雖然能形成綜合的評判,但更直接的感受往往被層層加權平均的數據處理過程所遮蔽。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針對每一個方面找出差距,形成直觀感受,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 二是各項指標的權重設定往往存在主觀因素
58、,可能影響匯總指標的客觀性。 三是通過加權平均匯總指標的方法需要對所有指標的數據公布年份保持一致,而有些數據公布有很大的延時性,這使得加權匯總往往只能使用上一年甚至上兩年的數據,一些最新公布的數據不能得到及時反映。 關于本研究與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存在部分指標與口徑不同的問題 為便于將世界各主要經濟體與中國各省級區域的類似指標進行直接或間接(指可以通過單位換算)的比較,在設計兩個研究的指標體系時,盡量保證了指標的統一性。但由于國內外部分指標的統計方法和口徑差異過大,本研究與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在保持大部分指標及統計口徑一致的前提下,部分指標體系及口徑
59、仍難以避免存在一定差異,詳見附錄。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5 第二部分 中國各省級區域 12 大類經濟社會指標對比 為了準確衡量我國各省級區域在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環境資源等各方面的差距,本研究篩選了生產力水平、經濟結構、基礎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財政、金融市場、知識經濟與創新等 12 大類共 50 項分指標構建分析體系,具體指標見下表。后文將按照上述指標對我國 31 個省級區域的發展水平進行全面橫向對比分析,并將各省的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全球平均水平進行對比。 指標大類 分項指標名稱 1. 生產力水平 1.1 地區生產總值(GRP) 1.2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1.3 經濟增
60、長速度 2. 經濟結構 2.1 服務業比重 2.2 投資率 2.3 消費率 2.4 城鎮化率 3. 宏觀經濟穩定 3.1 通貨膨脹率 3.2 國民儲蓄率 3.3 赤字率 3.4 公共債務占生產總值比重 4. 基礎設施 4.1 人均年用電量 4.2 公路網密度 4.3 鐵路網密度 4.4 (人均)民用航空旅客運輸量 4.5 移動互聯網普及率 4.6 電話普及率 5. 基礎自然資源 5.1 人均水資源量 5.2 人均耕地面積 5.3 森林覆蓋率 5.4 人均能源儲量 5.5 人均鐵礦石儲量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6 6. 健康與基礎教育 6.1 人口自然增長率 6.2 預期壽命 6.3 萬人醫師數
61、6.4 萬人病床數 6.5 萬人專任教師數 6.6 文盲率(15 歲及以上) 7. 高等教育 7.1 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7.2 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7.3 萬人在校研究生數 8. 財政 8.1 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 8.2 人均稅收收入 8.3 稅收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 9. 金融市場 9.1 金融行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 9.2 銀行業貸款余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9.3 股票市場交易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9.4 保費收入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10.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10.1 省會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 10.2 單位生產總值廢水排放量 10.3 單位生產總值一般工業固
62、體廢物產生量 10.4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 11. 就業與勞動力市場 11.1 失業率 11.2 適齡勞動人口比重 11.3 平均工資水平 11.4 最低工資水平 12. 知識經濟與創新 12.1 R&D 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 12.2 R&D 人員全時當量 12.3 萬人專利授權量 12.4 人均技術市場成交額 12.5 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7 1. 生產力水平 1.1 地區生產總值(GRP) 圖 1.1a 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地區生產總值 單位:億元(當年價格)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我國多數省
63、區市經濟總量繼續邁上“新臺階”。江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 8 萬億元。山東超過 7 萬億,達到 72634.2 億元。浙江突破 5 萬億,達到51768.3億元、 福建和上海超過3萬億, 分別達到32182.1億元、 30633.0 億元。 只有內蒙古經濟形勢較為嚴峻, 加上數據 “擠水分” 影響, 地區生產總值 16096.2 億元, 較 2016年減少 2031.9 億元,排名下降 3 位至第 21 位。 圖 1.1b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地區生產總值 單位:億元(當年價格)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摘要 注:本研究中國港澳臺地區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港澳臺數據不
64、參與地區排名和均值計算,下同 各省平均27327.1 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上海北京安徽遼寧陜西江西重慶天津廣西云南內蒙古黑龍江山西吉林貴州新疆甘肅海南寧夏青海西藏香港澳門臺灣2016年2017年2017年平均2017 年,我國綜合國力持續穩步提升, 全國有 26 個省區市地區生產總量超過萬億元。廣東、江蘇和山東三省構成我國區域經濟“第一陣 營 ” , 地 區 生 產 總 值 分 別 為89705.2 億 元 、 85869.8 億 元 和72634.2 億元。西藏、青海、寧夏排名最后三位,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3
65、10.9 億元、2624.8 億元和 3443.6億元。西藏自治區經濟總量僅相當于廣東的 1.46%。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8 1.2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2017 年,全國人均 GDP 為 59660 元。按照 2017 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 (1 美元兌換 6.759 元人民幣) 計算,我國人均 GDP 達到 8827 美元。有 10 個省區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北京、上海兩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 12 萬元,分別為128994 元和 126634 元。排名其后的天津、江蘇兩地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均超 10 萬元, 分別達到 118943 元和 107
66、150元。貴州、云南、甘肅三省區排名最后三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 37956 元、34221 元和 28497 元,僅為京滬津三市的 29%。港澳臺三地人均 GDP 明顯高于內地省份,2017 年分別為 46189 美元、77596 美元和 24936 美元,分別折合人民幣 311858.9 元、523912.7 元和 168362.9 元。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人均 GDP 增加了 5725元,除內蒙古外,其他省份均保持穩步增長,但東部省份提升幅度明顯高于其他省份。其中,北京、江蘇、上海、福建和浙江五省市提升幅度最大,分別比 2016 年增加了10796 元、 1026
67、3 元、 10072 元、 7970 元和 7141 元。 吉林、甘肅、青海、廣西等省份提升幅度小于 1000 元。內蒙古人均 GDP 比 2016 年下降 8300 元。 圖 1.2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當年價格) 單位:元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全國人均 5966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山東內蒙古重慶湖北陜西吉林遼寧寧夏湖南海南河南河北新疆四川青海江西安徽山西黑龍江西藏廣西貴州云南甘肅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人均7
68、2339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香港澳門臺灣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9 1.3 經濟增長速度 2017 年,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我國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民經濟運行呈緩中向好態勢, 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 6.9%。 各省域經濟增長分化特征明顯,中西部地區增速快于東部地區。貴州、西藏、云南三省區增速領跑全國,同比分別增長10.2%、 10.0%和 9.5%。 內蒙古、 天津、 甘肅三省排名最后,同比分別增長 4.0%、3.6%、3.6%。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 GD
69、P 增速上升了 0.2 個百分點。其中,20 個省區市經濟增速有所減緩,多數地區下降幅度小于 1 個百分點, 趨穩態勢明顯。 然而, 內蒙古、甘肅和天津三地增速下降幅度較大,較去年增速分別為下降了 3.2、4.0 和 5.5 個百分點,經濟增長乏力。隨著各地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加快,一些省份經濟出現積極變化,其中遼寧、山西、云南和陜西等 4省區同比分別增長 4.2%、7.1%、9.5%和 8.0%,較 2016 年分別回升了 6.7、2.6、0.8 和 0.4 個百分點。香港、澳門和臺灣經濟增長表現良好, 增速分別為 3.8%、 9.1%和 2.9%,較 2016 年分別上升
70、 1.8、11.2 和 0.6 個百分點,其中澳門經濟增速由去年的-2.1%變為今年的 9.1%,表現亮眼。 圖 1.3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實際增速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全國6.9% -4-2024681012貴州西藏云南重慶江西安徽福建四川湖南陜西浙江河南湖北寧夏新疆廣東山東青海江蘇山西廣西海南上海北京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天津甘肅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3.2%-4-20246810香港澳門臺灣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10 2. 經濟結構 2.1 服務業比重 服務業在我國 GDP 中占比持續保持在 50%
71、以上, 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2017 年,我國服務業占 GDP 比重達到 51.6%, 比第二產業高出 11.1個百分點;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58.8%,比第二產業高出 22.5 個百分點。 但我國服務業地區發展不平衡特征顯著,僅 10 個省區市服務業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東部發達省市正在加快向服務型經濟轉型,北京和上海兩市分別以 80.6%和 69.2%的比重位列前兩名。排名最末位的陜西省服務業比重僅為 42.4%。港澳臺三地服務業發達, 比重均較高, 分別達到92.2%、 93.4%和62.8%。
72、 與 2016 年相比,我國絕大多數地區服務業比重繼續保持上升勢頭,特別是隨著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各地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2017 年我國有 28 個省區市服務業比重有所提升,其中有 11 個省區市提升幅度超過 2 個百分點。內蒙古、廣西、青海和吉林等省市提升幅度最大,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 50.0%、44.2%、46.6%和 45.8%,較 2016 年分別提高 6.2、4.6、3.8 和 3.3 個百分點。北京較 2016 年提高 0.4 個百分點,而上海同比下降0.6 個百分點。 圖 2.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
73、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6 年數據 全國水平51.6020406080100北京上海天津海南黑龍江甘肅廣東浙江遼寧山西西藏江蘇內蒙古四川湖南重慶山東云南寧夏青海湖北新疆吉林福建貴州河北廣西河南安徽江西陜西香港澳門臺灣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65.1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11 2.2 投資率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的不斷提升,經濟增長驅動依賴投資的局面得到改變。 2017 年, 全國投資率 (資本形成率)為 44.4%,低于消費率 9.2 個百分點。投資率區域間差異明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由于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賴投資擴張
74、, 投資率普遍高于東部地區。 25 個省區市投資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青海、寧夏、西藏、新疆、云南等五省區投資率最高,分別為 148.5%、110.6%、105.0%、99.7%、94.6%。僅廣東、浙江、江蘇、遼寧、上海、 北京等 6 省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分別為 44.2%、 44.0%、43.5%、43.3%、39.8%、39.1%。港澳臺三地投資率偏低,分別為21.8%、 18.5%和20.5%, 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較低。 受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去杠桿和融資環境收緊等因素影響, 2017 年我國投資增速繼續放緩, 但投資結構調整有所優化。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投資率
75、上升了 0.2個百分點。分地區看,全國有 23 個省區市投資率出現下滑。山西、廣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區下滑幅度最大, 2017年投資率分別達到46.1%、 50.6%、 51.0%、 110.6%、64.0%,較 2016 年分別下降了 26.4、16.9、16.7、10.2 和5.6 個百分點。另外 8 個省區市投資率繼續上升,其中青海、新疆和西藏三地提升幅度最大,較 2016 年分別提高了 9.9、9.9 和 4.0 個百分點。 圖 2.2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投資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IMF 全國水平44.4 020406080100120140
76、160青海寧夏西藏新疆云南河南貴州吉林陜西內蒙古海南黑龍江湖北福建天津河北重慶湖南甘肅安徽廣西江西山東四川山西廣東浙江江蘇遼寧上海北京香港澳門臺灣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25.8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12 2.3 消費率 隨著我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國居民消費需求的不斷上升,我國經濟發展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的格局加快形成, 消費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2017 年全國最終消費率為 53.6%,居三駕馬車之首。但目前大部分地區有效消費需求仍顯不足。 分地區看, 14 個省區市最終消費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藏排名第一,達到 79.7%,青海、甘肅、新疆、云南、黑龍江、海南
77、、寧夏、北京等 8 省市超過 60%。 17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 排名最末位的吉林省低于 40%,最終消費率為 38.8%。內地省份消費率仍明顯低于香港和臺灣,兩地分別為 76.8%和 67.1%。 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上升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消費持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但受金融環境收緊, 居民房貸壓力增加的影響, 2017 年全國最終消費率與 2016 年水平一致,全年未實現正增長。全國有 23 個省區市最終消費率繼續穩步提升,其中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和廣西等省區提升幅度最大,消費率分別達到52.6%、69.2%、69.0%、66.8%和 56.7%,較 2016 年分別
78、提高 8.3、4.0、3.0、3.0 和 3.0 個百分點。8 個省區市最終消費率有所下滑,貴州和陜西兩省下降幅度最大,消費率分別為 55.4%和 44.2%,較 2016 年分別下降 1.9 和 1.1 個百分點。 圖 2.3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消費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全國水平53.6 020406080100西藏青海甘肅新疆云南黑龍江海南寧夏北京遼寧上海廣西山西貴州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南江西廣東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湖北重慶河北天津陜西福建吉林香港澳門臺灣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13 2.4 城鎮化率 我國城鎮化
79、率以每年超過 1%的速度推進,2017 年全國城鎮化率達到 58.5%,城鎮化率保持穩步上升,并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中原、成渝和哈長等七大城市群,城市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明顯增強。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經濟發展集聚效應凸顯,逐步成為世界級城市群。但我國地區間城鎮化水平很不平衡,相對三大城市群,中西部地區發展仍相對滯后。2017 年,有 13 個省區市城鎮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個省區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城鎮化率最高,均超過 80%,分別為 87.7%、86.5%和82.9%。而排名最后的
80、云南、甘肅、貴州、西藏等地區城鎮化率分別只有 46.7%、46.4%、46.0%和 30.9%。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城鎮化率提高了 1.1 個百分點。全國有 28 個省區市城鎮化率穩步提升,其中湖南、貴州、寧夏、河北、河南、云南、甘肅等省區提升幅度最大, 城鎮化率分別達到 54.6%、 46.0%、 58.0%、 55.0%、50.2%、46.7%、46.4%,較 2016 年均提高 1.8、1.8、1.7、1.7、1.7、1.7、1.7、1.7 個百分點。北京和天津兩市城鎮化率與 2016 年持平,上海城鎮化率與去年相比下滑 0.2 個百分點。 圖 2.4 2016 年、
81、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城鎮化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全國水平58.5020406080100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遼寧福建重慶內蒙古山東黑龍江湖北海南寧夏山西陜西吉林河北江西湖南安徽青海四川河南新疆廣西云南甘肅貴州西藏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54.8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14 3. 宏觀經濟穩定 3.1 通貨膨脹率 2017 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保持溫和上漲態勢,比上一年上漲 1.6%。全國有 10 個省市 CPI 上漲幅度超過全國水平, 其他 21 個省市上漲幅度未高于全國 1.6%的水平,其中,云南增幅僅為 0.9%
82、。海南、新疆、天津、浙江和江西五省區 CPI 上漲幅度最高,比上一年分別上漲2.8%、2.2%、2.1%、2.1%和 2.0%。港澳臺三地比上一年分別上漲 4.5%、9.6%和 0.6%。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 CPI 漲幅明顯回落。全國僅有 8 個省區市 CPI 漲幅出現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新疆、北京、內蒙古、陜西四地較去年提升幅度較大,分別提升了 0.8、0.5、0.5、0.3 個百分點。23 個 CPI 漲幅持平或出現下降的省份中,上海、西藏、廣東、重慶、湖北等五省區市回落幅度最大,分別上漲 1.7%、1.6%、1.5%、1.0%和 1.5%,漲幅較 2016 年分別
83、回落了 1.5、0.9、0.8、0.8 和 0.7 個百分點。海南、天津、江西、吉林、廣西、山西等 6 個省市 CPI 漲幅與上年持平。 圖 3.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單位:上年=100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全國水平101.6 99100101102103104海南新疆天津浙江江西北京河北內蒙古上海江蘇吉林廣西西藏陜西寧夏山東湖北廣東青海遼寧河南湖南四川甘肅黑龍江安徽福建山西重慶貴州云南香港澳門臺灣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102.2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15 3.2 國民儲蓄率 長
84、期以來,我國國民儲蓄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是我國經濟高投資高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近年來,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人民消費觀念改變、 人口結構變化、房價高企等因素影響, 2010 年起我國儲蓄率開始逐漸下降。2017 年全國儲蓄率為 46.4%,17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4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 吉林和福建兩省儲蓄率最高,分別為 61.2%和 59.1%。新疆、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市儲蓄率最低, 分別為 33.2%、 31.0%、 30.8%和 20.3%。 儲蓄率下降將對我國消費和投資增長帶來較大的沖擊,并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穩定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2017 年全國儲蓄率
85、與 2016 年水平保持一致。全國有 23 個省份儲蓄率有所下降。其中,內蒙古、青海、廣西、 新疆和甘肅等省區下降幅度最大, 2017 年儲蓄率分別為 47.4%、30.8%、43.3%、33.2%和 31.0%,較 2016 年分別下降了 8.3、4.0、3.0、3.0 和 3.0 個百分點。有 8 個省份儲蓄率有所提升,貴州、山西和江蘇三省區提升幅度最大,2017 年儲蓄率分別為 44.6%、55.8%和 49.9%,較 2016 年分別提高了 1.9、1.1 和 0.9 個百分點。 圖 3.2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國民儲蓄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86、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6 年數據 全國水平46.4 010203040506070吉林福建陜西天津河北重慶山東湖北浙江安徽江蘇廣東江西河南四川內蒙古湖南貴州山西廣西上海遼寧北京寧夏海南黑龍江云南新疆甘肅青海西藏香港澳門臺灣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24.5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16 3.3 赤字率 2017 年, 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向好, 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但受房地產調控、環保和民生支出不斷加大等政策因素影響,東部與中西部省份財政狀況表現懸殊。東部地區經濟總量大,產業結構調整較好,居民收入水平較高,在財政收入來源、對環保和民生的支出上相對中西部省份有較
87、大優勢;而中西部省份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在去產能、環保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財政赤字水平普遍高于東部地區。2017 年,西藏、青海、甘肅三省區財政赤字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最高, 分別為 114.1%、 48.9%和 33.4%。新疆、寧夏、云南、貴州、黑龍江等地區超過 20%,分別為 29.1%、 27.7%、 23.4%、 22.1%和 21.4%。 而山東、 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東部省市赤字率均低于 5%。 2017 年, 我國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 并積極減少市場主體稅費, 加大對民生、 環保領域的投入。 與 2016 年相比, 2017 年全國有 17 個省區市的財政赤字率有所提升。內
88、蒙古、 廣西、 云南、 黑龍江、 上海等省市上升幅度最大,2017 年財政赤字率分別為 17.6%、 17.8%、 23.4%、 21.4%和3.0%,較 2016 年分別提高了 3.8、2.0、1.7、1.4 和 1.2 個百分點。有 13 個省區市的財政赤字率出現回落,西藏、山西和青?;芈浞茸畲?,2017 年財政赤字率分別為114.1%、12.2%和 48.9%,較 2016 年分別下降了 10.3、2.1和 1.1 個百分點。河北赤字率與 2016 年持平。 圖 3.3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赤字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89、 -150-100-50050西藏青海甘肅新疆寧夏云南貴州黑龍江廣西內蒙古海南吉林江西四川陜西安徽山西湖南河南重慶遼寧河北湖北福建天津北京山東廣東浙江上海江蘇香港澳門臺灣2016年2017年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17 3.4 公共債務占生產總值比重 2017 年,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但局部地區存在風險。以財政部所公布的地方一般債務與專項債務余額口徑計,東部地區債務余額總量較高,江蘇、山東、浙江和廣東四省債務余額在全國排名前 4 位,達 9000 億元以上,但由于其經濟總量較大,財政承載力較強,債務風險較低;西藏、寧夏、青海和海南四省區債務余額排名最后 4 位, 均
90、低于 2000 億元, 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除西藏外其他三省區債務風險較高。 從債務余額占 GDP 的比重來看,大多數省區市處于安全區間,公共債務率在10%-30%之間的省區市數量較多,但區域差異顯著,東部地區公共債務率總體較低,而西部和東北地區公共債務率普遍偏高。有 18 個省區市債務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有 9 個均位于西部地區,貴州、青海和云南三省排名前三位,分別達到 63.5%、57.2%和 40.7%。有 13 個省區市債務率低于全國水平,以東部省區市居多。西藏是唯一一個債務率低于 10%的省區市,廣東、河南、北京、江蘇、山東等地債務率也較低,在 15%以下。 與 2016 年
91、相比,2017 年全國有 13 個省區市公共債務率有所提升。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和天津提升超過 2 個百分點,分別較 2016 年提升 7.3、5.2、2.5、2.2 和2.1 個百分點。有 18 個省區市公共債務率下降,其中貴州下降超過 10 個百分點,遼寧和云南下降幅度也較大,分別為 3.0 和 2.3 個百分點。 圖 3.3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公共債務占生產總值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財政部,中國統計年鑒全國平均19.96020406080貴州青海云南內蒙古海南寧夏遼寧新疆甘肅陜西廣西四川湖南黑龍江安徽吉林重慶江西天津浙江山西河北福建湖北上海山東江蘇北京河南廣
92、東西藏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平均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18 4. 基礎設施 4.1 人均年用電量 隨著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新動能的不斷集聚,2017 年全國人均用電量出現較大增長,達到 4537.6 度,較 2016 年上升 216.6 度。全國有 15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6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 東部省份人均用電量多數位于全國中上游水平,中西部地區則呈現兩極分化特征。寧夏、青海、內蒙古、新疆四省區人均用電量遠高于其他地區,分別為 14344.6 度、11488.3 度、11435.0 度和8183.6 度。上述四個西部省份地廣人稀、高耗能產業比重較大,因而人均年用電
93、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他中西部省份產業發展相對落后,人口基數相對較大,人均年用電量處于下游。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進展明顯,服務業占比不斷提高,新興經濟規模加快壯大,對全社會用電量起到明顯拉動作用。 與 2016 年相比, 2017 年全國有 30 個省區市人均用電量實現穩步增長,其中寧夏、內蒙古、青海、山西、浙江等地提升幅度最大,較 2016 年分別提高1205.3、1097.7、737.9、496.1 和 482.5 度。只有新疆地區人均用電量出現下滑,較 2016 年下降 1476.5 度。 圖 4.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人均年用電量 單位:度/人 數據來源:
94、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4 年數據 全國水平4538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寧夏青海內蒙古新疆浙江江蘇上海山東福建山西廣東天津北京遼寧河北甘肅陜西貴州河南海南重慶云南湖北安徽廣西江西四川吉林黑龍江湖南西藏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3128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19 4.2 公路網密度 近年來,我國公路基礎設施交通網絡不斷完善,運輸能力不斷提高,但地區間公路建設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2017 年,全國公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 49.7 公里,較2016 年提高
95、了 0.8 公里。全國有 25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重慶、山東、河南、上海、江蘇等省市公路網密度最大,分別為每百平方公里179.8 公里、172.2 公里、161.8 公里、161.7 公里和 148.5公里。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廣人稀的省區公路網密度遠低于其他地區,分別為每百平方公里 17.4 公里、11.3 公里、11.1 公里和 7.4 公里。 整體來看,東部省份公路網密度仍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區,但中西部正不斷加大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強“補短板”力度。2017 年中西部多個省份公路交通建設發展迅猛,區域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與 2016 年相比,
96、重慶、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市公路網密度大幅提升,分別達到每百平方公里 179.8 公里、145.0 公里、145.1 公里,較 2016 年分別增加了 6.1 公里、5.0 公里、4.1 公里。海南和山東兩東部省份加大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公路網密度明顯提升,分別達到每百平方公里 86.8 公里、172.2 公里,較 2016 年增加 7.0 公里、3.1 公里。 圖 4.2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公路網密度 單位:公里/百平方公里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3 年數據 全國水平49.7050100150200重慶山東河南上海江蘇安徽
97、湖北天津北京廣東浙江湖南貴州河北江西山西福建海南陜西遼寧四川寧夏云南吉林廣西黑龍江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32.6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20 4.3 鐵路網密度 截至 2017 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 12.7 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達到 2.5 萬公里。鐵路建設特別是中西部鐵路建設力度加大。中西部地區(含東三?。╄F路營業里程達 9.7 萬公里,占比達 76.4%。2017 年全國鐵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 1.32 公里,24 個省區市鐵路網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天津、北京、上海三市鐵路網密度遙遙領先,分別為每百平方
98、公里9.64 公里、7.70 公里和 5.65 公里。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四省區仍不足 1 公里,分別為每百平方公里 0.96 公里、0.36 公里、0.33 公里和 0.07 公里。 2017 年有寶雞至蘭州高速鐵路、 西安至成都高速鐵路西安至江油段等多條高鐵線路通車,高鐵成網效應愈加凸顯,鐵路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與 2016 年相比,全國鐵路網密度提高 0.03 公里/百平方公里。 天津、 遼寧、 山東、陜西、江西等省區鐵路網密度增幅最大,鐵路網密度分別為每百平方公里 9.64 公里、3.99 公里、3.64 公里、2.42 公里和 2.56 公里,較 2016 年分別增加了 0.74
99、 公里、0.24 公里、0.17 公里、0.17 公里和 0.16 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遠高于全國平均增幅。 圖 4.3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鐵路網密度 單位:公里/百平方公里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6 年數據 全國水平1.32024681012天津北京上海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海南吉林江蘇重慶寧夏福建江西浙江陜西廣東湖北湖南廣西貴州黑龍江甘肅內蒙古四川云南新疆青海西藏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0.78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21 4.4 人均民用航空旅客運輸量 2016 年,全國人均民用航
100、空旅客運輸量為 0.32 人,較 2015 年提升 0.03 人。20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海南、北京三省市人均旅客運輸量穩居全國前三,遠高于其他地區,分別為3.89 人、3.64 人和 3.62 人。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區機場建設仍然相對滯后,人均旅客運輸量均在 0.1 人以下。 2016 年,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 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從國家層面對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作了戰略部署,之后相關具體政策密集出臺。國內航空市場仍處于成長擴張期, 航空需求持續增長, “一帶一路” 建設也帶動了國際航線的快速發展。 與 2015 年相比, 海南
101、、云南、上海、北京、廣東等五省市人均旅客運輸量增幅最大,分別增加了 0.88 人、0.81 人、0.37 人、0.32 人和 0.31人,分別達到 3.64 人、1.07 人、3.89 人、3.62 人和 1.41人。 圖 4.4 2015 年、2016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人均民用航空旅客運輸量 單位:人 數據來源:各省區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7 年數據 全國水平0.320.00.51.01.52.02.53.03.54.04.5上海海南北京廣東西藏云南天津重慶福建四川浙江貴州黑龍江甘肅江蘇寧夏青海新疆廣西內蒙古山西山東遼寧湖北陜西江西吉林湖南安徽
102、河南河北2015年2016年2016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0.53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22 4.5 移動互聯網普及率 2017 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 12.7 億戶,移動互聯網普及率(移動互聯網用戶占年末人口比例)達到91.5%,較 2016 年提升 12.4 個百分點。10 個省區市普及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廣東、江蘇等東部沿海省市流動人口集中,旅游、商務等短期性流動活動也更為活躍,移動互聯網用戶大幅超過常住人口,普及率分別達到 213.7%、 140.3%、 131.8%、 126.8%、 115.3%。21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西藏等中
103、西部省份普及率偏低, 分別為 74.2%、 71.8%、 69.7%、66.6%、59.0%。 東部地區互聯網經濟發展引領全國,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政務、醫療、健康、養老、教育、社會保障等城市服務新業態發展迅猛。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五省市普及率進一步提高了 48.4、30.3、22.3、22.1、17.9 個百分點。其他省區市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和普及率也均保持穩步提升。作為互聯網洼地,中西部地區正在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與潛力,青海、山西、內蒙古、河南、貴州、寧夏、廣西等省區提升幅度均在 10 個百分點以上。 圖 4.5 2016 年、20
104、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移動互聯網普及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全國水平91.5050100150200250北京上海浙江廣東江蘇寧夏海南陜西內重慶遼寧福建青海吉林山東天津四川河北貴州山西河南甘肅云南廣西新疆黑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西藏2016年2017年2017年平均世界平均世界水平104.5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23 4.6 電話普及率 2017 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包括移動電話)為 115.9部每百人。15 個省區市的電話普及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東部發達省市電話普及率最高,每百人電話擁有量分別達到了
105、 202.8 部、 165.0 部、 155.6 部和 154.0 部。湖北、云南、湖南、安徽、江西等中西部省區電話普及率較低,每百人分別擁有電話 95.8 部、94.4 部、92.7 部、86.9 部和 84.9部,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增加 5.3 部每百人。固定電話受到互聯網新技術、移動替代加劇等因素沖擊,有所下降,但受智能手機不斷升級更新的影響。全國有 29 個省區市電話普及率呈增長態勢,其中中西部地區增長幅度最大,內蒙古、重慶、甘肅、青海、廣西增長幅度最大,分別增加了 12.9、12.6、12.3、11.7 和 10.9部每百人。受本
106、身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已經接近飽和的影響,北京和廣東兩地電話普及率出現下降,分別下降了 7.2、0.2 部每百人。 圖 4.6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電話普及率(含移動電話) 單位:部/百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全國水平115.9050100150200250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福建江蘇遼寧陜西海南寧夏重慶吉林內蒙古天津青海四川新疆河北甘肅山東黑龍江山西貴州西藏河南廣西湖北云南湖南安徽江西2016年2017年2017年平均世界平均世界水平117.1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24 5. 基礎生態資源 5.1 人均淡水資源量 2017 年,全國人均淡水資源量為 20
107、74.5 立方米,較2016 年減少 280.4 立方米。 其中, 13 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高于全國水平,18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其中,西藏自治區人均淡水資源達 142311.3 立方米,在全國遙遙領先, 是第二位的青海 (13188.9 立方米) 的 10.8 倍。 上海、北京、天津三市淡水資源最為匱乏,人均淡水資源量分別為 140.6 立方米、137.2 立方米和 83.4 立方米,位列全國末三位。 與 2016 年相比,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和安徽等五省區人均淡水資源量同比下降幅度較大, 分別下降 2756.8立方米、1258.1 立方米、1194.3 立方米、786.0 立方米和
108、757.4 立方米,應重點關注。 圖 5.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人均水資源量 單位:立方米/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4 年數據,為保證圖表的表現,西藏數據為溢出狀態 全國水平2075 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西藏青海廣西云南新疆海南江西四川貴州湖南福建重慶湖北黑龍江廣東浙江吉林安徽內蒙古陜西甘肅江蘇河南遼寧山西山東河北寧夏上海北京天津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5926西藏142311.3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25 5.2 人均耕地
109、面積 近年來,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因素影響,我國人均耕地呈下降趨勢,且區域不平衡現象突出。按照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計算, 2017 年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46 畝,持平于 2016 年。其中,13 個省區市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8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 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甘肅等 5 個省區的人均耕地面積最多, 分別為 6.27 畝、5.50 畝、 3.86 畝、 3.21 畝和 3.07 畝。北京、上海等兩個直轄市的人均耕地資源最少,其人均耕地面積分別為 0.15 畝和 0.12 畝,遠遠低于其他地區。此外,2017 年,新疆、西藏、寧夏、重慶和貴州等五省區市
110、人均耕地面積下滑幅度最大,同比分別下滑 0.05 畝、0.04畝、0.03 畝、0.02 畝和 0.02 畝。 圖 5.2 2016、2017 年中國各?。▍^市)人均耕地面積 單位:畝/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5 年數據 全國水平1.4601234567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甘肅寧夏西藏云南貴州遼寧山西陜西青海安徽廣西湖北河北河南四川海南重慶山東江西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天津廣東北京上海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2.91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26 5.3 森林覆蓋率 近年來,各地區逐漸重視森林資源的保護,各地森林覆蓋率逐步提升,但總
111、體來看我國各地森林資源分布仍不平衡。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2009-2013) ,2013 年全國森林覆蓋率為 21.6%。 其中, 19 個省區市森林覆蓋率高于全國水平,12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福建、江西、浙江、廣西、海南、廣東、云南等 7 個省區市的森林覆蓋率超過 50%, 分別為 66.0%、 60.0%、 59.1%、 56.5%、55.4%、51.3%和 50.0%。而天津、青海、新疆等三個省區市位列最末, 森林覆蓋率不到 10%, 僅分別為 9.9%、 5.6%、4.2%。 與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相比,五年間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了 1.3 個百分點。 其中, 湖北
112、、 貴州、 江蘇、北京、 陜西五個省區市提升幅度最大, 2013 年森林覆蓋率達到 38.4%、37.1%、15.8%、35.8%和 41.4%,較第七次清查數據分別提高了 7.3 個、5.5 個、5.3 個、4.1 個和 4.1 個百分點。 圖 5.3 第七次、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各?。▍^市)森林覆蓋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為 2015 年數據 全國水平21.6 010203040506070福建江西浙江廣西海南廣東云南湖南黑龍江陜西吉林重慶湖北遼寧貴州北京四川安徽河北河南內蒙古山西山東江蘇西藏寧夏甘肅上海天津青海新疆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
113、04-2008)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9-2013)2009-2013全國平均世界平均世界水平30.8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27 5.4 人均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 2016 年,全國人均石油儲量為 2.532 噸,較 2015 年下降 0.011 噸。其中,11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個省區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新疆、 青海、 黑龍江、 甘肅、陜西等五省區石油資源最為豐富,人均石油儲量分別為24.844 噸、 13.916 噸、 11.231 噸、 10.828 噸和 10.064 噸。重慶、四川、安徽、廣西、云南、廣東等省區市人均石油儲量最少, 分別為 0.
114、088 噸、 0.075 噸、 0.038 噸、 0.032 噸、0.003 噸和 0.001 噸,均低于 0.01 噸。 2016 年,全國人均天然氣儲量為 3931.8 立方米,較2015 年增加 153.3 立方米。其中,7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7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 新疆、 內蒙古、 青海、陜西、四川等西部五省區是我國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人均天然氣儲量分別為 42751.4 立方米、 38216.2 立方米、22840.5 立方米、20462.9 立方米和 15966.6 立方米,均超過 10000 立方米。廣東、安徽兩省人均天然氣儲量最少,分別為 0.5 立方米和
115、0.4 立方米。 2016 年,全國人均煤炭儲量為 180.2 噸,較 2015 年增加 2.7 噸。其中,7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山西、內蒙古等兩省區人均煤炭儲量最多,分別為 2488.3 噸和 2024.9 噸,顯著高于全國其他地區。 而浙江、 廣東兩省人均煤炭儲量最少, 分別為 0.8噸和 0.2 噸。 圖 5.4a 2015 年、2016 年中國各?。▍^市)人均石油儲量 單位:噸/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EIA 注:西藏、北京、山西、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等省石油儲量為 0,圖中沒有展示。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7 年數據 0102030
116、40新疆青海黑龍江甘肅陜西吉林寧夏河北內蒙古遼寧山東天津海南河南江蘇湖北重慶四川安徽廣西云南廣東2015年2016年2016年全國世界平均全國水平2.532世界水平30.66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28 圖 5.4b 2015 年、2016 年中國各?。▍^市)人均天然氣儲量 單位:立方米/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EIA 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西藏等省天然氣儲量為 0,圖中沒有展示。世界平均數據為2017 年數據 圖 5.4c 2015 年、2016 年中國各?。▍^市)人均煤炭儲量 單位:噸/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注:上海市煤炭儲量為 0,圖中沒有展示 010,00020
117、,00030,00040,00050,000新疆內蒙古青海陜西四川重慶寧夏黑龍江吉林天津甘肅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海南湖北河南江蘇貴州廣西云南廣東安徽2015年2016年2016年全國世界平均全國水平 3931.8世界水平26030全國水平180.205001,0001,5002,0002,5003,000山西內蒙古新疆寧夏陜西貴州青海黑龍江安徽云南甘肅河南山東四川遼寧重慶河北吉林天津江蘇海南北京福建湖南江西湖北西藏廣西浙江廣東2015年2016年2016年全國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29 5.5 人均鐵礦石儲量 2016 年,全國人均鐵礦石儲量為 14.6 噸,較 2015 年減少
118、0.6 噸。其中,7 個省區市的人均鐵礦石儲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遼寧、內蒙古兩省區人均鐵礦石儲量最多,分別為 116.4 噸和 72.1 噸,山西、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區位列第二梯隊,人均鐵礦石儲量分別為 44.7 噸、 35.6 噸、 34.4 噸和 32.7 噸。 黑龍江、廣東、廣西、青海、貴州、重慶等六省區市人均鐵礦石儲量最少,均低于 1 噸。 圖 5.5 2015 年、2016 年中國各?。▍^市)人均鐵礦石儲量 單位:噸/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USGS 注:天津、上海、寧夏鐵礦石儲量為 0,圖中沒有展示。世界平均水平的統計口徑為人均鐵礦石(含鐵量)儲量
119、。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7 年數據 020406080100120140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新疆四川吉林安徽甘肅陜西山東海南云南福建湖北北京西藏江西湖南江蘇河南浙江黑龍江廣東廣西青海貴州重慶2015年2016年2016年全國世界平均全國水平14.6世界水平11.0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30 6. 健康與基礎教育 6.1 人口自然增長率 2017 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5.32。其中,20個省區市人口自然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1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新疆、西藏、山東等三省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過 10,分別為 11.40、11.05和 10.14。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等東北三省面臨較為嚴重的人
120、口問題,2017 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在末三位, 分別為 0.26、 -0.41和-0.44。 與 2016 年相比,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了 0.54 個千分點。上海、山東、重慶等 10 個省區市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下滑態勢,其中上海、山東、重慶、湖南和北京下降幅度較大,較 2016 年分別下滑 1.20 個、0.70 個、0.62個、0.37 個和 0.26 個千分點;廣東、安徽、廣西等 21 個省區市人口自然增長率均小幅上升,其中廣東、安徽、廣西、山西和天津上升幅度較大,較 2016 年分別上升 1.72個、1.11 個、1.05 個、0.84 個和 0.77 個千分點。 圖 6.1 201
12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人口自然增長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全國水平5.32 -5051015新疆西藏山東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寧夏青海安徽江西貴州云南河北浙江湖南甘肅河南山西湖北陜西四川重慶北京內蒙古上海江蘇天津吉林黑龍江遼寧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11.2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31 6.2 預期壽命 根據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10 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為 74.8 歲。其中,18 個省區市人口預期壽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上海、北京兩市的預期壽命超過了 80 歲, 分別為
122、 80.3、 80.2 歲。而西部地區的新疆、甘肅、貴州、青海、云南、西藏等六個省區人口預期壽命排名靠后,分別為 72.3 歲、72.2 歲、71.1 歲、70.0 歲、69.5 歲和 68.2 歲。整體來看,東部地區人口預期壽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區。 2000 年以來,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逐漸完善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各地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均不斷延長。 與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相比,2010 年全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 3.4 歲。其中陜西、江西、 新疆、 甘肅、 貴州等五個中西部省份提升幅度最大,平均預期壽命達到 74.7 歲、74.3 歲、72.3 歲、72.
123、2 歲和71.1 歲,較 2000 年分別提高 4.6 歲、5.4 歲、4.9 歲、4.8歲和 5.1 歲。而上海、浙江、江蘇、山東、河北等省市提升幅度較小,較 2000 年分別提高 2.1 歲、3.0 歲、2.7 歲、2.5 歲和 2.4 歲,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 80.3 歲、77.7 歲、76.6 歲、76.5 歲和 75.0 歲。 圖 6.2 2000 年、2010 年中國各?。▍^市)人口普查預期壽命 單位:歲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6 年數據 全國水平74.8020406080100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遼寧海南吉林黑龍江福建重慶廣西
124、安徽河北山西湖北四川湖南陜西河南內蒙古江西寧夏新疆甘肅貴州青海云南西藏2000年人口普查2010年人口普查2010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72.0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32 6.3 萬人醫師數 2017 年, 全國每萬人執業 (助理) 醫師數為 24.4 人。其中,16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北京萬人醫師數為 43.5 人,位列全國第一。貴州、廣西、云南、安徽和江西等五省區排在最后,每萬人擁有執業 (助理) 醫師數分別為 21.1 人、 20.7 人、 19.6 人、19.3 人和 18.1 人。 整體來看, 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萬人醫師數相對較低
125、, 。 與 2016 年相比,全國萬人醫師數增加了 1.3 人,31個省區市萬人醫師數均呈現不同程度上升態勢,其中,陜西、西藏、北京、天津、山東和湖南等 6 個省區市增長最快, 較 2016 年分別上升了 2.9 人、 2.8 人、 2.4 人、 2.2 人、1.8 人和 1.8 人。 圖 6.3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萬人執業(助理)醫師數 單位: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為 2013 年數據 全國水平24.401020304050北京浙江上海內蒙古江蘇寧夏遼寧山東天津吉林青海新疆山西河北湖南湖北陜西四川黑龍江廣東河南西藏海南重慶福建甘肅貴
126、州廣西云南安徽江西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14.9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33 6.4 萬人病床數 2017 年,我國每萬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為 57.2張。其中,16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新疆、遼寧、四川、重慶、湖南和貴州等六省區市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超過65張, 分別為68.5張、68.3 張、67.9 張、67.1 張、65.9 張和 65.1 張。福建、海南、廣東和天津等四省市排名最低,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為 46.6 張、45.3 張、44.1 張和 43.9 張。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每萬人擁
127、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增加了 3.5 張, 31 個省區市每萬人病床數同比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顯示全國醫療機構的硬件設施水平不斷改善。分地區來看,中西部、東北地區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普遍高于東部。與 2016 年相比,黑龍江、貴州、青海等三省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提升幅度最大,分別增加了 5.9張、5.9 張、5.5 張。 圖 6.4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 單位:張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全國水平57.201020304050607080新疆遼寧四川重慶湖南貴州青海黑龍江湖北陜西內蒙古河南江蘇山東寧夏云南吉林甘肅上海北京浙江山西河北江西廣西
128、安徽西藏福建海南廣東天津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29.2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34 6.5 萬人專任教師數 2017 年,全國萬人專任教師數為 92.8 人,較 2016 年增加 1.6 人。其中,17 個省區市萬人專任教師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4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 新疆、 貴州、 西藏、甘肅等西部四省區每萬人專任教師數最多,分別為 124.5人、119.8 人、113.2 人和 113.0 人。黑龍江、天津、上海等三省市位列全國末三位, 分別為 77.3 人、 75.4 人和 64.3人??傮w來看,中西部地區萬人專任教師數普遍高于東部地區。 圖 6.5a 20
129、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萬人專任教師數 單位: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注:世界平均為 2016 年數據 分結構看,在初等教育(小學)和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階段,中西部省份的人均教師數量普遍高于東部省份。2017 年,新疆、貴州、西藏和甘肅等西部四省區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萬人專任教師數排名全國前四,分別為 116.1 人、 110.0 人、 105.8 人和 102.2 人。天津、北京、上海等東部發達省市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萬人教師數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 55.5 人、55.5 人和 46.3 人,排名全國末三位。東部人口較西部地區更為密集,初等及中等學校分布更為集中,
130、因而萬人教師數較少。 在高等教育階段,東部三大直轄市的教師數量保持領先優勢。2017 年,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普通高等學校萬全國水平92.8020406080100120140新疆貴州西藏甘肅河南寧夏海南山西陜西江西廣西河北青海山東云南廣東福建重慶吉林北京內蒙古安徽江蘇四川湖南浙江湖北遼寧黑龍江天津上海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87.9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35 人專任教師數位居全國前三位, 分別為 32.1 人、 19.9 人和18.0 人。部分東北、中西部省市排名也較高,如陜西、遼寧、吉林、湖北等四省普通高等學校萬人專任教師數分別為 17.5 人、1
131、4.5 人、14.8 人和 14.1 人,分列全國第四至七位。廣西、新疆、云南、西藏和青海等西部五省區排名最后,僅分別為 8.9 人、8.4 人、8.2 人、7.4 人和 7.8 人,遠低于上述地區。 圖 6.3b 2017 年中國各?。▍^市)普通小學及普通中學萬人專任教師數 單位: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圖 6.3c 2017 年中國各?。▍^市)普通高等學校萬人專任教師數 單位: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全國水平81.1020406080100120140新疆貴州西藏甘肅河南海南寧夏山西廣西青海江西河北云南廣東山東陜西福建重慶安徽內蒙古四川湖南吉林江蘇浙江湖北遼寧黑龍江天津北京上海全國
132、水平11.705101520253035北京天津上海陜西遼寧吉林湖北江蘇重慶黑龍江江西寧夏福建山西山東浙江河南四川內蒙古甘肅海南湖南安徽河北貴州廣東廣西新疆云南西藏青海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36 6.6 文盲率 2017 年,全國文盲率(文盲人口占 15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 4.85%。分地區看,15 個省區市文盲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水平。其中,西藏、貴州等西部兩省區文盲率仍然較高, 分別為 34.96%、 10.11%,均超過 10%。黑龍江、廣東、上海、天津、山西、遼寧和北京等七省市文盲率較低, 分別為 2.89%、 2.51%、 2.29%、1.92%、1.78%
133、、1.54%、1.23%,均在 3.00%以下。 與 2016 年相比, 2017 年全國文盲率下降了 0.43 個百分點。其中,西藏、青海、貴州、四川和重慶等西部五省區市文盲率下降幅度最大, 較2016年分別下降了6.16個、3.82 個、1.75 個、1.17 個和 1.00 個百分點;貴州、甘肅兩省上升幅度最大, 較 2016 年分別上升 1.03 個和 0.47 個百分點。 圖 6.4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文盲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注:世界平均為 2016 年數據 全國水平4.85 01020304050西藏貴州青海甘肅云南寧夏四川安徽山東江蘇湖北
134、福建陜西浙江河南內蒙古江西海南吉林河北廣西新疆湖南重慶黑龍江廣東上海天津山西遼寧北京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13.80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37 7. 高等教育 7.1 高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2017 年,全國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為 31.43%,有 14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地區看,北京、上海和天津持續保持絕對優勢, 組成第一梯隊, 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居全國前三,分別為 66.9%、55.4%和 51.8%,顯示出三地在人口文化素質上的強大優勢。云南、貴州、西藏等西部三省區位列全國末三位,分別為 21.9
135、%、21.6%和 14.3%, 。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上升了 1.58 個百分點。其中,新疆、上海、福建、貴州和天津五省區市高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上升較快,分別上升了 5.8 個、4.1 個、4.0 個、3.7 個、 3.4 個百分點。江蘇、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四省區高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小幅下降,分別下降 0.8 個、0.4 個、0.1 個、0.1 個百分點。 圖 7.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高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全國水平31.4301020304050607080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山西內蒙古湖南遼寧
136、江蘇湖北新疆寧夏吉林陜西海南福建浙江重慶山東甘肅黑龍江河北河南江西四川安徽廣西青海云南貴州西藏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38 7.2 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2017 年, 全國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為 13.9%, 有 16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5 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個直轄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居全國前三位,形成第一梯隊,分別為 47.6%、34.0%和 28.9%;內蒙古、新疆、遼寧等 21 個省區市居于第二梯隊,其比重在 10-20%之間; 貴州、 安徽和河南等 7 個省區的比重低于 10%。 從四大板塊來看,東部多數省份大專以上學歷
137、人口比重較高,中西部省份則相對較低。具體來看,除山東、海南、河北三省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余東部省份均排名靠前。中西部省份中,僅有內蒙古、新疆、湖北、寧夏、陜西等五省區的排名較為靠前,比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與 2016 年比,2017 年全國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提高了 1.0 個百分點。 24 個省區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新疆、上海、福建、海南和天津五省區市上升幅度最大, 同比分別提高 4.4 個、 4.0 個、 3.6個、3.4 個、3.2 個百分點。6 省區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下降,其中遼寧、江西、河北、廣西等四省區下降幅度較大,分別下降了 0
138、.7 個、0.5 個、0.3 個、0.3 個百分點。 圖 7.2 2016、2017 年中國各?。▍^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全國水平 13.901020304050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新疆遼寧江蘇湖北寧夏浙江陜西福建山西吉林廣東甘肅重慶黑龍江山東海南湖南青海四川河北貴州安徽河南云南江西西藏廣西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39 7.3 萬人在校研究生數 2017 年,全國在校研究生 263.9 萬人,萬人在校研究生數為19.0人。 分地區看, 8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北京市每萬人擁有
139、 143.7個在校研究生, 遠超其它地區, 位列全國首位。 上海以 62.7人居全國第二,天津以 35.0 人位列第三。西藏、貴州和河南四省區萬人在校研究生不足6人, 分別為5.4人、 5.2人、4.7 人。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萬人在校研究生人數增加了 4.7 人。 各省區市萬人在校研究生人數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北京、上海、陜西、湖北和遼寧等五省市增長幅度最大, 分別增加了 9.4 人、 2.7 人、 2.5 人、2.3 人、2.1 人。 圖 7.3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萬人在校研究生數 單位:人 數據來源:各省區市統計年鑒,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40、 020406080100120140160北京上海天津陜西遼寧吉林湖北江蘇重慶黑龍江浙江甘肅四川福建湖南安徽廣東新疆山東山西內蒙古寧夏云南江西青海海南河北廣西西藏貴州河南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全國水平19.0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40 8. 財政 8.1 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 2017 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 172592.77 億元, 比上年增長 7.4%,占 GDP 比重為 20.9%。其中,中央財政收入81123.36 億元,同比增長 7.1%;地方財政收入(本級)共計 91469.41 億元,同比增長 7.7%,平均占 GDP 比重為11.1%。 分地區看,全國共有 14
141、個省區市的財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高于各省平均水平。上海、北京、海南等三省市財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最高, 分別為 21.7%、 19.4%、 15.1%,均在 15%以上。黑龍江、河南兩省居末兩位,財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分別為 7.8%和 7.6%。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了 0.6 個百分點。其中,21 個省區市占比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態勢。天津、貴州、上海、重慶、江蘇等五省市下降幅度最大,分別下降 2.8 個、1.3 個、1.1 個、1.0個、1.0 個百分點。9 個省區占比小幅上升,其中河北、西藏、黑龍江、遼寧占比分別上升 0.6 個、0.
142、6 個、0.4 個、0.3 個百分點。 圖 8.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各省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6 年數據 全國平均11.1051015202530上海北京海南西藏新疆廣東天津寧夏山西貴州重慶云南江西浙江甘肅內蒙古安徽遼寧四川江蘇河北青海陜西湖北福建廣西山東湖南吉林黑龍江河南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24.7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41 8.2 人均稅收收入 2017 年,我國實現稅收收入 144369.87 億元,其中中央稅收收入75
143、697.15億元, 地方稅收收入68672.72億元。全國人均稅收收入 (全口徑) 10385.7 元, 各省區市平均人均稅收收入(地方口徑)4940.2 元。 與全口徑全國人均稅收相比,僅上海、北京兩個直轄市人均稅收收入高于全國人均水平,分別為 24257.7 元、21544.6 元。而與地方口徑各省平均人均稅收相比,全國共有9個省區市的人均稅收收入高于各省平均水平。 河南、黑龍江、 廣西、 甘肅等四省區人均稅收收入均低于2500元。分地區來看,人均稅收收入的區域差距十分明顯,東部地區的人均稅收收入普遍較高,除山東和河北外,其他 8 個東部省市人均稅收收入均高于各省平均水平(地方口徑) ;中
144、西部地區除內蒙古外,其它省區市人均稅收收入均低于各省平均水平。 2017 年,全國人均稅收收入同比增長 5.6%,增速較2016 年加快了 3.0 個百分點。其中,山西、陜西、西藏等三省區增長最快,分別增長 34.1%、22.6%和 21.7%;內蒙古、吉林、江蘇等三省區增速最低,呈現負增長,分別為-4.0%、-1.6%和-1.1%。 圖 8.2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人均稅收收入(地方口徑) 單位:元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6 年數據 全國平均494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上海
145、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海南福建內蒙古重慶山東遼寧寧夏陜西新疆湖北山西西藏貴州江西安徽吉林青海四川河北云南湖南河南黑龍江廣西甘肅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10289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42 8.3 稅收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 2017 年,全國稅收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全口徑)為 17.5%,按照各省區市的稅收(地方口徑)計算,其平均比重為 8.3%。分地區看,全國有 10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地方口徑) ,其中上海、北京、海南、廣東等東部四省市位列全國前四位, 稅收比重分別為 19.1%、 16.7%、12.2%和 9.9%;吉林、廣西、黑龍江、河南和湖南等五省區稅收
146、占比位列末五位,分別為 5.7%、5.7%、5.7%、5.2%和 5.2%。 從區域分布看,東部多數省份和西部部分省份的稅收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較高, 2017 年占比前十位的的省區市中,東部占有 6 個,西部占 3 個,中部占 1 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稅收占比均在 8%以下,中部 6 省除山西外占比均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 與 2016 年相比,全國稅收(地方口徑)占比下降了0.4 個百分點。其中,19 個省區市稅收收入占比較上年有所下降,江蘇、上海、貴州、北京和重慶等五省區市下降幅度最大,分別下降 0.9 個、0.8 個、0.8 個、0.7 個、0.5個百分點。12 個省區稅收收入占比小
147、幅上升,其中山西、西藏、內蒙古、陜西、黑龍江等五省區占比分別上升 1.1個、0.8 個、0.6 個、0.6 個、0.3 個百分點。 圖 8.3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稅收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地方口徑)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6 年數據全國平均8.30510152025上海北京海南廣東浙江西藏山西貴州天津新疆內蒙古寧夏遼寧重慶江西江蘇云南甘肅安徽青海陜西四川河北福建湖北山東吉林廣西黑龍江河南湖南2016年2017年2017年全國世界平均世界水平14.9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43 9. 金融市場 9.1 金
148、融行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2017 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為 65748.9 億元,分地區看,東部的廣東、江蘇、上海、北京、山東和浙江六省市的金融業增加值均超過 3000 億元,占全國份額分別為10.7%、10.6%、8.3%、7.3%、5.7%和 5.5%,六省市合計占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 48%, 形成 “沿海金融高地” ; 西部的四川金融業增加值首次突破 3000 億元大關,占全國份額達到 5%,排名全國第七位。 2017 年, 全國金融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為 7.97%。 從區域分布看,東部地區金融業占比普遍較高,中西部地區多數處于中等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分列全國前三位, 金
149、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 17.4%、16.6%和 10.5%。 吉林、 湖南和山東占比處于全國最后三位,分別為 4.74%、4.75%和 5.03%。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各省市金融業占比平均回落0.37 個百分點, 低于 2016 年增幅 1.3 個百分點, 全國金融業占比整體下滑。其中,全國僅有 7 個省區市占比增加,多為金融業增加值占比較低的地區, 平均增幅為 0.62 個百分點;其他 24 個省區市占比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平均降幅為 0.66 個百分點。 圖 9.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金融行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
150、統計年鑒 05101520上海北京天津青海重慶寧夏四川山西西藏遼寧江蘇廣東湖北甘肅云南海南廣西內蒙古浙江福建安徽河北陜西黑龍江貴州新疆河南江西山東湖南吉林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全國水平7.97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44 9.2 銀行業貸款余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2017年, 全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120.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12.7%。從各地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總量分布來看,與金融行業增加值格局相似,排名靠前的省區市基本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等5 個沿海省市的貸款余額居全國前列,數額在 6.5 萬億元至13.5萬億元之間, 五省的貸款余額總量為47.8萬億元,占全
151、國貸款余額的比重接近 40%。 2017年, 全國貸款余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45.2%,其中 13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 個省區市低于平均水平。西藏、青海和甘肅三省區的貸款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排名全國前三位,分別為 308.3%、239.3%和233.3%;全國有 3 個省份該項指標低于 100%,分別是河南、山東和湖南,貸款余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93.7%、93.1%和 93.0%。 與 2016 年相比,全國貸款余額與 GDP 的比例提高了1.9個百分點, 不足為2016年增幅的三分之一。 分地區看,大部分地區的該項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 24 個省區市增幅高于
152、全國水平,其中西藏、內蒙古、青海三省區的增幅超過 20 個百分點,較 2016 年分別提高了 43.8、26.6 和 23.4 個百分點。 圖 9.2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貸款余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單位:% 數據來源:各省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6 年數據 050100150200250300350西藏青海甘肅北京上海寧夏遼寧浙江海南天津云南新疆貴州山西重慶內蒙古廣東四川江西安徽河北福建廣西陜西黑龍江吉林江蘇湖北河南山東湖南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世界平均全國水平145.2世界水平184.1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
153、政策建議 45 9.3 股票市場交易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2016 年, 經過上年股市大幅波動后, 我國股票交易規模成交量萎縮十分明顯,全國股票交易額達到 110.1 萬億元,比 2015 年下降 112.3 萬億元。其中北京、江蘇和上海三省市的交易額排名前三位, 分別為 15.5 萬億元、 11.1 萬億元和 10.9 萬億元, 浙江和廣東緊隨其后, 分別為 10.8 萬億元和 9.7 萬億元, 以上五個省市交易金額遠超其他地區,合計占全國股票交易金額的 52.8%。 2016年, 全國股票交易金額與GDP的比例為133.49%。分地區看,有 8 個省區市高于該水平,其中北京、西藏和上海排名居
154、前三位,比例分別為 554.11%、418.33%和355.92%。23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江蘇、安徽、四川、廣東和吉林等 5 省占比在 100%-130%之間;其他 18 個省區市股票交易金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不足100%,其中河南、河北和廣西三地排名后三位,分別為71.72%、71.39%和 65.74%。 與 2015 年相比,2016 年全國股票交易金額大幅回落超過 50%,股票交易金額與 GDP 的比例下降 190.96 個百分點。分地區看,全國 31 個省區市該項指標均出現大幅回落。其中北京、上海、西藏、海南、新疆和浙江等 6 個省區市降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下降了
155、 1321.27、738.51、513.01、376.19、295.19 和 206.93 個百分點。 圖 9.3 2015 年、2016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股票交易總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7 年數據 05001,0001,5002,000北京西藏上海海南浙江甘肅新疆青海江蘇安徽四川廣東吉林山西湖北寧夏陜西云南湖南福建江西重慶黑龍江內蒙古天津貴州山東遼寧河南河北廣西2015年2016年全國水平世界平均全國水平:133.49世界水平:117.72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46 9.4 保費收入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近年來,我
156、國保險業實現較快發展,保費收入規模不斷擴大。2017 年,全國原保險保費收入 36577.8 億元,比2016 年增加了 5673.6 億元。保險業的地區集中度較高,東部沿海地區保費規模較大,排名前十位的省份有六個屬于東部地區,其中,江蘇、廣東和山東排名前三位,保費收入分別為 3449.3 億元、3275.8 億元、2341.1 億元。 2017年, 全國原保險保費收入與GDP的比例為4.43%,相比其他金融行業, 保費收入與 GDP 的比例并不高, 這主要與保費收入在經濟社會中流動性低有關。分地區看,各省區市并未出現嚴重的區域差異,保費占比分布較為平均,全國各省區市中,山西、北京、黑龍江、四
157、川和上海保費占比高于 5%;有 22 個省區市分布在 3%至 5%之間;4 個省區市分布在 2%-3%之間,其中西藏、河北、福建三省占比排名最后三位, 保費占比分別為2.14%、 2.42%和2.58%。 2017 年,全國保費收入占 GDP 的比重提高了 0.28 個百分點。全國多數省區市均保持穩步增長,其中黑龍江保費占比增加 1.31 個百分點, 居于全國首位, 高于全國其他地區。遼寧、內蒙古、和甘肅等地增幅也相對較高,分別上升 1.12 個、0.81 個和 0.38 個百分點。 圖 9.4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市)保費收入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
158、鑒,瑞士再保險公司02468101214山西北京黑龍江四川上海甘肅新疆寧夏河南吉林安徽遼寧江蘇陜西重慶湖北云南海南廣東江西浙江內蒙古湖南山東青海廣西天津貴州福建河北西藏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世界平均全國水平4.43世界水平6.13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47 10.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10.1 省會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力矛盾越發突顯,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2017 年, 我國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較高的省會城市(直轄市)多集中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如石家莊、西安、烏魯木齊,分別為
159、86、73 和 70 微克/立方米。濃度較低的城市大多分布在華南一帶的沿海地區,如廣州、福州和???,分別為 35、27 和 20 微克/立方米。另外一些地區雖然不臨海,但是自然環境優越、植被茂盛、工業污染少,空氣質量依然較好,如貴陽、昆明、拉薩,分別為 32、28、20 微克/立方米。 2017 年, 全國共有 24 個省會城市 (直轄市) 的 PM2.5年均濃度比上年出現下降,其中西寧、拉薩、北京下降幅度排名居前,分別下降了 30.6%、28.6%和 20.6%。4 個省會城市(直轄市)的空氣質量有所惡化,其中哈爾濱的增幅最大,2017 年 PM2.5 年均濃度比上年提高了 11.5%。 圖
160、 10.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會城市(直轄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 單位:微克/立方米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6 年數據 020406080100120石家莊西安烏魯木齊鄭州太原濟南天津哈爾濱北京合肥成都長沙武漢沈陽蘭州銀川長春杭州重慶呼和浩特南昌南京上海廣州南寧西寧貴陽昆明福州??诶_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世界平均全國水平48世界水平49.7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48 10.2 單位 GDP 廢水排放量 2017 年,我國廢水排放量為 699.7 億噸,比上年下降了 11.4 億噸。 廢水排放量與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
161、規模密切相關,排放大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廣東、江蘇、山東三個沿海省份排放量居前,三省合計排放廢水 195.7 億噸,占到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的 28%。中部和東部地區廢水排放量保持在中游水平,西部地區排放量較少,其中西藏、青海和寧夏排名全國最后三位,三省區的廢水排放總量僅占全國總量的 0.9%。 2017 年,全國單位 GDP 廢水排放量為 8.48 噸/萬元,有 19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云南、廣西和重慶的單位生產總值廢水排放量排名靠前, 分別為 11.3、 10.7、 10.3 噸/萬元。 西藏、天津和北京單位生產總值廢水排放量位列全
162、國后三位,分別為 5.47、4.89 和 4.75 噸/萬元。 2017 年全國單位 GDP 廢水排放量比 2016 年下降了11.2%。 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廢水排放呈下降趨勢, 僅有 5 個省區市的該項指標出現上升,吉林和內蒙古兩地的增幅較大, 分別增長23.7%和 12.1%; 另外 26 個省區市出現下降,其中北京、 江西和山西降幅排名靠前, 分別為 26.7%、 20.8%和 18.5%。 圖 10.2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單位 GDP 廢水排放量 單位:噸/萬元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02468101214云南廣西重慶青海遼寧海南廣東四川江西新疆河南寧夏湖南浙江貴
163、州山西黑龍江安徽甘肅吉林陜西湖北河北福建上海山東江蘇內蒙古西藏天津北京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全國水平8.48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49 10.3 單位 GDP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2017 年,我國共產生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33.2 億噸。產生固體廢物較高的省區市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和華北地區,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和山東排名前五,五省區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合計達到 14.6 億噸,占到全國總量的44.1%。 北京、 海南和西藏的廢物產生量最少, 分別為 630.4萬噸、 437.4萬噸和382.5萬噸, 僅占全國排放量的0.44%。 2017 年,全國單位 GDP 一般工業
164、固體廢物產生量為0.40 噸/萬元,其中 14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 個省區市低于平均水平。青海省排名第一,萬元 GDP 產生4.95 噸廢物,遠遠高于全國其他地區。青海省工業固廢主要產生于化工、礦產采選、煤炭開采等行業,外加地區生產總值總量較小,導致該項指標值顯著偏高。 2017 年我國單位 GDP 的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比 2016年下降了 3.3%。全國共有 11 個省區市單位 GDP 固廢出現上升, 其中內蒙古、 吉林、 寧夏和海南 4 個省區增幅較高,分別提高 27.1%、26.9%、24.0%和 20.2%。20 個省區市排放量下降,重慶、湖南和西藏降幅居全國前三位,分別下
165、降 24.3%、23.8%和 21.1%。 圖 10.3 2016、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單位 GDP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單位:噸/萬元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0123456青海山西內蒙古寧夏遼寧河北新疆云南甘肅貴州江西陜西黑龍江安徽四川河南廣西吉林山東西藏湖北福建江蘇湖南重慶海南浙江天津廣東上海北京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全國水平0.40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50 10.4 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 近年來,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為緩解能源壓力、應對氣候變化、轉變發展方式,各地政府和企業積極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逐年降低。 2017 年,全國單位 GDP
166、電力消費量為 0.08 萬千瓦時/萬元,有 11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大多數西北省區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排名靠前,寧夏和青海分別以0.284 和 0.262 萬千瓦時/萬元位列全國前兩位,新疆排名第三,達到 0.184 萬千瓦時/萬元。北京、天津和西藏該項指標最低,分別為 0.038、0.043 和 0.044 萬千瓦時/萬元。 當前,我國東部地區已步入后工業化階段,服務業成為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使得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水平較低。但西部地區仍處于工業化中期,經濟發展主要依賴高能耗的鋼鐵、 石化、 能源、 電力等重工業的拉動,因此未來將面臨更大的能耗和環保壓力。 2017
167、 年全國單位 GDP電力消費量比上年下降了 20%。有 22 個省區市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下降,9 個省區市上升。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水平下降的省區市中,新疆、山西和四川降幅最大,分別降低了 23.4%、6.9%和 6.5%。上升的省區市中增幅前五位的分別是內蒙古、青海、甘肅、廣西和吉林, 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分別提高了 25%、 5.6%、5.5%、4.9%和 4.1%。 圖 10.4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單位 GDP 電力消費 單位:萬千瓦時/萬元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0.000.050.100.150.200.250.30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甘肅山西貴州河
168、北云南遼寧浙江廣西山東安徽河南海南陜西江蘇廣東福建江西四川黑龍江湖北重慶上海吉林湖南西藏天津北京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全國水平:0.080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51 11. 就業與勞動市場 11.1 失業率 城鎮登記失業率反映勞動力的就業水平, 2017 年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3.9%。分地區看,黑龍江、湖南和四川三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黑龍江失業率 4.2%, 湖南和四川均為 4%。其余 28 個省區市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有 17 個省區市集中在 3%-4%之間,另外 11 個省區市在 3%以下,北京地區失業率為 1.4%,是全國最低水平。 港
169、澳臺地區失業率水平較低, 分別為 2.9%、2%和 3.8%。 2017 年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向好,城鎮登記失業率較2016 年下降 0.1 個百分點,繼續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分地區看,全國僅有 4 個省區市失業率比上年上升,有 14 個省區市有所下降,有 13 個省區市與去年持平。上升的地區中,甘肅上升了 0.5 個百分點,排名第一。下降的地區中,廣西、云南和安徽的降幅明顯,分別下降了 0.7、0.4和 0.3 個百分點。 圖 11.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失業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IMF 0246810黑龍江湖南四川上海福建寧夏遼寧河北內蒙古天津吉林山西山東
170、重慶江西陜西貴州云南青海江蘇安徽河南浙江西藏甘肅湖北新疆廣東海南廣西北京香港澳門臺灣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世界平均全國水平3.9世界水平8.3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52 11.2 適齡勞動人口比重 改革開放以來,豐富而又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資源是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我國人口結構、就業結構和適齡勞動力人口比重都發生了明顯變化,人口紅利拐點已經到來。 2017 年,我國適齡勞動力(15-64 歲)人口占總人口的 71.8%。 分地區看, 全國有 19 個省區市適齡勞動人口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黑龍江、天津和北京位居全國前三位,分別為 77.
171、92%、77.42%和 76.59%;有 12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安徽、 廣西和河南排名后三位,分別為 67.91%、68%和 68.3%。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重降幅進一步擴大,下降 0.71 個百分點。全國有 27 個省區市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安徽、 內蒙古、山東、上海、重慶、陜西和吉林等地降幅在 1 個百分點以上, 分別下降 3.09%、 2.15%、 2.02%、 1.57%、 1.25%、 1.15%和 1.13%。 從全國大部分地區適齡勞動人口比重持續下降的情況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勞動力供給已經越過頂峰出現下降趨勢
172、,過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人口紅利正在消失,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將會更加依靠資本和技術。 圖 11.2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適齡勞動人口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 WDI 556065707580黑龍江天津北京上海遼寧內蒙古廣東山西吉林浙江陜西寧夏云南江蘇甘肅青海福建海南湖北全國西藏四川河北新疆湖南山東重慶貴州江西河南廣西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世界平均全國水平71.8世界水平65.4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53 11.3 平均工資水平 近年來,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以及中央“兩個同步增長和提高兩個比重”的政策背景下,我國的工資水平逐年提高
173、。 2017 年, 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 74318 元。分地區看,全國共有 8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和西藏三地平均工資超過 10 萬元,分別為 13.2、12.9 和 10.9 萬元,領先全國其他省區市;天津、浙江、廣東、江蘇和青海五省區市分列四至八位,分別為 9.5、8.1、7.9、7.8 和 7.6 萬元。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23 個省區市中,有 13 個分布在 6.5 至 7.2 萬元之間,有 10 個分布在 5.5 至 6.5 萬元之間。北京和上海作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平均工資水平是河南等地區的兩倍多,較高的工資待遇成為吸引勞動力向該地區流動
174、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平均工資水平提高了6749 元, 名義漲幅達 9.99%, 實際增長 8.2%, 高于 GDP 實際增速 1.3 個百分點。 各地區工資水平也實現了大幅增長,10 個省區市的名義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云南、 河北和青海的工資水平名義增速較高, 分別為 14.3%、 13.9%和 13.7%;黑龍江、新疆和西藏工資水平名義增速相對較低,分別為 6.9%、6.6%和 5.4%。 圖 11.3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平均工資水平 單位:元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020,00040,00060,00080,000100,
175、000120,000140,000北京上海西藏天津浙江廣東江蘇青海貴州重慶寧夏四川云南山東新疆海南福建內蒙古湖北陜西安徽廣西湖南甘肅河北吉林江西遼寧山西黑龍江河南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全國水平74318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54 11.4 最低工資水平 最低工資標準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依法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2017 年,我國各省區市月最低工資標準的平均值為 1753 元1。有 10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1 個省區市低于平均水平。 上海、 北京和廣東排名全國前三位, 月最低工資分別為 2420元、 2120
176、 元和 2100 元。 重慶、 青海和海南排名最后三位,月最低工資分別為 1500 元、 1500 元和 1430 元。 從區間分布看, 最低工資標準在 1600 元以下的地區有湖南、 安徽、重慶、青海和海南五個省市;在 1600 元至 1700 元之間的省區市有 14 個;高于 1700 元的省區市有 12 個。最低工資水平的區域分布與平均工資水平基本一致,呈現“東高西低”的總體分布態勢。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欠發達、生活成本較低,其最低工資水平與東部存在較大差距。 2017 年全國最低工資的平均水平比 2016 年提高了6.37%。 最低工資標準各地區調整頻次不一, 一般一或兩年調整一次,20
177、17 年有 20 個省區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吉林、 廣西和四川增速排名前三位, 分別為 20.3%、 20%和18.7%; 山西和內蒙古漲幅較低, 分別增長4.94%和1.83%;福建等 11 個省區 2017 年未進行最低工資水平調整。 圖 11.4 2015 年、2016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最低工資水平 單位:元 數據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1本報告以省會城市的工資標準代表全省水平。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江蘇浙江山東新疆吉林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福建廣西黑龍江江西貴州陜西云南內蒙古寧夏西藏河北遼寧甘肅湖南安徽重慶青海海南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
178、全國水平1753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55 12. 知識經濟與創新 12.1 R&D 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 2017 年, 我國研究與開發 (R&D) 經費支出達到了 1.76萬億元。 東部地區 R&D 經費支出占全國支出的絕大部分,為 67.5%, 中部、 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占全國支出的 16%、12.5%和 4%。各省區市中,廣東、江蘇、山東、北京、浙江和上海 R&D 經費支出超過 1000 億元,以上 6 個省市R&D 投入占到了全國 R&D 投入總量的 59.1%。 2017 年,全國 R&D 經費支出占 GDP 比重為 2.13%。R&D 經費支出占 GDP 比重“
179、東高西低”特征明顯,全國有7 個省區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4 個省區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有 11 個省區市不足 1%,除山西、黑龍江、吉林和海南外其余全部為西部省區市。北京以 5.64%處于絕對領先地位,這與北京集中大量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新企業密切相關。 2017 年全國 R&D 經費支出占 GDP 的比重比 2016 年提高了 0.02 個百分點,20 個省區市比重有所提高,西部地區 R&D 經費投入強度顯著增多。 湖南、 寧夏增幅排名前兩位, 均提高了 0.18 個百分點。 10 個省份比重有所下滑,其中天津、北京和陜西降幅最大,分別下降 0.53、0.32 和0.09 個百分點。
180、圖 12.1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 R&D 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2017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注:世界平均數據為 2015 年數據 01234567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天津浙江山東陜西安徽湖北重慶遼寧四川福建湖南河北河南江西甘肅寧夏云南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廣西貴州青海海南新疆西藏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世界平均全國水平2.13世界水平1.70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56 12.2 R&D 人員全時當量 R&D 人員全時當量是由參加 R&D 項目人員的全時當量及應分攤在 R&D 項目的管理和直接服務人員的全時當量兩部分相加計算得到
181、,用以反映從事 R&D 的實際人力投入量。 2017 年,全國 R&D 人員全時當量為 273.6 萬人/年??蒲腥瞬欧矫?,我國各區域間存在巨大差距。東部地區經濟水平發達,科技研發人才資源較為豐富,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和山東總量較大,形成沿海第一梯隊,分別為45.73、45.55、33.36 和 23.92 萬人/年,四省總和為 148.56萬人/年,占到全國總量的 54.3%。22 個省區市在 1 至 14萬人/年之間。5 省區低于 1 萬人/年,其中海南、青海和西藏排名最后三位,分別為 1971、1799 和 202 人/年,三省區占全國比重僅為 0.15%。 2017 年,全國各地區 R
182、&D 人員全時當量增長較為平穩,有 16 個省區市較 2016 年有所增長,其中廣東、四川和浙江三省增幅靠前, 分別增加了 3.36、 1.18 和 1.18 萬人/年。全國各地區中天津出現較大降幅,下降了 2.05 萬人/年。 圖 12.2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 R&D 人員全時當量 單位:萬人/年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01020304050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福建安徽湖北湖南上海河北四川天津重慶北京遼寧江西陜西山西黑龍江內蒙古云南吉林貴州廣西甘肅寧夏新疆海南青海西藏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全國水平8.83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57 12.3 萬人專
183、利授權量 專利授權量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2017 年,我國專利授權量總計為 183.3 萬件,專利授權量的地區分布格局與 R&D 經費、R&D 人員全時當量基本一致,授權量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其中廣東、江蘇和浙江三個經濟發達地區位居全國前三位,分別為 33.3、22.7 和21.4 萬件,三省專利總和占到全國授權量的 42.1%,顯示出強大的研發能力。 2017 年, 我國萬人專利授權量為 13.2 件。 分地區看,東部地區科研能力明顯強于中西部地區,排名前 10 位的省市中東部地區占據 8 席,其中北京、浙江和上海排名前三位,分別為 49.3、37.8 和 30.1 件。而內
184、蒙古、海南和西藏排名最后三位,分別為 2.5、2.3 和 1.2 件。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萬人專利授權量增加了1.43 件,增幅達到 12.1%。各地區間增長的絕對量差距仍然十分懸殊,東部增量優勢依舊明顯,中西部地區增量較小。2017 年廣東、上海和北京三地授權量較 2016 年分別增加了 6.23、3.57 和 2.98 件,增量位居全國前三位。但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東部和中部地區, 2017 年西藏、寧夏、甘肅和貴州四省區授權量較 2016 年分別增長了68.4%、 56.9%、 20.5%和 19.6%, 在全國前五名中占據四席。 圖 12.3 2016 年、2
185、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萬人專利授權量 單位:件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0102030405060北京浙江上海廣東江蘇天津福建重慶山東安徽陜西湖北四川江西寧夏遼寧河南湖南黑龍江河北吉林甘肅貴州新疆廣西山西云南青海內蒙古海南西藏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全國水平13.2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58 12.4 人均技術市場成交額 市場交易是技術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國技術交易市場體系不斷完善,成交規模持續擴大。2017年,我國技術市場成交額為 13424 億元,共有 16 個省區市超過 100 億元,其中北京、湖北和廣東居前三位,交易額分別為 4486.9 億元、1033.1 億元和 93
186、7.1 億元,占全國成交總額的比重分別為 33.4%、7.7%和 7.0%,合計占全國技術交易總額的 48.1%。 有 15 個省區市的技術市場交易額在 100 億元以下,合計成交總額為 791.8 億元,僅為全國成交額的 5.9%。 2017 年全國人均技術市場成交額為 965.7 元,共有 7個省區市在全國人均水平以上,其中北京以人均 20670.2元遙遙領先,天津和上海分別以 3541.7 元和 3352.4 元分列二、三位。全國有 7 個省區市低于 100 元,除海南外均為中西部省區。 與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國人均技術市場成交額增長了 140.7 元, 全國有 11 個省
187、區市增幅高于平均水平。 北京市增加了 2534.1 元, 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創新引領帶動作用明顯。吉林、陜西和浙江三省市也值得關注,較 2016年分別增加了 383.4、296.0 和 219.2 元。 圖 12.4 2016 年、2017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人均技術市場成交額 單位:元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北京天津上海陜西湖北青海江蘇遼寧廣東吉林甘肅浙江山東四川安徽黑龍江湖南山西貴州江西福建云南重慶河北寧夏廣西河南內蒙古海南新疆西藏2016年2017年全國水平全國水平965.7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59 12.5 高技術產
188、業主營業務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 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穩步實施,我國高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2016 年, 我國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 153796.3 億元。 分地區看, 廣東和江蘇的高技術產業規模優勢明顯,其主營業務收入已分別達到 37765.2 億元和 30707.9 億元,位居全國前兩名;山東、河南和上海排第3 至第5 位。 全國前五名地區收入總和達到了 95148.4億元,占全國總量的 61.9%。高技術產業需要依托較強的產業基礎,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發展較快,具有很高的區域集中度。 2016 年,全國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 GDP 比重為 18.65%。分地區看,全國 31
189、個省區市明顯分化為三個梯隊,其中廣東、江蘇、重慶、上海、天津和江西 6 個省市高于全國水平,分別為 42.1%、35.8%、25.2%、22.9%、20.3%和 19.6%;共有 12 個省區市分布在 10%-17%之間;13 個省市低于 10%, 大多數為西部省區市。 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區正處在工業化中前期、產業基礎薄弱,發展高新技術的條件不足。 與 2015 年相比,2016 年全國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 GDP 比重下降了 1.77 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占比顯著提高,其中寧夏、青海和吉林分別提高了 1.28、0.76 和0.69 個百分點,排名前三位。有 23 個省區市出現不同程度的下
190、降, 江蘇、 天津和上海降幅居前, 分別下降了 4.93、5.32 和 5.83 個百分點。 圖 12.5 2015 年、2016 年中國各省級區域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科技統計年鑒01020304050廣東江蘇重慶上海天津江西山東河南四川北京福建吉林安徽湖北浙江廣西陜西湖南貴州山西遼寧河北寧夏青海海南黑龍江云南甘肅內蒙古新疆西藏2015年2016年全國水平全國水平18.65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60 第三部分 中國各省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及問題 1.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當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191、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繼續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傮w來看,2017 年我國地區經濟運行展現出一定韌性,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中西部地區支撐作用愈發增強,東部地區經濟基本平穩,東北地區經濟觸底修復。但也要看到,目前國內經濟形勢穩中有變,各種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交織,我國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區域分化現象逐漸顯現,尤其是南北分化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中西部地區支撐作用愈發增強。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均占到全國的 20%左右。近年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政
192、策疊加效應顯著,中西部地區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區域增長新動能不斷集聚。 2017 年, 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 9 年超過東部地區。 貴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持續領跑全國, 同比增長 10.2%,云南、重慶、江西、安徽、四川、湖南、陜西等地增速分別達到 9.5%、9.3%、8.8%、8.5%、8.1%、8.0%和 8.0%,均進入全國前十名。 中西部新興區域增長極加速形成, 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區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基本平穩。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傳統引擎作用依然顯著,在改革創新、建立區域協調
193、發展新機制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探索、積累經驗,引領全國高質量轉型發展。從經濟總量看,廣東、江蘇和山東三省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61 構成我國區域經濟“第一陣營” ,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89705.2 億元、 85869.8 億元和 72634.2 億元; 北京、 上海、天津三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 11 萬元。從經濟增長速度看, 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達到 8.1%, 在全國排名第七位; 浙江、 廣東、 山東、 江蘇、 海南同比分別增長 7.8%、7.5%、7.4%、7.2%、7.0%,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東北地區經濟觸底修復。 2017 年, 遼寧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 4
194、.2%,較上年回升 6.7 個百分點,黑龍江、吉林兩省同比分別增長 6.4%、5.3%。傳統產業復蘇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強支撐地區經濟企穩回升,積極因素在不斷積聚。未來東北振興政策還需持續加碼,繼續以轉變政府職能、國有企業改革、民營經濟發展為重點,優化地區投資營商環境。同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南北地區分化問題日益凸顯。 2017 年以來, 我國地區分化問題進一步突破四大板塊的限制,南北區域差異顯著。南方地區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六成以上。廣東、江蘇等南方發達省份創新驅動發展、產業升級成效明顯,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突出。受
195、東部地區新興經濟帶動和產業轉移的積極影響,貴州、云南、重慶等西南地區省區市成為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而北方省份普遍面臨經濟增速下降、傳統產業收縮、傳統動力減弱、資源能源瓶頸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凸顯等問題。2017 年,北方經濟第一大省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72634.2 億元,但與排名前兩位的廣東、江蘇兩省總量差距從上年的 12830.4 億元、9363.8 億元,擴大至 17071.0 億元、13235.6 億元。全國有8個省區市經濟增速低于全國水平, 均來自北方地區,其中內蒙古、 天津、 甘肅三省區市經濟增速僅為 4.0%、 3.6%、3.6%,較上年分別下滑 3.2、5.5、4.0 個
196、百分點。 2.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高,但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2017 年我國服務業占 GDP 比重達到 51.6%,比第二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62 產業高出 11.1 個百分點, 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58.8%,比第二產業高出 22.5 個百分點。服務業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但是,由于各地區經濟特點和所處工業化階段不同,經濟結構和服務業占比存在較大差異,服務業地區發展不平衡特征顯著。 2017 年,全國僅 10 個省區市服務業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上海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 80.6%和69.2%, 位列全國前兩名, 遠超全
197、國其他地區; 天津、 海南、廣東、浙江等東部 4 省市也超過全國水平(51.6%) 。東部地區率先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培育,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對經濟增長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在“互聯網”發展戰略帶動下,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服務業成為推動當地甚至全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 而中西部地區多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產業結構偏重偏舊,產業升級進程緩慢,加上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中西部多數地區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比重均偏低。2017 年,在服務業占 GDP 比重低于 50%的 18 個省區市中,15 個為中西部省區市,其中,江
198、西和陜西兩地服務業比重分別為 42.7%和 42.4%,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名最后兩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中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服務業還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 3. 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較快增長,但區域內出現分化 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平衡問題較大,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而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縮小與東部發展差距,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公路、鐵路、通信網絡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對增強當地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63 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中西部地區
199、內部省份之間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出現了較大的分化現象。具體表現在: 公路建設方面, 2017 年, 全國公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 49.7 公里, 比上年增加 0.8 公里。 重慶、 河南、 安徽、湖北、湖南、貴州等 6 個中西部省市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 100 公里以上, 分別排在全國第 1、 3、 6、 7、 12、13 位, 其中重慶、 安徽和湖北公路建設較上年的增長量分別達到每百萬平方公里 6.1、4.1 和 5.0 公里,公路密度和增長量均大幅高于全國水平;而黑龍江、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 6 省區公路網密度卻低于全國水平,分別為每百平方公里 36.7 公里、35.2
200、 公里、17.4 公里、11.3 公里、11.1 公里和 7.4 公里,與上述 6 個中西部省市公路建設水平差距懸殊。 鐵路建設方面, 2017 年, 全國鐵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 1.32 公里, 較上年增長 0.03 公里。 其中重慶、 寧夏、江西、陜西、湖北鐵路網密度均在每百平方公里 2 公里以上, 較上年增長量分別達到 0.07、 0.06、0.16、 0.17 和 0.04公里,鐵路網密度和增速均雙雙超過全國水平。而甘肅、內蒙古、四川、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中西部省區排全國后七位,鐵路網密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 4 個省區甚至不足每百平方公里1 公里,
201、增長量也低于全國 0.03 公里的水平。 通信水平方面,作為移動網絡建設的洼地,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在電話尤其是移動電話普及率方面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2017 年, 所有中西部省市電話普及率實現穩步增長,其中重慶、內蒙古、青海、甘肅等省區市提升幅度最大,較 2016 年分別提高 12.6、12.9、11.7 和 12.3部/百人,是全國提升幅度的兩倍以上,分別達到 124.9、121.6、119.9 和 108.7 部/百人。而河南、廣西、湖北、云南、湖南、安徽、江西等中西部省區排全國倒數后七位,電話普及率均低于 100 部/百人,其中,湖北、云南、江西三省提升幅度也小于全國 5.3 部/百
202、人的水平。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64 4. 基礎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地區間差距較大 我國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各級各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改善,但資源配置不均衡、服務水平差異較大等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 醫療資源方面,2017 年,全國每萬人執業(助理)醫師數同比增加了 1.3 人,全國每萬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增加了 3.5 張,31 個省區市每萬人執業(助理)醫師數和每萬人病床數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傮w來看,西部地區醫師數量在全國處于中下游水平,在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方面則普遍高于東部、中部地區,凸顯醫療資源在不同板塊的分配仍不均衡。 教育資源方面, 2017 年, 全國萬人專
203、任教師數為 92.8人, 同比增加 1.6 人。 四大板塊在不同階段教育各具優勢:東部地區高等教育師資力量較強,中部、西部地區初等教育(小學)和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階段師資力量較為充足。具體來看,2017 年,北京普通高等學校萬人專任教師數為 32.1 人, 領先全國其他地區, 是位居末位的青海的4.1 倍;新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萬人專任教師數為116.1 人,位列全國第一,是位列末位的上海的 2.5 倍。 5. 人口自然增長率增速放緩,人口文化素質持續改善 2017 年, 全國出生人口 1723 萬人, 比上年減少 63 萬人, 人口出生率為12.43, 比上年下降了0.52個千分點。
204、受此影響,2017 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5.32,比上年下降了 0.54 個千分點。2016 年開始實施的全面二孩政策未能遏制住生育人口數量的下滑趨勢。分省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滑的 10 個省區市中,東部占 4 個,中部占 2 個,西部占 3 個,東北占 1 個;黑龍江、遼寧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為負, 遼寧降幅進一步擴大。 21 個省區市人口自然增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65 長率小幅上升,其中,廣東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連續多年提升,由 2013 年的低點 6.0提高至 2017 年的 9.2。 人口文化素質持續改善。 2017 年, 全國文盲率繼續小幅下滑,高中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大專
205、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和萬人在校研究生人數均有所增加。從四大板塊來看,東部地區人口文化素質仍顯著好于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在區域之間的差距仍然明顯。 6. 財政收入增速加快,地區間財力差距較大 2017 年, 全國財政運行總體平穩, 財政收入增速加快。全年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 7.4%, 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7%,比上年分別加快 2.9 個、6.3 個百分點,扭轉了近年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稅收收入增速逐年放緩的態勢。全國稅收收入特別是包括國內流轉稅、所得稅、進口環節稅收等在內的主要稅種收入增長較快,其中,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11.3%, 進口貨物增值稅和消費稅同比增長24.9%。非稅收入受全面清理
206、涉企收費、取消或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因素影響降幅較大,2017 年同比下降 6.9%。 從四大板塊來看,板塊間財政收入指標差距較大,東部、西部財政收入占比和稅收收入占比普遍高于中部、東北地區占比,四大板塊內部也存在分化現象。財政收入占比方面,2017 年全國前十位省區市中,東部占 5 個,西部占 4 個,中部占 1 個;同時,東部地區的江蘇、福建、河北、山東四省財政收入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的河南排最后一位。 稅收收入占比方面, 2017 年全國前十位中,東部占 6 個,西部占 3 個,中部占 1 個;同時,東部地區的江蘇、河北、福建、山東稅收收入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的河南、湖南
207、并列最后一位。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66 7. 人口紅利進一步減弱,勞動收入地區差距有所縮小 改革開放以來,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長期增長。然而近年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轉型,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進一步加劇,人口紅利時代逐步走向終結。 2017 年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重降幅進一步擴大,較2016 年下降 0.71 個百分點,降幅擴大 0.21 個百分點。全國除貴州、云南、福建和寧夏 4 個省區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增長外,其余 27 個省區市適齡勞動人口均出現下滑,其中上海、山東、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降幅較為明顯。長期來看,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將對我國經濟
208、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企業用工成本加速上升,企業負擔進一步加重;勞動力轉向買方市場,工資收入水平快速上升。 從勞動力成本看, 2017 年, 全國平均工資和最低工資水平分別增長 9.99%和 6.37%,漲幅均較上年同期有明顯提升。分地區看,區域間的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平均工資增幅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增幅前十位的省區市中,中西部地區占到 8 個,增速均在 10%以上。最低工資方面, 增幅前十位的省區市中, 中西部地區占到7個,廣西、四川、西藏等地增速均在 15%以上。中西部地區收入水平的明顯改善,說明我國區域間收入差距正逐步縮小。 當前,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形勢下,隨著全國各地區適齡勞
209、動人口比重的下降和企業用人成本的上升,人口紅利正加快消失。而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快速發展,技術進步將帶來新一輪的發展紅利,成為未來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8. 科技研發投入水平明顯提升,關鍵技術領域有待突破 近年來,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67 得到全面實施,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從科研投入來看,2017 年,全國 R&D 經費支出投入強度為 2.13%,比上年提高 0.02 個百分點。分地區看,東部的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山東等地憑借堅實的創新基礎設施、人才和技
210、術優勢,成為我國的科技創新高地,其中北京、上海作為全國科創中心,科研投入強度分別達5.64%、 3.93%, 明顯高于全國其他地區; 全國共有 11 個省區市投入強度不足 1%,其中 8 個為中西部省區市。與上年同期相比,全國共有 20 個省區市投入強度有所提升,湖南、寧夏和重慶排名增幅前三位。從科研人才投入看,2017 年,全國 R&D 人員全時當量為 273.6 萬人/年,較上年提高 3.4 萬人/年; 分地區看, 全國共有 10 個省區市 R&D人員全時當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多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廣東、江蘇和浙江三省排名前三,分別為 45.73 、45.55、33.36 萬人/年。與上年
211、相比,全國有 15 個省區市 R&D 人員全時當量有所提升,其中四川、江西、重慶等中西部地區提升明顯。 總體來看,近年來,雖然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關鍵技術和工藝有待突破,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有待加大,技術創新機制還不夠完善,技術交易市場的服務功能仍需要增強。此外,在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國際經濟貿易爭端頻現,我國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核心技術存在的明顯短板,使得我國在國際經濟貿易競爭中頻頻受制于人。未來為使我國在國際經貿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補上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不足的短板不僅將成為我國科技領域改革的重大
212、任務,更是我國由科技創新大國向科技創新強國邁進的關鍵。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68 9.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任務仍然艱巨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全國各省級區域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取得一定成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經濟能耗水平顯著降低,各主要指標均呈現好轉趨勢。2017 年,全國各省會城市年均 PM2.5、單位 GDP 的廢水排放量、 工業固廢量、 電力消費量較上年分別下降 9.4%、11.2%、3.3%、20%。 然而,經過多年粗放式的經濟發展之后,當前我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任務仍然艱巨,主要指標仍處在高位,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特別是西部地區,由于
213、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依賴程度高,工業結構中以重化工業為主,對環境易產生較大污染,尤其是西北地區的資源消耗程度較高。 其中, 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的前 5 名寧夏、 青海、 新疆、 內蒙古和甘肅均位于西部地區;單位 GDP 工業固廢排放量的前 10 名中有 7 個是西部省區市; 單位 GDP 廢水排放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也多是西部省區市,其中云南、廣西、重慶和青海明顯高于其他省區市。此外,大氣污染治理形勢依舊嚴峻,2017 年,全國省會城市 PM2.5 濃度較高的地區主要是以河北石家莊為代表的華北地區,在當前環保督查趨嚴,停產限產等多種治理措施作用下雖有所改善,但仍處
214、于較高水平。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69 第四部分 政策建議 通過對 12 大類 50 項指標進行比較, 我們可以更明確地對中國各省級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定位,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傮w來看,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立足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1. 建立現代化政府治理體系,按照“四分法”全面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社會制度的基礎,不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往往使制度設計陷入探討不清和充滿爭議的格局。為此,
215、我們首先將經濟社會按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劃分為四大領域。 第一大領域為 “公共服務領域” , 包括鐵路、 電力等公共性領域, 由于存在自然壟斷或極強外部性,應該由政府主辦;第二大領域為“戰略性領域” ,如“一帶一路”相關的金磚銀行、亞投行、國開行等,需要政府及專門機構牽頭, 市場適時跟進; 第三大領域為 “民生領域” ,涵蓋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四大民生領域,需要政府、市場雙到位、齊發力。政府負責公平,市場負責效率;第四大領域為“競爭性領域” ,即完全市場化性(競爭性)領域。應由市場運作,政府負責監管與提供服務。 建設現代化政府治理體系、加快打造民主法治、以人為本、強化市場、公共服務型的政府對各
216、地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首先,要堅持民主法治、以人為本。 “民主法治”就是要以培育和發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為目標, 形成完備的地方法規體系, 形成嚴明規范的法制環境;“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為廣大公民及人口提供公共服務,實行“良治” ,使人民能夠創造財富、實現福利最大化,使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70 納稅人和貧困人口受益。其次,強化市場,服務市場。各地需特別注重為市場競爭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堅持建設“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原則,厘清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邊界,讓企業和企業家成為市場經濟舞臺上的“主角” 。最后,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進一步簡政放權。政府要實現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加強
217、和優化公共服務能力、專業水平和效率,同時繼續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力度,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2. 大力推進以“四個三”為整體框架的全面改革 一是 “三組供求關系全面改善” 。 第一組供求關系是制度供給與發展需求的關系,從政府端入手,持續推進改善制度供給,致力于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實現政府、市場 “雙到位” 。 國有經濟布局根據戰略性、 公共性、 民生性、競爭性進行有進有退式的調整,競爭性領域國有股本可適當向外資、民資減持,所得資金用于彌補社保缺口,剩余股權加快劃入社保,進而在戰略性領域、公共性領域、民生領域更多、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在競爭性領域更多發揮外資、民資等市場主體的
218、作用;第二組供求關系是金融供給與實體需求之間的關系,從金融供給主體入手,大力促進金融有效供給與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的匹配,構建多層次、市場化、廣覆蓋新型金融體系,實現金融、實體“雙發展” ;第三組供求關系是企業供給與居民需求之間的關系,從實體經濟的外企、國企、民企等生產力供給主體入手,實現國企、民企“雙進步” 。 二是 “新三駕馬車全面提速” 。 第一駕馬車是 “改革開放” , 即改善制度、 開放市場; 第二駕馬車是 “創新創造” ,即創新模式,創造新品;第三駕馬車是“生態民生” ,即改善生態,提升民生。 三是 “三大供給主體全面發展” 。 三大供給主體即國企、民企、外企,要積極改革國企、大力發展
219、民企、留住吸引外企。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71 四是 “三次產業全面升級” 。 夯實農林牧漁業的基礎性保障作用,著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堅持工業強省戰略,著力實現工業現代化;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著力實現服務業現代化。 3. 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塑造多層次開放新格局 改革開放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路徑。當前,國內正按既定規劃有條不紊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國際上則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部需求放緩等挑戰。在此背景下,各地區應發揮各自區位優勢,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重塑外貿競爭優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推動各地對外雙向投資貿易往來,堅持“引進來”和“
220、走出去”并重,推進新一輪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一方面,不斷完善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等新型貿易方式,促進外貿結構優化與產業轉型升級聯動, 加快 “引進來” ; 另一方面, 以 “一帶一路”倡議為統領推動國際產能合作,著力提高對國際市場的出口比重,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質量檔次和品牌附加值,大力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 。 二是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國內自貿試驗區,形成“遍地開花” 的全方位對開放格局。 各省要找準自貿區特色定位,走差異化發展路徑, 加強各自貿區之間的協同、 錯位發展,打造梯度發展的全方位立體開放格局,同時配合“一帶一
221、路” 、長江經濟帶等重要戰略的實施。 三是明確各地重點開放領域,逐步將開放領域從制造業拓展至服務業,以擴大開放促進產業升級。應加快推進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創新,推行富有競爭力的對外開放政策,優化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將吸引外資由以往以制造業為主轉變為以中高端制造業和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為主。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72 4. 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助力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服務國家區域戰略頂層設計,助力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與四大板塊疊加效應,促進區域間相互融通補充。助力國家建立更
222、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顯著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均衡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提升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等重點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支撐。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以香港、 澳門、 廣州、 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改革創新、新舊動能轉換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助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落實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舉措,在提高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培育新動能、構建區域新增長極新增長帶方面不斷前進。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助力東中西部地
223、區形成連接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關系。 在國際國內產業變革、 布局重塑背景下,重點關注中西部地區在產業轉移、產業梯度發展、新興產業集聚等方面的建設進程和發展機遇,積極參與我國區域間產業轉移、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 5. 關注消費和新興產業增長點,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新動能加快集聚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重工業和高投資高增長模式已不再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消費品質要求的提升和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到來使得消費增長和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驅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73 動力量,并正在改變和優化著我國的經濟結構
224、和增長動能,成為我國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 因此,建議各省級區域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國各地區居民收入變化、居民消費結構變化以及消費發展趨勢變化情況,順應居民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在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居民重點消費領域,不斷增加消費市場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升產品和服務消費品質。針對東部發達地區重點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不斷創造出消費新熱點和新模式,更好滿足居民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針對中西部地區居民消費特點,重點增加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進一步挖掘和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同時,建議各省級區域重點關注新興產業發展和區域間產業轉移情況,推動形成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東部地區重
225、點關注創新發展和新興產業集聚情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加大投資力度,搶占我國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應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加大對產業向中高端發展的支持力度,助力加快我國產業優化升級進程和新動能集聚發展。 6. 改善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中西部地區交通和通信水平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東西雙向開放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在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產能合作上增長迅猛,進一步釋放了發展潛力。但長期以來中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落后狀況正日益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尤其在交通和信
226、息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更為突出,成為阻礙中西部地區要素流動、信息溝通、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瓶頸。中西部地區處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洼地,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因此,建議中西部地區持續推進重點交通和通信建設項目,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 PPP 模式的融資作用,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74 加大對交通和通信領域建設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在交通領域,大力支持公路、鐵路、水路和機場等全方位、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建設,尤其連接東中西部重點城市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交通網絡建設;在通信領域,重點加大中西部城市基礎網絡工程建設,進一步擴大 4G 網絡的覆蓋率和互聯網普及率,使更方便快捷的通信服務惠及更多的中西部
227、地區人民。 7. 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 基本公共教育方面,支持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優先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等教育基礎薄弱地區改善基本辦學條件,提升深度貧苦地區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改善教育教學質量;增加教師編制、提高教師待遇,組織優質教育培訓資源,幫助邊遠地區改善學校學科教師缺乏、教師專業知識不足、教學能力不夠、教學質量較差等狀況。 基本醫療服務方面,加快改善區域醫療資源的非均衡配置狀況,加大對農村及中西部相對落后地區的財政扶持力度,在中西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配置較多較好醫療資源;加強高層次醫療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醫療衛生人員到農村和中西部欠發
228、達地區從事醫療工作,促進優質醫療人力資源流動,提高中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人才的專業技能水平;東部地區應支持民營醫院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社會醫療服務提供,解決東部地區床位緊張等問題。 8. 以“股田制”為新動力加快推動農村土地制度及生產方式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及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政策體系。當前,我國各地的城市和農村都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75 進入了一個全面轉型的新階段,農村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各地應在城鎮化的基礎上,開辟農村發展新空間,發
229、揮鄉村的動力機制作用,促進城鄉雙向互動,既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需要,也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各地可以“股田制”為新動力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有效對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城鄉互動的內在動力,旨在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和房屋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歸屬明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制度,完善市場化配置資源機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性障礙,推動農村資產資本化?,F階段,為真正釋放農村生產要素活力,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有效對接、互動融合發展,各地可嘗試在搞好土地承包權、宅基地和其他不動產確權登記的基礎上,致力于構建基于“股田制” (承包權入股)
230、及國外資本、城市資本入股的“農業發展公司” , 進而推動鄉村管理 “民主化、 法治化” ,農業生產方式 “工業化” , 農民身份 “工人化” 、“市民化” ,農村面貌“社區化” 。 9.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生態環境保護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改善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既要有決心和信心,也要有耐心和恒心,要按照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推動新時代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不斷創新綠色治理方式,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新型工業化
231、、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全過程和各方面;二是建立健全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不斷深化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責任追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76 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及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設定并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10. 加強基礎研究投入,提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水平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與其他科技強國相比仍有明顯差距。從整個科技創新鏈
232、條看,基礎研究領域短板最為明顯,具體表現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團隊較匱乏、投入總體不足、環境待優化等問題。 為加快推動我國由科技創新大國向科技創新強國邁進,應加強基礎研究領域投入,增強基礎研究能力,提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水平。一是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 現代工程技術、 顛覆性技術創新, 在農業、材料、能源、網絡信息、制造與工程等領域和行業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科學問題;二是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源頭創新的重要作用,更加聚焦基礎學科和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團隊建設;三是深化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加大國家科技計劃開放力度,
233、支持海外專家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吸引國際高端人才來華開展聯合研究,加快提升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 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 77 附 錄 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報告 與中國各省級區域發展對比啟示及政策建議報告的指標差異 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報告中的指標名稱 中國各省級區域報告中的指標名稱 指標、口徑差別說明 2.2 制造業占比 2.2 投資率 制造業占比為世界報告數據修訂后新替換數據 3.2 廣義貨幣占比 3.2 國民儲蓄率 廣義貨幣占比為世界報告數據修訂后新替換數據,各省級區域沒有對應指標 3.4 公共債務占GDP 的比重 3.4 公共債
234、務占生產總值比重 世界各國數據來自 IMF,國內各省公共債務數據來自財政部地方一般債務與專項債務余額合計,數據因口徑不同相差較大 4.5 互聯網普及率 4.5 移動互聯網普及率 由于各省互聯網普及率不再公布,故改為衡量移動互聯網普及率 4.6 百人電話/手機賬戶數 4.6 電話普及率 世界各國數據將電話、手機賬戶分開計算,若加總即為國內報告中的電話普及率(百人電話數) 5.1 人均水資源量 5.1 人均水資源量 世界數據來自世界銀行,國內來自于統計年報,數據因口徑不同相差較大 6.6 識字率 6.6 文盲率 識字率=1-文盲率,數據因口徑不同有微小差別 7.1 高等學歷人口比重 7.2 大專及
235、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國際數據口徑為 24 歲以上人口中高等學歷人口比重,國內口徑為全人口 無 7.1 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 國際數據無法獲得 無 7.3 萬人在校研究生數 國際無該統計數據 7.2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無 國內各省無此口徑數據 7.3 預期受教育年限 無 國內各省無此口徑數據 8.1 至 8.3 8.1 至 8.3 由于分稅制改革后,各省級與國家之間稅種差別較大,因此各省級數據不能與全國,以及世界各國之間直接比較 8.2 私人部門銀行信貸余額占GDP 的比重 8.2 銀行業貸款余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口徑存在差異,國際上為私人部門銀行信貸余額,國內則為貸款余額 9.3 股票市場交
236、9.3 股票市場交易國內數據來源為國家統計局,國際數據來源為世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78 易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額與生產總值的比例 界銀行,因口徑問題數據值上存在一定差異。 無 10.2 單位 GDP 廢水排放量 國際無該統計數據 無 10.3 單位 GDP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國際無該統計數據 10.3 單位 GDP碳排放 無 各省無該統計數據 10.2 單位 GDP能耗 10.4 單位 GDP 電力消費量 國際數據口徑為“能源消費總量/GDP” ,國內數據口徑為“電力消費量/GDP” 12.3 萬人專利授權量 12.3 萬人專利授權量 國際數據口徑為“發明專利” (按來源國劃分) ,來源為 WIPO,國內數據來源為統計年鑒,口徑為“專利” 。數據值差別較大。 12.4 人均高新技術出口額 無 國內各省無此口徑數據 無 12.4 人均技術市場成交額 國際無該統計數據 無 12.5 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國際無該統計數據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 民銀智庫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號:msyhzk 網址:http:/ 辦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 13 號 航南大廈 2 層(100083) 電 話:010-56384000 傳 真:010-56384066